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荷花淀读后感

2024-06-23

中学生荷花淀读后感(通用8篇)

篇1:中学生荷花淀读后感

读罢孙犁的《荷花淀》,就仿佛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朴鼻而来,一幅幅淡雅、幽静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使人感到“诗体小说”的诗意:用诗一样的语言,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荷花淀读后感,欢迎查阅。

荷花淀读后感1

今天,我上网去读了孙犁的《荷花淀》,读完后,一幅幅淡雅、幽静的荷花画面展现在眼前,使人感到“诗体小说”的诗意:用诗一样的语言,使人身临其境。

作品第三节,写水生嫂深夜编席。“她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两个比喻,既写出了夜的深远,又表现了水生嫂勤劳、朴实的品质。作者让画面随人物的视线推移:“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写出了淀中的美好景物,使画面淡雅,突出了水生嫂像雪白的淀一样善良,而荷叶荷花香更使这宁静优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质感,让人看上去更加真实,更加朴素。不仅如此,作者还用画来衬托出人物的感情,景色是平静优美的,而水生嫂的心情却不平静。她在这么晚的时候编竹席其实是为了等他的丈夫回来。可见水生夫妇是多么的恩爱,这与后面描写夫妻话别场面相照应,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了水生嫂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可是,日寇的侵略破坏了这美好的生活,这就衬托了了水生嫂最后决定参加抗日斗争的坚决果断。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把写景、抒情、心理刻画融合在一起,象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又象一首用轻音乐奏出的完整的乐曲,以景衬情,情景交织在一起,还很和谐。

这夜景的描写作者抓住了“静”,文中对中午的描写却抓住了“动”。“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象无边跳荡的水银。”廖廖几笔勾勒出了中午的荷花淀动态中的静美,衬托出荷花淀的美丽。景物描写的明快节奏使我们从中看到了这群年轻妇女装了一肚子的不快,那跃腾的浪花正暗暗反映出这群妇女乐观的精神。

淀上风光的描写,词浅意深,意境优美。可以想象:一群妇女坐在小船上,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荷花淀,近景远景层次井然,线条分明。让这群妇女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从稻秧、芦苇、浪花的起伏跳跃,我们仿佛听到这幅画面外的风声、水声,那就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的时代潮流。一处景物的描写,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内容,可见作家笔底的功力的深厚。

如果我们对文中的几段景物描写再细细对比一下,会从中获得无限美好的享受。它们的构图不同、意境不同,那诗一样生动而凝炼的语言,创造了画一般美的充满诗情的意境。孙犁“诗体小说”的风格,我们从中可见一般。

荷花淀读后感2

初春,姥爷便开始忙乎起来。年过八旬的他还拥有一口湖,他在湖里栽种莲花,在初春时就忙着在湖里填肥了。

姥爷其实是希望我随他一道去的,他想把这口湖留给我照料,姥爷并没有什么亲戚,但这口湖是他一辈子的心血,姥爷舍不得它。

但那时我是怕姥爷的,我还记得姥爷呵斥舅舅时的样子;姥姥护着舅舅被姥爷鞭打时的样子;舅舅跪在姥爷面前的样子。于是我开始躲着姥爷。

气温转热了,房梁上去年的新燕已经有了它们的孩子,每天正忙于照料燕雏,姥爷出去的次数更频繁了。

某个晌午,我正在捉母鸡,旺哥惶惶张张跑来,冲姥姥耳旁说了什么,姥姥手中的竹篮瞬间倒地了。

从那以后我就没见过我的姥爷了,姥爷成了儿时的一个踩破的梦,是破碎的,也是虚无的。

七月的中旬,天气已经十分燥热了,赤脚在石子路上走是刺痛的了。

舅舅带着我一大早便出发去姥爷的荷花淀了,清晨时露水还尚在,空气微微湿润,清凉的风带着露水扑在脸上,舒服极了!舅舅抑郁的心情也大为好转。

我伏身在船上,看着老大的太阳慢慢爬上来,舅舅在船头驭船,望着太阳,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了。

很快的,便划到了湖中心,那里,荷花正迎着太阳绽放开来,碧绿碧绿的荷叶中,还含着昨晚的露珠,晶亮晶亮的。

荷叶,荷花,在荷花淀中交错着,缠绕着,延伸着……

我伏在船上,手拨弄着清澈的湖水,看着水底的鱼从指间缓缓游过。

太阳已升得老高了,周围也嘈杂起来,我摘了一顶荷叶顶在头上,阻挡着炎热。

并剥下一颗一颗饱满的莲子塞进嘴里,那莲子的芬芳就从我的齿间溢出,扩散开来。看着我吃得不亦乐乎,舅舅也终于绽开了那久违的笑颜。

黄昏,那金黄金黄的鳞片仿佛镶嵌在荷花淀上,闪烁着亮光,荷叶,荷花也都涂上了金色。

舅舅背着手中拿满莲子的我,往回走。

我相信姥爷,一定在荷花淀中微笑着,他一定原谅了舅舅,他一定还在荷花淀中的,只是我看不到他。

只是我再也不可能和姥爷一起在荷花淀中采莲子,挖莲藕了。

但我知道明年荷花淀还会这样美……

荷花淀读后感3

老实讲,知道孙犁并不是从这篇《荷花淀》而得知的。初中的时候,一位好友曾介绍我去看孙犁的《铁木前传》,说这部作品甚至可以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有的一拼。由于当时的一些原因,错过了一本好书。所以,这次碰到他的代表作《荷花淀》,我认真仔细地阅读了一遍。结果让我有些吃惊,这篇处处洋溢着人性美的文章,让我情不自禁的读了第二遍。

且先不谈他的文学造诣,让我佩服的是他的文学审美角度,独树一帜。抗战时期,当别人都在壮怀激烈时,他却以人性的角度去处理激烈的抗日题材,包蓄了人情味,写得那么柔和,那么美。

在学习孙犁的作品时,我还特地去查找了一下他其他的一些作品阅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的一段话,精妙地概括他作品特点:“写抗日战争,却没有多少刀光剑影,而且竟用了好几百字,细微入微地描写那样的时空里,一朵瓜蔓上的稚花如何静静地开放自己。”可以想像,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大概只能用“奇特”来形容了吧!

再回过头来说说他的文学造诣吧!很高!这是发自内心由衷的赞叹。他的文字没有张爱玲的“冷傲孤寂”,也没有徐志摩的“煽情精致”,但却有一种小家碧玉的亲切,清新可人。

在整篇《荷花淀》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的第三节,尤其是那句“水面上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花,荷叶香”。品读那细腻温情的文字,不禁让我想起《荷塘月色》中的那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渺茫的歌声似的”。那刻,好像真的屡屡清香随风扑面而来……或许,这就是他的文字传神,清秀飘逸的独特风格吧!

而且文中人物的刻画细腻生动,个性鲜明,语言对白质朴,处处流淌的是贴近生活,真实感人的生活场景……

《荷花淀》是“荷花淀派”的一个缩影。它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的革命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又富有节奏感。抒情味尤浓,富有诗情画意。荷花淀作品绝对称得上是“诗体小说”!

荷花淀读后感4

《荷花淀》是孙犁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令人喜悦的故事。作品充分体现了孙犁鲜明的三大创作特色:描写的是冀中一带尤其是白洋淀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善于用精练的笔墨,写出人物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小说带有浓郁的抒情味道,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作品选取白洋淀一隅,在抗日战火硝烟弥漫的大背景下,主人公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就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荷花淀》不只是一篇小说,由此发端,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创作流派。它的不事雕琢和语言的简洁清丽,恰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一株荷花;《荷花淀》也不只是一篇课文,由此发端,给学生以清新的生活气息、浓郁的语感和美感,让语文课属于学生,使他们有机会发表、有时间思考、有空间参与,在新课程标准下更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辨析能力、表现能力。因此,我把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但因教学时间限制,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商量探夫”两段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达到让学生掌握学习小说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的目的。

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掌握学习小说一般方法。

这就是我对《荷花淀》这篇课文的看法。

荷花淀读后感5

夏日的五六点光景,沿着天边微白的亮,我顺着一条青石砖的小路走近了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叶,小心地呵护几颗晶莹的露珠,清凉的晨风吹着整个荷塘舞了起来。这像是一次清晨的舞会,碧绿的荷叶自愿充当伴舞的使者,一倾一转都衬着美丽的新娘。它们中间有的优雅地展开粉色罗裙,有的害羞的还不敢自由的起舞,就仅仅露出了白皙的脸庞,像是一位刚出水的美人,亭亭玉立,在荷花中央荡着兰州,转身对你回眸一笑……

我像是听见了荷花深处的鸥鹭拍着翅膀飞走了,整个荷塘都从睡梦中醒来,抖去惺忪的睡意,精神抖擞地望着荷塘的边缘,像是在等候着什么。到底是谁,谁惊扰了它们的清梦?拍水声由远而近,一滴水快速地和水花溅在空中又迅速的落下,却从不见有间隙,都和着一种急速的拍子快速前进,就在荷花的边缘,我看见一只小巧的木舟快速地驶了进来,船上人的黑发被风吹乱,不一会儿就消失在了荷花深处……

可水面还是异乎寻常地热闹,几个女人的小舟后面还有一艘硕大的日本军船,他们笔直地向荷塘开来,却又迫于水面低下,在荷边停了下来,朝着荷塘随意地放了几枪,又惊起一排鸥鹭凌空而去。女人们在荷塘里,手扶着小舟的边缘,船上空无一人,只有一只来时摘下的莲蓬,稳稳地睡着。军船想要掉头走了,然而却又有一排枪声响起,有的打中了船,有的打伤了军船上的日本人。船开始进水了,船上的人设法抽走已经进仓的水。又是一排枪声,又有几个日本人应声倒下,野鸭都扑棱棱地飞走了。这一片荷花动了起来,枪声一次比一次紧,比一次急,像急促的鼓点,又像滚坡的大石。军船上的人也备好架势开枪,然而却看不见到底是谁在开枪,谁在射击,只能胡乱地打到荷叶上,荷叶微微抖了一下便也就又和刚才一样,一声一声枪声比暴风雨来的还猛,十几分钟后,枪声总算歇了,一片沉寂,几名战士从荷叶下露出头来,这些战士当中也有几个女子的丈夫,然而他们并没有嬉笑,女人们又上了船,轻轻地拍着水面离开了荷塘,剩下一片静静的荷花……

又看见了荷塘上空一片广阔的水田,那淀中的女人们在快速的弯腰,插秧。又望见了旁边水田中的我和奶奶,奶奶的秧苗已经快要插到尽头,而我的一排秧才插了寥寥几行。她们的秧横竖都成直线,被风吹着轻轻地舒展身体,像一道亮丽的风景。我插的秧横七竖八,歪歪扭扭,像一堆乱草。望望她们,腰上别着几个秧团子,一只手按着团子底部,另一只手取下一小撮秧苗,伸长手臂插入田中,一取一插,一插一取,连续动作成百上千次,腰却一直是弯着的。我试着按着这种办法插秧,却不一会儿就完全累的趴下了,腰又酸又痛,赶紧站起身伸了一个懒腰。再过几日,这里的田全被她们有生命的颜色装点完了,一片绿色。过了几个月,秧苗已经长大了,一片金黄,风吹着热浪一层一层涌,女人们的背影又消失在田野中,只听见刷刷的镰刀声,荷香夹着稻香飘到了我的鼻中。

我眼前的景色渐渐褪去了,剩下一片美丽的荷塘。我突然坐正了身子,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怀。我一直以为革命,国家的存亡离我们很远很远,那是历史的走廊的最后一节,而我们走在充满阳光的外廊。那是经历了几十年沉下的历史。就像一本发黄的教科书,如果不被翻起,将永远被少年遗忘在历史的角落。我原本以为爱国,为国捐躯是一种男子汉所特有的行为,却从不明白女子一样可以惊天动地。哦,不,不是惊天动地,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着,本本分分地为共产主义提供资本,也为他们创造机会,那是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气概,是一种舍生忘死的精神,是伟大亦是平凡。

九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拼搏而又神气的走过了,那一路的腥风血雨,艰难困苦都让我们的先辈挡去了,留下了一个像血一样热情,莲一样清白高雅的中华大地。我们的生活多美啊,她像春天一样绚丽。也许我做不了像他们一样伟大,但是先辈们的精神早已融入我的血液,我将为国贡献出我全部的力量。当我听见山区小学堂书声琅琅,看见荒废的土地变成田野,街边不再有蓬头垢面的异乡人,我将多么自豪,多么大声说:“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我回头又看了一眼荷塘,晨间的阳光照在荷花上,我的脸上,一种别样的温暖袭上心头。我伟大的母亲啊,你多像这一池的荷花,而我就将永远像露珠一样,陪伴你度过每一个寂寞的黑夜。最终,化为雨点,投入你永恒的芬芳中。

中学生荷花淀读后感

篇2:中学生荷花淀读后感

读罢孙犁的《荷花淀》,就仿佛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朴鼻而来,一幅幅淡雅、幽静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使人感到“诗体小说”的诗意:用诗一样的语言,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

作品第三节,写水生嫂深夜编席。“她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两个比喻,既写出了夜的深远,又表现了水生嫂勤劳、朴实的品质。作者让画面随人物的视线推移:“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写银白的淀,使画面淡雅,写轻纱般的雾,又使画面静中有动,而荷叶荷花香更使这宁静优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质感,这是作者通过周围的景物抒写了自己美好的感情、愿望和理想。不仅如此,这幅画还隐寓着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景色是平静优美的,而水生嫂的心情却不平静。夜这么深了,丈夫还没回来,她正在焦急地在等他呢。可见水生夫妇的笃深情意和恩爱,这与后面描写夫妻话别场面相照应,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了水生嫂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可是,日寇的侵略破坏了这美好的生活,这就奠定了水生嫂最后决定参加抗日斗争的思想基础。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把写景、抒情、心理刻画融合在一起,象一曲随风飘来的乐曲,又象涓涓流水奏出的完整的乐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言尽而意无穷。

这夜景的描写作者抓住了“静”,文中对中午的描写却抓住了“动”。“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象无边跳荡的水银。”廖廖几笔勾勒出了中午的荷花淀动态中的静美,衬托出荷花淀的明朗。景物描写的明快节奏使我们从中看到了这群年轻妇女装了一肚子的不快,那跃腾的浪花正暗暗反映出这群妇女乐观的精神。

淀上风光的描写,词浅意深,意境优美。可以想象:一群妇女坐在小船上,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荷花淀,近景远景层次井然,线条分明。让这群妇女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从稻秧、芦苇、浪花的起伏跳跃,我们仿佛听到这幅画面外的风声、水声,那就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的时代潮流。一处景物的描写,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内容,可见作家笔底的功力的深厚。

篇3:中学生荷花淀读后感

科学的认识和借助于艺术的认识, 别林斯基曾把认识世界的途径分为这两种。“诗人的武器是现实的生动而鲜明的描绘, 他显示一幅真实的图画来影响读者的想像……”中学语文教学正是凭借古今中外大量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学名作的语文教材来进行的, 而这些文学名作以其较高的审美价值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实施美育的良好条件。因此, 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美的文学作品, 把学生引入美的海洋, 使之在其中自由畅快地遨游, 在耳濡目染之中接受审美教育。下面我就以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两位解放区作家的两篇小说 (孙犁的《荷花淀》和周立波的《分马》) 为例, 谈谈“教师应如何把握教材中文学作品的美”这个问题。

《荷花淀》是一篇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 一提起描写战争题材的作品, 很多人的脑海中也许马上就会浮现出这种画面:枪林弹雨, 硝烟弥漫, 尸首遍地, 血流成河。的确, 真实的战争以其触目惊心的惨状给人们最为深刻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样的。而许多作家在描写战争时, 着力表现的主题也往往是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而《荷花淀》不同, 它的主题的美是独具一格的。这篇小说虽然是以抗日战争为题材, 但孙犁的创作追求不同, 他自己就曾经谈道:“看到真善美的极致, 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 我不愿意写。这些东西, 我体验很深, 可以说镂心刻骨的。”因此, 他并不是将战争事件和人物的崇高精神品质并举, 而是将前者巧妙地隐蔽起来, 凸现了后者, “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要把握这篇小说的主题美, 可以从这个独特的艺术角度着手。

在这篇小说中, 战争似乎总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即使是较为清晰的那一场伏击战, 作者也只是以轻松明快的笔调来描写, 不着意展示战争中本应有的严酷、壮烈和惊心动魄。作者精细的笔墨更多地用在展现以水生和水生嫂为代表的冀中儿女身上所焕发的人性美、人情美上。大敌当前, 为适应斗争形势变化的需要, 水生率先举手报名参加了新成立的地区队, 以一个干部的身份为广大群众作出了表率;在对敌斗争中, 他英勇机智……这一切都是他热忱的爱国心的体现。而他也有着强烈的家庭责任感, 否则对妻子不会有“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 打走了鬼子, 我回来谢你”的深情安慰。再看看那群青年妇女, 起初, 虽然她们没有丈夫们的果敢行为, 但她们毕竟还是识大体的;而后来她们自觉地组织起一支战斗队伍的举动也表明她们的爱国热情并不亚于丈夫们。正是这群优秀的冀中儿女身上迷人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压制住了残酷的战争, 从而向我们昭示了本文美的主题:人性美、人情美是战胜战争最有效的武器。难怪孙犁说:“我最喜欢我写新的抗日小说, 因为它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

《分马》中的人物呈多元化表现。首先是郭全海, 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位优秀农村领导者崇高的精神品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良好的群众作风。轮到自己分马时, 他随随便便地牵了一匹马;老孙头的马跑了, 他连忙去追;分马中一出现矛盾, 他就积极地想方设法解决。其次是老初、赵大嫂子、白大嫂子、老田头等, 他们的思想觉悟不如郭全海, 但他们仍属于较先进的人物。在郭全海的动员下, 他们只考虑片刻就同意将自己的马换给老王太太。再次是老孙头、老王太太、老田太太等, 他们的思想意识最为落后, 分马中私心最为严重, 但他们也在努力地与旧思想决裂:老孙头不甘示弱, 也同意将自己的马换给老王太太;老王太太告发韩老五立了大功;最终, 老田太太“心转过弯来了”。通过对这群人物精神品质的分析, 本文美的主题也就明朗了:表现了土改斗争中在党的领导下农民群众思想意识的日益提高。

文学是人学,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一部小说有无令人不忍释卷的魅力, 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否吸引人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所塑造的人物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整部小说具有美的特性的点睛之笔。孙犁的《荷花淀》是美的典范。说它是美的,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孙犁在这篇小说中独创了集人性美、人情美为一身的以水生嫂为主要代表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对材料进行具体恰当的组织和安排, 这就是结构。一部小说的结构美, 是小说令人百读不厌的重要原因之一。小说的结构主要是以故事情节的逻辑发展来安排的。因此, 要把握小说的结构美, 可以以情节分析作为桥梁。

美在散文化。它并不以情节为主, 而巧妙地运用散文式的写法, 紧紧围绕冀中儿女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来选取相关的貌似零散的情节片断 (夫妻话别、寻夫遇敌、组织队伍) , 并通过冀中儿女 (特别是水生嫂) 的思想发展变化 (惊讶—理解—难舍—答应) 这条线将它们水乳交融地合为一体, 从而独创了一种自由灵活、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化小说结构。

美在曲折。“凡做人贵直, 而作诗文贵曲”。情节曲折的文章会让读者产生读下去的强烈愿望, 而平铺直叙、流水帐似的文章, 会让读者觉得兴趣索然。写得这样腾挪跌宕、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从而把一个稳中求变的美的结构展现在读者眼前。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 其语言具有美感, 将大大增强小说的艺术魅力。语言的这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因而一部感染力强的小说, 它的语言往往也是美的。

美在乡土气息。解放区文学创作的主要对象是文学欣赏水平不高的农民, 因此, 作家们都努力创作通俗作品, 正如赵树理所说:“写的东西大部分是写给农民中的识字的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的, 所以写法上对传统的那一套照顾得多一点。”这些文学作品的语言大多是群众口头上的语言, 方言俚语入语, 行文没有文绉绉的书卷气, 而是通俗化、大众化, 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荷花淀》的语言也具有通俗的特点, 但乡土气息却不如《分马》浓厚。我们只需对《分马》中那些极具东北农村特色的方言进行分析, 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一点。

美在含蓄蕴藉。所谓含蓄蕴藉, 就是“言近而旨远, 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 而含意未尽”。含蓄蕴藉的语言让人如嚼橄榄, 回味无穷。《荷花淀》的语言不像《分马》的语言那样直白, 它的含蓄蕴藉美是很突出的, 这是因为它巧妙运用了婉曲的修辞方法。因此, 只要我们对这种辞格进行分析, 就不难把握这篇小说语言的含蓄蕴藉美。婉曲, 就是当有些话不便直说或不愿直说时用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荷花淀》中那些青年妇女的对话就是这种辞格的绝佳范例。那些“藕断丝连”的青年妇女明明心里特别想念自己参军的丈夫, 却由于女性特有的矜持和羞涩, 把自己的这种正常感情掩盖了起来, 不想让别人知道, 为此她们编造了一如“可是忘记了一件衣裳”、“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之类的借口, 好像并不是自己主动想去似的。

篇4:中学生荷花淀读后感

文学作品教学,多年来片面地强调了实用性而忽略了文学性,这样的做法既不符合文体特点,也不符合当前加强美育的新要求。诚然,自觉地发挥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便能寓教于乐,以情感人,以美养“道”,以美悟“文”。在这方面,我作了一些尝试。

有机会指导学生阅读《荷花淀》,我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着意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从美学角度深人感受作品中作者描写日常生活的场景与捕捉平凡中的美点,努力挖掘出“美”来。

在学生通读全文,对作品整体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我选取了作品中几个精彩的片断进行赏析,使学生认识到作品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字里行间却充满诗情画意,显得那么真切、平实、自然。

作品的人物形象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作者笔下的水生嫂,是一位非常普通的劳动妇女。但在她的身上却有着感人至深的高尚品质。例如,作品写水生嫂月下编席,等丈夫归家后——女人抬头笑者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多么简单的一句话。我提问学生:“你从这句简单的话里看出些什么来?”学生纷纷接上话题:看出了水生嫂对水生的担心;看出了水生嫂对水生的关心;看出了水生嫂平时生活的细心:看出了水生嫂对水生的爱心……我小结说:“把你们的意见加起来,便能准确而全面地理解这句话的丰富内涵了。可是这样的话语在生活中罕见吗?说不定你们昨天在家里也听过这样的话呢。”继而我又联系初中时学过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中有当老父亲送儿子上车之后说:“我走了,到那边写信。”的一句话。也是平实质朴素却异常感人。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明白了生活中最朴实的东西,其实是最美的。写文章也是如此,能再现生活的真实,文章才会引人人胜。

孙犁先生是运用自描的高手。他的小说,没有过多的自然风景的描写,也不对人物外形进行精雕细刻,更不注意气氛的渲染,他常常以寥寥几笔,精确而传种地表现出人物的主要特征。为了让学生领会这一点,我以这样一个细节描写为例: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头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我要求学生们分析作品的这一细节,故意运用控制论中的正反馈方法(偏离目标)去暗示学生:是不是水生嫂听水生说话时心不在焉而被苇眉子划破了手指?是不是苇眉子太薄太锋利很容易划伤手?手被划破后,水生嫂把一个指头放在嘴里吮,是不是一种民间止血法?学生听了马上议论开来,对我的说法一一予以否定,这证明了学生已经完全理解这一细节描写,能看出人物在这个特定场合下的特定动作的意义。学生认为:一个“吮”字,完全是水生嫂复杂的矛盾心理的折射,水生嫂帮爱丈夫,又深明大义,更明白丈夫“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意味着什么;同时,又把自己的担心、忧虑掩饰起来,以免影响丈夫的思想情绪,产生后顾之忧……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在水生嫂身上,没有山盟海誓,没有豪情壮语,有的是一种中国妇女自我奉献的美德,还有一份婉约含蓄的东方式的爱情。这样一分析,学生们不由得佩服作者文学手段的高超,同时,在思想感情上也受到了奖的熏陶。

孙犁先生的小说,不仅“象”、“意”并茂.而且“言”“语”相美。他的语言,是一种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又经过锤炼的文学语言,用于人物对话的,像生活中的口语(人物语言);用于叙事、写景,抒情的.是经过提炼的诗的语言(作家语言)。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几处景物描写,我也让学生好好体味一下,领会过些景物的特点及其作用。例如,水生嫂“月下编席”中的景物描写,学生一般能认为是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固,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溫顺善良的形象。但此外更深层的意思学生没有看出来,于是,我及时点拨:“所有的景物都是水生嫂眼里所见的白洋淀景物,这样写作者是不是别有意图呢?”经这么一说,学生渐渐看出眉目来了:在人物的眼里,家乡是这么的美、生活是这么的美,岂容强盗来侵犯?这里的人为保卫可爱的家乡,保卫幸福美满的生活而战斗……这段“月下编席”的景物描写,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创作了诗一般的意境,具有质朴、清新的美,明媚、隽永的美。学生由这一段景物描写,再次领略作者的审美思想;作品所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的人和事,但作者不想渲染战争的残酷,而是要通过展现人物对家乡、生活的爱,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篇5:荷花淀读后感

荷花淀读后感 篇1

孙犁的《荷花淀》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婉约派”文本。作者以高度柔情化的叙述语调,描写了一大群冀中水乡的妇女形象。无论是严酷的现实,还是激烈的战斗;无论是凄凄惨惨的分别。还是死亡的冷酷无情都笼罩在一层挥之不去的诗意氛围之中,那月光下柔情修长的苇眉子,女人缠一绵绯恻的情意,体贴得无微不至的话语,含蓄婉转的内心波澜,像静静流淌的水,让月光冲刷得皎而洁,纯而圣……全没有“乱石蹦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和雄奇气魄,也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怀激烈,也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境只味一地“戏斟低吟”或“倚门口首”,留一个“拢抱琵琶半遮面”的浅笑让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地捉摸。

《荷花淀》的环境描写可谓充满了讲情画意,细节的点染强化了文章“柔情”的一面,语言的描写,更值得回味。栩栩如生的画意生动的细节传神的对话,其风神流美之致,虽诗之《蒹葭》《西厢》之拜月,《红楼》之葬花,也大致不过如此。

《荷花淀》看似无技巧,其实是技巧之极致。这种诗化的技巧把枯燥而残酷的战斗场面描绘成一场诗情画意的游戏,甚至是一次蜜一意柔情的浪漫故事。

荷花淀读后感 篇2

读罢孙犁的《荷花淀》,就仿佛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朴鼻而来,一幅幅淡雅、幽静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使人感到“诗体小说”的诗意:用诗一样的语言,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

作品第三节,写水生嫂深夜编席。“她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两个比喻,既写出了夜的深远,又表现了水生嫂勤劳、朴实的品质。作者让画面随人物的视线推移:“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写银白的淀,使画面淡雅,写轻纱般的雾,又使画面静中有动,而荷叶荷花香更使这宁静优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质感,这是作者通过周围的景物抒写了自己美好的感情、愿望和理想。不仅如此,这幅画还隐寓着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景色是平静优美的,而水生嫂的心情却不平静。夜这么深了,丈夫还没回来,她正在焦急地在等他呢。可见水生夫妇的笃深情意和恩爱,这与后面描写夫妻话别场面相照应,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了水生嫂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可是,日寇的侵略破坏了这美好的生活,这就奠定了水生嫂最后决定参加抗日斗争的思想基础。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把写景、抒情、心理刻画融合在一起,象一曲随风飘来的乐曲,又象涓涓流水奏出的完整的乐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言尽而意无穷。

这夜景的描写作者抓住了“静”,文中对中午的描写却抓住了“动”。

荷花淀读后感 篇3

孙犁小说中的故乡场景描写不仅充满生活实感,还在于作者对故乡充满感情的诗意描绘上。例如在《荷花淀》的开头,作者是这样写的: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啊!皎洁的月光、凉爽的庭院、雪白的苇眉子、年轻的女人……短短的几十个字,作者给人们呈现了一幅美轮美灸的水乡农家场景。

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几乎让人们感觉不到战争带来的沉重压迫感。“作者敢于打破现实生活的既定框架,将残酷的现实斗争点染了无数新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正是其故乡情结的特别彰显。孙犁就是用这样充满诗意的画笔,描绘出了一幅幅充满故乡风情的美妙画卷,展现了冀中平原与白洋水淀上优美的富有诗意的故乡场景。

作为一个本质上的农民,孙犁深深地眷恋着冀中平原这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的土地,这里是他的根,只有深深的扎根在去故乡的土地上,才能创作更为辉煌的作品。作为一个农民知识分子作家,孙犁将自己创作的触角伸展到广大的`冀中农村的每一个角落,用自己充满感情的彩笔,深情地记录着冀中农村在那个时代所发生的风云变幻,生动地书写着冀中农民在那片土地上所进行的战争与革命。孙犁就像艾青一样,眼里饱含着感激的泪水,写下了对故乡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咏唱着故乡美丽广阔的平原水淀,礼赞着故乡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

荷花淀读后感 篇4

《荷花淀》这本书充分体现了孙犁鲜明的三大创作特色:描写的是冀中一带尤其是白洋淀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善于用精练的笔墨,写出人物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小说带有浓郁的抒情味道,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作品选取白洋淀一隅,在抗日战火硝烟弥漫的大背景下,主人公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就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荷花淀》不只是一篇小说,由此发端,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创作流派。它的不事雕琢和语言的简洁清丽,恰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一株荷花;《荷花淀》也不只是一篇课文,由此发端,给学生以清新的生活气息、浓郁的语感和美感,让语文课属于学生,使他们有机会发表、有时间思考、有空间参与,在新课程标准下更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辨析能力、表现能力。因此,我把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但因教学时间限制,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商量探夫”两段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达到让学生掌握学习小说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的目的。

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掌握学习小说一般方法。

这就是我对《荷花淀》这篇课文的看法。

荷花淀读后感 篇5

孙犁的《荷花淀》,就仿佛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鼻而来,一幅幅淡雅、幽静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使人感到“诗体小说”的诗意:用诗一样的语言,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

作品第三节,写水生嫂深夜编席。“她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的云彩上”。两个比喻,既写出了夜的深远,又表现了水生嫂勤劳、朴实的品质。作者让画面随人物的视线推移:“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写银白的淀,使画面淡雅,写轻纱般的雾,又使画面静中有动,而荷叶荷花香更使这宁静优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质感,这是作者通过周围的景物抒写了自己美好的感情、愿望和理想。不仅如此,这幅画还隐寓着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景色是平静优美的,而水生嫂的心情却不平静。夜这么深了,丈夫还没回来,她正在焦急地等他呢。可见水生夫妇的恩爱,这与后面描写夫妻话别场面相照应,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了水生嫂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荷花淀读后感 篇6

《荷花淀》是最能代表孙犁小说风格的优秀短篇小说。孙犁是一位以写冀中农村人民抗日斗争而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冀中平原的泥土气息,在艺术上,独有一种清新、真挚、自然而又明丽的风格,其作品素有“诗体小说”的称誉。

《荷花淀》讲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

在作品中,作者写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

水生嫂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白洋淀的妇女不仅是勤劳、能干、识大体的,也是多情的、乐观的、坚强的水生嫂等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作者通过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歌颂了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革命斗志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荷花淀读后感 篇7

孙犁的《荷花淀》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婉约派”文本。作者以高度柔情化的叙述语调,描写了一大群冀中水乡的妇女形象。无论是严酷的现实,还是激烈的战斗;无论是凄凄惨惨的分别。还是死亡的冷酷无情都笼罩在一层挥之不去的诗意氛围之中,那月光下柔情修长的苇眉子,女人缠绵绯恻的情意,体贴得无微不至的话语,含蓄婉转的内心波澜,像静静流淌的水,让月光冲刷得皎而洁,纯而圣……全没有“乱石蹦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和雄奇气魄,也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怀激烈,也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境只味一地“戏斟低吟”或“倚门口首”,留一个“拢抱琵琶半遮面”的浅笑让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地捉摸。

《荷花淀》的环境描写可谓充满了讲情画意,细节的点染强化了文章“柔情”的一面,语言的描写,更值得回味。栩栩如生的画意生动的细节传神的对话,其风神流美之致,虽诗之《蒹葭》《西厢》之拜月,《红楼》之葬花,也大致不过如此。

《荷花淀》看似无技巧,其实是技巧之极致。这种诗化的技巧把枯燥而残酷的战斗场面描绘成一场诗情画意的游戏,甚至是一次蜜意柔情的浪漫故事。

荷花淀读后感 篇8

此书为《白洋淀纪事》的姊妹篇。书中的散文丝毫没有联系,但就这样拼拼凑凑着,竟是一幅美丽又十分真实的乡村油画,虽作在艰难的抗日战争中,却仍有一丝幸福、一丝温馨缠绕在字里行间。

虽是这样,但我最喜欢的仍是与书同名的一篇散文《荷花淀》。文章中水生的阳刚,和水生嫂的贤惠开朗在抗日战争中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水生和水生嫂生活在美丽平静的村庄中,可最终还是因为为国战争而分离了,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也没有缠缠绵绵的不舍,平淡的如无味的白开水。但在这涓涓细流下,隐藏着多少汹波涛汹涌的情感?大概是中华民族的坚强勇敢的崇高精神罢。

然而,如果人物只顾个人对安宁的生活向往而置国家利益不顾,我们会对他们报以鄙夷;如果人物为国家利益而完全置生活不顾,我们又多多少少感到一些遗憾。作者便将着两种爱——对美好田园的爱,对安康祖国的爱——毫无矛盾的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一份真挚和谐美好的人情,也是对人性美好一面做出的诠释。

在很多人认为,“田园”是一个安逸平静的象征,如陶渊明所描述的“世外桃源”。虽然是如此,但我觉得“田园”不应该只存在安逸与平静,也存在着深沉的家国精神。如果只有安逸与平静,为何桃源人在听到渔人讲述那乱世后“皆相叹惋”的场面?

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般安逸,也是“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的那般热血。这,大概就是那时田园的模样罢。

荷花淀读后感 篇9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读这本书让我仿佛看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人民生活和战斗的场景,以及人性的美好。这部小说的语言质朴、简明,但又内涵丰富。?

小说中的水生嫂是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她勤劳、善良,思想上追求进步,深明大义,支持丈夫的参军决定,即使内心非常的不舍。?再比如说,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里思念丈夫,又偷偷伙同大家伙一起去看望丈夫。“听说他们还没走呢,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服。”水生的女人说。“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通过这些生活化的语言,含蓄而又委婉地表现出了人物的性格。

还有水生走之前仔细叮嘱妻子“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她流着眼泪答应了,这体现了她的忠贞。?

篇6:荷花淀 读后感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荷花淀》这篇小说来说,却是文中有画,又文中有诗,这实在是一幅被作者充分诗化了的如同人间仙境般的有着无限开阔境界的荷花图。这正是作品的真正的魅力所在。不能清晰地从作品的描写中还原出几个面目真切的水乡人物,更不会对其中的战斗场面有什么深刻印象,甚至作品所讲述的一部故事都显得那么朦朦胧胧,似有若无;但你却绝不会忘记那无边无际的生长着茂密芦苇的白洋淀,尤其是那飘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的荷花淀。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这所有的文字中,哪里有一点点战争的味道?又哪里有一点点尘世的纷扰?作者正是要通过这种绝美的画面,把读者带入一种纯美的境界。淀上风光的描写,词浅意深,意境优美。可以想象:一群妇女坐在小船上,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荷花淀,近景远景层次井然,线条分明。让这群妇女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从稻秧、芦苇、浪花的起伏跳跃,我们仿佛听到这幅画面外的风声、水声,那就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的时代潮流。一处景物的描写,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内容,可见作家笔底的功力的深厚。

《荷花淀》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不只描绘出了一副副美丽的风景画,而是通过写景来烘托人物,做到了情景相生,或寓意深刻,或暗示象征。《荷花淀》就是这样一篇景明、人美、情真、意切的小说,有人评价它是“诗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诗”。语言富有特色:朴素、清新、柔美,像蓝天上的明月,如山涧里的清泉。所以,阅读《荷花淀》之后,感觉就像三伏天喝了一瓶冰镇杏仁露,又像躺在芳草地上听了一首轻音乐。

篇7:荷花淀读后感

故事讲了一位叫水生的汉子,因为会上成立了一个地区队,要各位踊跃参加,而水生又很积极,就第一个举手报了名,回去与老婆一说,就匆匆走了。丈夫在外打仗,哪有媳妇不担心?水生的老婆与其他战士的老婆一商议,决定去看看水生他们。她们哗哗摇着船去了淀的对岸,才知道水生他们刚走。她们不得不失望的往回走。这时,一艘日本军船,紧紧地跟上了她们。幸亏她们在白洋淀长大,不船摇得飞快,她们打算把鬼子引进荷花淀,因为那里水浅,大船开不进,当她们驶进荷花堆中时,枪声响起了,她们想,陷在敌人埋伏里了,准要死了,就一齐翻身跳入水中,当她们不得不上来换气时,看到开枪的并不是鬼子,而是水生他们,最后,鬼子被逼无奈逃的逃,死的死,而水生老婆却如愿与水生见面了。

和平如大海般稳健,如蓝天般深邃,如草原般令人向往,而战争永远只能活在人们的唾沫腥子下。《荷花淀》写出了人们多么希望抗战早日结束,因为,生命只有一次,要是因为战争而牺牲,那未来的美好年华岂不如被海啸噬没一般。我们只需要细腻精致的人生,不需要污秽漫长的战争。我们只愿赶走侵略者,永保和平。

荷花淀读后感范文2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荷花淀》这篇小说来说,却是文中有画,又文中有诗,这实在是一幅被作者充分诗化了的如同人间仙境般的有着无限开阔境界的荷花图。这正是作品的真正的魅力所在。不能清晰地从作品的描写中还原出几个面目真切的水乡人物,更不会对其中的战斗场面有什么深刻印象,甚至作品所讲述的一部故事都显得那么朦朦胧胧,似有若无;但你却绝不会忘记那无边无际的生长着茂密芦苇的白洋淀,尤其是那飘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的荷花淀。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这所有的文字中,哪里有一点点战争的味道?又哪里有一点点尘世的纷扰?作者正是要通过这种绝美的画面,把读者带入一种纯美的境界。淀上风光的描写,词浅意深,意境优美。可以想象:一群妇女坐在小船上,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荷花淀,近景远景层次井然,线条分明。让这群妇女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从稻秧、芦苇、浪花的起伏跳跃,我们仿佛听到这幅画面外的风声、水声,那就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的时代潮流。一处景物的描写,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内容,可见作家笔底的功力的深厚。

《荷花淀》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不只描绘出了一副副美丽的风景画,而是通过写景来烘托人物,做到了情景相生,或寓意深刻,或暗示象征。《荷花淀》就是这样一篇景明、人美、情真、意切的小说,有人评价它是“诗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诗”。语言富有特色:朴素、清新、柔美,像蓝天上的明月,如山涧里的清泉。所以,阅读《荷花淀》之后,感觉就像三伏天喝了一瓶冰镇杏仁露,又像躺在芳草地上听了一首轻音乐。

荷花淀读后感范文3

今天,我上网去读了孙犁的《荷花淀》,读完后,一幅幅淡雅、幽静的荷花画面展现在眼前,使人感到“诗体小说”的诗意:用诗一样的语言,使人身临其境。

作品第三节,写水生嫂深夜编席。“她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两个比喻,既写出了夜的深远,又表现了水生嫂勤劳、朴实的品质。作者让画面随人物的视线推移:“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写出了淀中的美好景物,使画面淡雅,突出了水生嫂像雪白的淀一样善良,而荷叶荷花香更使这宁静优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质感,让人看上去更加真实,更加朴素。不仅如此,作者还用画来衬托出人物的感情,景色是平静优美的,而水生嫂的心情却不平静。她在这么晚的时候编竹席其实是为了等他的丈夫回来。可见水生夫妇是多么的恩爱,这与后面描写夫妻话别场面相照应,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了水生嫂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可是,日寇的侵略破坏了这美好的生活,这就衬托了了水生嫂最后决定参加抗日斗争的坚决果断。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把写景、抒情、心理刻画融合在一起,象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又象一首用轻音乐奏出的完整的乐曲,以景衬情,情景交织在一起,还很和谐。

这夜景的描写作者抓住了“静”,文中对中午的描写却抓住了“动”。“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象无边跳荡的水银。”廖廖几笔勾勒出了中午的荷花淀动态中的静美,衬托出荷花淀的美丽。景物描写的明快节奏使我们从中看到了这群年轻妇女装了一肚子的不快,那跃腾的浪花正暗暗反映出这群妇女乐观的精神。

淀上风光的描写,词浅意深,意境优美。可以想象:一群妇女坐在小船上,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荷花淀,近景远景层次井然,线条分明。让这群妇女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从稻秧、芦苇、浪花的起伏跳跃,我们仿佛听到这幅画面外的风声、水声,那就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的时代潮流。一处景物的描写,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内容,可见作家笔底的功力的深厚。

如果我们对文中的几段景物描写再细细对比一下,会从中获得无限美好的享受。它们的构图不同、意境不同,那诗一样生动而凝炼的语言,创造了画一般美的充满诗情的意境。孙犁“诗体小说”的风格,我们从中可见一般。

荷花淀读后感范文4

《荷花淀》这本书,是作家孙犁叔叔写的。他描写了中国人们与日本侵略者的顽强斗争,用明丽流畅的语言描写出劳动人们的团结、朴实和勤劳。

在白洋淀事迹之二芦花荡中,刻画了一个为八路军送军需用品的老头。他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的穿过鬼子的封锁线为八路军办事。一次他送两个要去参加八路军的的女孩去部队,在路上被鬼子发现,大女孩为了保护小女孩受了伤,老头为了报复日本鬼子,他在鬼子洗澡的时候撑起小船,把鬼子引进了事先布置好的鱼钩阵,鬼子们被鱼钩扎得鲜血直流,叫苦不迭。而老头却调转船头,用船篙捣鬼子的头,那架势真像捣老玉米,终于为大女孩儿报了仇。老头的动作虽然有些滑稽可笑,但也充分表现了他仇恨敌人的心情,也表达了他打击日被侵略者无畏的精神和决心。大女孩为保护小女孩受了伤,也许他们并不相识,但善良友爱使他们亲如姐妹,患难与共,亲热无比,我相信参军后,她们会在战场上成为出色的英雄小姐妹!

在纪念一章中,鬼子进入村子,八路军为了保护老百姓,和敌人打了起来,一位八路军由于连续射击,累得口干舌燥,但此时水缸里一点水都没有,一位妇女就拉开门,冒着枪林弹雨去井上打水,险些送了性命,在八路军冲锋之前,还把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送给了他,她是多么热爱八路军呀!

朋友,翻开这本书,你就会了解到当有外来侵略者的时候,我们是怎样抗击侵略的。这里军民一心,八路军有勇有谋,一心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老百姓勤劳朴实,团结互助,拥护八路军,配合他们打击敌人,重建美好家园。当你读这本书时,你的`心情会随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变化,时而为失败而沮丧,时而又为胜利欢天喜地。

闲暇时阅读《荷花淀》这本书吧,我相信它会成为你最爱不释手的一本书!

荷花淀读后感范文5

《荷花淀》是孙犁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令人喜悦的故事。作品充分体现了孙犁鲜明的三大创作特色:描写的是冀中一带尤其是白洋淀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善于用精练的笔墨,写出人物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小说带有浓郁的抒情味道,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作品选取白洋淀一隅,在抗日战火硝烟弥漫的大背景下,主人公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就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荷花淀》不只是一篇小说,由此发端,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创作流派。它的不事雕琢和语言的简洁清丽,恰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一株荷花;《荷花淀》也不只是一篇课文,由此发端,给学生以清新的生活气息、浓郁的语感和美感,让语文课属于学生,使他们有机会发表、有时间思考、有空间参与,在新课程标准下更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辨析能力、表现能力。因此,我把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但因教学时间限制,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商量探夫”两段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达到让学生掌握学习小说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的目的。

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掌握学习小说一般方法。

这就是我对《荷花淀》这篇课文的看法。

荷花淀读后感范文6

《荷花淀》讲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

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

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白洋淀的妇女代表了解放战争时期妇女的新思想,也象征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初步胜利。这些被解放的妇女加入到解放战争的大潮中,为全国的最后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荷花淀读后感范文7

读罢孙犁的《荷花淀》,就仿佛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朴鼻而来,一幅幅淡雅、幽静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使人感到“诗体小说”的诗意:用诗一样的语言,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

作品第三节,写水生嫂深夜编席。“她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两个比喻,既写出了夜的深远,又表现了水生嫂勤劳、朴实的品质。作者让画面随人物的视线推移:“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写银白的淀,使画面淡雅,写轻纱般的雾,又使画面静中有动,而荷叶荷花香更使这宁静优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质感,这是作者通过周围的景物抒写了自己美好的感情、愿望和理想。不仅如此,这幅画还隐寓着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景色是平静优美的,而水生嫂的心情却不平静。夜这么深了,丈夫还没回来,她正在焦急地在等他呢。可见水生夫妇的笃深情意和恩爱,这与后面描写夫妻话别场面相照应,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了水生嫂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可是,日寇的侵略破坏了这美好的生活,这就奠定了水生嫂最后决定参加抗日斗争的思想基础。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把写景、抒情、心理刻画融合在一起,象一曲随风飘来的乐曲,又象涓涓流水奏出的完整的乐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言尽而意无穷。

这夜景的描写作者抓住了“静”,文中对中午的描写却抓住了“动”。“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象无边跳荡的水银。”廖廖几笔勾勒出了中午的荷花淀动态中的静美,衬托出荷花淀的明朗。景物描写的明快节奏使我们从中看到了这群年轻妇女装了一肚子的不快,那跃腾的浪花正暗暗反映出这群妇女乐观的精神。

淀上风光的描写,词浅意深,意境优美。可以想象:一群妇女坐在小船上,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荷花淀,近景远景层次井然,线条分明。让这群妇女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从稻秧、芦苇、浪花的起伏跳跃,我们仿佛听到这幅画面外的风声、水声,那就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的时代潮流。一处景物的描写,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内容,可见作家笔底的功力的深厚。

倘若我们对文中的几段景物描写对比嘴嚼一番,会从中获得无限美好的享受。它们的构图不同、意境不同,那诗一样生动而凝炼的语言,创造了画一般美的充满诗情的意境。孙犁“诗体小说”的风格,我们从中可见一斑。

荷花淀读后感范文8

读孙犁的《荷花淀》,感触最深的,首先一定要是中国人。是中国人才能明白当年被蒙羞的耻辱;是中国人才会了解当年的英勇;是中国人才会懂得今日的来自不易。

《荷花淀》生动形象的再现了中国朴实的农民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生死殊搏。从一个个字中展现出中国农民的朴实和英勇,同时也从侧面烘托出日本鬼子的凶狠和残暴。

讲述这一个平凡的小村庄里,生活着一群朴实,纯朴的农民,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因为国家的落后,ZF的腐败无能使这一切的平静将被一群残忍,凶狠的“魔鬼”给打破。这就好似一个平静的水面,伸出头来往水里探,可以清晰的在水里看见自己的身影,如同一面镜子,没有任何的波动。可是有块巨大的石头从天而降,掉入水中,溅起巨大的涟漪,使原本清晰的身影变得模糊不清,原本清澈见底的湖水变得浑浊了,当时的情况,就如同这个比喻一般,这一点也不夸张,一点也不过分。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巨大的波动,使中国立刻团结成一个大家族。而在这个叫白洋淀的小村庄里,朴实的农民因为这个巨大的变化,而更加团结起来,齐心打倒敌人,还自己一个原本属于自己安乐的家。在这里,每个人每天都在提心吊胆的过日子,每天都准备着为了乡人,为了家人而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听过与敌人的一次次交手,他们变得更无所畏惧,更勇敢。敌人有的战斗武器,我们也有;他们可以做到的事,我们也可以做到;他们可以欺负我们,我们也同样可以欺负他们。同样都是人又何来的差距。他们变得更有信心,就连整天呆在家里的妇女也来参与,而且都没办砸事情,这还真应了句古话“谁说女子不如男”。

也只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坚持,勇敢,和大无畏的精神,使得在那样小的地方,让敌人都不敢去攻击,就是攻击也都是被吓得落魄而归。每天早晨,公鸡叫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起床来,各干各的活。没有再怕鬼子的话,更没有说不敢去捕鱼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女人呢则是坐在自家的小院子里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的怀里跳跃着。

《荷花淀》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选取与小小的白洋淀。表现出农村妇女那种既温柔又坚贞勇敢的性格特征。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爱国之爱,纯美的人生,崇高的品格,就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荷花淀读后感范文9

孙犁的《荷花淀》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婉约派”文本。作者以高度柔情化的叙述语调,描写了一大群冀中水乡的妇女形象。无论是严酷的现实,还是激烈的战斗;无论是凄凄惨惨的分别。还是死亡的冷酷无情都笼罩在一层挥之不去的诗意氛围之中,那月光下柔情修长的苇眉子,女人缠绵绯恻的情意,体贴得无微不至的话语,含蓄婉转的内心波澜,像静静流淌的水,让月光冲刷得皎而洁,纯而圣……全没有“乱石蹦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和雄奇气魄,也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怀激烈,也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境只味一地“戏斟低吟”或“倚门口首”,留一个“拢抱琵琶半遮面”的浅笑让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地捉摸。

《荷花淀》的环境描写可谓充满了讲情画意,细节的点染强化了文章“柔情”的一面,语言的描写,更值得回味。栩栩如生的画意生动的细节传神的对话,其风神流美之致,虽诗之《蒹葭》《西厢》之拜月,《红楼》之葬花,也大致不过如此。

《荷花淀》看似无技巧,其实是技巧之极致。这种诗化的技巧把枯燥而残酷的战斗场面描绘成一场诗情画意的游戏,甚至是一次蜜意柔情的浪漫故事。

荷花淀读后感范文10

孙犁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就是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荷花淀》充分体现了这一风格。《荷花淀》所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描述的是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战斗生活,但从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垣断壁,闻不到硝烟味,听不到声嘶力竭的声音;我们看到的是明月、湖水、荷花,闻到的是荷花的芳香、泥土的气息,听到的是哗哗的水声、清脆的笑声。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读后感觉仿佛置身于神话世界。小说之所以收到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小说开头三段描写水生嫂月下编席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基调。“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整个画面的色调是洁净的、清新的。接下来,作者抓住明月、薄雾、清风、荷香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景物,展现了荷花淀的地方风貌,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试想:溶溶月光下,农家小院里,一位出水荷花般的少妇正在编著苇席等着丈夫,“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美,人更美。景物描写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美丽多情、温顺善良的形象。

几个女人探夫未遇,羞红着脸,不好意思从马庄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往家赶。“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凉风拂面,人的心情舒畅;湖面广阔,人的心胸也开阔起来。此时此刻,此地此景,女人们忘记了未遇丈夫的不痛快,朝着愉快的事情想,不久又说笑起来了。在蓝天之下,碧水之上,一叶小舟在水面上轻轻飘荡,水声悦耳,笑声清脆,充溢天地间,流淌荷花淀。

她们轻轻划着船,继续往家赶,“顺手从水里捞起一棵菱角来,又顺手丢到水里去”。这一处描写看似无意,实则有意,表明她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菱角的生命力很强,我们的人民生命力更强,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的摧残与侵略。

归途中她们遇到了敌人,把船驶进了荷花淀,接下来有一段景物描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作者在这里不是欣赏那“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而是透露出一种暗示,暗示出即将在这里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站。,其中关键词语是“铜墙铁壁”“哨兵”,具有象征意义,表现了妇女们刚强的性格,还为下文写她们成立队伍配合子弟兵作战埋下了伏笔。

由此看出,《荷花淀》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不只描绘出了一副副美丽的风景画,而是通过写景来烘托人物,做到了情景相生,或寓意深刻,或暗示象征。《荷花淀》就是这样一篇景明、人美、情真、意切的小说,有人评价它是“诗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诗”。语言富有特色:朴素、清新、柔美,像蓝天上的明月,如山涧里的清泉。所以,阅读《荷花淀》之后,感觉就像三伏天喝了一瓶冰镇杏仁露,又像躺在芳草地上听了一首轻音乐。

【荷花淀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1.荷花淀读后感

2.荷花淀优秀读后感范文

3.荷花淀读后感作文范文

4.荷花淀读后感范文700字

5.《荷花淀》读后感范文3篇

6.《荷花淀》教案

7.荷花淀的评课稿

8.孙犁《荷花淀》原文及读后感范文

篇8:中学生荷花淀读后感

一、正确引导,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得以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创造想象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在作文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1. 教育学生要敢于创新。

传统作文教学中老师处于不可动摇的主宰地位,学生对于老师的话如同圣旨一般,不敢有半点违背。然而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先让学生认识人生价值,不应只服从于教师或书本。

2. 教育学生追求思维个性。

教师给学生充分表达自由,但不能重复别人思想,要鼓励学生追求思维个性,说别人未说的。

二、精选文题,激发创新欲望

从前我们只讲“上作文课,作文讲评课”,“我布置,你写作”,这种一厢情愿的模式,压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只有来自写作的“物”和“意”的召唤,才是最有力的召唤,才能唤醒写作主体的创作欲望。创新作文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命题时,我们要尽量避免公式化、陈旧化,注意多样化,使命题努力做到新、奇、活、趣,难易适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具有时代感、新气息。

三、因势利导,培养创新能力

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必须建立创造性的课堂教学体系,通过多种形式的水平训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1. 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逆向思维用于写作,就是要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从而写出新颖独特的作文。

如我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写有争论性的作文,组织学生从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展开广泛性的争论。

2. 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同一题材多角度立意。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确定不同的中心,从而写出具有不同立意的作文。例如:在指导学生根据“马路上的摩托车、电动车越来越多”这一现象进行写作时,可引导学生多角度立意。

(2)变换主题,续写课文。教材中有部分课文蕴含深刻的道德教训和意味深长的告诫,学生学习后,想说的很多,针对这种情况,我充分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要求他们把心中的话编成故事写下来。如在教学完《狐狸和乌鸦》后,我让学生续编故事《肉被骗走后……》,引导学生敞开思维,多角度立意

四、客观评价,鼓励创新行为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1. 多鼓励。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喜爱表扬是学生普遍的心理特征,赞扬和鼓励往往创造奇迹,因此在作文批改评讲中,必须注重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到进步的喜悦。在批阅作文时我一直采用“高分激励机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还十分注重批语的鼓励性,如“这几句话写得太精彩了!”“比喻运用真贴切。”“过渡巧妙极了!”等等。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鼓励为主,先表扬其作文的优秀之处,再婉转地提出希望:“如能把那一方面写得再生动一些效果会更好。”等等。这样的批语,既含蓄地指出了学生的缺点,又使学生明确了修改的方法,真是一举两得。

2. 多启发。

对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不必作统一规定,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换一种思维写作。

3. 多感悟。

感悟是创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洞察力,是其对生活的一种独特感受能力和对生活的思考能力。没有在生活中积累大量素材,不抓住“源头活水”,并进行筛选、加工、产生感悟,是很难写出有影响力的作品。

因此,我们在写作中应该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积累、探究、感悟能力,如能持之以恒,好文章就会层出不穷。

如在以“岁月花絮”为话题的作文写作中,有几位学生写的是“钓龙虾”,有一位学生写法却别出心裁,别的同学只从钓龙虾中感悟到“做事需有耐心”之类,他却能从被钓起的母龙虾如何保护腹下微微蠕动的幼虾这件事上获得独特的感悟:“这小东西,爱子如此情深,斗敌何等勇敢!我怎能破坏和夺去这最美好的情感!于是我连虾带水徐徐倒入水中,丢下钩子,发誓从此不再钓龙虾。”

只有更新观念,才能增强思维的广阔性。而观念更新后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就在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作文,让学生张扬思维个性;立意求新,使他们的作文不再是简单的传统模式,而更多的是标新立异、追求创新的佳作。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写作都应有创新意识,要大胆超出常规,要与众不同,但绝不是哗众取宠,要放飞想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摘要:作者结合教学实践, 认为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正确引导,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选文题,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因势利导,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客观评价, 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

上一篇:幼儿园园部工作总结下一篇:高考文言文最常用常错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