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创作范文

2024-07-02

文学作品创作范文(通用8篇)

篇1:文学作品创作范文

作品创作说明书

作品名称:《身体动态讲解》

作品类型:电影和类似摄制电影方法创作的作品

一、创作目的

本公司主要通过网络的途径,教授绘画课程。本视频以少年儿童美术教育创新为背景,通过讲解水浒叶子,让学生能够理解线描造型的知识,目的在于更好的指导学生用线条来表现造型。网络教学的方式也结合了现代互联网的思维,突破了地域限制,让更多的用户得到我们的教程。

二、创作过程

该作品于2014年8月6日开始构思,着手创作。

作品通过摄影机录制和拍摄,经过多次剪辑而成。在最初录制时,作品的内容相对比较单一,对于作品绘制的过程不能清楚的解析。在录制过程中,考虑到内容的完整和充实性,对于作品进行了分步解析,且在过程中用红笔圈划出重点,让绘画过程更加清晰。作品最终通过EADUS软件录制而成。

历经5次修改,于2014年8月15日在北京市创作完成。

三、作品独创性

作品一共时长为68分钟,是一年级艺术造型课。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陈洪绶的叶子学习线条的知识,让学生临摹为主;第二部分是写生部分,实践大家的学习成果。

作品从一分钟开始讲述线条的概念、发展,介绍线条的表现形式。视频中告诉学生,艺术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合适、非常合适,艺术更加感性。描述了在基础的绘画技巧和水浒中三个人物绘制的分解步骤。从3分15秒开始,具体讲述绘制线条的方式。然后从4分20秒开始,介绍了水浒中的画家陈洪绶的绘画风格,他绘制了《水浒叶子》这一作品,共计40位水浒英雄人物,作品中充分体现了线条的转折、变化的所具有的个人特色。作品中具体介绍了人物“武松”的绘制特点,教授了由外到内、由简到繁、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式。作品通过3张图进行作品分解,详细的说明了武松的绘制过程。重点表达了数学中的线和艺术中的线的不同。从17分钟开始,介绍的是李应这个人物,加强大家对观察方法的认识。从22分左右开始,介绍了人物“秦明”的绘制步骤分解,虽然外形复杂,可是经过上、中、下三块分解,且用红色的线条区分开,建立起外

轮廓和内部结构的联系,绘画的时候更能抓住人物形态。期间老师详细的教授了作品的细节和需要注意的地方,让人对于绘画的注意点把握的更加精准。从34份3秒左右开始讲述的是身体的动势,需要大家发挥立体思维,介绍人物是“戴宗”。戴宗的动作幅度大,动势突出,故称为课程的案例。从38分24秒开始,介绍了人物“萧让”读书时的姿态。因为人物有弯腰姿态,故还考虑到左右脚承受的压力不同,衣服、佩剑都需要考虑到。然后老师介绍的是“樊瑞”这个人物的动势,看上去和萧让差不多,但是比萧让弯的幅度更大,外形线条流畅。课程的46分25秒开始,介绍的是“石秀”的练拳的姿势,主要提示的是我们通过线条的变化,来体会人物的动作。老师还介绍了一些方式,对于人物的绘制还可以自己面对镜子做动作,或者让家人摆动作,仔细去体会动作的细节之处,寻求作品的准确。作品的51分钟左右,以“扈三娘”的形象举例,讲解了线条方法的把握、线条的转折规律,任何一个线条都会影响人物的神态。作品从55分钟开始讲述“施恩”这个认为的绘画特点,这是讲述的线条的方向,是指表示人物动势和力量的方向,不是说画线条的方向。课程到1小时时,讲述的是“花荣”这个认为的绘制特点,他在做弯弓拉箭的动作,比施恩的动作难度大的多。这个人物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在绘画的时候要观察清楚人物身上的物品,也承担着指示人物动作、方向,也引导人物视线的作用,我们要利用起来。“扈三娘”和“花荣”是高明的作品。1小时4分钟开始,介绍的是“刘唐”,他是背对着的形象,然后扭过来,向自己的后下方射箭,扭曲幅度较大。这个人物是要同学注意线条的松紧。在课程讲述中,老师提示了绘制中的几个难点,作品均通过红色线条勾勒重点、示范动作,分析绘制方式。

本作品通过多个水浒人物绘制的分解,讲解了绘制中的几个重点。并且课程中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去实践课程理论知识。具有本公司的独创性。

四、发表情况

该作品于2014年 8月 15日,首次发表于北京市。

申请人(签章):

2015年3月12日

篇2:文学作品创作范文

摘要:中国工农兵文艺思潮是指二十世纪中期出现的、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

谈会上的讲话》为理论核心、绵延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种文艺思潮。这种思潮的出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关键词:工农兵文学

政治

文艺

影响 正文:

一、工农兵文学的产生

工农兵文学思潮的源头是苏区文学,是左联时期文艺大众化思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4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解放区的特殊发展。工农兵文学是以工农兵为描写对象和服务对象的文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毛泽东在其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工农兵文学做了简洁的概括:“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任何文学现象都是历史的产物,文学思潮也不例外,因此,我们研究与评判一种文学思潮,必须将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工农兵文学的勃兴与繁荣有它的历史必然性:首先,面对抗日救亡的主要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先后开辟了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广大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工农兵当家做主的人民政权,产生了相应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其次,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确立,使工农兵文学思潮权威化、政策化,成为解放区文学的指导思想。再次,有一批文学理论家的倡导和一大批作家致力于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创作,他们有从国统区和进入解放区的作家和大量的文学青年,也有解放区土生土长的作家。第四,中国传统文学主要是民间文学的深厚土壤、广大民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心理是工农兵文学赖以勃兴与繁荣的重要基础。

二、工农兵文学的特点 第一、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第二、强调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 第三、文艺必须服从于政治 第四、政治第一,艺术第二

三、工农兵文学思潮对文学创作的积极影响

群众文艺运动的蓬勃发展。根据地的群众文艺运动空前繁荣,许多农村建立了俱乐部,组织业余剧团、秧歌队,开展多种新式的文艺创作和文艺宣传活动。既有秧歌、鼓书、梆子戏、上党宫调、小花戏、皮簧等民间样式,也有话剧、诗歌、歌剧等新形式,可谓是不拘一格活泼多样。在这些蓬勃运动的开展下,一批优秀作品应运而生。新秧歌运动产生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大家好》等一批优秀作品;诗歌创作中出现了一些民谣,如《东方红》、《平型关》、《百团大战》 等;戏曲方面涌现出了《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血泪仇》等为代表的包括地方剧种改革的成就。曲艺方面如毕革飞的快板诗,王尊三的说书都有较大的影响。此外,其他的文艺样式都产生了大量的有影响的作品。作家深入生活,创作出现新局面。随着文艺运动的蓬勃展开,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他们长期与群众同生死共患难的艰苦斗争打成一片,真正把立足点转移到工农兵方面来,转到群众生活中来,创作出崭新的人民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显现出一种从未有的清新健康的创作倾向。其一,从作者的创作思想看,他们从各自的创作实践出发,对《讲话》有较深的体会和感受,能够自觉地实践《讲话》的思想,为工农兵服务。其二,民族的阶级的斗争与劳动生产成为压倒一切的思想内容。整个创作上呈现出一种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勃勃生机。其三,民间文艺形式成为当时文艺作品的正宗形式,被赋予新的活力。其四,文学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五四”新文学以来的欧化语言为新鲜活泼,很有表现力的老百姓语言所代替,正是由于这样,周立波、丁玲从国统区来的作家才取得重大的成就,同时也培养了赵树理、孙犁、李季、马烽等土生土长的优秀作家。同时涌现出一批真正体现工农兵理想的典范式作品,如反映解放区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桎梏,争取婚姻自由的《小二黑结婚》;表现农村政治斗争和农民命运变化的《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描写土地改革在中国农村和农民身上所引起的翻天覆地变化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歌颂军民对敌斗争的新英雄传奇《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和《荷花淀》,展示党领导下的工人是历史前进的原动力的《原动力》;反映解放区新气象,体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崭新的主题的《白毛女》等。这些创作虽然体裁不同,取材有别,艺术风格上有差异,但在体现工农兵文艺思潮的理论主张这点上是一致相同的。这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实践工农兵文艺思潮这种理论主张的结果。这些“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文艺作品,洋溢着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使解放区文艺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并在一定程度上波及了国统区。

工农兵文艺思潮作为反映无产阶级翻身解放的代言思潮,对新中国成立后到1962年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影响。出现了一大批描写工农阶级求解放、创新业的优秀作品。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等,以及杨朔、秦牧、刘白羽等人的散文创作。这些创作以饱满的革命激情,自觉地实践着工农兵文艺思潮的理论主张,以其光彩夺目面貌一新的鲜活内容和人物形象,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奏起了振奋人心的交响乐,表现了工农兵文艺思潮在创作上的发展和生机勃勃的“朝阳”景观。

四、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弊端

篇3:电视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拍摄

电手段来表现文学作品。即以画面、朗诵、演员表演、字幕等形式的有机结合立体地来表现某些具有抒情、叙事风视视与文学格的诗歌、散文结合的、样式, 微型小通过声说等。画并茂这种电文直接描的方式, 述对, 或直接抒情某些生活片段, 或偶加议论进行表现, 或, 学使人们如同身临其境多的人领略到了优秀文、学作品的耳闻其声, 风采使更。作这是二“的种看传声图播画说效一话果体”, 。、而它图是既文产动并生员茂了了的一观形加众式一, 的不大于视只品刘入□觉, 又动员了观众的听觉了一个形象思维的展现, 空间。并把他在拍们引的摄电视洋下问题:文学作品时, 我们应该注意以创常言道要想拍好电:视文学“作剧品本的, , 作品是关键剧选本择, 一剧之。如本。果”作制滥造, 经不起推敲选择的文学作品本身, 那么尽管构就很一般, 思得就粗与演再逼再巧妙, 真拍, 朗诵的声音再动听摄的画面再精美, 演, 也不会员的表拍有是太知的久名好经家的历名效史篇果考, 。验那倘和就若岁会选月大择磨不的炼一、样文。众学作所如品周朱摄自清的《荷徐志摩的塘月色》《再别康、桥冰心的》、舒婷《小桔灯的《致橡》、

树》等,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经得起推

敲, 而且还能为电视文学创作增色添彩。因为这些作品本身就已经很完美, 并且轰动文坛、众望所归。单就文字来讲, 足以倾倒万千读者, 如果再加上画面、朗诵、演员表演、音乐、字幕等形式与手段进行立体的表现, 则会锦上添花, 更加传神。

一般来讲, 在选择文学作品时, 要选择那些内容独特、事件典型、人物丰满、动作性强的作品。最起码应是写人要感人、抒情要动人、描写要诱人的作品。当然, 若能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作品会更好。这样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演员的选择

这里所说的演员指朗诵和表演两种演员。对于一部电视文学作品来说, 导演和演员的二度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在选择演员时, 从朗诵者来讲, 应具备较强的文学功力和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正确、生动地把握与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若能在正确表现作品意蕴和情调的基础上, 再有所创新、有所升华, 当然更好。而对表演者来说, 首先, 应该形似, 也就是在外貌形象上近似需要描述的文学人物。其次, 应该神似, 只是形似, 不过是徒有其表, 只是一个人物的外壳和躯体而已;只有做到形神兼备, 才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巧妙的构思

故人云:“意在笔先。”是说作者在下笔之前, 就要明确写作意图, 确定写作的方向和目的。对于电视文学作品的拍摄亦是如此。需要精心策划, 然后再开机拍摄, 一气呵成。对于电视文学的拍摄构思上也应如此。

首先, 要定好基调。即贯穿全片的感情倾向、语言色彩, 以及画面的影调、色调等。作品的情感倾向是喜悦的还是忧伤的, 是庄严的还是诙谐的;语言色彩是轻松活泼的还是朴实稳健的, 是慷慨激昂的还是亲切平易的;画面的影调是明朗的还是灰暗的, 是对比强烈的还是朦胧柔和的;画面的色调是暖色的还是冷色的, 是绿色的还是蓝色的……都应根据所表现作品的主题和内容需要, 来恰如其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地确定好。

其次, 要选好视点。即作者观察事物的着眼点和拍摄的切入点。在这方面, 要注意以下三点:1.视点要小, 面面俱到是选择视点的大忌, 多中心即无中心;2.视点要近, 要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针对性要强, 这样才会引起反响;3.视点要新, 老生常谈, 会令人生厌, 应出奇制胜, 令人耳目一新。

再次, 要写好开头。众人皆知“万事开头难”, 在这方面, 一要选择最合理的截取点。即逼近作品的中心或高潮处。开头离中心太远, 入题太慢, 作品势必冗长乏味;离中心太近, 容易使人感到突兀不自然。只有选在恰当的位置, 才会有好的效果。二要选择最有利的突破口。既要考虑到浓缩生活的效果, 又要考虑到有利于向作品深处发展。三要选择最精彩的开场戏。要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要么“曲径通幽”渐入主题。

最后, 要谋划好结构, 注意“起、承、转、合”。结构作品的主要环节之一是要脉络清晰、主题突出。要想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设置线索。通常有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理为线等方法。另外, 要注意层次分明、有条不紊, 还应使拍摄的文学作品符合生活逻辑和观众的认识规律。通常有以时间进程为序、以空间转换为序、以时空交错为序等方法。

场景的选择

大家都知道, 电视是一门视听艺术, 而且首先是让人看, 其次才是让人听。既然是让人看的, 那么画面就应该美, 应该好看。尤其是反映诗情画意般的电视文学更应该如此。因此, 在拍摄电视文学作品时, 就更应该注重美学的思考, 注重画面的造型, 注重场景的选择。

首先, 选择场景时应与所表现的作品内容相符。“内容决定形式”, 在电视文学作品的拍摄中对场景的选择, 也应严格遵守这一规律。否则不仅会丧失生活的真实, 而且还会失去艺术的真实, 给观众造成虚假或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逆反心理。当然, 也不排除编导人员在拍摄时有意采取某种“超越原作”的虚拟性和假定性的浪漫手法升华原作。即便这样, 也应该有一定的轨迹和准则作依托, 而不能无目的地乱拍一气。

其次, 场景的选择要注意画面构图美, 只有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画面语言, 才能使作品赢得观众喜爱和青睐;只有充满诗情画意、美轮美奂的画面语言, 才能使作品与文字相得益彰获得成功。

综上所述, 要想拍出好的电视文学作品, 就要像写诗歌和散文一样, 是面对自然、面对家园、面对人生的一种真情流露, 是躲开热闹后的一份宁静, 是细细洗刷峻急和狂狷的创作过程。

篇4:文学作品创作范文

文学作品中往往是用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反映时代的,散文、小说等都是这样,所以环境描写是文学创作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作品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作品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小说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无不包含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环境描写一般具有以下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暗示及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4.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所以,要“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一般首先要求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或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

作用等。

典型例题オ

一、 2007年汕头市一模《雪夜》

15.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描画冬夜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飞落”下来,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开头对冬夜雪花的景物描画预设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渲染一种寒冷而宁静的氛围,与房内温馨的火盆互为映衬,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衬托。(2)结尾再次描画冬夜的雪花依旧宁静唯美,为故事的结局营造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烘托孤苦老人一片苍凉的心情。(3)将雪花比成能通人性的小精灵,寄托了作者对这对孤苦老人的同情和美好祝愿。(答对其中两点即可,每点2分。也可整合起来,从交代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作答。答“暗扣题目,烘托主题”或“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也可以得1分。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启迪】 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所暗示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来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还可以思考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铺垫人物的作用。

二、 北京西城区2004年高三语文抽测试卷《酒婆》(冯骥才)

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这酒馆只卖一种叫“炮打灯”的酒。这酒价钱贱,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

4. (1)“首善街”的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以“首善”称之?

(2)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借老板的口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通读全文,说说此句的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有四层:那个社会有欺骗、虚假、贫穷、麻木等特点。酒馆老板几十年以假酒骗人。下层劳动者贫穷、郁闷、麻木,习惯于在虚假中生活。以“首善”称之,表达了反讽之意。

(2)答案有三层:用人们对“假酒”的习惯,表明“假”“骗”文化之深重。酒馆是社会的缩影。结尾写老板的疑问,意在点明主旨——对社会中“假”与“骗”的揭示与批判。

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36分)

风筝

鲁 迅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黑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1. 看见风筝,人之常情往往是愉悦的,而“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文章交代的环境,想想作者生活的时代,谈谈作者为何“惊异”和“悲哀”。(8分)

2. 人到中年,我认识到了“精神的虐杀”的错误,一心想求得小兄弟的宽恕,而弟弟却表示已全然忘却,并无怨恨。然而,“我”的心不觉轻松,反感“沉重”,有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结合那个时代和作者的经历,你如何理解“我”的“沉重”和“悲哀”?(10分)

【参考答案】

1.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这个季节竟放风筝,故而“惊异”;“悲哀”是时过境迁,自然的“肃杀”反映着社会等“严酷”;今不如昔,故而“悲哀”。

2. 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从弟弟认为兄长管教是正常行为,并不认为自己的想玩风筝是“正当”的,触动起心底积淀的“国民的落后意识”,因而“沉重”、“悲哀”。

篇5:老舍文学作品的创作特色

老舍诞生于一个忧患深重的年代,他在19世纪末(18)出身于现代中国市民阶层的中、下层,此时此刻国家民族正面临着危亡。老舍幼年一直在北京贫困的大杂院中生活,饱受了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他的生活经验和观察体验主要来自这里,他的小说的材料也来自这里。1924年初到1929年夏天,老舍在伦敦整整生活了五年,同时老舍全部创作生涯,差不多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欧美度过的。老舍一生写作了一千多篇(部)作品,对他的文学创作进行综合分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6:著名文学作品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

列夫•托尔斯泰

1872年1月,俄国报纸报道了一位35岁妇女的死讯:衣着楚楚,带着一包换洗衣服,女郎把自己扔入莫斯科外Yasenki火车站一辆外国火车的车轮下。那位妇女身份被确认为Anna Pirogova,列夫•托尔斯泰妻子的远方亲戚,以及他好友和邻居 Alexander Bibikov的情人。很快有小道消息说,亚历山大曾告诉安娜他计划离开她并娶他儿子的新女家庭教师。对此无能为力,她给他留下一个简短的字条——“你是害死我的人,高兴去吧,如果杀人会是件乐事”——然后逃走。托尔斯泰本人后来参与料理安娜的后事,据说这位作家曾经认识的女子身后模糊难认的遗体在作家的脑海留下了如此长久的印象,以至于一年多后他才能提笔写下这部他早已在心中得出悲剧结论的新小说。

《鸟》

达夫妮•杜穆里埃

杜穆里埃夫人某些最著名的作品灵感源自位于英格兰西南端康沃尔郡她移居的家园,这点众所周知。《牙买加旅馆》(1936)的灵感来自在1930年作者在真实生活中的牙买加客栈住过的一整晚,这家18世纪的客栈孤零零地位于Bodmin荒野。《法国人的港湾》(1941)的灵感出自Readymoney海岸,那里杜穆里埃有一栋位于海岸边的度假别墅。而在《蝴蝶梦》(1941)中令人难忘的华屋Manderley,至少部分是杜穆里埃本人在1943年搬进去住过的一栋豪华乡间别墅。在这栋名叫“曼纳比利”别墅居住的时候,她看到附近农场里一群海鸥跟着一个犁,突然一个简单又让人泄气的念头闪出——如果鸟袭击人会发生什么。 小说《鸟》,最早出现在杜穆里埃的1952年的作品集《苹果树》里。

《第22条军规》

约瑟夫•海勒

1942年,19岁的约瑟夫•海勒加入美国空军,并在二战结束前参加了超过50次欧洲轰炸行动。他的军中生活对他影响甚大——他变成一个爱咬指甲的慢性重度焦虑患者,还有梦里尖叫的习惯——他又花了八年时间才开始用写作来对付他的经历。战后当了几年无聊的广告文案后,1953年的一个下午,一句话突然击中海勒的脑海;“这可是实实在在的一见钟情。初次相见,约塞连(此刻他还没给人物起名为约塞连上尉)便狂热地恋上了随军牧师。”此后七天海勒写了前二十页,他本以为这只是个短故事,可他又花了八年才完成这本最终叫作做第22条军规的书。

《罪与罚》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当他开始写本书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罪与罚起初的构想是写本起名“醉汉”的书,书中他试图探索酗酒对家庭生活的影响。直到他发现一位名叫 Lacenaire的法国作家和杀人犯的作品,此人在1936年因残忍杀害一位年轻人和他的母亲而被处死。在狱中时,皮埃尓写散文和诗歌,与记者和研究者会面,做些会晤、演说和会谈,自愿当心理学研究对象,甚至提供用他的脸做的活面具,这一切都有明显的企图,想要成为社会不公的符号并保证他的恶名在他死后也能长久存在。尚不清楚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听说Lacenaire时是否已经创造出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人物,但是罪与罚中对典当铺阿里拿伊夫诺太太和她的同 父异母妹妹丽扎韦塔的杀害和三十年前Lacenaire的罪行,这两者之间有惊人的相似性。

《弗兰肯斯坦》

玛丽•雪莱

这件事很出名,弗兰肯斯坦是应拜伦爵士的建议而写,当时一群客人拜访他在日内瓦湖的别墅,包括诗人雪莱和她的未婚妻玛丽,每个人都要写个鬼故事来消遣时光。起初有所保留,19岁的玛丽还是写出一篇哥特式恐怖小说的杰作来迎接挑战,灵感来自她躺在床上时跃入脑海的一个恐怖影像。“当我把头放在枕头 上,……”在小说开头的引言中她回忆道,“我看到—闭着眼,但脑中形象清晰—一个入了邪道的苍白学生跪在他拼凑起来的物体旁边。”两年后弗兰肯斯坦的第一版匿名出版,1822年再版,1823年出现舞台剧版本,1831年献给她九年前逝去的先夫,修改的第三版本最终出版。

《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阿瑟•柯南•道尔

197月,阿瑟•柯南•道尔在船上遇到一位从布尔战争回国的英国记者Bertram Fletcher Robinson。他俩很快成为好友,第二年道尔同意去拜访罗宾森在英格兰西南部德文郡的家,想要合作一部新小说。罗宾森带道尔去达特穆尔荒原,一大片古老的荒野(现在是个国家森林公园),作为谈资罗宾森告诉他一个很久的民间故事,一位臭名昭著名叫Richard Cabell的当地乡绅,显然把他的灵魂卖给了魔鬼——当他1677年死去时,地方传闻说一个魔鬼般的巨型黑色猎犬从荒原里冲出来护送他的灵魂进入地 狱。尽管道尔同意过和罗宾森共同执笔,但一旦他开始在纸上写作,很快就变成一篇新的夏洛克.福尔摩斯式探案(他早期八年),然后罗宾森的部分被放在一边, 用他自己话说,就是“助理情节设计师”。

《无名的裘德》

托马斯•哈代

并不十分清楚谁启发了哈代创作一个工人阶层的年轻人努力成为学者的故事,但似乎这位取名裘德.福雷的人物至少有一部分原型是哈代的悲剧性朋友Horace Moule。生于1832年,摩尔1851年在牛津大学挣得一席之地,但没能取得学位。三年后换到剑桥,他又花了十四年才完成他的学业,在此期间他努力和 自己的酗酒以及严重的抑郁做斗争,最后1873年9月他躺在床上割开喉咙自杀,当时年仅41岁。

《小妇人》

露易莎•梅•奥尔科特

小妇人书中这四位匿名为马奇的四姐妹都是以作者和她的三姐妹为原型。路易莎本人就是那位意志顽强的主角乔,她的大姐安娜是梅格,她的小妹梅是艾米,而年方 23就去世的二姐伊丽莎白,是书中的贝丝。背景和姐妹可能差不多,她们的故事和环境却不同:马奇家完全谈不上富裕,但是奥尔科特家在她童年时期一直都是近乎贫困潦倒。而且马奇家的父亲——一位慈爱和博学的内战英雄——也和奥尔科特自己的父亲大不一样,她的父亲博若松,一位爱好和平的素食教师和超验主义的早期鼓吹者。

《米德尔.马契》

乔治•艾略特

1869年1月,乔治•艾略特在旅途中写了份这一年希望完成的任务清单,其中就有一部名叫“米德尔•马契”的小说。尽管艾略特似已决定开始写,新小说却进展缓慢。当时她的儿子桑尼染上了严重的肺结核,这年晚些时候她完全停止了写作,直到10月桑尼去世,艾略特只写了三章,这本书最后可是一部86章的巨著,艾略特迅速搁置了这项工程。据说直到一年多后,1870年11月艾略特才重启写作。她开始写一本全新的书,起名布洛克小姐。这个新故事引入一位名叫多萝茜的人物,但在写布洛克小姐期间,艾略特看到把这个故事与她之前搁置的三章合并的机会,于是《米德尔•马契》诞生了。

《白鲸》

赫尔曼•梅尔维尔

赫尔曼•梅尔维尔自己在19世纪40年代早期太平洋捕鲸船 Acushnet号的经历,给他提供了小说白鲸的原初灵感,后来的编辑和评论家也因此把梅尔维尔真实生活中的船员伙伴和他书中的人物做类比。但是Acushnet号远非他唯一的灵感源泉,毫无疑问梅尔维尔受到了一段真实故事的影响,18在中太平洋一艘名叫Essex的捕鲸船被一头抹香鲸袭击并被撞沉。后来在Acushnet号上时梅尔维尔遇到了Essex号八位幸存船员之一的儿子,1851年白鲸发表时他见到了该船的船长,George Pollard,一位他之后形容为“他所见过的最非比寻常的人之一”。

《鲁滨逊漂流记》

丹尼尔•笛福

很多人都相信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是建立在真实故事之上,即漂流者Alexander Selkirk的真实生活经历。但这可完全不能保证。实际上,这两个故事明显不一致。 Selkirk是在太平洋上自愿被驱逐的,而克鲁索是在加勒比海域翻船。前者滞留了四年,克鲁索却是28年。而且Selkirk孤独一人,克鲁索的故事里有土著、食人族和海盗,所以有些编辑提出笛福心里另有个故事。或许克鲁索的故事取材于17世纪船长Robert Knox在斯里兰卡的囚禁,这段经历后来出版为书《斯里兰卡岛的历史关系》(1681),或许是另一位英国医生Henry Pitman,他从英国加勒比关押罪犯的殖民地逃出,在附近的岛屿船失事了。还有种可能,笛福自己所说的有些实话,鲁滨逊漂流记是他自己认识的某个人的真 实故事,他本人只是简单地当个回忆记录者。不管真实灵感如何,笛福小说的成功和影响是毫无疑问的,在发行的第一年就印了四版,并一直广受欢迎。

《化身博士》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早已写过一部关于Deacon Brodie的剧本——此人为18世纪爱丁堡市议员,同时还有个夜盗的双重身份——1885年他梦到一位举止谦和的绅士变身为一个怪物。后来他的妻子芬妮回忆道,“在某个清晨的那段时间……我被路易斯惊恐的哭喊声惊醒,想到他在做噩梦,我就摇醒了他。他醒来大怒道,”你干嘛弄醒我,我刚梦到一个很好的妖魔故事。“她后来发现,她摇醒他的时候,正是杰科尔博士第一次变身为海德先生的故事酝酿处。

《三十九级台阶》

约翰•巴肯

19约翰•巴肯在英国东南部海岸Briadstairs一家疗养院,调理从胃溃疡恢复的身体,开始写他自己推为他的第一部惊人之作的书。据报道巴肯给小说取名自broadstairs一段从悬崖伸到海边的木质楼梯,虽然这个说法有几处矛盾:故事的一个版本是巴肯的年轻女儿曾一步两级台阶从木梯上跑下 并宣布从上到下需要“三十九步”,另一个说法是这里实际上有78级台阶,巴肯把数字减了一半以让题目更醒豁,或者是因为当时他刚好39岁。

《三人同舟》

杰罗姆 K•杰罗姆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杰罗姆想到个主意,写一本简单直接的泰晤士河导游手册,包括沿途的几个重要历史景点。可是当他开始写这本书时,杰罗姆的导游手册塞进 了越来越多他的回忆,自己和两位朋友George Wingrave和Carl Henschel,从伦敦到牛津坐船沿河旅行路上的轶事和相互打趣。于是,这三个人换了名字成为三人同舟里的人物,再加了条名叫Montmorency的狗。”正如杰罗姆所承认的,在英格兰人心底潜意识的某个角落,都少不了狗的因素。

《杀死一只知更鸟》

哈珀•李

篇7: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创作

网络文学虽然是业余的但确实纯净,网文作者也不像文学作家那样,为了稿费而去创作,他们写作不是为了金钱利益,反而是耗去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他们为的是在虚拟的网络上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寻求精神的寄托和慰藉。

一、自由和无功利性

网络文学的自由特征是影响当代网络文学创作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而无功利和自由又有着许多的联系。

如今,新概念作文大赛受到许多人的关注,就是因为自由。

韩寒是第一届大赛的热门关注对象,他给我们留下的是他的写作风格,他有着自己的创作方式,给我们带来的是赏心悦目的感觉,因为他们崇尚的是自由创作。

有些人说这些文学是“垃圾文学”、“快餐文学”等等,但他们不知道当代文学中的真正的垃圾文学正是那些拿稿费的人写出来的,因为利益他们写出来的大都是金钱的附属品,是一些世俗的、唯心的文学垃圾。

网络文学的创作自由似乎更加的接近文学创作的根本。

二、时效性

网络文学的载体是适应快节奏生活的网络,时效性对于作者和读者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网络上时时刻刻都是金钱。

当代文学的创作也正向着这样的方向发展,长片小说的逐渐变少,短片和微型小说成为主导,因为当今都市的生活节奏快,没有人愿意花那么多的精力面对长篇文字和分析曲折的故事情节。

网络文学的出现让大家既能欣赏文学又不用花太多的时间。

并且现在出现的作品一般是以短片、小说集的形式出现,这样就保证了时效性。

时效性的增强体现的.是现代的特征、是新世纪赋予文学的一个崭新的发展点。

三、平等和真实性

当代的网络文学给人有点闭门造车的感觉,作家一个人在家里写,虽然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但对读者的要求却缺乏必要的了解,这样的作品必定存在脱离读者的感觉。

网络里面是没有权威的,而那些文学的创作者总认为自己的文章所反映的是正确的思想,这样就使自己和读者脱离了,文学就不可能回归民间。

读者在阅读网络作品之后会做出评论,把自己的想法留给作者,这样作者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灵感,作者的作品也就越来越精彩。

现在的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是更加的注重作品符合读者的口味。

文学作品是艺术的真实,是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的真实。

但网络文学却不同,它的真实虽然源于生活但却不高于生活的真实,在网络中因为有你我不知这个前提,任何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事都可以以网络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往往是以现实中自己的遭遇为背景,像蔡智恒的作品《第一次亲密接触》,其实主人公就是他自己。

当代文学在商业体系下的发展使文学越来越脱离真实,但在网络文学的影响下,文学的真实性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现代写实小说的受欢迎正是这个方面的重要体现。

四、文学的回归

文学的回归民间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是网络文学成为了它的执行者,这就是历史必然性中的偶然性。

其实文学的一开始是民间的文学,是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创作。

但随着社会分工的加强,一部分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从劳动者中分离了出来,成为另一部分人,从那个时候开始文学就开始逐渐的远离民间,直到网络文学的出现。

在创作文学体系中,作家、写手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主体,虽然他们的创作热情持续高涨,但却不知不觉已经脱离了民间,网络文学“拯救”了文学,使文学的创作回归了民间,文学要去面对的是包括民间文化时常在内的全社会,这样才能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要求。

其实,文学的脱离是社会的原因,但文学的回归同样也是社会的原因。

五、创作的非线性

传统的文学是线形的文学,也就是说,它总有一根线贯穿在作品当中,读者根据这根线把作品阅读完。

这样的作品往往给人的是读到一半就可以猜到结局的结果,并经常出现几部作品用同样的一个情节,使读者无法将文章完全读完。

但网络文学却可以是非线形的,因为网络文学的随意性和创作性,开辟另一个新的天地,这样就给当代文学的创作一个新的空间,当代文学也正开始向这方面努力,许多科幻小说成为第一批非网络文学非线性的实验者。

非线性也必将成为文学的另一个新的特点。

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但却已经初露端倪。

网络文学不管怎么发展都只能承担的是当今的时代特征,它不可能卸掉也不能去承载超越时代的东西,就像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一样,都有自己承载的东西。

网络文学始终只能作为当代文学的一部分,它不可能单独的从当代文学中分割出来,而它却有着自己的时代特征。

我们将慢慢地发现,特别是在网络文学使文学回归民间后,文学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大的前途,文学创作的职业化会逐渐淡化,这势必慢慢减弱文学的功利性,自由、真实的文学将显现。

篇8:文学作品创作范文

捏雕是景德镇较为传统的一种纯手工的陶瓷制作特种工艺。从古至今, 已不知有多少优秀的捏雕陶瓷作品令世人惊叹。从事捏雕创作的代表性人物中, 远一点的有著名老艺人徐顺元, 他的代表作《龙舟》采用了捏雕、圆雕、镂雕等综合手法进行设计创作, 作品制作之精巧、构思之独特令人称绝;近一点的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苏明, 他的捏雕作品造型逼真、手法细腻, 成为景德镇瓷坛的一支奇葩。

在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2006年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大赛中, 本人设计创作的捏雕作品《缘》系列获得了专家评委们的肯定, 荣获传统工艺陶瓷类优秀奖。结合《缘》系列的创作过程与表现手法, 在此谈谈捏雕作品创作中的“四性”, 与广大捏雕陶瓷爱好者共勉!

1 灵感瞬间把握的唯美性

大自然无处不美, 如果用艺术的眼光到生活中去感知, 便是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捏雕的创作过程, 对创作者而言, 物质和工具固然重要, 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对灵感和情绪瞬间的把握。这一点, 我在创作《缘》系列作品之一《听秋》时就很有感触。

一个秋日的早晨, 我走在上班的路上, 微风拂面而来, 阳光亲吻着道路两旁树木上金色的树叶, 远处传来知了欢快的歌声。此情此景, 心旷神怡, 我似乎正在聆听着秋的韵律与旷美, 又似乎看到了劳动者丰收后的喜悦之情。我突发灵感, 何不创作一件捏雕陶瓷作品来表达这一意境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 我最终选择了以一片红色枫叶为载体, 一只鲜活的秋蝉点缀其上来表现。就这样, “构思简洁明快、制作清新雅致、意境悠长深远” (评委语) 的捏雕陶瓷作品《听秋》创作出来了。可以说, 作品《听秋》就是洞察生活、灵感把握在作品创作中的一次完美体现。

再如,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的代表作之一《飞天》采用捏雕与圆雕相结合的手法, 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据刘大师介绍, 《飞天》是在欣赏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天女散花时突发灵感, 回来后精心创作而出!

2 情感真实流露的自然性

陶瓷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形态, 具有物质和文化双重特征。因此, 捏雕创作者在寻求作品的审美艺术的同时, 更应强调对个人情感的表现。捏雕作品源于生活的感受, 而又有高于生活的美感。一件真正称得上捏雕艺术品的陶瓷作品, 应该是对自然事物的渲染和作者内心真挚情感的完美结合, 应蕴涵着某种人文思想和深刻的人性, 是能够让人看后赏心悦目, 并产生共鸣的。

生活中, 每每有一些事情感动着我们, 洗涤着我们的灵魂。夕阳下, 两位老者相互搀扶着前行, 身后洒下的是一片温馨与从容;寒风中, 一对情侣结伴而行, 其中一位脱下自己的外衣披在另一位身上御寒, 外衣温暖着对方的身体, 更温暖着路人的心……

我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正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 亦或是身边一些美好事物, 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去观察、去体验, 同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来记录这种积极的生活理念, 创造出一种祥和的生活氛围, 以此表达人们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缘》系列作品之二《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创作理念。《缠》的主体是一段苍劲的树干, 月季枝顺干而上, 枝上几朵鲜艳的月季花娇翠余欲滴。有人曾这样评价说:《缠》是一种呵护、是一方搀扶、是一份和谐、是一个向往……

3 捏雕制作工艺的适应性

我们知道, 陶瓷捏雕是指用手工将柔软的泥料捏成各种形象, 然后粘于器皿适当部位的一种装饰手法。捏雕带有极强的手捏痕迹, 既可表现丝发之细、蝉翼之薄, 又可表现花蕊之美、蝶翅之艳, 能给人以生动、逼真和巧夺天工之美。捏雕作品制作工艺方面, 我们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 捏雕手法要与所要表达事物的特性相适应。在对自然界各种各样的花卉进行捏雕创作中, 如我们要表现出牡丹的富贵, 其花瓣的捏雕就要尽可能地细腻, 花与枝、花与叶之间的布局也要相对地饱满一些, 在颜色的彩绘上也要层次分明、丰富且多变。再如我们要表现出梅花的孤傲, 其花瓣的捏雕就可粗放一些, 最好看起来要有力度感, 花枝的捏雕也要粗细分明, 对比强烈, 在整体布局上盛开的花朵不宜过多, 且要用少量的花苞来点缀其间。至于我们要想表现出菊花的隐逸、兰花的恬静、玫瑰的浪漫、水仙的洒脱等等, 它们的具体捏雕手法也都不尽相同, 各有其侧重点, 在此就不一一熬述。

其二, 捏雕手法要与作品的用途相适应。对于一件纯艺术品, 捏雕时我们尽可以精雕细琢, 充分地去表现捏雕艺术的生动、逼真和精致, 以其达到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境界, 震撼人们的眼球。对于一件具有适用性的作品, 其捏雕部分就不必过细, 而是要通过去繁就简、概括写意来表现。比如在一个茶壶上点缀几朵小花, 对花的捏雕就不要过细过薄, 只需在花的边沿加以修饰, 捏出花的质感就可以了, 这样既可满足人们的视觉美感, 又能给人带来触觉的直观感受, 达到适用与审美的统一。

4 捏雕陶瓷命名的多样性

陶瓷捏雕艺术是一种把主观意象和客观意象相结合而物化的过程, 是一种融自然美、材质美、抽象美等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家们宁静求真、热爱生活的情趣, 在用艺术作品本身蕴涵的那种质朴、醇厚、高亢的情感来体现的同时, 创作者对作品的命名也是很重要的。

作品的命名是对作品意境的高度概括, 或者说作品名称对作品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地, 对作品的命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对作品的意境进行高度概括, 给人以美的享受。如《缘》系列作品之一《听秋》的命名, 听秋二字就牢牢地抓住了作品的创作意境, 把欣赏者带入一种天高气爽、秋实人悦的画面。这种命名法主要适合于以意慨物、以物达情类作品的命名。

二是直指作品的主体, 让人一目了然。如聂乐春大师的作品《鹰》, 其主体就是一只栩栩如生的雄鹰。这种命名法主要适合于对工艺精细, 以写实为主的作品的命名。

三是对作品的内涵进行精确地凝练, 以达到升华作品内涵的目的。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的作品《楚魂》, 其塑造的是历史人物屈原的高大形象, 作品以楚魂二字来命名, 使屈原的精神得到了凝练, 从而进一步升华了此作品的内涵。

5 结语

景德镇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身在这么一个文化艺术气息浓郁的氛围里, 从事捏雕设计与创作十余载, 我也总被其感染着。

江泽民同志在景德镇雕塑瓷厂参观捏雕工艺现场表演时, 当他看到一团团瓷泥在创作者手中被捏成细如发丝的菊花花瓣, 随后又被组合而成一朵朵似在秋风中傲霜挺立的秋菊时, 不由地赞誉说:“慢工出细活!”

赞誉是肯定, 也是鞭策。我在捏雕创作的实践中, 深深地感悟到, 从事陶瓷捏雕艺术除了要抓住创作中的“四性”外, 思想创新、技术创新将会是永恒的主题。

陶瓷捏雕艺术博大而精深!陶瓷捏雕艺术家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雷著.走进艺术的殿堂, 上海教育出版社

[2]杨永善著.说陶论艺,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上一篇:行政程序与行政执法下一篇:2009福州年货博览会招展函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