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的

2024-06-26

魏书生的(精选6篇)

篇1:魏书生的

师当学魏书生,教当学魏书生

岗子小学:柳志东

魏书生是谁?读了他的书,了解了他的精神才知道魏书生是当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他从事教育事业20多年来,先后荣获辽宁省功勋教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他撰写的教学体会文章和教育教学改革方法的专著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他的思想席卷中国教育界。他写到的并不是纯理论的东西,而更多的是那些特别实实在在的,在他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的一些具体教育方法。拜读了以后,我从书上真实体会到了魏书生的人格魅力。在这教育改革的年代中,魏书生的教育理论无疑就是一盏启明灯,为教育大潮中的师者们指明了航向!

一、“教师应该成为自己的第一个学生,你教别人做什么,你先问问自己愿不愿意这样做;你向学生说什么,先想想自己愿不愿意听。”

魏书生认为教师的师表形象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道德力量。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教育好,就不能发展、培养、教育好别人。以德治教,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行为久了,也就养成习惯。日久天长,人们的内心深处开始发生变化,苦乐观、人生观有了进一步端正,就会从内心里感觉到:“学习、工作、尽责、助人”,这些都是人生中最美的享受。教师的良好品德情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有很强的感召力。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务实,把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内心信念,化作行为品质并时时处处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只有给予学生爱,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只有这种充满着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爱的无私,才能真实的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崇高而无私的爱心,正是魏书生身上熠熠闪光的灯塔。照亮了学生内心深处颓废、阴暗的角落。他有着海洋般宽广的胸怀,能容纳和理解学生所有的错误。因而,他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偏私。对待学生的错误,从不体罚,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来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他在学生心目中伟大的地位。学生怎能不受到感动,不受到爱的熏陶呢?学生从内心深处信服、崇敬和爱戴他,所以,能够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魏老师伟大人格魅力熏陶下,学生才能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才会敢于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这足以说明,老师的典范作用及伟大人格的写照。他爱自己的事业,更爱自己的学生,他用满腔的爱,来谱写着人生光辉灿烂的篇章。难怪有人会说:魏老师具有着“神”的思想品格!他当之无愧!

二、“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就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要明确,对学生指责、埋怨、强迫、命令,就等于在师生的心灵之间挖鸿沟,只能增加师生之间不理解、不信任的程度,只能降低学习效率”

每次公开课后面对众多同行问取得教育成功的要诀时,魏书生总是这样回答:“我仔细想来,根本的办法其实只有两个字 ‘民主’,教师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中多和学生商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高涨起来。”他认为,教学不民主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他说:“教与学之间毫无民主的气氛,思想没有相互理解,感情没有相互交流,教学效率怎么会高?”这令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曾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他们的理念竟有如此的异曲同工之美,真是妙哉。

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民主呢?魏书生认为,首先是师生心灵的沟通。一方面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真正为学生负责,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设法让学生了解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魏书生说:“教师的心灵对学生如果是一个未知世界,那么就谈不上教学民主。教师应该把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对教学、对语文教改的看法都真诚地和学生倾谈,这样学生才会真诚地、无保留地谈他们的看法。师生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魏书生认为,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他说:“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大纲;教材要求与学生的心灵实际之间架桥,要努力防止离开学生心理的此岸世界,而只在大纲、教材的彼岸世界动脑筋、做文章的倾向。”他进一步指出:“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第三,魏书生的教育民主集中体现在“决策过程民主,多同学生商量”。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学生就有参与教学过程和民主决策的权利,这也是教学民主最基本的要求。而要发挥教学民主,就必须把教学民主思想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魏书生说:“要做到教学民主,就要和学生多讨论、多商量。商量什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以至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同学生商量,尽可能达到师生之间认识的统一。”他指出,“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即不仅学而且参与教,参与得多了,才会增强主人翁意识。”“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便养成了发表自己意见,积极参与教学的习惯;我也养成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习惯。”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成为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的主人。

三、“一位负责的教师,最重要的,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眼前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

魏书生老师强调“教书必须育人”,而育人“重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为此他提出培养学生的七个“一分钟”活动:1.每天每天做一分钟家务;2.每天唱一分钟军歌;3.每天写一分钟日记;4.每天一分钟走步;5.每天一分钟记忆练习;6.每天读一分钟世界名著或伟人传记;7.每天一分钟演讲。他还提出培养学生的“12个良好的学习习惯:1.记忆习惯;2.演讲习惯;3.读的习惯;4.写的习惯;5.制定计划的习惯;6.预习习惯;7.适应老师的习惯;8.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9.自己留作业的习惯;10.整理错题集的习惯11.出考试题的习惯;12.筛选资料、总结的习惯。虽然这都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东西了,但它的内涵却非常丰富,一分钟仅仅是个开始、是个起步,一旦养成一分钟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无数个一分钟、两小时、三天、四年„„的好习惯。

“七个一”和“12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第一要务,但很多时候被我们抛在脑后或是难于坚持而放弃。由此我想到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魏书生的思想是真真切切地从引导学生怎样做人开始。他主张人们之间的基本关系应该是互助的关系,而不是互斗的关系,因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与人为善的,互相谅解的。在遇到矛盾、解决具体问题时,则应坚持“正面引导,搞心理穿透”,而不搞“互相碰撞”。每个人对自己应本着“宁让别人负我,不可我负别人”的精神,坚持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这样,人就可以以活得轻松一些,人际关系也就会更协调。他本着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服务,切实从实际出发,坚持民主的、商量的办法,针对学生实际,通过训练过程,达到三个方面的开发,即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开发。他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助手,在他的班级里有多少名学生,就有多少名副班主任,每个学生都是助手而不是对手。久而久之,他就只有助手而没有对手,从而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还主张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为发展长处而学”。在教学实践中,他主张“强化过程,淡化结果”,不是简单的搞分数控制。这种民主、和谐、人性化的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加优秀的学生,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一批又一批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教师成长起来。

魏书生老师常说自己的工作就是在做一些事,是的,在他的报告中、书籍中没说什么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没讲什么翱翔霄汉的鸿鹄大志,沉浸在魏书生老师朴素实用而永不过时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更让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了魏书生老师的苦乐观、人生观、价值观、醒悟到人生及其短暂,能做的事情不多,能做好的事情更是少之又少,自己在奉献精神,探索求知精神,在对待学生的爱心、仔细的精神,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对照他的学习和实践,在内心深处感到教师的职业的伟大和责任。因此,不要浮躁,要埋下头、静下心踏踏实实地做一些事比什么都重要、比什么都幸福。我们不可能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像他那样的教育家,但只有有一颗爱人之心,一种敬业精神,一种奉献意识,我们的事业会更美好。

2014年5月4日

篇2:魏书生的

在语文教学领域,魏书生已经被看作是一个“奇人”。成千上万的人反复地听他的报告并不感到有多少厌倦,原因何在?我以为,多半是为了领略这位教学奇人的奇特风貌。魏书生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在我看来,在于“巧谋”。

依魏书生的巧谋之才,似乎当语文教师是大才小用(尽管魏书生几十次申请当教师,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特别的钟爱)。当官,他一定能当一个足智多谋的官场弄潮手;经商,他也一定能成为一位商场上的“大腕”;几乎干任何一件事,他都能出色地干好,并且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凭他的足智多谋,当教师,当然能驾轻就熟了。有很多人听魏书生的报告,读魏书生的文章,总想立竿见影地学一学,其实这是十分困难的.事。巧谋这个东西不是说学就能学到的;像《孙子兵法》这部巧谋之书,即使烂熟于心,也难在战场上直接搬用,以求稳操胜券。魏书生的教学巧谋也是如此,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里边有许多的颖悟和玄机。

对于魏书生,我以为应从教学之外去认识他。在一次报告会上,我亲耳听他说了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教学是雕虫小技。”乍一听,视教学为“小技”,无疑是妄语。教学是学问,究尽其理,已非易事,你魏书生说是“小技”,岂不是妄语么?然而,如果撇开教学不谈,从他这个“人”入手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称“小技”并没有错。智慧之士,运斤成风;从巧谋的高度来俯视“教学”,当然是“小技”了。岂止是“教学”,任何事,在巧谋者眼中都有一道一般人看不到的制胜之光。魏书生说“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就是巧谋者的慧语。

魏书生的巧谋是怎样形成和体现的呢?研究有关材料,我想可从两方面来看:

其一,在人生隙缝中,他练就了“游刃有余”的本领。正是16岁的花季,正是用机警的眼光窥视人生舞台的时候,他被迫停学,下乡锻炼。对于一个少年来说,这无疑是十分沉重的打击;对于今天的魏书生来说,这自然又是一件好事(坏事能变成好事的“好事”),因为这种停学与下乡,把魏书生一下子推上了人生的风口浪尖上,使他不得不过早地思考这种变幻无定的人生状态。对于一个懵懂的少年,在这样的风口上,可能有三种走向:一是参加“革命”,当“小将”,当“英雄”;二是老实务农,陷入平庸;三是向思辨型文化人靠拢。到底走哪条路?应该说魏书生当时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他毕竟是一个不谙世故的少年。我们完全可以假设一下:如果当时有一位强硬的领导者“引导”他去参加“革命”,我想,魏书生未必会拒绝,倘如此,魏书生也许就成了“张铁生”了。幸运的是,魏书生遭到的第一次“*迫”是去当“民办教师”,当时,他并未感到幸运,他说“刚听到让我去教书的时候,我并不愿去”,“尽管不愿去,但我又不敢不‘把一生交给党安排’,便服从命令去教书。”尽管是遭到“*迫”去当“民办教师”,但从今天的魏书生的人生历程上看,这件事无疑是魏书生人生之路发生巨大移位和转折的十分幸运的“起点”。魏书生对这次转折是十分看重的,他说:“教书之后,才发现学生们心灵世界的广阔”,“生活在他们之中,我感受到精神的满足,灵魂的安宁。”平心而论,这种人生初感,在当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我佩服魏书生,就特别佩服他在一个少年的时候就能具有对人生状态的特别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他后来的繁杂工作与生活中逐渐形成一条日夜流淌的河流,时时激荡起令人遐思的水花。得到了一份“初感”之后并未一帆风顺,他又遭到了两次打击,一次是辽宁省历史博物馆招工,他差一点去了,没想到被人挤兑了。二次是由于自学,对孔子说了话,遭到批判。这两次打击,对于缺乏生活思辨色彩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对于魏书生来说,则是两道人生思辨的“辨题”。打击,对于敏思者从来就是思考的催化剂。果然如此,当魏书生遭受打击之后重返教坛,终于产生了回到家园,如

篇3:魏书生惩罚教育的启示

一、惩罚要以对学生的尊重为前提, 要让学生感受到信任与理解。

惩罚作为重要的教育方式, 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引领学生积极向上, 健全学生人格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 惩罚却是一把双刃剑, 如若使用不当, 稍有不甚又将走样变味, 升级为体罚, 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惩罚与体罚并不是没有界线, 其实, 决定二者分水岭的就是对于学生的尊重。体罚是无视学生尊严, 摧残学生心灵的非教育方式, 而惩罚则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 让学生完成一定指向性任务的一种教育行为。魏老师面对犯错的学生一没让学生罚站, 二没有让学生罚跑, 三没有让学生写检讨书, 而是通过写心理说明书、唱歌、做好事的方式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学生在完成这三项任务之时, 不仅保住了颜面, 而且得到了教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尊重赢得尊重, 理解换来理解。教师的尊重与理解会化解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与关注, 这为改正错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反观我们的一些教师, 在面对犯错的学生之时, 首先就是劈头盖脸的一顿训斥, 紧接着就是写检讨, 罚站立。犯错的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 成了学生们评批与指责的对象, 他们颜面扫地, 人格受辱, 又怎能理性地对待自己的问题, 改正自己的错误?可见, 惩罚的前提应当是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信任与理解, 才能让惩罚春风化雨, 真正融入学生的心灵, 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惩罚的内容应直指学生心灵, 促使学生内心的反思与省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唤起学生实行自我教育, 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惩罚只是教育的手段而非教育的目的, 而通过惩罚的手段促使学生积极内省, 深刻反思, 直面心灵, 认识自我, 才是我们想要的教育结果。因而, 惩罚的内容应起到引领、激励、启发学生, 促使学生主动反省的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奖励式惩罚之所以能够奏效就在于其唤醒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神经, 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深刻的感触与忏悔。魏书生老师让犯错学生写心理说明书, 写心理病历的方法, 更是直抵学生心灵, 让学生真正地面对自我, 反思内省。心理说明书不同于我们一般的检讨书, 检讨书仅仅是让学生阐述犯了什么错, 而心理说明书则让学生思考自己为什么会犯错以及犯错的前因后果, 学生要完成五百字的心理说明任务, 就必须将自己的犯错事件过程中的心理历程予以回放, 而这正是剖析自我, 深刻反省的重要形式。正如一位学生对检讨书与心理说明书比较后评价道:“写检讨书, 越写越恨老师;而写说明书越写越恨自己。”可见, 魏老师通过了这样的一种形式, 达到了学生自我反思与内省的目的, 实现了学生自我的教育, 唤醒了学生的良知。时间一长, 学生们也就习惯于从理性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保持足够的理智, 抑制自己的不良冲动。魏书生老师在其著作中也称道:“学生犯了错误, 写心理说明书, 写心理病历, 有利于使学生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 冷静地选择改正自己错误的方法。”

三、惩罚的方式要讲求科学艺术, 要让学生愉悦地接受并改正。

写心理说明书不仅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改掉了自己的毛病, 而且也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唱歌的惩罚方式则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淡化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调节了班级的气氛。而做好事则起到了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 分散学生犯错的精力, 将其导向真善美的疏导作用。这样的惩罚方式颇具特色, 也极为有趣, 学生很容易接受, 魏老师的学生犯错之后也常常主动要求接受这样的惩罚。可见, 科学而艺术的惩罚方式, 学生不但不会反对, 而且会热烈赞成, 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积极向善的良好品质, 之所以偶尔犯错, 只是没控制住自己而已。我们的教师也要善于向魏老师学习, 选择能够让学生愉快接受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惩罚, 事实证明, 只要惩罚的方式方法得当, 就能起到积极的教育效果。

篇4:漫谈魏书生的育人艺术

关于如何驾驭大脑的问题,魏书生曾与他的学生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魏书生:我向大家提个问题。咱们全校1 516名学生的大脑,就像1 516台汽车一样。那么,咱们的汽车驾驶员是谁呀?

学生:驾驶员是我们自己!

魏书生:对了,驾驶你们大脑这部汽车的驾驶员不是校长,也不是老师,而是你们自己。这就需要大家提高驾驶技术。驾驶技术不是凭空就有的,而是靠学习、钻研得来的。驾驶技术高的学生,他大脑不一定很好,但他却可以开着它安全、正点、稳妥地用14个小时,从我们盘锦市开到北京。而驾驶技术不好的学生呢,即使他大脑再好,再优良,开800个小时也不见得能到北京。怎么回事呢?一会儿掉沟里了,弄上来没开上几里远,又翻河里去了,要不就和大树撞上了。你说总这么掉、翻、撞的,怎么行呢?怎么能到呢?所以说,有脑子是一回事,提高大脑的驾驶技术又是一回事。而这大脑的驾驶技术是什么呢?就是科学管理的艺术。

魏书生常常跟学生说,科学管理是了不得的。同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稍加管理、改变,使之纳入科学的轨道,就会发挥出比昨天高数倍的效益。

魏书生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看成是一个科学管理的过程。他说:我是基本不教的。我是把学生的要求和我的想法统一之后,制订出若干规矩和制度,变成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这些规矩、制度去做,久而久之,学习质量就提高了。

就语文教学来说,魏书生通过实践,通过和学生民主协商,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共34件。这34件事既有学习内容方面的,又有学习方法方面的。魏书生依据科学的安排和实际的需要,把这34件事分成不同的种类:有每人每天都要做的;有每天都要做但是由每人轮流做的;有每周都要做的;有每学期都要做的;有不定期做的;还有相互渗透的。

这些规矩一定,学生知道每天干什么,每月干什么,每个学期干什么,知道自己大脑这部汽车应该往哪走,在哪走,到哪停;知道半路上哪出毛病,怎么修;知道自己的驾驶技术还有哪不行,怎么提高。

魏书生认为,规矩就是给学生创造一条比较好的路,不平的地方给修平,有障碍的地方把障碍搬开,让学生大脑这部汽车开起来少一点障碍,少一点不平坦的路面,少一点不规则的干扰。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规矩提供最好的科学数据、方法,以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从而不断提高驾驶大脑这部汽车的技术。

魏书生还注意引导学生们安排自己的今天,计划自己的明天:一天24小时怎么安排,一年怎样度过,在德、智、体、美、劳方面达到什么目标,同时计划出如何使每件必做的事达到最佳量。这样,学生们就将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安排得充实而有意义:晨练,用30分钟做“记忆力体操”,早自习用4分钟抄写格言,一天当中上好课,搞好复习,写日记。其他的如做好事、野游、学歌、练书法、出《班级日报》、批改作文等等,都按部就班,犹如定点严密的公共汽车,按时运转。

在魏书生的班级,即使淘气的学生,也都在努力改变自己,计划自己,提高自己对大脑这部汽车的驾驶技术。魏书生教的前两届学生,每人都有落实计划的统计表。这张大表竖着是13个格,1~12月加全年合计。横着是三大部分:德育、智育、体美劳。在每个月的每一部分里都要填上具体数字,例如:德育方面,做了多少件好事,抄了多少格言,写了多少字的日记,读了多少页课外书;智育方面,各个学科都写了多少页作业;体美劳方面,长跑多少里,学歌多少首,画多少幅画等等。学生就是这样,不断地提高自己大脑这部汽车的驾驶技术,在学习的原野上驰骋。

二、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

魏书生的学生人人都要写日记,这是每天必须做的6件事中的一件,他们称之为“道德长跑”。因为绝大部分人写日记时都说心里话,说真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求实的作用;绝大部分人写日记都规劝、要求自己上进、助人、改过、扬长,这便起到了引人向善的作用;绝大部分人都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美好的事物,歌颂美好的心灵,这便起到了教人崇尚文明、向善爱美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说,称日记为“道德长跑”,其寓意无疑是深刻的。

魏书生的班级,每位学生一入学,便要开始写日记。

有人问:“不会写怎么办?”

这没关系呀。 魏书生自有一套独特的培养学生写日记能力的办法。这就是:对不同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一天,先进同学一篇日记写五六百、千八百字都可以。对有困难的同学,魏书生提的要求不多,能多写的多写,不能多写的,就把当天的年、月、日写上,至于内容,只写一句话就行:“今天我到盘锦市实验中学读书了。”

第二天,介绍自己同桌的外貌和衣着,写两句话。两句话的日记就该有个题目啦,题目就叫做《我的同桌》。

第三天,写《魏老师简介》,3句话:①魏老师说话快还是慢;②魏老师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③魏老师的教育方法哪一种你最喜欢。

第四天,写《我的教室》,四面墙壁的特点各写一句话。

以此类推,写上两个月——60多天,这些有困难的学生的一篇日记也将近500字了。因为日记含有作文的性质,那就既可以凭自己的兴趣选题选材,又可由老师确定题目,并且进行“日记指导”。通常情况下,魏书生采取后者的时候较多。

魏书生说,有了日记指导,学生人生的航船不只在个人的小河上打转,而是把它导向广阔的社会海洋,日记才起到了“道德长跑”的作用。

写日记,当然有一部分内容要谈到自我,但魏书生力求使学生认识到那是一个比昨天更新的自我,认识到一个比昨天更广阔的自我。

如此等等,魏书生引导学生写的日记,几乎涵盖了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学生们每天都写一篇日记,每天都站在比较正确的角度,分析自己,分析他人,分析社会,经常制订战胜自己的措施,制订为别人、为社会做实事的计划,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能不提高吗?自我教育的能力能不增强吗?

魏书生还指导学生准备两种日记本,一种就是写前面讲的这些内容的,要定期上交、定期检查,有时还互相交流看的。另一种是写自己内心秘密世界的,不便给大家看的。

30多年来,魏书生一直要求他的学生从一入学开始,直到初中毕业,坚持天天写日记。有许多学生都养成了习惯,就是到了大学,甚至到社会工作了,还照样坚持写日记。后来,魏书生当了校长后,他要求全校学生都要坚持写日记。他还要求全校老师每学期至少要写40篇日记。当然,魏书生自己也常年坚持写日记,从下乡开始至今已写了20多本,大约100多万字。

三、引导学生控制“三闲”

翻开魏书生他们班学生的日记,每人每天日记的最后都有这样的统计:闲话多少句,闲事多少件,闲思多少时间。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魏书生提出的控制“三闲”。 “三闲”,即:闲话、闲事、闲思。

魏书生觉得,一名学生要提高学习效率,一名工作人员要提高工作效率,就得增强控制“三闲”的能力。

从1979年起,魏书生便建议学生每天在睡觉前细致地计算时间的利用率,然后统计一下今日“三闲”有多少。 后来他便要求学生,每天写完日记后,便在最末一行,记下当天“三闲”的数量,力求过一段时间,减少一点。

引导学生控制“三闲”,就是要使学生较明确地将有用、有利的言、行、思和无用有害的言、行、思区别开来。一旦有了区别,下意识和潜意识就会起作用,不知不觉地对其加以限制。区别之后,又提出要千方百计地控制。即使不能完全控制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控制总比不控制要好得多,“三闲”数量一定会少得多,学生的言、行、思要理智得多。

魏书生跟学生说,经常计算“三闲”的时间,从而增加自我约束力,你这一辈子的闲思、闲事、闲话肯定会越来越少,最终控制在科学计划的范围以内。人在很大程度上的苦恼啦、痛苦啦、忧愁啦,不是来自有事的思考,而是来自无事的思考,来自于闲思,来自于不定向思维。俗话说:无事生非,就是这个意思。

在魏书生的班级,连那些淘气学生,都十分认真地控制自己的“三闲”时间。

一次,魏书生检查一个淘气学生自我教育的月计划。看到控制闲话那栏是这样写的:“计划,本月把每天闲话压缩在52句以内。” 到了下个月,这个学生的计划就不是52句了,而是“把每天的闲话控制在39句以内”。

一年以后这位同学纪律明显好转,基本控制住了自己的闲话,成了全校书法和美术活动小组的尖子学生。

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一个能够控制‘三闲’的人,不管是在什么岗位上都能是一个幸福的快乐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魏书生还特别强调,控制“三闲”要注意,一定要弄清“三闲”的概念。个别学生以为学习以外,特别是学习课本知识以外的所有言、行、思都是“三闲”,这是偏见。有这种偏见的学生不愿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不愿参加体育锻炼,拒绝参加课外活动小组,个别学生甚至连参加中央电视台第二起跑线录制节目都怕影响学习。这种狭隘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有害的闲思,倘若不加以控制,这样的学生长大后,将难以在信息多元化、交往广泛化的社会找到生存的空间。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三闲”,魏书生还常常组织他们班的学生,互相交流具体控制“三闲”的办法,学生总结出了几十种,每位同学都根据自己的实际研究不同的方法。

魏书生说,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制订明确、具体的计划。把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做几件事,做到什么程度,都规定得非常具体,所要做的事情又都是自己力所能及的。然后再规定出遇到意外情况时,心情不好时,做一些难度小的事、做喜欢做的事。这样实事做多了,形成比较牢固的兴奋中心了,“三闲”便不容易侵扰了。因为,忙人没有时间忧虑,忙人没有时间说闲话,忙人顾不上做闲事。

四、引导学生学会珍爱自己

魏书生常常告诉他的学生,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要想得到快乐的人生,就必须学会珍爱自己。他说:“每个人都必须是一个爱自己的人。”

首先,他注重引导学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生活的家乡,热爱自己工作的岗位。他认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找到发展自己的土壤,才能为自己事业的成功与生活的快乐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乐业敬业、乐观生活,从而创造出喜人的工作业绩。否则,不爱自己的祖国,讨厌自己的家乡,厌倦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些现实又无法改变,那人就只能是总生活在一个烦躁、憋气的生活圈子里。因此,划算的做法就是,生存在哪里就热爱哪里,干什么工作就爱什么工作,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从事的工作中去,在工作中发现乐趣,创造乐趣,在生活中寻找乐趣。

其次,魏书生还注重引导学生要珍爱自己的特长。他告诉学生,长处越少,就越要珍爱自己的特长,绝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即使是遭受不幸或是灾难的时候,也要珍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哪怕是一点一滴也要珍惜,也要让它发挥出潜能来,放射出光彩来。

第三,魏书生更注重引导学生要珍爱自己生命中的每一段,珍爱自己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魏书生在平时与学生的谈心交流中,常常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种悲观厌世情绪,总是在一种愤愤不平、一切都不如意的氛围中生活。比如:在中学的学生,认为中学不好,不如幼儿园好,没有繁重的课业负担,没有考试的压力,可以尽情地欢乐,尽情地玩等等;上了大学的学生,面临毕业分配,涉及多种客观因素,便以为大学不如中学好,中学是公平竞争,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好成绩,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等到参加工作后,他们又感到,还是大学毕业那时好,自己可以有多种选择,这不如意,还可以再选别处,现在可倒好,对这工作干没兴趣,不干还舍不得;等到30多岁的时候,他们又觉得刚参加工作时好,没有家庭和事业的冲突……如此等等,一句话,生活到哪,哪不如意。

魏书生认为,这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这种人看待事物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于是,他便常常以水杯为例,来教诲他的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他说:人生就如这个茶杯一样,站在你的角度看,说它是明的、亮的、反射光源的、色彩鲜艳的,因为你站在了它的受光面。可从我这个角度看,说它是阴的、暗的、不反射光源的、色彩不鲜艳的。因为,我是在它的背光面。正确的方法是全面看,你到我这来,我再到你那去。这样,我们便会发现:把茶杯放在任何一个位置——放在桌子上,放在桌子下,放在楼外,放在楼顶上,它都有独特的阴阳、明暗两个方面,只不过是位置变化不同罢了。不同的是,悲观的人,总喜欢生活在哪个阶段,就只会看哪段的阴面、暗面、弊面、失面……结果,他一辈子都没在好时候活过,便总以一种抱怨的态度对待生活。而乐观的人,却总喜欢生活在哪段,就多看哪段的亮面、明面、利面、得面……结果,他一辈子都觉得自己是在幸福和快乐中度过的。就是到了退休的时候,他都觉得自己又进入了一个人生的黄金季节,工作轻松了,时间充裕了,可以尽情地做自己想做而在岗时没有时间做的事情了,比如:可以尽情地看书、看电视、养花、钓鱼等等。如果我们大家都能这样想,都能这样看待人生,那我们不就天天、时时刻刻都会伴随着幸福和快乐了吗?

这就是珍爱自己,这就是珍爱世界。

魏书生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学生从魏书生身上和话语中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就是这样耳濡目染地学会了珍爱自己,珍爱人生,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对待世界。

五、引导学生不断超越自己

魏书生认为,在当今知识陈旧率增长迅速、知识爆炸的形势下,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适应这个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超越自己。

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了,知识量在成倍地增长,要想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就必须加大知识量的吸收与储备。简而言之,就是不断增加学习量、思考量,提高劳动效率。

加大学习量、思考量,学生会不会累坏了脑筋?有人担心。魏书生说,人的潜力是极大的,实现生理与心理极限要比人们传统所认为的大得多。只要方法得当,人是不会累坏的。

魏书生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可以挖掘出无穷无尽的潜力,这“挖掘”的意义就是有意识地磨炼。

他说:毅力是在极苦极累的时候咬牙坚持磨炼出来的。能力是在充分发挥使其达到最大值时增长的。

倘若人在每天写到一万个字时开始感觉苦累,那么他写九千个字就磨炼不出毅力;倘若人有扛200斤重物的能力,却总不让他超过,他的能力当然也就不能提高。

实践证明:平常的人,总是在不刻苦和不累的范畴内工作、学习,总是在不超出自己能力的范畴内运动,于是毅力平常,能力平常。不寻常的人,总是在试图超越自己,用脚踏实地的行动去超越昨天自己的能力范畴。于是他们有了不寻常的毅力,不寻常的能力,成了不寻常的人。

就拿“魏书生通过和学生坚持每天都做仰卧起坐、俯卧撑,来培养锻炼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这件事来说吧:最初还是1984年秋天,魏书生给学生们读鲁光写的报告文学《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文章记叙了中国女排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夺取世界冠军的经过。文中有一句话,深深激励着同学们。中国女排姑娘们说:“苦是一副灵丹妙药,我们要想强大起来,就得天天吃它。”

同学们说:“老师,咱们也该找副灵丹妙药来吃,使我们也强大起来。”

商量来商量去,大家觉得比较实际的方法就是在教室里练仰卧起坐和俯卧撑,不用器材,不用特殊的训练场地,又节省时间。

刚开始,每人只能做3个,即使如此,有的学生两臂一屈,便胸部触凳,起不来了。练了一段时间后,就都能做3个了。

同学们觉得不苦了,就说:“苦才是灵丹妙药,不苦就不是灵丹妙药了。我们应该逐渐增加运动量,两天增加一个,试一试。”结果不到半个月,他们就都能做10个了。可同学们还一致要求继续增加。

魏书生看同学们体力很好,没有什么副作用,便同意增加。可增加多少呢?同学们都要求这回每天增加一个。这能受得了吗?同学们说:“受不了的时候再停也不晚。”

日月如梭,不知不觉两个月过去了,他们已增加到了每天做50个。同学们吃着这副苦药,果然自我感觉比以前强大了许多。于是同学们还要求增加。一直增加到80个、90个,达到100个的时候,有的同学兴犹未尽,还要增。

魏书生说:“不能再增了,万事万物,过犹不及,过分了就会走向反面。我们做到100次没出现什么副作用就不错了,每天能坚持下来已经相当不容易,增到此为止吧!”从此,每天魏书生都和学生一起做100次仰卧起坐,再做100次俯卧撑。

1991届学生魏书生没让做,魏书生想实验比较一下,做和不做有什么不同。结果,这届学生的吃苦精神、学习意志,明显比不上1988届、1985届每天坚持做仰卧起坐、俯卧撑的学生。这届学生不仅体育达标优秀率比前两届低将近20%,学习成绩也没有前两届高。

这样,从1991年暑期开始至今,魏书生又引导学生每天坚持做。实践证明,那些做得标准、做得认真的学生真的都是学习中、生活中的强者。

魏书生认为,当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超越自己,就会使学生们感到自己总有潜力可挖掘,就会对自己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其学习效率就可以成倍增长。

(作者单位:中国人生科学学会魏书生教育研究中心)

篇5:读魏书生的

大水坑镇第二小学 许昌珍

我喜爱魏书生老师的著作,在于它风格平实,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沉长的理论说教。就他的《教学工作漫谈》一书,以教学工作为主题,涵盖了全方位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和实施方法。展现了作者独具一格的教学工作经验,以及学生学习技巧指导。这本书以情感厚重、风格平实、内容丰富、实例感人为特征。魏老师以大量生动感人的事例,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内容丰富具体,富有故事性、趣味性,蕴含深刻的哲理,字里行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阅读他的书使我受益匪浅。

一、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

魏书生老师取得成功的最大奥秘就在于他的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他的课堂教学无不渗透着民主的教育思想:班级怎样管理,老师课堂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他都跟学生商量,在他的一切教育活动中都能看到学生主动参与的身影。所以我觉得,只有民主才是教育的真谛,只有民主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得。

二、充满爱的教育。

“爱是一个眼神,爱是一个关怀,爱是一个叹息,爱是一个感觉”。魏书生老师能容纳和理解学生所有的错误,因而,他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偏私。对待学生的错误,从不体罚,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来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他在学生心目中伟大的地位。学生怎能不受到感动,不受到爱的熏陶呢?学生从内心深处信服、崇敬和爱戴他。因此,我们教师要要学会关注每一个活生生的心灵,用“真爱”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闪光点。

那么,如何才是真正的爱学生呢?魏书生给了我答案:要想走入学生心里,出色的专业知识、幽默意识是基础,攻心为上,尊重基础上的平等交流,爱心呵护下的真诚付出是赢得学生的保证。课间,和学生一起跑步、跳绳、踢毽子,多参与他们的活动,就能感受到与学生们的关系越来越融洽,走进学生心灵的精华,才能让学生受我的情感打动,才能真正的走近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

三、创新的教学方式。

魏老师还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不拘泥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为了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他较早地进行了课改。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自学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特别是他让学生互批作文,一开始听到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一片质疑声,后来却赢得了喝彩声。在语文教学中,他没有说自己在课堂上教了学生多少东西,而是选择了“授人以渔”,他把学一类文章,一篇文章的方法教给学生。同时研究学生的心理,提高教学效率。他树立了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讲读课要少讲多读,课堂教学的六个步骤环环相扣,走上了以法治语文教学的轨道。

四、巧妙的工作艺术。

读《教学工作漫谈》,更多的是折服于魏书生老师那巧妙、艺术化的教育教学方法。他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并且能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采取灵活地而又能为学生接受的方法。如,犯错误,写说明书;犯错误,写心理病历;犯错误,唱支歌;犯错误,做好事;提醒学生坐如钟时,他便幽默地提出了变“?”为“!”,不要向“。”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便设立高效日,举行一分钟竞赛;办班级日报,每日名言等等。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魏书生在班级管理方面的具体和细致。就拿课前一支歌来说吧,魏老师对学生唱歌也是有具体要求的。学生唱歌时要停止别的活动,一心一意地唱,目视前方的黑板的中缝的中点,把视觉与想象力结合起来,把前面那一点看成一个面,变成一个图像,唱什么歌,那里面便放映什么图像。这样一来,既使大脑得到短暂的休息,使人陶醉在美妙的歌声中,又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

篇6:学习魏书生的体会

教育承担着提高全民文化素养这一重担,教育者的责任可谓重大。那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让我们的教书育人的工作向着良性发展的方向前进,让学生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呢?魏书生老师的教育体系,班级管理模式,为我们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强的、效仿性强的办法。

魏书生老师是中国教育界语文界的知名人士,他在带两个班班主任及语文教师的基础上还担任了许多职务,并且经常外出讲学,他的学生在他不在的情况下,仍能认真上课,主动完成各项工作,班级秩序景然。这些都得益于魏书生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模式,得益于他与学生之间的友谊、尊重、信任,得益于魏老师对学生所付出的爱心,魏老师的班级管理模式很得我们学习效仿。

一、通过爱的教育,感受伟大的人格

崇高而无私的爱心,是魏书生身上最突出的特点。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内心深处颓废、阴暗的角落。他有着海洋般宽广的胸怀,能容纳和理解学生所有的错误。因而,他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偏私。对待学生的错误,从不体罚,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来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他在学生心目中伟大的地位。学生从内心深处信服、崇敬和爱戴他,所以,能够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才会敢于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这足以说明,魏老师的典范作用及伟大人格的写照。他爱自己的事业,更爱自己的学生,他用满腔的爱,来谱写着人生光辉灿烂的篇章。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会有许多的不尽人意的事情,一味的抱怨、发牢骚、怨天尤人,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当教师的辛苦是别的行业的人所无法体会的,然而,教师的付出与回报却永远不成正比,教师的社会地位还日渐降低。对于这样的实事,过多的抱怨只能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人生中能有几件事情是自己改变得了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态,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少生气,少抱怨,像魏老师那样快快乐乐的去面对,努力去适应环境、适应社会。

二、班级管理 让人信服

在教育中,我们见多了“爱心”、“责任心”这样的字眼,却很少见到民主和科学。而魏老师却把民主和科学在教育中阐释的淋漓尽致。民主就是师生关系的公平和平等,在他的班级不是老师说了算,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管理的主人。学生树立了主人翁的意识就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来经营,他们全心付出,共同努力,班级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魏书生老师说:“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概括起来就两个字“商量”,他做班主任,凡是和同学们商量,没有一件事是他主观臆断的。他们班上的班规班纪,没有一条是他定的,都是全班开会,然后同学们讨论,最后全体通过,就定下了。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也曾尝试让学生实行自主管理,可总是因为不能发展学生的长处而导致失败。魏老师成功了,因为他善于研究学生的心理。想想也是,学生终究是学生,没有哪个学生不犯错误。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老师不会像魏老师那样,避开学生的错误,而去发掘他的长处和有点,去发掘学生内心那向真向善向美的个性。

魏老师实行的“七个一分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分钟家务、一分钟记忆力比赛、一分钟日记、一分钟唱军歌、一分钟队列、一分钟读名著、一分钟演讲。这也是班级管理的方法,通过七个一分钟使学生的德智得到全面的提升。同时讲究惩罚艺术。魏老师惩罚学生的方法堪称一绝,令人折服。唱歌、做好事、写说明书,看似温柔的惩罚方式的背后体现的是魏老师的宽容与爱心。多么简单而又平凡的方式。可是人家却抓出了很大的教育效果。联想到自己的工作,班中也有班干部,而且班干部所占的比例还不小,可为什么他们凡是事还都来问我:“老师,这件事该怎么处理?”这是因为自己并没有把权力下放给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没有体现出真正的民主,没有通过科学的管理,达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的效果。

上一篇:2015学院团委工作计划下一篇:绩效考核与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