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

2024-06-04

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精选6篇)

篇1: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

摘要:城市的快速发展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梦魇,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小觑。人们愈来愈重视它的存在及他的意义,而它对城市的发展和对人类的进步都有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要清楚城市历史保护的内容,遵循城市历史保护的原则,明确目的,找到问题,结局问题,运用到现实中给与我们帮助。

关键词:城市 历史文化 保护 更新

正文: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意义

随着社会进步,时代的脚步从未停止,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城市改头换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交通四通八达,但同时,伴随着的是城市中大量的历史文化的湮灭,那些记录着前人的智慧的建筑物慢慢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因此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是人人都应尽的责任。而那些有着历史文化的名城是重中之重,这些城市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失去其中任何一项都是全人类的损失。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意义非凡,城市在发展变化中经历了沧桑,因而城市的发展是具有延续性的,而历史保护就是要保持这种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城市历史保护“不只是为了过去而过去,而是为了现在而尊重过去”。

具体而言,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主要有4个方面:

1.历史研究——历史文化价值

2.科学研究——科学价值

3.发展旅游——经济价值

4.可持续发展

从历史研究着眼,来看待城市文化价值。城市历史文化是城市整个发展历史的见证,是每个城市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研究城市、人类发展历史,借古明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城市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历史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少人都从中得到了不起的发现,历史古城、建筑、构筑物(如中国的都江堰,赵州桥,长城,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有非常深奥的的道理,其中蕴含的技术甚至是一当今社会的科学技术都还弄不清楚的科学理论。保护历史名城中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保护凝聚了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历史遗产,对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正是这些人类在前进中创造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当今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利而又深厚的条件——城市旅游业,直接用经济价值去展现城市历史文化的独有魅力。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让人想象不到丰富多彩,它无时无刻不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更让外国人向往憧憬,这些都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也是人们观光、游憩、获得美好享受的重要场所。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也随之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增长。

而我国的城市历史文化旅游业具有无可想象潜力。与国家政策接轨,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小的促进作用。

我国的确拥有丰富的很,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但遗憾的是在时代进步中遭到了毁灭

性的破坏。解放前的战争摧毁了道不完,数不清的名城,古迹。而在之后的发展中也遭到了建设性的破坏。70年代的太谷等城,历史价值根本不亚于平遥,现在却荡然无存。福州的“三坊七巷”在旧城改造中给“改”掉了。改革开放之后,在城市开发中对历史文化的建设性破坏甚至超过了“破四旧”、“文革”,可见其凄惨程度。在西部开发中,一定要吸取经验教训有意识地、特别重视地保护西部的古“丝绸之路”,它有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经营中,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华夏文化,造福子孙后代。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及原则

保护的范围由文物扩展至历史建筑,乃至于地段,城市,其保护内容与方法是逐渐复杂与深广。古城的格局,环境,建筑风格都是重点。

文物——绝对的保持原状的护存

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绝大多数建筑依旧具有使用价值,这就完全不同于文物的保护,保护时所面临的情况就变得复杂了,面临维护与更新的问题。

现代保护的概念已扩大到城市的范围,包括建筑群或街区、地段或区域乃至整个城市。原则: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从城市全局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来做好保护和规划工作,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保护一些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3.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4.研究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充分发掘和继承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5.保护维修、整治和修复中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目的对构成人类记忆的历史信息及其文化意义在城市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保存,使新的作用和活动与历史城镇和城区的特征相适应,确保历史城镇和城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和谐关系,并适应城市持续发展的需要。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存在问题

1.消极静态的保护

以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就是以保护城市地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点的专项规划”,而没有将历史保护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总体规划、城市设计中应充分注意保护历史文化传统,维护并发扬城市的格局特色、街巷空间和场所精神

2.片面单一的保护

脱离城市的实体环境、没有考虑历史城市实际的保护状况、没有评价参照体系与可比性只有文物建筑的保护,没有历史街区、历史保护区的观念,使得传统建筑与历史环境相割裂、城市的环境意象、景观特征遭到破坏。

3.建设性破坏严重

“全面保护古城风貌”成了“大屋顶”泛滥的保护伞,“仿古一条街”的建设成了许多名城的建设时髦,而旧城改造、开发建设对有特色的名居全部推倒拆除,历史地段的消失状况非常惊人。

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框架

保护框架是历史文化名城中要保护的实体对象和通过保护规划的实施预期达到的目标,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手段之一。

它的意义就是将城市历史传统空间中那些真正具有稳定性、积极意义的东西组织连接起来,并将历史发展的因素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结合进来,形成一个以保护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城市空间框架。

保护框架是对城市的特色的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由自然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三部分组成。自然环境要素主要是指有特征的城市地貌和自然景观;人工环境要素是人们的创建活动所产生的城市物质环境;人文环境要素是指人们精神生活结晶的环境表现,即对居民社会生活、生活情趣、习俗、艺术文化等方面所反映的特征。

城市整体环境的保护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除了对建筑和历史地段的保护之外,还应包括城市的整体环境保护。城市是建筑、历史地段和城市历史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表现城市特征与风貌的重要环境。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要从整个城市着眼,避免单纯保护城市的几个珍贵的文物或几个历史地段。因为即使划定了文物或历史地段的保护范围,制定了保护办法,但如果周围环境的变化失控,城市的风貌特色也会失去。城市整体环境的保护侧重于景观环境的保护,它包含城市特别是历史城区空间格局的保护、城市布局的调整和城市外围环境的控制三方面的内容。

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出行、购物、娱乐及其他生活活动有各种不同的期望和不满;对于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对于街道、公园、绿地和不良住宅区等环境的改善有要求及早施行、以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丽的市容抱有很大的希望。包括所有这些内容的城市建设活动都是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的方式

城市更新的方式大可分为重建,整建及保留维护。重建是将城市土地上的建筑予以拆除,并对土地进行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合理使用。整建,是对建筑物的全部或一部分予以改造或更新设施,使其能够继续使用。保留维护,是对仍适合于继续使用的建筑,通过修缮活动,使其继续保持或改善现有的使用状况。

城市更新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更新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对的都是已建成的城市地区,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无论是在需要保护的地区还是在需要更新的地区,都同时面临保护与更新两方面的问题。差别只是,在保护地区中,所保护的东西是作为重点来考虑,而在更新地区,需要更新的东西是首要条件。但是,不论是保护还是更新,它们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通过塑造一个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通过改善城市的生活品质,去实现适应并促进城市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原理》

《浅谈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城市保护》

篇2: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

摘要: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之源,但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旧城改造过程中存在着简单化拆迁重建、破坏城市历史格局、损害社会生活脉络以及粗放型更新改造等问题,本文通过论述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力求让城市在动态发展中做到健康的可持续的文化延续与传承。

关键词:城市更新;文化延续;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的趋势,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展开。旧城区由于建筑密度大,生活环境质量差,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质量及进程,因此规划建设中的旧城更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但旧城区往往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城市风貌的地方,是城市记忆最完整的地区。然而,各种急功近利的旧城更新活动盲目对一些老建筑进行拆除或新建高层建筑,造成了对了城市原来的社会结构、文化脉络、地方风情的严重破坏,传统的历史文化正在不断地消逝,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城市建设导致城市千篇 一律,缺乏特色。现如今,文化战略已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趋势,因此文化导向下的城市更新显得尤为重要。

1当下城市更新改造的尴尬

1.1城市更新与尊重历史格局的矛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时代遗留下来的.旧城也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部分旧城原有机能腐朽,存在设施落后、环境恶劣、社会问题增多等现象。这就是人们容易陷入“旧区就是城市的包袱”的认知误区,而更新改造就是要放开手脚清除这些障碍。再加之强大商业利益的推动,很多城市采用‘一抹平’的建设手法,瓦解了城市原来的社会结构、邻里关系、民风民俗。同时市场化运作追求的高回报率,屡屡破坏城市规划对建设控制的各种要求,导致城市历史格局、肌理的破坏和传统风貌的丧失。

1.2局部改造与城市长远利益的矛盾

城市建设过程中实施面对着选择与决策,一个决策的失误可能是对一座城市的毁灭。随着地方政府自主权的日益加强,城市改造过程中,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为经济利益驱使或政绩彰显的需要而进行破坏性建设的案例。很多城市打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旗号,对明令保护的历史街区经行侵占,更有甚者拆除历史建筑,建造仿古建筑,这种制造“假古董”以获取政绩的做法严重破坏了城市风貌。

1.3旧城改造与利用现有资源的矛盾

随着人们对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领域,不仅要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延续社会生活脉络和保护场所精神,而且应重点提倡现有资源充分利用的观念。旧城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时间,它沉淀着不同时期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是一个城市重要的精神财富,急功近利地追求迅速改变原貌,将旧城连根拔起的做法不仅是对文化的不尊重,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是粗放型增长模式的典型表现。

2基于历史文化保护的旧城更新策略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记忆,它记载了人类文化的变迁与发展,需要我们欣赏与保护,但社会要进步、城市要发展,必然要求城市进行不断的更新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所以我们应该探寻旧城更新的的体制,将保护与更新有效地衔接起来。

2.1彰显城市历史文化的价值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名片,在城市更新中理应保护和传承,形成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从世界范围来看,历史文化资源保存最好、开发最好的城市,往往也是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例如巴黎、伦敦等。城市更新可以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契机,历史文化资源的延续又能够推动城市更新,只有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的城市才是有特色、有魅力的城市。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城市文脉,传承城市文化,在城市的历史与现实之间架一座桥,沟通古今,不仅可以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而且可以吸引外来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不可复制、不可再生,

2.2制定合适的历史文化资源管理机制

在城市管理公共性迷失的情况下,城市更新盲目大拆大建,使城市肌理得到严重破坏。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要制定合适的管理机制,有明确的职能部门来担负这一任务。由他们来引导控制旧城改造的规模、方向等,对旧城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筹资机制。

2.3构建旧城改造的博弈机制

一个城市发展的关键系城市政治行动者的理性选择及其互动结果。政府不是旧城改造的唯一行动主体,开发商、社会公众、专家、社区组织、大众媒体等都是重要的行动主体和利益相关者。可以借鉴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机制,构建旧城改造机制。倾听公众声音,创设公众参与机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大众媒体进行监督,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前提下,作出正确的保护策略与改造机制。

2.4持续的监控机制和科学研究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新城代谢、更新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各个层面上进行着。尤其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建设与改造涉及面广、规模大,城市特色与历史文化资源面临着多方面的冲击,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持续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持续的监控和科学研究是每一个城市更新时面对历史文化破坏的必然选择。我们可以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平台,以GIS数字城市等技术为手段,随时观察、模拟、评估由城市变化带来的空间和环境的影响,不断引导我们全面认识和把握问题的实质,明晰保护必须守住的“底线”,有序地推进城市更新的不断发展。

作者:井妍 单位:长安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姜华张京祥:《从回忆到回归―――城市更新中的文化解读与传承》,《城市规划》第5期,第78页.

篇3: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规划探讨

城市历史文化在城市中是城市不可再生的一部分。城市规划指导今天城市的发展, 并谱写着新的城市文化, 同样也体现了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在规划中须充分考虑历史文化传统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在保护历史文化遗址或有历史价值的街区工作中, 面临的最大最经常的矛盾, 是如何处理城市化进程与保护历史文化传统的关系, 比如城区人口不断增加, 导致添建翻建、新建建筑不断增加, 破坏了历史风格与面貌。现代化经济、社会、文化活动, 特别是现代工业生产活动不断增加, 占用了大量历史古建筑, 使其遭到破坏, 现代交通的发展、填埋古河道、拓宽旧街巷, 破坏了历史遗址的形制和布局等, 都是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矛盾的具体表现, 还有经济财力上的矛盾。保护维修古迹、古建筑, 历史街区, 往往需要注入可观的资金, 还要限制其发展。中外经验都证明只要我们采取辩证的思维、灵活的方法, 保护历史文化与开发建设现代化新城是可以统一起来的。

以太原府城中的南华门历史街区为例。南华门历史街区在太原城市历史上经历了明代晋王府宫城, 清代精骑营, 以及民国及近现代城市民居的不同城市发展阶段, 其中积淀了太原城市发展的多样性文化, 是太原府城城市发展的缩影。规划范围:北至新民中街, 南临府东街, 东距精营东边街90 m, 西距解放路350 m, 五一路穿片区而过。

南华门片区在明代为明晋王府宫城的范围, 虽在清代毁于大火, 但晋王府格局依然能从当今街巷名称及道路格局中辨别。片区位置:清初晋王府毁于大火, 清王朝才在原晋王府宫城的城垣之内, 清除废墟, 辟建“精骑营”。经过清代的城市发展, 太原城居民的增加, 自清末废止精骑营, 到民国时期, 此片区格局初步形成了较为规整的城市组团。

规划定位:依托明代晋王府及清代精骑营街区肌理, 发展以名人故居、会馆为核心, 结合活态传统民居展示, 适当融入特色商业、精品酒店、休闲会所等时尚功能的高品质片区。

为纪念晋王府, 这一近300年的历史时期内太原城市中最为重要和庞大的建筑群, 在原来晋王府大殿的近似位置, 建立较大尺度城市文化主题开敞空间。同时, 该区域作为整个南华门历史片区的核心区域, 起到了门户及联系周边其他城市功能的作用。

为了复原与再造历史街区浓郁的传统气场与氛围, 对历史街区进行重构。在尊重与保护现存历史街区风貌和肌理的前提下, 对城市功能进行有机更新, 以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

作为晋王府建筑群中最大且最重要的一座建筑, 主殿承运殿的大概位置可以根据现存的街巷名称及历史地图依稀辨别。以此历史痕迹为契机, 在此处创造新的城市环境以纪念这一曾经出现的重要建筑。

中心景观区域运用下挖的方式试图找寻历史沉积层, 同时通过地下通道形成有效的交通纽带, 将东西两片区域进行连接。同时, 在两端设置展示明代太原城的城市博物馆, 号召市民去发掘和保护城市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传承悠久的历史, 展示现代文明提供了绝好的城市空间。

通过对历史街区城市图底关系的研究, 通过对历史地形图的信息挖掘, 最大程度上恢复原有城市肌理。通过对历史院落入口位置的研究, 找寻历史片区的院落架构组织方式。通过对历史街区城市图底关系的研究, 历史街区的空间骨架得以显现。由于街区南北长, 东西窄, 街区组织方式基本为院落东西向, 沿街进入, 在南北两端为南北朝向院落南向进入。地块周边街巷明晰, 地块内部不存在纵向巷交通。按照原有的空间骨架, 对已被破坏的历史街区空间构架方式进行恢复和修补。

经过对周边浑源会馆片区现存历史建筑以及恢复的院落肌理的研究与整合, 找到城市历史建筑的“干细胞”。将历史建筑“干细胞”按照修补与整合后的历史街区空间骨架进行再生, 得到具有历史街区基因的城市再生区域。

通过植入绿色开敞空间系统, 新的城市街区具有更适合现代人活动的健康的城市空间。为了将现代城市功能植入再生的城市街区, 在每个片区, 依托绿色开敞空间, 创造一条游走于街区内部的现代城市功能路径, 将现代功能与历史建筑串联在一起, 让人在体验历史街区文化风貌的同时更好地使用现代城市功能。

通过对原有地块地下空间的利用与开发, 城市功能得到了有机更新, 为该区域提供了一定规模的地下停车场, 并将中部开敞空间作为城市紧急避难场所, 以完善区域内的城市公共功能。

以太原晋祠历史文化区为例, 晋祠是我国著名的文物古迹, 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其历史环境, 延续晋阳历史文脉, 对于继承和宏扬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太原旅游事业和经济发展, 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晋祠历史文化区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物质文化特色和非物质文化特色, 主要有古代宗庙文化、古代祭祀文化、古代建筑文化、唐宋园林文化、传统市井民居文化、传统民俗文化, 在规划设计中应坚持:1) 特色原真性, 保持并延续传统空间肌理, 创造富于特色的街道空间;对传统建筑的修复以及新建建筑的设计, 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真实的独特魅力;2) 风貌整体性, 保护整体的环境风貌, 不仅包括文物古迹本身, 还包括与其关系密切的外部环境、生态背景、道路、街景、古树、小桥、院落、河道等构成环境风貌的各个因素;3) 文化延续性, 建立文化保护和延续机制, 强化地区文化自组织能力。从土地使用规划、风貌景观规划、水系保护与恢复规划、历史文脉延续规划、旅游规划等各方面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系统的引导保护发展, 以实现“山、祠、镇、园、田”和谐共生的目标, 建成承载遗产保护、教育科研、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和疗养接待等多种职能的国际知名的历史文化区。

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 是在历史中形成的, 它需要不断发展更新, 历史文化的保护一方面要使城市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护, 另一方面又要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方法的特点是要从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城市规划、文物保护、建筑设计等各方面统筹考虑, 采取综合的措施, 把保护与建设协调起来, 从城市是一个大系统的观点出发, 进行高层次的保护。

摘要:针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方面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城市历史文化包含的内容, 阐述了城市文化的保护方法及在规划中应坚持的原则, 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了说明与论证。

关键词: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参考文献

[1]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篇4: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

〔关键词〕 历史街区历史建筑 城市文化 城市规划 保护与发展

一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与杭州城市文化

1、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与杭州城市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城市是人类在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改造自然的基础上创造的聚居地。在这一改造和创造的过程中,正如著名的“文化景观学派”所认为的那样,任何文化景观的塑造过程,既离不开自然因素也必然体现人的思想和行为,反应出人类自身知识以及思想的演进。可见,“城市”与“文化”之间具有如影随形的亲密关联,既可以说城市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而人类文化则是城市得以发展的内在力量和品质,二者共同滋养和培育了“城市文化”。可以说,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就是在历史过程成长起来并保留至今的杭州城市文化遗产,他既是城市过去文化的结晶,也是城市当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是杭城历史的见证,是杭州城市特色的独特体现

城市如人,有其诞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记录了杭州城市发展的历史片段,是杭州城市历史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体现了杭城特定时段、地段的建设风貌,也保留下了不同时段、地段的杭城人们的生活足迹。这些历史风貌和足迹可以说是很普通的,但正是这具有普通风貌和足迹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却以其独特性、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性,往往成为杭州独一无二的发展见证,甚至成为杭州的重要形象。因而,保留至今的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就成为我们认识杭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文本”。

3、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是杭州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

文化被誉为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未来城市竞争将是以文化为主导的竞争。作为杭城文化独特见证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则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他在杭州城市形象的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杭州城市发展中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不是杭城发展的包袱,而是杭城发展的财富、资本和动力。

二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事业的基本状况及其面临的问题

1、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事业的基本状况

继2004年杭州市公布第一批历史建筑以来,杭州市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事业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005年杭州市出台的《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及《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实施细则》,标志着杭州市以历史风貌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制度的形成。随着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认识的不断提高,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规定》、《关于加强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和危旧房改善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等配套管理规定。目前,基本形成了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认定、保护规划、保护修缮、保护利用、资金筹措、工作机制、搬迁安置等七个方面较为系统的政策法规体系。截止目前,杭州市共确定了26处历史文化街区(包括11处历史街区、15处历史地段),总占地面积约416万平方米,共分五批公布了284处历史建筑,总建筑面积约40余万平方米,且数量和类型都有较大的拓展,标志着杭州市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力度的加强。由此可见,杭州市的歷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事业正处在上升阶段,“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已成为耳熟能详的词语,其保护和利用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2、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面临诸多问题

杭州市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难点和问题。

杭城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直接破坏总体来说来自两大方面。一为自然损害,包括暴风雨、火灾、白蚁等,这些自然因素是无所不在的,甚至是一种“日常状态”,我们只能加强预防和防范,而不可能完全地杜绝。其实自然破坏之外,最令人担忧的是人为破坏,包括非法盗窃、基础建设以及管理、决策、立法、规划等保护工作不到位。虽然有时候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不得不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有所让步,但是一些过于无知无畏的表现,则是非常令人痛心和遗憾的。

同时,当前杭城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正经受着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特色危机”以及“城市记忆的消失”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共性问题。杭州也不例外,像早期规划建设的清河坊历史街区,现在也是颇具争议,传统的老街区已被彻底地清理,“假古董”和外来商业文化充斥着整个街巷。

三几点建议

1、杭州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应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得到切实落实

现代城市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开拓创新,谋求现代文明;另一方面又不可能完全抹去和抛开城市的历史传统和历史遗产,创造一个所谓的全新的城市。如同个人的发展道路,也不可能断然与其成长历史分开一样。克拉孔就曾说过,“一个社会要想从它以往的文化中完全解放出来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事。”离开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求变革求创新,其结果必然招致悲剧,一个城市的发展其实也是如此。面对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之势,杭州的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文化建设,而杭州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则是杭州城市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有理由相信“越是地方性的,就越是世界性的”,当前杭州正努力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这就需要我们抓住这个契机,在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中注重学术层面的深入评析和讨论,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和可行性,做好对保护规划的落实、监督、管理等,不随意调整和改变保护规划,让保护规划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多做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精品工程。

2、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视野要开阔

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且包含着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多层面的意义和特征,因此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绝不是单纯的建设行为和技术行为,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综合的文化继承和创新工程。以杭州历史街区为例,既要加强街区内物质文化的保护,也要加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既要加强地上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保护好地下遗产;既要重视可视性强的“上等”建筑,也要重视那些“貌不惊人”但代表广大民众生活的普通建筑。而在保护办法和管理层面,则要加强保护领域各个环节的保护力度和协调合作,并扩大保护和利用领域。既要加强政策、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的建设,也要加强保护科研和技术的提高;既要加强政府层面的保护力度,也要引导广大公众的参与。凡此等等,都需要增加我们工作的广度、深度以及成效。

3、加强杭州城市文化建设及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研究

杭城文化建设以及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只凭一腔热情还是不够的,“好心办坏事”所引发的建设性或保护性破坏屡有耳闻。尤其是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领域,一些短视、庸俗和过度的开发行为,不但不能揭示街区和建筑所具有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而且往往造成一些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务必坚持保护的基本原则,并加大人力、资金的投入,探讨符合保护的原则及方法,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国内外文化建设以及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领域已有的而且比较成熟的先进理念和保护原则;另一方面,也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杭州本土建设和保护途径,构建具有杭城特色的文化建设和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体系。

四结语

杭州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利用好杭城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并传递给子孙后代,是我们杭城每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正如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孟浩然所感怀的那样,“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不断演进的历史告诉我们,“现在”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瞬间,“我们”也只是历史过程中的匆匆过客,而文化的前延后续、生生不息才是最为重要的。做好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继承和创新杭州城市文化,是我们肩头所负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吴良庸.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79-395

〔2〕吴良庸.城市设计与建筑创作.北京规划建设.1995(2):2-4

〔3〕吴良庸.北京市的旧城改造及有关问题.建筑学报.1982(2):8-18

〔4〕吴良庸.系统的分析,统筹的战略—人居环境科学与新发展观.城市规划.2005(2):15-17

〔5〕 余英时.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文化传统与文化建设.三联书店.2004:249

〔6〕约翰·汤姆林森著,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6

篇5: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指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然后分析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最后提出了几个层次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城市建设;历史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城市文化;特色城市

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内在气质,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发展中创造并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和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

一座城市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越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显重要。因为城市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文创新来引导,现代城市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经济的聚集地,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个没有品位的城市,是不太可能持续发展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不要小看城市的一块砖、一片瓦、一堆石头,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反映着城市的历史、社会、思想的变迁。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自然风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为什么今天许多人仍然喜欢去朝拜中世纪的城镇,仍然热衷于去看那些古城堡、古遗址,主要不是因为它们美,而在于能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在中世纪的城镇里,清晨公鸡长啼报晓,屋檐下鸟巢内的鸟儿叽喳而呜,城边修道院的报时钟声,广场新钟楼发出的和谐钟声,它们宣告一个工作日的开始。人们随意哼起歌曲,从修道士单调的咏唱到街上歌手们歌词的反复回荡,还有学徒工们和家庭女仆的信口低咏。唱歌、跳舞、表演,这些仍然都是即兴自发的活动。”现在看来,那种情景虽然不很出奇,甚至还很平淡,但却古朴自然,那种情趣、那种和谐,充分显示出那个时代的文化和那个时代平静的城市生活。城市的贡献和作用就在于它能保存、留传和发展历史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激情、奋勇向上的民族,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和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品位,增强民族自尊,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丰富世界文化宝库都有极大作用。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的危机在于趋同化,失去个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内涵的重要集中表现,可以表现独特的城市民俗风隋,它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类的共同财富,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维护城市的历史风貌,保护文化遗产,不但已成共识,而且已成法律。俄罗斯圣彼得堡法律规定,涅瓦大街的建筑不准拆。尽管内部可以进行现代化装修,但外观不许作一丝一毫改变。这一方面是俄罗斯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尊重与珍爱;另一方面也是法律的作用。德国规定,凡80~1以上的建筑都必须无条件的保留。对于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就是自己的品牌和个性,就是财富,就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绍兴的沈园,是一座非常小的园林,亭台水榭也不出众,而800多年来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至今游人不绝。它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文化。凡读过陆游的《金叉头凤》和《沈园》诗词的人,走进园林里,都会有深刻亲切的.感受,陆游和唐琬凄怆的爱腈故事打动游人心弦,激起心灵的共鸣,“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晾鸿照影来”,给园林增添了浓郁的文化点染。

城市特色反映着城市社会现实,是构成一个城市社会文化的和物质环境的总特征。城市特色不光局限在美学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社会意义。一个城市的特色,标志着它的社会能力和水平;城市的存在,表明它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得到社会的承认。历史上有些城市衰落了,究其原因就在于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城市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变化后条件的要求,丧失了生存优势的结果。例如,沿古运河的城镇,过去很发达,现在衰落了,不是运输方式改变了,就是河道不通了,原来的商埠变成了荒芜的村落。

城市文化气质与内涵既可以从社会精神文明方面来考察,又可从物质环境协调优美、交通井然有序来考察。尤其是建筑风格更容易表现城市的个性,凝聚城市的历史传统和风貌,是独特的人文环境的物化形式。土耳其名城伊斯坦布尔,以完好保持城市轮廓线而闻名,高耸在天际线中的众多的圆屋顶和清真寺的尖塔(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遗迹),在傍晚时,犹如飘浮在暮色苍茫的天空一样。在上海,从外滩看浦东黄浦江的两岸建筑,强烈地表现了上海城市的个性。失去了外滩,也就没有上海的历史和上海的特色。

三、我国城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

近20多年来,我国城市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城市和地区,只顾单纯的经济开发和规模的扩张,忽视了对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的保护,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一)建设性的破坏

有的城市在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中,不切实际地进行大拆大建。实质是打着开发建设的旗号,进行的历史大破坏,其结果是导致有些历史文化名城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文化韵味。城市要发展,势必要拆迁一些失去历史使用价值的老建筑。但是不能不加考究就把一些历史建筑用推土机铲掉、用大铁锤毁掉。有的名城一边在大搞“故城寻梦”活动,一边在大拆旧城,让人一筹莫展,不知何处“寻梦”。

(二)改善市民居住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妥善协调

在北京,常常遇到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就是胡同该不该拆、要不要保护。从根本上提高胡同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于减少胡同居民,降低旧城区人口密度,拆除违章建筑,改善胡同建筑的内部设施。人们希望修整与恢复老式民居四合院的美好生活环境,而不在于毁灭胡同。到处高楼林立,旧貌换新颜,似乎是一派新气象,其实文化底蕴很差,千城一面,千楼一面,千街一面,失去城市的固有个性与文化。

(三)法制不全,执法不力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多管齐下,尤其是要依法管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因为文化遗产是稀缺资源,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再造性,它的价值是难以用金钱来估量的,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律和监督机制来加强对遗产的保护。

四、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层次和基本要求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大体分三个层次:

(一)保护城市文物古迹

保护文物古迹,要特别注意保护它的历史环境。只有保存了历史的环境,才能更好地体现它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二)保护具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条件是有真实的遗存物,要尽量多保存原真的东西;有完整的历史风貌,能够反映城市历史上的典型特色;有一定的规模,能够造成一种环境,使人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气氛。保护历史街区的原则是要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

(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在于看它承载的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而且名城的现状格局和风貌应有历史特色,具有成片的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除了要保护有形的、实体的内容外,还要保护无形的、传统的、原生态的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在特色地域中生长的历史文化。

篇6: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

1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与现状

国外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由来已久,而从现代意义的文物保护并通过国家立法开始于19世纪。最有代表性的文件就是1964年制定的《威尼斯宪章》,它是一部关于文物古迹保护及修复的国际宪章。2005年10月在中国通过的《西安宣言》延续了《威尼斯宪章》的文物古迹周边环境的概念并加以扩展,是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它把历史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地区的环境界定为:直接的和扩展的环境,即作为或构成其重要性和独特性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日益得到重视,并且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出于振兴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大力开发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利于保护的问题。比如有些地方片面地认为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急功近利,只重近期效益,竭泽而渔,过度开发,破坏了永续利用。还有些地方为了旅游效果,不顾历史真实盲目复建,造假古董,仿古一条街方兴

未艾。这些做法不仅损害了历史信息,损害了文物真实性和完整性,违反文物法原则,损害文物价值,也损害了国家和群众的利益。2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

位于山西的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占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 163 m,墙高约12 m,把面积约2.25 km2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它完整地体现了17世纪一19世纪的历史面貌,为明清建筑艺术的历史博物馆。其古建筑及文物古迹,在数量和品位上均属国内罕见,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变迁、城市建筑、人类居住形式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这座坚实完整的砖石城池,数百年来在军事防御和防洪挡险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城内街道、古建衙门、市楼、商店、民居等还保留原有的明代形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平遥古城为世界文化遗产,列人世

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平遥古城的评价是:“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3平遥古城的保护现状和经验

平遥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古城在一瞬间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完整保存平遥古城,山西各级政府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1998年,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平遥古城保护条例》,随后平遥县据此编制了《平遥古城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平遥古城环城地带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地方性保护办法,对古城进行了全面综合的环境治理工作。为了改善环境质量,平遥县开展了“蓝天碧水”工程,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企业,不符合环保政策的企业一律不准审批,同时,对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取缔;为改变古城内多年形成的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当地政府先后投资数亿元,对古城内10L?余条中小街巷进行了硬化改造,并完成了古城内主干街道的管线人地工程,改变了城内各种网线、电线杆如蜘蛛网密布的状况;为了保持古城的原汁原味,当地政府开展了有序的移民行动。居民搬迁后,原与古城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被拆除,古文庙、城陛庙、清虚观、日升昌票号等一系列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和明清宅院相继受到保护,得到应有的原貌恢复。为配合大规模居民搬迁,平遥县在古城外建了几个居民小区,同时推行集中供热、集中供气,使住在古城内取暖、用气不便的居民自行逐渐搬迁。

另外,当地政府针对不同文化遗产的性质和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和开发措施,使古城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保持活力。比如为了保护性开发素有“古代中国华尔街”之称的西大街,使其既保存街道的古朴风貌,又延续自身的商业价值。政府将其辟为步行街,对其实行封闭式管理,禁止一切机动车辆行驶。西大街被划定为古城内的一级保护区,其街面建筑严格保持传统建筑的群体布局、空间风貌、形体色彩和建筑材料等,在维护、修复、重建中也必须按原有风貌进行施工。如今,西大街不再拥有“华尔街”的地位,但却给平遥老百姓带来可观的财富,成为保护和开发相得益彰的典范。

4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方法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遵循保护和发展兼得的原则。既要使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又要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实现城市现代化。积极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各项事业发展。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还要遵循一定的保护方法。从城市总体角度采取综合措施,确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积极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确定城市合理布局,开发新区,保护古城。分区控制建筑高度,保护古城空间秩序。做好城市设计,延续风貌特色。

另外,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根据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对于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历史的原貌和真迹。对于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典型地段,要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保护城市中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

段,还要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格局和历史风貌。

这些原则和方法是平遥多年来在庞大细密的古城保护和发展的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具有非常现实的借鉴和推广意义。笔者认为,其他城市和地区在学习的同时,应根据各自地域特征和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保护规划,确定明确的保护目标,确定保护内容及重点,提出保护措施。

5结语

上一篇:冬季安全生产大检查方案201下一篇:浅谈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