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内容

2024-06-16

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内容(共8篇)

篇1: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内容

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总结

(2004-2005学年)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系

2005.9.22.根据《经济系导师制实施办法》规定,经济系在2004级学生中实施导师制。导师制的实施实行整班指导,主要以班主任为基础,一般来说,班主任就是该班的导师,以利于整体工作的开展,以利于对导师工作的考核。

一、2004级导师人员

2004级共有9个班,有9位指导教师,具体导师及指导班级如表所示:

经济系2004级的导师及指导班级一览表

二、2004级导师的工作内容

1、关心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按照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既教书又育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发挥。

2、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专业的培养方案,特别是课程设置情况,以及在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期间所面临的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关系。

4、帮助学生策划自己的未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选课、专业发展方向选择、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

5、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并写出书面意见。

6、负责指导学生的读书活动。由导师组推荐经济学经典书目。各专业在一年级时阅读书目不作严格区分,主要是培养读书兴趣,熟悉专业知识。阅读书目选定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读书计划。每学期第十四周上交读书报告,导师批阅并给出相应的等级(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计分。每学期要举办一次读书报告会,评选出优秀读书报告,并给予奖励。一般来说,在“大一”学年中,至少要阅读两本经典著作。

三、2004级导师的指导情况

1、指导方式。主要采用了集体和个别指导的方式。没有完全按照《经济系导师制实施办法》中规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的方式进行指导。

主要原因是学生刚刚入学,一些学生的个性没有完全显露出来,难以分类,因此,只能是从学习成绩上进行区分和进行指导。

2、指导次数。按照《经济系导师制实施办法》中的规定,“每个导师每月与被指导的学生面谈或集体指导不少于一次,每次不少于一个小时的时间接待学生,地点在系学生办公室,每学期参加学生集体活动不少于一次。每次指导(接待)要有记录,并有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签名”。从实际指导情况看,我系设计了《经济系指导教师指导情况记录表》,内容包括:指导时间、指导内容及发现的问题(由指导教师填写)、学生意见与要求(由学生填写)、被指导学生签字(如果是整班指导,可由班长或学习委员签字即可)。我系要求每次指导时都要填写“记录表”,一年来,9位指导教师指导次数最多的为17次(洪岚),最少的为3次(张琦),平均为9.75次。当然,也有的指导教师与学生通过网络等进行指导或进行的个别指导,没有留下记录。

3、指导内容。每位指导教师基本上能够按照《经济系导师制实施办法》中的规定进行指导,即在学生思想方面、专业知识方面、选课方面、学习态度方面等进行指导。指导过程中,对于一些个体差异大的问题,进行了单独指导;对于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集体指导。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到“有分工,有合作”,基本上是导师指导自己的班级。

四、导师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导师制与班主任工作难以区分。我系2004级有9个班,每班配备了一名导师,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按目前的招生情况,我系完全配备导师的班级将是36个,而具备导师资格的教师只有32名,因此,也只能是一个班配备一名导师,并兼任班主任工作。但在指导过程中,究竟哪些工作属于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哪些属于导师制的内容,难以界定。现在的处理方法是:指导学习方面的内容,属于导师制的职责;指导生活方面、心理方面的内容,则属于班主任的职责。

2.系里的管理缺乏力度。系里在实施导师制过程中虽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在执行中缺乏具体操作的人。经济系成立导师领导小组,但小组成员就是各位导师,负责人也就是主任、教学、行政副主任。管理工作没人分担,致使导师制的日常管理工作力度不够,一些工作没有按规定完成。如在《经济系导师制实施办

法》中规定:“指导教师指导的具体内容,要定期公布。公布的形式,可以通过网上或在系办公室张贴,以便监督”。实际上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3.个别导师缺乏责任心。从整体上看,承担导师任务教师能够尽职尽责,对学生进行及时地指导,但也有个别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力度不够,不论是作为导师还是作为班主任,都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当然,除教师自身素质外,也有一些客观原因:①缺乏必要的场所。按规定,个别指导时可以到系里,但系里没有相应的场所;②个别教师对导师制报酬持怀疑态度。根据《北京物资学院本科生导师制试行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实施导师制的指导教师,每学年指导的每位学生按2课时计算。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教师对此持怀疑态度,因此在指导中也是应付差事;③一些教师住在校外,受来校时间及上下班车的限制,也影响了指导质量。

4.指导过程的记录不健全。我系9位指导教师都分别撰写了“导师制总结报告”,对一年来自己实施导师制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填写了《经济系指导教师指导情况记录表》,但是,个别项目(如学生意见与要求)并没有填写。有些考核材料,如每学期末须填写《导师工作考核表》还没有填写,造成了考核体系的不完善。

五、对2004级导师制的考核

2005年9月10日,召开了导师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各位导师就自己的指导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并把各位导师填写的《经济系指导教师指导情况记录表》进行了展示,导师领导小组组长就一年来实施导师制的情况进行了总结,最后,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对每位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了投票,评选出一、二、三个等级,具体结果是:

导师组成员对2004级导师投票结果(满分30分)

注:90分以上(即27票以上)为一等;70分以上(即21票以上)为二等;其余为三等。同时,给每位教师所指导的班级发放了《北京物资学院经济系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考核表》,每班按宿舍发放,每班发放约7份,共61份。从考核结果看,基本上与以上投票结果相同。

六、今后所要做的工作

1.进一步明确导师的工作范围。主要是通过本系导师之间的探讨及与其他系、学校的交流明确导师的责任。

2.加强对导师制的管理。我系在本学期末,制定了《经济系关于2005年暑期读书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安排》,要求2004级的学生在暑假期间进行读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并撰写读书报告和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对02级、03级学生除要求撰写读书报告和调查报告外,还要撰写学年论文,并给每个班都指定了导师。暑期读书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安排今后将在每个年级中实施,为此,必须扩大“导师制领导小组”的人员数量,并确定专人负责导师制的实施。

3.强化指导教师的责任。必须把每位导师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工作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条件。导师工作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视为当考核不合格,同时取消导师资格。

4.进一步细化完善考核的指标。除导师填写的《导师工作考核表》、《经济系指导教师指导情况记录表》及学生的评议的情况外,还要针对所指导学生的不同年级,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如考试及格率、考试成绩在班里的排名、四

(六)级英语通过率、违纪情况、获奖情况、公开发表论文数量、考研情况等。并把考核结果与报酬严格挂钩。

5.完善指导过程的各项必要文件。让指导过程有较为完整的记录,并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系

篇2: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内容

上海海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切实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大学生科创、职业发展教育等工作,充分发挥专任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特制定本工作条例。

第二条导师制工作目标,即通过专业指导和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章导师任职条件

第三条导师任职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政治素质好。导师应自觉贯彻执行国家和学校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思想作风正派。

2.业务水平高。导师应具有一定工作经历和业务水平,有能力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学术研究,并具有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三章导师工作职责

第四条导师工作要求

1.导师每月指导学生不少于3次。

2.以导师组形式共同指导学生,则每周至少指导学生1次。导师组组长负责安排每次指导的相关事宜。

3.指导学生的时间和地点报学院备案。第五条导师工作形式

本科生导师制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工作形式,包括Seminar形式、兴趣小组、创新团队、角色扮演等。本科生导师制主要通过尝试采用各种途径改善学生实践活动不足的状态,利用课外时间,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第六条导师工作内容 1.专业课学习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专业思想方面的教育与指导,指导学生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配合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教育。

2.科研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并撰写科研论文、参加各类科创活动和竞赛、从事各种发明创造活动并申请专利。

第四章导师的聘任与管理

第七条各学院组织对导师的聘任,并负责对导师工作的考核。第八条各学院学生工作部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部门,学工部定期与导师开展工作交流,共同促进学生的教育工作。

第九条导师的聘任采取教师自主申报、学院选拔的原则,择优聘用在教书育人和科研项目研究方面有一定基础的教师。为了有利于导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互相协作,学校倡导以导师组形式指导学生,导师组一般不少于三名教师,其中青年教师或博士生最多一名,鼓励企业导师加入导师组,导师组组长由教授担任。

第十条每名导师指导学生数量在5人以内,主要对象为二、三年级学生。导师组共同指导的学生总数不应超过15人。

第五章导师的培训

第十一条每学年学校组织1—2期导师培训及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经验,以提高导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工作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第六章导师工作的评价

第十二条导师工作评价的目的

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导师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加强各学院学风建设,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第十三条导师工作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以本条例所列内容要求作为衡量导师工作的客观依据,力求减少考核的主观偏差。

2、教育性原则。通过师生双向交流,对导师工作进行评价,以提高导师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增强导师的工作责任心。

3、主体性原则。通过导师对考核工作的参与,力图收到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的效果。

第十四条导师工作评价的内容

1、创新能力方面。导师所指导学生在科创方面有校级以上获奖;导师所指导学生在市级以上竞赛中有获奖。

2、学术成果方面。导师所指导学生有各种类型的专利;导师指导学生有论文发表。

3、学生满意度方面。由每位学生对导师进行评教,以10分为满分进行相应打分。

第十五条导师工作评价的办法

1、在导师工作总结的基础上,一般每学年进行一次。

2、由学院负责考评。

3、以导师组形式指导学生取得科研成绩和学习成绩的得分,由导师组组长负责在小组成员中合理分配。

第十六条导师学考核评优

考评工作贯彻实事求是、注重实绩的原则,根据导师学考核情况,按照导师工作要求内容评分,并且结合学生的评价进行调整。考核为优秀者将予以适当奖励。

第十七条导师的激励。学院根据对导师评价的结果,予以相应的适当奖励,具体由各学院制定细则实施分配。

第十八条以导师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工作,相应的工作量由导师组组长合理分配给小组成员。

篇3: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思考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师资建设

19世纪70年代, 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在哈佛力主推行本科生选课制和学分制, 并很快带动美国其他高校实行。结合着选课制和学分制, 哈佛等美国高校把导师制引入到本科生培养中。由于在导师制的实施下获益匪浅, 带动了本科生导师制在世界各国高校中的推广和发展。近年来, 国内许多高校都在探索本科生导师制, 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 推进全面学分制改革, 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一、导师制的基本情况

(一) 导师制实施的模式。

目前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有许多种类:按学习时段划分, 有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按导师工作任务划分, 有学习导师制、科研导师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按培养对象划分, 则有全员导师制和优秀学生导师制;按推动的主体划分, 有从学工系统推动型, 有从教务系统推动型。哪种导师制模式更适用, 这是各高校在实施导师制前研讨过程中议论较多的问题。

(二) 导师工作的内容。

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 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 将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科研、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要求全体教师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过程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环节, 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

1.思想引导。

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鼓励学生立志成才, 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学业辅导。

按照学分制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学生特长和志向, 指导学生合理安排选课计划, 帮助制定个性化修业方案;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掌握学习方法, 对学生参与课内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报考研究生、毕业设计 (论文) 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3.生活督导。

督促和引导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 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家庭情况,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4.心理疏导。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沟通,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健康向上的公益活动和文体活动, 提高心理素质, 培养健全人格。

5.就业指导。

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 对学生自主创业给予扶持。

二、实施导师制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一) 导师资源的缺乏。

实施导师制要有较高的生师比, 但目前我国高校的生师比平均为17: 1, 淮阴工学院的生师比则为20:1。导师是一种复合人才, 具有知识的复合性、专业性和思维复合性, 而一般的教师的知识与专业知识相对单一, 所以还不是每位老师都适合做导师, 这样就更抬高了生师比的比例。

(二) 导师工作的消极。

导师的责任心是推进导师制顺利实施的保证, 但有些导师以为学生的教育管理本该是学工系统的事务, 思想上、责任上缺乏对导师制重要性的认识, 往往工作不积极, 敷衍塞责。此外, 与不担任导师工作的教师相比, 导师要比一般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育指导学生。然而与教学、科研相比, 大多数导师所得到报酬或者给予的额外补贴却远不能反映他们所做的贡献。这就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或不愿意持续担任导师, 容易使导师队伍不稳定。长此以往, 学生也会失去对导师的信任, 以及与导师交流、沟通的热情, 从而使得导师制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 班集体建设的滞后。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班级, 常不配备班主任, 学生的教育管理及指导工作, 由辅导员和导师共同完成。由于辅导员负责的班级太多, 也由于各个班级的导师太多, 在处理一些班集体问题上要考虑的因素就会很多, 没有采取班主任制时班集体建设那么容易与单纯。据说, 由于导师间争着让自己的学生担任班级的班长, 而相互间及和辅导员闹意见的情况。

(四) 导师与辅导员的协调。

以前, 辅导员面对的是几位的班主任, 现在他们需要面对的是几十位导师。工作的难度明显增大。导师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辅导员注重集体的建设, 在这过程中由于工作职责划分的不是很明确, 会出现重复教育管理及工作交集中的空白点,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出现有问题不知道该找谁解决等问题。

三、完善本科导师制的思路与对策

(一) 提高对导师制重要性的认识。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必然的发展趋势, 原有的本科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都必须进行根本性的转变, 而本科生导师制正是能够适应并且能够推动这一转变的教学制度。实施导师制不仅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也是加强学风建设、适应学分制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和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我们必须要提高对实施导师制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研究、注重创新, 由党政共同负责, 学工、教学系统联动实施。

(二) 完善导师制的制度建设。

建立完善的本科生导师制度是实现其良好效果的保障。首先要组成校级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 具体指导和监督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 各系院亦成立相应机构, 负责导师制推进的日常工作, 为导师制的实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支持;其次, 确定导师制运行的模式, 牵头部门及配合部门;再次, 确立导师选聘的范围, 明确导师的责、权、利,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以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真正把导师工作的任务承担及个人考核结果, 作为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此外, 由于形成了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还要在经费上予以保证。

(三) 明确导师与辅导员的工作定位。

篇4: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组制教育创新

1.前言

“导师制度”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在19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将导师制度将原先仅用于研究生的导师制逐步推广到本科生的教育上。牛津大学所引以为豪的,最经典的是将它比作“牛津皇冠上的宝石”。1938年,竺可桢作为浙江大学的校长,曾推行过本科生导师制,并且有所成效。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学年制,从而导师制也没再实行。直到21世纪,国内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开始初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有人提出,虽然一直强调教师有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但是现实中,这种作用并没有充分体现,并且还出现教学与学生教育管理脱节的现象。自1999年,经过连续几年的大学生扩招,大学生的在校人数明显地增多。它一方面缓解了高考的压力,但是相应的,另一方面增加了高校教育的压力。近几年随着学分制的推行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就需要新的教育管理机制来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所面临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个时候,就越发的需要有人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曾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基地班小范围尝试实行导师制,由于当时制度的不够成熟和完善,并没有较好地持续下去。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形势的变化与发展,2014年针对2013级大一新生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并逐步向全院各年级推广。目前,正处于实施的前期,并初步制定了实施计划。为了本科生导师制在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好地开展,笔者期望通过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的方式,弄清目前导师制所存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实施该项制度,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座谈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设计了7大类20个题目,涉及到导师制可行性、目的及意义、辅导人数、指导途径、知道内容、交流频率、联系方式等方面,调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对象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完成。

首先针对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011级基地班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其部分学生交谈,初步了解原先导师制的相关情况,发出问卷72份,收回68份。然后对部分院系在校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并与之讨论,了解老师对于导师制的看法,同时与2010级学生就大学四年的学习经验进行交流,收集他们对于本科生导师制实行的想法。最后针对2013级大一新生进行调查问卷,发出问卷302份,收回274份。

3.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的数据统计和交谈的结果,发现2011级基地班与2010级学生情况相似,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将其情况归为高年级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最终将调查对象按统计结果分为以下三类:老师、大一新生、高年级学生。以下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学生对导师制的认识不深

虽然有95.2%的学生认为本科生有必要配备导师, 但是从图1中可以清楚地发现不仅大一66.4%的学生对于导师制的目的和意义不清楚或者不是很清楚,在与学生交谈时,许多学生也会问导师制是什么,甚至高年级同学对于导师制的目的及意义的清楚的学生所占的人数更加少。这一方面说明原先尝试实行的导师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对于导师制的认识不深,并且对于院系之前所做的宣传及导师座谈会没有过多的关注,认识程度只停留在知道有本科生导师制这样一个程度上。如果开始实行导师制,90%以上的学生都期望与导师进行交谈,老师对于这点也有相当高的期望。并且学生也会在自己有困惑的时候寻求导师的帮助,但是他们找导师的频率或次数都不会太频繁,偶尔占多数。从导师角度来看,对于学习方面包括科研在内,希望本科学生能在每月交流一次,他们认为这样既能使学生更好地去思考导师所传授的知识,也能使学生对此保持长久的兴趣。但是其它方面,比如生活、心理方面,通过交谈发现,导师还是很乐意与学生交谈的。从学生方面来看,一方面可能是学生考虑到导师承担着繁重教学和科研工作,担心打扰到导师;另一方面则是学生与老师课堂上缺乏交流,师生关系淡漠。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主动或不是很主动去找寻老师交谈或是询问问题,这是需要重视的。

3.3導师资源不足

从老师角度,83.3%的老师希望辅导学生人数5人左右,在交谈中老师也提出人数最好能比5人更少。老师觉得人数太多,一方面并不能很好的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或者说学生的发展,如果人数相对少一些,对于所指导的每一位学生有更多与导师接触的时间,使导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并为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提出一些意见。从学生角度,大一新生所期望的范围在5-10人,高年级学生所期望的在5人左右,由于本身具有3-4年的学习经验,所以高年级学生与老师地想法在此方面更接近。但是,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大致上期望导师辅导的人数越少越好。而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目前全日制在校生260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89人,除去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600余人,一共约2000名在校本科生,那么实行导师制时,平均一位老师就需要辅导20多名学生。与师生所期待的导师辅导学生人数,就有相对较大的差距,也就是导师资源不足。这样,导师所指导的学生相对较多,可能造成导师并不能较全面地顾及到每一名学生并且导师本身就有教学和科研任务需要完成,同时学生本身如果得不到较全面的指导,这样导师制实行的效果也就不会太明显。

对于交流方式,有55.1%的学生希望与导师面对面的交谈,绝大多数老师也认为面对面交流最为适合途径。但是,一方面,老师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任务,能抽出一定时间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当然是很好的,也是学生心里所期望的,但是毕竟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导师制是要长期实行的,这样长期下来给老师造成不小的压力,也可能会影响老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这个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学生肯定不能局限于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渠道上,但是就图4统计结果看来,学生选择其他交流渠的人数不是特别多,这样可能会导致交流渠道不畅通,局限性大,使得学生于老师的交流受到限制,从而使导师制实行的效果受到影响。

4.进一步完善导师制的对策

为了使本科生导师制度在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好地实行,针对由上述从问卷调查和交流中发现的对导师制认识不深、主动性不够、导师资源不足及交流渠道不畅通等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四点措施。

4.1落实导师制交流制度

在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除了用宣传板、院系网站、主题班会等方式来增强老师和学生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的宣传方式之外,更重要的落实交流制度。

首先,导师和学生至少保证每月1-2次的学习或生活上的交流。

其次,导师的指导重点应按你年级进行侧重。大一,应而侧重点应放在生活和心理上的交流和指导。大二,学习的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导师则需要根据学生的状况引导学生。大三,开始全面学习专业课,导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学习并加入一些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大四,学生开始考研或者找工作,导师可以对根据学生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考研方向或是就业指导。

4.2确保导师制实施效果

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这是导师制的核心。首先,从老师方面来说,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导师在受聘期间应享有相应的补助津贴,并且对于成绩突出的导师应在年度评优、职称评定上给予相应的加分;另一方面,导师可以在为本科生指导时,可以发现相关专业的潜在人才,这样也可以为导师挑选人才提供便利,同时当学生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进步或是成绩时,导师也可以感到一定的自豪。其次,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在与导师交流时,可以从导师那里丰富知识,可以了解到专业最前沿的信息,并且可以请导师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提供一些发展的方向,这样学生在发展的道路上也会相应的少一些不必要的障碍。这样,导师和学生有了主动性,内心接受了这一制度才能使制度实行,并长期维持下去。

4.3充分利用研究生资源

由于导师人数有限,而且老师学生期望的辅导人数相对较少,可以充分利用在读博士生和研究生,与导师一起成立导师组。一个导师组有四名导师和三名在校硕士作为导生,这样已经比较完善。这样一来既可以缓解导师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博士生、研究生的能力,学生又可以与年龄差距更小的师兄、师姐交流,学习他们的经验,从而使学生自身的能力提高,并使发展空间更广。

4.4 建立多种平台交流体系

一直以来,导师和学生都期望能够面对面的交流,确实面对面的交流是非常好的交流途径,但是笔者认为,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院系或学生自身可以建立多种交流平台。与导师互相加QQ或微博互粉,如果老师较忙,QQ可以留言,微博可以发私信与老师联系。如果害怕导师不能看到,可以发短信提醒导师,导师定期抽出时间回复。学生每一个月,以电子邮件的方式总结一下自己一个月所学的,发给导师,使双方更好地配合和理解,是导师制更好地实行。

5.结论

(1)导师制是一种在现今高等教育背景下,导师指导少数甚至个别学生的创新教育制度。

(2)目前我院导师制中存在的主要包括对导师制的认识不深、主动性不够、导师资源不足、交流渠道等问题。

(3)为更好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需要落实导师制交流制度、确保实施效果、充分利用研究生资源和建立多平台交流体系。

参考文献:

[1]罗国基,周敏丹,王迎娜.近年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4):429-434.

[2]劉月秀,谭仕林,徐正春.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115-117.

[3]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76-85.

篇5:本科生导师2014年工作总结

车辆工程2013级共

人,其中西华学院

人,汽车电子

人,汽车设计

人,由xxxxxx和xxx三位老师担任本科生指导老师。

2014进行了4次选课指导,对西华学院进行了单独指导,与其余的内容一致。首先对车辆工程专业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根据学院的教学计划,将车辆工程专业分成了汽车电子与汽车设计两个专业,对于第一学期只有一门课不同,这门课的选择就决定所选的专业方向,希望大家认真考虑,其余的基础课不作选择,学校按要求已经选上了,同学们对两个专业进行了详细的资讯。按要求进行第一轮选课,如果没有选上进行第二轮选课,一定要在第二轮选课时看看自己的课是否选上,尽量减少补选、改选的人数。

对学生的学业、科技创新方面进行了指导,和班主任进行了必要的交流与沟通,希望在一年级大好基础,要有远大的理想目标,在考研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于有创新的同学,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院的科技活动,如大学生方程式赛车、节能赛车等。

签字

2012年12月10

2015年工作计划

1、计划2次选课指导,重点关注学分够的,关键选修课的学习。

2、计划2次科技创新活动指导,鼓励积极参与

签字

篇6:本科生导师制论文

本科生导师制论文【1】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本科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育制度。

本文从本科教学经验中对导师制的特点及导师与授课教师以及班主任的关系等问题做了探讨。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本科教学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在本科生教育中培养出一批具有潜质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旨在加强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引导,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自己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计划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本科生教学与导师制的特点与作用

有很多人认为本科生导师就是硕士生导师或者博士生导师了,实际上这是个误会。

其实本科院校实行的导师制,与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制是两码事。

研究生导师更侧重于指导科研,而且学生的研究方向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也一致。

本科生导师是没有这方面义务的,学生也没有义务跟着教师做科研,本科生导师的义务是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归纳导师制的特点和作用,有以下方面:

第一,表现为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落实到每一个被教育者身上。

在教与学的一对一矛盾中,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由于导师制发挥了教的主导作用,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所以符合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原则。

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一般都存有松口气的思想,学习方法老一套,对专业认识不足,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除了学校组织报告会、介绍情况外,还必须靠全体既懂专业又有责任心的教师来进行工作,从而缩短“朦胧期”。

对于已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高年级学生,新见解跃跃欲试。

导师可根据各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促其早日成才。

第二,它能透过业务学习的指导,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所担任的任务,不仅表现为传授知识,而且还要耐心为学生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在思想、道德、行为等修养方面,作为学生的表率。

从报刊杂志已发表的资料看,每提及本科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一些人则感到为难。

这与青年的特点有关,也与我们的工作方法陈旧有联系。

有关专家认为,针对现在的大学生已多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较差的现状,本科生导师要从根本上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

而且这个制度也能让更多的教师去接触一线的本科生。

本科生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的基础,如果能关心本科生教学,也就会关心研究生教育,进而会关心整个教学体系的变化。

第三,能较好地运用个别指导法,指导学生合理地组织知识结构。

高等教育在对学生传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进行专业定向教育、启迪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探求未知,这在高等教育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大学教学法与中学教学法的主要区别之一。

对低年级学生所要指导的内容,主要是帮他们学好各门基础课。

要使学生认识到,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为更深入的学习做好准备。

到二年级后,有部分课程要选修,一些学生片面追求学分;少数学生则不知道选修什么外系课程,这样往往造成学科分散、庞杂倾向。

这时导师应说明必修与选修的性质与区别,选修的意义、目的和原则是什么,然后对学生提出建议,使选修课恰当、适量。

现今的高等院校,对基础课和基础专业课,多数是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上大班课。

这种形式上课,虽然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学生人数多,授课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按各生的才能和品德差异进行具体指导。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之后,导师对为数不多的学生情况了如指掌,就可以及时将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告知授课教师,给以具体指导,这样可解决上大班课的一些弊病。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浓厚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目前的大学生,一般都在17-19岁左右,他们的世界观正是在形成的阶段,由于年龄小兴趣广泛,因此对专业认识不够,兴趣不稳定,尤其刚刚入学的学生,认为专业不合自己的爱好,没有兴趣,甚至闹专业思想。

实行导师制之后,就能及时了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实质,除晓之以理外,更重要的是要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分析,从中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国计民生的重要贡献。

组织学生开展学术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有关讲座、经验交流、专题报告以开拓思路。

有条件的地方,可带领学生参观工厂,开拓学生的视野。

导师也可以用自己的科研成果,联系实际向学生介绍专业对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所起的作用。

第五,密切了师生关系,在教与学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

教师的工作是既教书又育人,这是教师的光荣职责。

可是,现有的师生关系说得不好听,犹如“演员与观众”。

一些教师只有在上课时方“登台”与学生接触,其余则“各行其事”。

这种现象在基础课中,表现尤为突出。

实行本科教学导师制,就有可能克服这种不正常情况。

由于导师经常和学生接触,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导师又可如实地将情况转达给有关的单位。

对具体疑问,导师也可转告授课教师本人,请其解答。

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和愿望,导师也能如实地告知学生。

二、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导师与授课教师的关系。

授课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直接与学生接触,导师则不然,导师虽然了解授课的内容,但导师的主要责任是对学生进行指导,不可能也不应该去包揽一切。

学习指导不是解答各门学科的具体问题,而是致力于解决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方面出现的问题。

导师为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可建立学生成绩档案,这与授课教师的成绩记录也有区别,因为前者所记录的涉及面比单纯的成绩记录要广泛得多。

2、正确处理好导师与政治辅导员的关系。

有一些人曾认为,实行了导师制后,政治辅导员一职就可以取消,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导师的工作,是侧重业务学习的指导和学术思想的熏陶,兼顾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政治辅导员是以政治思想和德育教育工作为主,也兼顾业务学习的指导和行政管理工作。

但两者有密切的关系,应该互相配合。

3、正确处理好导师与班主任的关系。

导师与班主任的职责,若不仔细研究,似乎有些雷同,甚至有些人认为,实行了本科生教学导师制,班主任一职也可以取消了。

其实这两者的职责范围也不同,就指导学生人数来看,班主任是负责整个班级的学习情况,注意学习动向,涉及面广,而导师只负责指导少数几位学生;就指导的课程来看,班主任所注意的是班上学生的全部的课程,而导师所指导的则只限于某单一课程,可能也是班主任所关心的共同课程(这时导师应尊重班主任的意见,多与班主任联系商量)。

班主任的工作职责,除上面所讲的外,还有其他行政事务。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新的课题,同时也是一种有效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教育方法,它可以弥补高校生源质量、教学基本条件和师资条件方面的不足,对于学生专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科生导生制【2】

摘要:近年来,探索有效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系统地分析了本科生中实行导生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并以贵阳学院教育系为例,挖掘了导生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希望为各高校改进自身的教育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本科生 导生制 现状 对策

篇7:本科生导师制探讨论文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在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概况、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进行了思考,以更好地实现“以学生成才为本”的办学理念。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教书育人

篇8: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内容

一、本科生导师制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

在构建导师制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过程中, 对辅导员工作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1.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导师制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辅导员工作方法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最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批判的工具, 能帮助高校辅导员掌握科学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论, 形成创新能力, 能科学地指导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否定、自我发展, 对大学生接受新事物、形成新观念、开拓新视野、创造新业绩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是导师制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学科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反映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围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思想治教育的特殊规律的研究, 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教育者) 、客体 (受教育者) 、介体 (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 和环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各要素的历史演及相互关系, 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构成了辅导员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 决定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3. 教育学、心理学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密

切相关的学科知识是导师制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知识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 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 研究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问题、新特点, 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世界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人文知识等挖掘辅导员工作的优良传统、教育素材;管理学、美学、人才学、法学、文学艺术、口才艺术、领导科学、行为科学等知识, 能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心理;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认识提升为能指导工作的理论知识。

二、实施导师制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但作为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新尝试, 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辅导员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在今后的工作中尚待不断完善。

1. 导师制下高校辅导员的职责与工作内容不明确。

由于对导师制内涵功能的多重理解, 造成众多高校辅导员和导师工作职责定位比较笼统, 一些辅导员只知道有事就做, 不清楚自己的真正职责, 这导致辅导员奔波于日常琐事中, 没有工作自主性, 抑制了创造性。认识的误差造成辅导员缺乏职业认同感, 工作劲头不足, 影响了辅导员素质培养。

2. 辅导员工作出现了重管理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

在目前的高等院校中, 每位专职辅导员要带4~6个班, 多者7~10个班, 学生面广。部分辅导员缺少和导师的必要沟通, 主要工作集中在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等事务性工作, 对个体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质缺乏分析和了解, 对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等的发展作用也有限, 工作渗透力不强, 仅仅局限于学习和生活的浅层。

3. 导师的个性化指导, 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团队精神起到一定的削弱作用。

自许多高校实行导师制以来, 原先的班集体受到冲击, 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由于选择不同的导师发生了变化, 这些对辅导员教育理念与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4.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导师制的发展需要。

传统以集中统一的教育的方式, 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 带有一定强制性和约束性。导师制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 学生不仅是学习者, 还是合作者和研究者, 这就对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导师制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探究

在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后, 高校辅导员应树立新的工作理念, 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掌握动态、把握脉搏, 根据不同阶段或时期的学生思想状况及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等情况, 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总结, 找出适应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对学生工作方法进行创新。

1. 准确定位导师制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2006年教育部制定《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提出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职责为:辅导员应深入大学生实际,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可分为教育、管理、服务三方面。

2. 树立“引导、服务”的管理新理念。

工作理念的创新是导师制下辅导员工作创新的先导,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切实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2]为此, 辅导员工作在开展过程中, 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 紧密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深化改革,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从“管理型”向“引导、服务型”转变。在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更多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重对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能力的引导。在引导对象上, 应全面引导与重点引导相结合, 重点针对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困惑、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引导, 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形式呈现的新格局, 在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 辅导员应针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来调动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 形成多方面协调配合的综合管理。为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 应积极主动地研究新情况,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精心设计新的活动形式和载体, 将思想政治教育由“灌输型”向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渗透型”转变, 创造出富有成效的学生工作方法, 使广大学生在享受先进社会文化的熏陶和启迪中受到教育, 达到寓教育于无形之中、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 情感教育与日常工作相结合。

辅导员的健康情感作为一种感化功能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代替的, 热爱学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 是教育的源泉, 教育活动离开了爱, 一切都变得苍白无力。学生希望辅导员既要关心他们的学习, 又要关心他们的思想与生活, 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辅导员的情感正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拉近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 使自卑者自尊, 使落后者上进, 使悲观者看到希望, 燃起激情。

WENJIAOZILIAO

5.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同时也提供了现代化手段, 提供了广阔而快捷的工作平台。江泽民同志在讲到互联网问题时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宣传, 积极发展, 充分利用, 加强管理、趋利避害, 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使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3]高校辅导员要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 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在内容上找准学生工作进网络的立足点, 用正确、积极、健康、科学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网络阵地;在形式上采取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生理特征及成长规律相适应, 进而达到内容和形式、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 从本质上实现工作与网络的融合, 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网络文化。

6.“导生制”是辅导员全面开展工作的辅助力量。

“导生制”是指选拔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品学兼优、综合能力较强的高年级本科生担任“导生”, “导生”可以在辅导员的指导和组织下, 辅助学校和辅导员完成相关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从当代大学生特点、导师制度工作的现状、学分制管理的趋势、和谐校园建设等方面来看, 当前在高校实行本科生“导生制”教育管理模式改变了以往学生对辅导员的依赖关系, 有效解除了师生之间的脱节现象, 架起了师生间沟通的桥梁, 从而更好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7. 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职责要求, 辅导员素质结构主要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构成。本科生导师制下, 辅导员素质的提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拓展培养途径, 通过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学术交流和组建团队等进行素质培养, 不断充实自己,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促进了大学本科教学的改革, 而高校辅导员以其特殊的地位, 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辅导, 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法, 必将为辅导员的工作增添新的活力, 使导师制下辅导员工作以全新的面貌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更独特的作用。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要求,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方法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阐释了导师制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分析了导师制下辅导员工作存在的问题, 对导师制下构建辅导员工作方法体系作了更深层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工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 (第24号) 2006, 5.

[2]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D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 2007-05-24.

上一篇:我是小小邮递员下一篇:Weather“Let’s talk”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