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性文化的利与弊

2024-06-20

狼性文化的利与弊(共8篇)

篇1:狼性文化的利与弊

网络文化的利与弊、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过去大学生基本上是教室、寝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学生要查寻资料,往往只能在图书馆才能实现,而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猛增,各高校图书馆都感到压力很大,许多学生往往很难借到自己想要的图书。网络正好解决了这一个难题,在因特网上,大学生不仅可以很方便的查到自己专业知识方面的有关信息,通过“网上冲浪”了解到国际国内形势;通过校园网大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学校的相关政策,知道学校的重大安排,大家普遍所关心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

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如就业方面,过去大学生毕业为找到一份比较称心如意的工作,往往疲于“赶场”,到处参加人才交流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现在他们只要通过上网就可以查阅到不少有用的信息,采取发Email 的方式或者事先与单位取得联系,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行动的盲目性。既减少了经济损失,又节省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可谓是一举两得。

2、为大学生与社会之间构筑信息通道

大学校园作为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体阵地,肩负着振兴民族的重任。建设信息化校园,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随着高校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的成功整合,一条将大学生和社会二者紧密相连的信息通道得以建立。今天,借助校园网,大学生既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有关学校的学术动态、教学科研成果等情况,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网络及时传递给老师和学校领导。通过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的联结,大学生即使足不出户,也尽知天下大事。大学生渴望更多地关心国家、了解社会,网络无疑为他们开启了一扇理想的大门。

(二)负面影响、迷恋网络,导致学业荒废

学生登陆互联网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而且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这也是必然的选择。然而,学生在网上用于调查资料和专业学习的时间却微乎其微。在学生上网比较集中的那些网吧,一眼望去10 个上网的学生有9 个是泡在聊天室或联众游戏网等网站上。他们上网不是为了搜集资料,而是把网吧变成了“聊吧”,更有甚者是在上网算命。不少学生晚上上网“兴致勃勃”,白天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效率可想而知了。

目前,在成千上万的大学生“网迷”中,不乏“玩物丧志,走火入魔者”。在校大学生因故退学者大多与网络有关。很多网吧的老板为学生提供通宵上网游戏服务,学生经常是一个甚至数个通宵泡在网上!更有甚者,少数学生因滥交网友而丧失了性命,演绎了不少悲剧。显然,长此以往,这对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有百害而无一利。、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了人际关系日渐疏远

虚拟性,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网络中一切的事物都是虚拟的,然而正是网络的这一特性,使得我们的网民们具有了虚拟的身份,而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却变得冷漠起来。一些不法分子也正是利用这一身份,在网络中上演着一个个闹剧和骗局。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往往都比较简单、幼稚,充满着理想化。网络的虚拟性则对他们的人际关系的形成造成不良的影响。

据统计,互联网在全球的使用者己将近两亿。其中不少人是为了学习和工作,但大多数却不是以获取信息为目的,而是为了结交朋友。今天,在大学生的生活中除了男友、女友、笔友称呼之外,又多了个新名词-网友。这种交往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把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技术同时又使他们远离,就像当初的电话、传真一样。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很容易地和世界各地的人聊天。也许正是因为大家不见面的原因吧,有时人反而能把自己的心理话说出来。不过,当每个人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在网络中去的时候,他就很容易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一个“虚拟的世界”,对周围的人和事都视而不见,人际关系逐渐疏远。

网上的“虚拟身份”还常常会演出不少闹剧和骗局。互联网给许多人创造了一个情感的封闭空间,使人们从现实中解脱出来。但若将所有的情感寄托在网络中又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有许多大学生抱怨:当自己的真实性别被网友知道后,往往会惹来许多麻烦,所以她们往往以男性身份上网。网络上所导演的闹剧增加了人们的情感信任危机,这个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网上的不良信息,毒害着广大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们知道,互联网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同时,形式更加生动、方法更加简洁、范围更加广阔、效率更加高速。互联网己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然而,由于法规的滞后,管理被动等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原因,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从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到流言蜚语再至反动言论,不一而足。

首先,网上“黄”毒泛滥。虽然几乎每个网吧的入口处都挂有公安部门颁发的“安全证书”和“禁止进入非法网站,谢谢合作”的招牌。但实际上一到后半夜,值班人员便无精打采地守在门口。有人来了,发发上机证;有人走了,收收费;其他时间,就趴在桌上睡觉,把公安局的法规早己忘记到了九霄云外。

其次,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作为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在网上大肆散布封建迷信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与我们进行争夺阵地、争夺群众的激烈斗争。国内的一些不法分子也把网络作为与我们党和国家对抗的工具和渠道。大肆散布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虚假信息,迷惑群众,混淆视听。毒害了群众,也毒害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网络上的反动、迷信言论应引起我们的警醒!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渐渐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有人认为在网上发邮件、查寻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也有人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黄色内容,虚假信息对人们的精神世界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中,严重影响了学习和健康。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业主认为市场交易的原则是自愿原则,消费者有自主选择权,我们尊重未成年人的意愿和选择,有何错?一些网迷认为,网络消费完全是个人的行为,与国家和社会无关;一些家长则认为条例的颁布,说明网络文化弊大于利,应该取缔;学校认为这是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我觉得家长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网络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网络是利大于弊的。

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作为未成年人来讲辨别能力比较差,网络上的一些负面影响,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限制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是对青少年的有效保护。

当下最流行的一句话是要以***主席的“八荣八耻”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来提高自己的道德评价标准。其中有两项是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而这两项就要求我们青少年要正确的对待网络,运用网络带来的利处。适当的运用互联网,查询资料、下载软件等。要坚决反对利用网络做不符合中学生身份的事。要科学的掌握网络的一些技能,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做准备。

网络,一个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信息时代的标志。作为我们中学生,理所应当对其进行追求、探索。}

这尽管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它的方便、快捷、灵活等多种优点,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给予了我们敖游的空间。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想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坐在家中即可浏览众多网上图书馆丰富的图书收藏;几秒种内,便可收到相隔万里的来信,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各地各种祥细的、自已想知道的信息;通过各学校开办的远程教育网了解更多的知识等等。正由于网络的这些优点,才受到越来越多的表少年的青睐。}

但又有许多人认为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的确网络是一个复杂的东西,它的内部充满各种信息,像反动、暴力、黄色,这类鱼龙混杂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中学生自主能力有限,实在难以抵御网络惊人的吸引力。}

但网络是一个新生事物,的确中学生的自制力和网络的吸引力,可以说两者根本是无法匹敌的。网络的吸引力是无穷的,而中学生的自制力是有限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以学习为主要目的上网的中学生,美国占总数的20%,英国为15%,中国仅仅为2%。这惊人的对比,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中学生的自制力不如网络的吸引力。它好象刚出生的婴儿,终究是需要细心的扶持的,在正确的教育、指导下,长大成人,建设国家、作出贡献。但偌是像现在这样,抑制了学生上网,不就好象将这婴儿杀死在摇篮里吗?中学生上网的人数很多,部分人受到不良影响,这正说明了是否受到不良影响取决于自身的素质与意志。俗话说得好:“人正不怕影子歪。”只要我们有不靠近这种沉溺人思想的网络传播的意志,自然也就不会受到其影响了。}

利弊的区别在于你如何运用它,以及如何合理安排好时间。如果是用于成天打电子游戏,不分昼夜,肯定是弊。如果用于学习:利大于弊。如果用于聊天、游戏:

弊大于利。}

网络代表着文明的进步。网络是一个奇妙的东西。那里有浩翰的知识海洋任你遨游,有瑰丽的艺术之葩争奇斗艳;足不出户可知晓天下大事,鼠标轻击即购来中意之物;享受与世界各地的友人“聚会”聊天的乐趣,体会发张“贴子”可得到八方援助的喜悦„„

网络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在网上可以看到比电视报纸更快更多的消息。可以很快的找一本书,也可在线听最新的音乐,可以在线做知识问答或远程教育来充实生活,学到很多丰富的课外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投稿网上发表显示自己的才<

篇2:狼性文化的利与弊

“山寨文化”的发展起源于民间,在发展中被社会所接受,被政府所包容,因而这种文化自然会冲击着人们意识观念中的传统思维模式和道德观念,促进产品的革新进步和时代的变革。

“山寨现象”的辩证思考: “山寨文化”的出现和流行是一种思维的革命和意识的进步。从一定意义上讲,对于条件相对落后的个体、群体和组织对其他个体、群体和组织中的主流产品、主流意识、主流现象的学习模仿、借鉴和改良,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先进性—

对于现代意义的“山寨文化现象”必须正确地理解它的发展背景和出现的时代意义。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看反面,不去认识它的正面;不能凭主观和感受对待它,而不从客观和发展角度去分析它。在一个以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的培育市场的国家,合理规范、正面引导“山寨文化”,倡导借鉴、学习和改良意识和行为,就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财富,也会为科技进步打下扎实的科技基础。

“山寨文化”的出现和流行,实际上就是带有一种思维的革命和意识的进步。从一定意义上讲,对于条件相对落后的个体、群体和组织对其他个体、群体和组织中的主流产品、主流意识、主流现象的学习模仿、借鉴和改良,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先进性。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智慧。我们不能将社会存在的造假行为、盗版行为等侵权行为强加到“山寨文化”的范畴。

“山寨文化”中的复制并非是完全意义上带有盗版、造假等侵权行为的复制。“山寨文化”的复制是一个模仿、借鉴、学习和改良的过程,无论从产品名称、产品内容或者技术的内涵和范畴以及表现出的式样都已经焕然一新,尽管会有相似性,但像并非是也。已经并非是原来意义上的产品了。“相似”并非“就是”,这也是任何国家都无法从法律上对“山寨现象”进行法律制裁的原因。

打个比方,一种导弹技术、射程、原理以及尺寸式样可能是发明国先生产出来的。但不久,一些国家受发明国家的启发也借鉴、模仿生产出来另一种很相似的导弹,或者从性能逼近发明国,或者不如发明国的先进,或者还在一些性能上超越了发明国,甚至某些零部件就采用了发明国,只不过你叫“爱国者”,我叫“飞毛腿”,你叫“东风”,我叫“雷雨”。在技术指标上、作用上,外形都相近,但你根本就无法断定我的就是盗窃你的,我的就是完全复制你的。尽管我的有可能受到你的启发,借鉴你的做法,但已经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你,这就是山寨文化现象。再譬如,你搞了个有关春节内容的两集、室内的贺岁剧备受欢迎,我受启发也搞了一部很类似的,这并非盗版也并非侵权,只是一种“山寨现象”。例如,去年春节被网络炒得沸沸扬扬的“山寨春晚”,尽管受“央视春晚”影响而启动,但无论从名字、内容、概念、形式都并非“央视春晚”,并无侵权可言,这就是山寨文化现象。

山寨文化是民间创新力量的表现;山寨文化是对相关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暴利行为的反抗;山寨文化是促进技术创新、发展新型科技的重要力量

编者按: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最初是指一种由民间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以兼容的强大功能、花哨的包装、低廉的价格赢取消费者而盈利。如今,山寨一词已经成为网络流行语,成为网民心中一种创新恶搞和非主流的标志。本来,你还以为它仅仅限于数码、包包等领域的时候,结果它居然挤进了娱乐圈。无人不山寨,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山寨”一词的流行演变

山寨一词,古已有之。山寨者,山上的寨子也。良民草民所居住的山寨,是某种群体集体居住的建筑群而已。但山寨的含义后来有了特殊的社会意义,比如《水浒》里的梁山泊,便是山寨。在这个意义上,山寨是与庙堂、官府对应的地方。山寨既可以奉行“聚义堂”的原则,与官府对抗;也可改行“忠义堂”的新路,接受招安,与官府合作。

近年流行的山寨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先是广东某些地方的IT行业,利用自己的技术条件和经济力量,模仿市场上流行的手机样式,进行整合创新,生产出质量不错而又价格低廉的新颖手机。由于这种手机不是经过官方批准生产的,没有行业执照,有点“野”,故被称为山寨手机。即使整合成为最先进式样,也只有相似的“庙堂”手机2/3的价格。于是,山寨手机的生产和销售,一时风头无二。由山寨手机开路,继后不断出现了各种山寨现象:山寨游戏机、山寨名牌包包、山寨周杰伦、山寨《百家讲坛》等等,不一而足。因此,上述情况又被称为“山寨文化”。“山寨文化”,是对山寨现象的高度概括,是对市场经济条件

下不规范的、不受政府管束的民间性、规模性、群体性模仿(当然也有盗版)、创新活动的社会现象的概括。山寨文化产品,主要出自文化产业领域。

在我看来,山寨文化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不够完善国家的一种必然的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属于体制外的文化。在政府管制体制中,山寨文化没有存在的空间。严格的资格审查,资质判定,各种各样人们熟悉的繁琐甚至过于苛刻的审批程序,霸气十足的办事人员,以及吃喝卡要的不正之风,甚至权力寻租,各种各样正常的不正常的“体制内现象”,很大程度上消弭了山寨文化现象存在的空间。要生存,要发展,就只有在体制外空间,只能在体制外循环。但正是这种体制外发展的现象,客观上刺激、纠正着体制内机制的健全,客观上促使体制内行业对于自己的服务素质、利润(有时甚至是暴利)空间的反省。

“山寨文化”利大于弊

山寨文化是草根文化、平民文化。山寨产品的显著特点一是廉价,二是实用,三是更新迅速。在小康社会还没有全面建成的今天,草根阶层、平民阶层虽然收入低微,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高档时尚产品享受的欲望,仍然时时在萌动。在不偷不抢不贪的前提下,在无义之财决不取的价值观下,要想使用相对高档的、实用的产品,惟一的“正道”便是购买山寨产品。

山寨产品之所以能够行销于世,用者多多,跟山寨文化产品的草根属性、平民属性密不可分。正是看准了这样一个庞大的草根平民消费群体,山寨文化产品才有了巨大市场,才对“庙堂”产品形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巨大的挑战。从这个方面来讲,山寨文化产品对于“庙堂”文化产品的价格定位、便民实用、更新速度等,都是很好的刺激和促进。

山寨文化是民间创新力量的表现。从山寨产品的情况看来,固然有一些是伪劣产品,但多数是通过借鉴模仿而赋予创意的产品,有的产品特别是手机产品,往往整合了很多不同优质品牌的长处,再根据草根平民阶层的需求,增加新的功能,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产品。至于山寨影视,特别是山寨新闻联播、山寨明星等,则更是“山民”利用名牌栏目的名气和名人的良好社会形象,借以表达自己对社会种种不良现象特别是官场腐败的痛恨,从而表达出自己对公序良俗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间,充满了调侃式的、极具幽默感的方式、语言和感情,反映了民众通过平和的方式和手段,表达渴望变革的善良情怀。这无论在山寨产品创造和利益诉求的表达方面,都是一种创新,是民间和谐文化的创新。

山寨文化是对相关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暴利行为的反抗。人所共知,几乎所有新兴行业,特别是高科技行业和垄断行业,暴利思维已经积久成习。民众在一时无法从根本上从体制上改变暴利现状的情况下,采用“山寨”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何尝不是对行业暴利的反抗!这种反抗,持续日久之后,自然会成为暴利行业暴利行为的匡正力量。

山寨文化是促进技术创新、发展新型科技的重要力量。从模仿到创新,是技术进步产品创造的必然途径。山寨文化的很多产品,都是对先进产品的模仿。模仿并不违法,也不失德。大量的山寨产品的出现,山寨企业之间的竞争,山寨企业和庙堂企业的竞争,客观上对促进各自产品的更新换代,促进各自从功能到样式的不断创新,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技术创新、科技发展。至少,它是具有这样的功能。

毫无疑问,山寨文化框架下的山寨产品,容易甚至有的已经侵犯相关企业的知识产权。因此,应当加大维护知识产权的力度,运用法律力量,运用道德力量,运用社会舆论,进行严格有效的管束。否则,山寨文化就成了违法文化、犯罪文化,山寨产品就成了无良产品。但是,不能仅仅因为山寨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问题,就片面否定山寨文化及其产品。其实,山寨文化山寨产品的出现,具有很强的人民性,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文化空间,它逼迫庙堂文化庙堂产品更加注意自己文化及其产品的人民性,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篇3:当代社会网购文化的利与弊

1. 调查背景

网上购物因其快捷方便得到了快速发展, 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0年全国网上购物规模达到2670亿元, 网上购物人数达到1.3亿。该报告预测, 2010年我国网上购物市场规模将达到4900亿元。关于网购的不断发展, 纵使有价格更低, 节省时间, 购物更方便等好处, 但也存在着配送问题, 商品信息描述不清等弊端。

2. 调查基本情况

我们于2013年4月25日-2013年5月10日在成都地区各大高校、成都周边居民小区以及在网络上采用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 希望调查了解不同社会群体对当代社会网购的看法和他们对网购的利弊的评价, 根据调查分析有利之处与不利之处, 并分析提出解决相应弊端的方法措施, 为人们营造一个更方便更放心的购物环境, 也为网购这一新型产业的发展寻求更好的方法。

本次问卷共12道题目, 有效问卷200份, 涉及成都高校、居民, 男女比例恰当。问卷内容从性别, 年龄, 网购所占消费者购物比重, 网购感受, 实购与网购对比, 选择或不选择网购的原因, 网购优缺点等方面进行调查。通过整理资料、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网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应对措施。

二、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1. 调查结果

对于网购文化的利与弊, 人们各有己见。大部分人们都认为当代网购文化的利弊各掺一半, 网购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好处, 如网购使人们购物更加便利, 让人们购物时有更多的选择等。另一方面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如不放心产品的质量, 个人信息泄露, 担心付款安全等。

2. 原因

(1) 网购之利

(1) 价格便宜:网店省去了租店面, 召雇员等费用, 所以网店的商品的价格一般都低于实体店同类商品的价格。

(2) 品种齐全:网购可以说没有地区限制, 所以人们可以选择各个地区的各种商品, 商品的种类自然就比就近实体店多出不少。

(3) 方便快捷:网购恰恰解决了人们必须出行购物带来的难题, 只要联上网, 坐在家里就可完成购物, 而且送货上门, 顾客只需坐等收货。从订货买货到货物上门, 顾客都无需亲临现场, 既省时又省力。与以前的亲自去实体店购物而言, 确实方便不少, 尤其解决了许多上班族的购物问题。

(2) 网购之弊

(1) 产品质量不一, 认知存在差异:因网络购物采取非实物、非现场的形式进行交易, 顾客只能根据图片或评价来判断商品的优劣, 顾客无法亲手触摸、亲眼看见, 所以顾客往往无法判断商品质量是否符合自己要求, 所以购买时常常出现买到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或并非自己想要的产品的现象。加之现在购物网站良莠不齐, 有些网站可能提供假冒伪劣产品, 消费者稍有不慎就可能受到侵害。

(2) 个人信息泄露, 支付不够安全:据网监部门发布的网上安全提示, 一些虚假购物网站以各类低价速购、瞬间秒杀等购物网址骗取用户输入支付宝账户、密码乃至网银账号、口令卡等, 这些钓鱼网站的出现严重危胁着消费者购物安全和网购的健康发展。又因为网购时顾客须如实提交自己的个人信息, 如:姓名、联系电话、家庭住址等, 所以可能因为个人信息的泄露, 给顾客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扰。

(3) 售后评价掺假, 售后服务不足:现在网店都特别注重好评率, 因此一旦有非好评的交易, 网店工作人员就会想方设法联系买家让买家改好评, 许多消费者怕被骚扰只好给改了。这样就会给其他消费者提供不真实的信息, 引起恶性循环。售后服务是网购的一大盲点, 一是买家因正当理由要求退货被拒绝后, 由于网络购物的跨区域性和不稳定性, 消费者即使想投诉也会陷入取证难、举证难、维权难的“三难”境地。因为买家与卖家是跨地域交易, 产品一旦出现问题或是买家不满意就只能通过寄回商品的方式解决, 如果可以退货的商品还好, 但比如一些电子产品, 顾客用过一段时间后频繁出现问题就不好解决了。

(4) 发货较缓慢, 物流不规范:很多网购消费者反映部分卖家发货速度慢, 有时订货几天以后才发货。还有一些消费者反映物流存在许多问题。如运输时货品丢失、破损;货运时间长、到货延迟;送货不到位, 本因送到门前的却只送到小区门口等现象。

三、应对措施

1. 对于网购的有利之处, 如方便、多选择性、实惠等方面, 应当保持并使之成为支撑网购的有力支撑点。

2. 对不利因素的措施:

(1) 产品质量、商品认知方面, 一方面卖家应提供更多的商品信息, 并保证其真实性。另一方面买家应注意其他卖家售后的相关评论, 并向卖家咨询。另外,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网上的商品做好质检。

(2) 信息泄露、支付安全方面, 相关部门可以做出相关规定, 如卖家、物流公司应当为买家保密信息, 不能以任何形式泄露、出卖顾客信息, 如有违者应受到相应处分。买家应当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保持网站清洁, 及时杀毒和清除记录等。就支付安全而言, 相关部门一方面加大监管力度, 严厉打击不法行为, 提高电子支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应加大科研力度, 研究和创新提高电子商务安全性的新技术和新措施。

(3) 卖家应及时查看店内销售情况, 及时为买家发货。物流公司应打造出一支紧跟时代发展、覆盖行业广的物流配送体系, 做到送货应及时, 快速, 并且保证商品的完好, 将商品分类装箱递送。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代社会网络购物带来的有利因素和网络购物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网上购物,消费,有利因素,问题,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吕静, 吕会宁.《我国网络购物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

[2]王宇.《网购诚信危机引发的伦理思考——以淘宝网为例》.

[3]程雯.我国网络购物现状浅析[J].价格月刊 ,2009, (09) .

篇4: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利与弊

故宫、长城、兵马俑、京剧、古籍和端午节,这些看似没有太多关系的景物,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亚洲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影响至深。作为这些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我们常常引以为荣。但在如何保护文化遗产问题上,人们却始终未能达成共识。

国内某门户网站首页曾声称,有专家建议拆除故宫修建商品房。这种说法虽然纯属无稽之谈。但却引起网上的热烈争论。我倒不很关心编造者的危言耸听,而是惊异于竟然有这么多人愿意论及此事。这种说法的编造痕迹十分明显。但之所以像真事儿一样传播开来。反倒衬托出我们长期以来似乎没有把历史和文化传承太当回事儿。如果我们认真地对待历史和文化,自觉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使命,拆除故宫这种愚人节式的笑话,至多也就算作一种娱乐。

在传承文化遗产过程中,我们总能看到商业化的身影。在现代商业社会,商品化其实就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商业化衍生品。将文化遗产与现代商品、服务相互结合,很容易取得消费者的共鸣,能够提升文化和商品的传播性。甚至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许多国产白酒的名称都取自于历史典故或者遗迹。消费者在享受美酒之时,难免追思历史。对于商人来说,这就足够了。因为商品化不仅有助于拓展文化遗产的内涵、增强文化遗产的传播力。还同时开启了通往财富的大门。很多时候,追求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商人不遗余力开拓文化遗产市场的直接动力。

文化遗产是独占的,文化遗产的商品化必须是有序的,文化遗产商品化并非必然破坏文化遗产,它甚至有助于传播传统文化遗产。但在现实社会中,破坏文化遗产的商品化举动又相当普遍和严重。一方面,商品化有时会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内涵。为了实现最大利益。商人可能会对文化遗产断章取义或者任加演绎,让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而打破了传统文化遗产的完整内涵。经过无度演绎,后人很难再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从文化遗产本身来说,这种演绎是篡改性的。另一方面,商品化有时会损害文化遗产或者自然遗产的真实面貌。

其实,文化遗产的商品化还会引发文化遗产衍生品市场中新的利益安排。端午节更像是一种文化,它衍生很多特有的精神内涵,更成为国人的心结。但当端午节与商业结合起来,就给原本平静的文化生活带来新的问题。前年,韩国原来要将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这着实让国人着了很长时间的急。后来有消息说,韩国和中国一起办理申报,申报名义也限定为“江陵端午祭”,这又给国人带来某种安慰。文化遗产不仅已转变成为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而且还给商人带来了实际利益。在民间,韩国某公司申请注册了“端午节.cn”的网名。今年端午节前,又有消息说某国内企业花钱从韩国公司手中买回了这个网名。类似例子很多,连我们从小阅读的“三国”、“水浒”等古代名著的名字,也被日本人抢注了商标或者网名。祖先留给我们太多的遗产,也给我们留下很多担心。其实,即使韩国公司注册了“端午节.cn”。这也构不成违法网站,而且也未必有损于中国传统文化。但这种做法确实让屈原的故乡人受到某种感情伤害,我们宁愿花钱把这个网站名称买回来。从商业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个韩国公司的创办者,他注册“端午节.cn”的中文网名,或许就是为了在注册后把中文网名卖给中国人。

我们应该认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了,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纯粹的商业利益问题。而是忠实传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使然。

篇5:狼性文化的利与弊

摘 要 从文化、企业文化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内涵入手,分析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道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指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该辨证对待道家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 道家文化文化、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

1.1 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同时,文化还可以理解为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及人们运用文字、一般知识的能力。

由于文化是因人而生,因人而进步,因民族认识和习惯的不同而各异,是从深层次、从精神和意识方面反映着人类(以民族而区分)乃至个体的人的差异性,从而表现出气质和风格。而企业是个体的人的企业组织,是基于明确的发展目标而将既有资源(包括人力)与整体利益相结合的组织。既然企业是人群组织,是将既定的发展目标与个体的人统一起来的组织。自然而然地,企业这个人文群体理应具备一定的“气质”和“风格”。这种气质和风格与个人相比,是经过碰撞、激荡、磨合、调谐和优化过的,是代表集体个性的,它并不是由个人意识来主导,而是需要用个人言行和意识来传递和表达这种集体的、组织的个性和风格,这就形成了企业文化。

1.2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以经营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的生产活动、经营活动、组织形式、规章制度、物质环境和企业行为、企业形象为载体的一种文化,由企业所创建的商品经济文化和市场竞争文化、市场观点和竞争观点,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策略、艺术等。

对于企业文化的内涵,美国学者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认为包含五个方面: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礼仪和庆典、文化网络。其中,企业环境是塑造企业文化必须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有着制约、决定性的作用;价值观则

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全体职工的共同信念和追求,是企业领导和职工据以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英雄人物、礼仪和庆典、文化网络属于塑造企业文化过程中的艺术范畴。从这些方面来说,企业文化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即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融合作用和辐射作用。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实践证明,企业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需要文化的参与和整合,在企业中这就体现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有效和稀缺的资源,对企业的管理作用是在企业产生时就产生了。它最初只是从属于企业管理,并且随企业管理而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只到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才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和讨论的对象,并成为一门科学。到了20世纪90年代,企业文化在西方得到迅猛发展。从企业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看,普遍认为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导向。

1.3 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就是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让系统产生最大效能,即在扩大业务和利润率的同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从系统的各个环节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纵观世界目前的状况,企业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所以说企业管理本身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文化,是自己价值观、信念、工具和语言的一种文化。而企业管理的应用则涉及到世界各地区各行业的工、农、商等企业。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软件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发展有着相当的重要性。道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

企业在市场经济里生存,就必须考虑企业的运动,而研究企业兴衰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可以用道家思想来解读和研究,并得出准确的结论。因此,道家文化中的某些思想可以对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有借鉴意义。但是,道家中的某些思想对企业管理也存在负面影响。

2.1 正面影响

2.1.1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道家管理思想的主旋律。道家的“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和支配世界万物的根本规律,体现了矛盾的统一性——“道常

无为而无不为”,强调了事物的因果性——“必先有为而后无为”。“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不乱为。实际上,经济环境的营造是最该“有所为”的。它对道家来说只是一种手段,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管理上,要求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对道家来说才是真正的目标。

这样,无为而治的管理实际上构成了这样一个闭合圈:由无为到无不为再到无为模式。其中,无为而治的起点是用人,正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用人则是组织队伍,人不仅是具体工作的执行者,做好用人工作,也就是把工作措施具体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即“君不善将兵,但善将将”。在此过程中,管理者本身的工作素质影响是无处不在的,能将劣势防于未然,将优势大为发扬,即所谓的“四两拨千斤”。最后管理者通过考核评价施以控制,扶正纠偏,审视最初的规划及运行过程,从而开始新的循环。

2.1.2 “顺其”

“顺其自然”即“道法自然”,它可以理解为“道性自然”,其原则是老子从万物中总结出来的体现“道”的精神,它是人们行为的依据,是人们要遵循的养生原则,反映了老子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诫人们做事的道理,要求人们在养生活动中要顺其自然,也就是指人们做任何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老子认为应该效法大道、顺应万物的自然属性。顺应自然,才能让万物自由自在地发展,发挥各自的特点,达到“无不为”的境界。

道家思想中的人的本性是一种与自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的内驱力能量类似于“水”的特性,可依附一切而又无所不在、无处不至。在企业管理中,每个职工都有各自的特长和短处,领导者可对其加以引导,让其充分流动,顺应其自然本性。通过领导者的正确引导,按照不同职工的特点进行分工合作、扬长避短,才能够激发每一位职工对企业的热爱之情,发挥其特长,使企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1.3 “理身理国”

自先秦以来,道家和道教各派就有相当丰富的“理(治)身理(治)国”思

想。“理(治)身理(治)国”观是以“身国同道”原则为基本内涵的,其意义犹如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老子的“身国同道”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他力图将自然之天道当作个体(身)安身立命及社会制度(国)建构之基础。在老子看来,常道是道之体,体现道的虚无和因应变化于无为的本然状态(“道法自然”);可道之道是道之用,是道的“可为之、可执之”的非常状态。“身国相拟”,在确立治身理国的本体依据和实践原则的同时,老子亦将身国比拟为功能相似的系统:“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身国关系论而言,国本质上是身(个体生命)的外在化和社会化的表现。二者都是或处于常态或处于异化状态下的生命共同体。贵身、爱身喻示了合乎自然的生命形态的张扬,以此对生命的至爱推及于天下,天下自然呈现出清明、净化的政治生态。故“理国”的实质是对“理身”的模拟,“理(治)身理(治)国”观充分体现了道家和道教各派对个体生命及其生存状态的深度的人文关注。道家的理(治)身理(治)国观所包含的“身国同道”、“身国相拟”原则,后为道教所发展。东汉《太平经》从元气说出发,主张理(治)身(重命养躯和养性)重在养中和之气,理(治)身的法则可以作为治理国家的宝器,将养生学及内丹学之修炼法则作为政治领域的管理法度,把这些思想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有助于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建设,对于建立中国式的现代企业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2.2 负面影响

2.2.1 “小国寡民”

“使有十百人之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观就是老子的理想王国。在这近乎原始的封闭的社会里,人们回归自然,虽然清贫简陋,却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可见,这只是一幅建立在寡欲、节欲基础上的理想社会的空想图景。如果把这作为现实政策付诸实施于现代企业管理当中,就很难避免限制和压抑人民的经济欲望,到头来只能是不利于商品经济的良性循环,限制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2.2.2 “黜奢崇俭,否定消费”

老子主张“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观,提倡俭朴反对浮华,要求“见

素抱朴”。在老子看来,俭朴的生活符合自然法则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尽管俭朴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但从消费的观点来看,消费作为商品经济循环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限制了商品的消费,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商品经济的恶性循环,从而限制企业的发展,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2.3 “知足常乐,安于现状”

老子认为满足人消费的标准不在于物品的多少,而在于内心的知足与否,若欲壑难填,那是莫大的祸患,而知足则体现了道的精神。他所强调的知足是以“实其腹”,即获取有限的生活必需品,以维持人自身的生存为主要内容。这种观点要求以心理上的不欲和观念上的知足来抑制人们自发的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尽管知足常乐不乏生活的哲理,它对于人的身心和谐,对于调节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的矛盾有积极意义。但是,它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篇6:狼性文化的利与弊

一.活动内容

鉴于学校为丰富我们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经过讨论我们选择了“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这一主题进行调查研究。首先我们对“网络新媒介传播文化的利与弊”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1)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

1.可以快速、准确的为我们提供资料

2.节省了书本的纸质资源

3.网络文化可以共享

4.可以辩解的获取即时信息

(2)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弊

1.使不良文化信息快速传递

2.需要网络工作者及网络秩序维护者,耗费人力

3.一旦网络连接间断就无法获取文化信息

4.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会连带病毒

同时为反映广大任命的看法观点,我们设计了一份有关“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的问卷调查,详细内容如下:

关于“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问题的问卷调查 姓名:年龄:性别:

工作或学习单位:

接触网络的时间:

每天平均上网的时间:

对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观点:

我们选择在文化活动中心发放问卷调查表主要是考虑到该地方的人口流动情况较好,并且基于该地方的年龄分布较均匀。在长达25天的调查活动过后,我们对人们填写的调查表进行分类汇总、分析总结。同时,在活动过后,我们总结经验,大家提出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病一起想办法解决。最后,在我们五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此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二.调查资料

我们通过网络、书籍、问卷调查表等形式收集相关信息。我们的调查资料如下:

据《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对2177份网上问卷的统计可以得出,经常使用互联网的主要是中学生和部分大学生,占41.3%。许多家长和老师甚至一些专家都对互联网持保守或反对态度。

网络是指用物理链路将各个独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目的。

网络的诞生: 网络是通过各种互联网服务提供全球人类生活品质,让人类的生活更辩解和丰富,从而促进全球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且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让人类最便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让人类的生活更快乐。

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一个关系国家安全和主权、社会的稳定、名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重要问题,它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三.调查结果

经过调查,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

1.网络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例如:未成年人利用网络主要是玩游戏、上网看动画片;青少年则用于网络聊天、上网查询与学习有关的内容以及看电影、听歌;中年人主要用于查看即时新闻、了解当前时事政治、国家经济政策;老年人使用网络的人数比较少,但是也有一些人应用网络进行下棋等娱乐活动。

2.网络对于不同地域的人的使用情况也是不同的。这里的“地域”指的是农村和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人使用网络的人数远少于城市居民,而且农村使用的人集中于青少年,一般都集中在网吧。城市里的电脑比较普及,所以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使用,且应用的领域比农村丰富。

3.虽然不同的行业部门侧重于不同的领域,但是他们对于网络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经过调查对于他们网络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便于行业之间的交流,能够促进他们企业的发展。所以社会上对于网络人才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各种电脑培训学校或培训班应运而生。

4.根据上网时间的调查统计,青少年的上网时间较长,有些人甚至沉溺于网络,由此会造成巨大的社会负面影响,对家庭带来很大的危害,对个人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不利于学习和人际交往,使得性情偏激、性格孤僻。有些人甚至步入歧途,导致严重的网络犯罪。由于其影响之大,所以一般父母在提到网络时都抱以消极的态度,极力地避免自己的孩子过多接触网络。

网络对于我们是利大于弊的,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好尺度,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是极其重要的。

四.经验体会

很多人都说大学就是一个社会,而结束了这次实践活动的我最想说社会也是一个大学。在这个社会中,只要我们乐于学习,不断进取,我们也能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发问卷调查表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面带微笑、很友好地配合我们,并且即使他们接受了调查,他们的观点也是写得相当简单、不具体。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有些许的灰心,但是由于团队的凝聚力,由于队员们的相互鼓励、支持,我们还是把这次活动按照活动计划进行了下去。我们这次活动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会为我们下次的活动能够积累丰富经验的。首先,在发放问卷调查表时,我们也同样需要面带笑容、友善地为他们讲解一下我们的活动目的与必要性,让他们尽量地理解我们、帮助我们。同时,我们的问卷调查表本身出得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问得不太具体,反而将问题留给了被调查者。另外,在人与人的理解中,我发现我也变得开朗了,能承担起一些事了。能独立地思考问题并能悉心地听取他人的不同见解。

社会其实就是一门学问,在这门学问里,我们要学的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探索、钻研、锲而不舍地学习,我们也能读懂这门不易的学问,并从中得到锻炼,从而使我们不断长大、成熟以致是我们能立足于这个社会。

五.理性思考

获取信息的媒介有多种,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等一系列新型文化传播媒介应运而生。当然,每件事物都有它有益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网络也是如此,它是一把双刃剑。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它的有益之处,利用它的作用,并且尽量避免它有害的一面,减少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带来的危害,从而最大化的、最有效益的驾驭网络。

其实网络对于我们还是利大于弊的。它可以延伸我们的视听,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这是网络的主要作用。另一方面,网络则成为了一种新的犯罪证据,成为低俗文化传播的一种新的媒介,并在侵蚀着我们的生活道德法则,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当然这是次要方面。

篇7:狼性文化的利与弊

当今世界,哪个不是科技创新的国家?说到科技,就肯定要说到“网络”这个家喻户晓的科技成果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国是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又是第一个抛开纸币利用手机支付宝微信来进行金额支付。有人说这是网络的好处。确实,网络的好处还不止这些。当学生遇到不懂的课题的时候,就可以上百度搜一下答案,还可以在网络上了解各国趣事,各个地方的风景特征。

可问题来了,网络就只有好处吗?

网络,对于网瘾少年来说,那可更是“好东西”。可以玩各种网游游戏: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等等。这些网瘾少年通常玩了这些游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学习成绩下降,作息不规律,眼睛还会近视,身体出现各种毛病。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沉迷于网游、游戏。

有一些人,他虽然不玩游戏,但是手机却下载了一大堆的.软件:QQ、微信、微博、美图、快手、小说、音乐。没有几个软件和学习工作相关的。在几年前,有一则新闻上说:有一个青少年,因为沉迷于网络。父母看不下去了,便把手机从七八楼扔下去,孩子也随着手机跳楼了。

多么可笑,因为沉迷于网络,以至于最后造成悲剧!

所以说,网络的坏处还是挺多的。那么,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这个问题,在不同人的身上有不同的答案。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于正确使用网络的人,他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一切好的资源帮助自己;但是,对于不会正确使用网络的人那可真是“网络尽是坏东西!”使沉迷于网络的人越来越颓废,无所事事,不懂上进。

总之,网络的利与弊我们现在也知道了。怎么选择就看大家的了,要利用网络成为自己的仆人,而不是做网络的仆人!为了自己的人生前途,请各位明智之士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

篇8:狼性文化的利与弊

“影视文化”概念包括两个方面——内涵与外延, 即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形态的“影视”和作为一种影响人类生活的“影视文化”的界定。广义上的“影视文化”, 是指客观存在的电影、电视的一种图像传播方式。狭义的“影视文化”, 是指将“影视”作为一种传播手段, 以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电影、电视艺术作品为主体的影视存在形态, 包括电影故事片、电视剧及艺术性的电影纪录片等。

影视文化随着网络的普及而深入到了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新型的传播方式, 影视文化不但具有文化所包含的娱乐性、现实性、政治性、渗透性、艺术性等性质, 更有着自身的特性。首先, 娱乐性与教育性并存。这也是影视文化能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影视作品中的语言表达, 行为诠释以及镜头的表现手法, 可以使得人们在精神上感到畅快, 精神压力得到放松, 同时利用影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与社会、学校、家庭相连, 三方共同努力,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其次, 现实性与艺术性并存。影视技术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加强了对多媒体教育的投入, 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种各样的突进, 方便而快捷地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这显然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由于影视文化这种摆脱了传统的只通过一种感官形式的信息接收方式, 将视觉与听觉融合, 而且内容丰富, 涉及面广, 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主动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 调动主动性、自主性与参与性, 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视野。最后, 能动性与渗透性并存。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 主要是通过对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心理、道德情感及认知等精神领域的影响来激发或制约他们的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进取性和创造性。影视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已经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受众多, 收看时间长, 这是广播、报刊、书籍都无法比拟的, 因此影视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能动的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影视文化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新媒体中, 影视文化以其极快的发展速度, 极广的涉及范围, 极强的公众吸引力, 越来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当前电视传媒的大众文化特征越来越鲜明的今天, 大学生们对其的关注程度已经远远大于对学业的关注。然而大学生作为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其本身也受到影视文化的多方面影响, 这些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 具有渗透性、渐进性和积累性。它们会影响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影响到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就像一枚硬币有着正反面一样, 影视文化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 一些不健康的影视文化也在消极负面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

在之前对我校某学院175 名大一新生做了一项关于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问卷中, 有这样几个问题, “你平时的上网频率”, “上网的主要目的”以及“面对空虚时该如何排解”。调查结果表明, 有44% 的人每天上网2 小时以上, 35.4% 的人每天上网两小时以内, 4% 的人不上网这几个数据表明了网络已经占到了学生课余生活的一大部分, 并且大家的娱乐方式以看电影, 玩游戏为主。影视文化已经充斥在大众文化方方面面了, 大学生们通过影视媒体获取海量信息。影视作品中整合了优美的音乐、猎奇的画面、流行的语言等多种艺术元素, 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它们影响着大学生的各种观念。这些观念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以及思考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 影视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的形态。然而影视文化的好坏, 同样对大学生有着正面积极的影响和负面消极的影响, 而且这些影响都是以一种慢慢的滴水穿石的方式, 对大学生进行着或好或坏的磨砺。

首先, 说说影视作品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好的影响。一方面, 在影视作品中, 故事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 让大学生们无法抗拒其诱惑。在之前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大学生们接受的教育往往是被动的, 青少年处在叛逆期, 对常规事物缺乏足够的耐心与注意力。而影视作品的出现, 正好弥合了大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缺失, 给他们一种新的接触世界的方式, 就像是对外界打开了一扇窗, 可以令他们看到世界万物、人生百态、欣赏艺术、培养审美, 然后感悟人生、塑造价值、接受熏陶, 促进大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另一方面, 学生的道德行为情况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影视作品的方向,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因此影视节目来源于大学生周边的生活, 同时升华成影视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引导无数的大学生走向成功, 这些影片正面影响的效果远远超过了老师在课堂上言传身教。优秀影视片有很强的感染力, 能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 教育他们认识自我、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世界。无可异议的是, 大多数的影视作品都是积极向上的, 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影视文化作品具有的感染力强的特点和青年学子们所具有的易受感染的特点正好契合到了一起, 在一些优秀影视作品中体现出的对待人生、事业、集体的良好精神原则, 为青年大学生们找到了知音。它们从中受到启迪, 将影视作品中的思想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指导, 激励着奋发向上的状态。在彼此互相的磨合过程当中, 青年学子们通过实践去理解积极的精神内涵, 思索人生的意义, 建立其正确价值观, 形成优良的个人品德素质。

其次, 就像一把“双刃剑”, 影视作品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养也有他不利的影响。先举个例子, 当年香港的一部《古惑仔》在大陆兴起, 掀起了一股“黑帮”浪潮, 那个时候我还在上小学, 每个班里都会有一个所谓的“帮会”, 有一个“老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外号, 他们在一起会讨论《古惑仔》的剧情, 模仿古惑仔的行为。上课时喧哗吵闹, 与老师直接对抗, 以授课无法继续为成就 (完全超出了当时我的理解能力, 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老师做错了什么, 他们只是单纯的不想让课堂正常进行) 。讲义气, 讲义气的表现就是彼此成员有摩擦就一起上打群架。记得有次在操场上操练, 绿化不好, 又有风, 只见两班人马尘烟飞扬, 煞是好看。看哪个人不爽, 一起欺负他。包括但不限于暴力。一个比较皮的四年级男生, 不知道什么情况得罪了蔡姓大哥, 过程我不知道, 但我看见他血流满面尘灰烟火色涕泪横流泣下满衣裳跪在校园当间嚎啕大哭。我生平第一次见到被搞得那么不堪的人, 老大的马仔们在旁得意哄笑, 其他同学大气不敢出。我觉得有时候低估了影视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 尤其是在那个网络不发达的时代, 选择的不丰富性会放大这种影响;又高估了小朋友对电影的理解和判断力, 古惑仔的影片主题是否积极或有警醒意义暂且不论, 小孩子没有那种思辨思维, 这样的影片能够给他们造成直接刺激的只是其中直白的暴力、性、粗口等。另外有的人用八九十年代风靡的游戏街机、乃至70 年代戴个手表也要当做资本主义思想挨批斗等现象做类比, 我认为戴手表挨批斗跟现在我们讨论的影视作品的社会影响, 算不上一类问题;电子游戏则有一定相似性, 但也不尽相同。电影当然在切切实实的在影响着看过它的每一个人, 它具体到每一个观众, 不能用“一部电影就能影响社会、就能带坏孩子?”概论, 或者“没有古惑仔也会有其他类似电影出现”的历史决定论, 来消释掉一个具体而微的问题。大而化之地讨论青少年群体的叛逆特点, 说不是电影影响人而是那些人本身的心性就有问题, 说“没有古惑仔拉帮结派打架照样不少”, 诚然有一定道理, 但这种理性有点机械, 实际上未成年人大部分的行为都是从他们接触的人和事中习得的, 一个时期的青少年的行为模式与当时社会流行的影视作品真的有很大关系。如果当时没有古惑仔, 至少他们不会有一个现成的范本去对照操作, 可能组织形式和相处方式上就会往我更能接受的葫芦七兄弟之类的设定靠拢一下。通过这件事来说影视作品对个人的道德行为的养成, 可以看出, 人在青少年时期辨别是非的能力差, 容易受某种情绪挑拨, 走上不正确的道路, 他们更容易从影视作品中去模仿自己所认为的“刺激”的、“潇洒”的行为, 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如果且不考虑青少年心智未成熟容易受影响这个因素, 单从影视作品题材来讲, 为了收视率, 当代的电影充斥着暴力的情节, 泛滥浮夸的感情, 低俗的综艺节目等都在对年轻人的认知, 感情观, 消费观等造成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

三、运用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对策

当前由影视作品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何更好地规避电影电视对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利影响, 是我们现在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影视文化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的产物, 一昧地否定影视文化的价值, 从而严格限制电影电视的传播的方法肯定是无效的。因此, 我们应该从学校、政府、传媒三大方面出发, 寻找应对的策略。第一, 学校方面。现今学生的物质生活十分优越, 但在精神层面上却并不富裕, 容易在道德观、情感观等观念上出现问题, 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影视文化氛围, 对尚未形成完整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领域方面引导。利用影视文化创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 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的国内外影片, 课后组织优秀影视作品欣赏的社团以便互相交流, 让更多对影视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发展其兴趣特长, 寓教于乐。优秀影片的标准是做到人文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要有艺术的美感, 又要有人文关怀。第二, 政府应着力于净化社会空气, 综合治理大的社会环境, 强对影视传媒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从源头上把好关, 从影视作品的选取, 严格审查, 对内容空泛且不积极健康、思想性教育性不强的作品给与坚决的否定, 对引进的思想性不够的海外作品给予坚决的禁止。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学生营建良好的精神文化和道德氛围。第三, 文化媒体行业应严格自律。影视传媒具有引导功能, 它在引导大学生及大众正确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影视工作者要以社会责任为己任, 坚守职业道德和艺术良知, 以严格的行业自律精神, 努力实现影视作品教育引导功能和审美艺术功能的完美结合, 通过传播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来满足大学生的娱乐、休闲等精神需求。

道德意识是道德行为发生的前提, 在媒体纷繁复杂的环境下主体道德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培养是必须重视的问题。我们要树立主体意识, 人是新媒体世界的主体, 需要着力培育的是能在不同道德准则冲突中做出正确选择、根据已有的伦理精神提出新的道德规范等能力。教师要确立引导者的角色和观念, 引导学生进行

比较, 鉴别各种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 以促进其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徐一帆.影视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2013.9

[2]申晶晶.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5

[3]陈立新.当前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J].电影文学, 2011, (12)

[4]于鑫.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商情, 2010, (2)

[5]仲丽伟.影视作品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6

[6]刘玢玢.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素质现代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3.4

[7]朱艳.论影视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新西部[J].2009.06

上一篇:美国通用公司经营管理分析下一篇:五年级下册《赛马三月街》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