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日常规章制度

2024-06-28

公司的日常规章制度(精选9篇)

篇1:公司的日常规章制度

休假

一、法定节假日

1、员工可享受每年十一个工作日的的法定节日,分别为:

元旦一天,春节三天,清明节一天,劳动节一天,端午节一天,国庆节三天,中秋节一天

2、公司可根据工作需要,安排职员于法定节假日进行工作,并按照有关法律、本职员手册与劳动合同的规定支付报酬。

二、事假:

1、事假应提前3天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休假;

2、原则上事假一次性最多不能超过15天,年度累计不能超过30天,特殊情况经特殊批准除外;

3、事假期间扣除当日工资;

4、试用期内,除法定假日外,各种申请假期累计超过7天的,自动延长试用期一个月

三、病假

1、职员在月度内可凭相关证明,享有一个工作日全薪病假。如果该月未休病假,则既不能累积,也无任何补偿;

●一个日历月中,职员请病假2个工作日及以上,自第2个工作日起,按各地方政府规定计发病假工资;

●凡因重大病因须住院、手术者,工资按各地方政府规定发放,但须出具市级医院住院诊断证明。

2、凡请病假,应在病假当天亲自或电话通知部门负责人,由本人到行政人事部办理请假审批手续,本人不能到公司办理的,由部门负责人代为办理。员工在病假结束返岗当天出具指定医院(急诊除外)的病假证明,由公司行政人事部予以审核归档。

3、职员患病或非因公负伤停工医疗期限、医疗期工资发放标准按各地方政府规定执行。

四、婚假

职员结婚给假3个工作日。晚婚的(男职员晚于25岁,女职员晚于23岁,或晚于政府规定的年龄)职员向公司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按当地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须提前10个工作日向人力资源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结婚证明;

●婚假须在结婚注册登记日后3个月内使用;

●入职未满三个月的职员不得享有此假;

●婚假期间工资照发。

休假

奖励制度

员工以下表现应给予奖励:

1.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公司规章制度,思想进步,文明礼貌,团结互助,事迹突出;

2.忠于职守、积极负责、廉洁奉公、全年无违纪;

3.在日常工作中,勇于克服困难,积极主动,迅速有效地为经营提供服务、技术、设备、后勤等保障,对完成经营目标有较大贡献的;

4、在日常工作中,科学管理,大胆创新,在保障经营的前提下,节约成本费用,效果显著的;

5、在日常工作中,成绩突出,有特殊贡献,对公司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堪称楷模的;

6、完成计划指标,经济效益良好;

7、积极向公司提出合理化建议,被公司采纳;

8、考评期内出勤正常,积极做好本职工作;

9、维护公司利益,为公司争得荣誉,防止或挽救事故与经济损失有功;

10、维护财经纪律,抵制歪风邪气,事迹突出;

11、节约资金,节俭费用,事迹突出;

12、领导有方,带领员工良好完成各项任务;

13、坚持自学,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任职期内取得大专以上文凭或获得其他专业证书

14、其他对公司作出贡献,公司认为应当给予奖励的。

处罚制度

1.违反国家法规、法律、政策和公司规章制度,造成经济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2.违反劳动法规,经常迟到、早退、旷工、消极怠工,没完成生产任务或工作任务的;

3、因工作失职或领导督促不力而造成目标任务未能完成,且差额较大,负面影响较重的;

4、缺乏预见性、前瞻性,不能正确有效地领导本部门人员完成相应工作任务,致使工作受阻,造成公司较大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或使公司信誉受损的;

5、长期工作不力,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者,或不服从上级指挥,态度恶劣,工作散漫的;

6、因玩忽职守,违章操作或违章指挥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并造成相应经济损失和企业信誉毁损的;

9、在发生自然灾害和其它意外事件时,相关责任人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致使事态扩大,损失加重的。

10、不服从工作安排和调动、指挥,或无理取闹,影响生产秩序、工作秩序的;

11、拒不执行办公会议决议及公司各项行政指令,致使工作受阻的;

12、工作不负责,损坏设备、工具,浪费原材料、能源,造成经济损失的;

14、滥用职权,违反公司制度,挥霍浪费公司资产,损公肥私,造成经济损失的;

15、财务人员不坚持财经制度,丧失原则,造成经济损失的;

16、贪污、盗窃、敲诈勒索、赌博、流氓、斗殴,尚未达到刑事处分的;

17、挑拔是非,破坏团结,损害他人名誉或领导威信,影响恶劣的;

18、泄露公司秘密,从而导致公司利益受损失的;

19、散布谣言,损害公司声誉或影响公司形象的;

20、利用职权对员工打击报复或包庇员工违法乱纪行为的;

21、有其他违章违纪行为,公司认为应予以处罚的。

篇2:公司的日常规章制度

办公室日常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员工的劳动纪律,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根据劳动法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本办法适合意网意购网络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所有员工

公司领导有权根据企业发展对本制度进行修改和补充,修改和补充内容与本制度内容具有同等效力。

第一条:公司员工必须自觉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司行政管理制度,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工作时间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外出办理业务前,须经本部门负责人同意。

篇3:公司的日常规章制度

“三合一”综合管理系统的上线运行, 有效促进了公司企业发展战略的落实、企业生产运营的规范、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以及企业文化的形成。

1 全员绩效管理的目标描述

企业要实现战略目标, 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全员绩效管理 (以下简称绩效管理) 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使所有员工都有使命感, 最大限度地发挥执行力、创造力, 使企业充满活力, 进而使企业发展与员工职业生涯形成共赢。

所谓绩效管理, 是指管理者与员工之间, 在目标及如何实现目标上达成共识的过程, 以及促进员工达到目标的管理方法和促进员工取得优异绩效的管理过程。

在绩效管理中, 笔者认为绩效首先是一种结果, 即做了什么;其次是过程, 即用什么样的行为得到。概括地说, 即为以下等式:

结果 (做什么) +行为 (如何做) =绩效

绩效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有效的绩效管理会给我们日常的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好处。如果绩效管理运用得当, 对每个人, 包括员工、各级管理人员和企业都会有明显的帮助。

各级管理人员, 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 经常会为以下事情感到烦恼:需要对每项事务进行精细的管理, 时间不够用;员工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了解, 显得不积极主动;员工对应该做什么和对什么负责有异议;员工给上级提供的重要信息太少等等。

尽管绩效管理不能直接解决所有的问题, 但它却为处理好其中大部分管理问题提供了一个工具。只要管理者投入一定的时间, 和员工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绩效管理就可以使上级主管不必介入到所有具体事务中, 而通过赋予员工必要的知识来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自我决策, 员工们可以知道上级希望他们做什么, 自己可以做什么样的决策, 必须把工作干到什么样的地步, 何时上级必须介入, 从而为管理者节省时间。可以减少员工之间因职责不明而产生的误解, 可以通过帮助员工找到错误和低效率的原因来减少错误和偏差。

绩效管理是企业战略执行的重要管理机制,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绩效管理机制的企业能够成功地执行它的战略并实现它的战略目标。因此从战略的层面来说, 绩效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战略实现的重要驱动工具。

2 全员绩效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公司绩效管理思路的演变

笔者所在公司的绩效管理思路经历了从重考核到重管理的三年涅槃:2009年的重点是加大考核力度, 深入开展“治庸问责”, 完善绩效考评组织体系, 强化薪酬激励作用, 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2010年的重点是对班组和一线人员跟踪考核, 建立完善绩效考核指标数据库, 通过对员工有记录的管理、绩效化的考核, 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有效性, 是注重激励、强化执行, 利用对比、利于改进;2011年的重点则是将事前的工作计划转化为可操作的绩效计划, 为工作的过程管理制定科学的量化评价, 为工作的事后考核提供奖罚的科学依据, 是强调态度、责权对等, 形成闭环。

2.2 公司绩效管理原则的演变和完善

与公司的绩效管理思路相对应, 绩效管理的原则也在逐年完善:2009年是以人为本,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分级管理, 逐级考核;“责、权、利”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2010年除以上原则外增加了注重激励、强化执行;利用对比、利于改进。2011年又增加了强调态度、责权对等原则。绩效管理原则的变化反映了公司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在逐步深入, 管理的各环节也逐步落实。

绩效管理循环是从计划开始, 以反馈结束。能使绩效管理发挥最大作用的还是终结的环节——绩效反馈, 作用就是要让员工及时了解自己阶段性工作的成败得失、潜在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措施等, 这也是公司所一直倡导的“背对背打分, 面对面点评”的主要目的。

同时, 公司在推行绩效管理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认为绩效管理就是考核, 就是挑员工的毛病, 简单地把绩效管理等同为奖金分配, 忽略了绩效管理的导向作用。二是过于追求量化指标或结果, 轻视计划制订和过程考核。三是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存在主观因素多、评价不客观的现象。

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 其主要根源就是忘记了绩效管理只是奖勤罚懒的工具, 忽视了绩效管理与日常其他管理工具的结合运用, 为考核而考核, 导致绩效管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2.3 创新管理理念, 实施“三项管理”

针对以上问题, 公司今年开始开发三合一综合管理系统, 通过增强综合计划的基础导向和刚性约束作用, 对工作任务从计划编制、过程落实、考核奖惩三个环节形成互动联络、互为支撑, 以三项管理的深度融合提升管理公司水平, 助推公司年度重点工作的全面完成。

(1) 全过程计划管理模块。突出了过程性, 全过程计划管理遵循“纵向贯通、统筹兼顾”的原则, 包括公司、部门 (单位) 、专业 (班组) 三级计划管理。

编制计划的基本要求是工作全面覆盖、任务描述规范准确;目标指标应具体量化, 便于考核;计划应明确责任部门、主要配合部门 (单位) 、完成时间、重要控制节点、主要措施等。

目前纳入绩效考核的是公司月度重点工作计划, 由部门提出, 报请分管领导审核通过, 由办公室统一汇总, 报请公司主要领导确定, 以公司月度例会材料形式下达。

公司月度重点工作由责任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负责按周对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汇报, 完成后由分管领导进行完成质效评价, 作为当月绩效评价依据。

(2) 全员绩效管理模块。实现了与计划管理模块的无缝对接, 优化、完善的重点是在考核评价的项目及其评分标准方面, 减少了绩效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因素。

考核部门、单位方面的重点是月度计划制定是否周密合理;工作量及完成质效方面考核月度计划及临时工作是否全面完成, 优质高效且有创新;工作是否饱满且高质量完成, 是否有创新或提高。

考核中层正职方面的重点是工作责任心及态度是否积极主动, 竭尽所能完成工作;组织策划是否系统全面、执行力强;是否善于沟通协调。

考核班组员工方面的重点是考核工作态度及责任心、工作量及完成质效, 新增了业务知识及技能提升方面的内容, 表明公司对一线员工岗位成才更加关注。

(3) 全面问责管理模块。作为计划管理和绩效管理的有力支撑, 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因不履行安全生产责任、不执行公司规章制度, 造成安全生产事故、产生重大安全隐患或者是造成社会不良影响和后果, 或者是一定阶段内绩效评价结果问题突出的责任人采取一定的惩戒措施, 帮助有关部门 (人员)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便于责任人提高绩效。问责类型包括安全生产问责、绩效考核问责、专业管理问责。

问责管理的原则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严肃认真、依责论处、惩教结合。问责包括通报批评、警告、严重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职、撤职、留用察看和解除劳动合同, 以及待岗、降岗和经济问责等多种形式。

3 公司“三合一”管理专业流程

全过程计划管理流程:班组长负责录入本班组的下月工作计划, 明确每项工作的具体责任人和完成期限, 提交本单位负责人审核通过。各部门 (单位) 负责人录入本部门 (单位) 下月工作计划由分管领导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提交公司经理新增删改后核准确定下月公司级、部门 (单位) 级工作计划。计划实施过程中每周由计划管理部门 (办公室) 进行过程跟踪并通报完成进度。月末各部门 (单位、班组) 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上级管理部门进行质效点评。结果通报后转入绩效管理流程, 出现管理责任的转入问责流程。

全员绩效管理流程:部门 (单位) 考核。根据部门 (单位) 计划完成质效由分管领导考核部门 (单位) , 单位负责人考核所属班组。专业部门考核专项指标完成情况。公司主要负责人审核填写意见。人资部汇总评定等级, 公示反馈。

员工考核。员工撰写当月工作小结。公司领导考核中层正职, 分管领导与中层正职共同考核中层副职, 中层正职考核所辖管理人员。人资部汇总评定等级, 公示反馈, 参考部门等级兑现薪酬。部门全年累计考核等级不达标问责部门负责人, 员工累计考核等级不达标问责当事人。

全面问责管理流程:公示领导、人资部等相关部门根据各自管理权限发起问责。被问责人提出申诉意见。问责发起人填写处理意见及改进措施。反馈被问责人。通报结果并实施。

4 公司绩效管理的评估与改进

绩效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管理工具之一, 企业要想提升管理水平, 必须找到自己适用的绩效管理模式, 而且必须能跟其他管理工具进行有效结合。随着企业的发展, 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手段也要随之调整, 要因时因地制宜, 才能确保企业发展的新鲜活力。

通过推行全过程计划管理, 为绩效管理明确了评价依据, 丰富了绩效考核的内涵;通过增加班组级考核, 提高了员工参与度;在绩效管理方面则是突出了绩效结果的分析、反馈环节, 使员工能够及时了解工作的得失。全过程计划模块和全面问责模块在各级计划的衔接调整、业务指标打分等方面简化和完善、逐步改进, 更适合公司发展。

只有目标指引而没有船, 不会游泳的人是无论如何也过不了河的。绩效管理最为核心的技术不是制度设计, 而是绩效改进的方法。如果员工不掌握这些方法, 绩效的提升就会十分分有限, 此时不断提高指标值, 只会给大家带来无尽的压力。

篇4:日常家事代理制度的立法建议

一、我国法律关于日常家事代理制度的规定

日常家事代理制度在满足家庭生活需要、维护交易安全和保障第三人利益方面极具价值。从我国现有法律规定看,2001年《婚姻法》在第17条第2款规定:“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该条款乃是针对我国广泛存在的女方无权处理夫妻共有财产这种男女不平等现象而做出的强制性规定,维护的是女方对处理夫妻共同财产的权利。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7条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24条规定中,我们也只是看到了夫妻日常家事代理制度的影子。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国家如德国、瑞士等民法典中都有规定夫妻日常家事代理制度的条款。所以,为适应夫妻财产关系的变化,维护交易安全,我国民法典的制定中,确实有规定日常家事代理制度的必要。

二、日常家事代理的含义及其性质

日常家事代理的含义经历了委任说和婚姻效力说等变化。随着时代变迁,现在的日常家事代理是指夫妻一方在日常家事范围内与第三人为民事行为时,其行为基于法律规定对其配偶有法律拘束力。也就是,一般情况下,夫妻中任何一方可以不经另一方同意,以夫妻或家庭的名义为一定民事行为,对夫妻双方都有法律约束力。如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任何一方都有权以夫妻或家庭的名义为购物、保健、娱乐、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等行为。这是调节夫妻对外关系和维护第三人利益的重要制度。

日常家事代理按其属性无疑应属民事代理范畴,但究竟属于民事代理的哪种类别呢?学术界有不同的见解。其中较为主流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日常家事代理属法定代理;一种观点认为日常家事代理既不属法定代理,也不属委托代理,而应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表见代理。笔者认为,从本质上讲,日常家事代理应属法定代理。理由如下:第一,日常家事代理权的代理人通常是由于法律规定而有代理权的。第二,日常家事代理权源于配偶人身权。若无有效婚姻之存续则无代理权可言。第三,日常家事代理往往具有使家庭生活和睦幸福的目的。第四,日常家事代理的代理人是以夫妻或家庭的名义为一定法律行为且法律后果归属夫妻双方。

三、日常家事代理制度的范围

日常家事代理权种类单一,只限于日常家事范围。但学者们对此理解各异,在实务中也是比较难以把握的。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所处的区域、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消费观念不同。本文认为可以从人的需要入手进行分析。因为人们的基本需求是一致的。因此,具体日常家事范围应包括:第一,家庭基本生活需要。 第二,家庭较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即为家庭基本生活以外的娱乐休闲、雇工等。第三,家庭成员发展需要。即家庭成员的学习深造和教育培训。第四,为了家庭成员的利益而进行的纯获益行为。第五,家庭成员明确约定或其他有利于家庭生活和睦的行为。

为防止对日常事务作扩大解释,要予以限制。包括:第一,具有人身专属性的事务。第二,经济风险较大的行为。如股票交易和以家庭财产出资的生产经营活动。第三,处理或者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家庭不动产或大额动产的行为。第四,不利于家庭生活和睦的行为。如一方以家庭财产赠与其情人的行为。

四、日常家事代理制度的立法建议

日常家事代理在生活和司法实践中都存在。笔者认为,日常家事代理制度在民法典体系中应当位于婚姻家庭法中。具体的立法建议如下:

第X条[家事代理制度的主体]

日常家庭事务范围内,夫妻均依法享有相互代理权。

具有事实婚姻或同居关系的男女均不享有上述权利。须代理的,依委托代理规定。

第X+1条 [家事代理权的适用范围]

在下列日常家事范围内,夫妻互为代理人:

(一)维护家庭成员基本生活需求之事项;

(二)家庭较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之事项;

(三)家庭成员发展需要之事项;

(四)为了家庭成员而进行的纯获益行为;

(五)有利于家庭生活和睦幸福的其他事项。

上述行为的法律后果应当夫妻双方共同承担。

夫妻一方可以限制或排除另一方处理其效力及于自己的事务的权利;但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X+2条 家事代理权适用限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夫妻不得互为代理行为:

(一)具有人身专属性的事务;

(二)经济风险较大的事务以及以家庭共同财产出资的生产经营事务;

(三)处理家庭不动产或大额动产的行为;

(四)不利于家庭生活和睦幸福或家庭共同利益的其他事项。

除上述(一)外,得到另一方书面授权的,可为代理行为。

第X+3条 家事代理权的滥用及其法律责任

在行使日常家事代理权时,夫妻负有与处理自己事务相同的通常注意义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滥用家事代理权:

(一)超越第X+1条规定的范围或违背第X+2条规定的;

(二)在日常家事代理中,故意违反通常注意义务的;

(三)与第三人恶意串通,减损家庭共同财产或另一方个人财产的;

(四)与自己交易,明显不符合正常价格而减损家庭财产或另一方个人财产的。

夫妻一方滥用家事代理权的,他方得限制之;但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滥用家事代理权给家庭或另一方造成较大损失或第三人造成损失的,由行为人以个人财产承担法律责任。

第X+4条 滥用家事代理权的撤销

夫妻一方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另一方滥用家事代理权之日起三年内向人民法院请求予以撤销;但自滥用家事代理权的行为发生之日起六年内不行使的,该撤销权消灭。

第X+5条 家事代理权的消灭

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权因下列事由而消灭:

(一)夫妻无正当事由分居的;

(二)婚姻依法被撤销或宣告无效的;

(三)配偶一方死亡的,有正当事由的或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四)双方离婚的。

参考文献:

[1]史浩明.论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权[J].政治与法律,2005(3).

[2]扈纪华,裘敬梅.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务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3]杨大文.活跃在立法前沿的婚姻家庭法[J].法学家,1999(12).

[4]李明建.论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权范围之界定[J].长沙大学学报,2007(1).

[5]杨晋玲.夫妻日常家务代理权探析[J].现代法学,2001(4).

篇5:一般公司的日常管理制度

为加强公司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特制订以下管理制度。

一、仪容仪表规范

1、头发要保持干净整齐,不留、染怪异的发型,不剃光头。

2、服装干净整洁,不穿奇装异服,不佩戴夸张、怪异的首饰;女生上班期间不许穿吊带、拖鞋;男生上班期间不许穿跨栏、拖鞋。

二、工作行为规范

1、出入办公室开门、关门动作要轻,进入上级领导、其它部门办公室及会议室,应先在门外轻声扣门,征得同意后方可入内。

2、无特殊、紧急事务,不得打扰领导接待客人。

3、维护安静、严肃的工作气氛,不得在办公室、走廊内大声喧哗、聚众谈笑,不得在办公区域内粗言秽语、挑拨离间。

4、工作时间不谈论与工作无关事宜、不办私事、不离岗、不串岗、不脱岗。

5、上班时间不许在办公区域内吃零食、饮酒、吸烟、睡觉、玩游戏,聊与工作无关QQ,不得用公司电话打私人电话,接私人电话时间不能过长。

6、不得将私人朋友带入办公区域,影响他人工作。

7、不得随便翻动他人桌面上的文件、物品。

8、下班及休息时间要及时关闭电脑等电源,不得浪费公司资源。

9、日常认真做好防火、防盗、防破坏工作,午休或下班离开办公室期间锁好门窗,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报告。因个人的疏忽给公司造成损失,或损坏公司财物或设施得,当事人须承担相应责任。

10、在本公司内所拾得之财物,不论大小,一律要立即交给人事行政部处理。

三、办公室卫生规范

1、提前到岗做好个人工作区域清洁工作,保持桌面文件、物品摆放整齐;保持桌面卫生干净整洁;

2、保持办公室及公共区域桌椅整齐,不得乱扔污物,尽心保持公共办公区域的卫生。

3、每天下班前必须将自己办公区域整理干净,人事行政部会在每天上班之前或下班之后定期检查卫生,不合格者责令重新清扫。

4、每周二进行一次公司全员卫生大扫除,包括各办公室卫生死角清理等。

四、奖惩

对于以上规范要求,例如办公室卫生,办公室用电管理,锁门等事宜由当日值日生(值日生按每周2人轮流进行)负责,单人办公室由具体人员负责,会议室及接待室等由行政负责,行政会做不定期检查和抽查,并记录检查结果,若对个人及值日生检查不合格,都将实行考核,第一次给予通报批评,第二次给予罚款5元及通报批评,超过三次以后每次罚款10元,所有罚款全部计入员工基金,作为采购水果等,若因个人原因造成物品损坏或丢失等,相应经济责任也由当

日值日生共同承担。

五、附则

篇6:公司员工日常管理规章制度

16、策划、组织或者参加罢工的;

17、怂恿他人从事在公司内被禁止的行为的;

18、未经许可将公司机密泄漏于他人或者公开于众的;

19、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公司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20、未经许可将公司物品携带出公司外的;

21、在公司内从事盗窃行为的;

22、收受与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公司或者个人的财物的;

23、在其他公司或者办事机构兼职的;

24、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劳动教养的;

25、在禁烟区吸烟的;

26、将危险品、管制品带入公司的;

27、其他违反本规则或者公司的其他规章制度、影响公司工作的正常进行或者给公司带来损害的行为。

第六章社会保险和福利

第三十八条社会保险

员工在使用期内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由与员工建立劳动关系的人才派遣公司办理。

第三十九条公积金

员工在使用期内的公积金由与员工建立劳动关系的人才派遣公司负责缴纳。

第七章劳动安全卫生

第四十条制度的健全

公司努力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员工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以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保障员工的健康。

第四十一条设施的健全

公司努力建立、健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并向员工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

第四十二条劳动安全卫生规则的遵守

员工必须在充分熟悉劳动安全卫生规则的基础上严格遵守劳动安全卫生规则。

第四十三条劳动安全卫生责任者的任命

公司从员工中任命劳动安全卫生责任者,被任命的责任者在拥有检查权和监督权的同时,负有一月一次向总经理报告的义务。

第四十四条健康检查

公司定期组织全体员工在公司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健康检查,人才派遣合同另有约定的,从该约定。必要时,公司可以临时组织全体员工或部分员工在公司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健康检查。

员工不得拒绝公司或者人才派遣公司组织的健康检查。

第四十五条工作的限制

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司可以限制该员工工作或变更该员工的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障该员工的身体健康。

1、由于疾病或者身体衰弱,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治疗时;

2、身体存在重大障碍,有必要进行特别治疗时;

篇7:公司员工日常管理规章制度

原则上禁止员工在工作时间内的非工作会面。

第四章工资和奖金

第三十三条工资和奖金

有关员工的工资和奖金,依照公司制定的工资规则和公司与人才派遣公司之间的人才派遣合同或者劳务合同的约定。

第五章工作纪律

第三十四条必须遵守的工作纪律

公司全体员工应当遵守以下工作纪律:

1、遵守工作时间;

2、服从公司关于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调整的决定;

3、服从上司的各种工作指示和命令;

4、严守公司的秘密;

5、爱护公司的财产;

6、维护公司的良好工作风气;

7、维护公司的形象;

8、忠实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9、遵守公司的包括本规则在内的各种规章制度;

10、工作时间内禁止办私事;

11、严禁在其他任何公司或者办事机构兼任任何职务;

12、杜绝法律上禁止和不道德的行为。

13、严禁在禁烟区吸烟;

14、严禁将各种危险品、管制品带入公司。

第三十五条互相监督和报告义务

员工在遵守前条工作纪律方面负有互相监督和向公司报告的义务。

第三十六条违反工作纪律时的处分

员工违反第三十四条规定的工作纪律时,公司有权根据情节轻重对其作出下列处分(两种以上可同时并用):

1、警告:对违反工作纪律的员工给予口头或者书面警告。

2、减薪:在员工工资的20%的范围内,以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或者一年为期限,对违反工作纪律的员工实行减薪。

3、停止发放奖金:对违反工作纪律的员工停发奖金一至二次。

4、终止使用:从处分生效日起终止与违反工作纪律的员工的使用关系。

第三十七条处分的对象

员工违反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公司根据其情节轻重等,给予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处分(两种以上可同时并用):

1、一个月内无故迟到三次以上的;

2、工作时间内在公司或者外出办私事的;

3、无故早退的;

4、无故缺勤的;

5、不服从上司指示或者命令的;

6、不服从公司关于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调整的决定的;

7、未经许可在工作时间内因私事与来访者会面的;

8、使用公司财物办私事的;

9、未经许可在公司内进行与公司业务无关的集会、宣传以及从事贴纸、揭示、散发传单等行为的;

10、因胁迫、侮辱等行为给他人带来痛苦的;

11、向公司提供虚假报告或者申报的;

12、酒后出勤的;

13、在公司内吵架的;

篇8:公司的日常规章制度

一、日常养护巡查制度建立的目标

1.1建立规范, 使日常养护巡查有章可循。日常养护巡查严格按照建立的规范标准进行全面细致的工作, 可确保巡查的效率。

1.2建立制度规范, 养护人员职责明确。通过建立日常养护巡查制度, 养护人员职责明确、任务明确, 规范操作。

1.3建立制度规范, 使日常养护巡查能够积累公路养护的基础资料, 为高速公路养护提供基础技术支持和依据。

1.4建立制度规范, 使日常养护巡查融入到信息管理系统, 让养护巡查成为一条快速服务通行的途径。

二、日常养护巡查制度包含的内容

2.1巡查人员

对巡查人员要求:人员应为基层养护工区的具备一定的公路技术知识的人员, 人数确保能及时处置临时情况 (如路面遗撒物品) 和做好现场观察记录等工作, 因此至少有两名以上人员。

2.2巡查车辆

巡查车辆必须是具备醒目安全的养护专用巡查车辆, 应喷涂橘红色标志, 亦可配置警示灯具。车辆应配备反光锥筒和必要的小型作业工具和维修工具等, 一般以不应高于60KM/小时低速行驶。

2.3巡查时间

一般日常巡查安排一天上午下午各一次, 一周安排一次夜间巡查。重要时间节点 (如需要加强安保措施的重大节日等) 应加大巡查密度, 对此, 高速公路管理单位宜作出明确规定。

2.4巡查范围

巡查范围包括路基、路面、桥涵、安全设施及其他, 重点是路面。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路面巡查, 在养护技术规范中各有侧重点的规定。

2.5巡查记录

巡查记录作为养护原始资料, 应载明日期, 巡查人员亲笔签名。对害等其他情况应作出种类、严重等级、地点桩号、初步处理意见等描述, 特殊情况 (如交通事故、危及行车安全的重大不安全因素等) 必须做出详尽的记录。建立了养护管理系统的单位, 应及时将巡查记录录入信息管理系统。

2.6巡查处治

在巡查过程中, 对发现的路面遗撒物、危及行车安全的物体应及时清除;行人横穿高速公路应劝阻;可能影响行车安全地公路病害现场作出警示, 并通知维修部门立即进行保养维护处理;对发现的交通事故及时通知道路安全管理部门和路政管理部门, 做好现场安全警示管理。能够对突发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反应, 特别是在巡查中发现的影响安全通行的重大公路险情如桥涵毁坏、路基路面突然坍塌等, 应及时上报公路阻断信息, 由相关部门及时向社会发布。

2.7巡查反馈

巡查反馈是日常养护巡查的重要环节, 是巡查人员将巡查的情况总结汇报给管理人员, 以便管理人员根据病害情况作出及时的养护决策。

三、日常养护巡查制度的管理

3.1复查

养护管理者采用巡查的方式对日常养护巡查执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复查, 可以对比巡查方式发现问题提升巡查质量。

3.2检查

养护管理单位应定期对基层养护单位的巡查记录进行检查, 对比日常保养维修情况评价巡查的价值和效率。

四、结语

日常养护巡查制度的建立管理应立足于技术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要以信息化、科学化为手段确保养护及时到位、及时治理公路病害以消除安全隐患, 最终达到公路安全目的。该项制度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完善, 通过各高速公路管理养护单位的不断总结来提高制度的适用性。日常养护巡查制度是高速公路养护工作中一项重要制度, 高速公路管理和养护单位建立和加强管理对提升管护水平确保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高速公路车流存在交通流量大、车速较高的特点, 因此交通事故出现后造成的损失也较大。加强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巡查及时发现公路病害和隐患, 及时治理排除, 对保障高速公路行车安全至关重要, 必须建立一套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巡查制度予以管理。

篇9:日常生活空间的制度化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从新村选址、空间结构、户型设计和集体生活四个方面简要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人新村的规划设计思想。从空间一制度的视角,试图揭示工人新村的建造是一个包含着社会主义国家意志、基层社会组织、城市建设制度的空间化和新村日常生活空间制度化的双重过程。工人新村也成为塑造集体主义生活与确立国家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工人新村;空间结构;制度化;日常生活

中图分类号:C912.8;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6—0038—08

一、前言

工人新村作为城市空间和制度建设的双重载体

20世纪50年代的上海经历了全景式的社会主义改造,由一个商业和服务型行业职工占多数的消费型城市转变成为产业工人占重要地位的生产型城市,工人阶级也在“恢复生产、群众动员、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城市工业化”等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共产党领导权威和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自上而下的制度和宏伟叙事的阶级话语逐渐统领了工人阶级从公共领域到个人生活的全部内容,影响着他们的共同体文化的自我建构。

以工人新村为代表的上海城市住宅正是在50年代逐步发展形成的。居住从来都不只是一个造房子的简单行为,上海工人新村既是基层社会组织和城市建设体制不断空间化的过程,也是新村工人的日常生活空间不断制度化的过程。大量建造的新村伴随着新中国各项社会制度的逐步建立、调整和完善,深深地扎根于整个城市的空间和社会结构,影响至今。

9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的新一轮开发,社会阶层发生了重大的分化,城市格局也面临着根本性的重组,工人新村占主导地位的居住时代已经结束。大量被拆除的工人新村和搬迁的新村工人加速了新村制度的衰亡,“工人新村”正在人们视野中和记忆中消失,成为一段历史空白——这使得对工人新村的研究工作显得愈发迫切。

研究现状

参与了新中国三十年城市建设的法国建筑师华揽洪(Leon HOA)认为,工人新村“虽然建设标准不高,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战后城市恶劣的居住条件”,并在“在消除城乡差别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吕俊华和美国规划师彼德·罗(PeterG.Rowe)认为工人新村是新中国在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49—1957)城市住宅发展的主要途径,而这一时期也正是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人文等各方面体制形成时。付晨通过对上海曹杨新村的历史调查,认为受传统和外来两种文化影响的新村模式是一种“时代精神和社会理想的建筑符号形制”。丁桂节指出“50、60年代的上海工人新村具有一种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的理想性与象征性,新村实践也在城市与社区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新村所追求的‘幸福生活对今天和谐社区的建设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李芸通过对红色小说《上海的早晨》的阅读,认为工人新村是“某种意识形态的产物,象征着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在政治上的倾向性关怀”。罗岗从城市文化的角度提出,工人新村作为“社会主义空间生产的方式”塑造着工人群体的日常生活,代表着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空间中的登场,而这种“代表性”却在“后社会主义时期”面临着新的困境。

海外学者虽然目前还没有针对工人新村的研究,但对中国工人群体及其所处的社会和空间环境的分析却不乏精彩之作。美国汉学家裴宜理(Elizabeth J.Perry)的《上海罢工》通过20世纪上半叶上海工人的地缘、祖籍、性别、大众文化、教育程度、工作经历等特征对其集体行动的影响,显示了工人阶级自身特征的重要性;美国经济学家霍夫曼(Charles Hoffmann)的《TheChinese Worker}(《中国工人》),介绍了在毛泽东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工人的工资、组织分派、激励机制等发生的变化;另一位重要的美国社会学家华尔德(Andrew G.Walder)在其名著《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中,通过大量的访谈,揭示了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国工人与工作单位之间的全面依附关系,开创了中国单位制研究的先河;而澳大利亚学者David Bray的近作((SocialSpace and Governance in Urban China:the Danwei System from Origins to Reform》(《中国城市里的社会空间与管制:单位制从起源到改革》),则通过考察毛泽东时代的“单位制”的起源和演变,认为“单位制空间”既是中国城市空间和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城市管制的重要制度。

制度一空间分析视角

二、工人新村的规划设计

“一场革命,如果没有产生出新的空间,那么

《辞海》中“制度”一词有两个含义:(1)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2)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

工人新村是上海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居住制度,这是因为:(1)它的设计、建造、分配和管理与50年代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形成过程密不可分。可以说,工人新村既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自身也是一个包含着基层政治组织、经济政策和阶级文化习得等多方面的制度建构;(2)工人新村的大量复制塑造了一批特殊的社会群体——“住新村的工人”,他们在身份认同、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新村”特征。

空间分析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独特视角被长期忽视的状况直到最近才得到改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空间理论在城市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空间”的含义大大丰富了。在一系列的出色的研究中,法国社会学家列斐伏尔(Heari Lefeb—vre)的“空间生产”的概念占有重要的地位。在((The Production of Space》(《空间的生产》)一书中,他强调空间是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核心要素的同时,还把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空间——如住宅、学校、工场和街道的研究,提升到了与人文地理和地理政治学的空间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后,对社会现象中的“空间性”研究,也出现在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监狱分析以及英国的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美国的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等马克思主义城市地理学家对资本主义都市空间的批判之中。

本文从制度一空间关系人手,对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人新村在国家意志和基层社会组织空间化过程中的影响进行分析,凸显新村制度在建构上海工人的阶级意识、利用集体主义文化习得塑造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强化国家与个人关系等方面起到的作用。

日常生活空间的制度化

它就没有释放其全部的潜能;如果只是改变意识形态结构和政治体制,而没有改变生活的话,它也是失败的。真正的社会变革,必定会在日常生活、语言和空间中体现出它具有创造力的影响。”5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一场革命,一场从上到下、从思想到生活的革命,这场社会变革在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中也留下了痕迹。工人新村作为当时社会主义城市的理想居住空间,在选址、空间结构、户型设计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都体现着新政权的政治抱负。

工人新村的选址

新中国初期的上海,解决工人住房困难不是先从改造旧的工人住宅区开始,而是选择了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地带另辟工人新村,尽管这样的新村(包括曹杨新村在内的第一批四个工人新区)“分散布置在郊区,造成了交通、福利和公共设施更多的额外投资,推迟了市区的改建工作”。

选择这样的位置,除了方便职工上下班之外,还有制度方面的考虑。首先是由于当时对于旧区的改造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在1958年以前,上海实行的城市户籍制度的基本原则是“自由流动,重在管理”,人员流动十分频繁,人民政府在划定基层社会各种政治空间范围和人民的阶级成分方面遇到了相当的困难。尤其是在一些工人集中的旧居住区,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往往注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地方帮派势力,一次次改变着旧区原有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生态。对新政权来说,改造一个人口构成异常复杂的旧棚户区,远比建立一个新社区困难得多。越是空白的土地,建设者越是能根据新的意志,建造理想新村,选择理想的居民,树立新的生活规范——这为“新村主义”理想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相对偏僻的郊区工业区进行新村实验,还可以让社会主义的新村工人在空间分布上有别于旧区的老居民,从而更加靠近生产地点。甚至一些新工厂在选址初期就已经把生活区考虑进去了,新村成为厂区的一部分。生活地点与工作地点的靠近,在方便了新村工人上下班通勤的同时,也模糊了工作与休息、集体生产与个人生活空间之间的界限。新村工人“先生产、再生活”、“以厂为家”、“舍小家为大家”的生活方式在新村中十分普遍。

此外,选址郊区使得工人新村难以利用中心城已有的基础设施,新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就需要比较全面。从托儿所到中学,小卖部到职工医院,新村为工人们提供了几乎所有日常生活的基本服务,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一种集体化的新村生活。

空间结构的等级化——居住区规划思想

解放后的新中国百业待兴,国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体制尚未建立。在缺乏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情况下,主要的规划设计工作是由建筑师或工程师担任的。在上海工人新村规划设计的初期,规划师们采用了当时国际建筑界普遍流行的“邻里单位”的住区规划方法。

“邻里单位”的概念诞生于19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克拉伦斯·佩里(clarence A.Perry)的作品。他建议将城市细分为“邻里”。每个邻里将配置本地自有的社区设施,如便利店、社区公园、教堂和小学,所有这些都坐落在邻里中心步行范围内,并作为居民的社会活动中心。这样,每个邻里单位都可以实现相对的“自我供给”,更像一个传统的乡村。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一期)就是“邻里单位”思想的产物。

虽然曹杨新村设计在居住区内部组织、与自然环境结合方面都相当成功,“一五”期间,“邻里单位”仍然被当作资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受到了批判。取而代之的是来自苏联的“居住区”规划思想——它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城市社会结构上的体现:“社会主义大城市中,应按照‘区来组织人民的社会政治生活,配置相应的社会文化教育和生活供应等方面的完整服务系统。这种行政分区中建筑与城市规划上的体现,就是大城市结构中的居住区。”

根据苏联专家的指导意见,“居住区”与“邻里单位”不同,“区”及其“相应的社会文化教育和生活供应”是要为“人民的社会政治生活”服务的。换句话说,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应当与国家政治生活相适应。这种关系在工人新村中的体现就是“与基层行政组织相匹配的空间结构的等级化”。

所谓的基层行政组织,指的是城市各区下设街道,各街道由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实施管理,在整个政府体系中属于最基层,依靠法律上是群众自治的居民委员会组织开展工作。随着1949—1957年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实施,上海的街道一居委会基层社会组织经过多次的尝试也逐步地建立起来,并形成了“条块结合”的制度设计:“条”是指在居民工作层面上分为治保、卫生、调解、民政、计生、文教各项内容;“块”是指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设置相关负责人,例如街道主任(居住区)、居委会主任(小区)、分区块长(街坊)、楼组长(组团)等。基层制度的空间化使得居住区里的任何个人和事件都可以在空间上和组织上找到相关负责人,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空间结构的等级化是指,新村在空间结构上根据人口和用地规模,划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街坊和居住组团若干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标准。表格中,公共设施的配套标准是由“千人指标”来衡量,即每千人应该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主要是面积标准),不同规模的工人新村可以根据居民人数来确定相应的公共服务等级。

在工人新村的建造过程中,规划师们十分注意空间等级和行政等级的关系,工人新村规划设计逐渐地从单纯的技术操作过渡为一种含有“制度安排和行政组织”的实施手段。如王硕克认为:“作为居住区组成单位的居住小区,其规模相当于里弄委员会的范围,可设置一套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建筑。小区的规划结构可分为小区和基本生活单元二级,再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居住区。为了便于管理和组织生活,小区规划布局应与居民街道组织体制相适应。”汪定曾、徐荣春则认为,随着1957年的八个村相继建成,曹杨新村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居住区”。整个新村(大区)在空间规划结构上分为八个村(小区),每个村由若干街坊群构成,街坊里还有若干居住组合,与之相对应的基层行政组织为四级:(1)大住宅区(卫星镇或人民公社分社)——街道委员会(63400人);(2)小区——区委会(8000~10000人);(3)街坊群或建筑群——工区(2000~3000人);(4)居住组合——小组(300~500人)(组长:一般为读报员或楼长)。

从邻里到居住区,空间、制度(权力)的边界和等级逐渐清晰,日常生活的行政化逐渐加强。在这一过程中,工人新村空间结构的等级化和基层行政分区在时间上是同步的,内容上是互为参照的,本质上都是国家对个人生活秩序的强调。可以说二者之间的这种关联性是50年代以工人新村为代表的新中国城市住区最具特色之处。有趣的是,“与空间结构建立关联”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我

们在同时期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税务征稽制度中都可以看到这种等级化的组织方式,甚至在职务工资制度中也有所反映。“从国家的视角制定一个城市综合规划,那么统一性和严密组织的逻辑就无可避免。”作为50年代整个经济社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村空间结构和基层行政分区的关联还在行政组织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中央的协调计划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人口、社会和空间越是静止,越是标准化和统一,边界也就越清晰,越没有意外,也就越容易适应于官方的观察和管理技术。”

标准化单元设计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苏联以标准化为特征的住宅工业化思想也被引进中国。工人新村在户型设计方面也大量采用了标准化单元方法。所谓的“标准化”,指的是户型设计不是根据居民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根据国家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工业化水平,按照标准构件和模数原则设计标准户型单元,再通过标准单元的组合变化形成住宅建筑。而以标准设计方案为基础,形成的标准图集也成为城市住宅区规划建设和构件生产的依据。

采用标准化单元设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标准设计方法是在住房建设中实施计划经济的重要保证。作为国家住宅标准设计依据的“定额指标体系”通过对住宅人均面积或户均面积和造价的规定,使国家可以精确地掌握经济计划中住宅投资建设的规模与产出,这对住宅建设基本上完全由国家投资的计划经济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标准化方法大大加快了建设速度,降低了造价,按时完成了由快速工业化带来的大量建设任务,弥补了设计施工人员极度短缺的问题。但同时,在整个50年代住房建设低投资、低造价时期,不断降低的住房标准,使得人均居住面积较解放前反而呈下降趋势,几家合用厨房、卫生间的情况十分普遍,朴素的建筑外观取消了一切装饰性设计。

此外,低标准的住宅单元设计在政治上也具有意义。David Bray认为在中国50年代反浪费和城市人民公社运动中,为了降低造价,不断减小的私人住房空间和相对增多的公共设施促进了一种“日常生活集体化”的趋势。这种对集体化生活的强调在1958年以后的大跃进和城市人民公社运动中达到高潮,有些工人新村内部甚至出现了托儿所、公共食堂和街道工厂。

实际上,“国家政权与标准化空间之间的密切关系”不是一个特殊现象。城市历史学家LewisMumford在考察意大利城邦空间的巴洛克风格时认为:“这是巴洛克思维的成功,空间被组织,使之连绵不断,并将其简化为标准和秩序。”法国学者F.Choay认为,19世纪中期的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目的除了对城市居民社会生活进行现代化改造的理想之外,还含有“防止底层民众利用混乱空间抵抗军队”的目的。David Bray认为社会主义时期苏联的城市规划原则体现了中央集权与现代工业化管理技术(泰勒制)的结合。而工人新村空间结构的等级化和住宅单元的标准化设计,也让我们看到美国学者詹姆士·c·斯考特称之为的“国家的视角”:面对复杂混乱的社会现实,国家总是希望通过制度或者空间的手段使之简单化、标准化和秩序化。

集体化生活

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也是国家统领社会直至二者一体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生活空间越是被压缩,国家的意志也越能通达至底层。50年代上海新村工人的生活中,一方面通过降低住房标准(缩小私人空间)和公共化私人空间,缓解了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与供给短缺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通过对公共服务设施网点系统性的组织,把新村工人日常生活安排在一个以居住区或小区为单元的集体化生活的网络之中。睡觉之外的其他生活需求几乎都要借助于公共空间,包括每天必须的日常活动,如洗澡、吃饭、上厕所。而合作社、卫生所、银行、邮局、学校设施一应俱全,同时还预留了文化馆、运动场和电影院的位置。城市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主义建筑理念发展到极端,表现为居民统一在食堂就餐,各户住宅不设厨房,大家统一在食堂就餐;各户的拆缝补洗由集体劳动完成;家庭妇女被组织参加街道工业,幼托和照顾老人的工作也由街道统一组织。

此外,新村居民的自治组织也强化了集体化的生活方式。以曹杨新村为例,1952年一村落成同时就成立了家属委员会和工人合作社,负责对新村进行管理。当时的合作社制订了工人住宅租赁管理办法,明确住户与合作社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订立居民迁入新村的若干规定,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新村生活准则。1953年,新村在原有工人合作社和家属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在街道领导下,以宣传、卫生、社保、民政、调节和治保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新村居民委员会。居委会干部以及各楼组长,通过读书读报等经常性文化学习活动,逐渐地把退休工人、妇女儿童等闲散人员组织在新村的集体生活之中。

三、结语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们过去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现在或将来的选择,而我们今天的各种决定和选择实际上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因此,工人新村的建造过程,首先有助于我们透过历史来理解社会主义城市的空间生产逻辑:新村不仅是一种居住模式,在广义上更是一种制度,一种根植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与意识形态、经济政策、政治运动和技术发展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居住制度。

其次,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工人新村,仍然是当前城市更新和社区化运动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新村在空间布局、与基层社会组织的匹配关系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管理等一系列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和演变都将成为制定新一轮都市政策的重要依据。正如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序言中写道:“如果要组织有效果的行动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对社会制度的功能进行细致的分析,……也要同他们的运转所依赖的其他制度联系起来分析。”空间一制度的双重视角也将有助于打破城市空间操作和社会制度研究之间的藩篱,从而更好地理解上海城市空间的演化和社会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

上一篇:学习实践活动,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试题下一篇:社会发展的议论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