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边塞诗第一人

2024-06-26

岑参:边塞诗第一人(精选6篇)

篇1:岑参:边塞诗第一人

岑参:边塞诗第一人

岑大诗人公元7出生,770年去世,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

论出身,他是“官二代”,他曾爷爷、伯爷爷、伯父都官至宰相,是显赫之家。但因获罪被杀被流放,家道因此中落。他爸爸也两任州刺史,但不幸的是又早年丧父,家道衰落,自幼由哥哥抚养,并受其教,遍读经史。20岁时到长安,献书求仕。744年,近30岁举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五年还没有得到提拔,所以他决意到西域去建功立业。

公元749年,他充当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僚,随高仙芝到了安西。当时他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生活中开拓自己的前程。但是到边疆后也不得意,便于751年初秋回到长安。754年,岑参又作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创作很丰富,进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多数的边塞诗成于此时,从诗作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

唐代诗人岑参在新疆生活了六、七年,安西、北庭奇伟壮丽的景色,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岑参在这个时期写了大量的边塞诗,并形成了他边塞诗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边塞诗以具有特色的语言,鲜明的情调,把西域地区的雄伟壮阔、绮丽多姿的自然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他把激烈征战、远戍思乡、将军逸乐、战士悲苦等等内容都写入诗中,热情地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卫祖国而英勇抗敌的战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边塞诗”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一个。

岑参当时很受封常清的赏识,因此诗作中有不少是歌颂封常清的战功的。这首《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

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

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

他前后两次在边塞共6年。安史乱后,他从酒泉到了凤翔(唐肃宗行在地),回朝后,受诗人杜甫和房琯的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后又罢官,55岁时客死成都。

他所在的那个时代,汉民族与西北、东北、西南其他少数民族间战争频仍,战争是当时人民生活中的常态。很多诗人从不同角度都会接触到这个主题,岑参在塞外生活的时间较久,以大量的独具特色的边塞诗,给我们展示了塞外生活的壮丽图景。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岑参边塞诗的主要风格。749年冬,岑参奔赴安西都护府,铁门关是必经之路(铁门关曾是南北疆交通的天险要冲,古代丝绸之路中道的咽喉。晋代在这里设关,因其险固,故称“铁门关”,列为中国古代26名关之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此附近建铁门关市)。他顶风冒雪,迷茫感伤,随手写下:

《题铁门关楼》

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

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

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

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

离开铁门关,他夜宿关西驿馆,受到酒肉款待,心情好转,又吟诗一首:

《宿关西驿馆》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下面这首《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充分表现了诗人把国事放在首位的动人心情:

闻说轮台路,年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岑参还有不少描绘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诗篇。如这两首关于火焰山的诗作,诗人生动精彩的描写,使人读之顿感炎热逼人。

《经火山》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然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

《火山云歌送别》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这里的.侏纪地层中含有煤层,曾发生过自燃,直到近地表较厚的煤层自然殆尽,剩下的就只是紫红色的烧结层。绵延起伏,赫红一片,看上去宛如一条火龙在飞舞。加之它地处吐鲁番盆地,酷热异常,于是在诗人的想象中又恢复了它早年的形态,成了一座活灵活现的火山。这种色彩奇瑰的壮美形象,是诗人早期作品中所绝无,也是其他诗人作品中所罕见的。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这是流传于少数民族群众中的一个神话故事,经浪漫的诗人加以渲染,更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奇世界。有谁见过这样一幅奇丽的画面:上有云天白雪,下有肥鱼青草,中有热浪滔天的伊塞克湖,湖水清亮。热海蒸热了沙子,熔化了岩石,点燃了云朵,煮沸了细浪,烤热了波涛,煎烫了明月。诗作构思新奇,巧设回环,在极力描述热海之奇景时宛然一转,表明自己吟诗的环境和缘由。在天山脚下的城郭,在夕阳西下海边沉没之时,送别朋友,一“醉”方休,豪放不羁。

篇2:岑参:边塞诗第一人

岑参(715--770)的诗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热情澎湃。与高适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的三篇代表作。最后一篇尤为突出,他竟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北国八月飞雪之美,使荒蛮雪封之地顿时春意盎然。天气的寒冷,依依的离情别意,悠悠的思乡愁绪,在诗人的笔下都着染了奇丽豪迈、浪漫乐观的奇情异彩。除此之外,岑参还有不少描写边塞奇景风俗的诗作,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首秋轮台》、《玉门关盖将军歌》等,这些作品更增添了岑参边塞诗浪漫多姿的艺术丰采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这些景象本身已具有奇异的色彩,而岑参又驰骋想象,给以夸张,更显得奇丽壮伟,震人心魄。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 参

这首古体诗是诗人在北庭,为京官崔侍御还京送行时所作。

全诗十六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热海无与伦比的奇热。读罢全诗,令人如临其境,仿佛感受到蒸腾的热气。开头两句,概括出热海的特点。“西头热海水如煮”虽是夸张,但比喻贴切,用滚烫开水作比,使人很容易想象热海的水热的程度。热海其热无比,所以第三句说“海上众鸟不敢飞”,但这并不足为奇,奇的是“中有鲤鱼长且肥 ”,在滚烫的热海水中,居然有鲤鱼存活,而且长得又长又肥,这就很使人诧异了。以上是“侧闻阴山胡儿语”,所用语言通俗形象,如同口语。接下去写今日亲眼所见。由所闻转入所见,过渡自然,衔接紧凑。所见情景,诗人抓住与海水密切关联的几种具体物象;岸旁青草、空中白雪、沙石虏云和浪波汉月。岸边的草木非但没有被热水灼伤而萎枯,反而青青常绿;但空中的白雪,却在很远的地方遇到热气旋就化为乌有。上有云天白雪,下有绿叶青枝,中间夹着热气腾腾的热海,风光奇异。“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两句十四字中,用了蒸、烁、燃、沸、炎、煎六个动词,夸张地描绘出热海的威力:蒸热了沙子,熔化了岩石,点燃了天边云朵,煮沸了细浪,烤热了波涛,煎烫了高空明月,充分显示出诗人炼字之工和大胆而奇异的想象。

“阴火潜烧天地炉”四句,诗人突发奇想,发出喟然之叹:蕴藏在地下的火,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常燃不息,为什么偏偏把这西边一角烧得这么热?高处,它吞食月窟,侵及星辰;远处,它的气焰越过西方的赤坂,一直威逼更远的单于。诗的十三、十四句,交代吟诗的环境和原由。吟诗是为了为友送行;地点在天山脚下的城郭;时间是夕阳西下将于海边沉没之际,触景生情,引起一番对热海的赞叹。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用风趣的语言,作了临别赠言:“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侍御大人自京师御史台来边陲视察,尽管您威严如霜,但为这热海般的将士赤心所感化,您那冷若寒霜的威严也会淡薄的。

岑参的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以“侧写”标新,全诗写热海,由水中到地面到空中,处处炎气逼人,除了“侧闻”的“水如煮 ”外再没有出现一个“热”字,而是通过鱼、鸟、草、雪、沙、石、云、浪、波和月等景物的描写,表出热海之热,使全诗真实可感。

塞下曲 李益

篇3:岑参边塞诗中异域女性形象研究

杜甫《渼陂行》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携我远来游渼陂。”[1]殷璠《河岳英灵集》亦从诗歌风格角度指出:“ (岑) 参诗语奇体峻, 意亦奇造。”[2]可见自唐代以来, 奇异、好奇就是人们对岑参性格、诗风比较一致的看法, 颇可注意。以“好奇”为视点, 本论文对岑参诗中的异域女性作分析, 以揭示其诗“人物形象奇”的特点及其意义所在。

一、岑参诗歌中出现异域女性的原因

首先, 岑参生活的盛唐, 交通发达, 道路畅通, 长安到西域的驿路沿途, 多设驿馆客舍, 招募当地民女进入驿站充当差役, 从事日常生活服务, 这就为诗人出入边塞接触到异域女子提供了现实可能。其次, 诗人一生两度出入边塞:“天宝八年 (749) 冬, 以右威卫录事参军入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为僚佐, 十三年 (754) 夏赴北庭, 为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天宝十五年 (756) , 迁支度副使, 至德二年 (757) 东归长安。”[3]特殊的生活经历, 极大地拓宽了诗人眼界, 他目睹了边地才貌双全的女性, 加深了对西域人情世态的理解。再次, 唐在西域设安西、北庭两个节度使, 河西、陇右地区有河西、陇右两大节度使。以上四个西北使府, 不仅各自征辟文职僚佐数十, 而且广泛招募当地女子充当官妓、军妓, 因此军营之中, 也不乏当地女性的身影。这些女子主要从事服务业, 常常被招引到宴会上表演歌舞, 陪酒助兴, 长官出游亦相陪同, 增添情趣。最后, 西域人与汉族人常常通婚杂居, 一些西域舞女被作为礼物, 进贡给唐廷, 在国宴场合抛头露面, 登台表演, 成为诗人猎艳的对象[4], 正是有了上述条件, 才会有其诗中的异域女性。

二、岑参诗中的异域女性形象

岑参笔下刻画的异域女性作为西域文明的一部分, 以一种迥异于中原女子的独特之美, 承载了时人对外族女子的美好想象, 提供了新的艺术享受, 展示了另一空间的生活方式。异域女子作为那个空间的重要存在, 其迷人的魅力在岑参诗中主要是通过其独特装扮、歌舞游戏、家居陈设及乐器等角度表现出来的。对岑参这类出塞诗人而言, 她们是驱遣寂寥, 打发时光, 寻找乐趣, 消解乡愁的一剂良药。此类女子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她们主要以声色姿态之美吸引诗人的注意。

岑参诗歌中的异域女子都有入时的发式、修长的身材、柔美的面庞、匀称的线条、靓丽的妆容、曼妙的舞姿、着独具民族风情的服饰, 演绎着别样风情。《燉煌太守后庭歌》中“美人红妆色正鲜, 侧垂高髻插金钿”一联, 即是写的这种美态。从中可见西域女子以浓妆为美, 其所梳的高髻是盛唐时流行的发饰, 女子头顶两侧各梳一髻, 可见其妙龄、未婚的侍女身份。《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写女子穿着民族服饰翩翩起舞———“轻罗金缕花葱茏”, 轻罗织成的舞衣上面, 用金线刺绣着众多花卉图案, 质地轻盈, 做工精致, 色彩富丽, 花样繁复, 整体形象光艳动人。《玉门关盖将军歌》同样叙及异域女子着装之美———“野草绣窠紫罗襦”, 指女子穿着有界格的彩绣草纹图案的紫色短袄。上述诗中的异域女子, 以着装、肤色、身姿等外在美的呈现为主, 以静态展示为主。

与之相映成趣的另一表现形态则是, 表现女子歌舞演出及娱乐游戏活动的动态美。《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一诗堪称典型, 描绘尤为详尽:

美人舞如莲花旋, 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 试舞一曲天下无。

此曲胡人传入汉, 诸客见之惊且叹。慢脸娇娥纤复秾, 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裾转袖若飞雪, 左旋右旋生旋风。琵琶横笛和未匝, 花门山头黄云合。

忽作出塞入塞声, 白草胡沙寒飒飒。翻身入破如有神, 前见后见回回新。

始知诸曲不可比, 采莲落梅徒聒耳。世人学舞祗是舞, 姿态岂能得如此![5]

诗写西域舞蹈“北旋”, 舞容与胡旋舞类似, “其舞产自康国, 主舞者二人……舞急转如风, 俗谓之胡旋”[6], 但见主舞女子站在红地毯上回旋起舞, “回裾转袖若飞雪, 左旋右旋生旋风”, “翻身入破如有神, 前见后见回回新”, 旋转跳跃, 舞步轻捷, 节奏明快, 姿态妖冶。伴随音调急促的入破之音, 全场惊叹, 如此奇丽, 见所未见。

另一些诗作写到女子使用的西域乐器:《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以胡笳、琵琶、长笛应和, 《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以横笛伴奏, 《裴将军宅芦管歌》写美人以悦耳的芦管会佳客……这些西域胡乐器演奏乐曲时, 声调多变, 或清澈明亮, 或悲凉启创, 或激越壮阔, 有别于中原传统乐器的含蓄、缓慢, 节奏、声情单调少变, 侧面反映出异域女子热情奔放、豪爽洒脱之性情。

歌舞之外, 岑参诗中的异域女子还是宴会游戏的主角。《敦煌太守后庭歌》着重写藏钩游戏:“美人红妆色正鲜, 侧垂高髻插金钿。醉坐藏钩红烛前, 不知钩在若个边。为君手把珊瑚鞭, 射得半段黄金线。此中乐事亦已偏。”[7]此种游戏相传源于汉昭帝母钩弋夫人, 后人乃作藏钩游戏。诗中描述的正是此种妙趣横生的游戏———簪金花首饰的红妆美人将钩藏好之后, 主射者持鞭以为标志, 以猜出半段黄金钱藏于美人哪只手中为乐。《玉门关盖将军歌》记另一种博戏———樗蒱:“红牙镂马对樗蒱”, 唐代比较流行。樗蒱博具多用象牙制成, 上刻红色图纹。《唐国史补·卷下》“叙古樗蒱法”条, 载其玩法:“三分其子三百六十, 限以二关, 人执六马, 其骰五枚, 分上为黑, 下为白……其采十四;二犊三白为犊, 其采十;全白为白, 其采八……”[8]诗中“玉盘纤手撒作卢, 众中夸道不曾输”, 写女子以纤长的手掷骰于玉盘中, 得全黑者为“卢”, 中了最高的彩头, 故下句云“不曾输”。

作者在刻画异域美人歌舞游戏及娱乐活动之时, 还对外地的饮食习惯加之着笔, 记述当地人爱以烧烤的犁牛、野驼峰为主食, 葡萄美酒, 美人相伴, 融入家居陈设等环境描写作为背景。《敦煌太守后庭歌》“醉坐藏钩红烛前, 不知钩在若个边”一句, 以红烛为依托, 写出了美人饮酒的醉态朦胧、恍惚迷离之美。诗人还写到了独具当地特色的地毯, 《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暖屋绣帘红地炉, 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 金铛乱点野酡酥”揭示了当地以地炉取暖, 墙上挂着以供保温和装饰壁毯, 地上铺着华美的毛毯。《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高堂满地红氍毹”一句, 写女子站在毛织的地毯上跳舞。红地毯意象多次出现于岑诗中, 不仅是写当地的家居陈设, 而且作为一种歌舞道具而存在, 具有鲜明的异域特色, 与女子的服饰、舞姿相映成趣, 共同构成炫彩画面。

三、岑参边塞诗中异域女性形象所彰显的文学价值

岑参边塞诗所描绘的异域女性形象, 不仅提高了边塞诗的文学价值, 而且让我们体会到了岑诗除边塞奇景、功业豪情之外, 还有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 此类女性形象丰富了岑诗的内容、情采。上引诗作, 主要从妆容、服饰、舞蹈、游戏、乐器、眼神、民族心理等方面, 塑造异域女性的人物形象。这类人物形象的出现, 不仅增强了岑诗风格的多重性, 而且提高了岑参诗歌的文学价值。岑参此类诗作, 颇具人文情怀, 展示了诗人对人伦美的深切渴望。

其次, 此类诗中的异域女性, 丰富了岑诗的人物谱系。边塞诗向来不以写人为重点, 唯有岑诗写人, 而且所写还是内地稀见的异域女性, 对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 具有不同寻常的文学审美价值, 充分显示出河西、安西、北庭等西北遍地的人物之美, 展现西域民族热情大方、豪爽奔放的性格, 表现出唐文学和唐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为我们研究当时西北民族风情提供了新窗口。

最后, 岑参笔下的异域女性, 还是民族和谐、民族融合的典范。她们作为河西、西域当地的原住民, 不仅与郡县的行政长官交好, 而且与幕僚文士等众多外来汉族官兵相处融洽, 演绎出一派歌舞升平之象。她们在社交场合活跃的身影, 显示了盛唐时期河西、西域地区社会发展、民族和谐的美好生活图景, 具有社会认识意义, 可以看做是盛唐疆域辽阔、人种多样、统治者开放包容、民族融合程度加深及文化繁荣多样之明证, 具有民族史、风俗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杜甫, 著.[清]仇兆鳌, 注.杜诗详注 (卷三) [M].北京:中华书局, 1979:179.

[2]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河岳英灵集 (卷上) [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158.

[3]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1591.

[4]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70.

[5][清]彭定求, 等编.全唐诗 (卷一九九) [M].北京:中华书局, 1960:2057.

[6][唐]杜佑撰, 王文远, 等点校.通典 (卷一四六) [M].北京:中华书局, 1988:3724.

[7][清]彭定求, 等编.全唐诗 (卷一九九) [M].北京:中华书局, 1960:2056.

篇4:岑参边塞诗研究综述

关键词:岑参;边塞诗;岑参与高适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02-02

作为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岑参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岑参本人的身世经历,诗歌内容,艺术特色,到与他人的比较研究都有论文论述,本文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现在学术界都认为岑参是边塞诗人,殊不知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文人们并不把岑参看做边塞诗人,陈晓红《岑参在唐“非边塞”诗人析论》[1]一文分析了岑参边塞诗人身份确定的过程。在唐朝时,岑参本人并不是自觉创作边塞诗的,只是根据自己的经历进行创作而已,唐朝根本就没有形成现在所谓的边塞诗派。看唐人选唐诗的情况,十一部诗集中只有三部选了岑参的诗,而这三本中只有一本选了岑参的边塞诗,可见岑参的边塞诗在唐朝并不十分受关注。到了宋朝,由于陆游对岑诗的重视,推动了对岑参及其“边塞”诗的关注,对准确定位岑参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功不可没。等到元代,《唐才子传》开始把高适和岑参二人联系起来,但只是推崇他们诗中的风骨,并未认为他们属于边塞诗派。最早以“边塞”二字评定岑诗的人是明代的钟惺和谭元春二人,而岑参“边塞诗人”地位的确定产生质的突破最终是由清人完成的。可惜民国时期,岑参依然不受重视,直到“五四”之后十多年,文学史家才对岑参的边塞诗逐渐关注起来,现在的学术界也沿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把岑参看做边塞诗人。

那么,既然岑参本人并没有自觉地为创作边塞诗而创作边塞诗,那他是在哪种情况下作下了这些“边塞诗”呢?主要是由于岑参曾两次出塞。马得禹《两度出塞的不同心态在岑参是中的体现》[2]说明了岑参两次出塞的不同情况。岑参出身官宦世家,但他本人却仕途不顺,三十岁才中举,授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这个职务为从八品,官职低微,令岑参十分不满,于是渴望建功立业的他产生了出塞获得功名的念头。天宝八年,岑参隨高仙芝踏上了前往安西都护府的征途。此次出塞是不得已之举,充满盲目性,所以诗人充满了离愁与苦闷,这些情绪也体现在了他的诗中。天宝十年六月,岑参回到了长安。天宝十三年,岑参再度和昔日的同僚封常清一起出塞,其雄奇壮丽的边塞诗风则形成于此时。关于这次出塞的诗共有三十三首,大部分是写封常清出征的情形,诗中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塞外奇景,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豪迈的气概。马力克《盛唐边战与岑参边塞诗》[3]一文也说明了唐朝边塞战争对岑参创作边塞诗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岑诗中对战争持肯定态度,二是对将帅战功的歌颂。

岑参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么优秀的边塞诗,除了自身的经历之外,还接受了前人的影响。李世忠、袁方《论岑参对先唐边塞诗的接受》[4]提出岑参主要从两个方面接受前人:一是诗歌意象,二是情志的抒发。意象主要有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两类,自然意象如月、草、水、沙、风、山等,人文意象如城楼、驿站、胡笳、琵琶、乡梦、白发、书、酒、泪等,在遣词造句上岑参边塞诗也和前人之作极为相似。情志则有抒发征战久无归期之悲的,壮写军威的,写从军报国与建功之志的,写行役之艰与塞外荒寒,抒写别情的,有赞美主帅功业的。这些都为岑参的边塞诗增加了色彩。马云《岑参边塞诗风格成因浅论》[5]一文则说明了岑参边塞诗悲壮雄浑的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一是唐代边塞诗派的形成,为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形成营造了氛围;二是功名事业心是岑参边塞诗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三是描绘对象的雄浑是促进岑参边塞诗悲壮雄浑风格的客观原因;四是岑诗意境的奇特是风格形成的土壤;五是独特的意象群是岑参边塞诗风格形成并成熟的标志。与这篇文章相似的是申明秀《岑参边塞诗的阳刚风格初探》[6],与前一篇相比,这篇的论点更为集中,认为岑参形成阳刚诗风的原因是因为他有着非同寻常的抱负和进取心,而诗中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咏别抒怀,全都大气磅礴,尽显阳刚之美。

这些原因都促使岑参的边塞诗有着属于个人的特色。李凯庆《岑参边塞诗的二元思维模式初探》[7]认为岑参的边塞诗中有着高度的思维一致性,体现了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即“悲”与“壮”。据作者统计,岑参两次出塞共71首诗作,其中37首是表现“悲”的,34首表现了“壮”。“悲”具体是指诗人思乡与归隐,岑参两次为仕途出塞,离家多日,难免会产生思乡之情,难免会产生对仕途的厌倦。“壮”是指理想的光辉与边塞风光的奇美。虽然岑参的出塞充满了无奈,但塞外奇美壮丽的风光,军中建功立业的风光都深深吸引着岑参,这些都体现在了他的边塞诗中。孔庆东《岑参边塞诗的“奇”》[8]则将岑参边塞诗的特点概括为“奇”:首先是奇景,即客观描写对象的奇;其次是奇意,即主观创作想象的奇;再次是奇语,即艺术表达手法的奇。高建新《“胡地”与岑参边塞诗之奇峭美》[9]则把岑诗的“奇”概括为内容上,笔下的景物为“崇高”类型;格调上,以风骨为核心的刚健、豪爽。王海霞《离别也豪情——略论岑参边塞送别诗中所反映的豪迈情怀》[10]分析岑诗的豪迈情怀主要表现在:以身许国,战功边陲的政治热情;不为艰险,英勇奋斗的爱国激情;乐观豪迈,积极向上的英雄豪情。艾丽辉、康燕燕《论岑参边塞诗的异域风情》[11]一文则是针对岑诗中的异域风情进行论述。岑诗之所以给读者明显的异域风情之感,首先由于诗中迥异中土的物候特点,其次诗中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最后因为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而岑参创作的源泉是因为他五参戎幕的人生经历,立功沙场的昂扬精神,好奇的个性,再加上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力创作的氛围。与此文相似的是王斌《浅谈岑参边塞诗的西域文化风格》[12],但这篇文章认为岑诗因为描写守边将士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歌咏西北边疆风土人情,并且反映了一些重大的西域战事,故而具有浓郁的西域色彩。张彩秋《岑参边塞风光诗探析》[13]对岑诗的特点概括的比较全面。首先岑诗选奇材,题材新颖,丰富多彩。其次岑诗多奇语,以常字入诗,化为神奇。再次岑诗造奇境,境界深远,意象浓厚。最后岑诗有奇气,心性贯注,诗风奇逸。与之前这些整体分析岑诗的成果不同,钟林斌《歌行体到边塞题材的完美结合——读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4]只针对一首岑诗进行分析,以小见大。作者认为,诗中三句一转韵以及长短句结合,造成了战鼓般急促的节奏和“骏马注坡”式的气势,同时展现了西域独特的帝里环境和复杂多变的气候特征。诗歌后九句在前九句的基础上成功刻画了戍边将军的英雄形象。

nlc202309011538

同样作为边塞诗人代表的高适,经常会被和岑参放在一起比较。王金萍《浅议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15]、庞维跃《高适、岑参边塞诗诗风格辨异》[16]、樊中红、况晓慢《试论“高岑”边塞诗的不同》[17]等文章都是针对高岑二人的诗歌进行比较。其中王金萍的《浅议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15]的总结比较详细全面。首先,文章选材和立意方面,两人都有悲凉、雄壮的特点,都描写边塞战事情景。但岑诗内容不及高诗广阔,思想不如高诗深刻,显得单一,缺乏高诗广阔视角和关怀黎民的情怀。其次,在诗歌的体式方面,两人都擅长七言古诗,古体、近体皆精,律诗、绝句也很出色。但是岑参在歌行体音韵、句式上的探索与创新是高适所缺乏的,岑诗形式的丰富多变与诗风的奇峭一致,二高诗则显得质朴遒劲,深沉浑厚。再次,在语言风格上,二人的诗都明白晓畅,甚至口语化,但在语句的锤炼上,岑参的诗歌还是更下工夫。最后在表现手法上,高诗诗歌的注意力不在自然景观而在于人,作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比兴手法不多见;岑诗多描绘边地奇景,善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借事抒情。

边塞诗作为我国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我国古代众多的政治、军事、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岑参的边塞诗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们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大研究力度,填补学术空白,为边塞诗的研究添砖加瓦。

参考资料:

[1]陈晓红《岑参在唐“非边塞”诗人——从历代宣誓的角度看岑参诗歌的接受》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马得禹《两度出塞的不同心态在岑参边塞诗中的体现》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马立克《盛唐边战与岑参边塞诗》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6)

[4]李世忠,袁方《论岑参对先唐边塞诗的接受》广西社会科学2008(9)

[5]马云《岑参边塞诗风格成因浅论》青海师专学报2008(4)

[6]申明秀《岑参边塞诗的阳刚风格初探》理论界2008(12)

[7]李凯庆《岑参边塞诗的二元思维模式初探》安徽文学2008(12)

[8]孔庆东《岑参边塞诗的“奇”》语文建设2010(9)

[9]高建新《“胡地”与岑参边塞诗的奇峭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0]王海霞《离别也豪情——略论岑参边塞送别诗中所反映的豪迈情怀》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3)

[11]艾丽辉,康燕燕《论岑参边塞诗的异域风情》语文学刊2010(2)

[12]王斌《浅谈岑参边塞诗的西域文化风格》新疆地方志2007(4)

[13]张彩秋《岑参边塞风光诗探析》长城2009(1)

[14]钟林斌《歌行体到边塞题材的完美结合——读岑参<走马西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课外语文2010(21)

[15]王金萍《浅议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之异同》青海教育2010(21)

[16]庞维跃《高适、岑参边塞诗诗风格辨异》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4)

[17]樊中红,况晓慢《试论“高岑”边塞诗的不同》作家2008(24)

作者简介:王晔(1988-),女,河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古代文学专业。

篇5:岑参的七言边塞诗

金戈铁马疆场事,谤谏谗言宫院来。

经纬崇文太祖训,安平抑武庶民哀。

篇6:岑参的七言边塞诗

万里边关驱虎豹,一朝宫禁起**。

堪怜射贼雕弓挽,未抵疑忠暗箭磨。

数只寒鸦鸣草树,犹为战士不平歌。

上一篇:监狱述职报告下一篇:空间祝福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