实践科学发展现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2024-06-06

实践科学发展现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精选8篇)

篇1:实践科学发展现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实践科学发展现 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浠水县实验中学“四项创建”工作总结

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推动我校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校园和谐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后勤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加大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力度,根据省市县《关于开展创建“放心食堂、文明宿舍、放心超市、绿色校园”活动方案》(简称“四项创建”)文件要求,现将我校“四项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创建“放心食堂”,确保师生身心健康

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为本,关注师生身心健康发展。在2002年获省A级食堂称号下,为继续办好师生满意的“放心食堂”,学校对食堂的日常管理进一步加大了力度,确保师生饮食安全。

1、成立了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实行校长负责制,一名分管副校长专门负责食品卫生工作,分管主任具体实施,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监督检查食堂工作的操作程序,做好食堂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加大食堂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食堂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修养,树立全体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创一流业绩,全心全意服务于师生的意识。

2、建章立制,规范操作行为。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行动的保障,为规范工作程序,学校相继建立和制订了岗位责任制和无关人员、有害物品禁入制度、安全卫生责任制、财务收支管理责任制、水电、食品安全进出责任制、炊具、器械使用安全责任制、大宗物品物资采购验收制度,制定突发事件预案报告等制度。

3、持证上岗,作好运行记录。食堂运行须取得食堂卫生许可证,所有工作人员一律持健康证上岗,着装统一。对特种行业锅炉工,通过严格培训,持证上岗并作好运行情况记录。

4、严把原材料进出渠道关,增强货物采购的透明度。供货商有合法资格,供应的原料质量合格并有相关证件。对食堂进出的各类物品,严把质量检验关、价格核实关、数量准确关,建立台帐、经办人、验收人、审批人签字手续齐备。主、副食仓库分设、主、副食原料分类 分架,离地离墙 存放,有标识,有防火、防盗、防潮、防虫蝇等设施,食堂内废弃物存放容器合理,各类物品分设,配备有食用品专柜,配料操作台,并有专用洗涮水池和供用餐人员使用的洗涤设施,餐厅桌椅数约进餐学生比例的三分之一,食堂墙壁上粘贴有文明就餐、珍惜粮食的宣传标语。整个食堂整洁、卫生,无污染源。

5、明白消费,深入监督。为努力提高服务水平,食堂内设置有意见建议薄,将师生的满意作为食堂服务的第一要求。并对所有售饭的窗口统一明确售餐价格,让师生明明白白消费。定期组织教工代表对食堂财务进行清理,并公布清理情况。

二、创建“放心超市”,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将校内经济发展溶入到社会经济浪潮中,坚持与市场经济秩序相合拍,切实保障师生的消费权益。

1、学校“放心超市”位于学校内部,与教师生活区相连,服务于师生,不影响教育教学秩序。超市面积适宜,整洁卫生,有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商品在200种以上,分类合理,均整齐陈列于货架、玻璃柜内,并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冷柜、热水器、消毒柜,有“三防”(防鼠、防蚊、防虫)措施和有消防设施,消防通道畅通。

2、学校“放心超市”证照齐全,制度健全,明码标价,所有工作人员统一着装,持健康证上岗,自觉执行“五项自律”制度,索取供货方的证照,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建立并执行食品“三合一式”台帐,坚决禁止出售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物品,坚决杜绝“三无”产品和假冒伪劣商品,及时清理过期变质食品,不转让出借营业执照,与工商监管人员签订《食品安全责任状》,向消费者公开《食品安全承诺书》,切实做到无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创建绿色校园,美化师生生活环境

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加强校园基础建设,创建环境幽雅的师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我校是省级绿色学校市级绿色生态校园,在校园绿色建设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学校成立了“绿色学校”工作专班。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分管主任具体抓,下设绿化专业工作人员,工人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负责校园绿化、美化工作。

2、建章立制,建立档案。学校建立绿化养护管理制度,防火措施,编制校园绿化档案,把环境教育、绿色教育、生态教育渗入到教育教学中,树立师生爱护花草树木争当环境“小卫士”的意识,坚决同破坏绿化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3、整体规划,布局合理,景色宜人。学校对校园绿化建设作了远景规划,并逐步实施,逐年投入,绿化率达90%,无裸露泥土,遵循物种特性,科学合理配置植物,生长茂盛,亭台楼阁层次分明,绿色宣传,情景宜人,校园干净整洁,心情舒畅,处处绿色为师生营造了良好的教书育人的环境,园林布局体现了教育特色和地方特色。

四、创建“文明宿舍”构筑校园和谐

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创建文明校园,促进校园和谐。学校不断改善学生住宿环境,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生活、休息的安静居所。

1、成立文明宿舍创建领导小组。建立以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长具体负责,宿舍管理员、班主任、学生会组成的文明宿舍管理专班。

2、建章立制,确保安全。建立了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卫生保洁制度,防火防盗措施,来客来访登记制度,宿管员工作职责,应急事故预案,学生就寝制度,班主任管理制度等,确保学生就寝安全。

3、改善环境,打造文明。学生宿舍男女分区设立,配有卫生间、洗浴更衣间,干净清洁无异味。宿舍内通风采光效果好。门窗、床、柜、公用电话、晾晒衣服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学生宿舍有专职宿管员5人,实行封闭式管理,严禁非住宿人员进入学生宿舍;严禁学生吸烟、酗酒、粗言秽语、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严禁将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物资带入宿舍内,定期对宿舍内外消毒除虫,统一对宿舍水电的管理和加大对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敢于同坏人坏事的行为作斗争,共同营造文明、干净、整洁的和谐环境而努力。

“四项创建”活动是学校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难看到管理过程中的不足,我们将克服困难,不断开拓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篇2:实践科学发展现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北关小学

王书友

办事处党工委组织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会以后,我们学校立刻行动起来,召开了全体党员干部会议,会上明确了任务,达成了共识。

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学校干部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宣讲活动,全体党员干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深入学习,记写了大量的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我们普遍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对这次活动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提出了总体要求,具体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到底哪些问题最突出、哪些问题最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期间能够解决,可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尽力而为,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对于我们学校而言,就是要通过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北小”为载体,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着力抓好“四个统筹”,努力做到“五个新突破”。

“一个中心”就是“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政府放心的教育”为中心; “四个统筹”,一是统筹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优化配置办学资源;二是统筹教学、科研和行政后勤工作,扎实推进教学、科研、行政后勤三支队伍建设,形成合力;三是统筹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把学校和谐文化建设摆到突出位置,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四是统筹开发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走开放式办学路子。

“五个新突破”,一是在弘扬良好的作风上有新突破。学校的作风集中表现为学风、教风和校风。应当看到,学校在发展中还不同程度暴露出一些影响良好风气的现象,存在着个别同志在个人利益上争先恐后,在完成工作任务上得过且过的现象;存在着要求不严格,作风不扎实,管理不精细的现象;存在着办事拖拉,抓而不紧,落而不实的现象等等。因此,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查找不足,切实解决个别教师工作主动性不强的问题、不积极不作为的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在落实中责任不到位,督察力度不够等作风浮躁漂浮问题,真正使学习实践的过程成为转变作风、提升素质、树好形象的过程。

二是在完善体制机制上有新突破。近年来,我校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出台了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以及奖惩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初步建立和形成了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逐步规范。但还存在着贯彻力不畅,执行力不强,指挥调度不顺等问题,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坚持创新体制机制,通过良好的制度规范,调整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格局,不断探索完善激励和淘汰措施;要通过“一坛二评三机制”(一坛:教学研一体化论坛,二评:教学质量评估、教师专业发展评估,三机制:教学互动机制、交流沟通机制、协调联动机制)等行之有效的平台和制度,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研创新体系,为大局和中心工作服务。重点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管理不顺畅和不够得力现象、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忙闲不均现象,为推进改革创新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校园氛围。

三是在创造性开展工作上有新突破。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关键要创新思维、创新思路、创新方法。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范围是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就是要求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能够创新,在目标责任考核中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创新勇夺佳绩,用优秀等次作为评价学校整体工作的“测量仪”和引领各项工作冲刺的“抓手”。

四是在抓好队伍建设上有新突破。近年来,我们始终从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出发,培养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干部和教师,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方向明确、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干部教师队伍。从学校长远发展出发,要求我们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当做重中之重,形成既尊重规律又敢于打破规律的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要坚持把工作实绩和群众认可作为人才选拔的首要原则,从“选优”和“汰劣”两方面着手,大力营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

五是在推进整体建设上有新突破。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工作,就是要运用这个方法,解决好“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两难”的问题,比如优化资源与兼顾各方利益的矛盾,“教”和“学”的矛盾以及教职工不同群体利益的矛盾等等。妥善处理这些矛盾,要用统筹兼顾的方法。

总之,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跃升、不断形成共识和合力的过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篇3:实践科学发展现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抢占市场制高点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 标准已成为世界各国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一个企业, 乃至一个国家, 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拥有标准话语权。

“得标准者得天下”, 标准决定着市场的控制权。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标准也是一种游戏规则。谁的技术成为标准, 谁制定的标准为世界所认同, 谁就会获得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利益。因此可以说, 标准竞争已成为继产品竞争、品牌竞争之后, 又一种层次更深、水平更高、影响更大的竞争形式。

作为世界皮革生产大国, 我国皮革行业非常重视行业标准在生产和贸易中的作用, 已经制订了400多项各类标准, 其中, 产品标准的数量占有相当比重, 方法标准主要以ISO标准为采标对象, 修改、等效采用ISO国际标准, 采标率达到90%以上。在成立中国皮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基础上, 又成立或筹备成立了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皮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箱包分技术委员会, 不断组织和推进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特别是近年来, 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 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据温州鞋机商会负责人介绍, 温州鞋机企业积极抓住每一次机会, 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根据国家皮革制鞋机械标准化中心统计, 近年我国新发布的制鞋机械行业标准共23项, 其中由温州鞋机企业独家承担并完成的即达14项之多。温州鞋机行业也因此实现了大发展, 成为继意大利、台湾后的又一个世界级鞋机生产基地。

行业标准是行业企业的门槛和通行证, 拥有标准就会占有市场。《移膜皮革》标准是由温州黄河皮革有限公司制订的国家行业标准, 是当时国内国外唯一的移膜皮革标准。这个标准是温州黄河皮革有限公司企业标准的升级版本, 标准的制订和实施, 使黄河皮革有限公司成功地实现了从产品领先到技术领先再到标准领先, 极大增强了黄河皮革的核心竞争力。国家行业标准《移膜皮革》已经成为黄河皮革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出口的有效技术手段, 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产品档次的提升, 为其产品出口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在全国二层牛皮行业牢固地树立起了龙头地位。

参与技术标准的制订, 也是参与制订相关领域的规则, 把握话语权的过程。对企业本身来讲, 制订国家标准一方面可以借此机会在全国同类企业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企业规模、技术水平, 另外还可以利用“制标”良机, 构筑一个有利于自己的行业准入门槛。而且在制订过程中, 能够共享其他竞争对手的技术信息。

因此, 皮革行业企业对标准的制修订非常重视, 各地积极推动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2008年以来, 在质监部门的指导、推动下, 福建莆田市企事业单位为主就承担了16项鞋类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其中已有14项标准被批准发布。

一项标准的成功制订实施, 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 提升知名度和产品竞争力, 也能促进整个行业的规范发展和进一步升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原主任刘平均认为, 专利影响的只是一个或数个企业, 而标准影响的则是行业乃至国家的竞争力, 所以, 标准被称为跨国企业的“杀手锏”。刘平均特别提到, 近年来, 技术垄断趋势越来越突出, “技术专利化, 专利标准化, 标准全球化”现象越发普遍, 发达国家通过将核心技术转化为专利技术, 又将专利技术融入到技术标准中, 并设法在最大范围内推广其技术标准, 从而垄断国际市场。

密切联系行业实际

科学制订标准

标准能引领行业企业不断提升生产技术, 实现产品升级, 但标准也应立足行业发展实际水平, 脱离现实、过度超前的标准往往使企业难以适从, 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制革业是产生大量污水的行业, 制革污水不仅量大, 而且是一种成分复杂、高浓度的有机废水, 其中含有大量石灰、染料、蛋白质、盐类、油脂、氨氮、硫化物、铬盐以及毛类、皮渣、泥砂等有毒有害物质。CODCr、BOD5、硫化物、氨氮、悬浮物等非常高, 是一种较难治理的工业废水。在制革生产中, 由于原料皮的不同、加工工艺不同、成品的不同, 污水水质又差别很大。因此, 制革污水治理难度较大。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不断实践, 环境保护成为一项重要国策, 皮革行业污水治理的力度逐渐加大。但制革行业的排放标准一直比较滞后, 制革行业的污染治理设施90%都是以《综合污水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排放标准作为设计依据的, 有的以一级排放标准为设计依据, 但是由于制革污水的复杂性, 建成运行以后而达不到一级标准。

国内制革业现有的污水处理设施, 95%的都达到了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排放标准, 达到一级排放标准且正常运行的为数不多, 大都是因为处理工艺不合理、运行费用太高 (处理水越多, 企业背的包袱越大) 、运行管理麻烦。现在如果让制革行业污水处理都达到一级排放标准, 那么整个行业都将面临着环保设施的技术改造问题。企业经过努力, 达到了二级排放标准, 如果要达到一级排放标准, 企业将又要投入成倍的资金, 结果还不一定达到, 所以对制革行业的排放标准要有的放矢。

由于制革污水的特殊性, 治理难度相对太大, 那么就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皮革行业的发展实际, 提出合理的、与时俱进的污水排放标准, 无视皮革行业污水的复杂性而强调标准的先进性将会影响皮革行业的正常发展。在制革行业竞争激烈的发展环境里, 如果在污水处理方面使其所排放的污水都要达到一级标准, 不仅投资太大, 关键是结果也不一定令人满意, 反而制约了在制革生产技术、设备改造方面的投入。

像这样标准与实际的“碰撞”在皮革行业也不是个案。标准作为行业的技术规范, 保持一定的超前是很有必要的, 但如果脱离行业生产实际, 超越多数企业的能力, 标准也就形同虚设, 失去它应有的价值了。

不管是制定标准还是修订标准, 应当也有一个标准, 那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充分尊重市场实践的宝贵经验, 在充分调查研究辅以必要的技术论证的基础上, 实事求是地对有关问题加以合理设置。使标准更科学、更严谨、更有可操作性。

完善标准体系

增强行业竞争力

我国皮革行业已经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标准体系, 但与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问题有:标准标龄过长, 许多标准都是5年前制订的, 没能及时修订;标准体系结构不合理, 中低档产品的标准偏多, 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急需的关键技术标准少;标准内容不完善, 不少标准内容过多地规定了产品的生产过程、工艺流程, 或产品的外型、尺寸、规格等技术要求 (主要是产品标准) , 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和技术创新构成障碍, 不利于技术进步。部分产品标准中规定了检验指标, 但却没有检验方法标准, 或者有了检验方法标准, 又缺乏产品标准中规定的检验指标, 给标准实施带来困难;标准自主技术含量不高, 一方面大量标准中的技术数据和指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国外标准、产品样本, 缺乏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 缺乏专有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大量的先进技术成果没有及时纳入标准, 或者产品已应用了先进技术, 但对应的标准没有及时修订。因此, 标准的修订日益迫切。

皮革行业是出口导向型行业, 我国皮革行业贸易额在大幅增长的同时, 也愈来愈受到贸易壁垒的影响, 特别是去年美国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下滑, 皮革行业产品出口遇到挑战, 据统计, 去年以来, 我国皮革产品出口已成下滑态势。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入, 我国皮革产品的主要出口地———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开始采取各种手段限制我国皮革产品的出口, 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其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发达国家往往利用标准的合法性和隐蔽性, 作为新型非关税壁垒的主要手段, 达到限制他国产品出口、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具体体现在标准涉及的技术指标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 要求越来越苛刻, 修订越来越频繁, 发展中国家一般很难达到。

2008年欧盟推出REACH法规, 对皮革产品的物质含量作了详细规定, 提高了皮革产品的出口门槛。根据欧盟法令, 从2009年5月1日开始, 欧盟将限制在所有成员国市场上的产品中富马酸二甲酯的含量, 规定产品中该物质的含量不得超过0.1 mg/kg, 对于已经投放市场的超标产品, 要求全部召回。到现在为止, 比利时、西班牙和法国已有明确的法规措施限制富马酸二甲酯的使用。

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这类限制还有可能不断出现, 由标准引发的贸易摩擦还会不断加剧。

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 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了扩大内需, 上调出口退税率等宏观调控措施, 这些政策的出台对皮革行业来说是实质性利好, 会有效地缓解当前困境, 但要根本性扭转行业、企业的不利处境还要苦练内功, 其中最重要的是皮革行业、企业要在采用、借鉴国际和国内先进标准的基础上打造自己的标准体系, 这是突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必要条件, 同时也是打造我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盾牌的基础和关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竞争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竞争, 而且是管理水平的竞争, 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因此, 以企业整体系统为对象的企业标准化也应是由技术标准系统和管理标准系统所构成的完整的有机整体。长期以来, 我国企业标准主要在生产技术领域进行, 即使在已经建立了管理标准体系的企业, 也还很不完善, 这种情况同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 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包括工作标准在内的管理标准体系, 强化管理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检查, 注意管理标准体系与技术标准体系在标准的数量和技术内容上的协调, 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大多数企业存在的技术标准系统与管理标准系统是两张皮、互不相干的状况, 以使企业标准化的两大系统能达到高度协调、强化企业标准化的总体效能。

篇4:实践科学发展现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在中国发展的关键阶段,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关注数量增长,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科学发展观经历了三大历程。科学发展观告别了以经济指标衡量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成为贯穿中国社会发展的逻辑。科学发展观不仅清晰指明了未来中国的历史走向,而且更主动回应了当代中国面临的紧迫问题,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变化。

经过50余年的发展,今天的北京邮电大学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正处在继往开来、蓄势待发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形势下,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对于学校下一步的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个根本问题,我们才能站得高、看得远,真正把学校的发展放到为国家发展和地方建设的大背景中去考虑,也才能产生新的发展动力和巨大的精神力量,最终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对此,学校党委提出一定要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努力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学校的发展上来。特别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解决好学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当前,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科面过窄,校园面积狭小,教学科研水平整体有待提高,人才队伍建设资源紧张,管理改革亟待深化等。

在充分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学校党委明确提出了“四轮驱动、两翼齐飞”的战略构想,并得到了全校上下的普遍认同。“四轮驱动”,即校内绩效评价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与创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选拔、引进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校内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行政、财政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两翼齐飞”,即积极推动学科建设和校园建设两大建设项目。目前,学校党委把工作重心放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学科建设,三是校园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为学校发展营造制度环境;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校园建设是学校发展中最突出的瓶颈和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

学校党委将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集全校之力,汇全员之智,抓住机遇,聚精会神地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系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

篇5:实践科学发展现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咸宁学院)

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党内民主建设的核心要素是实施党务公开,实施党务公开是创新党建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实施党务公开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第十六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对进一步扩大高校党务公开提出具体的要求。咸宁学院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第十六次全国高校党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紧密结合学校实际,以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全面实施党务公开,大力推进民主治校,有力促进了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实施党务公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民主治校的重要途径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关键在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们的学习,指导我们的发展。实施党务公开,推进民主治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为此,学校党委狠抓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全国高校党建会议精神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实施党务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党委中心学习小组通过集中学习,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精神上来,带头树立民主治校的意识。其次,党委通过调查研究、召开学习会议等形式,狠抓各级党组织对两个报告的学习,统一党员思想。党的十七大结束后,学校党委举办多种形式的学习班和研讨会。今年上半年,学校向全校党组织下文转发全国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的几个重要讲话,要求党委和各基层党组织学习讨论李源潮同志关于党内民主的重要表述,切实提高实施党内民主和党务公开的意识。通过学习,广大党员不断增强实施党务公开的紧迫感,要求学校推进党内民主进程的热情逐渐高涨。通过学习,党员们深刻认识到:一是实施党务公开,推进民主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公正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建设是社会公正公平的根本保证。构建和谐校园首先要加强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党内民主,促进学校民主的发展,营造公正公平的校园氛围;二是实施党务公开,推进民主治校是提高党组织战斗力的基础。实施党务公开,可以使广大党员享有对党委重大决策和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将大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实施党务公开,推进民主治校可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让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决策,党员就能够了解决策的背景和程序,理解决策的依据和原因,这会增强他们执行决策的动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发挥;四是实施党务公开,推进民主治校是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实施党务公开,推进党内民主能够调动学校一切积极因素,为学校的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以机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实施党务公开,是推进民主治校的重要举措

怎样实施党务公开,推进民主治校?党委对此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决定以机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推进我校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营造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争择优、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既建设一支适应学校改革、建设、发展需要,结构合理、团结坚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又可通过改革落实党务公开,推进民主治校。

1、改革前的发动——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党委认为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高低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因此对改革前的宣传发动阶段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和细致的部署,各个环节都注重激发教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一是营造浓厚的改革氛围。学校充分利用校报、宣传栏、校园网、广播台等媒介,不断营造改革氛围。党委召开了多个层面的政策宣传会,集体宣讲和个别谈话相结合,开展立体式的舆论宣传和思想动员,把为什么要改革、怎样进行改革、如何正确应对改革等问题讲清楚,讲透彻,有力的保障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二是公开外出考察路线。4月中下旬,学校党委书记和院长分别带队,分别组成南线、东线两个考察组,赴湖南、浙江等七省,对中南大学、深圳大学等19所院校进行了干部人事制度考察。考察前,我们向全体师生公布了改革考察的时间和路线。我们这么做,是让教职工每天关注外出考察的进展情况,调动他们关心改革的热情。三是召开中层干部改革动员大会。考察组返校后就召开了中层干部动员大会,会议交流了专题考察报告。会议鼓励大家踊跃报名,要求同志们正确对待“帽子”、“位子”和“面子”,这次会议吹响了改革的号角。通过周密的宣传发动,师生员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明显高涨。处级干部竞聘报名中,64个岗位有120人报名竞聘;副处级干部竞聘中,90个岗位有205人报名竞聘。

2、改革方案的制定——充分保障群众的参与权

校党委认为,只有全体师生员工都参与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只有人人参与改革,才能使人人拥有行使权利的机会。因此,在制定改革方案时,充分保障了教职工的民主权利,让他们能够以实际行动参与到改革中来。为了加强改革的领导,党委成立了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院长任副组长,其他党委成员任组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时成立了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小组。工作专班把保障群众参与性作为一项具体任务来抓,在制定方案过程中将民情民意作为重要指标。工作专班认真研究考察报告,召集专家学者,拿出了竞聘方案的草案稿,然后广泛地征求群众的意见。党委先后组织了中层干部座谈会、双高(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座谈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座谈会、老干部座谈会、教职工代表和工会会员代表座谈会、青年教师代表座谈会。同时,各部门、各教学院系也专门组织了讨论会。改革专班根据群众提供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改方案,整个方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上下下反复讨论,八易其稿。可以说,方案最终的形成凝聚着教职员工和对学校改革发展的一片心血,使得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一重要决策真正体现了党务公开。

3、改革方案的请示和公示——切实维护群众的监督权

一是向群众公示。党委认真落实公示制度,将《咸宁学院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咸宁学院中层机构与处级干部岗位设置及党的基层组织设立方案》、《咸宁学院处级干部竞争上岗工作方案》、《咸宁学院副处级干部竞争上岗工作方案》等,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并在校园网发布,在校园内张贴。同时,将竞聘诸多环节都进行了公示,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并接受群众的监督。如岗位设置一览表、报岗登记表、报岗调整登记表、演讲分数和排名表、任前公示一览表等都第一时间发布在校园网上,接受广大教职员工参与监督和举报。领导小组设立了监督电话和举报箱,收到了5次群众反映的意见,并且都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反馈,真正推行改革工作“阳光工程”。二是向上级组织请示。为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在改革方案出台前,将方案报送省委组织部和市委,寻求政策上的指导和支持。在组织实施中,省委组织部和市委组织部组织了专家组来学校指导工作,为改革的顺利有序进行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4、改革过程和结果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

我们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党委的民主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党务公开和党内民主。在这次干部人事改革中,我们下大力气,增强党委工作的透明度。首先是公开改革的环节。党委精心设计了“组织调研、氛围营造、设立专班、出台草案、征求意见、形成决定、考核竞聘、公示结果、学校任命”等九个改革环节,每个环节的具体措施都公布于众。特别是把竞聘演讲成绩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六十的规定提前告诉大家,让大家胸中有数。整个过程真正做到“四公开”:“公开岗位、公开职数、公开条件、公开程序”。其次是公开评委的组成名单。要实现公正、公平、公开的竞聘,评委这一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这个环节必须要做到完全透明化。我们积极和省委组织部、市委组织部取得联系,要求在他们的支持下,保证评审环节的绝对公正。省委组织部在全省高校挑选了29位专家学者,组成正处级干部竞聘评委团,我们将评委团的组成名单都公开了。三是面试工作流程的公开性和严肃性。竞聘的核心环节是面试阶段,这个环节做到了专家密封命题、校外专家评审、当场公布得分,竞聘现场纪律严明,杜绝徇私舞弊,严格按照政府公开招考的面试工作流程操作,公开性、公平性、严肃性、权威性得到了极好的体现。四是民主推荐的公平操作。在竞聘演讲结束之后,迅速组织全校教职工中对竞聘者进行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职能部门科级以上干部对竞聘者的业绩进行民主测评和民主推荐,院系全体教师对竞聘者的业绩进行民主测评和民主推荐,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公平和民主。五是在评审时坚持标准。在竞聘评审中,我们坚持“科学量化,民主决策,党委集中”,使干部选任依据最大可能地实现了量化。任职取决于综合成绩,综合成绩包含竞聘面试得分、民主推荐得分、考核评比得分和党委评分。通过量化,使选任工作更加科学,更加民主,更具有操作性。六是竞聘结果的公开。演讲结束之后,得分和排名情况第一时间内在校园网上公布,并张贴在校内。党委确定的拟任人员名单也上传网络,接受群众参与监督和举报。为了确保竞聘工作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有序地推进,党委成立处级干部竞争上岗资格审查小组和监督检查小组,对改革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小组根据群众的举报,将几个经调查确实有问题的人,在拟任职名单中拿掉。

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干部竞聘,使广大教职工感受到这次改革是真正意义的改革,是透明公正的改革,而不是暗箱操作,克服了过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党委在改革中实施党务公开的举措强烈地激发了师生员工的政治热情,他们密切关注改革动向,关心学校发展,体现难能可贵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精神,有力推进民主治校的进程。这次改革,也推动了党组织的民主建设进程,进一步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使党委决策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加大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步伐,特别是党总支的议事程序的民主化,初步形成了教学院(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同时使得党总支的职责更加明确,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党总支以前没事可做,形同虚设的不良局面。

三、实施党务公开,推进民主治校,为学校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这次干部人事改革成功的主要经验就是党委能够与时俱进地发展党内民主,面对新的时代要求不断创新和实施党务公开的途径和方法,党务公开和民主治校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通过实施党务公开,推进民主治校,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干部队伍结构趋于合理,学科专业得到整合,党组织的战斗力增强。

1、党员干部思想观念发生显著变化

这次机构和干部人事改革更是一场思想的革命。通过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产生极大震动,创新意识增强。他们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变革思维模式,转变工作方式,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改革本身。在竞聘中,对工作熟悉不熟悉、对后期工作的规划清晰不清晰、对远景的发展有没有新意,影响到竞聘者的综合成绩。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打破僵化,推陈出新,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新的观点,这些可贵的思想势必极大的推动学校的发展。其二是彻底摒弃“长期不挪窝”的思想。在改革前,不少干部存在疑虑、退缩思想,甚至抱以无所谓的态度,以为人事变动不会很大。当改革启动后,特别是省委组织部的评委团进校后,气氛骤然紧张起来。正如改革后有的干部评论:“从来没有想到过会这样大刀阔斧来真的”、“没有想到那些干了多年的干部也换了位置”、“这种选人用人机制应该早一点在学校实施”。

2、催生良好工作作风和昂扬正气

改革催生了新事物的形成和旧事物的消退,目前,校园内的昂扬正气逐渐上升,歪风邪气正在消减。最显著的变化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学习风气不断浓厚。广大党员干部加强了对政治理论、业务知识、教育理论、管理知识的学习,不断充电。在很多干部的竞职演讲中,不约而同的提到,要把本单位建设成“学习型”的单位,并且带头成为学校管理的行家里手。其二是干事业的劲头越来越足。广大干部,变“组织要我干”为“我要为学校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干”。正、副处级干部到任后,纷纷拿出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竞聘时表达的承诺,学校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3、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

在这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干部调整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干部队伍呈现出年轻化和“双高化”的特点:一是年轻化。大批中青年干部走到了中层管理的第一线。改革后,50岁以上的正处级干部占总正处级干部的比例由54.7%下降到10.3%,44岁以下的正处干部由31.3%上升到69%。改革前,正处级干部平均年龄为50岁,改革后平均年龄下降到43岁。改革前,副处级干部平均年龄46岁,改革后只有42岁。29名新提拔的正处级干部平均年龄只有40.6岁,38名新提拔的副处级干部平均年龄只有37.9岁。二是双高化。由于改革允许高学历人员直接报正处级、副处级岗位。因此一大批高职称、高学历、群众公认度高、个人综合素质高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具有正高和副高职称的正处级干部由84.4%增加到88.0%;具有中级职称的正处级干部由15.6%下降到10.3%;具有博士学位的正处级干部由12.5%增加到25.9%;具有博士学位的副处级干部由改革前的8.2%增加到15.1%。

4、学科专业得到整合和优化

机构和干部人事改革中,我们听取专家关于我校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对学校机构进行了整合,不断优化了学科类型和专业结构。通过院系资源整合,原有14个教学院系按照学科专业特点,组建成18个教学院部。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考虑到了学科的优势,例如我们将医学院分解成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五官医学院和护理学院,就是考虑到五官专业、护理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师资力量快速增强,并且学生就业形势看好的情况。同时,集中优势力量办好社会急需专业。例如将信息工程学院拆分为电子与信息技术学院和计算机学院,正是从市场的需要出发。另外,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打造过硬的教学科研管理队伍、学科带头人队伍,带动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建设和发展。通过竞聘上岗,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向教学科研管理干部队伍汇集,教务处、科研处和各教学院(部)主要负责同志呈现专业化、年轻化、高学历、高职称的可喜局面,一大批学科带头人走上教学院(部)的管理岗位,必将全面带动优势特色学科的打造和品牌专业创建。

可以说我们的这次改革是史无前例的。这次改革的特别之处有:一是实施全员竞岗,全校所有的正式员工都可以参加竞聘活动,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干部选任的狭窄范围;二是正职轮岗,要求上一届的所有中层部门的正职这次都必须轮岗,改变了原来一干多年的落后局面;三是改革的背景异常复杂,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的思想很复杂,改革的难度大阻力大,党委的压力很大;四是改革取得成绩明显,为学校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篇6:实践科学发展现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今年是建国60周年。也是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重要的一年。我市农机化工作从2004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国家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开始,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截止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59.4万千瓦,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了7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机化综合考核连续三年列盐城市第一。“十一五”以来,我市先后被列为全省农机化综合示范县、平安农机创建示范县、农机报废更新试点县,被列为全国首批农机化示范区、农机安全监理规范化建设试点县。2008年我市荣获江苏省和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区)称号。

多年来,我们按照因地制宜、典型带动、重点突破的发展理念,在工作中求实创新,认真实践,积极探索,农机化工作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

1、以示范基地建设为引导,促进了农机化工作的全面展开。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特色,我市从“十五”初期开始,在全市建立了草庙的油菜直播收获、白驹的秸秆还田综合利用与水稻机械化集成技术、裕华的大蒜起刨与农副产品微型低温冷藏保鲜、万盈的花生挖掘剥壳、大中镇的田园管理、新丰的桑园伐条、三龙的棉花拔秆等多个示范基地。与此同时,我们还结合毛兔、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特色产业,重点加大了青饲料加工、鸡蛋清洗、烘干、分装机械、增氧投饵等机械推广力度。全市形成了粮食机械为主体,特色机械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机化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机械化由农业生产向林、牧、副、渔等领域的拓展,推动了农机化由注重产中向产前和产后的延伸。农机生产服务创收的渠道得到拓宽,农机助农增收效果明显,仅2008年,全市累计完成农机生产、经营、维修、服务等各项收入超过5.5亿元,同比增长11.1%,完成农机各项服务纯收入 3亿元,同比增长10.9%,农机为农民人均增收近600元,同比增长14.2%。随着部、省农机化项目实施力度的逐年加大,2009年,我市农机各项服务总收入可望达到6亿元,农机产业已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增长极和推进器。

2、狠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机械化,促进了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示范推广。粮食生产机械化成效显著,粮食主产区从种到收总体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二麦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插秧推广实现了突破,2008年,全市水稻机插面积达到8万亩,机插率达到30%,2009年,全市实现水稻机插面积15万亩,机插率达到50%。秸秆机械还田技术的推广,不仅较好地解决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而且有效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土壤肥力,使粮食增产能力得以提升。另外,针对水稻育插秧、玉米机收等薄弱环节,加大示范培训和购机补贴力度,加快了推进步伐,促进了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经济作物等特色机械化全面展开。油菜直播、大蒜起抛、桑树挖塘、棉花拔秆、渔业增氧、投饵等特色机械得到了试验、示范和推广。粮食烘干、保护性耕作以及农机节能减排等多作物、多环节、多领域取得了进展,推广应用了一批新机具、新技术,促进了本地特色作物的发展,全市特色机具已发展到12000多台套,特色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3、着力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高了农机化的装备水平。坚持走速度、结构、质量协调发展的路子,把落实好购机补贴政策作为重要抓手,在确保农机总量稳步增加的前提下,着力调整好农机装备结构。一方面提高了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等新式农机具的单机补贴额度,促进了农机装备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加大地方财政补贴力度,开展了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农机产品补贴工作,较好地促进了农机装备总量增加和结构优化。“十一五”以来,我市共争取部、省农机化直补项目、国家优质粮食工程农机装备项目、省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乡镇建设项目、农机三项工程、农机“111”人才培训、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项目、农机监理示范所建设等农机化项目近20个,累计争取政策性资金3800多万元,收益农户超过6000户。农机“三多三少”(普通机型多、高性能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械少,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的矛盾正在逐步改观。目前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732台;联合收割机1866台,其中高性能收割机83台;秸秆还田粉碎机1274台,高效植保机械260台,农业机械实现了由粗放型增长向高性能综合性机械发展的跨越。

4、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推动了农机化管理机制和服务形式的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农机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方式、服务形式。农机行业协会、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大户等各类新型农机 经济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农机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以大中镇农民倪浦松为代表农机专业合作社,整合了有限的农机资源,为农服务中坚持诚信为本,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把农机服务体制创新工作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主流。目前,全市拥有农机服务协会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17个,松散型农机服务联合体130个,20万元以上农机大户110户,农机从业人员从“十五”期末的7.5万人发展到9.2万,占全市农业人口的19%。形成了以市为中心、镇为骨干、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主体,多种经营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多元化的农机化管理服务新格局。

我市的农机化事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和可喜的成绩的同时,与农民的期待,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粮食生产尚未全面实现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不高,仍处于起步阶段,有些领域仍是空白,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一是随着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化的依赖性将越来越强;二是十七届三中会全会后,农村改革进程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有利于重新整合土地资源,需要一大批大中型、高性能机械的投入;三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迫切需要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力、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

农机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标志,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大丰作为全国农机化示范区,要紧紧咬住农机监理全国争先,农机推广全省争先,部门服务全市争先的“三争”目标,加大农机试验、示范力度,促进农机化由农业生产向林、牧、渔业领域拓展。

篇7:实践科学发展现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公共管理学院思政二班 114012007070 田晓雪

一、教材分析

本框包括两目,分别讲述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地位,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介绍了具体的措施,了解每一种措施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课程标准对本框题的基本要求如下: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和说明全面建设小康,是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本框题的重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本框题的难点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了解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什么,而本框题则是进一步学习为什么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怎样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因此,学生已经有相应的知识铺垫,具备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第二、高一学生具备还的经济生活常识,有一定的社会经济阅历,通过近一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经济生活基础知识,了解了一定经济发展运行的常识,为本框题的学习准备了一定的经济常识和知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 :能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的理解能力;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能运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有关坚持或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典型案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追求真理、热爱科学、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增强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 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环保行为习惯;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自觉性。

四、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直观的图片和表格以及文字的阐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学生有更大的兴趣参与课堂中来。

五、教学流程

复习旧课:我国现阶段的小康的情况?实现全面的小康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来导入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有哪几个新要求?

生:(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3)建设生态文明。(这回答是设想,上课时要看同学们的具体情况)师: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些新要求。促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呢?接下来让我们学习第二框的内容:《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板书)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先看课本上方框里的材料,分析如果片面追求gdp发展会有何危害?如何才能避免此类危害的发生?让学生讨论经济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引出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

总结学生的回答,做出结论: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的奋斗目标,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2、其地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单纯追求gdp的危害,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让学生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阅读接下来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的教材内容,随后一起探究教材,具体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师: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它的内涵又是什么呢?要求同学们根据幻灯片提示阅读课文。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包括: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

师: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发展重要吗?它的重要性是如何表现的呢?

生: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师: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要不要发展,如果不发展会怎样?

师:为谁发展?课文如何体现出来?(略作提示依靠谁?成果属于谁?)师:怎样的发展才是科学的?有没有要求或方法?有,又是什么?

师:如何理解全面,我们的发展能不能只是经济上的?

师:要协调哪些东西?

师: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

师:要实现这样的发展有没有方法?

师:统筹兼顾什么?

(以上均为设想,顺着思路让学生总结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展示幻灯片上的内容,详细列好教学内容。

我们党和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其目的呢,也就是促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那么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哪些基本要求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目的内容后归纳出要点。

(二)促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提醒学生重在抓住要点,并做到动眼、动脑、动手,边看书边把关键的词、句划起来。

师: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几个基本要求?

生:五个,每段开头第一句。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课本知识解决来解决实际问题。

现在假设各位啊,成为了两会上的人大代表,有许多记者会对你们进行采访,那你作为一个人大代表会如何回答他们呢?让我们来拭目以待吧!有没有同学愿意来做第一位接受采访的人大代表啊!(预先找到5个同学)

生1 :我来!

(展示ppt,第一个问题)

《经济日报》记者:

我们国家彩电、手机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关键的芯片依赖进口,致使我国产品竞争力不强,利润大大降低。

针对此,我想知道您认为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生1:我们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体回答可视情况而定,但是一定要有这一点,如若没有可以找其他同学补充总结)

师:很好,这位人大代表的回答大家满意吗?

生:满意。

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也就是其重要性。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呢?

生: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同学们看课本回答)

师:那我们接着采访第二位人大代表。

(展示ppt,第二个问题)

《人民日报》记者:

众所周知,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三大产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同时也存在着高增长高投资、高增长高能耗的现象。

请问在下一步经济发展中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生2:我们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体回答可视情况而定,但是一定要有这一点,如若没有可以找其他同学补充总结)

师:这位人大代表回答的很好是吧?那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呢?我们先来一起分析一下下面这个表格:

这个表格表明了什么啊?

生:当今世界三大产业的发展现状。

师:那对于我国来说是什么样的现状呢?我国的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这要求我们怎么办啊,是不是要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到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措施就是:(展示ppt,总结具体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

1、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3、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4、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师:好了,我们现在要采访第三位人大代表了。

(展示ppt,第三个问题)

《南方周末》记者:

我国虽然总体实现了小康,但是2009年数据显示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与农村的比率相差还是比较大的。

我想请问:我国将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善这一情况?

生3:我们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回答可视情况而定,但是一定要有这一点意思,如若没有可以找其他同学补充总结)

师:我国人口中农民占了最大的成分,“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那我们要怎样做才可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呢?

生: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师:从2004年开始,国家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这说明啊,我们党和政府始终把三农问题也就是切身关于农民的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措施来促进全面小康小康社会的建设。

师:我们现在要采访第四位人大代表了。

《新周报》记者: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9%,但这种增长却对资源和环境带来很大不利影响。可以说,中国20年来的经济发展是一眼中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资源浪费为代价换来的。

我想请问:我国将会采取怎么的措施来改变这一状况?

生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回答可视情况而定,但是一定要有这一点意思,如若没有可以找其他同学补充总结)

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今年3月份,全球有1000多个城市都参加了一个活动“地球一小时”,这个活动应该很多同学都有参与吧,这也是我们为改善环境做出的共同努力。希望那个同学们可以下去多搜集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好点子,比如在外就餐要打包,别把节约当口号;无人房间灯不亮,人走灯灭成习惯;垃圾分类不乱扔,回收利用好再生。争取多在日常生活中就做到节约资源能源。为环境的改善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那我们要具体怎么做呢?

师:

1、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统筹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师:还有一个代表还没有采访,接下来咱们继续吧!

《参考消息》记者:

根据国家统计局小康水平的分析报告,东部实现程度97.86%,中部实现的程度为93.18%,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4.18%。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

我想请问:我国将会采取哪一些措施改变这一状况?

生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具体回答可视情况而定,但是一定要有这一点意思,如若没有可以找其他同学补充总结)

师: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因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富裕,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中央启动了东北振兴战略。2004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首次进入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东部沿海的改革开放先机走在了前面。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我们现在来回头看一下这些措施。(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关键(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任务(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中之重(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基本国(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这节课所讲的内容: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具体措施

篇8:实践科学发展现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一、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

在经费保障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经费保障运行活动的全过程。从大的方面来说, 要考虑国家政策支持的力度, 经费增长的幅度, 院系所对保障的需求。从学校建设发展来说, 要充分考虑整体建设与分项建设、长远发展与中短期规划、重点建设与一般建设的关系。

高校财务管理机制包含多种不同的构成要素, 各要素之间密切相关。只有要素的合理组合, 结构紧密, 关系协调, 财务管理机制才能运行的高效顺畅。如果要素不全或出现短板, 势必影响管理机制整体功能的发挥。另外, 集中财力办大事是解决经费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保障重点、带动整体是推进学校建设发展的有效方法。要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 围绕中心任务和院系所的急需, 计划安排好年度经费预算。

二、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提高财务队伍的能力素质水平

高校财务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完成科学理财的目标和任务, 关键在人、在队伍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 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高校资金财产的安全和整体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 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 大力培养一支党性原则强、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精、职业道德好的财务队伍。一是高起点选才。在用人上, 一定要选用政治思想坚定、精通业务、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来做财务工作。二是高规格育才。要进一步完善财务队伍培训体系, 按照实际需要, 合理确定培训数量和层次结构。把立足点放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上, 使培养对象不仅熟悉财务管理理论和业务操作, 而且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三是高标准管才。切实履行好教育管理的职责, 把管事和管人、管工作和管思想结合起来, 把对财务队伍的关心爱护体现到严格教育管理之中, 引导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觉抵制各种诱惑, 及时消除职务犯罪的隐患。还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财务人员, 在实施精神奖励的同时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 激发其履职尽责的内在动力。

三、科学管理,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科学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所在, 科学管理是兴国之道, 也是兴校之道。新时期下, 高校建设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 随着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各种经费来源的日益复杂, 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来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市场经济体制下, 银行、保险、证券市场逐步开放, 进入体系与国际接轨, 新型进入手段也不断衍生, 高校资金流动面临的风险加大, 提高资金运行效率, 增强财务保障能力, 建立强有力的财务管理机制, 难度也相应加大。为了不断提高管理效益, 应努力在实践中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管理的主动性。目前, 有的单位面对经费供需矛盾, 不是主动挖掘潜力, 而是有了问题写申请, 来了领导伸手要, 这样的等、靠、要思想显然与经费管理的要求相悖, 助长了少数人和个别单位的依赖思想。对此, 迫切需要各级加强主动管理, 在内部挖掘上想办法、找出路。经费管理重在平时, 贵在经常, 只有在日常工作中按规定抓好落实, 发挥管理的主动性、能动性, 才能实现科学管理的目标。二是强化管理的科学性。在预算安排上, 精心策划, 提高预算的可靠性;在经费使用上, 精打细算, 努力做到少投入多产出;在监管上尽心尽责, 堵住管理漏洞。在确保经费收支平衡、保证事业任务完成的基础上, 努力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三是强化管理的全面性。要把管理工作渗透到经费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上, 整体推进, 全面提高。要坚持管钱与管物的结合, 对物资进行计价核算, 实施价值控制, 有效防止经费在

物化后的忽视和浪费现象。还要坚持将管钱与管事相结合, 把经费的使用与部门任务的完成挂钩, 重视经费开支的合理性, 同时要充分发挥各部门管理的积极性, 形成合力, 齐抓共管, 加强经费流向的跟踪和监管, 实现经费使用的高效性。四是强化管理的统一性。统一领导, 始终把财务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统一目标, 要集中财力保障重大建设;统一预算, 坚持各项经费纳入单位预算统筹安排、合理配置;统一支付, 变资金分散支付为集中支付;统一制度, 严格执行各主管部门制定的财经法规制度, 坚持依法理财。

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高校

搞好资源节约,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是通过狠抓预算控制从源头上管住经费的使用和支出。预算是财务工作的总体设计, 是保障高校各项建设事业目标实现的经费分配与使用计划。预算在财务管理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是各项经费使用开支的基本依据。高校里的院系所等单位消耗的水、电、油等资源, 都是通过经费购买的, 也就是说是通过预算安排购买的, 因此财务部门在贯彻落实节约资源的过程中, 必须从经费管理的源头—预算入手, 在源头上做好节约资源的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在预算安排上, 协调好资源使用与节约之间的关系、院系所之间的关系、建设性经费和维持性经费之间的关系、纯事业经费与行政消耗经费之间的关系, 使得节约资源工作在预算安排上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二是重视资产管理,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把资产纳入预算实施一体化管理。之前很长一段时间, 在预算管理上, 只是把经费纳入预算进行管理, 而没有把现有的物资价值纳入预算一并管理。在全国实施节约资源的大趋势下, 经费和资产一体化管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样一来财务部门既要加强对各项经费的管理, 又要加强对各种实物资产的管理, 避免了某些部门库存很多物资闲置不用, 而又要在预算上安排购置重复的实物资产, 势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把经费和资产统一起来在预算上进行反映和控制, 有机的结合起来, 可以使各级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自身一目了然, 对各个部门的经费和实物资产情况做到全面的把握, 从而在审核预算时做到心中有数, 把住节约资源的关口, 综合考虑和平衡各部门的预算。

五、与时俱进转变理财观念

信息化的发展, 使得财务管理的核心要素开始由物资资产转向知识资产。所以现阶段理财必须转变观念, 不能只盯着物资资产。首先, 要认识知识资产, 即了解知识资产的来源、特征、构成要素和特殊的表现形式。其次, 要承认知识资产, 即认可知识资产是高校总资产的一部分, 搞清楚知识资产和高校发展的密切关系。最后, 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产。高校既要为知识资产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氛围, 又要充分利用知识资产使其更好的完成高校的教学科研任务。

摘要: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效能,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 坚持与时俱进、统筹兼顾、以人为本, 坚持资源节约的原则。

上一篇:酒店前台文员辞职申请书下一篇:劝学中坚持下去就会成功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