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边塞诗的鉴赏方法

2024-06-26

10边塞诗的鉴赏方法(精选8篇)

篇1:10边塞诗的鉴赏方法

边塞诗的鉴赏方法

边塞诗的创作在唐代达到顶盛,自成一家风格。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边塞诗:

一、抓住边塞诗的意象,认识边塞诗。

识别边塞诗的身份并不难。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范围狭窄,多是和边塞、战争有关。比如:地域方面有关山、沙漠、黄河、关外、萧关、榆关、沙场、绝域等。

二、了解边塞诗的风格和代表诗人。

诗尽管短小,同样是寄寓情感的。我们常说:言为心声,即为如此。拿到边塞诗后,首先看一下作者,从而知人论世。唐代是我国边塞诗创作最为繁荣的时代,作为边塞诗派而言。当以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等人为主体形成的一个创作群体最为著称。因此,应当把他们作为重点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些诗人所处的时代,毕竟国力强弱不同,在对外战争中的胜负也不同,那么边塞诗的风格格调也不同。

边塞诗的格调大致分为二类:一类初唐时期:多昂扬奋发的格调。二类为中唐前期:昂扬奋发尚有余响;三类为晚唐及中晚唐时期:只有对昔日感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悼。通过这些来了解边塞诗人的边塞诗的大致内容和意境风格。

三、总结边塞诗的内容,指导做题。

内容是诗的核心,掌握了核心内容,可以高屋建瓴地指导做题。边塞诗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现列举如下: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如:李白《塞下曲六首》: “愿将腰剑,直为斩楼兰。”以付介子的故事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

2、描绘戍守战斗场面。描写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反战主题。

如:杜甫《兵车行》: “行人但云点行频” “边庭流血成海水”等句子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带来的痛苦。

3、描绘征人与亲人的离别情绪,表达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借写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来表现征人思念亲人,怀念乡土的情感。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和边塞人民的生活状况。

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从地域和季节的反羞揭示了边疆气候的异常。“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以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瑰奇壮丽地沙塞雪景。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了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

篇2:10边塞诗的鉴赏方法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一)边塞诗派及风格。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着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 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此后其他着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 时蔚为风气。

(二)内容包括:

1、边塞风光;

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三)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②。

从来幽并客③,皆共黄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④。

【注释】①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②黄芦草:枯黄的芦苇。③幽并:幽,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隋书?地理志》云:“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矜夸:骄矜夸耀。紫骝:骏马名。

【解说】王昌龄(?——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末为江宁县(今江苏南京)丞,后贬为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南)尉,世称“王江宁”或 “王龙标”,其诗多写边塞军旅、宫怨闺情,风格清刚俊爽,婉丽明快。《塞下曲》共有四首,此为第一首,前四句描写边塞景物,后四句,既肯定了“幽并客” 戍边的艰苦精神,又批判了“游侠儿”只以骏马矜夸的莽撞。

1、首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2、颈联和尾联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其目的是什么?

【解析】

1、点明时令及边塞的具体地点,渲染边塞的荒凉冷落。

篇3:小议边塞诗词的鉴赏方法

第一,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异彩纷呈的边塞诗词,或绮丽俊俏,雄浑挺拔,或清新优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行云,或低回浅唱,感慨万千;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

第二,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先看一下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大漠奇艺的风光——大漠上升腾起的炊烟是那么的直,黄河中倒映的落日是那么的圆,这简直让诗人感到震惊,精神为之一振,前面的惆怅则被溶化在广阔的自然现象中,霎时一扫而光。抑扬顿挫的手法很好地突出了大漠的壮丽、奇特美景和诗人的激昂情绪。诗人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发出了对为国御敌戍边,立功异域的将士们的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再拿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来说,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凉飕飕。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蓄势。可见景不同,情各异,而这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没有多读,多练,是很难找到这把钥匙的。

第三,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是血淋淋的,从诗歌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它一点儿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写,所以绝大多数诗人都采用侧面描写。对中学生而言,要找到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怎样去挖掘出来呢?一定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与人、事、物,如楼山、阴山、凉州、长城、琵琶等,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还以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五)》来作个剖析:“红旗半卷出辕门”中的“红旗”指的是战旗,它“半卷出辕门”,说明部队为了提高行军的速度和不被敌人发现,他们半卷红旗,飞速前进,虽然作者没有告诉人们这支部队究竟要干什么,但透过紧张的气氛,读者自然会知道其中的奥妙。而“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中的“洮河北”是前方战场,最关键的是末句,写唐军已生擒敌酋“吐谷浑”取得了丰硕的战果。“擒贼先擒王”,敌人已经群魔无首,只能狼狈逃窜,如鸟兽散。至于怎样生擒敌酋,残敌如何逃窜,那就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了。这一构思非常巧妙,极富戏剧性,极富弦外音。

篇4: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

一、边塞诗概况

(一)概念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二)标志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等。

(三)代表诗人

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

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2、统治者——穷兵黩武

3、家乡——思乡念亲

4、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

四、边塞诗语言特点

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五、边塞诗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边塞诗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地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的《从军行》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7、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8、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八、边塞诗时代特点

1、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2、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3、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高考设问方式】

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解题指导】

1、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2、其次,分析意象、意境特点。

3、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把握思想情感

4、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

巩固练习:

1.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转应曲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首词描绘了萧瑟凄清,山川寂寥的画面;边塞将凋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羸弱老兵。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

(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

“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后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叠句重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渲染了“愁绝”的气氛。

3. 诉衷情

南宋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①。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②,身老沧州③。

【注释】①梁州:今陕西南郑一带。②天山:在新疆境内,汉唐时为西北边陲。心在天山,即犹有万里从军之志。这里代指抗金前线。③沧洲:水边。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湖边的三山村。

(1)、上阕“尘暗旧貂裘”句的诗眼是什么?请作分析说明。“关河梦断何处”中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

是“暗”字,一个“暗”字不仅写出了画面的暗淡,而且将岁月流逝,人事消磨,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融入其中,此外还与“匹马戍梁州”的梦想形成对比,造成强烈的情感落差。梦,是指奔赴抗敌前线,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建功立业,流芳后世的理想与愿望。(2)、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运用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奔赴抗敌前线,报效祖国,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有志向难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壮沉郁的浩叹,令人荡气回肠。

4.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特点:自然环境险恶(1分);军情紧急(1分)。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1分),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1分),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1分)。(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分)。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5.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注释]芦管:即芦笛。

(1)诗的前两句写景,分别是什么角度来写的?渲染了什么气氛?

第一句是(俯视)远望,第二句是近看(仰视),采用比喻修辞,描绘出清冷寂静的环境,渲染了凄冷寂寞的气氛。(2)分析诗中是怎样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如雪的沙漠,营造出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第三句写声,万籁俱寂,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笛声,引发了征人的思乡之情;第四句直抒“一夜征人尽望乡”。前三句是为第四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的。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

6.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①对比,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篇5:边塞诗鉴赏

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后人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后来,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然大观,边塞诗成为唐代这个诗歌王国的一朵奇葩。当然,我们寻常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可归为这一类。要理解、鉴赏这类诗歌,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从军行 唐·杨炯烽火照西京j,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k,铁骑绕龙城l。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m,胜作一书生。[注释]j西京:此指长安,今陕西西安。k牙璋:玉制的兵符;凤阙:汉代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称凤阙。l龙城:又称龙庭,匈奴的名城,此借指敌人的重要都城。m百夫长:率领一百名兵卒的下级军官。[解说]杨炯(650~693?),华阴(今属陕西省)人,曾为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其诗擅长五律,风格豪放。《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大多为描写征战生活。此诗描写唐高宗时期青年士子向往奔赴边塞征战立功的心声,深刻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时代风貌。[鉴赏练习]1.这首诗的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答: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的。表现了出征战士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他宁愿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凉州词唐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j。羌笛何须怨杨柳k,春风不度玉门关l。[注释] j孤城,指凉州,一说指玉门关;万仞(仞,古代长度单位),形容山极高。k杨柳:指《折杨柳》曲(北朝乐府中有此曲),另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唐时最盛。l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汉武帝置。[解说]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绛郡(今山西新绛)人,其诗以边塞诗享有盛名,今存诗仅六首。这首诗中写边塞景色辽阔苍茫,引人遐想征人出玉门关外的愁怨。后二句以“春风不度”不仅写出了边地的荒寒,且有借喻朝廷不关心戍卒之意,构思新颖,意境含蓄。后人评此诗说:“神韵格力,具臻绝顶。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鉴赏练习]1.前人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两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阔苍凉的“画卷”,那么属于这幅画的主体部分是,背景分别是(远)、(近)。(答:孤城,黄河远上白云间,万仞山)2.中以羌笛所奏《折杨柳》曲调表达征夫的离愁,却为何又说“何须怨”?(答:这是自我宽解之语,“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塞下曲 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②。从来幽并客③,皆共黄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④。[注释]①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②黄芦草:枯黄的芦苇。③幽并:幽,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隋书·地理志》云:“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矜夸:骄矜夸耀。紫骝:骏马名。[解说]王昌龄(?──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末为江宁县(今江苏南京)丞,后贬为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南)尉,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其诗多写边塞军旅、宫怨闺情,风格清刚俊爽,婉丽明快。《塞下曲》共有四首,此为第一首,前四句描写边塞景物,后四句,既肯定了“幽并客” 戍边的艰苦精神,又批判了“游侠儿”只以骏马矜夸的莽撞。[鉴赏练习]1.首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答:点明时令及边塞的具体地点,渲染边塞的荒凉冷落。)2.颈联和尾联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其目的是什么?(答:对比;赞扬戍边战士驻守边塞不畏艰苦的精神,批判游侠儿只以骏马矜夸。)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注释]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雪山:指祁连山。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③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解说]《从军行》共七首,此第四首。这首诗写将士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战斗到胜利的豪情壮志。“孤城遥望玉门关”句是“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其实青海距玉门关遥远,是望不到的,此处只是想象之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雄健有力,历来为人们所传诵。[鉴赏练习]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使至塞上 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②,都护在燕然③。[注释]①属国:典属国的简称,秦汉时的官名,这里指代使臣,是王维的自称。②萧关: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候骑(jì):骑马的侦察兵。③都护:都护府的长官,这里指河西节度使。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解说]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时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打败吐番,王维以监察御使奉使出塞宣慰,并为幕府官判。诗中描绘了出塞时沿途所见景色,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尤其是颈联二句,历来为人所称诵,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鉴赏练习]1.颔联中的“征蓬”、“归雁”是指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是诗人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而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2.请分析颈联中“大”“直”“长”“圆”四字的妙处。(答:“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的气势,“直”字表现了大漠中“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长”字突出了黄河横贯大漠的景象及诗人的感受,“圆”字使得给人以伤感印象的“落日”化而为亲切温暖而又有些苍茫。诗人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景象,而且巧妙地把自己孤寂的情绪融入了写景中。)凉州词 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①,欲饮琵琶马上催②。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①夜光杯:传说中白玉制成夜间泛光的酒杯。②催:通嗺(cuī),劝酒。[解说]王翰,生卒年不详。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原诗共三首,此为其一。边塞环境荒寒,征戍生活艰苦,难得有那么一次欢聚的酒宴,怎么不令人兴奋。诗中描写边地战士在欢快激越的琵琶声中,互相劝饮葡萄美酒的场面以及将生死置之度外而醉卧沙场的豪放、开朗的心态,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鉴赏练习]1.分析“欲饮琵琶马上催”句的意思。(答:战士们正欲饮酒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劝人举杯痛饮。“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因为在西域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2.三、四两句,有人认为是悲伤之语,有人认为是豪放之词,你同意哪种看法?请作简析。(答:同意后者的看法。这两句是欢宴痛饮时的劝酒之语,意谓: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莫笑,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所以这不是厌恶战争,哀叹生命的悲伤语,这里表现出来的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是视死如归的勇气。)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②。[注释]①《梅花落》,曲调名,“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②关山:山名,在今宁夏南部。[解说]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实景,“雪净胡天牧马还”,开篇就造就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篇6:边塞诗鉴赏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例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篇7:古诗词鉴赏—边塞诗

地拥河山壮,营关剑甲重。马牛来细路,灯火出寒松。

刁斗方严夜,羔裘欲御冬。可怜天设险,不入汉提封。

(1)这首诗从总体上看,对比的手法特别突出,请作简要赏析。

(2)请赏析颔联中的“细”“寒”二字。

2.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塞下曲

许 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1)该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

(2)简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3. 读下面的小诗,回答问题。

漠北词

谢 榛

石头敲火炙黄羊,胡女低歌劝酪浆。

醉杀群胡不知夜,鹞儿岭下月如霜。

(1)诗中胡儿的狂欢是怎样表现的?

(2)诗的最后一句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答题。

塞下曲

李 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 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边 思

李 益

腰垂锦带佩吴钩, 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 只将诗思入凉州。

(1)两首诗都写到戍边战士的装束,他们的装束有共同点吗?写装束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2)两首诗分别表达怎样的感情?

5.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出塞作

王 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 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 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 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 汉家将赐霍嫖姚。

(1)诗的前四句写了什么事,什么景?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2)诗的颈联哪两个词用得好?

6.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穷边词(其二)

姚 合

将军作镇古汧州, 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 行人不信是边头。

(1)诗的第三句有两个词用得好,请指出并赏析。

篇8:边塞诗鉴赏教案

shénmeshìbiānsàishī什么是边塞诗?

zìránfēnɡɡuānɡwéití

cáideshībiānsàishīshìzhǐyǐbiānsàizhànzhēnɡshēnɡhuóhé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争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鉴赏要点: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一、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夷指少数民族)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二、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

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shídàitèzhēnɡzìrányìxiànɡ

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 卢 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王昌龄)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 军 行》)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 白《塞下曲》)

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 松《己亥岁》)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6、体会边塞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 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四、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4.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表达效果:

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五、边塞诗的风格

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

六、边塞诗鉴赏技巧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如: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鉴赏流程:

提出观点——内容分析(景物特点)——诗人情感(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七、牛刀小试:(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谧,雄

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八、课后作业: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问题:1.一、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山川的雄阔苍凉,突出了边地的广漠壮阔之景。

2.“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用了比喻的手法。写皇帝的恩泽不能到达玉门关以西。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答到这个层次就行了。)

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这样想也行。)

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

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问题: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一、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 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二、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歌声(音乐),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问题: 1.

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答案:“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答案: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

4.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答案: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②。

注:①燕脂:同“胭脂”。

②玉龙:指剑。

[僻字难典]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其上,招揽贤才,以报齐毁国杀父之仇。

易水:河名,在河北省北部。战国荆轲刺秦王时,在此别众出发,慷慨悲壮。诗中用此典。

问题:1.第一句用“黑云”比喻什么? 答案: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

2.诗中用“燕脂”、“紫”的颜色表达怎样的情调?

答案: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3.“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不起”是什么意思? 答案:指鼓声沉重不响亮。

4.这首诗前六句与后两句的情调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上一篇:公务员个人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关于数学的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