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2024-07-03

如何发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精选10篇)

篇1:如何发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如何发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单位:扬中市八桥中心幼儿园邮编:212200姓名:陈瑶 摘要: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探索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它以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深受幼儿的喜爱。但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利用不好而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应。那么,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发挥区域活动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引言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往往区域活动的开展效果决定了幼儿对于区域后动的兴趣和区域活动是否达到了提高幼儿技能的效果,所以开展一个有效的区域活动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区域活动的有效实施,并严重阻碍了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找出隐藏在其中的一些直观的和客观的问题并且找到有效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方法

(一)问题一:区域设置形式化

教师们都能想方设法地为幼儿创设活动区域,可往往有的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来设置区域和主题,没有考虑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因此,无法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区域活动;有的班级则一学期的区域活动主题固定不变,幼儿对此慢慢失去了兴趣,活动区域变得越来越冷清。那如何创设一个能吸引儿童、支持幼儿活动的区域环境呢?

(二)问题二:材料投放的随意性

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无法引起幼儿的操作、探

索;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五难易差异;活动区域的材料应缺少经常性的变化而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三)问题三:教师指导欠恰当

有的教师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楚,以主导的形式进行指导,完完全全失去了以幼儿为中心的精神;有的教师忽略了幼儿的自我学习,甚至为了自己的引导而打断幼儿,反而让幼儿产生逃避之心;还有的教师不知道幼儿在想什么,想干什么,不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和水平,以至于观察不够,深入了解不全面。

以此知道幼儿慢慢讲水从茶杯嘴中倒出,并提供吸水海绵,提示幼儿将桌上的水吸干,保持桌面的整洁。让幼儿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是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活动。

三、解决方法

(一)策略:设置动态式区域

1.措施一:围绕幼儿的兴趣爱好设置区域

蒙台梭利提出:孩子的内在有很多资源,一直想要找机会表达,但总是困难重重,这是由于环境不顺,是自己的能力收到限制。以此,我们可以设置幼儿家庭生活内容为主的活动区,如:娃娃家、玩具区、宠物区等。发动幼儿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喜爱的玩具来幼儿园,这样幼儿在活动时能与自己熟悉并喜爱的玩具为伴,就会有亲切感、安全感。由于幼儿刚接触游戏,水平很低,不会互相谦让,自己玩喜欢的玩具,其他小朋友要玩时就不愿意给,所以我们就为幼儿提供数量充足的相同玩具。又如小班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他们非常喜欢听一些儿歌和故事。可将活动室的一角落铺上塑料软垫,放上有卡通图案布靠垫,投放色彩鲜艳的大图画书,布置成温馨的阅读区。

2.措施二:根据幼儿能力的发展,增加区域

幼儿经过一阶段的学习,开始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我们就可以增添反映幼儿园生活的区域,如:“宝宝幼儿园”为幼儿准备一些小铃鼓、图书和玩具,让幼儿存在模仿中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

3.措施三: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调整区域

区域活动并不是独立的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园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将区域活动的设置与幼儿园的主题教学有机结合。这样,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便,也可以满足主题实施过程中小组化、个别化教育的需要;使主题活动得到了延伸。

(二)策略:有针对性地投放材料

1.措施一:明确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材料投放的目的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把握孩子的基本特点,考虑孩子在生活中对材料的需求,并以孩子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现阶段的实际发展需要。

我们还可将孩子的发展目标与这些材料的教育功能较确切地对应起来,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进入到区域活动中,挖掘材料在区域活动中的教育作用,进一步提高材料投放的目的性。如为了锻炼幼儿的抓握能力,可为孩子提供小塑料球、积木、小豆子、米等多种材料。利用多种材料达到同一个目的,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2.措施二:体现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区域活动最大的优势莫过于能为兴趣、能力各异的幼儿提供丰富多变、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预先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

标之间,按照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

3.措施三:挖掘投放材料的引导性

蒙台梭利强调教具要具有能够在视觉与触觉进行检验的属性—“错误控制”,引导幼儿在自主的操作中发现错误,进行自我纠正。

(三)策略: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1.措施一:观察在先,针对性强

“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蒙台梭利把这一教育过程为—大胆的放手、小心地观察、耐心的等待、实施地引导。这一观点启发我们:区域活动中,应改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职能,教师不应该只是在教室里忙碌的穿梭,不应成为施加命令的权威者,不应该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要从指挥者的角色轮换为观察者、启发者、引导着等多个角色,站在幼儿的背后,沉静、慈爱而耐心的观察,真正的从观察中获取幼儿个体与群体、环境与材料的准确信息。

2.措施二:把握尺度,指导适当

在以个别、小组活动为主要特点的区域活动中,应采用适时度的间接指导。如当幼儿在缺少材料、探索的问题难以深化或发生纠纷等情况下,我们应给与及时的支持和帮助;如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兴趣疲软或没有成就感时,我们就给与及时的提示和鼓励,如:“是吗?我来试试。”“也许还有秘密,你再试试看。”“你真行。”这些适时的疑问和肯定,激起了幼儿继续活动的欲望。

3.措施三:及时评价,调整适度

新《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

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我们尝试把终结性的评价变为过程性的评价,将统一、定期、标准化的评价变为个人化、发展性的评价,促使教师将视觉从关注结果转为关注每一个孩子是怎样发展的,从而真正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力,促进其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发展。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努力为幼儿创设多方位的教育环境,是幼儿这正地成为游戏的主人。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充分调动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区域活动水平的提高是加大了幼儿水平提高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所以,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的时候应该全面的注意孩子在活动中的情况,及时反思在区域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的去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改革与研究》

2.《中华教育理论》

3.《幼儿园游戏课程模式》

篇2:如何发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摘要:近年来,“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是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操作摆弄的自由活动开启的另一扇门。经验证明:实施有效的区域活动既能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又能满足幼儿爱玩爱探索的心理需求。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实施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呢?本文着重地从材料的投放、教师的观察、介入与支持、交流分享这四方面来阐述如何有效地实施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关键词: 有效 实施 幼儿园 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也称区角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在幼儿活动的场所内,投放可以进行各种探索的材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的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主动的进行探索与学习的非正规活动。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

一、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就像不会说话的老师,它为孩子和知识之间搭起了桥梁,是孩子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是幼儿进行各类学习活动的有效载体。但是不是所有的材料都是拿来就可以投放的,我们应注重材料投放的计划性,使每个孩子能在活动中获得发展与提高。1.材料投放具有目的性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与主题内容紧密相关,将教育目的隐性地体现在材料之中,是区域活动的一大特点,也就是说投放的材料应有目的性。比如:我们在大班主题“玩沙玩水真快乐”中结合主题的目标投放:在科学区投放装有沙子的盒子,让幼儿感知沙子的多种特点;在美工区投放沙子和水、橡皮泥模具等,供幼儿制作“沙雕”。又如在大班主题“神秘的海底”中结合主题内容投放:在数学区投放大小不同的香螺壳、辣螺壳、芝麻螺壳,引导幼儿随意抓一把同种螺进行估算;在科学区投放各种贝壳,让幼儿根据大小、颜色、厚薄进行分类。这样根据教育内容有目的投放,可以促使主题活动开展的更加成功。2.材料投放具有层次性

教师在选择投放前能够预先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浅入深,有易到难的目标投入。比如在中班的“美

工区”中,我们先投放大小不同的沙哈壳(顶处已钻有小孔)与记号笔,让幼儿学习在沙哈壳上绘画各种简单线条或图形;然后投放各色颜料与棉签,让幼儿进行色彩装饰;最后再投放棉线或塑料线,引导幼儿给这些打扮好的沙哈串成一串美丽的项链。这样有层次性投放既能不断的积累各种经验又能不断地提高幼儿自身发展的能力。3.材料投放具有丰富性

材料的丰富性主要是指教师为幼儿提供可选性具有多样,材料的数量要比较充足,能够丰富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比如,我们在小班美工区投放各种拳螺壳、扇贝壳、鲍鱼壳、螃蟹壳等,供幼儿自由选择在喜欢的贝壳上棉签点画。这样根据幼儿的意愿进行选择,体现了活动区的自主特征。

二、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

观察是游戏准备工作的基础,是介入幼儿游戏的前提。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的观察对象有材料和幼儿这两者。1.观察从材料出发

观察材料对幼儿兴趣的激发。作为一种新材料的投入前期,最为关注的就是这一材料在与幼儿间的一个兴趣是如何引发,寻找到幼儿与材料两者之间的兴趣碰撞点,观察到材料能与幼儿良好互动,能让大部分幼儿自我参与其中,这就是适宜的材料。2.观察从幼儿出发(1)要有目的地观察。

观察总是带有一定的目的,落实在一个具体的观察中,我们需要很清楚地知道“我想了解什么”有了清晰的意向,才有可能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看到你的观察对象或目标,才能有效地观察到期望的有意义的行为和经验。(2)要有重点的观察

教师做重点观察的计划可能是多方面和多层面的。对个体幼儿来说,根据其目前的状况,你想了解的是什么呢?从班级的整体情况来说,你又想重点观察哪一方面呢?两者综合起来非常复杂,任重道远。因此,确定观察的重点尤为重要。

三、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介入与支持

陶行知先生主张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在区域活动中,要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则需要因地制宜,恰到好处地给予介入与支持。

1.对于幼儿的主动求助,教师应予以支持。

在区域活动中,虽然游戏内容是幼儿自己选择的,但是他们在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会有幼儿依照他们的问题直接找到教师寻求帮助:“老师,请帮我把这双面胶撕开好吗?”“老师,请给我一个记号笔”。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的指导是行动的直接支持。有时,对于幼儿的直接求助教师的指导是语言上的暗示。例如:一天,美美选择在美工区拓印鱼,在涂色时,她跑到老师跟前说:“我用可以涂彩色的鱼吗?”我说:“你见过的鱼都是什么颜色的呢?”美美想了一下:“我见过的热带鱼就是彩色的呀,那我就用彩色的吧!”我对她笑了笑,认可了她的发现。美美对边上的小伙伴说:“你见过的鱼是什么颜色的,就可以用什么颜色涂色呦„„。”

2.当幼儿即将放弃游戏时,教师应及时介入

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常会遇到困难,为了使游戏继续进行,他们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是他们获得经验的过程。但是当幼儿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因此而放弃原来的游戏行为,结果会导致失去一次经验提升的机会,使得游戏的意愿不能实现,而且经常终止游戏情节不利于游戏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的及时介入是必要的。例如:一次泽泽在美工区里用扭扭棒做花,小朋友们都期待着快点做成。他一边做一边说:“马上就做好了。”可是还没等他插在瓶子里,支撑花朵的扭扭棒查收不了花朵的重量弯了下去,泽泽一脸懊恼,低头看了半天,不一会儿马上说道:“有办法了,我把它变粗点不就行了吗?”只见泽泽又用了一根扭扭棒和之前的花枝重叠在一起,就这样花枝变粗了。可在瓶子里没插一会儿又有点倒下了。这次泽泽哭丧着脸自言自语:“怎么搞的!我不玩了。”见他要放弃游戏,我轻轻地说:“你的花枝下端没倒,你用的什么好办法?再试试也许就成了。”泽泽眼睛一亮说:“老师,我有办法了。”只见他把两条扭扭棒像花枝的下端一样绞在了一起,这样两条扭扭棒完全“抱”在了一起。花朵终于做好了,泽泽兴奋地拉着老师和同伴,请大家一起欣赏他的作品。当幼儿在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后,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有的幼儿开始愿意自己想办法,然后一次、两次„„面临几次失败后,他们就容易放弃游戏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观察到幼儿的行为表现,给予适时的支持。3.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及时介入

游戏中伙伴间常常因为意见不一致而发生冲突,这是因为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只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理解他人,这时教师要介入并引导幼

儿找到能够协商的办法,促进幼儿间的交往。记得一次玩娃娃家时,圆圆和朵朵扮娃娃的爸爸妈妈抱着娃娃去逛街,看到照相馆就把娃娃放在一边椅子上自顾自的“拍照”去了,从餐厅出来的的琪琪就把娃娃抱给了我,朵朵顿时大叫“圆圆,琪琪把我们的娃娃抱去了。”眼看着他们马上就要吵架了。我赶紧说:“哎呀!这是谁家的娃娃啊,怎么没人领啊?这要是碰到坏人可怎么办啊?”他们俩听了以后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不好意思地抱起了娃娃说:“我们是要给娃娃拍一张照片呀!”这样他们的游戏又开始了。

4.当幼儿无目的的摆弄游戏材料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和支持

对幼儿来说,游戏并非完全是自发的活动,同样需要模仿和学习。特别对于年龄小的幼儿和不会选择的幼儿他们更多的表现是无目的地摆弄材料。这就更需要教师适宜指导去激发孩子运用材料丰富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使幼儿的游戏行为变为有意行为。涵涵很喜欢在游戏中摆弄材料,这天他选择“泥工区”做糖葫芦。只做了三个不同颜色的糖葫芦就开始用手乱搓橡皮泥和小棍,眼睛向着别处张望,我凑过去问:“涵涵,你做的是什么呀?”他看了我一眼,想了半天说:“是..是糖葫芦。”我又问:“那为什么要串成这些颜色?”他看看我,没吱声。我想了想问他:“那你的糖葫芦是什么口味的?”涵涵依次指着小球说:“这是香蕉味的(黄色的),这是桔子味的(橘红色的),这是西瓜味的(红色的)。”我又高兴地说:“原来你的糖葫芦有这么多口味,一定很好吃吧!”轩轩点点头,又接着串了好几串糖葫芦,一边串一边说:“我再串一个草莓味的,再串一个苹果味的,再串一个奶油味的„„”这是他根据自己吃过的颜色来选择球的颜色,涵涵小朋友玩得很投入。此时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游戏内容,这是教师观察到他的行为及时参与指导的结果。

四、区域活动中交流与分享

交流与分享是区域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整个活动中非常关键的环节,教师要组织幼儿交流体验与收获,分享快乐与成功,并把有些关键性经验加以提升。在交流中应以幼儿的说为主,引导幼儿说自己是怎样玩的,结果是怎样的。通过交流与分享,让幼儿有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互相交流可以让幼儿在玩时不是孤立的,而同别人交流,要去注意别人是怎么玩的,无形中既增加了自己的经验又促进了交往,同时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应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加以讲评。要注重活动过程,而不是结果,为下一次活动作好铺垫。对那些具有发展价值,而一时尚未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受冷落的区域),可通过老

师启发,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有时,则是对那些能力、兴趣有偏颇的孩子进行引导。有的孩子好拼搭操作类活动,教师就可以适当点拨,使孩子兴趣指向更广泛些。

总之,区域活动的实施是否有效,很大一部分需要看教师如何创设区域活动,教师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无论是材料的投放、观察与介入,还是最后的交流分享都要以幼儿作为主体来考虑,使区域活动适宜并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

主要参考文献:

篇3: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

一、区域活动的时间及种类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除了生活活动、教学活动的时间以外, 皆为区域活动。幼儿在园的9—10个小时 (上午8:00至下午6:00) 来看, 4个小时的时间是区域活动, 其中上午、下午各占2小时, 室内、室外各占2小时。

走进班级, 特点鲜明的各个活动区域就会展现在眼前:1.游戏区2.科学区3.积木区4.图书区5.艺术区6.益智区7.音乐区8.实验区9.泥塑区等。

二、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上, 幼儿可以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而获得多种直接、自然的经验。故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 影响着幼儿活动的内容和进程。投放的材料要能够使幼儿增长知识、获得有益经验、锻炼技能、激发情感。

1.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时间、空间及工具等方面的物质材料。

投放的材料要具安全性、科学性、多样性, 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 才能发展和调动幼儿内部的驱动力, 只有在这样的空间, 幼儿的心理需求才可以得到满足, 幼儿才可以自主选择, 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操作、去探索。

2.

根据班级的教育目标,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来投放材料, 材料要具有探索性、层次性、递进性、适宜性和教育性, 材料要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 满足幼儿的个别化需要, 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 并且还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 特别要注意利用废旧物品和自然材料。

三、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

1. 教师要以观察者的身份随时关注幼儿。

教师要更好地指导幼儿区域活动, 首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活动, 准确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 关注、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 了解幼儿喜欢玩的是什么, 然后根据观察的情况, 在幼儿探索问题难以深入时、发生纠纷、缺少材料、有破坏性行为等情况下, 教师才能及时给予指导。

2. 教师要以适当的身份适时地参与幼儿的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 幼儿对活动区里出现新的材料很敏感, 也乐意尝试, 但由于不会玩, 幼儿的好奇心就会由此打折, 甚至转移目标, 离开游戏。所以, 在区域活动中不但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调动幼儿活动的兴趣, 还需要教师在及时了解和掌握幼儿活动情况的基础上参与活动, 根据活动需要以不同角色带动幼儿的游戏并巧妙地把教师的意愿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幼儿自身的意愿。

3. 教师应把握时机, 适时介入指导。

教师在用心地观察、适时地参与幼儿活动的基础上, 应作为指导者, 在幼儿活动过程中, 当幼儿遇到困难玩不下来时, 当幼儿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时, 当游戏无法深入时, 当幼儿操作发生困难时及时介入, 给予指导。

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实施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区域活动在其中发生着重要的作用, 直接关系到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 对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 我们将不断地探索、学习, 寻找更加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学方式,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 探索区域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以促进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篇4:如何发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发挥区域活动有效性问题策略

一、引言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往往区域活动的开展效果决定了幼儿对于区域后动的兴趣和区域活动是否达到了提高幼儿技能的效果,所以开展一个有效的区域活动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区域活动的有效实施,并严重阻碍了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找出隐藏在其中的一些直观的和客观的问题并且找到有效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方法

(一)问题一:区域设置形式化

教师们都能想方设法地为幼儿创设活动区域,可往往有的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来设置区域和主题,没有考虑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

(二)问题二:材料投放的随意性

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无法引起幼儿的操作、探索;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五难易差异;活动区域的材料应缺少经常性的变化而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三)问题三:教师指导欠恰当

有的教师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楚,以主导的形式进行指导,完完全全失去了以幼儿为中心的精神;有的教师忽略了幼儿的自我学习,甚至为了自己的引导而打断幼儿,反而让幼儿产生逃避之心;还有的教师不知道幼儿在想什么,想干什么,不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和水平,以至于观察不够,深入了解不全面。让幼儿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是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活动。

三、解决方法

(一)策略:设置动态式区域

1.措施一:围绕幼儿的兴趣爱好设置区域。

蒙台梭利提出:孩子的内在有很多资源,一直想要找机会表达,但总是困难重重,这是由于环境不顺,是自己的能力收到限制。以此,我们可以设置幼儿家庭生活内容为主的活动区,如:娃娃家、玩具区、宠物区等。发动幼儿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喜爱的玩具来幼儿园,这样幼儿在活动时能与自己熟悉并喜爱的玩具为伴,就会有亲切感、安全感。

2.措施二:根据幼儿能力的发展,增加区域。

幼儿经过一阶段的学习,开始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我们就可以增添反映幼儿园生活的区域,如:“宝宝幼儿园”为幼儿准备一些小铃鼓、图书和玩具,让幼儿存在模仿中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

3.措施三: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调整区域。

区域活动并不是独立的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园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将区域活动的设置与幼儿园的主题教学有机结合。这样,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便,也可以满足主题实施过程中小组化、个别化教育的需要;使主题活动得到了延伸。

(二)策略:有针对性地投放材料

1.措施一:明确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材料投放的目的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把握孩子的基本特点,考虑孩子在生活中对材料的需求,并以孩子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现阶段的实际发展需要。

2.措施二:体现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区域活动最大的优势莫过于能为兴趣、能力各异的幼儿提供丰富多变、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预先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

3.措施三:挖掘投放材料的引导性。

蒙台梭利强调教具要具有能够在视觉与触觉进行检验的属性—“错误控制”,引导幼儿在自主的操作中发现错误,进行自我纠正。

(三)策略: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1.措施一:观察在先,针对性强。

“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蒙台梭利把这一教育过程为—大胆的放手、小心地观察、耐心的等待、实施地引导。

2.措施二:把握尺度,指导适当。

在以个别、小组活动为主要特点的区域活动中,应采用适时度的间接指导。

3、措施三:及时评价,调整适度

我们尝试把终结性的评价变为过程性的评价,将统一、定期、标准化的评价变为个人化、发展性的评价,促使教师将视觉从关注结果转为关注每一个孩子是怎样发展的,从而真正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力,促进其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发展。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努力为幼儿创设多方位的教育环境,是幼儿这正地成为游戏的主人。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充分调动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徑。

四、结语

区域活动水平的提高是加大了幼儿水平提高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所以,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的时候应该全面的注意孩子在活动中的情况,及时反思在区域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的去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改革与研究》

篇5:如何发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然是个体,他的个性品质就会各不相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各不相同,区域活动的创设就是要满足各层次孩子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区域活动中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和发展。根据《纲要》要求,我们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在创设各区域时要注意:(1)首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年龄特点、兴趣、季节及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与幼儿探讨来设置区角。创设的区角,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发幼儿主动思考,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区域活动环境,要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使活动区域成为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的一片沃土。

环境的创设应以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力水平为基本条件,尊重幼儿的经验创设与他经验相符合的游戏环境,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比如对于小班的环境创设,由于孩子最典型,最熟悉的生活经验是就家,接触最多的是家人,我们就为小班孩子创设了温馨的,色彩鲜艳的家的环境。(2)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现有的活动空间,采用固定和灵活设置相结合,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尽可能地使活动动静分区: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安排在教室里面的位置:如语言区、计算区;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口:如表演区、科学区等。并根据游戏情况灵活调整。

(3)要让环境说话,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小班幼儿正处于独立游戏、平行游戏的阶段,因此各区域的建立应该要相对独立而不封闭。2.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幼儿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而获得多种直接、自然的经验。故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影响着幼儿活动的内容和进程。投放的材料要要能够使幼儿增长知识、获得有益经验、锻炼技能、激发情感。

(1)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时间、空间、及工具等方面的物质材料。投放的材料要具安全性、科学性、多样性,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才能发展和调动幼儿内部驱动力的,只有在这样的空间,孩子的心理需求才可以得到满足的,幼儿才可以自主选择,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操作,去探索。

(2)根据班级的教育目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来投放材料,材料要具有探索性、层次性、递进性,适宜性、和教育性,材料要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满足幼儿的个别化需要,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生动活泼、主动愉快地操作学习。并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特别要注意利用废旧物品和自然材料。

比如小班孩子,根据其年龄特点,就要选择颜色鲜艳、形象生动或者是生活化的材料。在小班时,我们用废旧的大纸箱、大纸盒、牛奶盒、各种瓶子等制作了形象逼真的床、灶台、饮水机、冰箱、衣柜等家具及厨房用具,投放了各种绒毛动物玩具及一些小服装,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逼真的娃娃家。孩子们一进入到这里,很自然的就模仿起爸爸妈妈,来照顾这些小动物们。当它们的爸爸妈妈,给小动物们穿衣服,喂食物,带它们出去玩,生病了带着去看病等等。3.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

比如有一次,娃娃家里新投入了扣纽扣的操作材料,我向孩子们做了说明,介绍了新增材料应该如何操作。有几个孩子摆弄了一会儿就走了。只剩下桐桐小朋友还在继续扣,可是也没有把纽扣扣上。于是我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和桐桐一起玩。并手把手的教她扣好了几颗纽扣。这时桐桐说:“我自己来扣一下好吗?”漫漫地,桐桐扣上了一颗,两颗„„

还有一次在益智区里新投入了走迷宫、连线等操作卡。我逐一将操作方法给孩子们做了详细的讲解。在活动中,我发现林林小朋友在迷宫图上乱画。于是我蹲下来轻声告诉她这样操作是不对的。接着请她看我是怎么玩的,并强调要往没有线条堵住的地方走。最后,林林终于帮小猴子找到了回家的路。

从以上实例中我觉得自己在指导策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当桐桐扣不上纽扣时,虽然通过我的指导,孩子及时学会了扣纽扣,但是由于我介入过早,没有寻找她扣不上纽扣的原因。当发现林林乱画时,没有去了解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就盲目指导,针对性不强。而且使用手把手教的方法和示范法太直接,致使孩子失去自己领会摸索正确方法的机会,还会造成幼儿对老师形成依赖。如果在指导幼儿时,先寻找该幼儿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孩子的用意,这样对孩子的指导就会更有针对性,而且给孩子留下了思考领悟的时间,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

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幼儿的兴趣,我能根据需要在活动区里投入相应的操作材料。在活动时,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当孩子们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不良操作行为时,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与指导,使孩子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纠正。

但是对幼儿的指导策略是值得我深思的。我认为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要以观察者的身份随时关注幼儿。要更好地指导幼儿区域活动,首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活动,准确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关注、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了解幼儿喜欢玩的是什么,然后根据观察的情况, 在幼儿探索问题难以深入时,发生纠纷、缺少材料、有破坏性行为等情况下,教师才能及时给予指导。在以上案例中就有体现,通过观察我发现桐桐遇到困难时,主动给予帮助、指导,看到林林乱画的现象给予了纠正。让孩子及时学会扣纽扣、走迷宫的窍门,使孩子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从而更喜欢这个活动。

(2)教师要以适当的身份适时的参与幼儿的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对活动区里出现新的材料很敏感,也乐意尝试,但由于不会玩,孩子的好奇心就由此会打折,甚至转移目标,离开游戏。所以在区域活动中不但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调动幼儿活动的兴趣,还需要教师在及时了解和掌握幼儿活动情况的基础上参与活动,根据活动需要以不同角色带动幼儿的游戏并巧妙地把教师的意愿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幼儿自身的意愿。如以上案例中出现的情况,我只注重了参与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操作困难及不良操作行为时,只是单一的示范、教授。而忽略了应该在及时了解和掌握幼儿活动情况的基础上参与幼儿活动,根据活动需要以不同角色带动幼儿的活动,给予的指导应是间接指导而不是直接代劳。

(3)教师应把握时机,适时介入指导。孩子们对区域活动里出现新的新材料很敏感,也乐意尝试,但由于不会玩,孩子的好奇心就由此会打折,甚至转移目标,离开游戏。以上第一个实例中就有体现,虽然教师介入到幼儿的活动中,但是时机把握的还不够好。由于没有及时引导,几名幼儿就对新事物失去探索和尝试的欲望。如果当这几个孩子摆弄纽扣没有扣上时,教师及时介入,教幼儿学会扣纽扣,感受到自己的成功,这几个幼儿就不会无趣的离开游戏。所以教师在用心地观察、适时地参与幼儿活动的基础上,应作为指导者,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当孩子遇到困难玩不下来时,当孩子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时,当游戏无法深入时,当孩子操作发生困难时及时介入,给予指导。

篇6:如何发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郜会荣 邢慧芳

摘要: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区域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组织区域活动时应注意活动材料的丰富,活动环节的紧密指导,客观的教育评价三部分组成。区域活动所具有的自选性、自主性、小组活动,教育价值依托于操作材料、情境和相应的活动中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更多的只能是以间接的方式来进行。如何有效的进行区域活动,离不开这三个环节的学习。我们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不断创新,不断研究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的得到更多的发展。将区域活动真正落实到我们的工作中,能不断辅助我们的教学,尽量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以《指南》为抓手推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

区域活动 需要 发展 教育

正文:

幼儿教育是一种比较全面、比较琐碎的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幼儿教育涵盖了很多方面的教育,有五大领域的教学题材,有一日生活方面的生活教育,还有幼儿的养成教育等等;而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创新的活动。它能有效的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能满足不同发展中的幼儿的需要,而且气氛相对于其它教育模式也很自由,宽松。因此,在当今的幼儿教育中,区域活动的开展成了幼儿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

一、活动材料的丰富

依照《指南》精神,我们知道活动区活动是幼儿通过游戏进行的自主学习。游戏是所有幼儿都喜欢的活动,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诱发幼儿游戏的行为。如何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1.活动材料的投放很重要。根据《指南》目标中我们了解到幼儿阶段应该学习什么或达到哪些典型性表现。所以在选材的过程中我们更有了目的性,过去的区域活动材料大部分都是由老师准备的,比较单一,而且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和个性发展。在《指南》精神的指导下,材料的收集都是在教师和幼儿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师和幼儿经过协商之后共同收集的,幼儿对于材料的熟悉度更高,容易引发幼儿自主探究。例如:美工区投放的照相机制作材料为例,过去教师所投放的材料是以教师的角度去收集的。给孩子们准备的材料仅限于美工纸,胶水,剪好的纸片来制作,然后再告诉孩子们一些相关步骤。所以孩子们制作出来的都相似,没有什么新意。材料的高控性造成了幼儿按部就班,因此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提供的材料仅局限于画、折、粘、贴这几种形式,所以就无法出现自己个性化的操作、更无从谈到想象、创造。在《指南》的理念中我再次准备材料时应从孩子角度考虑,利用生活中一些废旧物品来作为材料,比如废旧的瓶子,我们看起来和制作照相机没什么联系,可孩子们把它当成宝贝,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来把它变成心中的照相机。所以,收集到的材料设计面要广,这些材料大多是一些日常无用的废旧物品,显得有点“杂乱无章”。这时,我们要求教师相对而言应具有更科学的专业知觉、判断与决策能力,因为教师在活动中是“平等者中的首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引领区域活动向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充分运用自身专业知识技能,对收集到的材料主动进行判断与筛选,让每份材料都能引发每个幼儿新的探索活动。也正是这些摒弃了中规中矩、永远鲜亮、整齐划一的材料,能激发幼儿大胆地“捣鼓”,真正使用起来,为他们的想象增添色彩。一种材料,在孩子的眼中,往往可以像“变形金刚”一样可以随自己的意愿而操作、创造。

2.与主题活动相符合。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具有相融性,两者的开展形式都比较灵活多样。所以,在选材时应具有目的性、丰富性和层次性,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使幼儿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向更好的水平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应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引导幼儿从实际出发感受家乡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比如我们高平是伟大的炎帝的故里,而我们的主题活动是“炎帝故里,大美高平”。根据这一主题我们展开的区域活动,根据炎帝的伟大贡献制作五弦琴。为了让孩子们学习炎帝的精神,我们投放了废旧的盒子、积木、颜料、毛笔、水果、皮筋、细铁丝和家长带来家里不用的布料、小染缸等作为制作五弦琴的区域活动的操作材料。在区域活动时,孩子们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和探究欲。每次的区域活动孩子们在玩耍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做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要从孩子感兴趣的选材。无论是大人和孩子都喜欢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们在选择区域活动材料时应顺应幼儿的活动进程和兴趣点,尽量提供孩子们感兴趣的。比如在娃娃家的角色表演中,孩子们比较喜欢毛绒玩具和模型汽车,我们就可以为孩子提供这些到娃娃家。引导他们角色表演,这样他们自然而然的就进入角色当中去了。这样,幼儿的学习动机直接源于自身的需要,学习时会表现出很强的学习欲望。

二、活动环节的紧密指导。

尽管在区域活动时应尊重孩子们自主、自由的活动,但是没有教师的观察、分析、指导和正确介入,那将是孩子们漫无目的乱玩。《纲要》中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法应答,形成合作探究的师生互动。所以在孩子们的区域活动中离不开老师的正确指导。在区域活动时,教师应巡回指导。帮助孩子们树立规则意识,按照目标的规定让孩子进行活动。在不束缚孩子们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基础上,尊重个别差异,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让每个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都能得到发展。而且在指导过程中能检验孩子操作是否有误,一边及时调整和督促孩子的错误。如小班孩子的“砖块图形铺路”游戏,在大小、形状不同的砖块中,让孩子找出合适的,把坑坑哇哇的路修好,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孩子操作过程中,有些孩子将图形贴到了外面,根本没听懂老师的要求,这就需要老师及时介入。有了老师的及时督促孩子们可以在目标正确的情况下尽情的操作。最后能有效地完成目标并能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

三、客观的教育评价

在区域活动的最后,教师的评价是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以肯定鼓励为主,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努力的成果。有效的教育评价能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和再次创作的动力。如进行美工活动时,让孩子们大胆创作漂亮的彩色的雨,孩子们都在兴高采烈的作画,而且画的都很有想象力,有的颜色搭配的很好,有的形状漂亮,有的整体效果很好。作画完成后,这就需要老师的有效评价,把孩子的优点都一一展现出来,对每个孩子的画进行评价,在这过程中不仅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而且能让他们互相学习别人的优点,以便以后更好的创作。有效的教育评价能让孩子感到老师对他们是关注和重视的。只有在这种成就感的不断刺激下,幼儿参加区域活动的兴趣才能永盛不衰。

总之,有效的区域活动离不开各个环节的努力,离不开老师与幼儿的配合。提高区域活动是个长期的教学过程,需要老师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创新。《指南》的学习让我更加坚定:作为幼教工作者,一定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 环境、区域,让区域活动回归幼儿的经验。提供孩子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在学习中,我发现《指南》更重视幼儿自我探索、自我建构等探究品质的培养,更加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如“鼓励”、“支持”、“和幼儿一起”这样的字眼随页可见,让一件件学习中的小事都变得瞬间灵动了起来。明确了幼儿的思维需要发散,教师的教育更需要发散。

参考文献;

篇7:如何发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如何有效实施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一书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明确将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定位为幼儿园课程实施途径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入浅出地 系统阐释了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的内涵和特性。

本书第一章是对主题性区域活动概念的阐述,就什么是主题性区域活动,主题性区域活动的内涵与特点进行了阐释。在对主题性区域活动的内涵和特点阐释的基础上,作者对幼儿园主题兴趣活动的基本定位和主要环节进行了阐述。

第二章是主题性活动区的确定与设置要点,讨论了主题性活动区种类确定的影响因素与一般程序,并具体介绍了幼儿园常见的主题性活动区。主题性活动区种类确定要遵守“需要性原则”:确定主题性活动区种类的时候,教师需要在综合考虑主题活动开展的需要、幼儿活动的需要、教师确定的教育目标的基础上不断生成与调整。随后,作者又对常见的主题性区域活动的设置要点进行了介绍。

第三章是主题性活动区空间的调整技巧,在分析主题性活动区空间观转变的基础上,探讨了主题性活动区的空间优化。作者指出,活动区空间的调整首先要转变空间观,要把空间从室内拓展到室外,让各个空间之间从封闭走向开放,变独享的空间为共享的空间,从静态的空间走向动态的空间。随后,作者以具体的实例讲述空间的优化策略。

第四章讲述了主题性活动区材料的投放策略。作者提出要转变材料观,要看到材料的系统性,材料的投放者也要从一元主导转向多元对话。为了更好地发挥活动区材料的价值,材料的投放应遵守六个原则:安全性、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富于探索性、一物多用和多层次性。同时教师要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地进行添加、删减、组合、回归等,通过改变材料系统中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材料系统焕发出新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章是对主题性区域活动开展时间的阐述。主题性区域活动开展时间不能是固化的,而应该是灵活,是追寻着幼儿经验发展的内在需要的。主题活动的发展往往经历三个阶段,即孕育、拓展与延伸。在三个不同阶段中,主题性区域活动的定位、作用与开展时机是存在差异的。作者结合具体的实例,对不同阶段中主题性区域活动的开展时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第六章是主题性区域活动的观察方法。作者首先对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的观察目的、观察的角度、观察的内容、观察的解释、观察的应对进行了描述。随后,作者介绍了主要的观察工具和方法。为了让读者清楚了解每种方法和工具,作者运用实例来具体解释每种方法和工具该如何使用。

第七章介绍了主题性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主题性区域活动的指导方式以间接指导为主,直接指导为辅。一般来说主要有三种指导方式:平行式、交叉式和垂直式。在实践中,教师应根据主题性区域活动不同环节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定指导要点,选择与运用合理的指导方式。

第八章是主题性区域活动的评价技巧。主题性区域活动评价目的不是甄别,而是了解现状,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最终促进幼儿发展。主题性区域活动评价主要涉及对象是幼儿与教师。对幼儿评价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内容: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坚持度、幼儿在活动中的合作交往能力、幼儿在活动中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幼儿在活动中的认知能力、幼儿的规则意识。对教师评价主要有四方面内容:活动计划的制订能力、活动中的观察能力、活动中的组织指导能力、反思能力。

篇8: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

一、规划好区域活动的时间

区域活动, 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因此教师就需要设计好合适的区域时间, 发挥好每次区域活动的作用。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讨论来进行设置, 设置也比较灵活,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进行选择。以《可爱的小动物》的区域活动开展为例。

师:同学们, 六一儿童节就要来了, 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想出去旅游, 希望看到小动物。

师:原来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啊, 我们今天肯定是不能去动物园了, 但是呢我们可以自己来制作一个动物好, 同学们觉得好不好?

生:太棒了, 我们自己就能制作动物园吗?怎样制作呢?

师:同学们看, 老师这里有许多彩带、卡纸、泡沫、剪刀和小刀, 同学们可以利用这些材料来做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然后对我们的教室进行布置, 让我们的教室变成一个动物园, 好不好?

生:感觉特别有意思, 但是不知道具体从何处下手。

师:现在同学们可以分成三组, 一组是用卡纸来制作小动物的形象, 贴在教师后面的动物园区;一组同学利用泡沫来制作立体的小动作, 可以摆在窗户上;最后一组小朋友就可以利用这些材料来制作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衣服, 这样小朋友就可以扮演成动物在教室里面进行表演了。

生:那我们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可不可以将我们制作的东西在别的小朋友面前进行展示呢?

师:当然可以, 看来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 那么就开始动手行动吧。

教师利用六一儿童节的契机, 让学生以“动物园”为主题进行手工活动, 这对于小朋友来说是新鲜的, 因此会积极配合老师, 在制作的过程中也表现的十分积极,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活动开展的十分顺利。

二、选择好区域活动的材料

幼儿园中在开展区域活动的时候, 材料的投放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要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来选取材料, 材料不能过少或者过于简单, 但是复杂度也不能过大, 否则就会影响幼儿的参与兴趣。教师在材料的选择中, 要将幼儿的动手、动脑结合起来,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以《一起走环形路》的区域活动开展为例。

师:同学们, 我们这段时间一直在认识100 以内的数字, 同学们学习的都很不错, 今天我们就需要开展一个活动, 利用数字来走环形路。

生:走环形路?那不是应该用脚走吗?为什么会用数字来走呢?

师:看起来同学们很感兴趣啊, 同学们看大屏幕上有一个环形的道路, 道路是由一个一个的数字木块组成的, 只有将环形桥每个空格都填上正确的数字木块, 才能构成整个环形桥。

生:那么我们具体要怎么做呢?

师:现在同学们可以两个小朋友为一组, 然后到老师这里来领走一个环形桥和一筐数字积木, 这些数字积木是可以嵌入到环形桥中的每个格子中, 只有找到相应的数字嵌入才能构成完整的环形桥, 同学们明白了吗?

(然后学生就两人为一组来搭建环形桥。)

师:同学们搭建的如何, 有没有什么感受呢?

生:在寻找数学的过程中感觉好费力, 比如找这个“69”这个数字的时候, 我认成了“96”, 因此就花费了较多的时间, 但是我和我的小搭档两个人最终还是完成了任务。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环形桥和数字积木, 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数字的认识来对环形桥进行构建, 而且是学生两个人为一组的,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对于一些不认识的数字可以互相商量, 因此保证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任务, 并且增加了对100 以内的数字的印象。

三、评价好幼儿活动的表现

学生在参与区域活动的时候, 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参与过程进行及时的反馈, 以表扬学生为主, 这样学生对区域活动的参与才会充满热情。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学生提供帮助, 保证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以《我做医生, 我做病人》的区域活动开展为例。

师:同学们, 你们生过病吗?

生:生过, 每次生病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很难受。

师:那么今天同学们就对医生、护士以及病人进行角色体验。老师已经给同学们准备了白大褂、听诊器、针管、药片以及记录本等, 你们可以利用这些物品来模拟医生看病的过程, 现在同学们就开始做小医生、小护士吧。

(然后学生就开始进行角色扮演起来, 在教学中发现, 一些学生为因为谁做医生, 谁做病人争论不休, 但是最后都有同学妥协, 保证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

师:同学们, 在活动中, 尽管存在着一些摩擦, 但是最后同学们还是顺利完成了活动。每个学生都想要做医生, 不想做病人, 但是要保证活动的开展就必须要有学生妥协, 同学们在整个而过程中就表现的很不错。同学们轮流做医生、护士和病人, 对每个角色都体验一遍, 这样才有意义。

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时, 对角色选取的时候会产生一些分歧, 但是学生之间相互妥协, 最后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学生有这种妥协精神的时候, 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表扬, 在以后进行活动开展的时候也避免同学之间的争执, 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的作用。

综上所述, 区域活动的开展促进幼儿自主、主动以及个性化的发展, 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体验中不断对自己的人格进行健全, 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5-6岁幼儿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行为的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

[2]庄宏玲.幼儿园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学前教育研究, 2011 (5)

篇9:如何发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

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创设区域活动,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奠定早期科学素养,使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区域活动中,主要是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实践,来感知周围的事物,并通过观察了解事物特征,提高动手能力。随着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的智力开发受到重视,不仅仅是常识的积累,更是对学习能力的引导。因此在幼儿教育中采用区域活动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材料,完善活动环境,提高老师的引导作用,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这是其关键。

一、开发与创造活动区域材料

活动区域材料是建立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幼儿进行活动的基本工具。那么如何选择活动区域材料呢?首先要明确自然是幼儿最好的活动材料。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应该尽量应用周围最亲切的事物,既给幼儿熟悉感,又具有生活气息,能帮助他们开发创造力。例如,在春天时,带领孩子们出去呼吸新鲜空气,摸一摸大树,闻一闻小草,观察小昆虫,采集野花标本等。夏天是孩子们和各种动物接触的时节,孩子们可以捕捉昆虫、蝴蝶等。秋天则是做植物标本的时节,采一些落叶做成标本,可以提醒自己保护自然环境。冬天则是和孩子们一起欣赏雪、堆雪人的日子,在室内做冬天的画,在室外雪地上画动物的脚印,这些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自大自然的活动材料源源不断,且最真实,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采用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的活动材料,比如使用放大镜观察植物脉络、用三棱镜做出漂亮的光影、用漏洞体验时间的流逝等,这些活动材料高于自然材料,体现的是科学探索的精神。这些材料需要老师给予相当充分的准备,以及课堂上的指导使用。比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认为能下沉或者是浮在水面的物品,回答正确者会得到相应的奖励。而教师则要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品,从而可以给幼儿建立更加直观的形象。

二、开设主题活动区域

合理规划活动区域有利于发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真正作用,首先要根据活动室的特点,将动态活动和静态活动区域分开,防止造成相互之间的干扰。比如图书区域要和美工区域或者是游戏区域分开,中间可以设置一些美术区域等由静到动的过渡活动区域。相关活动的区域要放在一起,这种不同区域之间的幼儿可以在完成自己活动的同时,实现和临区域小朋友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利于双方活动的进行,也能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活动氛围。另外,对于一些对环境要求比较高的活动,就要首先考虑。比如植物区域,植物生长需要光,也需要通风,所以应该要靠近窗边,在窗台上也可以摆放,这样能够节约空间,还可以美化活动教室环境。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幼儿在做这些活动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行,而这时候又往往会犯错误,所以需要老师的介入指导。在对幼儿活动观察时,老师要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如果过早会造成幼儿的依赖心理,如果过晚,也可能打击孩子的兴趣。因此幼儿参与活动,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观察力。当发现孩子完成一项活动后,可以建议孩子去做另一项;当发生争吵时,也要在事态恶化前做出制止;发现有的孩子在活动区域之间来来去去,没有深入进去时,要适当鼓励并同孩子一起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活动结束时,老师要监督学生自己整理活动物品,并进行交流,了解孩子从活动中得到的东西,也能让他们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所得,对区域活动真正作用的发挥很有帮助。

四、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只有主动去做某事,才能有饱满的热情,具有更大的积极性。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要求调动幼儿的这种积极性,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让他们自己挖掘活动的趣味性。比如,在“柠檬发电”的活动探究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幼儿认识电,认识灯泡,建立两者的关系。然后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颜色的灯泡,这样他们会更有兴趣。之后在活动中,让他们自己去放电极,连接电线,体验到连通瞬间灯泡亮了的惊喜感。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给幼儿准备充分的活动材料,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去自主思考、参与活动,让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和总结,完成学习成长目标。

总之,在幼儿区域活动组织中,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和环境准备,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用他们的双手和双眼去看这个世界,去了解和创造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廖晓萍.在生命教育理念下重新认识与建构幼儿园区域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2010(4).

篇10: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开展

何谓区域活动

欧美称之为“兴趣中心”或“学习中心”。

在我国区域活动也称之为自选游戏或自选活动。即把活动室划分为各个供幼儿自选游戏的区域,教师通过对活动区投放材料的控制来影响幼儿,幼儿则通过,自选活动、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区域活动的特点

愉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前者为手段,后者为目的.既可以适合以幼儿特点的方式进行教育,使教育顺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活动实现教育促进发展的目的.自主性与潜在性的统一

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活动和自主支配行为的条件和机会,活动中教育的影响是潜在的,教育目标是物化于环境材料之中,使幼儿在积极愉快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为什么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

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实,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有利于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使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区域活动的内容

语言区 数学区 科学区 操作区 美工区 音乐区 角色区 表演区 结构区 各年龄班区域内容的不同

大班:以语言区、数学区、音乐区、美工区、科学区、棋类区、操作区为主。中班:以语言区、数学区、音乐区、美工区、科学区、操作区为主。

小班:以角色区(含语言区)、结构区、数学区、科学区(也可合并为一个区)、美工区、音乐区、操作区为主。区域活动的规划

从活动室的面积与班级人数考虑设置几个区 从阶段教育目标与任务考虑设置什么区

区域活动的空间安排

根据区域活动内容的需要安排空间位置 安静的区与活动性强的区应分开设置 有内在联系的区可以相邻安排 各个区之间要有畅通的通道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

依据月目标分周投放

依据幼儿实际水平分层次投放 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特点投放 区域活动材料的基本要求

材料提供要体现目的性

材料投放要体现层次性 材料提供要体现趣味性

材料提供要体现针对性 材料提供要体现有序性

材料提供要体现多样性 材料提供要体现具有多功能性

三、区域活动的观察指导

教师指导的目的在于让幼儿喜欢玩和会玩 教师观察的重点

各个区使用的频率

玩具材料的数量及难易程度

幼儿参与的情况

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和交往方式

幼儿自觉遵守规则的程度

四、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孩子的活动合作者 教师是孩子活动和帮助者。教师是孩子活动的指导者。

五、幼儿活动规则的有效性。

建立良好的区域活动规则是幼儿有效活动的保证。区域活动规则的内容:

●一般性活动规则:

———进区规则;

———使用材料先来后到的规则;

———用什么拿什么,不用放回原处的规则;

———不把玩具拿走的规则.●各区域的活动规则 娃娃家

-----人数:4人。

-----进入娃娃家前要把鞋子放在鞋印上。

-----游戏时爱护玩具,不大声讲话。

-----游戏结束后,要把娃娃、餐具送回家。认知区:

-----人数:4人。

-----请在有 标志位置上游戏,每次只能取1种玩具,并自己玩。

-----玩的时候要专心,不大声 讲话,要爱护玩具。

-----游戏结束后,要把各种玩具、材料、工具送回一样号数的位置。阅读区

-----人数:3人。

-----进入前要将鞋子放在鞋印上。

-----看书要认真,不 大声讲话。

-----看完书,要把书送回原位。美工区

-----人数:6人。

-----使用水粉颜料画画时请先穿上衣服和袖套。

-----节约用纸,要爱护各种辅助工具。

-----离开时,要把桌面整理干净。结构区

-----人数:4人。

-----进入前要将鞋子放在鞋印上。

-----每次游戏,只能拿1-2种玩具。

-----游戏时 要 爱护玩具,不大声讲话。

-----游戏结束后,要把各种玩具送回原位。

-----离开时,要把手环放回原来的位置。

六、优化组合, 实现最佳效益。

区域活动与领域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促进教学活动目标落到实处。

由于每个幼儿的兴趣、需求和接受能力的个性差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是以集中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其活动目标往往难于落实到每一个幼儿的身上。比如在数学活动中,活动结束了,但一些孩子仍然未能达到本次活动的教学要求。那么,老师可以通过活动区的小组教学或个别的指导;

又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有的幼儿不理解故事内容或不会讲述故事,可以延伸到阅读区中继续进行。所以把教学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中进行,有利于全体幼儿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有机结合,促进主题活动的有效实施。

主题活动的开展更强调幼儿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区域活动恰好为幼儿自主学习、探索提供了场所和机会。

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有机结合,促进主题活动的有效实施。

主题活动的开展更强调幼儿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区域活动恰好为幼儿自主学习、探索提供了场所和机会。例一:大班主题活动--“春天来了”。

语言区:提供有关春天秘密、春天的动植物,春天里人们的活动等图书、图片,供幼儿阅读。

美工区:提供美工素材,让幼儿里把自己对春天的认知、感受表现出来。

科学区:提供显微镜,让幼儿观察探索食物发霉腐烂的变化等。例二:大班主题活动——“桥”。

语言区:提供有关桥的图书、图片供幼儿阅读。

美工区:提供各种废旧纸盒、铁罐、纸板等材料,供幼儿制作桥的模型;提供图纸、彩笔,引导幼儿设计各种各样的桥。

科学区:提供一些实验的材料,让幼儿进行有关桥的小实验,如“纸桥”、“汽车过桥”等。

结构区:提供各种积木、积塑供幼儿搭建各种桥。(有场地的可设结构区,场地不过的可以不设,在下午的游戏安排建构游戏)

音乐区:提供有关“桥”的音乐,例如《伦敦桥》、《小熊过桥》等歌曲的音乐磁带、节奏普等等音乐或歌曲让幼儿尝试用唱、跳、打击乐等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的表达表现。

区域活动与创造性游戏的有机结合,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创造性游戏的开展和游戏水平的提高,与幼儿直接经验的积累和基本技能储备是分不开的。区域活动的开展,能为创造性游戏的开展积累必备的经验和必要的技能。

幼儿平时在结构区用小型的积木、积塑拼插,为主题性建构游戏的开展积累了建构的技能;

小班幼儿在角色区“娃娃家“的游戏,为参加全班性的角色游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幼儿在语言区的看书、阅读和手偶的表演等活动,为表演游戏的开展积累了表演素材。

区域活动与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促进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实。

将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延伸。

通过区域的延伸活动中频繁的个体性操作和练习,将集体教学活动中没有达到的目标得以弥补,如大班数学活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将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预习。

即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前,让幼儿首先到区域中对有关材料进行操作感知,以积累直接经验,如《有趣的磁铁》、《一切都在变》等。将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下放。

上一篇:代驾出事故责任谁承担下一篇:我害怕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