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课堂实录)

2024-05-31

故宫博物院(课堂实录)(通用6篇)

篇1:故宫博物院(课堂实录)

《故宫博物院》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现在请大家观赏一幅画面(“鸟巢”体育馆视频徐徐展示),(完毕),同学们,谁能说出它的名字? 生1:“鸟巢”体育馆。师: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吗? 生2:2008年举办奥运会用的。

师:你们回答的很好。是的,鸟巢体育馆以其现代化的先进手段,超凡脱俗的造型受到了海内外友人的高度赞誉,的确不同凡响。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500多年前,我国北京就已经有了一组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古代建筑群,它就是……

生(齐):故宫!

师:对,它的全称是故宫博物院。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06年),历时十四年才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同学们,故宫如此倍受世人瞩目,你们想不想去参观呀? 生(齐):想!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故宫,了解故宫。(打出标题“故宫博物院”)

师:昨天我布置让了大家搜集故宫的资料了,下面我们以“我心目中的故宫”为话题,给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故宫,好吗?(生陆续拿出自己查找的资料)

生3:我听人说,故宫有9999个房间,为什么呢?可能是为了图个吉利吧。师:玖即九,长长久久之意,你猜的很对。

生4:故宫,明清两代已成为历史,皇宫被人们称为故宫,这是人们习惯的称呼,表明着时代的变迁。

生5:中国古代皇帝自称天子,他的住地称皇宫、紫宫,是禁地,不许百姓靠近,所以称紫禁城。这个词表明了它过去的封建性质和功用。师:没错,皇宫大内,非寻常百姓可进入之地。

生6:我了解到那口枯井是太后把光绪的宠妃珍妃投入并弄死的井,慈禧太可恶太残忍了!(握拳做痛恨状)

生7: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一篇讲述帝国主义列强们的烧杀抢掠,这让我对八国联军非常痛恨。(声音激愤)

生8:我觉得故宫很华丽很壮美,雍容典雅的。(有6人出示了许多图片)

师:大家查找了这么多的资料又谈了这么多感悟,你们真的很棒。那么,故宫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请大家一起来跟读课文朗读视频,一定注意文中生字的读音并试着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学生小声跟读)(5分钟读完。屏幕打出生字让同学注音:

矗立 鳌头 湛蓝

藻井

斗拱 蟠龙 金銮殿 击磬 檀木 乾清官 坤宁宫 肃穆 额枋 矫健 鎏金轴、磬、攒、禧、嫔)(一生站起读,两生纠正)

师(订正后):我提示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轴、磬、攒、禧、嫔。(生齐读两遍,动手在书上标写。)

师:现在,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解决屏幕上的几个问题,并阐明原因。(打出板书: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本文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本文的结构方式是: 作者的情感是:)

(生开始热烈讨论研究,师巡视。5分钟后陆续举手。)

生1:我认为说明对象是“故宫的内部构造”,因为它主要介绍了内部几大宫殿情况。生1: 我觉得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故宫博物院,因为这是一篇介绍具体事物的说明文。

师:还有其他同学回答吗? 生(齐):没有。

师:是的,说明对象应该像那位同学说的是故宫博物院,因为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就是事物本身。接着回答下面的问题。谁先来?

生3:说明对象特征是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因为故宫博物院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从全文看,都是围绕这几点来说明的。

师:你概括和阐述的太全面了。那么,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呢?

生4:我认为说明顺序应该是逻辑顺序,因为先介绍主要的三大殿,而且运用了大面篇幅,后说次要的宫殿。

生5:不对。说明顺序应该是空间顺序,它是按照作者的游踪顺序(由南到北)来介绍的。

师:你能具体谈一下吗? 师: 作者是按照 天安门—端门

—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的路线,采用空间顺序来介绍故宫的。师:你解释的非常详细。我们看法一致,因为各段都有明显的方位词作标志。同学们能找出来吗了吗? 生(齐):能。

生1:东门西门北门两旁中央周围向南往北中间上后面正中··········

师:很好。其他同学请在书上勾画出来。以后我们学习空间说明文要注意找方位词。那么,本文的结构方式是什么呢?

生2:结构方式是总分总,先总体概括故宫的总特征,然后分说内部结构,最后总结归纳。

师:谁能结合课文来具体谈一下?

生3:请看第2段。这一段介绍了故宫的四座城门,宫城的形状面积,宫殿房屋数量,城墙、护城河和角楼。概括说,就是故宫的总布局。接着分别介绍了故宫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最后用用一句话总结了全文。

师:你表述能力真强!你们赞成他的解答吗? 生:赞成。

师:很好。那么,关于这篇说明文中作者的情感如何理解呢? 生4:作者赞美了故宫的无与伦比之美 生5:作者为祖国有这样的建筑而骄傲自豪。

师:对,不过作者更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而骄傲自豪。

师:以上,同学们对课文层次进行了清晰的梳理。让我们了解到故宫博物院这样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下面,请四人一组研究,填写课后练习一中的《示意图》有关部分(第2段中介绍的也一并填写)。(生边讨论,边填写《示意图》)

师:下面,为了大家更好地交流自己的结果。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一把导游。请看大屏幕。

(打出题目:挑战导游:假如现在是2008年奥运会比赛期间,我们在座的同学在班主任的带领下都来到了祖国首都,现在你们将作为“奥运友情导游”,带领千千万万幕名而来的世界各国游客游览故宫,你将怎样设计导游问呢?要求:根据课文来介绍故宫的参观顺序,按照空间说明顺序来介绍,并打出故宫的简图,导游上黑板前指明路线具体地点进行介绍。)

师:我提示两点,首先要介绍概况,即位置、历史、价值。其次在讲解时要注意“里”、“前面”、“东西”、“北面”、“中心”等词语标明了方位。“从……往里走,沿着……穿过……到……。走进……”,“过了……就到了……”表达空间转移的走向。(学生写,老师巡视,5分钟后有5人举手)

生1: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来自鸡西的导游,我姓吴大家叫我吴导吧!(下面笑)今天我引领各位朋友畅游故宫,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现在由午门进入故宫,首先看到。。。。。(拿着写好的稿跑上前,手持格尺面带微笑)生2: 大家好,各位游客请随我来。。。。。(手拿一个用纸折成的小白旗,边走边挥舞着,有人笑)师:(笑)同学们,这两位同学的解说怎么样,点评一下吧。

生3:贾怡晴介绍的很详细,仪态也很大方,吐字发音很标准,很像一位职业导游。但是,她指错了一个地方,那是。。。

生4:贾怡晴介绍的很自然,配合生动的热情的导游词有创意的旗子,和极富亲和力的表情,让人很舒服,非常不错。

师:讲的好,评的更好,我唯一觉得贾怡晴如果说话时能抬头直视同学们而不是总 低头看黑板就更自然大方了。

师:刚刚通过“挑战导游”这一环节,我们既展示了大家的风采,又再一次强化了本文的学习重点,即空间的说明顺序,可以说事半功倍。下面请同学们在观赏了两位导游的精彩解说后,最后,我想问一个问题。

打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是取之不竭的,你还知道哪些令世人瞩目的瑰宝?(名胜古迹 文化艺术)生1:长城。

生2:秦始皇兵马俑。生3:敦煌莫高窟。生4:天坛。生5:九寨沟……

师(深情):巍巍的古长城,涛涛的黄河水,莽莽的黄山松。饱经忧患的神州大地竟孕育出世上最美丽的景观,最壮阔的人文,最奇丽的艺术。朋友们,你们难道不应该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而感到骄傲自豪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为“爱我国家,兴我中华”而拼搏吧!今天,我们的家庭作业是:

(多媒体打出: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在作文本上。

1、我们的校园

2、我的教室

3、我的寝室

请采用空间顺序,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进行说明介绍)

篇2:故宫博物院(课堂实录)

昆明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  古春燕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总结说明对象的特征。

2、欣赏语言,学习如何紧紧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3、品味语言,感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欣赏语言,学习如何紧紧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2、品味语言,感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诵课文第一段开课。

二、行走的风景:

1、请静静地读课文,随作家一路行走一路欣赏故宫风景,请把作家所到之处标出来。(理清空间顺序)

思考:行走故宫留给你的印象(用一个词概括),作者在文中突出了故宫博物院的什么特征?

2、行走文本里你从哪些语句中感知到故宫博物院的特征?(学生找出文段并交流。)

三、寻找“最美解说词”:

1、作家紧紧围绕建筑物特征介绍故宫,可是现在故宫向社会征集“最美解说词”(出示“征稿启事”。朋友来挑战,建议关注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是哪个殿?(太和殿。)

2、呈现朋友所写的“太和殿解说词”,请对比阅读,寻找和原文的不同之处,认真分析并评价:是改写的好,还是原文好?

3、对比中总结说明文需围绕事物特征进行说明,总结本文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4、指名诵读原段(做朗读指导)。齐读下面的段落,感受省去的语言魅力。

5、分工寻找并验证其他地方体现语言“准确、生动”的语段并交流及诵读。

四、课堂总结:

1、请班长至颁奖词:最美解说词:说明文,介绍的是对象

2、思考:黄传惕凭什么获奖的?(说明文写作经验交流)

五、作业布置:

用所学到的方法写一篇校园解说词。

课堂实录

师:(上课铃声响过)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来给同学们上课的前两 周老师去了趟北京,“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历史了。”

师:请静静地读完课文,请随作家一路行走一路欣赏故宫风景,并把作家所到之处标出来。

生:端门--午门--庭院--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神武门

师:这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故宫?

生:空间顺序。

师:行走中故宫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请用一个词概括。

生1:壮丽

生2:雄伟

生3:雄伟壮观

师:在作者的笔下,故宫博物院呈现了怎样的特征?请用作者的词语概括。

生3: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师:板书(特征: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师:行走在文本里,你发现哪些语句能让你捕捉到故宫博物院的这些特征?

生1:“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从这段,我看出故宫博物院的“宏大壮丽和建筑精美”的特点。

生2:“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从这里我能感受到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精美”。

生3:“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从这里我感受到故宫“布局统一”的特点。

师:作家紧紧围绕建筑物特征进行说明,把这个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故宫介绍给我们。可是现在故宫每天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为了让大家尤其是外宾能更好了解咱的故宫,现在故宫管理委员会想向社会征集“最美解说词”。和我同行的朋友想挑战一下,也想参与故宫“最美解说词”的评选。但故宫可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他很难下笔,于是他也想像作者一样关注里面最具代表性的一处建筑物,是哪个殿?

生:太和殿

师:文中哪些段落写到太和殿?

生:5、6、7、8段。

师:这是我朋友写的太和殿的解说词,他想请咱们帮他琢磨琢磨写得怎样?请同学读,并请大家对比原文,认真分析并给予他中肯的建议。

生:学生对照学案找不同。

师:(片刻)我们交流一下想法吧!

生1:和原文比老师朋友写的解说词少了一些生动的描写。(举例),这些描写能体现故宫建筑群的“宏大壮丽、建筑精美”的特征。

师:请把文中描写性的语句勾画出来。请你读读看,读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生2:感觉到故宫的宏伟。

师:是啊,故宫的特征就在这些生动的描写中体现出来。所以说明文为突出事物特征所需,语言也需生动形象。(板书:生动)

生3:和原文比,老师朋友写的解说词少了一些数字,我觉得原文更具体。

师:对。具体的数字能客观实在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具备“准确”的特点(板书:准确),说明文的语言有的准确平实,有的准确生动。而这篇课文语言上就具备“准确生动”的特点。

师:还有想交流的吗?

生4:原文中的“约”省了,不够准确。

师:这些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往往能“准确”地概括事物的特征,也就符合说明文语言必须“准确”的要求。

师:在对比中我发现黄传惕的解说词要比我朋友写得好。

师:现在咱们来欣赏一下作家的原文,请咱班朗诵高手为我们朗诵前一段。

生:读书。(在这位同学读后稍评价)

师:同学们,你觉得这些文段该怎么读?从语气、语调上给同学提建议吧?

生1:我认为该用中速读。

生2:我觉得应该读铿锵一点。

师:这篇文章是一篇“广播稿”,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中配乐播出,以供听众朋友们收听,作家的言辞就力求给听众一种悦耳、舒心的感受。所以老师建议读时用这样的节奏朗诵:轻松明朗,略高但不着力,语势有跌宕但多轻柔舒展,语速徐缓。(听范读第5段)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这种语速语调齐读下面一段。

师:“寻找最美解说词”与我朋友无缘呐!他的解说词没写成功,但在帮他的同时我们学到了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说明语言的两大风格:平实、生动。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必须保证“准确”的特点,本文语言上的特点是“准确生动”。那么我们在文章的其他语段中找找看是否也具备这样的语言特征?

师:现在我们分工找找看,左边找“准确”特点的语段。右边找“生动的描写”的语段。

生:寻找,交流。(边交流边要求学生诵读描写生动又体现事物特征的语段)

师:“最美解说词”征集活动结束了,颁奖结果是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获得“最美解说词”的称号。请班长向黄老师致颁奖词。

班长:

颁奖词

说明文,介绍的是对象,突出的是特征。语不在惊人,而在平实准确;言辞不在华丽,而在具体生动。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条理清楚地说明了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语言平实自然,生动优美,使听众悦耳,让读者舒心,所以它是当之无愧的“最美解说词”。

师:说说黄传惕获奖的“绝招”是什么?

生:说明文讲究抓住事物特征介绍,介绍特征时语言要准确,也要生动。

师:请使用今天黄传惕教给你的写说明文的“绝招”写一小篇《蒙自三中》的校园解说词吧!

(下课铃声响起)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同学们!下课!

生:起立!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故宫博物院》课后反思

红河的送教下乡活动结束了,《故宫博物院》的教学也结束了,但反思本堂课,虽说突破了说明文教学的枯燥乏味,很巧妙地设计了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但课堂中还是有很多的不足,如果还有机会再展示这节课,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弥补不足:

一、 课堂上老师的表现再投入些,用老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杨琼老师的课堂让我触摸到老师的一颗热血沸腾的心,她对学生的每一句评价,每一次发问似乎都暖了学生的心窝,而我的课堂是那样的冷静,仿佛老师只是一个简单的引导者而非参与者。要让学生满心投入到课堂中来,老师的情感感染少不了,因此,如果再有机会展示这堂课,我将在教学激情上多投入一点。其实也提醒了我,平时要在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上多下功夫,扎实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加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让自己无论面对什么课堂都能迎刃有余。

二、 加强课堂的无痕性打造,让课堂像水一样静静流淌。

优秀的课堂应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老师的每一次发问都应该自然而然推动课堂的前进,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水到渠成,自然生成。如果再给我一次展示此堂课的机会,我将加强每个教学环节的衔接训练,让课堂更自然,让学生和老师感觉不到课堂的预设痕迹。尤其是“寻找最美解说词”的环节,如赵玲师傅说的:还是有老师挖好了坑给学生跳的感觉。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我还得下功夫琢磨语言的表述和对学生的引导,让每个教学环节都自然生成,让课堂像静静的流水流进学生的心窝里。

三、  语文课堂不忘语文的“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文本是语文课堂的阵地,品味语言是语文课的灵魂所在。因此不论是《故宫博物院》还是任何一篇课文,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永远要坚守住“根”的理念。以深挖文本为根本,品味语言为主,坚守语文味的课堂阵地,以教会学生读书为最终目的。语文老师要不忘语文的初心,只有永远保持一颗语文心,才能在语文课堂上绽放自己,也才能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

封志莉

篇3:《生命生命》课堂实录

1.认识5个生字,会写“蹋、撼”等生字。能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积累好词佳句。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品味句子深层含义的方法。

课前谈话

学生自我介绍。

教师自我介绍,并介绍长兴县。

师:看到我的单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吗?

生:教研员。

师:教研员一般在这样的场合都是坐在后面听老师上课,听同学们学习的,是一个观摩者。今天沈老师一下子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心里非常激动,还有点紧张,所以啊,我刚才都在摸自己的心跳,感觉跳得很快。同学们有没有摸过自己的心跳?摸一摸,有没有感觉到?

生:没有。

生:有,嘣嘣嘣地。

生:一点都不紧张。

生:没什么感觉。

师:他说的也是实话。其实心跳每时每刻都伴随着我们,平时我们的确没什么感觉,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是,杏林子有一次拿着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她很有感觉,写下了一段话,我把它摘在了电脑里,大家看一下。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念一下好吗?

这段话就选自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生命生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对生命的思索

师:看老师写课题,想一想这个课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板书课题:谁来说说看?)

生:两个词一样的。

师:两个词是重复的,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叫做反复,表示强调。这样一个题目,你觉得应该怎么读呢?谁来读?

生1:生命,生命。

师:还有谁想读?

生2:生命,生命。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生命,生命。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思考走近杏林子,走进她的《生命生命》。

二、整体感知———触摸生命的脉搏

师:打开课文。课文读过没有?那好,就请你们认认真真地把课文再读一遍,读正确,读通顺,这是第一个要求;第二个要求,咱们把课文中的生字词画一画,然后想办法记记它的字形,想想词意,有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举手示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三分钟后开始画词自学。其间教师提醒:特别是后面方框里的要求会写的字要特别留意。)

师:好,时间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白纸。

(生表示没有做准备)

师:没带啊?没关系。想个办法吧,把语文书翻到封二。生字词自学得怎么样,我们要了解一下。先来听写。

师:第一个,糟蹋。写好的人坐正。

师:第二个,震撼。

师:第三个,课文中震撼的近义词。

师:最后一个,听老师描述意思写下来,四个字的词,意思是不向困难屈服,努力向上。

师:写好后停笔,人坐端正,看屏幕。(屏幕出示:糟蹋震撼震惊不屈向上)自己校对一下。写对一个的请举手。(几乎所有学生均举手)

师:不错,很好!写对两个的举手,三个的请举手,四个全对的举手。(一部分学生依次放下手)

师:很不错,我了解一下,哪些词写错了?

生1:我“糟蹋”的“糟”的右半部分写错了。

师:右半部分是什么字?

生2:曹。

师:对,是曹操的曹。

生2:这个“蹋”我也没写出来。

师:谁来说说这个“蹋”可以怎么记啊?

生2:把羽毛踏在脚底下。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蹋”,左边是个“足”字旁,右边上面是个扁扁的“日”,下面是个“羽”。

生2:我改一下,每天把羽毛踏在脚底下。

师:非常棒!还有哪些字错了?

生3:我把“震撼”的“撼”的“雨”字头写错了。

师:哦,是这样。再看“撼”的右边,是个感动的“感”。还有吗?

生3:我有个记字的方法,不屈向上的“屈”,上面的“尸”字头很像一颗小苗,它出来了,就是“屈”。

师:很好!其他都没错!那这些词你会念吗?(在第一行词语下面再出示“动弹欲望有限茁壮生长”“骚扰短暂珍惜听诊器”两行词语)请一个同学念一下。

(两生分别读一行)

师:很不错,咱们再请一组开火车来念一下。

(一组学生开火车读)

师:“动弹”的“弹”是个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

生:dàn

师:组个词?

生:子弹。

师:tán,再来组个词?

生:弹琴。

三、重点研读———感受生命的意义

师:看来同学们字词都自学得不错。第二遍读课文,快速默读,思考哪些事物引起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入思考。

生:飞蛾、香瓜子、心跳。(师依次板书)

师:飞蛾、香瓜子、心跳是多么常见的事物,却引发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请同学们第三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感受哪些地方使你特别震惊,或者是你没有想到的。仔细读,画一画,用心体会。

师:画好了可以轻声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

师:读好了咱们就开始交流。关于飞蛾,你画了哪些句子?

生:“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让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共几句话?我们一起把第一句话读一读。

生读:“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

师: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有什么你没有想到?

生:飞蛾的生命完全掌握在我的手中。

师:生命是很脆弱的。第二句、第三句一起来看看。(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一起读。

(生读得较好)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觉你们理解得已经非常深了,读得真棒!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呢?

生: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明明可以捏死,但作者还是放了它。

师:还有谁补充?

生:“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因为……(语塞)

师:那样强烈,那样鲜明的是什么?

生:是生命的力量。

师:谁来补充?

生:是“极力鼓动”,我联系上下文知道了飞蛾非常想从作者手中挣脱出来。

师:“极力”是怎样的?

生:用力到了极点。

师:是,用尽了所有的力气想要挣脱出来。此时的飞蛾会对我说些什么?想象一下。

生:请你放了我吧,我不想被你捏死。

师:好啊,它不想放弃生命!

生:生命是很脆弱的,

师:但是———

生:但是我珍惜我的生命!

生:我要挣脱你的手掌,一定要挽回我的生命。

师:对,一定要活着!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只飞蛾的生命有多长吗?猜一猜

生:半年吧。

师:告诉你们,一只飞蛾的平均寿命只有九天,最短的三四天,最长的也不过两周。如此短暂,但是即使如此,它依然不放弃!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读):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回到刚才那个问题,飞蛾让我感到震惊的是什么?

生: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生命。

师:是生命的力量,对吗?还有要说的吗?

生:求生。

师:求生的欲望,是求生的欲望,让我震惊。(板书:求生的欲望)

师:刚才我们从一个个鲜活的词语读懂了内容,体会到了飞蛾求生的欲望。关注标点我们也能加深体会。(将句子中的三个感叹号显红)这三个感叹号连用,谁来说说体会?

生:我感觉到飞蛾很想自己活着。生命很强大。

师:三个感叹号起什么作用呢?

生:表示惊叹。

师:对,表示强烈的感情色彩。那作者惊叹的是什么?

生:欲望。

师:对,是求生的欲望!谁带着这种感受,再来念一念?

生(很有感情):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飞蛾一段,关于香瓜子,你又有哪些感受,画了哪些内容?

生:墙角的砖缝里点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

师:哪个词让你感到震惊?

生:竟然。

生:我画了第二、三句。“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竟使他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师出示“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竟使他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师: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

师:什么竟使他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

生:生命的力量。

师:请你再仔细读读这两句话,为什么要把这两句话连在一起写呢?如果后面“竟使他……”单独成句可以吗?

生:不可以。前后是因果关系。

师:你是从内容去理解,如果从表达的角度去看,可以单独成句吗?

生:不可以,不完整了。

师:是啊,我们写句子,都是“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才算完整。这句话单独成句就少了“谁”,不完整。一起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为什么要把“多么强的一种生命力”单独成为一句话呢?作者想强调的是什么?

生:生命的力量。

师:这种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的力量,你有没有想到别的事物呢?

生:我家院子的角落里,长出一朵小花来。

生:我曾经种过绿豆和黄豆,黄豆死了,绿豆长得很好。绿豆的生命力很强。

师:老师提醒大家,春天到来,举目望去,小草、柳枝、野火———

生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我家种了葱和中草药,葱长得很少,中草药很茂盛。

(出示一组图片:砖缝中、石崖上、旱田里小苗等)

师:相信大家看了这组图片,再来读这段话会更有感受。

(生齐读)(出示2100年前的种子图片)

师:还有这几粒种子,他们的发芽让我们更感震惊。请一位同学读读图片下的这段资料。

生:考古人员在河南南阳发掘出了一些汉代的“古种”,距今2100多年。不久前,这些“古种”发了芽,有的甚至已长至70厘米。

师:千年的谷种!2100多年啊,但它依然一有机会就要发芽,哪怕等待千年!哪怕只能活几天!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请大家再次充满激情地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对于飞蛾,生命是强烈的求生欲;对于香瓜子,生命是顽强的生命力。那么,对于人呢?作者是如何感受自己的生命的?

生:有一次……单单属于我的。

师(出示:……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师:令“我”震撼的是什么?

生:是心脏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

师:也许我们还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平常的心跳会带给作者那么大的震撼,但是我相信大家了解了杏林子之后,会有更多的感触。(出示杏林子简介,指名生读。)

生:杏林子,原名刘侠,台湾著名文学家。12岁时因得类风湿关节炎而瘫痪,腿不能行、手不能抬、头不能转,一生有五分之四的时间都在与病魔作斗争。轮椅上的杏林子在病中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成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还组织了“残疾人基金会”,并被评为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

师:看了这份资料,相信我们会对生命有更多体会。

四、回读第一段———引发对生命的深层思考

师:我建议大家回到课文开头,再读读第一段。

生:生命,是什么呢?

师:是啊,生命是什么呢?请你拿出笔,在书本上写一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看看老师黑板上的板书,后面几个填空可以联想刚才看到的图片和生活中的事物。

屏幕出示:写一写:

生命是飞蛾_______,

生命是种子_______,

生命是心脏_______,

生命是_______,

生命是_______,

……

(生埋头写,约2分钟后交流)

生:生命是飞蛾求生的欲望;生命是种子顽强的生命力;生命是心脏有规律的跳动;生命是两千多年前发芽的种子。

生:生命是种子的信念;生命是飞蛾的珍爱之物;生命是心脏的母亲。

师:生命是心脏的母亲,这个说法好像不太妥当,怎么说?

生:生命是雏鹰不断在峭壁上的飞行。

生:生命是小草茁壮向上的生命力。

生:生命是花的顽强抵抗。

师:是花对什么的顽强抵抗?

生:生命是花对暴风雨的顽强抵抗。

师:关于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我们对生命的态度,留待下节课学习。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飞蛾求生欲

香瓜子生命力

篇4:“黄河”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请猜谜语:中华母娘,发源天堂,形状像“几”。

生:(齐答)“黄河!”

(大屏幕:黄河汹涌波涛。)

(师板书——“第三节黄河”。)

(大屏幕显示:《歌颂黄河》。)

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你是中华儿女的摇篮,你是伟大祖国的母亲河!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中华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你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和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四个主要地形区;经过长途跋涉,在山东注入渤海。流经沿途,你以伟大母亲的胸怀接纳了湟水、洮河、汾河、渭河等众多支流。

黄河,你为中华文明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你用淳美甘甜的乳汁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具有“塞上米粮川”美称的河套平原,你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军。黄河,你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旧中国,滚滚河水白白流入大海;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你实行梯级开发,建设打扮;在上游和中游修建了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等八座大型水利枢纽和水电站,用于造福人民、美化山川。黄河,你灌溉农田,使干涸的土地展现了勃勃生机和活力。黄河,你哺育了华夏儿女,你奉献于炎黄子孙。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你是发展前进的动力。

师:听了《歌颂黄河》后,你有哪些感想呢?你对黄河的知识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进行本节课第一个活动,考察黄河知识竞答。欢迎主持人走上讲台。(大家鼓掌! )

主持人:现在由我来主持黄河知识竞答,希望同学们配合。大家已经收集了有关黄河知识资料,现分成两组,第一组讨论回答黄河地理特征,第二组讨论回答黄河历史贡献。

(大屏幕:黄河——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板书:中国第二长河。)

第一组学生

组长: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无私地奉献一切而又给我们带来过沉重灾难。那么,今天我们怎样评价她呢?首先,我们先来考察黄河的地理概况。我们组主要考察、汇报黄河的发源地、长度、注人海洋、形状、流经省区和地区、源头、主要支流等问题。(学生依次指黑板上的黄河略图回答。)

生A: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天上”应当是指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这“海”是渤海。

生B:黄河全长5464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生C:黄河干流形状像个巨大的“几”字。

生D: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和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四个主要地形区。

生E:黄河沿岸省会城市有:兰州、银川、郑州、济南以及西安。

生F:黄河源头为约古宗列曲——藏语的马曲(相当于汉语的孔雀河)。

生G:黄河上游和中游分界地点是河口,在内蒙古;中游和下游分界地点是旧孟津,在河南。

主持人:大家把黄河地理特征回答得很全面、准确。下面我们讨论: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而不说是第二大河?

主诗人:请看投影,读表后依次回答。

生H:通过读表得出:黄河只是长度和流域面积排第二,而年径流量远远小于长江和珠江,所以说黄河是第二长河。

生L:黄河长度5464千米,在世界排第五位。第一是尼罗河6671千米;第二是亚马孙河6480千米;第三是长江6300千米;第四是密西西比河6020千米。

生J:亚马孙河长度在世界排名第二,流量却是尼罗河的50倍。

主持人:下面,第二组讨论回答黄河的历史贡献。

(大屏幕:黄河——中华民族的摇蓝。)

(板书:母亲河的奉献。)

第二组学生

组长:母亲是伟大的,因为她无私地为我们奉献一切。那么,黄河有哪些奉献呢?我们这组主要讨论、研究、发现黄河的贡献。如塑造的平原、蕴藏的水能资源等。(学生依次指黑板黄河略图回答。)

甲生: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并在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和具有“塞上米粮川”的河套平原。这里河渠两岸植树种草,栽种防风护田林带,保护了生态环境。

乙生:黄河上中游多穿行于高山高原峡谷中,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黄河实行梯级开发,并陆续建成了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等八座水利枢纽和水电站,为工农业发电灌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丙生:黄河流经地区大多是干旱地区。早在两千多年前,宁夏平原人民就开始引黄灌溉。建国后,又修建了许多引黄灌溉水利工程,大大增加了黄河流域灌溉面积。这样,使一块块干涸的土地展现了新的生机。

丁生:黄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耕地3亿亩,人口1.2亿,黄河用她浑厚而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中华儿女。

戊生:从2000年统计数字来看,黄河平均年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承担着全国15%的耕地灌溉以及12%的人口和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黄河对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己生:黄河已有70多万年了。据考古发现,“蓝田人”、“丁村人”、“河套人”,这些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都生活在黄河沿岸的黄土高原上。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庚生:黄河的贡献有:塑造肥沃平原,蕴藏丰富水能,提供灌溉水源……她创造了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哺育了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蓝。

辛生:黄河上中游水能资源丰富,下游却经常断流,为什么呢?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呢?

主持人:这就是下节课我们要讨论研究的“中国忧患”和“根治黄河”的环保问题。今天黄河知识竞答就到这里,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我也学到了许多知识。感谢老师给我这次锻炼的机会,感谢同学们的愉快合作。(大家鼓掌。 )

二、综合活动

(大屏幕——黄河沿岸风光美景、历史文物以及建筑等。)

师:主持人表现得很出色,同学们表现得也很好。千百年来,黄河流域的人民在黄河的哺育下,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让我们热情地歌颂、赞美黄河吧!

1.诗句诵黄河。

生A: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学人胸怀间。”“欲渡黄河冰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生B: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生C: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近,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生D:李世民:“千里黄河此一湾,寒风激浪射潼关。”

生E:毛泽东:“夏日消融,江河横溢。”“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生F:“君住黄河头,我住黄河尾,相思不相见,共饮黄河水。”

2.歌唱黄河。

生G:“最爱喝的水呀永远是黄河水……”

生H:“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生I:“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生J:“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生K:“黄河在咆哮……”

生L:“一条大河波浪宽……”

3总结赞黄河。

某生:黄河——发源巴颜喀拉山,注入山东渤海湾。流经四形九省区,河口孟津做分端。湟洮汾渭四支流、水利工程龙小三。塑造平原灌农田,五千五百山海牵。

某生:老师,我想把黄河从兰州引入渭河,截弯取直,不流经黄土高原,减少泥沙?这样设计可以吗?

师:你的设想很好,有创造性、值得鼓励。这个问题,下节课大家再考察、讨论、研究。

师: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黄河,中华民族的摇蓝,悠悠历史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中华民族的象征,让我们用歌声祝愿她,愿她同中华民族一道在新世纪焕发出勃勃生机。

(生齐唱《大中国》。)

(作者单位:延寿县新村中学)

篇5:故宫博物院(课堂实录)

【授 课 人】王益民

【上课时间】9月8日

【上课地点】镇江市外国语学校七年级(17)班教室

【课堂实录】(根据回忆整理):

一、谈话及导入

1.生说5遍奶牛,再说10遍牛奶。师问:奶牛吃什么?生答:奶牛吃草。师借题发挥,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学习文中所列生字词及部分补充词语。了解本文故事情节。初步了解安恩的性格特点。

3.作者简介: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希默兰的故事》(34篇短篇小说集)等。

二、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词,生在“素材本”上写拼音,师巡看,生读字音,再个别抽读。

三、概括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简要概括故事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生思考,并在“素材本”上写作)

生: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别人要买,安恩不卖。

师:过于简略,对于故事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相当于记叙文的起因、经过、结果你没有。

生: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

师:比较完整了,这里有时间--一天,有地点--集市上,有人物--安恩。关键有开端(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发展(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高潮(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这篇小说的高潮就是结局。

知道了故事梗概,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四、初识安恩

师: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小说的第1小节,语速要慢,要平静一些、舒缓一些。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第1小节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出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生: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

这是一段服饰描写,写出了安恩老人是个朴素的老人。

师:还能看出--

生:是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是个有爱心的老人。

师:是呀,她对衣物如此,何况奶牛,这也为全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师板书“初识安恩”,然后请生把刚才几个关键词写在后面:朴素、历经沧桑、有爱心)

师:请继续--

生:我说这一句:“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这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安恩的心若止水。

师:这个判断很准确,板书上“心若止水”。

生:还有“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这是景物描写,用这种“闹”,反衬安恩的“静”。

师:“反衬”抓得特别准。这是一段环境描写,不是景物描写。

当我们初识了安恩以后,再请自由阅读第3~19小节。

五、走近安恩

师:先后有几拨人要买奶牛?哪几拨?这几拨人的出场顺序能倒一倒吗?为什么?

生:有四拨。分别是,锱铢必较的人--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屠夫--死乞白赖的人--来过一次又出大价钱的人。

生:不能颠倒,这四拨人一拨比一拨难对付。是根据情节发展的深入而设定的顺序。

师:通过安恩的回答(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你对安恩又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示例:从“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这句中动作细节可以看出安恩是个十分怜爱奶牛的善良的人。

生:四拨人都要买安恩的奶牛,都同样遭到安恩的拒绝,但拒绝的语言和语气是有区别的,对于屠夫她用了四个字,坚决予以拒绝:“它不卖的!”可以看出安恩对奶牛的感情很深厚,这是一种很令人感动的关怀。

师:太棒了!一下子发现了这个细节,请在“走进安恩”后写上:精神关怀。

师: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下3~19小节。还原一下市场情境,注意人物的心理和环境的渲染(师读安恩)。

六、评价安恩

师:当我们初识和走进安恩后现在来用一句话评价一下安恩。

生:……

师:她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老朋友、亲人一样理解、尊重,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

师: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

七、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小说的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本课的情节极具有悬念,直到结尾才让人豁然大悟。

我们还初步知道了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是刻画细节: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

我们还懂得了人类对于动物不仅应有物质上的关怀,还应有精神的怜悯。

八、作业

小说最后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出解释后,集市上的人有怎样的反应?请续写一个结尾。(写“练笔本”上)

【评课内容】

1.朱燕老师:

今天听了王老师的一节课,在这节课中我们感受到了王老师的大师风采。

内容方面:王老师的课从一开始说5遍奶牛和10遍牛奶开始,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一堂课从轻松幽默开始。整个教学流程清晰、一目了然而且层层递进,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一步步的鲜明起来,课堂给人的整体感觉非常的干净利落,而且实现了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升华。

几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1)在概括故事的内容时,第一个同学概括较为简略,王老师在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后请同学们再概括,给同学很好的学习方向。而紧接着教师课件呈现的内容又很好的强化了学生的认知,我想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是很好的,给同学们留下的教学印象一定是很深的。

(2)初一的同学学习的过程除了学习文本知识之外更应该是一个交给方法和习惯的过程。王老师的这节课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无论是王老师对素材本使用的强调还是示例的方法都很好的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

(3)王老师课堂中不断的鼓励学生,尤其是强调“有时错误的答案比正确的答案更有价值”这样的观点,鼓励孩子不断地大胆地去尝试,应该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的。

建议:在“走近安恩”环节,王老师强调是“几拨人”而非“几个人”。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和学生讲,虽然是写了几个人,但这几个人是选取典型的人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由此可以看出还有很多人都对安恩的牛感兴趣。

2.周晶老师:

《安恩和奶牛》这篇课文是新选进初中语文课本的,对它比较陌生。在上周我们备课组活动时,王老师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就引人入胜,带着期待与学习的心情走进了王老师的课堂。一节课听下来,发现王老师的特色在于:回归文本。

王老师通过“初识安恩”、“走进安恩”这两个大的支架,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由表及里细致分析了安恩的形象,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知不觉进入文本,开始赏析、点评、归纳,一切显的那么水到渠成,王老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从中我也感受到王老师本人对文本的研读非常透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想,唯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积极有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除此之外,王老师的课还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品味的地方:

(1)每让学生思考回答前,王老师总是给出示例。我想,对于初一学生,这是很必要的,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课上老师生动的朗读、学生入情的对话朗读成为一大亮点,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效果很好。从学生情不自禁的鼓掌中便可看出;

要学习的地方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盼望经常聆听王老师的课。

建议:课堂自主讨论少了些,这可能跟我们还没有开始合作学习有关。

3.李娟老师:

无论是教研活动,还是这两天连续听了王益民老师的两节课,感到王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东西,觉得自己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王老师在教授《安恩和奶牛》这课时,首先从游戏入手,玩是孩子的天性,上课伊始就一下抓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对学这篇课文的兴趣。

其次王老师紧紧抓住了文本,紧扣“安恩”这个人物形象,从浅入深,由表及里,水到渠成地将安恩这个“仁爱天下的平民”形象(和以前课本中的“哈尔威船长”的高大英雄形象比较)展现给大家。

再次王老师在给学生设计问题时,要求很明确而且有范例,学生回答起来就又指向性了。整节课王老师对学生语文习惯的培养很注重,也是值得我学习的。

最后王老师在整节课中体现出的深厚的文学修养也是我们年青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积淀的。这两天浏览了王老师的博客,收获很多,觉得王老师真是一个善于观察思考,勤于读书和动笔的人,作为年青教师有些惭愧!

要学习的地方很多,盼望有更多的机会向王老师学习。

4.贺利群老师:

第一次听王老师的课,就感受到王老师大师的风采。幽默风趣的谈吐,循循善诱的引导,精心巧妙的设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安恩和奶牛》是这届初一新换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外国的小说。它的篇幅短,约两千字,情节也很简单,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虽然小说篇幅短小,情节也不复杂,但是因淳朴的人物形象和奇妙的构思脍炙人口。

王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重点就定在对安恩的分析上,而且设计巧妙,通过初识安恩--走近安恩--评价安恩,逐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安恩的形象,从而使得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同时,王老师非常细致,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中的几个细节值得学习。

(1)素材本的使用。初一的学生刚进校,如何积累、如何学习语文,由于来自各个学校,习惯不一样,王老师的这中做法给了学生很好的指导。预习、课堂笔记、优美词句的积累、小练笔。让学生通过素材本得到了能力的提升、知识的积累。

(2)示例的使用。在课堂上,每一个重要的环节,比如概括故事的环节、任务分析的环节,王老师都安排了示例。为学生掌握方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这对初一的孩子来说,是最需要的,也是最重要的。

5.钱晓莉老师:

听了王老师很多课,,每节课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节课都会有不小的收获。

《安恩和奶牛》是一篇小说,王老师从上课开始让学生说五遍奶牛和十遍牛奶的小游戏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了一堂别开生面、逸趣横生的课堂。我们一起初识了安恩,走近了安恩,最后又评价了安恩。王老师的大师风采体现在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上,体现在扮演安恩的栩栩如生上,体现在对昆德拉那段精辟的语言的引用上。我想我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年轻教师要成长的道路还很长很长!

6.徐芸老师:

我爱听男教师上课,那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幽默,设计精巧,让我眼睛一亮。王老师的这堂《安恩和奶牛》象磁铁一样吸引了我。

(1)小说的学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王老师注重从阅读小说的方法入手引导学生,例如:简要概括故事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规范引导学生答题。又例如:分析人物时,从初识安恩入手,先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让学生分析人物有彰可循。

(2)分析小说的重头戏是分析小说的人物,王老师设计精巧,由浅入深分析安恩。

由初识安恩到走近安恩再到评价安恩,逐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安恩的形象,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

(3)爱读书的老师总会带出一些爱读书的学生,,本节课王益民老师就向学生推荐了两本课外书,让他们读。上课前老师也把自己的博客网址出示,这是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他带的班级一定是书香班级。

7.赵素青老师:

初听王老师的讲课,顿觉耳目一新。同时,再一次引发我的思考,怎样的教学生成才是文质兼备的?听了王老师的这节课,颇有所得:

(1)基础知识的坚实性:没有放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素材本),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加紧凑。

(2)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总有一个标志--明确的教学目标。尽管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目标价值多元化,但并不等于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随意的、模糊的。我认为王老师在设计这堂课时,教学目标定位非常明确,通过这节语文课程的教学,给学生清新明朗感受,从而提高了整堂课的学习效率。

(3)学习方法的指导性:古人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学法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达到不教”的目标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学法意识,要善于把学习语文的规律性的东西交给学生。例如在“简要概括故事内容”这一环节,王老师特别提示大家“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一个环节的艺术处理上,高度凝练的涵盖了小说的知识型层面的小细节。又如:在“熟悉描写人物的方法”这一教学实施过程前,预先告知学生小说描写的手法主要有:“外貌(神情)、语言、动作、心理等。”

(4)教师角色的引领性:仔细聆听、观摩本堂课,不难发现王老师很重视一个细节,那就是“教师的引领性”。例如:在“初识安恩”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这一环节的艺术处理上,王老师先示范: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请大家用“从……这句……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人。”这样一种说话的方式来谈对安恩的初步印象,这种语言表述的格式对学生培养缜密的思维能力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可以说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5)语言材料的丰富性:课堂教学中,最有效最为活泼的助读资料的引用,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学生理解,使得课堂变得更为厚重 。例如,关于道德与人性的哲学思考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讲,似乎有点艰涩,王老师巧借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名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的阐释,来深化学生的理解,我认为使恰到好处的。

总之,不论是在开始的激情导入还是后面的初识安恩,并加以诵读、朗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策略,在有感情的读书声中真正走近安恩。可以说王老师是仅仅抓住教学目标这一指挥棒展开,层层推进有效课堂的开展的。

8.邹旭老师:

王益民老师还未到,就已经听潘校长隆重介绍过好几次,所以这次一听说王老师要在初一开课,立刻迫不及待的通知本组成员去感受一下大师的风采。

王老师上的是一篇新课文《安恩和奶牛》,他的教学流程很清晰,对人物的分析主要通过“初始安恩--走进安恩--评价安恩”这三步来进行。我对这堂课的感受也想借用这三部曲:

(1)初识王老师

本以为王老师初次亮相,一定会带来许多噱头,没有想到的是刚上课就让学生拿出素材本抄写词语并注音。我随手翻看了一位同学的素材本,上面有预习作业、有课堂笔记、有词语抄写,问题用红笔,答案用蓝笔,一课一课,一目了然。王老师深知学好语文要靠日积月累,而初一更是养成良好习惯,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他不惜用安静的抄写来告诉我们教语文应该实实在在。

(2)走进王老师

随着上课的进程,我发现他的语文课确实有很多我们不具备的东西。

① 时时搭建支架

比如分析人物形象时,先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这就为初一新生分析人物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支架,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② 处处渗透文学气息

初一第一节课《打开一扇门》就是要让学生亲近文字、热爱文字。这堂课上,王老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向大家推荐约翰尼斯延森、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并时时提醒学生走进书店,博览群书。我想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学到的绝不仅仅是《安恩和奶牛》这一篇文章,而是一种读书的意识,一种人文的关怀。

(3)评价王老师

王老师用几个关键词来评价安恩,我也想用几个关键词来评价王老师:实在、幽默、博学、平等。

篇6:故宫博物院(课堂实录)

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 张长亮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指导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探究认知;以问题为串联方式;以教材为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中介;教师起引导作用,当好舵手把握好方向;师生互动学习鉴赏诗歌。

本课诗歌的学习鉴赏以“读”为主,按照诵读→疏通诗意→诵读→意象分析→品读诗句→诵读→风格总结→诵读的顺序建构课堂,诵读贯穿课堂始终。

本课诗歌教学通过诗坛四大高手引入新课,并利用其区别总结归纳风格特点收尾,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

本课诗歌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起到激发兴趣、拓展延伸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巩固落实诗歌中涉及的文学常识、字词读音意义等基础知识,能够用现代汉语表达诗歌大意。

2.能力目标: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总结诗人的写作风格特色,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起情感共鸣,使之热爱诗歌,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和教学目标2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和教学目标3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大家首先回忆回忆,背诵一下前几节课我们学过的《将进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汉江临泛》等三首诗歌。

生回忆并背诵诗歌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背诵一遍,我起个头,《将进酒》,开始。

师生背诵《将进酒》

师:很好,第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开始。

师生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好,最后一首《汉江临泛》,开始。

师生背诵《汉江临泛》

师:同学们背诵得很熟练,对知识落实地很好。我们知道刚才大家背诵的这三首诗歌的作者分别是(师停顿)

生:李白、杜甫、王维

师:对,(板书竖列书写“李白、杜甫、王维” )那么,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人们分别称他们什么?提示一下都是“诗”什么。

生:诗仙、诗圣、诗佛

师:(板书第二列对应书写“诗仙、诗圣、诗佛” )很好,我们知道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里面有所谓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四大高手,同样在诗坛上我们说也有四大高手,他们是“诗仙、诗圣、诗佛”,还有一个是什么?

生:诗鬼!

师:很好,(板书对应书写“诗鬼” )大家知道诗鬼是谁吗?

生:李贺!

师:对,他就是李贺,(板书对应书写“李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李贺的代表作《李凭箜篌引》。(板书标题作者“《李凭箜篌引》李贺”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贺的情况?

生:李贺,790年到8,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昌谷人,世称李昌谷,著有《昌谷集》。

师:很好,这是咱们课下注释中给大家提供的信息,大家把李贺的字、称号、作品集等知识点都划下来,记住这些知识。哪位同学还能补充得更详细一些?

生:李贺,790年到816年,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十八岁到东都洛阳,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备受赞赏,遂声名远扬。二十一岁参加河南府试,被荐举进士,但遭小人的嫉妒和攻击,说李贺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之“进”同音,犯家讳,依据礼法惯例,应避讳不得考试。李贺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机会,断绝了仕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经人推荐,到长安任从九品的太常寺奉礼郎小官,地位卑微,李贺不堪屈辱,任期未满就告病辞官。年仅二十七岁,就病卒于家中。其作品集为《李长吉歌诗》。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被称为“长吉体”。

师:非常详细,很好,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生:《基础训练》上面有。

师:好,咱们手头的《基础训练》有“作者简介”这个栏目,我曾跟大家说过学语文要眼勤、口勤、手勤、脑勤,《基础训练》这本书编得很好,在我们学习过程中大家要把它利用好,当然,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准备一些其他的资料书,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好了,我们刚才听了这两位同学对李贺的介绍,能不能谈一谈你对李贺的看法?

生:李贺因父亲好名字而避讳不能参加考试,有才华但是无法施展,挺可怜的,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师:很好,封建制度害死人呀!

生笑

生:李贺不能当官,仕途不顺,可他又想不开,抑郁痛苦,心胸不够开阔。

师:恩,有道理。天无绝人之路,心胸应该更广阔一些,要学会变通,很好。

生:李贺挺惨的,英年早逝,才活了27岁就死了。

师:真是这样,天妒英才,我们以前还学过一个人物也是唐代的,也只活了27岁,他有句名句是“落下与孤鹜齐飞”(停顿)

生: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他是谁?

生:王勃。

师:对,王勃,生于650年卒于676年,我们学习过他写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好,关于作者我们先谈到这里,大家可以在课下再想一想,也可以动手写一写自己对作者的看法。下面我们来看题目。“李凭箜篌引”这里面“李凭”是什么?

生:人名。

师:不错,李凭是当时有名的乐师,“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非常高,放到现在估计不是天王巨星,也能弄个快乐男生的名头。

生笑

师:那“箜篌”是什么?

生:乐器。

师:对,那这个“引”字呢?

生:一种文体。

师:好,“引”是乐府诗体的一种,题目中出现的“歌”、“行”、“引”等字眼大部分都是乐府诗体的标志,大家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哪些是个带有这些字眼?

生:《燕歌行》。《琵琶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很好。通过题目分析,我们知道这首诗是写什么内容的?

生:这首诗是写李凭弹奏乐器,写的是箜篌的声音。

师:对,我们通过题目可以推知这首诗写的是乐音,那么以前我们学过写音乐的诗歌吗?

生:《琵琶行》。《听颖师弹琴》。

师:对,我们学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都是写音乐的佳作,有人把这两篇加上我们今天学的这一篇称为“摹写声音之至文”。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首诗写了什么,好在哪里。问大家一个问题,见过箜篌吗?

生:没有。

师:好,大家看课件(多媒体展示箜篌图片)这就是箜篌。我搜集了三个箜篌的照片。大家看一下。箜篌是一种弦乐器,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这一个的年代古老一些,这一个的装饰多一些,那么这个东西,大家想一想怎么弹?什么姿势?

生比划弹箜篌

师笑:好,大家看课件,(多媒体展示仕女弹箜篌)这一张就是一个仕女在弹箜篌,怎么样,知道该怎么弹了吧?

生笑:知道了。

师:好,我们说鉴赏诗歌第一步要(停顿)

生:读。

师:对,我先给大家范读一下,抛砖引玉,大家注意字音。

师范读

师:好,下面,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诗自由朗读几遍,熟悉一下诗句,然后展示一下你的诵读水平。

生自由诵读诗歌

师:好,哪位同学起来有表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歌。

生有表情朗读

师:很好,语调抑扬顿挫,语速快慢适度,节奏也有轻重缓急。下面,我们一齐来朗读一下这首诗歌。我起个头,《李凭箜篌引》,李贺,开始。

师生齐读诗歌

师:鉴赏一首诗歌“读”只是第一步,读完了再干什么?

生:译。

师:对,诗歌主要是文言语体,我们还应该翻译一下。下面,同学们参考课下注释用现代汉语把诗歌的内容表达出来。前四句,谁来尝试一下?

生:吴丝蜀桐张高秋,是说秋高气爽的时候弹奏箜篌,箜篌的质地用料非常精美考究。空山凝云颓不流,是说山中的云气为箜篌声音所吸引,凝滞不流动。湘娥啼竹素女愁,是说音乐极为动人,湘娥听了流涕痛哭,泪洒竹枝。素女听了也感到忧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是说这是李凭在国都长安弹奏箜篌。

师:翻译得好不好?

生:好!

师生鼓掌鼓励激励

师:“张”有拉开弓的意思,这里指弹奏乐器。“高秋”就是秋高气爽。好,五到八句,谁来?

生: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说音乐的高音清脆激越,像是昆仑山的玉碎了,又像是凤凰在鸣叫;音乐时而幽咽,时而轻快,芙蓉听了为之哭泣,香兰听了笑逐颜开。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是说美妙的音乐使长安城融化了秋天的寒气,箜篌的美妙

音乐惊动了皇帝。

师:翻译得非常准确。Excellent!

生笑

师:好,最后一次展示机会,最后六句,哪位同学来翻译一下?

生: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是音乐动人,使女娲忘记了补天的工作,结果天漏一角,秋雨倾泻。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是说音乐引人进入神仙梦境,仿佛李凭正在教神人弹奏箜篌,连瘦弱无力的老鱼蛟龙也随之起舞。最后两句,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角斜飞湿寒兔,是说月亮里的吴刚也受音乐的感染而倚靠在桂树上,难以入睡,桂树上的露水打湿了玉兔。

师:很好,翻译得不错,请坐。读完了,也翻译了,我们已经知道了诗歌的意思,明白了诗歌写的是什么了,我们再来一齐朗读一下。《李凭箜篌引》,李贺,开始。

师生齐读

师:下面,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同学们说我们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呀?

生:意象。

师:对,(板书“意象” )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物象。要鉴赏诗歌最主要的就是抓住诗人所用的意象,然后品味诗句,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理解诗人。同学们找一下,在这首诗歌中“诗鬼”先生用到了哪些意象。

生笑,寻找意象,标注划线。

师:好,大家说一下,有哪些意象?

生:吴丝、蜀桐、高秋、空山、凝云、湘娥、竹、素女、昆山、玉、凤凰、芙蓉、露、香兰、十二门前、冷光、二十三弦、紫皇、女娲、石、补天处、石、天、秋雨、神山、神妪、老鱼、波、瘦蛟、吴质、桂树、露、寒兔

师:好,整首诗用了这么多的意象,大家讨论讨论这些意象的运用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相临学生互相讨论

师:大家讨论完了,哪位同学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李贺用的意象非常丰富,想象力也很丰富,意象多,而且什么都有。

师生笑

师:哦,什么都有。丰富,(板书“丰富” )很好,还有补充吗?

生:李贺的想象力很大胆,这些意象有鸟兽,有花草,有传说,有神仙,非常奇异。

师:大胆想象,意象奇异,很好,(板书“奇异” )请坐。我们看“诗鬼”不愧为“鬼”,用的意象很有个性特色,凤凰、芙蓉、女娲、瘦蛟,让我们感到非常奇异,整首诗歌也充满了扑朔迷离的味道。分析完意象,我们再来品读一下诗句,大家先读一下前四句,看看诗人是如何安排出场顺序的。

生读

师做手势示意学生主动起来谈

生:先写乐器,天气,再写声音的效果,最后写弹奏者和地点。

师:哦,先琴,再声音,最后写人。大家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先声夺人。

师:很好,曹雪芹先生笔下有个人物出场时就是先声夺人,谁啊?

生:王熙凤。

师:对,我们知道《红楼梦》中的“凤辣子”就是“丹唇未启笑先闻”,先声夺人。

师:开篇中提到了湘娥啼竹这个传说,大家见过“湘妃竹”、“斑竹”吗?

生:没有。

师:看课件,(多媒体展示斑竹图片)这就是“湘妃竹”,上面的斑点传说都是哭出来的。

生看课件,议论。

师:好,下面大家找一找,诗歌中正面描写乐声,直接写音乐的诗句是哪两句?

生: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师:很好,师:很好,我们知道《琵琶行》里白居易摹写琵琶声音的诗句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停顿)

师生: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师:不错,记得很清楚。白居易摹写声音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比喻、夸张等。我们来分析一下李贺是怎么写乐音的。首先大家想一想,“昆山玉碎凤凰叫”是什么样的声音?你见过凤凰吗?

生模仿声音:没见过。

师:对呀,根本就没有这种鸟,这是传说中的鸟啊,它的叫声咱们是听不到的,李贺是用听不到的声音来写听得到的声音,那昆仑山的玉碎了,凤凰也叫了,是写的声音的什么特点?

生:起伏多变。

师:对,声音起伏多变,一会儿像这样,一会儿又像那样。那么“芙蓉泣露香兰笑”是怎么写的?“芙蓉”、“香兰”咱们见过吧?

生:见过。

师:看课件。(多媒体展示芙蓉和兰花图片)芙蓉,有时也指荷花。香兰就是兰花。这是我搜集的一些图片,大家直观上感受感受。

生议论:真好看。真漂亮。

师:我们看芙蓉泣露是音乐幽咽,香兰笑是音乐轻快,连花都又哭又笑,这说明音乐怎么样?

生:好听。

师:音乐优美动听才能使草木为之动情,这是用可以看见的形来写没有形的声音。白居易直接摹写琵琶声音形象逼真,而李贺除了这两句直接写声音,下面的诗句是写什么内容呀?

生:听音乐的感受。音乐的效果。

师:我们来看一下,“十二门前”两句是说箜篌的美妙声音惊动了皇上了,紧跟着又写道箜篌的音乐把谁给吸引住了?

生:女娲。

师:对,连女娲都给吸引住了。大家看课件,(多媒体展示女娲图片)这是国产动画片《女娲补天》中的截图,我们知道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创造者,而现在箜篌声音一响,女娲怎么样了?

生:女娲忘了补天了,结果天漏了,下起了大雨。

师笑:好,这魅力,下雨了。(多媒体展示动画大雨倾泻)

生议论好

师:我们看除了女娲,李贺还用了什么人物和鸟兽?

生:神妪。老鱼。瘦蛟。吴质。玉兔。

师:好。音乐把人引入了神山梦境,仿佛李凭在教神人弹奏箜篌,神妪,妪是指什么人?

生:妇女。

师:对,神妪就是仙女。那大家想一想老鱼年老无力,瘦蛟瘦弱体虚,为什么李贺要用这两个意象?

生:连年老无力的老鱼都跟着乐声跳跃,瘦弱的蛟龙也跟着起舞,更能体现出音乐的感染力。

李凭的箜篌弹得好极了。

师:很好,我们以前看过一个国产动画片《小鲤鱼跳龙门》,(多媒体展示动画鲤鱼跳龙门)现在不光是小鱼了,连老鱼都跳起来了,那可想而知这音乐得有多美妙呀。

生笑,议论。

师:那最后两句中吴刚的传说故事谁来讲一下?

生: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师:好,讲得很生动。(多媒体展示吴刚伐桂故事和图片)吴刚连砍树的活儿都放下了,躺在树底下干什么呢?

生:听音乐。

师:是呀,多美的音乐呀!

生笑

师:好,最后又说桂树上的露水打湿了玉兔,这说明玉兔已经(停顿)?

生:听迷了。

师:好家伙,毛湿了都感觉不到了,连玉兔也痴迷了。你说这音乐怎么样?

生笑:美!

师:好。我们分析完了意象和诗句,咱们在一齐把诗歌读一遍。注意,读出味道,读出感情。好,《李凭箜篌引》,李贺,开始。

师生齐读诗歌

师:下面,大家找一找这首诗用到了哪些修辞格,举例说明。

生:芙蓉泣露香兰笑,是用的比喻和拟人。

师:比喻、拟人,很好,还有吗?

生:用典。女娲、吴刚等传说故事。

师:对,运用神话传说,运用典故。还有吗?

生思考

师:大家想一想,女娲也好,神妪也好,可能吗?

生:不可能。夸张。

师:对,还应该有夸张。李贺用的意象丰富奇异,修辞有比喻、拟人、用典、夸张等。开始我们说了,李贺人称“诗鬼”与李白他们齐名,大家想一想,李白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四个字概括。

生:豪放飘逸。

师:对,李白是“仙”,衣带当风,纵心使性,放浪形骸,烹羊宰牛且为乐(停顿)

生:会须一饮三百杯。

师:诗圣杜甫呢?

生:沉郁顿挫。

师:对,杜甫四处颠沛流离,目睹社会现实惨状,同情百姓疾苦,他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停顿)

生: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师:圣人是心怀百姓,忧国忧民,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很沉重,有时还很痛苦。那王维呢?诗佛是什么风格?

生:清新闲适。

师:佛,参禅悟道,清心寡欲。王维写的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有禅味,有画意。千佛山上有副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这是佛,修身养性,清静雅致。那大家看这个“鬼”咱么该怎么概括他的风格啊?

生议论:奇异迷幻。瑰丽奇特。扑朔迷离。诡异。

师:很好,咱们用一个“瑰奇扑朔”来概括。(板书“瑰奇扑朔” )李贺写诗是冥索苦搜,写得是奇特诡谲,有时还有些晦涩、怪诞。这就是“鬼”,他的诗歌充满了这种瑰奇、迷幻的色彩。大家看课件,咱们把李贺的艺术风格总结一下。(多媒体展示李贺诗歌的艺术风格)

生诵读,识记。

师:好,整首诗我们鉴赏完了,最后一个问题,听过箜篌吗?

生:没有。

师:下面咱们一起欣赏一下箜篌的声音,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多媒体播放箜篌乐曲)

师生听音乐

师:怎么样?我想现在的弹奏技巧恐怕要比唐朝时高吧?

生:真是。

师:你看人家李贺听了箜篌能写出这样诗句,所以说大家要热爱生活,用心感受。最后,咱们伴着这美妙的乐曲再来把诗歌读一下,怎么样?

生:好!

师:能背的可以试着背一下,《李凭箜篌引》,李贺,开始。

师生齐读

师:好,课下大家把这首诗歌背熟。我们说读诗,欣赏诗,是一种美的享受,诗是诗人思想的闪动和情感的迸发,希望大家能多读诗,多品诗,最好还能自己试着去(停顿)

生:写诗!

师:很好,下课。

生起立: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李 凭 箜 篌 引

-- ~ ~ △

李贺

李白   诗仙

杜甫   诗圣             丰富      奇

意象{           扑

王维   诗佛             奇异      朔

李贺   诗鬼

上一篇:组装车间主管职责说明书下一篇:五年级下册他伤心了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