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金的创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_文学的渊源关系》.docx

2024-07-02

《论巴金的创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_文学的渊源关系》.docx(精选3篇)

篇1:《论巴金的创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_文学的渊源关系》.docx

巴金说:“在所有的作家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然而,作为一个中国作家,他文学的根,不可能离开中国文化、文学的土壤,不管巴金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在他的创作里,在他的神经系统内,在他的灵魂中,在他的精神气质里,我们可以随时随处找到他与传统文化、文学的内在精神联系。

莫达尔在他的《爱与文学》一书中这样说:“我们祖先的情感方式和思考方法在某些方面仍然被我们运用着。我们承袭着他们的灵魂,不是个别的,而是集合的整体;我们是他们罪恶及德性的产物;我们具有他们的特异体质、心灵构造,以及情绪倾向;我们身上印着种族、国家、宗教的特征。”由此可见,作为炎黄子孙的巴金,从他的社会观、政治观、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等方面,均可窥见传统文学、文化的精魂。

就拿巴金的创作思想、文化观来说,这种影响就十分鲜明,可以说,己金是一位最具中国人文精神的作家。

诚然,巴金没有专门谈论他的文艺思想和创作见解的大块文章,但从他所写的序、跋、后记、创作回忆录、书信、作品中,可窥见他对文艺的独特见解,而这些见解,和中国文学、文化的优秀传统一脉相承,下面从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坚持文艺战斗的功利目的,创作与“为艺术而艺术”绝缘

文学创作为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回答是不同的,有的是“为艺术而艺术”;有的则是为了茶余饭后的消遣。但以上的认识在中国文坛上往往站不住脚。`大多数作家则认为文学创作应具有它战斗的功利目的,主张“为人生的艺术”,自古至今,许多作家都抱着这样的创作宗旨。唐代的陈子昂、元结,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准则就十分著名。这里的“时”即指“时代”、“社会”;“事”则指与国家人民有关的社会事件。白居易主张写文章、写诗歌都应反映民生的疾苦和指责时政的弊病,写诗要于“时”于“事”起讽喻作用,用讽刺诗作武器。他还提出诗歌应具有“补察时政”和“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用以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和改变现实。

显然,巴金也继承了这一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巴金曾多次讲过,他“不是一个文学家,”也不想把小说当作名山盛业。讲到他为什么写小说时,他说:“因为我不能够做别的有用的事情,因为我没有别的武器,我才拿起笔用它作武器,来攻击我的敌人。”他在《激流三部曲.序》中说到:“我这三本小说都是揭露,控诉这个制度的罪恶的。我写它们,就好像对着面前的敌人开枪,我亲眼看到子弹飞出去,仿佛听见敌人的呻吟”。如此看来,巴金将文学作为向敌人进攻的武器。他的敌人是谁?在《写作生活的回顾》中说到:“我的敌人是什么?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碍社会进化和人性发展的人为制度,一切摧毁爱的努力,他们都是我最大的敌人”。巴金说得十分明白,他要用文学这个武器来攻击“旧的传统观念”,包括一切的封建伦理、封建道德,封建礼教,封建制度;他要以文学为武器来攻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军阀的统治,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他宣称他写《家》是要为过去那无数无名的牺牲者“喊冤”,从恶魔爪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他写《寒夜》是“替那些吐尽血痰死去的人和那些还没有吐尽血痰的人讲话”。巴金认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就应该拿起文学这个武器,为被压迫被损害者服务,为大多数受苦的人服务。他说:“艺术算得什么?假如它不能给多数人带来光明,假若它不能打击黑暗”。由此观之,巴金把为大多数人服务看成是艺术的最大价值。如前所说,唐代的白居易认为文学既有“补察时政”,也有“泄导人情”的作用。受这种文艺观的影响,巴金也认为文学应该给人以美的诱导,陶冶人的心灵.唤起人奋发向上的志趣,扫除人们心灵的垃圾,使人们变得“善良些、纯洁些、对人有用些”。为此,他认为作家必须有一颗爱人之心,必须“关心人,爱人”,“苦人类之所苦”,“以人类之悲为自己之悲”。应该做一个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送安慰”的人。

显而易见,这种“爱”的观点,正是中国儒家传统的“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巴金出生在一个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的大家庭里,从小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小时就在私塾里读宣扬孔孟之道的四书五经,背诵唐诗、宋词、元曲。熟读《古文观止》、《红楼梦》、《说岳全传..)·„。从这些书籍中,巴金大量地吸收了传统文化、文学的乳汁。同时,传统文化又通过巴金家庭周围的人以“口传身授”、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形态影响着巴金。巴金从其慈母的教诲和“下人”的纯善中体味到了这种“泛爱严、“仁爱”、“兼爱”的精神。巴金曾说母亲是他的“第一个先生”,“她教我爱一切人,不管他们贫或富,她教我帮助那些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他的第二位老师是轿夫老周,这位“下人”,教育巴金要“忠心”、“真实”、“不要欺人”、“不要亏待人”,不要占别人的便宜。从这样的下人身上,巴金找到了道德取向和人格取向。创作总根于爱。正是这把“爱”的钥匙开启了巴金的心灵。“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系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部性格的根抵。”

基于“爱人”的创作思想,他写《家》,并且把他一生爱得最多的大哥作为觉新的原型。愿把《家》献给他,使他看见横在他面前的深渊,不至于落到里而去。西方著名美学家柯林伍德说:“艺术是社会的药剂。能医治最严重的精神疾病—意识的堕落。”巴金希望他的《家》也是社会第3期彭漱芬论巴金的创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渊源关系的药剂,能拯救他的大哥。巴金还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让我们看见更多的光明。”

由此可见,巴金既认为文学应起“药剂”和“净化剂”的作用,还认为文学应具有“明灯的作用,它应该引导人们看到未来的曙光、光明的前程。”

二、继承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保持“写作同生活的一致”

巴金说:“我完全不是一个艺术家,因为我不能够在生活以外看见艺术。”“我只是把写作当作我底生活底部分。我写作中所走的路径和我在生活中所走的路径是相同的。” “我写作,因为我在生活。我的小说是我在生活中探索的结果,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就是我一次又一次的收获。我当时怎样看,怎样想就怎样写。”

怎样理解巴金这些话。其一,“不能够在生活以外看见艺术”,其含意就是说艺术应该贴近生活,作家应该真实地描写社会生活,用巴金的话说就是“写作同生活的一致”。巴金认为:一个作家,应该忠实地客观地描写社会生活;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命运和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表现人民的生活与斗争,苦难和观乐,理想和愿望。巴金的小说,正是这种创作思想的具体体现。只要稍加留心,我们便会发现他的每一部小说都得之于现实生活中一件已发事件,而且差不多每部作品中都可以找到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原型。巴金认为这样写更方便、更真实、更亲切。不仅如此,巴金认为作家还要真诚地面对生活,将自己的感受和情怀如爱僧、悲观、同情、矛盾、挣扎、希望和追求坦露在读者面前,这样,作者的心灵和书中人物的心灵才能互相感应,互相交流。

巴金在《谈(秋>》中说,“我只是把自己的感情放在书中,跟书中人物一同受苦,一起受考验,一块奋斗”。“每天每夜热情在我的身体内燃烧起来,好象一条鞭子抽着那心发痛,寂寞咬着我的头脑,眼前是许多惨痛的图画,大多数人的受苦和我自己的受苦,、它籽使我的手颇动着,拿着笔在白纸上写黑字,我不住地写、忘了健康,忘了疲倦地写„„似乎许多许多的人都借我的笔来申诉他们的痛苦了„„”读至此,我们感到沉重和痛苦,面前似乎出现了一座苦难的“炼狱”,作家巴金正在这里面熬炼着。是的,巴金是一个最具苦难意识的作家,他自己说他是“人类苦难的歌手”,他的小说大多描写20世纪中国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家》中的高觉新是一个精神上的受难者,他接受新思潮的洗礼,信服新的理论,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他厌恶家中长辈的专制、迷信、野蛮和虚伪,却又唯唯诺诺地执行他们的命令;他内心是非分明,同情弟妹对封建专制家庭的反抗斗争,可行动上又不得不向残害年青生命的专制势力屈服;他内心滴着血,但脸上却要装着笑„„。他的悲哀是梦醒了仍然清醒地承受旧势力制造的苦痛而无力反抗的悲哀。他夹在新与旧两扇磨盘中,受尽了碾压之苦。比起高觉新来,《寒夜》中的汪文宣更苦,他不但要承受精神上的痛苦,而且要承受肉体上疾病的折磨。贫窘的生活,卑怯的心理、妻子与婆婆无休止的争吵,上司的白眼,同事的厌恶,这一切几乎把汪文宣压扁、挤碎。他轻轻地走路,小声地咳嗽,低着头,弯着腰,他活得沉重,活得痛苦。为了生活他只有忍受。读者不难发现:描写下层人民的苦难和对苦难的忍受,是巴金小说的主旋律,他的作品,充满了`种“忧愤”,一种忍辱负重之感。

显而易见,巴金小说中这种忍辱负重,“忧愤”意识,和古代文学的传统精神一脉相承。司马迁溢于言表的忍辱负重的忧愤;屈原《离骚》中的忧国忧民之情;杜甫“三吏三别”中描写的下层人民真切痛苦,以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优愤,岳飞、文天祥的抵抗侵略、收复国土、收拾旧山河的忧愤等,这些“优愤”源远流长,是作家爱国主义的艺术表现,也是作家社会责任感和道义观的形象化。

同时,这种忧愤意识又是儒家文化中的“参政”意识的曲折表露。孔、孟本来就极重视“入世”与“出仕”,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与策略。从这一角度讲,巴金是十分关注社会人生的,他的创作是贴近社会生活的。传统文学、文化对于巴金的思想熏陶体现在巴金作品中更多的是关心现实人生,关心民生疾苦的“大我”意识。

其二,巴金说:“我的小说是我在生活中探索的结果”,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把写作当作探索、改造人生的手段,在作品中真实地表现自己在生活道路上的苦恼、矛盾、探索和追求。这样,他的小说又具有探索人生、指导人生的作用。

三、说真话,表里如一,保持“作文和做人的一致”

中国有一句俗话:“文如其人,”这句话含义颇为丰富。一个作家所写出的文章、创作出来的

作品大凡和他的思想、修养、德性、心理、个性、气质等等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文学文化中对于“做人”和“作文”都是十分讲究的,要求一个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大写的“人”,应该向“圣人”学习,应该修身养性“立德、立功、立言”。在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作家很注重精神美、道德美、人格美、人文一致,表里如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屈原志洁行芳,忧国忧民;杜甫“穷年优黎元,叹息肠内热”;白居易敢于写出使权贵者变色、执政者扼腕、握军者切齿的讽喻诗。总之,古代作家所追求的是“气贯日月,凛烈万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德,这就是中华民族之精魂。

巴金提倡“作文和做人的一致”,他的为人、他的“德行”怎样?许多巴金的同行、师长、朋友对此都有完全一致的评价。

其一,利他主义。巴金说:“人活着是为‘给’,不是为‘取’”。这种利他主义的道德观,在他的创作中,在他给友人的信函中多次讲到。“我的许多年来的努力,我的用血和泪写成的书,我的生活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他的生活信条是:“忠实地生活正直的奋斗,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在《家》中,巴金以十分赠恶的心情批判那些将个人的欢乐建筑在他人痛苦身上的人。在他的小说《家》中有一段元宵玩龙灯的描写:“老爷”、“少爷,’仆人们故意把花炮对着玩龙灯的人光赤的身上射,火花贴在人身上烧,烧得他们发出尖锐的哀叫,烧得他们皮焦肉臭,烧够了,花炮也没有了,老爷们才给了赏钱。对这种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他人痛苦身上的不道德行为,作家十分愤怒,并通过觉慧之口作了批判。

在生活中,在对待朋友、亲戚、兄弟中,巴金也始终坚持这个做人的准则:活着是为了“给”,不是为了“取”。巴金在《随想录》中不下于十次引用高尔基的小说所描写的勇士丹柯的故事。这位勇士掏出自己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这就是“给予”,“奉献”。在这种精神指导下他为朋友出书、校对。甚至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以致牺牲了自己的创作时间,并从不夸耀。但是,对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他却一辈子念念不忘。如对朋友吴先忧、文学前辈叶圣陶,幼年的奶奶,家中的仆役都如此。总之,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巴金对师友、对亲情的态度正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赞扬的。

其二,说真话。他主张每一个作家首先对自己必须“忠实”,不但对黑暗社会敢于真实的揭露,就是对自己的思想、苦恼、矛盾,也从不隐瞒。他说:“人只有讲真话才能认真地活下去。”他晚年的五卷《随想录》,把自己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他称它为“„„‘真话的书’„„我希望在这里你们会看到我的真诚的心。

抱着这样的“做人”准则,巴金在“作文”时,主张“不说慌,把心交给读者。打开他的小说,使人感觉到作者在和读者娓娓交谈,交流思想.同时也使人感到有股强烈的感情。”如他所言,他“写小说不论长短,都是在讲自己想说的话,倾吐自己的感情,”他的小说就是他的感情的物化。当我们打开小说《家》的时候,迎面扑来了一股对封建制度的控诉和反抗的激情,这激情如一股激流,带着青年们悲、哀、愁、苦,反抗和希望,因而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其三,洁身自好,“明道”“修身”。巴金生活朴素,穿着随便,洁身自好,正直、善良,表里如一。同时,受传统文化“明道修身”的影响,他很注重解剖自己,内省倾向鲜明。在晚年创作《随想录》中,当谈到如何吸取“文革”的教训时,他说:“要从彻底解剖自己开始弄清楚当时发生的事情”,“我不会忘记自己的丑态,我也记得别人的嘴脸。”和一般人不同,巴金不是把什么都推给时代、社会,而是在批判别人的时候,也敢于挖掘自己的灵魂,他生动地描述了为保全自己和家人,他是如何屈辱偷生,编造假话辱骂自己的,当别人高喊“打倒巴金”时,他也高举右手响应。巴金说,他当时好像中了“催眠术”,吃了“迷魂汤”。巴金既从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层面去总结文革的惨痛教训,也从个人的层面去挖自己的毒疮。其目的是使人类(也使个人)不再重演同样的悲剧。可见巴金博大的胸怀与崇高的人格。

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谈了巴金的“做人”。巴金的“作文”也和他的风格一样:热情、坦率、明朗,单纯、明快、朴实。

四、真实、自然、“无技巧”的审美尺度

巴金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又说:“我写作的最高境界,我的理想,绝不是完美的技巧”。“我不能冷静地象一个细心的工匠那样用珠宝来装饰我的作品。我只是一个在黑夜里呼号的人”。

巴金认为:每个作家都有他自己的表现手法,这是从他的创作经验产生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他也读了不少,但是震撼他的心灵,使他的生活受到巨大影响的作品绝不是乔装打扮,精雕细琢、炫耀才华、卖弄技巧的东西。

由此观之,巴金的审美尺度是真实、自然天成,是“无技巧”。当然,这个“无技巧”并不是“没有”技巧,也不是“不要”技巧,而是“真”、“自然”、“不见”技巧,不矫揉造作,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巴金为什么选择这种创作方法呢? 其一,巴金强调“写作和生活的一致”,认为生活是艺术的生命,决定艺术成败、优劣的关键因素是作家对生活的感受是否强烈,作家的情感是否真挚动人,这才是作品成败的关键。离开了这些,无从谈什么技巧。因为技巧来自生活的暗示和哺育,也来自深厚的生活积累,它和内容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并为内容服务,脱离内容的技巧是不存在的。

其二,从真、善、美三方面的辩证关系看,巴金强调“真”,而美应该建立在“真”、“善’’(“爱人”)上,那么真实、自然就会美,玩弄技巧,“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用鲜花去装饰谎言”就不美,即使技巧再高,巴金认为这也不过是“文章骗子或骗子文章”。L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 其三,巴金强调“作文和做人的一致”。巴金喜欢说真话、抒真情,忠实地、朴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因而他自然而然地挑选这种“自然”、“天成”的审美尺度。在他的创作中,他追求的是形象真实、自然,人物塑造不愿意在外形上给人一种褒贬之感,;不喜欢另添一条光明尾巴;情节不追求离奇、曲折。他的作品诚如他自己所言:“没有含蓄·,没有幽默,没有技巧,而且没有宽容,这也许会被文豪之类视作浅薄、卑俗,但是在这里却跳动着这个时代青年的心。”

巴金这种审美尺度,与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有着天然的联系。自唐宋以来,“初发芙蓉”,“自然天成”已成为作家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李白在《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滓》中,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高度评价谢灵运的诗。明清的批评家论诗,也以自然为上,自然清新的风格成为评判诗歌的最高尺度。近代批评家王国维,他赞马致远的《天净沙》“纯是天籁”,并认为元曲之佳“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他进而认为:“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为胜。” 如此看来,巴金这种审美尺度,自有其深厚的文化、文学渊源。

巴金说:“我虽然信仰从外国输入的‘安那其’,但我仍还是一个中国人,我的血管里有的也是中国人的血。有时候我不免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看事情,发议论。”可见,巴金虽然接受了从外国输入的“安那其”,却没有改变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他并没有抛弃传统。

文化的抉择绝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的文化两极走向,而是一个互有扬弃的文化融合过程。在巴金接受西方文学影响的同时,他也自然而然地从生他养他的民族传统文化、文学中继承了某些优良传统,这是不足为奇的。

篇2:《论巴金的创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_文学的渊源关系》.docx

一、端木蕻良的生平和创作历程

端木蕻良, 原名曹汉文, 追溯端木蕻良这个笔名, 最早可以追溯到在1936年在沪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对于端木蕻良笔名的解释, 作者指出:“端木是复姓。古时有位端木赐, 为孔子弟子。但是有人说他贤于孔子。也曾在孔子墓前种过一株楷树。他很有经济思想, 曾为儒家创一宗派, 但后世不传。”1由此可见端木蕻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对于儒家经典的深刻解读, 并和自己的实际相联系,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自身的经历紧密相关。“蕻良”是谐音“红粮”, 也即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高粱。高粱在我国北方具有广泛的种植, 它被人们成为“铁杆庄稼”。高粱在东北种植更加广泛, 从“蕻良”取名来看, 端木蕻良对故乡的深深的爱恋, 在各种因素下, 端木蕻良在离开东北的漫长的岁月里, 家乡一直是端木蕻良不可忘记的精神发源地, 他将自己的笔名命名为自己家乡的之物, 可以看出, 作者将自己比喻成黑土地上的一株植物, 而脚下的这片土地之滋润和养育作家的沃土。从另外一个层面, 我们可以看出, 命名为“铁杆庄稼”, 也传出了精神世界的独立和担当, 在长期的战火中, 端木蕻良也一直执行着自己的“铁杆庄稼”的初衷, 在萧红逝世后, 外界对端木蕻良的评价是十分消极的, 但是端木蕻良却并没有倒下去。在战争和失去爱人的双重打击下, 端木蕻良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思想和生命历程中, 又捧出了一系列的文学作品。晚年的深入创作《红楼梦》题材创作, 也是精神世界的坚持。

在长达七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中, 端木蕻良给我们了丰富的精神财富。纵观端木蕻良的创作生涯, 从早期的《科尔沁旗草原》到《大地的海》再到晚年的《曹雪芹》创作, 每个都具有再探索的意义和价值。除此之外, 他的小说、散文数量也可谓汗牛充栋, 在桂林期间的多种《红楼梦》题材的创作也是颇有成就。

二、在端木蕻良的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对中国传统文学的追溯, 要溯源到《尚书》《春秋》, 从这两本书开始中国传统文学的言和情便发生了改变, 由此而展开的到《左传》《左传》是将言和情相结合, 采用编年纪事的书写方式, 开始重视对人物的书写。沿着脉络的发展, 纪传体叙述方式的《史记》的诞生, 以人为中心的叙述方式达到成熟, 中国的史传传统由此而定型。在以后的文学作品中, 文学的叙事方式都可以追溯于此, 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学源流的身影。整体开看, 中国传统文学和小说的关系具有以下几点的作用.

第一, 趋人向善的指导作用, 在中国小说中, 惩恶扬善一直是小说的主题。

第二, 在文学逐渐走向独立的形式下, 并没有完全抛弃历史, 而是在写实和虚构相结合的形式下, 将自己的想象力发挥。

端木蕻良的文学功底是非常扎实的, 从小的博览群书使得它的文学素养是无比广博的, 曾经在清华大学历史系读书的经历, 使得他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是得心应手, 《科尔沁旗草原》是端木蕻良的第一部作品, 这部作品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年轻的端木来说更是不易。《科尔沁旗草原》是一部家族小说, 它是描写家族的兴衰, 因家族而带动时代。它是以“土地”为原点, 描写了一系列在土地之上的情况, 在文中他描述了封建阶级生活的奢侈糜烂、衰败腐朽, 以及封建阶级对下层人们的掠夺, 对困难人们的压迫, 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家族的憎恨, 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揭露, 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对压迫和掠夺的控诉, 和自己的深深的忏悔。紧随在其后的《大地的海》和《大江》, 可以看成是“土地系列”三部曲。作者指出:“如果, 《科尔沁旗草原》有纵剖面的显示, 那么, 这些短篇则是横剖面的展开。生活场景是多方面的, 人物是属于各阶层的。”2这种以家族为中心, 全景式的时代描写与中国文学传是分不开的。

摘要:端木蕻良,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是一个不温不火的作家。长达七十多年的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涉猎面之广, 创作时间之久, 文学作品思想性之深刻, 在现当代评论界都为予以足够的重视。端木蕻良是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是在中国传统与现代思想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 因此他的作品必定打上了西方和中国、传统与现代的烙印, 是在多种思想汇流下的产物。本文试图从端木蕻良的文学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的角度出发, 再次研究端木蕻良的文学作品, 期望能够引起对端木蕻良的重视, 对于端木蕻良曾经受到过的各种不公平的对待, 能够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

关键词:端木蕻良,文学创作,中国文学传统

参考文献

[1]端木蕻良.端木蕻良文集1[M].北京出版社, 1998.

[2]端木蕻良.端木蕻良文集2[M].北京出版社, 1998.

[3]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篇3:《论巴金的创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_文学的渊源关系》.docx

《四朝代》是克立·巴莫最有影响力的作品, 但在中国和泰国研究《四朝代》的文献并不多, 目前笔者搜集到的主要有发表在《思想战线》1996年第2期周婉华写的论文《泰国历史小说<四朝代>中拍怡性格的文化意蕴》作者通过分析拍怡这一女主人公形象来看她性格折射的文化意蕴, 周婉华觉得克立·巴莫着力倾心打造了拍怡这样一位典型人物, 就是要告诉我们, 文化表现为一种普遍性的理念, 文化会表现为一定制度制约中的礼仪规范、传统思想和那些伦理道德, 必然有时代的制约性。

李健在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 (总第83期) 泰国小说《四朝代》主题论考中得出《四朝代》的主题应是这位具有高贵出身的皇亲国戚, 自幼生于皇宫长于殿内的亲王, 在封建皇族复兴的50年代初期, 写了这样一部篇幅宏大的长篇历史小说, 以王宫为背景, 以王室贵族为主要人物的作品, 无疑会带有歌功颂德的色彩。

四川师范学院的李欧和黄丽莎在《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一期上发表了《泰国现当代小说发展述评》提到了泰国亲王文学家克立·巴莫的著名的作品《四朝代》, 这部宏大的作品通过精心刻画展现了曼谷王朝从五世王到八世王四个朝代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 气势磅礴, 在文学和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除了这部长篇小说以外, 作者的短篇小说等作品也都有着独特的风韵, 文章选材都是匠心独具, 创作和构思缜密, 感情充沛, 极具浪漫色彩, 以上特点在其另外两部作品《断臂村》和《厨房杀人犯》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位文坛巨匠笔耕一生, 为泰国的文学艺术创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是泰国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文学艺术界都对克立·巴莫及其作品给与了高度的评价。

这些作品的分析大多从帕洛伊这一女性形象出发, 来思考和研究问题, 只是侧面涉及了男性角色的地位和权力, 还没有从正面来分析《四朝代》中的男性形象的作品和论文, 因此本论文也正是填补了这一点空白, 具有它的创新意义。

在中国, 巴金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对于巴金及其《家》的研究可谓是不可胜数。从巴金作品的思想意义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几乎每一个细节都有人在研究, 巴金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解读, 因此巴金也一直是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家, 对其作品中男性形象的分析也有一些。

如易传礼的《以大哥为切入点看巴金<家>的创作心理》, 从作品塑造的大哥的性格与行为, 以及作者本人的生活轨迹来分析, 巴金创作《家》的最初动机是由于“俄狄浦斯情结”的驱使, 作者无意中就把自己的“大哥”看成了自己的父亲, 然后又通过《家》这样一部作品间接地来达成杀父的目的。当然作者自身也是既矛盾又忐忑的, 对自身的思想行动有深深的负罪感, 这种负罪也在作品写作过程中表现为负罪、自虐、救赎等的心理变化。

李玲在《巴金前期小说中的男性中心意识》中指出, 作家巴金在四十年代以前所写的小说作品, 从总体上看都是把男性青年群体作为主人公来塑造的现代的启蒙小说, 一般女性都居于从属地位, 和那些封建大家庭中的纨绔子弟比起来, 她们表现出的大都是无知、不觉醒的, 男性依然是主体, 居主导地位。

她尖锐地认为巴金漠视女性主体性的男性中心意识。在天使型受难女性的形象塑造当中, 巴金赞美盲目从夫、泯灭女性主体意识的封建道德, 在圣女型革命女性的形象塑造中, 巴金也把女性看成是男性主人公在精神自我拯救时无生命特征的一种抽象符号。巴金前期小说中的男性中心思想, 充分暴露了现代启蒙文学和中国革命文学在性别观念上现代性不足这样的致命缺陷。

黄小珍在其论文《小说<家>长子、幼子形象与传统文化意识》中提到长子高觉新和幼子高觉慧的出现具有很高的文化意味, 作为一种国民的劣根性, 长子高觉新性格当中丧失了那种人格奴性, 和阿Q精神胜利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巴金写高觉慧, 也说道我就是要写一个家族的叛徒, 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高觉慧的这种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大哥高觉新, 也影响了这个《家》中的别的青年人, 让他们能够重新看待他们自己、家庭和外面世界, 唤醒他们身上“叛逆”潜能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从他们身上, 我们看到了中国这个封建社会转型的曲折历史, 同时也看到了隐藏在我们文化中的变异的新元素。这些不同的新元素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对顽固的旧文化、旧传统、旧礼制等的叛逆, 这也正是代表新文化的新生力量, 是我们社会变革的希望所在, 是旧文化的终结者。

《家》中觉新的性格与觉慧的叛逆与《四朝代》中的达岸的性格与奥德的反叛精神有着某种相通之处。尤其是在达岸与觉新的婚姻悲剧中和奥德与觉慧的反叛出逃方面情况极为近似。也很有比较的意义及切入点。

虽然在泰国和中国对克立·巴莫和巴金这两位作家都分别有着很多各个方面的研究, 但对巴金和克立·巴莫这两位中泰文坛上的大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进行比较分析, 目前还没有见到相关文章, 希望通过比较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摘要:《四朝代》是泰国克立巴莫亲王的代表作, 描绘了泰国曼谷王朝五世到八世四代王朝的贵族社会, 这部气势磅礴的历史小说规模宏大, 人物性格鲜明, 讽刺辛辣, 语言流畅、幽默, 其笔下男性形象与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家》中男性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和地位上有颇多相似之处, 可以相对照来分析。

关键词:泰国,四朝代,男性,形象,家

参考文献

[1]巴金.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2]克立·巴莫.四朝代 (上下册) [M].高树榕房英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3]栾文华.泰国文学史[M].社会科学献出版社, 1998.

[4]周婉华泰国历史小说《四朝代》中拍怡性格的文化意蕴[J]思想战1996年第2期

[5]李健泰国小说《四朝代》主题论考[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

上一篇:乘风破浪的故事的含义与解释下一篇:窗帘工程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