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的语文教学反思

2024-05-30

燕子的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4篇)

篇1:燕子的语文教学反思

《燕子》教学反思

《燕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课文的作者是现代作家郑振锋先生。课文主要描绘了春天里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在电线上停歇的的画面,给春天带来了许多生机。

第一课时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读通课文,了解大意,理解生字新词。平时,我的教学模式是比较单板的,虽然学生都是比较配合的,但是自己感觉课堂死气沉沉的。这节课,我就尝试了一种新的学习形式,用比赛的方式去学习。学生一听到要用比赛的方式学习,个个都打起了精神。一看到学生这幅兴奋的模样儿,我自己也热情高涨起来。紧张激烈的比赛,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在比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年级学生的竞争意识逐渐增强,拥有了竞争意识,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但是,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良性的竞争意识。就拿这节课来说吧,虽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充分的体现,但是场面稍微有点失控。在课前,我预设的结果是平分秋色,因为这样不伤和气。但一到课堂上就不受我的控制了。一开始,四组的水平不分高低,但是进入第三、四回合后,一下就分出了高低,我就给落后的组多一点机会,但是他们自己没有积极争取(平时举手发言的人少),我是想帮也帮不上忙,结局就很明显了。结果一出来,学生之间就开始争论。我听完他们各自的理由后,就告诉他们有竞争是好事,因为有了竞争才会有进步,但是这个竞争是良性的竞争,是能够让你们每个人都进步的竞争。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要靠自己去争取,光坐着等是等不到的。看到别人获胜了,应该为他们感到高兴,同时自己也要下决心向他们学习,而不应该在那里说三道四。听了我的这番话,那些学生都低下了头,我相信他们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慢慢地培养他们的良性竞争意识,使他们在竞争中共同成长。

篇2:燕子的语文教学反思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插图再现课文里的春光美,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教学伊始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音乐视频《小燕子》将孩子们带进美好的童年,带进充满生机的春天,并巧用课文插图,使燕子的形象和明媚的春光更具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适时的插入课件,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学习写作方法。

二、教学中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以读促感,彰显师生的风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抓住每一个可以展示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读、说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及时的给与鼓励。在每一段的感情朗读时,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必要的指导,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练习,让学生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在学习拟人句的时候鼓励学生说出积累的或是自己创编的拟人句,并分析这句子的好处,让他们在合作的基础上集中汇报交流,不仅增强了合作意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锻炼了语言能力,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三、丰富学生的想象,在课堂交流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春天的美好,借助具体语句来想像燕子的优美姿态,并把想象的内容,用自己语言来描述,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从而达到教学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有待于改进的方面:

一、链接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积累。教学中,出示了燕子的相关资料和与燕子相关的文学作品,也让学生汇报了自己对燕子的了解,与生活实际巧妙的建立联系。但课后感到在教学春光美那一部分若能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会将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不仅拓展了课堂的教学,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篇3:燕子的语文教学反思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 词语会读了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生:敢。

(师出示第一组词语, 生认读。)

生:舒适, 启程, 疲劳, 覆盖。

生:料峭, 救护, 饥寒交迫, 濒临死亡。

(“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学生读得不准确)

师:跟老师读最后两个词。 (领读“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师出示第二组词语, 生认读。)

生:欧洲, 瑞士, 特殊。

生:长途跋涉, 气温骤降。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

(师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 其中“洲”“瑞”“殊”“骤”“涉”这五个生字放置在田字格中呈现。)

师:大家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 你们发现什么了?

生: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师:善于观察, 很好。

师: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它们都左窄右宽。

师:非常好!你很会思考。

师:我们先来看看笔画最多的“骤”字。“骤”字笔画很多, 书写时注意各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这样整个字才会显得匀称、美观。举起手来跟老师写。

(师强调笔画名称并范写, 生书空。)

师:老师还要告诉大家, 如果一个字有两个捺, 书写时要注意, 其中一个捺一般要变成点。大家看, 右上的“”, 原本最后一笔是捺, 在这里就变成了点。比如我们学过的“送、这、迟、欢、食”等字都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涉”字的演变过程。 (课件出示“涉”字的演变过程) 大家看 , ( 指着甲骨 文的“涉”) , 中间是“水”字, 两边像是———

生:脚印。

师:想想看, “涉”表达什么意思?

生:走路。

生:在水里走。

师:对, 就是趟着水走。这个“涉”字笔画虽然不多, 但是很容易写错, 仔细观察观察,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吗? (课件出示“涉”的书写笔顺)

生:右下不要多写一点。

生:下面写成“少”就错了。

师:举起手, 跟老师写。

(师范写, 强调笔画名称, 最后一笔“撇”由重到轻来写。)

师:拿出手边的练习纸, 我们工工整整地写下这两个字。

(课件出示这两个字, 生写, 教师巡视, 强调书写姿势, 纠正个别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师巡视时评议:淤这位同学的腰挺得直直的, 书写姿势非常正确。于这个小姑娘很细心, 观察仔细, 掌握了左窄右宽的字的写法, 书写非常漂亮!)

【反思】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各年级的教学都应该注重识字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呢?要让学生学会自主预习, 并且逐渐养成习惯。许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但往往却疏忽了对预习的检查, 仍然让识字教学从课堂起步, 不仅耗时费力, 而且使学生失去了展示预习成果的机会, 劳动成果得不到认可, 久而久之, 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就会逐渐减弱。这里, 我安排了检查预习, 并且用“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来激发学生, 极具好胜心的孩子必然会迫不及待地迎接挑战, 展示预习成果。

这节课上我将生字进行了巧妙分类, 以词语的方式呈现。第一组包括了要认的生字, 重在读准音;第二组涵盖了本课要求写的左右结构的生字, 不仅要读准字音, 还要进一步书写。书写生字并不是一味地给予, 我引导学生观察, 发现“洲、瑞、殊、涉、骤”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并且左窄右宽。源于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 相信他们的印象是深刻的。

教是为了不教, 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规律性的东西。对于5个左窄右宽的字, 我重点指导了笔画最多的“骤”字和最容易写错的“涉”字。让学生触类旁通, 提高写字的能力。“骤”字的教学重在教给学生笔画较多的字的书写方法以及“雁不双飞”的书写规律。为了让学生牢牢掌握“雁不双飞”的书写规律, 我及时呈现一二年级学过的类似的字“送、这、迟、欢、食”等字, 加以巩固。教学“涉”字时首先展示了这个字的字体演变过程, 让学生感受到汉字所蕴涵的民族文化, 感受到了“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不同字体的形态美,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识字写字的浓厚兴趣。根据字形猜字义, 将字音、字形、字义的教学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也让学生感知到了汉字的构字规律。

篇4:《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一、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但合作效果不佳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解决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是刚开始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所以各别学生不知道应该怎样合作,特别是对于个别学困生,不会讨论,不想讨论,所以造成合作的不那么愉快。虽经过不断启发、鼓励,学生们都参与到了小组合作学习,但浪费了不少时间。

二、课堂内容安排不合理

从三年级和本班学生的情况来看,生字词的把握仍是一个重点。在上课前,已经给学生布置了预习的作业,但个别学生预习不充分,所以在生词学习上也耽误了一些时间,以后会将生词在第一堂课做重点练习,在第二节课只做简短的温习,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增加詞汇的作用,时间安排也更合理。

三、没抓住学生的亮点

“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中存在着确定性,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及时抓住这意外的精彩,捕捉这节外生枝的亮点,并由此拓展开去,打开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向纵深处体会,加深情感体验。意外总会带来精彩,师生间这样的对话交流,这样的情感碰撞,远远超出课前备课的预设,远远超出教学的预定目标。但我却忽略了这样的亮点,对于学生的精彩的意外之言,总是没有把握住。

但我认为本节课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我觉得还是有些许亮点,也是自己的一点心得,二得:

1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尤其是阅读课文,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因此,作为《燕子专列》这样的阅读短文,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生的自读自悟,注意加强朗读教学,注意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表自我见解的能力,整节课围绕“爱”之主题构建课堂,理解层层推进,情感步步升华。

2在朗读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教学。先由我指明A生读第一自然段,A生读完后由他挑选B生继续朗读,但在朗读前要先评价A生朗读的优点和不足,在这样的活动中,虽然只是寥寥的几句评语,但学生锻炼了自己的口语,也学会了如何客观的评价别人。然后在小组合作读课文,同时在每次学习自然段的内容时也会对该自然段进行齐读训练,在这样的不断变换的训练中,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更加熟悉。

篇5: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

一、从全文入手,观文之结构。

初读课文时,先请学生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了解这篇文章,作者在写的时候是先从外形入手,而后看其动,观其静,将燕子的活泼机灵尽显于读着眼前。知道作者是这么行文的,并不是最终的目标,我们还应然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行文,如若将此三节内容互颠顺序是否可行?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之间逐渐清晰,我们接触一动物,首先看到的总是外在的形象,而后才会进一步去观察,了解它们的活动特点,看他们动静之间的变化,此时的了解便逐渐深入了。

二、从段落入手,观文之细节。

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对于燕子外形的描写,作者先分后总,用简短而有力的语言描写了燕子的羽毛、翅膀和尾巴,并总结了它给人留下的特点“活泼机灵”。在学习时,除了了解作者如何来写小燕子的外形,以及构段的方式外,我还设计了问题,请学生说说,为什么作者不将小燕子的其他各部分一一描述清楚,这样,我们眼前的小燕子不是更清晰了吗?我甚至还学着作者的样开始描述燕子身子的其他部位。学生边听边思考着,他们很快就向我提出了质疑,这样写太啰嗦了,反而把本来描写得很精彩的燕子的羽毛、翅膀和尾巴的特点冲淡了。也由此,他们得出结论,描写动物的外形不是面面俱到就是好,抓住有特点的地方写出特色来才是关键。到此,他们又学会了一招表达的方法。

三、从字词入手,观文之精妙。

在学习课文三、四两个小节时,我主要通过学生对段落中几个用得极为精妙的字词的品读,让他们不仅享受了精到的文字的魅力,也让他们品悟到,用词的准确,就能使文章的语言鲜活起来。

这一目的的达成,我是通过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来完成的,“作者眼里的燕子是那样的活泼机灵,我们再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燕子飞行时的情景把这特点写出来的。”而后请学生圈圈画画,感受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篇6:《快乐的小燕子》教学反思

《快乐的小燕子》这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的情景...《快乐的燕子》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的情景。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燕子优美的外形、优美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美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篇7: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以前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按课文顺序,把燕子妈妈三次让孩子去菜园观察茄子和冬瓜的区别一一讲授出来。这次,我根据课堂教学改革要求,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 大胆放手而展开教学。

一、小组合作,快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小燕子去观察了几次茄子和冬瓜的区别?每次观察到什么?燕子妈妈每次又是怎么说的?为什么小燕子前两次没有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引导孩子理解因为小燕子认真观察了,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所以燕子妈妈笑了。课文中心也迎刃而解:要学习小燕子,善于观察,认真思考,才会有新发现。这不但让学生自己完成了学习任务,还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精神,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

二、以感情为纽带,在品味语言文字中体会情感。本节课,我引导学生以“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为主线,架起师、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桥梁。我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男女分角色朗读、师生分角色朗读、小组比赛读、有感悟地读??把以前“以老师讲为主”改为“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自主学习。

三、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拓展部分时,我让学

生再认真观察冬瓜和茄子还有什么不一样?提示学生观察茄子和冬瓜的切面有什么不同,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使学生知道,冬瓜和茄子不仅在表皮上有区别,在内容上或味道等方面都有区别。这不仅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认真有序地观察事物,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篇8:燕子的语文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 语文教学不能只是满足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是获得真正的言语智慧。那么, 就一个具体的文本来说, 怎样教才能使学生获得言语智慧? 应在充分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上下功夫。那就必须深入研读文本, 细细咀嚼文本语言, 悉心体味, 发掘内蕴。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我试图在两个向度上开展语文教学探索: 一是发掘这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 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 二是遵从语文能力背后的规律, 把语文教学从关注文本内容转到重视文本形式上来, 将理解文本内容与发现文本表达和谐统一。因此, 我把核心教学目标确定为:感情朗读课文, 感悟燕子的外形美和它给春天带来的许多生趣;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展开想象描绘景物以及精心构思的写作特色。努力将这两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落实。

一、在一“增”一“减”中, 尽显文本语言的精妙

优美散文的欣赏指向审美, 而审美是以文本为依托的。文本的特性要求阅读教学要运用多种手段, 帮助学生去感知美、领悟美。要真正透过字面, 赏出美点, 品出个性, 领略文本语言的精妙。

精读课文第一段, 在感悟燕子外形美之后, 我告诉同学作者就是这样抓住特征, 寥寥几笔, 就生动地表现了小燕子的外形美。紧接着, 我让孩子们将假托的一位学生写的燕子外形片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一个圆溜溜的脑袋, 一对清澈明亮的眼睛, 一张尖尖的小嘴, 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 加上剪刀似的尾巴, 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与课文作比较, 说说是学生加了内容的文章好, 还是原文更好, 并说明理由。孩子们通过比较感受到作者写得更好, 因为他写的小燕子的特点是它独有的, 而小朋友补充的三个特点是小鸟们共有的, 没有多大意义。我将孩子们的体会加以提升:作者是选取了小燕子身上三个最显著的特征来写的, 使小燕子的形象特别鲜明, 而增加的部分是小鸟们共有的特点, 没有特色, 反而冲淡了小燕子的形象。从而明了观察描绘的宗旨———抓住显著特征。

学习第二段, 先请学生找到作者选取的春天的景物: 微风、细雨、柔柳、嫩叶、草、叶、花, 接着将我缩写的三个句子“二三月间, 微风吹拂着, 细雨从天上落下来。柔柳展开了嫩叶。草, 叶, 花, 聚拢来, 形成了春天。”与作者写的逐句比较,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依次表现了春风的轻和春雨的细、柳条的数量之多和柳叶的色彩之嫩、花草色彩的斑斓以及春天无比的烂漫! 并随交流逐次将三个与之意思相匹配的古诗句与每一句话一一对应来吟诵———“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使春的美融入了诗意, 更令人无限回味。

在这一“增”一“减”的比较中, 学生充分感悟到: 作者的语言更加精妙, 无论写得简约还是细腻, 都是紧扣景物的特征, 都将景物表现得更加富有特色, 富有韵味。

二、在“比较”“追问”中, 探求文本构思的精到

文本结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点, 每篇课文在其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 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精读文本, 只有把握好谋篇构段上的特色, 才能深入品味文本构思的精妙。文章在谋篇布局上颇有特色:从全篇来看, 本文作者先写燕子的外形, 再写美丽的春光, 最后以飞行和休息这一静一动的对燕子活动的描述, 展示了燕子给春天带了的无限生趣。从构段来看, 第三段无疑是全文的最大亮点。因此, 我带领学生对第三段用心入情地去进行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着眼点的感受、理解、丰富, 充分领略本段作者的精巧构思, 获得作者的语言智慧。

首先, 我引领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这一段作者都在写小燕子飞行的“轻快”, 却要写两个场景, 可见这两个场景一定不一样, 那不一样在哪里? 学生经积极思维后充分比较, 发现了这两个场景的第一处不同在“燕子飞行的姿态”:第一个场景中的燕子是“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 第二个场景中的燕子是“横掠过湖面”。一个“斜掠”, 一个“横掠”, 更体现了燕子的“舞”姿曼妙。第二处不同在“表现燕子飞行轻快的侧重”: 第一处侧重写“快”, 说在短短的“‘唧’的一声”里, 燕子就已从“稻田上”飞到“柳树下”了, 作者用那“唧的一声”来衬托燕子飞得轻快; 第二处侧重写“轻”: 说燕子剪尾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 小圆晕就一圈一圈荡漾开去。作者用它们漾出的小圆晕来烘托燕子飞得“轻”。我引导学生明了: 作者在这段文字里以一个“声”、一个“形”, 烘托燕子飞行的特质, 给我们带来听觉和视觉的双重美感。这就是作者精到的构思。

紧接着, 我追问:作者写燕子的飞行, 除了表现了“轻快的特征”外, 还表现了燕子的什么性格特点呢? 同学们就本段换一个角度思考, 就有了意外的收获, 意识到本段还表现了燕子的“活泼可爱”:一是边飞还要边叫, 好像在说“瞧我飞得多快呀”; 二是横掠过湖面还要冒险沾一沾水面, 炫一炫飞行技巧。作者对小燕子飞行的描写实际上印证了第一段中所写的燕子的一个特点———活泼机灵。课文第一段中的外形特征无法说明燕子的活泼机灵, 作者在描写燕子的飞行中恰如其分地渗透了燕子的个性元素, 使得文章前后照应, 不可谓不精到。

三、在以“文”幻“诗”中, 领略文本意象的精致

袁行霈先生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蒋寅先生认为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意象表达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传递给读者的是阅读趣味。本文的第四段, 作者以一连串美妙的意象表现了燕子休息时别样的情趣。我先让学生细细欣赏作者由“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触发而创作出的绝妙意象:那电杆之间的细线是五线谱, 那休息的燕子是音符, 那小燕子正在那天然的五线谱上谱着一支春天的歌。在图文对照的品味中, 学生获得了一份形神兼备、音画结合的独特意象, 无不陶醉其中而欣欣然。接着, 我让孩子们体会这里的“痕”比“条”“根”等量词好在哪里? 他们感悟到: 因为电线又远又高, 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丝若有若无的痕迹, 所以用“痕”更加传神地表现了细线的独特韵致。最后, 我赞叹道: 作者以蓝天作背景、细线作谱子、燕子作音符展现了一个浑然天成的曲谱, 真是如诗如歌。顺势出示了将本段文字变成的一首小诗, 请同学们配乐吟诵, 在一遍又一遍的动情吟诵中再一次倾情品味作者信手拈来的意象的无限韵味:“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在蓝天的映衬下/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四、在“舍弃”“坚持”中, 适度体味文章的主旨

任何文本都是情境的产物, 作者在文章中透露出来的心境和态度不容忽视, 乃至作者为文的处境都会成为深入解读文本的通道。作家的写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创作环境、特定的写作心情……这一切, 决定了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常常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得作者之用心”, 这样的解读才会更为真实丰满而深刻的。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以及前人对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因此, 通常我们会把握文本的背景, 把文本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情境还原”。这样, 可以使阅读的体验更加丰富, 使文章的主旨更加鲜明。

原本设想将《燕子》与原文《海燕》相比较, 再将作者的写作背景给孩子们做详细介绍, 体念作者这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在“离家是几千里, 离国是几千里”的海路上, “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时从内心喷发的对祖国和故乡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但是, 以中年段孩子的思想认识水平, 要明白近一个世纪前的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 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工农群众和革命知识分子的历史, 是有些勉为其难的。更何况, 那也将无形中抹杀掉文本原已带给孩子们的美好与乐趣。

作者深刻的思想和厚重的情感固然是我们应该把握的, 但是节选的文本本身并没有流露这点。课文中, 充盈着的是作者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燕子的喜爱。因此, 从文本的角度出发, 从编者的立场出发, 兼顾中年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我认为在主适合。

摘要:语文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获得真正的言语智慧。那么, 就一个具体的文本来说, 怎样教才能使学生获得言语智慧?应在充分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上下功夫。那就必须深入研读文本, 细细咀嚼文本语言, 悉心体味, 发掘内蕴, 运用巧妙的方法, 引领学生学习语言, 品味文本语言的精妙, 探求文本构思的精到, 领略文本意象的精致, 适度体味文章的主旨, 力求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

篇9:《燕子》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描写花红柳绿、燕子飞舞的春天美景。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生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的感情;二是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儿歌《春天多美好》导入。

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

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

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春光明媚,燕子翩然而至。她拉开了美丽的春天画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

2.指导看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

(2)按一定顺序(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说说图上的哪些景物描绘了春天的美丽。

(3)图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它在图上起什么作用?(先让学生充分讨论,再把这几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鼓励学生把自己从图中感知到的内容和从自然界中观察到的景色联系起来描述,使学生对春天美景和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

3.配上欢快的乐曲轻声诵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容易读错的字词要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写一件什么事。

4.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5.检查初读效果。

(1)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你看到了哪些画面?(可爱的小燕子,花红柳绿的春天景色……)

二、细读课文,审美悟情

课文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春景图,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说说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体会到春天的美丽和燕子的可爱。(学生带着问题细读文本,并在文中圈点勾画,准备交流。)

(一)品读春天的美丽。

1.“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最好?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

2.“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1)“赶集似的聚拢来”描写了春天怎样的景象?

(2)谁能把春天“光彩夺目”的感觉读出来,自己先试着读读看。(练读,指名读,齐读。)

3.我们都陶醉在这万紫千红、烂漫无比的春光中了,小燕子也被这美丽迷人的春色吸引了,它们从南方赶来——(引读)

4.春天的景色真美啊!细雨绵绵,柔柳如丝,百花争艳,春光灿烂……让我们把描写春景的这段话背下来。

(1)指导背诵。可以把这段话分成4个层次来背诵:第1句写季节、细雨;第2句写微风吹拂柔柳;第3句写草、叶、花;第4句写燕子。

(2)配乐背诵。表达出对春天景色的赞美之情。

(二)品味燕子的可爱。

1.从南方飞回来的小燕子是什么样的呢?(这一自然段抓住了燕子的外形特点,先写燕子乌黑光亮的羽毛,再写燕子轻快的翅膀,最后写燕子剪刀似的尾巴。这几部分连到一起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些描写突出了小燕子独特的形象。)

(1)面对这么机灵可爱的小燕子,你愿尽情地赞美它吗?让我们用喜爱的语气读好第1自然段。

(2)你记住小燕子的外形了吗?

引背:一身——一对——加上——这就是——

2.春雨蒙蒙,燕子飞来了,为春天增添了生机。小燕子为春天增添了什么样的生机呢?

(1)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燕子飞得很轻快、很优美。)

(2)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斜”“掠过”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灵活优美的姿态。)

(3)朗读第3自然段,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

(学生练读,指名读。)

(4)指导朗读。

(5)填空,练习背诵,并用彩笔画出哪些词语表现了燕子飞得快、飞得美。体会这些自由飞翔的美丽的小燕子为湖光山色增添了情趣。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 )过,唧唧地( )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 )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 )过湖面,尾尖偶尔( )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 )开去。

3.燕子在水面上翻飞,好像在表演着水上芭蕾。终于,有几对燕子飞倦了,他们在哪儿休息呢?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你能从这一段中找出两个打比方的句子吗?读一读,说说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指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把电线比喻为“几痕细线”“五线谱”,把小燕子比作“音符”,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画,然后让学生谈对“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的理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蓝天作衬,电线作谱,小燕子是跳动的音符,从而感受自然之美,春天之美。)

(2)燕子不仅飞行时是美的,连它落在电线上休息都被作者描绘得这么美。想象你就是春天的燕子,请你用几句话来说说飞行的快乐,赞一赞春天。

(三)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三、研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1.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顺序。

(1)这篇课文是按照不同方面来叙述的,课文的4个自然段从4个方面介绍了燕子,它们分别是燕子的外形特点、燕子从南方飞来、飞行的燕子和停歇时的燕子。(板书:外形 南归 飞行 停歇)

(2)第1自然段的描写顺序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课文先写了整体(一身乌黑的羽毛),再写局部(轻轻的翅膀和剪刀似的尾巴),最后又回到整体(凑成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板书:羽毛 翅膀 尾巴)

2.这篇课文不仅写了燕子的外形,还写了燕子飞行的姿态;不仅写了燕子飞行的动态美,还写了燕子停歇的静态美。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才更美丽,也更有生机,使人们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充满活力。课文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板书:动态美 静态美)

3.描写具体生动,用词准确,语言优美是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四、立足文本,擴展阅读面

1.春天到了,感受着春天的温馨和甜蜜,人们自然而然想起古人对春天的赞美。说说你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雨》)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2.老师也想起了一首诗,请同学们读一读。

春燕

黑色雨季承载着一季的相思

翩然飞过冬雪初融的春日

回旋着停留在古老的屋檐

筑起了暖巢营造着春天的故事

细雨斜斜地织

染绿满天的柳丝

春草慢慢地绿

绿成多梦的雨季

3.请你也用几行小诗或几句话来赞美春天美景或灵活、可爱的小燕子吧!

作者单位

云大附小

篇10: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苏教版语文《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燕子优美的外形、优美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美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画、话结合,感知燕子的外形美

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准确生动地描写了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知燕子美丽的外形,我先让学生细读课文,再闭上眼睛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燕子,让燕子在自己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燕子的外形美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一边听课文的录音,一边把燕子在纸上画出来,(请一位同学画在黑板上)。画好以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画的燕子介绍给同学听。最后让学生把感受到的燕子优美的外形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通过由话到画,再由画到话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知力。

二、咬文嚼字,品味燕子的动态美

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斜”字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什么?“掠过”在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轻声读读句子,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斜着”、“掠过”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那么“沾”在这里应作什么讲?能换个词吗?(碰、撞)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沾”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

咬文嚼字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三、运用想象,欣赏燕子的静态美

运用想象可以使文中描述的事物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表象,这是感悟课文内涵的重要方法之一。

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了燕子歇息时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画面。文中把燕子落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比喻成五线谱,学生较难理解。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燕子飞倦了怎样休息?启发学生想象:对照一下插图,再闭上眼想象,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杆上的燕子变成了什么?那几根电线呢?书上哪个词表示出了看不清楚?谁能把它画出来?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先画了几根若有若无的细线,又在细线上画了几个小黑点。我随手在画上添了几根线,把学生画的小黑点连成了一组五线谱。问:“这像什么?几只燕子变成什么了?”仔细读读句子,品味一下,联系刚才想到的,又能体会到什么?再闭上眼睛,把烂漫无比的春天和燕子歇息时的情景联系起来,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通过想象,学生不仅感悟到了燕子歇息时的静态美,而且领悟到了活泼可爱的燕子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意境,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与鉴别的能力,而这也正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祖国的语言文字魅力无穷,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说画表演等来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意和情,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燕子教学反思2

《燕子》这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成功之处:课文第三自然段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在感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了燕子歇息时与春景互相映衬的美丽画面。文中把燕子落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比喻成五线谱,学生较难理解。我是这样启发学生想象的:对照一下插图,再闭上眼想象,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杆上的燕子变成了什么?那几根电线呢?再抓住“几痕”进行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采用了简笔画突破疑难点,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再出示五线谱,学生就能轻而易举的理解了这个比喻句。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本来以为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可是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性不高,文章只有几个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显得没有生气。有可能是开学初,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的氛围中。就如体会小燕子飞行这一段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能抓住“斜着身子”、“掠过”、“一转眼“横掠”……等体会到燕子飞行的轻快有的也能从中体会到燕子喜欢春天,高兴了,还会变着花样飞行。

不足之处:课堂中,总有几个学生是课堂的主导,大部分孩子没有参与性,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是我要反思的。通过光彩夺目的春天气息,表达的情爱情节,没有体会出来。

篇11: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之上的。我过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要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乐知者“,就应使学生从心理上想学、爱学、乐学,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将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将形、声味人、动等感情强烈的内容和当时的情境再现出来;能营造一种赏心悦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得主动,学的感兴趣,学得快乐。学《燕子妈妈笑了》一课时,可利用flash技术设计这样一个情景:在屋檐下有个鸟窝,里面住着小燕子和燕子妈妈,小燕子飞来飞去,玩儿的很开心,远处是一片长满各种各样蔬菜的菜园。让孩子们变观看多媒体的画面边感受小燕子的快乐,然后问:”看到小燕子这么快乐,燕子妈妈说了些什么呢?随即播放燕子妈妈说话的幻灯片,也让学生展开想象,燕子妈妈还会说些什么,再一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再情景中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燕子妈妈笑了》讲的是小燕子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之处,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为了使孩子们有关直观的印象,除了在黑板上贴冬瓜和茄子的图片外,还可以去菜市场购买实物。可是现在的冬瓜表面很光滑,什么细毛也没有。要到了了秋天打了霜以后菜会有带毛的冬瓜,而且带毛的冬瓜是一起的旧品种,现在也不大种了。因此,要把没有细毛的原因告诉学生。

在理解课文时,我通过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朗读指导,如范读、领读和引读等,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敢于阅读的习惯。

篇12: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今天上完了《燕子专列》这篇课文,感觉比较好。学生的朗读情感在这节课上发挥得非常好,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刚开课时,我只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感人的故事。只要大家用情去读,一定会被文章的内容所感动的。接着我就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把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完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而且我还鼓励和启发学生最好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生充分读书后,我检查了学生的读书情况。在我指名朗读的学生中,我发现今天的孩子个个非常用情,使我非常受感动。学生通过自己读书也知道了课题为什么叫《燕子专列》。特别是我问学生,读完课文后给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谁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时。马上就有学生说出了“爱”字。

紧接着我问学生,燕子在我们的眼里本来就是很可爱的生灵,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从哪些地方表现出了人们对燕子的爱呢?有学生说,是瑞士政府和瑞士人们不怕寒冷四处寻找动僵的燕子的行为。学生有了这样的理解后,我顺势引导学生把文中描写的感人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在一节课里,学生都充满了非常饱满的热情,无论是朗读课文还是表达自己的情感,都非常的好。尤其在学习第三节时,学生抓住了“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和“四处寻找”这几个词语,而且他们还会把去年刚刚下过的大雪和课文联系起来,有学生说,下大雪人们一般都会待在家里不出去,可是从这些词语中我仿佛看到了瑞士人们在严寒中寻找燕子的情景,这是我非常受感动,人们为了救护燕子不怕严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篇13:《燕子专列》教学建议

一、揭示课题, 联系生活, 初知人鸟之情

1. 形象描述。

为缩小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让他们尽快走进文本, 新课开始, 可这样引导:同学们, 你喜欢燕子吗? (板书:燕子) 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凭借影视和课外阅读获得的有关知识, 从漂亮的外形、清脆的鸣叫、庄稼的卫士等方面叙述, 初步了解人与燕子的情意, 为阅读感悟课文奠定基础。

2. 揭题引疑。

课题“燕子专列”既富有情趣, 又具有悬念, 它给了学生质疑和想象的空间。在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初知人鸟之情后, 可这样引导:今天所学的《燕子专列》 (板书:专列) 写的就是人与燕子间的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看了课题, 你感到奇怪吗?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提出疑问:以往所说的“专列”都与人有关, 怎么会有“燕子专列”?燕子要去哪里?是谁, 在什么情况下为它们安排“专列”?)

二、初读课文, 把握内容, 感觉人鸟之情

1. 自由朗读课文。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 然后分自然段指名朗读, 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读通顺。

2. 读中思考, 整体把握。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燕子专列”是在什么情况下安排的?为让燕子登上专列, 人们做了些什么?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自读思考后指名回答, 先一问一问地说, 然后连起来说, 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初步感觉人鸟之情。

三、凭借描述, 展开想象, 感悟人鸟之情

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的描述想象为生动形象的画面, 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是促使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 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方法。为此, 可抓住语言形象与语言情感的聚焦点, 引导想象画面, 描述情境, 感悟人鸟之情。

1. 由画面感受怜悯之情。

学生读第2自然段后引导他们抓住“很疲劳”“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词语, 以“我来到, 看到, 听到, 我想”的句式描述课文描写的情景,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面对大雪漫天飞舞, 燕子横七竖八的惨不忍睹的画面, 抒发自己内心的沉重、焦虑, 感悟人们对燕子的怜悯之情, 为下面的阅读想象奠定基础。

2. 由政府的呼吁感受关切之情。

课文第3自然段有这么一句:“于是, 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 寻找燕子, 把它们送到火车站。”这是课文的承启句, 既是上述凄惨画面的结果, 又是下述感人情景的起因。句中的“呼吁”, 为学生提供了话语空间。可这样引导:面对这么多可怜的燕子, 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是那么焦虑。就在人们焦急万分的时刻, 电视和广播向人们发出了怎样的呼吁呢?你能想象叙述“呼吁”的内容吗?让学生灵活运用第2自然段提供的语言材料, 想象并叙述“呼吁”的内容, 既训练了思维与表达, 又能进一步感受人们对燕子的真切关心。

3. 由典型的人物感悟真切情感。

课文先叙述瑞士居民顶风冒雪寻找遇困的燕子, 接着重点描写小姑娘贝蒂和爸爸妈妈一起从早到晚救护冻僵的燕子的情景。前者是面, 概括地写;后者是点, 具体地写。可先引导朗读写居民们救助燕子的句子, 让学生想象描述:读了这段话, 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抓住“纷纷”, 想象男男女女齐上阵、老老少少齐出动的情景;抓住“冒着”“顶着”, 想象人们顶风冒雪抗严寒, 想方设法救燕子的情景;抓住“四处”, 想象人们在田野里寻找, 在小河边行走, 在树林里穿梭, 在山崖上攀登的情景, 感受人们救鸟心切, 助鸟心诚。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充当某一角色, 教师 (也可让学生) 以下列问题 (可灵活设计) 作现场采访, 进一步体会人物情感: (1) 小朋友, 春寒料峭, 大雪纷飞, 你也加入了救护燕子的行列, 不怕寒冷吗? (2) 老奶奶, 您年纪这么大了, 天又这么冷, 就在家休息了, 为什么也出来救护燕子呢? (3) 小伙子, 你腿脚不便, 理应在家休息, 为什么也出来呢?

对孩子救护燕子的描述是课文的重点, 切实感受其画面, 是体会人鸟之情的主要前提, 可引导学生细读想象:读了这一段, 你看到了怎样的小女孩, 令你感动的是什么?为什么感动?让学生说出看到的画面, 说出自己感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引导想象:同学们, 如果你是小女孩救助的燕子, 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获救的吗?让学生从小鸟的角度, 具体想象叙述救助燕子的一个细节, 如攀上陡崖救助, 爬上小树救助, 走上冰面救助……从而在细节的想象描述中, 感受孩子为救助燕子付出的辛苦, 感悟她对燕子深深的爱。

四、凭借语言, 丰富画面, 升华人鸟之情

篇14:《燕子专列》教学设计

本设计凸现“用教材”的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用“图”、“文”,把图作为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文字训练的材料,把文作为提高朗读能力和品词析句的一个范例。在教学中,教师关注的不是教材本身蕴含的知识目标。而是追求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欧”“洲”等11个生字,会写“欧”“洲”“瑞”等14个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受到爱护动物的教育,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难点]

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表达的效果。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的挂图或投影片,搜集有关燕子春来秋去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激发兴趣

1.喜欢小燕子吗?能唱一支赞美小燕子的歌或背一首描写燕子的古诗吗?

2.板书课题,齐读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读了课题.你想了解点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歌曲、诗入手,虽简单、朴实。但这是“真功夫”,是“厚积而薄发”。“发”在哪儿?这就要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的平台,巧妙引导。灵活渗透,实现新旧知识的建构。当学生面对《燕子专列》这一富有个性化的课题时,趣——自然浓!情——自然深!问题——自然也不少!可以说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初读课文,自读感悟

1.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讨论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从两方面想:一是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吁人们寻找燕子,开出燕子专列;二是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寻找燕子,专程为燕子送行)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自读向浅悟发展,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在对文本“预设”与“生成”的双重情境中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建构起对文本的整体认识。]

三、再读课文,自主探究

1.默读课文,标出小节,画出生字新词。

2.分学习小组自学生字新词,教师巡视,相机点拨。

3.检查反馈:(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2)指名认读生字,注意“殊”不要读成chu;“骤”不要读成zou;“濒”不要读成pin。

相互交流识记生字的妙招。

(3)开火车读词语:欧洲、瑞士、舒适、启程、特殊、骤然、跋涉、政府、踏雪、救护、载着、饥寒交迫、温暖、救护、车厢、致谢。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把人们对燕子的关爱写具体的。

5.汇报交流:①政府的呼吁;②概括地写居民们是怎么做的;③具体写一位小姑娘是怎么做的。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考虑学生的学习情态,更应该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进教学的进程,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扫除阅读障碍,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得。]

四、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1.小结过渡:人们帮助燕子也好,救助燕子也罢,都是源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爱!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爱”呢?我们要怎样读才能体会这种爱呢?

2.重点指导读好第三、四自然段。

(1)第三段,应读出居民纷纷走出家门,不顾天气恶劣、路途艰难去寻找燕子的情感。

(2)第四段,要读出小姑娘贝蒂和父母一起,不怕危险、不怕寒冷寻找燕子的经过,要突出险(“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救助燕子多(“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丝毫不想自己(“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这三层意思。

3.指导看图,引导想象。小贝蒂在哪儿发现了燕子?她是怎么做的?会说什么呢?

(1)自己练习讲一讲;(2)指名说一说。

4.总结谈话: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人们用爱、用情,编织了多么美好的故事。让我们再读课文,去体会人与动物之间这美好的感情吧!

[设计意图:攀疑入境,缘文解情,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用“爱”来凝聚学生的思绪,让学生潜心会文,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欣赏、感悟,体会人们对燕子的深深爱意。]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指导书写,描红,学生抄写生字和生词。

2.熟读课文,上网搜集或查阅报刊资料:①了解燕子的信息;②阅读有关人与动物之间和谐共处、互相帮助的文章。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课堂,每一节课我们都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把搜集或查阅资料看作是一次难忘的旅行,有惊喜,更有收获……只有这样,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听写词语:欧洲、瑞士、舒适、启程、特殊、骤然、跋涉、政府、踏雪、救护、载着、饥寒交迫、温暖、救护、车厢、致谢。

2.根据自己的体会,在“人”和“燕子”之间加上合适的词。

3.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可能’加上“帮助、喜欢、爱、救助”等词。

4.解题、质疑:什么叫专列?燕子会飞为什么用专列送?课文哪一节说明了原因?

5.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节,交流用专列送燕子的原因。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不能拘泥于简单的对词语的识记和对文本内容的粗浅认识,应该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

二、细读课文,深化理解

1.小结过渡:人们帮助燕子、救助燕子。都是源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对动物的爱!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爱”呢?

2.读书圈画,讨论交流。

(1)居民: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概括写)

(2)贝蒂:脸冻得(),手冻得(),但她一点也()。(具体写)

3.重点指导读好第三、四段。

(1)你觉得该怎么读?

(2)学生练习后指名读。

(3)评议,再读。

4.看图,引导想象,丰富课文内容:小贝蒂在哪儿发现了燕子?她会怎么做、怎么说呢?(先自己练习讲一讲。再指名说一说)

5.让学生看图,将课文第四节内容进行扩充、写具体。

6.交流。

7.总结过渡: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人们用爱、用情编织了多么美好的故事,让我们再读课文,去体会这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感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是重点。应通过析词品句,将“爱”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和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入境始与亲”让学生去品、去悟、去思、去表达,让贝蒂的言行在学生的心目中“沉淀”。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感情。]

三、品读欣赏,迁移运用

1.创设情境,指导写话。

(1)列车载着获救的小燕子。也载着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驶向温暖的远方。你读了这个故事,想对贝蒂说些什么呢?请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2)学生自主写话。

(3)指名读,评价,修改。评价应着眼于学生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允许学生内容有所不同,只要发自内心。合乎情理即可。

2.表情朗读,体会感情。(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情感充溢而又迫切需要表达的时候.教师就要适时为学生创设一个“相”与“析”的平台,思想的碰撞、语言的砥砺。必然能带来学生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

四、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1.播放歌曲《丹顶鹤的故事》,讲述歌曲中的故事。你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请讲一讲。

2.朗读人们爱护动物的诗歌。

3.总结: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更希望这样的故事不再是新闻!

4.写倡议书,呼吁全世界的人们都来保护动物。

[设计意图:“一粒沙子看世界。”演唱歌曲、朗诵诗歌、写倡议书……简简单单,实实在在,不经意间学生已经迈进了保护环境的行列,因为语文的拓展就是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学到这儿,谁能告诉大家什么叫“专列”?课题为什么叫“燕子专列”?

2.出示有关家燕的资料,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也写一首关于燕子的诗歌。

(1)春天的时候,家燕们随着温暖的春风来到它们的故乡。在那时,家燕们大量繁殖,遍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天气转凉的秋天,它们成群结队地向南移,飞到印度、南沙群岛等暖和的地方,再建一个新家。

(2)家燕有一个“怪癖”:它们总是在夜深人静、明月当空的夜晚迁飞,而且飞得很快,有时只能看见它们的影子一闪而过,根本看不清楚它的模样。

(3)家燕还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无论迁飞多远,哪怕隔着千山万水,它们也能够靠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返回故乡。

(4)家燕返回家乡后。头一件“大事”便是雌鸟和雄鸟共同建造自己的家园,有时补补旧巢,有时建一个新的巢穴。家燕们不断地用嘴衔来泥土、草茎、羽毛等,再混上自己的唾液。没多久,一个崭新的碗型的窝便出现在你家的屋檐下了。

(5)有时,霸道的麻雀会坐享其成,强占家燕们舒适的窝,家燕可不会就此罢休,它们群起而攻之,把麻雀轰走。有时实在赶不走麻雀,家燕便会十分“残忍”地衔来泥土、树枝,封死巢穴。把麻雀们统统“活埋”了。

(6)家燕体态轻盈,一对翅膀又窄又长,飞行时好像两把锋利的镰刀,家燕飞行时似一根刚离弦的箭,“嗖”地一声发射出去,它是个捕虫能手。几个月就能吃掉25万只昆虫,所以我们千万不能伤害它哟!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情感活动各异,知识、经验深浅不一,因此对同一问题就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就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对同一个情境下的刺激也就有不同的反应和表现。鉴于这些.教师要恰当地利用课外资源,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整合各种各样的材料。用爱、用情编织更美好的诗歌。]

[特别建议]

上一篇:烟草专卖局(公司)招聘新员工主持词下一篇:关于新年快乐的祝福语(7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