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的利与弊

2024-04-18

人工智能教育的利与弊(通用11篇)

篇1:人工智能教育的利与弊

提到人工智能,可能众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机器人,因为在各种文学著作、电影、电视剧中人工智能的形象以机器人居多。人工智能并不是局限于机器人这一个品种。理想中的人工智能应该是包含着各种形态的智能体,以我们人类可见可概括的形体来说,可以是计算机程序、机器人、车载硬件、甚至是芯片,而人工智能就存在与这些硬件当中的软体内。小编突然想起一部玄幻小说,里面的超强外星造物就是一个光球形态的人工智能,能分析地球的语言和行为模式,快速的用低维度的表达形式来转述它高维度的思想,是小说里面的主角制胜法宝。也许人工智能发展到那一阶段,确实就是比人类维度要高出许多的“生物”了。

现代有很多科技大佬已经开始呼吁,要我们小心人工智能。这肯定不是空穴来风,毕竟这些已经站在科技界顶端的人看到的东西就是比普通人要长要远的。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我们想要利用人工智能的便利优化我们的生活的同时,还是有一部分精英人士是在高度警惕这些人工智能,毕竟可是顶着人类灭亡这种风险啊。当人工智能处于一个低级阶段的时候,人类可以让人工智能来代替人类进行一些需要基本思考的工作,比如记账,审计,阅读,还有风险更低的体力劳动,人工智能是可以通过自己分析预判来减少风险的。虽然可能会带来大量的失业,但是这本来就是社会前进必须经历的过程,当新技术被发明出来时一定会影响某些群体的既得利益,然而只要这个前进的方向是对的,也就无可厚非了,毕竟被取代的是所需能力不高的工种,只能怨自身没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了。

当然万事皆有利有弊人工智能技术也不例外。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化,将极大提高生产率,节省劳动成本;通过优化行业现有产品和服务,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也带来了近期和远期的风险。在不远的将来,那些重复、耗时、乏味的工作;在快速变化的复杂环境中进行的工作以及超出人类极限的工作,都有可能被人工智能系统所代替,从而冲击劳动力市场。可以预测,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多数人的智能将低于或接近人工智能的水平,如果没有政策的有效控制,财富就会集中到少数智能超过人工智能的人手中,这将进一步扩大社会的贫富差别,引发社会的撕裂。

无论如何,人工智能已经慢慢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甚至是思想...但既然人工智能时代来了,我们也无所畏惧!因此我们人类继续探索、前进,也无需畏首畏尾,只管一路向前!

篇2:人工智能教育的利与弊

说到网络,它可是智能手机的一大帮手。有了网络,智能手机可谓如虎添翼。我们上网传真详细资料,解答疑难题目;我们上网购买各种物品,享受送货上门;我们上网欣赏影视作品,感悟艺术结晶……真是无所不能。还有最重要的一项——随身支付。仅仅只需出示一个二维码进行扫描,“钱包”就会自动付款,别提多方便了!有人感叹“手机在手,任我乱走”,因为手机小巧轻便,能随身携带,自然得如此感悟。

危害最最大的,还是沉迷网络。大人们刷朋友圈、追剧,孩子们玩游戏、聊天,不仅对身心无益,还关闭了与他人沟通的心灵之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在玩手机”,网友们的玩笑真是一针见血。特别是没有自控力的孩子,极易被网络所诱惑。依然是去年的一条新闻:年仅十岁的一个小男孩用手机给游戏、直播平台充值了近千元钱,父母一直被蒙在鼓里。这是多么令人惊诧的事!

那么,智能手机的利弊究竟哪方占上风呢?大家都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论。我想总的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毕竟智能手机虽有这样那样的隐患,但只要具备安全意识,拥有自控能力,智能手机一定能更好地造福人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帮助。

提起智能手机,就不能不说它们强大的通讯功能。先不提基本的接打电话、收发短信,光是通讯软件的种类、数量就足以让人眼花缭乱了。近几年,微信、QQ、陌陌等社交软件在大众间风靡一时,使人们的交往圈迅速扩大。无论身处何方,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加网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但既是双刃剑,必有弊端。去年,三星手机“爆炸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关注。试想一下,放在身边的手机摇身一变成为定时炸弹,那有多可怕啊!还有网络诈骗,在骗子的花言巧语下,受害者头昏脑涨地被骗走了数额不等的钱财。

篇3:浅议赏识教育的利与弊

关键词:赏识教育,利与弊

赏识教育是我国近几年中小学一直提倡的教育方式, 也称为激励教育、夸奖教育, 其本质是肯定学生, 通过各种手段,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而挖掘其不断进取的信心和潜能。作为家长, 曾接受过孩子学校举办的实施赏识教育的培训;作为教师, 在二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 一直有意或无意且有区别地采用赏识教育。综观二十余年的赏识教育实践, 认为赏识教育有其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但若滥用赏识教育对学生也是无益的。

一赏识教育的实施途径和积极因素

要实现成功的教育, 教师进行适当的赏识是核心。教师实施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差异, 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并提供展示的平台。

1. 赏识教育的原动力——爱心

子曰:“爱之, 能勿劳乎?忠焉, 能勿诲乎?”没有爱, 就不会有创造的喜悦, 不会创造喜悦, 对教育、对学生就没有爱的情感。良好的教育是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所以, 教师要有博大的爱心, 真实的情感。博大的爱心, 真实的情感, 是赏识教育的原动力。用一颗善良的心启发学生、诱导学生, 使学生成为自强、自立、自信, 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赏识, 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 就是学会爱。

2. 实施赏识教育的最佳途径——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是使其成才的有效途径。高尔基曾说:“只有满怀自信的人, 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 并实现自己的意志。”作为教师, 尤其要关心学生的人格尊严, 让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尊严感,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我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公民、好学生, 是父母的好儿女, 是一个有崇高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善的人, 是一个能成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的人。所以,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 尊重和欣赏学生, 使学生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 这是作为教师要遵循的教育规律和不能忽视的教育原则。

3. 赏识教育的感情基础——信任学生

新世纪、新时代需要充满自信、性情开朗而又有能力的人, 一个学生时代就自卑、性格懦弱的人, 很难立足于未来的社会。因此, 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 因材施教、不轻易批评学生, 让学生有尊严地学习生活是赏识教育的感情基础。

4. 实施赏识教育的点金术——肢体语言

赞美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用语言、用眼神、用适度的动作。用适度的动作表情更容易使学生感动, 让学生产生超乎寻常的积极性。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对学生要多一些关注的眼神, 给予学生一种嘉许。面部表情是心灵的显示器, 微笑时的赏识是一种肯定, 严肃时的赏识是一种激励, 学生需要微笑, 需要掌声;教育需要微笑, 时代更需要微笑。

总之, 只有辩证地看待赏识教育, 科学地运用赏识教育, 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去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才能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二赏识教育存在的误区和弊端

教育是一门艺术。赏识教育是育人成才的手段、方法, 而手段和方法是技术, 当手段和方法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是艺术, 所以赏识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赏识教育绝不是无原则的赞美和表扬, 更不是功过兼包。在实施赏识教育时, 要对不切实际的夸奖和宽容进行反思。

1. 赏识教育的情感误区——溺爱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居多, 家长的注意力和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 家长认为孩子成功就是家庭的成功, 所以有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殊不知, 这种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会让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的性格, 在孩子心中形成什么都可能的概念。因此, 只要孩子渴望得到的, 就会毫无顾忌地去抓去取, 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 一切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代替, 甚至把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都看成潜在的危险, 孩子的全部探索变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属活动。由于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 动手能力大大减弱。过分赏识, 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 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益。

2. 赏识教育的另一误区——平等

有时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会违心地共同批评或共同表扬孩子。在一群孩子中, 有的孩子做得对, 有的孩子做错了, 甚至还违反道德和纪律, 但有些老师为照顾大多数学生的表现, 担心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伤害他们的自尊, 总会说:你们都不错, 都是好孩子。看似平等的教育, 其实忽略了某些孩子身上的缺点和错误。做错的孩子会认为滥竽充数也可以得到赏识和表扬, 而做对的孩子会产生消极情绪。从教育的终极目标来看, 这种做法是教育上的短见, 教育功能上的舍本求末。而这种平等赏识的误区, 在公开课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无论学生的思考和回答正确与否, 老师的评价都是“很好”、“不错”、“有见解”, 或不作评价, 几乎听不到一句对错误观点的评价, 让学生不知道自己观点的对错。这种无节制的表扬, 会使学生滋生虚荣、自负、骄傲心理。在进行赏识教育时切忌为赏识而赏识, 以致忽略了对错误观点的批判, 失其公允。

总之, 教师进行适当的赏识教育, 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并有所收获, 走向成功所必需的, 但无原则、无规范、不恰当的赏识, 也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相背。乔叟说:“怀疑一切与信任一切是同样的错误;能得乎其中方为正道。”因此, 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时教师务必把握好“度”。

参考文献

[1]东子.求求你, 表扬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1

篇4:谈智能抄核的利与弊

一、智能电表的功能以及应用智能抄核的优势

智能电能表是一种先进的电气设备,其是科技不断进步的产物,将其应用在智能电网中,可以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也可以及时检测出系统存在的故障,从而尽快的解决故障问题。智能抄核是供电公司营销的重点工作之一,很多供电公司在制定2015年营销方案时,都将智能抄核作为工作的重心,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制定应用的计划。智能电能表可以自动计算电费,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可以实现自动核算。智能抄核由于上线的时间比较短,很多抄表人员对这项技术应用不够熟练,所以,电力企业加强了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了智能抄核的好处与应用优势。抄表人员熟悉智能抄核技术的应用流程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智能抄核可以避免抄表熟练或者重复抄表情况额发生,将其应用在智能电网中,可以自动筛选出用电信息异常的用户,从而对其用电情况进行反复的核对,实现了过程控制。智能抄核与传统的抄核技术相比,增加了补炒的功能,可以对电网数据进行复核。智能抄核系统在实际运行时,降低了故障出现的概率,收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大力推广。

二、智能电表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弊端

智能电能表应用在电网中,可以解决传统抄表系统存在的缺陷,但是应用智能抄核技术也存在弊端,比如在线路较长的区域电网中,应用智能电表,会出现电表载波信号不清晰的问题,信号断断续续,会影响电表的计量,出现表计分散的情况,这影响了电能表采集的完整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工作人员会在电网中安装信号中继器,这增加了智能抄核技术应用的成本。在智能电网中应用智能电表,还会出现终端模块不兼容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电力企业没有做好模块版本的更新工作,模板的型号也不符合电网运行的要求,所以,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会将用户终端安装在变压器的低压线路上,这有利于提高数据采集的质量。在应用智能电能表时,还会出现无法远程操作的问题,智能电能表对信号的质量要求比较高,需要保证信号的稳定性,还要避免系统出现崩溃,电力企业需要加强对电网的监测,保证信号的稳定性以及顺畅性。

三、促进智能抄核技术推广的措施

1、加强对智能电能表的质量控制

智能电能表的质量影响着其功能的发挥,为了避免智能电能表出现质量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做好质量监控工作,避免使用性能较差或者质量不合格的电表。电力公司可以排专人进行质检,做好对智能电能表的质量控制工作,杜绝质量不合格的电能表安装在电网中。只有加强质量控制,才能保证智能电能表的正常运行,降低停电事故发生的概率。

2、保证数据采集的成功率

智能电能表在运行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移动信号的影响,如果移动信号比较弱,则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会大大降低,智能电能表对信号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应该做好对数据采集情况的监理工作,可以制定负责制度,做好数据的跟踪与调查工作,加强过程管理。在发现移动信号变弱后,应做好与移动公司的沟通工作,及时解决信号问题,从而保证电能表采集信号的质量,提高信号采集的成功率。

3、采用24h故障监测

在电网运行的过程中,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应该提高服务的质量,为用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在电网中应用智能电能表后,会存在一些故障问题,为了降低故障带来的影响,相关工作人员应加强对监测,对电力系统进行24h的监控,避免电力系统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智能电能表出现故障问题后,电力系统会受到一定影响,可能会出现大面积停电的情况,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还可以对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只有实行24h故障监测,保证智能电能表的正常运行,才能促进只能抄核技术更好的推广。工作人员还要做好现场计量装置的核实工作,降低故障隐患。

四、数据直接抄收方式与间接抄收方式的比较

1、直接抄收方式

远程电能表的抄收方式主要有直接抄收与间接抄收两种形式,直接抄表方式是由电能计量中心下达抄表命令,收集装置直接抄读电能表底测量数据,收集装置只负责数据的收集与输送,还能验证其准确度,确保数据采集中心和远程终端表底的信息一致,是对信息直接收集的一种手段。

2、间接抄表方式

与直接抄表形式相对,间接抄表是抄表系统对电能计量表的数据进行收集,然后完成数据的冻结以及记录的任务。抄表系统冻结的电能表指示数不是直接记录电表内部自身冻结的某个时间值,而是根据收集装置的系统时间冻结某个时期电能表的总计电量值。直接抄表与间接抄表所收集的数据均存在一些误差,传统的抄表形式是把当下指示值及总计电量同上期指示数做差算出区段电量,现代的电子计量设备能依据需要设置冻结电量的点来管理用户的用电情况。

五、结语

智能抄核是一种新型的抄核技术,其可以保证电费核算的准确性,抄表的方式有很多种,传统的人工抄核的方式,不但工作效率比较低,而且准确性不高,采用智能电能表后,电能计量的准确性大大提高了,而且电费结算也更加精准。采用智能抄核技术有着较多的优点,其也存在一定弊端,相关工作人员应改进应用智能电能表存在的问题,提高智能抄核的质量与效率,降低应用智能抄核技术的成本,这样才能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效益,促进电力行业更好的发展。

篇5:高中智能手机的利与弊议论文

先来说说它的好处。对于热爱旅游的人,出门在外,它可以当导航,只要你想去的地方都可以帮你找到。对于宅男宅女一族,它可以让你足不出户就可知遍天下事,吃遍天下美食。对于喜欢购物却又懒得上街的人来说,它可以让你在最短时间内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对于学生党来说,可以玩游戏来放松,减轻疲劳……这样来看,手机可谓是人见人爱。

可是,你们有没有发现:现在的人,过着一种“手机人生”。早上登录微博,写下一天的计划;上午浏览网页,了解最近国内外发生了什么大事;下午打打游戏,看看电子书或电视剧;晚上吃饭,拍照上传;睡前聊会QQ微信,最后发条动态,对世界说声晚安……就这样,一天就过去了。单看浏览记录,这一天过得真是忙碌又充实。可从现实来看,什么真正有意义的事都没做。

一整天都离不开手机,对我们的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睡觉时,很多人把手机放枕边,手机的辐射会对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机能性障碍,引起头痛、头昏、失眠、多梦和脱发等症状,有的人面部还会有刺激感。很多人经常熄灯后玩手机,手机的强光,会使黄斑部病变,轻者眼睛干涩,重者失明。其次,现在很多人得了“手机依赖症”,这会严重耽误学习或工作。再次,现在学生们都有手机,档次各不相同,这极容易造成心里不平衡,引起攀比之风,给父母造成经济负担。最后,手机是贵重物品,这不仅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偷窃的机会,还有可能引发一些盗窃案件的发生。

不仅仅如此,手机还造成我们对于眼前人身边事的漠不关心。例如在聚会时,每个人都忙着刷手机,拍照发朋友圈发空间,从图片来看这是个热闹又温馨的场面,可现实却是鸦雀无声,冷情至极。再比如说经常在手机上社交会使自己丧失现实社交能力,在网上聊得很嗨,可是一到现实中社交的时候却表达不出来。

篇6:浅谈隔代教育的利与弊

在我们的生活中,隔代教育已经是很正常的事了,年轻的父母工作忙,缺乏带孩子的经验,所以就由爸爸妈妈来带了。这样的隔代教育有什么样的利和弊呢?下来我们来说一下隔代教育的利弊。“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观点一:时间充裕,利>弊

和张女士住同一个小区的李大爷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果祖辈家长能够对孙辈的疼爱掌握好度,祖辈家长带孩子是非常有利的。

优势一:不少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一般说,祖辈与孙辈之间容易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

优势二: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

优势三: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是促进儿童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

优势四:祖辈家长自身有一种童心,极易与孙子孙女建立融洽的感情,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利于祖孙两辈身心健康。

观点二:容易溺爱,弊>利

张女士认为由祖辈带孩子虽然腾出了一些必要的时间去工作,同时也增进了孩子与长辈的感情,但长期来看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她总结以下几个原因:

一、容易形成溺爱,产生“隔代惯”的现象。祖辈家长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弱点长期得不到纠正。

二、思想观念陈旧。许多祖辈家长仍用老观点要求孩子,教给孩子过多的老经验。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文化低、思想旧,无意识地给孩子传授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三,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造成孩子很难接受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还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这在我儿子身上尤为突出。

因此,张女士还是认为年轻父母不管怎么忙,也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把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孩子容易出问题。“不是对长辈不信任,而是站在他们那个角度很难对孩子严起来。”

专家建议:年轻父母为主,老人为辅。

要使隔代教育实现“三赢”,不妨从以下几点努力:

第一、实施隔代教育的祖辈要不断地学习教育知识,这中间既包括育儿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知识,同时也要学习营养学方面知识。

第二、建议年轻的父母再忙,也要抽时间尽量陪孩子。教育应以年轻的父母为主,老人为辅。更多的教养行为的实施由年轻父母亲自进行。特别是对于0~3岁的婴幼儿,这一时期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关键时期,在西方很多国家提倡这一时期母亲要做全职妈妈。安全感建立得不好的孩子,未来的成长会出很多问题。

第三、教育孩子,请隔代家长“狠”下心来。受社会环境影响,隔代教育中,老人是受苦的一辈,“苦”在他们身上的烙印太深,所以,他们不愿让自己的孙辈受半点苦,因此,他们带大的孩子普遍抗挫能力较差。教育要有原则性,能够“狠”下心来教育孩子已经成为他们必修的课程。

篇7:人工智能教育的利与弊

我国远程教育市场目前主要以职业教育、培训教育和高等教育为主,其中尤以高等教育市场最大,前景也最广阔。远程教育在运营方式上通常是由大、中小学校独自或与校外企业合作来运行的管理营模式。

一、学校独立经营模式是指由学校负责投资、建设、组织教学教务等活动。这种运行模式的优势是教学活动的组

织、实施,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任务的完成等都由学校自行负责,这样有益于学校总体教学进度的把握与完成。但他也有其自身的不足,这种运行模式虽有益于学校教育方针的落实,但由于远程教育有其自身的专业特征,学校的行政管理体系不利于有效管理;缺乏充足的人力、物力。这种学校独立经营模式的典型代表有1999年教育部批准的清华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等。

二、校企合作模式指的是由企业负责远程教育基站、基础设施的建设、专业技术的服务维修等工作,学校负责教务管理等教学业务工作。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是技术力量得到最大化保障,由企业负责,便于商业化运作和管理,由于专业技术力量的雄厚,专业分工得到更明确化,实现教育公平。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运行模式未来可能会受到政策的限制和影响。我国现行校企合作运行模式的典型代表有全国重点学校、中国大陆最早探索素质教育、开创了我国互联网教育先河的北京四中网校和1998年由人民大学创办的完全采用互联网的教学的大学——网上人大。

三、学校与电信、邮电或广电部门等企业合作的运行模式指由电信、邮电、广电、联通、移动等网络运营商和学校双方共同投资建设,且双方分工明确,企业主要负责远程教育设施建设,学校主要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日常网络教学等教学教务。这种运营形式的优点是减少学校在基础建设

方面的过多投资、利于优势互补。但唯一的不足是它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受到运营商业务发展方向、电信、邮电、广电、联通、移动等服务信号强弱的影响。比如在偏远地区要以此种模式建设,如信号强度不够,无法保证正常的远程教育教学业务的开展。此种运行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上海交大远程教育模式。

目前,绝大多数远程教育是以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方式进行的。通常在学校方,有关事务统一由学校的网络教育学院负责,网络学院的院长(即最高行政领导人)由学校专管远程教育的副校长兼任,但在日常的管理运营中,由网络学院的副院长负责;至于网络学院的领导层,则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商指定。

4、技术模式

远程教育从技术模式上可以分为实时和非实时两种类型。实时就是通过高速的传输系统(如:卫星、专线、有线电视等)实现远程同步交互的课堂教学;非实时是指通过建立网站,提供教学资源(包括视频和音频、教学课件等)和学习指导等。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及职业培训学校采用的是建立网站的方式,而高等院校则通常采用实时与非实时相结合的方式。

以网站为依托,建立一个基于网站的教学平台或虚拟教室。同时将课件等教学资源放到网上;学员通过上网进入

学校网站获取所需的教学资源、教学指导,并以Email 或BBS的方式与老师进行交流,以完成讨论、答疑等教学环节;另外,学校也可以将课件制作成多媒体光盘,随同其它纸介教材分发给学员。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初期投资少,如果网站是建立在原有校园网的基础上,那么对硬件的投资就会非常小;对学员端的系统要求比较小,通常只需要通过一台能上网的计算机在家里就可以学习。

劣势是对网络带宽的要求很高,目前还不能进行实时的教学。对网络的利用通常只局限在收发Email、BBS讨论、布置作业、交作业及疑难问题解答等;对网站的维护要求较高。它的典型代表是北京四中网校和人民大学网校。

篇8:人工智能教育的利与弊

(一) 创业教育的认知观念不正确。

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创业教育的正确认识,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管理者认为创业教育是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 是就业的补充方式。一些比较重视创业教育的学校, 也只停留在第二课堂活动层面, 仅仅局限在搞活动、搞竞赛的认识上, 并没有真正结合社会实际情况, 内容缺乏实践性, 效果不够理想, 实施创业教育的广度、深度不够;同时有调查表明我国创业教育覆盖率不及千分之一。关注的学生少, 只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 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 许多学生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创业教育”。如果说我们把创业教育定位在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育的话, 那么其教育对象就应该是大众化的, 应面向所有在校生。

(二)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一部分高职院校活动代替系统的创业教育, 使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未能有机联系, 没有相应的课程、教材和评估体系, 课程体系不健全, 教材体系没有形成权威性, 教学计划和时间缺乏保障机制。又有一些高职院校虽然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系统的学习和课程体系中, 但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还停留在就业教育阶段, 教学模式也往往局限于知识传授, 缺乏让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创业人才成长具有其特有规律, 传统教育无法满足创业教育的需要, 也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就造成了我国现阶段高职创业教育的困境:一方面有些院校没有建立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 另一方面部分院校有创业教育的课程, 却缺乏实践性, 有投入, 没产出。因此, 创新高职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三) 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不完善。

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有优秀的师资储备, 要求授课的教师能从理论高度阐释创业活动的各种问题, 并总结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创业经验。在国外, 教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有创业或投资的经历, 熟悉企业的运营, 但在我国, 即便在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中, 授课教师也多是只具备学校工作背景, 没有受过专门创业教育培训, 缺乏创业经历和经验, 对生产第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 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不强, 在为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时, 很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 教学效果较差。而校方聘请的客座教授、专家或知名人士由于缺乏教学经验, 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因此教学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校外创业指导教师不可能与学生长久相处, 短暂的指导行为居多, 并且校外创业指导教师管理的相关制度并不完善, 制约了这类教师作用的发挥。

二、高职创业教育引入企业资源的作用

(一) 引入企业资源, 有助于完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与企业合作的优势创建创业课程体系, 建立既能够突出专业知识和技能, 又能够兼顾创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实践的课程体系。比如, 在设置教学活动中不但包含企业管理、风险投资、创业财务基础、市场调查方法等理论知识, 同时要向学生普及金融、理财、税收、营销、商务等方面的知识, 并且可以将企业的典型案例引入创业课程教学中, 将创业教育实践嫁接到企业的运作中, 丰富创业教育的内涵和载体。要注意以工学结合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切入点, 利用好高职院校的特点, 有目的、有步骤地引进企业的创业教育理念, 充实创业教育内容,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训练和引导, 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课程。

(二) 引入企业资源, 有助于拓宽创业实践基地。

创业教育是一种能力导向的教育, 更需要注重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创业实践活动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从“学业”到“创业”, 必须有勤工俭学、创业尝试等实践活动作为中介, 这是大学生创业人才成长的基本模式。实践教学是我国高职创业教育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的地方, 是制约创业教育成效的最大颈瓶。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 引进企业资源, 创建创业实践基地, 创业实践基地是为学生提供体验创业经过、培养和检验创业能力的场所, 在这里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创办企业, 如何经营管理企业, 培养创业实践能力。合理地安排学生见习、实习,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 引入企业资源, 有助于培养创业教育师资。

创业教育的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外, 还要有极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所以校方应加强对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的培训, 提高其创业理论水平。同时加强校企合作, 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深入企业体验创业过程, 熟悉企业的运作、发展、管理与经营, 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或邀请一些有创业经历的专家、知名人士作为客座教授举办讲座, 对学生的创业实践予以指导, 弥补校内教师在创业实践方面的不足。完善校外指导教师制度, 实行企业家带徒授业制,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 以“传、帮、带”为指导思想, 签订导师带徒授业协议, 促使大学生获取创业经验, 学习管理方法, 掌握专业技能, 提高创业成功率。创造各种条件打开校门开放办学, 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鼓励和派遣教师到企业实践或兼职, 邀请企业家加入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来, 引进企业界有创业和管理经验的资深人士或专业培训人士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导师, 为高职院校增添“创业教练”, 打造“双师型”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四) 引入企业资源, 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创业文化是一种思想意识, 因此在学校进行创业教育时, 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 才能转变高职生价值的观念。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应大力建设创业文化, 宣传创业光荣, 树立创业典型, 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对创业文化及创业型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向学生宣传勇于创业的价值观念, 让创业文化植根于学校文化中。高职院校应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鼓励学生创业, 引进企业资源, 在师生中经常分享创业者成功的案例, 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设计或创业比赛, 培养和激发师生的创业热情, 邀请社会上有创业经验的企业人士到学校开设讲座, 给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和技能, 营造全社会支持学生创业、宽容创业失败的良好氛围, 让学生时刻感觉到创业的紧迫感, 使创业成为学生就业的自觉需要。

三、高职创业教育引入企业资源的弊端

(一) 企业资源创业教育的目标过于功利化, 目光短浅。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兴起于大学扩招后就业问题凸显时期,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高职院校大规模启动创业教育的重要原因。这种功利化的导向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高职创业教育在引进企业资源时, 更多地关注该企业能否培训教育对象的具体知识和技能, 而缺乏了解该企业在意识、创新、创造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比如, 用一些企业在进行创业教育时会把“创业即创富”的意识引导代替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意识引导, 其直接后果就是对学生只进行与商业行为相关的课程训练, 并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 目的定位在解决毕业之后的工作问题, 缺乏长期目标, 创业意识过于功利化。学校与企业虽然提供了很多实习、创业平台, 但直接结果就是绝大部分学生未能真正创业, 创业者中绝大部分均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 且很快就销声匿迹。

(二) 企业资源创业教育的工具理性屏蔽了其创新的本质。

创业的过程其本质就是创新的过程。经济学家熊彼特曾提出“创业包括创新和未曾尝试过的技术”。创业者只有在创业的过程中具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才可能产生新的富有创意的想法和方案, 才可能不断寻求新的模式、新的思路, 最终获得创业的成功。但是目前企业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基于工具理性, 即短期内通过狭义的创业教育以提高就业率指标, 并且由于引进企业的性质、产品对象、战略目标等不同, 在进行创业教育时会有所侧重, 并不能全面地开拓学生的视野,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一局限性可能会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虽然部分高校在引进企业资源时, 意识到创业教育要和创新教育相互融合, 但实际上几乎没有高校能够真正从引进的企业的角度体现这一精神实质, 以创新为灵魂的文化根基并未在企业的创业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三) 企业资源的创业教育缺乏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高职创业教育体系中, 课程结构是核心。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有利于学生创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而引进的企业进行的创业教育往往侧重于创业的实践性, 主要以创业者本身的经验为基础, 缺乏科学有效的理论基础, 不能够把创业教育全面渗透到高职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中, 忽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目前高职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上很不完善, 要么尚未成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部分, 要么照搬国外课程, 缺乏区域或校本创业课程的开发与编制。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总结起来就是三个方面:文化导向、课程导向和实践导向, 其中企业资源主要负责实践导向。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企业的创业教育没有与其他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导致不能形成利于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

四、结语

高职创业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 它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内涵特征, 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突出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能力为本位的高职特色, 对现阶段职业教育如何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作出了新的科学的回答。创业教育是一项有特定目的的系统工程, 它的实施必须贯穿于高职教育各阶段, 涵盖德、智、体、美、劳等, 这不是依靠某门课程的讲授就能完成的, 而应“成为所有教育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 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高职院校、企业 (就业单位) 的联合行动, 甚至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因此, 高职创业教育在引进企业资源时要抛弃功利思想, 认清企业资源在高职创业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不断探索创业教育的规律, 逐步摸索一条具有高职特色的创业教育之路。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 我国创业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视, 高职院校在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时引入企业资源为新形势下高职创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基于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视角考察了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分析并指出了高职院校依托企业资源开展创业教育的利与弊, 旨在为相关部门指导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创业教育,企业资源,利与弊

参考文献

[1]李霞.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探析与启示[EB/OL].中国期刊网, 2008.

[2]黄利文.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实现途径探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吴宏略.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新探索[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 2005.

篇9:美国教育的利与弊

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面上的图片:一个大大的红苹果,鲜亮而醒目,其中一个孩子拿着毕业证,在阶梯中部滞留,而另一个孩子却高高兴兴地顺着阶梯继续攀登。这幅图片虽然线条简单,却寓意深刻:是留在国内保持现状,还是选择出国深造?

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家长产生了将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的意识,希望孩子能够在国外开阔眼界、开拓思维,即便将来回国,也比同龄人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为就业增加砝码。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并不是每个出国留学的孩子都能衣锦还乡,有些人留学回国却被人称为“垃圾”。曾听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经济条件中等的家庭为了孩子能光耀门楣,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孩子送到美国一所知名大学。然而,平时一切都听从父母安排的孩子,一到美国,完全不适应,课程跟不上,成天跟美国同龄的坏学生混在一起。渐渐地,被引诱接触毒品,无法自拔,被学校开除。原本为家有留学生而骄傲的父母,得知这一消息后,痛不欲生。所以,送孩子出国读书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最主要的在于,作为家长,一定要把握好让孩子留学的最佳时机,否则,您的鲁莽决定,不仅会毁了孩子的一生,还会成为整个家庭无法摆脱的噩梦。

到底该如何把握最佳的留学时机?这不仅要看孩子自身是否具备独立自主性,其留学目的是否明确,透彻了解美国的学校教育也尤为重要。《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一书中,陆军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研究,站在普通家长、学子的立场,详细介绍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各个阶段接受教育的情况,让家长、老师、学生充分认识美国教育的利与弊,做到心中有数,为孩子留学选准时机:

美国的幼儿教育阶段,教师及家长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尊、自信的良好心理素质,让孩子从玩中找到自己的兴趣。

小学期间,老师会在课堂上努力发现孩子的长处,不断激励他们的自信,还提供各种教学工具,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由创造能力。课余时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医院照顾病人,或者去公园或河边进行清扫等,增强爱心感和责任意识。

初中生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期末时接受测试,但学校并不公布成绩。此外,初中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举办足球比赛、去图书馆阅读、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或者是打零工赚钱,帮助家长做家务。

美国高中因材施教,为不同才能的同学开设不同的课程,而且课堂形式多样,气氛宽松、愉快,充满活力。由于美国高考看重的不是考试分数,而是多年积累的综合能力,因此,高中生除了具备一定的学术才能,还要参加有个性的课余活动,为社会作出贡献,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增强人格魅力。

大学是缔造成功的重要时期,学校注重研究性学习,因此课堂授课时间有限,老师鼓励学生外出实践、考察,并对感兴趣的内容做专题研究,从而对该主题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美国的大学教育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终身的,一旦发现自己的不足,要及时加以“充电”。

作者撰写《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这本书,并不是告诉家长们,送孩子出国留学才是他们的唯一出路。实际上,书中揭示出来的教育理念更值得我们深思。因为无论孩子在哪里读书,只要目标明确,并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就一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人才。

(摘自《新京报》)

篇10:人工智能教育的利与弊

当今世界,哪个不是科技创新的国家?说到科技,就肯定要说到“网络”这个家喻户晓的科技成果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国是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又是第一个抛开纸币利用手机支付宝微信来进行金额支付。有人说这是网络的好处。确实,网络的好处还不止这些。当学生遇到不懂的课题的时候,就可以上百度搜一下答案,还可以在网络上了解各国趣事,各个地方的风景特征。

可问题来了,网络就只有好处吗?

网络,对于网瘾少年来说,那可更是“好东西”。可以玩各种网游游戏: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等等。这些网瘾少年通常玩了这些游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学习成绩下降,作息不规律,眼睛还会近视,身体出现各种毛病。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沉迷于网游、游戏。

有一些人,他虽然不玩游戏,但是手机却下载了一大堆的.软件:QQ、微信、微博、美图、快手、小说、音乐。没有几个软件和学习工作相关的。在几年前,有一则新闻上说:有一个青少年,因为沉迷于网络。父母看不下去了,便把手机从七八楼扔下去,孩子也随着手机跳楼了。

多么可笑,因为沉迷于网络,以至于最后造成悲剧!

所以说,网络的坏处还是挺多的。那么,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这个问题,在不同人的身上有不同的答案。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于正确使用网络的人,他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一切好的资源帮助自己;但是,对于不会正确使用网络的人那可真是“网络尽是坏东西!”使沉迷于网络的人越来越颓废,无所事事,不懂上进。

总之,网络的利与弊我们现在也知道了。怎么选择就看大家的了,要利用网络成为自己的仆人,而不是做网络的仆人!为了自己的人生前途,请各位明智之士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

篇11:追星的利与弊

我觉得作为一颗有人追的“星”,其中必定有值得他人学习之处。

1、努力奋斗的精神。要成为一颗闪的“星”,我相信在成功之路上,必定要付出相当多的汗水和努力。(当然有个别是用钱掷回来的)

2、仪容和言谈举止。古人都有说“衣食住行”,“衣”是排在第一位。可见个人的外表包装很重要。个别老师常说只有内在美就行了,不要说其他了,看看为人民服务的政界人物,都是西装骨骨,头发发亮的!这说明什么,你想想。

3、社交话题。现在年轻人大多数都有追星,在社交时,用这个来做话题,还是挺不错的。弊:

学习成绩会下降。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大众媒介上群星闪耀,“追星”热一浪高过一浪,致使某些偏激化事件及其更直观的消极后果常常出现,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和人们的极大忧虑。例如媒体上常常见到这样的报道,某些青少年因迷恋某明星而痴狂,以至于耽误了学业、花费了家中的钱财、出现了心理问题,甚至有极端者上演轻生的悲剧……

要求对“追星”现象给予重视并提供正确引导是社会的一致呼声。然而,首先对“追星”现象做出科学的认识,却是进行一切建设性导向工作的前提。引发“追星”像的复合性动因

“追星”热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尤其是作为青年中的一种流行时尚,它的出现与蔓延有其特定的社会基础、文化氛围、价值观念和心理机制等方面的一系列动因。

开放社会里一个明星时代的来临。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开放,文化氛围逐渐宽松,人们精神需求日趋多样。尤其是由于社会行业类型和职业种类的扩充以及个人发展机会的增多,为各个领域中新星辈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而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则为明星们的星光闪烁,制造了独特的“天空”。特别是在影视、音乐、体育等颇具大众文化性质的领域,祖国内地的明星频频诞生,港台的明星争相“登陆”,他们“一朝成名”,家喻户晓,由此形成了比其他领域的明星强大得多的轰动效应和名气资本。总之,一个明星时代的来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群星闪亮登场的基础条件。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效应。世界发展的经验表明,世俗化代表了现代化起飞阶段一个社会文化变迁的主要特征。世俗化的核心内涵可以理解为一种强烈的现世取向,社会心态上表现为充分地肯定当下生活、肯定感官享受、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世俗化的影响力促使社会中整个文化格局发生了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小康社会的来临,随着消费文化正在以多少有些急促的步伐匆匆登上日常生活的前台,世俗化正全面地展开着自身的内涵与形式,于是,就社会文化的整个格局而言,呈现出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理性文化的领域在逐渐缩小,而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感性文化的地盘在日益扩大的态势。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变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了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转型,这种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动取向。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这样的深刻变化:从注重集体向关注个体转变,由崇尚理想向重视利益转变,从强调节俭向尊重享受转变。这种价值观念变化使人们精神世界的偶像类型表现为:从崇拜政治型偶像、道德型偶像、神圣型偶像向崇拜成就型偶像、生活型偶像、个性化偶像的方向转变。这正是那些气质迷人、有所成就、富于情趣的明星受到当今青年青睐的重要原因。

传媒社会中大众文化的扩张。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与广泛普及,营造了一种媒体社会,带来了一个传媒时代。大众文化就是借助于大众传媒进行扩张的。大众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愉悦性、感受性、消费性。而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其运行机制必然遵循市场规律,商品化则成为大众文化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尤其是当它与高科技媒体相结合的时候,便会更充分地展现出这些特征。大众文化的大行其道往往得益于消费主义的推动,科技创新所带动的传媒发展、尤其是电视的普及所带来的广告攻势,对消费主义的扩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消费主义成为了大众文化的“天然燃料”。

青春期的偶像崇拜心理与自居作用。在青少年时期,伴随生理发育的日渐成熟,个体的心理和社会性开始趋于成熟,但又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人生发展阶段。强烈的偶像崇拜心理是这一时期人们的突出特征。偶像崇拜是通过心理上的自居作用来达成的,那些被崇拜的明星,往往被青少年当作他们人生发展的楷模、参照系以及心灵的一种寄托。当代流行文化明星们所表现的特征——靓丽的外表、潇洒的风度、事业的成功、社会知名度、丰厚的收入、优越的生活条件等等,都会强烈地吸引着青春期青少年,明星的作品如歌曲等,能够不同程度地对青少年起到特有的共鸣、宽慰、激励、引导、娱乐乃至宣泄作用,从而形成“爱屋及乌”的效应。

利:崇拜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人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在追星关系中,这种单方面的付出能够令人感到心情舒畅,情绪平和,有益健康。但是继续一边倒的单方面付出很有可能导致追星者变得病态。

美国最新研究显示,适度崇拜名人有益健康,因为这种崇拜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人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但专家同时指出,过度追星只会让人走向病态的极端。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心理学家希拉·加布里埃尔针对名人崇拜现象进行了三项研究,主要研究目标是崇拜名人会否对崇拜者本身的自信心产生影响。

加布里埃尔女士说,早在七八年前,迈克尔·杰克逊因为恋童案接受审讯时,许多杰克逊的崇拜者赶去法庭现场支持他,当时她就开始思考:是什么驱使粉丝们做出这样的举动?这些举动能为他们自身带来什么?

加布里埃尔认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普通人能通过追逐明星名人获得那种好似融入名人生活的快感。疯狂地单恋名人还能为粉丝们带来一种独特的满足感。三

专家的看法

从心理学上来看,任何行为都会有原因,中学生的追星行为也是有复杂的原因的,从整体上说,中学生追星是因为他们需要偶像。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发现和自我确定时期,他们需要一个模式来参照,要不然他们很难完成自我确立的任务。偶像是他们的理想自我的载体。中学生正好处于好幻想的时期,当自己的很多想法无法实现时,就只好借助偶像的崇拜来达到心理的平衡和补偿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借追星来摆脱孤独。中学生随着自我的萌芽,他们开始关注内部世界,有许多事情他们都不再挂在嘴边上,而是装在心里。他们不愿意把有些事情和家长说,更不愿意把一些事情告诉老师,同学们呢?年龄又太小了,和自己一样没有经验,又沉不住气。这时,他们愿意和远处的人交流,享受着遥远的亲密感,自己不仅感到自由也觉得安全,精神上也可以有所寄托。所以只要没有影响到学生的正常生活,大人倒是没有必要为他们的行为感到大惊小怪的。

中学生追星的理由有如下几点:1.慕拜心理。中学生们所追的星,男的大多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扮演的人也多是些义胆冲天、侠骨柔肠的铮铮铁汉;女的则羞花闭月、沉鱼落雁,扮演的也多是些娇媚可人、善良温柔的亭亭玉女;球星也都英姿勃勃、气质逼人,在赛场上更有翻云覆雨、左右全局之势。这些难免让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羡慕、迷恋、崇拜甚至疯狂。2.从众心理。在中学生中,追星现象很普遍,势力也很大,以致本来没多大心情追星的同学,为了不被看作“落伍”,不被视为“异端”,也自觉不自觉地入了流。3.时尚心理。“追星”,在不少中学生看来,就是件时髦的事,至于有没有道理、有没有价值,何必管它那么多?只要有“星”可“追”就足够了。所以,追星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但要把握分寸:1.不盲目追星。你所崇拜的应该是真正值得你崇拜的,该不是徒有其表,更应该能震撼你的心灵。2.不疯狂追星。不要滥花时间和钱在追星上。因为,星的光环不应该罩在你的身上,追星也没有什么可夸耀的,更不应该成了你生活的全部。3.摒弃狭隘心态。同学们所崇拜的偶像有同有异,不能因为偶像的不同,就对别的同学持排斥甚至敌对的态度。4.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总之,不要在追星中失去你自己,因为你最终只能成为你自己。四追星的积极一面尽管世人对中学生追星现象贬多于褒,对中学生的追星行为阻多于导,但谁也不能否认,追星还是有积极的一面:A “星”成为中学生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动力;B “追星”过程使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秘诀”及成材的方法。五 建议

A 从中学生自身而言,健康的心态是为重要的。以坚定自己的立场为核心,培养自己哲学的头脑,冷静的思维方式,独特的眼光。

B 从校园来说,是学习的时候就应该认真努力地学习,追星的那股热劲应该用于对学习的执着,不要随波逐流,顺应大众。因为时尚是永远也追求不尽的。

C 从家庭方面而言,家长应该多学习一下教育子女的方法。根据子女的性格加以正确的指导,要塑造子女健康的心理,就必须教会子女,永远不要忽视了周围关心他们的人,多进行与子女的沟通。D 国家应该对社会上炒作的事件的新闻给以约束,禁止不健康的娱乐流传于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影响到祖国下一代人群的心理塑造。六 总结

众所周知,没有星星,宇宙将漆黑一片.偶像之所以被称为偶像,是因为他们出类拔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年轻人需要榜样,而偶像肯定是在某个领域获得巨大成功后才成为偶像的.那么,今天的追星族,明天也许就会成为明星!

人生需要偶像,孩子更需要偶像,偶像使人的生活变的充实、丰富,偶像会使人的心脏跳动的更加有力,生活的目的更加明确!当一个人临终时,他回首往事,发现自己从未有过偶像,他不遗憾?没有在自己人生的旅程中加入过追星族,是人生的缺憾!慎重选择值得追的星,以他为榜样和偶像,在给你的生活增添色彩的同时,“超过他,也成为明星”的念头回激起你更多的潜能!

上一篇:田楼小学毕业班管理制度2012下范文下一篇:八路抢答器设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