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业务操作

2024-06-28

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业务操作(共9篇)

篇1: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业务操作

社保费业务知识培训材料之二:

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业务操作要求

一、社会保险费缴费登记

单位和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必须办理缴费登记。缴费单位缴费登记是指新开业纳税人到地税机关办理税务登记的同时,地税机关在征管系统中建立该纳税人的社保缴费资料档案,将其纳入社会保险费管理系统,由征收大厅负责办理社保登记、变更审核窗口操作人员办理。

社保登记、变更窗口操作人员对新办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报送的有关《社会保险费缴费登记表》、《社会保险费人员明细申报表》及参保有关证件资料应当场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录入计算机,电脑系统自动编派社保号,完成在地税机关的缴费登记,并负责责成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到社保部门办理参保登记,建立社保关系。

参保单位人员发生增减变化需办理缴费登记变更的,参保单位办理时必须填报《参加社会保险人员增减申报表》,交征收大厅社保登记、变动审核窗口,由有关人员对增减人员进行系统登记变更,将有关资料信息导入申报征收管理系统。

新参保单位首次登记申报,应将参保人员的工资总额和个人详细资料如实申报,作为录入缴费数据库基础资料。对已办妥缴费登记手续的单位和个人,征收大厅社保登记、变更审核窗口操作人员应及时将缴费单位和个人的各种缴费资料传给管理部门进行审核,由管理部门根据电脑编派社保费的征管归属(按纳税人税务登记的征管归属自动带出),落实具体的管理人员,纳入日常征收管理。

二、社会保险费缴费核定及缴费基数上下限的调整

管理人员根据征收大厅社保登记、变更审核窗口传来的新办缴费单位的缴费基础资料,对缴费单位应缴社会保险费 1 的征收项目、品目、社保属性,申报缴款事项等情况进行基本核定。

参保人员计费工资发生变动的,企业单位申报时除应填报《社会保险费综合申报表》和《社会保险费人员明细申报表》外,可先由税务管理员受理审核,修改有关缴费数据后到征收大厅申报窗口,由征收员导入申报数据征收。

缴费基数上下限的调整随每年社保变化按全市上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和个人缴费上下限的有关政策规定调整,目前大集中系统个人缴费上下限的参数设置调整工作。由市局业务部门统一调整,管理部门要将调整个人缴费上下限的规定,及时通知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按新调整后的个人缴费上下限的规定申报缴纳社保费。

在社保变化需调整缴费单位个人缴费上下限前,管理部门每年要对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的缴费工资进行检查,税收管理人员对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进行社保费征收情况的检查,主要是依据缴费单位报送的《社会保险费人员明细申报表》和《工资表》,根据梅州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有关个人缴费工资上下限的政策规定,审核确定单位和个人的新社保的缴费工资、缴费项目、缴费人数,按照税收核定征收的管理程序,做好社会保险费的核定征收管理工作。

管理部门将新社保内核定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的有关缴费文书资料报县(市、区)局审核小组确定并报分管局领导签批后,在六月底前将新核定的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的资料录入征管系统并通知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核定征收的缴费单位和个人的缴费费额一年核定一次,在核定征收的社保内,缴费单位人员和缴费工资未发生变动的,申报时可按上月的申报征收数征收。

三、社会保险费申报征收 社保费的征收期限企业单位一般为每月的1号至15号(如遇法定节假日可顺延),财政拨款单位缴交社保费的期限可按当月发放工资时间确定,但不能超过次月,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社保费的期限可不受当月时间限制,当月应缴的社保费在当月任何一天都可缴纳,对缴纳当年社保内的本月前的社保费,也应允许其缴纳,但不提前缴纳往后月的社保费。

对自报自缴的缴费人,在法定的缴费申报期限内,由缴费人持社会保险费申报表(磁盘申报或纸质申报)和有关资料,到征收大厅办理缴费申报,缴费人持税务机关征收人员开具的税收缴款书,自行到开户银行缴(划)入专户。已办理ETS电子扣缴社保费的单位,则缴费人不用到开户银行缴(划)入专户,由税务机关征收人员开具税收电子转帐专用完税凭证在缴费单位帐上扣缴直接入库。

征收部门收到自报自缴的缴费人报送的缴费申报表后,对照电脑登记的缴费人缴费资料和缴费核定征收资料,审核其申报内容是否完整、正确。如发现申报内容有变化的,且应由征收部门变更的,应要求缴费人提供变更依据,及时在电脑修改,同时将变更依据归档,如属登记、管理部门范围的,应敦促缴费人到登记、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导入应征数据,经审核无误后,在缴费申报模块录入缴费申报资料,确认后完成申报手续,据此办理申报缴费。

对储款扣费的缴费人,由缴费人和地方税务机关、金融机构签订协议,在法定缴费期限内向税务机关征收部门报送社会保险费申报表和有关资料,由征收人员根据核定应征的社保费额,开具税收缴款书通知银行扣款缴入专户。

对持卡缴费的缴费人,由缴费人在法定缴费期限内向税务机关征收部门报送社会保险费申报表和有关资料,经征收人员审核无误后,通知缴费人刷卡扣费并打印《税收转帐专用完税证》。

每个工作日结束后,每个征收人员应办理应征社会保险费日结,并对电脑征收数据、完税证数据与刷卡机结算的金额三方核对,无误后进行社会保险费确认日结,会统部门于次日汇总本单位日结数与银行刷卡机帐户余额进行核对无误后,生成汇总缴款书的电子数据将社会保险费缴入专户。

征收期过后,对未按规定缴交社会保险费的单位,由管理检查部门发出《责令限期缴纳通知书》进行催缴,对超过通知书规定期限仍未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欠费人,管理部门报经县以上地方税务局局长批准,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社会保险费,并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二的滞纳金。对缴费单位拒不执行缴纳社保费和滞纳金的,由县(市、区)地方税务局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缴费单位因有特殊困难,在规定的缴费期限内不能按期缴纳社会保险费而向税务机关申请延期缴纳的,由缴费单位在规定的缴费期限内如实填写《延期缴纳社保费申请表》到主管税务机关管理部门办理。

主管税务机关管理部门受理缴费单位延期缴纳社保费申请后,根据《延期缴纳社保费申请表》的内容进行登记并报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核。在三个工作日内将缴费单位的《延期缴纳社保费申请表》报送县(市、区)局税政(法规)股审核,经县(市、区)局长审批后,由管理部门管理员将《核准延期缴纳社会保险费通知书》送达缴费单位。《延期缴纳社会保险费申请表》按规定连同缴费单位申报资料归档。

对超过批准延期期限未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缴费人,管理部门应及时发出《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进行催缴。

四、社会保险费会统划解

各征收分局和管理员要建立社保费征收台帐,详细记录各缴费单位应征数据、实征入库数据、欠费数据和清欠数据。对未向地方税务 4 征收管理机关办理减员停保又未申报的缴费单位,税收管理员每月应将缴费单位未申报缴费数据导入征收系统,作欠费管理。征收台帐记录的数据必须经管理员、会统票管员、分管领导签名确认,如实反映社保费征收情况,确保票款相符。市县局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实征明细数据及时提供给社保部门记录单位和个人缴费台帐。

负责社会保险费会统核算的税收会统人员应按规定时间对银行专户数据作电脑比对、销号、统计处理,发现问题,应查明原因,及时通知有关部门更正。

征收部门负责按月将征收的社会保险费分险种划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将上月实际征收的社会保险费于次月5日前划解入财政专户,同时编制《应收社会保险费明细表》、《应收、实收、欠收社会保险费汇总表》,送同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并提供有关报表给财政部门及社保部门核对。

五、社保费的检查

基层征收分局要加强对所管业户的日常监控和检查。具体做到“四查四看”,一是查税务登记信息比对,看有无未参保户;二是查单位工资表中的职工名单,看有无未参保人员;三是查单位的参保项目,看有无应参保而未参保的险种;四是查职工工资收入,看有无少报缴费工资。通过日常监控,及时掌握企业单位参保登记、申报缴费的情况和未申报情况,对未按规定参保、参保项目险种不齐、少缴和未申报缴纳社保费的单位,及时发出责令限期整改和催报催缴通知,切实做到管理到位和监督跟综到位,以确保每月的参保登记率、征缴率、申报率、入库率有稳定的提高。

六、社保费征收资料管理

(一)、单位缴纳社保费征管档案资料

单位缴纳社保费征管档案要求一户一档建立,终后按档案资 5 料管理的有关规定整理装订,档案管理资料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社会保险费缴费登记表》,适用于全责征收后新参保单位填报后留存。全责征收时从社保部门迁入的缴费单位不需要使用,但全责征收时从社保部门迁入的缴费单位经社保部门、缴费单位、地税部门三方盖章确认的地税全责征收社会保险费交接表,应作为地税全责征收时的单位缴费基础资料留存,并入单位缴纳社保费征管档案资料,也可由县(市、区)局统一保管存档。

2、《社会保险费综合申报表》,缴费单位每月都必须填报,由管理员留档。

3、《社会保险费人员明细申报表》,全责征收时从社保部门迁入的缴费单位和全责征收后新办参保缴费单位,第一个月必须由缴费单位填报存档,转后缴费单位每年1月份应打印一份用于档案留档。

4、《参加社会保险人员增减申报表》,适用于有办理人员和险种增减的缴费单位档案留档,新增参保人员要求附有参保人身份证复印件,只增险种的不要求附有参保人身份证复印件。

5、《社保费缴款凭证》,用完税证和缴款书开具的必须每月归档保存,用 ETS扣费的单位因税务机关未有存根留存,前台征收人员应将税收电子转帐专用完税凭证号码和开票人姓名,在缴费单位申报的《社会保险费综合申报表》上注明。

6、《责令限期缴纳社会保险费通知书》,用于对未按规定期限申报缴纳社保费发出通知的缴费单位档案留档(该文书格式可参照限期缴纳税款通知书格式,引用《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十三条的有关规定修改使用)。

7、《社保费延期缴纳申请表》,用于申请社保费延期缴纳的缴费单位档案留档。

8《核准延期缴纳社会保险费通知书》,用于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延期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缴费单位档案留档。

9、《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用于对未按规定办理社保参保、缴费事项发出通知的单位档案留档。

10、《税务文书送达回证》。

11、《社保部门开出的缴款单(证明)》,用于缴费单位补缴全责征收前欠费的单位档案留档。

12、《参保个人基础登记资料变更表》,用于缴费单位缴费个人发生参保个人基础登记资料变更后单位档案留档,涉及到变更个人姓名、身份证的,应附有有关部门出具的相应证明和身份证复印件。

13、《社会保险费退费审批表》,对因各种原因造成重复缴费或错缴险种,缴费单位申请退费的单位档案留档,随表应附有申请单位退款缴费凭证复印件。

14、《应纳社保费核定通知书》,用于缴费单位有意降低缴费工资,不如实申报缴纳社保费,地税管理部门经调查确认后,对缴费单位发出调整缴费工资和应纳社保费通知的单位档案留档。

15、《应收、实收、欠收社会保险费征收台帐》(见附件),用于缴费单位记录每月缴费情况,征收台帐必须经税收管理员、票管员、分管领导签名确认,终后归档保存。

16、地税机关进行纳费检查的通知书、检查结论、处理决定书、罚款缴款书。

17、缴费行政复议的申请书、决议书;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各种材料。

18、其他有关资料。

(二)、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社保费征管档案资料

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社保费征管档案因内容较少,不要求一人一 7 档建立缴费档案,但应根据每月征收时间、征收凭证号码顺序归集整理存档。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社保费征管档案主要资料有:

1、《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缴费登记表》,用于新参加养老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

2、《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登记表》,用于新参加医疗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

3、《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费综合申报表》;

4、《委托划缴社会保险费协议书》,用于需办理储费划缴社会保险费的灵活就业人员;

5、《社保费缴款凭证》;

6、《社保部门开出的缴款单(证明)》,用于社保部门允许灵活就业人员补缴以前的社保费。

7、《参保个人基础登记资料变更申报表》,用于灵活就业人员需要变更个人基础登记资料使用,随表应附有有关部门出具的相应证明和申请个人身份证复印件;

8、《社会保险费退费审批表》,对因各种原因造成重复缴费或错缴险种,缴费人申请退费使用,随表应附有申请个人退款缴费凭证、身份证复印件。

篇2: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业务操作

社会保险费业务操作规程(十五条)

为加强我市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管理工作,全面实行地方税务机关全责征收社会保险费,根据《汕尾市社会保险费征缴实施办法》(汕府〔2005〕33号)的规定,制订《汕尾市地方税务机关全责征收社会保险费业务操作规程》。

一、缴费单位在地方税务机关办理缴费登记的同时,必须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已参保单位的基本信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给地方税务机关进行登记。

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登记实行属地管理。

二、新参保人员必须到地方税务机关办理增员手续,地方税务机关应实时将增员信息资料传递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建立社会保险关系。

三、参保人员异地转移、退休、退保、停保、续保、区域内流动等业务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实时将增、减员信息资料传递给地方税务机关办理。

四、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的性质,核定应参加的险种及其费率,制定有关规则,提供给地方税务机关办理。

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需增减险种或调整工伤保险浮动

费率的,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后出具文书送地方税务机关做相应调整。

五、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必须按月向地方税务机关如实申报工资薪金收入,经地方税务机关核定的缴费工资作为社会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费的核定基数。

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当月没有变动申报的,地方税务机关根据上月申报的缴费工资按规定予以核定。

六、地方税务机关负责按险种、单位和个人生成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的应收、实收明细台账;实收台账应标明税票流水号连同缴费税票一并传递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税票流水号作为收款凭证号。

七、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于每月15日前将应缴的社会保险费全额缴纳。地方税务机关及时将征收数据及征收凭证传递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确认,在月底前将征收的社会保险费分险种划解财政专户,于次月3日前将划解清单送财政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八、每月25日为财政、地税、社保部门社会保险费财务结算时间,最后一个工作日为地税、社保部门社会保险费业务结算时间。当月发生的增员,于次月征收社会保险费。

九、以下情况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有关政策规定确认,开具明细缴款通知单提供给地方税务机关征收。

1.参保人因单位破产或改制按政策需要一次性趸缴的;

2.参保人员由于历史、政策等原因需补缴社会保险费的;

3.一次性缴纳的退休人员过渡性医疗保险费、离休人员医疗保险费;

4.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补缴全责征收前欠款的。

十、地税社会保险费全责征收系统、社保业务管理系统要实时通过中间库进行双向信息交换。对于一方已办理录入系统,且存入中间库共享的信息,另一方应读取采用;对于违反业务逻辑、错误或对应不上的数据,退回并存储于独立数据区域,责任部门要对退回独立数据区域的数据实时作出响应,并负责及时协调解决。

十一、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基本信息,双方按各自的管理范围进行维护。

十二、财政、地税、社保部门要及时进行对帐,做到数字准确,帐表相符、帐帐相符。

十三、地方税务机关应接受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对全责征收后的缴费情况的查询和核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负责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的基本信息管理与维护,并接受查询和对帐。

十四、各地要按市的规定统一征收标准、统一征缴模式、统一业务操作流程。如有不一致的,须在7月30日前做好调整。

篇3: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业务操作

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我国的经济形势面临着多样的机遇与挑战。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关键。其中, 企业重组是重要途径, 它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生活活动以外发生的法律结构或经济结构重大改变的交易。企业重组可以将管理落后的传统企业与拥有先进管理方法的现代企业结合, 有利于发展大企业大集团, 提高产业集中度, 提高产业竞争能力。为了促进企业的兼并重组, 我国所得税制针对企业重组的优惠政策不断作出改革, 关于重组交易中的所有权等技术性条款也越来越清晰。

(一) 我国关于重组业务所得税的政策变更

我国企业重组所得税的征收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断的改革创新。最初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1997年以前, 按照当时的规定, 企业重组时转让资产是无需缴纳所得税的, 这就导致重组后的企业仍然使用较高的资产评估价值计算资产折旧的税前扣除。当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重组后的资产在税务和会计上的处理是不同的, 实际上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直到1997年, 财税部门发出的《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的处理问题的补充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1998年到2008年十年的时间里, 我国在转让资产、股权投资业务等有关所得税的征收问题上不断做出明确, 使重组的所得税政策越来越实用并与世界接轨。2009年, 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分布了《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重组的所得税处理给予了递延所得税的特殊待遇。该通知总结了原内、外企业所得税法规中有关的重组, 以其为基础, 借鉴美国和欧盟的特殊相关规则, 对重组的定义、分类和处理做出了一系列新的规定。其中, 将重组分为“特殊重组”和“普通重组”是该通知的核心内容。2010年, 税务总局发布的《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中为享受特殊待遇的企业提供了程序上的引导。2014年的三项通知, 涉及到了企业重组环境方面的优化、非货币性资产投资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等方面, 并在原来通告的基础上做出更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将使用特殊型税务处理的股权收购和资产收购中被收购股权或资产比例由不低于75%调整为不低于50%, 明确股权或资产划转特殊性税务处理政策, 以及非货币性资产投资递延所得税政策。2015年, 发布的有关企业重组所得税的公告中, 针对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 对企业重组特殊性税务处理的申报管理和后续管理事项进行规范和修订, 将特殊性税务处理的申报方式改为年度汇算清缴申报, 优化了征管流程, 明确了征收管理的相关要求。

我国企业重组业务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的不断变更和补充, 对我国的税收政策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它既与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保持了同样的步伐, 满足我国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需要, 逐渐废除事先核准的管理方式, 抓住了解决企业重组特殊性税务处理的管理方式是当前重组所得税改革的当务之急。又逐渐完善了我国在经济发展初期, 企业重组业务的定义及如何确定的空白, 并对存在的所得税征收问题建立了日趋严格的法律保障制度。其中的特殊性税务处理因涉及到资产转让所得的递延处理和资产计税基础的调整, 而需要进一步的后续管理, 2015年出台的最新政策对此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有建议企业设置台账管理和专家团队管理。不仅如此, 税务总局还结合各地征管实践, 广泛的听取基层税务机关的意见, 吸取他们的工作经验, 在新政策中做出进一步规范优化管理的需要。

(二) 2015年政策变更的重点

2015年,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若干问题的公告》中, 将强化特殊性税务处理的申报和后续管理事项作为此次公告的重点, 在报告表和附表、申报资料等管理方式方面做出明显改变, 即明确了进行特殊性税务处理的企业重组业务 (不需要进行单独申报) , 确定重组的当事各方以及主导方, 重新设计报告表、附表、以及统计表, 规范申报资料, 将特殊性税务处理的申报方式改为年度汇算清缴申报等, 有利于重组递延所得税效果的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在重组特殊性税务处理征收管理中, 还要明确各方的义务及责任。关于重组各方的义务, 企业应当在相应年度内准确记录并说明所得税递延情况, 对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和分年结转额的情况作出说明;对于转让或重组的资产 (股权) , 企业有义务在纳税申报时进行转让所得或损失情况、计税基础等的专项说明。关于企业重组缴纳所得税时, 税务机关的责任有:做好跟踪监管, 即对企业重组前后连续12个月内相关资产、股权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追踪调查;税务机关应针对特殊性税务管理的债务重组或居民企业以资产 (股权) 向非居民企业投资等业务建立台账, 以加强管理;将特殊性税务处理的企业重组所得税的征收情况进行统计和上报也是税务机关不容忽视的责任, 以便于政府对落实的政策进行效应分析和补充完善;税务机关还应当加强对比管理, 在面对重组资产 (股权) 的转让环节中, 需及时对比计税基础和相关的年度纳税申报表, 出现问题的, 应依法进行调整。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 企业重组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政策的逐步改善, 不断进步发展, 对明确侧重点和当事各方的责任义务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一般性税务处理和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差异

企业重组包括企业法律形式改变、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共六种, 其中债务重组较常见, 其所得税征收管理较复杂, 具有很强的研究代表性。本文结合相关案例, 对比分析债务重组的所得税计算, 进一步了解一般性税务处理和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差异。

(一) 债务重组的一般性税务处理

例1:2014年1月1日, 甲公司购买乙公司产品, 价税合计1170万元, 甲、乙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适用增值税税率17%, 所得税税率25%。合同规定, 甲公司应于6月1日前支付货款, 现甲公司财务困难, 经双方协商, 甲公司以自产产品A清偿应付货款, 该产品公允价值900万元, 账面价值600万元, 其中, 账面余额800万元, 已记跌价准备200万元。乙公司对该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100万元。假设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且可取的足够的应纳税所得。

甲、乙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 甲公司会计处理:

借:应付账款—乙公司11 70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9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1 530 000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1 170 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6 000 000

存货跌价准备2 000 000

贷:库存商品—A产品8 000 000

借:所得税费用500 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500 000

其中, 甲公司确认的用于偿债的A产品的存货跌价准备 (账面价值200万元, 计税基础为0) 在计提时, 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为200万元, 已确认的以前年度的递延所得税资产50万元 (200x25%) , 在结转存货跌价准备时应予转回。进行税务处理时, 因为甲公司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一致, 所以债务重组利得税法上确认与会计上一致, 即117万元;转让自产产品A时, 税法上应确认资产转让利得为100万元 (900-800) , 会计上确认的资产转让利得为300万元 (900-600) , 即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00万元 (300-100) 。

2. 乙公司会计处理:

借:库存商品—A产品9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1 530 000

坏账准备1 000 00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170 000

贷:应收账款—甲公司11 700 000

借:所得税费用250 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250 000

其中, 乙公司债务重组前确认的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账面价值100万元 (计税基础为0) , 因此已确认的以前年度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25万元 (100x25%) , 另外, 结转该项坏账准备后, 应转回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25万元。进行税务处理时, 乙公司债权计税基础为1 170万元, 税法上应确认的债务重组损失为117万元 (1 170-900-153) , 会计上确认的债务重组损失为17万元 (1 170-900-153-100) , 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 (117-17) 。

当债务重组中的相关资产、债权、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一致时, 税法处理与会计处理一致;当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时, 税法上按照计税基础计量债务重组利得或损失, 而会计上则使用其账面价值进行计量。两者之间的差别造成了应纳税所得额在税法和会计计算上的差额, 企业应根据相应的税法规定进行调整。

(二) 债务重组的特殊性税务处理

例2:沿用例1的例子, 甲乙公司签订债务重组协议如下:甲公司用1000万股 (每股面值1元, 市价1.1元) 普通股偿还债务1 170万元。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定, 甲公司的债务重组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

甲、乙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 甲公司会计处理:

借:应付账款—乙公司11 700 000

贷:股本10 000 000

资本公积1 000 000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700 000

其中, 根据特殊性税务处理的规定, 当发生债权转股权业务时, 对债务清偿和股权投资两项业务暂不确认有关债务清偿所得或损失。所以, 甲公司的债务重组利得在本期内暂不确认, 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70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17.5万元 (70x25%) 。对于股权处置部分相对应的所得税, 因为没有明确规定可以一直递延下去。

2. 乙公司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11 000 00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700 000

贷:应收账款—甲公司11 700 000

其中, 根据特殊性税务处理的规定, 当发生债权转股权业务时, 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以原债权的计税基础确定。所以, 乙公司股权的计税基础仍然是原债权1 170万元。

从选取的两道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例题来看, 一般性税务处理和特殊性税务处理在确认计税基础和债务重组利得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另外, 两道例题也生动形象的展现了税法和会计上处理的差异造成的应纳税所得额的不同。

三、企业重组所得税征收管理政策的完善

(一) 就政府而言

政府的有关部门根据不同阶段出现的的税收管理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定期更新出台新政策, 形成了较完整的企业所得税政策体系。在征收实践中, 有关部门要核查政策指定的范围是否涵盖现有重组业务的主要类型, 政策的条规是否做到不重不漏, 是否做到有法可依, 即应遵循穷尽、互斥原则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在指导企业实践时, 条规应准确示意, 不能在定义上含糊其词, 要明确与计算有关的标准比例。其次, 逻辑层次要清晰了然。相关部门制定的政策是税收工作遵循的理论原则, 是指导企业纳税实践的方法, 而纳税实践反过来作用于政策的修订。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 难免会与实践冲突, 有关部门应汲取工作中的经验, 逐步完善企业所得税税收管理政策, 使政策更好的适用于实践。

(二) 就企业而言

企业在面临重组业务发生的所得税时, 应自觉按照有关政策的规定, 计算缴纳相应的所得税, 而不应闪烁其词, 对发生的业务有所隐瞒, 更不应粉饰报表以欺瞒税务机关。企业应当做出有关纳税的正确说明。另外, 企业与自身发展而言, 在重组过程中, 应提高税务管理、筹划的规范性, 既要合法取得收益, 使利润最大化, 也要合理筹划所得税的征收管理问题。

关于企业重组业务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不仅需要国家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强有力的支持, 还需要国家政府以及每一个纳税人、纳税企业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摘要:我国近年来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世界经济形势, 针对企业重组业务所得税征收管理政策的变更内容, 运用归纳法进行分析, 将政策变更的侧重点和具体案例相结合, 通过对比分析一般性税务处理和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差异所在, 进一步提出合理的所得税征收管理政策完善建议。

关键词:企业重组,所得税,税务处理,特殊性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若干问题的公告》的解读[J].交通财会, 2015 (37) .

[2]李飞, 张艳.浅析债务重组的会计与税法处理差异[J].商业会计, 2011 (31) .

[3]侍磊, 巫珊玲.债务重组企业所得税特殊性税务处理探析——基于财税〔2009〕59号文件[J].会计之友, 2013 (01) .

[4]刘青, 赵英男.企业并购重组中的税收筹划研究[J].金融经济, 2014 (09) .

篇4: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业务操作

【关键词】会计内控;管理;业务操作;风险

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离不开会计工作的支持;在企业内部控制环节中,会计工作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会计工作主要负责对活动资金进行核算以及使用监督。而在实际的企业业务操作中,通常会具有一定的操作风险性,要想能够有效的防止这种操作风险对企业的发展造成阻碍,就需要加强对会计内控的管理力度,从而有效防范业务操作风险的出现,进而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发展形成有效的推动。

一、对企业会计内部进行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所谓的会计内控就是会计内部控制,在当今社会中,企业要想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需要对其自身的会计工作进行合理的管理,并且对会计工作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保障企业的会计工作可以高效的开展,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在企业的会计内控工作中,所牵涉到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在正式对这些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内容体制,依据体制中的要求,对工作的开展进行规范化处理,从而使得各项工作都能够顺利的开展,并且在相关内容制度的基础上,各工作之间的联系性也开始加强,这有利于推动会计工作的开展,使得会计内控工作的职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可以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地位,有利于实现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而就会计内控工作开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该项工作开展的必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针对企业的发展,开展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有效的约束,在此条件下,对会计的信息形成了保障,使得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内部会计进行控制和u十礼,可以使得会计工作人员无法对会计报告进行造价操作,也能够有效的防止会计人员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以及报表制定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失误现象,从而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得到有效的保障。真实的会计信息能够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使得企业的决策者能够制定出企业发展的正确策略,从而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得到提高,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2.有利于提高财产的管理质量,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

对会计进行内部控制和管理,可以使得会计工作的开展更加的规范化和系统化,这样就可以使得企业的会计管理结构更加的优化,从而使得企业在资金的利用上,能够更加的合理化,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还能够使得企业可以最大限度的规避运营风险的冲击,从而使得企业的活动资金免受影响,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另外,对企业会计内部进行管理和控制,可以有效的遏制资金浪费问题的…现,也能够防止盗用公款现象的出现,这对企业的资金财产的安全形成了有效的保障,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3.有利于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

在企业的内部建立健全的会计内控制度,可以有效的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对企业会计的内部工作形成控制和管理,约束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的开展,从而使得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这样就能够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进而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

二、企业会计内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开展企业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依据相关的会计内控制度来对企业会计的内部行为进行约束,从而使得企业会计工作的开展更加的顺利和高效。就日前的企业发展状况来说,企业的会计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而要想使得企业发展可以有效的规避这些风险,就需要对会计工作实施内部管理和控制,采用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和管理于段,来对会计风险进行规避,甚至是减少,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就现阶段的企业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而言,企业的会计内控管理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是诱发危险因素出现的主要原因,而就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分析,其中主要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会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

会计工作人员主要是对企业的活动资金以及运作资金进行核算和管理,如果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不高,或者是采用的管理方法不当,就会使得资金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从而会造成企业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害,企业将无法高效的发展。而针对这种问题,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必须要对自身的风险意识进行有效的提升,并且不断的为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敲响警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然而,就目前的状况来说,我国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还无法做到这点,大部分的会计人员并不具备较高的风险意识,对相关的风险管理常识了解也不够全面,从而使会计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风险隐患。

2.内控制度实施不当

很多的企业其本身所建立的内控管理制度相对来说并不健全,在管理上,缺乏必要的管理力度,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不具备较强的执行力度。因此,这样的内控管理制度也只是空有其表,完全无法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片j。会计内控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会计工作违规开展會计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屡查屡犯,企业对会计责任追究不严责任机制无法真正落实资金管理不严而导致资金贪污、公款挪用等。

3.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企业内部所聘用的会计工作人员存在部分人员年级偏小问题这些工作人员的思想发育并没有完全成熟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所以容易在工作中出现偷懒、贪图享受、利用岗位职能侵占企业资金等问题。

三、会计内控管理强化措施分析

就上述会计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看,要想使得企业可以得到更为快速的发展,就需要加强对会计内控管理的力度,不断的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行有效的提升,从而能够使得业务风险可以得到有效的规避和减少,进而能够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会计增长。而采取的具体会计内控管理强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加强会计风险知识的教育和提示

企业应及时总结会计风险的重点环节,归纳案件实例提炼浓缩成会计人员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风险环节和防范措施,运用风险提示方式使其掌握风险识别能力、提高风险意识。

2.重视会计队伍建设加强会计人员管理

企业要重视内部会计队伍的建设要加大会计人员教育培训力度强化人员管理切实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各类会计人员后备力量建设要重视对骨十人员的培养。

3.加强对会计人员日常行为的管理

开展会计人员行为排查不但要了解其在工作中的表现,还要掌握其工作之外的生活情况不但要了解其本人的思想状况还要熟知其家庭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做好岗位调整将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日前的企业内控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的业务操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要想使企业的业务操作风险可以得到降低或者是减少,就需要对企业的会计内控管理力度进行提升,从而可以保障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只有做好会计内控管理工作,才能使业务风险得到有效的防范,从而使企业的会计工作质量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实现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哲,张明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会计内控管理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0(05)

[2]刘艳红.对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外资,2012(13)

[3]郭赢浅议如何加强企业的内控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4(05)

篇5: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业务操作

操作指引(纳税人版)

1.征管归属确定

总机构:2009年起新增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其总机构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新增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8〕120号)的基本规定确定的原则划分征管归属;

分支机构:2009年起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新设立的分支机构,其企业所得税的征管部门均与总机构企业所得税征管部门相一致。

★视同独立法人管理的挂靠、加盟类分支机构仍按上述原则确定征管归属。

2.税务登记

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的总机构或分支机构,在办理税务登记时除需提供税务登记的基本资料外,还需视不同情况分别提供以下资料:

1、总机构、分支机构均需填报《2008版汇总纳税信息维护表》(一式二联)。其中一联交由主管税务机关;一联纳税人留存。

2、若为二级分支机构,则需报送由总机构出具的二级分支机构的有效证明,具体来说,包括:

(1)总机构出具的书面情况说明,内容包括该二级分支机构的身份说明、总机构将进行统一计算、汇总清算及出具分配表的说明;

(2)其它支持证明的材料:包括与该分支机构直接相关的总机构拨款证明、总分机构协议或合同、公司章程、管理制度等任意一种(如果无上述资料或虽有相关资料但无法表明与该分支机构有关的,则不需提供)。

3、若为三级分支机构,则需报送:其二级分支机构营业执照复印件、由其二级分支机构出具的书面情况说明,内容包括该三级分支机构的身份说明、并入二级分支机构统一计算、集中预缴的说明。

4、如分支机构不能提供上述资料的,则由分支机构出具书面情况说明,对其无法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其二级及二级以下分支机构身份的情况作出说明,该分支机构视同独立纳税人计算并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如总机构下辖的分支机构均为挂靠、加盟类分支机构,总机构无法出具分配表的,应由总机构出具书面情况说明,该总机构视同独立纳税人计算并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3.征收方式鉴定

实行跨地区汇总纳税的总、分机构均须按查账征收方式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视同独立法人管理的挂靠、加盟类分支机构可根据其实际情况确定征收方式,符合核定征收条件的,可以提出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申请。

4.预缴申报

总机构统一计算包括企业所属各个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场所在内的当期应纳所得税额,并在总机构与各分支机构之间进行分摊。

总机构预缴申报:需要提交当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按当期应纳所得税额的50%预缴,填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2-9行和18-20行。其中25%就地入库,填报18行;25%预缴入中央国库,填报19行。应分配给分支机构的50%税额填报20行。

分支机构预缴申报:需要提交当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和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按分配表显示的分配比例和分配数额填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20-22行。

★新设立分支机构在设立次年的上半年,由于其上上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三个因素的相关数据无法获得而未分配税金(包括分配税额为0或总机构未出具分配表的情况),该分支机构可进行零申报。这种情况下若总机构未出具分配表,分支机构进行预缴申报时可不必提供分配表。

注意:当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小型微利企业的二级分支机构:当新设立的分支机构、上认定为小型微利企业的汇总纳税企业的二级分支机构(需提供上总机构小型微利企业备案证明为依据)当不需就地预缴,但需办理纳税申报,纳税申报按该分支机构分配比例为零的情形处理,进行零申报,不提供分配表。

★以上资料需盖企业公章。

5.汇算清缴

总机构在终了后5个月内,应依照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进行汇总纳税企业的所得税汇算清缴。各分支机构不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总机构汇算清缴报送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类)》及其附表;

2、财务报表;

3、备案事项相关资料;

4、总机构及分支机构基本情况、分支机构征税方式、分支机构的预缴税情况(具体为由总机构填报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并在分配表下方注明“分支机构分配税款已按规定进行预缴”或“XX分支机构分配税款未按规定进行预缴”);

5、委托中介机构代理纳税申报的,报送中介机构出具的涉税鉴证报告;

6、涉及关联方业务往来的,同时报送《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

7、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

分支机构汇算清缴报送资料:分支机构不进行汇算清缴,但需在汇算清缴结束后一个月内将本级及以下分支机构的营业收支情况和总机构将其纳入汇算清缴的情况报送主管税务机关。该项具体资料为:(1)书面情况说明,列出二级分支机构及下辖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三因素情况和成本费用情况,如该二级分支机构为非独立核算单位,则由总机构出具书面说明注明其营业收支情况;(2)总机构当年申报表主表复印件;(3)总机构按当所属期填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复印件。

6.分支机构注销操作

分支机构办理注销时需提交总机构出具的书面情况说明,包括分支机构撤销的情况说明,及其当年剩余期限内应分摊的企业所得税款将由总机构缴入中央国库的说明。办理注销当季由于无法取得分配表,可进行零申报。

★分支机构办理注销不需进行清算。

7.总机构具有独立生产经营职能部门的处理

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我市总机构设立的具有独立生产经营职能、且其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与管理职能部门分开核算的部门,可视同一个分支机构,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企业可提供以下资料申请:总机构提供的书面情况说明,内容包括:总机构各部门设置情况说明;视同分支机构的部门其独立生产经营职能的情况说明;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与管理职能部门分开核算的情况说明。以及总机构的法人(负责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8.资产损失税前扣除

篇6:社会保险的征收管理专题

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我省各级社会保险费统一由地方税务机关征收的通知》规定,从2000年1月1日起,我省的社会保险费统一由各级地方税务机关征收。

一、征收范围

我省境内所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简称为单位)及其职工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以下统称为社会保险费)均列入地方税务机关征收的范围。

没有单位的自由职业者申请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也由地方税务机关征收。

二、在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中社保、财政、税务部门各自的职责

(一)社会保险部门的职责

1、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缴费单位社会保险的登记、变更或注销业务;

2、受理缴费单位申报的《社会保险费缴费申报表》和审核缴费单位缴费费基及缴费人数;

(二)财政部门职责

1、接收社会保险费;

2、负责办理社会保险费多征或错征退库事项。

(三)地税部门的职责

1、负责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催缴,对逾期不缴的移送法院执行。

2、接收社保部门传递的社保费应征数资料,并按地方税务征收管理分局对纳税人直接行使的税收管理职权实行属地征收。

社会保险登记程序

(一)社会保险登记须提供的材料:

1、单位专管员填写《社会保险登记表》(需盖单位公章);

2、工商营业执照(或批准成立批文)复印件;

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组织机构代码证。

(二)社会保险登记的程序:

1、单位专管员向保险关系业务窗口提交资料;

2、社保部门核实资料,符合条件的在5个工作日内发放《社会保险登记证》;

3、单位凭《社会保险登记证》到所属的地税分局办理缴费等相关手续。温馨提示:每年10-12月,参保单位须填报《社会保险检验表》,携带《社会保险登记证》到经办的社保部门办理《社会保险登记证》年审手续。《社会保险登记证》有效期四年。参保单位到外经部门签订生产合同和到工商部门办理年检(验照)时,须出示有效的《社会保险登记证》。

社会保险登记变更程序

(一)单位以下社会保险登记事项之一发生变更时,须办理社会保险变更手续:

1、单位名称;

2、地址(住所);

3、法人代表或负责人;

4、单位社保专管员;

5、单位性质;

6、组织机构统一代码;

7、主管部门;

8、隶属关系。

(二)单位携以下资料到原社保登记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1、《社会保险变更登记表》(需盖单位公章);

2、工商执照(工商变更证明)或有关机关批准或宣布变更证明;

3、《社会保险登记证》;

4、其他相关资料。

温馨提示:社会保险变更登记请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或有关机关批准宣布变更之日起30日内办理

参保人员增减变动程序

(一)参保人员增减变动由单位专管员携以下资料到社保部门办理:

1、单位专管员填写《参加社会保险增员表》或《参加社会保险减员表》(一式两份,需盖单位公章);

2、有关接收、调动、解除通知书复印件;

3、相关员工身份证复印件。

篇7: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条例

起草说明

《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02年8月2日发布,并于同年9月1日起施行。《办法》的实施对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发展,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中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对《办法》加以修改和完善。2010年以来,根据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启动了《办法》修订工作,经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的修订意见。因本次修订内容较多,建议废止《办法》,制定《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现将主要内容说明如下:

一、关于立法的必要性

《办法》出台后,全国30个省(区、市)先后对本省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规定进行了修改完善,明确社会抚养费具体征收对象、征收标准、征缴方式等内容。实践证明,《办法》设立的主要制度及规定的主要原则,总体上是科学、可行的,但《办法》在执行中仍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办法》将具体征收标准等授权各省制定,实践中存在全国征收标准不统一、征收情形不一致等问题;二是《办法》没有明确的征收程序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各地在执行中缺乏统一的程序规范;三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执法措施以及一些地方征收标准较高等原因,社会抚养费实际征收到位率较低;四是基层在调查取证、征收决定的执行以及流动人口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中存在困难和问题;五是一些地方社会抚养费管理不规范,未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修订《办法》,总结实践经验,改革完善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制度,规范征收行为势在必行。

二、关于立法的基本原则

《条例》制定主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回应社会关切。二是坚持法制统一,减少各地差异,规范自由裁量权。三是坚持实事求是,考虑基层实际,增强可操作性。四是坚持统筹兼顾,注意政策衔接,保持相对稳定。

三、关于《条例》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界定征收对象,缩小征收范围。明确规定征收对象为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多生育的公民;对符合政策规定,但不符合程序规定生育的,不予征收社会抚养费(第三条)。

(二)统一征收标准,限制自由裁量权。明确了计征基本标准,并规定已生育一个子女,不符合政策规定再生育一个子女的,对双方当事人分别征收计征标准3倍以下的社会抚养费。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多胎的加重征收,具体征收标准授权各省(区、市)制定(第五、六条)。对违反条例规定,擅自改变征收范围、调整征收标准的,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二十八条)。

对不符合规定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征收标准确定为分别征收3倍以下的主要理由:一是缩小全国征收倍数自由裁量空间,避免因自由裁量权过大产生问题;二是与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实际征收标准基本一致;三是充分考虑多数群众的可承受能力;四是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设臵了一定幅度。

(三)规范征收主体,限制委托征收权限。将征收机关可以委托乡镇(街道)作出征收决定修改为委托乡镇(街道)开展社会抚养费征收的调查取证工作,征收决定一律由县级计生部门作出。主要考虑征收社会抚养费对当事人财产权利影响较大,应该由县级计生部门统一负责。鉴于县级执法力量有限,可以将调查取证工作授权乡镇(街道)(第八条)。

(四)增加征收程序,规范征收行为。对征收程序做出了明确规定,从立案、调查、履行告知义务、作出和送达征收决定,以及分期付款和减免的执行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保证程序正当合法(第十条至十七条)。同时,第三条明确规定,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条例》规定程序的,社会抚养费征收行为无效。

(五)落实收支两条线,确保全额上缴国库。为落实原《办法》关于“社会抚养费及滞纳金应当全部上缴国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的规定,进一步明确规定,社会抚养费上缴国库后,“作为地方预算收入,统筹安排使用,不得返还或者变相返还征收机关”。同时强调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财政予以保障,“不得与社会抚养费征收

数额挂钩”(第二十四条),对违反上述规定的,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二十八、二十九条)。

(六)增加征收管理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强调社会抚养费征收有关规定必须向社会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社会抚养费征收的依据(第四条)。同时规定,县级计生部门应当依法主动公开社会抚养费征收依据和征收标准,县级财政部门应当依法主动公开社会抚养费征收总额(第二十五条)。送审稿重申,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当加强对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篇8: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业务操作

一、《公告》起草的背景是什么?

一是实施新政策的需要。企业兼并重组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是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 提高产业集中度, 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为促进企业兼并重组, 2009年, 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59号) (以下简称59号文件) ,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重组的所得税处理给予了递延纳税的特殊待遇。2010年, 税务总局发布了《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4号) (以下简称4号公告) , 为企业享受特殊待遇提供了程序方面的指引。2014年3月, 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 (国发〔2014〕14号) , 提出完善兼并重组所得税政策。2014年底, 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企业重组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4〕109号) 和《关于非货币性资产投资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4〕116号) , 将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股权收购和资产收购中被收购股权或资产比例由不低于75%调整为不低于50%, 明确了股权或资产划转特殊性税务处理政策, 以及非货币性资产投资递延纳税政策。

二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需要。59号文件规定企业选择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 应在年度纳税申报时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备案, 否则不得进行特殊性税务处理。4号公告进一步明确, 重组各方需要税务机关确认的, 可以选择由重组主导方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 层报省税务机关给予确认。2015年5月14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 (国发〔2015〕27号) , 公布取消49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 “企业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条件业务的核准”在取消之列。

三是进一步加强后续管理的需要。按照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 该放得坚决放到位, 该管得必须管好, 要做到放管结合, 加强后续管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的指导意见》 (税总发〔2013〕55号) , 企业重组的特殊性税务处理属于一项重要的后续管理事项, 由于涉及到资产转让所得的递延处理和资产计税基础的调整问题, 需要采用台账管理、专家团队管理等方法加强后续管理。

四是进一步规范和优化管理的需要。59号文件和4号公告发布以后, 各地反映一些规定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不好把握, 如何将上述规定与现实中的重组案例进行有机衔接也缺乏规范可行的操作指导。

二、如何理解《公告》的基本框架?

《公告》针对59号文件和4号公告执行中反映的实际问题, 结合新发布的109号文件和国务院取消“企业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条件业务的核准”要求, 对企业重组特殊性税务处理的申报管理和后续管理事项进行了规范和修订, 改变了管理方式, 重新设计了报告表和附表, 规范了申报资料, 优化了征管流程, 明确了征收管理的相关要求。同时, 为强化政策效应分析, 还设计了专门的统计表, 以利于重组递延纳税效果的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公告》修订了4号公告的十二处条款 (其他二十五条规定仍然有效) , 同时增加了若干条款, 与4号公告的有效条款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企业重组所得税管理制度体系。

三、如何理解重组特殊性税务处理申报管理的具体内容?

《公告》不再执行59号文件第十一条申报备案和4号公告第十六条税务机关确认的做法, 改为年度汇算清缴时进行申报并提交相关资料, 主要明确了以下管理内容:

第一, 明确59号文件第四条第 (一) 项所称企业发生其他法律形式的简单改变, 属于重组的特殊性税务处理, 但不需要进行单独申报。第二, 明确重组各方应按照规定进行申报, 提交相关资料。第三, 明确合并、分立中重组一方涉及注销的, 应在尚未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手续前进行申报。第四, 鉴于重组主导方是资产 (股权) 转让方, 是重组所得实现和递延的主体, 《公告》规定:重组主导方申报后, 其他当事方应持经重组主导方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的报告表及附表和申报资料向其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第五, 增加了重组前连续12个月内分步交易的管理要求。要求企业年度申报时, 提交重组前连续12个月内有无与该重组相关的其他股权、资产交易, 与该重组是否构成分步交易、是否作为一项企业重组业务进行处理情况的说明。第六, 设计了《企业重组所得税特殊性税务处理报告表及附表》, 列明了企业享受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条件、非股权支付对应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资产 (股权) 转让方取得股权和其他资产的计税基础、资产 (股权) 收购方取得股权和其他资产的计税基础等, 为后续管理奠定了申报基础。

四、重组特殊性税务处理征收管理中, 重组各方的义务和税务机关的责任有哪些?

(一) 关于重组各方的义务

一是准确记录并说明所得递延情况。企业发生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债务重组或居民企业以资产 (股权) 向非居民企业投资, 应准确记录应予确认的债务重组所得或资产 (股权) 转让收益总额, 并在相应年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对当年确认额及分年结转额的情况做出说明。二是转让或处置重组资产 (股权) 时提交专项说明。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企业, 在以后年度转让或处置重组资产 (股权) 的, 应在年度纳税申报时对资产 (股权) 转让所得或损失情况进行专项说明, 着重说明特殊性税务处理时确定的重组资产 (股权) 计税基础与转让或处置时的计税基础的对比情况 (变化及原因) , 还要说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处理情况。

(二) 关于税务机关的责任

一是跟踪监管。了解企业重组前后连续12个月内相关资产、股权的动态变化情况。二是建立台账, 加强管理。企业发生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债务重组或居民企业以资产 (股权) 向非居民企业投资, 主管税务机关应建立台账, 加强企业申报与台账数据的比对分析。三是加强重组资产 (股权) 转让环节比对管理。主管税务机关应加强评估和核查, 将企业特殊性税务处理时确定的重组资产 (股权) 计税基础与转让或处置时的计税基础及相关的年度纳税申报表及时比对, 发现问题的, 应依法进行调整。四是情况统计和上报。税务机关应每年对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企业重组做好统计和相关资料的归档工作, 并按时上报《企业重组所得税特殊性税务处理统计表》, 以便于效应分析和政策完善。

篇9: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业务操作

现如今,人们的消费意识和理念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信贷消费正在逐步兴起并迅速为人们所接受。这种有利的契机给银行信用卡这个朝阳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风险与受益往往是并存的,信用卡业务在其不断增长和创收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风险。如果忽视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必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银行面临的众多风险中,操作风险是控制点多、管理较为复杂、人为因素较多的一个,也是进行风险管理的重点环节之一。因此,对银行信用卡业务进行分析,对所存在的操作风险进行计量和有效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风险的识别

风险的识别是在对风险进行防范的最初阶段,对于所要面临的风险加以认识。它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对于后续开发可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新巴赛尔协议规定对于操作风险的识别应该立足于当前的和潜在的风险。具体到信用卡业务操作风险的识别,应该考虑的因素包括:

一是潜在操作风险的整体情况;二是银行信用卡业务运行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三是银行的战略目标;四是银行提供的其他产品或服务;五是银行独特的环境因素;六是内外部的变化及变化的速度。

一般而言,信用卡业务作业包括客户申请(客户选择、进件)、录入、征信、发卡、资料管理、用卡、还款、催收等环节,如图 1所示。

在信用卡业务中的各个业务环节中,都可能产生风险,因此对每个环节都不能忽视,要进行详细的整体业务分析,确定潜在的风险点。

二、风险的评估和量化

对风险进行评估和量化是风险识别后的首要任务。由于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对于风险的管理也是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的。所以业务的各个风险点所存在的风险大小不同,所采取的控制强度和处理的优先级别就存在差异。

评估和量化风险的主要方法就是评估该项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但是这种评估要建立在客观、一致的标准之上。这就要求不同人员在评估风险时不带有主观偏见性;此外,风险可能产生的影响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这种对于风险影响的评估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在于对公司目标的广泛影响。

对于操作风险产生概率的评估和量化笔者采用等级化的描述方法。各个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可分别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几乎肯定(发生的可能性大于95%),二级,很可能(发生的可能性在60%-95%),三级,可能(发生的可能性在10%-60%),四级,不大可能(发生的可能性小于10%)。

对于操作风险影响的评估和量化,也可以采用等级描述法。可分为:一级,灾难性(超出可承受的能力,产生巨大的财务损失);二级,较大(较大的财务或其他损失,极其不良的影响);三级,中等(中等的财务损失,一定的不良影响);四级,较小(较小的财务损失,涉及的金额较小);五级,无关紧要(极小的财务损失,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在操作风险的概率和影响评价与量化的基础上,可以对风险进行综合的等级划分和评估。可采用的标准如下:一是极度风险,要求立即采取措施。二是高度风险,要求管理层予以关注。三是中等风险,必须规定控制程序和责任。四是低风险,用日常的程序处理。五是极小风险,基本上不用处理。

三、风险管理和风险缓释工具

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正确的风险缓释工具的使用,可以使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操作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风险水平。不同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具有不同的经营环境和特殊的经营特点。

具体管理方案的制定,就是为实现信用卡操作风险管理的目标,就以上已经识别和评估量化的各个风险点,组织专门的人员并配备一定的资源来完成。以下三个方面是信用卡业务经常面临的高风险点,据此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并由相关部门负责实施。

(一)目标客户的选择

在开展信用卡业务的过程中,银行在客户定位上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和理解。对各发卡地区的资源状况进行充分细致的调查了解是信用卡管理机构的首要工作,然后可以根据具体的潜在客户群的情况,实施市场细分策略,确定目标客户群体并设定准入标准,包括收入、职业、家庭情况及个人负债等参数。

(二)持卡人使用前的培训

对持卡人的培训是信用卡使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充分的培训计划可大大降低银行与持卡人的风险。这些措施包括:提醒持卡人及时签名与修改密码、对消费单据的保存、定期对账、对个人资料的保护、支付结算时对敏感信息的保护以及紧急情况下与发卡行的及时联系。

(三)客户账户的实时监控

实时监控系统一旦发现持卡人账户的交易频率和数量出现异常应当及时通知持卡人确认交易的真实性。若为真实交易,则要确保持卡人的消费金额在信贷额度之内,以减少可能发生的损失。

(四)制定应急和连续经营方案

银行应该建立并确保信用卡业务在正常的经营状态下顺利地进行。为此,应该建立并保持应急预案和程序,以识别并控制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和紧急情况。意外事件和紧急情况发生时,应该及时做出响应,以预防或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

应急计划的范围包括:持卡人或其他主体的重大投诉、信用卡重大风险隐患或犯罪案件、软硬件系统的运行故障、内控不利造成重大透支等。而对于这些紧急情况的处理时,要将责任明确到相关部门。事务处理的负责人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分清轻重缓急,一旦确定是紧急事务,应果断、及时、迅速的着手处理并尽力化解,不得无故拖延。在处理过程中,各个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并派专人跟踪全过程,直至危机化解。

(五)风险报告

操作风险的报告应该涵盖银行面临的和潜在的所有关键性风险、对于风险的评估量化、风险管理措施和紧急情况的应急措施等。这些信息要符合企业管理人员风险管理的需求,使操作风险得到充分的识别和评估,风险管理措施符合实际需要并且得到成功的传递和实施,确保上述管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重复的过程。

上一篇:工商银行衡阳江东支行抓牢安全保卫工作下一篇:广告策划与创意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