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2024-06-26

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反思(通用12篇)

篇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12.3.1 等腰三角形 教学反思

沈抚新城高湾中学 金希龙

一、教学模式的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高湾中学“分组合作,全面提升”的课堂模式,此教学模式已经运用了4年,第一批运用新模式的毕业生以上高二,经过中考的检验,与原来传统模式相比,我校的重点高中升学率相对稳定。尖子生的综合能力更强,在二中、一中仍然是尖子生.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本节课的基本环节.课前展示:是想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复习固有知识的基础上,收集并传达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数学名言,今天的课堂展示内容就是我的数学课代表帮我准备的.课堂上: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展示、学生讲解的形式,尽量实现学生能学会的知识自己学,教师做以适当指导,更多的让学生主宰课堂.小组评比和加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能有效和持续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推动力.因为我们学校有周冠军、月冠军、年冠军的评比,获胜小组有奖学金和隆重的颁奖仪式,并带他们搞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打真人CS等等.因此课堂上学生对于加扣分尤为看重.二、教学策略的反思

1、对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探索。

学生对于性质的探索和发现都是有一定的难度。故在这一环节上,我通过观察实验的数学方法突破此难点。通过折纸活动让学生发现重合的线段、重合的角进而猜想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因为学院附中的学生整体素质很高,预习效果很好,因此对于性质2的猜想和归纳比较顺利.证明性质1的关键在于作辅助线,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到启发——折痕就是我们用于证明时要添加的辅助线,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寻找不同做辅助线的方法,通过数学的转化思想证明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对于性质2的证明,是在证明性质1的基础之上由教师引导完成的.将性质2用数学符号表示有一定难度,为了降低难度,我是以填空的形式给出的,从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我足可以让学生放手尝试.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方程思想在几何问题中的运用学生

接触的比较少.对于例1的处理:在课前展示时,对于三角形外角与三角形内角和已经做了一定铺垫.课上,我采用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并让学生板演讲解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和展示的空间,让学生教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方程思想的运用,教师做以适当点拨.从学生课堂表现来看,比我预期的更顺利.3.巩固提高环节

设计意图,通过一题多解,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尤其是“三线合一”的运用,打破学生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就去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固有模式,更能突出性质2的作用。在我校试讲时,对于“三线合一”的运用,学生显得比较吃力,而今天学院附中学生的表现确实令我刮目相看,更让我羡慕.三、教学效果反思

注重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在剪纸活动渗透“观察与实验“的数学方法,让学生探索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在例题的讲解中用类比和方程的思想使学生便于能找到解题思路;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上,注重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学法指导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即通过“问题——思考——交流——总结”这种模式,让学生猜想、实践、探索、反思,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四、存在的问题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学生掌握效果较好。但还有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时间把握不准确,说明备课时备学生这一环节没有处理好,也说明教师临场调控和应变能力不够.2.还应该更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相信学生的实力.3.对于学生的评价,还应该更及时更多样,教学语言规范性有待加强.也可能还有很多我自己没发现的不足,还请各位同仁多指正。

谢谢!

篇2: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等边三角形》一课主要是学习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推理证明及初步应用。本课安排在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和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之后,不但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特殊的轴对称图形一等边三角形.而且相关定理更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课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学生已经有了初步几何认识能力,并且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后,用类比方法得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体现待学知识与已学知识的密切联系。在能力上通过等边三角形的变化,可以发现图形的变化,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交流、发展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目标:

(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并能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有关数学问题.

(2)、通过讨论,发现和归纳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证实.

(3)、通过对等边三角形有关知识的学习,获得探究学习和数学几何应用的体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及其应用。教学难点:探索等边三角形性质及判定的过程。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采用任务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前预习课上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学习。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发挥一帮一的优势。

(2)教学手段:课前运用学案提前预习,课上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知识回顾: 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4.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复习知识为本节课新知类比学习做准备。

点拨:定义即是性质又是判定,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都具有。第二环节:创设情景 探究新知

1.创设问题: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定义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你能得出等边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并进行证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类比的思想得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在证明的过程中加深印象,体会新知。2.归纳总结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由系统的认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定。

3.创设问题情境:猜想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就是等边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就是等边三角形?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再进行讨论探究,在已有知识结论的基础上验证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即从边与角两类元素来考虑,使学生能从中领悟数学分类讨论思想。

点拨:有一角为60度,顶角还是底角?分两类讨论。让学生学会不重不漏的进行分类讨论。

4.归纳总结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等边三角形的的判定方法有系统认识。强化在应用中的思维技巧。尤其是第三个判定方法。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

梳理等边三角形性质及判定并注意区分性质与判定的区别。第四环节:新知应用

选取课本是经典例题,并体会新知在解题中的应用。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求证: △ ADE是等边三角形

设计意图:此题是对等边三角形性质及判定方法的运用。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提出各自的解题方法,一题多解在解题过程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环节:巩固提升

1、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求证: △ ADE是等边三角形

2、如图,D、E、F分别是等边三角形ABC三边上三点,且AD=BE=CF。求证:△DEF是等边三角形

3、△ABC是等边三角形,D为AC的中点,延长 BC到E,使CE=CD,求证:BD=DE.

篇3: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读书吗?

生:喜欢。

师:曾经都在哪里读过书啊?有什么感觉?

生:我在家读, 写完作业妈妈就允许我读书。

生:我在学校里自习课上读书, 老师让我们多读课外书。

生:我有时候去图书馆读, 选好自己喜欢的书, 找个位置坐下就能读。

……

师:哦, 你们想在哪儿读就在哪儿读, 想读多长时间就读多长时间, 那可真是随心所欲啊!可是有这样一位女作家, 她小时候读书就没你们那么幸运了, 她就是林海音。了解林海音吗? (出示林海音的照片) 这就是林海音, 她出生在1918年。在她小时候那个年代, 读书是有钱人的享受, 尽管她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但是经济状况还是无法满足她那颗渴望读书的心。那她是怎样读完一本又一本心爱的书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一篇文章, 齐读课题———

生:《窃读记》。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遍课文。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 想一想林海音童年是怎么读书的。

(生自由读)

师:课文预习了, 又读了一遍, 看看这些字词你是否掌握了。谁愿意来读一读?

(出示。生读。)

师:预习得不错, 字音都掌握了, 那这些词义呢?

(出示)

腋下 踮起脚尖 饥肠辘辘

师:腋下, 在哪里?

(生指部位)

师:“踮起脚尖”是什么意思?

生:用脚尖走路。

师:找找这两个词在课文的哪句话里, 读一读。知道林海音在书店里是怎么找书的吗?谁来说说看?

生:林海音是踮起脚尖, 从大人的胳膊底下钻进去找书的。

师:你看多不容易啊, 为了看书还得从腋下钻进去呢!

师:“饥肠辘辘”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饿。

师:饿到什么程度?

生:肚子咕咕叫。

师:“辘辘”就是车轱辘滚动的声音, 所以这个“辘”字是车字旁。猜猜看, “湿漉漉”的“漉”是什么旁?

生:三点水。

师:为什么?

生:跟水有关。

师:真聪明!这就是汉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猜测字的读音, 推想词的意思。

师:接下来还有两个字的笔画比较多, 在书写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出示)

檐碗

生:我想提醒大家“檐”字的上半部分里面撇捺不要丢了。

师:看清楚, 这两笔是什么?

生:撇、点。

师:和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

(师生书空)

生:“碗”字我要提醒大家右半部分上面是一个点。

师:看老师写这个字, 最后一笔竖弯钩要写得舒展些。打开书, 把这两个字认认真真地各写一个。

(生写字, 师巡视指导。)

师: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左窄右宽, 结构才比较协调。

师:读了课文, 你知道童年的林海音是怎样读书的吗?

生:她是在书店里读书的, 而且是悄悄地读, 不能被书店老板发现。

师:所以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窃读记》。那么窃读是怎样一番滋味呢?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 找出最直接写作者窃读滋味的一句话。

(生读文, 找句子, 批画。)

师:你找的是哪一句?

生: (读) 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师:大家都同意吗?

生:同意。

师:把这句话画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板书:快乐惧怕)

三、精读批画, 品味窃读

师:此时此刻, 我们无法亲身感受到作者既快乐又惧怕的窃读滋味, 但是, 她笔下的文字会告诉我们她当时的心情。请同学们默读1到4自然段, 批画出能表现作者窃读滋味的语句, 在旁边简单写写你的体会。

(生默读批画)

师:建议大家关注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看看能感受到什么。批画好了把相关的句子读读, 再体会体会。

师:谁先来交流?

生:请大家看第3自然段:“我跨进店门, 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 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 把短发弄乱了, 没关系, 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作者窃读时的快乐。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

生:“暗喜”告诉我们作者当时很快乐。

师:这时候的她因为什么而快乐呢?

生:作者因为自己溜进店门没被发现而高兴, 因为她可以快乐地寻找她想看的书了。

师:接着交流这一段的内容。

生:从“哟, 把短发弄乱了, 没关系”我体会到了作者已经顾不上去理头发了, 一般情况下, 女孩子很注意自己的形象, 而她却不在乎这些了。

师:为了读书都不顾自己的个人形象了, 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 读得速度很快。)

师:除了能读出这种急切, 还能读出什么味道?谁来读?

(生读, 读得很平淡。)

(师范读)

师:什么味道?是不是有点不容易, 有点暗暗庆幸啊?自己再读读。

(生读)

师:味道越来越浓了。老师还想提醒你关注这几句话里出现的一些动词, 把这些动词圈画下来, 出声读一读。从这一系列动词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跨、踮、钻、挤、寻找, 我感觉作者特别迫切地想早点读到书。

师:看来你读懂了。我们平时读书的时候就应该抓住重点词细细地品味、咀嚼, 才能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生练读。指名读。)

师:接着交流。

生:我从“啊!它在这里, 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啊”字一下子就写出了作者的惊喜!

师:你真是慧眼识珠啊!一个简简单单的感叹词让你读出了背后的惊喜, 太棒了!把这种惊喜读出来。

(生读)

师:第3自然段作者就是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把自己跨进店门的暗喜和找到书后的惊喜细致地描写出来的。把第3自然段完整地读一读, 体会一下作者的心理变化。

(指名读)

师:1到4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窃读的滋味?

生:请大家看第4自然段:“急忙打开书, 一页, 两页, 我像一匹饿狼, 贪婪地读着。”我从这句话感受到了作者读书的快乐。

生:我从“像一匹饿狼”和“贪婪”感受到作者读书的急切, 她带着快乐的心情读到了这本书。

师:对, 就这样抓关键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不仅是狼, 还是一匹饿狼, 想象一下一匹几天几夜没吃到食物的饿狼, 见到食物会有怎样的表现?

生:会猛扑过去, 一下子咬住猎物。

生:会两眼放光, 张开血盆大口, 冲过去, 撕咬食物。

师:林海音见到书时就是这样的迫不及待, 就是这样的贪婪!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齐读!

(生读)

师:这匹“狼”好像对面前的食物不感兴趣, 再来!

(生再读)

四、读中感悟, 再品窃读

师:那么窃读还是一番怎样的滋味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缘耀苑自然段, 好好地体会一下。

(生自由读)

师:把你喜欢的段落再读一遍, 边读边想象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边读边想象)

师:真投入, 再读一遍, 入情入境地读。

(生再读)

师:喜欢哪段就读哪段, 其他同学用心听, 看看他的朗读能不能给我们带来一种画面感。

(一生读第7自然段)

师:这画面太生动了, 太清晰了。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林海音面露难色, 好像在埋怨天气不好, 实际上心里高兴得很。

师:你看, 读书的时候, 一边读一边想画面, 把自己当成主人公, 和她一起去经历, 去体验, 去感受, 你就会快乐着她的快乐, 惧怕着她的惧怕。请大家把第7自然段再入情入境地读一读, 体验窃读的快乐。

(生再读第7自然段)

师:还有喜欢其他段落的吗?

(生读第5自然段, 读得有声有色。)

师:窃读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察言观色。

(生读第6自然段, 读得少些情趣。)

师:哪像一个小妹妹、小女儿啊?就像一个不相干的人, 能把这种故作亲密的感觉读出来吗?“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谁来读?

(一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你看隐藏得多巧妙, 多自然。为了读书还要有表演的天赋呢!

师:林海音童年读书的经历是坎坷的, 尽管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或者要把自己隐藏起来窃读, 甚至外面瓢泼大雨却故作为难地读, 但只要看到那本自己喜爱的书, 她就会——— (出示:急忙打开书, 一页, 两页, 我像一匹饿狼, 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生齐读)

五、联系实际, 感悟内涵

师:同学们, 可以说“窃读记”三个字中充满了作者读书的乐趣, 也饱含着作者童年时代的辛酸。那么是什么在支撑着作者窃读完一本又一本书呢?请同学们浏览全文, 找一找。

生:我觉得是国文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记住, 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

师:同意吗?把它画出来。像这样短小精悍富有内涵的语言我们应该积累下来。

(生练背)

师:读懂了吗?谁来说说?

生:吃饭长的是身体, 读书让我们开阔了视野。

生:我们的成长既需要吃饭, 更需要读书, 既有身体的成长, 更有思想的发展。

师:说得多好!你平时喜欢读什么书?读书让你有了哪些成长?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我喜欢读校园儿童小说, 因为我觉得它写的都是同龄人的事, 而且特别有趣。它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生:我喜欢读历史故事。从历史故事中我了解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还知道了历史名人。

……

师:的确, 我们身体的成长需要营养, 心灵和思想的成熟则需要读书, 书能丰富我们的视野, 也能丰盈我们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也要不忘国文老师的这句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 (师生齐读)

师:回去之后继续读课文, 感受作者快乐又惧怕的窃读滋味, 积累文中描写生动的语句, 练习本课的生字词, 下节课我们来检测。

【课后反思】

《窃读记》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课文语言朴实, 感情真挚, 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淤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 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于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 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盂受到读书的感染, 激发阅读的兴趣。

第一课时, 我主要是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作者将自己窃读的复杂滋味贯穿在整篇文章中, 如果课堂上任由学生满篇地找、画、悟, 文章就会支离破碎, 课堂就会成为学生漫谈的聊天室。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我采用了两种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点。

1. 品。

抓重点词句, 品出窃读滋味。我引导学生围绕着“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一主线, 让学生默读第1耀4自然段, 画出写作者窃读滋味的句子, 并简单批注。文章的第3自然段作者将跨进店门的暗喜到找到书后的惊喜写得淋漓尽致, 既有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 又有生动传神的心理描写, 我把它作为体会作者窃读滋味的重点段落进行详细处理。课堂上, 我引导学生抓住“跨、踮、挤”“暗喜、啊”这样的关键词句读、悟、品、思, 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 并在读中领悟作者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

2. 读。

篇4: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用的交通工具以及一些特定环境下特殊的运输工具;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面、水上、空中初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培养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影片感受到旧时交通的不便,深刻体会到出行的艰难;通过谈话、图片展示进一步感受到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变化;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逐步认识到交通对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交通对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激发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教学难点

感受改革开放后祖国交通的巨变,激发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课前准备

师生搜集整理有关交通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短片导入,初步感受交通的日新月异

1.观看电视剧片段: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做《乔家大院》。这部电视剧讲了我们山西乔家的一段经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晋商,也让我们山西人倍感自豪。今天,李老师就带来了其中的一个片段,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看完之后请说说,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生全神贯注地观看影片,然后交流感受)

2.估算时间(课件出示:贩茶图):同学们,这幅地图上所标示的就是当年乔家贩茶所走的路线。正如同学们所说,这是一条艰难的路,从武夷山到鄱阳湖,过长江、入汉水,一路九死一生;这是一条艰险的路,走洛阳、过黄河、入太行,路过家乡,风餐露宿,战祸频繁,惊心动魄;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从张家口出关,到蒙古的恰克图,漫漫黄沙五千里,苦不堪言。从武夷山到恰克图一路要走一万多里。同学们,如此不便的交通,如此不发达的交通工具,猜猜他们要走多长时间?

(生猜测,估算)

3.重选交通工具:就是这一万多里的路程,整整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假如乔家生活在今天,重新沿着这条路线贩茶,你会为他们选择怎样的交通工具呢?请说说原因。

(生各抒己见)

4.交流感受: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乘坐飞机,看来,我们都想让乔家的茶队快速到达,少一些磨难。你们想知道乘坐飞机所用的时间吗?李老师告诉大家,如果乘坐飞机从武夷山到恰克图,有一条直行的航线只需要四、五个小时。从旧时的三个月到如今的四、五个小时,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

5.引出课题:李老师和大家有相同的感觉,我们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交通的发展变化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交通。(板书课题)

二、悉数交通工具,了解发展演变

1.交流:从刚才的影片中你看到了哪些交通工具?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有哪些交通工具?

2.小结:同学们,刚才大家说到了一些常见的交通工具,我们一起来总结,把它们写到板书中,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板书)。

3.阅读课本:其实,李老师还发现你们说出了一些非常特殊的交通工具,比如骆驼、牦牛……这些交通工具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使用的。为什么会存在这些特殊的交通工具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在第57页找找答案吧。

(生自由读书 ,勾画重点,大声朗读)

4. 教师小结:是啊,正是因为地理原因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人们才会选择和利用适合本地区的特殊交通工具。孩子们,请随着老师的镜头,伴着悠扬的音乐,一同来欣赏交通工具的发展演变,共同来感受交通工具的发展带给我们的那份欣喜。(课件演示:交通工具的演变)

三、感悟交通巨变,激发爱国热情

1.过渡:交通工具的变化必将推动交通的迅猛发展。当你乘坐汽车行驶在宽阔而平坦的公路上时,顺畅无阻的路况会让你感到心情愉悦(板书“公路”,与“汽车”相互对应);当你乘着火车在铁路上前进时,你会发现铁路提速的脚步越来越快(板书“铁路”,与“火车”相互对应);当我们感受着航空公司为我们提供的优质服务时,方便和快捷成了最大的感受(板书“航空”,与“飞机”相互对应);当航海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你会发现航海事业也在为祖国做出重要的贡献(板书“航海”,与“轮船”相互对应)。

2.小组交流:同学们,课前大家搜集了能反映我国在公路、铁路、航空、航海方面发展变化的资料。按照同学们所搜集的资料类别,老师把大家分成了四个小组进行资料交流。我们先来看看活动要求(课件出示)——

各小组在组内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可以两人互读,还可以组内共读,通过图片、数据、采访记录等形式来反映交通的发展变化,最终推荐出最有价值的材料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并确定参加班级交流的发言人。

(小组交流时教师适时指导,予以点拨,为学生拓宽思路,帮助其更顺畅地表达)

3. 全班汇报交流: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把自己手中有价值的素材和同伴们进行了交流。现在让我们进行全班汇报,让大家来共同分享和感受。

A. 公路小组汇报

(1)教师随机穿插,引导学生交流感受,由迎泽大桥为点拓展到山西省公路的发展变化,感受交通的变化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2)教师补充资料,进一步感受太原的交通变化:同学们,让我们随着音乐再一次静静地感受我们身边的交通变化吧。(课件演示:太原的交通变化)

(3)教师补充资料并引导交流:不光太原在变,整个山西也在变。(课件出示:山西交通图)你看到了什么?能用哪些词来形容?

(4)教师补充资料并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图上有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还有密密麻麻的市、县、乡村公路,这些公路就像身体中的血管一样不可缺少,保证着公路运输的畅通无阻。再来看看全国公路交通网(课件展示:全国公路交通网),李老师看得出来大家的惊讶,你们又想说什么呢?(生发言,总结出“四通八达”,师板书)

B.铁路小组汇报

(小组汇报时,教师相机补充青藏铁路线修筑和开通的内容)

(1)感受修路的艰辛:这就是青藏铁路(课件展示:青藏铁路路线图)。孩子们,自1951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后,没有任何一条铁路通到拉萨,直到2006年青藏铁路正式通车。整整五十多年啊,为什么才修通这唯一的一条进藏铁路呢?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伴随歌曲《天路》,学生交流、感受修路的艰辛)

(2)补充介绍青藏铁路“九个一”:就是因为这诸多原因,给施工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当时有一位美国的旅行家说:“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在这位旅行家的眼中,修筑青藏铁路是不可能的。虽然看似“不可能”,我们的筑路工人却知难而上;虽然看似“不可能”,我们却让它变成了奇迹。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奇迹吧!

(课件演示:青藏铁路“九个一”)

(3)感受青藏铁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课件出示组图)伴随这条铁路从格尔木出发,跨过了巍峨的昆仑山,穿过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最终到达了雪域圣城拉萨。火车上的一家三口,是多么兴奋;看看铁路两旁手持哈达的藏民,又是那样地欣喜若狂,彻夜歌舞;这位藏族老爷爷手持电话,会说些什么?

(4)小结:这短短的一千多公里,却圆了中国几代筑路人的梦想;就是这短短的一千多公里,把我们藏族同胞和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也正是因为这短短的一千多公里,真正实现了我们祖国铁路的四通八达。

C.航空小组汇报

(1)教师现场调查统计全班坐过飞机的人数,随机引导学生认识到航空线路的密布和飞速发展,感受飞机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2)感受航线图:设想一下,空中的航空线路将是什么情况?是不是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四通八达呢?一起来看全国航线图。

(课件出示航线图,学生谈感受)

(3)小结: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因为有了航空事业的发展,我们祖国好像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几个小时就能到达,真正实现了“打个电话,回家吃饭”的梦想。正是因为有了航空事业的发展,遥远的国度,诺大的地球,就像一个地球村。

D.航运小组汇报

(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航运的发展变化及其为祖国作出的巨大贡献。

(2)讨论:刚才汇报时我听到一个词:南船北马。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又暗含着什么信息?

(3)小结:就像大家所说的,南船北马是指南、北方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在运输工具、运输方式上存在差异。让我们一起来看中国水运图(课件出示)。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立体交通格局的形成,“南船北马”的特点已不那么明显。

4.交流:我们了解了公路、铁路、航空、航海四个方面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假如把这些相关的路线图叠加在一起,有什么感觉?

5.小结:这其实就是一张立体的交通网,这张网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更加快捷。

四、小结交通发展,突出交通地位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日新月异的交通,真正体会到了现代交通网四通八达,交通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和我们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交通还承载着亲人的企盼,承载着社会的关注。有了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祖国也一定会插上腾飞的翅膀,一定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课件出示:交通与生活)

教学反思

1.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

当代学生生长在科技日新月异、交通迅猛发展的新时代,无法体会旧时代的交通面貌,自然也无法真切地感受到交通日新月异的变化及其带给人们生活的影响。因此,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通过各种形式,如资料的搜集,数据、图片的对比等,以唤醒学生的真实感受。

2.关注学生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

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孩子从感知家乡的道路、桥梁、生活等细节入手,由具体的身边事例转向抽象的读图,逐步扩大感受的范围。同时通过家乡的变化反映当地的交通特点,引出“南船北马”的旧时交通特点,进而了解如今南北方交通工具差异不明显,立体交通网络格局基本形成。

3.关注典型材料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小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在处理素材时往往不够全面、深入。这时,我就将青藏铁路这一素材重点推荐给学生,引导他们由点到面地感受铁路交通的变化和发展。

4.关注学生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发展

这节课,无论是学生课前对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还是课上对各种信息的分析运用,无论是小组的信息展示,还是全班的筛选交流,每一个环节我都精心指导,逐步培养其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作者单位:太原市万柏林区第二实验小学

山西太原030024)

篇5: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59-61页的例

1、例2。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9—62页的内容。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特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

设计理念:

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践而获得的。因此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三角形概念以及特性。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在观察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3)、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3)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2、在三角形内画高。

3、在观察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教学难点: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三角形教具、平行四边形教具、活动条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些图片,你们能否发现图片中有你比较熟悉的图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展示2、3:主题图)

师:同学们看了这么多图片,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汇报

预设:学生会说到这些图片中都有三角形。(板书:三角形)师:老师很高兴你们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2、学生举例说生活中的三角形。

师:你还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

师: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感受到你们都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孩子!看来生活当中的三角形还真不少啊!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应用,它究竟有什么特性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来探究三角形的特性。(完整板书课题:的特性)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点。

师:同学们,能用你喜欢的颜色在作业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吗?边画边想:看看三角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小组交流: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反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4:):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师:看来大家对三角形的特点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交流回答)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你们心中的三角形,请你们对照刚才的说法完成练习,《认一认》下面的哪个图形是三角形?(出示课件5)

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学生看着书齐读三角形的定义(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边画三角形边强调“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接”。)

师小结:同学们,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在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时候也要讲求其严谨性。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1)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

(出示课件6)松鼠和斑马的“别墅”。

师:聪明的松鼠和斑马也利用了三角形的这一特性各给自己做了套漂亮的别墅。你知道哪个是松鼠的家?哪个是斑马的家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指的是哪部分?请上来指一指。(学生上台比划三角形的高。)

看书自学。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打开书60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画的,和你的想法一样吗? 师:(出示课件7)老师这里有三幅图,哪幅图把你心目中的高画下来了?

(2)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师:那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吗? 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

师边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边(出示课件)演示三角形高的画法。

板书:顶点、(画高,标直角符号)高、底。

(3)动手画三角形的高。

在你画的三角形上确定一个顶点,再画出它的对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演示)

强调:其实画三角形的高就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要注意的是代表高的这条线段要画成虚线段,别忘了标上直角符号。

师:为了方便表达,我们习惯用连续的三个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板书:给三角形标三个顶点标上A、B、C)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师:想一想,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可以画一条高,三角形有几个顶点?(3个)那也就是说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

师:刚才我们是从顶点A到和它相对应的底BC画出了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还能画出另外的2条高吗?(指名板演画高)

4、探究三角形的特性。

(1)联系生活,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师:同学们,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的知识。

(课件出示8)练习十五第3题“围篱笆”图。

师:瞧!小兔和小猴分别在各自的菜地边围上篱笆,小兔围成的是长方形,小猴围成了三角形。

请同学们想想哪种围法更牢固?为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2)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师拿出长方形框架。

师:谁想来拉一拉这个长方形的框架,你有什么发现?(容易变形,不稳定。)师:如果我们在小兔的篱笆上轻轻一推,会出现什么情况?(篱笆会倒下去。)

指导学生操作:去掉一条边,再扣上拼组成三角形框架。

师:再拉一拉有什么感觉? 请一名学生上前演示。

师:其他同学也想体验一下吗?(学生兴趣高涨,想要动手试试。)拿出你们的小棒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动手感受一下。

师小结: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不易变形,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

师: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小猴的篱笆更牢固了吗?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吗?(生自由汇报)

小结:(出示课件9:物体中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等物体之所以制成三角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其结实耐用。

(3)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了解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用这个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看,这是一把旧椅子,摇晃得很厉害。扔掉可惜,该怎样加固它呢?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具体怎样做。

追问:为什么要在椅子的两条腿上斜斜地钉上一根木条?这样做运用了什么知识?

生汇报后师小结:这样做是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真了不起!

三、应用提升:

下面我要检验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情况了,敢挑战吗?:

1、(课件出示10):你会填吗? 同学们真棒!我们继续。

2、(课件出示11):我是小法官

四、课外作业:

(课件出示12)课外拓展:试一试画出三角形的三条高。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你们还想继续探究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呢?(生自由发言)师:老师都被你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感动了,这些问题同学们将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了解、探究。相信只要你们努力钻研,定会在数学乐园里畅游。(下节课接着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板书:

三角形的特性

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

仙台坝镇中心小学

章红艳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小节第一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的认识和理解。我将对这节课的教学做以下反思:

一、从生活中引入,感受数学之美。

课始,我由多媒体课件出示收集到的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引入三角形,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了学生学习三角形特性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为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准备。而且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在活动中探索,感知探究特性。

教学活动中,孩子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孩子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三角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在抽象的概念基础之上探究出来的,有必要让学生经历特性得出的全过程。本节课设计了这样几个实践活动:画三角形及三角形的高,找三角形的特征。

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过,此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为此,还出示了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此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边画边想、组织交流、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尤其是在画三角形的高中,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画三角形高的步骤,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迎刃而解了。在探究三角形的特性中,拉三角形、四边形,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让学生通过直观演示,理解了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是保证教学有效的一种很好的教学途径。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体验成功的最好选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修理松动的椅子等,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不足之处。

1、我的一些提问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去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不够精准。例如,在教学给三角形用字母命名时,我这样问:“可以给三角形取什么名字?”学生一个个都不能按老师的预设去思考,有的说叫锐角三角形,有的说叫钝角三角形。课后想想学生会这样认为是因为我的问题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

2、对高概念的巩固还不够,所以学生画高时还有一些学生会从边到边作垂线,我想这是因为学生对高的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刻,记忆不牢固。

3、教学时间把握不好,课堂总结仓促。

4、板书书写不够工整。

五、改进措施: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课堂语言应该精炼,快慢适中,重点突出,点拨得当,我还需要锤炼。教学设计以及教师的语言还缺少一些趣味性。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

总之,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老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一步一步走向有效、高效。

篇6: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汉儿庄中学执笔人审核领导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会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能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中得出结论,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会用综合法进行证明。

2、能力目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及合情推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能力。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及推论的探索。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证明和运用。

预习要点:

1、动手操作,用硬纸板分别制作锐角等腰三角形、直角等腰三角形、钝

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的3、等腰三角形的、、互相重合,简称

();

4、,等边三角形的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度。

篇7: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条理清晰的文章,同时又是一篇感悟较深的文章。第一课时我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体会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与人们的慌乱、木桥的无奈,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从两条线入手,大雨和洪水的凶猛,人们的反应,再到引导学生说出人们心中的桥此时此刻是座生命桥。至此,课文也达到高潮。然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一开始,我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例子导入,让学生交流世界有名桥的名称,了解用途,再提升桥的意义。然而,原本想让学生说的桥的种类和用途学生也说不清楚,更加没有办法提升桥的意义。我犯了主观错误,农村的孩子对一些桥只有简单的了解,课前搜集的资料不充分,因而,在教学后,我带领孩子们上网搜集各种桥的资料及图片,清楚明了,再让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学生对比之后对课文中的木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篇8: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1) 出示6个简单的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 师:你能将这些图形分分类吗?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课件)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并板书:曲线图形、直线图形。 (2) 师: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 (出示课件) 学生举例说一说 (如果出现说“球是圆形”的时候, 教师出示实物请学生进行比较。如果没有学生说“球是圆形”时, 教师出示乒乓球, 并问:它是圆形吗?但在数学上圆和球是两个不完不同的概念, 我们要严格地加以区分) 。 (3) 师:有许多物品的面既有圆形的, 也有其他形状的, 如桌子的面, 既有圆桌, 也有方桌、长桌等, 但有些物品却必须做成圆形的。请举例。学生能很快想到轮胎。这时教师出示各种各样的车子, 并观察其轮胎。教师接着问: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说明之后教师指出:要真正明白它的道理, 我们就要进一步研究圆。

板书课题:圆。

二、画圆

(1) 师:现在我们要把轮胎的形状画到自己的纸上进行研究, 可以怎样画? (2) 学生尝试画圆。 (3) 学生展示自己画的圆, 并说说画法。 (4) 统计哪种画法简单。 (5) 师:根据课前预习和实际操作, 你认为用圆规画圆要注意哪些? (6) 学生观看教师画圆视频。 (7) 学生用圆规画2个圆。

三、探究

(1) 师提问:现在我们再来观察车轮, 车轮的车轴应该装在哪个位置?生指出车轮车轴的位置。 (2) 师:车轮车轴的位置相当于圆的什么?生回答。然后学生在刚画的2个圆上找圆心并用字母表示, 一学生到黑板上标出。 (3) 师:当车轮在平坦的地面上行驶时, 车轮与地面总有一个点接触, 而且依次接触。 (播放课件) 师:有多少个点? (生答) 如果把这些点依次与圆心连接起来, (课件) 这些线段有什么共同地方? (生答) (4) 师:在第一个圆上画出这样的线段, 如果你不想画, 请坐直, 说一说为什么? (板书:无数条) (5) 师:选几条量一量, 发现了什么? (板书:都相等) 师拿出大小不等的两个圆, 问:半径都相等吗?突出在同圆或等圆里。 (6) 自学例2到例3的内容。然后问:这些线段叫什么?字母表示? (板书:半径) (生在圆上字母表示) (7) 师: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学生观看课件演示车轮分别做成长方形、椭圆形和圆形得动画演示。 (8) 总结:正因为有这个特点, 因此我们的车子在行驶的过程中, 与车轴 (圆心) 与地面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 车子就开得很平稳。 (即圆心到地面的距离相等, 因此做成圆形) (9) 师:很早以前的人们就对圆进行了研究, 发现了圆的规律, 如战国时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墨子就对圆进行了研究, 在他的一本著作《墨子·经上》中对圆有这样的描述:“圆, 一中同长也。”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学生解释。 (10) 圆还有什么特征?继续。在第二个圆里画一条最长的线段。 (生画) (交流名称, 字母表示, 生标出来, 另一学生板书) (11) 猜一猜直径有什么特征? (板书直径特征) (拿出大小不等的两个圆示范, 突出在同圆或等圆里) (12) 在圆里量一条直径和半径, 比比长度, 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二者关系并板书) (拿出大小不等的圆, 突出同圆或等圆) (13) 小组合作:将圆片对折然后展开, 再对折再展开, 像这样重复几次。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交流。组织交流。 (得出上面已学特征;圆心只有一个;轴对称有无数条)

四、练习

(1) 指出下面哪些是直径、半径。 (P94练一练) 选择一两题说说为什么不是? (2) 填表。

(3) 结合数对画两个圆, 用数对分别表示圆心, 说明圆的位置与什么有关?分别数数半径各是几格, 说明大小与什么有关? (4) 欣赏生活中的圆。

五、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教后反思: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 “小学数学是儿童自己的数学, 是学生在生活与活动中产生的数学”。五年级学生对于圆已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因此, 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为生长点预设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力图体现:精心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探究,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深化对圆的认识;注重学法渗透, 形成从生活现象进行数学抽象的意识和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篇9: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关键词:拼音教学;反思;形式;情况

《ɑo ou iu》是复韵母教学中的第2课,前一课是《ɑi ei ui》。现我将《ɑo ou iu》这节课上好之后的所得所思写下来。

一、教学中的优势

1.采用多种激发学生兴趣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整堂课的设计中为了让孩子有兴趣参与到拼音的学习中来,分成了红、黄、蓝、绿四队进行比赛。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又设计了快乐大转盘、超市购物等环节。同时,课间准备了《声母歌》,调节孩子疲惫的神经。

2.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时刻注重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多次的开火车读、男女生读等形式,让每个孩子都发出声音来读。其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多留给学困生回答的机会,从回答问题中找到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之较好地掌握。

二、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教学时教学重点有点把握不当,有些环节可简单化处理

在本堂课之前,已经学过《ɑi ei ui》,学生对复韵母的发音方法也基本有所了解和初步的掌握,而我在上本课时,仍把太多的时间放在ɑo ou iu的指导朗读上,其实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发音的方法,让能干的学生来教一教,这样课堂也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感兴趣。之后又让学生来说一说选择其中四声中的一个音来说一个词语或句子,这就更显得脱离教学目标,学生词汇量不大,说起来非常吃力,学生说句子更是捉襟见肘,浪费了大量时间,把本应声母和ɑo ou iu拼读的教学时间大量地挤掉了,以至于后面精心设计的超市购物没有时间呈现。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也兴趣不大。我反思:教学重点一定要明确,课堂的环节要围绕本课教学重点展开,当发现其中的教学环节学生缺乏兴趣时,对教学重点的达成并没有很大的作用时,应该做相应的调整,而不是照着原来教案中的预设,教案是死的,课堂是活的。如,让学生选择ɑo ou iu四声中的一个音说一个词或句子,学生说不出时,完全可以老师自己直接告知学生,目的是一样的,让学生记住这个复韵母的四声。

2.没有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授时,课前准备的小红花以及小组比赛等基本上忘记了,特别是发现时间掌握失控之后,急着教内容,学生的有意注意也基本消失了,处于非常疲倦时,没有及时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只是为教而教,不顾学生是否掌握。如,在教学拼音的书写时,看到时间不够了,强行让学生放下笔,拿了一本写得较好的拼音本在投影仪下走程序式地让学生看了一下,流于形式地点评了一下,至于这环节有多大作用,实在不敢想象。我反思:不管时间把握是否得当,课堂是为学生而教,当学生没有兴趣时,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一味地赶着把内容教完。学生在没有兴趣的状态下学知识,教得再多有何意义,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又有何意义。

3.细节还需多注意

在进行大转盘教学时,学生兴趣大大提升,不过大转盘中的声调有点凌乱,对学习有点困难的学生来说要看懂可能是有点吃力的,有的学生本来就对拼音学习感到枯燥无味,看到凌乱的声调更是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还有学生回答问题时,应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准确,学生回答完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而不是回答完后就坐下,对学生没有及时到位的反馈。我反思:教学来不得半点马虎,每个细节都非常重要,细节决定成败。备课的时候要细心,而上课时对学生细节的关注更需要平时自己多看书、多锤炼,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这堂课给我的感受是要多多学习,急需提高课堂的应变能力,提高教学能力。课前一定要充分地备好课,想好课堂中生成会和预设的差别,做好相应的调整。

篇10:《观潮》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第一天上课,又是我这个“新面孔”,所以一班的学生精神抖擞,注意力特别集中,纪律出奇得好。

先导入新课,理解“观潮”中“观”的意思和“潮”形成。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形容钱塘江大潮的中心词——天下奇观。

然后,我让学生谈一谈:“观潮”和“天下奇观”中“观”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通过比较发现了什么?

学生马上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中的意思是不同的。从而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

之后,我通过范读、自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在指名读时,我发现“大堤、笼罩、屹立、人声鼎沸、横贯江面、踮、风号浪吼”等词语对于学困生来说是难点,于是,我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指导学生认读。

最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思考:通过默读,你从文中了解到了什么?学生马上从文中找到“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观潮的人很多”“钱塘江大潮非常壮观”等主要信息。接着,我指导学生把这些主要信息连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书读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马上明白,把课文的关键信息加以整理,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上得很顺利。但是也出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除了以上内容,我原来还预设了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和书写生字的环节,但是课堂上却没有完成。

我反思整个课堂,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一、我对学生不熟悉,所以在提问时浪费了时间。二、读书的次数控制得不好,比如自读,可以读一遍。三、学生没有预习。

可是,我觉得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因为我没有充分了解学情。可是,这又似乎不是理由。因为我在想,如果上市级以上的公开课,不是一样没有时间了解学情吗?所以,还是自己的课堂调控出了问题。

明天在二班上课,我要把今天出现的问题解决到最理想的状态。

篇11:《凡卡》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凡卡》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凡卡给爷爷写信,诉说自己在鞋匠家的悲惨生活,揭露了沙皇统治时期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穷苦百姓悲惨生活的同情。文章以准备写信、写信、寄信为线索来写,结构清晰。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和作者的叙述互相穿插,写法独特。

根据我班学生实际和单元训练重点——“阅读时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我设计本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信的内容,感悟凡卡的悲惨生活和痛苦的心情,知道对比和反复的写法。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以情促读,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之后,品读感悟凡卡写的信的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验凡卡述说的挨打、挨饿、睡不好、挨冻等,感悟凡卡的的思想感情。学生朗读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如,朗读凡卡的悲惨生活可以是凡卡对自身命运的悲叹、痛苦,也可以是对老板、老板娘凶残的愤恨,还可以是自己对凡卡的同情等等。以情促读,以读悟情,读懂内容,读出感受。

教学时,我扎扎实实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如在学习凡卡挨打部分时设计抓住动词,想象如果自己是凡卡,会怎样,对凡卡遭受的毒打感同身受,进行口语训练。

我还比较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包括指导学生课前收集作者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有助理解课文内容,怎样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等。

本节课教学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像课堂时间安排不够紧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等,还请各位老师一一指出,以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改正,谢谢。

篇12:《桥》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桥》是部编版新教材六上语文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是小说单元,单元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实话说,这篇小小说,能先后入选人教版和部编版语文教材,确实有充分的理由。因为这篇文章不仅能让孩子们从老支书的精神品质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更能让孩子们学会许多表达的方法。

按照我曾经教学这一课的惯例,课文众多的语用训练点,诸如感受小小说的特点啦,体会悬念设置的妙处啦,抓住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啦,找出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反复研读赏析啦,补充课文的留白之处啦……我都是要抓一抓的。

可是,新教材背景之下,新课程理念之下,这样“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的教学,真的能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吗?

我看不一定!

第一,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是一定的;第二,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第三,有些教学内容,孩子们在过去几年的语文学习中,已经充分学习过了,是有着深刻感受和理解的,没有必要一而再,再而三重复啰嗦“炒现饭”。

因此,删繁就简,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最迫切需要训练的语用点来组织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才是当下我教学这篇课文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于是,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 “咆、哮、嗓”等8个生字,会读,并初步理解“咆哮、惊慌、嗓子、跌跌撞撞”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找出课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体会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推进故事情节和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并进行拓展阅读和课堂练笔。

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环节也就清晰了。

我采用了五步教学法:

一、直接导入,简介小说。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三、再读课文,聚焦“洪水”。

四、延伸阅读,体会作用。

五、课堂练笔,深化认识。

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我的设计意图都很明确的:

第一环节:之所以设计“简介小说”内容,是因为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老师的直接介绍,会让孩子们对小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学好这一单元,落实本单元人文目标和语文要素目标——“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作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感知大意。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也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故事情节,从感情上对老支书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

第三环节:聚焦“洪水”,是这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其中的每一步骤,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对于环境描写作用有深刻的体会。

精挑细选的词语“咆哮 狞笑 放肆 没腿深”,都是描写洪水的。

在词语前边加上“洪水”二字反复品读,能让孩子们感受洪水来势汹汹,势不可挡。

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划线,批注感受。是为了让孩子们深入文本,揣摩品味语言。

交流展示,抓句子所用修辞手法,抓作者简洁表达的语言特色,反复多次多形式比较、朗读品味,是为了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机,气氛的紧张。把所有描写洪水的句子集中在一块儿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把课文中写洪水,写桥的句子删除,让孩子们比较读,是为了让孩子们从整体上感受环境描写对于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重要作用。

第四环节:延伸阅读主题学习丛书中的《交接》一文,是举一反三,引导孩子们加深对环境描写在小说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第五环节:课堂练笔,精心选择的练笔材料,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以致用,尝试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环境描写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有这样思路清晰的教学预设,课堂教学进行得还算顺畅,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还不错。

看看孩子们的课堂练笔吧,有些同学写得还是比较出彩的。

当然,这节课也还有可以优化的地方。

例如,检查预习环节,还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实际,不需要个个字词面面俱到地读。学生认读不到位的,就作重点指导。

还有,对于课文中七八处描写洪水的句子,也可以整体出示,并且可以让孩子们找出《交接》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放在一起比较品读,然后引导孩子们体会出《桥》这一课环境描写作者之所以用这样简洁的语言,这样丰富的修辞手法表达的妙处。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这节课可取之处在于简化了教学目标,达到了“一课一得”的教学要求,对于孩子们品味咂摸语言,学习表达还是有实效的。

期待,更深入的教学研究,更高效的课堂教学能把孩子们引向语文学习的佳境。

上一篇:神经内科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新技巧及护理体会下一篇:山西省房屋租赁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