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边塞诗

2024-05-26

高适边塞诗(精选10篇)

篇1:高适边塞诗

高适边塞诗(精选20首)

1、《蓟门行五首》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2、《蓟中作》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3、《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

奇兵邀转战,连弩绝归奔。

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

4、《塞上》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5、《塞下曲》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6、《赠别王十七管记》

逢时愧名节,遇坎悲渝替。

适赵非解纷,游燕独无说。

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

倏若异鹏抟,吾当学蝉蜕。

7、《信安王幕府诗》

直道常兼济,微才独弃捐。

裾诚已矣,投笔尚凄然。

作赋同元叔,能诗匪仲宣。

云霄不可望,空欲仰神仙。

8、《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姜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9、《塞下曲》

荡子从军事征战,峨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

10、《答候少府》

边兵如刍狗,战骨成埃尘。

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

11、《部落曲》

蕃军傍塞游,代马喷风秋。

老将垂金甲,阏氏着锦裘。

周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

12、《自蓟北归》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13、《瞧阳酬别畅大判官》

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

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

14、《赠别五十七管记》

归旌告东捷,斗骑传西败。

遥飞绝漠书,已筑长安第。

15、《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6、《效古赠崔二》

十月河洲时,一看有归思。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

我辈今胡为,浩哉迷所至。缅怀当途者,济济居声位。

邈然在云霄,宁肯更沦踬。周旋多燕乐,门馆列车骑。

美人芙蓉姿,狭室兰麝气。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

岂论草泽中,有此枯槁士。我惭经济策,久欲甘弃置。

君负纵横才,如何尚憔悴。长歌增郁怏,对酒不能醉。

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

17、《钜鹿赠李少府》

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

投壶华馆静,纵酒凉风夕。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

18、《过卢明府有赠》

良吏不易得,古人今可传。静然本诸己,以此知其贤。

我行挹高风,羡尔兼少年。胸怀豁清夜,史汉如流泉。

明日复行春,逶迤出郊坛。登高见百里,桑野郁芊芊。

时平俯鹊巢,岁熟多人烟。奸猾唯闭户,逃亡归种田。

回轩自郭南,老幼满马前。皆贺蚕农至,而无徭役牵。

君观黎庶心,抚之诚万全。何幸逢大道,愿言烹小鲜。

能奏明廷主,一试武城弦。

19、《单父逢邓司仓覆仓库,因而有赠》

邦牧今坐啸,群贤趋纪纲。四人忽不扰,耕者遥相望。

粲粲府中妙,授词如履霜。炎炎伏热时,草木无晶光。

匹马度睢水,清风何激扬。校缗阅帑藏,发廪欣斯箱。

邂逅得相逢,欢言至夕阳。开襟自公馀,载酒登琴堂。

举杯挹山川,寓目穷毫芒。白鸟向田尽,青蝉归路长。

醉中不惜别,况乃正游梁。

20、《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

适远登蓟丘,兹晨独搔屑。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

迢递千里游,羁离十年别。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

旷荡阻云海,萧条带风雪。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

行矣勿重陈,怀君但愁绝。

篇2:高适边塞诗

作者:不详

高适与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都以七言古诗见长,他们的诗都有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的共性,但创作风格却迥然不同。高适(702--765)的诗风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在描写边塞的战斗生活时,他侧重于表现战斗的激烈、艰苦和对士卒的同情,例如在《燕歌行》中,他就将沙漠的荒凉环境,激烈的战斗气氛,士兵的复杂心态等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雄厚豪健、悲壮浑朴的艺术风格。他的一些赠别诗,如《别董大》、《别韦参军》也具有他的边塞诗豪迈动人的气概。

[高适的边塞诗]

篇3:浅析高适边塞诗中的情景交融

边塞诗在唐诗中作为一个重要的流派, 在我国诗歌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并喻为盛唐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边塞诗也以其独特的视角审视社会现实, 反映出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高适是边塞诗中杰出的代表之一。因其特殊的军旅生活经历, 高适历时十三年先后两次、游历各地, 四次出塞, 其中两次到幽蓟、分别到西北和西南两地。并且“以诗人为戎帅”身份直接率军在前线作战, 参与了平定“安史之乱”战争, 见证了开元、天宝的“全盛”和王朝衰败的开始。所以高适的边塞诗含有非常复杂的情节, 既有“永愿拯刍荛”的崇高社会责任感、“万里不惜死”的爱国激情、“他日云霄万里云”的豪情壮志和“抚剑悲歌对秋草”的忧患意识等特点, 还有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和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 以及对壮阔苍凉、绚丽多姿的边塞风光及异域风情描写的复杂心情。

一、高适的人生经历

高适: (约702—765) , 公元702年生于唐朝观州莜 (今景县) 县, 字达夫, 少孤贫, 潦倒失意。祖辈做过大官, 其父曾任韶州长史, 后因家道中落, 长期客居梁宋, 以耕钓为业。高适一身经历坎坷, 怀才不遇, 20岁时, 赴京求官, 满怀信心, 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举头望君门, 屈指取公卿”。谁知事与愿违, 于是北上蓟门, 漫游燕赵, 南下寓于淇上。燕山一带发生北部游民族侵犯唐朝境时, 高适主动请求参战, 以求取功名, 但是战事结束后意愿又落空, 抱恨而归, 在梁、宋间 (今河南商丘一带) 过着游离贫困的生活。天宝八年 (749年) , 得到睢阳太守张九皋引荐, 高适得以做到封丘县尉。但是由于他不能忍受“拜迎长官”、“鞭挞黎庶”的精神苦痛, 不久便辞官他去。后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之乱, 升侍御史, 拜谏议大夫。后又任又任彭州、蜀州刺史和剑南西川节度使等官职。长期困顿不遇, 却隐迹渔樵三十春始终“以安危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使得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地位。

二、政治神话和文学想象的交融性

有人就这样说过, 当文学想象遭遇政治想象的时候, 两者之间就会存在因不谋而合的结合在一起。文学本身就是诗人按照审美理想对生活客体进行重组和加工的过程。而高适的边塞诗基本上是他亲身的经历, 是经过他冷静的观察思考之后的有感而发, 所以诗的表达都有较强的针对性。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 善于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 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 胸怀大局, 深入军营, 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 同时对于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诗人把历史事件、政治向往和现实生活咀嚼融化成一股强烈的主观情绪, 驾驭于心造的艺术幻景中, 反映现实方面比其它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 真正的使心灵在斑斓的艺术世界中, 更能够得到慰藉并更加坚定他理想主义的信念。如高适的《塞下曲》中:“万里不惜死, 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 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 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 往往成老翁。”这首边塞诗就是诗人要在塞上立功立功, 而身后扬名, 特别是他被哥舒翰聘用, 入河西幕府后, 精神很振奋, 其《送李侍御赴安西》诗云:“功名万里外, 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 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 看取宝刀雄。”壮志满怀, 雄心勃发。但是现实是残酷的。让他感到失落, 所以在《蓟中作》中又写道:“岂无安边书, 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 归来独闭门”。“孙吴事”指用兵之道, 自己虽然有军事韬略, 可惜无奈无人赏识, 对于那些不学无术的将领, 早已得到皇帝的封赏, 这些失落和无耐与自己的人生抱负相融合, 所以写的诗是那样的有鞭策性。

三、英雄形象和自己的信念相融合

高适是一位着眼于现实的诗人, 在“安史之乱”后, 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细微的描写, 在浪游梁宋时期, 有的表达了自己对“万里不惜死”《塞下曲》的壮怀, 有的表达了自己对“边尘满北涣”《塞上》的深忧, 但是无论怎么样, 高适都是把对英雄形象和精神的景仰和赞美内化为自己的信念、理想和追求, 从英雄形象和自己的信念相融合, 获得了无穷大的力量与勇气, 如“关山惟一道, 雨雪尽三边” (《别冯判官》) , “黯黯长城外, 日没更烟尘” (《蓟门》其五) , “黄河曲里沙为岸, 白马津边柳向城” (《夜别韦司士》) 等, 从各个方面, 都很好的体现了他气势磅礴, 慷慨激烈, 深沉悲壮的艺术风格。现实中英勇无谓、舍身为国, 不断喊出“他日云霄万里云”“自有云霄万里高”的心声, 在《宋中十首》其一中, 他对历史上梁孝王广揽人才之事的不再有感慨不已, 吟唱道:“梁王昔全盛, 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 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 悲风千里来。”高适诗中, 颇多这种寓壮气于苍凉之中的慷慨悲歌, 如《古大梁行》:“暮天摇落伤怀抱, 倚剑悲歌对秋草。”又《送蔡山人》:“斗酒相留醉复醒, 悲歌数年泪如雨。”悲歌声里, 跳动着一颗不甘寂寞、急于用世的雄心, 爆发出干一番英雄业绩的豪情。

边塞诗发展, 经历了汉魏六朝时代, 隋代开始兴盛, 在唐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高适作为经六朝、晋、魏、汉、秦, 直至先秦的周、商、夏时代后的唐朝, 有了族和民族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政治军事上斗争, 使得他的思想与现实交融在一起, 更好的成就了他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佟菲菲.浅谈唐代西北地区的边塞诗[J].北方文学 (下半月) , 2012 (05) .

篇4:浅议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高适 岑参 边塞诗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88-01

唐朝国力的强盛和文人追求边功的时代风尚,促使众多文人竞相加入边塞题材创作的行列,高适、岑参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然而,虽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但两者在具体的创作环境,构思方式乃至表现体貌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现将二人诗作的不同之处归纳起来,总结出以下四点:

一是创作环境的不同,高适两度出塞,一为燕赵蕲北,一为河西陇右,代表作有《塞上听吹笛》 《金城北楼》 《塞上》。岑参亦两度出塞,具体地点自陇右以西,直至穷尽唐朝国力所能达到的西部极境,更多反映西域风光,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戈壁滩》写出了戈壁风光。由于实际创作环境的不同,所以诗歌在表现内容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二是表现体式的不同,高适诗以五言为主,如《送李侍御赴安西》 《蕲中作》 《塞上》 《寻西山隐者不遇》等,七言诗相对较少。岑参诗虽五言诗较多,但七言诗的比例也较大,并且他的诗作杰出的几篇都为七言,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逢入京使》 《碛中作》等。高适以儒家道德观念与中和美精神为准则,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追求一种浑朴厚实的体貌风格,而五言诗恰好适应这种需要。岑参的性格特点为尚奇,结合他出塞时看到的西域奇境,在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激越畅达的风格,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写出轮台的荒远与中原气候风物事物不同、语音的差异。此外,高适的边塞诗许多有乐府旧题,几篇有名的七言歌行也概莫能外,如他的代表作《燕歌行》显然与六朝边塞诗传统直接相关,如鲍照写边塞战争生活的《代自蕲北门行》 《代东武吟》等诗,与《燕歌行》极为相似,而岑参的边塞诗则多为自创新题,写真实的生活经历及眼前所见直接命题,如《火云山歌送别》另如“黄沙碛里客行送,四望云天直下低”,写处在空旷无垠的沙漠之中似乎天幕低垂的特殊感受。“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马疾过飞鸟,无穷超夕阳”写骏马飞驰愈远愈小,如同一只飞鸟的奇特幻想,这些诗就造成诗中描写对象的集中充实。

三是着眼角度的不同,高适出塞,着眼点主要在于写辽阔的自然景观和威武雄壮的兵阵军营。因此,展现在其眼前的一方面是“北望太行山,峨峨半天色”的苍莽风光,另一方面则是“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的严整军容,这也体现了他的胸襟抱负。岑参出塞,着眼点则主要在于对奇丽的异域风光的奇特感受,看到奇特景物便即兴写作,并寓情于景,并好用比、兴手法,着色绚丽。如《火云山歌送别》 《走马川兴奉送出师西征》。从“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这几句诗就能看出西域自然风光与中原的不同之处。所以,高适悲壮而厚,岑参奇逸而峭,高适的诗雄浑,而岑参的诗奇丽。

四是构思方式的不同,高适,岑参边塞诗都是以真实的边塞生活经历为基础,因此都是写实诗,描写边疆发生的事。但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却表现出不同的构思方式。高适诗着重于纪实背景上的阶段性概括,“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也写丈夫思乡,妻子断肠的矛盾。“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蕲北空回首”。以及将军士兵苦乐不均的矛盾“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通过描写将士的生活场景及各种矛盾来写出边塞士兵的疾苦,以及渴望平息战火,早日回家和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而岑参的诗则着重于纪实背景上的细节性夸张,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火山云歌送别》等诗中运用比、兴手法,他笔下的雪域雪景,不仅铺天盖地,而且灿烂如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是典型的代表作,同时歌颂大唐帝国的赫赫军威,赞扬将士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从“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便能体现出作者的抱负。乡思边愁让久戍不归的他写出来,格外深挚真切。《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更是千古思乡诗作的代表。

篇5: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蓟门行五首》

(一)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二)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三)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四)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五)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塞上》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效古赠崔二》

十月河洲时,一看有归思。

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

我辈今胡为,浩哉迷所至。

缅怀当途者,济济居声位。

邈然在云霄,宁肯更沦踬。

周旋多燕乐,门馆列车骑。

美人芙蓉姿,狭室兰麝气。

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

岂论草泽中,有此枯槁士。

我惭经济策,久欲甘弃置。

君负纵横才,如何尚憔悴。

长歌增郁怏,对酒不能醉。

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

《钜鹿赠李少府》

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

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

投壶华馆静,纵酒凉风夕。

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

《东平留赠狄司马(曾与田安西充判官)》

古人无宿诺,兹道以为难。

万里赴知己,一言诚可叹。

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

地出北庭尽,城临西海寒。

森然瞻武库,则是弄儒翰。

入幕绾银绶,乘轺兼铁冠。

练兵日精锐,杀敌无遗残。

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

激昂丹墀下,顾盼青云端。

谁谓纵横策,翻为权势干。

将军既坎埃使者亦辛酸。

耿介挹三事,羁离从一官。

知君不得意,他日会鹏抟。

《过卢明府有赠》

良吏不易得,古人今可传。

静然本诸己,以此知其贤。

我行挹高风,羡尔兼少年。

胸怀豁清夜,史汉如流泉。

明日复行春,逶迤出郊坛。

登高见百里,桑野郁芊芊。

时平俯鹊巢,岁熟多人烟。

奸猾唯闭户,逃亡归种田。

回轩自郭南,老幼满马前。

皆贺蚕农至,而无徭役牵。

君观黎庶心,抚之诚万全。

何幸逢大道,愿言烹小鲜。

能奏明廷主,一试武城弦。

《单父逢邓司仓覆仓库,因而有赠》

邦牧今坐啸,群贤趋纪纲。

四人忽不扰,耕者遥相望。

粲粲府中妙,授词如履霜。

炎炎伏热时,草木无晶光。

匹马度睢水,清风何激扬。

校缗阅帑藏,发廪欣斯箱。

邂逅得相逢,欢言至夕阳。

开襟自公馀,载酒登琴堂。

举杯挹山川,寓目穷毫芒。

白鸟向田尽,青蝉归路长。

醉中不惜别,况乃正游梁。

《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

适远登蓟丘,兹晨独搔屑。

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

迢递千里游,羁离十年别。

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

旷荡阻云海,萧条带风雪。

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

行矣勿重陈,怀君但愁绝。

《寄孟五少府》

秋气落穷巷,离忧兼暮蝉。

后时已如此,高兴亦徒然。

知君念淹泊,忆我屡周旋。

征路见来雁,归人悲远天。

平生感千里,相望在贞坚。

《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

圣代务平典,轩推上才。

迢遥溟海际,旷望沧波开。

四牡未遑息,三山安在哉。

巨鳌不可钓,高浪何崔嵬。

湛湛朝百谷,茫茫连九垓。

挹流纳广大,观异增迟回。

日出见鱼目,月圆知蚌胎。

迹非想像到,心以精灵猜。

远色带孤屿,虚声涵殷雷。

风行越裳贡,水遏天吴灾。

揽辔隼将击,忘机鸥复来。

缘情韵骚雅,独立遗尘埃。

吏道竟殊用,翰林仍忝陪。

长鸣谢知己,所愧非龙媒。

《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

故人亦不遇,异县久栖托。

辛勤失路意,感叹登楼作。

清晨眺原野,独立穷寥廓。

云散芒砀山,水还睢阳郭。

绕梁即襟带,封卫多漂泊。

事古悲城池,年丰爱墟落。

相逢俱未展,携手空萧索。

何意千里心,仍求百金诺。

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

圣心思贤才,A来刈葵藿。

《酬司空少府》

飘u未得意,感激与谁论。

昨日遇夫子,仍欣吾道存。

江山满词赋,札翰起凉温。

吾见风雅作,人知德业尊。

惊飙荡万木,秋气屯高原。

燕赵何苍茫,鸿雁来翩翻。

此时与君别,握手欲无言。

《酬李少府》

出塞魂屡惊,怀贤意难说。

谁知吾道间,乃在客中别。

日夕捧琼瑶,相思无休歇。

伊人虽薄宦,举代推高节。

述作凌江山,声华满冰雪。

一登蓟丘上,四顾何惨烈。

来雁无尽时,边风正骚屑。

将从崖谷遁,且与沉浮绝。

君若登青云,余当投魏阙。

《酬裴秀才》

男儿贵得意,何必相知早。

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

长卿无产业,季子惭妻嫂。

此事难重陈,未于众人道。

《酬陆少府》

朝临淇水岸,还望卫人邑。

别意在山阿,征途背原隰。

萧萧前村口,唯见转蓬入。

水渚人去迟,霜天雁飞急。

固应不远别,所与路未及。

欲济川上舟,相思空伫立。

《酬马八效古见赠》

深崖无绿竹,秀色徒氛氲。

时代种桃李,无人顾此君。

奈何冰雪操,尚与蒿莱群。

愿托灵仙子,一声吹入云。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睢阳北楼见赠之作(一作王昌龄诗)》

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

有怀晨昏暇,相见登眺目。

问礼侍彤b,题诗访茅屋。

高楼多古今,陈事满陵谷。

地久微子封,台馀孝王筑。

裴回顾霄汉,豁达俯川陆。

远水对秋城,长天向乔木。

公门何清净,列戟森已肃。

不叹携手稀,恒思着鞭速。

篇6: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特点

从诗歌风格上看,亮适的诗取材广泛,其中蕴含着对民生疾苦的关心。

他曾三次出塞,写下许多反映边寒生活和战争场面的作品,这些诗歌大多是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起笔,其诗慷慨悲壮、气象雄浑,而且思想深刻。

而岑参的诗歌则大多抒发保国安边的豪情,有的是歌颂边塞将士英勇善战,而更多的则是描绘边疆奇异风光,以及当地的生活习俗。他的诗作以 “奇壮”著称,追求语奇、意奇。

篇7:比较高适和岑参边塞诗

殷璠《河岳英灵集》: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朝野通赏其文。”岑参“语奇体隽,意亦造奇。”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岑一时,不易上下。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

元陈绎: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

尚质,叙事质实、语言质朴,主理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

尚巧,立意巧(如雪中送别),构思巧(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主景,重在写景。

请你以《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两诗为例,以“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为题,写一篇文学评论短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提示:可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在选材立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点。

篇8:高适诗歌典故人物探微

一、高适诗歌典故人物的类型

高适诗歌中的典故人物颇多, 据粗略统计不下50人, 这其中还不包括同一历史人物在其诗歌中被反复征引的情况。在众多的历史人物典故中, 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一) 建功立业者

建功立业是中国古代文人普遍的追求, 高适认为“圣代即今多雨露” (3) , 自信能够在这个开明的时代施展自己的才能, 因此他常用历史上建立不朽功勋的人物比拟自己, 表达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今日逢明圣, 吾为陶隐居。” (《送虞城刘明府谒魏郡苗太守》) 高适将自己比做号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可叹无知己, 高阳一酒徒。” (《田家春望》) 又将自己比做曾为刘邦说齐七十余座城池的高阳酒徒郦食其;“京洛多知己, 谁能忆左思。” (《宋中别周梁李三子》) 还将自己比做曾经令洛阳纸贵的晋代文学家左思。这些诗歌用典故人物自拟, 都表现出高适对功业的积极追求。

《旧唐书·高适传》称高适“喜言王霸大略, 务功名, 尚节义。逢时多难, 以安危为己任”。 (2) 在高适的身上, 有着浓厚的侠义精神, 他崇尚节义、尚勇好武、希望仗剑行天下。高适的这种追求, 使他对慷慨为国、献身边陲的英雄形象多有赞美。高适在诗歌中写道:“幽州多骑射, 结发重横行。一朝事将军, 出入有声名。纷纷猎秋草, 相向角弓鸣。”直接歌颂豪侠少年驰骋疆场、抗击胡寇, 建下赫赫功名。除此以外, 高适还在其诗歌中反复引用古代英雄人物的典故, 用以抒写内心的豪壮之气与悲慨之情。

东出卢龙塞, 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 汉兵犹备胡。边尘涨北溟, 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 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 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 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 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 关河空郁纡。 (《塞上》)

这是一首抒写诗人政治远见、爱国情操与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诗歌。“惟昔李将军, 按节出皇都。”用汉代名将李广典故。李广历守陇西、雁门等地, 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令匈奴心惊胆战。诗人身处关外, 心忧边疆, 在陈述消极防御作战与一味和亲都非边境安宁的长久之策后, 慨叹世无李广那样的将领镇守边疆、彻底击败胡兵, 赢得边境的安宁。同时表达自己虽然怀有感奋之心, 却仗剑难行、请缨无路, 只能空自嗟叹。在高适诗歌中, 李广、卫青、霍去病等汉代名将的典故频频出现。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

“勋庸今已矣, 不识霍将军。” (《蓟门行五首》其一)

“忆昔霍将军, 连年此征讨。” (《登百丈峰二首》其一)

“李广从来先将士, 卫青未肯学孙吴。” (《送浑将军出塞》)

“倚剑对风尘, 慨然思卫霍。”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

高适用李广、卫青、霍去病等汉代名将典故表达对建立丰功伟绩的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追慕或者借这些英雄人物的英勇无畏、爱恤士兵批判当今将领骄纵而不体恤士兵, 抒发了内心的豪壮之气与悲慨之情。

(二) 穷而后达者

高适“以功名自许”, 他曾积极热情地谋求仕进, 以期创下不朽的功名。开元二十三年朝廷下诏:“其才有霸王之略, 学究天人之际, 及堪将帅牧宰者, 令五品以上清官及刺史各举一人。” (4) 高适踌躇满志地入长安应征, 本指望“举头望君门, 屈指取公卿” (《别韦参军》) , 但这次求仕却以失败告终。长安失意之后, 高适长期客居梁宋, “以求丐取给” (2) , 生活十分拮据。高适志不得遇的遭遇与古代怀抱宏大但无人赏识的历史人物有着相似性, 因此在其诗歌中典故人物最多的是古代那些志不得遇的人, 他常在诗歌中用志不得遇的典故人物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或借对志不得遇的古人的同情纾缓自己内心的忧郁。

“忆昔鲁仲尼, 栖栖此经过。” (《宋中十首》其六)

“谁怜不得意, 长剑独归来。” (《自蓟北归》)

“田舍老翁不出门, 洛阳少年莫论事。” (古歌行)

《论语》中记载:“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候乎?’孔子曰:‘非敢为候也, 疾固也。’” (5) 孔子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东西奔走、栖栖遑遑席不暇暖, 他是古代志不得遇的典型。高适在鲁国游历时, 自然想起千载之前孔子的遭遇, 再联想到自己, 自然容易惺惺相惜。“长剑”指战国时期孟尝君的门客冯谖。在初投孟尝君门下时, 冯谖并没有受到孟尝君的重视, 反复“弹铗而歌”后虽然孟尝君满足了其愿望, 但仍没有发现其才能, 而且其他门客讥讽其“贪得无厌”。高适用冯谖的典故表达自己与冯谖一样有着深藏不露的才能, 却无人重视, 只得失意而归。“洛阳少年”指汉代贾谊。《汉书·贾谊传》记载:“贾谊, 洛阳人也, 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 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 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 初学专欲擅权, 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 不用其议, 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6) 贾谊身负奇才、忧国忧民却遭谗受贬郁郁不得志, 高适用贾谊自比, 表达自己心怀壮志、无路请缨的愤懑。

在饱尝了仕途艰辛和世态炎凉后, 高适没有对仕途绝望, 而是渴望再次跻身仕途功成名就。于是, 高适常以古代历经磨难而终成大业的历史人物安慰和激励自己, 这些“穷而后达”者反复出现在高适的诗歌中, 如苏秦、蔡泽、范雎、朱买臣、主父偃等。试举数例:

“东邻少年安所如, 席门穷巷出无车。” (《行路难二首》其二)

“尚有绨袍赠, 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 犹作布衣看。” (《咏史》)

“丈夫遭遇不可知, 买臣主父皆如斯。” (《别蔡山人》)

“苏秦憔悴人多厌, 蔡泽栖迟世看丑。” (《九月九日酬颜少府》)

在“穷而后达”的典故人物中, 苏秦出现的频率最高, 在高适诗中多达十余处, 且用意十分明显。高适以苏秦早年困窘深受世人鄙弃的遭遇自比或比况他人, 以苏秦最终功成名就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来自我勉励或勉励他人。这类诗句在其诗歌中频频出现:

“长卿无产业, 季子惭妻嫂。” (《酬裴秀才》)

“许国不成名, 还家有惭色。” (《酬庞十兵曹》

“归来洛阳无负郭, 东过梁宋非吾土。” (《别韦参军》)

“离人去复留, 白马黑貂裘。” (《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

“诗题青玉案, 衣赠黑貂裘。” (《奉酬睢阳李太守》)

“吾知十年后, 季子多黄金。” (《别王彻》)

苏秦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 《战国策》记载:“说秦王, 书十上而说不下, 黑貂之裘弊, 黄金百斤尽, 资用乏绝, 去秦而归, 赢滕履路, 负书担橐, 形容枯槁, 面目犁黑, 状有愧色。归至家, 妻不下纴, 嫂不为炊, 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 嫂不以我为叔, 父母不以我为子, 是皆秦之罪也。” (8) 苏秦后来发达后, 回忆自己的艰难历程, 曾说:“此一人之身, 富贵则亲戚畏惧之, 贫贱则轻易之, 况众人乎!且使我有睢阳负郭田二顷, 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8) 苏秦早年困窘、志不得遇的经历与高适早年求仕失败回归梁宋的情况非常相似, 因此苏秦的遭遇感受最能引起高适的情感共鸣。《别王彻》中“季子多黄金”的典故也是有关苏秦的, 但这句诗却为评者所诟病, 《沧浪诗话·诗评》评此两句云:“金多何足道, 又甚于以名位期人者, 此达夫偶然漏逗处也。” (9) 严羽从“黄金”的本意理解诗句, 认为这有损高适位高而声重的名誉, 但实际上这句话仍出自《战国策》中有关苏秦的典故:“苏秦曰:‘嫂, 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见季子之位尊而多金也’ (7) 苏秦发达后其嫂一改之前倨傲的态度而为谦卑之状, 主要在于苏秦的仕途顺利。因此, 高适诗歌中的“季子多黄金”也是借用有关苏秦的典故表达希望朋友仕途顺利的衷心愿望。

(三) 贤臣良吏

“激昂丹墀下, 顾盼青云端” (《东平留赠狄司马》) 、“迹留黄绶人多叹, 心在青云世莫知” (《同颜少府旅宦秋中》) 心在青云, 致身高位, 是高适及盛唐文人普遍的理想。高适的这种理想一方面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获取功名富贵, 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致君尧舜的高尚理想。高适早年长期不遇, 甚至为生活所迫躬耕田亩, 这种生活使高适对民生疾苦、现实生活都有着较深的体会, “永愿拯刍荛, 孰云甘鼎镬”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 强烈的忧民之情使高适常在诗歌中咏叹民生疾苦。高适的这种忧生之嗟使他对历史上关怀民生的良吏多有称颂。

常爱宓子贱, 鸣琴能自亲。邑中静无事, 岂不由其身。何意千年后, 寂寥无此人。 (《宋中十首》其九)

宓子昔为政, 鸣琴登此台。琴和人亦闲, 千载称其才。临眺忽凄怆, 人琴安在哉?悠悠此天壤, 唯有颂声来。 (《登子贱琴堂赋诗三首》其一)

宓子贱是春秋末期鲁国人, 鲁国君主曾任命其为单父宰, 派他去治理单父, 《韩诗外传》卷二记载:“子贱治单父, 弹鸣琴, 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10) 宓子贱治理单父采取仁政手段, 因此深得孔子的称赞:“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 斯焉取斯?” (5) 此后宓子贱便成为古代良吏的楷模。高适在这两首诗中引用宓子贱的典故发思古之幽情, 表达对现实“寂寥无此人”的慨叹。高适在诗中多次称赞宓子贱, 如《同群公秋登琴台》中“古迹使人感, 琴台空寂寥。静然顾遗尘, 千载如昨朝。”《同房侍御山园新亭与邢判官同游》中“灌坛有遗风, 单父多鸣琴。”《观彭少府树宓子贱祠碑作》中“吾友吏兹邑, 亦尝怀宓公。安知梦寐间, 忽与精灵通”等。在对宓子贱的称颂追忆中表达诗人对良吏的渴望, 对民生的关切。高适希望自己的朋友从政能够如宓子贱一样实行仁政, 如《同鲜于洛阳于毕员外宅观画马歌》:“知君爱鸣琴, 仍好千里马。永日恒思单父中, 有时心到宛城下。”用宓子贱比喻友人施行仁政, 爱惜人才。

二、高适诗歌典故人物运用的心理机制

从以上对高适诗歌典故人物的分类研究中, 我们可以看出, 高适在其诗歌中运用的典故人物数量极多, 而这些典故人物相当一部分属于穷而后达者, 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 如苏秦、鲁仲连、蔡泽、冯谖、范雎等。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期, 在这个变幻纷纭的历史时代, 人才的重要性愈见突出。招贤纳士、笼络人才是统治者重视的问题, 可以说谁赢得了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时代竞争中取得主动权。人才的被发掘被重视往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功成名就之前, 大多士人都经历了长期的屈居下潦、辛酸受辱的生活, 但即便如此, 有志之士往往能忍辱苟且、不断地积极奔走奋斗, 最终达志成名。这种先穷后达的经历对沉沦社会下层但又胸怀大志的士人有着极大的诱惑与激励, “一些具有远大政治理想的人, 总免不了发思古之幽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伟绩对后人必有激励作用, 而后人与前人相同的或不同的遭际更是激发诗情的直接因素。” (11) 这种心理机制极为符合高适早年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高适“务功名, 尚节义”, 却“客于梁宋, 以求丐取给”, 长期的困窘潦倒使高适在感情上易于与春秋战国时期诸如苏秦、范雎等人产生情感共鸣, 遍干公侯, 笑谈以取卿相, 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最终使得谋略被采用而跃居高位。事实证明, 高适以穷而后达者自励是正确的, 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成了文人中极少的位居高位而显达者。

高适诗歌中典故人物还有一部分属于为官勤勉、关怀民生或建立不朽功勋者, 如宓子贱、贾谊、卫青、霍去病等。这些典故人物的运用体现了高适积极用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心理。高适以“功名自许”, 在他的心目中, 宓子贱是贤臣的典范, 贾谊是忧国爱民的忠臣, 卫青、霍去病等是建立军功的代表, 这些人物都是高适所追求模范的历史人物, 高适以这些历史人物自励, 期望自己也如他们般为国分忧或建功立业。事实证明, 高适后来的确做到了。当高适身居高位后, 他非常关注民生疾苦, “累为藩牧, 政存宽简, 吏民便之”。 (2) 晚年做彭州刺史和蜀州刺史时, 高适在诗歌中写道:“驱传及远蕃, 忧思郁难排。罢人纷争讼, 赋税如山崖。” (《酬裴员外以诗代书》) 表现出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高适在诗歌中大量运用有关历史人物的典故, 而这些历史典故人物的运用, 反映了高适以功业自诩的心理机制, 现实遭遇使其壮志不遇, 但高适却又能在这些历史人物中寻找到心理的慰藉与激励, 即便长期沉郁下潦, 但始终积极奋进, 终于身居高位, 实现了早年的宏志。历史人物典故的运用, 使高适的诗歌呈现出质实深沉、古意苍然的风格。

摘要:文章对高适诗歌中的典故人物进行分类研究, 指出高适借历史人物直接或间接地表现自我的意识与情感, 揭示其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功业自许是高适大量运用典故人物的心理机制, 壮志不酬是其生存状态的真实反映, 而典故人物的运用又是激励高适奋进的动力, 实现理想。典故人物的运用使高适的诗歌作品达到了一种质实深沉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高适,诗歌,典故人物,心理机制

注释

1 范文澜注, 刘勰.《文心雕龙》 (下)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614.

2 (后晋) 刘籧.《旧唐书·高适传》卷一百一十一, 北京:中华书局第, 1975:3331, 3328, 3325, 3328.

3 本文所引高适诗歌皆引自孙钦善.《高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4 孙钦善.《高适年谱》[J].北京大学学报, 1963 (6) :59.

5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6:155, 42.

6 (汉) 班固.《汉书·贾谊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83:2221.

7 (汉) 刘向.《战国策·秦一》[M].卷三, 济南:齐鲁书社, 2005:24, 25.

8 (汉) 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M].卷六十九, 北京:中华书局, 2005:1785.

9 (唐) 严羽.《沧浪诗话》[A]. (清) 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 1981:700.

10 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M].成都:巴蜀书社, 1996:158.

篇9:高适边塞诗

他们参与了唐代的对外战争,对边塞和军旅生活有自己的亲身体验,从戎而不投笔,或描绘苍凉的边塞风光、民族风情,或赞颂将士们英勇杀敌的勇武精神、建立军功的壮志,或描写边塞生活的艰辛、诅咒战争带来的灾难,其中较有代表的是李颀、高适和岑参。

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李颀、高适和岑参的歌行、律绝虽皆有佳作,但他们更擅长七言古体,如李颀的《古从军行》、《古意》,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些诗作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体现了盛唐边塞诗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的美学风格。

李颀的诗歌风格多样,或豪放,或悲慨,或高古,或雄浑。李颀的诗以特有的风貌给盛唐诗坛增添了不一样的光彩。据《唐才子传》记载:“李颀性疏简,厌薄世务。慕神仙,服饵丹砂,明轻举之道,结好尘喧之外。一时名辈,莫不重之。”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及第,后调新乡尉。其《欲之新乡答崔颢綦毋潜》有诗云:“数年作吏家屡空,谁道黑头成老翁。男儿在世无产业,行子出门如转蓬。”几年后他便辞官归隐,过起闲逸恬淡的日子。

李颀在当时诗名颇高。其诗内容丰富,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他擅长各类体裁,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评价他的七言诗说“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秀,杂歌最善,玄理最长”,而胡应麟则用“俊”字评其七言歌行,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明人高棅在《唐诗品汇》中列李颀为七律正宗,并把他的七首七律全部选入,胡应麟说:“盛唐七言律称王维、李颀”,而清代诗评家翁方刚甚至认为“东川(李颀号)七律,自杜公外,有唐诗人,莫与之京”。他的几首描写音乐的诗,如《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等,从题材、艺术手法等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诗歌宝库,并对韩愈、白居易、李贺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唐诗描写音乐的技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高适性情狂放不羁,好交结游侠,曾两次北上蓟门,报国用世之心极其强烈,这种慷慨豪情往往使他的诗显得壮大雄浑。高适的诗歌,从思想内容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反映自身的身世、遭际、抱负,自伤怀才不遇;反映民生疾苦,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反映时事,主要是讽刺唐玄宗晚年的昏聩、对安史之乱的痛恨;反应边塞生活,这之中既有反映征人思妇的感情,如《塞上听吹笛》,也有写思乡之情,还有歌颂守边的将领和抒发爱国情感的。

边塞诗是高适最有成就的诗作,《燕歌行》便是其极负盛名的边塞诗代表作。这首诗内容丰富,在艺术上又具有独创性:突破了“燕歌行”作为乐府古题取材狭窄的限制,既融汇了前人征夫思妇的内容,又触及了更深刻广泛的社会内容,把主题移到边塞的军事上,重点揭示了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且不体恤士卒,同时对浴血奋战的士兵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的诗歌往往将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揉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将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其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

岑参和高适一样羡慕富贵,热衷于追求功名。他曾两度赴西北边塞。第一次是天宝八载(749年)在安西(治所龟兹,即今新疆库车)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第二次是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赴庭州(北庭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乌鲁木齐东边奇台县北不远处),在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幕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此期间,他创作了70多首边塞诗,两次出塞是他成为边塞诗大师的有力保证。岑参的诗作体裁丰富,但他更擅边塞诗。其边塞诗,题材也非常广泛:歌颂边塞将士豪迈的战斗生活,表现唐军威武的气势、高涨的士气和声威,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记述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互相团结、和睦相处的动人情景的,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奉陪封大夫宴得征字时封公兼鸿胪卿》、《赵将军歌》等;描绘西北边地奇异的自然景色的,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等;描写有关边塞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的,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玉门关盖将军歌》等;写戍边将士的乡思边愁,如《题苜蓿峰寄家人》、《逢入京使》、《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等。从题材上看,岑参和高适都抒写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所不同的是岑参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

岑参的诗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一个“奇”字。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评价其诗说:“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说:“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诗辨坻》卷三说:“嘉州轮台诸作,奇姿杰出,而风骨浑劲,琢句用意,俱极精思,殆非子美、达夫所及。”岑参诗常表现有: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独树一帜。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岑参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篇10: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二人都热衷于进取功名,有强烈的人世精神,且有相似的入幕经历。因而二人在诗中都抒写了他们的理想、抱负,表现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但具体说来,二人诗歌所关注的内容及艺术风格方面又有所不同。

在诗歌内容方面,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有所开拓。他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人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常常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如《燕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极为复杂,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岑参的诗歌则在反映生活广度方面有所开拓,他是写边塞题材最多的诗人。诗中大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在艺术风格方面,高适诗歌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这往往使其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他的诗作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以沉雄气势和浑厚骨力取胜,具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代表作品有《燕歌行》等。此外,他的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气质沉雄、境界壮阔。岑参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视所写内容而定。他的诗作声韵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意涮高远。这些作品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上一篇:劳保所工作人员公开承诺书下一篇:感悟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