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魏书生对我的影响

2024-05-31

浅谈魏书生对我的影响(精选7篇)

篇1:浅谈魏书生对我的影响

浅谈魏书生对我的影响

在课堂上了解到很多关于魏书生老师的事迹与思想观念,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接触到魏老师的教育思想。本科时学习的师范专业,但却对教师这个职业不是很感兴趣,直到第一次看到魏老师的视频,对自己的影响还是挺大的。当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老师是可以成就学生的一生的。切身感觉到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的,内心涌动出想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冲动。

课堂上我印象最深的是讲到魏老师文革时被批斗,白天被批斗晚上回去了就锻炼身体,被发现后就对人说,晚上锻炼身体是为了白天更好的接受批斗。当时魏老师也就二十来岁,心性却能如此沉稳与成熟,我觉得这就注定了他以后的成功。在工厂的时候魏老师向各级领导提出当教师申请达150次,其执著和痴情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六载夙愿今始尝,初闻涕泪满衣裳„„我以我心付童心,笑看花苑还朝阳。”只有热爱一个职业,才能把它视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也才能在这片天地有所作为。其实是羡慕魏老师的,羡慕他对自己的人生有目标,有方向,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并且为之努力。对我,也许也是对和我一样的同龄人来说,对未来迷茫可能是现在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不知道热爱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日子过的得过且过。网上有人开玩笑说,小时候总在思考长大了上清华还是上北大,后来发现自己想多了。我想,这也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吧。小时候总志存高远,梦想长大后要成为什么什么样的人,干什么什么了不起的事,但现实总把我们从幻想中拉回来。终究还是要生存,要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但我总觉得这与理想并不违背,我还没有走出校园,没有亲历社会,希望以后真的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用心去干好自己想要做的事,而不是碌碌无为的混日子。望,不忘初心。

魏老师告诉我们享受生活的四字秘诀,叫做“松、静、匀、乐”。“松”即身体松,让自己感受自己的身体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感觉到自己是世界上最轻松的人之一。“静”即心灵静,守住心灵的宁静是现代社会必备的本领。有效信息请进来,无效信息一边去。人生最累的是自己跟自己作战,消耗了大量的生存成本。“匀”即呼吸均匀,对人的生存来说,排在第一位的是呼吸。对学生进行平常心的教育,守住平常心才能成为快乐的人,就能天天快乐。珍惜一呼一吸的时候,满怀感恩之心对待每一天的时候,你就会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乐”即情绪乐,坚守自己内心深处快乐的阵地;不嗔、不怨、不怒、不恨;把上课时的成功快乐守住。魏老师说,每天走进校园,松静匀乐;师生问好,松静匀乐;看书备课,松静匀乐;组织教学,松静匀乐;一天工作,松静匀乐;下班回家,松静匀乐;面对压力,松静匀乐地承担;面对纠纷,松静匀乐地处理;面对磨难,松静匀乐地承受;面对打击,松静匀乐地应对。把世间的兴衰荣辱、恩怨得失、上下进退、起伏顺逆都变成训练自己松静匀乐的资源,变成增强注意力的阶梯,这样就能一滴一滴地降低生存成本,一点一点地提高生活质量。让我们在“松、静、匀、乐”中享受工作的快乐,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松、静、匀、乐”四个字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着实不易,没有时间的积累,人生的阅历,是无法轻易做到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浮躁,物质的社会,要面对很多的诱惑,很多的选择,真正能做到内心平静的人很少。需要有大智慧的人,而真的能做到的,那生活对他来说就是享受。我们应该着眼与身边的小事,从中获取快乐安稳。每天早上睁开眼睛,阳光正好,感到快乐。上学路上,花正开好,感到快乐。陌生人的一个微笑,感到快乐。和闺蜜煲电话粥,感到快乐。以前看到一句话,墙倒了,你不去扶,那么不推,也是一种善良。我觉得善良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用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去看世界,才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

而对教师这个职业来说,自身的素养提高了才能更好的去教育他们。本科时,学校的校训是为人师表,敬业奉献。教书首先要为人。魏老师的人生态度影响其行为,直接决定着其人生道路,让他能笑对人生,笑对困难,这种态度更多地体现在人的具体处事行为之中。延伸至教育过程来说,教师的行为来自于其态度,直接影响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对学生授课的信度,对教学质量的效果。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是一位乐观豁达的人、积极向上阳光之人。如果终日怨天尤人、悲观厌世,甚至不遵守师德,不求上进,不爱本职,其态度自然不会积极主动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更不用说“传道、授业、解惑”,其教育育人的职责自然难于胜任。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教师就不能有违法乱纪的行为;教育学生积极向上,教师就不能消极怠工;教育学生要有公平公正的思想,教师就要善待每一个学生;教育学生艰苦奋斗,教师就必须做到吃苦耐劳,做好学生的带头人。

我们向魏老师学习的不只是他在教学方面的经验与方法,更多的是他做人的态度和对自身事业的热爱。何种职业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热爱,并且愿意为其努力。生命太过短暂,我们本不该迷茫。人生种种选择,无非是换条路走。

篇2:浅谈魏书生对我的影响

来源:《教师之友》,2 0 0 4.1

作者:蔡朝阳(绍兴市稽山中学)

魏书生,知其大名也久矣。早在10年前读师范时,给我们讲教材教法的老师就张口闭口魏书生,简直把他供在了神坛上。但在今年10月份之前,我却没有读过他的一行字。这是因为,一直以来,我就对主流媒体大肆宣扬的、对一干人众热烈追捧的所谓大人物,抱有深刻的戒心。

今年10月,魏书生来到绍兴,在孑民电影院作了一次讲座,上了一堂示范课。我有幸躬逢盛事,坐在电影院的一角,听了一天。这一听,我起了疑惑:一个在语文教学界举足轻重的权威、一个令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抬头仰视的高山、一个对中国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重量级人物,怎么会是这么一个人呢?于是我到网上,打开Google,键入“魏书生”三字搜索,找到了4290个结果。我把网上能看到的魏书生的文章和别人评论魏书生的文章,基本上通读了一遍,整体感觉只有一个词:不忍卒读。

如果光从魏书生的讲座给我的感受而言,应该说,他是一个很本色的人。他的演讲里充满了自豪与喜悦,充满了乐观知足的精神。他的语言也质朴风趣,带着浓浓的东北二人传的风格。这使我想起了同是东北人,同样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赵本山。我觉得,魏书生和赵本山确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很聪明,言谈举止中也都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有论者在谈到赵本山时,说这个来自中国东北的聪明农民把全国人都逗乐了,也把自己逗乐了——他的高兴是发自内心的,那代表一种胜利的喜悦。魏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1966年从沈阳32中初中毕业,便失去了继续升学的机会,1968年下乡到盘锦地区当知识青年,以后主要凭个人奋斗,才得到了今天的地位和声誉。这之中的酸甜苦辣,也许只有他自己清楚。他没有理由不自豪、不喜悦。我想,如果做普通朋友,魏书生或者是一个很可以亲近的人吧。可现在,他竟然被捧为了语文教育界的权威,真让人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而这不也是语文教育界的悲哀吗?

一、魏书生知识结构的致命缺陷

魏书生知识结构的致命缺陷,决定了他不可能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合格的语文教师。

先说一下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素质。

按照对“语文”这门学科最普通的理解,“语文”包含着三个层次: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以及语言与文化。这里,我以为语言文字更偏向于语文的工具性,而文学与文化则更偏向于语文的人文性。教育界一直争执不休的问题是语文教育到底应该偏重于哪一方,殊不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恰恰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谁也少不了谁,忽视哪一方都是不对的。所以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他应该兼顾这两面——他自然会注重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运用母语的能力,但更要紧的,他还应该是一个理解文学之美的人,他能够引导学生在文学的诗性世界里徜徉,他能指导学生充分领略母语所创造的文学世界是多么美妙。如果语文教育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学艺术的世界,无论如何都是不完满的。学者摩罗就一再呼吁出现“文学教师”,能够“用他的诗性感悟照彻这些知识和现象”,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他应该懂得文学。

但在魏书生那里,文学之美基本上是缺席的,更遑论艺术与思想。他的那一套,只是为应试教育而发明的授课技术,其目的指归,只在于考试分数。什么诗意、什么美感,统统毫无踪影。

他发明的“六步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基本上跟文学不相干。只有“情景教学法”似乎照顾到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在阐述“情景教学法”时,魏书生举了教杜甫“绝句”这个例子:„„教学时,根据这首诗的每一行写一个景色的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投影片。这幅图的景象是:两个黄鹤在翠绿的柳林枝头上鸣叫;一行白鹭正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依窗可以看见西岭常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同时播放“绝句”的配乐诗朗诵录音。随着悠扬的乐曲声,又操作黄鹤在柳林枝头欢歌跳跃和一行白鹭飞上蓝天的复合片。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堂,感受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看来还不错,一个优美的画面似乎出现了。但让我们再看看他对“情景教学法”的解释吧:

采用情景教学是否会削弱“双基”教学呢?我的体会是:运用得当,更有利于进行字、行、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在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收效尤甚,关键在于教师精心设计画面,备好情景教学课,切忌粗制滥用,或画蛇添足。

我遗憾地看到,魏书生在这里对诗歌所营造的美丽画面的描述,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其目的,还是为了所谓的“双基”教学,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考试要用到的基础知识。而作为语文教学本体之一的、作为目的本身的审美教育,在他这里根本就变味了。审美是人存在的本质之一,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对这首诗歌的阅读教学而言,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单向的教师向学生的灌输——教师描绘图画,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各异,对诗歌自然会有自己独特的领悟与阐释,从而在某些方面与作者“相遇”。所谓审美教育,就是要充分顾及个体的多样性,所谓“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可是魏书生认识不到。魏书生曾在各种场合大谈他一个学期不上几堂课,学生考试成绩照样优异。我理解魏书生这种可笑的沾沾自喜,但恰巧在这里却照见了他目光的短浅,也照见了他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重大缺陷——不懂文学,不懂审美。在我目力所及的范围内,他从未有一篇文章谈到文学,谈到文学之美。什么西方现代派文学,什么中国当代文学,统统在他的视野之外。我不是说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有深度的文学研究者,这太奢侈,可是,一个对文学基本无知的语文教师,难道就可以成为语文教育界的权威吗?

活生生的,撞击着我们的心灵、拷问着我们的灵魂的文字,魏书生感受不到,而那些矫情、虚伪、应景而作的文章,比如吴伯箫写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菜园小记》一文,明明是一篇粉饰太平之作,却被魏书生当作经典,讲得津津有味。刘少奇在困难时期尚未过去的1961年5月31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指出:“这几年发生的问题,到底主要是由于天灾呢,还是由于我们工作中间的缺点错误呢?湖南农民有一句话,他们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由此可见,吴伯箫此文,实在是和杨朔的《荔枝蜜》和《茶花赋》等应景的文章一样,而魏书生却不分青红皂白,拿来就往自己既成的教学法上套。在这里我倒想问一问,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语文老师,在上课之前,是不是先要在心里对这篇课文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价呢?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就是魏书生自己心里跟明镜似的,只是不敢说或不愿说罢了。

照理说,作文教学也应该把审美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吧,可是魏书生的作文教学也和他的阅读教学如出一辙。他有一篇文章,叫做《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给学生定了这么几条批改标准:

1.格式是否正确;2.卷面是否整洁;3.错别字几个;4.有几处病句;5.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7.看文章的选材;8.看表达方式;9.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作为应用文的教学,这个评价标准也许未尝不可,毕竟语文还有工具性,而且,作文的基础训练也十分必要。可是,难道仅仅文从字顺就是好作文了吗?文无定法,或说理,或抒情,或叙事;可以偏重文学性,也可以偏重思想性。不过依照魏书生这么“严谨”的作文教学法,“参差多态”恐怕是谈不上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像工业流水线的产品也难。不说别的,就说文学性吧。法国当代哲学家德里达用“记忆与心灵”这个词语来概括诗歌的特质,这意味着,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文学不仅仅是对母语的熟练运用,更重要的是文学还关乎灵魂,是心灵悸动的痕迹。离开了真实情感的自由表达,离开了对生命的真切感受,还有什么文学可言?作文本是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地方,是学生丰富个性无拘无束的任意挥洒的自由空间。学生想象、虚构、创造的能力应该得到教师最大的鼓励,而学生自身在充分发挥想象力、释放创造力的同时,也将获得艺术的极大满足。可是在魏书生那里,写作却沦落到类似于某种“手艺”的地步。魏书生说他的班作文成绩在全县遥遥领先,难道这就那么值得骄傲吗?我以为,一则,现行的作文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很大;二则,魏书生这一套写作教学技术,完全是为应试量身定做。既然写作训练形成了一套规范,学生自然可以沿着这个套路照葫芦画瓢,进行“八股文”式的机械训练,正如初中课文《卖油翁》里的话:“此无他,唯手熟尔!”这样的作文教学,“政治挂帅”在所难免,“主题先行”暗含其中,我们从中看不到情感的主体,看不到思想的闪光,感受不到心灵真实的脉动!

自然,知识结构的缺陷不是魏书生主观上愿意有的,吊诡的是,这种缺陷恰恰也不是魏书生自己想消除就能够消除的。一般来说,一个人青少年时代的阅读,往往能影响到这个人的人格结构、知识视野、思想深度,会影响到这个人今后的人生发展。也就是说,这一时期所奠定的阅读基础,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的思想能够达到的深度和广度。魏书生所生长的那个知识生态极其恶劣的时代与环境,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只能达到现在这个知识积累的高度。

我不否认魏书生的勤奋。他在演讲中不断地说:“学习是生命的支柱。我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古今中外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学习与教书、育人、教育管理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学习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掌握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等等。”他还说他是“边教边研究”,“看了赞科夫‘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看了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再看美国教育家杜威‘儿童中心’的理论;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再看捷克、法国、英国、瑞士等国教育家的主张和咱们中国自己的教育家孔子、墨子、孟子、朱熹、梁启超、陶行知、叶圣陶的教育理论„„”但我却没有在魏书生对自己教育思想的表述和其教育实践中看到那些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高扬的人文精神的一丝一缕,没有看到那些普适于全人类的高贵精神成果的烛照。这恰恰就是魏书生知识结构的致命性缺陷,也即他的命门所在。尽管魏书生主观上很努力,可终究左支右绌,无法突破他自己狭窄的技术主义的茧壳。据说每一个人都只能看到他愿意看到的东西,魏书生从这些著作里也只能看到他能够看到的东西。他缺乏超越于功利之上的人文关怀,缺乏站高望远的知识视野,缺乏对教育作为必要的乌托邦的切身理解,而只能成为一个对应试教育服服帖帖,对教学大纲亦步亦趋,惟技术论的、匠气十足的语文教师。

篇3:浅谈魏书生对我的影响

1.魏书生理论

魏书生老师的两大主要理论主要是培养民主治教的习惯和培养科学治教的习惯。他认为, 教育需要民主, 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愿望, 并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和意识,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他的关于“民主”理论的思想, 其核心其实就是源自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观点。而“科学”就是要按照规律办事, 尊重学生的个性, 科学治理班级。他认为科学的管理要注意三个系统的建立, 即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和总结反馈系统。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种, 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依次排列, 它们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种需要为缺失需要, 后三种需要为生长需要。马斯洛认为, 只有下一层需要被满足或达到一定的程度后, 上一层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它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全神贯注地忘我地体验生活。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 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 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

3.魏书生理论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有效运用

魏书生的两大理论都充分挖掘和利用了人的生长需要, 也就是说魏书生老师通过增强服务意识、建立互助关系、发展人性与个性、决策大家商量、计划执行系统、检查监督系统、总结反馈系统等方式, 使学生或者说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取得成功或成就的内部力量达到最高的状态, 使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结合, 达到一种平衡, 从而取得最好的效果。这也体现在“注意力操——松静匀乐”这一理论上。人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 因为这种选择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追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太明显, 会导致压力太大, 降低成功的水平;动机太小, 没有需要, 也谈不上会有较高的成绩。

魏书生的“民主治教”观点中提到, 世界上最大的自由就是遵纪守法。只有在制度的框架内推进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 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 都有想为集体积极付出的意愿, 又有教育能够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机会和舞台, 他们的欲望才能得到满足与发展, 做事能力才会增长, 责任感才能越来越强。在这种民主治教的氛围中, 每个个体充分感受到了归属和爱的需要, 这种民主的框架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每个人都感受到“我是有用的人、我是被需要的人”, 满足了个体被尊重的需要, 获得了集体的认同和理解, 在此基础之上激发出了人最高级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魏书生在框架之内给了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 有效地提高了人的自我效能感。

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实现需要,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成就动机, 都希望被认识被理解, 进而实现自我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 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我要教给你多少课本知识, 而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能力。魏书生老师正是有效地利用了人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进而激发出人自我实现的需要, 使其成为一种能力。我想, 这就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最高境界, 需要我们认真地学习并运用。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2.

[3]魏书生, 刘继才, 孟庆欣.素质教育理论与教学模式[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1997.

篇4:浅谈魏书生学生管理观

【关键词】学生管理观 魏书生特色 民主激励 自主参与 系统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76-01

管理是学校管理活动当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学生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关系到学校整体发展以及未来向社会输送怎样的人才。因为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管理活动也是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所以将学生管理定义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组织方法的观念显然是过于狭隘的。在确定学生作为教育教学主体地位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管理方式与观念对学生的影响。

认真分析魏书生的一系列教学与管理经验后,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高效率的班级管理是魏书生之所以成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没有他成功的学生管理就没有他今天教学的奇迹,那么魏书生是怎样进行管理的呢?又是怎样以此服务于教学的呢?我们应该怎样吸取其精华,怎样使我们的教学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呢?经过分析其班级管理中体现出来的管理思想,我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做了一下浅显的分析,以便日后借鉴。

一、鼓励民主,寻找精神的乐园

对于管理学生,魏书生说他一靠民主,二靠科学。魏书生在管理中采用的“民主”管理的策略和发掘学生内在的动力的管理方法是他班级管理中鲜明的特征之一,也是他管理思想中最具价值的认识之一。魏书生借鉴吸收了企业管理中先进的管理思想,并把它结合运用到了班级管理实践中去,从而为班级管理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并且获得了管理的成功。“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

(一)全员激励

魏书生的管理,能够激励全班每个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体力等各方面的潜能,实现个体的目标和班级总目标。

魏书生实施全员激励,首先他自己本身公正无私、一视同仁,用同样的情感和尺度对待每个学生,具有同样的工作责任感,机会均等地给每个学生创造条件,争取把他们每一个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优秀学生,没有“一俊遮百丑”对待后进的学生,没有把他们看死,而是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其次他善于用适当的班级目标激励所有成员。他所设的班级目标是在大家民主的参与下制定并通过,附合全体成员的共同期望追求。它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不仅如此,他引导鼓励学生制定班级的远、中、近目标,使学生们的目标形成体系,同时引导学生们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目标具体化并变为行动。其次,运用各种激励的教育方法,激励包括以表扬激励为主的正强化和以批评激励为辅的教育方法,但无论是以表扬激励为主的正强化还是以批评激励为辅的负强化,魏老师都能利用人积极向上的心理、荣誉感,使人奋发努力,使其能力得到最大发挥。而在此其语言与方法的魅力又是独具特色,可谓退中求进,笑谈中意味深长,话中有度。比如他在制定跑步制度准备,带领大家坚持的过程当中,有的同学说:“魏老师,我们愿意跑步,就是跑不动。”魏老师说:“肯定都能跑得动,我不要求大家一天跑五千米,十华里,咱们哪,就跑一百米,一百米还分成五个组,一男快组,二男慢组,三女快组,四女慢组,五走组,有人说走也走不动,如果走不动肯定也是有自己的难处,走不动咱再成立第六組,爬组!”他通过恢谐的语言,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他人,由小目标见大目标的方法都是利用了人的自尊心及渴望成功的心理以争取下一次的努力来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以人为本,快乐自主

自主参与是让全班学生参与管理,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是魏老师管理班级的一大特色。

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强,即要培养他们成为班级的管理者,又要培养他们心甘情愿的配合着做班级的被管理者,而魏老师的学生中个个都是有这种双重角色,这样班级管理效率威信提高,班级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原动力。并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使其形成了良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系统管理

(一)管理目标系统

学校管理工作目标从属于育人目标,所以说全面发展的管理目标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的前提和保证。魏书生的管理目标系统的反映在他们制定的班规班法中,涉及的范围很广,有思想教育、有学习检查、有纪律监督、有各种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内容涵盖了学生的德、智体、美 、劳及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的管理目标可以防止管理脱离全面育人的轨道,促进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

(二)建立管理组织系统

管理组织是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作为班级主人各抒己见,进行民主表决,在此基础上,魏书生当然直接参与指导管理活动,但魏书生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学生,他提高了值周班长、值日班长,这些同学与班长,团支书、班委会成员一起各就其职,共同的负责班级各种事务处理,对班级一些具体用品及各项专门事务,还发动每一学生进行了承包,这样形成了班主任、班级干部,学生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从参与管理同时便于人人接受管理。管理过程的系统管理实效来自管理过程,为强化管理过程,魏书生带领学生建立了三个系统: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和总结反馈系统。这些事具体涉及课堂学习、课下行为、课外活动、体育锻炼、自我教育等方面,每件事都有较为具体的规定,都是必须要做的,其理想境界是“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 。

(三)建立管理渠道与方法系统

在具体实施中,从教师这方面说,魏书生首先注意到了教学管理和班级管理的协调,通过完善两条渠道,提高了管理的实效与方式。方法上,魏书生除注意直接参与管理外,他始终把管理重点放在启发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引导学生相互管理上。

篇5:浅谈魏书生的教学方法

魏书生老师讲的科学是指做一切事情都应该有计划、有检查、有评价,而不应该是盲目的,随心所欲的,杂乱无章的。科学应该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教师在工作中要想做到科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教育规律,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其中,最主要是六步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学导教学法三种。虽然魏书生主要是针对语文教学提出这些方法,但是借助于新课程理念的阐释和信息技术的支持,这些教学方法一样可以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焕发生机。如果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方法,一定能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面目一新。

(一)“六步”教学法

六步教学法向我们展示了魏书生安排一节语文课的流程,这种方法不仅仅适用于语文课,其他学科同样也可以选用。魏书生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提出了六步教学法,虽然他不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这种教法的,但是,可以从中清楚地看到合作学习、学生主导、三级一体学习目标等思想。这一教学法的基本包括以下六点。

(1)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2)自学。学生把教材通读一遍,逐段弄懂。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

(3)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

(4)答题。也是立足于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5)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10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已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6)日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六步教学法以知、情、行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就是使学生认识求知的重要,唤起求知的欲望。“情”就是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欢乐和幸福。“行”是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活动的方向和规则,提高效率。知、情、行其实就是相当于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教学应该事先的知、情感和方法的三维目标。教师尤其应该明确,一门课程的教学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互动中让学生获得情感的发展,并掌握学习和思维的方法。

(二)“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材所描绘的情景,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搜集、创设出形象鲜明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辅之生动的解说词和动听的音乐,再现教材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对话。因此,“情景教学”对开阔学生视野、启迪想象、激发兴趣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情景教学对于语文教学、历史和社会教学、地理教学、理化生等各门学生的教学都是一场革命,使得课堂尽可能多地走向了生活世界和真实世界。采用“情境地质学”,一般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1)感知:创设画面,引入情境,形成表象。(2)理解:深入情景,理解课文,领会感情。(3)深化:再现情境,丰富想象,深化感情。

采用情景教学,有利于进行字、行、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在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收效尤甚,关键在于教师精心设计画面,备好情景教学课,切忌精制监用,或画蛇添足。

(三)“学导式”教学法

“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如下:(1)学生略读课文、讲义,尝试练习,初步体验一下所要求的操作,发现新知识和疑难之处,反映给教师(这一步可以在上课之前的课前预习阶段完成。如果每节课以45分钟计算,也可以在这一堂课的头3-5分钟进行;或者在前一次课的后面3-5分钟进行这一步)。教师在收集了学生的疑难问题,了解了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初步操练的体验之处,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出示范操作,供学生模仿。同时,可向学生提出简明扼要的有关这一学习单元或这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这些工作内容,可用3-5分钟进和地,也可以在前一次课上利用下课之前的部分时间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去获取答案。

(2)学生明确了这一堂课的学习目的与要求各自带着思考题去深入自学或操练,第二次提出自己经过一定思考仍然不得要领的问题或疑难之处(这些也可以在课前预习时进行),向同学请教或反映给教师(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

(3)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前后坐位或4-6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解决不了的疑难第三次向教师提出或由教师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这时的疑难问题已屡数甚少,确实是学生经过了一定努力仍然难以独立解决的重大难题或关键环节。(4)教师抓住关键性的重大难点和本课的教学重点,加以精讲,再把学生正在掌握的知识、技能、技巧与开发智能的进情况加以讲评。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教师要讲清它的来源,说明它的性质,并举例说明它们的应用。对并列的概念,可以只讲清一个,以便引导学生云举一反三。避免“抱着学生走路”。同时,交代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去阅读必要的课外参考资料,这是教师在45分钟为例的一节课中,集中讲解重点内容,解除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示范演示的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可用10-15分钟。如果加上在上课的开头阶段教师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示范操作,提出这一节课的目的要求所用3-5分钟,“学导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一节45分钟的课上面向全体学生所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主要由教师或学生分别占用课堂时间的比例在体为4:5,也就是说,主要由学生进行独立活动的时间一定要多于主要由教师进行引导、讲授、示范的时间。同时,在教师进行引导、讲解和示范的时间里,也要伴随着每个学生的注意观察、认真思考、记忆、想象的智力活动和简易的模拟动作,教师也要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以尽量饱满的情绪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去开发自己的智能。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情感、意志等相应能力的发展。

(5)教师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提问,检查学生当堂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情况,并作出必要的评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改掉错误,正确领支完成课后作业的要领和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达到记忆、巩固和熟练的目的(一般可用5-10分钟时间)。“学导式”教学法有广泛的适应领域和适应性能,而且完全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和教学条件灵活变通地发挥效能。当然,这不是说可以把“学导式”教学法作为僵化的模式套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变式”才能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采用“学导式”教学法,要经过一番逐渐过渡和师生双方逐渐知识的过程。

“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这是魏书生科学管理的效果的真正体现。科学治教及科学治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提升学校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水平。

大方寨小学

篇6:浅谈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

学法

汉语1302班 20132501056

刘长鑫

浅谈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

【摘要】魏书生是当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语文教师,其语文教育思想与育人经验对当下语文教学工作者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魏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教学方法,包括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个步骤,即“六步课堂教学法”。对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语文教学;魏书生;六步课堂教学法

魏书生在教改实践中,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重观科学与民主,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魏书生把“六步法”运用到了语文教学当中,其教学思想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六步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学到的东西记忆更加深刻。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推动了我国基础语文教育的发展。

一、“ 六步教学法”的产生背景 首先,由于魏书生老师不仅担任了学生的语文老师一职同时还兼任了学生的班主任。因为老师工作繁忙,让学生有了更多自学的时间,自学是一种很锻炼学生能力的方式,学生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知识,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做方向方法引导,剩下的部分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这种巧合使得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体现了教师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其次,魏书生老师采取让学生讲的方法,这使得学生不仅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且成为自我引导自我学习的主人。最后,魏书生老师把教与学完全都交给学生,是一种大胆的做法,但正因如此,作者在学生讲课的时候,可以发现更多自身和学生的问题,可以更好地促进自身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在学生层面则极大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 六步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1、定向

所谓的定向,就是明确的提出定向的具体目标,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环节。上课之前确定了上课内容的重点,学生在上课时便有了方向,有了一个自己探索的目标。让学生自己探索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同时,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牢记知识点。

2、自学

自学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学新知识。其实,平常上课的时候,有很多简单易懂的东西。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自学。一方面,自学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获得知识更容易理解,印象也会更深刻。同时,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讨论

讨论就是在课堂上前后卓的同学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和了解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共同讨论和研究在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充分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大胆提出问题,相互交流,加深自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参加几组学生的讨论,听一听学生的见解。每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经过讨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的透彻。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

4、答题

答题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每一组同学都有了回答问题的机会,每个同学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强。同时,经过学生答题,疑难之处会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5、自测。

自测是根据定向时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这份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学习方式一方面能够检查学生对课堂的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做自己出的测试题会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测验方式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有时学生根据“定向”阶段所提出的重点、难点,自拟一组自测题,同桌互答互评。有时请一名学生出题,全班同学回答。也可以每组出一道题,其余组抢答。有时教师出一组试题,或做教材方面的练习题。需要书面回答的题,一般都限定时间,全班同学进入竞争状态,在短时间内完成,然后老师在班级内公布答案,同学们自批自改。通过这种方式,来检测学习的效果。

6、日结

日结就是对每日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学生每天学习的知识通过每天的日结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体系,这样会使学习的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更加深刻,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了。

三、“ 六步教学法”对当前语文教学现实影响

1、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 人们常常会说这么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一个人一筐鱼他可能一个星期就能吃完了,但是,你要是给一个人一根鱼竿呢,他便可以自己钓鱼吃,那样他就会一辈子都有鱼吃了。学习也是这样。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只单纯的授予学生知识,你授予多少,他接受多少的模式显然是错误的。学生不会学习,那他就成了容器,被动的接受,对学习厌恶,逃学不学,好多社会问题也就接踵而来,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学生与学校的关系都会恶化,甚至,学生回归社会以后,对社会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危害,因为他无法适应和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科技发达的时代,他们落后了,有些就会破罐子破摔。因此,学生要在社会上立足,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就能教给的,学生就能够掌握的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方法观念,也要改变,不能再用过去的老观念,教学了。现在的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生掌握了如何学习的诀窍,他就会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属于自己的知识,那样学生的一生就会源源不断的获得新的知识。魏书生一生的教学经历证明了“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自育自学”。

2、启发了学生的自我思想

魏书生老师教育改革的成功之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在学生学习中是主导,老师需对学生进行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师生共同创造一种“我要学,而不是老师要我学”的意识,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思想,并及时给学生具体的指导,如阅读方法,写作方法;在学生掌握方法,紧随其后的是一系列的自检,互检查,及时督促学生成为主人。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学生才会有主人翁的精神,才会对学习过程充满感情,不再排斥,不再觉得枯糙乏味,他们才会对学校充满感情,对教师充满感情,学校就会少违纪事件发生,师生关系也不会发生紧张。况且,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不但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会如何处理问题,更重要的还有一点,一方面就是培养了和他人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自学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找到自己更有兴趣的学科,更有发展潜能的方向。这样,也可减少或杜绝人才流失,特别是专业流失的问题,只有会求知、会做事、会合作、才会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教师,放眼于学生的将来,应该转变过去的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我们今后教学的首要目标。

二、提高课堂效率

如魏书生老师所说“探索课堂教学方法,确立课堂教学类型,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就是学生没有明确学习目标以及重、难点,学起来很茫然。六步教学法中“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 是既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六个环节。以信息论的角度看 ,通过“定向”控制信息的接收范围 , 随时排除具有干扰性的学习目标之外的知识 , 避免了学生学习的无效劳动 ,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讨论”“答疑”是高效疏通知识的过程,这个环节的信息传递是多向的, 因为在此环节中教师以平等身份加入讨论,必要时给予解答,保证信息正常传输 , 这就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和学生学习的效率。“自测”和 “自结”是整个课堂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一个终极部分 , 是对本课时所接收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强化, 也就是使学生当堂能够获得自学的反馈信息 , 并在总结中提高认识、把握规律,有利于以后的学习与实践。六步教学法利用信息传递的方式,使静态的课堂成为动态的课堂,从而在教与学两个方面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魏书生 《班主任工作漫谈》 漓江出版社

篇7:浅谈魏书生对我的影响

曾家小学:张敏

2016年10月20日星期四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魏书生专家的讲座,才知道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以前自己很迷茫,总认为教书就可以了,提高学生成绩就万事大吉了,熟不知教书育人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偏离。否则就是违背教育规律,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困惑。教书是一份职业,守住一份职业,高高兴兴朝前干,把优点发挥的更优,长处发挥的更长,不气馁,不折腾,不动摇,坚持坚持再坚持,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在这实现量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问题,也是最实际的问题,空有一番理论,不付出实践,是不会成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面我就听到的理论同大家分享一下,忘各位同仁有所收获。

班级的管理需要靠民主,培养适合学生的职位管理班集体,马上做力所能及的小事,建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凡是普通学生能干的事,班干部不干。凡是班干部能干的事,班长不干。班长能干的事,老师不干。懒老师才能培养出勤奋学生,不能什么事都要老师管,要让学生管理,不能剥夺孩子们能力的发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方法,开发学生的脑细胞,就是把学生的优点发挥的更优更好。二靠科学按照规律去管理,制定精细的管理办法,用教育的方法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学生的学习靠的是自学,让孩子们写写自己的优点,让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消灭没人干的事和没事干的人。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不讲。上完课请学生总结对这节课的感觉,真正做到学生学习的主人。分小组学习,把课本中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自己讲,实在想不出来就讨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怎样培养学生的习惯方法有:

1、每天让一名学生把格言写到黑板上

2、每天写日记(写一句话,第二天写两句话,让学生循序渐进成长,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

3、每天带一本中外名著上学

4、学生的幸福感和责任心来自从小的管理和自我管理

5、不为难学生,但也不放纵学生

上课六个步骤:定目标必须要有三个成次,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我总结 七个一:定一个计划(一天,十年,一辈子)

1.每天写日记 2.每天唱歌,课前唱歌 3.大课间 4.注意力训练 5.每天带名著读名著

6.每天练一分钟演讲,自己说给自己听

7.语文课上,培养学生把厚书读薄的习惯,培养学生适应老师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己留作业的习惯,培养学生整理错题的习惯,培养学生互相出考试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习惯,培养学生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干的习惯。

上一篇:室外运动场工程难点下一篇:异地医保怎么办理 异地医保流程是怎样的_会计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