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的获取与加工教学设计

2024-06-23

图像的获取与加工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篇1:图像的获取与加工教学设计

《图像的获取与加工》教学设计

浙江省慈溪市慈溪中学

陈红

“图像的获取与加工”是广东省初级中学教材《信息技术》第二册的教学内容。学生自身不同的经历与知识背景对学习新知有不同的影响。笔者在课前通过调查,了解学生中哪些使用过或听说过数码相机(扫描仪),课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教学,尽量在每一小组内都安排有操作经验的学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图像的像素等基本概念;学会计算机采集、获取图像的多种方法。

过程与方法:掌握图像的加工处理方法,能分析原始图像素材,选用合适的加工处理方法进行优化,以增强其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生活需求出发,把技术应用于生活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技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分析具体图像选用合适的方法对图像进行初步处理。

教学过程

一、计算机获取图像的方法 1.获取图像的途径

师:借助计算机和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对图像进行处理。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的前提是把图像输入到计算机中,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让计算机获取图像?

教师在黑板中心位置板书“计算机获取图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寻找计算机获取图像的各种方法。

学生的回答有:照相机、网上下载、自己画„„,教师把学生的回答一一写到黑板上(如图1)。

设计意图: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对计算机获取图像的各种方法和途径进行整理,加深学生理解。

2.计算机获取图像的方法 师:

如何把数码相机中的照片输入到计算机中?

教师先安排有操作经验的学生给同组同学介绍操作过程。了解操作过程后,学生再阅读教材,学习操作步骤。

教师演示:用USB连接线连接数码相机和计算机,用“复制一粘贴”命令把数码相机中的照片复制到计算机中,在计算机中浏览这些照片。

以小组为单位到教师机进行实物操作,其他小组在自己的计算机上用教师提供的扫描仪模拟软件结合教材探究扫描仪的操作。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和操作,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从数码相机获取图像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实物操作,其他小组用模拟软件操作,可以解决设备不足的问题。

二、根据需要对图像进行简单处理

1.浏览图像,发现图像不足

师:这是老师在旅游时拍下的照片。可惜老师的拍摄技术不高,不能充分展现这些风景的秀丽。你们觉得这些照片有哪些不足?还可能补救吗? 师生一起用AcDsee浏览图像文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图像的问题”。学生仔细浏览图像,找出图像存在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如图2)。

针对图像存在的问题,学生寻找解决办法及具体的操作方法。最终,得出图像处理的目的:增强图像的表现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浏览图像丈件的过程中发现某些照片存在的问题,产生加工处理图像的需求。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具体图像进行分析,确定优化或增强图像表现力的加工处理方案,学会发现问题,主动建立工作需求。

2.根据分析,进行图像处理

师:看来大家对这些图像的处理方案已心中有数了,那就尝试用ACDSee帮老师把这些照片中的风景变得更加美丽吧。

学生根据前面分析的方法与步骤,对不同的图像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用ACDSee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具体操作方法参考教材或教师提供的动画演示)。

在讲解保存修改后的图像文件部分,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分解。

(1)介绍图像文件的四种类型及适用范围。

(2)在保存图像文件时,选择“另存为„„”,把同一个图像保存为.jPg、.gif、.bmp、.tif四种不同的图像文件类型。

(3)比较生成的四个图像文件的属性,特别是文件大小的区别。

学生对某张图像进行艺术化处理,得到类似怀旧照片的效果。教师建议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完成提高任务:综合运用ACDSee提供的功能,进行技术创新,制作出富有创意的效果。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践,及时发现学生碰到的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把同一个图像保存为不同图像类型的实践,体会到不同图像文件类型的区别,从而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类型保存图像。为水平较高的学生设置了提高任务,引导他们去探索图像处理的更多技巧与方法,产生技术创新意识。

3.交流分享评价

学生之间共享欣赏处理后的图像,评价其他学生的作品并能给予他人创作建议。在交流中,教师提醒学生发现并学习其他学生值得学习的技巧。

设计意图:主动建立;作需求,并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图像处理方式对图像进行适当处理的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慢慢地积累,更需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此环节就是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以便互相学习长处,共同进步。

三、图像与像素的关系

教师展示一幅图像,采用放大功能进行放大果图像越来越模糊。

师:为什么图像放大后会变模糊?变成什么了?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发现图像变模糊是因为每个点在放大过程中,变成了方块,因此图像变模糊了。让学生查阅教材,理解这些方块是什么,从而引出图像与像素的关系,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图像是由像素组成的,所以放大图像会产生失真现象,了解相片像素与冲印相片大小的关系。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并演示碰到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教材中的知识束解答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技术,评价使用的工具

教师展示事先制作好的概念图,回顾本课要点:计算机获取图像的方法、图像与像素的关系、图像处理的常用方法、图像文件的常见格式等。留下思考问题:还有哪些你想对图像加工处理,但ACDSee没有提供的功能?

点评:

本课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是难于处理的部分。受设备限制,学生不可能人手一台数码相机、扫描仪进行学习实践。即使解决了设备问题,对于不同的品牌、型号,操作力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必拘泥于详细的操作步骤。本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获取数码图像文件的途径,理清思路后再分组,由有使用经验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 到教师机上操作数码相机以获取图像,并充分利用时间,让其他小组对照教材利用模拟软件探究扫描仪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设备的问题,也较好地把握住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另一个教学实践中难于处理的部分是图像的加工。学生往往会为技术而技术,在需求并不明确的情况下,纯粹为了技术而把拿到的图像或调一下色彩或裁剪一通。这样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没有主动需求的“技术机器”式人才。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提供一组有拍摄缺陷的照片,引导学生先对图像的缺陷或不足进行分析,决定具体的修改加工方案才动手操作,所有工作目标明确、需求清晰,为增强图像的表现力而加工处理,避免了只为学习技术操作步骤而进行的无意义操作。

只有从问题需求出发,根据需求选择技术,选择软件、解决问题,才有可能发现工具的局限和不足,从而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超越软件,提出可能的技术改进建议,形成技术创新意识。本教学设计无疑为落实这样的教学理念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点评人:

广东电白县教育局教研室

敏)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12期

篇2:图像的获取与加工教学设计

南城一中

万国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图像的像素等基本概念;学会计算机采集、获取图像的多种方法。

过程与方法:掌握图像的加工处理方法,能分析原始图像素材,选用合适的加工处理方法进行优化,以增强其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生活需求出发,把技术应用于生活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技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分析具体图像选用合适的方法对图像进行初步处理。

教学过程

一、计算机获取图像的方法 1.获取图像的途径

师:借助计算机和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对图像进行处理。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的前提是把图像输入到计算机中,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让计算机获取图像?

教师在黑板中心位置板书“计算机获取图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寻找计算机获取图像的各种方法。

学生的回答有:照相机、网上下载、自己画„„,教师把学生的回答一一写到黑板上(如图1)。

设计意图: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对计算机获取图像的各种方法和途径进行整理,加深学生理解。

2.计算机获取图像的方法

师:

如何把数码相机中的照片输入到计算机中?

教师先安排有操作经验的学生给同组同学介绍操作过程。了解操作过程后,学生再阅读教材,学习操作步骤。

教师演示:用USB连接线连接数码相机和计算机,用“复制一粘贴”命令把数码相机中的照片复制到计算机中,在计算机中浏览这些照片。

以小组为单位到教师机进行实物操作,其他小组在自己的计算机上用教师提供的扫描仪模拟软件结合教材探究扫描仪的操作。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和操作,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从数码相机获取图像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实物操作,其他小组用模拟软件操作,可以解决设备不足的问题。

二、根据需要对图像进行简单处理

1.浏览图像,发现图像不足

师:这是老师在旅游时拍下的照片。可惜老师的拍摄技术不高,不能充分展现这些风景的秀丽。你们觉得这些照片有哪些不足?还可能补救吗? 师生一起用AcDsee浏览图像文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图像的问题”。学生仔细浏览图像,找出图像存在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如图2)。

针对图像存在的问题,学生寻找解决办法及具体的操作方法。最终,得出图像处理的目的:增强图像的表现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浏览图像丈件的过程中发现某些照片存在的问题,产生加工处理图像的需求。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具体图像进行分析,确定优化或增强图像表现力的加工处理方案,学会发现问题,主动建立工作需求。

2.根据分析,进行图像处理

师:看来大家对这些图像的处理方案已心中有数了,那就尝试用ACDSee帮老师把这些照片中的风景变得更加美丽吧。

学生根据前面分析的方法与步骤,对不同的图像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用ACDSee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具体操作方法参考教材或教师提供的动画演示)。

在讲解保存修改后的图像文件部分,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分解。

(1)介绍图像文件的四种类型及适用范围。

(2)在保存图像文件时,选择“另存为„„”,把同一个图像保存为.jPg、.gif、.bmp、.tif四种不同的图像文件类型。

(3)比较生成的四个图像文件的属性,特别是文件大小的区别。

学生对某张图像进行艺术化处理,得到类似怀旧照片的效果。教师建议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完成提高任务:综合运用ACDSee提供的功能,进行技术创新,制作出富有创意的效果。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践,及时发现学生碰到的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把同一个图像保存为不同图像类型的实践,体会到不同图像文件类型的区别,从而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类型保存图像。为水平较高的学生设置了提高任务,引导他们去探索图像处理的更多技巧与方法,产生技术创新意识。

3.交流分享评价

学生之间共享欣赏处理后的图像,评价其他学生的作品并能给予他人创作建议。在交流中,教师提醒学生发现并学习其他学生值得学习的技巧。

设计意图:主动建立;作需求,并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图像处理方式对图像进行适当处理的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慢慢地积累,更需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此环节就是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以便互相学习长处,共同进步。

三、图像与像素的关系

教师展示一幅图像,采用放大功能进行放大果图像越来越模糊。

师:为什么图像放大后会变模糊?变成什么了?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发现图像变模糊是因为每个点在放大过程中,变成了方块,因此图像变模糊了。让学生查阅教材,理解这些方块是什么,从而引出图像与像素的关系,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图像是由像素组成的,所以放大图像会产生失真现象,了解相片像素与冲印相片大小的关系。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并演示碰到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教材中的知识束解答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技术,评价使用的工具

教师展示事先制作好的概念图,回顾本课要点:计算机获取图像的方法、图像与像素的关系、图像处理的常用方法、图像文件的常见格式等。留下思考问题:还有哪些你想对图像加工处理,但ACDSee没有提供的功能?

点评:

本课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是难于处理的部分。受设备限制,学生不可能人手一台数码相机、扫描仪进行学习实践。即使解决了设备问题,对于不同的品牌、型号,操作力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必拘泥于详细的操作步骤。本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获取数码图像文件的途径,理清思路后再分组,由有使用经验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 到教师机上操作数码相机以获取图像,并充分利用时间,让其他小组对照教材利用模拟软件探究扫描仪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设备的问题,也较好地把握住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另一个教学实践中难于处理的部分是图像的加工。学生往往会为技术而技术,在需求并不明确的情况下,纯粹为了技术而把拿到的图像或调一下色彩或裁剪一通。这样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没有主动需求的“技术机器”式人才。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提供一组有拍摄缺陷的照片,引导学生先对图像的缺陷或不足进行分析,决定具体的修改加工方案才动手操作,所有工作目标明确、需求清晰,为增强图像的表现力而加工处理,避免了只为学习技术操作步骤而进行的无意义操作。

只有从问题需求出发,根据需求选择技术,选择软件、解决问题,才有可能发现工具的局限和不足,从而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超越软件,提出可能的技术改进建议,形成技术创新意识。本教学设计无疑为落实这样的教学理念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点评人:

南城一中教务处

篇3:图像的获取与加工教学设计

一、在文本阅读中:培养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获取化学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阅读化学教材、化学相关资料等文本来获得的。文本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一种基本方式,它是以准确、具体、完整获取文本旨意为目的的思维活动。阅读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的获取与加工过程。在文本阅读中,只有准确地获取信息,合理地过滤、筛选信息,才能有效地比较、归纳、概括信息,不断认识理解新知及新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知识框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在阅读中通过信息的处理,区分知识的不同层面、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培养学生准确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水平。

文本阅读,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了解阅读材料主要内容,整体形成知识框架,再对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详读,对知识框架进行细化补充,形成条理化的知识体系。

如:在学习《化学》(苏教版必修2)《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你知道吗”、“交流讨论”、“资料卡片”等栏目,明确阅读目的:为什么化学反应总伴有能量的变化?能量变化的形式有哪些?表示方法是什么?如何利用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应用于化工生产和人类生活?从反应热量、能量转化、能源三大方面入手,让学生先粗读,体现先整体后局部;再详读,从局部到整体,最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见图1)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全面获取信息的能力,探究实验本质

高中化学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学科, 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对实验教学有充分的体现,近年来的高考,利用化学实验、化工生产、化学环境保护等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实际问题中各种信息的处理能力已成热点。这既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获取、应用信息,引导学生从实验方案的科学设计、实验现象的细致观察、实验结论的严密分析中挖掘不同信息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全面获取信息、探究实验本质的能力。

如学习《化学》(苏教版必修1)《氯气的性质》时,对氯气溶于水后是否与水发生反应?氯水中溶质的微粒以什么形式存在?设计了以下探究性实验:

[实验1]将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入两瓶干燥的氯气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分别用玻璃棒蘸取新制氯水和稀盐酸,滴在pH试纸上,观察并比较现象。

[实验3]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mL新制氯水,再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和几滴稀硝酸,观察现象。

[实验4]用一支针筒抽取80mL氯气,然后抽取20mL5%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通过上述实验的现象观察与分析,获得如下信息及由信息引起的猜想与疑惑:

氯气溶于水得到的氯水呈黄绿色。(氯气溶于水后仍存在氯气分子)

氯气溶于水,与水发生了反应。(产物是什么?反应不完全?)

氯水有酸性。(产物中有酸)

氯气无漂白作用,氯水有漂白作用。(应该是产物有漂白作用)

氯水中存在Cl-。(产物中有盐酸)

氯气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物是什么?反应能完全吗?)

教学中,笔者又提出:结合氯气与水发生反应Cl2+H2O葑HCl+HClO,如何通过实验确定有漂白作用的是HClO,让学生思考设计实验,学生很快提出“将有色布条放入稀盐酸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从实验中有色布条不褪色,证明盐酸无漂白作用,次氯酸有漂白作用。接着再让学生从信息中分析久置氯水的成分便水到渠成了。

通过上述实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现象、不同的角度对氯气溶于水后的不同性质进行了深度的思考,不仅加深了对氯气性质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教学中应不断创设情境问题,拓展学生从实验设计、操作、现象中进行信息的综合归纳、分析、推理等应用能力。

三、在习题练评中:培养学生挖掘隐含信息的能力,敏捷整合信息

近年来,高考命题者为了提高试题的信度和区分度,在设计题目时,往往将解题所需要的信息隐含在题目的文字叙述、供选答案或图表中。学生在解题时,需要对题干或答案中的内容加以分析,才能获得解题必要的、全面的信息。因此,教师需要在平时教学中精选精编这类题目,引导学生通过找准关键词、比较供选答案、进行表图转换等方式对题目加以分析,并联系所学知识找出隐含的解题信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挖掘隐含信息的能力。

例1:已知在热的碱性溶液中,NaClO发生如下反应:3NaClO==2NaCl+NaClO3。在相同条件下NaClO2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其最终产物是

解析:在已知反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1→+5和+1→-1,既然NaClO2也有类似的反应,即氯元素的化合价既有升高,也有降低,选项A中均降低;选项D化合价均升高,不符。选项B、C与题意相符,但从题中隐含信息“其最终产物”这一信息分析,选项C中NaClO仍会反应,不是最终产物。答案为B。

例2:2009年江苏高考第13题:下列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室温下,向0.01mol·L-1NH4H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中性:c (Na+)>c (SO42-)>c (NH4+)>c (OH-) =c (H+)

B.0.1mol·L-1NaHCO3溶液:c (Na+)>c (OH-)>c (HCO3-) >c (H+)

C.Na2CO3溶液:c (OH-)-c (H+)=c (HCO3-)+2c (H2CO3)

D.25℃时,p H=4.75、浓度均为0.1mol·L-1的CH3COOH、CH3COONa混合溶液:c (CH3COO-)+c (OH-) <c (CH3COOH) +c (H+)

解析:这是一题得分率较低的高考题,究其原因正是对隐含信息挖掘不到位。A中NH4HSO4溶液中加NaOH溶液,隐含信息为:OH-既与H+反应,又与NH4+反应。若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一水合氨,呈碱性,故只能是NaOH溶液不足量,NH4+未完全反应,A正确。B答案由于HCO3-的水解、电离都很微弱,所以c (OH-)不可能大于c (HCO3-),B错误;C为质子守恒,正确;对D的分析,观察其不等式,关健是应联想到电荷守恒的隐含信息:c (CH3COO-)+c (OH-)=c (Na+)+c (H+),再从pH=4.75,溶液显酸性,说明CH3COOH电离程度大于CH3COONa水解,c (CH3COOH)<c (Na+),故D错误;正确答案为A、C。

学生受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等因素影响,常常造成思维定势、知识的负迁移等,对信息的获取、加工、整合不系统、不全面,从而导致错选、少选,在习题教学中,对选择题应有意识地变换选项、改变信息源及信息显示形式;对化工背景的实验题、注重过程的推断题、计算题等,引导学生在审题中对图表、数据等分析出隐蔽的、多余的、带假象的信息,强化信息的筛选,去伪存真,以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整体性与深刻性。

四、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多元获取信息的能力,合作共享信息

哈佛大学流传着一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等形式,运用科学研究方法,通过问题的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升综合能力的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报告的完成,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查、实验研究等多种途径,在实践中进行学习,不仅获得过程中多方面的体验,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多方式获取、分析、应用信息,培养学生多元获取、合作共享信息的意识与能力。

如在学习化学必修1第4专题《硫、氮和可持续发展》时,根据教材中“调查研究”栏目:“收集当地雨水样品,并测定其pH。如果是酸雨,请走访环保部门,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及有关的防治措施。”学生们经过充分讨论后,确定了《东台城区雨水酸度调查及分析》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课题确定后,如何设计方案,分工合作?需要搜集哪些信息?如何搜集这些信息?这些问题成了课题研究能否成功的关键步骤。在笔者的点拨下,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最终确定了需要获取信息的类型及方式,并分组进行了广泛的信息搜集,具体是: (1) 东台城区近年来雨水酸度变化状况。调查方式:到环保局查阅关于情况的历史记载。 (2) 东台城区雨水酸度现状。调查方式:学生在环境检测所的指导下,通过取样、观察、实验、分析等过程,对城区雨水进行评价。 (3) 污染原因。调查方式:对不同采测点的不同雨水样品的pH分析,如城郊工业园区的焦化厂、中玻厂等,城南公园区等。 (4) 如何治理。信息收集:通过走访环保专业人士、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到互联网上搜索资料、到工厂了解治污流程等形式,概括治理酸雨的可能方法。经过充分的信息采集,再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分析,很快就形成了有质量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篇4:图像的获取与加工教学设计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育信息化;诟病;对策;图像信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Issu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Image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as an Example

Yu Yi

(Hubei Tuanfeng School,Huanggang43880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currently teaching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made some criticism of specific,in-depth analysis,combined with the"image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section of the actual teaching,put forward some ideas and designs.I hope this will encourage high school classroom to the computer with the combination,to achieve better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Criticism;Responses;Image information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近两年,我国轰轰烈烈地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实现个性化发展,还可以明确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的,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强化人文精神,隐含着课堂教学应以“人”为本,以“生”为根的教学观点。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与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计算机的日益广泛化和普及化,很多家庭都配置了计算机,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也很早地接触并初步掌握了计算机技能,并且有小学和中学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这一课程,所以,现在的高中生对信息技术课程都有很高的热情和非常浓厚的兴趣。但迫于高考的压力,最终还是以所谓“主科”科目的成绩来录取学生,而基本不对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及操作能力进行考核,所以各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进行压缩,给考试的学科让路,或者干脆不开设这一课程。即便是很多开设相关课程的学校,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还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缺少激情和活力而枯燥无味,也就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热情和较大兴趣。(二)教师的授课知识与课程内容更新之间的矛盾。目前,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前沿学科对教师的知识要求非常高,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补充和更新专业知识,跟上社会的发展的节奏。但是就目前来说,由于一些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问题,对教学工作持敷衍态度,使得这部分教师的知识更新很难跟上信息化教育改進的速度;同时也迫于高考的压力,一些教师很少有时间去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内,这一矛盾还将继续存在。

三、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强调对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做到精讲,拿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巩固练习,理解提高。(二)具体分析,因材施教。由于学生接触计算机时间、兴趣爱好和领悟能力均不同等原因,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也有所不同,故在教学中,可尝试分层次进行教学或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因材施教。如: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尝试从汉字的输入等比较简易的上机操作开始教起;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从电脑绘图等要求较高的技能操作方面进行引导教学,这样就会使他们都能有所提高并顺利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和操作训练。(三)创设情境,提高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进行情境创设,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和兴趣。例如依靠优美的背景音乐和形象逼真的动画效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谈《图像信息的采集加工》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当前应用的教材来说,本次课程的授课重点是本节内容中对于数字化图像的收集与后期制作。这节课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十分严密,应该考虑设置一些文学教育主题内容来巧妙实现教学的目的。大多数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都是通过电脑中自带的一些绘图工具来画画,这些操作包含的都是些很简单的图像绘制命令和基础性的美术知识,因此这个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是对于数字化图像收集方法的理解,其次是对于Photoshop软件具有初步的操作能力,最后是进一步掌握图像和文字等的编辑技巧。

对于学生能力的目标则是:首先达到学生具备自主利用多媒体工具表述信息的能力,其次是在技能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精神层次方面的目标是:首先,通过图像的制作使得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高,并且使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加强学生自身的满足感和自信心。但是这个课程难点较多,需要逐一对难点进行攻克。

由以上的研究发现,本次课程的教学方略应该是:备课预习、目标跟踪和团队联合相结合的方式,还要在教学中穿插情景教学的方法。例如,为了让学生对教学目标有个直观的初步了解,我先用大屏幕播放几幅未经改动的图片,这些图片包含了不同的主题,如微笑着面对世界、环境保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等,让学生观看图片并从中得到启发,随后播放运用本节课技能修饰过的照片,让学生对比原图和最终效果图,分析出达到这一标准需进行两步加工的结论,即主题文字加工和卡片效果加工。

在课程将要结束的时候,我对整堂课进行点评,最后我们制作的图片信息跟我们事先要表述的内容相符合,从而完成了课程的基本目标,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也让同学们各自的想法得到了发展和发挥。我们尊重每个孩子的思考方式,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这也是新课改的核心内容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也要跟上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步伐。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逐步研究新形势下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策略,加快信息化教学在工作中的深入实施,从而为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芹.数字化图像的采集与加工教学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

[2]肖映铭,谢景政.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差异教学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5

篇5:图像的获取与加工教学设计

“图像加工的方法”是高中二年级《多媒体技术应用》教材的“图形图像的加工的方法”最后一小节的内容,本文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此课堂课程进行一些思考和实践探索。

分析学情,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课程教学设计首先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兴趣点和接受能力。高二年级学生已经接受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学生开始学习时,对图像加工很感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如何保持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本节课程的难点。太简单的实例会使基础好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难一些的实例则让初学者望而却步。因此能够让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此课程设计的关键。

教学设计思路

本案例是以Photoshop为例子讲解图像加工方法,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图像加工基本方法和一般流程,是本教案的教学的重点。案例采用范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一个典型的图像加工实例出发,把分散的知识串成一个整体,总结出图像加工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流程。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在课前搜集优美的具有代表性的图像加工实例,实例操作步骤以网页形式放在教师服务器上便于学生浏览。

一、导入新课(情感驱动、因势利导策略)

导入:展示具体、直观的作品实例。

教师:同学们刚刚欣赏了一些优美的图像作品,感受到了图像作品特殊魅力,这些看似简单的图片,经过作者巧妙的加工后,就成了具有一定含义的作品,这就是图像加工带给我们的奇妙之处。

学生:欣赏优美的图像作品,感受图像特殊魅力。

二、讲授新课(知识点切入策略)

(一)讲解本实例中涉及Photoshop的基本概念和加工工具

教师:在现实生活中的作品,为了表达作者要传达的信息和意图,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图形、图像可能还无法满足我们要求,这需要对已获得的图形、图像进行加工处理。好的创意加上好的多媒体技术方法,可以形成优秀的图像作品,会达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教师:在众多的图像处理工具中,Photoshop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的软件,它在图像处理、图像合成、多媒体界面设计等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下面以Photoshop作为图像加工工具来介绍图像加工的具体方法。

教师:演示作品《秋的回忆》制作过程。

(1)利用套索工具把树枝从素材中抠出来,建立图层。

(2)用图层蒙版、画笔工具对树枝加工处理。

(3)用填充工具和(滤镜)中的(模糊)中的(高斯模糊)功能给树枝制作阴影。

(4)利用文字工具添加文字,并形成阴影的效果。

学生:感受图像加工的过程。

(二)总结实例中应用的加工方法并提出学习任务

教师: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对Photoshop的加工工具、图层合成、蒙版、滤镜等已经有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尝试利用Photoshop进行图像加工。

教师:作品制作要求

①符合主题,具有创意性、艺术性,设计合理。

②色彩运用合理,在视觉上就给人以美感。

学生:学习加工方法,接受学习任务。

(三)学生练习(思维训练、实践感知、自主探究策略)

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共同体内研讨性交流,每个小组推荐一名组长,代表本组发言,其余同学作“亲情方队”。

教师:(1)把学生分组,每组学生至少完成其中感兴趣的一、二个实例。

(2)分组时根据情况让每组至少安排一个有经验的学生,帮助其他学生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自己也会有所提高。

学生:(1)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2)组内分析这些实例中所使用的主要加工方法,并总结加工的一般流程。

(四)组间交流(协作探究式学习策略)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进行组间交流,在制作过程中互相协商,补充完善作品。

学生:组间相互交流,在小组长带领下,应用图像加工方法设计图像作品,协商补充完善作品。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五)成果展示:(情景激励策略)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启发学生鉴赏与评价作品,让他们懂得作者在作品中主题思想要表达什么东西,为了表达该主题又是如何创意的(素材选取、技术处理、文件生成大小等诸多方面考虑)。对学生汇报中的积极因素给于肯定和鼓励,对疑难问题进行点评解答,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结构体系,进行知识建构。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成果,和老师、同学交流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小结

教师:“所有的图像加工软件是互通的,有许多共有的规律性东西,我们可以举一反三,更好地使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篇6:《图形图象的获取与加工》说课稿

本次说课的题目是《图形图象的获取与加工》,我们采用的教材是教科社出版《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模块,本节课为第二章第2节的内容。《图形图象的获取与加工》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重要章节,是对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中《图象信息的采集与加工》的深化和拓展。它能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同时,本节内容操作性强,容易上手,学好本节内容,能够使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处理方法和特点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了解图形图象的获取途径和图象加工工具的种类和特点,体会图象加工的意义

b、掌握图形图象加工的典型方法和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a、通过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兴趣的带动下,跟随教师积极学习

b、通过小组互助学习,让学生充分的吸收和掌握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对图象进行加工处理,使学生体验创作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并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

b、通过仔细认真的作品加工,使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实践态度,并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3、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和掌握图象加工的典型工具和方法。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因此,本节内容的典型加工方法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难点:对通道概念的理解和使用通道技术来更好地加工图片。通道是phtshp中最重要的几个概念之一,它的使用有一定的技巧,学生初次接触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应作为难点。

4、教材处理

《图形图象的获取与加工》设计安排为两个课时,由于图象获取的途径和图象加工工具的选择等内容在必修模块中已经出现,为了避免过度重复,将这一节理论部分知识进行略讲,而将重点放在图象的加工方法上面。同时,将教材内容重新组合,把理论部分几个知识点串成一个简单逻辑关系,通过依次提出问题,引出各个知识点,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吸收。第一节课学习相关理论和重要处理方法,第二节课作为练习课,让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对前面所学的图象处理方法进行熟练和巩固,进一步体会如何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来处理图片。

二、说学情

a、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经过必修模块的学习,对图象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有所掌握, 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与能力结构,此时的自我表现欲、创作欲比较强,同时他们具备了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有针对性地获取信息和寻找答案的能力。

b、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着自发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自然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任务驱动法、演示法和课堂辅导法。

任务驱动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希望获得成功体验的心理,精心设计了几个图象作品,作为引出问题的线索,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把它们作为本节课的设计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演示法:本节课的重点部分通过利用机房教学系统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来说明和阐述图象处理的基本技巧,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能主动思考每一步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必要性。

课堂辅导法:及时解决学生问题,帮助学生充分吸收知识

学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节课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营造热烈和谐的学习气氛。

考虑到整个班级水平差异,事先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在每组中设立一位计算机水平较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这组学生的答疑和管理这组的纪律等,这样不但能分担教师的负担,而且更能让更多的学生当堂掌握知识,并且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在发挥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同时也使得本组学生的配合更加默契。

四、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作品展示

1、教师使用幻灯片放映图片作品,包括学生在高一时制作的优秀作品,并作相应的说明

2、学生认真欣赏图片,体会图片加工的巧妙,并作相关的思考

通过精彩生动的图片展示,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尽快进入到课堂氛围中来,同时也确立了本节课的目标和任务

新课教学

(一)、理论知识

一、由各种巧妙的图象加工,引出对图象加工意义的思考?

1、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自主发言

2、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图象加工的几点意义

1、趁着学生刚欣赏完图片的热情,顺势提出问题,让学生能有感而发,回答问题合理准确

2、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快速获取知识

二、因为图片处理首先得有素材,于是讨论图片获取的各种可能途径?

1、教师让大家回顾必修部分所学的图片获取的各种途径

2、教师通过表格展示各种常用的图片获取途径,并做简单点评

帮助学生熟悉已学知识,加深印象

三、接着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图象加工工具?

1、让学生列举的各种工具

2、教师展示图片处理的各种常用工具,并简单描述各自特点

通过列举多种工具,让学生找到自己最熟悉的工具phtshp,并对它的一些基本界面和操作产生联想

(二)、实际操作

四、正式进入到图象加工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对重要知识作好记录

1、教师演示和讲解两个典型例子:

A、给风景图片制作相框

方法:选框工具,通道,滤镜,浮雕效果,色彩调整等

B、变脸法(交换人物局部图)

方法:套索工具,图章工具,海绵工具等

2、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把重要的操作步骤记录下来

1、通过典型操作的演示,使学生学到更多制作技巧

2、在图片的加工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如何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来加工图片

3、通过各种常用效果的使用,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学生活动

五、布置课堂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活动,共同完成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1、教师在课堂巡视,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答疑和辅导

2、学生首先自己尝试,有困难由组内一起讨论解决,然后再考虑向老师寻求帮助

1、趁热打铁,让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巩固当堂所学知识

2、对于通道等新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很多同学不能很好地运用,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协助,力争用集体智慧化解问题

3、使他们真正新知识消化吸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虚心请教的态度

(四)、小结

六、总结图片加工的过程和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图片加工的各个主要环节和每一步的目的把加工过程的总结放在最后进行,学生在经历图片的加工以后,能更好的从整体上去把握和总结知识

(五)、拓展

七、强调自我学习的重要性

告诉学生一些优秀的站,供学生记录,以便日后学习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他们以后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能够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继续提高

五、设计说明

1、选修模块作为对必修模块的衔接和深入,要求我们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的对知识进行挖掘和拓展,同时还要从精神领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我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仔细研究和提炼教材,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知识点进行取舍,突出教学要点,以便更好地满足本校学生的需要。

2、《多媒体技术应用》教材的编排是根据多媒体技术处理的几个基本对象来展开的,分别为: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每个处理对象自成一个章节。通过仔细阅读教材,可以看到,每一章的知识结构都是按照先了解和认识某个多媒体对象,然后获取这个多媒体对象,最后对其进行加工和处理这样的顺序来进行表述,并且,图形图象即是本模块中学生学到的第一个多媒体对象,对这一章节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能影响到后续章节的学习。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也能使他们认识到知识的学习没有尽头,特别是像信息技术这样的前沿学科,技术的更新换代特别快,所以要特别培养不断学习的意识和勇气。

评委点评:

从本说课中看到,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合理,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状况均有一定的分析,教法学法选择比较适当,对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意图均有说明。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较为典型的图片加工事例,引导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注意到运用来自学生自己制作的优秀作品加以说明,在实际操作引导中,则围绕两个典型例子进行演示和讲解,比较能够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篇7:《图像采集与加工》微课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打破原有课程顺序,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体验图像加工的魅力,在课堂结束前,利用保存文件时文件格式的选择讲解图像的格式,且利用保存时图像品质选择,选择“低”与“最佳”,做出比较,有出现失真,引出下节课内容图像的类型点阵与向量。

理论基础

体验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前期工作

Ps图片展示(班级自己学生的ps图片结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1、photoshop软件

2、图像的采集

3、图像的合成学生兴趣点

将自己与喜欢的名人进行合成二、本微课设计点

4、图像的格式

任务三:

(1)保存图像,以源文件格式“学号.psd”保存与桌面

(2)将图像另存,以“学号.bmp”及“学号.jpg”保存与桌面,三幅图像的大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分析:

如果课程开始直接讲解图像的格式,学生不能很好理解,对老师讲的bmp、jpg没有具体的概念,相当于听了桌子、椅子,不能将bmp、jpg与图像联系起来。

所以,在前面将学生兴趣点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后,并且自己已经有了独立完成且喜欢的作品后,对图像有一定认知的情况下,通过保存操作,理解图像有哪些格式及其区别,学生能够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

学生搜索信息,表达自己的体验,教师最后总结

Bmp、jpg、gif、psd、png概念及之间的区别

5、图像的类型

任务四:

将图像另存为jpg格式时,将图像品质修改为如图,注意图像画质的细微变化及存储空间的变化。

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分析

篇8:图像的获取与加工教学设计

本文以“图像信息的采集加工”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为例, 分析隐含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挖掘德育元素培育现代新人

本课教学内容是“图像信息的采集加工”, 为了创设问题情境, 我选用了几幅数字化图像作为导入。其中选用的第一幅图像是北京2008奥动会会徽, 图像中中国印章和汉字的魅力、喜庆的大红色彩和形象的运动图示, 都展示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欣赏过程中油然而生。我引导说:“设计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能力和巧妙的创意也决不是一日之功。”从大家的目光中流露出浓烈的求知欲望。

我用的第二幅图像是经过合成的数字化图像, 以假乱真的合成技术创造出一种“狗头鸟身鸭爪”的怪物, 引起学生哈哈大笑, 我趁热打铁问道:“现在世界上有这种动物吗?”, 学生齐声回答:“没有”。我顺势引导:“这幅图像来自internet, 网络上有很丰富的图像资源库, 如果大家不辨别真伪, 不经过正确合理的评价, 统统实行‘拿来主义’, 不仅会闹出笑话, 有时还会引起更严重恶劣的后果。作为现代公民, 大家首先要有保护自我的意识, 其次应与网络中有恶劣社会影响的现象作斗争, 积极维护网络文明, 最后更应用高科技手段去充实网络文化, 决不能从事违反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活动。”从学生认真的表情中, 我看到了一代具有现代素养的新人正成长起来。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要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 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润物细无声”, 我想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德育应该如此渗透。

运用科学教法学生快乐学习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模式的建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强调对学生整体素养培养的前提下建立综合化的课堂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全面发展, 并以学习者为中心,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在本课“图像的类型”这一知识模块中, 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方法。首先我用Flash加工一幅图像, 以相同的内容导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图像, 一种是点阵图, 一种是向量图;第二步, 提出问题:试比较两幅图的不同点;第三步,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 我用表格形式列出待比较的几个方面, 引导学生用Flash工具进行相关操作;第四步, 生生之间协作讨论, 完成表格的填写;第五步, 效果评价, 投影分析学生完成的表格。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与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相比, 效果不言而喻。

在Flash软件的使用过程中, 由于操作性强, 再者学生的操作水平不均衡, 我采用与同类软件作比较。学生对windows画笔的使用相当熟悉, 我同时列出Flash和画笔两种软件的工具箱, 在对比之后消除学生对Flash的神秘感。在操作细节方面, 多设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自主探索, 比如, “我怎样画出更粗的线条?”、“怎样通过画圆工具画出一个正圆?”等等,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又能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 使他们由浅入深地掌握操作要领。

在“人人参与充满创造、充满激情、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场中, 每一个人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获得心智的发展。

评价合理分层促进个性发展

“教育以人为本”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理想, 从孔子到苏格拉底, 从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杜威到布什总统的“不让一个孩子落伍”, 人们一直追求着尊重学生、促进人类发展的完满教育。经过一节课的学习, 由于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差异, 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不相同。我在作业的布置上进行了层次划分。第一题是模仿性作业, 按课本例题尝试图像编辑软件的使用;第二题是搜索知名高校的徽标, 分析其创意, 为培养设计、创新能力打基础;第三题是根据我校的文化和特色, 设计校徽, 并通过绘图软件完成制作。三题三个层次, 使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 充分发挥各自特长, 并从学习情感与态度、基本概念和技能、知识和技能的熟练程度、学习迁移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评价。

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定相应的作业和评价内容,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和个性特长, 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让每一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去实现的目标。

“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 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 为学生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学习体系, 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认知实习场, 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各自个性的舞台, 就是把教育与学生无限丰富、不断生长和跃动的生命联系起来, 把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纳入教育视野, 在知识扩张、情感升华、人格完善相互协调、互补和谐的交融中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映铭, 谢景政.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差异教学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 第223期.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70-71.

篇9:如何获取地理试题的图像信息

一、高考地理试题图像信息的特点

近年来,高考文综试卷结构比较稳定,地理试题组卷与题型的基本模式已形成。地理试题分选择题与综合题(非选择题)两个题型模块,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都有图像配置(如图)。选择题是以目题组形式呈现,一个主题图像下设置与拖带多个问题;综合题中的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和学科间综合题各提供一幅或多幅图像,来建构“能力立意”下的区一体化地理试题。

要正确地解答地理试题,就必须准确地获得有效的地理信息,地理试题中的信息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和数字信息等。高考地理试题信息构成与相关内容的联系如下图:

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不仅指出现的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而且还包括图、表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所以,文字信息不只是给出解题的基础材料,还包括了考查的意图、内容和方法。数字信息是指以表格形式呈现的数字资料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单位的信息。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图像包括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结构联系图、景观图片等。如地图类的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符号及注记、经纬网、比例尺、图例等,这些信息也常被称之为图形的基础语言。经多年研究发现,文字信息和数字信息内容简洁,信息提取比较容易;图像信息类型多,提供的信息直观形象,变异快,信息量大,十分适合考查地理能力,并成为提高地理成绩的“瓶颈”,因此获取地理图像信息十分重要。纵观近几年的文综卷地理试题图像和所承载的信息看,具有以下特点:1、图像信息为地理试题信息的主要载体,并以教材之外的图表和处理后的图像为主;2、图像取材基于地理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或是服务、服从于合理的假设、推理的能力考核目标;3、类型多样,创设试题情境,简练并突出主题,便于阅读;4、图文、图图组合,使题目信息综合性、多样化,突出地理学科的特色。

二、高考地理试题图像信息的获取方法

解读地理试题图像等信息,有效提取分析处理信息,完成准确作答,有必要了解高考地理试题的构成。如上表。在了解了地理试题的构成后,具体解题时,要按下列步骤进行:

1、看到了什么?将图示内容全面浏览一遍,可在草纸上将看到的地理事物列出;

2、题目在问什么?看到的地理图像与题目的设问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想到了什么?看到的和想到的建立联系,信息梳理、归类,对信息进行甄别、筛选。整合信息,确定思路,明确设问要求。

4、所问作答,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提取到的图像信息等信息合理地转化与使用。

地理试题图像信息的获取过程基本为“三步曲”:认真审题、提取有效信息、揭示地理内涵。

1、认真审视试题,获取信息:既要审清题干中的问题要求,也要审清题干中蕴含的地理信息,更要审清图像表述的地理信息。

2、分析处理信息,有效提取:通常由题目问题要求人手探寻。与题目问题紧密联系、相互印证的地理信息,或是虽未直接与问题相关,但由其进一步推导出的第二级乃至第三级的与题目问题内在联系紧密的间接地理信息。均为有效信息。准确提取有效信息,就把握了解题关键,就有了开启解题之门的“金钥匙”。

3、揭示地理内涵,解决问题:首先要深入挖掘有效信息的信息价值,然后分析、归纳出有效信息之间、有效信息与题目问题之间的联系,最后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推理,则解题自然水到渠成。

篇10: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教案)

——用photoshop软件制作“写意生活”的CD封面

授课教师:孟稳爱

所在学校:新疆师范大学

丰富的校园生活

——用photoshop软件制作“写意生活”的CD封面

科目:信息技术年级:高一年级授课教师:孟稳爱课时:1课时

一、指导思想及设计理念

1.整堂课的学生活动以“校园文化”CD封面设计为主线,让学生知道用photoshop制作的的全过程。

2.讲练结合。在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探究学习突破重难点问题。

4.采用“以主题活动带动学习”的策略,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5.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用photoshop进行照片的处理。二.学情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五章第3节。主要的内容是合成图像,在合成图像的过程中,使用了对图片进行“抠图”操作技术,所涉及到的知识技能有:图层、文字特效、滤镜等。

从本节内容来看,应该分为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利图像的类型与格式;知到常用的图像采集与加工的软件;第二课时重点让学生掌握photoshop的基本操作,本课为第二课。

2.学生分析:

本节内容的教授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对图像处理软件有了初步的认识,图形图像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掌握了图像图像的各种格式及采集方法。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要掌握photoshop的基本使用方法。

三、教法学法分析

1.媒体演示讲解法——运用媒体演示讲解法的基本要求:(1)要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或听清楚演示的对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比较鲜明的表象(2)在演示讲解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演示的对象与操作过程,注意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抓住本质与内在联系;

(3)演示要尽可能让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与过程,增强演示讲解的效果;

(4)通过演示与讲解的有机配合,不使学生停留在事物与过程的表面,而是尽快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形成概念,理解操作原理;

(5)媒体的演示要适时、适当,媒体的选择应该围绕着教学知识进行。

四、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photoshop处理图像的强大功能;

2.理解掌握photoshop几种常见的抠图方法及特点; 3.掌握用将素材合成的方法; 4.熟悉photoshop的图层面板;

5.理解图层与图层之间的关系以及会对图层进行重命名; 5.学会使用文字工具及画笔工具;

6.学会合理使用图层样式对图像进行修饰; 7.学会使用photoshop进行简单的图像处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屏幕展示同样照片不同效果,让学生感受photoshop的强大功能,引起学生想学习这款软件的强烈欲望;

2.通过老师演示,学生练习,让同学掌握photoshop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电子相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2.通过制作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的CD封面,激发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 重点

1.理解掌握photoshop几种常见的抠图方法及特点; 2.学会使用photoshop进行简单的图像处理。

教学难点

1.理解掌握photoshop几种常见的抠图方法及特点; 2.学会使用文字工具及画笔工具;

3.学会合理使用图层样式对图像进行修饰; 4.熟练使用photoshop的图层面板;

五、教学环境与资源

1、教学环境

①多媒体网络教室 ②网络广播教学软件

③大屏幕投影

④photoshop软件

2、教学及学习资源 ①教材、教学设计 ②图像素材:学生准备自己的照片(最好是单一的背景)③

学习任务.xls

六、教学过程流程图:

流程说明: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计划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

一、新课导入 4分钟

(用屏幕广播广播一个具有校园文化气息的电子相册,这个相册中的照片都是经过photoshop处理过的和没有经过处理。)同学们,通过比较,你们发现电子相册的照片哪个更美观,内容更丰富呢?想知道这样的照片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photoshop软件制作‘写意生活’的CD封面,来展示我们身边丰富的校园文化”。

思考 举手 回答

屏幕广播 电子相册.xls 板书:

用photoshop软件制作’写意生活‘的CD封面”

二、新课讲解 4分钟 知识铺垫 演示讲解 15分钟

CD 封面设计的想法因人而异,但总的原则是要用形象、生动、易被视觉接受的形式来表现主题。封面内容要直观、明确、视觉冲击力强,易让人们产生共鸣。封面构图的设计要巧妙,使整个画面协调统一,主题突出。封面色彩的搭配要合理。只有在实践中多次进行磨练,设计水平才会提高。图

5-12 是几个CD 封面设计草图,可供大家参考。“写意生活”CD 的封面采用图5-12 中的第3 种设计方案。

我们在纸上先画出我们自己的设计方案。

下面我们要将我们的设计方案用photoshop制作出来。(1)剪切图像并合成作品

首先,选择“文件”中的“新建”选项,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一幅800 × 800 像素的空白图像,保存该文件。

第二步,将素材中重点的人和物“剪”到白纸上。这些图像的构图特点不同,采取的抠图方法也不一样。例如,要去掉“校园小景”图片上方和下方的部分区域,只留下中间部分;去掉“篮球”图片中绿色的背景,只留下篮球的形状;去掉“街舞”图片的背景,抠选出其中的人物造型。

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用三种抠图方法分别抠这三张素材各有什么特点。

除了以上抠图方法我们还可以用钢笔工具、魔术橡皮擦工具、通道、滤镜、蒙版等工具都可以用来抠图,在抠图时可根据图片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抠图工具。第三歩重新命名各图层

双击每个图层的名称,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重命名。第四步,调整作品中各对象的尺寸

“编辑/变换/缩放”或”CTRL+T”命令改变作品中的若干对象的尺寸,实现各图像元素的尺寸协调一致。

第五步,利用移动工具调整作品中各对象的位置 初步润色作品

CD封面初步合成后,上方和下方较空,适当填充一些其他元素可以使其更加丰满。可以利用Photoshop中的文字工具,在图像上下方的空白处分别插入CD 封面的标题和主题文字。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等可以在Photoshop 上方的文字工具栏中进行设置.在使用文字工具时,作品中会自动生成一个文字图层。如果需要修改该图层中的文字内容,要先选中该文字图层,再进行修改。此处首先选中CD标题文字层,通过变形文字工具、字符格式工具以及样式工具进一步美化文字

通过一系列的修改,文字发生了奇妙的变化,看上去有些与众不同了

还可以更换背景的颜色并加以修饰。使用Photoshop 中的渐变工具,可对色彩进行柔和过渡.选中背景图层,利用Photoshop 中的画笔工具自带的一些图案,为添加渐变效果后的背景层作一些修饰和点缀.美化并完成作品

调整“校园小景”图片的色彩,或者利用一些技术对“街舞”人物进行渲染,使其变得具有立体感,则图像中各部分的层次会更加分明,整体效果会更好。

选中“校园小景”图层,利用“图像/ 调整/ 去色”命令,将图像的颜色去掉。

利用“图像/ 调整/ 色相或饱和度”命令,为“校园的小景”添加一种颜色。通常,色相是从物体反射或透过物体传播的颜色,它由颜色的名称标识,如红色、橙色或绿色。饱和度控制图像色彩的浓淡程度,类似电视机中的色彩调节功能。通过调整,“校园小景”被弱化了,“篮球”和“街舞”人物得以突显。现在需要利用一些技术将图层间的层次感体现出来,这样才能使图像中的人物和景物更好地表现主题,进一步提升图像的整体效果。

右击“街舞”图层,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混合选项”命令,在“图层样式”窗口中根据需要选择各种图层样式,如外发光、内发光、斜面和浮雕等。设置各种图层样式后,人物所在的图层就有了立体感,整个作品看上去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至此,从设计排版、美工处理,到图像渲染,我们利用Photoshop 中的一些技术完成了最后的作品,学会了简单的图像编辑和图像合成操作。

观察、听讲 设计方案

共5步,第1步 观察记忆 第2步 观察记忆 第3步 观察记忆 第4步 观察记忆

屏幕广播 屏幕广播 操作演示 屏幕广播 操作演示 屏幕广播 操作演示 屏幕广播 操作演示 屏幕广播 操作演示

三、学生练习

20分钟

同学们看清了吗?记住了吗?下面就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自己的素材照片制作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的CD封面。

同学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请教老师,或同学们相互之间讨论解决。制作完成的同学注意:将作品提交给老师,保存为“psd”“jpg”两种格式,以“学号+姓名+作品名称”命名。

下面我们来展示一下同学们的作品。通过构图,配色,及素材的合理使用等综合方面来评出最佳作品。

开始制作 观察,评比 回答

屏幕广播: 1.制作的流程

2.制作过程中同学们可能遇到的难点 板书: 保存格式 屏幕广播: 展示作品

四、总结 2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会了用photoshop对图像的简单制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常用到photoshop对图片的处理,所以下去同学们要多多练习,如果想做出更复杂美观的作品,就要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来找老师: 同学们下课。

思考

八、板书

上一篇:二年级上学期语文老师发言稿下一篇:关于个人工作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