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

2024-06-11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精选十篇)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 篇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 也是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之一, 课程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融合了课程改革之前的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以及夹具设计等多门课程的内容, 课程内容覆盖面广, 知识量大, 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如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牢固掌握并灵活应用本课程的知识, 是本课程教学的一个重大挑战。教学过程表明, 仅仅根据教材进行理论讲解和习题练习远远达不到教学效果, 学生也不能感受到其所学知识的用途, 更谈不上如何应用。采用实践性教学模式是学生理解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

在本课程教学中, 本课程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 即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

1. 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 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生产实际情况, 积累经验, 掌握生产技术, 对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感性的认识。实习内容主要是了解产品的结构、零部件的加工方法、加工机床和刀具、加工精度、加工工艺规程、夹具以及检验手段和方法, 这些实习内容和课堂内容相对应。

为了方便学生进行生产实习, 学校建立了三个实习基地, 在进行实习时, 学生和指导老师组成实习队, 每个实习队有一名负责老师, 另有2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组的老师, 另外在实习过程中聘任实习基地 (工厂) 3~5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老师, 从而保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强大的指导队伍。

在实习的开始, 首先给学生作动员报告, 动员报告主要介绍实习的内容、目的和安排。每次到实习基地的工厂, 工厂技术人员将介绍产品知识和工艺知识, 并且向学生布置实习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车间现场了解所生产的产品、零部件的工艺知识, 在现场实习过程中带队老师现场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同时也向学生提出问题交由学生解答, 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习结束后, 学生需要写出实习报告, 指导教师根据日常的指导和学生的实习报告考察学生的实习状况。

2.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综合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和深化所学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知识, 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夹具 (结构) 设计能力, 并为毕业后从事机械制造方面的技术工作奠定基础。通过课程设计训练和提高学生设计的基本技能:包括收集、分析和应用设计资料的技能;查阅设计手册的技能;熟悉标准和规范的技能;计算、绘图及编写技术文件的技能等。

为达到上述目的, 课程设计在内容上紧密联系课程内容, 设计任务来源于生产需求, 针对机械产品的某些零件的加工任务进行设计。设计任务主要包括两部分:工艺规程设计和夹具设计, 工艺规程设计要求学生根据给定零件的加工要求, 拟定零件的加工工艺, 学生需要分析研究产品的装配图和零件图、确定毛坯、拟定工艺路线、确定各工序的加工设备和刀辅具、拟定各工序的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确定各工序的工序尺寸及切削用量、确定工时定额、编制工艺文件, 这个过程可以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 进一步熟悉掌握课堂所学知识, 培养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夹具设计是针对工艺过程的某道工序, 设计该工序所使用的夹具, 设计过程学生需要分析设计任务 (零件的加工要求) 、确定零件的定位方案和夹紧方案、确定夹具的结构方案并绘制夹具图、绘制夹具零件图, 通过上述过程, 能够使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 培养他们的夹具设计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原则上要求学生一人一题, 即使做不到一人一题, 也要求其做出不同的工艺方案和夹具结构。设计完成之后, 对学生通过答辩进行严格考核, 促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课程设计工作。通过机械制造技术综合课程的设计, 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为毕业后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 实验教学

实验环节是课堂教学有效的辅助环节, 对于课堂教学中难于理解的内容, 可通过实验教学加深理解, 本课程的教学目前安排有两个实验环节:刀具几何角度的测量和机床静刚度的测量。

刀具部分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课堂讲述只能使学生对刀具几何角度所涉及的参考面以及几个基本的角度如: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等有概念上的认识, 不能牢固地掌握, 通过开展这个实验, 学生在亲手测量过程中, 能够掌握这些角度的来源和定义, 从而加深了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 同时也能提高其动手能力。

机床静刚度是很抽象的内容, 通过静刚度测量实验, 可以使学生明确静刚度的数值如何获得, 能够分析影响静刚度的因素,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的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践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针对这个目标, 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逐步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这种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践教学的考核中, 我们摒弃了考试形式, 采用了现场提问、撰写科技论文、答辩和实践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 最后结合出勤率给出学生的成绩, 教学实践表明, 我们通过上述方式给出的成绩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践学习状况。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践教学进行研究, 探索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即生产实习、机械制造技术综合课程设计和实验, 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置, 最终实现了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知识的深入掌握, 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中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 从而为用人单位培养了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林峰、杨振中.实践性教学模式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7 (12) :165~167

[2]韩变枝、王栋、张银喜.基于能力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86~88

[3]李伟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7) :97~98

[4]尹明富、孙会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1) :132~132

[5]朱从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 2012 (3) :6~7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 篇2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在学完了该课程后,对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夹具结构进一步了解的教学环节。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达到以下目的:

1. 初步掌握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方法,学会查阅有关资料; 2. 掌握设计机床专用夹具的基本原理的方法,提高结构设计能力。

二、相关教学环节安排

完成本课程教学后,并在本学期集中进行,时间为3周。

三、课程设计主要内容

1. 制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2. 设计指定工序的专用夹具。

3.具体内容

(1)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1)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画零件图

了解零件的性能、用途和工作条件; 对零件主要加工表面的尺寸、形状及位置精度、表面粗糙度以及设计基准等进行分析; 对零件的材料、热处理及机械加工的工艺性进行分析。

2)拟订工艺路线

正确选择基准; 确定加工方法和划分加工阶段;安排加工顺序。

3)选定各工序所采用的设备,既要保证加工质量,又要经济合理。

4)确定指定工序的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和公差。

5)确定指定工序的切削用量。

6)计算代表性工序的单件工时。

7)填写工艺文件。

(2)设计指定工序的专用夹具

1)准备阶段

分析指定工序的加工技术要求、工艺特点、毛坯情况、所用机床刀具加工余量及切削用量;收集有关设计制造同类型夹具的资料,吸收其中合理部分;

2)确定工件的定位方案

根据零件尺寸要求,分析需限制的第一类自由度,确定工件的定位方案和定位元件,制定夹具方案、绘草图和刀具的对刀、导向方式。

3)确定夹紧方案。

根据零件的结构和所需的夹紧力,确定夹紧方案。4)确定夹具结构。

(3)绘制夹具装配工作图及零件图

四、课程设计要求

1.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1)制定一个成批生产的(或中批或者大批生产)、中等复杂程度零件(不少于10道工序)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2)填写工艺文件

(3)填写若干个工序卡

2.专用夹具设计

(1)设计某道工序的一个专用夹具,画出符合要求的夹具装配图(由15~20个零件组成。

(2)绘制夹具中两个零件的零件图。

3.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 篇3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现状;改革策略

TH16-4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法因循守旧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已经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但是有部分教师依旧固守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这样教学方法的教学下,不但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吸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知识,还会使部分学生越听越糊涂,进而导致教师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虽然有的教师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也做了积极地努力,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展示实物模型,但是由于模型有限以及教室的空间等问题,仍然不能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尽量用通俗易懂、诙谐有趣的语言给学生讲解晦涩难懂的章节,这样通过讲解不但能够降低学生学习上的难度,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不能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学校教学中已屡见不鲜,但是由于一些教师运用的不得到,不但没有对学生带来多大的好处,还白白浪费了学生的上课时间。因为有一部分刚刚从教的老师,他们几乎没有教学经验,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这些教师觉得多媒体就是减轻备课任务的一种工具,而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认识,他们才会把上课所要讲的内容全都做成PPT,上课一味依赖PPT。而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从来不看课本,觉得只要看老师做的PPT就可以了,但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有很多抽象的内容是无法做成课件展示给学生看的,这样就会遗漏很多重点知识。除了这类教师外,还有一部分教师与之完全相反,就是很排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部分教师大多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这些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依旧采用讲授+板书的传统讲学方式,而这造成的后果就是: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当在讲到机床的结构以及加工过程时,要想让学生透彻的理解,那么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模型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教师应该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不合理的考核方式

在对学生进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的考察时,大多数学校会利用书面试卷的形式来进行考察。但是如果仅仅采用这一种方式考核,就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味地单纯追求卷面分数,而不注重实地锻炼,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书呆子。而且在这种考核的方式下,还会使部分学生养成临时抱佛脚的坏习惯,就是在上课的时候根本不听教师讲课,而快到考试时就死记硬背书中的简单理论,通过这样的临时抱佛脚,部分学生也能通过考试,但是这些学生根本就不能真正的学到知识。所以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学习应建立多种考核制度。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本人主要总结了四种:①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应做课堂情境引导。比如:可以在讲课之前,应带领学生去学校相关的车间去参观,并在参观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机械设备的结构,然后在适时的提出疑问,例:这些机器是怎样运转起来的呢?等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说这些问题一会在课堂上会讲到。②要适当的进行案例教学。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经验成果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③要尽量营造师生互动的上课方式。为了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那么教师就应该像朋友一样跟学生交谈,比如可以采用讨论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也能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也能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④要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要知道运用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以上就是本人总结的教学方法,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就应把这四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2.应创新考核方式

在考核机械制造技术这门课时,不能仅靠卷面分数来判定一个学生的优劣。而是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察,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以及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因此。为了学生更好的进步,就应该采用更合理的考核方式,比如可以加入对学生实际操作水平以及解决突发状况能力的考察,这样就能够较为全面的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3.应该加强师资力量

要想培养优秀的学生,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外,过硬的师资力量也很关键。尤其是教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的课程,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必备较为熟练的操作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授课。但是就目前状况,教授这门课的教师大多数是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并没有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丰富的生产经验,所以当教师在讲课时,也只是依葫芦画瓢,照着书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当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问教师时,教师由于缺乏丰富的实践知识,那么就不能详细的讲解给学生,长此以往,在这种模棱两可的讲解下,学生不但不能获得进步,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对实际操作课失去兴趣。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各个学校应该努力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结束语

要想学好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那么必然要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但是长期以来一部分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而在以上篇幅中,我主要研究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之策,希望能给对大家带来裨益。

参考文献:

[1]朱从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2012,(3):6-7

[2]于英华,张兴元,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4):94-95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 篇4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原则和方法及措施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是机电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 其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都很强。它既为学习后继专业课服务, 又可直接用于生产实际。在新一轮的的课程教学改革中, 很多老师、专家、行业人士都已经认识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着手进行机械制造课程改革的研究和探讨, 现在正处于起步阶段。我校作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在宿迁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在这门课的教学改革上既要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 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 立足本地、本校的实际, 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传统专业课程, 多年来人们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和改善, 但由于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且涉及实际生产经验等特点, 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 教学手段的使用不科学。目前, 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 如:投影仪、幻灯片、语音设备、多媒体等。最初这些教学手段引入的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由抽象变为直观, 便于观察和认识。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是有些教师把这些设备当成是减轻备课任务的一种工具, 上课过份依赖PPT。其二, 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这门课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课, 毛坯的制造和零件的切削加工等内容, 学生必须结合大量的实践才容易理解。现有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分离, 先将理论全部学完再实践, 或者是先学完实践再学理论。其三, 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目前, 这门课的考核方式多以书面答卷的形式出现, 因此, 学生只是单一的追求卷面分数, 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就重视, 无关的就不重视, 导致高分低能, 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 加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1) 课程体系模块化, 将该门课程分为机械加工技术基础、机械冷加工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综合应用模块。 (2) 教学内容工种化, 将该门课程涉及到的工种分为车工、钳工、磨工、刨工、铣工、特种加工等。 (3) 授课过程项目化, 将该门课程涉及到的实训内容以实训项目的形式予以教学。 (4) 教学要求层次化, 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 对于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材, 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内容。 (5) 考核方式科学化、考核方法多样化、考核内容生活化。这些教学改革措施的实行都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有利于促进宿迁乃至苏北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原则及措施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其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都很强, 因此, 该门课的课程改革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 教学目标要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特别是我们给学生制定的能力目标要能与我们的企业的能力目标要求相结合, 与我们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计划接轨。 (2) 教学内容动态变化对准市场。适时变换我们的教学内容, 从强化专业技能到关键技能的整体塑造, 从强化单一技能到多项技能的充分兼顾。 (3) 教学方法新旧结合。汲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一些闪光点, 运用理实一体化和项目任务化教学模式, 教师“做中教”, 学生“做中学”。 (4) 对准实践抓教学, 对准职业练技能。对于实践过程中用的比较多的一些实践环节, 我们要多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予以体现。对于职业中运用的比较多的技能, 在平时的实践训练中要突出强化。 (5) 课程改革要持之以恒。我们要在教学中, 不断的探索和发现, 及时更新自己的一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原则, 我认为该门课的改革应采取以下措施: (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直观和实训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我借助了实训车间的一些相关的机械零件, 及来自生产生活实际中有趣的机构和机械零件的图片, 让学生通过观看, 提高他们的认识和兴趣, 加深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教学中在讲授到某个环节时, 再让学生亲手触摸实物, 使学生对机械零件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 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空间, 教师个人的“独角戏”只能成为学生的催眠曲。教师不能局限在三尺讲台, 应当多到学生中互动, 培养老师和学生的亲和力, 这样的课堂才不显得“枯燥乏味”。

总之, 我们应该紧跟课改的发展方向, 同时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 立足本地、本校实际, 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 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的适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书元, 王克明.《机械制造技工艺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18) .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篇5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针对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特点及其教学内容,探讨了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问题,提出了该课程应该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实践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措施,对于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确保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 者:贾晨辉 马文锁 任小中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河南洛阳,471003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3)分类号:G642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 课程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技术探讨 篇6

一、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基础,职业为导向的专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机械制图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在教学上要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以“实践为本,理论够用”为原则,做好课程内容的优化,突出重点,降低难度,加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识图能力、绘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中,要淡化传统制图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要恰当地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调整,在理论适度的前提下,避开教学中的难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如,制图基础知识、投影基础、组合体、机件的表达方法等内容是基础部分,是为后面部分服务的,同时投影基础、组合体两部分内容又是这基础部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识图能力、绘图能力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是后续部分内容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要讲清原理,反复训练,加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如把“截交线和相贯线”内容分散到“投影基础”和“组合体”的内容中,既精简了内容又降低了难度;把“零件图”和“装配图”两部分内容糅合一起进行教学,从装配图引出零件图,零件图和装配图采用同一部件,使零件图和装配图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使学生体会到任一个零件和其相邻零件之间有尺寸、结构和工艺方面的联系,可提高教学时效。“公差与配合”的内容在引入概念后,以识读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识读能力。对不太费解而又必要的内容,如幅面尺寸及格式、标题栏格式、线型等,用到时现讲现学、示范操作,可减少或消除以前教学模式中基础理论和实践衔接过渡上的知识遗忘问题。

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型、应用型人才。中职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核心能力就是识图能力,而识图与绘图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一些必要的绘图才能培养识图能力。绘图是识图的逆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进行适当的绘图训练,“以绘促识”。在加强实践性教育环节中,要力争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知识与应用的有机统一,即将理论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遵循“讲—练—评—再练”的模式进行教学。在讲授完定量的教学内容后,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题和精心编制的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力求在训练中突出重点、难点。在学生做完适量的练习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再练”旨在通过再一次针对练习中突出的问题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的缺陷,巩固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技能。在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交叉进行中,要注意及时总结提高,防止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严重脱节。

二、直观演示教学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在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缩短感性认识过程,应尽量采用直观演示教学。

模型是机械制图教学中必不可缺的工具,缺少模型的直观演示,势必减少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教师授课以及学生接受的难度,导致教学效率低、质量差。因此,要提高机械制图教学质量,必须有足够多且能灵活使用的模型,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才得以提高。如投影基础、组合体等内容是机械制图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识图能力、绘图能力上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是学习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基础。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模型作辅助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识图能力。

与教材配套的挂图也是一种直观演示教学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挂图,把课本内容与之结合起来,对引导学生的空间想象,完成识图、填图、分析图形和绘制物体投影三视图等起到良好的补助作用。在使用挂图、模型、实物等直观教具时,可采用挂图与模型或实物组合的方式。如讲点、线、面的投影规律或简单组合体三视图时,先让学生看一下模型,再将模型按投影规律画成轴测图,然后再讲解投影的过程以及画出基本视图,最后利用挂图做空间立体向平面转换的投影规律。利用挂图与模型结合反复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物体从空间到平面的投影过程,易于掌握投影规律。对于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内部结构,适宜于幻灯讲解,这有利于学生对零件图及装配图内部的观察和了解,增强对零部件整体的空间想象,易于对知识的理解。直观演示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学生自行演示的情况下,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发挥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课件能生动、形象、直观地提供图文声像等信息,将大量的、多样的信息有目的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视、听、思的有机结合,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在自己的面前。这不仅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活跃课堂的气氛,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多媒体课件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弥补教学模型的不足,对学生的识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其集文字、声像、视觉、动感于一体的人机交流界面,能在计算机上实现空间形体的立体展示,以灵活、方便的人机交互方式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基本体的投影部分采用动画的方式将形体的分析一步一步地展示出来,再将其画法放到三面投影体系中一步一步地画出来,最后将三投影面展开成一个平面,成为三视图,这就营造了多方位的教学场景,能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空间概念。

在课件的运用中要“适用、适时、适度”。“适用”就是要根据课程的特点,课件的内容要紧扣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紧密配套,使课件内容与教材内容相融合;“适时”就是在适当的时间把课件穿插于课堂教学中,改善课堂结构,优化制图教学,增强感召力;“适度”就是要使制作的课件精、巧、美,对课件不能过于滥用,对多媒体课件的过多依赖,也难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应尽可能地将挂图、模型、实物、幻灯等直观性教学手段相结合,才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播放课件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对问题的启发,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问题进行问难和讨论。只有师生的互动,学生的自主性才得于发挥,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机械制图教学既有直观性,又有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学科特点,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把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才能使机械制图教学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四、制图与CAD课程一体化教学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 篇7

关键词:制造技术,实践教学,心理辅导,考评体系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专业技能课程。该课程由机床、刀具、夹具、工艺等内容有机组合而成,涉及知识面广,实践性和综合性强。为突出教育过程的职业性,使课程更加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低位非常重要。

1 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实践教学,树立正确多元的实践教学观

现今尽管随着我国开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教学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但纵观目前现实的实践教学情况,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观念并没有完全转变,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够。因此,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实践教学,结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为适应新时期、新的就业形势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四方面: 1教学活动实践。2校园文化的实践。3社会实践。4工程实践。

2 保证时间,投足经费,切实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实施

目前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严重影响了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作用的发挥,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影响了学生就业的顺利进行。为此,我们在对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中,必须理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正确的关系,克服在实施教学中以弱化、删减实践环节为代价来解决问题的做法,在时间上、物质上都要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具体做法是:

( 1) 严格按照国家教委规定的实践教学学时要求,安排教学计划。

( 2) 结合实际,针对专业特点,适当加大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比例,甚至可以考虑在适当时期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到本专业最有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参加各方面工作。

( 3) 实践教学需要资金的投入和硬件的支持,否则实践教学就很难实施和深化。各高职高专院校应从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出发,加大投入,在经费上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

( 4) 要开拓投入资金来源渠道,在争取国家和学校资金的同时,充分利用校内的办学资源,积极争取校企合作与企业支持,与企业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 5) 各高职高专院校可根据各分学院( 系) 的实际情况,一次性将经费拨给各院( 系) ,建立专项的实践教学经费卡,使各具体实施部门在经费上有较大的自主权。

( 6) 建立实践教学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资金的使用效率。

3 增加心理辅导,使学生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环节

高职院校应当增加专职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践教学前的心理辅导。为确保实践教学能够顺利运行,要把学生和实习实训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往,使实践活动在内容与形式上真正统一起来,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使学生了解社会中艰苦创业、爱岗敬业的模范事迹,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第二,使学生明确学习、生活目标,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创新欲望; 第三,使学生能够了解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从而正视实践中的挫折,建立正确的人生奋斗方向; 第四,使学生能够热爱集体、团结协作,从而营造诚信和谐氛围,化解交往障碍。

4 加强管理,构建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搞好实践教学管理,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高职高专院校要想搞好实践教学管理,重要的是健全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为此,我们应该在实践教学管理上做到以下两点。

( 1) 我们为实践教学管理的岗位选拔高素质且熟悉实践教学的优秀人才,并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措施保证这支实践管理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比如各高职高专院校可增设实践教学办公室、实验中心用以专门负责全校实践教学的管理和组织工作,各院( 系) 可安排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负责人用以保证实践教学工作正常顺利实施。

( 2)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各院校应对实践教学过程实施动态监控和质量评价,一旦发现违反教学法规的行为要及时严肃处理,加强民主监督和学生管理的参与意识。

( 3) 构建能够全面反映实践活动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措施包括:

1建立量化评价( 参加实践活动数量) 、过程评价( 实践过程) 和效果评价体系;

2以过程评价为核心,由注重实践成绩向注重实践参与过程转变;

3实践教学管理评价应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具体操作是: 学生实践活动评价的考核可由专任老师和学生管理干部分别进行,最终综合形成学生实践活动成绩和评语。教师实践管理工作的评价考核由教学主管部门和学生分头完成,形成考评意见,并与教师职务职称晋升等挂钩。这样既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积极主动性,也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4 安排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近年来,高职院校数量快速增加,导致职业院校教师资源紧张,招聘的年轻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刚走出来又进校门工作,没什么实际工作经验,无法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针对这种情况各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 1) 安排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多参与项目、课题。在参与过程中鼓励教师并到企业里调研、挂职锻炼,从而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 2) 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聘请行业企业精英能手来校讲座和观摩,从而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让知识与时俱进。

( 3) 鼓励教师参与实践课教学活动。提倡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指导毕业设计和实验实训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企业岗位特征、能力需求,加强自身职业能力素质。

( 4) 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去参加职业教育师资培训。

( 5) 通过产、学、研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师自身素质提高,进而提高教师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宜康,李平.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3).

[2]卢丽君,李卫宁,李光,等.成人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5(3).

[3]盖国强.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办学特色,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

[4]胡建强.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包装工程,2002(4).

[5]刘守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地位与目标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5(6).

[6]邱义臻,熊焰.建设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5).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 篇8

翻转课堂是将课堂上的主角进行调换, 由老师的单一传授和学生们被动接受, 改为互动式学习方式, 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将更宝贵的时间用来和老师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 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会占用课上的时间来传授书本内容, 大部分信息是学生在课前完成的自主性学习。这种教育方式大大加强了学生们学习时自主规划能力与探索能力, 它是一种混合式和探究式的教育方法, 让学生们参与其中思维得到了更灵活的运用, 尤其是工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

1 翻转课堂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应用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实践基础课程, 主要是教授学生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 为学生从事制造业工作打下基础。该门课程实践性, 包含有许多实践性教学环节。由于实践环节的多种限制, (如实践时间, 实践场所) , 实践性教学环节常常是集中安排在本门课理论教学开课前, 或本门课理论教学全部完成以后, 达不到学完一个环节的理论课程就去实践的理想化排课。这样, 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环节教学上的时间进程上的脱节, 使学生实践时, 不知道看什么, 做什么, 同时, 由于本门课课本上的繁琐理论使学生无法理论联系实践,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极大的冲击, 逐渐对机械缺乏感性认知。针对这一特点,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微课为载体, 正好可以缓解学习工科专业课程枯燥等问题, 学生会在课前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完成自主学习的课程基本知识, 在课堂上教师以实物或者动画三维模型为引导, 和同学们展开研究与讨论, 逐步解决课前学生学习视频时产生的疑惑, 课后在通过网络讨论平台对课上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讨论,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学习兴趣。

1.1 教学课程内容设计

本文以金属切削过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该节课的主要内容为:讲授切削刀具基本知识基础、对切削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揭示它们的产生机理和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书本二维图片的不形象性和文字理论性过强, 导致学生很难接受一些内容, 例如刀具角度的标注, 刀具进给切削所带来的形变和对于不同用途刀具的磨损程度的判定[3]。此刻应该改变教学思路, 通过针对重点难点突破, 用形象的三维实体来解决课程中所带来的问题。

在课前, 学生们通过登录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 观看教师专门录制的课程视频来了解基本章节内容信息, 例如先录制一分半钟视频使同学们对刀具选择, 并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然后再录制三分钟金属切削变形的过程并记录切削热和切削温度的变化的视频, 最后在录制一分钟刀具几何参数的选择。录制中, 以工厂中真实加工环境为主, 让学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配套的还有三维模型可供学生在模拟环境下进行立体式学习,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变成了课程的主线, 教师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根据学生对课程了解程度和问题提出的质量程度进行打分, 并将课前的反馈信息进行汇总, 集中答疑, 然后布置相关任务书留在课后网络平台上进行探讨。金属切削所选用的刀具种类繁多且有危险性, 教师可用其它物体代替刀具对学生进行讲解与答疑。本文中, 教师在课前准备了萝卜作为材料。课中, 每位学生根据教师安排, 回忆课前学过的视频, 依据切削原理, 一步一步的把萝卜加工成刀具形状。从而使学生对刀具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性与动手能力。

在课后, 学生们将课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课后遇到新的难题, 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可以充分的探讨达到更深层次的认知, 同时学生将教师布置的任务书上传网络, 老师将布置任务及每个人在任务中的职责进行打分, 然后将成绩作为课程的第二次评定。教师会将课堂上问题与解决方案进行资源整合并上传网络, 学生们永久可以下载保留。

1.2 教学课程效果分析

为了对比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 本文对本校一届四个班的学生划分成两个部分, 其中的二个班的学生通过翻转课堂模式教学, 其它的二个班进行正常的传统教学。并对学习内容进行了考核。考核内容为:画刀具的几何角度及刀具的加工工艺过程等。考核方式为不提前通知学生, 从而避免学生进行复习, 使考核结果更能体现课堂的教学效果。结果表明: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

2 结论

翻转课堂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探索应用, 改变了教师、学生的教、学方式, 使机械类学生的动力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汪晓东, 张晨靓仔.“翻转课堂”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3 (11) :11-16.

[2]陈怡, 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 XDIYIS, 2014 (2) :49-54.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 篇9

1 ANSYS有限元模拟技术以及应用

有限元法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计算方法。基于有限元算法编制的常见通用软件包括ANSYS, Abaqus, LMSSamtech, COMSOL Multiphysics等, 其中, ANSYS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有限元软件, 具有强大的有限元分析能力, 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的误差小于10%[5]。ANSYS软件主要包括前处理模块、分析计算模块和后处理模块, 具有结构、热、电磁、流体分析等强大功能, 可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生物医学、桥梁、建筑、电子产品、重型机械、微机电系统、运动器械等工业领域。该软件在工程计算中应用广泛, 但是在高校的应用仅限于科学研究, 应用于辅助教学的不多。种法力[6]采用ANSYS模拟复合材料在恒定热流源时温度体分布以及热应力问题,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像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隋凤利[7]把ANSYS/LSDYNA模拟应用在材料成型教学中,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承担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已多年, 在教学中发现, 金属切削以及塑性成型过程是该课程中理论性很强的部分, 无论是采用语言描述还是传统实验的教学方式, 都不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应力、应变以及温度的变化, 而基于有限元方法的材料成型过程模拟, 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2 教学案例

2.1 基于ANSYS的金属切削过程

金属切削的特点是被切金属层在刀具的挤压、摩擦作用下产生变形以后转变为切屑和形成已加工表面, 为了分析切削层变形的规律, 通常把被切削刃作用的金属层划分为三个变形区, 即Ⅰ, Ⅱ和Ⅲ变形区, 如图1中a图所示[8]。在讲解切削过程时, 会讲到三个变形区的弹塑性变形、应力大小以及温度分布等, 但是这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好理解, 学生学过后印象并不深刻。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不能直观地观测到金属切削过程中材料内部的变形特点。借助有限元模拟, 教师可以清晰地展现整个切削过程中温度场、应力场以及应变场的变化。在实际的金属切削中, 切屑的变形在空间上处于三维状态, 由于三维状态切削过程比较复杂, 为减少计算量, 我们建立2D有限元模型, 这种模型的有效性已被很多文献证明。刀具的材料特性选择各项同性的线弹性模型, 工件材料特性为双线性等向强化模型。刀具与工件之间建立面—面接触, 在整个模拟过程中, 把刀具看做是刚性体。b图展示了某一时刻有限元模拟结果, 从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工件和切屑中应力分布情况以及切屑的变形。此外, 还可以获得不同方向应力和应变分布情况、温度的分布以及位移的变化等。

在课堂上, 我们把切削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并且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这种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把多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解决疑问, 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2.2 基于ANSYS/LS-DYNA的金属挤压过程

挤压是一种重要的塑性成型方法, 也属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模具运动方向与金属材料流动方向的相对关系, 挤压工艺可以分为正挤压、反挤压、径向挤压和复合挤压。由于学生很难看到挤压实际生产过程, 即使能看到, 材料内部的微观变形以及应力分布等也不能通过肉眼观察到。本文以图2中a图所示的几何模型为例, 进行分析。考虑到模型的对称性, 选择2D模型的1/2模拟挤压过程。整个挤压过程可以以动画的形式显示, 学生可以观察到任意时刻应力、应变的分布情况, b图展示了挤压成型中某一时刻应力场的分布。这些鲜明的图片以及形象的动画, 把教材中文字叙述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笔者还把金属焊接、锻压、冲压等过程的有限元模拟应用于理论教学中,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限元模拟也可以应用在实训教学中, 完成实际教学中不能或不易实现的演示或实验, 并且可以反复演示, 不仅能提高实验效果, 而且节约资源。

3 结束语

笔者讨论了有限元法仿真技术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教学实践证明, 有限元仿真技术是实现金属切削和塑性成形过程动态演示的有效工具。它能把一些抽象的变化以动画形式演示出来, 并且能观察到金属材料成型中的微观变化。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建模中, 采用了简化模型, 模拟结果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误差, 但是并不影响在教学中的应用。另外, 有限元软件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模拟过程中, 几何模型简化、材料模型选择以及接触中摩擦系数的取值等都会影响模拟的准确性。掌握有限元模拟技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 笔者建议在教学和科研应用中将有限元仿真结合起来, 提高使用效率。

摘要:介绍了有限元软件ANSYS的基本功能和应用范围, 以模拟金属的切削、挤压等过程为例, 分析了有限元仿真模拟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限元仿真模拟应用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 具有节约教学学时、提高教学质量等优点。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有限元仿真,金属切削过程,挤压过程

参考文献

[1]于丽娜.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6) :127-128.

[2]陈志刚, 钱逸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 2010 (2) :20-21.

[3]刘网华.基于行动导向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探讨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 2010 (10) :191-192.

[4]江树勇, 任正义, 赵立红.现代教育技术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1) :19-21.

[5]陈艳霞, 林金宝.ANSYS14完全自学一本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6]种法力.ANSYS仿真模拟在教学中的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31 (5) :112-114.

[7]隋凤利, 陈其伟, 黄贞益.有限元法数值仿真技术在材料成形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时代, 2011 (11) :37-39.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 篇10

1. 规范装配操作流程, 培养学生规范意识

在开展机械装配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为了帮助学生详细了解合掌握企业实际生产的具体组织程序, 有关指导人员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性来制定严密的实训操作流程。而就具体的流程内容而言,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 首先要对有关装备机械设备进行仔细地观察, 阅读“学习包”, 掌握机械装备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有关人员需要按照绘制要求来认真绘制机械装配设备简图, 从而深化学生对于这些机械装备各配件的理解和记忆, 确保每个学生均详细了解机械装配件的具体结构构造, 以便他们后续制定装配工艺规程; (3) 采用合理的方法来对机械装备进行拆卸, 并将所拆除的各个零部件按照所绘制简图的编号来进行对应标示, 以便于后续的重新组装; (4) 指导教师负责要在学生开展实训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实时的观察和指导, 发现同学做法存在错误的时候需要及时加以指点, 以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5) 在掌握具体的装配工艺后, 指导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自行编制机械装配工艺的具体实施流程; (6) 按照自行设定的机械设备装配规程来进行组装, 或者可以采用与同学互换装配作业和装配工艺规程的方式来进行学生互检, 从而达到提高机械装备工艺编写的水平质量的目的; (7) 教师需要详细检查和指导学生所交付的机械装配思考题任务; (8) 要求学生对于现场进行整理, 开展5S活动等等, 从而使职业学生追按养成规范意识和良好的施工习惯。

2. 更新装配技术, 渗透专业英语教学

校企合作是当前教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这既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也有利于企业招收定向的专业型实用人才, 所以职业院校为了使学生接受最新机械装配技术方面的知识, 需要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 定期选派优秀的教师到其他国家或者本土优秀院校去学习比较先进的高精度机械装配技术。然后, 待这些优秀教师学成归来后, 学校需要鼓励这些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的团队中来, 以其所掌握的先进的机械装配技术来不断丰富学校教学的内容, 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职业教学的质量。另外, 学习机械装配技术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可以很好地应用到企业应用中去, 所以教师需要确保机械装配技术培训课程与企业发展和应用所同步, 比如职业学校可以与有关企业共同探讨和制定机械装配技术课程的制定, 比如聘请部分企业中优秀的人员参与课程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计划的制定, 以确保教学的实际质量;教师还需要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英语基础知识, 尤其是那些机械装配生产中常见的工艺方法或者一些零部件的英文名字, 从而使学生逐渐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 提高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

3. 开展小组合作训练, 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为了使职业学生更好地适应项目生产, 教师在开展机械装配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能力。在传统的机械装配技术课程实训课程开展的过程中, 教师往往忽视教学方法的合理采用, 而要求学生独自来进行操作实训, 这样学生的团结协作和沟通等必要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因此, 在开展机械装配技术课程的过程中, 为了体现“能力本位”观念的价值, 需要采用有效地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各项实用能力。而小组合作训练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很好地教学方法, 其需要实训教师将班级学生按照4-5个人为一组的方式来分成若干小组, 并在每组中选取一个人充当组长, 然后指导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制定和分配有关的工作计划, 并由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对应的组员, 从而使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均可以做到职尽其责, 如绘制简图、测绘零件、准备工具、拆卸零件、标写编号和装配设备等等操作。在小组互相分工、讨论和交流的共同开展下, 指导教师需要适时地加以指导,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学习任务, 进而使全体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等能力均能够得到有效地提高。

总之,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在机械装配技术课程教学中合理运用“能力本位”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彻底摒弃“高分低能”教学形式的一种有效措施。基于“能力本位”, 教师在开展机械装备技术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完善和改进当前的教学方法, 从而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 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立旦.基于能力本位的发动机电控技术课程改革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 2012, 9 (2) :39-41.

[2]李淑芳, 刘茂福.机械装备与维修技术课程历史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 2012, 23 (33) :60-62.

上一篇:小额跨境网购下一篇:发生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