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邮电:中望CAD创新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

2024-07-01

湖北邮电:中望CAD创新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通用5篇)

篇1:湖北邮电:中望CAD创新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

湖北邮电:中望CAD创新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

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原湖北邮电规划设计院,以下简称“湖北邮电”)是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全国最早的综合型全资质甲级通信综合型规划勘察设计企业之一。

湖北邮电一直以来注重新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产品质量提升,坚持打造创新技术服务品牌,面对通信行业发展新要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一直保持高效的设计能力以迅速应对市场竞争。“为了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我们一直注重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和加快创新技术设计,而通过信息化工作最大化提升整体创新技术设计能力,从而提高人才生产力,是我们非常看重的。“信息中心孙主任这样告诉我们。

中望软件,关注用户需求赢得信赖

信息化建设工作一直是湖北邮电重点发展工程。为了匹配公司的发展需求,实现高效设计的目标,从2007年起,湖北邮电已开始推动全院正版CAD应用工作,配合设计项目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从设计到管理的全程监控,在质量上、效率上助力公司的快速发展。

然而,当初的CAD应用选型工作却非一帆风顺。“CAD软件作为专业通信规划设计的工具软件,不仅在图纸设计、图纸交换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对设计工作质量的把控也有重要影响,从而直接关乎到整个项目工程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我们要求CAD必须具备稳定的性能和良好适用通信规划设计应用需求的功能。最先考虑的是国外CAD软件,虽然软件功能符合我们的需求,但在试用和接触之后,其高昂的软件价格、强硬的销售策略,弱化的售后技术支持等方面,并不能很好地匹配到实际应用需求。相比之下,国产品牌中望CAD在这几个方面愿意倾听用户的心声并给予积极响应和支持,最终我们选择中望软件作为我们的CAD供应商。”信息中心孙主任坦诚:虽然国产CAD软件厂商起步晚,但真正接触后,让我们更加有信心,特别是快速、专业的售后支持能力,打消了我们的顾虑,更加坚定了我们全面应用国产CAD的决心。

中望CAD,创新技术提升企业效率

随着业务发展的需要,湖北邮电不仅需要为设计师提供优质的设计硬件,CAD软件的使用上也要与时俱进,及时升级。目前,湖北邮电的中望CAD版本已升级到中望CAD2012,凭借着强大实用的功能以及快速响应的售后支持服务,中望CAD已成为湖北邮电在通信规划设计上的主要辅助设计软件。在通信规划设计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建筑物、周围环境(树木等)、专业元件设备的绘制,图纸的重复利用率很高。以前,设计师经常需要花不少工作量在图纸上进行拼凑组合、修正调整,并进行大量的尺寸标注和文字标注,设计效率很低。现在,中望CAD上智能实用的标注功能,能进行快速编辑和修改标注,且可以有效统一标注样式、大小和位置等,不仅设计效率有效提升,还实现了设计图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目前超过百套中望CAD在湖北邮电应用顺畅,孙主任说,设计师们已经普遍习惯了使用中望CAD开展日常的各项设计工作。中望结合用户需求的各项改进,如将不方便的硬加密锁改为软加密、方便设计师外出的授权租借方案等,也是我们所欣赏的。

后记:在我们访谈过程中,孙主任多次强调CAD设计软件对湖北邮电提高设计效率、保障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影响。当他了解到最新中望CAD2014的一些创新改进后,积极表达了应用升级的需求,而且希望中望软件能基于现有中望CAD平台基础上,结合湖北邮电的实际业务需求,为其提供更针对性的定制开发方案。从其中我们感受到一款好用的CAD产品对用户的重要意义,并深感责任重大。而值得欣慰的是,中望CAD通过“专注平台技术创新+拓展专业应用+针对性定制开发“的产品策略,以及基于服务众多知名用户的经验积累,加上中望广州、武汉两大研发中心的本土研发级服务支持优势,中望CAD将持续为湖北邮电打造通信创新技术服务品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关于中望:

广州中望龙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CAD行业唯一一家国家级重点软件企业,是全球领先的CAD/CAM软件及解决方案供应商,也是行业内少数掌握CAD核心技术的软件厂商之一;主打产品中望CAD、中望CAD机械版、中望CAD建筑版以及行业整体解决方案畅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正版用户超过32万。

篇2:湖北邮电:中望CAD创新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

1 湖北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湖北省农业龙头企业在地域上具有天然的优势, 拥有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淡水产品生产基地。同时, 湖北省又是农业科技大省, 科技实力雄厚, 除了拥有大量农业技术人才外, 在部分农业研究领域和学科专业有较强的技术优势。经过多年的建设、调整和发展, 湖北省农业初步形成了9大优势产品产业带和9种特色农产品基地, 包括双低油菜产业带、柑桔产业带、优质水产品产业带、家禽产业带、蜂产品产业带、魔芋产业带、板栗产业带等等。近年, 湖北省利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 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全省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已拥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3家, 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02家, 其中大多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及资金融通能力。在湖北省农业龙头企业的带领下, 部分农业研究领域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湖北龙头企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45%。

2007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为响应中央号召, 2009年2月26日,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年会“强化社会责任, 化危为机, 互进共赢”在武汉召开。会议提出, 农业龙头企业要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积极履行龙头企业社会责任, 进一步增强企业带动辐射力。实现企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即得到农民、消费者和社会得认可;抓住机遇, 力争化危为机; 打造品牌, 确保质量第一;利益一体, 实现互进共赢。可以说, 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湖北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致富等方面, 发挥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已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中坚力量。

1.2 湖北农业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省农业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暴露出一些不足, 制约了农业科技潜力的发挥。例如在制度体制方面, 农业科研创新主体单一, 产后研究环节相对薄弱, 农业科技资源分配分散, 企业规模结构分布不均;在市场方面, 农业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 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与湖北农业生产密切结合程度不高, 龙头企业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进行技术创新并将成果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服务市场的能力低;在资金方面, 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渠道单一及融资结构不合理, 过度依赖信贷供给现象明显, 龙头企业自身的品牌效益意识薄弱, 造成技术创新融资能力薄弱;在人才培养方面, 创新意识不强, 对于技术人才的创新性培养不够, 没有充分发挥雄厚的科技人才力量;在农业产业化方面, 农产品深加工技术薄弱, 多数属于传统农产品初加工水平, 常规应用技术升级缓慢, 造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较低;在农业技术创新产权方面, 对于自主创新产权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 造成技术创新成果效益降低或损失;在技术辐射作用方面, 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扩散不够, 缺乏信息交流平台;在生态农业方面, 环境等生态问题迫使企业不得不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否与生态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悖, 因此“两型社会”建设对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是新的挑战。

以上诸多问题制约着湖北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 面对农业升级换代的历史契机, 龙头企业如何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通过技术创新, 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已成为我们当前急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2 湖北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对策

2.1 加大龙头企业改革力度, 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内部条件

2.1.1 深化改革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体制与制度, 为构建自主创新平台打下基础。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既源于需求, 还源于相关的制度安排。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创新中的不确定性, 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因此要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为持续地创新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首先, 要确立符合技术创新管理和发展的市场观和系统观。确立市场观,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技术创新体系, 准确给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定位, 及时跟踪与本企业产品相关的技术动态, 使本企业在各方面尤其是技术上保持同行业领先。树立技术创新的系统观, 旨在构建一个有利于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全方位的自主创新平台。其次, 实现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的激励整合。由于龙头企业产品的原料成本较高, 企业不愿意让创新成果转化为分享利润的资本, 但只有对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贡献的员工实行必要的奖励, 才能激发职工不断求知、上进和创新的热情。改革农业技术体制中的成果激励机制的关键在于合理匹配创新过程特性与员工个性, 进而促进业务流程规范化与员工创造力间的亲和度;采取适当措施提高跨职能团队的冒险和创新意识, 同时全面调节创新过程精益化带来的压力。

2.1.2 建立虚拟研发组织, 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虚拟研发组织是组织创新的一种途径, 农业虚拟研发组织可以分担并降低龙头企业技术研发的开发费用和创新风险。虚拟研发组织的投资主体是多元化的, 这保证了研究与开发所需的巨额资金可以由各组织成员分担, 同时也降低企业 “孤军深入”所带来的风险;由于农业虚拟研发组织有开发技术和人才保证, 提高了R&D效率和成功率, 创新成果在组织内部也容易扩散, 进而提高技术创新成果的使用效率。龙头企业虚拟研发组织必须是能够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动态的﹑虚拟的﹑网络化的企业联盟, 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与运作机制。在湖北很多农业企业技术开发团队多采用独立的专职团队形式, 容易“与世隔绝”, 在特定时间内展开“科研攻关”使得技术创新存在观念和信息的“壁垒”, 所以采用研发团体工作机制的目的在于沟通信息﹑明确责任﹑协调进度, 同时还要做好研发团队的绩效考核工作。

2.1.3 打造名企名牌, 强化技术创新。为了应对国外农产品竞争, 提升湖北省龙头企业自主研发和可持续创新的能力, 必须鼓励龙头企业打造名企名牌, 吸引更多外来投资, 改善技术创新的融资环境。品牌建设与技术创新之间相辅相成。一方面, 品牌建设有助于形成稳定而多元化的创新资金平台;另一方面, 技术创新促进和强化了品牌建设。我省农业品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天然优势和市场优势, 近年高度重视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无污染的农业生产项目, 年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面积达到1500万亩, 先后建立了京山、洪湖、宜城等农业生态县和洪山菜苔、京山桥米、孝感太子米、邓村绿茶等生态生产小区, 获得了“鱼米之乡”、“果蔬之乡”、“药茶之乡”、“畜牧之乡”的众多美誉, 这为品牌农产品形成及规模扩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要增强树立自主品牌意识,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必须通过积极有效的技术创新, 加强品牌质量管理, 运用品牌营销战略, 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为企业赢得品牌竞争优势, 大量吸收外来资金进行创新投入。

2.1.4 加强创新意识, 开发人力资源, 加速人才培养和引进。据调查, 由于技术模仿简单易行成本又低, 湖北省大部分农业企业领导人倾向于模仿创新, 而不愿冒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进行自主创新。缺乏创新意识是龙头企业自主创新不足的最根本原因, 没有思想观念的创新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 因此加强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成为湖北省农业技术发展的根本。湖北省具有高校聚集、研究机构众多和人才云集的优势, 企业应主动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 建立以教授、专家为指导的技术创新平台, 这将在对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引导高校人才为农业发展作贡献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要吸纳高层次人才进入农业技术创新链的相关环节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 建立一支具有较强科学、技术、工程知识基础, 又熟悉经济、社会、管理、法律、人文知识, 更善于综合集成多种知识的企业人才队伍;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才, 使之成为既能运用自然科学成果, 又能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更善于运用先进管理科学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的企业家;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有助于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引导和扩散。

2.2 强化龙头企业外部环境建设, 为技术创新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

2.2.1 全方面鼓励并保护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

一方面, 由于农业科研基础性、社会性和公益性的特点, 决定了世界各国科研机构在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并由国家给予巨额资助。政府要落实好给予农业龙头企业在财政、税收、金融、基地建设、设备引进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节约企业发展的内生交易费用, 提高其竞争力。

另一方面, 要加强技术创新产权保护。目前, 由于专利意识淡薄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 我省很多科技成果没有申请专利, 因为申请专利就等于技术秘密曝光, 研究成果很容易被竞争对手窃取, 最终专利就等于自己投资为全社会做贡献, 知识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公共产品, 加重国家技术创新的负担, 阻滞技术进步。应该建设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 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为知识产权的产生与转移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保障。

2.2.2 建立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投入体系, 为技术创新提供财力保障。

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人, 除了政府加强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并承担必要的创新成本外, 还可通过价格、税收、信贷、投资等经济杠杆和信息、技术服务, 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 以满足技术创新在各个层次上对资金的需求。首先, 应围绕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要求, 改革和调整国家财政分配制度与结构, 确保财政对技术发展的投入;其次, 以优惠政策来鼓励和吸引多方投资, 增强技术创新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再次, 协调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 增加银行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投放, 并要求企业增强贷款信用度。总之, 要提高龙头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必须构建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资金作补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2.2.3 走“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之路, 推动产业化升级。

技术创新仅靠农业龙头企业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 要搭建合作研究开发平台,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科研机构、高校协同参与的“产学研”联合机制。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即企业有资金、市场及生产优势, 而大学有知识、人才及信息优势。“产学研”结合关键是找到互利互惠、共赢的结合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应着眼于高新技术的基础研究开发工作, 结合产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提供最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 对技术创新起到支持和先导作用;企业应着重应用技术的研发和工艺创新, 并根据农业企业自身发展优势, 有目的地引进、吸收、转化科研成果, 并将其商品化, 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提高农业企业的经济素质和效益。总之, 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 有效整合了科技和产业资源, 实现科技攻关与产业化开发的有机结合。

2.2.4 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工程, 有效进行农业技术创新扩散和转移。

信息缺乏是目前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 农业企业进入国际化竞争环境, 对市场经济信息的可靠掌握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化技术开发创新都要依靠农业信息工程来实现。因此我省农业企业管理者和经营人员必须强化信息价值意识, 把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联成一体, 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工程, 丰富企业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 进行有效的信息扩散, 从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同样, 技术转移过程中存在的技术壁垒和态度壁垒也影响到农业技术的发展,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工程特有的扩散机制作用, 在政策和制度建设上为其推广创造条件,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设立区域性的农业技术市场, 完善湖北省农业技术中介体系。除此之外, 农业信息法的完善、信息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信息服务建设也需加强。

2.2.5 科学应对生态挑战, 实现“两型社会”条件下的技术创新。

为了实现生态、人类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倡导“循环经济”, 实现“两型社会”建设对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新要求, 即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全面引入生态学思想, 提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目标, 既要实现商业价值, 又要创造生态价值, 达到协调自然和人类发展平衡的目的, 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可以提高我省发展生态技术创新的支撑能力, 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下现代农业企业的基本条件, 它极大地丰富了技术创新的内涵, 其目标是同时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是技术创新的新范式。但由于这种技术创新具备公共产品的特性, 研发成本远大于收益, 企业参与有一定的困难, 造成社会期望的支撑技术得不到研发, 因此需要政府给予高度的关注和支持。虽然生态问题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做出约束和限制, 但并不阻止其发展。在循环经济技术观指导下, 技术创新成为一种健康的、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创新, 其核心思想是龙头企业通过对技术的生态化, 实现对环境污染的防治, 使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企业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的最大动力, 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总之, 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 技术创新是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竭源泉。农业技术创新中目前存在的问题涉及环节较多, 面较广,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 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全面推进农业技术进步, 建立现代农业视角下的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平台, 为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为提高湖北省农业综合生产和发展能力提供了持续有效的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黄鲁成.基于生态学的技术创新行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3]周道生, 赵敬明, 刘彦辰.现代企业技术创新[M].北京: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

[4]陈劲, 王方瑞.技术创新管理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篇3:湖北邮电:中望CAD创新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技术创新对提升烟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通过技术的开发形成烟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烟草企业只有在核心技术和烟草产品上具有长期积累的特殊能力, 才能不断扩展, 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都离不开技术创新。著名烟草企业如菲莫公司、英美烟草公司, 国内的红塔集团等之所以产品市场畅销、盈利能力强, 关键的一点便是其通过持续的研究开发, 创造和更新核心技术, 打造核心产品, 并能保证核心产品的更新换代。

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烟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烟草企业已经走出了投资推进型增长方式, 并开始从投资推进型向创新推进型转变。企业的成长发展应着眼于核心能力的培育, 立足于技术和产品的创新, 创新成为企业成长的根本依托。很多以技术创新为特色的企业并没有庞大的员工队伍, 也没有太大的规模, 但它们对世界的进步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技术革新保持烟草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的命运总是与技术创新相联系的。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时间的推移, 企业的核心技术会演化为一般技术, 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革新, 促进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 加速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 开发出成本低、有较高使用价值的新产品, 创造出消费者对该类产品的新需求, 才能保持其竞争能力。如果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产品结构雷同、竞争乏术的境地, 甚至遭到市场的淘汰。

二、提升烟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是确立烟草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要以企业为主体, 建立多层次的技术创新体系, 逐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 实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紧密结合。我国烟草企业长期生存于计划经济体制下, 相对国外烟草集团而言, 企业主体意识不强。因此, 必须摆脱企业对政府、上级公司的依赖思想, 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载体。

二是大力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人才是科技之本, 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 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因此, 尤其要重视和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以激发科技队伍的创新精神, 提高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要努力培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努力培养科技和管理全能的复合型人才。要全面提高科技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 加大科技成果的奖励力度和奖励面。

三是建立和完善烟草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烟草行业应紧紧围绕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 明确创新目标, 建设高效的技术创新系统。企业应建立健全技术中心组织设置, 配备相应的研究开发人员, 配置科研开发的设备。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能有效地组织协调, 有效地实施, 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四是完善科技管理体系。科技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配齐各级科技管理人员, 明确其职责, 提高其素质, 加强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估。适应和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及推广体系。完善对各级领导班子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通过严格管理, 确保行业科技资源功能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它生产要素的结合, 形成投入、创新、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机制。

五是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科研经费是保证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顺利实施的重要物质基础。烟草企业要逐年增加对科技的投入, 确保每年的科研经费足额按时到位。建立科学技术研究专项基金, 对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进行专项管理, 保证科研经费专款专用、高效使用。

三、实施技术创新必须把握好几种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科技投入与生产投入的关系。科技投入与生产直接投入相比, 见效慢周期长, 一些科研开发项目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成功。我们要放眼于未来和发展, 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不断改善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 支持科技工作者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 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 这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二是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的关系。我们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并不排除引进吸收的必要性, 对一些成熟的适用的先进技术进行吸收引进, 可以减少人力和资金的投入, 大大缩短成果转化的时间。关键是我们要重视原始创新, 不能用吸收引进代替原始创新, 同时, 我们在引进吸收外来成果时, 要重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不断促进生产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经营管理信息化。

三是要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技术合作的关系。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根据市场需求变化, 不断加强自主创新, 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 这是市场竞争对企业的客观要求。在建立自已的研发团队, 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 要用人所长、补已之短, 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领域相关专业科技人才的技术合作, 并且在技术合作进程中, 出成果的同时培养企业自已的人才。

摘要:本文阐述了技术创新对提升烟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提出了提升烟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强调在实施技术创新过程中必须把握好科技投入与生产投入、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自主创新与技术合作、科研开发与成果推广的关系。

篇4:湖北邮电:中望CAD创新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企业得到了迅速扩张,市场份额逐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广西企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特别是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尤为明显。2015年以来,广西企业采取了积极措施着力解决技术创新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孵化器建设、技术成果转化、专利申请与保护等方面加大了投入的力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不断地提升。

那么,处于这种良好的发展形势下,广西技术创新型企业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改革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它们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下面以广西玉柴集团为例,希望通过对广西玉柴集团的成功做法进行剖析,能给同类生产企业带来一些宝贵的经验。

1 企业概况

广西玉柴集团创建于1951年,总部位于具有“千年古州,岭南都会”美称的广西玉林市,是一家集发动机产业链和石油化工产业链为一体、实施相关多元化产业经营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拥有40多家全资、控股、参股子公司,总资产为327.2亿元,是中国产品型谱最齐全、完整的内燃机制造基地,在广西、广东、江苏、安徽、山东、湖北、四川、重庆、辽宁等地均有产业基地布局。

广西玉柴集团位列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第316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154位,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第103位,中国机械500强企业第17位,荣获“自治区主席质量奖”和“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是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品牌价值达232.75亿元。

2 企业剖析

广西玉柴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内燃机生产基地,是广西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典范,该企业赢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2个方面。

2.1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组合结构图如图1所示。

2.1.1 积极拓展产业战略格局

广西玉柴集团以“二次创业”为契机,调整产业战略,重点拓展“发动机”和“石油化工”2条产业链,构筑“金融”和“物流”两大服务平台,形成主业优势明显、服务优势突出的发展新格局。发动机产业链以广西玉柴集团总部为发动机主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发动机并向上、下游充分延伸,最终形成“零部件—整机—终端”的黄金产业链;石油化工产业链以润滑油、石化产品生产为核心,形成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汽车化工、润滑油四大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物流服务平台以服务“玉柴”体系为基础,拓展进入汽车后市场产品、消费品、能化产品、农产品等服务领域,构建了覆盖广西、辐射全国及东盟的综合物流网络及物流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拓宽融资渠道,搭建融资租赁服务平台,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持续推进公司债券发行,组建财务共享中心,确保资金链安全;广西玉柴集团积极推进“玉柴”产业新城建设,打造国内先进的新型装备(内燃机)制造基地,形成集总部基地、整机产业、零部件产业、终端装备制造产业及商贸物流产业为一体的综合集聚产业基地。

2.1.2 加大技术研发基地投入

广西玉柴集团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具备雄厚的技术研发实力,始终坚持以持续技术创新为顾客创造价值。广西玉柴集团在南宁、玉林建立了2个研发基地,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是内燃机国家工程实验室、广西柴油机工程院唯一依托建设单位;广西玉柴集团通过与英国布鲁奈尔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40多家国内外名校、研发机构合作,共同建立了10余个国内外产品技术研发中心,打造了国际前沿的科研基地,在发动机研究领域始终占据着制高点,领先同行推出满足国Ⅳ、国Ⅴ、欧Ⅵ排放法规的发动机,引领了发动机行业的绿色革命;广西玉柴集团拥有授权专利2 000多件,多项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应用后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1.3 打造产品升级试验基地

广西玉柴集团试验室始建于1995年,分为玉林基地和南宁基地2个部分,总占地面积为148 666.67 m2(约223亩),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5亿元,共有试验台架80多个,是世界最大的发动机试验室。试验室是工程研究院下属的一个核心部门,主要负责整机台架试验、零部件功能试验、排放测试、NVH测试、整车测试及其他特种测试技术,是“玉柴”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升级改进的试验基地;建设有特种试验间、噪声试验间、冷启动试验间、普通试验间、零部件试验间、装拆分析间、仓库和试验办公大楼;现有人员24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有120人(包括博士80人、硕士40人),试验技师、拆装技师和设备维修员有126人。

2.1.4 加强跨国技术战略合作

多年来,广西玉柴集团与“博世”“卡特彼勒”“瓦锡兰”等国际技术及服务供应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以自主研发技术为核心、对接世界前沿技术、借力外部、服务内部的产品技术研发平台。先后承担了重型商用车柴油机技术开发、大型公交用CNG发动机开发、轿车柴油发动机开发技术、客车混合动力专用柴油机研发等10项国家“863”课题,参与55项国家、行业标准制订,成为我国第一家率先实现排放达到国Ⅲ、国Ⅳ、国Ⅴ标准柴油机并批量生产和投放市场的企业。2011年以来,广西玉柴集团研发成功的国内首台排放达标欧Ⅵ柴油发动机,在技术上始终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同步,引领了发动机行业的绿色革命。

2.2 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组合结构图如图2所示。

2.2.1 建设高效领导团队,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广西玉柴集团贯彻干部“四化”标准,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构建企业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高效领导团队,扎实推进创建工作,把创建工作列入公司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工作责任制、目标管理制度、考核激励办法等。

2.2.2 实施素质化工程,打造学习型企业

广西玉柴集团通过实施“建设创造性劳动群体”素质工程,建立三级培训网、远程教育学院、玉柴YCOA知识书库,打造卓越人才;通过建立企业创新机制,重奖科技成果和拔尖科技人员,促进全员创新,推进了卓越班组管理、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等活动,每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数亿元。

2.2.3 开展思想文化传播,培育优良企业文化

广西玉柴集团通过开展“守信、承诺、践诺”活动,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时代精神,支持公益事业,建立“困难救助基金”和“亲情服务队”,为职工排忧解难,倡导“绿色发展、和谐共赢”理念,积极构建和谐企业文化。

2.2.4 加强民主建设,管理规范守法

广西玉柴集团强化民主建设,落实职工权利,坚持职工代表大会、集体合同、厂务公开、党务公开制度,开展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生活福利检查,落实职工民主权利,保障员工合法权益;执行“党风廉政责任制”,构建玉柴“惩防”腐败工作体系,实施采购、工程、人事、分配“阳光工程”,根除不良行为。

2.2.5 加强环境治理,建设绿色家园

广西玉柴集团执行安全生产法,建立安全责任、安全预警、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确保生产安全;实施噪声和“三废”治理,开展工业卫生监测、员工健康体检和职业病普查,治理污染源,保护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厂区,建设绿色家园。

2.2.6 开拓创新经营,促进跨越发展

广西玉柴集团实施“卓越品质、国际玉柴”经营战略,应用国际领先的四气门、高压共轨、电控、EGR等顶尖技术,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IBM企业信息与协同系统、YCSS玉柴服务系统等先进手段,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和全员经营模式,促进企业跨越式发展。

3 结语

广西玉柴集团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以自主研发为主线,通过人才引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技术成果转化等方式,不断推进产品的更新换代来赢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其坚持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同类技术创新型企业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杨力刚,李寒蕾.玉柴集团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经验剖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6).

[2]李寒蕾.企业技术创新对文化建设的拉动作用分析——以广西玉柴集团为例[J].创新,2011(3).

[3]曹平,梁运文.成熟产业中后发企业的创新战略:以玉柴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3).

篇5:湖北邮电:中望CAD创新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

近年来, 武汉市企业尤其是高新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不断增强。“自主研发”、“引进技术后消化、吸收和创新”以及“与院校科研机构联合研发”三种方式成为企业获取新产品、新技术的主要途径。武汉市高新企业技术研发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1 企业R&D经费支出逐年增长, 但整体R&D投入仍相对不足。

2001年, 武汉市高新企业R&D经费支出仅为36 014.7万元, 2003年达到115 262.0万元, 2004年为106 160.3万元, (1) 年均增长率达到49.7%。但武汉市企业尤其是高新企业R&D整体投入仍相对偏低。首先, 2004年武汉市工业企业R&D经费总支出为10.6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重仅为0.54%。而同年, 广州市R&D经费总支出为68亿元, 占GDP的1.53%;天津市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总支出为24.4亿元, 占GDP的0.83%。由此可见, 武汉市企业R&D经费投入不论从总量上还是相对量上, 与广州、天津等大城市还有相当距离。其次, 从发展的趋势看, 普遍认为企业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5%以上才有竞争力。2004年武汉市工业企业用于R&D经费支出仅为10.6亿元, 仅占当年主营业收入的0.55%, 该项指标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0.71%, 远低于发达国家3%~5%左右的水平。

1.2 高新企业R&D经费投入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武汉市高新企业R&D经费投入主要聚集于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四个行业。

其中, 电子信息行业尤为突出, 2004年研发经费支出达到38 969.0万元, 占全市高新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达36.71%;光机电一体化行业占34.99%。仅这四个行业研发经费总支出就占全市高新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87.73%。而其他行业, 如软件、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农业和航天航空等行业则经费投入相对较少, 经费投入量占全市高新企业比重不足2%。由此可见, 武汉市高新企业R&D经费投入严重偏离于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行业, 而在软件、新能源、航天航空等行业投入严重不足。

1.3 高新企业规模太小, 难以形成较强的研发实力, 尚不完全具备技术创新主体的能力。

截至2004年底, 武汉市经过批准认定的高新企业共有2 140家, 共完成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为641.02亿元、604.05亿元和74.15亿元 (2) , 平均每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为0.30亿元、0.28亿元和0.03亿元。按照国家对企业规模划分的新标准, 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平均规模还不够中型企业的水平。武汉高新企业不仅平均规模小, 而且优势企业也少。2006年武汉市有高新技术企业2 504家, 但高新技术产值超过10亿元只有武钢、神龙、唯冠、NEC、凯迪、冠捷、邮科院、海尔等15家。86.5%的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不足1 000万元。由于武汉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 实力有限, 在研发上不可能有很大的投入。2004年, 武汉市全市工业企业共支出的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经费仅17.47亿元, 不足联想集团一个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 (1) 如此微薄的高新产品开发投入, 不可能支持整个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武汉市高新企业尚不完全具备技术创新主体的能力。

1.4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但自主创新投入较弱。

近年来, 武汉市高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迅速增强, 如“3G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已申请专利54项, 其中发明专利49项、起草行业标准6项, 成功完成基于WCDMA和CDMA2000两种3G国际技术标准的无线网络优化设备。“可信计算机平台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完成了安全芯片和可信计算机主板的研究、设计、测试、验证平台及可信计算机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平台的改造, 并建立了可信网络互连的开发和应用验证环境, 起草了四项标准。这些项目的实施显示武汉市高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但相对来说, 武汉市高新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仍较弱。2006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高新企业380家, 其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仅占42.4%, 仅有23.9%的企业设有技术开发机构, 科技活动投入强度 (R&D经费支出/销售收入, 一般认为这是最能代表自主创新的指标) 仅为2.1%, 远低于国际上认为有竞争力的8%的水平。

2 武汉高新企业技术垄断竞争力研究

近年来, 武汉市高新企业技术垄断发展迅速。具体说来, 主要呈现这么几个特点:

2.1 企业R&D投资强度逐渐增强

从表中可以看出, 武汉市企业R&D投资强度近年来呈增强趋势。2004年大中型企业R&D投资占全市的比重相对于2000年增长了6个百分点, 2000—2004年, 武汉市企业R&D投资比重年均增长率达5.0%。

2.2 专利申请密度与强度逐年扩大, 且大中型高新企业位居前列

近些年武汉市企业专利申请量不断扩大, 从2004年的596件上升到2006年的3 209件, 年均增长率达132%。企业专利申请占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也从2004年的14.4%增长到2006年的39.5%, 增长了24.1个百分点。 (2) 但在武汉市企业专利申请中, 大中型高新企业位居前列。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下发武汉市企业专利实施普查资料统计显示, 在武汉市被调查的1 672家企业中, 从1985年4月1日实施《专利法》以来, 申请专利最多的前十家企业依次是东风汽车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楚天激光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通动画股份有限公司、世城职业服饰有限责任公司、长飞光纤电缆有限公司、武汉光迅科技公司、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红桃K集团等大中型高新企业。 (3) 其中, 东风汽车集团2006年申请专利150件, 首次超过了100件。由此可见, 武汉市企业尤其是高新企业专利申请密度和强度不断增大, 企业技术垄断竞争力不断增强。

2.3 企业技术内部化交易程度不断提高

2004年武汉市共签订技术合同3 170项, 实现金额318117.88万元;其中, 2 166项技术流向湖北省内, 实现金额达176 913.23万元;流向武汉市的为1 806项, 实现金额123312.55万元, 分别占总合同数的56.97%和38.76%。 (4) 由此可见, 武汉市技术大部分服务于本地区, 技术内部化交易程度较高。

与此同时, 在2004年武汉市买进的技术中, 企业尤其是高新企业是最大的买家, 共买进技术2027项, 实现金额252544.74万元, 分别占总量的63.94%和79.39%;科研机构买进298项, 各级管理部门买进678项, 技术贸易机构买进3项, 个体经营买进1项, 其他买进163项。 (5) 由此可见, 武汉市企业尤其是高新企业技术垄断程度不断提升, 企业技术垄断意识不断增强。

2.4 企业品牌实力不断加强

近些年, 武汉市企业尤其是高新企业品牌实力不断加强。光谷高新区培育出了一批在全国以至在世界都有影响的名牌企业, 如长飞公司、武汉邮科院、华工科技、武汉NEC、楚天激光等。这些企业的一批核心产品的竞争力也不断增强, 长飞光纤光缆位居全球前3位, 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12%;武汉邮科院的光电器件位居全球第6位, 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4%, 整个“武汉·中国光谷”光电器件的全球占有率达到6%, 居全球第3位。以光通信、激光为主导的光电子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居于上游位置。同时, 武汉市名牌产品也不断增加。2006年末拥有国家级名牌产品13个, 其中, 当年新增“武钢船板”等国家级名牌产品5个;拥有湖北省名牌产品134个;拥有“富康”、“黄鹤楼”等8个“中国驰名商标”;“马应龙”、“五芳斋”、“曹祥泰”、“长生堂”4家品牌获商务部首批“中华老字号”认定。

3 武汉高新企业技术利用竞争力研究

近些年, 武汉市高新企业技术利用竞争力不断增强, 高新技术对经济的贡献度不断加大。具体说来, 武汉市高新企业技术利用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3.1 高新技术利用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传统产业高新化初见成效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武汉市传统产业高新化成效显著, 高新技术利用辐射作用明显。近几年, 武汉市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培育形成了重型数控机床、环保成套设备等一批在全国领先的产品。并且, 大中型企业普遍开始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 (CAPP) 、计算机辅助制造 (CAM) 等计算机技术, 全市制造业领域应用CAD技术普及率达到65%以上;其他行业开始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ERP) 、生产集散控制系统 (DCS) 、客户管理系统 (CRM) 等信息化系统, 高新技术的使用有力地提升了武汉市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3.2 高新技术对经济的贡献度不断增强, 但技术利用产业外向度不够高。

据统计,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值从2000年的332.2亿元增加到2006年1 110.7亿元, 年均增长22.3%;高新技术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0.8%提高到14.8%,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武汉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成为武汉市最具活力和增长潜力的产业。高新技术对武汉市经济的贡献度不断增强。

但武汉市高新技术利用产业外向度不高。2004年, 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仅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4.84%,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国际性大财团、大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外资经济在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不到20%, 外资经济对武汉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增长贡献不足。

3.3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渐趋增大, 但出口规模仍相对较小。

2004年武汉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31.0亿元, 相对于2003年的18.5亿元增长了67.6% (1) 。但相对于其他城市来说,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仍然较小。2004年广州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31.8亿美元 (2) , 占全国的比重为1.9%;上海为287.7亿美元, 占全国的比重为17.4%;天津为100.5亿美元, 占全国的比重为6.1% (3)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远远低于上海和天津, 仅占其出口规模的3.3%和9.4%, 低于广州1.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近些年虽有所增长, 但相对于其他省级市来说规模仍然较小。

3.4 产学研结合欠佳, 企业技术利用缺少智力支持。

湖北是一个高校云集的教育大省, 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众多, 研究成果也很多, 尤其是科技论文、获奖成果等纯科研型成果产出量较高。而武汉由于其省会城市的特殊位置, 在科技资源的占有方面又具有极大的优势。据《全国R&D资源清查资料汇编 (2001) 》, 2000年武汉每万人在校大学生296人, 位居全国第2;每万人发表科技论文43篇, 位居全国第2;出版科技著作819部, 位居第3。而与此相反, 武汉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仅0.57项, 位居全国第9。武汉市专利、新产品等商业化应用成果产出量极低。两方面形成的反差表明, 武汉市产学研结合欠佳, 科技成果难以运用于生产活动, 而同时一些高新企业的技术利用又缺少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4 提升武汉高新企业技术创新竞争力政策建议

4.1 加大科技投入, 建立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科技投入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因此,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 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 逐步建立完善财政拨款、金融贷款、企业自筹、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4.2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全面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意识, 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 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关系产业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和未来发展的新兴领域, 开展自主创新, 抢占技术制高点,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全面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4.3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 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

科研机构和高校有着丰富的R&D资源, 是重要的科研基地, 而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 也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但是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湖北省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 企业技术利用智力支持不足, 产学研结合欠缺, R&D资源浪费严重。因此, 各级政府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 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 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技人才、设备优势, 促使其与企业密切合作, 联合攻关, 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4.4 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 加强科技产业化的中间环节。

大力发展各种中介服务机构, 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和技术利用提供技术、信息、人才、财务、法律等方面的服务。进一步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 加大对技术市场建设的投入;大力推进技术市场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集统一的, 辐射全省、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技术大市场及其交易服务平台;整合与优化技术交易信息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动的多层次公共信息服务网络。

4.5 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 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很大程度上是在民营科技企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目前民营科技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对武汉市高新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 应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 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体制、机制方面的优势, 着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活跃、成长性好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引导民营科技企业不断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摘要: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技术能力的核心, 企业要想超过或战胜技术领先者, 必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竞争力是技术研发竞争力、技术垄断竞争力和技术利用竞争力等三种能力的统一和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合力, 这三种能力构成了技术创新竞争力的新内涵。分别从这三方面研究武汉高新企业技术创新竞争现状及其提升政策, 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武汉,高新企业,技术创新,竞争,现状

参考文献

[1]武汉市科学技术局, 武汉市统计局.2005年武汉市科技统计年鉴[M].武汉:2005:13, 68, 178-180.

[2]广东省科学技术厅.2004年广东科技统计年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3]武汉市科技发展计划处.武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whst.gov.cn/, 2007-12-06.

[4]曾繁华.中国企业技术成长机制及竞争力研究——一个新的技术转移理论与应用分析框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5]金碚.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创新与竞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6]张景安.关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若干战略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11) :121-125.

[7]张炜, 等.自主创新概念的讨论与界定[J].科学学研究, 2006, (6) :956-961.

上一篇:父亲向儿子讨薪下一篇:学习纪念关心中国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30周年表彰大会讲话精神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