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竞教教案

2024-05-31

荷花淀-竞教教案(精选3篇)

篇1:荷花淀-竞教教案

荷花淀教学设计

晋城中学―任超群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孙犁及其作品的基本特点。

2.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的景物描写,体会它在刻画人物、表达主题上的作用。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性格。教学方法

朗读法 问答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一、解题

孙犁――河北安平人,现代作家。他的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是荷花淀派的典型代表,与山药......蛋派的赵树理齐名。.. 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创作于1945年。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冀中地区的广大军民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奋起抗敌。小说以广大人民群众斗争生活为背景,创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勤劳纯朴、通情达理而又勇敢机智、开朗向上的 农村劳动妇女形象。展现了她们的成长历程。

二、研讨课文。

(一)、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1.在本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

(让学生找出描写段落:)

(1)描写月色下的水乡景色。第1段和第3段。

(学生一起朗读文中几个词语)

凉爽、干净、透明、新鲜――欢快明朗,对景物加以描绘,营造了一种清新欢愉的宁静气氛。具体分析:

①第1段开头3句点明了时间、空间和劳动对象,语言简练、动听、优美,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②第3段通过水生嫂眼光的引示,展示了院内院外的基本色调:皎洁的月光映照着凉爽的农家小院,远处洁白的芦苇、银白的淀水、透明的薄雾似轻烟一般笼罩这一切。随风传来阵阵荷花荷叶的清香,在这恬美的环境中,连劳动都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水生嫂身子下面编成了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提问:这两段景物描写起到什么作用? ①环境烘托了人物性格。

②正因为白洋淀如此美丽可爱,所以人民热爱她,决不容许日寇来侵犯。这都为以后小说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2).正午的水乡风光。(第40自然段)(指定学生朗读)几个女人探夫归途中,有些失望还有点伤心,情绪比较低落。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水中的菱角,荷花的香气都让她们受到感染,增强了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她们又高兴起来。提问:这里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以景写人,情景相声。

(2)战斗场面。第61段。(指定一名学生朗读)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富有诗意地描写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严阵以待,不由的让人想到昔日梁红玉身披铠甲,在芦苇荡中助夫杀敌的飒爽英姿。

提问1:荷花荷叶由娇弱变为坚强的战士,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荷花荷叶本是娇弱的,柔美的女性象征,如今这些娇艳的花儿都变成勇敢的哨兵,暗示了水生嫂们也在逐渐成长为英勇坚强的战士。揭示了小说主题。提问2:铜墙铁臂、密密层层,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① 铜墙铁臂--比喻了抗日根据地军民齐心筑起一道御敌的坚固工事和堡垒。② 密密层层--比喻了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敌的心理,也暗示了日本侵略者已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之中,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的整体夜景美写到阳光下一望无垠的荷花淀清晰的画面再写到具体的荷花荷叶,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景技巧。

(二)鉴赏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 选取重点讲解: 对话一: 他们几个呢?

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怎么了,你?

提问1: 这三句问话意思重复,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由问他们到问水生,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担心丈夫出什么事。写出了水生嫂细腻的感情活动。表现了她对丈夫的爱,也表现了她相当细心机警的一面。对话二:你总是很积极的

提问2:这句话包括了哪些感情和情绪?

充满了幽怨的感情,“总是”二字表明水生经常做这种积极的事情,女人已经习惯了,她不愿意丈夫离开自己,舍不得丈夫离开,但是为了打鬼子,为了保护美丽的家园,她的满腔幽怨只有凝成一句话:“你总是很积极的”,表现了水生嫂的温柔、深明大义、识大体。

对话三: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提问3:这句话用在这里好不好?

她这样说并不是要拉后腿,这从后面那句“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就可以看出来,她是为了提醒丈夫不要身在前线就忘记了家里忘了她,再次表现她对丈夫的依恋和不舍,也完全符合她年轻媳妇儿女情长、柔情似水的特点。

接下来女人让丈夫对家里放心,一切有她担着。打点好包裹,送夫上前线。

总结水生嫂性格特征: 温柔、体贴、勤劳能干、爱丈夫、爱家乡、深明大义。

2.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媳妇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

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3 探夫遇敌的对话

几个女人亲身经历了战斗的洗礼,唤起她们的斗争思想,更不愿被丈夫看扁,文末的对话表现她们豪迈、乐观、自信的一面。

分析了这三处对话,可以看出,本文的对话描写语言简洁朴素,运用了生活化语言,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人情美人性美,展示了白洋淀妇女们由普通的农家妇女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

三、归结主题:

纵观全文,虽是描写战争,却没有硝烟弥漫、残肢断骸的惨景,甚至没有丝毫的血腥味,反而是一幅纯美的水乡画卷,这是作家孙犁营造的独特的战争场面,充满了诗情画意,同学们联系你们平时的作文,对比一下,总结经验,学习技巧 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布置作业

模仿孙犁关于通过对话反映人物性格形象的手法,写一篇小作文。(500字以上)

篇2:荷花淀-竞教教案

一、重组策略。

即教师改变教案中已有的活动程序, 并对活动程序进行重新组合。重组并没有改变教案中的教学内容, 只是根据教学需要对已有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了调整。

【示例】在大班教案《磁铁的秘密》中, 编写者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程序:1.通过学儿歌《磁铁》 (小小磁铁有点怪, 是铁它们粘一块。它有南北两个极, 两极相碰奇事来, 异极相碰抱得快, 同极相碰忙躲开) 引出教学内容———磁铁的秘密。2.提供各种材质的物体做实验, 引导幼儿观察磁铁吸引物体的现象。3.讨论:为什么有的物体能被磁铁吸引, 而有的物体则不能?4.归纳总结:磁铁的性能和特点。5.做角色扮演游戏“磁铁小超人”:让幼儿扮演磁铁小超人, 看谁在一定的时间内吸引的物体多。

上述活动程序有违幼儿对科学现象认识的规律, 由于幼儿在儿歌中已经知道了磁铁的秘密, 因此幼儿难以对后续的活动再感兴趣。反之, 如果把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在一个“揭谜”的情境中展开, 那么幼儿探究活动的趣味性就会更浓厚。基于此, 我对上述活动程序做了如下调整:1.“引谜”———通过做实验, 让幼儿观察磁铁吸引物体的现象。2.“猜谜”:为什么有的物体能被磁铁吸引, 而有的物体则不能?3.“揭谜”———磁铁的性能和特点。4.“用谜”———做角色扮演游戏“磁铁小超人”:让幼儿扮演磁铁小超人, 看谁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吸引更多的物体。5“巩谜”———学儿歌《磁铁》。

二、替换策略。

即教师对教案中不太适合的活动或内容进行替换, 使之更加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 激起幼儿的活动兴趣。

【示例一】在小班教案《认识水果》中, 编写者设计的导入部分是:将苹果、香蕉、桔子等水果用软件合成拟人化的形象, 并制作成课件, 点击某一幅水果图片, 便会有相应的水果宝宝做“自我简介”。

上述导入部分不妥之处在于:编写者将幼儿原本就可以通过感知就能获得的直接经验转变为通过多媒体感知而获得的间接经验, 违背了幼儿的认知规律。因此, 我将上述导入部分替换为:出示实物香蕉、苹果、桔子等, 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 然后说一说:都认识哪些水果?从而引出后续的教学内容。

【示例二】在大班美术活动“我是时装设计师”中, 编写者设计了制作一件时装的五个步骤:一是小组成员协商分配任务, 画好设计图;二是将设计图用笔画在衣料上;三是画出自己喜欢的开襟;四是按照画好的设计图进行剪裁, 并将剪裁下来的时装固定在硬纸板上;五是做自己喜欢的扣子, 并将扣子固定在时装上;六是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件时装。

上述操作步骤数量太多、过于繁杂, 活动难度已经超出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导致幼儿难以完成任务。因此, 我对上述活动步骤做了调整和替换:一是让幼儿自行画时装设计图, 并选出本组中最好的设计图;二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 让幼儿讨论如何将选出的时装设计图画在一张大的硬纸上;三是让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扣子, 并让幼儿为自己设计好的时装制作适宜的扣子;四是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件时装。

三、涨缩策略。

即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或教学需要, 对教案中的某些教学内容进行强化或弱化, 甚至删减教案中一些教学内容, 或在教案中增加一些教学内容。

【示例】在大班教案《有趣的膨胀现象》中, 编写者设计的活动步骤为:1.通过做实验, 引导幼儿观察膨胀现象: (1) 教师现场做“炸油条”实验, 请幼儿观察油条的变化。 (2) 教师现场做“爆米花”实验, 让幼儿比较玉米与爆米花的不同。 (3) 教师做“水泡木耳”的实验, 请幼儿想一想木耳为什么能在水中舒散开来。2.幼儿讨论“物体都会在什么情况下膨胀?”教师进行总结。3.请幼儿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膨胀现象。4.结束部分, 做游戏“可爱的球宝宝”。

篇3:从“教教案”到“用教案”

教师给每一个小组发一个钟面,让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出示探究要求:

(1)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有几个小格?几个大格?

(2)分针从12走到3是几分?走到5是几分?走到8呢?

(3)分针走一圈是几分?这时,时针有什么变化?体会1时=60分;

(4)体会1分钟能做什么。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实际教学片断]

教师给每一个小组发一个钟面,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投影出示探究要求。教师还没有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就有学生举手了。

生1:老师,我已经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从12走到3是15分钟,走到5是25分钟,走到8是40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这时正好是1时。

师(一愣,马上竖起大拇指):你真棒,还没有经过小组研究你就已经知道了。

生2:这个谁不会呀,我也知道。(有几个学生点头表示也会)

师:看来好多同学已经知道了钟面上的学问了,那么,能够回答我出示的几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手)噢,这么多同学已经知道了钟面上的奥秘了。那么,你们就来说一说你从钟面上都知道了些什么?

生1:我知道钟面上每一大格有5小格,每一小格表示1秒或1分。(还没有学到秒的知识。)

生2:我知道分针走一圈是60分,这时时针走一大格,就是1时。

生3:我知道分针从12走到哪一个数字,拿这个数字乘以5就得到是几分钟了。

……

师:看来大家对时、分的知识都了解得非常不错,那么,你能说一说身边一些关于时间的事情吗?

生1:我知道一节课是40分钟,课间是10分钟,课间操是10分钟。

生2:我知道我1分钟大概可以写12个字,1小时可以走8里路。

生3:我从家到学校大概要10分钟。

……

【思考】

一、定准起点,精心设计教案

在教学之前,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会精心设计教案,在备课时总要强调要“吃透两头”,也就是说要吃透学生与教材。但是从案例中的预设教案来看,这位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来设计教案,只是从自己的主观意向来判断学生的知识水平,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估计不足,造成了在课堂上没有办法按照预设的教案来教学。所以,在制定教案时,一定要先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定准学生的学习起点,然后在这个起点上来设计教案。教案的设计要粗放,要能为学生的生成奠定基础,要把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状况都考虑进去,精心设计教案,要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一些弹性的设计,这样就可以随着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

二、顺水推舟,及时调整教案

课堂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生成一些内容,而这些内容却是我们教师在上课前是无法预料的,虽然我们在设计教案时也充分考虑课堂上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然后预设解决办法,但是学生的思维是不可能一直跟着预设走的,我们无法预料到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情况。当这些意外生成出现时,我们该怎么处理?是对学生的这些生成不闻不问,坚持把预设的教案完成,还是随着学生的思维来调整教案?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实施教学还是强制性地把学生的思维压制在自己的预设当中?案例中的教师没有强行把学生拉入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而是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调整预设。当学生说出已经知道了一些钟面上的知识时,他对学生的这些回答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不经过小组学习就来回答有关钟面上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所以,我们在执行预设的教案时,要根据课堂上的学生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设,整合教学内容,跳出预设步骤,使教案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案。

三、灵活组织,顺势拓展教案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应是学生感兴趣的,是学生乐于探究学习的。比如在案例中,如果还是按预设来组织教学,那么由于这些知识学生已经全部掌握了,就激不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果坚持要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那么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强迫下被动、马虎地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相悖的。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灵活组织教学,顺势拓展教学内容,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具有挑战性。就像案例中,当学生没有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就已经知道了时、分的知识时,就不要再停留在我们既定的教学目标上,而是沿着学生的思维来拓展内容,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身边关于时间的概念,说一说一分钟可能做些什么事。这样,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虽然对于学生可能拓展的内容我们无法预知,无法知道学生在我们的鼓励下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但是学生在这样动态的课堂上才能保持不懈的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也不会消退。

上一篇:小班上学期美术教案下一篇:写春联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