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2024-06-30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通用9篇)

篇1: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天津市宝坻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心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的精神,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学校特色;特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办法。

二、总体目标

1、进一步实践和验证校本课程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应性,努力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强化办学特色。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发挥教师在教科研及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增强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意识,培养一批具有课程意识与课程能力的科研型教师。

3、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规划的能力。

4、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三、本专业校本课程总体框架 依据我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资源状况、教师特长和学生需要,机械加工技术课程设臵具体如下:

机械加工技术系列:现正着手编写两本校本教材,《线切割应用技术》、《埋弧自动焊焊接技术》。计划到2014年,本专业至少编写四本使用校本教材。在五年内,开发四门专业核心课程《车工技能训练》、《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训练》、《焊工技术》、《钳工技术》 “理实一体”校本教材。

四、开发原则

1、互补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强调对具有共同性和一致性的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与拓展,开发符合本校学生和学校发展需要的课程方案。

2、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宗旨与培养目标,针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需求,在学校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校企合作资源有较强支撑的条件下,合理、科学、有效地进行。

3、必要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建立在本校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建立在本校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的基础上,更应当考虑学校发展需要、学校特色形成的需要。

4、多样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需要;教学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相结合,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从学校整个校本整个领域来说,多样性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等方面。

5、可行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考虑和预估课程本身的价值和可操作性,包括课程开发的难度、学校支撑的力度、教学内容的价值、学生的接受度、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合理性和易控性、教学评价的真实性等。

五、开发与实施程序

1、编制方案: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在学年结束时,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对下一学年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调查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家长的期望、社区的要求;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行业专家意见,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及时编制校本课程方案或开发指南,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2、培训师资:学校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教师进行各种模式的培训,从而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研究,教师专业知识培训等。培训方式可以采取“讲座”模式、“研修班”模式、“课题研究模式”等。

3、组织开发: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负责行政指引和政策导向,教学科和教务科负责规划和组织,教研组负责专业指导。教师在教务科和教研组的统一组织下,依据学校的校本课程方案或开发指南组建课程开发小组,选择课题,撰写课程纲要;在取得学校的资源、资金、时间等方面的支持,组织本小组教师分工合作,完成本课程的内容设计与媒质(教材、教案、活动设计、学案)开发;然后填写课程实施申报表,交教研组或教务科评估。

4、评估审核:课程开发小组在课程开发之后向教研组或教务科申请开设该课程,由教研组或教务科做出需求评估和价值评估,然后由教学处根据学校课程结构和教学资源状况做出开设该课程的可行性分析,然后报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审核是否实施,最后由校本课程领导小组通知教学处和年级组安排该课程的实施。

5、实施评价:由教务处公布同意开设的课程和学生选课说明、组织学生选课,及时统一安排课时、教学人员、场地、设备,并合理估算该课程的工作量,督导教学过程,做好课务评价、课程评价、成果评价,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和学分认定;课程领导小组负责教师专业评价、课程价值评价、学校发展评价,参与听课、评课的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任课教师应当保障该课程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并实事求是地根据学校综合评价的数据、学生反馈的意见、自我评价后的反思对课程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

6、改进重构:校本课程领导小组依据各方面的评价数据和反馈信息,对所有开设的校本课程提出改进要求和建议;根据学校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和校本课程的准入退出制度调整下一轮次的校本课程的结构和门类,重新建构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

六、课程管理

1、校本课程的申报

教师在规定时间向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提交《校本课程开设申报表》和《课程纲要(简式)》。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审核并确定准予开设的课程。

2、校本课程的开设

课程开发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一教研组至少上报两门课程。鼓励教师个人独立开发课程。力争每一教研组开设一年开发两门校本课程。

3、课程运作管理

校本课程的运作管理由学校教务处负责落实。教务处制定校本课程选修指引供学生选课参考,将学校同意开设的校本课程列表公布供学生选择,统计公布各课程选修名单,安排授课时间、教学人员、场地设备等,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并根据相关规定计算授课教师工作量补助;课程结束时组织教师对选修学生进行学业成绩评定和学分认定。

4、课程教学管理

校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应视同国家课程的教学,并纳入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之中。任课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需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 中取得的成绩资料。教务处、科研处将组织有关人员随堂听课、评课,每学期将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5、课程资料的管理

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料管理由学校科研处负责完成。课程资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物化成果,也是对教师开发课程质量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课程资料主要有:《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课程纲要》(简式)、《课程纲要》(详式)(经学校审核准予开设的课程,必须撰写的,它是课程实施的蓝本。)、《教材》(自编)、《讲义》、《教案》、授课登记表等。上述课程资料按时提交给教务处统一整理建档。

七、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对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课程方案、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

课程方案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或者说学校教育哲学,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获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整个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等等。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也是对教师专业的评价。教学处、教务科通过听课评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五看:一看选择该科的学生出勤率,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评价要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授课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校本课程一般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八、课程保障

1、成立宝坻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心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校本课程领导小组。

校长:李卫东 副校长:张庆发

专业负责人:张玉新 教研组长:杨海波

成员:杨海波 陈浩 胡嘉轩 史玉强 张悦

外聘教师:高学良 李林

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负责审议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管理、评价过程中的重大决策,负责对校本课程的需求评估、开发资源的调查、课程目的的确立、规划方案的编制、课程开发的组织;并对教师申报的校本课程的价值进行评估,对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审核,对同意开设的校本课程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完成的课程进行绩效评估并提出修正要求和建议;在所有校本课程完整实施一个轮次后,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重新调整学校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

2、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审核、准入、评价、退出制度。教师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依据学校的校本课程方案或开发指南组建课程开发小组,选择课题,撰写课程纲要;课程纲要求比较详细地阐明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专题、要点、活动等)、课程实施安排(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等项目;同时在课程结束前必须完成本课程各课时的内容设计与媒质(教材、教案、活动设计、学案)开发,并交学校存档。学校根据教师提供的课程纲要和课程实施申报表做出需求评估和价值评估,根据学校课程结构和教学资源状况做出开设该课程的可行性分析,然后决定课程的实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将通过过程督导、听课评课、教案检查、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教师专业和课程价值进行评价。并依据各方面的评价数据和反馈信息,对所有开设的校本课程提出改进要求和建议;根据学校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和校本课程的准入退出制度调整下一轮次的校本课程的结构和门类,重新建构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

3、建立校本课程的学分和课时保障制度。

4、建立校本课程教材建设经费保障制度和课程开设激励制度。

篇2: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课程方案

1、主讲教师:

2、教学材料: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拓展)

3、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授课时间:一学期

5、授课对象:初二

具体内容

(一)需求评估随着学生的长大,他们越来越需要运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异常重要的,但对于中学生而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但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内容容易被教师忽视,因此不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量化考核;二是教师和学生的着重点都在“重、难点”的基础知识上,而忽视了计算能力的提高,这反映了总体要求和具体实施上的矛盾。说明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课程目标

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使学生学会自主分配时间,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及整体素质。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

4、努力寻求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形成教研组特色。

(三)课程内容

围绕课题研究的重点,我将研究内容分为三大块:

1、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在概念的深化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习题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四)课程实施建议

1、实施方法:

(1)模拟训练

(2)传授法

2、实施形式

(1)课堂集体训练。就是本班成员共同参与课堂训练。

(2)分组训练。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参加训练。这种方法在训练中比较实用,便于学生化整为零进行训练。

(3)教师设计、组织、主持。基于对课程的认识、设想、开发等原因,校本课程的设计应以教师为主。当然设计应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延伸、拓展。

(4)学生设计、组织、主持。校本课程是为学生发展开发的,学生对设计教学内容、步骤有较浓的兴趣,教师提供一定的目录、内容,让学生挑选擅长或感兴趣的项目设计活动、情景,给予学生充分参与课程设计的权利,调动学生积极性。

采取哪一种形式或哪几种形式,没有固定的程式,应根据具体环境、场合、学生实际而定,不可拘泥于形式,形式应服从于内容、任务,服务于学生发展。

(五)课程要求

1、依照新课程理论对课例进行剖析。

2、开展教学研究反思活动,在自己日常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反思。

3、开展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4、做好常规教学工作,从细节做起。

5、加强计算教学,上好新授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

6、平常练习严要求,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7、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认真审题、分析的良好习惯。

8、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9、加强练习,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10、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每堂新授课可以加入前一天作业中的易错处,让学生改错。几节新授课后,在练习课中安排一节专门以改错类型的课,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六)课程评价

1评价内容

(1)学生参与课堂训练的态度。

(2)学生思维能力有无变化。

(3)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2、评价形式

(1)学生自评:学生自我对照参加本课程以来思维能力的变化,自己对自己评价。内容包括: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准确度等。

(2)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训练思维能力的态度(投入程度),运用技巧的能力,给学生适当的评价。教师可以用档案袋、成绩册、记分等方式对每位学生的表现简单记录,作为评价依据。

(3)学校评价:可以是学校了解本课程情况的方式,也可以是学生在学校某写活动中特长发挥,得到学校的认可、肯定。

(4)学生评价:学生根据被评价者思维能力的灵活性的变化,给予认为合适的评价。

篇3: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认为大力倡导信息技术支持的校本课程探究有什么意义?

蒋鸣和:个性化学习是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关键, 没有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不可能有全面发展, 也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教育公平。由于课程、教材、教学、评价、考试“五位一体”统筹变革的滞后, 改革“大一统”课程至今举步维艰, 教材统一、教参统一、答案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 “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格局仍未被打破。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个性化学习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在“五位一体”的统筹变革基础上, 从创建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多种学习方式着手, 在学生学习层面寻找突破口, 用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课程的多样化, 是破解教育改革难题的一条探索途径。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2013年第十一届NOC活动新设置了校本课程探究评优赛项, 在广大教师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校本课程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英、美等发达国家, 是由学校运用有关资源, 通过合作、讨论、计划、实验、评价来开发的适合学生需要的课程。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 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 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另一类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 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 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 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 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在实践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校本课程在学生学习层面突破提供的有力支持, 包括: (1) 移动技术、模拟仿真技术、Web2.0技术有效地支持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 (2) 构建丰富的教学情景, 学生能在情景中体验、学习、理解和运用知识, 积累基本课程经验; (3) 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技术支持的微型课程的发展, 使校本课程具有灵活性、实时性和可选择性, 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学习需求。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NOC校本课程探究评优赛项结束后, 很多老师都反映收获很大, 您如何评价本次比赛的作品和选手水平?

蒋鸣和:改变课堂是教育变革具有关键意义的第一步, 但改变课堂并不是变革的全部, 从改变课堂到超越课堂, 实现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的课程重构, 是变革具有开拓意义的第二步。比赛中展现出的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反映了教师从改变课堂到超越课堂的努力, 在此我列举两个案例。

案例1:邯郸四中开发的高中英语校本拓展课程《看电影学英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相关研究表明, 大学生中真正能学会一门外语并能用外语流利表达、无障碍“跨文化交流”的, 最多也不会超过5%。邯郸四中的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 以“看电影”的形式对英语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来发展学生流利表达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该课程共安排了12学时 (每周1学时) , 精选了6部难度接近或稍微超出学生水平的影片, 以优秀影视作品为引子, 带动学生的阅读热情,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剧本、影评及其他相关文学作品, 增加课外阅读。在欣赏电影的同时, 学习地道的英语词汇和发音, 对台词进行模仿朗读 (i SHOW) , 同时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陶冶艺术情操。

案例2: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校本课程《溢彩灯韵》。

基于项目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在总结项目学习活动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活动的“课程化”, 用程序和规范来提高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形成了校本课程《溢彩灯韵》。该课程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充分运用信息通信技术, 采用实地考察采访、知识宣传共享、拓展实践及社会化推广等学习形式探究淄博花灯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由来、传承与发展。

期间, 运用一系列的活动任务驱动学生综合学习并实践课程标准相关知识, 积极参与网络探究,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互相协作, 把从各方面获得的知识互相进行补充学习, 并顺利推进项目一步步朝知识的综合应用方向完善, 同时体验团队合作创作成功的喜悦之情。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 不断深化理解, 继而做出思考, 在真实的交流与创作环境中, 与社会互动, 多侧面、多角度地促进了自身的思维发展, 最终使其获得创造与发展的才能并具备沟通与思维的才能, 感受到通过网络学习的重要性, 为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整个活动始终秉承传承和创新的理念, 引导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形式, 热爱本土艺术文化并逐步提高传承乡土艺术文化的意识。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蒋鸣和:就目前而言, 以下四个问题是我们不能回避的。

一是教学活动的“课程化”。

课程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它是学生在校获得的学习经验的总和, 校本课程并非是一般的兴趣课、活动课、点缀课。在校本课程设计时, 要摆脱过去那种“随意化”的做法, 力求做到规范化、程序化, 用程序和规范来提高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应考虑: (1) 明确选题背景。一是学校想做的和学生喜欢的, 最后都还要通过学校的现有条件来实现, 即所谓量力而行;二是学校要根据自身在教学设施、文化传统、师资力量、社区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来考虑自己能做些什么。 (2) 确立课程目标要强调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 即使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也要强调贯彻基本学科思想, 发展学科思维, 而不是局限于孤立的知识和技能传授。 (3) 设计课程内容要摆脱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教科书的传统思维, 要创造性地重组和应用各种课程资源、尤其是数字化的网络资源, 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学习、理解和运用知识, 积累基本课程经验。 (4) 课程实施上强调自主学习和交互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强调知识学习的个别化和知识迁移的交互性, 倡导线上线下学习融合的混合学习模式, 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 (5) 课程评价要突出过程评价、进步程度评价和能力评价, 要探索应用大数据来构建学生学习成效监测和评价体系, 变经验评价为科学评价。

二是正确理解校本课程的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的学校特色并非是教师专门为少数学生开发课程, 也不全部是开发体现少数教师特长的特长课程。校本课程要立足于学校全体学生的发展, 让所有教师都有参与课程开发的机会。校本课程要强调差异性学习, 接受学生的差异, 提供足够的发展机会, 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校本课程在设计中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 在实施中要重视学生的协作学习, 突出学习途径的多样性。

三是关于校本课程的“文本化”。

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 不太适应校本课程所应具有的时效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要求。校本课程不能等同于校本教材, 即便是有些学校编写了一部分校本教材, 也因为校本课程的时效性特点, 使校本教材的使用范围、使用周期和使用效率都受其限制, 更何况考虑到教师的时间、学校和学生的经济负担以及课程的成本等因素, 不可能要求所有的校本课程都配有校本教材。建议学校编写教师指导用书,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讲义和活页式的学习材料, 配以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 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发布和传输, 有条件的话可以开发成网络课程, 使内容能在实践中滚动式地修改、完善和生成。

四是在实践中提高学校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

校长的课程意识、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是影响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三大要素。

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和课程管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唤醒校长的课程意识, 让校长在不断的学习中, 掌握一定的课程知识,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和促进校长认识“课程”对于学校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校长要亲自投身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中, 与教师一起学习, 一起研究, 一起体验, 在此过程中把握校本课程的整体性, 促进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设。

目前在岗的大多数教师, 没有接受过课程方面的教育和训练, 他们熟悉的只是“教学”。要在实践中加强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的发展, 特别是提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筛选和重组等方面的“情境性”的知识和技能。

篇4: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数控技术专业英语 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

经济蓬勃发展,大量西方先进数控技术进入我国,为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高素质数控应用技术人才,高职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迅速增加,然而熟悉各国技术特点、能与国际合作方通畅交流的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仍然严重短缺。近几年来,国内出版了大量数控技术应用方面的英文书籍,其中有国内专业人员编著的数控专业英语教材,也有引进的英文原版专业书籍,但对于数控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学生,却缺少与他们相应的能够全面系统介绍本专业英文知识、技术术语和表达习惯的英文教材,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迫在眉睫。

一、高等职业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课程本身的需求 以往高职数控专业英语课程设置重点仅放在外语水平的提高上,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目标、形式单一,内容滞后,忽视活动课程、綜合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开设,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学生从教材中所学的数控专业英语知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应用于现场实际。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高职课程开发的原则,高职院校进行课程设置要根据就业需求,快速响应劳动力市场变化,根据工作岗位和技能要求的变动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各地区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人才层次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数控专业英语能力已经成为满足企业岗位群所要求具备的职业能力之一。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达成其发展目标,提升竞争实力,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具体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形成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

2.学生学情的需求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教育底子不牢的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更是难题。他们对英语等基础课程兴趣不大,更不用说专业英语,直接望而生畏,退避三舍了。如何让这些学生能有兴趣学,甚至学好专业英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的高职数控专业英语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化,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忽视培养学生学习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丧失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我们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数控专业英语强调语言学习的实用性以及专业学习的相关性,开发出行之有效的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校本课程成为一种必然,同时也体现了课程开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二、对高等职业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思考

1.高职数控专业英语课程实施过程中,较大的偏差往往出现在教学目标与学习效果之间。英语必须与工作和专业联系起来才能发挥作用,高职数控专业英语就是一门文理兼顾、语言知识运用和数控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更侧重语言的交际性和应用性,更是一种专业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沟通,公共英语向应用英语的过渡,而不仅仅是一种知识语言。一直以来数控专业英语课程目标定位在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数控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阅读和本专业有关但文字内容相对浅显的英文文章,获得专业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加深对数控专业知识的了解。但因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层次差异较大,学生的操作与动手能力远远超出理论成绩,导致专业英语学习效果明显偏离教学目标。

2.随着实践教学的观念不断深入,实践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在高职数控专业英语课程的实践中不断改善。基本经历了四个阶段:本科压缩型,忽略了高职专业英语与高职专业的真正结合与互补,不能体现专业英语的实践性教学,没有很好的体现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普通专科型,并不适应高职生源不同、基础参差的实际情况;本科、专科、中专拼凑型,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内容伸缩性;最后到高职专用型,建立的相应的高职课程体系,适时更新了知识内容,大量增加了综合型及仿真实验型等内容。

3.2006 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 提出工学结合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该给的重要切入点,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来开发高职课程。但实际情况是,我国高职数控专业英语课程的开发主体还是课程专家及课程教师,企业人员和行业专家很少介入。虽然他们努力在主观上体现职业和社会对课程的需求,但免不了脱离岗位群的需求,开发出来的课程仍然忽略了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加上目前高职数控专业英语课程模式主要还是学科导向的 “三段式”课程,教材内容相对落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脱节,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得不到体现。

4.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表明:课程计划、教材对教师的制约度很高,他们认为现在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的教材基本上都缺乏高职数控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知识的整合,基本上是本科院校相应部分的压缩版;学生则认为学习高职数控专业英语知识没用,学习信心逐渐丧失,相当部分的学生把学不好归因于教师和教材: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希望课程有更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虽然各高职院校通过引进先进的数控机床生产设备、建立理实一体化的教室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和质量,培养学生能力及学习兴趣,但缺乏切合实际的教材,仍然很难满足课程教学要求。

5.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评价因为长期受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影响而过度注重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考查,忽视了英语学习的专业性评价。考试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学生专业英语语言能力等同的单一的评价手段与标准下,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与成长。

以上种种分析表明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英语在目前的课程设置、内容选择以及教学实施上存在开发主体单一、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偏难、实施缺乏创新以及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必须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合理规划,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廖哲勋.课程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1

[2]肖化移.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4.

[3]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进展及现状[J]. 比较教育研究,2001.08.

篇5: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该课题20__年4月开题,经过两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以诗韵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的总体构想。

课程主题是:让生命追寻诗意的栖居。

课程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

1、体育类课程——夯实生命根基;

2、艺术类课程——润染生命底色;

3、智育类课程——丰盈生命内涵;

4、诗教类课程——畅享生命圆融。

其中,诗教类课程为必修课程,从一至六年级形成童谣、童诗、中华经典诗文三个系列,每周两读一课。其他三类课程为选修课程,每周安排两个课时供学生选修。体育类有乒乓球、篮球、跳绳、踢键,艺术类有书法、国画、乐器、舞蹈,智育类有三棋、科技。

四、20__—20__学年规范执行课程计划推进安排

20__年8月——9月,成立规范执行课程计划开发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制定执行课程计划开发校本课程方案;建立课程实施活动小组,具体研究标准课的实施措施;编制学校课程的课时计划,开齐国家课程,开足课时。

20__年10月——11月,进一步完善诗教类课程的教材编制,全面开展诗教类课程的教学及教学研究活动;筹备选修类课程的师资、场地、教具、教材,逐步实施教学。

20__年__月——20__年1月,完善选修类课程的教材编制,全面实施选修类课程教学;开展诗教类课程成果展示活动。

20__年3月——20__年4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任务,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开展校本课程的教学研究活动。

篇6: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开发校本课程既是时代的需要,又是弘扬办学特色、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也是实施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保证我校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依据黑龙江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相关文件精神,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等形式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程结构,逐步形成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特殊需要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结合我校实际,构建符合我校校情的系列校本课程,最后确定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弥补原有课程本身的不足,以满足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实施原则

1.以生为本原则

学校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必须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一切从他们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出发。校本课程的教学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尽可能地采用合作、参与、探究和体验等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2.课程全面发展原则

保证学校各类课程的比例均衡,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作用;在鼓励教师及有关人员创造性地开发课程的同时,加强教学和教材的规范管理;学校及相关人员要形成课程权力分享、责任分担的观念,明确各自的角色地位和相应职责。

3.学校活动课程化原则

牢牢树立课程意识,学校及各功能处室和教学部组织的各种活动都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如军训、国旗下的讲话、学习方法知识讲座、感动时刻演讲、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教育、理想教育、各种兴趣小组活 动(如剪纸、书法、绘画、葫芦丝吹奏、各种球类活动、健美运动、文学沙龙、文学社活动、各学科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

4.隐性课程显性化原则

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是一种隐性的、无意的、隐喻的或者是还未得到认可的经验,但都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提倡隐性课程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受到显性课程教育以外的教育和影响,如班风学风建设、学习习惯养成、吃苦精神锻炼等对陶冶人性、塑造人格意义深远。许多课程不是能编成书讲授的,而是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完成。隐性课程的显性化是指通过对隐性课程进行有目的预设和系统性规划,使之以直观可见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实施有效的组织管理、过程控制、考核评价,强化其正面性效能,从而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校本课程实施管理组织机构

东河中学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组织领导机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领导小组,对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指导,并以学校教导主任秦君为校本课程负责人,由负责人牵头制订、编制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计划与开发纲要,全面整合校内、社区的教学资源,调动各学科教研组、各办公室的教研力量,选拔优秀的、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业余特长的教师组成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具体课程纲要的撰写与校本教材编定、课程实施与评价,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实施细则与管理措施,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开发成果进行最终的审定。

1、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孙学志(校长)副组长:秦君(主任)

组员:杨凤君 叶金凯 徐晓明 沈树玉 张俊华 尹双双

2、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评审小组 组 长:孙学志 副组长:秦 君

员:杨凤君 叶金凯 徐晓明 沈树玉 张俊华 尹双双

四、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 1.建立良好的课程研究组织机构。根据确定的课题,由同学科或不同学科教师组成课程研究小组,其职责是制订方案、明确分工、相互研讨、合作教学、编写教材、评估学生等。

2.规范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的开发由教导处组织,各学科、各办公室根据学科特点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导处报请校本课程审议开发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指导各学科、各办公室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修订,进行课程编制与实施。需要校本教材的指导其进行编写,然后印刷。3.加强教师的培训。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培训,增强全校教师开设校本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行动研究的习惯,树立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4.教学部认真组织实施。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确定初中三个年级进行校本课程教学的授课教师、上课地点、上课时间。各位校本课的任课教师按照要求认真组织教学。

五、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切实把握好三条途径。

第一条途径是巩固和强化现有的课程,通过将学校已开展的活动课与选修课、课题研究项目、举行的各种教育活动、课堂教学改革尝试以及开发的特色项目等内容规范化、系列化、目标化,随之开发出校本课程。

第二条途径是教师从丰富的课程资源中选用比较适合的课程,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发新课程。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或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以适应教师具体的课堂情境,形成适合本校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

第三条途径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和乡土化。如:(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利用烈士遗迹、革命故事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利用学校资源,组建学校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的相关兴趣小组,使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长得到彰显;(3)利用当地的农田、自然环境等特色资源,建立学生实践活动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一定要写成一本书,但必须要有一个开发方案,围绕该方案进行。

要树立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树立“活动即课程,处处皆课程”的新课程理念。注重推陈出新,借鉴出新,改造出新,发展出新,努力推进学校活动课程化,校本课程班级化,隐性课程显性化。

七、奖励办法

1.每一学科必须开发一本以上的校本课程,同时编写相应的校本课程教材。

2.对质量较高需编辑成册出书的,学校提供资金支持。对师生反映良好的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在职称评聘中按照评定等级给予加分奖励。

3.对质量高的校本课程优先推荐参加上级有关部门举行的优秀校本课程评选,获得省市县级奖励的,作为教育教学特别奖给予奖励和职称评聘加分奖励。

4.学校给予校本课程编写者一定的编写费。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八、校本课程实施保障:

1、学校对参加校本课程研究的教师在外出学习、教学研究校本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物质支持。

2、设立校本课程实施的研究及奖励经费。

3、学校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定时课程理论培训。

4、保证实施教师的研究时间,研究空间,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

5、鼓励教师撰写心得体会,总结成功经验和吸取失败教训。

6、在教师考评上尽量肯定教师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果。

7、学校对实施教师应做好各类设施的提供,如校园网、校本使用工具及相关的需求品等,为校本课程的顺利开设准备物质条件。

8、对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应组织评选,对优秀的校本课程活动或案例予以奖励。教师开发出的校本课程的成果记录在教师业务档案。

9、根据师资培训工作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教师认真参与培训,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考核、有成效,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篇7: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紧密结合学校教育理念和主体办学指导思想:发现学生个性潜力,让每个学生都成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以此为契机,树立学校品牌、开创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二、开发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有个性、适应社会。

三、开发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创造想象空间。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的做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成员

各教研组,学科组及全体教师

五、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校本教材应为资料包形式,以活动形式为主,力争编写为知识册。教师应从以下五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

2、选编教材;

3、选用优秀教材;

4、拓宽现有教材;

5、挖掘区域资源。

六、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一)建立领导机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长: 田

副组长: 李开军

姜曙光

成员: 鲍庆才

杨文成张

于光涛

孟建民

尚立鹏

于光涛

(二)前期论证

1、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2、将开发的课程纲要拿到学生及家长中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家长是否愿意。

(三)培训师资

1、校本课程理论。

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研究。

培训方式:讲座、研讨。

2、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学校对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四)撰写课程纲要。课程纲要阐明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程目标:(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五)校本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教研组长做好监控、测评,参

与听、评课的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六)课时安排: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

七、校本课程的评价

1、对授课教师的评价。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五看:一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二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三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四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五看学生特长发展阶段成果。

2、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袋中。

八、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分管领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搞好阶段验收、评价。

2、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3、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

4、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5、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6、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7、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篇8: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它对于提高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具有发展性、趣味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在网络化的教学环境中,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但是,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深受基础学科中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影响,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但使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却难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一门课程,是建立在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基础上的,它以适应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为目的,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

目前,国外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其信息技术的教学理念跟我们有较大的差异。如美国教师的信息技术课堂不是单纯地强调学生获取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非技术素养。

因此,我们提出了进行初中信息技术网络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进行初中信息技术网络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其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 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凸显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特征。

2.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凸显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开展初中信息技术网络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和推广价值。

三、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开展初中信息技术网络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把信息技术教学与学校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德育问题、科技创新问题,以及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等进行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形成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实现教材多媒体化、资源网络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的创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 研究目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初中信息技术网络化校本课程,将学生的发展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目标。

2. 研究内容。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线构建网络化信息技术校本课程。(1)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把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社会实际生活与信息技术整合,构建网络化信息技术校本课程。(2)以学生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构建能够体现“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课程理念的特色资源专题网站,以构成网络化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3. 研究思路。

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确定初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三维目标,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的进行教学,使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情感得到提升,态度得到转变,从而影响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

五、初中信息技术网络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实践

近年来,我们组织信息技术教师根据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特点,开放了适合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网络化课程资源。利用这些课程,一些年轻教师在省市的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有:

对这些课程资源分析比较,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网络化。

各个课程资源均是以主题学习网站或网页的形式出现,学生通过浏览网页就可实现访问课程资源。

2. 兴趣化。

各个课程资源中集成了各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如游戏、歌曲、视频、动画等,比较容易帮助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课程化。

各个课程资源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信息技术教材中的某一课或者某一个单元知识点开发课程资源。通过学习网络资源,学生能够掌握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点。

4. 易操作。

根据主题学习网站的视频教程或自主学习课程,学生比较容易实现自主学习、网络学习、共享学习。

5. 交互性。

利用课程资源网站中的聊天室、留言板,实现了人机、师生、生生的交互性。

六、反思与展望

在使用信息技术网络化校本资源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比较集中的是开发比较成熟的网络化校本资源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开发出成熟的作品需要比较长的周期,因此,需要多位信息技术教师通力合作,及早准备,实现信息技术网络化校本资源的模块化,缩短开发时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开发出整个初中信息技术全部课程的网络化校本资源,实现初中信息技术网络教学,能够让学生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张扬个性。

摘要:开展初中信息技术网络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把信息技术教学与学校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德育问题、科技创新问题, 以及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等进行整合, 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形成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实现教材多媒体化、资源网络化, 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的创新,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 注重学生的发展, 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篇9: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校本教材开发;教学实施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私人购车的迅猛增加刺激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为适应汽车后市场人才需求全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汽车专业,以培养汽车后市场高级技能型人才。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飞速发展的技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现今的头等大事。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模式,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其关键在于课程改革。由此引出了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择、教材编写、双师教师培养、教学环境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组织等一系列课题。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课程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课程为公共及基础类,着重介绍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例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政治理论、思想品德、法律常识、形势与政策以及汽车机械识图、汽车机械基础等。第二类课程为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例如汽车结构与拆装、发动机机械检修、汽车传动系检修、汽车行驶转向制动系检修等,有一些专业课还在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不断演进,例如汽车自动变速器检修、轿车电控系统检修、柴油机电控系统检修等。与第一类课程相比,这些课程具有行动导向性强、对教学环境依赖性强、技术更新迅速等特点。由院校结合当地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状况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是一种较好的方式。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工作实际,总结一些对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和经验,提出汽车专业校本教材开发的基本原则、教学实施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二、校本教材的编写

关于如何编写校本教材和提高校本教材的质量,很多相关文献中都有详细的阐述1]2]3]。笔者在实际编写教材和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又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

1.迫切性与工学结合原则。汽车专业的教学工作者们从50年代末至今已经开发了很多优秀的汽车专业教材。然而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专业课程自身存在许多特点,使得一般的教材难以满足其教学需要,校本教材的编写成为一项迫切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汽车行业的发展在不同省市有各自的特点,地方企业需要依据环境特点制定自身的发展路线。现有的教材能从国家经济战略的高度出发,从原理上指明方向,但很难覆盖到每一种具体的情况。校本教材则能深入到基层进行调研,使教材内容来自生产第一线,使教育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第二,汽车专业的职业教育既需要重视实践能力又不能忽视理论基础,现有的教材或强调理论与科学研究,或单独针对实践,这使得我们很难找到一本合适的教材同时兼顾两方面的要求,而同一门课程使用两本甚至多本教材无疑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并给学生带来负担。校本教材则较易做到二者的兼顾,因此为学生与老师所喜爱。第三,各学校具备的教学条件和设备不尽相同,尤其对于一些国内外的较新设备,往往还没有配套的教材可供教学使用。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接受培训并亲手实践,然后通过校本教材这一媒介把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时有据可依。从以上几点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专业课程校本教材开发具有迫切性与必要性,而这是与专业课程“工学结合”这一特性密不可分的。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4],因此校本教材的开发应当紧密围绕着课程来进行。我们在编写专业课程校本教材时应严格遵循“工学结合”的原则,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好教材建设规划,教材内容及结构要反映当前汽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要符合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需求,反映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体优化,提倡选用生产一线收集的故障案例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所设计的教学工单上应列一些讨论题,但不给标准答案,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打开思路,让校本教材满足教学的需求,真正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时效性与统筹优化原则。汽车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更安全、更便捷、低能耗、无污染、智能化等新的需求更是不断催生出新的技术。校本教材必须有较强的时效性,并经常更新,只有时刻关注最新的动态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然而在一般情况下,投入校本教材编写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都比较有限,如何组织教师在短时间内编写时效性好的教材是一个挑战。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不失为一个良策。在横向上,笔者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根据课程组建了不同的教学团队,例如发动机教学团队、底盘教学团队等。教材的编写由各教学团队组织教师进行,每本教材至少由3名教师参与编写。不同团队之间尽可能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共享一些共同的注意事项、统一绘制插图等等。在纵向上,一本教材的编写时间一般是一学年,而使用时间一般是2~3年。新教材与旧的相比,在内容上约有20%的更新,这使我们的编者可以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对新技术的学习和调研,以及对教材结构的调整方面,保证了快速、高质量的教材编写。我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注意尽可能减少那些教学中不涉及而学生又没有兴趣阅读的内容。我们还专门针对课程开发合适的校本教材,做到一本教材对应一门至多门课程,如《汽车结构与拆装》,一门课程最多使用一本教材,以减小开销并提高使用效率。在实际中,我们编写的《汽车结构与拆装》、《汽车发动机机械检修》、《电控汽油发动机检修》、《电控柴油发动机检修》、《汽车传动系检修》、《汽车行驶转向制动系检修》、《汽车自动变速器检修》、《轿车电控系统检修》、《汽车应急维修》等9本校本教材都在使用当中,没有作任何无用的开发。

三、教学场所的设计

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需要特定的教学场所,应当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的要求,为学生创设一个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在这个工作环境中,学生使用工具,通过与工作人员合作与沟通,完成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取得特定的工作成果,并学习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必要的工作经验。教学场所设施布置合理与否,对于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最终实现课程目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可将一体化教学场所设计成专业教室或实训车间。在专业教室中可设置针对全班的理论教学区,并为每个学生设置一个实践工位。大的专业教室还可划分为小组工作讨论区、资料查询区、实验区和实操区等,从而把理论和实践教学合二为一。专业教室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也有相应的提高。单纯的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都无法独立承担起专业教室里的教学任务。实践中,在“双师型”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由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共同组成教师小组承担教学任务。与专业教室相比,实训车间更强调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性和生产性。按照功能的多少,可把综合实训车间设计成单一功能和多功能实训车间。在笔者所在学院的实际教学中,教学场地已由原来的一块黑板、几十张桌椅板凳的理论教室,改成了理实一体教室(相当于专业教室),如汽车发动机理实一体教室、汽车底盘理实一体教室等,有的课程如汽车自动变速器维修、汽车应急修理等就直接进入实训车间进行。学生对于这样的设计普遍反映很好。

四、教学的实施

有了教材和教学场所的基础,如何组织实施教学呢?我们在实际中根据具体情况遵循了下面几点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在没有教师直接帮助下,围绕已经明确的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在多变复杂的工作环境中独立选择劳动工具、设计工作方法、控制工作过程和保证工作质量的能力,较好地发展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独立学习起咨询和辅导作用。

2.行动导向的教学:通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这里的行动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行动、活动或劳动,同时还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3.自我管理式的学习:教师设计和构建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情境和资源条件,学生以现实生活和工作情境为基础,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资源和方法,确定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从教师、同学甚至是竞争伙伴那里获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职责只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自我管理式学习包括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笔者所在学院已将所有专业课程全部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此外,教师还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用的最多的包括四阶段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岗位培训法等6]。

五、总结

高职汽车专业的实践教学既不同于普通高校也不同于其他专业的职业教育,因此其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有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地方。在校本教材编写方面,为了更好地为课程和教学目标服务,在编写时不能一味地按照普遍原则进行,而应当有侧重地选择指导思想和原则,用工学结合与统筹优化的方法着重解决迫切性与时效性的问题。在教学场所的设计方面,需要根据实践性和生产性的需求将一体化教学场所设计成专业教室或实训车间。在教学的实施方面则应当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涂永忠.高职教材的现状与对策[J].职教论坛,2004,9(26):13.

[2]葛力力.提高校本“教材”质量的三个“切实”[J].职教论坛,2003,(10):25-26.

[3]刘平娥,罗建远.高职高专校本教材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5,28(446):59-60.

[4]李世春.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主要区别[J].教学与管理,2006,(8):34.

[5]刘贤凤.基于学生参与的高职ESP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96-98.

上一篇:静态记录表下一篇:小学学校元旦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