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魏书生的日记教学

2024-04-18

谈魏书生的日记教学(精选7篇)

篇1:谈魏书生的日记教学

谈魏书生的日记教学

本人的《日记美育》教科研课题被团中央(HSQSIVYKT00102)和教委(B56)立项前后,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已发表有关论文多篇,如《中小学美育浅谈》(《现代中小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杂志)、《净化 .陶冶 .升华》、《论日记的美育功能》(全国中语会苏鲁豫皖四省交流获一等奖,收入《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选》)、《记日记, 发挥美育功能》(淮阴《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报》)、《日记,人的知心好友》、《日记,作文演兵场》(《青少年日记》月刊)、《创新与审美散论》(《中国当代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艺术新论》一等奖)、《屏风一幅画》(全国优秀教师第三届“师魂杯”论文大赛优秀奖)等,分别从不同侧面或层面对日记的美育功能进行了阐述和论证。

随着本人的课题研究的不断向纵深发展,中期汇报获得良好反响。为了如期高质结题,并能将研究成果展示社会、服务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本人拟就滋润心灵、启迪智慧、强健体魄、提高悟性、激发创新几方面,对日记的美育功能试作一综合随议:

一、记日记,能以美滋润心灵

在各种体裁中,各种方式中,日记的美育功能最为突出,特别是作为滋润心灵的方式,更是其它文体和方式所无法替代的。魏书生认为,绝大部分心理正常的人写日记时都说心里话、说真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求实的作用;绝大部分人写日记一般都规劝、要求自己上进、助人、改过、扬长,这便起到了引人向善的作用;绝大部分人都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美好的事物、歌颂美好的心灵,这便起到了教人崇尚文明的作用。这是真正的以美滋润心灵,还可美其名曰“心育”,“心育”的概念应广于“德育”,“德育”应是“心育”的一个内容。心育应包含情感、意志、信念、抱负、理想等等心理学方面的因素。

曾有人说,经过书香浸润的心灵可以兼收并蓄、波澜不惊、宠辱偕忘。日记,就是进入这种审美境界的奇妙方式。人皆有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心境或情绪,人不论处于哪种情绪状态中,都会有抒发或排遣的欲念。

喜,有时喜不自禁,会溢于言表,甚至热泪横流,因为“最初最大的幸福,往往有甜蜜的泪水伴随。”(贺敬之)。也像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种喜悦如何排遣呢?不排遣的话,人也会坐卧不宁、心潮难平的。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写日记了,就是用一种最恰当的文字方式记下这种心理感受或人生体验了。如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改革家魏书生1978年2月22日,经过五六年达150次申请当教师获准时,像杜甫一样:“六载夙愿今始尝,初闻涕泪满衣裳。”他步韵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一首很好的日记诗,杜甫的原诗也应是一篇诗体日记。

怒,这种情况也是人皆有之。“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岳飞的《满江红》,应属一篇词体日记,他如当时写下作词时间,标上下雨的`天气,就是一篇典型的泄怒日记体词曲。假如不是用这种方式渲泄,则怒伤肝,不仅仅是有害身体,破坏情绪,也不会给世人以美的享受,更不会给自己的心理带来美的愉悦。

哀,更是人的心理上的一种重要情绪。古语说:“哀,莫大于心死”。当哀怨满腹之时,人又处于孤独之中,何以解忧呢?又恰是没有杜康之时?日记,就正如中华美育研究会会长蒋冰海所说:“日记是人的知心好友,唯有它才了解自己的一切,鞭策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前进。”例如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失恋于缪塞后,便于1834年11月25日(星期二)晚写了一则日记,以使哀伤的心灵得以平复:“而你,诗人,可爱的花,你的

[1][2][3][4][5]

篇2:谈魏书生的日记教学

来源:《教师之友》,2 0 0 4.1

作者:蔡朝阳(绍兴市稽山中学)

魏书生,知其大名也久矣。早在10年前读师范时,给我们讲教材教法的老师就张口闭口魏书生,简直把他供在了神坛上。但在今年10月份之前,我却没有读过他的一行字。这是因为,一直以来,我就对主流媒体大肆宣扬的、对一干人众热烈追捧的所谓大人物,抱有深刻的戒心。

今年10月,魏书生来到绍兴,在孑民电影院作了一次讲座,上了一堂示范课。我有幸躬逢盛事,坐在电影院的一角,听了一天。这一听,我起了疑惑:一个在语文教学界举足轻重的权威、一个令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抬头仰视的高山、一个对中国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重量级人物,怎么会是这么一个人呢?于是我到网上,打开Google,键入“魏书生”三字搜索,找到了4290个结果。我把网上能看到的魏书生的文章和别人评论魏书生的文章,基本上通读了一遍,整体感觉只有一个词:不忍卒读。

如果光从魏书生的讲座给我的感受而言,应该说,他是一个很本色的人。他的演讲里充满了自豪与喜悦,充满了乐观知足的精神。他的语言也质朴风趣,带着浓浓的东北二人传的风格。这使我想起了同是东北人,同样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赵本山。我觉得,魏书生和赵本山确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很聪明,言谈举止中也都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有论者在谈到赵本山时,说这个来自中国东北的聪明农民把全国人都逗乐了,也把自己逗乐了——他的高兴是发自内心的,那代表一种胜利的喜悦。魏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1966年从沈阳32中初中毕业,便失去了继续升学的机会,1968年下乡到盘锦地区当知识青年,以后主要凭个人奋斗,才得到了今天的地位和声誉。这之中的酸甜苦辣,也许只有他自己清楚。他没有理由不自豪、不喜悦。我想,如果做普通朋友,魏书生或者是一个很可以亲近的人吧。可现在,他竟然被捧为了语文教育界的权威,真让人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而这不也是语文教育界的悲哀吗?

一、魏书生知识结构的致命缺陷

魏书生知识结构的致命缺陷,决定了他不可能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合格的语文教师。

先说一下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素质。

按照对“语文”这门学科最普通的理解,“语文”包含着三个层次: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以及语言与文化。这里,我以为语言文字更偏向于语文的工具性,而文学与文化则更偏向于语文的人文性。教育界一直争执不休的问题是语文教育到底应该偏重于哪一方,殊不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恰恰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谁也少不了谁,忽视哪一方都是不对的。所以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他应该兼顾这两面——他自然会注重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运用母语的能力,但更要紧的,他还应该是一个理解文学之美的人,他能够引导学生在文学的诗性世界里徜徉,他能指导学生充分领略母语所创造的文学世界是多么美妙。如果语文教育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学艺术的世界,无论如何都是不完满的。学者摩罗就一再呼吁出现“文学教师”,能够“用他的诗性感悟照彻这些知识和现象”,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他应该懂得文学。

但在魏书生那里,文学之美基本上是缺席的,更遑论艺术与思想。他的那一套,只是为应试教育而发明的授课技术,其目的指归,只在于考试分数。什么诗意、什么美感,统统毫无踪影。

他发明的“六步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基本上跟文学不相干。只有“情景教学法”似乎照顾到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在阐述“情景教学法”时,魏书生举了教杜甫“绝句”这个例子:„„教学时,根据这首诗的每一行写一个景色的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投影片。这幅图的景象是:两个黄鹤在翠绿的柳林枝头上鸣叫;一行白鹭正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依窗可以看见西岭常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同时播放“绝句”的配乐诗朗诵录音。随着悠扬的乐曲声,又操作黄鹤在柳林枝头欢歌跳跃和一行白鹭飞上蓝天的复合片。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堂,感受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看来还不错,一个优美的画面似乎出现了。但让我们再看看他对“情景教学法”的解释吧:

采用情景教学是否会削弱“双基”教学呢?我的体会是:运用得当,更有利于进行字、行、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在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收效尤甚,关键在于教师精心设计画面,备好情景教学课,切忌粗制滥用,或画蛇添足。

我遗憾地看到,魏书生在这里对诗歌所营造的美丽画面的描述,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其目的,还是为了所谓的“双基”教学,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考试要用到的基础知识。而作为语文教学本体之一的、作为目的本身的审美教育,在他这里根本就变味了。审美是人存在的本质之一,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对这首诗歌的阅读教学而言,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单向的教师向学生的灌输——教师描绘图画,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各异,对诗歌自然会有自己独特的领悟与阐释,从而在某些方面与作者“相遇”。所谓审美教育,就是要充分顾及个体的多样性,所谓“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可是魏书生认识不到。魏书生曾在各种场合大谈他一个学期不上几堂课,学生考试成绩照样优异。我理解魏书生这种可笑的沾沾自喜,但恰巧在这里却照见了他目光的短浅,也照见了他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重大缺陷——不懂文学,不懂审美。在我目力所及的范围内,他从未有一篇文章谈到文学,谈到文学之美。什么西方现代派文学,什么中国当代文学,统统在他的视野之外。我不是说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有深度的文学研究者,这太奢侈,可是,一个对文学基本无知的语文教师,难道就可以成为语文教育界的权威吗?

活生生的,撞击着我们的心灵、拷问着我们的灵魂的文字,魏书生感受不到,而那些矫情、虚伪、应景而作的文章,比如吴伯箫写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菜园小记》一文,明明是一篇粉饰太平之作,却被魏书生当作经典,讲得津津有味。刘少奇在困难时期尚未过去的1961年5月31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指出:“这几年发生的问题,到底主要是由于天灾呢,还是由于我们工作中间的缺点错误呢?湖南农民有一句话,他们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由此可见,吴伯箫此文,实在是和杨朔的《荔枝蜜》和《茶花赋》等应景的文章一样,而魏书生却不分青红皂白,拿来就往自己既成的教学法上套。在这里我倒想问一问,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语文老师,在上课之前,是不是先要在心里对这篇课文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价呢?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就是魏书生自己心里跟明镜似的,只是不敢说或不愿说罢了。

照理说,作文教学也应该把审美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吧,可是魏书生的作文教学也和他的阅读教学如出一辙。他有一篇文章,叫做《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给学生定了这么几条批改标准:

1.格式是否正确;2.卷面是否整洁;3.错别字几个;4.有几处病句;5.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7.看文章的选材;8.看表达方式;9.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作为应用文的教学,这个评价标准也许未尝不可,毕竟语文还有工具性,而且,作文的基础训练也十分必要。可是,难道仅仅文从字顺就是好作文了吗?文无定法,或说理,或抒情,或叙事;可以偏重文学性,也可以偏重思想性。不过依照魏书生这么“严谨”的作文教学法,“参差多态”恐怕是谈不上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像工业流水线的产品也难。不说别的,就说文学性吧。法国当代哲学家德里达用“记忆与心灵”这个词语来概括诗歌的特质,这意味着,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文学不仅仅是对母语的熟练运用,更重要的是文学还关乎灵魂,是心灵悸动的痕迹。离开了真实情感的自由表达,离开了对生命的真切感受,还有什么文学可言?作文本是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地方,是学生丰富个性无拘无束的任意挥洒的自由空间。学生想象、虚构、创造的能力应该得到教师最大的鼓励,而学生自身在充分发挥想象力、释放创造力的同时,也将获得艺术的极大满足。可是在魏书生那里,写作却沦落到类似于某种“手艺”的地步。魏书生说他的班作文成绩在全县遥遥领先,难道这就那么值得骄傲吗?我以为,一则,现行的作文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很大;二则,魏书生这一套写作教学技术,完全是为应试量身定做。既然写作训练形成了一套规范,学生自然可以沿着这个套路照葫芦画瓢,进行“八股文”式的机械训练,正如初中课文《卖油翁》里的话:“此无他,唯手熟尔!”这样的作文教学,“政治挂帅”在所难免,“主题先行”暗含其中,我们从中看不到情感的主体,看不到思想的闪光,感受不到心灵真实的脉动!

自然,知识结构的缺陷不是魏书生主观上愿意有的,吊诡的是,这种缺陷恰恰也不是魏书生自己想消除就能够消除的。一般来说,一个人青少年时代的阅读,往往能影响到这个人的人格结构、知识视野、思想深度,会影响到这个人今后的人生发展。也就是说,这一时期所奠定的阅读基础,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的思想能够达到的深度和广度。魏书生所生长的那个知识生态极其恶劣的时代与环境,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只能达到现在这个知识积累的高度。

我不否认魏书生的勤奋。他在演讲中不断地说:“学习是生命的支柱。我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古今中外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学习与教书、育人、教育管理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学习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掌握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等等。”他还说他是“边教边研究”,“看了赞科夫‘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看了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再看美国教育家杜威‘儿童中心’的理论;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再看捷克、法国、英国、瑞士等国教育家的主张和咱们中国自己的教育家孔子、墨子、孟子、朱熹、梁启超、陶行知、叶圣陶的教育理论„„”但我却没有在魏书生对自己教育思想的表述和其教育实践中看到那些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高扬的人文精神的一丝一缕,没有看到那些普适于全人类的高贵精神成果的烛照。这恰恰就是魏书生知识结构的致命性缺陷,也即他的命门所在。尽管魏书生主观上很努力,可终究左支右绌,无法突破他自己狭窄的技术主义的茧壳。据说每一个人都只能看到他愿意看到的东西,魏书生从这些著作里也只能看到他能够看到的东西。他缺乏超越于功利之上的人文关怀,缺乏站高望远的知识视野,缺乏对教育作为必要的乌托邦的切身理解,而只能成为一个对应试教育服服帖帖,对教学大纲亦步亦趋,惟技术论的、匠气十足的语文教师。

篇3:谈魏书生的日记教学

1.魏书生理论

魏书生老师的两大主要理论主要是培养民主治教的习惯和培养科学治教的习惯。他认为, 教育需要民主, 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愿望, 并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和意识,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他的关于“民主”理论的思想, 其核心其实就是源自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观点。而“科学”就是要按照规律办事, 尊重学生的个性, 科学治理班级。他认为科学的管理要注意三个系统的建立, 即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和总结反馈系统。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种, 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依次排列, 它们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种需要为缺失需要, 后三种需要为生长需要。马斯洛认为, 只有下一层需要被满足或达到一定的程度后, 上一层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它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全神贯注地忘我地体验生活。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 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 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

3.魏书生理论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有效运用

魏书生的两大理论都充分挖掘和利用了人的生长需要, 也就是说魏书生老师通过增强服务意识、建立互助关系、发展人性与个性、决策大家商量、计划执行系统、检查监督系统、总结反馈系统等方式, 使学生或者说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取得成功或成就的内部力量达到最高的状态, 使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结合, 达到一种平衡, 从而取得最好的效果。这也体现在“注意力操——松静匀乐”这一理论上。人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 因为这种选择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追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太明显, 会导致压力太大, 降低成功的水平;动机太小, 没有需要, 也谈不上会有较高的成绩。

魏书生的“民主治教”观点中提到, 世界上最大的自由就是遵纪守法。只有在制度的框架内推进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 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 都有想为集体积极付出的意愿, 又有教育能够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机会和舞台, 他们的欲望才能得到满足与发展, 做事能力才会增长, 责任感才能越来越强。在这种民主治教的氛围中, 每个个体充分感受到了归属和爱的需要, 这种民主的框架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每个人都感受到“我是有用的人、我是被需要的人”, 满足了个体被尊重的需要, 获得了集体的认同和理解, 在此基础之上激发出了人最高级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魏书生在框架之内给了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 有效地提高了人的自我效能感。

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实现需要,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成就动机, 都希望被认识被理解, 进而实现自我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 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我要教给你多少课本知识, 而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能力。魏书生老师正是有效地利用了人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进而激发出人自我实现的需要, 使其成为一种能力。我想, 这就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最高境界, 需要我们认真地学习并运用。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2.

[3]魏书生, 刘继才, 孟庆欣.素质教育理论与教学模式[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1997.

篇4:谈魏书生的日记教学

【关键词】魏书生;课堂六步教学法;语文教学思想;先进性;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回顾20世纪末,我国那场声势浩大的“语文教学的大讨论”让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不得不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全国中小学教材审订委员会主任柳斌曾撰文:“我们应看到,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采用知识讲授代替能力训练,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必然把中小学语文教学引向死胡同。”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当时我们的语文教学状况实在令人担忧。魏书生的“课堂六步教学法”理论,向我们展示了他安排一节语文课的流程,并且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思想,提倡教师指导和辅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不难看出“这六个环节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随机灵活性。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一个建立信息(第一步)——处理信息(第二三四步)——反馈信息(第五六步)的完整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一、定向——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定向,就是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它是一根贯穿整堂课的主线,其目的是找准方向,扔掉无关紧要,紧抓割舍不了的知识点。例如魏书生讲全文只有37个字的《夸父逐日》一课,生字有哪几个;重点理解的词有哪些,“饮于河”的河是指哪里,“大泽”“邓林”又在哪里;这一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的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列为重点;“逐走”的走古今含义有什么不同,是重点。另外还要让学生感受古人探索、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和顽强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自学、讨论、答疑——以学生为主线

(一)自学

学生根据教学要求自学课文,自报答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以魏书生讲《社戏》为例,因学生已进行过整册书知识归类学习,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第一四题是对课文理解后思维发散,稍加回忆或复习即可重现,第二三题是学习重点,就要自己读课文,找答案。魏书生认为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自学,他从开始教学时就“进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验”,因此,他努力朝着语文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二)讨论

经过自学,大部分难点都可以解决,解决不了的,先记下来,然后四个人为一个讨论小组,研究自学过程中各自遇到的疑难。魏书生“主张凡是学生看会的知识老师不讲,凡是学生自己领会的能力老师别替人家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答疑

分组讨论后,组内仍没解决的问题,则提交全班同学。魏书生的答疑方式也有许多:学生如果会,则由学生解答,学生不会,则由教师解答。在答疑时,可以提出教学重点所列的问题,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读书时发现的疑难问题。或者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三、自测、自结——以自学为主线

(一)自测

自测,即自我测验。魏书生式的测验方法有很多种:有时学生根据学习重点自己出题,自己答自己出的题。有时请一名同学出题,大家答。也有时每组出一道题,其余组抢答。或者自己出一组试题,或做教材后面的练习题。需书面回答的问题,一般都限定时间,做完后立即拿出红色的笔评卷,错的地方用红色的笔写出正确答案,回答之后将红色的内容再用蓝色的笔做一遍,再用红笔评卷。

这种灵活多样的测验方式,既让学生明确了有哪些知识点没掌握,经过课后的努力有了哪几点进步,又不会产生枯燥感以及厌考情绪。其弱点在于容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实施起来会虎头蛇尾。

(二)自结

就是学生自己回忆总结这节课,回忆的内容一般包括: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有几个主要环节,知识掌握情况如何等。这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和巩固新知识都有好处。自结,大部分采取每位同学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七嘴八舌地大声说的形式。也有时请一位同学说,大家订正。魏书生老师一直有意地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多说话的机会,在锻炼口语交际的同时完成当堂的复习巩固,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但是在七嘴八舌说的过程中会形成干扰影响记忆,多采用教师问学生齐声答的方式也许更好些。

通过“课堂六步教学法”六个环环相扣的步骤不难看出,魏书生老师已经将民主与科学、自主与合作、实践与创新的语文教学思想融合在一起贯穿在其中每一个环节中,让每一个环节发挥其职能。然而,在一片好评与模仿中的“课堂六步教学法”也并非完美无弊端的。

无论如何,魏书生的改革业绩是有目共睹的,他留下的改革足迹是清晰的。在众多语文教学法中,魏书生的“课堂六步教学法”确实是与众不同的。如果说民主观和科学观是魏书生语文教学思想的核心,那么魏书生的“课堂六步教学法”则是核心之中最能概括魏书生独特语文教学思想的闪光点。

参考文献

[1]魏书生.魏书生谈语文教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5).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3]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10).

篇5:浅谈魏书生教学法的实用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被誉为中国教育改革家的魏书生先生,以其独具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冲破了语文教学的束缚,宛如一沐春风,清新拂面而来,使我们这些致力于课程改革的后辈教师茅塞顿开。细细研读其教学论著,感触颇深。尤其是魏先生倡导的“语文教学要朝着民主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民主化要解决学生愿学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科学化要解决学生会学问题,使语文学习制度化、自动化”的方法,付诸教学实践,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其收效是十分显著的。

现以《〈咏柳〉赏析》的教学为例,谈谈我如何运用魏氏教学“民主化”、“科学化”理论来指导学生欣赏诗歌方法的一些粗浅体会。

本学期我代初一两个班的语文课。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学生刚进校不久,就组织开展了“每日一诗”的诗歌朗诵活动。活动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但我发现大家仅仅限于熟读而已更深的理解诗意、欣赏意境几乎谈不上因此没有达到最佳效果。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结合魏氏教学法,以第六单元21课《<咏柳>赏析》为例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前提下确定这课的学习重点之一为“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试图让学生从中学习一些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掌握欣赏的一般规律,举一反三,提高学习诗歌的兴趣。具体分四个步骤:

一、学生自己欣赏

贺知章的诗以绝句见长,《咏柳》宛若一轴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意境鲜明。耐人寻味,但并非人人都可进入这个境界。鉴于该诗同学们在小学已经读过,在讲课时,我首先要求他们回忆四句诗,并试着自己欣赏。学生一般都能说上几句,不过大多局限于对字面的解释。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句讲成:像用碧玉妆饰成的一棵高高的柳树。仅此而已。

二、引导学生分析

这一步至关重要,既要让学生有全新感受,又不至于觉得距离太遥远,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上对欣赏诗歌的方法有所认识。为此,我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引导:

1.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以“碧玉”为例,有两种意思:鲜嫩新翠;年轻貌美的女子。悟出“碧玉”的双关义后,再来理解“碧玉”一句就不再是上面单调呆板的画面了。我们想像中那绿柳,就有了色彩、光泽;同时还迎风轻摆、袅娜多姿,宛若亭亭玉立的少女,使柳树更加楚楚动人。

2.从总体上体会诗的意境:探讨一下作者写本诗的目的(主题),再探讨本诗的层次变化:大处着眼、愈写愈细,由猜测转到春风的描写上,开辟出了新的艺术境界。

三、学生精读课文

(1)勾画、圈点、批注关键词语;

(2)分析文章层次;

(3)学一些欣赏的方法(合作探究)。

四、引导学生归纳

这一步是使学生把前面的感性认识以及通过精读所学的知识上升到理论高度上来。

从这片赏析文字看,应怎样进行诗歌赏析?

1.赏析的第一步,适当解释诗句,点出诗句的妙处。特别是要咀嚼玩味关键词语。

2.赏析的第二步,分析归纳其艺术特点。

3.就某一艺术特点来说,要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阐发诗中的意境,提示诗歌形象的美感;要深入理解诗中形象的内涵,阐发诗的旨意,要具体分析诗的表现手法,阐发高明的艺术技巧。另外在赏析诗歌时,还要因文而异,执意把握其精髓。

通过以上几步,学生基本上有了可以之“法”、可循之“章”。在掌握“法”与“章”后,对“诗歌欣赏”’这个词语就不再那么生疏。将为他们以后欣赏奠定一定的基础。在以后的“每日一诗”活动中,由于有意识地加进了“诗歌赏析”的内容,并由推荐诗的同学负责讲评,同学们从推荐———朗读———欣赏全面了解,有的还加进了时代背景的内容,学习兴趣空前高涨。经考察,效果也很明显。

篇6:谈魏书生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谈魏书生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摘要】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本质,处于核心地位,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和班级的管理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分析魏书生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取的具体措施,解读他创造的独特的班级精神文化,并谈谈其对当前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 魏书生 班级精神文化 启示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包括班级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指“班级全体成员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信念、态度等”[1],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在班级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决定和支配着其它层面的班级文化。”[2] 苏霍姆林斯基说:“班级建设的最高境界是形成一种和平愉悦的精神共同体——它既是教育工作的自然归属,也是我们的快乐所在。”

一、魏书生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魏书生是我国教育界的杰出代表。他只有初中文凭,却勇于创新,勇于探索 科学育人的途径,在教育改革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成为教书育人的模范。他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很成功,并具有独特性,下面我们对其进行解读。

(一)树立正确的班级价值观

1、魏书生认为班主任应研究国家规定的学生守则,还可研究国外学生守则。他还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提出一些更具体,针对性、可操作性更强的要求,如:辩证的分析自己,尊重别人,对集体负责,对社会、对世界问题有广泛性了解和长远的思考等。并且让学生进行道德长跑——坚持每天写日记,通过日记还分析自己、改造自己,这样对提高学生自身分析问题与道德判断的能力很有帮助。魏书生还十分关注国外的教育与科技动态,让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自觉分析善恶美丑,明辨是非。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班级价值观有了正确的方向,学生才会更好的发展。

2、充分利用宣传工具弘扬积极、健康的思想。在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魏书生的方法是养成习惯。他从教书开始,就注意给学生抄格言、警句,让学生挑选格言写在黑板右侧,以此来指导学生的言行、启发学生的思想、磨练学生的意志。让学生每天点亮一盏思想的明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观念,照亮人的思想道路,照亮人的精神世界。”[3]

(二)确立主动、全面发展的班级目标

1、班级目标是班级文化的立足点,是班集体共同发展的方向,是班集体的信念与追求。在十多年的班级管理实践中,魏书生始终认为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出“有思想、有目标、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且认为,班级不是制造统一零件的机器,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最大限度的发展。培养出这样的学生,是魏书生带班的主要目标,也是长期目标。

谈魏书生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2、为了这一长期目标,魏书生也制定了很多具体目标。规定每天做100次仰卧起坐、俯卧撑,举行冰上接力赛,坚持越野长跑,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力,更磨练了学生的意志;认为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关心他的身体,注意矫正仪态,要求学生“坐如钟”;让学生在歌声中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新年联欢会,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组织能力与创造力;领着同学们走入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在精神得到宁静的同时,人格更加完善;开设游戏课,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学习,学会合作,劳逸结合。这些都让学生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

(三)坚持民主、科学的班级管理观

“一要民主,二要科学”是魏书生一贯坚持的班级管理观,是魏书生带班费时少、效果好的重要原因,其独特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主体观。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管理的能力。魏书生常说自己是“懒”老师,而他教语文课也基本上不上课或是让学生讲,有问题常常和学生一起商量讨论。这就类似于到家的“无为而治”,《老子》中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这一道家智慧被魏书生充分利用与教学中。他主张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解放,个性自由发展,在参与教学实践中不断增强做主人的能力。

2、自主发展观。

在班级管理中,魏书生坚持“干部能做的事,老师不做;普通同学能做的事,干部不做。”[4]的原则,班级里的大事由班干负责去做,其它小事则采用“承包责任制”的办法,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通过班干部达到学生自治管理,调动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让班级管理自动化。

3、教师服务观。

魏书生认为班主任是班干部的后盾、顾问、教练和导演,他常告诉青年教师:“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与学生建立了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能力。

4、科学管理观。

魏书生在把握教育管理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管理来激励和约束学生,从而建设其独特的班级精神文化。魏书生的科学管理主要是制度、计划、规定等,强调责任和义务。如他创办了《班级日报》,提高了班级管理自动化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受到全面教育;有三部分的座右铭,则指导了学生的言行,激发了竞赛积极性,改正了思想的弱点;用治病救人,控制“三闲”的方法,帮助学生去认识和改正错误和缺点;让学生自己组合座位,学会自己承担责任;靠班级的主人们,用一分钟全班调动完座位,两分半钟收好书费,15分钟结束大扫除,提高学习和班级管理的效率。而这些措施都固定下来,形成了制度,必须严格遵守班集体一起制定的班规班法来做,使魏书生作为班主任的班级价值观和学生形成的群体价值观相辅相成。

(四)重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1、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取的最佳的教育效果。魏书生有着一颗真爱学生的仁爱之心,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强调多扬长,找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与后进生组成互助组,消除学生的对立,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学生作同路

谈魏书生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人,平等共处,共同进步;当学生犯错时,让学生写说明书、心理病历、唱歌、做好事等,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在必要时留学生下来,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仅建立了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树立了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正因为这样,他的学生也会在寒冷的清晨去火车站接出差的魏老师,在老师外出时,帮老师装修房间,收拾屋子,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教育思想和管理措施才能更好的落实。

2、学会关心的教育的另一种模式,魏书生教会学生“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人。”[5]魏书生在学生即将离开学校时,都会和学生共同送别,让学生学会相互关心与帮助,增加班级的凝聚力;通过让学生通信加强感情沟通,处理问题与矛盾;召开主题班会,让同学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互帮互助,出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6]“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全班,全班为一人”。的感动场面。懂得关心同学,关心班集体,懂得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班级合力才能够事半功倍。

3、魏书生还是家校沟通的桥梁。他善于调节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使之更亲密与融洽。他认为“即使对关系已经出现裂痕的家长与子女,班主任也要起缝合的针线盒粘合的万能胶的作用。”[7]只有和家长多沟通与联系,共同教育学生才能使教育工作更加有效。

二、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几点启示

1、要重视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只有文化的内核更加明确,班级才能更有发展潜力和强大的生命力。魏书生由于时代的局限,他的班级精神文化并不是自觉建设的,只是他的班级价值观和管理宗旨执行的十分到位,有效率,有创造性。我们应该进一步将班级文化上升为科学有效的运作体系,化管理为经营,而且要脚踏实地的去实施,不能光喊口号。

2、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这是魏书生教育成功的基石。传统的班级管理,以制度处罚违规者已经不适用,应该利用科学的教育观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德治”与“法治”并施。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由低到高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自己、实现自我,而不是由班主任一味的灌输。班主任的作用在于成为班级文化的设计师,引导学生,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创造环境与条件。

3、由于时代在不断的进步,背景条件在不断变化,我们应学习魏书生的改革精神和教育教学的思想,找出其中的科学性,结合实际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工作。而不是机械的模仿,东施效颦,生搬硬套,否则只学到了形式,而丢了本质。

参考文献

篇7:谈魏书生的日记教学

朱国云

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育是一种艰巨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这里所说的“艺术事业”就包含有很多“方法”的成份。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也曾强调,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一位教育专家,其育人的方法,可以说是行动着的教育学。因此,作为教师,育人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说班级德育工作是一首无比优美的乐章,那么教师则应是技艺高超的演奏家,要演奏好每一个音符,就必须熟谙每一根琴弦,这是掌握演奏技巧(或方法)的前提。然而,每个教育对象并不象琴弦那么形象可感,其内心世界都是一个比天空海洋还要广阔的宇宙,高深莫测,变化无常。因此,教师必须深入实际细心观察,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从心理教育入手,注重方法,因势利导,才能驾驭好这一艘艘“宇宙飞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得以充分发展,就必须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进行深刻的细心分析。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了解熟悉学生,掌握其特点,这是进行教育的前提,特别是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首先应了解其病情,查明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对学生心理疾病的检查诊断,不象医生检查病人通过化验、透视、做CT等操作性很强的方法来得具体可感,其检查过程是复杂而抽象的。不仅要从学生的言行、表情、神态中捕捉学生思想感情的变化,还要了解家庭因素、社会关系及其性格爱好等,研究不同的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对症下药。如有的同学性格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目光炯炯有神,这些同学往往学习积极性易被调动,理解接受能力强,但是他们往往易冲动,容易犯错误,且在学习上缺乏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他们富于幻想,对未来有着神秘而美好的憧憬,但他们往往好高鹜远,心比天高,今天想“上九天揽月”,明天想“下五洋捉鳖”,可这些美妙的幻想又是多变的,随着兴趣的转移会经常更换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心中的理想,因此,常会出现学习不踏实,只要有一知半解,便会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必须对其进行自觉性、目的性方面的教育,加强稳定、自律方面的心理素质训练,培养树立恒心和毅力的观念,因势利导,才能使其在规范的心理轨迹上健康运行发展。

我们对学生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还应重视年龄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十三、四岁的少年正进入第二生长高峰,脑发育和性机能基本形成,能量基础代谢率高,作为生长发育的“春天”,由于心理变化引起心理行为的动荡,也可谓是多事之“秋”。此时精力充沛,易兴奋、好逞能、易变化、自立感强,想摆脱学校家庭的约束,喜欢寻找刺激,易产生反抗心理和对立情绪,但心理又处于非常复杂的矛盾之中,独立与依赖、自觉与幼稚、自主与社会生活经验缺乏等,特别是自理、自治和判断能力尚弱。因此,学校(特别是班主任)就应针对这些具有个性心理症状的学生进行剖析,讲究方法,因势利导,一方面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耐心细致,不简单粗暴,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生理、心理卫生教育,让他们自己注意到这一时期生理、心理特点的变化,督促他们加强自控能力和意志、毅力的锻炼,使他们健康稳定地度过这一特殊“季节”。

要使我们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低负高效,最理想的做法应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克制,这一点全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堪称我们的楷模,魏老师的自我心理教育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出发,引导学生辨别是非。

他把每个学生分成“新我”“旧我”两个角色,经常引导学生开展内心世界新我和旧我的对话,考虑如何使心理的新我战胜旧我。通过这种心理对话,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心灵中还不仅仅是两个自我,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江河山川、花鸟草虫,真善美,假恶丑都并存于一个统一体中,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善于扶植心灵中真善美的思想,勤于清除假恶丑的东西,对外界的东西也有分析和筛选的能力,只让积极健康的火花思潮流入心田,不让“人是自私自利的动物”之类的毒素进入头脑之中,真善美与假恶丑、公与私的斗争过程,也就是自我心理教育的过程。

其次,魏老师还运用愉快教育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

老师让学生做任何一件事都应该使学生觉察到心灵中有一种美感、幸福感、自豪感,这种感受就能成为学生继续做同类事情的动力和源泉。自我教育也一样,斗争本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特别是自我心理斗争,有时还伴随着痛苦,可一旦新我战胜了旧我,心头就能涌起幸福的浪花,正如登山运动艰难而痛苦的过程,酝酿成到达顶峰时的激动和喜悦一样,都是由人的心理规律决定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就必须捕捉这一心理规律,引导学生理解,要品尝到这种幸福和喜悦,就必须经常进行自我教育,经常扶植新我去战胜旧我。

第三,树立正气观念,以正压邪,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有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对于别人的“无理取闹和诽谤讥笑”有三种态度:一是被他同化,和他对骂,结果自己的心灵世界也会阴暗而沮丧;二是置之不理,我行我素;三是用宽广的胸怀善意地去感化他,那你的心灵世界就会开朗乐观。有的学生专爱看“阴暗”面,觉得眼前是一片黑暗,结果牢骚满腹,怨天尤人。魏老师针对现状,分析生活中有阴暗面,有苍蝇、臭虫,有腐败发臭的东西,但也应当用心灵去发现生活中的.光明美好的一面,并积极追求感受这些美好的东西,那么就会觉得生活是美好的、可爱的,这时正气就战胜了邪气,新我就战胜了旧我,树立了这种观念与人交往时,你就会去努力发现别人的长处,向别人学习闪光点,就会感到学习生活天地广阔,到处都洋溢着正气,有了激励自己学习的精神力量,这样戴着有色眼睛看世界的心理就会感觉到“心自安祥气自卑”。自我心理调节是自我心理教育最核心的体现。

理想的教育方法,特别是理想的心理教育方法,会使学生在自己的生命之舟驶出学校这条小河,进入生活的广阔海洋甚至宇宙时,仍然能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那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定会受益无穷,面对广阔无垠,纷繁复杂的世界,只要具有了自我心理教育的能力,就有了自我调节的能力,使思想趋于清晰、真切,把世间万物放在原有的位置上,永远站在乐观的角度去迎接困难,并带着开朗的情绪,去享受战胜困难的欢乐。

只要我们用纯真的心灵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炬,那么,这些宇宙飞船定会健康稳定地飞向远方,飞向未来,进入人生最佳的运行轨道。

江苏省南通市虹桥二中 朱国云

Post:226005

E-mail:zhuguoyun@163.com

Tel:0513-3553083

〔附:朱国云,男,1986年7月毕业于南通师院中文系,后就读南京师大心理学研究生班,撰写的论文有近20篇获奖或发表,主编了《中考佳作》、《学生获奖征文集锦》,参编了《语文快速解题》丛书,出版了个人专著《花季集》。〕

作者邮箱: zhuguoyun@163.com

★ 育人教育随笔

★ 谈艺术欣赏教育

★ 谈班级管理中的人本原则教育论文

★ 民主制度的公民教育功能

★ 发挥少先队心育功能的初步实践总结

★ 收费教育也叫“义务教育”?

★ 谈教育孩子心得体会

★ 人的价值的理论思考--兼谈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 幼儿园大班级教育随笔

上一篇:黑枸杞营销方案下一篇:三爷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