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高效农业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汇总3.0)

2024-06-26

节水高效农业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汇总3.0)(精选4篇)

篇1:节水高效农业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汇总3.0)

农业综合开发与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返回上页

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我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要把支持和推动我国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努力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率先建成节水高效的农业示范区。

一、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初见成效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政府为了解决当时人增地减、粮食供求之间存在矛盾等问题,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了土地开发基金(后改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专项用于改造中低产田,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经过13年的努力,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巨大成效。它不仅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实现我国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小康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农业节水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促进我国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一,在土地治理上,把现有灌区的更新改造和续建配套作为重点,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洪涝、干旱的能力。在水利措施上,大力提倡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以及完善渠系建筑物配套,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发展喷灌、微滴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措施上,加强田间整治,开展土地平整,发展机械耕作,推广优良抗旱品种,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在管理措施上,加强工程的建后管护,落实管护责任制,合理调整农业灌溉供水水价,积极进行以农民参与为重点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行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增加农民参与灌溉管理的机会。据初步统计,1996—2000年,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987万公顷,其中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67万公顷,进行渠道防渗近13万km,埋设低压输水管道近6万km,发展喷灌面积67万公顷,用于节水灌溉的资金约193亿元。

第二,在中西部地区、丘陵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以及水源条件较差的区域,结合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进行坡改梯,发展集雨节灌技术,建设小水窖、小塘坝等微型水利工程,提高农田抗旱能力。同时,推广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深耕深松等农艺措施,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农田防护林等,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第三,安排专项资金,建设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近几年来,国家农发办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进行节水灌溉技术、节水高效农业的示范与推广。与此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发办也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安排一些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探索适合本地区节水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第四,积极引进外资,利用世行贷款进行加强灌溉农业项目建设。“九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利用世行贷款3亿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先进的项目和资金管理程序,在黄淮海平原的冀鲁豫皖苏5省进行了加强灌溉农业二期项目建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农业综合开发还积极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管理技术与方法,在项目区建立了自主管理灌排区试点及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加强了与节水有关的培训,增强了项目区农民的节水意识,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用水效益。

第五,安排专项资金,建设了一大批中型灌区水利骨干工程项目。对现有灌区骨干水利设施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更新改造和续建配套,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自1996年开始,国家农发办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对一些中型灌区进行骨干工程的渠系配套和更新改造。“九五”期间国家共立项实施了47个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项目,总投资13.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农发资金4.2亿元)。

二、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优势明显

1.治理措施具有综合性

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是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工程、农业、生物、科技、管理等措施综合配套,从而改变了过去常规农业中治理措施的单一性。体现在节水高效农业方面:一是农业综合开发采用工程措施,能够建设大量的小型水源工程、机电排灌站、机电井、灌排渠系及

其建筑物配套完善等;二是采用农业措施,能够在项目区进行土地整治、秸秆覆盖、留茬免耕保墒等建设;三是采取生物措施,能够在项目区营造农田防护林,施用化学保水剂,增施有机肥等;四是借助于科技、人员技术培训、建立示范区等;五是采取管理措施,能够在项目区尤其是在灌区实行管理体制改革,如农民参与灌溉管理、增设量水设施、推行科学灌溉制度、按方计收水费等。这些都是农业综合开发在中低产田改造中,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以促进节水高效农业发展的显著优势。

2.项目管理具有综合性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包括财政、计划、水利、农业、林业、国土、银行等多个部门。在各级政府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的统一组织领导和协调下,农、林、水利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既进行灌区骨干工程和田间水利工程的改造与配套,又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农田防护林,还进行田间耕作和生物措施的配套,推广优良耐旱品种等。各部门围绕的中心问题就是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用水的前提下,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农业综合开发坚持按项目管理,资金跟着项目走,开发治理一片,发挥效益一片。这是农业综合开发在项目建设与管理上进行节水高效农业建设的重要优势。

3.资金投入具有综合性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坚持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集体和农民自筹资金、引进外资以及经过法定手续筹集的其他资金等。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资金上有保障。同时,由于有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作为引导,有利于调动农民群众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积极性,吸引各方面的资金不断增加对农业节水的投入。这是农业综合开发进行节水高效资金投入上的特有优势。

正是具有这些优势,使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农发办在其制定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中强调,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作用,强调地方各级农发部门要因地

制宜、因势利导,不断促进各地区农业节水事业的发展。

三、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工作的重点

目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是我国政府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大的一块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农民收益最直接的项目之一;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模式,是我国支农资金和农业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第四次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计划》,“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计划改造中低产田1213公顷,其中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67万公顷。为完成这一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国家农发办提出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认识,加大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力度

要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和设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节水高效农业工程。无论是灌溉农业区,还是旱作农业区,都应采取不同形式的工程、农艺管理等综合节水措施,努力实现节水、增产、增效目标的统一。在中低产田改造中,要以节水增效为中心,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标准,通过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确定科学灌溉制度,拟定综合节水措施,并安排相应的建设内容和投资计划。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研究制定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计划时,要根据我国水土资源条件和农业生产结构布局,科学制定农业综合开发区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规划,确定不同区域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重点及模式,并提出分年实施计划,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节水高效农业能按总体规划组织实施。

3.建立综合示范区,加强节水高效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

20多年来,我国农业林水等有关部门及科研单位,在农业节水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今后要进一步加大科技示__范和推广力度,提高示范区的规模和水平。同时,农业综合开发要为农业节水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必要的条件。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在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中施展才能。

4.重视监测评价,加强人员培训

为了检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业综合开发区节水高效农业的实际

效果和综合效益,有关部门要逐步建立科学的节水高效农业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各级监测评价网络和管理制度,落实监测评价工作。在进行节水高效农业项目建设中,要把监测评价和科学灌溉管理纳入项目计划。要加强项目区农民的培训,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节水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使农民尽快掌握科学节水技术和技能。

5.建立有利于节水高效农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改革农业用水管理制度,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业用水体制。农业综合开发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促进项目区农业用水体制的改革。要坚持在项目区成立供水管理单位或供水公司和用水者协会等组织,让用水者直接参与到灌溉用水管理活动中,调动农民推广先进节水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农业节水效益。要加快项目区灌溉供水水价改革步伐,逐步实现按用水成本和实际用水量供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要尽量在新建输水渠道和管道上,修建测水和量水设施,逐步实行农业用水的自动化控制与运行,为按方计收水费创造条件。

篇2:节水高效农业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汇总3.0)

1 农业高效用水的发展趋势与主要特征

1.1 农业高效用水的发展趋势

农业高效用水技术是在传统的农业节水技术中融入了生物计算模拟、电子信息、高分子材料等一系列高新技术, 具有多学科相互交叉、各种单项技术相互渗透的明显特征, 其涉及的既不是简单的工程节水和用水管理节水问题, 也不是简单的农艺节水和生物节水问题。从支撑农业高效用水技术的基础理论而言, 需将水利工程学、土壤学、作物学、生物学、遗传学、材料学、数学和化学等学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以降水 (灌溉) -土壤水-座污水-光合作用-干物质量-经济产量的转化循环过程作为研究主线, 从水分调控、水分耦合、作物生理与遗传改良等方面出发, 探索提高各个环节中水的转化效率与生产效率的机理。另一方面, 农业高效用水技术有需要生物、水利、农业、材料、信息、计算机、化工等多方面的支持, 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体系。

在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和作物水分效率的农业高效用水技术研究中, 不仅涉及与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的界面过程, 水分传输和系统反馈的机制, 水分调控的途径及大汽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转化关系等相关领域内的前沿技术, 还与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水资源、土壤水分和作物水分进行监测调控, 根据作物需要水规律进行精量灌溉等关键技术有关。为此, 必须以具有学科交叉性的重大前沿性研究为基础, 研发农业高效用水关键技术, 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

1.2 农业高效用水的主要特征

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计算技术、制造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重大科技突破, 正深刻影响着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发展的进程, 为其科技含量的大幅提升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契机, 其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在保障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 强调各类节水技术与方法之间的有机结合, 注重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的节水技术与产品进行升级改造, 形成技术、管理、标准、专利、产业为一体的促进我国节水型高效农业健康发展的科技战略平台。具体地讲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重视对农业节水综合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强调技术的集成配套与凝练提升。 (2) 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节水技术与产品进行升级改造, 是农业节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 (3) 生物节水、精量灌溉节水、非常规水开发利用等技术已成为现代农业节水技术研究的重点。 (4) 开发绿色环保节能型节水产品是当今的主流趋势, 可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2 农业高效用水的节水潜力

根据降雨量和农作物对灌溉的要求, 可将全国划分为年均降雨量少于400mm的常年灌溉带, 年均降雨量大于400mm并小于1000mm的不稳定灌溉带和年均降水量大于1000mm的补充灌溉带, 显然开展农业节水的重点应集中在地处常年灌溉带和不稳定灌溉带的北方地区。具体而言, 要达到节水的目的, 必须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有效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开源节流, 从农业种植结构上挖掘节水潜力。

2.1 加强灌溉用水管理, 改善灌溉水利用率

从我国节水灌溉发展的现状来看, 通过“九五”以来300个节水增产增效示范县建设,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建设和商品粮基地县建设等一系列大型项目的实施使我国节水灌溉面积的规模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尽管如此, 在我国现有的5480.11万hm2灌溉面积中, 只对约1867hm2的灌溉面积进行了初步的节水灌溉技术改造, 而大部分灌溉面积则受到田间灌排工程老化和采用的灌溉制度与技术落后的制约, 灌溉用水浪费现象严重, 灌溉水利用率低于40%, 灌溉定额过高不仅加重了水资源紧缺日趋严峻的形势, 还引发了一定的农田生态环境问题。为此, 应加大节水灌溉技术改造面积占现有灌溉面积的比重, 若通过各种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措施使灌溉水利用率每提高10个百分点, 则相当于节约用水360亿m3, 节水的效果十分明显。对缺水地区来讲, 发展节水灌溉不仅可以缓解当地水资源紧缺的矛盾, 还可能净化水资源的生态功能, 其产生的生态效益也是巨大的。

2.2 加强天然水源管理, 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在我国北方黄土高原沟壑区, 丘陵旱山区, 西南旱山, 石山区等涉及的13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 内, 通过实施雨水集蓄节灌工程 (如甘肃省的“121”工程) , 既解决了这类干旱缺水地区人畜饮水和作物灌溉的重要水源, 也保证了旱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到1998年底, 上述地区内的甘肃、宁夏、陕西、山西、贵州、云南等10个省 (自治区) 已投入各类资金近40亿元, 修建各类水窖、水池近400万个, 蓄水能力超过9亿m3, 发展灌溉面积100万hm2, 基本解决了约1800万人的饮水困难和1350万人的温饱问题。由于在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状况等各方面存在差异, 各地在雨水蓄积灌溉上的发展潜力还是较大的。

2.3 加强科学灌溉研究, 增加水分生产效率

我国现有灌溉作物水分生产效率仅为1.0kg/m3左右, 旱地农田水分生产效率为0.60~0.75kg/m3, 平均水分生产效率仅为0.8kg/m3, 生产1t粮食的的水量达到1250m3, 而在农业节水先进的国家, 生产1t粮食的水量已下降到1000m3以下, 以色列的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已达到2.2kg/m3。显然, 同许多国家相比, 我国的作物水分生产效率还有很大差距。

在农田供水相同的条件下, 农作物应能实现的产量与其实际产量间的差距可达到30%, 而损失的这部分的水量可通过应用节水技术与措施而得到避免。通过农艺和生物节水技术等综合措施的应用, 可大幅度降低单位干物质产出的耗水量 (主要是减少无效蒸发消耗) , 若使作物水分效率达到1.5kg/m3, 则在灌溉用水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 在满足生产粮食上亿吨的需求同时, 取得节水的效果和措施是显而易见的。

2.4 加强作物布局革命,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我国万元农业GDP用水量为1591m3, 而与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相近的发达国家的万元农业GDP用水量则一般在400~600m3。我国农业生产中表现出的较低用水效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严重缺陷, 现阶段我国农业仍处于结构性高耗水的产业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作物耗水结构与水资源分布状况不相匹配, 在缺水地区种植高耗水作物的面积过大;二是粮食作物生产布局与水资源分布状况不相匹配, 二者之间严重错位;三是种植业自身结构不良, 在长期以粮为纲的种植思想指导下, 未对节水型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给予必要的重视, 没有建立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为核心的三方种植结构。

建立节水型的农业种植结构不仅十分必要, 而且产生的节水潜力巨大。在这方面, 一是要扩大水分转化效率较高的C4作物 (如玉米、高粱、谷子) 的种植规模:二是把饲料 (饲草) 纳入到种植业体系当中, 建立起“粮—经—饲”配套的三元节水种植结构, 尤其是在缺水的北方和西部地区, 应加快饲料、饲草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调整农业布局, 尽快建立与水资源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区布局结构;四是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种植业, 加快高效农业的发展, 提高节水农业的经济效益。

2.5 加强污水排放处理, 劣质水资源化利用

目前我国的年污水排放量达到620亿m3, 人均年排放量48m3, 到2030年我国年污水排放量将达到770亿m3, 且排放的废污水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工业区。我国目前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14%, 与欧美国家80%~90%和以色列95%以上的城市污水处理率相比差距甚远, 且处理后的污水也未能全部得到合理利用, 若将现有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30%, 则每年可产生200亿m3左右的再生水资源可得到使用, 相当于现有农业用水量的1/7, 利用前景非常广阔。再生水资源既可用于农业灌溉, 也可用于工业、回补地下水或作为河道生态环境用水, 这一方面可有效缓解农业用水紧缺的局面, 另一方面还能减少工业与生态环境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存在的矛盾。

在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和华北, 西北内陆地区蕴藏相当数量的微咸水资源 (2~5g/L) 可供农业利用。在华北平原, 现有60亿m3左右的地下微咸水总量中得到开发利用的仅为6.6亿m3, 占总量的11%。若合理的采用咸淡水交替轮灌、混灌等方式, 合理地利用微咸水, 则不仅不会降低作物产量, 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物的品质。因此, 进一步开发利用微咸水资源, 提高其利用率, 对促进缺水地区的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缺乏的国家之一。如何解决水资源缺乏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是摆在水利人面前的头等大事。从农业高效用水特征和发展趋势入手, 提出了挖掘节水潜力的具体措施, 对发展节水农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效,节水农业,发展趋势,节水潜力

参考文献

[1]康绍忠、许迪, 我国现代农业节水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的思考,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1 (10) :12-17.

[2]吴普特等, 我国现代节水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北京, 2003.

[3]中国农业大学, 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节水农业发展研究, 北京, 2003.

篇3: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对策探究

【关键词】高效节水农业;经济意义;对策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属内陆干旱地区, 年平均降水量150毫米以下, 年蒸发量2000毫米以上, 是典型的干旱戈壁沙漠地区, “荒漠绿洲、灌溉农业”是其显著特点。新疆是农业大省, 农业年均产值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1/3 强, 农业用水缺口日益突出。农业结构调整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提出来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节水灌溉工程只有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才能适应农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增产中的重要作用。

1.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的经济意义

1.1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农业用水在总用水量中虽已呈下降趋势,但仍是用水大户,特别是农业大省,农业用水比重占60%以上。从农业灌溉发展来看,农业灌溉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水质性缺水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发展效益农业的同时必须朝节水型效益农业方向发展。从发展趋势上看,高效农业必须是节水农业。

1.2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模式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大幅度提高灌溉劳动生产率,从人工作业变为机械化作业。“两高一优”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不仅注重提高产量,更强调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外观和上市时间等,就对灌溉提出了更为“精细”的要求。如灌水的位置、时间、数量、营养成分等,还要求对空气湿度和土壤情况进行自动监控和科学管理。如果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其他各种先进灌溉方法和技术,对传统、粗放型的灌溉方法进行改造,既可以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又可以提高灌溉效率、灌溉保证率和水分生产率,还可通过灌溉系统进行施肥和洒药,使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的发生重大变革,推进农田灌溉的现代化和管理科学化,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生转变。

1.3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在水资源匮乏的地方,尽量做到少种或不种耗水量大的作物,且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扩大节水型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建立一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具有当地特色的节水高效农产品基地。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农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要满足“品质调优、效益调高、市场调活、民调富”的要求,更要满足“面积调小、耗调低”和削减用水高峰的要求。

1.4改善生态环境

从生态效益来说,膜下滴灌比常规灌溉每亩节水10~150立方米, 节水率30%~40%,如果将节省的水用于生态建设,将极大地改善新疆的生态环境,大大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膜下滴灌技术提高了水、肥、药利用率,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用量,全疆平均膜下滴灌棉花每亩化肥施用量为48.2kg,较地面灌的63.Ikg减少了25.Ikg,农药用量也明显降低, 减轻了对土壤的污染,而且使南疆土壤盐碱化得到有效改善 "。

1.5高效节水技术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搭建了平台

从社会效益来说,高效节水技术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搭建了平台, 打破了农村“一家一户一方田”的传统种植模式,有力促进了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同时还开拓 了农村市场,按每年建设30万亩滴灌计算,年需PVC管材5万吨, PE管 5万米, 毛管220万米,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随着节水灌溉的普及和推广, 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对策

2.1充分利用天然降水

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量,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是最节省投资和最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的措施,对于有—定降水量的缺水地区和旱地农业区,意义尤其重大。

2.2及时决策必须因地制宜

20世纪90年代以后,节水措施越来越多样化,在田间工程方面,推广小畦灌、沟灌、膜下灌等灌水技术,因地制宜地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对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持农业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喷灌、滴灌、渗灌、微喷灌、膜上灌、膜下灌、改进的沟畦灌等都是灌溉节水和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行之有效的技术。无论哪种技术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在选用时必须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社会、经济、生产发展和技术水平,切忌盲从与互相攀比。

2.3农业高效用水必须实行多项技术的集成

实现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主要途径是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农业是—项系统工程,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增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则必须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技术措施和管理技术瞄施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体系。

2.4重视管理

突出水资源的统—管理与高效利用,走建、管、用和保护水资源为一体的道路。一是对灌区内各种水源(地表水、地下水、污水、泉水等)进行评价,进行以节水为目标的灌区技术改造。二是强化管理入手,制定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规章和政策,并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将符合当地实际的有效规章(如打井许可制度、工程管理和抵押承包制度,收费制度,工程设施的维修、折旧等)。三是建立以地方领导和水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为主的领导小组和灌区领导及农民参加的组织管理,领导、协调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将灌区内各种用水。

统—管理、统—分配,使三种水源浇地的公顷次差价相当,实行节约水者奖,超用水者加价的办法,逐步推行节水灌溉优化配水等方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抑制和降低灌区过量超采地下水资源,促进灌区资源环境与生态平衡。

2.5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要有—个长远的统筹规划

农田水利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工程,均属基本建设,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统筹规划,分期分批进行,而不应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领导班子或领导者的变动而改变,—要有长远统筹规划。二要有五年计划。三要有分年度安排。四要有试验选型。按照近期计划所确定的关键技术,进行对比试验,选择出最适合本地实际,群众又能接受的技术,—般每项技术最少要经过两年的试验。第五步要付诸实施。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确定适宜推广的技术,精心设计,合理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2.6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有效地调配和管理地表水、地下水,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以及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确保流域内各行业的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同时促进各行业节约用水和水环境保护,避免由于流域内各部门之间经济实力的差异,造成抢占水资源、滥采地下水,导致水资源浪费、发展受制约、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在水资源统一管理方面,要充分利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既要确保有限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也要保障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2.7加强农村水利设施投入,提高节水意识

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将受到约束,要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必须将农产品出口补贴变为对农业生产设施的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国家及各级政府应建立稳定的水利设施改造、建设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投入机制,稳定投资来源和比例。要合理调整水价,促进节约用水意识的养成。调整水价是调节水的利用向经济效益更优化的产业转变,合理的水价政策出台可有效地促进节约用水意识。

3.结束语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广应用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推广普及,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加以完善。今后,我们将坚持一要发展、二要规范、三要可持续的工作思路,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使高效节水灌溉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安伟,徐澜,樊智翔,等.高效节水型农业技术及发展前景[J].山西农业科学,2006.

篇4:博州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初探

一、博州水资源状况及特点

1) 博州水资源概况。博州境内有大小河流46条, 博河是我州最大的河流, 发源于别珍套山和阿拉套山汇合处的洪别林达坂, 流域面积约11367km2, 河长252km, 年径流量5.77×108m3, 东西流向, 南岸有乌尔达克赛河、大河沿子河, 北岸有哈拉吐鲁克河汇入, 流经温泉、博乐二县 (市) 注入艾比湖。精河发源于婆罗科努山北坡, 流域面积2150km2, 河长114km, 由南而北注入艾比湖, 精河山口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723×108m3。艾比湖是博河流域和精河流域地下水排泄区和地表径流的终点。博河、精河流域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南缘, 流域总面积约为2.71×104km2。流域内水资源总量为24.0533×108m3,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2.10×108m3, 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1.95×108m3, 境外来水量1.108×108m3, 全州可利用水量15.128×108m3。

2) 博州水资源特点。一是水资源相对周边流域少, 水资源匮乏。博州水资源相对短缺, 人均水资源量约5786m3, 农业用水量占到全州总用水量的97%。艾比湖生态环境需大量水资源维持。由于连年干旱、灌溉取水等原因导致艾比湖剧烈萎缩, 面积已不足丰水期的三分之一, 出现了大面积的湖底裸露。二是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博州水资源分布区域差异大, 西多东少, 北多南少。博州两河流域径流深的分布与降水分布大体一致, 地表产水能力北部、西部大;南部、东部少。三是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衡。河流来水多为融雪补给, 季节性来水明显。春季 (3~5月) 来水占年水量的10~20%, 夏季 (6~8月) 占50~70%, 秋冬季很小, 形成了“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的特征。

二、博州节水农业现状

纵观博州节水农业发展进程, 可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20世纪50~80年代传统农业的大田漫灌;二是20世纪80年代~2000年代的节水农业;三是2000年~2008年的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四是2009至今的现代高效节水自动化、规模化、标准化。

博州发展节水农业的特点是因地制宜, 合理推广节水模式。博乐市以东地区水资源十分紧缺, 但经济相对发达, 以棉花为主的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比重大, 重点推广了膜下滴灌及低压微水头软管灌溉技术。博乐市以西地区, 在继续抓好高标准防渗渠建设的同时, 利用有利地形和水资源条件, 大力推广河水自压喷滴灌。灌溉对象也从过去单一的棉花扩展到现在的小麦、玉米、番茄、林果、草业、绿化等。

近年来, 通过依托项目、财政出资和农民自筹等形式, 全州累计实施高效节水面积累计达到122.01万亩, 年节水量1.83亿立方米, 提前两年超额完成自治州“十二五”高效节水建设的目标任务。博州农业高效节水不断发展, 形成了“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农民自筹”的多层次、多渠道投资机制, 针对棉花高效节水项目, 高新节水滴灌技术的推广应用, 统一了机械耕作、种子、化肥和病虫害防治, 播种、铺膜一次完成, 灌水、施肥、喷药同步实施, 彻底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小机械耕作模式, 实现了向使用大型农业机具和适度规模、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三、解决水资源不足方法

1)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与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相结合。水资源不足的解决方法首先得基于节约现有可利用水资源。现有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重中之重。严格依据《博河、精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报告》进行统一管理, 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 积极稳妥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改善用水结构, 提高单方水经济产出,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的矛盾。充分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制度、分水协调制度、重大水问题听证会制度、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度、水信息社会公布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节水激励制度等, 依靠本流域水资源, 通过节水灌溉和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 对现有已开发资源合理配置, 扩大灌溉面积, 进一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从而进一步解决水量不足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 利用城市污水进行节水灌溉。充分扩大节水覆盖面, 将节水区域从农业扩展到生态、工业、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 形成全面高效节水示范城市, 在提高水资源高效上下功夫。博州着力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博州城市污水处理总量达547.5万m3/年。博乐市二级生化污水处理厂、精河县、温泉县、阿拉山口口岸氧化塘以及部分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 博州城市污水80%以上得到集中处理并稳定达标排放。将处理过的中水回用, 达到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跨流域调水。水资源配置的最基本原则是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博州水资源不足, 艾比湖面积日益减小, 风沙天气日益加剧, 环境日益恶化。博州围绕“节水、保湖、育林、固沙”的方针, 要解决湖面极度萎缩的现实问题, 仅靠艾比湖流域内部水资源解决这一问题已是杯水车薪, 实施跨流域调水补给艾比湖是根本措施。尽量通过跨流域调水, 增加艾比湖入湖水量, 扩大湖面, 提高湖滨地下水位, 维系和发展现有湖滨植被, 从而改善艾比湖目前的生态环境。

四、博州节水农业发展前景

2009年5月, 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夏日托然村自动化节水示范区, 启动了自动浇水, 标志着博州首个棉花节水自动化控制系统正式建成投入使用, 博州节水农业正向着现代高效节水农业上迈步。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的高新技术的应用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应用“三S” (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球定位系统GPS) 技术可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益, 建立“田间墒情监测网系统”, 对农田墒情进行监测, 为农业灌溉用水和抗旱减灾服务。在高效用水农业中还可以建立农情信息监测网系统、灌溉用水水情监测网信息系统、旱情及旱灾防治与对策信息系统、节水农业技术与示范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等。

五、结束语

只有充分合理利用博州水资源, 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提高水利用效率, 加速调水工程的步伐, 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普及节水自动化, 博州才能实现从节水农业向现代化高效节水农业的跨越。

参考文献

[1]王浩, 王建华, 陈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水利, 2002.

上一篇:深圳经济特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下一篇:2022高考英语作文开头、正文、结尾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