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边塞诗赏析

2024-05-18

岑参边塞诗赏析(共10篇)

篇1:岑参边塞诗赏析

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715--770)的诗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热情澎湃。与高适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的三篇代表作。最后一篇尤为突出,他竟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北国八月飞雪之美,使荒蛮雪封之地顿时春意盎然。天气的寒冷,依依的离情别意,悠悠的思乡愁绪,在诗人的笔下都着染了奇丽豪迈、浪漫乐观的奇情异彩。除此之外,岑参还有不少描写边塞奇景风俗的诗作,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首秋轮台》、《玉门关盖将军歌》等,这些作品更增添了岑参边塞诗浪漫多姿的艺术丰采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这些景象本身已具有奇异的色彩,而岑参又驰骋想象,给以夸张,更显得奇丽壮伟,震人心魄。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 参

这首古体诗是诗人在北庭,为京官崔侍御还京送行时所作。

全诗十六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热海无与伦比的奇热。读罢全诗,令人如临其境,仿佛感受到蒸腾的热气。开头两句,概括出热海的特点。“西头热海水如煮”虽是夸张,但比喻贴切,用滚烫开水作比,使人很容易想象热海的水热的程度。热海其热无比,所以第三句说“海上众鸟不敢飞”,但这并不足为奇,奇的是“中有鲤鱼长且肥 ”,在滚烫的热海水中,居然有鲤鱼存活,而且长得又长又肥,这就很使人诧异了。以上是“侧闻阴山胡儿语”,所用语言通俗形象,如同口语。接下去写今日亲眼所见。由所闻转入所见,过渡自然,衔接紧凑。所见情景,诗人抓住与海水密切关联的几种具体物象;岸旁青草、空中白雪、沙石虏云和浪波汉月。岸边的草木非但没有被热水灼伤而萎枯,反而青青常绿;但空中的白雪,却在很远的地方遇到热气旋就化为乌有。上有云天白雪,下有绿叶青枝,中间夹着热气腾腾的热海,风光奇异。“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两句十四字中,用了蒸、烁、燃、沸、炎、煎六个动词,夸张地描绘出热海的威力:蒸热了沙子,熔化了岩石,点燃了天边云朵,煮沸了细浪,烤热了波涛,煎烫了高空明月,充分显示出诗人炼字之工和大胆而奇异的想象。

“阴火潜烧天地炉”四句,诗人突发奇想,发出喟然之叹:蕴藏在地下的火,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常燃不息,为什么偏偏把这西边一角烧得这么热?高处,它吞食月窟,侵及星辰;远处,它的气焰越过西方的赤坂,一直威逼更远的单于。诗的十三、十四句,交代吟诗的环境和原由。吟诗是为了为友送行;地点在天山脚下的城郭;时间是夕阳西下将于海边沉没之际,触景生情,引起一番对热海的赞叹。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用风趣的语言,作了临别赠言:“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侍御大人自京师御史台来边陲视察,尽管您威严如霜,但为这热海般的将士赤心所感化,您那冷若寒霜的威严也会淡薄的。

岑参的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以“侧写”标新,全诗写热海,由水中到地面到空中,处处炎气逼人,除了“侧闻”的“水如煮 ”外再没有出现一个“热”字,而是通过鱼、鸟、草、雪、沙、石、云、浪、波和月等景物的描写,表出热海之热,使全诗真实可感。

塞下曲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信念? 这首诗中作者援引了名将马援花甲出征、班超年老守边、薛仁贵威震突厥三个典故,表达了戍边将士为国建功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

篇2:岑参边塞诗赏析

在艺术风格上,岑诗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想象丰富、比喻新奇、夸张合理,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之中带着悲壮峭拔。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殷璠也说“岑参语奇体峻,意亦奇造”(《河岳英灵集》)。“秦山数点似青黛,渭水一条如白练”,语言明丽清秀;“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和“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异景瑰奇,引人神往。岑参的边塞诗最著名的是两“歌”一“行”。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之一,在于诗人善于以广漠边塞的山水风物作为歌咏的意象,构设奇异壮丽的意境,来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诗句句咏雪,开篇奇突:“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八月秋高,而胡地已是满天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来喻雪,把朔风严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来传感大雪纷飞的意境,清新诱人,可谓妙笔生花,读之无不叫绝,不愧为千古佳句。“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由于诗人对祖国山河有着深沉的爱,才能精巧构思、浪漫想象。这明丽清秀的语言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现了诗人豪迈乐观与积极向上的精神,也给荒凉绝域中人们平添了多少温馨的希望!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黪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里的描写也是一处奇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白的色调和暖红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反衬,相映成趣;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一静一动形成反衬,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凸出了奇寒的感觉。“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以景结情,含蓄委婉。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友人,只有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仿佛在述说着一段魂牵梦绕的离情。至此,诗歌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绵绵无期、悠悠不尽的千古艺术品味空间。在这首诗中,诗人由“雪”而开篇,由“雪”而归结,“雪”的意象细腻而有气势,鲜明而有色彩,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切的感受力。全诗笔力矫健,既有大意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塞瑰丽的自然风光,实为边塞诗中的上乘之作。

岑参生平

岑参唐朝南阳人,出生于官宦世家,从曾祖开始家中长辈多以文墨位至宰相。到了岑参父亲岑植一代,也坐到了晋州刺史这个位置。

岑参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世家,怎么也该生活富足,接受最好的教育,日后可能也会像自己的长辈一样入仕从官。不过可惜的是,在他十岁的时候,父亲去世,自此家境日益困顿。

岑参幼年之时,跟随兄长读书习字,十五岁后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二十岁来到长安求仕不成,于是各地漫游。

天宝三年的时候,岑参高中进士,此后任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五年后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今日我们都知道,岑参边塞诗写的最好。他就是在这一年,初次来到边塞的。

天宝十年回长安,与杜甫、高适等人交好。十三年,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这是岑参第二次出塞,也是感受最深的时刻,他的边塞诗大多诗成此时。

篇3:岑参边塞诗中异域女性形象研究

杜甫《渼陂行》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携我远来游渼陂。”[1]殷璠《河岳英灵集》亦从诗歌风格角度指出:“ (岑) 参诗语奇体峻, 意亦奇造。”[2]可见自唐代以来, 奇异、好奇就是人们对岑参性格、诗风比较一致的看法, 颇可注意。以“好奇”为视点, 本论文对岑参诗中的异域女性作分析, 以揭示其诗“人物形象奇”的特点及其意义所在。

一、岑参诗歌中出现异域女性的原因

首先, 岑参生活的盛唐, 交通发达, 道路畅通, 长安到西域的驿路沿途, 多设驿馆客舍, 招募当地民女进入驿站充当差役, 从事日常生活服务, 这就为诗人出入边塞接触到异域女子提供了现实可能。其次, 诗人一生两度出入边塞:“天宝八年 (749) 冬, 以右威卫录事参军入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为僚佐, 十三年 (754) 夏赴北庭, 为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天宝十五年 (756) , 迁支度副使, 至德二年 (757) 东归长安。”[3]特殊的生活经历, 极大地拓宽了诗人眼界, 他目睹了边地才貌双全的女性, 加深了对西域人情世态的理解。再次, 唐在西域设安西、北庭两个节度使, 河西、陇右地区有河西、陇右两大节度使。以上四个西北使府, 不仅各自征辟文职僚佐数十, 而且广泛招募当地女子充当官妓、军妓, 因此军营之中, 也不乏当地女性的身影。这些女子主要从事服务业, 常常被招引到宴会上表演歌舞, 陪酒助兴, 长官出游亦相陪同, 增添情趣。最后, 西域人与汉族人常常通婚杂居, 一些西域舞女被作为礼物, 进贡给唐廷, 在国宴场合抛头露面, 登台表演, 成为诗人猎艳的对象[4], 正是有了上述条件, 才会有其诗中的异域女性。

二、岑参诗中的异域女性形象

岑参笔下刻画的异域女性作为西域文明的一部分, 以一种迥异于中原女子的独特之美, 承载了时人对外族女子的美好想象, 提供了新的艺术享受, 展示了另一空间的生活方式。异域女子作为那个空间的重要存在, 其迷人的魅力在岑参诗中主要是通过其独特装扮、歌舞游戏、家居陈设及乐器等角度表现出来的。对岑参这类出塞诗人而言, 她们是驱遣寂寥, 打发时光, 寻找乐趣, 消解乡愁的一剂良药。此类女子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她们主要以声色姿态之美吸引诗人的注意。

岑参诗歌中的异域女子都有入时的发式、修长的身材、柔美的面庞、匀称的线条、靓丽的妆容、曼妙的舞姿、着独具民族风情的服饰, 演绎着别样风情。《燉煌太守后庭歌》中“美人红妆色正鲜, 侧垂高髻插金钿”一联, 即是写的这种美态。从中可见西域女子以浓妆为美, 其所梳的高髻是盛唐时流行的发饰, 女子头顶两侧各梳一髻, 可见其妙龄、未婚的侍女身份。《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写女子穿着民族服饰翩翩起舞———“轻罗金缕花葱茏”, 轻罗织成的舞衣上面, 用金线刺绣着众多花卉图案, 质地轻盈, 做工精致, 色彩富丽, 花样繁复, 整体形象光艳动人。《玉门关盖将军歌》同样叙及异域女子着装之美———“野草绣窠紫罗襦”, 指女子穿着有界格的彩绣草纹图案的紫色短袄。上述诗中的异域女子, 以着装、肤色、身姿等外在美的呈现为主, 以静态展示为主。

与之相映成趣的另一表现形态则是, 表现女子歌舞演出及娱乐游戏活动的动态美。《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一诗堪称典型, 描绘尤为详尽:

美人舞如莲花旋, 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 试舞一曲天下无。

此曲胡人传入汉, 诸客见之惊且叹。慢脸娇娥纤复秾, 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裾转袖若飞雪, 左旋右旋生旋风。琵琶横笛和未匝, 花门山头黄云合。

忽作出塞入塞声, 白草胡沙寒飒飒。翻身入破如有神, 前见后见回回新。

始知诸曲不可比, 采莲落梅徒聒耳。世人学舞祗是舞, 姿态岂能得如此![5]

诗写西域舞蹈“北旋”, 舞容与胡旋舞类似, “其舞产自康国, 主舞者二人……舞急转如风, 俗谓之胡旋”[6], 但见主舞女子站在红地毯上回旋起舞, “回裾转袖若飞雪, 左旋右旋生旋风”, “翻身入破如有神, 前见后见回回新”, 旋转跳跃, 舞步轻捷, 节奏明快, 姿态妖冶。伴随音调急促的入破之音, 全场惊叹, 如此奇丽, 见所未见。

另一些诗作写到女子使用的西域乐器:《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以胡笳、琵琶、长笛应和, 《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以横笛伴奏, 《裴将军宅芦管歌》写美人以悦耳的芦管会佳客……这些西域胡乐器演奏乐曲时, 声调多变, 或清澈明亮, 或悲凉启创, 或激越壮阔, 有别于中原传统乐器的含蓄、缓慢, 节奏、声情单调少变, 侧面反映出异域女子热情奔放、豪爽洒脱之性情。

歌舞之外, 岑参诗中的异域女子还是宴会游戏的主角。《敦煌太守后庭歌》着重写藏钩游戏:“美人红妆色正鲜, 侧垂高髻插金钿。醉坐藏钩红烛前, 不知钩在若个边。为君手把珊瑚鞭, 射得半段黄金线。此中乐事亦已偏。”[7]此种游戏相传源于汉昭帝母钩弋夫人, 后人乃作藏钩游戏。诗中描述的正是此种妙趣横生的游戏———簪金花首饰的红妆美人将钩藏好之后, 主射者持鞭以为标志, 以猜出半段黄金钱藏于美人哪只手中为乐。《玉门关盖将军歌》记另一种博戏———樗蒱:“红牙镂马对樗蒱”, 唐代比较流行。樗蒱博具多用象牙制成, 上刻红色图纹。《唐国史补·卷下》“叙古樗蒱法”条, 载其玩法:“三分其子三百六十, 限以二关, 人执六马, 其骰五枚, 分上为黑, 下为白……其采十四;二犊三白为犊, 其采十;全白为白, 其采八……”[8]诗中“玉盘纤手撒作卢, 众中夸道不曾输”, 写女子以纤长的手掷骰于玉盘中, 得全黑者为“卢”, 中了最高的彩头, 故下句云“不曾输”。

作者在刻画异域美人歌舞游戏及娱乐活动之时, 还对外地的饮食习惯加之着笔, 记述当地人爱以烧烤的犁牛、野驼峰为主食, 葡萄美酒, 美人相伴, 融入家居陈设等环境描写作为背景。《敦煌太守后庭歌》“醉坐藏钩红烛前, 不知钩在若个边”一句, 以红烛为依托, 写出了美人饮酒的醉态朦胧、恍惚迷离之美。诗人还写到了独具当地特色的地毯, 《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暖屋绣帘红地炉, 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 金铛乱点野酡酥”揭示了当地以地炉取暖, 墙上挂着以供保温和装饰壁毯, 地上铺着华美的毛毯。《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高堂满地红氍毹”一句, 写女子站在毛织的地毯上跳舞。红地毯意象多次出现于岑诗中, 不仅是写当地的家居陈设, 而且作为一种歌舞道具而存在, 具有鲜明的异域特色, 与女子的服饰、舞姿相映成趣, 共同构成炫彩画面。

三、岑参边塞诗中异域女性形象所彰显的文学价值

岑参边塞诗所描绘的异域女性形象, 不仅提高了边塞诗的文学价值, 而且让我们体会到了岑诗除边塞奇景、功业豪情之外, 还有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 此类女性形象丰富了岑诗的内容、情采。上引诗作, 主要从妆容、服饰、舞蹈、游戏、乐器、眼神、民族心理等方面, 塑造异域女性的人物形象。这类人物形象的出现, 不仅增强了岑诗风格的多重性, 而且提高了岑参诗歌的文学价值。岑参此类诗作, 颇具人文情怀, 展示了诗人对人伦美的深切渴望。

其次, 此类诗中的异域女性, 丰富了岑诗的人物谱系。边塞诗向来不以写人为重点, 唯有岑诗写人, 而且所写还是内地稀见的异域女性, 对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 具有不同寻常的文学审美价值, 充分显示出河西、安西、北庭等西北遍地的人物之美, 展现西域民族热情大方、豪爽奔放的性格, 表现出唐文学和唐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为我们研究当时西北民族风情提供了新窗口。

最后, 岑参笔下的异域女性, 还是民族和谐、民族融合的典范。她们作为河西、西域当地的原住民, 不仅与郡县的行政长官交好, 而且与幕僚文士等众多外来汉族官兵相处融洽, 演绎出一派歌舞升平之象。她们在社交场合活跃的身影, 显示了盛唐时期河西、西域地区社会发展、民族和谐的美好生活图景, 具有社会认识意义, 可以看做是盛唐疆域辽阔、人种多样、统治者开放包容、民族融合程度加深及文化繁荣多样之明证, 具有民族史、风俗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杜甫, 著.[清]仇兆鳌, 注.杜诗详注 (卷三) [M].北京:中华书局, 1979:179.

[2]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河岳英灵集 (卷上) [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158.

[3]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1591.

[4]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70.

[5][清]彭定求, 等编.全唐诗 (卷一九九) [M].北京:中华书局, 1960:2057.

[6][唐]杜佑撰, 王文远, 等点校.通典 (卷一四六) [M].北京:中华书局, 1988:3724.

[7][清]彭定求, 等编.全唐诗 (卷一九九) [M].北京:中华书局, 1960:2056.

篇4:岑参边塞诗研究综述

关键词:岑参;边塞诗;岑参与高适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02-02

作为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岑参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岑参本人的身世经历,诗歌内容,艺术特色,到与他人的比较研究都有论文论述,本文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现在学术界都认为岑参是边塞诗人,殊不知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文人们并不把岑参看做边塞诗人,陈晓红《岑参在唐“非边塞”诗人析论》[1]一文分析了岑参边塞诗人身份确定的过程。在唐朝时,岑参本人并不是自觉创作边塞诗的,只是根据自己的经历进行创作而已,唐朝根本就没有形成现在所谓的边塞诗派。看唐人选唐诗的情况,十一部诗集中只有三部选了岑参的诗,而这三本中只有一本选了岑参的边塞诗,可见岑参的边塞诗在唐朝并不十分受关注。到了宋朝,由于陆游对岑诗的重视,推动了对岑参及其“边塞”诗的关注,对准确定位岑参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功不可没。等到元代,《唐才子传》开始把高适和岑参二人联系起来,但只是推崇他们诗中的风骨,并未认为他们属于边塞诗派。最早以“边塞”二字评定岑诗的人是明代的钟惺和谭元春二人,而岑参“边塞诗人”地位的确定产生质的突破最终是由清人完成的。可惜民国时期,岑参依然不受重视,直到“五四”之后十多年,文学史家才对岑参的边塞诗逐渐关注起来,现在的学术界也沿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把岑参看做边塞诗人。

那么,既然岑参本人并没有自觉地为创作边塞诗而创作边塞诗,那他是在哪种情况下作下了这些“边塞诗”呢?主要是由于岑参曾两次出塞。马得禹《两度出塞的不同心态在岑参是中的体现》[2]说明了岑参两次出塞的不同情况。岑参出身官宦世家,但他本人却仕途不顺,三十岁才中举,授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这个职务为从八品,官职低微,令岑参十分不满,于是渴望建功立业的他产生了出塞获得功名的念头。天宝八年,岑参隨高仙芝踏上了前往安西都护府的征途。此次出塞是不得已之举,充满盲目性,所以诗人充满了离愁与苦闷,这些情绪也体现在了他的诗中。天宝十年六月,岑参回到了长安。天宝十三年,岑参再度和昔日的同僚封常清一起出塞,其雄奇壮丽的边塞诗风则形成于此时。关于这次出塞的诗共有三十三首,大部分是写封常清出征的情形,诗中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塞外奇景,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豪迈的气概。马力克《盛唐边战与岑参边塞诗》[3]一文也说明了唐朝边塞战争对岑参创作边塞诗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岑诗中对战争持肯定态度,二是对将帅战功的歌颂。

岑参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么优秀的边塞诗,除了自身的经历之外,还接受了前人的影响。李世忠、袁方《论岑参对先唐边塞诗的接受》[4]提出岑参主要从两个方面接受前人:一是诗歌意象,二是情志的抒发。意象主要有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两类,自然意象如月、草、水、沙、风、山等,人文意象如城楼、驿站、胡笳、琵琶、乡梦、白发、书、酒、泪等,在遣词造句上岑参边塞诗也和前人之作极为相似。情志则有抒发征战久无归期之悲的,壮写军威的,写从军报国与建功之志的,写行役之艰与塞外荒寒,抒写别情的,有赞美主帅功业的。这些都为岑参的边塞诗增加了色彩。马云《岑参边塞诗风格成因浅论》[5]一文则说明了岑参边塞诗悲壮雄浑的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一是唐代边塞诗派的形成,为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形成营造了氛围;二是功名事业心是岑参边塞诗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三是描绘对象的雄浑是促进岑参边塞诗悲壮雄浑风格的客观原因;四是岑诗意境的奇特是风格形成的土壤;五是独特的意象群是岑参边塞诗风格形成并成熟的标志。与这篇文章相似的是申明秀《岑参边塞诗的阳刚风格初探》[6],与前一篇相比,这篇的论点更为集中,认为岑参形成阳刚诗风的原因是因为他有着非同寻常的抱负和进取心,而诗中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咏别抒怀,全都大气磅礴,尽显阳刚之美。

这些原因都促使岑参的边塞诗有着属于个人的特色。李凯庆《岑参边塞诗的二元思维模式初探》[7]认为岑参的边塞诗中有着高度的思维一致性,体现了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即“悲”与“壮”。据作者统计,岑参两次出塞共71首诗作,其中37首是表现“悲”的,34首表现了“壮”。“悲”具体是指诗人思乡与归隐,岑参两次为仕途出塞,离家多日,难免会产生思乡之情,难免会产生对仕途的厌倦。“壮”是指理想的光辉与边塞风光的奇美。虽然岑参的出塞充满了无奈,但塞外奇美壮丽的风光,军中建功立业的风光都深深吸引着岑参,这些都体现在了他的边塞诗中。孔庆东《岑参边塞诗的“奇”》[8]则将岑参边塞诗的特点概括为“奇”:首先是奇景,即客观描写对象的奇;其次是奇意,即主观创作想象的奇;再次是奇语,即艺术表达手法的奇。高建新《“胡地”与岑参边塞诗之奇峭美》[9]则把岑诗的“奇”概括为内容上,笔下的景物为“崇高”类型;格调上,以风骨为核心的刚健、豪爽。王海霞《离别也豪情——略论岑参边塞送别诗中所反映的豪迈情怀》[10]分析岑诗的豪迈情怀主要表现在:以身许国,战功边陲的政治热情;不为艰险,英勇奋斗的爱国激情;乐观豪迈,积极向上的英雄豪情。艾丽辉、康燕燕《论岑参边塞诗的异域风情》[11]一文则是针对岑诗中的异域风情进行论述。岑诗之所以给读者明显的异域风情之感,首先由于诗中迥异中土的物候特点,其次诗中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最后因为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而岑参创作的源泉是因为他五参戎幕的人生经历,立功沙场的昂扬精神,好奇的个性,再加上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力创作的氛围。与此文相似的是王斌《浅谈岑参边塞诗的西域文化风格》[12],但这篇文章认为岑诗因为描写守边将士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歌咏西北边疆风土人情,并且反映了一些重大的西域战事,故而具有浓郁的西域色彩。张彩秋《岑参边塞风光诗探析》[13]对岑诗的特点概括的比较全面。首先岑诗选奇材,题材新颖,丰富多彩。其次岑诗多奇语,以常字入诗,化为神奇。再次岑诗造奇境,境界深远,意象浓厚。最后岑诗有奇气,心性贯注,诗风奇逸。与之前这些整体分析岑诗的成果不同,钟林斌《歌行体到边塞题材的完美结合——读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4]只针对一首岑诗进行分析,以小见大。作者认为,诗中三句一转韵以及长短句结合,造成了战鼓般急促的节奏和“骏马注坡”式的气势,同时展现了西域独特的帝里环境和复杂多变的气候特征。诗歌后九句在前九句的基础上成功刻画了戍边将军的英雄形象。

nlc202309011538

同样作为边塞诗人代表的高适,经常会被和岑参放在一起比较。王金萍《浅议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15]、庞维跃《高适、岑参边塞诗诗风格辨异》[16]、樊中红、况晓慢《试论“高岑”边塞诗的不同》[17]等文章都是针对高岑二人的诗歌进行比较。其中王金萍的《浅议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15]的总结比较详细全面。首先,文章选材和立意方面,两人都有悲凉、雄壮的特点,都描写边塞战事情景。但岑诗内容不及高诗广阔,思想不如高诗深刻,显得单一,缺乏高诗广阔视角和关怀黎民的情怀。其次,在诗歌的体式方面,两人都擅长七言古诗,古体、近体皆精,律诗、绝句也很出色。但是岑参在歌行体音韵、句式上的探索与创新是高适所缺乏的,岑诗形式的丰富多变与诗风的奇峭一致,二高诗则显得质朴遒劲,深沉浑厚。再次,在语言风格上,二人的诗都明白晓畅,甚至口语化,但在语句的锤炼上,岑参的诗歌还是更下工夫。最后在表现手法上,高诗诗歌的注意力不在自然景观而在于人,作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比兴手法不多见;岑诗多描绘边地奇景,善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借事抒情。

边塞诗作为我国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我国古代众多的政治、军事、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岑参的边塞诗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们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大研究力度,填补学术空白,为边塞诗的研究添砖加瓦。

参考资料:

[1]陈晓红《岑参在唐“非边塞”诗人——从历代宣誓的角度看岑参诗歌的接受》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马得禹《两度出塞的不同心态在岑参边塞诗中的体现》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马立克《盛唐边战与岑参边塞诗》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6)

[4]李世忠,袁方《论岑参对先唐边塞诗的接受》广西社会科学2008(9)

[5]马云《岑参边塞诗风格成因浅论》青海师专学报2008(4)

[6]申明秀《岑参边塞诗的阳刚风格初探》理论界2008(12)

[7]李凯庆《岑参边塞诗的二元思维模式初探》安徽文学2008(12)

[8]孔庆东《岑参边塞诗的“奇”》语文建设2010(9)

[9]高建新《“胡地”与岑参边塞诗的奇峭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0]王海霞《离别也豪情——略论岑参边塞送别诗中所反映的豪迈情怀》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3)

[11]艾丽辉,康燕燕《论岑参边塞诗的异域风情》语文学刊2010(2)

[12]王斌《浅谈岑参边塞诗的西域文化风格》新疆地方志2007(4)

[13]张彩秋《岑参边塞风光诗探析》长城2009(1)

[14]钟林斌《歌行体到边塞题材的完美结合——读岑参<走马西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课外语文2010(21)

[15]王金萍《浅议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之异同》青海教育2010(21)

[16]庞维跃《高适、岑参边塞诗诗风格辨异》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4)

[17]樊中红,况晓慢《试论“高岑”边塞诗的不同》作家2008(24)

作者简介:王晔(1988-),女,河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古代文学专业。

篇5:岑参的七言边塞诗

高坡四面通幽径,残冢一丘卧大荒。

威震边陲思耀武,迹留陈楚叹梳妆。

篇6:岑参的七言边塞诗

落魄寒门存睿智,驰驱疆场树奇功。

丹心可鉴奸臣妒,壮志难酬厄运重。

篇7:岑参的著名边塞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3、《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4、《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5、《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6、《火山云歌送别》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7、《首秋轮台》

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

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8、《玉门关盖将军歌》

盖将军,真丈夫。

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

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

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

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只是苍头奴。

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矑。

清歌一曲世所无,今日喜闻凤将雏。

可怜绝胜秦罗敷,使君五马谩踟蹰。

野草绣窠紫罗襦,红牙缕马对樗蒱。

玉盘纤手撒作卢,众中夸道不曾输。

枥上昂昂皆骏驹,桃花叱拨价最殊。

骑将猎向城南隅,腊日射杀千年狐。

我来塞外按边储,为君取醉酒剩沽。

篇8:岑参《山房春事》(其二)赏析

安史之乱时, 昔日繁花似锦、车水马龙的梁园惨遭屠戮, 面对此情此景, 岑参写出了《山房春事》 (其二) 这篇佳作,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忧国忧民、情绪低落的诗人。其诗句如下:

梁园日暮乱飞鸦, 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 春来还发旧时花。

这是一首凭吊梁园古迹的感怀诗。岑参面对梁园如今的萧条, 联想到它昔日繁盛的景象, 伤今吊古之感油然而生, 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山房春事》原本两首, 其一“风恬日暖荡春光, 戏蝶游蜂乱入房。数枝门柳依衣桁, 一片山花落笔床”。这是诗人早年游大梁时的作品, 那时的大梁未遭战争破坏, 微风和煦、春光明媚、蝶戏蜂游、杨柳垂青、鸟语花香、繁花似锦, 一片生机盎然, 诗人也显得精神抖擞、朝气蓬勃。但是, 整首诗平淡无奇, 并无高人之处。如今, 流传较多的还是其二。这时的梁园经历了战争的破坏, 园里有的只是日暮鸦飞、庭院萧索。毋庸置疑, 这种花残月缺的景象自然会引起诗人对繁华易逝、世事沧桑的感慨, 也间接讽刺了当时的封建贵族和统治者,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人民的怜悯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日落黄昏之时, 梁园里乌鸦到处乱飞, 放眼望去, 凄凄凉凉只有几户人家。而庭院里的树木却不知如今园中人迹罕至, 根本无人观赏, 春来依旧开出了往常万紫千红的花。诗歌读起来如行云流水, 一触即通。先看“梁园”这一意象。梁园, 又名兔园, 俗名竹园, 故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汉文帝刘恒之子梁孝王刘武所建。当时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枚乘等, 都曾做过他的宾客, 到唐代还是著名的风景区。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 宫观相连, 奇果佳树, 错杂其间, 珍禽异兽也出没其中。到了春天, 百鸟鸣啭, 繁花满枝, 车水马龙, 游人聚集, 真谓热闹非凡。枚乘的《梁王兔园赋》和李白的《梁苑醉酒歌》中都可见梁园的繁盛之景。再看诗歌的具体分析, “梁园日暮乱飞鸦”, 本来梁园是美好繁华的象征, 可如今这里再也没有昔日的繁华, 曾经的美景、人群被今日的荒芜、萧芜代, 被今日的乌鸦搅得一团糟。“乌鸦”这一意象一直以来都是用以表凶多吉少, 象征不好的势头, 而梁园里却乌鸦到处乱飞, 到此梁园的破败不堪已溢于言表。再加上此时正值日落黄昏时分, 就更显梁园的凄凉了。“极目萧条三两家”, 战争使得人烟消散, 举目望去, 当年热闹非凡的梁园里如今只有几户破败的人家, 已物是人非。这两句足以显现出安史之乱后梁园的惨不忍睹的场景。按常理, 诗人会由此触景生情, 紧接着直抒自己对战争的痛恨、对现实的怜悯、对统治者的憎恶之情等等。可是, 诗人并没有这样做, 而是在后两句借助实物将感情恰如其分地泄露出来。如果本诗的后两句也直抒胸臆, 就完全变换了诗歌的艺术风格, 可能就不会成为千古绝唱。“庭树不知人去尽, 春来还开旧时花”, 庭院里的树木不懂人情, 来年春天依旧开出五彩缤纷的花, 殊不知花还是当时的花, 庭院却今非昔比, 庭院里的山、池、渚都不在了, 络绎不绝的人也不见了, 只剩孤零零的花在顽强地生长着, 相比之下更显寥落。此外, 仔细揣摩下这两句, 字字好像都有责备园里的树木的意味, 树木就应该适应梁园的环境, 不要太引人注目, 实质上诗人是通过责备园里的树木来抒发自己内心对现实的极度不满, 进而批判现实、批判豪门权贵的腐朽堕落。“庭树不知人去尽”, 仿佛园里花草树木变得无情无义, 明知庭院衰朽还要开出“旧时花”, 专跟庭院作对, 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感觉, 这里就赋予庭院人的感情, 把树木拟人化了, 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同样表现出了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春来还开旧时花”, 花谢了, 来年有再开的时候;庭院里的一景一物毁灭了, 却是不可能有再复苏的时候。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对繁华已逝的感慨。后两句乍一看, 好像也很平平淡淡, 但是结合全诗, 诗人的那种微妙奇特的感情已经贯通全篇。

本诗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 通过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复杂感情。首先, 从题材上来讲, 这是一首伤今吊古之作, 梁园在安史之乱以前是个繁华之地, 是个令世人向往的地方, 而经历恶战后却如此萧条, 有的只是残飞的乌鸦和寥寥几户人家, 在春来花开的映衬下是何其的凄凉。不言吊古, 而吊古之情已寓于言外;不言伤今, 而忧国忧民之情已融入景中。本诗采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 突出了诗歌抑郁、沉痛、孤苦、无奈的伤今之意。其次, 押韵的手法运用地惟妙惟肖。诗歌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鸦 (ya) ”“家 (jia) ”“尽 (jin) ”“花 (hua) ”大体上来看是押“a”韵, 朗诵时给人一种铿锵和谐感, 使得诗句富有音乐美感和节奏感, 并且也使诗在有难度的同时也有很好的切入点, 便于读者整体把握。再次, 在表现形式上, 采用了以丽景反衬哀情的形式, 诗的前两句已经把梁园的萧条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两句如果再紧承前面, 势必会造成累赘的局面, 这时诗人巧妙地转写梁园里春天花开时的繁盛, 以乐景衬托哀情, 更凸显出梁园的凄凉, 通过反衬的手法表达繁华已逝的辛酸, 不仅使整个诗焕然一新、锦上添花, 而且将诗人内心的伤感之情发挥到了极致。另外, 从修辞角度来讲, 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梁园里的树木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只是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春天里开花, 可是诗人因为自己内心沉郁、孤苦, 就赋予了树木人的感情, 将花拟人化, 认为无情的树木故意开出一片姹紫嫣红, 仿佛是在嘲笑梁园的衰败, 这实质上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投射于客观景致中, 将静止的实物活化, 进而更加栩栩如生地表达自己的真挚情感。再者, 从整个诗句的语言来讲, 语言平淡朴实, 通俗易懂, 读起来琅琅上口, 同时意蕴丰富, 情思婉转, 语言可谓既朴实又深奥, 达到了诗歌一定的境界, 令人回味无穷。一般读者只能体会到它的朴实, 深奥的一面必须借助对岑参的了解、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中一些意象的来历挖掘出来。最后, 本诗的写法十分特别, 全诗都在写实物, 浓厚的感情却透露在字里行间, 不需抒情而情感已喷薄而出, 这正是本诗的高明之处, 洪亮吉就曾指出这一点, 认为岑参的诗“奇而入理”、“其而实确”, 乃“耳闻目睹得之, 非妄语也。”

再来看一下本诗的题目《山房春事》, “山房”也就是唐代士大夫居住的别业, 后来引申为别墅, “春事”即春天的景物, 即山房的春景, 这也正好与诗开头的“梁园”和结尾的“旧时花”相呼应, 使整首诗显得结构十分紧凑, 前后联系紧密, 主旨鲜明。对于岑参的《山房春事》, 曾有专家以诗来解之:“山房春无事, 怅望暮梁园。飞鸦带斜阳, 颓屋起孤烟。庭树伤心碧, 新花寂寞燃。事非人尽去, 老泪湿青衫。”区区二十个字已经把整个诗所要表达的意思简练娴熟地表达出来, 也可见本诗的妙处。唐代诗人韦庄在《台城》里写道:“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仔细揣摩一下, 这首诗仿佛就是受了岑参的《山房春事》 (其二) 的影响。明代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许《山房春事》这首诗时说:“后人袭用者多, 然嘉州实为绝调”。可见这首诗的流传之广, 受欢迎程度之深。

参考文献

[1]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第61页。

[2]章培衡等.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77.第458页。

[3]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第213页。

[4]陈良运.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M].南昌:百花洲文学出版社, 1995.第1048页。

[5]《岑参事迹著作考.廖立.中州古籍出版, 1997。

篇9:试论岑参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一、岑参边塞诗的写作背景

岑参生活的年代恰是唐王朝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向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的衰落时期过渡。唐王朝承六朝及隋之遗绪,开百年盛世,为整个唐代人文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隋以来的南北统一,结束了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动荡,融北方的豪迈与南方的灵秀铸造出了一个积极进取,追求功名与事业的英雄主义时代。那是一个文化昌盛,尊重知识与文化,鼓励个性张扬的时代。知识和才华成了封建士子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正是这个时期,唐王朝积极开土拓疆,自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候君集灭高昌后的一百多年里,唐先后与西突厥、吐谷浑、吐蕃、大食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到了玄宗时代,唐、蕃西域之争更为激烈,无数文臣武将投笔从戎、效命沙场。就在这样一个英雄辈出,大师泰斗映照文坛的时代,孕育了岑参——这样一位伟大的边塞诗人。

二、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点

1. 精神美。正是由于唐前期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进取的可能性的时代,诗人们都自命不凡,都希望有所建树。有了这样的气度和精神,所以他们才能把自己心灵的感受,内心的本质力量,自由地转化为美的艺术形象,大气磅礴般撼人心魄。岑诗几乎每篇、每字之间均有这种精神充塞,“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等。

2. 意境美。唐诗高度的成就,就在于提出了“境”或“意境”。而岑诗的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意境之美。如《走马川奉送出现西征》一首,为烘托将士出征前的豪迈慷慨和大无畏的精神,他不是直接写将士的精神面貌,而是极力渲染和夸张环境的恶劣,以反衬人物。莽莽黄沙,寒风怒吼,展现出西域绝塞的画面;“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又“幕中草檄砚水凝”句,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这一系列的大背景的画龙点睛与细微处的精雕细刻共同勾勒出了将士出征的极端艰苦,由此巧妙地烘托出了将士无畏的英雄气概。

3. 音乐美。我国古代的诗,一直与音乐结合在一起。唐诗一方面继承了南朝讲究诗律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受了西域音乐的影响,尤其注重声韵和格律,岑参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且岑诗不只局限在形式上讲究韵律,而且贵在以感情的起落沉浮,赋予其诗节奏的铿铰有力。声音到处感情到,朗朗上口,又韵味无穷。读来如行云流水,令人荡气回肠,击节赞赏。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起首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两层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

4. 语言美。岑诗的语言之美是其诗之美的又一特征。概括地说,其诗语言特征在于平中见奇。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没有丝毫的晦涩难懂之处,但又在平中见奇,句句精练传神,且字字珠玑,掷地有声。读来真有点李白所谓“清水出芙蓉”那种朴素无华而丽质天成的感觉。这种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感情真挚。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碛之作》);又如:“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戏问花门酒家翁》)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而又格调诙谐幽默。且岑诗的语言之美还在于含蓄深远,令人具遐思不尽之妙,而这种句子每首皆有。

5. 个性美。诗歌是自由心灵的书写,必须有个性。唐代诗人李白等皆是具有高度个性的诗人。反映到诗作之中,就成了他们诗歌的个性之美。岑参的诗素以“雄奇”著称,这便是其诗独特的个性美。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刘大魁言,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另外,岑诗之所以“雄奇”应来源于他所亲历的边塞生活。大西北雄浑、寥廓、苍茫的天然境界和奇特的自然景观大大开拓了诗人的胸襟,加上他那饱含热情、积极进取的精神世界,状美、瑰丽的诗句就随着诗人的感触喷涌而出了。因此,“雄奇”之美才是岑诗的真正个性,才是岑诗带给我们的最美之处,也是岑诗被称为唐诗边塞诗顶峰的原因所在。

篇10: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蓟门行五首》

(一)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二)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三)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四)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五)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塞上》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效古赠崔二》

十月河洲时,一看有归思。

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

我辈今胡为,浩哉迷所至。

缅怀当途者,济济居声位。

邈然在云霄,宁肯更沦踬。

周旋多燕乐,门馆列车骑。

美人芙蓉姿,狭室兰麝气。

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

岂论草泽中,有此枯槁士。

我惭经济策,久欲甘弃置。

君负纵横才,如何尚憔悴。

长歌增郁怏,对酒不能醉。

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

《钜鹿赠李少府》

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

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

投壶华馆静,纵酒凉风夕。

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

《东平留赠狄司马(曾与田安西充判官)》

古人无宿诺,兹道以为难。

万里赴知己,一言诚可叹。

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

地出北庭尽,城临西海寒。

森然瞻武库,则是弄儒翰。

入幕绾银绶,乘轺兼铁冠。

练兵日精锐,杀敌无遗残。

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

激昂丹墀下,顾盼青云端。

谁谓纵横策,翻为权势干。

将军既坎埃使者亦辛酸。

耿介挹三事,羁离从一官。

知君不得意,他日会鹏抟。

《过卢明府有赠》

良吏不易得,古人今可传。

静然本诸己,以此知其贤。

我行挹高风,羡尔兼少年。

胸怀豁清夜,史汉如流泉。

明日复行春,逶迤出郊坛。

登高见百里,桑野郁芊芊。

时平俯鹊巢,岁熟多人烟。

奸猾唯闭户,逃亡归种田。

回轩自郭南,老幼满马前。

皆贺蚕农至,而无徭役牵。

君观黎庶心,抚之诚万全。

何幸逢大道,愿言烹小鲜。

能奏明廷主,一试武城弦。

《单父逢邓司仓覆仓库,因而有赠》

邦牧今坐啸,群贤趋纪纲。

四人忽不扰,耕者遥相望。

粲粲府中妙,授词如履霜。

炎炎伏热时,草木无晶光。

匹马度睢水,清风何激扬。

校缗阅帑藏,发廪欣斯箱。

邂逅得相逢,欢言至夕阳。

开襟自公馀,载酒登琴堂。

举杯挹山川,寓目穷毫芒。

白鸟向田尽,青蝉归路长。

醉中不惜别,况乃正游梁。

《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

适远登蓟丘,兹晨独搔屑。

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

迢递千里游,羁离十年别。

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

旷荡阻云海,萧条带风雪。

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

行矣勿重陈,怀君但愁绝。

《寄孟五少府》

秋气落穷巷,离忧兼暮蝉。

后时已如此,高兴亦徒然。

知君念淹泊,忆我屡周旋。

征路见来雁,归人悲远天。

平生感千里,相望在贞坚。

《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

圣代务平典,轩推上才。

迢遥溟海际,旷望沧波开。

四牡未遑息,三山安在哉。

巨鳌不可钓,高浪何崔嵬。

湛湛朝百谷,茫茫连九垓。

挹流纳广大,观异增迟回。

日出见鱼目,月圆知蚌胎。

迹非想像到,心以精灵猜。

远色带孤屿,虚声涵殷雷。

风行越裳贡,水遏天吴灾。

揽辔隼将击,忘机鸥复来。

缘情韵骚雅,独立遗尘埃。

吏道竟殊用,翰林仍忝陪。

长鸣谢知己,所愧非龙媒。

《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

故人亦不遇,异县久栖托。

辛勤失路意,感叹登楼作。

清晨眺原野,独立穷寥廓。

云散芒砀山,水还睢阳郭。

绕梁即襟带,封卫多漂泊。

事古悲城池,年丰爱墟落。

相逢俱未展,携手空萧索。

何意千里心,仍求百金诺。

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

圣心思贤才,A来刈葵藿。

《酬司空少府》

飘u未得意,感激与谁论。

昨日遇夫子,仍欣吾道存。

江山满词赋,札翰起凉温。

吾见风雅作,人知德业尊。

惊飙荡万木,秋气屯高原。

燕赵何苍茫,鸿雁来翩翻。

此时与君别,握手欲无言。

《酬李少府》

出塞魂屡惊,怀贤意难说。

谁知吾道间,乃在客中别。

日夕捧琼瑶,相思无休歇。

伊人虽薄宦,举代推高节。

述作凌江山,声华满冰雪。

一登蓟丘上,四顾何惨烈。

来雁无尽时,边风正骚屑。

将从崖谷遁,且与沉浮绝。

君若登青云,余当投魏阙。

《酬裴秀才》

男儿贵得意,何必相知早。

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

长卿无产业,季子惭妻嫂。

此事难重陈,未于众人道。

《酬陆少府》

朝临淇水岸,还望卫人邑。

别意在山阿,征途背原隰。

萧萧前村口,唯见转蓬入。

水渚人去迟,霜天雁飞急。

固应不远别,所与路未及。

欲济川上舟,相思空伫立。

《酬马八效古见赠》

深崖无绿竹,秀色徒氛氲。

时代种桃李,无人顾此君。

奈何冰雪操,尚与蒿莱群。

愿托灵仙子,一声吹入云。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睢阳北楼见赠之作(一作王昌龄诗)》

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

有怀晨昏暇,相见登眺目。

问礼侍彤b,题诗访茅屋。

高楼多古今,陈事满陵谷。

地久微子封,台馀孝王筑。

裴回顾霄汉,豁达俯川陆。

远水对秋城,长天向乔木。

公门何清净,列戟森已肃。

不叹携手稀,恒思着鞭速。

上一篇:社会和家长参与学校安全工作制度与机制下一篇:决定成功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