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

2024-07-01

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精选10篇)

篇1: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

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

区一幼中二班 袁芳

摘 要:区域自主活动是一个丰富多彩、多功能、多层次的游戏活动,它能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符合自身特点的环境,并给予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长自主的游戏氛围,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

关键词:区域活动 有效指导

一、本班区域情况:

本学期,我们班(区域根据孩子们在前几次各区域的活动情况,进行了哪些删减和扩充)共有创设七个区域,分别是生活区、感官区(建构区)、数学区、科学区、美术区、语言区、表演区,其中数学区和语言区为我班重点区域。由于教室的局限性会使个别区域活动受到一些阻碍,但我们尽可能的根据现有条件为孩子们创造最好的区域环境,及时投放、更新区角材料。本学期我们将不断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整改问题,并将重点放在幼儿区域活动时的进行指导上。通过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教研学习及互查,使我们知道所谓区角活动,是它能给予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长自主的游戏氛围,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形式。同时它具有灵活性,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有效形式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 分别对各区的材料是如何投放的作一个说明,对重点区域重点介绍

三、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我们都知道投放材料要丰富,并要有层次性,使幼儿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但是中班孩子缺乏自主性,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也比较缺乏,我们在材料的准备上比较受局限性。我们发现,在操作时,材料投放过多,孩子就容易分心,而且会影响操作能力,所以在材料的选取、投入方面不能很好地把握。

(二)操作活动

区域活动是体现幼儿自主性、表现幼儿个性的地方。但中班孩子动手能力薄弱,比如剪刀、油画棒、固体胶的使用等都需要老师一个一个教会。所以在操作活动时我们选择的内容比较单一,比如剪纸小组内大家一起剪纸,撕纸大家一起撕纸,这样虽然活动比较单一,但是这样我们觉得更有利于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培养幼儿的常规。我们考虑在幼儿基本掌握操作工具使用方法后再开展分层活动,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

(三)未能很好的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在幼儿兴趣点上不断生成和改进材料,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体验成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使幼儿乐于活动,提高主动性。

(四)区域活动时教师的观察不够 对孩子的观察还是不够深入和细致,特别是针对个别孩子或针对某件事物的观察。只有观察的到位,了解每一位幼儿性格特点、操作水平等,才能更好的进行指导。

(五)加强区域活动的游戏规则化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通过观察制定出幼儿可以理解能够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则,多引导、多督促、多赞赏来让幼儿遵守规则和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

(六)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

我们设臵的区域活动还是比较处于老师主导的阶段,接下来要考虑怎样更好地引导幼儿自主地探索学习方法,通过区域活动培养他们的思维活跃。

四、区域活动的有效指导

《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活动中,我们不能把角色停留在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安排幼儿进入区角、主持幼儿的分工与合作、解决孩子间的纠纷等等问题上,那么如何在区域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指导,下面我有几点建议:

(一)善于观察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不是盲目地介入活动中去,而是作为一名观察者不断地来回在各个区域间去观察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观察我们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孩子们水平,是否是孩子们所喜欢,是否能促进孩子们的发展,是否还有孩子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材料,数量是否充足,再次观察区角设臵布局是否合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掌握动态,从而有的放矢地提供材料,因势利导地进行介入指导。

(二)适时介入

当幼儿反复操作没有进展时,比如在科学或数学操作活动中(或是角色游戏中),在面对幼儿的重复性行为时,不要急于介入,而是要仔细观察,当幼儿有“球”(问题)抛向自己,或是幼儿一直无法前行时,教师应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孩子,在“接”和“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发展。

当幼儿遇到困难或出现认知偏差时,在教学或是游戏中,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实际上科学研究中解决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应该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再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学会用科学的步骤来探究和解决问题。

当幼儿之间冲突出现时,幼儿在交往中或多或少地会发生冲突,有些教师会担心幼儿不能很好解决而马上介入,进行阻止和规劝,这就使幼儿丧失了一次自己解决冲突、体验情绪、达成理解的机会,甚至会造成幼儿社会化过程中某些方面的缺失。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在等待的过程中,不急于判断,留给幼儿更多的真实的交际空间,同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给予不同的帮助和支持,使幼儿在冲突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当幼儿不遵守某些规则时,幼儿在幼儿园里不遵守规则的状况时有发生,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幼儿正处于一个对世界认识和探索的阶段,对许多事情都充满好奇,同时自我约束能力又十分有限。面对幼儿出现的一些行为,许多教师会依据心中早有的好坏标准去判断,予以制止或批评。

(三)巧妙引导

与孩子一起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幼儿为主体的地位,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逼迫幼儿接受,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活动,使幼儿很快出现厌倦情绪,大大减少幼儿的积极性。在指导区域活动时,首先应对幼儿想做什么,怎样做和幼儿有可能怎样做要有心理准备;其次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力导巧妙介入,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域的位臵、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使每个孩子都得到满足和成功。

(四)及时评价 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加以鼓励,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不足,并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自己的意见加以总结,教师的评价也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比如:从幼儿形为习惯评价,今天哪组小朋友主动收拾玩具,哪组小朋友活动时声音较小,XX小朋友主动把玩具让给别人等,XX小朋友没有遵守规则,随便到别的区捣乱等。

可在每一段最后提供实际的案例。

篇2: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

宝城街道中心幼儿园

董萌萌

一、小班幼儿区域活动特点

小班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喜欢独自操作、平行活动,常常是一个人独自在角落摆弄材料,不与人闲谈,也很少与同伴交流有关问题。小班幼儿的交往范围小,活动中只关注自己,对别人做些什么没有特别的反应,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也开始关注别人的语言和行动,并作出简单的回应。小班幼儿的交往更多的是以玩具为中介而发生的,但这种交往常常是以负面的形式出现,如玩具被别人拿走而发生争执。小班幼儿在区域中的操作活动很多情况下以模仿为主。他们在选择操作的内容、材料常常模仿身边的同伴。对材料大多停留在常规性的操作上,不断地重复,扩展性的操作较少出现,只把材料作为随意摆弄的玩具。小班幼儿由于自我中心意识强,能力有限,他们缺乏耐心,容易放弃活动,或改换材料,进行其他活动。对于突如其来的困难不知所措,有畏难情绪,较少采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小班幼儿的自主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部分孩子完成一项操作后,往往不能自主地进入下一项操作,而是出现观望或停止的现象。他们经常不能自主地解决遇到的问题或纠纷而中断活动。

二、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1.促进幼儿间的交往。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交往是比较被动的、负面的,因此教师的引导和介入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在活动前应向他们提出交往的要求,使他们从无意识的交流逐步转向有意识的交流。另一方面应引导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活动经验和发现。同时,还可以提供能够激发他们共同兴趣的、需要一起玩的玩具,让他们在共同玩耍的过程中进行互动和交流。另外,教师应注意及时地解决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推动他们游戏和交往的顺利进行。

2.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小班幼儿的创造性,首先应理解和接纳他们不自觉的模仿行为,并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巧妙地使模仿成为小班幼儿学习的动机、成长的过程,为创造打下基础。

3.引导幼儿解决问题。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明确游戏的规则;巧妙采用各种启发方式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采用适当的讲解示范的方法,给幼儿以技术上的支持。

篇3: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方法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方法

1. 教师对确定活动主题方面的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阶段, 最重要的就是确定活动的主题。应根据学生所处的环境、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学生的兴趣爱好、社会的热点话题等开展一些思考, 让学生自主提出发现的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合并问题生成小主题归纳总结, 我个人认为教师在此过程中还可以渗透一些相关学习方法的教学。如我在初二年级开展的“拒绝不健康饮料喝出健康喝出活力”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 我先引导学生对我校课间时学生的饮水问题进行小调查, 并走访了学校的小卖部和负责收废品的清洁工, 从饮料的问题引发思考, 将学生分组, 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将发现的问题写在纸上。教师指导学生将相同的问题进行归类, 形成小的主题, 并提炼出关键词, 将同学们提出的关键词再进行分析整理, 找出最需要解决并且和我们的生活最贴近的, 形成一个大的主题。在此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不但学会了一定的调查走访的技巧和方法, 也学会了一些归纳总结提出关键词的学习方法, 可以将这些方法延伸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大有益处。通过老师的指导, 学生不仅学会发现问题, 并且学会归纳总结将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大的主题的能力, 以便确定下一步的活动方案。

2. 教师对主题分解方面的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主题确立以后, 一般都要经历一个“主题分解”的活动环节。通过主题分解, 可以“大事化小”, 使主题活动更富于操作性, 也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找到更适合于自己的角色。在主题分解过程中如何细化, 如何准确地表述分解的小主题, 更加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但并不代表着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观点强加于学生, 而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意愿。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大主题的理解和存在的困惑和疑问, 从问题入手进行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然、自我、社会三个角度出发进行分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整合和延伸学科知识, 进行分解。在主题分解环节, 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观察, 关注分解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同时要注意把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与有效的指导相结合, 充分挖掘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活动小主题, 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有能力研究并感兴趣的小组进行分组。

二、教师对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适时指导

1. 指导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使用多种方法

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所搜集资料的来源、资料的记录、资料的整理和分类。收集资料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中学生知识经验还欠缺, 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主题需要查阅信息, 如介绍部分网站名及主要服务内容, 能让学生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也可以利用学生上阅览课的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在我校开展的《走近消防》综合实践活动中, 我指导学生怎样正确上网查询资料, 怎样去图书馆搜集资料, 怎样筛选分类整理, 最后形成活动过程性资料。具体指导方法比如对数据的整理, 可以用EXCEL中的图表方式等进行简单明了的展示。

2. 指导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做好活动记录

在《我校学生早餐问题的调查》案例中, 我指导同学们做好调查日记、采访记录、心得感受以及完成《综合实践活动情况记录表》等。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学生必须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 这体现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活动记录是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必须针对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 收集保留每一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活动记录是学生成长足迹的证明。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方式有很多, 论文、手抄报、诗歌、心得体会、调查报告、书画作品等很多方式都可以展现。在这些表达方式中学生有时是欠成熟的, 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当活动的一小项任务结束时, 学生肯定都会有所思所想所获, 这时不应该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一些表面的知识, 而是应该真正触动内心, 将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记录下来, 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方面获得的收获。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有效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指导方式和指导行为存在的问题。

在活动中太过于看重学生的活动方案和活动形式, 太过于看重学生文本方面的学习, 而教师在这些方面有所缺失。

2. 指导过于泛泛, 有时不能因材施教。

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并关注学生深层次的体验和感受。

3. 活动空间比较封闭, 活动形式难以多样化。

总之,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综合课程, 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更是一门以直接经验获得为主的课程, 它与以间接经验获得的学科课程不同。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有效结合, 不能手把手地去指导, 不能推卸责任而放任学生。在指导学生活动时, 教师既要在指导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吸纳新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 又要不断地深入钻研业务, 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学生成长的摇篮,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才能在学生活动中给予适时有效的指导, 让学生真正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到真知识, 提高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3]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整体规划与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指导.

篇4: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教师 区域活动 各个环节 有效指导

从目前的幼儿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活动要循序渐进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的细节。区域活动是幼儿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活动。从具体作用来看,区域活动的进行一方面强化了幼儿间的交流,另一方面更加彻底地暴露了幼儿身上存在的不足。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做好游戏。当然,区域活动的进行具有流程性,各个环节的衔接较为紧密,所以教师更要注重各环节的把握,这样才能实现对整个区域活动的综合控制。

一、教师在区域活动环节指导中出现的问题

区域活动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方面。在区域活动中做好各个环节的指导教学对幼儿的综合学习能力提升有重要的帮助。但是目前教师在教学环节的指导中,表现出了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一是教师对环节指导的重点不到位,往往不能够把握指导的重点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第二是在指导方法上,单一化倾向比较严重,指导的作用对幼儿的有效性非常有限。第三是教师的专业性不强。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规范化指导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总而言之就是在区域活动的指导中,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使指导的有效性显著降低。

二、教师做好区域活动环节指导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环节,确定环节引导的重点

明确环节,确定环节引导的重点是教师做好区域活动环节引导的有效措施。在区域活动中,活动的进行会有一系列的流程。而在不同的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差异性,所以为了提高引导的针对性,首先需要确定区域活动的环节,明白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内容。第二是对活动内容加以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问题。第三是探讨如何有效引导幼儿解决问题。這样,教师的引导工作就会做得更加具体,更加具有针对性。简言之就是在幼儿区域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这样可以更好地在环节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从而实现幼儿在游戏中的探索和发现。

(二)创新方法,做到方法的多元化

创新方法,做到方法的多元化。教师做好区域活动的指导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区域活动进行中,教师是参与者,同时也是幼儿活动的合作者。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利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让更多的幼儿来参与活动。教师教会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做好各种游戏,在游戏中发现和探索,进而实现自我提升。教师在区域活动环节指导中,可以利用体验指导法、观摩指导法、交流指导法等。教师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一方面将幼儿的热情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另一方面强化教师的综合指导作用。简言之就是教师利用多种指导方法指导幼儿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参与的兴趣达到最佳状态。

(三)教师要强化专业知识,实现指导的规范性

教师要强化专业知识,实现指导的规范性是教师作好区域活动指导环节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措施。从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开展来看,幼儿在参与活动的时候,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但是如何选择指导的时机、如何运用正确的指导方法就需要教师有专业知识。在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师对幼儿游戏区域活动的开展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对活动中幼儿的活动控制以及问题的解决也会更加有效。教师适时出现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为他们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可以更加大胆地进行探索活动。

三、结束语

幼儿游戏的区域活动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广泛开展,主要是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在区域活动中,为了提升学习和交流的效果,教师积极做好各环节的指导至关重要,所以深入细致地分析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可以提升环节指导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吴姿洁. 优化幼儿园环境文化 塑造教师职业精神[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1):55-56.

[2]白雪梅,朱红霞.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策略[J]. 新课程学习(上),2015(02).

[3]袁波磊. 塑造美丽园丁 成就美丽幼儿[J].好家长, 2016(07).

篇5: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为儿童提供多种适宜的材料,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皮亚杰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要使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丰富而适宜的材料,能赋予环境丰富的教育内涵,激发幼儿的内在参与兴趣,支持幼儿新经验的建构……因此,材料投放是关系活动区创设成败的重要环节。而如何正确认识材料,在材料投放中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有效投入材料则成了长期困扰幼儿教师的难题。——幼儿园教学活动延伸中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研究,如何正确认识材料,不同的材料蕴涵了教师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材料萌发出儿童不同的游戏兴趣和游戏行为。材料对教师来说,是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物化体现;对幼儿来说,是主动建构经验和认识周围世界的中介和桥梁。

区域材料的投放是教学活动延伸实施与开展的核心,是教学活动延伸目标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在教学活动延伸中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然而,教学活动延伸是否发挥了它的应有作用关键在于材料,科学地进行材料投放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延伸的基础,是教师有效组织和指导的前提。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延伸开展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材料所占的重要地位,下面我就活动材料投放的多样性,注重活动材料的节俭性和实际性,安全性和美观性,活动材料提供层次性,区域互通等几方面。谈一谈在教学活动延伸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材料投放,进一步优化区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学活动延伸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并且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区域和通过与材料的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及同伴的充分互动中,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来获得发展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较好开展教学活动延伸关键在于活动材料的有效投放。

材料是教学活动延伸的物质基础,是教育媒介,它能真实反映幼儿情况,再现幼儿生活经验,萌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行为。所谓“有效”是指科学、合理。有效的材料投放是科学、合理地投放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为此,我园将“教学活动延伸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材料投放”作为小课题进行专项研究,以促进教师能够更合理、科学、适宜地投放区域材料,从而满足各类孩子的需要,促使其不同程度的发展,使活动区的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一、我园的研究措施 1.理论学习。

通过园本教研,提高教师对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有效性”的理解,梳理出“有效性”的具体表现包括哪些方面。研究假设——

(1)材料投放与教育目标相结合。例如:如何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之中,一直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重点。如中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了培养幼儿观察探索、动手操作能力的教育目标。使目标与主题探索活动相结合,在美工区中投放了彩泥、胶泥,各种颜色不同的纸张。(2)材料投放与活动区的特点相结合。如大班在科学角,投放了电线、电珠、塑料、毛线、电池、手电筒、万花筒、纸条等材料,促进幼儿探索、尝试和发现材料的内在联系和不同,激发了幼儿探讨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3)材料投放与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相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兴趣和需要往往反映在游戏中。如我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以角色游戏为主,中班以培养幼儿的交往经验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为主,开展结构游戏、美工游戏等,随着幼儿空间知觉和数行等逻辑思维的发展,大班主要开展了科学游戏、棋类游戏等。

(4)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结合。皮亚杰提出:教师应了解儿童,教育教学工作不能成人化,要重视儿童的特点,如大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准备了在科学区投放探索斜面变化的材料。2.实践行动。

带着以上问题,在园本教研中有计划地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实践,并组织现场观摩以收集案例。3.反思调整。

结合材料投放有效性的具体案例,分析材料投放是否具有“有效性”,以及能否有效促进幼儿不同程度的发展。4.再实践与反思。

教师通过调整投放材料,进一步观察探究并收集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深入探究材料投放层次性的有效性。二.研究成果。

(1)材料投放与教育目标相结合。活动区游戏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的过程和幼儿自主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所以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之中。

教育目标是通过层层分解而体现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教师要对本班幼儿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从而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如在大班“小雨点,沙沙沙”这一主题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观察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我们将教育目标与主题探索活动相结合,在阅读区中放了大量图书,里面有小雨点的各种图片,以及有关科谱图,投放“小雨点”儿歌挂图,让幼儿寻找这三个字中有“、”的地方及其在字中分布的情况。通过启发幼儿寻找“、”的笔画,幼儿能够指出点在这几个汉字中所在的位置。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学习儿歌,找出翘舌音的字,再带领幼儿有节奏的诵读儿歌。尝试儿歌动作创编,鼓励幼儿用肢体语言表达儿歌内容。仿编儿歌,小雨点,沙沙沙,落在……。2.材料投放与活动区特点相结合。

活动区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形式,教师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目标开设不同的活动区域,使他们在这里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华。每个活动区都有一套独特的材料和活动方式,活动区内容不同,投放的材料也不同。为此,教师根据活动区不同的教育功能和我们所分解的不同的材料层次,投放不同材料,切实促进幼儿的发展。如在建构区投放各种不同形状、颜色的大纸箱,并在建构区的分隔物上粘贴形状各异的建构图片,幼儿在搬弄、摆放、围拢、堆高的过程中,发展了小手的灵活性和空间知觉,提高了构建的能力。在美工区投放纸盒、纸杯、纸绳、纸盘、彩色纸、瓶盖、毛线、石子、小棍、果壳、彩泥等,并摆放一些具有艺术色彩的作品,让幼儿在这个环境气氛中引发艺术灵感,使幼儿在制作、绘画、捏泥的过程中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在角色区里投放了摇篮、小推车、药箱、听诊器等,每个幼儿都玩的那么投入,合作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各个活动区投放不同的材料,更加激起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引领他们在合作中学习、探索。3.材料投放与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相结合。

创设活动区和投放材料应从幼儿的特点和兴趣出发,区角内容的设计应追随幼儿的经验与发展。教师只有深入观察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才能使材料的投放更具有针对性,用材料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能力。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中班幼儿则可以开展一些培养幼儿的交往经验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结构游戏、美工游戏等,随着幼儿空间知觉和数行等逻辑思维的发展,大班幼儿喜欢一些探索性强的科学游戏、具有挑战性的棋类游戏等。如在大班科学区投放了万花筒后,老师发现幼儿对万花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千奇百变的各种花纹很是好奇,手不断地转动,观察它的变化。教师及时投放多个万花筒,利于更多的幼儿观察探索。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想办法,怎样让这么美丽的花纹留下来,应孩子的要求投放了彩色纸、笔、颜料等供幼儿将看到的花纹画下来。当幼儿又对万花筒的花纹是如何产生的发生兴趣时,教师与孩子一起找来了不同颜色的玻璃,游戏又进入了一个高潮,花纹是怎样产生的主题探索活动生成了,幼儿开始了新的探索、新的尝试,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尝试过程中,幼儿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发展。4.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结合。

按照皮亚杰的“教育教学工作要适合儿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的要求。我们突出了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如大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准备在科学区投放探索斜面变化的材料时,我们认真研究材料的使用和玩法,经过精心的分析、研究和考虑、分解,制定出投放材料的层次和步骤。首先提供平面、斜面和小球,鼓励幼儿发现球在平面和斜面上的不同运动方式。然后,提供幼儿可以变换角度的斜面,幼儿可能会发现斜面的角度不同时,球运动的变化。接着提供长度不同的斜面,让幼儿操作观察。在此基础上提供不同的斜面,不同的球体,引导幼儿比较、发现其中的秘密。在泥塑区,我们先投放彩泥,当幼儿逐渐掌握了搓、团、压、分泥的技能后,对一些泥工工具、豆子、小棍等辅助材料有了需求,于是教师与孩子一起准备这些材料投放到区域中,并且根据不同孩子的需要投放了羽毛、玻璃瓶、纸盘等。

5.材料投放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新课程的实施是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的,特别强调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创设能满足儿童各方面发展需要的教育性环境是课程实施必不可少的条件。新课程每个主题目标、内容后面都对环境创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特别是活动区的设置、材料的投放的要求更具体全面,可见教学活动延伸中材料的投放是主题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础。在每个主题活动中,我们都注重调整教学活动延伸的内容和投放材料,并设置重点区。如在“绿色家园”主题活动中,我们投放了大量废旧材料及废旧材料制作品,以美工区为重点区。在“爸爸妈妈真好”主题活动中,我们以角色游戏区为重点区,娃娃家、理发店、小医院中材料的充实,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父母职业的辛劳,产生了关爱和感谢父母的情感。在春季的几个连续的主题活动中,以自然角为重点区。自然角里引发了幼儿观察、记录的兴趣,幼儿在种植、饲养过程中学会了关心、爱护小动物。6.材料投放与班级特点及当前的热点相结合。

实践证明,各类活动的开展对孩子能力、自信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开学初各班老师在征求孩子和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活动计划,并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准备了投放的相关材料。各班的午睡室里摆满了孩子们带来的滑板车等赛车比赛、30米快跑比赛增强了孩子们的体质。中班的“故事宣讲团”活动使孩子们喜欢上了阅读。每天的教学活动延伸课,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地在边看书边讲故事,使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飞行棋比赛”、“拼图比赛”也是孩子们在合作中提高了能力。三.材料的分类和收集

1.材料的分类。

我们将投入到教学活动延伸中的材料分为三大类成品材料、自然材料、废旧材料。成品材料以积塑、积木、穿线板、拼插板为主以及幼儿动手制作的材料。自然材料主要有石子、布、树叶、贝壳、稻草、种子、纸杯、豆类、吸管、小铁丝、毛线、木块、植物的果实、树叶等。废旧材料有各类纸盒、饮料瓶等。2.材料的收集制作。

途径一:通过家长和幼儿收集。发动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主题活动相关的材料。各类自然材料等。

途径二:教师引导收集。主要通过发挥教师自身及教师潜在的作用来实现。

途径三:制作。一是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的作品。如手工作品、拼图等。二是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的布制作品。如点心、纸盒建筑等。三是教师制作的各类学具、教具。

四、幼儿园教学活动延伸中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

1.注重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使材料与孩子阶段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活动区游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如何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中一直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重点。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以及课程主题或领域的需要,来拟订区域目标并有针对地投放蕴涵教育目标的材料。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把握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考虑材料对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的适宜性,并以本班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即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在了解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必须要对本班幼儿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

2.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要兼顾个别差异避免一刀切。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也就是指材料的“细化”。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要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识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同时,教师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愉快地投入活动。如中班排序活动,教师可提供不同程度的多种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能力弱的幼儿可挑选只按一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如按回形针的颜色排序。能力中等的幼儿可选按二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这样让幼儿在自己的操作摆弄中,发展了他们的思维。由于我们在每一个区角考虑到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兼顾个别差异,因此每到区角活动时间,我们的孩子总能在众多的区角中找到自己发挥的场地,总会在活动过程中看到他们成功喜悦的表情。随着活动开展的层层递进,孩子们的能力水平也相应提高。3.投放的材料丰富且功能多样性。

幼儿在活动中乐意选择灵巧、形象、能反复摆弄的材料。故在投放材料的时候要注意考虑材料的特征多提供牢固、易于变化的一物多玩的材料,投放的数量要根据幼儿活动的特点灵活而定。对于幼儿喜欢玩的活动材料要投放足够的数量,以免发生争抢的现象。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的材料可以一下子都投放出来,给幼儿大量选择的机会,有的则要按照难易分批进行投放,让幼儿通过练习都有不同程度地进步。4.活动区内的材料应该是丰富多样的。

以数学活动区投放的材料为例,我们将扩展幼儿数学经验的材料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提供充足的、专门为幼儿接触数学而设计的教玩具。例如数字长棒、各种图形板、分类盒、数字串珠等。二是挖掘让孩子感到亲切的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如孩子外出郊游捡回来的树叶、花瓣、石头主题活动中带来的各类种子、废旧的瓶子、盒子、纽扣、纸杯、小勺等各种生活用品都是天然的计数、分类、做式样的好材料都成为了孩子探究、感知数学概念的把玩不厌的材料。日历、月历是幼儿理解时间的顺序性、不可逆性等等的天然工具。三是让孩子接触和体验成人用的真实的数学工具。如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些这样的材料如尺卷尺、直尺、三角尺、秤、天平和砝码、各种计时工具、计算器等等。

篇6: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区域活动的设置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幼儿教师在设置区域活动时,在充分考虑幼儿“最近发展区”和认知发展阶段的基础上,首先应考虑以下三点:一是要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二是要考虑《纲要》和《指南》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三是要考虑幼儿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发展需求。幼儿教师设置的区域活动,要结合《纲要》和《指南》的要求,针对幼儿的已有经验,综合考虑幼儿园或班级近期正在开展或将要开展的各项主题教育教学活动,要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经验和社会认知规律,并指向幼儿未来的发展需求。当然,还需要考虑场地、人数、光线等因素进行合理布局,并遵循动静分区、干湿分区、相对封闭、就近方便等基本原则。

二、进入区域前的教育引导策略

教师要提前熟悉区域功能,并作好介入指导的准备。一是要充分了解区域的名称、内容、规则;二是要清楚材料投放的层次和数量;三是要明确观察记录指标,制订有相应的观察表格;四是要知道适宜介入的显性信号;五是要运用适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策略。活动前,教师需要给幼儿有意识介绍相关主题及知识,介绍区域内的新材料、新玩法、新规则,要充分信任幼儿,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选择权,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幼儿进入新区域和尝试新玩法。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开始前,采用唱儿歌、猜谜语、讲故事等方法吸引幼儿对区域产生兴趣,产生想进入区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区域活动中的过程性指导策略

纲要》指出:幼儿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特别是通过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幼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透露出相关的信息。幼儿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分析孩子的每一个具有介入指导意义的表征行为。有趣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目标的达成度。教师要善于利用操作材料的多样性、层次性,鼓励孩子一物多玩,多物联玩,为不同水平、能力、兴趣、性格的孩子提供发展的平台,为孩子提供着充满探索、发现的空间。有效地指导介入,首先要为区域制订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制订相应的活动方案,设定好稳妥的阶段和步骤。幼儿教师要了解区域的同时,关注幼儿,熟悉幼儿。在自由自主的前提下,给予幼儿更多的选择权和操作权。

四、区域活动结束后的评价反思指导策略

篇7: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

实际上,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的一种自主活动方式,而教师在整个课堂之中也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所以,无论是知识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幼儿自己主动,积极参与其中,而这样也更加利于区域活动教学课程开展目的的实现。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竭力为幼儿区域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当然,也极其需要意识到适时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的重要性。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基本定义

区域活动是一种针对幼儿学习的自主活动形式,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会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为其创设更加立体化的育人环境,比如: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集体、分组等活动形式,积极组织幼儿更加自主地探索发现学习、生活中的有趣活动。

三、如何实现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1.加强对幼儿各种类型的指导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必定是离不开专业教师指导的。为此,启发式的指导,以及个别式指导这两种模式就需要得到较为充分的运用。所谓启发式的指导,主要就是教师在区域活动进行过程中,会尽可能地帮助幼儿开启思维,而不只是一味地向他们灌输知识。通常情况下,启发式的指导往往是适用于发现幼儿存在活动等操作失误的情况下。比如:在结构区域,幼儿按照教师的指示要去建一座教学大楼,然而,由于幼儿搭建问题,从而也促使这座大楼出现了头重脚轻等问题,为此,幼儿们只能牢牢地用手将其扶助。在此情形下,教师就可以及时地提出一些极具思考性的问题,比如:这座大楼它的脚为什么站不稳呢?有没有好办法让它站得更稳?生活中我们所见到的大楼是怎么样的呢?在教师的正确启发式引导下,幼儿也就很容易想出:增加柱子、加宽大楼底部、增建围墙等方法来进行修补。由此可见,加强启发性的指导,幼儿不但在区域活动中掌握相应的建筑建构经验,而且还能有效提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个别式指导则更是“因材施教”理念的有效贯彻,毕竟,每一个幼儿在认知水平,认知方式上都存在有巨大的差异性,如果能够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个别式指导,那么则能有效帮助幼儿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在游戏区域活动中设置了“买水果”的游戏,但是却发现有的小朋友对角色安排很不满意,这时候教师则可以了解他们不愿意的原因,并重新进行角色的设定。又比如:有的小朋友性格比较内向,在区域活动中也常常是对其他小朋友言听计从,教师发现这个问题以后,就要对他们多加鼓励,这样才能促使其自信心的有效增强。总而言之,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幼儿不同的区域性指导,这对于幼儿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也是相当有利的。

2.幼儿区域活动良好的教学环境

如果幼儿区域活动的环境更加良好,那么教师的教学指导成效也更加的明显。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创设幼儿区域活动的场地。众所周知,场地是幼儿做活动的必备空间条件,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室内墙边、门前、楼道等场地,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同时,还可以运用架子、柜子或其他物体对区域进行划分,当然,也能通过地面不同的颜色、图案或质地来划分区域。其次就是要尽可能地为幼儿区域活动提供适宜的材料。主要遵循两点:多样性和层次性。所谓多样性,就是为幼儿提供各类逼真的玩具,比如:娃娃、餐具、听诊器、注射器等。至于层次性,其实就是通过不断投放不同层次性的`材料、不同难度内容,进而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求,比如:对于那些年龄稍大的幼儿,为其提供的区域活动材料则可以是自然材料、废旧物品及半成品等。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考虑“一物多用”的原则,不过还是要注意不同年龄段材料投放应各不相同。

3.加强对幼儿区域活动开展前的指导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想要在玩得高兴的同时也学到相应的知识,作为教师,对他们进行提前的活动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比如:在角色游戏区进行《健康医院》这一区域活动的时候,教师就要在幼儿正式活动之前,将医疗器械,听诊器、体温计、医院标志等摆放好,然后再让幼儿自己选择医生、护士、病人等角色。如果部分幼儿在角色的选择上存在有问题,那么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协调。从而也将使得幼儿在认识基本医疗器械的同时,更加深刻的理解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并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又比如:在“小小医生”这一主题区域活动中,教师则要实现告诉幼儿基本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比如:如何正确的给病人打针,如何正确使用手电筒和听诊器等。总之,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提前给予幼儿相应的指导是相当重要的。

4.充分遵循幼儿的活动规律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相当明显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指导的时候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尤其是要遵循幼儿的活动规律。比如:对于小班幼儿,在生活区就可以开展喂娃娃吃饭、包饺子等活动;而对于中班的幼儿,则可以尽量提供自主性较多的区域,与此同时,在提问上也可以进行更加巧妙的引导,比如:在语言活动区域,则可以进行图字匹配的儿歌教学等;至于大班幼儿的区域教学,教学则应该适当加强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

四、结语

区域活动对于幼儿而言是一个非常愉快的学习活动场所,而他们则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区域性活动。与此同时,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他们自身的活动等能力也将会得到有效的提升。本文对此进行浅议,也是希望幼儿教育教学事业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邢瑞寅.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有效指导的策略[J].教育,2016,05.

篇8: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

一、用心观察提供指导依据

观察是指导的前提。教师确定了对儿童的观察与记录,就会开始倾听幼儿,解读幼儿、理解幼儿;教师越来越多地看到幼儿的潜能,认识到他们实际能做什么和他们确实做了什么;教师重新思考与幼儿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确定,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用心地、有效地观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观察幼儿,可以让教师真正了解幼儿,并且思考与幼儿日常的相处、对幼儿的教育,如此可以端正自己的态度、纠正自己的不足,基于幼儿的潜力及幼儿的特点,采用适合的方式方法来指导和教育幼儿,这对于幼儿健康的成长、良好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当然,为了有效的观察幼儿,要明确观察要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

(一)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幼儿的现状

如今的幼儿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写学习故事的热潮。很多幼儿园都要求教师写几篇幼儿学习故事,于是老师们为了写学习故事而观察幼儿,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造成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并不到位、并未用心。原因之一是诸多幼儿教师的观察意识不强。很多幼儿园教师的确知道要在区域活动中观察幼儿,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能力情况。但事实上,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对幼儿观察的重要性,因此在区域活动中观察幼儿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是更好的教育和管束幼儿。原因之二是我县幼儿园大多存在大班额现象,幼儿人数多,教师忙于组织幼儿,确保幼儿安全,保证幼儿足够的操作材料等,疲于应付,难以静下心来用心观察。三是教师观察比较随意,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更不用说用心观察了。其实,观察幼儿是需要耐心和细心的,但是很多教师耐心有限,难以长时间用心的观察幼儿,自然不能真正了解幼儿[1]。

(二)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幼儿的要点

基于目前幼儿园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对幼儿观察的实际情况,确定要想真正用心的、有效的观察幼儿,教师就要在区域活动中注意以下观察要点:

1. 首先观察幼儿能否自我选择、计划。

幼儿每天来园时能否对自己今天或本周将要进行的区域活动做计划,并按计划进行活动。教师应当细心的观察幼儿能否自我选择、会不会较主动的调整活动、亦或是被动的参与活动,进行记录并分析。

2. 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

本次主题活动中,教师设置的区域是否科学,材料的投放合理与否,幼儿对材料是否有兴趣,是否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否促进幼儿某一方面的发展等等,都需要教师用心的观察、记录并分析。

3. 观察幼儿能否持续某个行为。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坚持某个行为多长时间,可以表现幼儿耐性是否良好、是否对所进行的活动感兴趣,通过用心观察,可以了解幼儿的爱好、潜力,为后续合理的指导幼儿、培养幼儿奠定了基础。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当注意用心地、细心地观察幼儿进行某项活动的专注时间、中途是否放弃活动、参与活动中是否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

4. 观察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当孩子在活动中遇到了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是自己不断探究、跟同伴合作还是求助老师?在区域活动中某些游戏或活动需要幼儿之间相互配合来完成。在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幼儿是否与其他幼儿合作,观察与其他幼儿合作次数多少,可以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幼儿的品质,有利于教师合理的教育与指导幼儿[2]。

二、适时介入抓住指导契机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幼儿已有经验,关注幼儿活动,知道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应该给予哪些帮助和支持,特别是在活动中,教师不随便干扰幼儿活动,要观察幼儿的表现,学会等待,寻找介入时机,在幼儿确实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

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问题时,大部分幼儿会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有的会与同伴合作,有的会尝试不同的办法,但在尝试无果后很容易放弃。这时,教师就要及时介入,通过问题引发幼儿思考,鼓励幼儿坚持下去,从而解决问题。如在大班科学区“瓶子吹气球”的活动中,幼儿在装了醋的瓶子里加苏打粉,尝试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没能把气球吹起来,正想不玩了,老师适时出现,问道:“为什么气球吹不起来?是醋不够多?还是苏打粉不够?或者套气球的速度太慢?我们再来试一试吧!”幼儿于是再次探索,终于把气球吹起来了。孩子不仅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懂得了做事情要坚持,养成细心观察、大胆探索的良好学习品质。

三、运用策略进行有效指导

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游戏观,让幼儿自主活动,不过多干预,只在必要时采用有效的指导策略,帮助幼儿梳理经验,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3]。

(一)学会等待给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由于经验和能力的影响,很容易出现一些小问题,这时很多教师会忍不住去直接介入幼儿的活动,告诉幼儿要怎么做,剥夺了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久而久之,当孩子遇到一点小小的问题自己都不想办法解决,而是等老师告诉他答案。其实,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在一旁认真观察,耐心等待,暗示幼儿自己先想办法解决,给孩子更多的探索空间,相信孩子会收获更多。

(二)创造机会加强师幼互动和生生互动

区域幼儿活动中,教师与孩子一起创设了较宽松的互动环境,可以作为互动的参与者参与到活动中来,扮演一些角色,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和沟通。如在建构区、科学探究区、角色区的活动等。同时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互动,让幼儿当小老师,影响同伴。如在音乐区、棋类游戏中,让孩子当小老师,带领同伴一起游戏……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用心地、有效地观察幼儿,可以真正了解幼儿、理解幼儿。在此基础上,运用平行式或交叉式等适合的干预方式来指导幼儿,可以使幼儿积极的参与活动,并将活动完成,使幼儿的能力、意识、思维等方面得到锻炼,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白雪梅,朱红霞.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5(2):358-359.

[2]包临华.基于观察的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指导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19):38-42.

篇9:小议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关键词:区域活动     教师   有效指导

一、区域环境的创设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设置的规划和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共同合作,又要注意让他们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地投入到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区域环境的建设注意动静分开(如音乐区和美工区),利用玩具柜、钢琴、自制屏风式隔板从中隔开划分区域,以保证幼儿参与不拥挤。对于活动量大的区域(投掷区),要划分到活动室外的一角,这样既便于关注到幼儿也满足了他们爱运动的需求。另外,我们在每个区要设立标记,提出相应的规则。当发现某一区域没有标记时就暂时不进入该区域,其实这也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常规培养。同时又便于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安排,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让幼儿自己做主,成为区域的主人,成为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以便让幼儿从中理解“轮流、等待、分享、谦让”等的含义。

二、材料的投放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有效的材料投放可以促進幼儿语言、社会交往、动手操作等各方面的能力。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投放材料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到了大班,他们的抽象思维已经形成,想象力也丰富了。于是在区角里我们投放上了半成品材料,这样大大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如在“各种车辆”的主题中,在手工区材料的提供上,我们首先提供了牙膏盒、饮料盖、纸盒等几种材料让幼儿自由制作,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摆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发现能力强的幼儿不再满足现状时,就再次投放了一些新奇的材料,以便让能力强的幼儿自主探索制作。

即便是同一年龄的幼儿在智力、能力上也是不相同的。他们有的想象力丰富、语音表达能力好,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差;有的懂事但交往能力差。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投放了不同的材料:针对动手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幼儿,我在语言区里用幼儿收集的塑料瓶制作了一些带有故事情节的截图玩具,让他们通过比拼完整的故事情节,讲述故事内容,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他们在语言区里不停地讲着《傻小熊进城》《小姑娘的小花帽》《三只小兔》的故事,还根据故事和生活经验不停地与同伴进行交流,从而大大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交往能力差的幼儿,我们在角色区里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幼儿不仅没有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兴趣更浓。

(二)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投放材料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幼儿创造的源泉,只有产生了兴趣,幼儿才能由愿意玩,变为主动学。由此可见兴趣能激发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并不断地在活动中讨论研究、创新。平时我们要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捕捉他们的兴趣。如一次晨间活动时,陈超和王小亮在往自己设定的目标投沙包,很多幼儿在旁边围观加油,我想与其让他们在旁观还不如让他们都参与进来。于是,我在投掷区又投放了套环、报纸球、磁铁板等材料,让幼儿在玩时既锻炼了身体又掌握了投掷技能。

(三)根据主题内容投放材料

区域活动的材料不能一成不变,必须要跟着主题的步伐进行,主题开展到哪个阶段,环境就应相应地创设到哪里,同时区角材料也要相应地更换变动,以便让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只有不断更新、变化的活动区域,才能使幼儿对区域活动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如主题《七彩世界》,在科探区我们提供了碟片及吹泡泡的工具,让幼儿发现有很多七彩的东西。比如在语言区我们放置了幼儿设计的七色花,让幼儿说出自己想让什么颜色的花瓣实现什么样的愿望。另外,在美工区我们还提供了橡皮泥,既可以让幼儿用橡皮泥捏出不同造型的物体,也可以让他们用橡皮泥给玻璃瓶进行装饰,使瓶子变得更漂亮,幼儿还可以将所有七彩的东西装入瓶中,制作七彩花瓶。主题《我发现的奥秘》中,在科探区我投放了可供幼儿观察的磁铁,有关于电的(电筒、电池)、有关于镜子的(放大镜、望远镜、万花筒等)等。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了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道理,以及磁铁能吸哪些物体和不能吸哪些物体,知道了电池的正负极以及在利用电池时要按正负极标志安装等。

三、边观察边指导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区域活动中,幼儿是主角,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要扮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给予适当指导,使不同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如在开展的《我设计的书包》这节区域活动中,我们要求幼儿制作书包。小朋友在制作书包的过程中充满了自信,非常投入,有几个小朋友的书包制作得既漂亮又精致。我发现他们都很想背起自己制作的书包,但是背带是卡纸制作的,固定性不好,背一下就会脱落,这使幼儿十分懊恼。这时,我走了过去并递给幼儿一个透明胶,说:“你的书包制作的真漂亮,但是别急着背,要让你的书包变得更坚实点再背起来。”小朋友听后立即动手把书包的背带粘结实了。当幼儿遇到困惑时,教师及时给予一种思路,就会让幼儿继续充满自信地创作,从而获得成功的乐趣。

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幼儿获得了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也是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教育活动新形式。因此,作为教育者,要从各个角度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学习的材料,让幼儿去操作、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不断地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篇10: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

评价改革是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要求。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的评价行为应以这一要求为出发点,以实现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有效发展为最终落脚点,实现教育评价的价值。那么,如何才能在美术活动中实现这一价值,结合具体的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对幼儿美术活动进行有效评价的方法:

一、明确评价目的,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美术活动的评价不能偏离了发展”的轨道,它是此次教育活动的终点却又是下次教育活动起点,在美术评价活动中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为以后的美术活动打好更好的基础,使得评价活动对于幼儿而言是真正有价值的活动而非“走过场”环节,起到真正提高幼儿在艺术方面素养的作用。因而不能因评价是美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为了追求教学活动形式的完整,不顾幼儿绘画速度不一的现实,致使评价的最终目的——促进幼儿、教师、课程与教学不断发展落空了。

比如:在小班《绕毛线》的绘画教学中,活动目标之一是顺着同一个方向涂色。幼儿的绘画速度不一,对于仅有十五分钟的教学活动,在幼儿绘画作品完成后还有的点评环节,可以说时间是不宽裕的。在活动中我没有因部分幼儿完成了绘画活动,在紧迫时间压力下就提前匆匆进入点评环节,而是把美术活动中每一环节做透,对于较快完成作品的幼儿,我请他们和画好的同伴一起说说自己的作品,有的幼儿指着别人的作品说:“你的毛线乱乱的,你看我的,沿着一个方向画”,被指出问题的幼儿回到座位沿着同一方向又画了几笔。较快画好的幼儿自己进行讨论,既避免了消极等待时间隐性浪费,也给画的慢些的幼儿完成作品提供了时间,而之前他们的交流过程,也为点评环节做了铺垫。

二、综合运用评价方法,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

评价方法有多种多样,任何一种教育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的范围和界限,都不是万能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活动评价时,应将多种评价方法综合运用,取各个评价方法之长,并根据不同的情境与要求,运用适宜的评价方法,发挥评价的作用。同时,幼儿发展具有个体差异,应尽量少进行幼儿间的横向比较,多使用纵向评价,关注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比如在绘画教学《我的小汽车》开展前,首先请幼儿观察自己带来的玩具汽车,说一说自己的小汽车,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再组织幼儿到马路上观察了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这样对预设的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的调整,也便于对幼儿经过《我的小汽车》绘画教学后表现出的水平与进步进行纵向评价,从而做到关注幼儿的个性与差异性,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促进每位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发挥各方的积极主动性 评价主体应改变过去教师唱独角戏,幼儿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而应充分发挥家长、本班幼儿甚至平行班幼儿的主动积极性,通过讨论得出评价结论。倡导发挥被评价者本人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成为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幼儿虽年龄小,经验少,但依然是独立个体的人,有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不容忽视;家长对幼儿的了解比较细致,评价也就比较有针对性;教师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对幼儿进行评价,有利于为幼儿提供专业性的指导与帮助;平行班的幼儿年龄差不多,但原有经验水平不同,教师的教育方式也有差异,会与本班幼儿表现出更多不同的特质,他们的评价使得评价的结论更全面、更丰富。

比如在命题画《人人运动》教学中,我就借用平行班的小朋友,与本班幼儿一起欣赏作品,说一说 “你认为这幅画好在哪里、哪方面改一改会更好”,幼儿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颜色很好看,如果画小一点会更好看呢。”“我喜欢他画的那个踢皮球的人,但腿画的弯一点就更好了。”等等。然后请幼儿将作品带回家,和家人一起欣赏,家长可以把想法直接与幼儿交流,也可以用短信、小纸条等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通过这样的多元的评价主体,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从而更愿意主动绘画出富有创意的作品,也在活动中提高了自身的能力。

四、评价语言的规范性与激励性,促进幼儿向上发展

教师进行评价时,虽然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幼儿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离不开评价语言规范性与激励性的要求。为此,评价要基于对幼儿的了解,通过观察、对话,发现并理解幼儿独特的创意、个性化的表现方式等,尤其是当幼儿的作品“离谱”的时候,应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试图理解其意。总而言之,教师应捕捉幼儿活动中的闪光点,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激发他们大胆作画的热情;同时又要准确把握幼儿的不足,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或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促进幼儿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比如,在“雪娃娃”的教学中,有位幼儿给雪娃娃戴上了墨镜,他说:“阳光照在雪上,太亮了会刺眼,给它戴上墨镜就不会了。”我说:“你真贴心”;有位幼儿在雪娃娃旁画了燃烧着火焰的柴堆,他说:“太冷了,有火,雪娃娃就不怕冷了。”我说:“你真好,可是有火雪会融化,还有什么办法让他不冷呢?”幼儿说:“给他穿件衣服,戴上帽子”“还可以让雪娃娃做运动”于是该幼儿在雪娃娃手上画了一个皮球。幼儿对自己作品有非常“奇妙”的解释,作品中反映着他们的生活经验,也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的情感与人情味,使得幼儿的作品显得格外生动。

上一篇:通讯员培训班授课提纲下一篇:键盘拼图游戏制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