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理论作业

2024-06-21

幼儿游戏理论作业(精选6篇)

篇1:幼儿游戏理论作业

根据对策研究范式,联系实际列出“幼儿肥胖成因分析与对策思考”的研究提纲。

一、什么是肥胖?什么是单纯性肥胖?

1、肥胖是指一定程度的明显超重与脂肪层过厚,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

2、单纯性肥胖症是一种营养性疾病,指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行为偏差为特征,全身脂肪组织普遍过度增生、堆积的慢性疾病,它约占肥胖人群的95%。通常我们指的肥胖就是指单纯性肥胖。

二、了解肥胖儿童的危害 ●肥胖的标准

判断一个孩子是不是肥胖以及肥胖的程度,我们可以用肥胖度来衡量,它是表示肥胖程度的百分数值。肥胖度的计算公式:肥胖度(%)=〖实际体重(kg)-标准体重(kg)〗/标准体重(kg)×100%。这里的标准体重是指WHO推荐的美国NCHS/CNC制定的按身高计算的体重,又称身高标准体重。

肥胖度在±10%之内,称之为正常适中。肥胖度超过10%,称之为超重。肥胖度超过20%-30%,称之为轻度肥胖。肥胖度超过30%-50%,称之为中度肥胖。肥胖度超过50%,以上,称之为重度肥胖。●单纯性肥胖症的病因

(1)能量的摄入过多,消耗减少(2)物质代谢与内分泌功能的改变

(3)主食量、肉食量高,水果、蔬菜量低,进食过快,也是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4)缺乏合理营养的平衡膳食知识,食物选择不科学,过高地摄取能量,也是产生肥胖的因素之一;(5)遗传与环境因素,父母肥胖者子女2/3也有肥胖倾向。●肥胖幼儿的危害性

(1)儿童期肥胖已被证实为日后发生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危险因素;(2)肥胖还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患儿因肥胖行动不便,易疲劳,怕被嘲笑,不爱和同伴玩;(3)严重肥胖症患儿还因胸廓、膈肌呼吸运动受限,呼吸浅速,肺泡换气不足,导致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滞留,甚至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即肥胖肺心综合征)。●单纯性肥胖症的好发年龄

1岁以下(婴儿期)、5-7岁(学龄前期)和青少年期是三个好发年龄段,所以预防工作也主要是从这三个年龄段入手。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五大对策,防止儿童肥胖

●父母、祖辈的意见要统一 ●多喝果汁和水,少喝甜饮料 ●均衡饮食,吃肉也要吃蔬菜 ●不要暴饮暴食,要少食多餐 ●少看电视,多运动

三、对策?

1、了解孩子的饮食习惯

先应了解自己的孩子有哪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好喝甜饮料、主食吃得多、爱吃零食和肉食等,最好将孩子喜欢的食物种类、进食量、进食时的行为(吃饭速度是否过快、是否边看电视边吃等)记录下来,为进行饮食疗法奠定基础,同时可作为矫正后饮食行为的对比。

肥胖儿童不适宜的食物我们将常见食物分为:红灯食品、黄红灯食品、绿灯食品三大类,肥胖儿童应该多吃绿灯食品,少吃黄灯食品,尽量不吃红灯食品。下面是常见的红、黄、绿灯食品。

绿灯食品:西红柿、芸豆、黄瓜、胡萝卜、大蒜、白菜、油菜、香菇、青椒、苹果、梨、桔子、菜花、韭菜、芹菜、苦瓜、薏米等食品属于绿灯食品。

黄灯食品:米饭、馒头、面条、鸡蛋、豆腐、瘦肉、面包、奶制品等属黄灯食品。

红灯食品:洋快餐、干果类、甜饮料、果酱、奶油蛋糕、冰激凌、烤鸡、巧克力、肥肉等属红灯食品。

2、控制饮食: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应保证蛋白质及各种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的供给。所谓饮食控制,应控制那些可以导致肥胖的高脂、高热量和甜食及油炸食品。对于那些食量较大的儿童,可以换小碗吃饭,将食物做成小块、细嚼慢咽、饭前喝汤、吃饭时和孩子交谈等,都是孩子过量进食的方法。

3、运动方法

1)运动项目:宜用以移动身体为主的运动项目,如长跑、散步、游泳、踢球、跳绳、接力跑、骑自行车和娱乐性比赛。有条件者可在室内的跑步器或活动平板上锻炼。

2)运动强度:肥胖儿童由于自身的体重大、心肺功能差,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心率为标准,运动时应达到个人最高心率的60-70%,开始运动时心率可稍低些,如100-110次/分;以耗氧量为指标,一般应取个人最大耗氧量的50-60%作为有氧运动强度。

3)运动频率:对肥胖儿进行运动减肥,一是要减掉现在体内的脂肪;二是要培养其长期坚持运动的良好习惯,以致成年后达到理想的体重。适当的运动频率可使肥胖儿不至于对运动产生厌恶或害怕的心理而中止运动,一般每周锻炼3-4次为宜。

4)运动时间:根据肥胖儿的肥胖程度,预期减肥要求,以及可随的运动强度和频率,来安排运动的持续时间,从数月至数年不等。每次运动的时间不应少于30分钟。运动前应有10-15分钟的准备活动,运动后应有5-10分钟的整理活动。

此外,选择运动时机也很重要,由于机体的生物节律周期性变化,参加同样的运动,下午与晚间比上午多消耗20%的能量,故而晚餐前2小时进行运动锻炼比其它时间更能有效地减少脂肪

儿童游戏理论作业

1、儿童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

答:(一)表情特征:喜怒哀乐

(二)动作特征:探索类动作、象征类动作、嬉戏类动作(三)角色扮演:机能性角色、互补性角色、虚幻性角色

(四)言语特征:伙伴间的交际性语言、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言语、以自我为中心的相向性独白

2、儿童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

答:

(一)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可能

(二)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

(三)活动的难度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

3、教师介入儿童游戏的方式

答:

1、平行式介入法: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当幼儿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不喜欢玩,只会一种玩法时,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

2、交叉式介入法: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

3、垂直介入法:是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为进行直接干预,这时教师的指导显性的。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具而发生打骂,或者是玩一些如“死”“上吊”“暴力”等内容的游戏时,教应直接干预,加以引导,但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4、教师介入儿童游戏的时机

答:

(一)当幼儿遇到困难、挫折,即将放弃游戏意愿时;

(二)当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认知冲突时;

(三)当游戏中出现不安全的因素时;

(四)当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

(五)当游戏中出现不利于游戏开展的过激行为时;

(六)当游戏中出现消极内容时。

(七)很有兴致地、努力地在游戏过程中学习

作业一

一、选择题

1.自然实验法的特点是(C)。A.所有实验条件是严格控制的 B.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某些条件是受控制的 C.在儿童的正常生活条件中观察其行为

D.根据一定的实验项目和量表,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别 2.手的真正的触觉探索产生标志是(A)。A.神经活动参与 B.口腔与手的协调 C.手与脚的协调 D.眼手协调 3.儿童的再认要比再现(A)。A.发展早并好于再现 B.发展晚,但好于再现 C.发展晚,但比再现差 D.发展早,但比再现差 4.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A)。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5.学前儿童想象萌芽的表现形式是(D)。A.动作和语言 B.记忆和动作

C.记忆和语言 D.语言和情景 6.具体形象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C)。

A.感知 B.动作 C.表象 D.语词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A.1~3岁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 B.3~6岁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 C.3~6岁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D.3~4岁是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的时期 8.哪一种感觉在学前儿童认识世界中占有的地位比成人重要?(D)。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9.消极词汇是指(A)。

A.不能理解也不能运用的词汇 B.不能理解但能运用的词汇 C.能理解但不能运用的词汇 D.能理解也能运用的词汇 10.关于情绪在儿童心理活动中的动机作用最恰当的观点是(A)。A.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 B.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C.使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D.阻碍儿童去做不良的行为 11.儿童情绪的动因处于以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是(B)。A.1~2岁 B.2~3岁 C.3~4岁 D.4~5岁 12.儿童运用情境性言语最多的是在(D)。A.复述故事时 B.看图复述故事时 C.看图讲述故事时 D.不看图而独立讲故事时 13.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是(B)。A.同情 B.移情 C.分享 D.合作 14.关于“个性”的理解,下面不正确的观点是(A)。A.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 B.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C.人的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是个性的表现

D.同一年龄的人身上存在明显的共同特征 15.幼儿园老师常常把刚入园的哭着要找妈妈的孩子与班内其他孩子暂时隔离开来,这主要是因为(C)。A.老师不喜欢哭闹的孩子 B.该幼儿不适合上幼儿园 C.幼儿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 D.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

二、名词解释 1.关键期: 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性,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它是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

3.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是根据想象产生过程的独立性和想象内容的新颖性而区分的。儿童最初的想象和记忆的差别很小,谈不上创造性。最初的想象都属于再造想象,幼儿期仍以再造想象为主。

4.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等。

三、简答题

1.引起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 答: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类: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刺激物本身的新异性、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性等都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2)人本身的状态。无意注意不仅由外界刺激物被动地引起,而且和人的自身状态(兴趣、需要、经验等)有密切关系。自身状态不同,对同样刺激的注意情况也可能不一样。

2.简述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趋势。

答:幼儿的理解以直接理解为主,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和经验的丰富,理解力不断提高。

(1)从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理解到依靠概念来理解‘(3)从事物表面到复杂深入的 理解;

(4)从对事物相对固定刻板的理解到有一定相对性的理解。3.简述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

答: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从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以客体为中心。

作业二

一、论述题 举例说明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幼儿情绪情感过程越来越分化、丰富化;情绪体验的深刻化;情绪变化具有情境性逐渐发展为稳定化;及更加自控化和社会化。

(一)关注幼儿情绪的原因

在日常的教育中人们往往比较注意体魄的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在幼儿时期我们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因为:(1)现代社会的呼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家庭结构与养育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致使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尤其是随着我国的独身子女的增多,许多独身子女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将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和成长路上的大敌。(2)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

幼儿健康教育是终身健康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幼儿园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健康教育与幼儿素质教育关系密切,幼儿素质教育为幼儿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要实践幼儿素质教育的理念,必须重视将幼儿身心素质的提高作为根本目的的幼儿健康教育,否则必将影响幼儿素质教育预期目标的实现。因此,幼儿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从保育和教育的立场出发,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塑造及指导,对儿童健全的个性,促进儿童体、智、德、美等几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心理健康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因此,在幼儿阶段就应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维护和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为一个人心理的终生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关注幼儿情绪方法和途径(1)改变、更新教师观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2岁时发展到20%,4岁时发展到50%,8岁时发展到80%,12岁时发展到90%,到17岁时才慢慢开始成熟。专家们发现,儿童智慧的发展以2-4岁最为重要,积极的情绪对孩子认知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许多专家也认为,情绪和认知是贯彻相联系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儿童的情绪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变化和发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在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前儿童教育不单单是需要一个好的生活照料者,更需要一个充满爱心、提供智慧、细心观察的教育者。所以我们要改变、更新教师观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2)为幼儿提供一个情绪表白、发泄、交流的平台

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情绪问题,我在我班设立了一个心情角,专为幼儿在幼儿园里舒缓自我情绪、调节自己情绪。

二、材料分析题

一名幼儿能正确回答:“这里由6个苹果,分给两个人吃,两个人要一样多,每个人应该得到几个苹果?”,但是却不会回答:“3+3等于几?” 一名幼儿往金鱼缸里倒豆浆,一边倒,一边告诉身边的小朋友:“我妈妈说了,多喝豆浆就能长的又快又好。” 试分析上述现象的原因。

答:第一:幼儿形成了形象思维(苹果多少),而没有形成抽象思维(数字计算)。瑞士心理系家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描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

1、感知运动阶段

皮亚杰认为人的任何知识都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0~2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于感知运动的阶段,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一切,他们逐渐能够把自己与物体分开,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也就是说,儿童学会了当自己看不见某个人或某个物体时,他们还仍然存在的概念。

2、前运算阶段

2~7岁的儿童处于该阶段,这时儿童开始学习并能够运用符号对事物进行表征,发展出了某些代表性的系统,比如用特定的字眼来代表人、地点或事件。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还是不成熟的,其典型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

3、具体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年龄大致处于7~12岁左右,这时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比如,8岁左右的儿童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够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而5、6岁的儿童则无法做到。另外,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的程度也在下降,他们开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发展了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因此提高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

在儿童11、12岁以后,就进入到了形式运算阶段,这是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该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这时的青少年不再将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上,而是运用抽象的概念,提出合理的可行的假设并进行验证,他们知道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所以,思维开始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复杂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得到了发展心理学家的普遍认可,对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也有不少心理学家对他的理论提出了批评,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

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比如,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自我中心”的,在他们的思维中,典型地含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就是不能设想与自己位置不同的人的认知观点和认知内容。但是其他研究者指出,皮亚杰用于得出此结论的实验情境是儿童不熟悉的,问题的难度也不适合于儿童。因此,他们采用了一些变通的方法对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进行研究,发现儿童并不是像皮亚杰所说“自我中心”的那样思维。

第二:幼儿没有形成抽象的知识概念,更不知道知识的迁移是有条件的。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

学前儿童晚期时,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整个学前期都还没有这种思维方式,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获得“守恒”观念,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

所谓守恒,是皮亚杰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衡量儿童运算水平的标志之一。守恒是个体对概念本质的认识能力或概念的稳定性。具体指对物体的某种本质特征(如重量、体积、长度等)的认识不因其它非本质特征的变化而改变。

如前所述,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就这个发展顺序而言是固定的、不可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三种思维方式之间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事实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往往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学前儿童(主要是幼儿阶段)的思维结构中,特别明显的具有三种思维方式同时并存的现象。这时,在其思维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但当遇到简单而熟悉的问题时,能够运用抽象水平的逻辑思维。而当遇到的问题比较复杂、困难程度较高时,又不得不求助于直觉行动思维。

有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实验,以研究幼儿期三种思维方式的关系和发展过程。实验要求幼儿想办法利用杠杆,以便取得用手拿不到的糖果。试验设置了三种条件:第一种,实验室桌子上放有实物杠杆,使儿童能以直觉行动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第二种,提供有关物体形象的图画,使儿童没有利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的可能,而可以依靠具体形象进行思考。第三种,既无实物,也无图形,只用口头言语布置任务,要求儿童在言语的抽象水平上思考。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学前教育评价是对(学前教育的社会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它是以(学前教育)为对象,对其效用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2.学前教育评价的范围很广,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方面,分别(幼儿发展评价)、(幼儿园工作评价)和(其他评价)。

3.幼儿园教育评价的三大功能为(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和(促进课程本身的发展)。

4.按评价的基准划分,幼儿园分级分类的验收评价属于(分析)评价。

5.学前教育评价方案中的指标体系是由学前教育目的分解而来的,目标是指标的基础,是(概括了的指标)的目标,而指标是目标的具体化,是(可测的、行为化和操作化)的目标。

6.建立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是科学性原则、(方向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和系统内指标相互独立原则。

7.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8.幼儿发展评价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档案评估法)。

9.(目的性)、(全面性)、客观性、(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是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10.按评价主体的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形成性评价?它与总结性评价之间有何区别?

答:“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区别:(1)目的、职能(或者说期望的用途)不同

“形成性评价”其目的指向改进教育活动的质量。

“总结性评价”指向更一般的等级评定。它的直接目的是作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合格。总结性评价往往与教学效能核定联系在一起。

(2)报告听取人不同

形成性评价是内部导向的,评价的结果主要供那些正在进行教育活动的教育工作者参考。而总结性评价是外部导向的,评价的报告主要呈递给各级制定政策的管理人员,以作为他们制订政策或采取行政措施的依据。

(3)覆盖教育过程的时间不同

如前所述,形成性评价直接指向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以改进这一活动为目的,因此,它只能是在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一般不涉及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

总结性评价考察最终的效果,因此它是对教育活动全过程的检验,一般在教育过程结束后进行。

(4)对评价结果概括化程度的要求不同

形成性评价是分析性的,因而,它不要求对评价资料做较高程度的概括,而总结性评价是综合性的,它希望最后获得的资料有较高的概括化程度。

2.试说明建立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答:

1、与目标一致的原则(科学性原则)(1)保证指标系统中各项指标的内涵和测量、鉴定标准能够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2)保证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的典型性或代表性

2、方向性原则

3、可测性原则

4、系统内指标的相互独立性原则

3.简述动态评价的主要特点。答:· 评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评价包含已有的发展和潜在的发展

评价在真实情境的社会互动中进行

评价过程中幼儿可以接受支持和援助

评价应反映不同的变化和成长历程

第二次作业

1、论述题

试述当前学前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向

答:

1、评价过程由静态评价变为动态评价。

学前教育评价从早期重视对结果的评价转为现在更重视对过程的评价。早期主要通过测验来鉴别儿童,而现代学前教育评价则是来改进学前教育的,更关注于过程,而动态评价恰恰是强调评价与教学成为一体,它是发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而不是在教育活动之后。动态评价把评价看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对幼儿发展的分析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它不同于静态评价使用标准化的个人测验所得到的信息,因为这种信息只反映幼儿过去学到的和能独立表现的部分,是已经“成熟”的能力。动态评价关注的是幼儿在合作中得到支持和援助后的表现,它较静态评价更能提供给教师关于幼儿发展的信息,它所反映的是幼儿“萌发的”和“成熟中”的能力,并能告诉教师现在幼儿在学什么,并预期他们未来能做什么,而这些又正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

2、评价情境由人为的变为真实的,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对幼儿进行评价。人为情境中的评价是指那种脱离幼儿真实的生活与学习情境,人为地设计情境对幼儿进行评价。它采用传统的智力测验的方法来评价幼儿的发展。真实情境中的评价是指在幼儿真实的生活、学习经验与情境中对幼儿所进行的评价。强调评价与教育过程的结合。

3、评价内容和方式由单一变多元。

评价的内容由单一变多元,如对幼儿发展的评价,过去只关注认知方面,而现在则涉及所有的领域,社会的、情感的、认知的和运动的,有的还涉及到学习的风格方面。在方法上,不仅关注对结果的量化评价,同时注意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同时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不仅考察“认识”或“概念”等认识层面,同时关注对“表现”等行为观察层面的考察。

4、由评价者作为单一评价主体到有关人员都是评价的参与者。由评价者作为单一评价主体到有关人员都是评价的参与者。例如过去对幼儿发展的评价基本上是由教师进行的,家长很少参与对幼儿发展的评价。而如《纲要》所指出的“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

2、应用题

一个大班教师想评价本班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状况,请为其设计具体的评价方法,并说明采用这一或这些方法的原因。答:

一、教育评价的内容概述。

观察、记录、分析、判断幼儿发展的能力,是新时期幼儿教师基本能力结构中的重要内容,开展幼儿发展评价,有利于教师发展和提高这些基本能力。具体的评价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的目的、教育工作的需要进行选择。

一般而言,幼儿发展评价的内容及其切入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可选择课程领域来对幼儿发展进行评价。

2、可选择按课程进行的主题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对幼儿发展进行评价。开始阶段: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对哪些方面发生兴趣。进行阶段:幼儿收集了哪些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哪些内容可以进行深入的研究。主题的深入阶段:幼儿是如何解决问题的,采用了哪些方法和途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幼儿有哪些差异等。

主题的结束阶段:幼儿在这个主题中获得了哪些发展,还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等。

3、可选择多元智力的各个方面来对幼儿进行评价。

二、教育评价的方法概述。幼儿发展评价的方法有:

1、观察法:

2、谈话法

通过与幼儿面对面的交谈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谈话法可分为直接问答的谈话、选择答案的谈话、自由回答的谈话、自然谈话等。教师在运用谈话法时可采用录音记录的方式保存资料,也可用图夹文的方式将谈话的内容记录、展示出来,供幼儿和教师、家长共同分享。

谈话法能较快捷的了解幼儿发展中某些难以用行为表现出来的认识方面的问题。常用于收集有关幼儿动机、态度、自我认识等方面的信息。

3、作品分析法

教师和幼儿合作收集幼儿学年中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阅读、描述、数学、美工和音乐作品,如绘画、泥塑、各种记录单、参观访谈的记录报告、幼儿自创的书写符号、叙述自编故事时的录音带、创编舞蹈时的录像带、一张反映几个幼儿正在合作探究某一实物时的摄影作品、集体创作或积木建构的照片、成人记录幼儿描述的故事或事件等等,把作品和教师的文字记录放在一起,可以帮助教师看出幼儿的发展形式,确认幼儿进步的情形。

4、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由评价者根据评价目的,向被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调查表,广泛收集幼儿发展信息的一种方法。

主要是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5、档案评估法

档案评估法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方法,它融过程与结果为一体,兼容了多种具体评价的方法,如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等。幼儿发展档案里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幼儿活动的实际成品,它代表了每个幼儿努力的程度与有形的成就,它呈现出一段学习的历史。

篇2:幼儿游戏理论作业

测试时间:100 判断题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简答题

一、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表演游戏是指以想象和模仿通过扮演角色来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

A.错误 B.正确

2.为了保证游戏对幼儿的教育作用,教师应该树立指导游戏的权威。

A.错误 B.正确

3.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位游戏中心,有达到目的的方法活动,活动有组织者或领导者的游戏是合作游戏。

A.错误 B.正确

4.“生活预演说”的代表人物是格罗斯。

A.错误 B.正确

5.四岁幼儿最喜欢规则游戏。

A.错误 B.正确

6.游戏是一种需要成人指导的活动是激活游戏理论的基本思想。

A.错误 B.正确

7.角色意识是角色扮演的基本成分,也是最先出现的成分。

A.错误 B.正确

8.游戏和学习是相互独立,不可相互转化的。

A.错误 B.正确

9.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是象征性游戏。

A.错误 B.正确

10.“复演论”是由美国心理学霍尔提出的观点。

A.错误 B.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结构游戏反映现实生活的主要形式是

A.扮演角色 B.表演文学作品 C.说唱绘画

D.动手造型构造物体

2.由多数儿童共同扮演社会角色,并融入人际互动、语言沟通,社会规范的一种戏剧性游戏是属于

A.建构性游戏 B.功能性游戏 C.有规则的竞赛游戏 D.象征性游戏

3.一个孩子在他原有的认知图中已有“狗”的概念,以后他把大狗、小狗、黑狗、黄狗统统纳入他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是一个()的过程。

A.同化 B.冲突 C.顺应 D.平衡

4.儿童游戏的方式随着年龄而改变,其发展顺序何者才正确? A.独自->平行->联合->合作游戏 B.平行->独自->联合->合作游戏 C.独自->平行->合作->联合游戏 D.平行->独自->合作->联合游戏

5.三、四岁的幼儿游戏,会与其它幼儿有互动及交谈,但游戏并没有共同目标,这是属于游戏的那一分期?

A.单独游戏 B.平行游戏 C.合作游戏 D.联合游戏 6.“恩物”的设计者是

A.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福禄培尔 D.陈鹤琴

7.游戏中儿童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当“医生”,就得有人当“病人”)这种角色属于

A.机能性角色 B.对应性角色 C.想象性角色 D.虚幻性角色

8.关于幼儿游戏的辅导方法,下列正确的是

A.玩具一次只给他一种 B.严格限制儿童游戏的时间 C.应纠正幼儿错误的玩法 D.当幼儿求助时,应避免予以协助

9.按照童话、故事中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是

A.结构游戏 B.表演游戏 C.角色游戏 D.音乐游戏

10.投形盒、拼图、嵌板等属于什么游戏的玩具?

A.音乐游戏 B.体育游戏 C.表演游戏 D.智力游戏

三、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一般而言,对孩子的游戏品质产生不同影响的育儿方式有

A.敏感型

B.专制型 C.冷漠型 D.温和型

2.下列不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是

A.角色动机说 B.精力过剩说 C.松弛消遣说 D.宣泄说

3.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和地位有(A.游戏环境的创设性

B.游戏实施的权威者 C.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D.游戏过程的观察者 4.规则性游戏包括

A.角色游戏 B.体育游戏 C.音乐游戏 D.智力游戏

5.象征性游戏的构成因素包括

A.角色分享

B.情景迁移 C.物的替代 D.角色扮演

6.从游戏者活动内容的角度分类,游戏分为

A.动作技能性游戏 B.认知性游戏 C.社会戏剧性游戏 D.结构性游戏

7.从游戏群体社会性的角度游戏可分为

A.独自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8.儿童角色扮演的动机有

A.认知动机 B.学习动机 C.模仿动机 D.情感动机

9.学前教育实施游戏的两条途径包括

A.教学游戏化 B.游戏的教育化 C.教育的游戏化 D.游戏化教学

10.下列属于想象性角色的有

A.医生 B.神仙 C.黑猫警长 D.奥特曼

四、简答题(共 2 道试题,共 20 分。)1.简述弗洛伊德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1)能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2)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 2.游戏群体的社会化趋势是怎样的?

1、从独自游戏到集团游戏 儿童游戏活动的社会性发展轨迹表现为:首先出现的是“独自—机能性游戏”;其次是“平行—模仿性装扮”;然后进入“集团—合作性游戏”。从独自游戏到平行游戏再到集团游戏表明,儿童随年龄的增长,游戏的社会性不断加强。

2、集团性装扮游戏的合作功能(1)游戏前的准备和协商:包括主题的确定、角色的分配和材料的选择。(2)游戏过程的协作。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作业五_0002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100 判断题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简答题

一、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角色意识是角色扮演的基本成分,也是最先出现的成分。

A.错误 B.正确

2.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位游戏中心,有达到目的的方法活动,活动有组织者或领导者的游戏是合作游戏。A.错误 B.正确

3.孟母三迁的典故说明古代教育家强调对儿童游戏进行干预。

A.错误 B.正确

4.“复演论”是由美国心理学霍尔提出的观点。

A.错误 B.正确

5.为了保证游戏对幼儿的教育作用,教师应该树立指导游戏的权威。

A.错误 B.正确

6.“生活预演说”的代表人物是格罗斯。

A.错误 B.正确

7.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是象征性游戏。

A.错误 B.正确

8.“老鹰抓小鸡”、“官兵捉强盗”等游戏属于结构性游戏。

A.错误 B.正确

9.游戏和学习是相互独立,不可相互转化的。

A.错误 B.正确

10.四岁幼儿最喜欢规则游戏。

A.错误 B.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精力过剩说”的代表人物是

A.席勒 B.格罗斯 C.皮亚杰 D.维果斯基

2.按照童话、故事中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是

A.结构游戏 B.表演游戏 C.角色游戏 D.音乐游戏

3.关于幼儿游戏的辅导方法,下列正确的是

A.玩具一次只给他一种 B.严格限制儿童游戏的时间 C.应纠正幼儿错误的玩法

D.当幼儿求助时,应避免予以协助

4.投形盒、拼图、嵌板等属于什么游戏的玩具?

A.音乐游戏 B.体育游戏 C.表演游戏 D.智力游戏

5.象征性游戏是儿童的典型游戏,象征性在下列哪一个时期成为游戏的基本特征?

A.感知运动期 B.前运算期 C.具体运算期 D.形式运算期

6.儿童游戏的方式随着年龄而改变,其发展顺序何者才正确?

A.独自->平行->联合->合作游戏 B.平行->独自->联合->合作游戏 C.独自->平行->合作->联合游戏 D.平行->独自->合作->联合游戏

7.一个孩子在他原有的认知图中已有“狗”的概念,以后他把大狗、小狗、黑狗、黄狗统统纳入他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是一个()的过程。

A.同化 B.冲突 C.顺应 D.平衡

8.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

A.科学教育活动 B.游戏

C.日常生活活动 D.上课

9.由多数儿童共同扮演社会角色,并融入人际互动、语言沟通,社会规范的一种戏剧性游戏是属于

A.建构性游戏 B.功能性游戏 C.有规则的竞赛游戏 D.象征性游戏

10.游戏中儿童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当“医生”,就得有人当“病人”)这种角色属于

A.机能性角色 B.对应性角色 C.想象性角色 D.虚幻性角色

三、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1.指导幼儿表演游戏的原则有

A.选择适当的童话、故事

B.帮助幼儿掌握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人物形象特点 C.帮助幼儿组织游戏 D.始终关心和支持幼儿的游戏 2.儿童角色扮演的动机有

A.认知动机 B.学习动机 C.模仿动机 D.情感动机

3.下列不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是

A.角色动机说 B.精力过剩说 C.松弛消遣说 D.宣泄说

4.下列属于想象性角色的有

A.医生 B.神仙 C.黑猫警长 D.奥特曼

5.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和地位有(A.游戏环境的创设性 B.游戏实施的权威者 C.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D.游戏过程的观察者

6.成人作为游戏进展的支持者,其支持主要表现在

A.材料的支持

B.精神的支持 C.时间的支持 D.语言的支持

7.一般而言,对孩子的游戏品质产生不同影响的育儿方式有

A.敏感型 B.专制型 C.冷漠型 D.温和型

8.学前教育实施游戏的两条途径包括

A.教学游戏化 B.游戏的教育化 C.教育的游戏化 D.游戏化教学

9.游戏实现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表现在

A.游戏促进了儿童的社会交往关系 B.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实践的机会 C.游戏使儿童经常体验积极的情感 D.游戏帮助儿童摆脱了自我中心 10.规则性游戏包括

A.角色游戏 B.体育游戏 C.音乐游戏 D.智力游戏

四、简答题

1.简述结构游戏的特征。

1)从材料上看,是一种素材玩具。2)从行为上看,是一种构造活动。3)从认知上看,是一种空间知觉和象征能力的体现。2.游戏群体的社会化趋势是怎样的?

1、从独自游戏到集团游戏 儿童游戏活动的社会性发展轨迹表现为:首先出现的是“独自—机能性游戏”;其次是“平行—模仿性装扮”;然后进入“集团—合作性游戏”。从独自游戏到平行游戏再到集团游戏表明,儿童随年龄的增长,游戏的社会性不断加强。

2、集团性装扮游戏的合作功能(1)游戏前的准备和协商:包括主题的确定、角色的分配和材料的选择。(2)游戏过程的协作。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作业五_0003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100 判断题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简答题

一、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幼儿在家扮演的是妈妈,去医院上班时医生,这种较色属于关联性角色。

A.错误 B.正确

2.孟母三迁的典故说明古代教育家强调对儿童游戏进行干预。

A.错误 B.正确

3.表演游戏是指以想象和模仿通过扮演角色来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

A.错误 B.正确

4.游戏和学习是相互独立,不可相互转化的。

A.错误 B.正确 5.“生活预演说”的代表人物是格罗斯。

A.错误 B.正确

6.规则性游戏是发生于认知发展的感觉运动时的游戏形式。

A.错误 B.正确

7.一般而言,个人安静的游戏一般发生在较大、开放式的空间。

A.错误 B.正确

8.“复演论”是由美国心理学霍尔提出的观点。

A.错误 B.正确

9.角色意识是角色扮演的基本成分,也是最先出现的成分。

A.错误 B.正确

10.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位游戏中心,有达到目的的方法活动,活动有组织者或领导者的游戏是合作游戏。

A.错误 B.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儿童当一种游戏玩腻时,又去玩另一种新的游戏,这在游戏时间的角度分类上属于

A.未分化型游戏 B.累积型游戏 C.连续型游戏 D.分节型游戏

2.关于幼儿游戏的辅导方法,下列正确的是

A.玩具一次只给他一种 B.严格限制儿童游戏的时间 C.应纠正幼儿错误的玩法

D.当幼儿求助时,应避免予以协助 3.下列几组游戏中,属于创造性游戏的是

A.角色游戏

结构游戏

表演游戏 B.体育游戏

音乐游戏

智力游戏 C.有规则游戏 音乐游戏

语言游戏 D.计算游戏 科学常识游戏

语言游戏 4.“恩物”的设计者是

A.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福禄培尔 D.陈鹤琴

5.由多数儿童共同扮演社会角色,并融入人际互动、语言沟通,社会规范的一种戏剧性游戏是属于

A.建构性游戏 B.功能性游戏 C.有规则的竞赛游戏 D.象征性游戏

6.三、四岁的幼儿游戏,会与其它幼儿有互动及交谈,但游戏并没有共同目标,这是属于游戏的那一分期?

A.单独游戏 B.平行游戏 C.合作游戏 D.联合游戏

7.结构游戏反映现实生活的主要形式是

A.扮演角色 B.表演文学作品 C.说唱绘画

D.动手造型构造物体

8.投形盒、拼图、嵌板等属于什么游戏的玩具?

A.音乐游戏 B.体育游戏 C.表演游戏 D.智力游戏

9.游戏中儿童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当“医生”,就得有人当“病人”)这种角色属于

A.机能性角色 B.对应性角色 C.想象性角色 D.虚幻性角色

10.“精力过剩说”的代表人物是

A.席勒 B.格罗斯 C.皮亚杰 D.维果斯基

三、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成人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其关键是尊重儿童,要做到

A.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 B.尊重儿童的游戏意愿 C.尊重儿童支配游戏材料的权利 D.了解孩子的心理

2.指导幼儿表演游戏的原则有

A.选择适当的童话、故事

B.帮助幼儿掌握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人物形象特点 C.帮助幼儿组织游戏 D.始终关心和支持幼儿的游戏

3.游戏实现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表现在

A.游戏促进了儿童的社会交往关系 B.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实践的机会 C.游戏使儿童经常体验积极的情感 D.游戏帮助儿童摆脱了自我中心

4.成人作为游戏进展的支持者,其支持主要表现在

A.材料的支持

B.精神的支持 C.时间的支持 D.语言的支持

5.象征性游戏的构成因素包括

A.角色分享 B.情景迁移 C.物的替代 D.角色扮演

6.从游戏者活动内容的角度分类,游戏分为

A.动作技能性游戏 B.认知性游戏 C.社会戏剧性游戏 D.结构性游戏 7.规则性游戏包括

A.角色游戏 B.体育游戏 C.音乐游戏 D.智力游戏

8.学前教育实施游戏的两条途径包括

A.教学游戏化 B.游戏的教育化 C.教育的游戏化 D.游戏化教学 9.下列属于想象性角色的有

A.医生 B.神仙 C.黑猫警长 D.奥特曼

10.培养幼儿观察力的要点有

A.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培养独立观察的能力 B.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 C.引导幼儿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D.语言在提高观察力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四、简答题(共 2 道试题,共 20 分。)1.简述弗洛伊德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1)能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2)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2.游戏群体的社会化趋势是怎样的?

1、从独自游戏到集团游戏 儿童游戏活动的社会性发展轨迹表现为:首先出现的是“独自—机能性游戏”;其次是“平行—模仿性装扮”;然后进入“集团—合作性游戏”。从独自游戏到平行游戏再到集团游戏表明,儿童随年龄的增长,游戏的社会性不断加强。

2、集团性装扮游戏的合作功能(1)游戏前的准备和协商:包括主题的确定、角色的分配和材料的选择。(2)游戏过程的协作。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作业五_0004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100 判断题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简答题

一、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位游戏中心,有达到目的的方法活动,活动有组织者或领导者的游戏是合作游戏。

A.错误 B.正确

2.幼儿在家扮演的是妈妈,去医院上班时医生,这种较色属于关联性角色。

A.错误 B.正确

3.“生活预演说”的代表人物是格罗斯。

A.错误 B.正确

4.四岁幼儿最喜欢规则游戏。

A.错误 B.正确

5.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是象征性游戏。

A.错误 B.正确

6.一般而言,个人安静的游戏一般发生在较大、开放式的空间。

A.错误 B.正确

7.为了保证游戏对幼儿的教育作用,教师应该树立指导游戏的权威。A.错误 B.正确

8.游戏是一种需要成人指导的活动是激活游戏理论的基本思想。

A.错误 B.正确

9.游戏和学习是相互独立,不可相互转化的。

A.错误 B.正确

10.规则性游戏是发生于认知发展的感觉运动时的游戏形式。

A.错误 B.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关于幼儿游戏的辅导方法,下列正确的是

A.玩具一次只给他一种 B.严格限制儿童游戏的时间 C.应纠正幼儿错误的玩法

D.当幼儿求助时,应避免予以协助 2.“精力过剩说”的代表人物是

A.席勒 B.格罗斯 C.皮亚杰 D.维果斯基

3.下列几组游戏中,属于创造性游戏的是

A.角色游戏 结构游戏 表演游戏 B.体育游戏 音乐游戏 智力游戏 C.有规则游戏 音乐游戏 语言游戏 D.计算游戏 科学常识游戏 语言游戏

4.儿童当一种游戏玩腻时,又去玩另一种新的游戏,这在游戏时间的角度分类上属于

A.未分化型游戏 B.累积型游戏 C.连续型游戏 D.分节型游戏

5.游戏中儿童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当“医生”,就得有人当“病人”)这种角色属于

A.机能性角色 B.对应性角色 C.想象性角色 D.虚幻性角色

6.按照童话、故事中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是

A.结构游戏 B.表演游戏 C.角色游戏 D.音乐游戏

7.结构游戏反映现实生活的主要形式是

A.扮演角色 B.表演文学作品 C.说唱绘画

D.动手造型构造物体 8.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

A.科学教育活动 B.游戏

C.日常生活活动 D.上课

9.投形盒、拼图、嵌板等属于什么游戏的玩具?

A.音乐游戏 B.体育游戏 C.表演游戏 D.智力游戏

10.一个孩子在他原有的认知图中已有“狗”的概念,以后他把大狗、小狗、黑狗、黄狗统统纳入他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是一个()的过程。

A.同化 B.冲突 C.顺应 D.平衡

三、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1.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和地位有(A.游戏环境的创设性 B.游戏实施的权威者 C.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D.游戏过程的观察者 2.儿童角色扮演的动机有

A.认知动机 B.学习动机 C.模仿动机 D.情感动机 3.指导幼儿表演游戏的原则有

A.选择适当的童话、故事

B.帮助幼儿掌握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人物形象特点 C.帮助幼儿组织游戏 D.始终关心和支持幼儿的游戏

4.从游戏群体社会性的角度游戏可分为

A.独自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5.游戏实现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表现在

A.游戏促进了儿童的社会交往关系 B.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实践的机会 C.游戏使儿童经常体验积极的情感 D.游戏帮助儿童摆脱了自我中心 6.下列不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是

A.角色动机说 B.精力过剩说 C.松弛消遣说 D.宣泄说

7.学前教育实施游戏的两条途径包括

A.教学游戏化 B.游戏的教育化 C.教育的游戏化 D.游戏化教学 8.规则性游戏包括

A.角色游戏 B.体育游戏 C.音乐游戏 D.智力游戏

9.象征性游戏的构成因素包括

A.角色分享 B.情景迁移 C.物的替代 D.角色扮演

10.下列属于想象性角色的有

A.医生 B.神仙 C.黑猫警长 D.奥特曼

四、简答题(共 2 道试题,共 20 分。)1.简述结构游戏的特征。

1)从材料上看,是一种素材玩具。2)从行为上看,是一种构造活动。3)从认知上看,是一种空间知觉和象征能力的体现。

2.游戏群体的社会化趋势是怎样的?

1、从独自游戏到集团游戏 儿童游戏活动的社会性发展轨迹表现为:首先出现的是“独自—机能性游戏”;其次是“平行—模仿性装扮”;然后进入“集团—合作性游戏”。从独自游戏到平行游戏再到集团游戏表明,儿童随年龄的增长,游戏的社会性不断加强。

2、集团性装扮游戏的合作功能(1)游戏前的准备和协商:包括主题的确定、角色的分配和材料的选择。(2)游戏过程的协作。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作业五_0005

一、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四岁幼儿最喜欢规则游戏。

A.错误 B.正确 2.游戏和学习是相互独立,不可相互转化的。

A.错误 B.正确

3.游戏是一种需要成人指导的活动是激活游戏理论的基本思想。

A.错误 B.正确

4.表演游戏是指以想象和模仿通过扮演角色来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

A.错误 B.正确

5.“老鹰抓小鸡”、“官兵捉强盗”等游戏属于结构性游戏。

A.错误 B.正确

6.幼儿在家扮演的是妈妈,去医院上班时医生,这种较色属于关联性角色。

A.错误 B.正确

7.规则性游戏是发生于认知发展的感觉运动时的游戏形式。

A.错误 B.正确

8.角色意识是角色扮演的基本成分,也是最先出现的成分。

A.错误 B.正确

9.“复演论”是由美国心理学霍尔提出的观点。

A.错误 B.正确

10.“生活预演说”的代表人物是格罗斯。

A.错误 B.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由多数儿童共同扮演社会角色,并融入人际互动、语言沟通,社会规范的一种戏剧性游戏是属于

A.建构性游戏 B.功能性游戏 C.有规则的竞赛游戏 D.象征性游戏

2.关于幼儿游戏的辅导方法,下列正确的是

A.玩具一次只给他一种 B.严格限制儿童游戏的时间 C.应纠正幼儿错误的玩法

D.当幼儿求助时,应避免予以协助

3.三、四岁的幼儿游戏,会与其它幼儿有互动及交谈,但游戏并没有共同目标,这是属于游戏的那一分期?

A.单独游戏 B.平行游戏 C.合作游戏 D.联合游戏

4.结构游戏反映现实生活的主要形式是

A.扮演角色 B.表演文学作品 C.说唱绘画

D.动手造型构造物体

5.儿童当一种游戏玩腻时,又去玩另一种新的游戏,这在游戏时间的角度分类上属于

A.未分化型游戏 B.累积型游戏 C.连续型游戏 D.分节型游戏

6.游戏中儿童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当“医生”,就得有人当“病人”)这种角色属于

A.机能性角色 B.对应性角色 C.想象性角色 D.虚幻性角色

7.“精力过剩说”的代表人物是

A.席勒 B.格罗斯 C.皮亚杰 D.维果斯基

8.儿童游戏的方式随着年龄而改变,其发展顺序何者才正确?

A.独自->平行->联合->合作游戏 B.平行->独自->联合->合作游戏 C.独自->平行->合作->联合游戏 D.平行->独自->合作->联合游戏 9.“恩物”的设计者是

A.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福禄培尔 D.陈鹤琴

10.下列几组游戏中,属于创造性游戏的是

A.角色游戏

结构游戏

表演游戏 B.体育游戏

音乐游戏

智力游戏 C.有规则游戏 音乐游戏

语言游戏 D.计算游戏 科学常识游戏

语言游戏

三、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1.学前教育实施游戏的两条途径包括

A.教学游戏化 B.游戏的教育化 C.教育的游戏化 D.游戏化教学

2.成人作为游戏进展的支持者,其支持主要表现在

A.材料的支持

B.精神的支持 C.时间的支持 D.语言的支持 3.规则性游戏包括

A.角色游戏 B.体育游戏 C.音乐游戏 D.智力游戏

4.从游戏者活动内容的角度分类,游戏分为

A.动作技能性游戏 B.认知性游戏 C.社会戏剧性游戏 D.结构性游戏

5.从游戏群体社会性的角度游戏可分为 A.独自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6.指导幼儿表演游戏的原则有

A.选择适当的童话、故事

B.帮助幼儿掌握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人物形象特点 C.帮助幼儿组织游戏 D.始终关心和支持幼儿的游戏 7.培养幼儿观察力的要点有

A.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培养独立观察的能力 B.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 C.引导幼儿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D.语言在提高观察力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8.下列属于想象性角色的有

A.医生 B.神仙 C.黑猫警长 D.奥特曼

9.儿童角色扮演的动机有

A.认知动机 B.学习动机 C.模仿动机 D.情感动机 10.象征性游戏的构成因素包括

A.角色分享 B.情景迁移 C.物的替代 D.角色扮演

四、简答题(共 2 道试题,共 20 分。)1.简述结构游戏的特征。

1)从材料上看,是一种素材玩具。2)从行为上看,是一种构造活动。3)从认知上看,是一种空间知觉和象征能力的体现。

2.简述弗洛伊德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1)能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2)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作业五_0006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100 判断题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简答题

一、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生活预演说”的代表人物是格罗斯。

A.错误 B.正确

2.规则性游戏是发生于认知发展的感觉运动时的游戏形式。

A.错误 B.正确

3.游戏和学习是相互独立,不可相互转化的。

A.错误 B.正确

4.表演游戏是指以想象和模仿通过扮演角色来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

A.错误 B.正确

5.“复演论”是由美国心理学霍尔提出的观点。

A.错误 B.正确

6.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位游戏中心,有达到目的的方法活动,活动有组织者或领导者的游戏是合作游戏。

A.错误 B.正确

7.游戏是一种需要成人指导的活动是激活游戏理论的基本思想。

A.错误 B.正确

8.孟母三迁的典故说明古代教育家强调对儿童游戏进行干预。

A.错误 B.正确

9.四岁幼儿最喜欢规则游戏。

A.错误 B.正确

10.角色意识是角色扮演的基本成分,也是最先出现的成分。

A.错误 B.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儿童当一种游戏玩腻时,又去玩另一种新的游戏,这在游戏时间的角度分类上属于

A.未分化型游戏 B.累积型游戏 C.连续型游戏 D.分节型游戏

2.象征性游戏是儿童的典型游戏,象征性在下列哪一个时期成为游戏的基本特征?

A.感知运动期 B.前运算期 C.具体运算期 D.形式运算期

3.结构游戏反映现实生活的主要形式是

A.扮演角色 B.表演文学作品 C.说唱绘画

D.动手造型构造物体 4.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

A.科学教育活动 B.游戏 C.日常生活活动 D.上课

5.“精力过剩说”的代表人物是

A.席勒 B.格罗斯 C.皮亚杰 D.维果斯基

6.按照童话、故事中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是

A.结构游戏 B.表演游戏 C.角色游戏 D.音乐游戏

7.由多数儿童共同扮演社会角色,并融入人际互动、语言沟通,社会规范的一种戏剧性游戏是属于

A.建构性游戏 B.功能性游戏 C.有规则的竞赛游戏 D.象征性游戏

8.下列几组游戏中,属于创造性游戏的是

A.角色游戏

结构游戏

表演游戏 B.体育游戏

音乐游戏

智力游戏 C.有规则游戏 音乐游戏

语言游戏 D.计算游戏 科学常识游戏

语言游戏 9.关于幼儿游戏的辅导方法,下列正确的是

A.玩具一次只给他一种 B.严格限制儿童游戏的时间 C.应纠正幼儿错误的玩法

D.当幼儿求助时,应避免予以协助

10.三、四岁的幼儿游戏,会与其它幼儿有互动及交谈,但游戏并没有共同目标,这是属于游戏的那一分期?

A.单独游戏 B.平行游戏 C.合作游戏 D.联合游戏

三、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1.培养幼儿观察力的要点有

A.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培养独立观察的能力 B.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 C.引导幼儿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D.语言在提高观察力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2.成人作为游戏进展的支持者,其支持主要表现在

A.材料的支持

B.精神的支持 C.时间的支持 D.语言的支持

3.一般而言,对孩子的游戏品质产生不同影响的育儿方式有

A.敏感型

B.专制型 C.冷漠型 D.温和型

4.成人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其关键是尊重儿童,要做到

A.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 B.尊重儿童的游戏意愿 C.尊重儿童支配游戏材料的权利 D.了解孩子的心理 5.指导幼儿表演游戏的原则有

A.选择适当的童话、故事

B.帮助幼儿掌握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人物形象特点 C.帮助幼儿组织游戏 D.始终关心和支持幼儿的游戏 6.儿童角色扮演的动机有

A.认知动机 B.学习动机 C.模仿动机 D.情感动机 7.游戏实现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表现在

A.游戏促进了儿童的社会交往关系 B.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实践的机会 C.游戏使儿童经常体验积极的情感 D.游戏帮助儿童摆脱了自我中心 8.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和地位有(A.游戏环境的创设性

B.游戏实施的权威者 C.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D.游戏过程的观察者 9.规则性游戏包括

A.角色游戏 B.体育游戏 C.音乐游戏 D.智力游戏

10.从游戏群体社会性的角度游戏可分为

A.独自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四、简答题(共 2 道试题,共 20 分。)1.简述弗洛伊德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1)能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2)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简述结构游戏的特征。

1)从材料上看,是一种素材玩具。2)从行为上看,是一种构造活动。3)从认知上看,是一种空间知觉和象征能力的体现。《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作业五_0007

一、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老鹰抓小鸡”、“官兵捉强盗”等游戏属于结构性游戏。A.错误 B.正确

2.规则性游戏是发生于认知发展的感觉运动时的游戏形式。A.错误 B.正确

3.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位游戏中心,有达到目的的方法活动,活动有组织者或领导者的游戏是合作游戏。

A.错误 B.正确

4.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是象征性游戏。A.错误 B.正确

5.幼儿在家扮演的是妈妈,去医院上班时医生,这种较色属于关联性角色。A.错误 B.正确

6.游戏和学习是相互独立,不可相互转化的。A.错误 B.正确

7.孟母三迁的典故说明古代教育家强调对儿童游戏进行干预。A.错误 B.正确

8.四岁幼儿最喜欢规则游戏。A.错误 B.正确 9.一般而言,个人安静的游戏一般发生在较大、开放式的空间。A.错误 B.正确

10.表演游戏是指以想象和模仿通过扮演角色来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A.错误 B.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游戏中儿童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当“医生”,就得有人当“病人”)这种角色属于

A.机能性角色 B.对应性角色 C.想象性角色 D.虚幻性角色

2.关于幼儿游戏的辅导方法,下列正确的是 A.玩具一次只给他一种 B.严格限制儿童游戏的时间 C.应纠正幼儿错误的玩法

D.当幼儿求助时,应避免予以协助 3.“精力过剩说”的代表人物是 A.席勒 B.格罗斯 C.皮亚杰 D.维果斯基

4.三、四岁的幼儿游戏,会与其它幼儿有互动及交谈,但游戏并没有共同目标,这是属于游戏的那一分期?

A.单独游戏 B.平行游戏 C.合作游戏 D.联合游戏

5.由多数儿童共同扮演社会角色,并融入人际互动、语言沟通,社会规范的一种戏剧性游戏是属于

A.建构性游戏 B.功能性游戏 C.有规则的竞赛游戏 D.象征性游戏

6.投形盒、拼图、嵌板等属于什么游戏的玩具? A.音乐游戏 B.体育游戏 C.表演游戏 D.智力游戏

7.结构游戏反映现实生活的主要形式是 A.扮演角色 B.表演文学作品 C.说唱绘画

D.动手造型构造物体

8.儿童当一种游戏玩腻时,又去玩另一种新的游戏,这在游戏时间的角度分类上属于 A.未分化型游戏 B.累积型游戏 C.连续型游戏 D.分节型游戏

9.象征性游戏是儿童的典型游戏,象征性在下列哪一个时期成为游戏的基本特征? A.感知运动期 B.前运算期 C.具体运算期 D.形式运算期

10.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 A.科学教育活动 B.游戏

C.日常生活活动 D.上课

三、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1.成人作为游戏进展的支持者,其支持主要表现在 A.材料的支持

B.精神的支持 C.时间的支持 D.语言的支持

2.培养幼儿观察力的要点有

A.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培养独立观察的能力 B.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 C.引导幼儿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D.语言在提高观察力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3.指导幼儿表演游戏的原则有 A.选择适当的童话、故事

B.帮助幼儿掌握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人物形象特点 C.帮助幼儿组织游戏

D.始终关心和支持幼儿的游戏 4.规则性游戏包括 A.角色游戏 B.体育游戏 C.音乐游戏 D.智力游戏

5.儿童角色扮演的动机有 A.认知动机 B.学习动机 C.模仿动机 D.情感动机

6.象征性游戏的构成因素包括 A.角色分享 B.情景迁移 C.物的替代 D.角色扮演

7.下列不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是 A.角色动机说 B.精力过剩说 C.松弛消遣说 D.宣泄说

8.一般而言,对孩子的游戏品质产生不同影响的育儿方式有 A.敏感型 B.专制型 C.冷漠型 D.温和型 9.游戏实现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表现在 A.游戏促进了儿童的社会交往关系 B.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实践的机会 C.游戏使儿童经常体验积极的情感 D.游戏帮助儿童摆脱了自我中心

10.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和地位有(A.游戏环境的创设性 B.游戏实施的权威者 C.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D.游戏过程的观察者

四、简答题(共 2 道试题,共 20 分。)1.简述结构游戏的特征。

1)从材料上看,是一种素材玩具。2)从行为上看,是一种构造活动。3)从认知上看,是一种空间知觉和象征能力的体现。

2.游戏群体的社会化趋势是怎样的?

1、从独自游戏到集团游戏 儿童游戏活动的社会性发展轨迹表现为:首先出现的是“独自—机能性游戏”;其次是“平行—模仿性装扮”;然后进入“集团—合作性游戏”。从独自游戏到平行游戏再到集团游戏表明,儿童随年龄的增长,游戏的社会性不断加强。

2、集团性装扮游戏的合作功能(1)游戏前的准备和协商:包括主题的确定、角色的分配和材料的选择。(2)游戏过程的协作。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作业五_0008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100

判断题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简答题

一、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是象征性游戏。A.错误 B.正确

2.“复演论”是由美国心理学霍尔提出的观点。A.错误 B.正确 3.孟母三迁的典故说明古代教育家强调对儿童游戏进行干预。A.错误 B.正确

4.“老鹰抓小鸡”、“官兵捉强盗”等游戏属于结构性游戏。A.错误 B.正确

5.表演游戏是指以想象和模仿通过扮演角色来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A.错误 B.正确

6.幼儿在家扮演的是妈妈,去医院上班时医生,这种较色属于关联性角色。A.错误 B.正确

7.为了保证游戏对幼儿的教育作用,教师应该树立指导游戏的权威。A.错误 B.正确

8.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位游戏中心,有达到目的的方法活动,活动有组织者或领导者的游戏是合作游戏。

A.错误 B.正确

9.角色意识是角色扮演的基本成分,也是最先出现的成分。A.错误 B.正确

10.游戏是一种需要成人指导的活动是激活游戏理论的基本思想。A.错误 B.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关于幼儿游戏的辅导方法,下列正确的是 A.玩具一次只给他一种 B.严格限制儿童游戏的时间 C.应纠正幼儿错误的玩法

D.当幼儿求助时,应避免予以协助

2.儿童游戏的方式随着年龄而改变,其发展顺序何者才正确? A.独自->平行->联合->合作游戏 B.平行->独自->联合->合作游戏 C.独自->平行->合作->联合游戏 D.平行->独自->合作->联合游戏 3.下列几组游戏中,属于创造性游戏的是 A.角色游戏

结构游戏

表演游戏 B.体育游戏

音乐游戏

智力游戏 C.有规则游戏 音乐游戏

语言游戏 D.计算游戏 科学常识游戏

语言游戏 4.结构游戏反映现实生活的主要形式是 A.扮演角色 B.表演文学作品 C.说唱绘画

D.动手造型构造物体 5.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 A.科学教育活动 B.游戏

C.日常生活活动 D.上课

6.按照童话、故事中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是 A.结构游戏 B.表演游戏 C.角色游戏 D.音乐游戏

7.象征性游戏是儿童的典型游戏,象征性在下列哪一个时期成为游戏的基本特征? A.感知运动期 B.前运算期 C.具体运算期 D.形式运算期

8.儿童当一种游戏玩腻时,又去玩另一种新的游戏,这在游戏时间的角度分类上属于 A.未分化型游戏 B.累积型游戏 C.连续型游戏 D.分节型游戏

9.三、四岁的幼儿游戏,会与其它幼儿有互动及交谈,但游戏并没有共同目标,这是属于游戏的那一分期?

A.单独游戏 B.平行游戏 C.合作游戏 D.联合游戏

10.投形盒、拼图、嵌板等属于什么游戏的玩具? A.音乐游戏 B.体育游戏 C.表演游戏 D.智力游戏、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1.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和地位有(A.游戏环境的创设性 B.游戏实施的权威者 C.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D.游戏过程的观察者

2.成人作为游戏进展的支持者,其支持主要表现在 A.材料的支持

B.精神的支持 C.时间的支持 D.语言的支持

3.一般而言,对孩子的游戏品质产生不同影响的育儿方式有 A.敏感型 B.专制型 C.冷漠型 D.温和型

4.儿童角色扮演的动机有 A.认知动机 B.学习动机 C.模仿动机 D.情感动机

5.从游戏者活动内容的角度分类,游戏分为 A.动作技能性游戏 B.认知性游戏 C.社会戏剧性游戏 D.结构性游戏 6.成人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其关键是尊重儿童,要做到 A.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 B.尊重儿童的游戏意愿

C.尊重儿童支配游戏材料的权利 D.了解孩子的心理

7.下列属于想象性角色的有 A.医生 B.神仙 C.黑猫警长 D.奥特曼

8.象征性游戏的构成因素包括 A.角色分享 B.情景迁移 C.物的替代 D.角色扮演

9.下列不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是 A.角色动机说 B.精力过剩说 C.松弛消遣说 D.宣泄说

10.游戏实现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表现在 A.游戏促进了儿童的社会交往关系 B.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实践的机会 C.游戏使儿童经常体验积极的情感 D.游戏帮助儿童摆脱了自我中心

四、简答题(共 2 道试题,共 20 分。)1.游戏群体的社会化趋势是怎样的?

1、从独自游戏到集团游戏 儿童游戏活动的社会性发展轨迹表现为:首先出现的是“独自—机能性游戏”;其次是“平行—模仿性装扮”;然后进入“集团—合作性游戏”。从独自游戏到平行游戏再到集团游戏表明,儿童随年龄的增长,游戏的社会性不断加强。

2、集团性装扮游戏的合作功能(1)游戏前的准备和协商:包括主题的确定、角色的分配和材料的选择。(2)游戏过程的协作。

2.简述弗洛伊德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1)能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2)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作业五_0009

一、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生活预演说”的代表人物是格罗斯。A.错误 B.正确

2.游戏是一种需要成人指导的活动是激活游戏理论的基本思想。A.错误 B.正确

3.幼儿在家扮演的是妈妈,去医院上班时医生,这种较色属于关联性角色。A.错误 B.正确

4.为了保证游戏对幼儿的教育作用,教师应该树立指导游戏的权威。A.错误 B.正确

5.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位游戏中心,有达到目的的方法活动,活动有组织者或领导者的游戏是合作游戏。

A.错误 B.正确

6.“老鹰抓小鸡”、“官兵捉强盗”等游戏属于结构性游戏。A.错误 B.正确 7.“复演论”是由美国心理学霍尔提出的观点。A.错误 B.正确

8.角色意识是角色扮演的基本成分,也是最先出现的成分。A.错误 B.正确

9.四岁幼儿最喜欢规则游戏。A.错误 B.正确

10.规则性游戏是发生于认知发展的感觉运动时的游戏形式。A.错误 B.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象征性游戏是儿童的典型游戏,象征性在下列哪一个时期成为游戏的基本特征? A.感知运动期 B.前运算期 C.具体运算期 D.形式运算期

2.儿童当一种游戏玩腻时,又去玩另一种新的游戏,这在游戏时间的角度分类上属于 A.未分化型游戏 B.累积型游戏 C.连续型游戏 D.分节型游戏

3.“精力过剩说”的代表人物是 A.席勒 B.格罗斯 C.皮亚杰 D.维果斯基

4.下列几组游戏中,属于创造性游戏的是 A.角色游戏

结构游戏

表演游戏 B.体育游戏

音乐游戏

智力游戏 C.有规则游戏 音乐游戏

语言游戏 D.计算游戏 科学常识游戏

语言游戏

5.儿童游戏的方式随着年龄而改变,其发展顺序何者才正确? A.独自->平行->联合->合作游戏 B.平行->独自->联合->合作游戏 C.独自->平行->合作->联合游戏 D.平行->独自->合作->联合游戏 6.“恩物”的设计者是 A.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福禄培尔 D.陈鹤琴

7.三、四岁的幼儿游戏,会与其它幼儿有互动及交谈,但游戏并没有共同目标,这是属于游戏的那一分期?

A.单独游戏 B.平行游戏 C.合作游戏 D.联合游戏

8.游戏中儿童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当“医生”,就得有人当“病人”)这种角色属于

A.机能性角色 B.对应性角色 C.想象性角色 D.虚幻性角色

9.由多数儿童共同扮演社会角色,并融入人际互动、语言沟通,社会规范的一种戏剧性游戏是属于

A.建构性游戏 B.功能性游戏 C.有规则的竞赛游戏 D.象征性游戏

10.结构游戏反映现实生活的主要形式是 A.扮演角色 B.表演文学作品 C.说唱绘画

D.动手造型构造物体

三、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1.下列不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是 A.角色动机说 B.精力过剩说 C.松弛消遣说 D.宣泄说

2.学前教育实施游戏的两条途径包括 A.教学游戏化 B.游戏的教育化 C.教育的游戏化 D.游戏化教学 3.从游戏群体社会性的角度游戏可分为 A.独自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4.一般而言,对孩子的游戏品质产生不同影响的育儿方式有 A.敏感型 B.专制型 C.冷漠型 D.温和型

5.培养幼儿观察力的要点有

A.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培养独立观察的能力 B.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 C.引导幼儿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D.语言在提高观察力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6.儿童角色扮演的动机有 A.认知动机 B.学习动机 C.模仿动机 D.情感动机

篇3:幼儿游戏理论作业

1 日本幼儿“游戏”保育观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从明治维新开始, 日本整个保育发展开始进入“西化”的过程, 包括幼儿保育领域在内的整个日本教育体系陆续开始受到西方夸美纽斯、卢梭、杜威等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这种大环境下, 日本幼儿保育由于其特殊性, 则深受福禄贝尔的幼儿“游戏保育”思想以及蒙台梭利的幼儿“环境保育”思想的影响, 此两种保育理念成为了当代日本幼儿“游戏”保育观的直接理论渊源。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 (F.W.A Frobel, 1782—1852) 不仅在勃兰根堡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同时在《人的教育》 (1826) , 《慈母曲及唱歌游戏集》 (1843) 和《幼儿园教学法》 (1844) 中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幼儿保育思想。他认为, 对于婴幼儿教养应当主要采取“保育和教育”, 而“保育的主要方式应当是嬉戏”“游戏是儿童最纯洁, 最神圣的活动, 是孩子的生活的最高阶段”, 在游戏保育的载体上, 福禄贝尔强调游戏的玩具“恩物” (Gabe) 的重要性, “恩物”是婴幼儿理解周围客观世界和形成对于万事万物的主观认识的媒介, “恩物”的选择必须要符合儿童的特点, “恩物”的设计必须体现从简单到复杂, 统一到多样的法则, 能够展现自然事物的性质、特征。福禄贝尔的游戏观构成了当代日本“游戏”保育观最直接的思想来源。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 (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 则强调对于幼儿开展保育过程中的“自由选择”和“环境设计”两大原则, 这两大原则共同构成了其所主张的“儿童之家”保育方法, 即“蒙台梭利方法”。就该方法的“自由选择”原则而言, 蒙台梭利认为旧式的幼儿保育过于压制和阻碍了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而“自由选择”则强调重视幼儿的内在冲动, 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心理需要和爱好倾向自由的选择各类物体, 选择各种学习活动。就“环境设计”原则而言, 蒙台梭利认为外部的一个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是幼儿保育的核心, 这一适宜的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了“爱和温暖”“丰富的营养”“不会有幼儿有害的环境物体”三个方面。可以说对于“环境”的强调以及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适宜的保育环境, 是蒙台梭利整个保育体系的中心, 也是“蒙台梭利方法”的核心。

2 日本幼儿“游戏”保育理论发展和内容特点

日本幼儿保育界以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的幼儿保育思想为基础, 探索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保育理论, 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游戏”保育观。在这一过程中, 日本幼儿保育界首先针对福禄贝尔的“恩物游戏”理论的进行了反思, 认为福禄贝尔的“恩物游戏”理论存在两大缺陷,

首先, 福禄贝尔过于强调游戏的载体和对象, 即“恩物”, 只强调整个游戏过程中的单一因素, 而忽视了游戏“环境”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更多的是将理论聚焦于“室内游戏”, 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其次, “恩物游戏”过于强调“恩物玩具”的使用, 必须根据一定的规则,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创造性和自发性, 忽视了儿童对于游戏玩具的自由选择、自由想象和自由使用, 具有一定的“教条主义游戏论”的倾向。

在反思了福禄贝尔的游戏理论之后, 日本教育界试图采用蒙台梭利的“自由选择”和“环境设计”两大幼儿保育的原则进行补充和创新, 并结合日本开展幼儿保育工作的实际情况逐渐开展实践创新, 随后, 日本的游戏保育理论不断地发展, 对于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的保育理论不断地创新, 1881年, 日本东京女子师范学校的附属幼稚园开始突破福禄贝尔的室内游戏的局限, 不断地开始引入和丰富户外游戏。在1899年, 日本则将“恩物游戏”的概念进行改造, 结合本国的风俗习惯将纳入为“手技”这一本土化的表达, 表明游戏理论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拓宽, 并成为日本《幼儿园保育以及设备规程》中的保育内容核心, 并之后一直成为日本幼儿游戏保育工作实施依据。在上述不断地开展保育实践基础上, 1934年被誉为日本幼儿保育之父的仓桥物三撰写了第一本关于日本游戏保育的著作《幼儿园保育法真谛》, 进一步明确了日本的游戏保育理论需要批判“恩物中心主义”的形式游戏观和“灌输式”的传统保育观, 应当开展以儿童中心主义为理念的“自由游戏”式保育观, 这成了今日日本“游戏”保育理论的原点, 此后日本逐步形成了具有具有本国特色的“游戏”保育理论。

今天日本幼儿保育界对于 “游戏”保育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一套完整理论体系, 从宏观上看, 该理论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游戏的重要性。日本幼儿保育界认为游戏在整个幼儿保育中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 如果说小学更多的是学科形式的组织课程, 那么幼儿园主要是游戏综合性体验的领域方式, 日本学者伊藤隆二认为“儿童的本质是游戏, 否定游戏或剥夺游戏, 就是消解儿童。”“儿童就是生活在游戏中”。所有的保育目标和方案都必须要围绕“游戏”的核心地位来进行设置。

第二, 游戏的自治性。日本幼教界认为游戏必须围绕保育对象幼儿而不是保育者 (保育教师) 开展。游戏的开始和结束, 游戏的主题和规则, 游戏的种类和方式等都由幼儿自己决定, 幼儿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儿童才是游戏的组织者, 参与者和协调者, 而保育者往往是游戏的被邀请参与者。幼儿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具有高度的自治性和自由性, 不受到保育者的干涉。

第三, 游戏快乐性。幼儿的游戏不存在任何外在的压力, 这种压力既没有知识学习的压力, 也没有行动效果的压力, 游戏就是游戏, 游戏本身就是一种目的, 任何其他目的都是服从和让位于游戏本身这一基本目的和最高目标, 那种在游戏的前面加上“XXX”的游戏, 如, “数字游戏、阅读游戏”等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可以说在日本幼教界看来游戏具有单纯性, 但是这种单纯的游戏性又绝对不能理解为简单的玩乐, 这种游戏性本身就是保育性的体现, 无需额外的任何其他保育动机和保育目的来附加自上。

参考文献

[1] (德)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44-145.

[2] (意) 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78.

[3] (日) 仓桥物三.幼儿园真谛[M].李季湄,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232.

[4] (日) 小林芳文.儿童的游戏[M].东京:光生馆, 1977.

篇4:幼儿游戏理论作业

一、材料的运用应该注重其趣味性和孩子的自主性

当我们进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时,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还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而传统的民间游戏,如踢毽子,跳方格,玩陀螺,跳皮筋等,同样也给幼儿带来了丰富的童年生活。我们在开展民间游戏中对选择材料的趣味性应该注重孩子的自主性,有的孩子喜欢单独玩,那么我们可以提供跳绳、陀螺、毽子等一些游戏材料;有的孩子喜欢几个人一起玩,那么我们也会提供沙包、橡皮筋等材料来引导孩子进行集体游戏。在收集一些民间游戏的材料时光靠老师本身来收集是不够的,因此充分发动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让民间游戏能够顺利进行。

二、家长资源应充分利用,让孩子们对民间游戏有更真切的感受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做中教乃是真教,在做中学乃是真学”,“教学做合一”关键在于做,做就是行动,行动就靠自主。传统的民间游戏是家长小时候也经常玩的游戏,因此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更能感受民间游戏的快乐。因此,我们应该把游戏和家庭结合在一起,让孩子和家庭游戏,增进幼儿对民间游戏的了解。

三、在组织幼儿民间游戏时,还应该注意安全性

安全是任何游戏进行的前提保障,我们在民间游戏进行时运用的大多是搜集来的日常用品,甚至是废旧物品,因此,对于游戏材料的选择应该严格把关,那些尖锐的、过于坚硬的、有毒有害的材料是不能够运用的。俗话说:物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要学会一物多玩,灵活运用材料,确保孩子的安全。如:沙包,我们给孩子提供的沙包都是自制的,大小要适当,沙包里应该装有一些细小的沙子或者小米粒,不能装小石子等坚硬物品。沙包的玩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就是集体游戏——扔沙包。在玩扔沙包的时候我们要求孩子不能朝着人的头部扔,应该选择四肢、躯干等比较坚硬的关节,而且要注意躲闪,这样不仅锻炼了灵活性还提高了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

四、关注孩子们的情绪情感,在游戏中获得快乐、幸福和自信

在游戏中,儿童的情绪直接影响身心发展,只有让他们充分体验欢乐,充满信心,才能更好地促进良好素质的形成。教师要多鼓励孩子们与环境充分互动,同样一种游戏,能力强的孩子可以适当地增加难度,如:跳房子,在画好的格子中增加一些算术题或者给格子标明不同的颜色,让孩子们自己选择难度进行游戏,而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孩子则用最基本的方式进行单双脚的跳跃。这样,同一种游戏就能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游戏中获得快乐和自信。

五、民间游戏贯穿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

《纲要》中指出:“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包括许多环节,有两个问题需要在一天的安排很好解决:一是活动需要动态交互,二是链接到自然的孩子,减少等待时间。幼儿民间游戏丰富多样我们在一天的各个环节里都可以进行。在上午的活动,孩子入园后,离园前。如:翻花绳、拉响螺、东南西北、石头,剪子,布等,使环节过渡比较自然,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同时将民间游戏贯穿在一日活动中,也要体现动静交替的原则,如为稳定幼儿情绪,我们可以选择:手指游戏、拍大麦等一些安静的徒手游戏;为调节情绪、活动筋骨可选择:猫捉老鼠、网小鱼等追逐躲闪运动量大的游戏。

1.将民间游戏安排在室内自选区域活动中

近年来,幼儿园全面实施“课程游戏化”,教师将一些民间体育游戏、益智游戏,语言材料放在室内区域活动中,供幼儿在自主游戏时选择。如:在科学区,投放滚铁环比赛材料;把秸秆,彩泥,剪纸等材料投放在美工区;在益智区进行:东南西北、撒扦子、魔方、翻花绳等,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动手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民间游戏

(1)小班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会比较依赖老师,总是喜欢在老师的身边,老师的拥抱会让孩子有安全感。民间游戏有很多接触和身体的碰撞,在游戏中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跟老师一起互动,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平和的心理氛围,让孩子迅速建立与教师的亲密关系,如游戏:小手爬,教师和幼儿可以面对面玩,也可以让孩子坐在老师的膝盖上玩,如:外婆桥游戏,两个人手捏着手儿,一边念儿歌,一边进行互动,让孩子体会快乐。

(2)中班幼儿考虑具有更多的创意,灵活性也增加,但合作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将室外小型民间游戏在安排在上午的活动中进行,使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成为的孩子主体。除了孩子们自己最初使用的一些自制玩具,如沙袋,飞盘之外,还另外添加如:跳房子,羽毛球,踩梅花桩,风车,拔河等项目。这些比赛不仅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能够提高一个孩子的动作发展能力,更培养了孩子们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如:游戏“赶马车”,幼儿自己组织,召集伙伴,并且分配角色。

(3)大班幼儿以种类丰富的户外活动为主,如进行定期的团体游戏,竞技游戏,合作博弈的民间游戏等。我们在进行活动时应选择开放性的户外民间活动,如:煤矿爆炸,捉迷藏等,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活动中需要孩子们遵循的基本规则,许多民间游戏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好胜心,培养了他们的进取心。当孩子在游戏中取胜,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心理满意度增加。

篇5:幼儿游戏理论

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来,学前教育领域对游戏越来越关注。那么,对于游戏,教育界已经关注到哪些领域,还有哪些领域关注尚少或者没有关注,本文就 1998 年以来发表的关于游戏文章或书籍进行一个文献综述。

目前对游戏的关注,主要从三个层次着眼:一是纯理论领域,如对游戏的本质、游戏的价值等的研究;二是中观领域,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对游戏的指导;三是实践领域,如一些具体的游戏设计活动。

一、纯理论领域的研究。

1.对游戏本质的研究。

游戏的本质是指游戏本身具有的决定游戏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游戏区别其它事物的关键。已有的研究普遍认为游戏的本质是幼儿的自主控制。毛曙阳(1999)认为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有操作材料的活动。他强调指出,由幼儿自主控制是游戏的最内在本质。

2.对游戏价值的研究。

已有的研究对游戏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已经达成了共识。龚浩然(2003)认为游戏是幼儿意识、随意注意、随意记忆、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来源,是社会化的最重要途径。华爱华在《幼儿游戏理论》(1998)中详细论述了游戏对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他认为游戏实现了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幼儿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想象力的提高;游戏促进了幼儿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幼儿社会实践的机会,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实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游戏使幼儿经常体验积极的情感,帮助幼儿控制情感的冲动性,产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实现幼儿情感的发展。舒仙桃(1999)指出游戏对发展幼儿的情绪智力具有独特的作用。游戏能够帮助幼儿宣泄情绪,学习自我控制情绪等。毛曙阳(1999)提出游戏对促进幼儿智力、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朱家雄(2000)指出了游戏在幼儿人格建构方面的积极意义。曹中平(1999)论述了游戏对促进幼儿生理发展、认知、社会化、人格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3.对游戏精神的研究。

黄进(2001)对游戏的精神进行了论述,陈益(2003)对游戏的情绪体验的描述,这都是从游戏的情绪情感状态对游戏的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理论界对游戏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戏的本质、游戏的价值等方面。总体上看来,关于游戏基本理论的研究还很少。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理论研究无用论。游戏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大部分的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认为单纯的游戏理论研究并不能为实践中的幼儿游戏提供有效指导。

二是前人大家的研究太多,目前的理论研究很难超越。皮亚杰、维果茨基、列昂节夫、艾里康宁、贝特森等大师极人物都对游戏理论的研究很多,后来者很难超越。

三是研究者本身的理论水平就不高,所以退而求其次,转而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入手进行游戏研究。

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中观层次研究。

1.游戏与课程相结合的研究。

普遍认为游戏应居于课程的中心,课程应该为游戏服务。王银玲(2000)在编译的美国《游戏中心课程》中,论述了游戏与课程的相互生成,从游戏中生成课程,从课程中生成游戏。游戏中心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以游戏为课程的中心。

2.教育游戏化与游戏教育化。

游戏与教育紧密结合,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使幼儿园的教学游戏化,在幼儿自主游戏中挖掘教育因素。华爱华(1998)指出了游戏的教育化是针对自然状态下游戏的放任现状而提出来的,突出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为教育服务的功能。教育的游戏化是针对幼儿教育日趋小学化而提出来的,是为了使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不至于过早地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愉悦体验。王银玲(2000)提出把游戏因素和教育因素有机结合,反对游戏神圣化和自由化的两种片面强调游戏排斥教育的错误倾向;反对游戏工具化和游戏模式化的把教育因素人为扩张对游戏因素的强力压榨。

3.对游戏的指导。

关于这方面的文献很多,这也是目前研究者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教师要把在游戏外的指导和教师作为游戏角色的指导相结合。丁海东(2001)提出游戏有内外两种指导方式。外指导是指教师作为教育者身份为幼儿游戏提供的外界帮助和支持。内指导是指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和幼儿共同处于游戏情景中的指导。外指导和内指导应该有机结合。秦元东(2001)认为游戏指导的基本原则应遵循无为、适时、适度原则。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过程中要尊重幼儿自身意愿,尊重幼儿对游戏的选择,为幼儿的游戏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适时适度地给予幼儿指导。邱学青(2000)强调教师对游戏的观察和指导应该密切结合。通过观察制订游戏计划,各年龄班有不同的观察重点,通过细微的观察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做到有的放矢。

虽然对游戏指导的研究很多,但实际上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一是在游戏的指导中,提出的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游戏对幼儿进行指导,这样确实能够改变教师以教育者身份对游戏指导过程中使游戏的中断。但是,问题在于教师是否真正参与了游戏,是否发生了游戏体验。实际上是教师为了指导游戏而参与游戏,教师从一个游戏跳到另一个游戏,她是一个虚假的游戏参与者,根本没有深入游戏,没有发生游戏体验。教师还是站在成人的位置,高高在上的对游戏进行的一种形式上的指导。然而目前,关于教师怎样参与游戏,怎样进行游戏体验,以及在这种基础上对游戏的指导,这些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有人涉及。

二是关于角色游戏的指导过程中,教师普遍认为角色游戏应该复制现实生活。如在玩医院游戏中,幼儿没有进行挂号这个环节,教师认为这是不对的。应该指导幼儿去医院看病要先挂号。但是实际上,幼儿的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但不是全盘复制。教师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幼儿在体验中加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逻辑,对现实生活进行取舍、再造和解释,选择合自己逻辑的进入自己的游戏,不合自己逻辑的就舍去。也许挂号这个环节正好没有进入幼儿的视野,所以教师没有必要强迫幼儿一定要进行挂号这个环节。教师的这种游戏指导实际上还是一种不尊重幼儿的儿童观。

4.游戏治疗

游戏治疗是以游戏活动为媒介,为幼儿创设一个充分自由的环境,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暴露内心存在的问题,从而解除各种困挠,使幼儿获得身心和谐发展。国外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心理治疗已经得到普遍的关注和实践。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王国芳(2000)对儿童精神分析中的游戏治疗进行了概述。邱学青(2001)采用人本主义的案主中心游戏疗法对一个孤独症幼儿进行了治疗且取得了显著效果。高峻岭(2002)把亲子游戏治疗运用于单亲家庭。

三、实践领域研究。

主要是对传统的游戏进行改造设计,加入新的内涵,为教师的教学服务,目的性很强,使游戏为教育服务。对传统的游戏的现代价值关注很少。对玩具的文化内涵研究不多。黄进(2002)对泥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关注,指出了泥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泥既孕育了人类的劳作又孕育了人类的游戏和艺术。具体的游戏设计较多,但是对游戏的具体环节的指导设计很少。

综上所述,目前对游戏的研究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但是还是可以看出明显的不足。如对农村幼儿的游戏活动,对游戏的心理层面的研究,对现代生活对游戏的影响等等这些方面的研究涉及的都很少,还需要后来者对这些层面进行关注。对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几点思考

游戏是儿童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通过虚拟情境以再现成人的社会经验与人际关系,从而使儿童达到认识周围世界的目的。因此,游戏体现了儿童与现实的一种特殊关系,它通过某种虚拟的情境把某一类实物的特征转移到另一类实物之上。例如,幼儿用竹竿模仿成人骑马的游戏,在这里马的特征便转移到竹竿上,竹竿成了马的替代物。游戏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游戏应该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所以,在《纲要》中明确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幼儿发展”要求我们做到“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条件,尊重幼儿游戏的意见,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自身的满足和发展。要通过游戏和多种活动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接触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并与人交往,从中获取多方面的经验和能力”。

游戏是什么?在幼教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我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游戏是由儿童自发、自主、自选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能带给儿童快乐的,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而不是由教师规定的,或在其导演下的,幼儿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的活动。真正的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的需要,带给儿童快乐,对儿童良好个性的养成,健全人格的建构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在游戏的组织、指导时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就是我的一点儿看法和建议,希望和各位幼教同仁商榷,以促进幼儿园活动游戏化的进程。

一、对游戏概念的认识不清

许多教师偏重于具有目标性的、对幼儿具有一定发展意义的活动,称之为游戏。而幼儿自发、自主发起的游戏,却常常被称之为“违规”活动。例如,一名幼儿在搭积木,他把积木搭起后又推倒,如此反复,许多教师就会认为他不会搭积木,马上介入指导其搭高、围拢等技能,这时幼儿就会失去搭积木的兴趣,对教师的指导也会心不在焉。还有在组织幼儿喝水时,幼儿主动发起的“碰杯”也是一种游戏的表现。可以说游戏无处不在,幼儿天生就有游戏的本能。我们教师要认清游戏的本质,游戏包括安静的、活动的、室内的、室外的、传统的、现代的等各种各样的游戏。只要能让幼儿身心愉悦、健康向上的游戏,我们都要加以

保护,不能横加干涉,更多的指责。

二、游戏的组织过多趋向于功利性

目前游戏的组织,服务于目标的功利性太强。我们的各种游戏很有计划性,目标层层推进,认为这样幼儿在我们的推动下就会发展,其实幼儿“玩得很累”。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们会有这种体会:当一个人在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时,他不会觉得累;而当他只能按照别人的要求做时,他的心里会觉得不满意,会觉得比较压抑,也就失去了兴趣。我们总在想通过某个游戏让幼儿学会一点什么、得到一点什么,这些东西常常是教师预先设定的。事实上,这时幼儿所得到的并不是他们在游戏中本该得到的东西。在实践中我发现,在自发游戏中幼儿玩得很轻松,都愿意参加。我也觉得通过这样的游戏可以发现并解决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有时教师单纯的教育,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通过游戏,尤其是通过幼儿自发组织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中同伴之间的帮助,反而可以解决问题。所以,游戏应是幼儿自己的活动,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培养同伴间的合作精神和友谊。

三、游戏的指导过于趋向导演

有时我们参观一些幼儿园的游戏时,会发现幼儿的交往能力很强,他们会主动地跟你打招呼,聊天,观察你的一切表现,随时准备回答你的问题,而游戏真正的快乐、愉悦感却没有了。确切地说,那是在表演游戏,而且是在教师的“导演”之下。我认为,当幼儿游戏时,在发生困难或危险时,教师要适时的给以恰当的指导。如要发生危险时,要马上制止活动并讲清道理;当提供的用具不会使用、整理时,教师要适时的告诉他,会玩了,玩得也就有意思了。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教”的程度问题。这种“教”我认为是有必要的,这并不妨碍幼儿的自主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看待“教”,要明白“教”和幼儿的“自发”这两者是相互结合的,要理解什么时候要“教”,什么时候要让幼儿真正的独立自主。有时教师硬要把一些东西强加在幼儿身上,硬要教给幼儿,可能很累而且没有效果;但可能过一段时间后,没有教过的东西却在游戏中逐渐被幼儿理解了。所以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游戏观念,要以儿童的眼光看待儿童。游戏可一直向幼儿发展的多种目标:认知、情感、生活经验等,这对幼儿来说很有作用。所以在组织游戏时,教师要做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问题的解决者、适当的支持者、合作者,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你给他一个世界,他立刻可以创造出无数世界来还给你”这就是游戏的创造性。创造的体验是最高的愉悦,它包含了儿童心智的高度活跃和情感上高度的自我肯定。给幼儿自由吧,放飞幼儿的心灵,这样他们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幼儿园教育: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2007-12-25 16:15:26 作者: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363 文字大小:【大】【中】【小】

简介: 游戏的过程即孩子自我发展的过程,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教育动因,内含着教育方法的契机,因而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鉴此,鼓励幼儿游戏、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游戏,本应是无可非议的事实。然而没有料到的是,当游戏的地位一...关键字:幼儿园幼儿园教育 游戏的教育化 教育的游戏化 本体性游戏 幼儿游戏

游戏的过程即孩子自我发展的过程,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教育动因,内含着教育方法的契机,因而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鉴此,鼓励幼儿游戏、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游戏,本应是无可非议的事实。然而没有料到的是,当游戏的地位一旦被提高到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时,当教师认真地把游戏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时,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认识上的疑问和困惑便接踵而来。

首先是理论对实践的指问:“这是幼儿在游戏,还是教师在游戏幼儿?”“这不是教师导演的一台戏吗?”“分明是教学,何必非说成游戏?”“说是在游戏,幼儿的游戏体验在哪里?”“老师在为游戏而游戏,幼儿在为老师而游戏”等等。

然后是实践对理论的反问:“什么是游戏?”“游戏要不要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那样的话还是游戏吗?”“同一活动能既是游戏又是教学吗?”“游戏在教育过程中是内容还是形式?”“游戏是目的还是手段?”“怎样才算是做到了‘以游戏为基础活动’?”

正因为有这样一些问与反问,正因为实践需要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所以仅仅以一种抽象思辨的方法来阐述“是怎样的”就不够了。因为某些抽象的理论并不直接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负责,所以我们还必须从事实出发,对“事实上应当是怎样的”作出分析,并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抽象出一种能有效指导实践的理论假设。

一、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谋求游戏与教育的结合(一)游戏与教育既是独立的又是统一的

就活动的本质来说,游戏和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游戏是一种不受外力约束的、是游戏者自发自选的活动,而教育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因此游戏是由内在动机控制下的游戏者之间平等的自主活动,而教育是由外部要求控制下的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游戏侧重于从游戏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来开展活动,而教育则立足于由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为核心组织的活动;游戏是在游戏者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表现活动,而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在一个未知领域里接受新知识的活动。

就其活动的方向来说,游戏和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首先,从游戏与教育的目的来看,游戏的价值在于实现儿童认识能力、运动能力、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其每一方面的发展又含有众多的内容,可以说囊括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纳入一个有计划的影响过程,通过体、智、德、美各育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只不过游戏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教育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过程,两者在终点上达到一致,即游戏和教育的结果都是儿童的发展。

其次,从活动的内容来看,在游戏的自发探索过程中所涉及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知识经验,创造表现过程中所涉及的想象、构思操作,运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动作技能、大小肌肉的平衡协调力,游戏规则的内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对规则的理解、遵守和用规则进行的同伴协作交往等等,正是体、智、德、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对应于教育领域的游戏形式:更多体现造型想象的结构游戏(与美育有关),更多体现大肌肉动作技能的运动性游戏(与体育有关),更多体现人际交往能力的社会性装扮游戏(与德育有关),更多体现手脑并用和解题能力的智力游戏(与智育有关)。也许正是游戏内容与教育内容的这种一致性,才有游戏服务于教育的可能性,才有根据游戏的特点设计的教案。

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游戏与教育内在联系的纽带,游戏对幼儿具有自然发展的价值,教育对幼儿具有引导发展的价值。

游戏的特征和游戏的发展价值告诉我们,游戏这种活动形式,虽不是以获得系统而特定的知识和能力为目的的,但对前述能力的培养却是举足轻重的。为此,幼儿园教育必须谋求游戏与教育的结合。

(二)“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如何实现教育和游戏的结合,也就是如何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向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的转化。现实中的这种结合和转化,主要就体现在游戏要教育化和教育要游戏化的认识上。

游戏的教育化,这是针对自然状态下的游戏放任状态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突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具体便落实在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教育的游戏化,是针对幼儿园教育日益趋向于小学化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使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不至于过早地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具体就落实在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育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然而,必须提出的是,作为一种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以上对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的解释,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是一旦将这一认识转化为实践时,偏差和误解便会产生。游戏的教育化,容易将教育的功利性、严肃性带入游戏;教育的游戏化,是将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带入教育。这样一来,游戏和教育仍然是对立的两极,两者的结合没有实现。事实上,偏差和误解发生在前者。所以,我们还是要将讨论限定一个范围,提出一个前提,即游戏的教育化是在幼儿园教育的大背景中认识的,教育对游戏的关注,指的是对游戏的客观条件进行有意识的控制。比如:由教师创设游戏的环境,谋求教师对游戏的支持和指导,并不是在游戏过程中引进由教育规范带来的教育的严肃性,而应保持游戏的性质不变。

说明这一点,是为了避免把教师指导游戏变成教师导演游戏,把幼儿自主的活动变成教师控制的活动。而教育的游戏化是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认识的,教育的方法、过程、氛围以及儿童的活动体验应当具有游戏的特征。

总之,在了解了游戏和教育的诸多特性以后,我们已经不难理解,为什么游戏能使儿童得到发展的无意收获,而教育的有意收获却来之不易,关键在于内在需求和外在要求所导致的活动过程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实际上,两种过程的心理氛围是不一样的。儿童在游戏中的收获是儿童主动活动的结果,儿童要在教育中得到发展则在于教师和儿童的双重努力,而由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过程也能转化为儿童主动活动的过程,那就是游戏与教育的成功结合。

二、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存在两类游戏

(一)游戏和游戏化

幼儿园实际上存在着两类活动(我们暂且不称为游戏),一类是幼儿按自己的需要充分表现自我的自由活动,一类是教师根据教育的需要组织的教学活动,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问题是如何用游戏的意义对两类活动进行界定,这关系到如何实现游戏与教育的结合。我们认为,以活动的本体特征来区分两类活动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自发开展的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游戏,其中有潜在的、可能的教育因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本体性游戏。它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无游戏之外的目的,是一种幼儿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表现的活动,也是幼儿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的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创造。这种活动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是一种非功利的活动,因此没有来自外部的压力。

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组织的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教育活动,其中有游戏的体验,有游戏般的乐趣,这种本体并非游戏,但却体现了游戏特征的教育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手段性游戏。它是以游戏为手段,服务于特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这种活动的进程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有对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考虑,只是幼儿年龄小,不能过早承受压力和紧张,所以必须淡化实现目标的功利意识,不要求过于注重结果,更不要求追求统一的结果,以求一种寓教于乐的境界。

对本体性游戏和手段性游戏的本体特征分别作出界定,我们便不难区分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活动哪些是本体性游戏,哪些是手段性游戏。因为任何一种活动都可以成为游戏,也可以成为教学,关键是看活动符合哪一种本体特征。

手段性游戏从本质上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只是教育教学的游戏化。我们之所以要用游戏来涵盖两类活动,目的是强调游戏对年幼儿童教育的特殊意义,避免过于严肃的教学;我们之所以要明确区分两类活动的本体特征,是为了避免教师对本体游戏过多的限制和干预。可见,这两类活动严格地说一是游戏,一是教学游戏化。

(二)“教学游戏化”的境界

当我们在认同“寓教于乐”这一教育原则时,我们依据的是游戏和教育的内在联系;但当我们在执行“寓教于乐”这一教育原则时,往往又有很大的偏差,人们对探索、学习、游戏、教学之间的关系争论不休。这是因为同一活动由于活动主体的体验不同,其概念的内涵会有两面性和交叉性之故。学习就是游戏,还是学习可以转化为游戏?教学在什么条件下达到了游戏化的境界?

探索有自发探索和诱导探索,学习有发现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游戏有作为本体性游戏和作为手段性游戏,教学有启发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这些概念的交叉关系如下页图1所示。

图1探索、学习、游戏和教学之间交叉关系示意图

由图1可见,根据不同的内涵,游戏和教学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从教师来说,灌输式教学与游戏不通;从幼儿来说,接受式学习与游戏不通。我们的目的,是在教育的情景下谋求游戏与教学的相通。这一相通就是教学的游戏化,即教师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有目的地诱导幼儿进行探索活动,从而让幼儿自己发现知识。这一过程的组织形式,对幼儿来说可以是游戏的,也可以是游戏般体验的。在实践中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和教学的结合,一是游戏和教学的转化。

游戏和教学的结合是指在同一个目标引导下的幼儿自主的游戏活动和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活动的相继关系。游戏可以是教学的先导活动。孩子在游戏中获得相关经验以后,教学将成为在这些具体经验基础上的理性升华,抽象出一般的道理。经验越丰富,教学情景中的学习就越具有豁然开朗的效果。游戏也可以是教学的后继活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新知和技能在游戏过程中进行多种尝试和灵活运用,以获得充分的发展。

游戏和教学的转化是指教师在教育目标控制下对幼儿的施教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幼儿在学习中体验到游戏的乐趣。这一转化的关键在于变外在要求为内在需要,变压力为兴趣,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幼儿在活动中游戏体验的强弱,取决于教师的控制程度和幼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自由程度;教师控制越多,幼儿的自由度越低,教学的游戏体验就越弱。

三、“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幼儿的自发自主游戏(本体性游戏),教师组织的教学游戏(手段性游戏),两者构成了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为了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就必须重视这两类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不同价值,保证这两类活动在幼儿园的开展。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是本体意义上的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这里虽没有发展的特定指向,但它却凝聚着发展的全部趋势。经常参加这类活动,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和谐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必须给予幼儿以充分开展这类游戏的机会。

教师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而组织的活动,能让幼儿学到我们要求他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促进幼儿按一定方向发展。但为了有效地促进发展,为了避免压力给幼儿造成的心理损害,幼儿园以游戏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或者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游戏般的体验极其重要。

这两类活动的时间和频率在幼儿园的比例受制于以下两个因素。

首先是年龄的问题。年龄越小,就越多地以自发自主游戏的方式体验直接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过渡到以实现明确的教学目的为主的学习活动,以至从以游戏为主的学前期进入以学习为主的学龄期。

其次是活动内部结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从纯粹的游戏逐步过渡到纯粹的学习。同样是教学游戏,幼儿在不同的教师、不同的组织方式以及不同的组织结构中,对游戏的体验是不同的。由于教师对活动过程的控制程度不同,以及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被允许的自由程度和所获得的游戏体验的强弱不同,所以活动过程从开放的到封闭的、从低结构的到高结构的,可表现出多种形式(见图2)。由图2可知:越是偏向封闭、高结构的活动过程,教育目标越鲜明,教师对活动的控制越直接;越是偏向开放、低结构的活动过程,教育目标越隐蔽,教师对活动的控制越间接。

直接控制方式,表现为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活动。在这种控制方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处于显性状态,教师是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调控者,控制着整个活动的走向和进程,引导幼儿向着教师既定的目标发展。这是一种偏向封闭的高结构的活动,幼儿较多地是以接受学习的方式内化教育影响的。

间接控制方式,表现为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活动。这种教育意图是被教师隐藏在教育环境中的。在这种控制方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化为隐性状态,教师仅仅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活动的伙伴和环境的创设者,只是间接地调控活动过程,诱导着幼儿向教师希望的方向发展。而幼儿则有更多的机会自我决定、自由选择。这是一种偏向于开放的低结构的活动,幼儿更多地是以发现学习的方式来内化教育影响的。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的限制,在幼儿园教育中完全采用直接控制的方式,对教育的效果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观点,就是将活动的组织结构从上图的第一象限偏向第三象限,而且年龄越小,越偏向于第三象限的下端。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游戏的这种关系,那就不能使幼儿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教学游戏的意义也就失去了。

篇6:幼儿游戏理论作业

1、以下属于现代游戏理论的是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知发展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等

2、以下属于认知发展理论观点的是

游戏是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

游戏是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游戏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

儿童游戏的动机基础在于智慧的发展形式,即同化超过了顺应。

3、我国民间游戏的价值包括

有利于提高幼儿身体机能的素质和文化的传承

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完善幼儿的人格发展

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发展多种能力

有利于幼儿审美情趣的发展

4、对幼儿规则游戏的评价内容包括:

评价幼儿模仿力、想象力与独立性表现

评价幼儿能否遵守规则

评价幼儿对规则打破后的反应

评价幼儿对规则与自由的认识

5、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游戏的发展价值有

游戏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游戏有助于意志行为的发展

游戏不是一种独立意义的活动,而是认知水平的表现形式

6、运用游戏包括

角抵类

球类

投射类

冰水类、杂戏类

7、角色游戏活动过程中的指导要点有

依据幼儿年龄特征进行相应指导

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主确定游戏主题

教会幼儿分配和扮演游戏角色

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适时介入指导

8、我国学前教育机构按照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分类,把游戏分为

创造性游戏

想象性游戏

规则性游戏

自主性游戏

9、结构游戏的基本特征有

以物质材料为基础

是一种构造活动

体现着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

表演性

第2题:是非题

1、教师可以通过表演、师幼共同表演来培养幼儿的表演技能。

正确 错误

2、我国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审美情趣的发展。

正确 错误

3、埃里克森指出,游戏不是一种独立意义的活动,而是认知水平的表现形式。

正确 错误

4、玩腻了画画就换成玩沙子,沙子玩够了,又去玩搭积木,这是一种统一型游戏。

正确 错误

5、表演游戏中,在为幼儿选择服饰道具时,要考虑安全舒适性,材料也不能过重,要考虑材料的季节性。

正确 错误

6、我国民间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完善幼儿的人格发展。

正确 错误

7、智力游戏指以运用智力为主的游戏形式,将智力活动与娱乐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包括:棋牌类、拼摆类。

正确 错误

8、皮亚杰认为象征性游戏出现在0-2岁。

正确 错误

9、游戏反映儿童的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正确 错误

10、我国民间游戏有利于提高幼儿身体机能的素质和文化的传承。

正确 错误

11、运用游戏指那些以运用体力为主、有一定活动强度的游戏形式。

正确 错误

12、象征性游戏阶段可以分两个小阶段,即象征性的顶峰(2-4岁)和由象征而接近现实(4-7岁)。

正确 错误

13、游戏促进儿童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 错误

14、皮亚杰认为游戏规则的复杂性反映了玩游戏儿童的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

正确 错误

15、早期经典游戏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精力过剩说”、“生活预备说”、“成熟说”、“松弛消遣说”、“复演说”等。

正确 错误

16、象征性游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角色游戏。

正确 错误

17、蒙尼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他强调游戏最重要的价值就是释放被抑制的攻击性从而降低焦虑。

正确 错误

18、体育游戏是指以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游戏。

正确 错误 19、2-7岁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形式是结构游戏。

正确 错误

20、按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可以把智力游戏分为:利用实物的智力游戏、利用图片的智力游戏、语言与动作配合的智力游戏、纯语言智力游戏;(正确 第3题:论述题 错误

试述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的联系与区别

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都属于象征性游戏,并在角色扮演、象征方法上有相似之处,但是主题及内容来源,规则上存在一定的差别。

1、在主题来源上,角色游戏中的主题和内容主要源自儿童日常生活经验中,是家庭和社区生活经验的反映。表演游戏主题和内容主要来自文学作品、幼儿自我想象创编的故事。

2、在游戏规则上,表演游戏中,故事是先行的,它基本确定了游戏的整体框架。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发挥想象进行自发扩展延伸,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和情节发展联系起来。在每次表演之前,幼儿之间会有一个基本达成共识的脚本,角色行为多少受到脚本的规范,不能胡乱进行。所以表演游戏有一定的故事结构框架来进行规范。角色游戏中,幼儿的自由度相对较大,可以根据情节发展,自由选择、改变内容、切换主题,之前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脚本,不需要商讨一致。

3、在游戏形式上,表演游戏是“游戏”而不是“演出”,如果不能保证最基本的游戏性,那么表演游戏就失去了游戏活动的目的。所以,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娱自乐的活动,重在好玩有趣,至于观众满意度,幼儿不必考虑。比如,歌舞戏剧表演的重点是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和生动形象的表现力。角色游戏则看重幼儿扮演角色的逼真程度,大灰狼要有大灰狼的凶恶,小绵羊要有小绵羊的温顺。

上一篇:人性光辉阅读理解下一篇:村级工作汇报即兴演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