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文构思训练

2024-06-28

创新作文构思训练(通用9篇)

篇1:创新作文构思训练

教学设想:

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激活兴趣和生活。“巧问妙答”使学生尝试突破定势;“浮想联翩”使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奇思妙想”使学生说出自己的创意。

作文指导,让学生明白“如何搜集素材”和“如何构思作文”的思维方法,让学生体验由“搜集素材”→“交叉组合”→“提炼主旨”→“构思成文”这样一个作文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1.打开思路,搜集素材;2.提炼主旨,列作文提纲;3.运用想象,创作故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趣激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叫做“闯三关”。通过这次活动,比一比,哪组同学头脑灵活,思维反应较敏捷。大家说好不好?

为了让大家顺利闯关,我们先来做做“思维体操”,请听仔细喽!

一位国王有洁癖,他最害怕自己的鞋底沾上泥土,但他又想呼吸郊外新鲜的空气,欣赏山川的美景。于是命令大臣,把整个国家的道路都用布覆盖上。大臣开始组织人力大量全国的道路,结论是,覆盖全国所有的路,需要20万工匠不停地工作50年,而全国的人口也不过50万。大臣心急如焚,向国王痛陈利弊,说弄不好会亡国。国王一怒,将大臣处死。聪明的你能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妙计吗?

(把思维从路转到国王的脚上,天大的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让思维转弯,是一种大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四两可以拨动千斤,弱小可以战胜强大,失利可以变为有利,付出最少的代价能收获到最大的成功。

我们的活动正式开始,请闯第一关:“巧问妙答”。(屏幕显示)

游戏:巧问妙答

A.生物学家给同学们出了道题:蚊子和大象结合会得到什么?

B.5岁的小明从未见过他的爸爸,他的爸爸是某边防部队的军官。一天,小明跟随妈妈去汽车站接爸爸,汽车一到,车上走下来三个军官模样的人,小明一眼就认出了谁是爸爸。这是为什么?

请同学先回答A题。(指导: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来源于我们思考时要突破一个思维定势——不要老想蚊子吸血的事实,咬大象一个大包,也可以诞生一个新物种呀!就如,驴子和马结合产生骡子,哈哈!)

请同学们再次突破思维定势,看看B题会有哪些原因。(指导:军官不一定都是男的,其中有两位是女的,所以小明一眼就认出了爸爸。)

小结:突破思维定势,可以让我们的思考进入一个新的天地。因此,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一定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超越惯性思维。

二、突破定势,搜集素材

请大家再接再励闯第二关:浮想联翩——请你猜想并说说“为何流泪”或“眼角为何有泪痕”。提示:同学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你会在哪些情况下落泪呢?

(抢答)

归纳总结,展示素材:悲伤之泪,喜悦之泪;非心理情感之泪;

(可不要被老师设计的圈套套住哟,大千世界包罗万象,除人之外,还有动物、植物,发挥你的想象赋予它们人的情感,它们也会落泪的。)

(竞答)展示素材:非人类之泪。

小结:只要我们敢于突破思维定势,从而打破一个又一个定势圈,我们就可以像登高望远一样,能看到一幅又一幅更加美好的风景。

三、交叉组合,构思指津

生活是艺术家们灵感的源泉,音乐家将灵感化为震撼心灵的乐章;建筑师将灵感化为巧夺天工的楼宇;画家将灵感化为五彩斑斓的美卷。

篇2:创新作文构思训练

请大家一鼓作气来闯第三关:奇思妙想

请你从下面素材中任选两个,通过联想、想象等思维方法,将它们组合起来,并提炼一个主题来进行构思。

素材1:亲人遭遇车祸而丧生

素材2:农民终于盼到了久旱后的甘雨

素材3:失散多年的亲人又重逢

素材4:小蚂蚁的巢穴被雨水冲了

素材5:树叶上的露珠

素材6:一位母亲的泪珠

素材7:扑打在礁石上的浪花

素材8:孤儿在除夕之夜特别寂寞

例:

我选的素材是2和4。

构思的是干旱的田野里住着一群小蚂蚁,可是一场大雨将蚂蚁的巢穴给冲走了,就在蚂蚁们随波逐流时,农民们正敲锣打鼓地庆贺这久旱后的甘雨。

我的主题是:事物的好坏总是相对的。

在音乐声中,同学们思考、交流自己的构思。

挑选3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结:我在同学们的发言中发现了一个写作规律:当我们拥有许多不同角度的素材时,我们可以围绕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将它们交叉组合在一起。通过联想、想象等思维方法,思考这些素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完成我们的`构思。

四、学生自主,尝试构思

请同学们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来完成一篇作文的构思。

作文训练: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泪就是窗户内的风景。

还记得珍藏在记忆中的泪珠吗?兴奋的、喜悦的、委屈的、伤心的……

请你以“眼泪”为题,构思一篇作文。

要求:

1.选择素材,运用“交叉组合构思法”,提炼一个鲜明的、有创意的主题。

2.运用联想、想象,构思一个与“我”有关的故事。

(突破思维定势“我”可以是一个孤儿、一条流浪狗、一棵树、一朵浪花、一滴露珠、一只鸟……)

我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

我的构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范:

我的主题是:人间自有真爱在!

我的构思是:我是一个失学的孩子,我流浪街头,以乞讨为生。每天,我在闹市区偷偷地嗅洋葱,引得泪流满面,然后哀哀凄凄地向过往的行人乞讨。有一位老太太看我破衣烂衫、泪流满面的,十分同情,便将我带到自己家里,给我买新衣,做好吃的,还供我上学念书。我在老太太的感染下,说出了自己嗅洋葱流泪骗人的小把戏,并为老太太热情、善良的爱心所感动,终于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在音乐声中,屏幕显示素材,学生自主构思作文。

交流:挑选3位同学朗读构思(实物投影)

篇3:创新作文构思训练

(一) 思维能力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写作过程就是“用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表达思想、观点、主张的过程。它既是一种认识活动, 又是一种实践活动。从作文整个完成的过程来看, 作文是一个由物→意→文的双重转化过程”。[1]这种转化不单表现为由思想到语言的外化, 同时也包括由客观事物转化为思想的内化过程。没有这样一个“内化”过程, 文章就不会产生思想, 也就没有作文这一行为。“这一思想‘内化’过程就是思维过程。”[2]一般来讲, 文章由思想、内容、语言三大因素构成, 即古人所说的“物、意、文”的结合。写文章就是要正确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 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思维”就充当了“正确处理”与“有机结合”之间的纽带, 在三者的联系中起到关键决定的作用。

(二) 思维能力的培养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最新精神

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版) 》提出了“三维度五方面”, 并把这两条线索纵横交错, 贯穿于语文整个目标体系中, 使之显得严谨、完整、便于实施。其中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的表述中提出思维品质和科学精神的要求。在第二部分总目标第四条中就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3], 即在写作上具体提到了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科学方法。

(三) 作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适应当今作文教学的最新动向与趋势

从近几年我们的中考和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来看, 都倾向“话题作文”和有深刻比喻内涵的题目。“话题作文”和有比喻内涵的题目本身更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所以注重作文内部思维能力的开发也是适应当今作文教学发展趋势。

二、写作能力的基本构成

“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 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写作过程就是一个以言语为凭借、以思维为核心的多种心理因素积极参与的心理活动过程。”[4]学生完成一篇作文, 通常要经过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布局、语言表达这几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根据中小学写作的具体实际, “写作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大致是观察积累 (感知) 力、审题构思力、联想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5]在心理学上依次表现为感知、思维、联想、言语操作四大能力。这四种能力内在的综合构成了写作能力, 也体现为写作中必需的表象、构思、语言专门能力。这三种能力在作文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就形成了作文的三个阶段, 即“感于物, 得于心, 形于言”。

“感于物”, 即感知能力 (观察积累力) , 就是过去曾被感知的事物映象的重新唤起, 从而在头脑中再现过去, 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感知力的得来主要靠细致的观察与长期的积累, 观察与积累的联姻才能派生出无限的感知力。可见观察是发现素材极有效的一步, 也是写作能力最基础的因素, 只有把观察与积累有机结合, 学生在考场上才能真正做到“厚积薄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感知力可以称之为写作能力的基础。

“得于心”, 即构思能力。它是写作能力中的核心因素, 一般是在表象基础上对感性经验进行分析综合、提炼主题、选择题材、布局谋篇、设计文章蓝图等。简单地说, 构思就是思考这篇文章“应当写什么, 突出什么样的中心和怎样写”的问题。

“形于言”, 即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能运用丰富多彩的词语和多样的句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运用选材组材、衔接过渡、交代照应等多种技法来组织一篇书面的文字言语作品。

三、作文构思的内涵及其思维运行的过程

(一) 作文构思的内涵

所谓“构思”, 即立意谋篇, 一般地说, 是指“作者在写文章或创作文艺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包括确定主题、选择题材、研究布局结构、选择适当表现形式等”。[6]

(二) 作文构思的思维品质

1. 思维的广阔性

指思维的发散能力。在写作构思的过程中, 要学会放飞思维的翅膀, 让视野更加广阔。思维的发散越广阔, 写出的文章自然就会越有韵味。

2. 思维的深刻性

指“思维主体在思维过程中能深入事物的本质, 抓住事物的核心的思维品质”。[7]作文构思时思维的深刻性决定了文章思想的深度, 一个有思维深刻性的作者, 往往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能够揭示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

3. 思维的敏捷性

指“思维主体在进行思维时, 善于当机立断, 迅速发现问题, 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在写作上, 思维的敏捷性主要表现为能准确而迅速地发现构思素材, 准确而迅速地抓住命题要旨, 迅速构思成文”。

4. 思维的独特性

指思维主体进行思维时, 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写作时就是强调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去表现。

当然思维作为一种抽象的东西, 看不见摸不着, 也不能用简单的方法测试出它的品质。思维的“四性”品质往往综合发挥、共同作用。

(三) 作文构思的思维过程

正如前面所述, 构思指的就是作者对观察和感悟的材料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生活经验的素材经过综合、改造、发展这样一系列的加工, 然后成为作品的题材。这一过程, 我们称为构思。”[8]作文本质上就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一篇文章成文过程总的来说,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 构思的开端——确定主题, 即“立意”

古人讲“意犹帅也”, 就是指文章的主题如军队的统帅一样统领文章的其他要素。“古人称之‘立意’, 即如何从杂乱或纷繁的事物中提炼出主题, 或曰确定主旨, 实际上就是确定作文的主题。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大小, 关键就在于主题的深度。”[9]由此可见作文主题在作文时的重要性。提炼主题应做到“三性”, 即明确性、深刻性、新颖性。

(1) 立意的明确性, 即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立意。一般表现为“理”与“情”两方面。“理”就是表现一定的思想, 正确、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人生态度和人文关怀等。“情”就是表现某种感情, 凡是能体现真、善、美的情感都可以作为文章的主题。根据学生的实际, 可从热爱自然、感悟亲情、友情与世间真情、扬善斥恶等方面来表现。

(2) 立意的深刻性, 指行文中能否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义深则意远”, 无论议论文体还是记叙文体, 深刻的文章主题可为文章增色不少。

(3) 立意的新颖性, 指立意的新颖与独创。

构思思维“三性”中最基本的是“明确性”, 无论中考还是高考, 在作文的评分标准中都专门对文章内容主题的确立做出明确规定。

2. 构思的深化——选取材料

确定了主题, 接下来就是确定用什么材料来表现“意”。精心选取材料, 或从已有的储备中去提取, 或从现实中去搜寻。在选材上无论是多多益善, 还是大浪淘沙, 都要合乎作文的一般要求:“一要围绕‘意’取舍、筛选材料;二是选材要典型、新颖、生动。”[10]通常可以运用发散思维, 从以下四个角度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寻求材料, 然后再加工。

时间范畴:可以想象过去, 展望未来, 思考现在, 展现春夏秋冬的各自风情, 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风采, 展现不同时代的表现等。可以在特定的时间背景中描写叙事, 也可以跨越时空进行比较思考。以“选择”为话题, 在确定“名句书写情志, 人生重在选择”的主题后, 可选取历史上的名人事迹做素材, 如战国时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正直追求;唐代时期大诗人李白的“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 用傲岸、潇洒成就豪放、飘逸的品格;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抒写了一曲“粉身碎骨浑不怕”的志节等。最后归纳小结人生的选择意义与价值。

空间范畴:包括特定的地点、场合、环境等, 往往不同的空间背景会赋予话题不同的内容。以“风”为话题, 可以引申为大江南北不同的风土人情。西北大漠的风情, 广阔豪放;江南水乡的风情, 精致典雅;天涯海南的风情, 椰风韵爽;边陲云南的风情, 淳朴呢喃。

对象范畴:从不同的对象或角色出发引发对话题的不同演绎。拿到话题, 从设定的角色演绎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进行拟人想象, 将观念或事物拟人化;可以进行特殊视角的想象, 设置某个特定的人, 以他 (她) 的视角出现, 演绎文章。由“风”这个话题就可以设置为在等车场合中, 雨中众人的“关爱之风”。

评价范畴:对话题进行价值评判, 好与坏、利与弊、善与恶等, 通过肯定或否定褒贬态度来确定文章的中心题旨。一般要求进行辩证思维分析, 适用于议论文体。

如果我们能从以上四个方面展开材料的搜索, 作文的思路就能盛放出多姿的光彩。

3. 构思的完成——结构安排

结构指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方式和构造。从表现形式上讲, 结构是对文章全部内容的编织和安排。结构的内容包括:开头结尾的设想, 过渡照应的设置, 段落划分、详略安排等。文章结构的好坏, 主要取决于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11]

文体不同, 结构安排也不一样。记叙文体常常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总体顺序来安排结构。小小说、童话故事亦是如此。议论文体常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段论式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安排结构。具体如下表所示。

下面以《我的前后左右》为例, 具体谈谈指导学生作文构思的过程。

第一层面:确定中心。“前后左右”可以是具体的, 也可以是抽象的。具体的“前后左右”, 确定为“我”前后左右同学的不同情态, 表现一道道有趣的校园风景线;也可以具体锁定为某一特定场所, 如在公共汽车上发生的事件引起的思考。抽象的“前后左右”, 确定为“我”周围人们的喜怒哀乐;也可以确定为内心世界的选择与走向, “我”的未来、过去, 左边的保守、右边的激进, 该如何选择?

第二层面:选取材料。引导学生从时间、空间、对象、结果、评价五大方面开拓思路。

时间范畴:话题放在生命的岁月里。前面为童年的生活, 后面为明天的生活, 左右为现在自己实在的生活和父母的期望, 前后是美好光明的……“我”的前后左右是进退两难的。

空间范畴:话题设置在特定的教室环境中。“我”座位前后左右的同学的音容笑貌;可想到对事情的思考, 向左想可以是清晨露珠, 向右想也许就是“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的惆怅;一首歌曲, 节奏快就是欢快的歌曲, 节奏缓慢也许就是哀伤的慢歌……关键是, 以什么角度和心情去看问题。

对象范畴:设置主人公的“我”在某特定场合, 如公共汽车上, 面对小偷“偷窃”行为, “我”的前后左右乘客们的表现以及“我”自己的心理活动。

第三层面:谋篇布局。根据前面所述和主题材料的确定, 可以选择记叙文体和议论文体, 各自采用适合的时空顺序式、总分式、并列式组织材料。鼓励创新与提倡适合并驾。

综上所述, 在日常作文指导与训练中, 从基础年级稳步落实, 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能力的思维训练, 三年下来学生作文整体水平定有长足进步。当然, 本文强调作文教学的思维训练并不是排除其他写作能力的指导与训练, 本文对作文教学构思指导的思维探究只是作为一种浅试, 在理论与实践中都还有不足之处。生活与阅读是写作丰富的源泉, 为有源头活水来, 天光云影共徘徊时, 文章就一定能清如许!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2]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4]王必辉等.仿写和精写[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

[5]王建军.各个击破[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8.

[6]成泽树.学生快速作文技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7]覃可霖.应用写作教学必须强化思维训练[J].广西高教研究, 1995 (2) .

[8]覃可霖.论写作教学思维训练的层次性[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3) .

[9]沈行恬.思维训练:作文课堂教学的核心[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 (12) .

[10]2009年广州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指导书·语文[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9.

篇4:创新作文构思训练课堂实录

1.本节课用游戏形式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作文素材整合能力和构思能力;

2. 通过游戏师生交流、讨论,营造民主和谐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

3. 引导学生搜集素材,掌握作文构思的方法,并能够运用。

二、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展示信息,播放背景音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讨论交流

三、 教学过程

(一) 趣味游戏,激发思考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做个游戏,游戏名称叫做“闯三关”。下面请同学们进入游戏的第一关——巧问妙答。请看大屏幕:

游戏一:巧问妙答

A. 袋子里装有红豆和绿豆,赵大爷将袋子里的豆子倒在地上,红豆和绿豆就一下子自然地分开了。这是为什么?

B. 5岁的小明从未见过他的爸爸,他的爸爸是边防部队的军官。一天,小明跟随妈妈去汽车站接爸爸,汽车一到,车上走下来三个军官模样的人,小明一眼就认出了谁是爸爸。这是为什么?

师:请大家先讨论A题。

生1:因为红豆和绿豆分别被粘成了红豆饼和绿豆饼,所以两块饼一下子就自然地分开了。(有些同学发出笑声)

生2:因为袋子里的红豆和绿豆分别只有一颗,所以倒出来时一下子就分开了。(学生鼓掌)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都有道理,从其他同学的表情、动作和神态中,我知道了谁的答案更好。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来自于我们在思考时要善于突破固定的思维定式:不要老是想着袋子里的豆子一定很多,其实袋子里的豆子也可能只有两颗。

下面请同学们突破思维定式,思考一下第二题可能会出现哪些原因。

生3:小明看过他爸爸的相片,所以认识。(有学生摇头)。

生4:他爸爸下车时走在最前面,因为他爸爸的官最大。(学生哄堂大笑)

生5:车上走下来的三个军官中,有两个是女的,那位男士自然是小明他爸喽!(不少学生点头)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6:他的爸爸负伤了,坐在轮椅里,这是他妈妈告诉他的。

生7:他爸爸的个子最高或最矮,而小明知道他爸爸的身高,所以他一眼就认出来了。

师:刚才同学们的答案丰富多彩,说明你们很善于思考,而且找准了一个思维的目标:他的爸爸一定有与其他军官有不相同的地方。那么,请同学们回答一下:哪位同学的答案相比较而言是最好的呢?

生8:生5的回答最好。(学生齐说)

师:是的,生5突破了固定的思维定式:军官不一定就是男的,很有可能另外两位是女的,所以小明一眼就认出了爸爸。由此可见,突破思维定式,可以让我们的思考进入一个崭新的自由的天地。因而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一定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式,突破习惯性思维,逐步培养发散性思维,这样我们的写作才会有新的创意。

(二) 打破常规,积累素材

师:下面,我们进入游戏的第二关——“浮想联翩”。请看大屏幕:

游戏二:浮想联翩

流泪是一种常见的现象。10分钟之内,请你猜想并说说“为何流泪”或“为何有泪痕”的原因。

(播放多媒体背景音乐,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各自写下答案,老师开始提问)

生1:我想有以下原因:a. 他考试成绩很不理想,着急地哭了;b. 他考试成绩不好,被父母打了或骂了,心里很伤心;c. 最疼爱自己的奶奶去世了,他感到很悲痛;d. 他的要好的同桌误认为他偷东西;e. 父母出门了,他独自一个人在家里过夜,心里很害怕。(不少同学表示赞同)

生2:a. 她心爱的宠物狗被邻居家的狗咬伤了;b. 爸爸和妈妈离了婚,他感到十分孤单;c. 他看了一部令他非常伤心的电影;d. 他看了一本令人动情的感人至深的小说。

生3:a. 他看到中国篮球队以54∶10赢了韩国队,非常兴奋和激动;b. 他的一篇文章在《作文报》上发表了;c. 丢失了一个多星期的宠物狗终于找到了;d. 他中了500万元的特等奖彩票。(学生鼓掌)

师:从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来看,你们的思路显得很开阔。实际上,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就是悲伤之泪和喜悦之泪。但是,似乎我们的思维还是拘泥于一种定式。请看大屏幕:

素材一:悲伤之泪

夫妻离别;挚友辞行;亲人遭遇车祸而丧生;孤儿在除夕之夜特别寂寞;死囚在牢狱中悔恨;被父母无端打骂;名落孙山、榜上无名;看了一部十分伤感的悲剧……

素材二:喜悦之泪

复读三年的他(她)终于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运动健儿拼搏多年获得了奥运会金牌;中国足球队站到了世界杯的领奖台上;摸到了50万元的特等奖彩票;失散多年的亲人又相逢;农民终于盼到了久旱后的甘霖;第100次投稿终于发表;第101次求婚终于被接受……

师:“素材一”和“素材二”只是限定在心理、情感这个方面,同学们能否再突破这一定式,想一想:他(她)流泪是否还有非心理情感的因素,比如生理方面的等等?

生4:有。例如他得了红眼病,刚点了眼药水,眼睛被药水刺激得很疼痛。

生5:还有:眼药水留在眼角,也像是泪水;早晨来学校时身上沾了雾水或淋了雨,水珠挂在眼角也像泪水。

生6:他吃了辣椒会流泪;他嗅了洋葱会流泪;他的眼睛里吹进了沙子会流泪……

师:回答得都很好。把同学们的答案归纳一下,就可以得到我们的“素材三”了!

(大屏幕显示:)

素材三:非心理情感之泪

才吃了麻辣火锅;嗅了洋葱;汗水流进眼角或雾水润湿了睫毛被误认为泪水;眼睛里掺进了沙子或被风吹了;才点了眼药水;患了眼病很疼痛;受到强光的刺激;伤口发炎疼痛;被鱼刺卡住了喉咙;鼻咽部呛了水……

师:其实,同学们所联想到的还是局限于一个定式圈里,也就是说认为他(她)仅仅是人,除了人类可以流泪外,那么非人类是不是也可以流泪呢?

生7:树叶上沾着露珠和小草上残留着雨水也好像它们在流泪;用刀刻划树皮时,会流出很多树汁,也像是流泪。

生8:天空下起了雨,是天空在流泪;蒸饭时锅盖上凝结了水珠,是锅盖在流泪;小猴挨了打,会呜呜地流泪;还有鳄鱼也会流泪。

师:看来呀,同学们也是非常善于突破定式圈的。好吧,让我们来看“素材四”。

素材四:非人类之泪

树叶上挂满了露珠;屋檐下的冰凌融化;下酸雨是地球环境遭到破坏,大自然在流泪;树皮被刻划后流出汁液……

师:只要我们敢于突破思维定式,从而打破一个又一个定式圈,我们就可以像登高望远一样,看到一幅又一幅更加美好的风景。

(三) 交叉整合,构思指津

师:下面让我们进入“游戏三”,共同闯闯第三关“奇思妙想”。(大屏幕显示)

游戏三:奇思妙想

请同学们从下面的四个素材中任选两个,借助联想、想象、推测、猜想等思维方法,将它们整合起来,并提炼出一个主题来进行构思。

素材A:亲人遭遇车祸而丧生;

素材B:农民终于盼到了久旱后的甘霖;

素材C:失散多年的亲人又重逢;

素材D:小蚂蚁的巢穴被雨水冲了。

(播放多媒体背景音乐,同学们互相讨论、思考,交流各自的构思)

生1:我选的是素材A和素材C。构思的是一对孪生兄弟,小时候在一起玩耍,非常要好,弟弟不小心走丢了。若干年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弟弟被送回家,得以与家人重逢,他的父亲非常兴奋,亲自驾车上街买菜,想好好地庆祝一番。可是由于太激动,驾车时将油门当成了刹车,突发车祸,父亲丧生了。我的创意是:人有旦夕祸福,小心乐极生悲;对待世事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

篇5:作文训练2构思与提纲

一、仿写训练:1.在下面的横线上仿照加点语句,仿写句子,要求句式相同内容符合语境,并与上文衔接顺畅。琴声悠扬,在静静的夜空中,一会儿如缕缕花香,拂过人心;一会儿,;一会.........

儿。

2.下面是一首《祖国颂》的长诗节选。读后仿照相应的句子,把空缺的句子补齐,要求想象合理,比喻恰当,整体结构一致。如果我是一只小鸟,①,为你唱起一千支一万支歌;如果我是一粒种子,也要播撒在你温暖的土地上,②;③,也要融进你广袤的胸怀,去催动繁荣富强的浩海瀚波。我深深地恋着你呵,我亲爱的祖国,伟大的祖国。

二、谋篇布局训练:1.片断组合式:选择几个不同的材料内容,对它们进行片断叙写,然后组合在一起,来共同表现一个主题。可用小标题、序号等形式隔开,前面最好还要有开头语,如题记之类,后面要有一定的结束语或者尾声。

2.诗文组合式:在文章前或者后加上行数不要太多的诗歌,行成一种诗与文的完美结合的文章。

3.精美图画式:在文章的开头部分用精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能够打动人吸引的精美图画,然后再依托图画展开文章。

4.人物对话式:大量使用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展开文章的情节。这种形式运用得好,的确能给人以条理清楚、结构明晰的感觉(主持人谈话录的形式)。

5.对照烘托式:在文章中把两件相关或者相对的事通过描写的手段放在一起,起到一种比照烘托或者对比的作用,达到更好表现主题的效果。

三、原题回放:记忆,没有重量。它却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又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间飞翔,记忆没有体积。它却既可以让人敞开襟怀去拥抱整个世界,又可以使人的心眼狭隘得并蒂难容。记忆没有色彩。它却既可以使人的心灵苍白,幽暗,又可以让人的内心世界绚丽、辉煌。记忆没有标价。它却既可以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又可以使另一个人的灵魂贬值到零点以下。

请以“记忆”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提纲:

1、标题

篇6:作文构思训练要培养转化思想

解答数学问题时,有时将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或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可以使看似复杂的问 题变得简单容易。掌握这种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对我们进行作文构思训练也不无启发。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而事物的发展过 程就是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这一原则也存在于作文构思乃至于整个写作过程之中。清人沈德潜在《说诗zuì @①语》中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这里说的是炼字过程中对立面的转化。构思 过程也存在这种转化。作文构思的实质是对写作素材的改造和制作,而要完成这一改造制作过程,必须离不开 对材料实施转化。就中学生进行的作文训练而言,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题目只能提供对立面中的一 个方面,构思时必须涉及对立面中的另一个方面,因此,实题要虚做,虚题则要实做;原因要化为结果,结果 则要追溯原因;等等。可以说,转化,是作文构思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而作文构思训练必须包括辩证转 化思想的训练。

训练转化思想必须掌握转化的技巧。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一问题。

一、实与虚的转化

“实”就是具体地、直接地写;“虚”就是抽象地、间接地写。作文训练中的“实题”提供的多是具体的 人物、事件、实物等方面材料,如《毁树容易种树难》《老师的眼睛》《教室里的欢笑》等,写此类题目若是 一味求“实”,不注意“实中有虚”,则表达上易呆板,也缺乏积极的思想意义或必要的思想深度。故“实题 ”一定要“虚做”,或揭示具体事物的本质,或揭示具体事件的意义,或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或回避正面实 写,代之以旁敲侧击。如《在阳光下成长》,可由“阳光”联想到“父爱”“母爱”“师爱”“友爱”,而不 能只在“阳光”本身做文章。又如《××比赛》这类题目,若是正面描写比赛场面,做到“实中有虚”,揭示 比赛意义,未尝不可;但有的同学写跳绳比赛,却回避了正面实写,而是写一个“潜补队员”因给同学看衣服 不能观看比赛,只能听到赛场传来的阵阵的欢呼,揭示他想看比赛但又不玩忽职守的矛盾心理,如此化实为虚 ,更耐人寻味。

写“虚题”则要“实做”。虚题提供的是抽象概念或思想,如《尝试》《机遇》《选择》等。学生写这类 题目多喜欢空发议论,缺少具体实在的描绘。写这类虚题,应该先明确“虚题”包含着什么抽象思想或感情, 再围绕这些思想感情写一些具体材料。如写《尝试》,可先明确题目中包含的“大胆尝试才能成功”“尝试不 能怕失败”,写一件或几件事。

二、褒与贬的转化

刘禹锡的《陋室铭》看题目是在贬陋室之“陋”,但文中大部分篇幅都是在写“陋室不陋”,这种化贬为 褒的写法令人感到独具匠心。《妈妈说谎了》这个题目,固然可以批评妈妈的缺点,但为什么不可以写妈妈为 了高尚的动机撒了一个令人感动的谎呢?

不仅“贬题”可以“褒做”,褒题也可以“贬做”。如《老师,你对我太好了》,题目是个“褒题”,但 有的学生写因为自己学习好,老师对“我”特别好,结果使“我”和同学们之间产生了隔阂,同桌疏远了“我 ”,“我”好苦闷、孤独。文章写得出人意料,耐人寻味。

三、散与聚的转化

有的作文题目提供的是几种看起来互不相干的材料,可称之为“散题”。如《羊肉、菜汤和考试》《小桥 、男孩和我》《爸爸、妈妈和裙子》。这类“散题”须“聚做”,也就是通过各种联想,合乎情理地将其联成 一个完整的故事。如《小河、男孩和我》,有的学生写:“我”过小河时发现一位老大娘也在过河,她拄着拐 杖,站立不稳。“我”想帮一把,但又不想麻烦自己。此时,对岸的一个小男孩冲进河里,扶大娘过了河。这 种化散为聚的训练,同时也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聚”题则要“散做”。写《我的班级》,就应该从构成班级的各个要素如同学、老师、教室、学风等几 方面展开,否则,很难使文章具备充实的内容。当然,“散”中也要有“聚”。

四、因与果的转化

如《妈妈不在家》,可把题目看作原因,文章可把重点放在写“结果”上。这是化“原因”为结果。又如 《他终于受到了表扬》,题目是“结果”,作文时要重点写原因。有些现象既可以看作甲种现象原因,又可以 看作乙种现象的.结果,可以既写原因又写结果。

五、长与短的转化

“短”题指时间跨度小的题目,如《难忘的一刹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当老师讲错了时》等,此类题 若只写一“刹那”,或某一“时刻”发生的事,思路将难以展开。因此,这类“短”题应该“长”做,也就是 对短题进行“延长”。如鲁迅小说《社戏》,真正写社戏的文字只有几段。小说大部分篇幅是对“社戏”这条 “线段”作的“延长线”。向前延长,主要写“我”如何来平桥村,如何与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以及小 朋友们如何帮助“我”说服家里人去看社戏;向后延长,主要写“偷豆”和六一公公“送豆”等几件事。文章 的主题主要靠这些“延长线”而不是靠“社戏”来体现的。

“长题”则要“短做”。“长题”指时间跨度大的题目,如《初中生活琐忆》《我的少年时代》等。长题 短做的办法是:先确立一个中心线索,再围绕这一线索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时段写一件或几件事。当然,长与 短都是相对而言的。《我的星期天》可以当长题写,也可以当短题。

六、宽与窄的转化

宽题指内容上空间范围大、数量多的题目,如《我的老师们》《父辈》《我们这代人》。“宽题”不能当 “窄题”写,否则会离题,如《父辈》不能写成《父亲》。但要注意“化宽为窄”,办法很多:可以用分解法 ,如《眼病的防治》,可分解为“近视的防治”“远视的防治”“红眼病的防治”等几个“窄题”;可以采用 赋例法,如《父辈》,就可以自己的父亲为例,剖析父辈在价值观念上与年轻一代的差异。

“窄题”是指空间范围小、数量少的题目,如《记一辆纺车》《角落》等。写此类题目要善于“拓宽”, 办法之一是“滚雪球”,即以题目中的材料为中心,增加一系列陪衬内容。如《范进中举》以范进为中心,增 加了胡屠户、张乡绅等众多陪衬人物。办法之二是“串线式”,即以题目为线索串起众多人物,如《七根火柴 》。

七、有与无的转化

《我的星期七》,题目令人不可思议:有星期日,哪来的星期七?有的学生写每逢星期日老师就补课,父 母也抢时间辅导,结果星期日成了星期七。经过文章合理的解释,荒唐转化成了合理,类似题目如《冬雷阵阵 》《夏天的雪》《黑色的阳光》《哥伦布给我的一封信》《我长了三头六臂后》等等,都可以这样处理。

“无”可以生出“有”,其实,“有”也可以生出“无”来。作家王蒙曾谈到一篇意大利小说《朋友们》 ,写一个人死了,很多人都盼他活过来,这本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现象,但小说接下去写朋友真的活了过来, 朋友们却没有一个招待他,甚至连女友也拿剪子扎。生活中许多司空见惯的事情如果作超常假设,常常可以创 造许多富有神奇色彩的情节。这不是“有中生无”吗?

培养学生转化思想,一是要注意命题必须能激发学生“转化”的要求;二是要加强构思过程指导。

字库未存字注释:

篇7:话题作文的构思创新

考场作文若能写出新意便能得高分,而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关键取决于考生能否做到构思出新。面对丰富多彩的中考话题,若按传统的思维方式构思,则很有可能陷入平庸,难以写出创新佳作。只有灵活、恰当地掌握创新构思的方法,才能写出有新意的考场佳作来。一般说来,话题作文的创新构思,可有下列切入角度。

一、从“话题的另一意义”的角度切入

许多中考话题都具有多义性,若只盯住其本义或其常用义,则构思很难出新,写出的作文虽不跑题但也显得一般化,若撇开其本义或常见义,转而从其引申义或其比喻义的角度切入,构思定能出新。如黑龙江省2001年的中考话题是“水”,若从自然界之“水”这个意思层面上去理解,把“水”当成名词,则构思很难出新;若把“水”理解成形容词,如“这个人很水”,在这个层面上理解“水”的意思,则其拟题、行文都会很有新意。

二、从“缩小话题内涵”的角度切入

有许多中考话题的意思非常宽泛,若给话题加上一些限制语或修饰语,便缩小了话题的内涵,有利于考场作文出新出奇。如海南省2001年的中考话题是“第一次”,便应缩小其内涵,才有利于构思选材,考场作文才能出新出奇。这里要强调的是:添加的限制语或修饰语,必须避开众生皆谈、人云亦云的误区,要从自己的材料库中那许多不为人知的人、事、景、物着手。这样,新颖、独特的作文内容就会流于笔底,并能紧紧地抓住阅卷老师的眼和心。

三、从“话题的逆向思维”角度切入

围绕考试话题,自我多方设问,多方求答,用以开启思维,立意选材,这是众多考生的一般作法。然而,绝大多数考生只知沿着话题正向发问,而很少有逆向发问的。如江西省2001年中考话题“尊重”,考生可以提出“何为尊重”、“谁尊重谁”、“为什么要尊重”、“谁可做尊重或被他人尊重的典范”等等问题,这些都是从正面发问,没能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若舍弃“正向”,从“逆向”角度思考发问,“为什么谁不尊重谁”、“不尊重他人好不好,为什么”、“不尊重的事例或现象有哪些”、“怎样消除不尊重现象”等等,如此这般的提问思考,文章的构思、选材就避开了老调,步入了新境。

四、从“话题的另一时空”的角度切入

篇8:创新构思思路 构建作文教学

关键词:小学作文,构思,思路,教学

作文教学历来是教师感觉棘手的问题。原因是学生怕写作文, 老师觉得作文无新意可教。这就要求变作文教学的单一性为趣味性,变封闭式作文教学为开放式作文教学,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 充分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让学生明确写作文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没有什么神秘的,而是用笔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自己熟悉的人与事,把真实的思想跃然纸上。

一、放开手脚,大胆创新作文教学

我们的传统作文教学走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特点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处处依靠老师,或者作文选模式严重等。小学生在刚开始写作文时,我们不要让他感到处处都是规矩,处处都有限制。教师要不吝惜表扬。或鼓励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就怎样写。”“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作文就不再是难题。”……老师如果画一个笑脸、一朵花等,就会让学生感到写作不是一件难事。同时,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不要总是写一堆抽象的批语,而要想办法写出能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批语。假如看到学生作文中的缺陷,先不去批评,而是告诉学生:能写就是胜利。否则,一盆冷水泼过去,容易把学生的兴趣之火、热情之火都给浇灭了。教师与其挑肥拣瘦,不如少些捆绑束缚,想办法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可以设计游戏作文、命题作文、场景作文、话题作文等。如果学生喜欢上作文课,就不希望下课,说明教师教得科学,教得得法;如果教不好,学生不感兴趣,教师就要从自身寻找原因。在教学中,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话语激励学生,促进他们写作的主动性。

二、教会思考,学会倾诉真实感受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多地注重写作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像背诵数学公式一样被动地接受命题作文的写作框架,情境作文的词语表达,这样的作文模式化太重,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感悟生活,写作中凸显自己的独立视角和见解。如何使学生在写作中形成独立的思考和感悟?如何让学生的作文用心灵说话、用思想说话?巴金说得好:“写作、写作就是无技巧的再现生活。”根据作文教学经验,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反映生活、反映心声、反映思想,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巧妙地为学生设计各种练习主题。如,生活作文,即反映学生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的作文。比如,“三八”节当天学生在家的行动、 感受和思考,学校运动会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和感想等;调查报告, 即针对社会中的某一热点现象或问题,展开调查,搜集相关资料, 发表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比如,小学生迷恋上网问题、课外辅导班现象严重等;说说心里话,即对父母、老师、同学等敞开心扉,说出对他们的真实感受与内心的期待。

三、鼓励学生在表达中求新求异

我们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但是,每篇课文都是作家独特的内心体验。尤其在表达方面,几乎每句话都是自己的表达方式。这就是与众不同,这就是创新思维。 创新就是求异,求异就是对同一个问题产生各种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创新是教学中永恒的主题。作文也一样,传统的作文教学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了统一格式、统一思路、统一模式的作文。 批改老师只要看了一篇,其他就不需要仔细批阅。这种模式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特别严重。描写同一种事物,应该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描述,确定不同的中心。围绕同一命题选择不同题材或根据同一题材写出不同文体等来鼓励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写美丽的校园,有的描写一花坛,展示校园的环境美,写成了写景记叙文; 有的描写课间热闹的景象,展现充满活力的花季少年,预示祖国的未来,写成小议论文;有的描写校园的橱窗变迁,表现校园的文化氛围浓厚,写成说明文等。多角度作文的形式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作文立意新颖,风格独特。

四、尊重学生,让作文尽显生命本色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参与者、引领者。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同样,每个人对情绪的释放方式也不一样。这就是说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过程都是无法替代的。只有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并让学生的这种独特性得到激发,学生的作文才有生命的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心声。让小学生在作文中倾吐自己的内心体验,让作文成为学生尽显生命本色的载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学生作文难以进行的时候,老师给予及时、 具体而有效的点拨与指导,或开展相互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并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体验,用心观察身边的人与事、景与物,用心灵感悟人生。这样,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作文中才会真实地流露, 从而变被动写为主动写。这样的作文创意才会独特,生命的原色才会一泻无余地显露在纸上。

篇9:创新作文构思训练

关键字:初中作文;构思训练;方法;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4

作为构思,是学生在作为写作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材料以及自身的经验知识,结合自身的形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作文创作思考,从而构建起一篇文章的写作轮廓的过程。这是一个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再创造过程,是检验并锻炼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反对因循守旧,他强调:“执一不二,光知守不知变,不求变,不善变,是极不适宜于做人之道的。”因此,在初中作文构思训练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个性、以标新立异的方式来构件写作框架和组织语言,从而锻炼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构思的重要性及构思训练的必要性

1.构思的重要性

作文构思过程是语文作文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学生的构思能力直接决定的作文的成文质量。学者古尔德在一项研究调研中,统计发现研究表明,无论是口头作文还是书面作文,被试者的写作速度都大大低于正常说话、写字的速度,而多的那部分时间被用在构思上,被用于构思的时间大约占写作时间的三分之二。松桥(Matsuhashi,1981,1982)曾经观察过写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停顿,总结出这样的信息:构思时间占写作总时间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适当的停顿对写作者组织信息有积极的作用,可以将这些信息纳入到文章的上下文中,使文章内容更有条理性。弗劳尔(Flower,1981)曾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作者做出研究,的研究发现,成人在写作的时候更愿意花一些时间去思考,他们揣摩读者的想法,构思文章的结构,在构想的过程中就可以删除或者添加一些观念;但是年幼的写作者则更体现在想到哪写到哪,他们不善于去除那些文章不需要的观念。这些研究,充分证明了作文构思的重要性。

2.构思训练的必要性

贝雷特和斯卡莫里亚的研究表明,年轻的写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很少花时间去构思文章的整体结构,只是单纯的提笔就写,随着写作时间的增加,他们的构思活动才会逐渐出现,显而易见,这种构思并不成熟。成熟的写作者他们会习惯性的运用构思,写作前先仔细的推敲题目,明确文章的写作目的,然后构想文章的整体结构,列出大概的框架,再逐步的进行填词加句。这种构思过程就会更加完善。众多的研究结果都证实了构思在文章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构思训练则更显得刻不容缓。

二、作文构思训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策略

1、对学生进行构思训练的具体方法

(1)第一步:引导学生推敲题目的内涵,明确主题———展开一篇文章的写作首先应该明确这篇文章应该写哪方面的内容,达到怎样的目的。写作并不是单纯的凑字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构思训练的第一步就是要现明确题目的含义。这一训练步骤可以细化为确定文体,划定范围,明确写作要求,并确定写作者自己想要达到怎样的写作效果。在训练之初,学生可以先讲自己对题目的见解记录下来,假以时日,便可以形成自觉思考的习惯。

(2)第二步:对记忆中的相关资料进行整合,確定题材———确定好中心之后,就需要相关的资料来反映论证这个中心。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积累,只有脑海中有足够的材料,才可以对文章的中心进行有力的支持。教师在平常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多推荐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增加学生的积累。

(3)第三步:训练学生编写简要提纲。凭空想象的东西总是很不真实的,教师要多加引导学生在正式写作之前简单的罗列下提纲,这样在写作的过程中就不容易出错,思路更加清晰。

(4)第四步:训练学生对材料和中心的结合组织能力———确定好了中心,找到了合适的材料,接下来就是讲这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文章的写作有很多有效的小技巧,比如文章的开头方式就有开门见山式、制造悬念式、优美抒情式等,不同的开头方式,文章的写作顺序就会有所不同,先让学生掌握这种小的技巧,然后确定文章主体部分的顺序、过度和论证方式,然后把第二步中整合的材料分清详略,确定顺序,采用合适的过渡方法。最后就是结尾的写作方法,有启发式的结尾,号召式的结尾,总结式的结尾,自然式的结尾等,结尾的方式也是跟整个文章的主题和写作顺序有关系,教师在平时课堂上多对这些写作的方式技巧进行讲解举例,让学生真正掌握不同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引导发散思维,构建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行为的心理准备。意识来源于大脑,也是一种心理暗示,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让学生从“不想”到“想”。虽然每一个人是思想都会有所差别,但是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在心理特征上都会有一定的共性,教师要利用这个共性,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调动他们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实施。积极的态度可以使大脑更加活跃,大脑的活跃往往就会刺激学生本身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和思路,将这种想法和思路进一步的发展和实施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写作本身就是一个想像和联想的过程,将这种想象与充足的论据写在纸上就是一篇好的文章。在培养学生构建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教师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引导,而不是过多的参与,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导者,大胆的进行发挥,然后教师进行适当的鼓励就足以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高尔基就说“想像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2)鼓励学生发展个性。陈钟梁先生在中学语文教学上曾说过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不同的特色和写作风格,创造出更多好的文章。

参考文献

[1]孙洪亮.作文构思训练要培养转化思想[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11)

[2]常延斐.新课标下初中作文分阶教学研究[D].延边大学2011

上一篇:我国首例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卫生部门应对工作方案下一篇:报名资格审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