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参考答案

2024-05-25

中国美术史参考答案(精选6篇)

篇1:中国美术史参考答案

美术教师招聘:小学美术教师招聘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20分)

1、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主体。

2、自主、探索研究。

3、多元性。

4、旦、净、末。

5、湘绣。

6、橙、黄、绿、青。

7、原色。

8、概括、简练、韵味。

9、红色。

10、齐白石

二、单项选择题(共10分)

1、C

2、D

3、C

4、D

5、C

6、B

7、B

8、B

9、D

10、A

三、多项选择题(共20分)

1、CD

2、ABC

3、ACD

4、BD

5、ABCD

6、BD

7、ACDEF

8、AD

9、DBCA(一定要按顺序排列)

10、CAB(一定要按顺序排列)

四、判断题:(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简述题:(共16分)

1、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2、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要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努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要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时间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要努力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新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六、教学设计题(24分)

篇2:中国美术史参考答案

姓名:

班级:

分数:

一.填空题(42分,每题3分)

1、画中国画的基本工具材料有(笔、墨、纸、砚),即“文房四宝”。

2、对比色配合,可使画面显得鲜艳、明亮,其中绿与(红色)、紫与(黄色)、蓝与(橙色)对比较强烈。

3、墨分五色指(焦、浓、重、淡、轻)。

4、如果对比色面积相似,可以用(金、银、黑、白、灰)等色线把色块分离开来,使画面显得和谐、主题突出。

5、在色环上,(相邻)的色彩,称为邻近色,邻近色在一起,会使人产生(舒适)、(和谐)的感觉。

6、黄色的邻近色有(橙色)、(绿色);紫色的的邻近色有(红色)、(蓝色);橙色的邻近色有(黄色)、(红色)。

7、将纹样适当地组织在一定的形状范围之内,使之达到某种装饰作用,叫做(适合纹样)。这些形状有(多角形)、(菱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

8、物体无论简单或是复杂,都是由(点)、(线)、(面)等基本形体组成。

9、物体的透视现象是指(平行透视)和(远角透视)。

10、我们作画时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出物体各部分的(关系)。

11、生活环境中的美丽景色是一幅美丽的画,画的时候要注意各个不同物体的(明暗)和(位置)。

12、随手书写出来的美术字常用于黑板报、手抄报当中。可以用(水粉)、(蜡笔)或(铅笔)书写。

13、吹塑纸版画,是用五颜六色的(彩塑)为板材制作的。

14、京剧脸谱分为(生、旦、净、末、丑)五种。二.绘画(58分)

篇3:中国美术史参考答案

一、三道高考试题参考答案与考生答案的突出差异

考题1 (2002全国理综卷第26题) 蹦床是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上蹦跳、翻滚并做各种空中动作的运动项目.一个质量为60kg的运动员, 从离水平网面3.2m高处自由下落, 着网后沿竖直方向蹦回到离水平网面5.0m高处.已知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为1.2s.若把在这段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 求此力的大小. (g=10m/s2)

命题专家的参考答案与考生答案的突出差异:

参考答案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解答, 而考生几乎都是根据动量定理列式求解.

考题2 (2003年全国理综 (新课程卷) 卷25题) 如图1所示, 两根平行的金属导轨, 固定在同一水平面上, 磁感应强度B=0.50T的匀强磁场与导轨所在平面垂直, 导轨的电阻很小, 可忽略不计.导轨间的距离l=0.20m.两根质量均为m=0.10kg的平行金属杆甲、乙可在导轨上无摩擦地滑动, 滑动过程中与导轨保持垂直, 每根金属杆的电阻为R=0.50Ω.在t=0时刻, 两杆都处于静止状态.现有一与导轨平行、大小为0.20N的恒力F作用于金属杆甲上, 使金属杆在导轨上滑动.经过t=5.0s, 金属杆甲的加速度为a=1.37m/s2, 问此时两金属杆的速度各为多少?

命题专家的参考答案与考生答案的突出差异:

求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这一步, 参考答案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采用微元法求, 绝大多数考生是按照导体切割磁感线的公式直接写出, 正确的为E=Blv甲+Blv乙, 错误的为E=Blv甲-Blv乙, 只有个别考生和专家的参考答案一致.

考题3 (2008年全国理综卷Ⅰ第24题) 图2中滑块和小球的质量均为m, 滑块可在水平放置的光滑固定导轨上自由滑动, 小球与滑块上的悬点O由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 轻绳长为l.开始时, 轻绳处于水平拉直状态, 小球和滑块均静止.现将小球由静止释放, 当小球到达最低点时, 滑块刚好被一表面涂有粘住物质的固定挡板粘住, 在极短的时间内速度减为零, 小球继续向左摆动, 当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60°时小球达到最高点.求:

(1) 从滑块与挡板接触到速度刚好变为零的过程中, 挡板阻力对滑块的冲量;

(2) 小球从释放到第一次到达最低点的过程中, 绳的拉力对小球做功的大小.

命题专家的参考答案与考生答案的突出差异:

第 (1) 问的参考答案是:在小球第一次到达最低点过程对系统列一机械能守恒方程, 又在小球由最低点向左摆动到最高点对小球列一机械能守恒方程, 联立这两个方程解出 (设小球第一次到达最低点时滑块和小球速度的大小分别为v1、v2) .

考生答案是多样的, 其中有一种主流的解法是:在小球第一次到达最低点过程对系统根据能量守恒列一方程和根据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列一方程联立解出

二、解读高考试题参考答案与考生答案的突出差异

1. 折射出专家与中学教师在把握考纲上的差异

2002年理综物理考纲中关于动量定理增加了一个说明:不要求应用动量定理进行定量分析.命题专家把握了考纲, 考题1是在以往的动量定理应用的典型题目基础上, 特意将变化的外力设定为恒力, 变成了一道可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问题但千篇一律的考生答案表明几乎所有的考生都将该题定位为动量定理应用题.也就是说中学教师没有注意或并不在意考纲的这一变化, 教学中依然扎扎实实、一如既往地落实动量定理的应用教学.从2003年起的考纲又删掉了关于动量定理的这一说明, 所以在考题2、考题3中都有动量定理的应用.

考题2中求感应电动势这一步, 参考答案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采用微元法, 而没有用两个电动势差的方法, 原因之一是2003年考纲中增加了“不要求解含有电流和电动势方向相反的电路和电桥的问题”的说明.如果用两个电动势的差就涉及到反电动势, 有超纲之嫌.原因二是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理解程度的引领.

考题3是能量守恒定位而非动量守恒立意.考纲对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有一说明: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只限于一维的情况 (注:从2001年~2008年理综高考大纲的物理部分中都有这一说明) .小球由静止释放到达最低点的过程, 小球、滑块以及绳子组成的系统动量是二维的、不守恒的, 如果将动量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 则在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的应用属于二维情况, 超出了考纲的要求.显然命题专家把握考纲, 增设了小球从最低点到右侧最高处过程, 使该题由必须应用动量守恒解决的陈题变成了不需要动量守恒定律也能解决的新题.考生的主流解法采用了动量守恒, 表明在中学实际教学中对某一方向动量守恒的应用问题仍然普遍没有放弃, 对大纲的要求不屑一顾.有的教师认为[1]:“如果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该题, 题目中‘小球继续向左摆动, 当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60°时小球达到最高点’就是一个多余的条件.如果按照参考答案, 也没有体现出对动量守恒定律这一重要知识点的考查, 应该是试卷的一个遗憾, 如果把试题最后一句话删除, 那么就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试题”.这种认识也是中学教师较为普遍的共识, 实则没有把握考纲, 不明白专家的命题意图.专家命题是在把握大纲的基础上以能力立意进行命题的, 因此试题就要出其不意, 推陈创新, 在知识点上不追求全面覆盖.2008年全国理综卷第24题虽然能按“超纲”的思路解答, 但作为中学教师千万不要误读命题专家的真意, 希望每一个中学教师都能对照考纲的要求, 看到该高考题虽然源于“超纲”的题, 但已然由命题专家的神来之笔“小球继续向左摆动, 当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60°时小球达到最高点.”而脱胎换骨.事实上, 神来之笔被我们中学教师误为“多余条件”[1][2]、“给考生带来了困扰”[2], 能量守恒定位被歪曲成动量守恒立意[3].即使这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未出现过要求考生必须应用某一方向动量守恒才能解决的试题, 但应用某一方向动量守恒才能解决的题一直被奉为宝典题型之一.这些题实际上早已超纲.如例1就是中学物理复习资料中常见的题型, 中学师生奉为宝典题型.

例1长为L的轻绳, 一端用质量为m1的环套在水平光滑的固定横杆AB上, 另一端连接一质量为m2的小球, 开始时, 提取小球并使绳子绷紧转到与横杆平行的位置 (如图3) 然后同时释放环和小球, 当小球自由摆动到最低点时, 小球受到绳子的弹力多大?

2. 暴露了中学教师与专家对知识点理解上的差距

考题1参考答案应用牛顿定律解答, 对于广大中学教师而言, 既出乎意外, 又在情理之中.专家的创新激活了教师们的灵感, 公开发表的关于该题多种解法的文章中提出了应用动能定理的解法.笔者认为考题1应用动能定理解答是牵强附会, 于理不通.为了避免超纲, 专家的创新之笔“把在这段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将应用动量定理解答的题变成了恒力情形的牛顿定律应用问题, 但为什么专家没有定位在动能定理?因为该考题中运动员不是一个质点, 而是一个系统, 有内力做功, 而网的弹力做功为零, 所以应用动能定理列出的方程中是不涉及网的力, 即使是将过程分为下降和上升两个时间段列方程, 因为上升和下降过程, 网的弹力做正功和负功, 代数和为零而相消, 也不可能解出网的弹力.而牛顿第二定律无论对系统或是质点应用时内力是不必考虑的.由质点组的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来的质心运动定理表明:“将全部质量与外力平移到质心上, 合成总质量m与合外力外F外, 质心就与一个在力F外作用下质量为m的质点作相同的运动.这就是说, 在动力学上质心也是整个质点组的代表点.整个质点组可以是个不能发生形变的刚体, 也可以是可变形的柔体, 可以旋转, 也可以爆炸, 质心运动定理都成立.对于质心的运动来说, 系统的内力永远不起作用”[4].而系统动能定理必须考虑内力的功, 运动员与网相互作用过程内力总功为正, 如果应用动能定理, 运动员是不能简化为质点的.动量定理无论对系统或质点都只考虑外力, 不需要考虑内力.因此命题专家为规避超纲之嫌选择了牛顿定律解答, 不是随机的选择, 而是唯一的选择.顺便提一下, 人教版中学物理教材早些版本中, 对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文字表述中都有“合外力”, 而在近年的版本中都改为“合力”.笔者认为, 在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的表述中应强调“外”字, 而在动能定理中则应规避“外”字.

考题2参考答案与考生答案在求电动势上的差异暴露了什么?在不少物理高考复习资料中、高三复习教学中着重强调: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公式用来求平均电动势, 而切割磁感线导体的电动势公式, 如果速度是平均速度, 公式求的就是平均电动势速度, 如果是瞬时速度, 公式求的是瞬时电动势.对这两个公式的联系与区别根本不提.老师们认为讲两个公式的联系与区别对解题没有什么用, 反而是讲得多了, 学生在做题时更容易用错公式.考生根本不知道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普遍规律, 切割磁感线公式是特殊结论, 连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也可求瞬时感应电动势的想法都没有, 怎么会按参考答案的解法做呢!只有学过物理竞赛教程的学生中的个别考生才和参考答案一致.

关于考题3, 如果说中学教师是重视考纲的, 那就应该注意到考纲对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说明: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只限于一维的情况.既然注意了这一说明, 为什么在教学中对类似本文前面提到的例1题型仍津津乐道, 对考题3的定位与命题专家相左呢?有两种原因, 一种是不理解什么是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一维的情况, 什么是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二维的情况, 另一种就是担心万一高考题超纲.笔者宁愿相信是后种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

三、对新课程高考命题和复习的建议

1. 对命题专家的建议

(1) 继续坚持高考命题不超纲

命题专家一定要把握考纲命题, 一旦高考题出现超纲, 造成不良后果至少有两点, 其一, 教学不再遵守大纲, 必然会在大纲之外“深挖洞, 广积粮”.其二, 导致对新课程改革的不信任, 进而产生对新课改的抵触.

(2) 大纲调整要慎之再慎

中学教师总担心高考题超纲, 所以凡大纲调整是从易到难、从无到有, 他们迅速响应, 教学立即落实, 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凡大纲调整是从难到易、从有到无, 则迟迟不敢兑现, 以不变应万变.如2002年理综物理考纲中关于动量定理增加了一个说明:不要求应用动量定理进行定量分析.事实表明在教学中没有响应, 之后的大纲又将这一说明删掉, 着实让中学老师庆幸“以不变应万变”是多么英明.这样的大纲调整实在是失败之举.又如对“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只限于一维的情况”的说明, 尽管从2001年~2008年理综高考大纲的物理部分中都有这一说明, 则一直无人理睬.

(3) 切实了解教学实际

一方面, 参考答案与考生答案的突出差异折射出专家与中学教师在把握考纲上的差异, 暴露了中学教师与专家对知识点理解上的差距,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专家对教学实际了解的差距.客观地讲, 本文所选的三道高考题都是很好的题, 是命题专家创新思维、把握考纲、对知识驾轻就熟高屋建瓴、突出能力立意的结晶.从高考题对中学教学所起的引领、纠偏等功能上看, 也很具价值.唯独和教学实际状况距离太大, 因此在强大的升学压力和名亡实存的应试理念作用下对教学实际产生了一些后遗症.比如新课程改革, 在中学教师看来, 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内容多而课时少.教师感觉内容多, 更多的是潜意识中积累了很多很多高考的题型包袱, 哪个都不敢扔.即使考纲规定扔掉的也不敢该出手就出手, 为什么不敢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效应在作怪.如考题1, 考生不是用动量定理解答出来了吗?之后, 考纲不是又要求动量定理的定量应用吗?又如考题2, 在很多中学师生看来, 还是用两个导体电动势差好理解, 干吗非用微元法?再如考题3, 不是有很多师生都认为这是应用某一方向动量守恒的综合题, 教师有这样的认识, 就不可能轻易将前面列举的例1舍弃.所以建议浙江省命题专家在2009年高考理综试题命制时, 要切实了解教学实际, 类似考题1、考题2、考题3的试题仍以不出为好.

2. 对高考复习的建议

(1) 把握考纲, 抛弃包袱

通过总结八年的理综高考物理试题可以说, 没有出现超纲题, 就本文列举的三道考题而言, 可见命题专家特别重视把握考纲, 所以我们一线老师尽可相信命题专家, 准确把握考纲, 抛弃包袱.

(2) 理解到位, 掌握分寸

一定要切实把考纲的要求理解到位, 把考纲规定的知识点理解到位, 这是教学到位的前提和基础.事实上, 如前文提到中学教师与命题专家对知识点的理解上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体现在教学分寸的掌握上要么不足, 要么过头.

3. 创新思维, 纲外引进

考题1和考题3共同的命题特征是“创新思维, 纲外引进”, 就是把超纲的陈题通过创新思维改造成不超纲的新题.所以我们对“超纲”部分不能简单地全盘抛弃, 而是“扬弃”.比如新课程将动量内容全部删掉, 但那些涉及动量观点的综合题型中仍然有很多值得保留的东西, 从内容上尚有能的观点、力和运动的观点的定理定律, 从题型的情景、构思等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应用或借鉴之处.

以上三点建议, 仅就笔者针对本文三道高考题的感悟, 难免浅陋之处, 恳请谅解.

参考文献

[1]王德立.对2008年一道高考理综试题的商榷[J].物理教师, 2008 (8) :29.

[2]郭振勇.“θ=60°”条件是多余的吗——解读2008年全国理综卷第24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8 (9) :28.

[3]姚向龙.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力学试题特点分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8 (9) :35.

篇4:语文考试如何参考“参考答案”

我们再来看近年来在省级考试题中,命题者所提供给我们的参考答案值得商榷的部分试题:2004年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第20题;2005年长沙市初中毕业会考语文试卷第11题和第19题;2006年山西省(课改区)中考语文试卷第16题。

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回过头来,再来回味一下已经离我们很长一段时间的2004年上海用全国卷语文试卷第2题的答案,高考命题者给出的答案是D项,其中四个词语固然没有一个错别字,但A项中的四个词语也没有错别字。许多参考答案注明“班配”的“班”是“般”的误用。查阅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发现既有“般配”又有“班配”。“班配”一词注释为“bānpèi般配”;“般配”一词注释为“bānpèi结亲的双方相称(chèn)”,“也指人的身份跟衣着、住所等相称(chèn)”。而在《现代汉语常用常考字词类解》(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中,竟然将这两个词作为异形词收录在第92页中并作注释。其实,“班配”和“般配”是一组异形词;这一题C项中的“流言蜚语”与“流言飞语”也是一组异形词。固然同形词“一词多形”给人们读写交际带来了一定困难,但是并不能认为它是错字或别字,既然考题中出现了异形词“班配”“流言蜚语”等,那也不要紧,只要答案不认为它们是别字就行。所以,“班配”的“班”与2003年全国卷第2题的“伶牙利齿”的“利”一样,都不能看作别字(注:2003年全国卷的第2题的参考答案并不唯一,A、B两项都没有别字,都属于应选答案)。如此说来,第2题A项中“班配”中没有别字,其他三个词语中也没有错别字。这一题的答案应该有两个:A与D。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2005年长沙市初中毕业会考语文试卷第11题和第19题。命题者在设置答案时沿袭教参说法,有失周密。如第11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节奏划分参考答案沿袭教参说法,将“不以”与“封疆之界”断开,与实际朗读不符,准确划分应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第19题要求学生回答“母亲”“突然抱紧我”“在我肩头啜泣”的原因,准确答案应包括:为儿子懂事而感动和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内疚、心疼、痛苦和无奈两个方面。但参考答案却只注重了后者而忽视了前者,有失周密。另外像2004年沈阳市的第20题,在给出的参考答案中,缺少必要的术语,2006年山西省课改区的第16题的参考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答案。

作为权威性考试的中、高考,命题者在设置参考答案时,都或多或少出现一些失误,我想并不奇怪,作为命题者,他们恐怕也一定会想到万一命题时出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失去权威考试的权威性,其中包括参考答案的提供。这么多年以来,几乎是每年都出现参考答案值得质疑的试题,这让我们对参考答案心有余悸、信心不足。既然如此,是否就意味着参考答案没有参考的价值呢?毫无疑问,如果我们缺乏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往往就会作出错误的回答。

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我们平时的考试中出现这种参考答案严重缺乏规范性甚至缺乏参考性的现象更是偶有发生,甚至在实际教学和课外辅导过程中,我也曾不止一次地听到有些学生这样说,我们的老师在评讲试卷时,总是把命题者所提供给老师的参考答案照本宣科,根本就不作具体的分析,当我们还没有完全弄懂这道试题时,他就已经开始宣第二条的答案了。我想出现这样的现象,恐怕并不是哪一个教师的问题,可能还不在少数,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跟大家来共同探讨参考答案的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参考答案,尤其是像语文这类学科,命题者在给试题提供参考答案时,有时的的确确会涉及到弹性较大的答案,甚至就根本无法提供一个科学的相对标准的答案,在这种实在没有办法把握的情况下,是不是阅卷老师就听便于参考答案呢?我想这绝对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完全违背了我们语文学习的初衷。

一、 必须认真研究参考答案

所谓“参考答案”,是一帮成年人的答案,尤其是现代文阅读部分命题老师所提供的参考答案更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可以这样说,只有命题老师想不到的,没有在试卷上见不到的。所以我们在阅卷之前必须研究答案、讨论答案,必须研究学生的答案、讨论学生的答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阅卷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没能解读出来的答案,竟然会在学生的答案中出现,有些学生在答题时所给出的答案确实有水平,其对问题的认识深度、考虑问题的周密很令人阅卷老师钦佩,他们的答题可以说比命题老师提供的参考答案更加精彩、更有道理,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因此,研究、讨论参考答案就更有必要。研究之后,命题组、阅卷组可以根据研究和讨论的结果,再提供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参考答案供阅卷老师在阅卷时参考。不少参加过中、高考阅卷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每一次阅卷都会有一次不小的收获,都会对自己未来的教学产生一次不小的冲动,尤其是阅卷老师对待参考答案的态度,让这些老师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事实上,研究参考答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

二、 必须仔细参阅参考答案

尽管命题老师在给试题拟参考答案时,冠上了“参考”的字样,并不是没有参考的价值,相反倒是有很多的地方非常值得参考,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完成试题以后,在缺乏老师评讲的前提下,可以参阅参考答案,看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还有哪些不到位的地方,然后再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重新审题,认准答题的角度,理清答题的思路,最后再用最为精练的语言文字把答案较为详细完整地列出来。

实际上,通过这种与参考答案的交流,可以达到让学生在参阅参考答案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学习和训练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思维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完善答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必须严格规范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是部分命题老师所提供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个老师的教学风格不尽相同,对学生的要求可能也不会一样,这就导致命题老师在给题目设置参考答案时的要求也不会一样。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弊端呢?没有别的办法,唯有规范答题,不该省略的一定不能省,特别注意规范性的训练,不仅思路上要规范,表述上更要规范。比如,试题问“为什么”,你答题时必须有“因为”这样的字样,试题问“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你必须有“形象而生动地……”这样的字样。也就是说答题时该掌握的一些重要的“术语”,你必须学会运用,尽管有时在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中并没有这些字样,但我们在平时的训练和考试中必须运用。所以我们的老师在对待参考答案时也就必须注意这个问题,在参考答案中没有的字样,你必须在平时评讲试卷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这些“术语”加进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

作为考生,你必须弄清楚,答案虽然有时是开放的,但并不意味着你想答什么就答什么,随心所欲,天马行空,而要注意答案用语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少用白话、口语。不同的文体还得用符合不同文体的要求去答案,这样以不变应万变,以减少扣分的机会。

四、 必须指导评点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被冠上“参考”的字样,这就意味着命题者所提供的答案往往并不是唯一答案,也不一定就是标准答案(当然,绝大多数参考答案还是具有权威性的,不能一概而论),因此,要让学生敢于怀疑参考答案。一般可让学生自己组织在一起寻找答案的漏洞,对答案进行增删,也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或引用不同的知识作答,进行多向思维,然后重新组织答案。

比如命题者在命题时给出的分数是3分,但是在提供参考答案时只是给了2个要点,我觉得这样的答案就很值得商榷,因为这么多年以来,从没有出现过0.5分的试题,很有必要重组一下这个试题的答案。在重组答案的过程中,要注意到试题的综合评价要求,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过程,甚至对老师也是如此。所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和试卷评讲过程中一定要精心准备,在学生评点参考答案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指点,以引导他们思维发展的多向性,从而达到生生互动、生生自动和师生互动的目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应试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这里我之所以就参考答案这一问题与大家进行讨论,并没有贬低我们的命题老师以及我们的授课老师的意思,只是觉得我们要正确地去对待参考答案,让参考答案真正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参考”的作用。

也就是说,我们对命题者所提供给我们的参考答案,态度是明确的,既不能迷信,又不能完成抛弃。理性的做法是:能够跳出参考答案的束缚,本着实事求是、公正公平的态度,给每位考生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我们相信,只要大家认真对待,就一定会让参考答案真正起到它应有的参考价值。

篇5:中国美术史参考答案

答:(1)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

(2)美术取向为主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幼儿阶段是实施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

7、答:(1)认知能力是儿童产生涂鸦活动的重要因素。(2)涂鸦是儿童有意识的模仿活动。(3)兴趣和练习是儿童涂鸦发展的动力。

8、儿童画的透视及空间表现是如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举例说明。答:幼儿在变现物体的深度上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统为一形。最初,幼儿画出的形象不但方向感差,而且没有深度感。幼儿观察事物后,再用与视觉感念等同的形状或线条将其再现。例如,用一个圆形代表人的头部,缺乏各个面的深度。

第二,正侧面同在。渐渐的,幼儿意识到了物体的各个面,希望画得更完整。于是,他们把物体的正面,侧面,甚至是背面都并列在画面上。这种方式虽然表现出物体的各个面,但形象的立体感含混不清。

第三,单一面。为了避免正侧面同在造成表现上的模糊性,最求明确性,幼儿开始放弃力求完

整表现的企图,舍弃其他的面,只表现一个角度看物体时所见的单一面。例如,他们画的人物有各个形状的面,但是缺乏立体感。

第四,多面变形。这是幼儿尝试将前几个阶段的表现方式结合起来产生的。

9、儿童对色彩的选择和描绘有何特点?

答:儿童对色彩的选择是循序渐进的。3个月的婴儿能分辨红,黄,蓝,绿等4种基本色;3岁—4 岁的幼儿分辨红,橙,黄,绿,天蓝,紫等6种颜色的百分率为97%,4岁后达到100%。在颜色的细微区别能力在4岁后逐渐发展。4 岁前,幼儿可分辨基本色;4岁后,幼儿渐渐能区别颜色的深浅和色调倾向。儿童对色彩的描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涂抹阶段。4岁前,儿童摆弄画笔,用颜色涂涂抹抹,幼儿在探索和认识色彩。初期一般单色,什么颜色都行;渐渐的,幼儿对一两种色彩产生了喜爱或讨厌的情感,开始跟更多地选用他们喜欢的色彩,而拒绝选用不喜欢的色彩,画中出现的大都是是他们喜欢的色彩。

第二:装饰阶段。经过第一阶段后,幼儿对颜色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于是,他们对色彩产生极大热情,喜欢的色彩随之增加。在他们喜欢的色彩中又扩充进了橙,粉,天蓝,草绿色等不喜欢的色彩也多起来,扩大到深蓝,棕,灰,土黄等色。他们画中的色彩也多起来了,幼儿把自己认识和掌握的色彩到处运用,画

面五彩缤纷,有了明显的装饰性。幼儿对色彩的美感取决于各种色彩的知觉特征与个人性格特征之间的关联。他们喜欢比较温暖明快的红,橙,黄和绿,而不喜欢黑,灰,棕等色,这与幼儿活泼旺盛的生命力相一致。此时,也有的幼儿开始将色彩同他们对事物的情感联系起来。

第三:再现和表现阶段。大约在幼儿末期,一些幼儿有再现物体固有色的想法。例如:画熊猫有黑和白色,画小鸡用黄色,他们意识到,不这样用色,不这样赋色,就画不像了。同时,并不影响表现的真实性的情况下,幼儿还是尽其所愿地给形象赋色。

10、答:

(1)从儿童生活的经验,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经验出发:对儿童自己生活的描写,是儿童画最主要的题材。如“我”、“我的妈妈”、“我在刷牙”、“我在吃饭”、“我在跳舞”、“看谁跑得快”等。

(2)从他们觉得惊异、好奇,希望进一步探索的心情出发。命题不仅要画出自己生活的内容,更要画出自己内在的感情,而不是千篇一律地画花、房屋、汽车等缺乏创意的画。如“稀饭从锅里溢出来了”、“吃人的鳄鱼”、“小青蛙找伙伴”、“叶子变色”、“昆虫的世界”等。

(3)从看到的事件、听到的故事出发。生活中有许多突发事件会引起儿童的关心和注意,有的深深打动他们的心灵。如“救火”、“花会”、“时装表演”。有许多神话、童话、民间故事、诗歌特别能扣动儿童的心灵,也适合于用绘画来表现,如“猪八戒吃西瓜”、“后羿射日”、“黑猫警长”、“三只蝴蝶”等。

11、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

答: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包含八种: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博物学家智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有其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而语言智能,音乐智能和空间智能与艺术活动有直接的联系。智能的定义和评估必须情景化,也离不开文化背景,也有差异。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应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确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注重个性和法杖的评价观,智能培养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观,尊重学生智能结构而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学中实践多元智能理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12、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什么?

(1)审美性原则。在教学中,应以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为主,应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应 注意审美环境的创设,审美特征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审美情感的陶冶等。

(2)创造性原则。在教学中,应发挥学前儿童的创造性,以其创造意识,创造力和创造个性为主要目标。

(3)实践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前儿童积极参与美术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和培养他们的美术能力和兴趣。

13、答:

(1)创设自由而快乐的气氛。提供可供选择的作画工具。

(2)由于自由画是孩子们兴之所至,有明显的个人作画动机,不需教师引发。但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儿童的作画意图,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适当地引导、暗示,使他们实现自己的构思,而不至于丧失信心。

(3)对幼儿的绘画技能不作过高的要求,以鼓励创造性、独特性为主。对那些构思独特,想象丰富,题材新鲜的作品,应加以表扬。

(4)自由画一般在儿童分组活动、游戏活动时,或在家里进行。也可以配合教学活动在课堂中进行。

14、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有哪几个方面?

一是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手的控制能力;二是对工具和材料的理解和运用;三是对外界信息 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与使用。

15、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幼儿命题画要有三个条件。一是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二是图画形象基本是画过的;三是 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

16、答:

(1)提供给学前儿童的手工材料要丰富多样,而是要提供有表现力的材料。(2)要把手工活动的基本技法教给学前儿童。(3)手工活动可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

(4)要养成学前儿童良好的手工活动的卫生习惯。

17、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注意哪几个层次? 答题要点

(1)描述阶段。对作品的第一形象是单纯的视觉快乐,具有鲜活的生命 力,要做好准备工作,注意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针对作品,教师要注意恰当描述,对主题,形象,材料等方面作出较为详尽的描述,让幼儿充分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

(2)形式分析阶段。引导幼儿分析视觉对象之间的关系。如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以及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运用。(3)引导幼儿探讨一件美术作所蕴涵的内在意义,帮助幼儿把握具象的艺术形式再现的东西,或抽象艺术形式所表达的情感,情调,意义或意味。(4)评价阶段。评价美术作品不是重点,引导幼儿能够对优秀的美术作品 说出自己的喜欢之处,或是吸收作品的某些方面,进行自己的创作、18、谈谈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

答:(1)为学前儿童提高自我表达和交流的工具。顺应儿童,促进发展,注重过程,激发影响。在 学习中让儿童自由流露,充分表达,得到熏陶。

(2)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儿童以自己的眼光去感受,形成表象,加工改造,融入想象,大胆创造。(3)培养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引导儿童用手,眼,脑去想象,加工,理解审美意象,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工具和材料去表达,树立审美观点,丰富审美感情,发展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4)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与全面和谐的成长。美术教育具有发展智能,培养创造意识和形象思维的能力。美术教育能促使人全面,和谐的发展。(5)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活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包含整个社会文化环境间接的影响作用。要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和学前儿童美术作品去影响社会文化氛围,改变生活和生存环境,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

设计题

1、答:

(1)展示头饰,引起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透视,请小朋友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头饰戴起来,找你的好朋友,互相跳个舞。幼儿带上头饰找朋友跳舞。(2)欣赏和讨论。

教师:你戴的是什么头饰?为什么选这个头饰?(3)激发创作动机,进行创作。

教师:这些头饰是老师做的,你们一定也想自己动手做一个,你们准备做什么头饰?怎么做?

幼儿观察头饰并讨论制作方法。(4)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做做方法。(5)明确并欣赏制作的头饰。(6)利用头饰开展表演活动

2、答:(略)课参考第二题的答题思路

3、答:

1、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完成一个中班的教案。《美丽的蝴蝶》 活动目的:

1、通过多媒体课件,了解蝴蝶的外形特征,并感知不同花纹和图案的蝴蝶。

2、学习用左右对称的方法装饰蝴蝶。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幼儿人手一份(剪好外形的蝴蝶、记号笔、油画棒)

3、音乐“蝴蝶飞”

活动过程:

一、教师表演唱《蝴蝶》,幼儿欣赏,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欣赏各种蝴蝶。

1、让我们跟着蝴蝶姑娘一起到蝴蝶王国去看看吧!(欣赏课件)提问、引导幼儿了解蝴蝶的外形特征。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蝴蝶身上的花纹,感知不同的花纹和颜色。

3、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看到的花纹和颜色。

三、幼儿装饰画蝴蝶。

1、利用课件出示蝴蝶姑娘的信。

2、幼儿进行装饰画。①引导幼儿利用左右对称的方法装饰②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不同的线条装饰,大胆用色。

四、评价,并展示幼儿的作品。

1、在“蝴蝶飞”的音乐中,幼儿学做蝴蝶一起飞舞。

2、根据所学内容收集一幅幼儿作品,并对其进行评价。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关注的是:

第一,幼儿画的表现要符合幼儿身心的发展水平。幼儿的绘画能力要配合他的身心发展,两者才能得以平衡发展。

第二,幼儿画要能表达出内心心象,并能宣泄个人情感。第三,幼儿画要能发挥幼儿的个性,要有自我的表现。第四,幼儿画要能表现出绘画材料的特征。第五,幼儿画做平,要和画纸的大小相称。

作品《我的神秘花园》,教师引导幼儿自由的绘制心中的神秘花园,给予花园中事物神秘色彩,基于幼儿对花园的理解,华钰小朋友画出了许多形态、颜色、大小不同的花,给予花园的背景,符合作品的主题,及符合幼儿身心的发展水平,在花园的上空画了一个长了翅膀的小朋友和一只蝴蝶,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足之处,幼儿的身体比例不太协调。、结合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案例,对该美术教育活动进行评价。

中班美术活动《鸟群》解析。

绘画是让幼儿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艺术表现活动,因此,老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最常说到的是“不一样”,教师所强调的“不一样”对于成人来说是意味着创新,可对于幼儿来说是意味着抽象、难以理解。《鸟群》是适合与中班幼儿欣赏水平的一幅美术作品,该作品的画面结构十分严谨,表现为对鸟儿的大小,数量,颜色,形状,位置等诸多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改变了“千

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为了追求“不一样”的目标,按美术活动的惯例,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1、引导幼儿欣赏美术作品,发现不同,启发创作。

篇6:中国美术史参考答案

1、下列作品中,以连环画方式组织内容的是:《韩熙载夜宴图》。

2、汉代流传至今的碑刻有数百种,最能代表汉代书法成就的是:隶书

3、融合中西方绘画之长的中国代表画家是:徐悲鸿

4、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它发现于:1974年

6、描绘宫中嫔妃生活哀怨的作品是:《挥扇仕女图》

7、范宽的()采用全景式构图真实的描绘北方山川,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杰作:《溪山行旅图》

8、(哈夫拉)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是埃及最大、最古老的室外雕刻巨像。

9、古希腊雕塑家中提出头与身体的比例为1:7的雕塑家是:波留克列特斯

10、罗丹的雕塑作品《思想者》属于:《地狱之门》 11、1886年创作的青铜圆雕《家莱义民》的作者是:法国罗丹

12、《内战的语言》是1936年创作的油画,画中人物的器官四分五裂,再组合成一个触目惊心的梦中幻象,揭示战争的荒谬和残酷,其作者是:达利

13、《流水别墅》是建筑师()的代表作:赖特

14、新课标中,模块“绘画•雕刻”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

15、“美术鉴赏”是高中课程的一个内容系列,其学习内容包括:鉴赏基础和鉴赏内容

16、依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下列选项中,对“设计•工艺”系列的成就标准描述不恰当的是:能够创作出具有较高社会价值的设计作品。

17、不属于教师在美术教学行为中的角色的是:学生学习的执行者

18、教材是落实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基本载体

19、课程资源可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和:网络资源

20、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工艺美术欣赏---陶器》一课教学重点的是:陶器的艺术特色。

2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美术教学评价方式是:选拔性评价

22、课前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对学生认知水平、教学内容、教案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自觉地进行审视、预测和分析,查漏补缺。因此说,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总结评价)特点,重视教学前的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能力。

23、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反思最集中地体现在:观察与分析阶段

24、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

25、下列对教学反思的意义描述不合理的是:免被学生愚弄。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绘画史上的“徐黄异体”?

2、简述吴门四家的作品及风格特征?

3、简述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4、分析作品《自由引导人民》?

5、简述印象主义的艺术风格?

6、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那些模块?

7、促进美术教师成长的评价策略有哪些?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成为智者,避

2013年下半年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

1、“visual culture ”是现代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在中文中对应的词汇是:视觉文化

2、在中国书法中,“颜、欧、柳、赵”四种书法风格均属于:楷书

3、下列作品中,以连环画方式组织内容的是:《韩熙载夜宴图》

4、下列编撰于清代的绘画技法图谱是:《芥子园画谱》

5、雕塑作品《艰苦岁月》的作者是:潘鹤

6、阿尔塔米拉洞穴绘画所在的国家是:西班牙 7、17世纪“荷兰小画派”常表现的题材是:市民生活

8、世纪浪漫主义的代表作画家是:库拉克洛克

9、绘画作品《记忆的永恒》的作者是:达利

10、下列以冲刀和切刀主要表现技法的美术门类是:篆刻

11、下列不属于躯干肌肉的是:

12、黄宾虹《湖滨山居》的主要表现技法是:积墨

13、下列不属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基本理念的是:全面性

14、下列选项中,符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对学分修习的是:学生必须修习美术课程54学时,以获得规定3个基本学分

15、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现代媒体艺术”教学活动的是:要求学生用胶片摄影,并用显影和定影的方式在暗房中自己冲印照片

16、对美术教学“演示法”不恰当的评述是: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17、传统的“师徒制”绘画教学体现的教学模式是:程序教学模式

18、下列选项中,较为适合“美术教育价值体系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是:理论研究

19、下列选项中,对美术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描述不恰当的是:教学目标设计要尽量宏观 20、下列选项中,对美术课程教案表述不恰当的是:美术技法类课程可以没有教案

21、教师上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属于:教材分析

22、下列选项中,对一节课的教学设问不恰当的要求是:不少于四次

23、下列选项中,对美术技法教学示范不恰当的要求是:应限制在20分钟内

24、当学生对美术作品发表了较为偏激的见解时,教师合适的做法是:组织讨论并加以引导

25、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学生、家长都参与的评价方式是:多主体评价

26、下列选项中,属于表现性评价的是:将学习态度纳入评价项、二、简答题

1、徐悲鸿对现代美术教育有哪些贡献?

2、《《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美术课程的内容系列有哪些?

3、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教师怎样帮助学生了解抽象艺术? 4.、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教师怎样帮助学生了解抽象艺术?

5、促进美术教师成长的评价策略有哪些?

2014年上半年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美术创作心理要素的是:记忆

2、绘画作品《出水芙蓉图》的表现形式属于:工笔

3、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的主要 法是:

5、《击鼓说唱俑》的创作时期是:东汉

6、油画作品《宫娥》的作者是:委拉斯贵支

7、下列选项中,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画家的是:丢勒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是:圣彼得大教堂

9、弗拉戈纳尔作品去《秋千》的艺术风格属于:洛可可风格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按内容、题材分类的绘画种类是:水彩画

11、下列选项中,拍摄剪影效果的照片,合适的光位是:逆光

12、下列选项中,位于大腿前侧的肌肉是:股直肌

13、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内容的分类方式是:内容系列和模块

14、《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建议在3个基本学分中采取的选课策略是:1+2

15、为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在“设计•工艺”内容系列中设置的内容是:传统工艺美术

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创设情境的教学活动是:作品分析

17、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后,进行思考、交流、讨论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属于:研究性学习法

18、吴老师以”学生不愿动手表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从教学环境、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反复试验、反思、改进、这种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

19、林老师在《软陶配饰》一课提出“运用所学习的软陶技能,有创意的制作一个以花为题材的饰件”这一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 20、教师确定教学方法最重要的依据是:教学目标

21、下列选项中,较为适合学生篆刻技能的学习教学方法是:演示

22、陶老师要求学生在1课时内用秸秆制作建筑模型,并组合成一个主题社区,下列选项中,较为合适的教学组织方式是:班级集体完成

23、《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建议根据某一主题或社会热点问题编写脚本,并进行拍摄、编辑和加工处理,该学习活动所属的模块是:摄影/摄影

24、对讲授法描述不恰当的是:讲授法是传统教学方法,新课程不提倡

25、在高中二年级《留住身边的精彩》摄影课中,教师采用课堂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现场表演,让两位同学尝试抓拍,对学生的抓拍进行评价和指导,该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

26、评价建议中提出的“成长记录评定”属于:过程性评价

二、简答题

1、宋代画家范宽的作品《溪山行旅图》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2、高中美术课程“现代媒体艺术”内容系列的主要教学资源有哪些?

3、如何将演示法、观摩法、观察比较法运用于木版画教学?

4、多主体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2014年下半年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

1、现实主义美术创作遵循的一般原则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秦始皇兵马俑属于的艺术类型是:陶俑

7、被称为西方“现代绘画之父“的画家是:塞尚

8、俄罗斯巡回展览派的代表人物是:列宾

9、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建筑风格是:后现代主义

10、中国画最早成熟的种类是:人物画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腿部骨骼的是:桡骨

13、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中,“学会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信息,认识美术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与自然、社会的联系,发展想象力,促进思维方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学会用美术的方式或结合其他方式”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14、为促进学生发展,普通高中美术课评价要体现的特点是:多主体、开放性的特点

15、《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给学生的修课建议是:自主选修

16、构成美术教学的四大要素是: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评价

17、程老师在海报设计中,以一幅不太成功的学生作业为例,在电脑中改变色调,文字和图形的大小与位置,产生了不同的视觉效果,阐明了图形、文字、色彩三要素的作用,令学生茅塞顿开,在此,程老师的教学模式是:范例教学模式

18、某学校对新任美术教师小李说:“虽然我们学校的条件欠佳”,生源也不理想,但仍很重视美术课的育人作用,你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做个爱生敬业的好老师。”该校长对小李老师的这些要求属于:教师的职业道德

19、邢老师在插画教学中小学生提出:每人找一篇感兴趣的微型小说,根据故事节,收集素材,画出草图,用黑白装饰画得形式创作一幅反应小说主题的插画,这在教学活动中被称为:教学方法

20、霍老师在版画教学中,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激发起潜能,引导他们独立创作一件版画作品,这种教学的理论依据是:最近发展区

21、王老师将当地的草编工艺引入课堂,开发了“魅力草编”课程,引导高中生运用各种材料创造出多种形式的编织作品。该课程是:校本课程

22、冯老师任教的学校没有陶艺设施,于是他发明一种“纸陶艺”即用废纸搓成条,盘筑成各种形状的“陶艺”作品,深受深受学生欢迎。这种教学形式为体现的是:教学智慧

23、黄老师根据高中生的特点开设“微电影”课程,让学生组成摄制小组,合理分工,创作出一批富有校园生活特色的微电影作品,这种学习方式主要是:合作学习

24、胡老师开设了“学校文化节入场券设计”课程,他让学生上网收集各种资料,用数码相机拍摄校园标志性形象,每人设计草图,每组选出优胜方案,用电子绘图板绘制、改进和完善,将最佳作品制成学校文化入场券,而2其他作品都在校园网的“美术园地”展示。这一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是: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

25、范老师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让学生当“小老师”。在让学生完成自主选题、备课和教学后,要求“小老师”写出个人的教学感言,总结得失。这种评价方法是:自我评价

26、金老师上《环保时钟设计》时,在调查、设计、制作后,让同学、老师或家长对作品写“评语小条”,进行展示评价。这种评价属于:质性评价

二、简答题

1、简述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中国画“三远法”?

2、依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简述教师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开展美术教学?

3、依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绘画模块“学习活动建议”,从美术鉴赏、美术知识、材料工具、创作实践等方面,谈谈你对开展绘画教学活动的想法?

4、谈谈你对“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的看法?、2015年上半年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

1、中国画家中,注重素描的严格训练,提倡师法造化的是:徐悲鸿

2、《竹林七贤图》最初的材质是:砖

3、下列不属于民间剪纸常见的装饰纹样的是:...龙纹

4、下列属于宋代画家作品的有:《万壑松风图》

5、黄宾虹写生稿中山石的主要 法是:披麻....。

8、委拉斯贵支与毕加索都有作品《宫娥》,画风差异很大,毕加索的属于:现代主义

9、不属于塞尚画作的是:《麦田上的乌鸦》

10、不属于《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的是:长远

11、属于复色的是:褐色

1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造化”指的是:自然

13、属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下列简称《标准》)课程系列名称的是:现代媒体艺术

14、微电影在《标准》中属于:摄影•摄像模块

15、《标准》中提出“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方法”,其主要指向的学习活动是:美术鉴赏

16、依据《标准》,在美术教学全过程中要贯穿的理念是:艺术观念与美术术语的学习和运用

17、《标准》中提出美术课程“选择性”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18、张老师在“走近敦煌”的教学中,在教室墙壁上布置敦煌壁画图片,播放敦煌的主题音乐和影像,这种教学方法属于:情景法

19、王老师在“美术家眼中的自己”鉴赏课中,发现学生对画家作品风格感兴趣,因势利导,将启发学生识别作品风格作为教学目的,此教学行为的目标取向属于:生成性目标 20、美术鉴赏课上,徐老师将十几幅民间木版画分给每个学习小组,要求大家在认真观察和分析画面细节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集体讨论并尝试回答。这一学习方式主要是:研究性学习

21、在“战争与和平”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中,“知道《格尔尼卡》所运用的造型元素”属于的目标元素是:知识与技能

22、下列选项中适合篆刻技法学习的直观方法是:示范

25、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倡导“成就性成长记录”其性质属于:质性评价

26、某教师在微电影拍摄教学中,对学生拍摄的样片进行分析,在肯定学生拍摄效果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意见,这一评价方式是:形成性评价

二、简答题

1、贾科梅蒂的雕塑特色是什么?

2、如何开展“现代媒体艺术”的教学活动?

3、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书法模块的“学习活动建议”,从书法鉴赏、书法知识理解、材料工具应用及创作实践等方面谈谈如何开展教学活动?

4、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提倡成长记录评定”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2015年下半年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

1、美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是:美术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元四家”的画家是:赵孟...6、下列选项中,属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班牙现实主义画家的是:戈雅

9、朗香教堂的建筑风格属于:现代主义

10、该学生设计作业属于:工业产品设计

11、下列选项中,最早出现的中国画技法是:工笔

12、下列选项中,属于手臂骨骼的是:桡骨

13、依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高中生“用美术及他学科相联系的方法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美术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这一表述所体现的理念是: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14、为帮助高中生掌握美术鉴赏方法,美术教师需要做到的是:指导学生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

15、《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在工艺模块中要求:“在印染、编织、刺绣、陶艺、装饰画等门类以及竹木、石、贝壳、金属、塑料和各种废旧物品等材质的工艺制作中选修一种或数种内容。”其中“选择”依据是:学生的兴趣

16、胡老师在上“爱心坐具设计一课时,同学们”只会把坐具设计成心形而缺乏新意。为此,他让学生用手机上网至少找5个成功案例,并借鉴其优点设计自己的方案,其中主要体现的教学方法是:发现学习法

17、陈老师在“篆刻创作”教学中,设计了“为自己的格言刻印”的活动,每人刻一方自己励志格言的印章,最后完成一本全班的《格言印语集》,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篆刻的热情。这一教学创意属于:教学策略

18、张老师在进行木刻版画教学时,现场进行了执刀,刻制、印制等制作。这种教学方法是:示范法

19、黄老师在绘本创作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改编小说、收集素材、画出草图、制作正稿、展示评价的步骤完成创作、这些教学活动可统称为:教学过程 20、普通高中开设油画课时,由于学生都是零起点,只要做些简单的写作或临摹作业,翟老师的方法是提高难度,激发潜能,要求学生挑战自我,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创作一件油画作品。这一要求的理论依据是:最近发展区

21、卢老师拜当地的彩塑艺人为师,把雕塑艺人引入课堂,指导学生结合当地的文化景点,集体创作有场景,道具和多个人物的雕刻作品。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这是:校本课程

22、李老师根据高中生的特点开设“微电影”课,让学生组成“微电影拍摄小组”通过分工合作,创作出富有校园文化特色的微电影作品,这种教学方式属于:合作学习

23、学校运动会即将开始,郝老师上了“学校运动会海报设计”课。他将学生组上网搜索各种海报做参与,用数码相机作品拍摄校园标志性景观,每人设计草图,每组选出优胜方案,用电子绘图板绘制和改进,最佳作品正式制成学校运动海报,未入选作品都展示在校园的“美术园地”。该课的教学特点主要是: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

24、某学校每天给学生提供一包牛奶,留下大量废弃的牛奶包装袋,冯老师利用它们开展以班级为单位创作大型装饰画的活动,要求每班制订目标和任务,明确进度和要求,分组合作完成这一校园环境建设任务。该教师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项目教学法

25、包老师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组织学生以学生小组的形式,自主备课并当“小老师”上课,让全班其他小组从学科知识、语言表达、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教学技术等方面为“小老师”打分,这种评价方法是:同伴评价

26、顾老师上绘画课时,以《学大师画肖像》为题,要求学生经历“赏名作,选大师,学大师,搞创作,共分享”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每项活动都有“学习单”明确任务和评价标准,最后将所有资料都存入各自的“学习档案袋”中,这种评价方法是:质性评价

二、简答题

1、简述梵•高的基本信息、绘画风格及对后世的影响?

2、为什么说学习美术能拓宽高中生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

3、谈一谈你对美术鉴赏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4、教师该如何以“三维目标”评价高中生木刻版画学习?

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

上一篇:英国文学作家作品介绍下一篇:登鹳雀楼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