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程序与行政执法

2024-07-02

行政程序与行政执法(精选6篇)

篇1:行政程序与行政执法

授课时间:2012.12.14

授课地点:四楼会议室

授课人:周信峰

授课内容: 行政程序与行政执法

一、行政程序基本问题

1.行政程序的法律特征

行政程序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应当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行政程序具有如下法律特征:(1)法定性;(2)多样性;(3)分散性。

2、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1)公开原则;(2)公正、公平原则;(3)参与原则;(4)效率原则。

3、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1)行政听证制度;(2)行政回避制度;(3)审裁分离制度;(4)说明理由制度;(5)信息获取制度;(6)案卷制度。

2.行政程序的地位和作用

(1)有利于维护公民权利;(2)有利于增加行政主体和相对人之间的沟通,提高行政行为的社会可接受性;(3)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4)有利于减少解决行政纠纷,建立并维护和谐社会。

二、行政执法

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实现国家行政职能的重要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最为有效的检验指标就是行政执法的质量。

(一)行政执法的特征:

1、主动性

2、广泛性

3、具体性

4、强制性

5、公益性

(二)行政执法的内容

1、赋予权力和设定义务(行政许可)。

2、剥夺、取消权利和免除义务(行政处罚)。

3、变更法律地位。就是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法律地位加以变更。

4、赋予特定物以特有的法律性质。

(三)行政执法的种类

行政执法行为主要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处罚、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监督检查、行政确认、行政强制等。

(四)行政执法必须权限合法

权限合法是指行政执法主体必须在法定的职权内履行职责、行使权力,不得越权。

篇2:行政程序与行政执法

一、正当行政程序在两大法系传统行政法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般认为,英美法系主要关注行政程序,而大陆法系则较为关注行政组织与行政行为,这是两大法系的主要区别。正当程序主要来源于英国自然公正的原则,其主要包含了两方面内容,其一,为了避免出现偏私,任何人都不能在与自己有关的案件中担任法官;其二,任何人都可以享有在自己可能受到权力不利影响时为自己辩护的权利。自然公正原则最初只适用于司法或准司法程序,后扩大至行政权。

1791年,美国将正当程序上升至宪法原则,正式写入《美国宪法》,后来美国法院为了确保国家立法、司法和行政行为的公平合理性,又将其解释为实体性正当程序与程序性正当程序。行政法是与国家活动和政府行为联系最为直接和密切的部门法,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大资本主义法系。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正当程序原则的来源于英美国家,但是正当程序观念在大陆法系中的诞生最早可追溯至罗马法时期,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为了保护公民的权益就已经存在了“向公民申诉制度”,这种向民众申诉的制度是对公民权利的基本保障。通过对执法官权力的限制确保其不能随意判处市民死刑,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产生表明了当时的罗马市民已经有权要求获得公开审判,并可以在审判中提出自己的意见。相关学者指出,民众申诉制度的确立已经构成了罗马法刑事诉讼制度的必要组成部分,可以起到维护公民权利的作用。

然而,大陆法系国家的行政法来源于资产阶级革命,而并非溯源于罗马法。欧洲大陆上的国家普遍都认为法的唯一来源是国家,其传统行政法学主要是在法律实证主义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公共利益较之私人利益而言处于更重要地位。在这种法律行政体系之中,行政机关是权衡公共利益和维护公共权益的唯一主体,私人介入被认为会损害公共利益,影响行政效率,因而这种行政行为的方式主要是单方行为,对公民权益的保护完全赋予随后的司法审查。此外,在典型的自由主义时期,行政与社会严重脱离,私人利益被排除在行政机关的考虑范围之内。处于发展中的全球行政法正塑造着全球治理的新模式,知识产权、服务贸易及法律实施等领域的全球化是全球行政法出现的基础和前提,正当行政程序在全球行政法中担任着决策和规制程序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充分保障决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二、影响正当行政程序与行政法全球趋同的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各国行政法中所包含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都发生了极大改变,而且不同国家之间的行政法相互模仿、相互借鉴、相互影响,最终使得行政法的发展呈现出全球趋同的趋势。比如,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中都存在一些类似的制度规定,一些国家都设立独立或者半独立的管制机构;实行地方自治或者区域自治;其中正当行政程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其作为行政行为的基本原则在国家宪法中被明确规定。

首先,正当行政程序在大陆法系国家中的快速发展受代议制民主危机和参与式民主的影响。在代议制民主下,往往不能选举出真正能代表选民利益的代表,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对代议制民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通过代议制民主产生的选民代表一般由少数政治精英统治,并受到各种利益集团的.支配,使得社会公民难以与国家机关进行有效沟通,不能满足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需要。随着社会利益多元化格局的出现,政府与市民社会间的界限开始模糊,立法者想要以唯一的方式来界定公共利益优先的意愿显然已不可能达成,因而参议制民主形式开始出现。政府不再单独作出决策,而是与社会和公民共同协商,从而使得决策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在这一社会背景影响下,正当行政程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借鉴。

其次,在大陆法系国家中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正当程序与法治国理念的密切联系,进而加强了正当程序在国家宪法中的地位。法治国的基础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能够得到基本的保障和尊重,如果国家要限制公民的基本权利就必须有实定法的规定,尤其应该有明确的宪法规定,而行政程序可以保证这种限制不被超越。在法治国中,决定程序必须经由程序原则而法治化,具体包括程序公开化、法定听证权的保障以及平等原则。随着近代人权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各国也显得后加大的对人权的保护力度,比如在德国、法国以及意大利的国家宪法中都有对人权保*的明确规定。法治国理念的发展与人权保*密切相关,不少国家纷纷将人权列入司法保护的范围,作为人权保障的正当程序也被当作基本原则列入国家宪法体系之中。

三、正当行政程序与全球行政法的逐步形成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全球化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法律全球化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20世纪末,美国著名学者斯图尔德提出了全球行政法的概念,与传统行政法存在很大差别,而且由于其主体的多元性,使得全球行政法的确立没有统一的宪法基础,进而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正当行政程序是体现全球行政法形成的重要方面。

首先,正当行政程序是约束国家遵守全球性规则的工具,由于正当行政程序是同样适用于国家与私人的全球行政规制规则,保护私人的权利和自由以及约束行政权力两方面是行政法的实质所在。

全球行政规制规则对私人的保护也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干预国内公权力制定规则,二是对制定全球行政规则的超国家规制机构进行约束,这两个方面都集中体现了正当行政权力的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虽然很多国家的内部行政规则在法律效力上仅仅局限在一个国家内部,但是,其实际影响范围已经超过了国家范围,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很多人会因为不同国家质检行政规制的不同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其次,正当行政程序是处于形成状态的全球行政法出现的主要原则。截止到目前为止,全球行政法的概念还仅仅只是处于描述性阶段。全球行政法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正当行政程序的应用和发展,该程序的应用有利于全球规制机构合法性的有效加强。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国际方面对全球行政法本身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诸多不完善和不成熟的地方,构建一个统一完整的法律体系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也正是如此,才更加体现了正当行政程序的重要性。

四、结语

篇3:行政程序与行政执法

案例二:一户拆迁户家有老人、儿子、儿媳三口人, 老人已年逾古稀, 而儿子、儿媳两人是残疾人, 日常生活行动不便。由于没能与拆迁公司就回迁房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房屋管理部门对此进行了裁决。该户认为, 此裁决中的回迁房位于较高楼层且没有电梯, 并未考虑到其一家三口的特殊情况, 属安置不公, 遂诉至法院。但法院认为房管部门有权在其自由裁量范围之内裁决安置楼层的高低, 法院对此无权进行审查。

在第一个案例里, 行政相对人虽然申请了行政复议, 可是行政复议机关却没有及时给予答复, 于是行政相对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其目的是想通过行政诉讼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但由于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理范围, 而导致结果不能如其愿。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间不顺畅的衔接关系, 导致了无法有效寻求权利救济途径的现实困境。而在第二个案例中, 虽然相对人选择了行政诉讼, 可是因为该案所诉讼的拆迁裁决仅仅涉及该行政行为的合理性问题, 而这却并非法院的审查范围。因此, 行政相对人也不能借助行政诉讼来实现其意欲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身权益的诉讼目的。借由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由于行政相对人的盲目选择把其带入了这样一个维权困境:虽然获得了程序自由选择权, 但其一直试图寻求维护的实体权利却丧失了。以至于行政相对人无法得以实现其维权目的。相反, 若行政相对人选择首先申请行政复议, 如果行政相对人不服该决定, 则依然可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通过法院的合法性审查来督促复议机关履行其纠正不当行政行为的职责。由此看来, 法律虽然明确的赋予行政相对人自由选择权, 但行政相对人却因为选择了不同的权利救济途径而导致权利救济的实际效果也不同。

一、困境与反思

(一) 模式概述

1. 自由选择模式。

行政相对人就行政纠纷既可向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又可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在此种模式下, 法院不能以尚未经过行政复议为由拒绝受理行政相对人的诉讼。该模式又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复议结果为终局性的, 即相对人最开始选择的是申请行政复议, 则该复议结果为终局性结果, 而不能再对就同一行政争议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另一种是复议结果非终局性的, 即相对人若对该复议结果不服, 依然可在法定期限内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2. 复议前置模式。

在此种模式下, 行政相对人就某一行政纠纷必须首先经过行政复议, 若对复议结果持异议, 方可诉至法院。该模式也可分为复议终局型和复议不终局型两种基本类型。法律对复议不终局型的案件类型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如在《工伤保险条例》第五十三条的规定中所列举的内容。1

3. 复议终局模式。

若行政相对人对某一具体行政争议的处理持有异议, 只能选择行政复议这种救济途径, 即使对该复议结果不服, 也不能够诉至法院。这种行政机关所享有的一定的终局裁决权力, 是由我国司法对行政的有限监督所决定的。此种终局裁决权力, 有些在《行政复议法》中对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而有些虽然未在法律中进行明确规定, 然而按照其性质只有复议机关才有权力对该行政争议来进行终局裁决。

4. 迳行起诉模式。

面对持有异议对行政争议处理结果, 行政相对人可以不经过行政复议, 而直接选择行政诉讼这一救济途径。表面上看, 似乎该模式限制了对行政复议的选择, 但在司法实践中该模式是可以和行政复议模式并存对。2该模式主要适用于: (1) 行政相对人是否可选择直接提起行政诉讼, 法律法规已经对之做了明确的规定, 而对于是选择行政复议还是选择行政诉讼, 却没有明文规定, 也没有对复议前置进行规定。 (2) 虽然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救济途径, 但行政相对人可以依据《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相关规定来寻求其权利救济途径。

(二) 缺陷分析

通过对各主要模式的分析, 可以看出我国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在程序衔接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设置的类型过于繁杂, 不能有效发挥权利救济功能。

机制构建的根本出发点是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更有效、便捷的权利救济途径, 而非阻碍行政相对人进行权利救济。但由于我国现行立法中, 法律、法规不同, 其规定的模式也不同。造成设置的类型过于繁多, 除非是专业人士, 否则作为普通老百姓的行政相对人很难了解, 进而会出现不知如何维权的尴尬境地。

2. 缺乏统一的设置标准, 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

由于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两者间的衔接关系直接影响着行政相对人能否充分维护其合法权益, 因此, 我国立法应对此作出明确的规定。但综观我国相关法律法规, 便发现缺乏统一的内在设置标准。而对于行政相对人如何寻求法律救济, 更是没有一定的规律来遵循。

3. 司法权与行政权之间存在相互侵蚀现象。

司法权与行政权之间的分立、协调情况可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程序的衔接关系上得到直接体现。司法权与行政权之间存在相互侵蚀现象, 便是衔接机制设置不合理的主要体现, 这给行政救济制度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严重限制了救济制度功能的发挥。《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中的规定使得法规也可以成为复议前置模式的规范依据。如此一来, 在司法实践中行政相对人选择权利救济途径的自由程度就被大大限制了, 且增加了行政相对人的维权成本。此外, 复议终局模式违背了司法最终原则, 客观上造成了司法权被行政权所侵蚀。迳行起诉模式的相关规定也体现出这种相互侵蚀的现象。若行政相对人只能选择行政诉讼这一权利救济途径, 那么就意味着相对人对行政复议的自由选择权丧失了, 同时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对行政复议制度的排斥与否定, 这无形中导致行政权被司法权侵蚀了。

二、借鉴与启示

各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模式各有不同, 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穷尽行政救济”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诉讼类型决定程序衔接”模式和以法国为代表的“当事人自由选择”模式等三种典型的模式。3虽然各国模式不同, 设置存在较大差异, 但并无优劣高低之分, 相反, 其所体现出的共性特征对于我国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程序衔接机制的重新构架启示意义重大。

(一) 具有明确的设置标准

不管是复议前置模式还是自由选择模式, 各国行政法有关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衔接机制的制度设置, 都具备其内在标准的明确性, 即明确规定了当事人何种情形下可直接提起行政诉讼、何种情形下须先经过行政复议步骤。德国模式在上述三种典型的模式中所确立的标准最为清晰和直接, 行政复议是否是必经步骤的决定标准是后续的行政诉讼类型。日本和法国对于适用复议前置模式的例外情形, 也从立法上进行了明确规定。美国虽然不同于日本和法国的做法, 但由法院享有此项最终决定权4。若我国立法能够为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衔接关系提供明确的设置标准, 则可以让当事人对法律生出信赖感和安全感。

(二) 坚持正当的设置目标

各国对于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衔接关系的规定各有不同, 但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更好更充分地维护相对人的权利, 为其提供更有效的救济途径, 这也是选择直接诉至法院还是选择申请行政复议来处理具体行政纠纷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对德国前述制度设计的考察, 其内在基准便体现出来:是否适用复议前置程序, 取决于如何及时有效地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该规律都充分体现在上述三种典型模式中, 其共同目的就是为当事人提供无漏洞的权利救济方式。

(三) 充分发挥司法与行政的各自优势

弗兰克福特———著名的美国大法官, 曾提出过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应互相尊重、各自发挥功能优势的观点, 5“穷尽行政救济”模式即是该观点的充分体现。在该模式下, 行政机关可以充分发挥其解决行政争议的职能优势, 也能更好地保护其行政自主权, 并能有效预防司法权对行政权的过早干预, 从而当行政机关在发挥职能的过程中出现失误时, 可以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与修正。只有当行政机关无法解决, 需要借助司法力量来处理时, 作为另一救济手段的行政诉讼才有可能被启用。6对于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衔接机制的设计, 虽然各国存在较大差异, 但其共同目的都是促进司法与行政优势的充分发挥, 从而更有效的维护公民权利。

(四) 确立并贯彻司法最终原则

《世界人权宣言》第八条规定:“公民的法定权利若遭受侵害, 国家应对其提供切实有效的司法救济途径。”这是对公民选择司法救济的权利的认可, 同时也确立了原则上只有法院才有权力对任何法律争议进行最终的裁决, 即司法最终原则。在行政法领域, 该原则具体表现为:任何行政行为产生的任何行政争议, 原则上该行政行为都必须接受法院的行政诉讼, 且法院享有最终裁决权。该原则在各个国家的行政法领域中都有体现。在美国, 只有在两种例外情况下行政行为无需接受行政诉讼:1.法律明确规定不适用于行政诉讼。2.行政争议的性质决定其不适用于行政诉讼。在法国, “行政法院对行政诉讼案件享有最终裁决权。”7由于各个国家在司法实践中确立并贯彻司法最终原则, 公民对权利救济途径的选择并不会对其合法权益以及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造成不利影响。因此, 司法最终原则为各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衔接关系的设置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出路与选择

(一) 复议前置类型应明确列举

行政复议案件的维持率和判决改变率在我国目前一直居高不下, 由此可以看出, 行政复议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其制度救济功能, 反而成为了相对人在维权道路上的障碍。因此, 应从立法上对复议前置的类型进行明确规定。主要有:1.修改《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 明确规定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制定的“法律”才有权力设置复议前置程序的规定, 同时取消“法规”对此项规定的权力。这样可以限制复议前置的范围, 为相对人程序性权利的救济选择权提供更有效的保障。2.为充分发挥行政机关的专业和技术优势, 应将复议前置型严格限定于诸如商标、专利、药品管理、税务、海关等具有极强技术性、专业性的案件。3.对于涉及行政行为合理性的案件, 原则上应复议前置, 避免相对人因不属于法院受理范围而被驳回诉请, 进而丧失行政复议的机会。

(二) 复议终局型应逐步取消

复议终局型与司法最终原则相违背, 一定程度上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造成不利影响。因此, 应逐步消我国有关该模式的法律法规, 为司法介入行政纠纷提供更多的机会, 从而确立司法至高无上的权威。1.修改《行政复议法》第十四条、《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第二十九条、《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十五条, 明确当事人可自由行使选择权利救济的权利, 逐步将废除终局性选择型彻底废除。2.废除《行政复议法》第三十条条第二款及《集会游行示威法》第十三条的规定, 对此可以参照《专利法》及《商标法》中有关复审决定终局性规定的修改来进行, 并逐渐缩减《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第四项中的的实际范围。3.必须对《行政复议法》第五条的规定进行严格解释, 确保法院的司法审查权, 贯彻落实司法最终原则。4.选择适当时机修订《行政诉讼法》, 让司法最终原则在立法中得以确立, 对于必须排除行政诉讼的行政行为, 应从立法上作出明确的规定, 同时应严格控制其适用范围。

(三) 迳行起诉型应严格限定

我国关于迳行起诉型的规定, 其立法初衷并不排斥行政复议。同时为避免语言上的误解, 现行立法中关于迳行起诉型的规定应由自由选择型来取代。此外, 鉴于听证程序在我国行政活动领域日益扩大其适用范围, 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行政程序, 可考虑借鉴德国《行政程序法》第七十条的规定, 只有经过听证程序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才能适用迳行起诉型。

(四) 自由选择型应积极推行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作为行政法上最重要的权利救济机制, 从立法目的来说, 都是为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而设置。因此, 立法者应相信行政相对人基于“理性人”的考虑, 当面临行政争议时, 完全可以做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最有利的选择。为此, 我国应积极推行自由选择模式, 赋予相对人更多的自由选择救济途径的权利。充分尊重行政相对人自主选择法律程序救济的权利, 在这个日益推崇个人自由的时代, 已渐渐成为各国制度的共同发展趋势。我国目前正处于行政法治初建时期, 行政救济制度的实际效果逐渐减弱。只有给行政相对人以充分的自主选择权, 让其在切身体会中进行对比, 才有可能清楚各种救济方式的孰优孰劣;也只有在行政相对人自由选择的过程中, 通过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 促使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

四、结语

我国对于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衔接机制的构建, 不仅要考虑国家历史政治传统、法律文化传统及国家行政管理模式等, 更应考虑社会成本、国家权力结构设置、公共管理的历史习惯等。且要使此衔接机制获得良态发展, 除了司法制度、行政制度自身的日益完善外, 还需要完善我国的民主宪政。只有这样, 才能在协调的关系中充分发挥各种权利救济制度的救济功能, 妥善解决纠纷, 实现社会和谐。

摘要:综观我国立法, 对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两者间在衔接关系上的规定存在着缺乏统一的设置标准, 设置较为混乱等问题。这不仅阻碍了两者充分发挥其行政救济制度的功能, 无形中也造成了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相互侵害的现实困境。文章在分析我国现状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模式, 在目标和标准的设置等层面上进行梳理, 进而对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衔接机制进行重新架构。

关键词: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衔接机制

注释

11 谢尚果:《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机制之反思与重构》, 载《河北法学》, 2013年第2期, 第10页。

22 陶元峰:《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衔接关系的现状及检讨》, 载《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年第9期, 第35 -36页。

33 姜明安主编:《外国行政法教程》, 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第299 页。

44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 (下) , 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第604 页。

55 [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 王军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200页。

66 [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 李克强等译, 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第189页。

篇4:行政程序与行政执法

摘 要:受到经济全球化及贸易全球化的影响,世界各国的行政法中囊括的基本原则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加之各个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经济往来逐渐增强,促使行政法的发展逐渐趋同与统一。根据现阶段国家内部初步形成的行政法来看,正当行政程序作为行政行为的构建原则之一,因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及全球治理的需要力度增大,促使其已成为行政法全球化重要的一部分。为更全面地梳理正当行政程序与行政法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介绍在两大法系的传统行政法中关于正当行政程序的发展特点,分析正当行政程序及行政法的全球化趋势,最后再对正当行政程序与行政法全球化的具体形成进行剖析。

关键词:正当行政程序;行政法;全球化;趋势;意义

简单来说,正当程序主要指,任何权益受到最终判决结果影响的个人,具有被告知及陈述自己想法意见的权利,并享有获得庭审的权利。起初正当程序只用于司法程序中,后来不断延伸到可行使公权力的任何程序中。正当行政程序的内容与含义是不断发展与丰富的,其包含有:回避、讲清原因、公开化、透明化、参与及听取申辩等,在两大法系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正当行政程序也走向不同的发展路线,并不断成为行政法全球化的构成部分之一。其中,行政法的全球化指的是,第一,各个国家之间的行政发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在基本原则与制度方面呈现出趋同状态,第二,行政法的发展已冲出国家的范围,摆脱国家的限制,走向全球化[1]。

一、两大法系的传统行政法中关于正当行政程序的地位

两大法系的传统行政法,主要指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国家行政法,区别方法是:英美法系侧重行政程序,使用行政法的原因是充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与控制相关的行政权力;大陆法系侧重国家内部的行政组织及行政方式,使用行政法的目的是保障公共利益。可以看出,行政法在英美国家主要是用来规范和控制相关行政机关的一切程序与权力的法律法规,其在大陆国家主要是行政法律,包含的正当行政程序没有实际意义[2]。

正当程序是在英国树立自然公正原则的大环境下建立的,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内容一:为了不偏袒不徇私,任何公民不能在涉及与自己相关的案件中做出审判,即担任法官。内容二:任何公民都享有在自身权力受到影响下为自己申诉辩论的权利。行政法,一方面与国家活动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政府行为方式直接联系。通常,人们认为正当程序的基本原则产生于英美国家,其实并不然,大陆国家关于正当行政程序的观念可追溯到罗马国家,在罗马法时期,为了充分保障公民利益,已存在“向公民申诉制度”,并限制法官的权利,确保其无法肆意或者随意判决公民死刑,这种制度的确立与诞生能够起到基本保障公民权利的作用,体现罗马时期的市民已有公开审判的意识,要求获取公开审判的权力,并能够在内部公开审判中说明自己的见解。该种法律程序的确定,成为国家刑事诉讼制度的关键部分,具有维护与保障公民权利的意义。

行政法在大陆国家中的来源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在法律实证主义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了传统行政法学,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比更具有重要性。该种行政体系中,行政机关作为保障公共利益与衡量公共利益的有效载体,一旦出现私人介入的情况,则会被视为破坏公共利益与降低行政水平,故这种行政方式只能限定为单方行为,后续的司法审查才能起到维护公民权益的作用。在自由主义阶段,行政法严重脱离了现实社会,个人利益被完全排除在行政机关的考量范围之外。以现阶段行政法的发展历程来看,行政法已逐步形成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塑造了全球化治理的新型模式,其中全球化行政法得以形成的基础与前提在于知识产权、服务、贸易与法律制度等领域实现全球化,正当行政程序承担着决策与规范程序的责任。能够有效保证每项决策的合理性及合法性。

二、正当行政程序及行政法的全球化趋势分析

因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的内部行政法中囊括的基本原则与构成制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与改革,加之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与贸易不断加强,行政法受到互相模仿、互相参考与互相影响,促使了行政法的发展逐渐走向全球化的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代议制民主危机与参与型民主的诞生,给大陆法系国家中正当行政程序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针对代议制的民主而言,通常无法选举出真正能够代表公民利益的代表,故在后续的发展中,代议制民主被不断翻新与改革,利用代议制民主而选举出的选民代表,一般为少数的政治精英,并且受到社会企业各方面的支配,这样的做法便导致社会公民缺失了与国家机关得以交流与沟通的渠道,无法满足社会公民参加社会管理工作的需求。随着社会利益日益显现了多元化格局,国家政府与社会市民之間的界限逐渐模糊,立法者不能再利用单一方式来区分公共利益,故参议型的民主诞生,由原先的政府单独决策转变为社会与公民共同交流与商讨,以此来体现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正当行政程序被不断地应用在各个国家中[3]。

第二,大陆法系国家对于正当行政程序与依法治国的理念不断加强,促使了正当行政程序在国家宪法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依法治国的基础,是保障与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想要限制公民的基本权利需要根据实际法律的规定,而行政程序能够起到保障这种限制不被冲破的作用。在法治国家中,决定正当行政程序必须根据程序的相关原则来实现法治化,具体内容包括有:公开程序化、保障法定听证权及平等原则。随着社会公众对于人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深,各个国家也在不断地增加对于人权保护的相关力度,比如德、法两国国家的宪法中明确规定了人权保护。依法治国的理念发展直接联系着人权保护,有不少国家将人权纳入到司法保护的圈子内,而保障人权的正当行政程序也被视为基本原则囊括到国家的宪法制度中。

第三,在行政法国际化过程中,正当行政程序的内涵不断丰富。行政程序作为行政执法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能够起到连接国家行政执法机关与行政相关工作人员的作用。通过行政法的全球化,正当行政程度的内涵得到不断丰富,从最初源于英国的比较简单、朴素的理念——不能作自己案件的法官,向各国传播演化,不断加入新的原则、理论,如知情权,申辩权、听证权、回避原则、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效率原则、紧急避险、符合法律精神意图等,发展为现代的、体系完整、理论精致的法学思想。

三、正当行政程序与行政法全球化的相关性分析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世界政治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在这种必然趋势下,公众对于法律的关注与重视日益增强。在20世纪末,美国的一位著名学者宣告了全球行政法的概念,与传统的行政法具有较大的差异,加之行政法本身具有的多元化特征,促使全球化行政法的确定没有具备统一化的宪法基础,故而呈现出不稳定的趋势。但是正当行政程序仍是体现全球化行政法的主要手段,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国家之中。

第一,正当行政程序作为规范与控制国家严格遵守全球化规章制度的有效工具,因正当行政程序能够适用国家与个人的全球行政规章制度,而行政法的实际性质在于保障个人权利与自由以及约束相关的行政权力,故全球行政规章制度对于保障私人的权益体现在两个层次,一为干预与规范国家公权力的制度,二为约束全球行政制度的国家规定机关,这两个层次明显体现了正当行政程序对于权力的积极作用。

第二,正当行政程序是全球化状态行政法的主要原则,但是就目前为止,全球化行政法的概念仍处于起始阶段,还未具体的实行。全球化行政法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容在于正当行政程序的具体应用与发展,能够有效加强全球化规章机制的科学性与合法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国际国内方面对于全球化行政法的理解与认知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比如不够完善与不够成熟,故要想构建一个统一化与完整化法律体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正因为如此,正当行政程序的重要愈发明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与贸易往来越发频繁,促使行政法的发展愈来愈趋同,就现阶段初步构成的全球性行政法情况来看,正当行政程序在其中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并成为行政法全球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根据这样的情况,应当要求各个国家提升行政法的全球化意识,并采取相关的措施来有效应对行政法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本文就两大法系的傳统行政法中关于正当行政程序的发展特点进行剖析,然后分析正当行政程序及行政法的全球化趋势,最后再对正当行政程序与行政法全球化的相关性分析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洪雷.中国行政法(学)的发展趋势——兼评“新行政法”的兴起[J].行政法学研究,2014,01:112-119+126.

[2]孙铭宗.台湾地区行政法学之变革、挑战与新世纪展望[J].行政法学研究,2011,04:70-79.

篇5:行政程序法的完善与促进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并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权力,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原则。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也是行政管理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作为行使国家管理职能的行政机关,切实履行和加强依法行政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行政程序法是规定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方式、过程、步骤、时限,调整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程序法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提供了程序法律约束,确立了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行政程序法的完善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

一、行政程序法的现状。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曾经提出:“形式主义”原则是一切近代法律的重要特征,而法律的“形式主义”主要是指法律活动的程序性。而对于普通人而言,行政程序法还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由于我国传统立法“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加上我国行政法律体系的不完善,行政程序法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也尚未制定单独的行政程序法,而是散落在其他行政法律中。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行政机关依法办事特别是依程序办事的呼吁渐高,而国家也相继出台了《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来进一步完善行政法律体系,行政程序法条文也逐渐增多,但整体来讲我国的行政程序法仍处于非常不完善的状态,我国行政法律、法规中程序法不发达、不清晰的情况依然存在,许多程序性规范往往混杂甚至淹没在实体法中,对程序的规定过于模糊、笼统,缺乏统一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还有许多重要的行政行为仍然处于“无法可依”的无序状态。而由于立法上的不明确,导致行政机关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法律依据混乱,各个机关各自为政制定行政程序,制定后发布的渠道也不统一,“红头文件”过多过滥,导致行政机关执法效率低下,违法行政现象频频出现,同时由于我国制定行政程序法的时间还比较短,行政程序法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还存在行政执法部门权力过大责任过低以及行政相对人行使法律救济权利成本高、过程复杂等等诸多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出台具体的行政程序法来进一步完善。可喜的是,在制定了《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规范行政程序方面的法律之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进一步加快行政立法的进程,目前,制定新的行政程序法已列入十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全国人大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已经开始征求意见、进行调研工作,这充分说明了目前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制定行政程序法的方向和内容。

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真正起步还不过十几年,行政程序立法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目前已有的行政程序规定分散在各单行法律、法规、规章中,大多与行政实体法律规范搅在一起。另外,强制性程序与任意性程序、法定程序与非法定程序、主要程序与次要程序、要式程序与非要式程序等等在法律规定中的界线还很不清楚,所以我们不能期望一步到位,一步登天把行政程序制度统统规定成最好,也不能不切实际,幻想我们的行政程序天衣无缝。而要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我们的行政程序法立法模式和内容。

(一)制定行政程序法的立法模式。对行政程序法的立法模式和基本原则 做深入、系统研究,作好充分的理论准备,确立适合我们目前国情和远景发展的立法目标模式。公正与效率兼顾、公正优先的的立法模式最适合我们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现实国情的要求②。

(二)制定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作为我国行政法律的基本原则,法治、公开、公正、公平、便民、效率、救济等原则已经成为共同性原则。而作为行政程序法的特殊性,我们应着重建设行政程序中体现民主、公正、公平原则的公开制度、告知制度、听证制度、咨询制度、回避制度、合议制度、说明理由制度、教示制度等;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体现效率原则的时效制度、紧急处置制度以及排除行政障碍制度等等。

(三)制定行程程序法的具体内容。行政程序法的立法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由于行政程序法涉及行政法的方方面面,想在短时间内总结出一部概括各方面内容的完备的行政程序法毫无疑问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个人认为行政程序法的立法应从整理现有行政程序法规范和总结已有行政程序法制化经验出发,分类型分范围进行行政程序立法,在各方面的行政程序立法基础上再创制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创制之后继续不断地将新制定的行政程序纳入其中,不断地整理和完善。美国在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的过程中就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制定之前不断搜集政府公报报告和法令汇编制度,为立法作资料准备,不断地进行归纳总结并不断纳入法典,最终形成了现在相对完备的《联邦行政程序法》。我国的行政程序法也是不同范围行政程序的总结,只有分块进行立法完善,不断进行归纳总结,才能制定出一部涵盖面广、执行力强的行政程序法,并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而自我充实和完善。

三、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对依法行政的意义。

对于行政机关来说,要加强依法行政,首先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规则来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要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就必须按照法定程序来依法行政,而行政程序法就是针对各类行政行为确定了一个最低的程序标准,因此行政程序法的建设和完善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也是当前行政法制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正是因为如此,目前散落在各个行政法律中的行政程序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依法行政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制定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对依法行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依法行政需要一个统一的最低程序标准。由于我们目前行政程序法立法的混乱,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将使分散在各个行政法律中的行政程序法联系起来并有一个共同的基础程序标准,使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有明确的程序法律依据,更明确的掌握行政实体法对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要求,加强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监督,减少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程序错误,降低行政执法人员执法风险。同时有助于防止行政权力滥用,促进行政机关积极作为,更好为人民提供服务,提高行政效率。使依法行政贯穿于行政机关所有行政活动中,各行政机关的权力不仅“授予有据”,而且“行使有规”、“监督有效”,实现制度和人的良性互动③。

(二)从制度上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统一的行政程序法的制定使纳税人对于自身在行政程序中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有更深刻的了解,一方面使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自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防止行政机关出现程序违法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另一方面使行政相对人了解自己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应该履行的义务和履行义务的方式,配合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提高行政效率。同时可以让行政相对人更积极的运用行政法律救济方式,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侵害后,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使行政机关能够更加谨慎的行使手中的执法权,有效降低行政机关侵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现象的出现。

篇6:行政程序与行政执法

1.处分机关与权限

行政处分的机关和处分权限,即确定行政处分的主体,由谁来给违反纪律的公务员以行政处分。各国做法不同。在英国,文官都是君主的仆人,所以文官纪律处分权属于君主,但由大臣负责行使,各部大臣可以给文官处分。法国对公务员违纪的惩处,根据违纪的不同情况分别由刑事法院、行政法院和行政部门进行。这是由法国大陆法的传统决定的。公务员违纪触犯刑律的,由刑事法院审查;公务员在执行行政公务时,因个人原因触犯行政法规的,由行政法院进行审理;违反部门规章和纪律的,由各部门进行处理。德国公务员纪律处分的权限,分别由主管部门、行政上级和纪律法院行使。所以总体上看,公务员的处分一般由主管部门实施、大陆法系国家的行政法院也可以对公务员实施惩戒。

在我国,公务员处分机关与处分权限与公务员任免权限,管理权限有关系,但又不完全一致,十分复杂。考虑到目前公务员的范围比较广,从人事任免、人事管理的角度看,既有权利机关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公务员,又有上级机关决定任命的公务员,还有各机关自行任命管理的公务员;从现行行政处分的权限看,既有机关自己可以决定的,也有行政监察机关通过作出行政监察决定直接给予的,有的还要先履行罢免等法律手续。

检察官行政处分的权限:(1)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的行政处分,由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决定。其中给予撤职、开除处分的,应在依法罢免或免去其职务后,再执行处分决定。(2)给予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助理监察员行政处分,由所在人民检察院决定。其中给予撤职、开除处分的,应在依法免去其职务后,再执行处分决定。(3)对违法违纪错误严重,不宜履行现任职务的检察官,在未作出处分决定前,所在检察院或上一级检察院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可以先行停止其职务。(4)检察官违法违纪,已由司法机关查处的,待司法机关作出处理后,检察机关再作出相应处理;检查机关先行调查认为需要移交司法机关的,必要时也可以先行给予行政处分。

鉴于以上情况,要一一列举,造成篇幅太长,与其他章节不协调,从立法技术角度看并不可取。可以采取的办法是,将行政机关的处分程序阐述清楚,其他机关的程序参照行政机关的程序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是一种可以选择的办法。再一种处理办法是,在《公务员法》中对处分机关和处分权限不作具体规定,有待配套法规中再做规定。

综上所述,在行政处分的权限上,各机关可遵循的共同原则是一致的。首先,任免机关(主管机关)行使处分权,这与管理权限一致的;其次,较重的处分需一级批准,有的还要履行罢免程序;最后,监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可以直接作出处分。

2.处分程序

国外对公务员的惩戒有一套严密的程序。如巴基斯坦公务员处分的程序是:由单位首长写出报告,说明事实和理由,提出处分意见,送上级领导审定后,再送专门委员会审批。处分报告和决定要同本人见面。受处分人不服,可以上诉,直到本单位最高首长。如遇重大违纪案件,要派专人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同时送主管官员和受处分本人。调查人在汇报时,可以让受处分人参加并允许发表意见。调查人要把双方的意见记录下来。然后按照管理权限,由主管人裁决。当事人如不服,可以向公务员提出申诉,直到最高法院。

英国文官的纪律处分必须遵循普通法上的自然公正原则,就是说,必须把处分的原因和事实通知受处分的官员,并允许后者向部长提出申诉自己辩护。1972年以后,不服提前退休和辞退的处分,可以向文官委员会申诉。对于不公正的辞退可以向产业法庭申诉。

法国对公务员实施惩戒也有一套严格的程序,需要经过调查取证、询问当事人、写出调查报告、听取公务员对调查报告的意见、告知公务员将受处分的种类、告知行政对等委员会和纪律委员会提出的处分建议及说明、上报部长、最后由部长作出处分决定并公布等程序。

我国国务院《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任免机关对涉嫌违法违纪的行政机关公务员的调查、处理,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1)经任免机关负责人同意,由任免机关有关部门对需要调查处理的事项进行初步调查。(2)任免机关有关部门经初步调查认为该公务员涉嫌违法违纪,需要进一步查证的,报任免机关负责人批准后立案。

(3)任免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对该公务员违法违纪事实做进一步调查,包括收集、查证有关证据材料,听取被调查的公务员所在单位的领导成员、有关工作人员以及所在单位监察机构的意见,向其他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并形成书面材料,向任免机关负责人报告。

(4)任免机关有关部门将调查认定的事实及拟给予处分的依据告知被调查的公务员本人,听取其陈述和申辩,并对其所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予采信。

(5)经任免机关领导成员集体讨论,作出对该公务员给予处分、免予处分或者撤销案件的决定。

(6)任免机关应当将处分决定以书面形式通知受处分的公务员本人,并在一定范围内宣布。

(7)任免机关有关部门应当将处分决定归入受处分的公务员本人档案,同时汇集有关材料形成该处分案件的工作档案。

受处分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期满解除处分的程序,参照前面第五项、第六项和第七项的规定办理。

任免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及时将处分决定或者解除处分决定报公务员主管部门备案。

该条例第四十条规定:检察机关对违法违纪的行政机关公务员的调查、处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检察法》(以下简称《行政监察法》)规定的程序办理。

以上规定只是针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的程序,对其他机关公务员进行处分的程序也可以参照。总的来说,公务员的处分程序,应突出以下几个环节:

(1)调查

调查取证,是指机关按照法定程序收集查实证据,查清案件真相。这是给予公务员处分的事实依据。如果证据不足,就不能给予公务员处分。调查的内容包括违纪行为发生的时间、具体行为及其情节、行为后果、有关证据等。调查既可以向公务员本人调查时间,也可以询问其他有关当事人。调查是处分程序的关键环节,必须做到全面真实、客观公正,对公务员不利的证据要收集,公务员有利的证据也要收集。

(2)告知、陈述与申辩

调查工作结束后,应将调查认定的事实及拟给予处分的依据告知公务员本人。公务员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不得因为公务员进行陈述和申辩而加重处分。

在讨论公务员的处分时,除了特殊情形之外,应当通知公务员出席,将调查认定的事实、拟给予的处分依据告知公务员本人,听取其陈述和申辩。这是公务员的权利,是程序合法原则的必然要求,是公开公正原则的具体体现。

机关给予公务员行政处分是否必须进行听证,公务员个人是否有权要求进行听证?我们认为,听证作为一项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法律制度,一般分为立法听证、行政决策听证、具体行政行为听证。行政听证是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不特定的多数人或个别人的利益的决定时,必须听取当事人意见,以使决定公正、合理、作用在于保障依法行政,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实际上,听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现代行政程序法的极为重要的程序制度。听证的内涵是听取当事人的意见,而保障相对人平等有效地参与行政决定,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当然,具体行政行为听证在客观上会起到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合理行政的作用。一般来说,只有其本身权益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关的人才能申请具体行政行为听证,与具体行政行为无关的人不可能申请此种听证。鉴于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程序法》(以下简称《

行政程序法》)还未出台,机关作出行政处分决定是否是具体行政行为,在我国已有的立法中,如《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中是持否定态度的,所以在对行政处分是否需要听证上,我们认为,可待《行政程序法》作出规定后再作考虑。

(3)作出处分决定

处分决定机关认为对公务员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作出处分决定。

首先,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实施处分。国务院《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给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应当自批准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决定;案情复杂或者遇有其他特殊情形的,办案期限可以延长,但是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这一规定尽管仅适用于行政机关公务员,但对于其他机关的公务员的处分也具有参考价值。

其次,处分决定的内容。根据国务院《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处分决定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①被处分人员的姓名、职务、级别、工作单位等基本情况。②经查证的违法违纪事实。③处分的种类和依据。

④不服处分决定的申诉途径和期限

⑤处分决定机关的名称、印章和作出决定的日期。

解除处分决定除包括前面第一项、第二项和第五项规定的内容外,还应当包括原处分的依据,以及受处分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的表现情况。

最后,处分决定的生效。根据国务院《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处分决定、解除处分决定自作出之日起生效。

3.处分的法律后果

公务员受到行政处分,要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这种后果是法律规定的,不是机关的自主行为,机关应当按照法规的规定对处分公务员施以不利结果。

受到警告处分的,在处分影响期内,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但可以晋升工资档次。

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在受处分期间,不仅不得晋升职务、级别,而且不得晋升工资档次。受处分期限为: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给予公务员降级处分,一般降低一个级别。如果公务员级别为最低级,已经无级可降的,可给予记大过处分。公务员受撤职处分的,在受处分期间不再担任原职务,还要按照规定降低其级别和职务工资。撤职后按降低一级以上职务另行确定职务。根据新任职务确定相应的级别和职务工资档次。本人职务为办事员,无职可撤的,可给予降级处分。

上一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doc下一篇:文学作品创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