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科技的利与弊

2024-05-28

高考作文:科技的利与弊(共18篇)

篇1:高考作文:科技的利与弊

看到这个题目,于我,一个70后的“考生”,我迷糊了。有意义吗?这个问题,或是说这个题目。它简直就像我刚饭后碰见一位熟人,问“你吃了吗?”,对方百之九十上的会答“吃了”。当然,这是两码事,书信,你想被替就替,想写就写。总的来说,不用。至少于我。如果,答案能YES就满分的话,相信阅卷老师看了我以下之后,”OK“。

科技,这是一个多么高深的词啊,一般的人还真不太懂,说不出个一二。但我们现在的`生活与科技息息相关。不论农村、城市,文盲或知识最渊博的人士,谁没享受科技带来的利益?也许他们并不知道或不懂邓爷爷说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老师,你不可否认吧,你现在不是在用电脑阅卷?尽管我是以”书信“的模式写的,最终还得上科技性的啊,也许你也巴不得,”怎么不用“电脑体呢?“。

我真一下子接受不了,后面的”书信“与科技挂上边了。那么新鲜的,深奥的,普遍的”科技“,与过去了的,普通的,稀罕的”书信“强连一起来写,要说写”800字“,感觉特难。那我干脆就先从个人与这两者的应用写吧,别人,我没发言权。

”书信“,对于我,一位70后的来说,特别是我,再熟悉不过了,但也很遥远,恐怕比”历史“还历史。此生到现在,我粗略想了一下,写的书信不下200封。印象深点的,光师范三年就写了近150封,自习课现在想起来该叫“书信课“了,当然多是“友情”书信,其它的就属于杜圣人的“家书”系列了。其实我,已经有近四年没有提笔写“书信”了,所以我说那是遥远的历史。于我,书信历史不再,内容更无从忆起。书信,没有带给我现在的结果。不怕说,老婆,是我在网络上相识、相知到相合,而我们,连一封书信都没写过。她可不是文盲。感谢电脑和网络,不,是科技,没有它,恐怕我还是光棍。

要说在上面的题目中,我最有感触的,是”家书“二字。尽管杜圣人夸张,我也觉得好。想当年求学时,”家书“我都是报平安,报成绩,催自己奋进。那时最爱李春波“一封家书”,有人没人总在哼,头几天还在“酷我K歌里找出来一唱,没想,既成了今日作文中一字眼。一个词,这歌“经典”,不输“春望”。同时,更想,要是在今天,想家的时候,打开电脑,开启qq或视频,就少那漫长的等待,少了多少的离愁,一切不必担心了。

我记得以前课本上总说“美国是快节奏生活国家“,现在中国何尝不是?有几个人,现在愿意把时间放在写书信身上?谁真的能经受得起漫长的等待?谁愿成为真正的”巫山神女“?我们总是被别人感动,而很少能做到感动别人。

书信,字义就是手写在信。出题人重在”书“上,而不再”信“。如果真如我所分析,那我想也可以用这样一个题目:”手记该不该成网记“?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我陡胆说一下,您的日记可能还没我写的多。具体多少,无从统计,直到现在,我仍有写日记的习惯。但直到我就没有进行过手记,从那时起,我的日记永远不会丢失。我目前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我20前的手写日记都丢了。我也在妄想,如能找回,我一定要全部重打在网络上。感谢网络,让我日记永生。

我知道,出题老师想说的是汉书不应手生,手写更生浓情。科技能干什么,它能让汉书更美,让情更浓。如不能,那便是他不懂真正的科技。真正的科技只有利没有弊,要么,就是伪科技,书信可以被替代。

篇2:高考作文:科技的利与弊

范文作者:徐新桥(诗人,博士)

一、湖北2012年高考作文真题

题目:湖北省2012年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语文老师在课堂说,杜甫的诗《春望》里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现在很少有家书带给人的这种感动了。

学生甲说:“也不是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这种形式不可替代。”

学生乙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电话、短信、发邮件,谁还用写信的形式来进行交流啊?”

学生丙说:“即使不用写信,也不是说书信就消失了,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

学生丁说:“这样说来,何止是书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事物都是这样变化着。”

……

阅读上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二、模拟背景及范文

2012年高考第二天,友君姚中国(饮湖上初晴后雨)电邮发来湖北高考作文题《科技的利与弊》,打开一看图文并茂,链接的却是浙江慈城科技设计与传统手艺对吻妙合的故事。于是有感而发,老夫聊发少年狂,即兴秀才一番,10分钟后发将过去。

抽象的科技,无所谓利弊,其实,什么东西不都是这样?当我们用电脑设计女红,让人简单地编一个软件运行,几分钟打印出千变万化的一万个“福字”,把这些样纸交给女孩们飞针走线,再集中绣在一张被套上,这一万个纤纤素福每天向你“道万福”,你说这是科技之利之弊?

传统刺绣图案,百福有之,千福难寻,万福未见。科技,让流于口头的千年心愿瞬间成为现实,这当然是科技之利。但其后的工序也是非科技之利,是传统手工之利。这个万福合欢产品的制造过程整合了科技与传统,长短结合,各取其长。

何谓“长短”,还是让我们具体来解读吧。在这个案例中,如果反过来,让一万个人分别随意设计一个“福”字图案,自然也会产生一万个有差异的“福”字——尽管这种差异有的十分微小。再让电脑和机器摄像、制版、刺绣,整合于床罩之上。代表科技的电脑和绣机

是否仍然发挥了长处?是的,分色摄像、精致刺绣,其强项非人可比。但是,由此而来,那女孩儿手工蕴涵的玉指馨香荡然无存,你盖着这样的被子,就像盖着电脑的屏幕罩子。

科技的利与弊,在具体的事件中分别于精细分工,长耶短耶,其衡量的标志是“价值”的比较,而非“精确”与“效率”。在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粗茶淡饭与慢节奏的生活,不一定是坏事,甚至是一种人生本位的回归,是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幸福。而代表人文精神的先进的传统文化,推而广之,其蕴涵于“价值中国”必然胜过“效率中国”。这种价值,绝不是排斥科技,而是将科技与传统的分工进行价值最大化匹配。设若为了效率,将本应传统的那些人工紫砂壶、青花瓷,都让机械去做,那我看宜兴也好,景德镇也罢,都可以搬到美国或者什么乌拉圭去了。

前几天还挂着吊针瓶子的高考学子,在这两天的传统科举考试中,不知道你们的血管里是否发生着科技的生化反应,并且将能量释放于你们握笔的手指,写下龙飞凤舞的中国方块字,以及现代算法的洋码子。而在那篇《科技的利与弊》的作文里,你们有没有关爱既传统而现代的自己,提炼人生的价值呢?

附:友君发来的那篇链接材料《天工慈城 绵延千年的精致古镇》(摘录)

出处: 《中国旅游》

慈城,是江南保留最好的千年古县城,不仅有县衙、孔庙、校士馆、冯俞宅等古建筑群,而且历史上还出了519名进士,包括5名状元、1名榜眼和3名探花,有“天下第一进士城”的美誉。台湾文化人黄永松在慈城推出了女红、中国结、刺绣、剪纸、泥人、瓷器、紫砂壶等工艺大师的精心之作,让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对接。走进慈城,犹如时空穿越,进入了一个3D版的《天工开物》。

…………

拼凑在一起的布面“母亲的艺术”展览设在冯岳彩绘台门,一进门,满眼都是儿时的记忆,还有哪个地方会比这里更合适展览呢?展览分女红、中国结、纺织、刺绣、剪纸和蓝印花布六个主题,汇聚了各地华人工艺大师的精心之作。最亮丽的是女红馆,手工拼布的“百衲被”挂在竹竿上,看似农家小院晾晒的被子,走近一看,咦,比那些趋之若鹜炫富的国际知名奢侈品还要精美!在男耕女织的社会,女红是女性的本分事,但随社会发展,却渐渐被人淡忘了。进入女红馆如探身于从前大户人家的小姐闺房,红木额围了红绸金字,绣上缤纷的花卉,还有戏水的鸳鸯,针针丝线,怀有少女情怀。

…………

同样以泥为材料的宜兴紫砂壶是不上釉的陶,曲桌流壶,七十二道工艺,详尽阐述,从认识一把壶开始,进入壶的世界,五百多年来不同的造型,不同的款式,名家名壶洋溢出悠远宁静的文人气。青花瓷,是手绘在瓷胎上的国画,神奇的分水工艺,彰显出青花瓷新的风

篇3:外语高考社会化的利与弊

近35年外语教育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 应该肯定, 而且应该在已取得进步的基础上分析问题, 科学地制定政策, 使外语教育持续发展, 而不可削弱。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端正对外语教育作用的认识, 排除对外语的偏见。

《中国教育报》曾就高考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展开报道和评论, 认为这是个好方案。因为, 它将考试与招生分离, 并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录取的机制, 改变靠“一张考卷定终身”的状况;建立分类考试机制以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探索高考“减少考试科目, 不分文理科, 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 使考生有了更多的机会, 提高自己的成绩”。

方案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将外语从高考中拿出来放到社会等级考试中, 加上降低高考分值等做法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校外语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学生对外语学科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 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特别会影响薄弱地区和学校的外语教学。这样是否会加剧教育的不公平?社会化等级考试已经试验好些年了, 据我所知, 小学生和初中生为了得到证书上优质学校, 大都选择参加一级 (相当于中考水平) , 甚至二级 (相当于高考) 考试。可以预见, 一旦外语中、高考推向社会, 那些热衷求得考试证书的学生就可能忽视正常的课堂外语教学, 尤其是高中生会一头扎到级别考试的应试中去, 结果出现课堂上学生缺席多, 而培训学校人满为患的现象。其实, 中小学外语教材编写与教学是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进行的, 是为学生打好坚实基础的。如果一味搞应试、求高分, 缺乏扎实的基础, 所谓“高分低能”, 即使升了学、出了国, 也难以提高。要防止这一问题出现, 应采取措施保证初中教学和高中必修模块教学结束, 高中会考应严格要求, 使学生切实具有良好的基础, 然后让他们选修, 给予他们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否则, 降低了基础外语教学水平, 把教学的负担转移到高校, 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关于外语高考分值要不要降低, 降多少的问题, 需要有科学的依据, 不可凭领导拍脑袋决定, 也不能随众, 听凭网上的呼声而定。好在还有实验阶段, 要做调查, 了解高考因外语成绩影响上高校的人数比例及其背景, 不同分值的降低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是否会使更多的学生提高升学的机会?是否能使教育更加公平?能否减轻学生的负担?现在, 也有一种担心, 中高考外语推向社会将会使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培训商吸引家长与学生, 这样一来, 不仅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 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更会加大教育的不公平性。

胡文仲教授在《关于外语教育规划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外语教育规划是语言规划的一部分, 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对语言规划 (包括外语教育规划) 都给予极大的重视, 因为这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安全等重大方面。我国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机构统管外语教育并制定长远的规划。其次, 我们必须加强外语教育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和相关研究, 包括对于其他国家在外语教育规划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的研究以及理论框架的研究等。第三, 我们应该对我国的外语使用和需要状况做深入调查。在掌握可靠详尽数据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制定出科学的规划。”这三条意见极为重要。

当前, 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 外语教育也要深化改革, 是前进还是后退?到了关键的时期。要制定任何措施都必须慎重, 要有调查和数据的依据, 也就是要有科学的依据,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外语教育得以科学、持续而健康的发展。

篇4:“科技的利与弊”疑似“乌龙”

每年6月7日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总是率先向世人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而这一天,各地的作文题又是媒体关注乃至国民热议的焦点。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对于2012年高考湖北作文题,7日当天以至目前媒体的报道存在较大差异,如搜狐教育、中国教育在线、凤凰网教育等报道的是“科技的利与弊”,新浪教育的是“家书的消失”,网易教育的是“书信可不可以替代”……五花八门,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对于存在或发生的同一事实,为什么媒体的报道结果不同甚至迥异?有人会说,新闻学告诉我们:同一新闻事件的六要素中,判断哪个最为关键和重要,并无固定和绝对的标准,有时和记者所在的新闻机构的性质、观点、倾向有关,有时随整篇报道的侧重点和角度的不同而转移;因而同一新闻事件在不同的记者看来,需要强调和突出的重点也是不同的,即新闻报道具有“相对性”。但这似乎很难服众,因为我们也可以强调新闻的“真实性”,报道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特征,尤其是在面对同一对象的时候。

问题的要害就在于,媒体报道的高考作文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活事件、社会事件,而带有较强的专业性。所以在我看来,多数媒体以“科技的利与弊”为题报道2012年高考湖北作文题并流传甚广,实在是一个“乌龙”事件,至少也是疑似“乌龙”。简单地对乌龙做一个语义溯源:一种说法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记者在报道中以“乌龙”来翻译“own goal”,而“own goal”就是“自进本方球门的球”;另一说法源自广东民间传说,谓久旱之时,人们求青龙降下甘露,以滋润万物,谁知,青龙未至,乌龙现身,反而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无论何种溯源,“乌龙”现在都演进为“搞错、做糊涂事”等意。“乌龙”事件不予澄清,会混淆视听,致使谬种流传甚至贻误考生,因为明年、后年、大后年,我们还有数以万计、以十万计、以百万计的学子要高考、要作文的。

兹将2012年高考湖北作文原题再现如下: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 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慢读加细思,揣摩题中意

在作文训练缺乏教材和体系的现实背景下,笔者曾经草拟了一个实用性的强化训练大纲:1.慢读细思,规避偏题——审题篇;2.追求升格,提升立意——立意篇;3.挖掘积累,素材优化——素材篇;4.操练技巧,打造亮点——技法篇;5.抓住特征,突出文体——文体篇。对应试(考场)作文而言,“切合题意”是作文的生命线,有时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有报道说:2011年湖北文题是《旧书》,有考生写的却是自己珍视的一个旧“笔记本”;2010湖南文题本为《早》,有粗心考生考完后与同学交流,惊讶地问:“怎么是‘早’呢,不是‘旱’吗?”也许当年西南地区持续干旱,考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误以为考的是这个热点;也许是兴奋导致头脑不清,就沿着“旱”写下去了;也许还可以反映出“猜题押宝”风带来的副作用……而早在1957年,关于高考作文也有一则轶闻:说当年文题是《我的母亲》,一考生把“母亲”看成了“母校”,文章大写其母校,快交卷时才发现。于是灵机一动,加了一个结尾:“我从小父母双亡,一直以校为家,学校的老师,关心我的学习,呵护我的成长。学校就是我的家,刘芳老师就是我的母亲。”——发生偏离,及时挽救,还有点“机灵”,可是代价沉重啊,竟然要以“父母双亡”来应急!

命题作文尚能发生如此匪夷所思的偏离与失误,遑论材料作文等其他样式?在这个意义上讲,应试作文无论命题、提供材料还是话题,做到审题、立意的准确性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要做到切题,就特别需要在审题、立意环节进行专业性操练,而且针对不同题型还要采用不同策略。比如,对业内人士(教师和学生)而言,准确审题、立意的常用技法或重要“抓手”就有:分析对象(或要素);抓关键句;辨明关系;分析因果;透视本质;关注材料或作者倾向等等。而社会大众包括媒体记者对这些并不了然,所以他们有时候讲出“外行话”、摆了“乌龙”也就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了。而语文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不让“乌龙”事件混淆视听,致使谬种流传甚至贻误考生,我还是重申前文那句话:因为明年、后年、大后年,我们还有数以万计、以十万计、以百万计的学子要高考、要作文的。

回到2012年高考湖北作文题,依据上述重要“抓手”对它进行慢读细思,看看能有什么认知上的深入或思想上的收获吧——

按照命题作文(如2011年湖北《旧书》)、半命题作文(如2009年湖北《站在 的门口》)、材料作文、材料加命题(如2008年湖北《举手投足之间》)、话题作文(如2004湖北“买镜”话题)、材料加话题(如2011年重庆题港大袁苏妹、巫溪赵世术二材+“情有独钟”话题)的类型划分,2012年湖北作文无疑属于“材料作文”。

材料提供了一个课堂情境,以老师的感慨开始、以四位学生的议论终结,展现了一个问题讨论的过程;师生五人,见解不同,有老师“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的担忧遗憾,有学生甲书信“这种交流方式不可替代”的自信乐观,有学生乙“谁还用笔写信”的质疑悲观,有学生丁“改变的事物很多”的概括延伸;讨论的过程有一个“就事论事”到“就事论理”的演进,由个别(书信)言及一般(很多东西)……

在分析对象、整体观照材料的前提下,应该筛选出材料中的关键语句——“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其中存在一种重要关系——“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是“因”、是条件,“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是“果”、是结果;换言之就是:因为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或者伴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再从透视本质、揣摩材料倾向来看。“改变”是一个关键词,也是一个中性词,“变好”是,“变坏”也是;“进步”是,“消失乃至灭亡”也是;这个词指向并不单一,具有丰富性,揣摩其义需费思量,要有一点多向度思维品质。“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也不可弄成泛论“变”或“改变”。因为材料中论“变”是以“书信”为代表的,老师对书信难见的“可惜”与担忧,何尝不是命题人的情感、态度呢?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是说,材料中的“书信”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所指,比如美好的事物、情怀或者优良的人文精神、文化传统等?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专家评析2012年湖北高考试卷》印证了笔者的看法:“以背诵篇目《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作为议论的触发点,与考生的生活实际及语文学习实际紧密联系。材料以‘看法’为中心,考生思维可以多向展开。比如,在紧密联系现实的前提下,可以分别从老师的‘家书消失’、生甲的‘不可替代’、生乙的‘更便捷’、生丙的‘形式变了’、生丁的‘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等见解中选取角度立意作文;也可将师生的‘看法’进行整合提炼,进一步明确‘看法’的哲理内涵和现实指向,并能由此及彼地广泛联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实际说开去,从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守望与扬弃、回归与疏离、物质与精神(情感)等层面展开对‘变’与‘不变’的理性思辨。”

与2011年的《旧书》关联思考,也不难见出2012年“书信”的材料与“旧书”命题的传承性,可以说这两个题目都有人文思考,有情怀,有当下意识。同样来自湖北省考试院的《专家评析2011年高考湖北卷》一文言及《旧书》作文时说:“……体现了命题者的创意……(是)一个意蕴深厚的题目。‘旧书’可实写也可虚写。过往的一切,无论个人的还是社会的,无论事大事小,都可比作一部旧书。翻开这部旧书,或回顾人生经历,或审视‘旧我’,或鉴往知来,或怀想美好的岁月……那些文化积淀和生活积累较为深厚的考生,自能如鱼得水,一展才华。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引导青少年远离现代社会的‘喧哗与骚动’,守一方静土,珍惜旧书,热爱新书,专心读书——这,正是‘旧书’的寓意所在,也应是青年一代应有的文化担当!”

至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以“科技的利与弊”等来向公众传导2012湖北作文题,实在有些言不及义。将“科技”当做关键词与核心,将“利”和“弊”作为两个向度,窄化了材料的含义,是一种浮光掠影的“浅阅读”行为。而如此粗浅地解读材料,自然会产生一个“天花板效应”,无疑会成为创作出思想深刻的高端作文的最大障碍。

三、炼识见思想,铸考场华章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人类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

我也一直有一个观点:作文的核心能力在于“识见”,即认知能力和见解。其内涵包括:①透视能力——能穿透现象看本质;②抽象能力——“把生活化为意念,把意念变为文字”的能力;③优选能力——比较鉴别、择优汰劣的能力;④迁移能力——思维中的由此及彼能力。炼识见的目标就是使“无识的变有识,少识的变多识,识浅的变深刻,带疵的变完善”。 以2012湖北作文为例,从“科技的利与弊”的浮浅阅读,到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守望与扬弃、回归与疏离、物质与精神(情感)等层面展开对“变”与“不变”的理性思辨,就是一个洞悉本质、识见深入的范例。

从作文生产的环节来说,审题与立意很基础、很重要,二者有区别但又密不可分。“审题”就是对作文题目或材料的审视,通过分析思考,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倾向,从而确定应该写的对象、范围或者重点,它是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审题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写作方向的正确与否。“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之后才是选材、谋篇、文体选择等环节。在审题、立意二者间存在一个有趣的关联:正确审读题目或材料,是立意的关键;而准确深刻立意的第一出发点又在对题目或材料的审视与揣摩。

叶燮在其《原诗》中提出了著名的“才、胆、识、力”说,“识”是审美判断力;“才”是审美表现力;“胆”是主体的自信力,建立在“识”的基础上,“识明而胆张”;“力”体现为作品的生命力。清代学者刘熙载也在《艺概》中说:文章的要点就在“识”与“才”。对于考场作文而言,“识”表现在“认题”之真——透彻理解题目,将题目的真正内涵发挥圆满;“才”表现在“肖题”之尽——文章符合题目要求,不说题外的话。无识难免胡言乱语,不得要领;无才难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备尝“离题”之痛。

在现实的写作实践中,如下情形并不鲜见:脱离题目(或材料),随意而为;朦胧感知,似是而非;片面读解,盲人摸象;只见现象,未解实质……这些恰好是高端作文的“杀手”。感此,笔者重申“审题、立意”须秉持的三项原则——整体性原则、多向性原则和优选性原则;也提出操作性很强的八大技法:理清对象(或要素);抓关键语句;洞悉本质;探究因果;辨明关系;明确褒贬;求同存异(多则材料);补偏救弊(寻找似乎“对立”材料的互补性)等,并以近年高考典题示之。

例1:(2012新课标) 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漏洞补好了。过了不久,船主给漆工送了一大笔钱。漆工说:“工钱已给过了”。船主说:“这是感谢补漏洞的钱。”漆工说:“那是顺便补的。”船主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所以我感谢你!”要求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理清对象(或要素):漆工、船主、孩子,补洞、送钱、生还。

例2:(2012上海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关键语句:“心灵中闪过的微光”、“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即灵感。

例3:(2011年大纲题)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

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假如你垫资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彩票在你手里,你怎么做?”调查引来16万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有28.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留给自己”;有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还有19.9%的人没做选择。——洞悉本质。不可简单地对应2001年全国题“诚信”与2009海南宁夏卷“善良与诚信”,要害在于材料后半的调查数据,因为大部分人认为应该或想“分奖金”,涉及一个“金钱、诚信与人格”的价值判断。

例4:(2012安徽题)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作文。——探究因果:为什么建议将“注意安全”改为“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二者有什么不同?

例5:2012湖北题(略)——辨明关系。

例6:(2012大纲卷)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作文。——明确褒贬。材料在叙述、说明、议论现象或事物时,会流露出作者或命题人的态度倾向:心跳加速、双腿发抖的“窘态”到稳当轻松的变化,显出“甩掉顾虑”的重要和必要。

例7:(2012广东卷)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求同存异。“异”在有人物成年学者与青少年之分、时间地点之分,“同”在“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例8:(2012江西卷)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补偏救弊。颇似2011年上海题“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以及2004年全国卷“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话题作文,这一类似乎“对立”的材料,都有道理,但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寻找二者的互补性才会更有思辨性。

篇5:湖北卷高考作文题:科技的利与弊

高考语文科考试已经结束,以下为20湖北高考作文题:材料作文《科技的利与弊》。

作文自选角度,一个话题引起讨论:科技的利与弊。书信可不可以替代?是改变还是不改变。(长江日报提供)

篇6:科技的利与弊作文

多年以前,人们开山挖矿、修建公路和铁路,大都是手工劳动,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为解决这些问题,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一生都置身于zhà药的研究。经过不断的努力,他终于研制出一系列安全可靠和威力巨大的zhà药。从此我们获得了一个造福人类、建设世界的的利器。他也被世人誉为“炸药大王。”

然而,炸药很快被运用于战争,并且不断改进,杀伤力越来越大,成为人类互相残杀的工具,大大加剧了战争的灾难。

对此,诺贝尔感到很痛心。他把发明炸药获得的巨大财富全部捐献出来,设立诺贝尔奖,奖励那些“给人类造福最大的个人和机构,”希望科技永远只造福人类。

同样的遗憾也发生在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身上。当他知道根据自己的理论制成的核弹,成为危害人类的“恶魔”时,他说:“我真痛心。”

这些伟大的科学家进行发明创造时是为了造福人类,没想到有的发明被一些人用来危害人类。

篇7:科技的利与弊作文

倘若中国的腾飞如滔天巨浪,那么科技水平的进步就是那层叠起的浪花。

或许神六的飞天已成为历史,或许探月的传奇已成为佳话,或许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已淡出视野……这一切的一切仅仅是科技浪花中的一栗。不必说太空的神秘发现使人赞叹,不必说传回的月球图片让人激动,单说那南极探索就已让人激情满怀,歌之舞之。科技巨浪热舞的乐章,仿佛就是雄鹰崛起的盛世华章,澎湃激昂。

科技无处不在。手机、电脑、MP3等数码产品,它们运用了材料学、人体工程学、电子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且不断推陈出新、更新迅速,深受各类数码达人的喜爱。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别小看这些原理看似简单且常见的交通工具,它们可不简单,如一辆汽车就有三万个零件,涵盖了人体工程学、材料学、空气动力学等领域。油、米、面,我们天天在吃,但其中的农业科技、农机科技等,我们曾去关注过吗……说穿了,我们相知吃的东西,穿的衣服,看的书,用的器具、玩的游戏……其中都能看见科技的身影,现在的我们,特别是城市里的人,如果离开了这些科技,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但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可曾想过:当林立的高楼多于在庾之栗粒时,哈药总厂的污水已悄然排入清澈的河流;当高速公路与立交桥多于架梁之椽时,黄河于长江之水已渐渐干涸。当繁华与飞速的增长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时,又有谁听到了来自罗布泊的叹息。

科技的高速发展无可厚非,改善民生亦不许任何指责,然而我们是否该停下来静心自省,难道这一切都要以鄱阳湖的干涸做为代价吗?干裂的土地,深深的条纹如我数干枯的手,紧紧握住我的心,不能跳动,湖中长满的稻草,不似青天大树,却指天而问,那么刺眼,有那么狂傲,曾排名世界第九湖的鄱阳湖,因为人类的发展正在飞速“减肥”。仅一年就瘦身1/4,看着自己的姐妹干涸,重蹈自己的覆辙,罗布泊,她流泪,然而却只化为一粒沙土,淹埋在沙漠中,罗布泊轻轻叹息。

罗布泊叹息着,回想着当初一位黄发老人用苍劲的手在罗布泊种上轩辕柏,面对如今沟壑万千的黄土高原,面对昔日树林阴翳化为今日的黄沙漫天,罗布泊悲伤的叹息。

篇8:高考作文:科技的利与弊

关键词:高考,临摹,写生,专业训练,利弊

在目前的美术高考大改革中, 高考指挥棒的威力随处可见, 为能体现出高考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这种规范化考试让默考成为时下各省联考和各高校选拔美术人才的重要 (甚至是唯一) 方式。在针对这种默考的教学训练中, “临摹训练”也就成为当下许多美术教师和培训机构最有效、最重要的训练方法。此时, 本应在此基础训练中以写生为主的教学训练方法已变得可有可无了, 这种过度的夸大临摹训练的作用和效果及过度单一的使用, 必定会给美术行业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打击。虽然我们说“临摹训练”是必须的, 也是最容易看见成效的, 但有利也有弊。

一、临摹训练的优势

临摹训练自古有之, 中外有之。临摹以学习传统为主, 也称为“师古人”, 写生以学习自然为主, 也称为“师造化”, 可见临摹训练是学习美术的重要手段。

第一, 临摹训练可以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少走弯路, 能更好的继承优秀的传统技法, 可以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古今中外不少艺术家的成功经历证明, 临摹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 临摹训练可以让学生从优秀作品中直接吸收到营养, 从临摹的过程去感受、去分析、去领会, 整个临摹的过程其实就是模仿和初步再创造的过程, 是情感体验和再生的过程。

第三, 临摹训练避免了许多盲目的摸索, 机械单调的表现手法, 从优秀作品中学习到更多的绘画语言, 学习到一种作品的精神表现, 从而揭示艺术的真谛。

第四, 临摹优秀的作品, 就好像走进了艺术家的心灵, 和他们面对面地进行交流, 为自己今后的创作打开了一条更加顺畅的道路, 铺设了一条捷径。

第五, 临摹优秀的作品, 就好像在拜师学艺, 初级阶段的临摹虽然没有学到作品的实质和内涵, 至少给自己的创作指明了一条明确的前进方向。

二、临摹训练的弊端

虽然临摹训练有诸多的好处, 但是, 临摹训练不可以取代写生训练, 更不能取代创作。临摹训练只能是一种学习的手段, 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和体验的一种方式。如果过度的夸大临摹训练的作用和效果及过度单一的使用, 必定会给美术教育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它的弊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 在临摹训练中, 教师把范画 (或步骤图) 当作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挂图一样的最直观的辅助教具, 成为学生模仿的样板, 用范画临摹代替了对实物的观察与写生。

第二, 在临摹训练中, 学生没有直接观察和触摸物体的体验, 认识不到其真实的结构和物体的质感、量感、空间感。

第三, 临摹训练如长期、单一地进行, 必然导致学生视觉感官能力的退化, 限制学生手和大脑的发展。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学生, 即使成绩再好, 也只能“依葫芦画瓢”。一旦离开范本, 面对实物写生和进行记忆画创作, 就会一筹莫展。

第四, 单一地临摹训练, 使他们有眼睛不会看, 有脑子不会想, 有手不会画, 只能照着教师和古人的范本模仿描画, 在作画过程中缺乏创意, 逐渐失掉自我。

第五, 、范本就好像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标准答案”, 势必严重束缚学生的创作思维, 影响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 将使学生作业出现“千篇一律”的雷同。

三、克服临摹弊端的策略

要克服这一弊端,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临摹训练是写生训练的手段, 写生训练是临摹训练的目的。把临摹训练当作美术学习的开始, 通过临摹训练接触美术, 了解美术。

第二, 临摹训练到达一定的程度之后, 就可以转入写生训练, 越往后, 就越要以写生训练为主, 通过写生训练发现问题, 再在临摹训练之中学习一些方法, 向教师请教,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绝对不是为临摹而临摹。而是在临摹训练中体会写生, 熟悉写生。然后通过大量的写生训练来消化, 熟练掌握。

第三, 把临摹训练、写生训练和创作训练结合起来, 不能用临摹教学替代写生教学和创作教学, 注意引导和保护学生创作才能的发展。

第四, 指导学生在临摹训练时设想一下画面中的物体在真实生活中应该是怎么样的?作者是如何将生活中的对象“翻译”成画面的形象的?现在再把它“翻译”回生活中的原貌加以认识。

第五, 根据范图的构图样式, 摆一组相同的静物, 或者把学生带到范画中描绘的实际景物面前讲解范画。通过将自然景物与范画形象进行参照对比, 让学生发现艺术与生活的区别和差异, 感悟作者创作中的独特处理技巧, 这样从临摹中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第六,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临摹、写生训练习惯, 促其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 注重积累训练经验, 形成良好的美术学习兴趣, 树立自信心, 从而克服自暴自弃心理, 在有限的时间上科学有效的掌握训练方法, 提高专业水平。

我们相信, 只有把临摹训练和写生训练、创作训练科学有效的结合起来, 灵活运用, 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 美术院校的殿堂永远会向着勤奋努力的学生们敞开。

参考文献

[1]孙永惠.美术教学不宜从临摹入手.美苑, 1985

[2]宋东梅.浅谈范画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中国美术教育, 2000

篇9:浅析初中作文模式化教学的利与弊

一、作文模式化教学的好处

(一)养成规范写作的习惯

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其思维还没有从小学阶段简单的作文教学中转变过来,面对初中阶段比较复杂的作文结构以及较多的字数规定,他们难免无所适从,以致形成了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教师采用模式化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一个作文的固定结构模式使其依式成文。学生能够在模式化作文的训练中,逐渐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形成规范化的写作习惯。比如记叙文“我的朋友XX”的写作,教师可以规定学生写作的段数为四段,中间两段在“自信、善良、乐观、坚强”等形容词中任意选取两个对朋友进行描述,并筛选一些典型事件进行例证,丰富文章内容。从而使学生思路清晰,逐渐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流程,并在多次规范化的练习之后,养成分结构写作的思维模式,改变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提高写作的自信,逐渐掌握初中阶段作文写作的技巧。

(二)奠定作文创新的基础

初中模式化教学的精髓在于模仿与借鉴,只有在恰当的模仿与借鉴优秀作文及名家名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作文创新。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优秀作文的格式、内容、结构以及行文思路,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创新,在不脱离作文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技巧地将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应用到作文写作中去。因此,初中阶段的作文模式化教学能够通过优秀作文的展示,帮助学生了解基本行文结构,在明确大致结构后,才能在模式框架内进行创新,促进学生的文思不断涌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总之,作文模式化教学只要善加利用,不仅不会抹杀学生的创作个性,相反,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还能帮助学生夯实作文基础,提高作文创新意识。

(三)提高作文应试的能力

作文在中学语文考试中所占的分值比较高,日常作文教学最终目的也是为应试作文服务,所以提高学生作文应试水平的有效方法就是掌握不同文体的基本结构,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篇模式化作文,因此,教师采用作文模式化教学对提高学生作文应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固定的作文模式能帮助作文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理清思路,进行层次分明的写作,改善他们面对作文题目无所适从的情况,至少使其作文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段与段之间中心明确。而对于一些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作文模式化教学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他们在不脱离文体基本结构的基础上,锻炼其创新写作的能力,所以,作文模式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整体的作文应试水平。

二、作文模式化教学的弊端

(一)重模式,轻能力

写作是一种综合各种思维活动进行观察、构思、成文的过程。如果初中阶段的教师过于依赖作文模式化教学,重模式训练,轻能力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简单套用模式的习惯。虽然这对刚入初中的学生有一定的益处,但是随着课程内容的加深,初中生的写作能力也应该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以促使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作文模式化教学会使学生养成懒惰心理。在作文训练时套用现成的材料或模式,其阅读、观察以及思维能力都难以提高,学生不愿意主动去观察周围环境以及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其作文成绩虽然因为套用优秀作文模式不至于太低,但是也难以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所以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作文模式化教学,写作初期可以通过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化写作,但是在一段时间后,应该放手让学生通过积累的作文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创新能力。

(二)重共性,轻个性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初中生都把模式化作文写作当成提高作文成绩的捷径。而初中教师采用的作文模式化教学中也经常把一些历年中考优秀作文向学生展示,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和借鉴。由于学生的作文基础不同,作文基础较好的同学知道如何灵活运用优秀作文中的行文思路与技巧,而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只会模仿优秀作文表面的一些东西,所以造成了现阶段作文考试中文体内容大同小异。学生的作文共性特征突出,缺乏个性思考,使评卷人员对这种千篇一律的作文产生倦怠,最终影响其语文整体成绩。应试教育下的作文模式化教学没有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基本需求出发,忽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教授的程式化内容过多,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和语言会在长时间的模式化教学中被抹杀,不利于作文创新。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的作文模式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规范写作的习惯,奠定作文创新的基础,提高作文应试的能力。但同时它也有重模式,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的弊端,所以要分析其利弊,扬长避短,科学利用,逐渐提高初中生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洁.初中作文模式化教学利弊谈[J].中学教学参考,2012,(28).

[2]王云兴.初中生作文模式化的应对策略[J].学园,2013,(35).

[3]吴建刚.理性看待作文模式化现象[J].华夏教师,2014,(03).

篇10:科技的利与弊作文

这个问题有着巨大的争议,一方认为这个科技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例如支付宝让人们的支付更方便,微信让即使相隔千里的人也能联系;一方认为确实带来了方便,但也有坏处,例如现在的孩子们沉迷网络游戏,而且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们学习网络上不好的东西。确实,这两方面都说的很对。科技是把双刃剑,带给人们好处的同时也在危害着人们。

我个人的见解,科技的利是远大于弊的。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扫码就能支付,饿了可以点外卖,出门可以预约打车,国外的东西也可以快递过来。这些事情,放在几百年前是人们想都不敢想的。而且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们也有了就业的机会,可以送外卖送快递开店铺等等。至于弊端我们不可能完全避开,但我们可以尽量较少的接受那些危害。

篇11:科技发展的利与弊作文

纵观人类千百年来的历史,从石器时代就开始,人类不断发明了各种铁器,到十九世纪初的蒸汽时代,人类的科技已经开始有了逐渐的起步。而到了如今的信息时代,高楼林立,人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生活也比以前更加方便。

我们经常使用的网络有着许多的便利。如今是信息速度膨胀的时代,想要在信息世界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一定要好好利用网络。在以前,如果想要具体了解一些什么知识,就要到图书馆去一本一本的查阅书籍,但是现在有了电脑,我们就能省去很多的时间,而且在电脑上了解到的东西也十分全面。再者,网络给了我们交流的平台,就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校讯通,这个地方有许许多多优秀的朋友,我们在这里不仅是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认识了更多的朋友,社交能力有一定的提升,难道网络给予大家的便利,还不够吗?

没有科技高速发展的古代,人们迷信鬼神之说,认为人的一生是由天定的,命运是由老天掌控的,但是在现代,人们证明了迷信思想是不可取的,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决定自己的将来;在古代,假如人得了重病,医生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病人死去,而如今,科技的发展也带领着医学一路向前,许多古代人看来的疑难杂症都应经被解决,医疗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当然,这还只是冰山一角,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无尽的便捷。如果说科技的发展是错误的,那么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为什么投身到科学事业,将自己宝贵的一生献给科学,牛顿、伽利略、爱迪生、居里夫人…这些名人难道无法判断自己所选择的事业是否正确吗?他们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难道没有意义吗?

篇12:科技发展的利与弊作文

在同学们紧张的注视下,台上的“法官”一声令下:“拉桌子。”顿时,全班连成了一列火车,一排排桌子左右分开,教室中间空空一片。大家把自己昨天搜集的资料放到桌子上,个个都跃跃试试。

“一二组为正方,三四组为反方,现在选四位辩手。”“法官”开始点辩手。选中的就开心的“耶”一声,没选中的就哀声叹气。

期待已久的辩论赛开始了。首先由正方一辩提出观点:“我认为如果没有科技发展,那我们就和原始人没有区别”

“停停停!”“法官”说,“陈述观点!”

一辩恍然大悟:“我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于弊。”

现在由反方一辩陈述观点:“我认为科技发展弊大于利,因为科技的发展污染了环境。”

现在由正方二辩列举事例:“卫星的发射使人们能够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所以科技的发展利大于弊。”

接着由反方二辩反驳:“科技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导致环境污染,所以弊大于利。”二辩接着黄欣然的观点往下说。

正方三辩死守观点。大家望着三辩,期待他的反驳:“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科技”

辩论赛从辩手互论到自由辩论,再到交换观点反着辩,场面好不激烈。最后,有四位同学还获得了“最佳辩手”的称号。辩论赛伴随老师冷静、清晰的总结语画上句号。

通过这场辩论赛,大家对科技的发展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大多同学有了深入的了解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科技也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要有弊。我们既要学会客观、辩证地看待科技发展的利与弊,也要明白人类只有正确地控制和掌握,学会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科技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篇13:集体备课的利与弊

集体备课之利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全册教材的内容分给多位教师去备, 每位教师分担其中的一部分任务, 无疑给教师们减轻了负担。有一位语文教师仅用一个晚上 (时间不久, 大约两个小时) , 就在电脑上把分给自己的备课任务完成了。这实在是很方便很快捷啊。

二是有利于检查评分, 缩小教师备课质量 (检查常常是以打分数来衡量) 的差距。无论学校组织检查, 还是县教研室组织检查, 都有这方面的优点。

除了上述之外, 还有什么可以算作是集体备课之利的话, 只有靠笔者去继续探索和发现了。

而集体备课之弊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大概有以下这些吧:

一是培养了教师们的懒惰情绪。现在, 一般学校都配备了电脑, 老师们备课绝大多数都是从电脑上下载的, 有的漏洞百出也不予以纠正, 就是有的教师有点儿自己的东西要备进去, 自然就慢了速度, 影响备课组长的统一装订成册而以备学校或教研室的检查, 因此只好割爱罢了。

二是增加了打印室的负担。学校打印室有专人负责, 为学校打印表表册册, 这制度那方案的就够得一忙的了。可是各科教师备的教案, 都要到打印室请人打印, 打印者往往忙得连吃饭都顾不上。

三是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教师们备好的教案, 由打印室专人打印, 操作技术上不出问题, 但一次性打印份数太多, 难免机子出毛病。这样就必须请师傅来维修机子, 增加了学校的开支;如果是由任课教师们自行去打印则更糟。此外, 爱好的教师发现打印教案中有错误, 要予以纠正, 就得重印, 那么已印的份数就全部作废。打印室里的废纸篓里常常是装得满满的。这不是浪费又是什么呢?

四是弱化了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汉字书写能力, 进而对学生的汉字书写教学带来影响, 也即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现在, 广大青年教师中, 尤其是在近几年就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汉字写得漂亮的并不多, 还有相当的部分过不了汉字书写这一关。又加上现在各科教学都提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这本来是好事, 但由于相当多的教师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认识有失偏颇) , 一节课下来教师在黑板上没有写或者写得相当少。长期这样下去, 就是有点汉字书写基本功的教师也会今不如昔, 更不要说还过不了汉字书写关的教师了。关于这一点, 我们不能小视。大家知道, 魏巍《我的老师》一文中写到:“即使她 (蔡芸芝先生———笔者注) 写字的时候, 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 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这应该引起我们当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的举手投足对学生都起到了影响, 更何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写字”教学呢?所以说这也是削弱了爱国主义教育啊!

五是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集体备课的教案, 由备课组长统一装订成册之后, 有的教师奉为至宝, 在课堂上照搬, 教师念得口干舌燥, 学生却恹恹欲睡, 还谈什么教学效果呢?

从上述情况来看, 集体备课之弊是远多于其利的。所以, 笔者认为我校取消集体备课确实是一项明智之举。不过, 取消集体备课以后, 又得看教导处如何指导老师们备课。不然的话, 一味地按教学参考资料照抄, 那又将真正的备课曲解了。

篇14:吃素的利与弊

一、长期吃素的好处

1、有助于增强消化功能:植物性食物易消化、好吸收,其含有的植物纤维还能起到防止便秘、增强肠蠕动的作用。

2、可以延缓衰老:由于动物性食物中含有一定的脂溶性毒素,人吃了这些毒素会加重肾脏、肝脏等排毒器官的负荷,使人体极易衰老。因此长期吃素有延缓人体衰老的作用。

3、有宁神健脑的作用:健康人的体液呈弱碱性,而蔬菜、水果、海藻、五谷等植物性食物也多为碱性。因此长期吃素有净化血管、宁神健脑的作用。最新研究表明,经常吃素的人的反应力要比非素食者高2倍。

4、可以防癌抗癌:临床研究发现,素食者的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病率要比非素食者低70名,这与其经常吃高纤维的蔬菜和水果等有关。

5、可以减肥瘦身:植物性食物所含的热量大多较低,因此长期吃素有利于人们避免肥胖和保持体形。

6、可以美容养颜:人的皮肤之所以会变得粗糙多是由于人体内残余毒素的侵蚀所造成的。而这些毒素的主要来源就是肉、鱼,蛋等动物性食物。因此长期吃素有助人们保养皮肤。

7、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由于植物性食物中不含有脂肪、胆固醇等能对心血管构成威胁的物质,因此,人长期吃素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8、有利于养护肾脏:研究发现,对于普通人——尤其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长期吃素可以减轻其肾脏的负担,起到养肾护肾的作用。

二、长期吃素的弊端

1、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由于植物性食物中大多只含有不易被人体吸收的非亚铁血红素,因此长期吃素的人极易患缺铁性贫血。

2、容易引起维生素B12缺乏症:由于维生素B12几乎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因此长期吃素的人通常都会患维生素B12缺乏症。

3、容易导致缺钙:植物性食物中钙的含量要明显低于动物性食物,加之素食者很少会经常喝牛奶,所以长期吃素的人大多都缺钙。

4、容易导致缺锌:锌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和性欲。植物性食物中锌的含量极少且大多不易被身体吸收,因此长期吃素的人容易缺锌。

5、摄入的热量过低:植物性食物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要明显低于动物性食物,而且植物蛋白的质量和赖氨酸含量也要比动物蛋白差一些。因此,长期吃素会给人的生长发育或活动带来影响。

鉴于吃素有上述的利与弊,专家给完全素食者(不吃任何动物性食物的人)提出了如下建议:

1、应尽量以小麦面包、粗粮等作为主食。

2、由于黄豆、毛豆、绿豆或豆腐、豆干等豆类食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完全素食者可经常吃一些这类食品,以补充其体内蛋白质的缺乏。

3、多吃一些腰果、花生等干果类食品,以补充身体所需要的热量。

4、每天至少要吃4~5种蔬菜,并应多吃一些含铁量高的水果,如番茄、猕猴桃、葡萄等。

5、不要为了让素菜更有滋味而多用盐、糖来烹调,素食者也要坚持少盐、少糖的饮食原则。

6、吃素者可适当地吃一些维生素B12,以补充其体内该种维生素的缺乏。

篇15:初中作文:科技发展的利与弊

电脑减轻人们许多负担,它可以帮我们节约很多时间,以前写资料、报告要好几个小时,可如今我们有了电脑就事半功倍了。现在无论

是年过6旬的老人,还是6、7岁的小孩都开始学习电脑。电脑在为我们带来好处时,也顺便带来了坏处,有人为了电脑寻死寻活。大家说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游戏和上网聊天。有的人沉迷于电脑游戏而无法自拔而导致,有xie为其自杀,有的为其和家人吵架,有的甚至因为电脑游戏而杀死自己的亲人。多么可怕,可这是千真万确的事,但是普遍的人认为还是上网聊天。但也有人为这一说法打抱不平。

人类发明电脑是为了为人们提供方便,随之又发明了上网,接着又有了聊天室,一开始它是为了让五湖四海的朋友认识,也是为了人们放松,可后来就有人因为上网聊天而放弃学业,有的人可以说是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为了拿钱上网吧便伸手想家长要,家长为了让他们回头不肯给,可得到的确是孩子的拳打脚踢,有的10多岁的孩子因为家长bu肯给钱,竟然亲手杀害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这可都是白纸黑字的事啊,也有人因为和网友很谈得来便约出来聚会,可是当见了面后,有的是被洗劫财务,有的被拐卖了。但是并不shi所有人都会落次下场,有的人他们有自制能力知道什么为重,所以只把上网聊天当作一种消遣,可以找一些网友发泄一下。

因此,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好也有坏。好和坏都有使用者自己来决定的。科技发展也是如此,它的利弊也是由使用

篇16:科技的利与弊中考作文素材

电视,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网络,给了我们无限的空间;短信,传递着人间的温情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请以______改变了我的生活为题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所填词语要与科学技术有关。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与本人相关的人名、校名。

——20重庆市中考作文题

(B)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篇17:科技发展的利与弊作文

随着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美好科技也起来越发达,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的问题。今天,老师让我们展开了一场关于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的辩论会,但我还是觉得利大于弊,所以我当了利(正)方者,老师是裁判。

辩论正式开始。首先由我方张优说:“现代 的科技发展起来越发达,生活越来越美好,我们能吃上现代的优大米,有了汽车电灯。”反方人员郭润芳站起来说;“但是,现在也有些废水污水排到农田里,有些水稻已经受了污染;汽车 、电灯都要很特殊的材料,所以我们国家的大量矿产品很浪费。”我方的徐晗林说:“现在的科技发展,大家吃的大米全都是经过安全检查才在市场上卖的,保证了人们的食品安全;而且现代有了造纸术,让我们能更好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反方的朱洞阁站起来说:“现在的纸大家都很浪费,总是扔得哪里都是,现在就是因为有了造纸技术,加上大家的浪费,根本就是在破坏森林咞!还有现在的天气变暖,使海平面上升,日本都快要淹没啦!”曹一喆说;“不要为日本着想,现在科学家们也都想方设法地去补救。前一次的阳光少年报上还说了,全国要花几十上亿去让南极与北极冻起来,把海水抽撒到空中,再用机器将变成雪花落下来,虽然要花点时间, 但总比让它化下去的好啊!”然后班里你一句我一句的,大家为此事争吵不休。这时,老师进来了说:“肃静、肃静”。这欠的辩论会并没有辩出胜负,有利也有弊,只能等你们好好学习,将来为我们的社会去创造出更高的科技技术,让利更大些吧!

本次辩论会上,同学们都唇枪舌战、剑拔弩张直射中心,但并没有分出胜负,所以我们以后要好好学习,就如老师说的那样,将来发明出更多利的产品。

篇18:泔水养猪的利与弊

饭店里的泔水由于价格低廉、来源广泛,被许多养殖户用作养猪饲料。据报道,全国300多万家宾馆酒楼每天产生的泔水多达6 万t,仅昆明市600多家宾馆饭店每天就有60 t泔水(含废油30%)[1]。昆明市西山区黑林铺镇2001年出栏的5 000余头肥猪,绝大部分以餐馆泔水为主要饲料[2]。据调查,泸西县中枢镇具有一定规模的猪场26家,其中用泔水饲喂或用泔水替代部分饲料的就有23家,占88.5%。

1 泔水喂猪的有利方面

(1)节省饲料成本。泔水价格低廉,可作为养猪的主要饲料。(2)保护环境。据了解,现在的垃圾站对泔水的处理也是非常头疼,处理起来不方便。泔水的不合理处置致使臭气熏天、空气污浊,同时引来了蚊、蝇、虫、鼠,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当泔水被长期大量排入下水管道后,对土壤、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利用泔水喂猪后对环境的污染就会减少。

2 泔水喂猪的不利方面

由于泔水直接被人们收集喂猪,而成为传播疫病的重要隐患。据有关资料显示,泔水未经科学处理就喂猪,会感染一系列传染病,特别是大肠杆菌病、结核病、链球菌病、乙肝等传染病,严重威胁着公共卫生安全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泔水猪肉食用者还易感染旋毛虫病、钩虫病和绦虫病。特别是用生的动物下脚料喂猪,易使猪感染住肉孢子虫病(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人食用就会染上住肉孢子虫病[3]。有的泔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洗涤剂,容易破坏饲料中的营养成分,特别是对维生素的破坏。长期单独用含有洗涤剂的泔水猪易造成营养不全,仔猪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发病率提高。

3 泔水喂猪应注意的的问题

3.1 清除异物并鲜喂

当天的泔水当天喂。泔水中的碎碗片、清洁球、牙签、贝壳、塑料袋、细绳、烟头、菜根、粗大坚硬的鱼刺要挑出。另外,如果泔水滞留过夜,要将其中的菜叶剔除,以免产生亚硝酸盐中毒。

3.2 泔水不宜喂乳猪和断奶仔猪

因为乳猪和断奶仔猪消化能力差,食后易拉稀,影响生长。用泔水饲喂育肥猪、怀孕母猪、哺乳母猪效果较好。

3.3 煮熟饲喂

泔水中常存在一些生肉及动物内脏,要彻底煮熟后才能饲喂。

3.4 不宜单喂

泔水中常拌有吃剩的酒、盐或酱油,当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对猪产生毒害作用,发生酒精中毒、食盐中毒等[4,5,6]。应根据泔水质量搭配一些青粗饲料和精料,如玉米粉、糠麸、草粉等。这样也有利于大便的排除,避免便秘的发生。另要保证充足清洁的饮水,供猪自由饮用。

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和经验证明,用未经科学处理的泔水喂猪,不但会影响养猪业本身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造成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所以,养猪场利用泔水喂猪应慎重考虑。

参考文献

[1]何锦珠,董兆华.饭店泔水喂猪“四不可”[J].畜牧与兽医,2004,(5):13.

[2]李春来.泔水喂猪“八戒”[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2,(8):30.

[3]邱怀文,张静.泔水饲喂家畜的利与弊及其改进措施[J].养殖与饲料,2007,(11):65~66.

[4]王长义.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泔水喂猪[J].养殖与饲料,2007,(4):70~72.

[5]邱怀文,张静.泔水饲喂家畜的利与弊及其改进措施[J].中国猪业,2007,(5):25~26.

上一篇:土石方分包协议下一篇:小学数学作业质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