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

2024-06-24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精选8篇)

篇1: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

——XXXX班

一、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 对学生而言:

厦门大学于2006年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既不像研究生导师,也与辅导员不同,前者重在对已经具备较强自学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后者则主要管理班级后勤事务和学生思想工作,但目前辅导员管理的都是一个年级,辅导员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本科生导师制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作为“顾问教师”,每个本科生导师只管若干个学生,其义务是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其工作重点和最终目的都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即在低年级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高年级阶段则要适时转变为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加强。对导师而言:

在导师制中气氛和谐融洽,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环境,促进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有利于导师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导师虽然在理论知识和相关科研实践中处于优势,拥有学术权威,但是,他们和学生一样,在教学与学术水平之间存在一个“最近可发展区”。而这段区域的超越主要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导师制能够增进导师对自身“最近可发展区”的认识,强化导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意识。从而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对事物的洞察力、概括力、抽象力,以及一个人看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生来具有,而是需要通过实践训练,特别是思维训练转化而来的,即将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能力。

真正的目的:在轻松的交流中为学生答疑解惑、做他们人生的向导

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困难

1、导师都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平时可能会比较繁忙,空闲时间比较少。

2、学生主动性不强,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已经安排一年多了,却很少有学生主动联系过自己的导师。

3、导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一个沟通的桥梁和一个沟通的平台,以致于不能很好地开展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

三、学生面临的问题

1、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不够,不知道怎么学好专业知识,导致缺乏学习动力。

2、学习和生活没有目标,生活懒散,学习习惯差,导致成天沉迷于游戏中。

3、部分对于本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导致缺乏学习自信心。

4、部分同学有考研准备,却对考研不是很了解,需要一个指路人。

四、努力的方向 导师:

1、针对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尽快找到自己的目标,构建自己的个人发展计划。

2、依据导师自身技术能力和从事的科研方向,为学生提供技术性指导,使学生在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的课外锻炼,弥补课内教学缺乏实际锻炼的不足。

3、凭借导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优势,为学生提供学习性指导,针对学生就业和考研提供指导性意见。学生:

1、积极主动联系导师,把自己的短期或者长期计划告诉导师,让导师来作出指导。

2、根据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积极主动与导师交流,让导师给出建议和意见,帮助你解决问题。

3、敢于把自己一些创新的想法与导师分享,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或许你的创意还能成为一个项目。

3、真诚对待自己的导师,细心听取导师的教导,服从导师的安排。

五、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

1、根据学工组要求,十月中旬之前,每个学生都要认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书并且找到自己的导师,请导师给自己的规划作出指导,并确认签字。

2、各个导师与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交流群,方便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

3、要求每学期与导师至少见面交流两次,开学谈一谈自己的学期计划与目标,期末进行学期总结与反思。

4、学期末,班委联系导师请导师对学生的学期表现作出评价,学生提交一份学期总结报告,对导师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及对下学期的期待。

5、学期末,根据评比结果,调用班费实施奖励措施,对于经常积极主动联系导师的同学进行物质奖励,对于积极指导学生的导师送上小礼物表示感谢。

现在的交流为将来打下基础 大四的毕业论文指导 以后的考研就业指导 或许会是一生的导师

篇2: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

一、导师的组织与管理

1.学院成立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党总支书记

副组长:院长、副院长

秘书:团委书记

职责:主要负责学院本科生导师制方案的制定,本科生导师的选聘、工作考核和管理。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院团委办公室。

主任:团委书记

成员:年级辅导员、教学秘书、班导师代表、项目导师代表

职责:具体负责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实施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导师的遴选、聘任及改聘,导师工作过程的具体指导、管理,导师的年度工作考核,导师制工作评估、经验总结与评优工作等日常管理工作,以及年级辅导员、班导师、项目导师之间的工作协调和开展有关工作研讨、交流活动等。

二、导师的定位与分类

1.学院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以教学班为基础,以学科专业活动为依托,以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为桥梁,以导学为重点,以导向为补充,着眼于学生专业成长和教师学术发展的人才培养制度。导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引导学生专业成长、强化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体讲就是在指导学生学科专业活动(以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为主,包括创新创业项目竞赛、挑战杯竞赛、学生科研立项以及其他具有学科专业属性的活动)的基础上,及时对学生进行成长方向、学业规划、学习方法、创新思维、创业就业等方面的培养和指导,形成“学科专业活动指导+”的导师模式。

2.学院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以导师团队形式开展工作。导师团队以“班导师+项目导师”的方式组建,班导师以班为单位配备,项目导师以竞赛项目为单元组团。班导师是该班学生学业发展、专业成长的规划师、引路人、培训者;项目导师是学生以赛带练、以练促赛、学用结合、实践成才的训练师、教练员和同行者;班导师在竞赛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为项目导师和项目学生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与帮助。

三、导师的资格与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2.具有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的师德素养。

3.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4.熟悉教育规律,熟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行业人才需求状况,熟悉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特点。

5.原则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

四、导师的职责与任务

导师的职责包括核心任务、增值服务和拓展工作,即核心任务(以学科专业活动指导为主,是必须做的任务)+增值服务(以成长发展多维引导为主,是应该做的任务)+拓展工作(以团学工作协助为主,是可以做的任务)。其中:

1.核心任务

导师的核心任务是以学科专业活动指导为主的学生专业成长、实践成才全程指导。班导师借助学科背景,抓住学科专业活动的动员、训练、督促、总结等工作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专业活动,尤其是在学科竞赛活动上,帮助学生全力参赛、高质量参赛。项目导师利用专业优势,着重在学科专业活动上给予学生全面、深入的理论、方法和路径指导,帮助学生以赛带练、以练促赛,在各级各类竞赛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取得好成绩。班导师也可兼任项目导师,直接参与项目的竞赛指导。鼓励不同专业的导师,根据竞赛需要,开展交叉指导,形成项目导师团队。

2.增值服务

(1)学科专业活动指导+人生规划引导。通过学科专业活动,鼓励学生把握锻炼机会、积极参与竞争、总结经验教训,针对性帮助个体学生认清优势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和路径,找准奋斗目标,调整成就预期。同时,班导师要结合专业实践要求,帮助学生完善学业规划,并指导和监督学生执行学业规划。

(2)学科专业活动指导+专业学习引导。通过学科专业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专业课程学习特点和专业能力矩阵要求,分段分类给予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方法和路径指导。并及时在学生中开展专业教育、榜样教育、学业警示教育等教育活动,指导班团组织持续开展优良学风创建活动。

(3)学科专业活动指导+创新创业引导。以学科专业活动为依托,发现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和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和支持学生大胆创新,勇敢创业。同时,结合学生个体特点和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引导学生端正就业观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竞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

(4)学科专业活动指导+遵章守纪引导。通过学科专业活动,利用思想交流和实践交流机会,遵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适时进行遵章守纪教育引导,增强学生规则意识、纪律意识和契约精神。

3.拓展工作

班导师具有长时间跟踪教育引导一个班的良好基础,可为年级辅导员做好干部选拔、年度选优、综合评估、奖助贷免、处罚处分等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五、导师的选聘与改聘

1.班导师配备原则上实行一班级一导师、一师导一班级,特殊情况也可一师导两班级,由学院根据学生和导师情况及实际需要统一安排。导师以专任教师为主,也可以是教学及科研管理人员。班导师的任期一般至本班学生三年级完(即应届班3年、专升本班1年),原则上保持相对稳定性,无特殊情况,个人不得中止导师工作。

2.项目导师配备原则上一项目一导师团队,由学院根据导师情况和学生学科项目需要统一安排。根据学科项目需要,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导师可协同指导,班导师可以加入某些项目的导师团队。项目导师以专任教师为主,也可以是教学及科研管理人员。项目导师的任期一般为项目实施期,原则保持相对稳定性,项目实施期间无特殊情况,个人不得中止导师工作。

3.学院对于因导师工作考核不称职或因工作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导师,取消其导师资格,由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改聘。

六、导师的考核与待遇

1.学院每年对导师工作满意度进行考核,考核工作由学院本科生导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导师工作满意度的考核内容包括学生满意度、所在班级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补考率、英语四六级过级率、竞赛项目、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的参与人数和获奖情况等,其中竞赛项目包括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竞赛、挑战杯竞赛和学生科研立项(以类为单位统计)等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学科专业竞赛活动项目和竞赛项目均以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部门认定为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学院每年评选一次优秀导师,并给予表彰,在晋升职务或职称时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对不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考核不合格的将取消导师资格,并与个人年度考核挂钩,同时减少或取消导师工作津贴。

2.学院根据班导师的工作量和工作质量考核情况发放班导师工作津贴,根据项目导师指导的学科专业竞赛项目获奖情况并在原有学科竞赛指导奖励、挑战杯竞赛指导奖励、创新创业竞赛指导奖励、学生科研指导奖励的基础上适当给予补充项目导师工作津贴。

3.学院根据学校规定并结合本院实际设立本科生导师制专项经费,专项经费暂定70元/生.年(最终以学校考核结果确定的生均发放数+学院发放数10元/生.年为准)。学院本科生导师津贴={专项经费×50%×本班学生人数+专项经费×25%×(本班校级学科专业活动项目数/学院校级学科专业活动项目数)+专项经费×25%×(本班市级及以上竞赛项目获奖数/学院市级及以上竞赛项目获奖数)}×导师工作满意度。

篇3: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

一、本科生导师制实行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大学教育的普及, 辅导员师资力量的相对薄弱以及学分制的实行使得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的实行显得尤为必要。

(一) 大学扩招, 辅导员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需要更多教师参与学生管理

在我国, 2009年大学计划招收学生人数突破600万, 2010年为657万, 2011年为675万, 大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就河南大学来讲, 2010年高招计划招生10635人, 2011年高招计划招生10860人, 现有在校生35000人左右, 教师4000多人。其中, 辅导员有120人左右, 平均每位辅导员管理近300名学生, 单纯地依靠辅导员管理学生显然是不够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都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这种条件下, 只有发挥更多教师的积极主动性, 才能完成此项要求。本科生导师制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 推行学分制, 需要教师参与指导

由于网络的普及, 现在我国许多高校一改以往固定培养学制 (一般为4年) , 开始实行弹性学制 (3~7年) , 学生所修课程的总学分达到毕业规定要求就可以毕业。它要求学生在学校固定的网络教学系统中选择课程。除修完必修课程外, 还必须修一些选修课, 以达到毕业学分要求。学生如何选择这些选修课, 并达到扩展视野、丰富知识、有利于进一步深造或就业的目的, 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予以指导。因此,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就成为最佳选择。

(三) 现有教学方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由于历史专业实践性较弱, 现有历史专业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 重视教师的单向作用, 重视教师的主动作用, 忽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现有高校历史专业培养方式, 仅仅重视课堂教学, 忽视课外教学, 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联系不大。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可以把课外教学和课堂教学对接起来, 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 形成全天候培养学生的制度。

(四)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教学相长

科研创新需要自身知识的积累, 但不可忽视思想的碰撞、交流的展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在多元的社会中闭门造车, 必然事倍功半。虽然导师在人生阅历、专业研究等诸多方面优于学生, 但在一对一的指导中, 学生的多样性、时代的发展性会使导师感受到压力, 从而强迫自己通过不同途径提高自身水平, 熟悉本专业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成果, 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关注社会发展, 洞察热点问题内核, 以利于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课外的师生交流, 对师生来讲, 就是另外一种的教学相长。

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

基于现实中相关问题的存在, 高校历史专业本科阶段导师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 三年级以前实行导师制

某些院校由于将导师制的内容局限于科研的指导, 所以在学生三年级时才实行导师制。这种做法不能很好地发挥导师的作用, 缩小了导师制的内涵。在就业压力非常大的现实生活中, 在某些对科研不感兴趣的同学身上导师制流于形式。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实行导师制的2007级、2008级学生进行调查, 330人中仅有13人主张三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 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张三年级以前实行导师制。历史文化学院的2007级是在三年级、2008级是在二年级实行导师制的, 这些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希望入校之时就实行导师制。可见, 入校后学生想早些实行导师制仍是一种趋势。学生的选择是有道理的。三年级以后, 学生的基本想法已趋于定向, 已经决定了考研或者就业。而三年级以前, 学生存在适应环境、完成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变、如何选课、如何在平时培养科研能力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导师的介入。

(二) 导师制的实施内容在不同阶段要有所侧重

由于导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导学, 不同年级学生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需求, 所以导师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段的任务安排自己的导学内容。

一年级的学生, 需要导师帮助他们认识学校、转变自我、增强专业思想。学生从四面八方来到一个新环境, 经历着从高中生成为大学生、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为此, 一年级时导学内容的重点是谈心, 做思想教育工作。

二年级的学生继续学习专业基础课, 开始接触选修课。这时, 导师不仅需要告知学生学科的体系结构, 还应照顾到课程的学习顺序,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学习的目标。导师还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思想志趣, 帮其规划未来, 使学生在二年级时就为未来打好基础, 做好准备。

三年级时大量选修课开始加入。导师要了解学生的专业兴趣,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等活动, 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督促其学习, 并适当地加强其实践能力的锻炼。针对师范类学生, 导师应加强其授课能力的培养, 可以让学生课下练习讲课, 每个月集中指导一次模拟上课。锻炼次数越多, 学生就越熟练, 找工作时其就业能力就会大大提高。针对有考研兴趣的学生, 导师可以结合其考研方向, 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指导。

四年级上学期是学生找工作或者考研的时间。因此, 导师要根据这一阶段的特点安排导学内容。不仅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际操练或考研专业课的复习, 还要向其传授找工作或考研的经验, 帮助其收集就业或考研信息, 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鼓励他们迎接挑战。四年级下学期主要是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本科阶段专业学习成果的综合考查, 也是导师导学成果的表现之一。对于不考研的学生来讲, 毕业论文可能只是他们的必修课程;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讲, 则意味着他们能否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历史文化学院要求辅导员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 就将学生是否考研、论文题目等信息提交院里。院里根据学生论文方向派到教研室, 并告知教研室主任将考研学生的论文尽量交予学术水平较高的老师指导。在这种负责任的态度指导下, 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生没有因毕业论文出问题而被高校研究生复试刷掉的。学生对学院的做法比较满意。

(三) 师生间导学的主要方式

导师制的实现方式与学生课堂上课有诸多区别, 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与教师的私人交往增多, 直接接触次数增多。根据对历史文化学院2007级、2008级学生所做的调查, 有89.09%的学生期待导师指导学生的最佳人数为10以下。师生比的加大, 必然为导师与学生间的交往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方式。

1. 聊天

聊天是人在自然状况下的对话, 可以直抒胸臆, 表达自己的意愿, 增强师生之间的关系。导师和学生之间既可以一对一聊天, 也可以集中起来进行对话。为保证导师制实行的有效性, 建议一个导师带10名学生。这种人数的有效限定, 给聊天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 聊天的实现有两种方式, 即现实聊天和虚拟聊天。现实聊天更直接, 更便于导师了解学生情况, 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虚拟聊天, 即通常我们说的网络聊天。在任何一个网络终端, 双方都可以及时进行交流, 导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 学生也可以及时向导师提出问题, 接受指导。

2. 读书报告会

一般是导师根据学生兴趣及要求开列书单, 由学生自行读书, 在指定的日期由导师召集, 学生间相互交流读书心得并由导师点评的一种导学形式。此种方式对于督促学生学习、增长学生见识、促进学生间交流、互相启发学术敏感性、提高学生学术领悟力都能起到较大的作用。

3. 论文写作研讨会

写论文是锻炼作者思维的最好方法, 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文字运用能力大有帮助。导师可以在论文写作研讨会上拿出学术水平高的杂志中的典型文章进行点评, 包括结构解剖、语言表述、内在逻辑、史料运用、观点表达、学术史回顾、学术前沿等问题;在具体指导某一学生时, 就要对其选题、资料查找、文章结构、学术前沿、学术史回顾等做具体指导。一两个月以后, 要求学生将写成的论文拿到论文写作研讨会上进行宣读。学生陈述自己的论文, 其他学生做点评, 导师参与讨论。如此几次, 学生的学术水平及写作能力必然提高。

4. 实践考察

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 所以, 学生除了学习知识, 还要通过社会实践走向广阔的社会舞台, 检验自己的能力。导师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些相关问题的调查, 将课本中的历史知识转化为某些现实中的感受, 并提交社会实践报告。作为历史学师范类学生, 除了做好以上工作, 还需到中学实习。导师要就学生的听课、备课、试讲、点评进行全程指导, 并让学生互相观摩、互相提高。实习结束时, 学生要回讲, 全面总结实习经验, 争取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三、本科生导师制实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使本科生导师制更好地实行, 在具体实施中,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导师的选拔。历史文化学院根据自身院 (系) 的特点, 从严选拔导师。要求导师应当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作风正派, 严于律己, 为人师表, 保证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了解高等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 热爱学生, 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一般要求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 或有独立主持科研项目能力。

第二, 做好导师制的监督、检查和考评工作。导师制实行的效果, 要从职业道德、履行职责情况、工作绩效等方面全面衡量, 还要把考核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和奖酬发放结合起来, 对作出贡献、学生口碑好的导师要积极地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总之, 高校历史专业作为综合院校长线专业之一, 面临着其他专业相似的问题, 诸如招生人数增加, 学分制的推行, 教学方式、培养方式的明显不足, 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及就业困难等。推行导师制是解决以上问题的现实途径。同时, 历史专业的特殊性也让导师制实施方案具有自己的特色, 比如读书报告会、论文写作研讨会等。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英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特色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导师制在我国的实行显得尤为必要。历史专业在实行导师制时, 不仅要及早进行, 灵活掌握实施方式, 还要注意导师的选拔与考核。

关键词:历史专业,导师制,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孟宪军.关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理论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3) .

[2]吕秋丰, 靳艳巧, 林起浪.高校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0, (1) .

篇4: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

关键词:历史专业;导师制;实施方案

本科生导师制是由英国威廉·威克姆创立,最早应用于牛津大学“新学院”的一种人才培养制度。其卓有成效的培养效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被各著名高校采用。其主要特点是:教师和学生密切接触,师生关系亲密;导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导师在做好自身科研工作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上的指导。在现实生活中,种种问题的存在及历史专业本身的特点,使得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更为迫切,方式更为灵活。

一、本科生导师制实行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大学教育的普及,辅导员师资力量的相对薄弱以及学分制的实行使得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的实行显得尤为必要。

(一)大学扩招,辅导员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需要更多教师参与学生管理

在我国,2009年大学计划招收学生人数突破600万,2010年为657万,2011年为675万,大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就河南大学来讲,2010年高招计划招生10635人,2011年高招计划招生10860人,现有在校生35000人左右,教师4000多人。其中,辅导员有120人左右,平均每位辅导员管理近300名学生,单纯地依靠辅导员管理学生显然是不够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都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这种条件下,只有发挥更多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才能完成此项要求。本科生导师制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推行学分制,需要教师参与指导

由于网络的普及,现在我国许多高校一改以往固定培养学制(一般为4年),开始实行弹性学制(3~7年),学生所修课程的总学分达到毕业规定要求就可以毕业。它要求学生在学校固定的网络教学系统中选择课程。除修完必修课程外,还必须修一些选修课,以达到毕业学分要求。学生如何选择这些选修课,并达到扩展视野、丰富知识、有利于进一步深造或就业的目的,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予以指导。因此,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就成为最佳选择。

(三)现有教学方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由于历史专业实践性较弱,现有历史专业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重视教师的单向作用,重视教师的主动作用,忽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现有高校历史专业培养方式,仅仅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教学,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联系不大。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可以把课外教学和课堂教学对接起来,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形成全天候培养学生的制度。

(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教学相长

科研创新需要自身知识的积累,但不可忽视思想的碰撞、交流的展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在多元的社会中闭门造车,必然事倍功半。虽然导师在人生阅历、专业研究等诸多方面优于学生,但在一对一的指导中,学生的多样性、时代的发展性会使导师感受到压力,从而强迫自己通过不同途径提高自身水平,熟悉本专业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成果,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关注社会发展,洞察热点问题内核,以利于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课外的师生交流,对师生来讲,就是另外一种的教学相长。

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

基于现实中相关问题的存在,高校历史专业本科阶段导师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三年级以前实行导师制

某些院校由于将导师制的内容局限于科研的指导,所以在学生三年级时才实行导师制。这种做法不能很好地发挥导师的作用,缩小了导师制的内涵。在就业压力非常大的现实生活中,在某些对科研不感兴趣的同学身上导师制流于形式。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实行导师制的2007级、2008级学生进行调查,330人中仅有13人主张三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张三年级以前实行导师制。历史文化学院的2007级是在三年级、2008级是在二年级实行导师制的,这些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希望入校之时就实行导师制。可见,入校后学生想早些实行导师制仍是一种趋势。学生的选择是有道理的。三年级以后,学生的基本想法已趋于定向,已经决定了考研或者就业。而三年级以前,学生存在适应环境、完成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变、如何选课、如何在平时培养科研能力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导师的介入。

(二)导师制的实施内容在不同阶段要有所侧重

由于导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导学,不同年级学生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导师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段的任务安排自己的导学内容。

一年级的学生,需要导师帮助他们认识学校、转变自我、增强专业思想。学生从四面八方来到一个新环境,经历着从高中生成为大学生、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为此,一年级时导学内容的重点是谈心,做思想教育工作。

二年级的学生继续学习专业基础课,开始接触选修课。这时,导师不仅需要告知学生学科的体系结构,还应照顾到课程的学习顺序,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学习的目标。导师还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思想志趣,帮其规划未来,使学生在二年级时就为未来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三年级时大量选修课开始加入。导师要了解学生的专业兴趣,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督促其学习,并适当地加强其实践能力的鍛炼。针对师范类学生,导师应加强其授课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课下练习讲课,每个月集中指导一次模拟上课。锻炼次数越多,学生就越熟练,找工作时其就业能力就会大大提高。针对有考研兴趣的学生,导师可以结合其考研方向,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指导。

四年级上学期是学生找工作或者考研的时间。因此,导师要根据这一阶段的特点安排导学内容。不仅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际操练或考研专业课的复习,还要向其传授找工作或考研的经验,帮助其收集就业或考研信息,减轻学生心理压力,鼓励他们迎接挑战。四年级下学期主要是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本科阶段专业学习成果的综合考查,也是导师导学成果的表现之一。对于不考研的学生来讲,毕业论文可能只是他们的必修课程;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讲,则意味着他们能否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历史文化学院要求辅导员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就将学生是否考研、论文题目等信息提交院里。院里根据学生论文方向派到教研室,并告知教研室主任将考研学生的论文尽量交予学术水平较高的老师指导。在这种负责任的态度指导下,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生没有因毕业论文出问题而被高校研究生复试刷掉的。学生对学院的做法比较满意。

(三)师生间导学的主要方式

导师制的实现方式与学生课堂上课有诸多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与教师的私人交往增多,直接接触次数增多。根据对历史文化学院2007级、2008级学生所做的调查,有89.09%的学生期待导师指导学生的最佳人数为10以下。师生比的加大,必然为导师与学生间的交往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方式。

1.聊天

聊天是人在自然状况下的对话,可以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意愿,增强师生之间的关系。导师和学生之间既可以一对一聊天,也可以集中起来进行对话。为保证导师制实行的有效性,建议一个导师带10名学生。这种人数的有效限定,给聊天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聊天的实现有两种方式,即现实聊天和虚拟聊天。现实聊天更直接,更便于导师了解学生情况,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虚拟聊天,即通常我们说的网络聊天。在任何一个网络终端,双方都可以及时进行交流,导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学生也可以及时向导师提出问题,接受指导。

2.读书报告会

一般是导师根据学生兴趣及要求开列书单,由学生自行读书,在指定的日期由导师召集,学生间相互交流读书心得并由导师点评的一种导学形式。此种方式对于督促学生学习、增长学生见识、促进学生间交流、互相启发学术敏感性、提高学生学术领悟力都能起到较大的作用。

3.论文写作研讨会

写论文是锻炼作者思维的最好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文字运用能力大有帮助。导师可以在论文写作研讨会上拿出学术水平高的杂志中的典型文章进行点评,包括结构解剖、语言表述、内在逻辑、史料运用、观点表达、学术史回顾、学术前沿等问题;在具体指导某一学生时,就要对其选题、资料查找、文章结构、学术前沿、学术史回顾等做具体指导。一两个月以后,要求学生将写成的论文拿到论文写作研讨会上进行宣读。学生陈述自己的论文,其他学生做点评,导师参与讨论。如此几次,学生的学术水平及写作能力必然提高。

4.实践考察

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所以,学生除了学习知识,还要通过社会实践走向广阔的社会舞台,检验自己的能力。导师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些相关问题的调查,将课本中的历史知识转化为某些现实中的感受,并提交社会实践报告。作为历史学师范类学生,除了做好以上工作,还需到中学实习。导师要就学生的听课、备课、试讲、点评进行全程指导,并让学生互相觀摩、互相提高。实习结束时,学生要回讲,全面总结实习经验,争取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三、本科生导师制实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使本科生导师制更好地实行,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导师的选拔。历史文化学院根据自身院(系)的特点,从严选拔导师。要求导师应当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风正派,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保证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了解高等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热爱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一般要求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或有独立主持科研项目能力。

第二,做好导师制的监督、检查和考评工作。导师制实行的效果,要从职业道德、履行职责情况、工作绩效等方面全面衡量,还要把考核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和奖酬发放结合起来,对作出贡献、学生口碑好的导师要积极地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总之,高校历史专业作为综合院校长线专业之一,面临着其他专业相似的问题,诸如招生人数增加,学分制的推行,教学方式、培养方式的明显不足,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及就业困难等。推行导师制是解决以上问题的现实途径。同时,历史专业的特殊性也让导师制实施方案具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读书报告会、论文写作研讨会等。

参考文献:

[1]孟宪军.关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理论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2]吕秋丰,靳艳巧,林起浪.高校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0,(1).

[3]楚钊,马世来,宋宪华.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导师制的思考[J].河南教育(中旬),2011(4).

篇5: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方案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本科生培养模式,切实把教书育人、管理与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充分发挥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

发挥专业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通过思想引导、专业辅导、心理疏导,实施个性化培养,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共同承担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稳定学生专业思想,提高专业素养。

(二)实行导师制有利于密切师生交往,优化师生关系,发挥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对学生学习和成长成才的全面咨询和指导,促进学风建设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实行导师制有利于促进学生提前接触专业、提前接触科研,提高学生以实践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三、导师任职资格

(一)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作风正派,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严以律己,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三)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

(四)学术上具备一定的造诣,熟悉教学环节及培养过程,富有教育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引导、指导、辅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科研任务的能力。

(五)鼓励具备条件的行政管理人员、教学辅助(实验室)人员承担导师工作。

四、本科生导师配备的原则

(一)本科生导师实施聘任制,由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选配聘任,一般由专业教师担任,并报学院备案。

(二)本科生导师要保持相对稳定,聘期一般为3-5年。因特殊原因需要调整或更换的,需经学院同意后进行调整或更换。不称职者应及时解聘。

(三)副教授及以上的在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原则上均必须担任本科生导师。

(四)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以15人左右为宜。

五、导师的职责

(一)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奋斗目标;向学生介绍专业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教育学生热爱专业;根据学生的特长、个性和志向,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习方法,引导性帮助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整体学习方案和发展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考研,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相关考研信息等。

(二)科研与科技活动。导师应与学生保持经常联系,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等实际情况,适当安排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教研课题)的研究或辅助性工作;适时介绍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经常性开展一些创业设计等讨论会,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学生教育。传达学校、学院有关精神,解读规章制度,强化学生德育意识,尊重、热爱、关心学生,密切师生日常交往,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问题,构建平等、民主、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以自身的言传身教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和全面发展。

(四)学生管理。原则上要求导师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师生见面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答疑解惑,并为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和相互学习提供机会和条件;协助学院做好学生的评优、评奖等工作;加强与辅导员的联系,配合学院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

(五)就业指导和推荐。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设计和职业规划,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调整心态,为择业就业作好思想准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

(六)记录与汇报制度。导师与学生见面要做好指导记录,要经常与辅导员、教学和学生管理人员保持联系和沟通,及时向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领导汇报工作,反映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导师每学期未要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收集汇总学生一学期学习、生活、思想方面的情况,及时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向有关人员反映,并将座谈会记录报学生工作办公室备案。

(七)个性化培养。导师对需要特殊培养的拔尖学生或需要特别教育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必要时可向学院提出合理的培养工作建议,并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

六、导师的聘任办法

(一)导师的人选通过个人报名,学院推荐,由学生工作办公室审核,学院院长确认,并经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讨论批准聘任。每一位教师与管理干部都有义务承担导师职责,不得以任何理由拒任。有特殊情况不能担任导师者,必须向学院做出书面说明,并经学院同意批准。

(二)导师聘任工作每年进行一次,要求在新生入学后前两周内完成。导师与所指导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应相对稳定。

七、导师考核和奖惩

(一)组织领导

为保证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学院成立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院长担任组长,教学副院长和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统一管理组织本科生导师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生工作办公室。

(二)考核方式

导师工作实行考核制度,分年度过程考核和聘期绩效考核。

1、导师年度过程考核。学院每学年对导师工作进行一次过程考核。每年6月中旬,由导师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查阅导师的工作档案、特色工作交流汇报、召开座谈会、统计量化内容等方式进行考核。

2、导师聘期绩效考核。聘期末对导师实行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指标包括:

(1)学生综合素质(参考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2)学习成绩优良率与及格率;计算机和CET-4统考合格率和平均成绩;

(3)考研、公务员考试录取率和就业签约率;

(4)学生违纪情况;

(5)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参与程度和获奖情况;

①发表论文(特别是在专业正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②学校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

③其它学校认定的科研创新活动

④大学生实践活动项目

(6)工作特色。

(三)考核结果

年度过程考核和聘期绩效考核综合评定后,等次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等。优秀等次的比例为20%。

(四)奖惩措施

学院设立优秀本科生指导教师称号,对被评为优秀的指导教师颁发证书并给予物质奖励,并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进修提高、评选先进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年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取消其当年度的评优资格;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取消其本科生导师资格。考核称职以上的导师,每学年按折合10标准学时/生的教学工作量。

本实施方案未作明确规定的,由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篇6: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

2.2 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前提保障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都比较重视共性的培养,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考核方式、统一的教材,对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重视不足,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阻,妨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导师制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弊病,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凭借对学生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充分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辅导,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掘学生的潜能,为社会输送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2.3 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的纽带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一直都是专业教师只负责教学,不问学生思想状况,而辅导员只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懂学生悬崖情况,导致学生的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被割裂开来,出现了脱节现象。而本科生导师制突破了这种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分离的局面,把教书和育人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般来说,本科生导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比较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成数理性的判断和识别能力,能够从专业角度和教学角度把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

篇7: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

李 旭,徐婷婷,周 敏(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南京210046)

摘 要: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是目前亟需关注的问题。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法,调查该制度实施现状。采用自编问卷,调查486名南京高校本科学生,并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结果发现:学生对导师制的实施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学生期望能够在指导人数、指导频率等方面得到提高;学生的满意度与对导师制的了解程度、与导师交流频度、对导师的渴望程度以及对导师制效果的评价呈显著相关。

篇8:实施本科生全员导师制

2002年,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最早在我国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2004年后, 在全国许多高校得到推行。我国高校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制 (二元制) 。20世纪90年代以前, 教育教学工作以传统的计划模式进行, 学生规模也较小, 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完成, 主要的管理任务是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 学生上课按计划进行。

第二阶段, 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年级导师制 (三元制) 。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高校逐步推行了辅导员+班主任+年级导师制, 政治思想工作由班主任和辅导员来完成, 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由年级导师负责, 为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掌握学习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 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全员教师参与制 (多元制) 。本世纪以来, 学分制管理不断深入, 学生规模也逐渐扩大, 原有的一届同专业学生配置一名或两名导师的做法, 已经不能满足本科生的需要。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最早于2009年启动全员导师制, 与此同时, 中国矿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嘉兴学院、潍坊学院等高校都相继开展了全员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十多年来, 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的实施进步缓慢, 收效甚微, 受我国高校扩招的现实情况所限, 学校自身对此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一个大的制约因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导师资源匮乏, 师生比例失衡

近年来, 我国各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长, 高校教师数量虽相应有所增加, 但相较于大幅增长的学生数而言, 生师比例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以美国排名前十位的不同类型大学为例, 美国大学的生师比普遍较低, 特别是排名靠前的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生师比都低于10。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生师比都在20以上, 加上博士、硕士生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 比例会更高, 可见导师资源的匮乏。

2导师职责不清, 指导不力

由于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时间不长, 经验积累严重不足, 学校相关部门对此重视不够, 因此, 导师管理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相对滞后。导师仅满足于对学生毕业前夕进行毕业设计和论文的简单指导, 没有从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业、职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规划和帮助。

3导师遴选和考核制度不健全

由于大多数学校对于如何实施导师制、实施后如何评估以及学校应该提供哪些条件、制度保障等都还处在探索阶段, 相应的导师遴选、考核制度以及标准相对滞后, 直接影响到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管理效果。加上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和导师本身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因此使本科生导师制的全面实施大打折扣。

导师资源匮乏, 师生比例失衡的问题, 不单单是靠加大师资引进力度或减少招生数量能解决的问题, 其中还关系到学校的财政供养、人事调配、资金周转等方面。导师的职责不清、指导不力表明导师制这种管理模式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之中, 仅仅流于形式。导师遴选和考核制度不健全表明学校相关部门并未真正重视导师制这一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没有对其进行认真研究与思考, 制定详细的管理规章制度, 对于导师是否认真履行其职责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我们的高校要想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必须走精英式人才培养路线, 精英式人才培养模式并非现有的松散式管理模式能凑效。对于心智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 必须要有导师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引导。

三本科生全员导师制的主要内容

第一, 全员导师制的实施要求全员参与, 包括学生全员和教学+教辅+管理人员全员。在现有的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年级导师制 (三元制) 模式基础上, 将导师的范围扩大到学校全体教师、各级各类行政管理人员、教辅机构人员、研究机构人员, 只要有自己的专长, 且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便于考核的工作目标和计划, 都可以担任导师职务。全员导师制可以实现在现有的学校财力、人力、物力不足状况下, 以最短的时间、最多的数量、最大的范围、最低的成本, 尽可能满足庞大的本科生个性化培养需要。

第二, 导师在每学年初根据自己的学科专长和爱好以及学校的现实情况确定自己的导师工作目标和计划, 并以计划书的形式成文, 上交学校有关部门审核备案。学校也便于根据导师上交的目标计划书, 对导师的工作进程和业绩进行考核。学校在每学年初将所有导师的计划书分学科类别上传至导师遴选网络平台,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的导师。师生双方在全校范围内实行“双向选择”。

第三, 一个导师原则上指导10人以下的学生, 这样小规模的组织形式有助于导师开展个别指导, 学生成员之间也便于相互沟通和协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又可以弥补我国高校生师比过高的现状, 使每一位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都能得到至少一位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帮助。

第四, 导师的工作内容包括对学生进行导向、导学和导心三大部分, 以导学为主。导向即因材施教, 对每个学生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 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优势所在, 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规划与指导, 使学生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各尽其才, 发挥最大潜能。导学即学业指导与帮助, 包括为学生联系专业导师解决学习中的困惑;给学生传授学习经验和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导心即思想、心理辅导与教育, 包括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等。

第五, 学校需指定专门机构负责全员导师制的实施和开展。包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导师进行指导和帮助;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计划, 确保全员导师制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制定完善的导师工作质量监控体系, 确保全员导师制不走形式;提供相关条件和经费保障, 确保导师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固定的机制和模式, 确保全员导师制长期稳定的实行。

四实施本科生全员导师制的意义和作用

1有利于加强师生联系,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全员导师制致力于建立一种符合高等教育特征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建立企业化的“师父与徒弟”, 家庭化的“家长与子女”的平等、民主、宽容的师生关系, 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和主导、咨询、指导作用。

2有利于切实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目前实行的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年级导师制 (三元制) 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 这种几百个学生配备一名导师的情况, 导致导师根本无法全面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与帮助。全员导师制有助于调动全校教师、教辅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和潜能, 培养精英人才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长和才能, 之所以不能成为优秀人才, 只是其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发挥, 没有为其提供适应不同个体成才的环境。实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 导师因人而异地对每个学生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 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优势所在, 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规划与指导, 使学生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各尽其才, 发挥最大潜能。

4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目前,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下, 学生与老师间的接触大多局限于课堂之上, 交流话题也仅局限于课程学习方面。实施全员导师制, 导师与学生间不定期地见面沟通, 加强了师生间的联系;交流的内容拓展到学习方法、生活目标、理想信念、职业发展等方面, 导师在潜移默化之中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授或影响到学生,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和身心的全面发展。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当今社会, 个体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有效合作。实行全员导师制, 每位导师将自己指导的学生牢牢团结起来, 大家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精诚合作、共同努力, 就是一个高效的团队。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的培养可以由无形变为有形, 由被动变为主动, 由理论变成现实。大学中形成的团队可以延续到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当中, 甚至是永久的合作伙伴。

参考文献

[1]李兴旺.本科生全员导师制管理初探[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8 (3) .

上一篇:2020全国交通安全日心得体会下一篇:军训优秀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