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分析及对策

2024-06-30

年度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分析及对策(精选8篇)

篇1:年度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分析及对策

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分析及对策

以来,我县公安道路交通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总体要求和部署,相继开展了城区交通秩序整治、超限超载治理、排查事故多发点、清理马路市场和违章占道、道路行车秩序整治等各类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管理机制,严密道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促进和加强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有效遏制了全县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分析及对策。,全县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3起,死亡27人,受伤30人,直接经济损失13.423万元,与2003年相比,事故发生起数持平,死亡人数上升145%,受伤人数下降30%,经济损失下降57%。

一、全县道路交通事故主要特点:

(一)从发生事故的道路类型分析,国道线发生事故5起,占总数的15%,其中造成5人死亡,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33万元;省道线发生事故6起,占总数的18%,其中造成2人死亡,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6万元;县乡道路发生事故15起,占总数的45%,其中死亡14人,伤11人,直接经济损失3.6万元;乡镇内道路发生事故7起,占总数的21%,其中造成6人死亡,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893万元。

(二)从发生事故的日期分析,每月的17日事故发生最多,占总数的15%,每月1日发生事故占总数的12%,每月的5日、7日、21日、24日发生事故占总数的6%。每星期五事故发生最多,全年11起,占总数的33%,星期一最少,全年2起,占总数的6%。

(三)从发生事故时的天气分析,晴天事故发生最多,共发20起,占总数的61%,雨天发生事故占总数的15%,阴天和学天发生事故各占总数的12%。

(四)从发生事故的年龄段分析,21——25岁年龄段发生事故最多,为12起,占总数的36%;45岁以上发生事故8起,占总数的24%;26——30岁发生事故4起,占总数的12%;31——35岁发生事故5起,占总数的15%;36——40岁发生事故1起,占总数的3%;41——45岁发生事故3起,占总数的9%。

(五)从交通方式分析,大客车发生事故1起,占总数的3%;大型货车发生事故4起,占总数的12%;小型客车发生事故12起,占总数的36%;小型货车发生事故5起,占总数的15%;农用三轮、拖拉机、摩托车发生事故11起,占总数的34%。

二、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部分机动车驾驶人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在行车中盲目自信或心存侥幸。部分个体驾驶员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挣钱驾驶老旧破车、病车上路,缺少定期维护和保养,超负荷运转,疲劳驾驶,超载超速行驶,强超强会,违法占道行驶,不按规定让行,违法变更车道等现象是机动车发生事故的主要隐患。

二是小型汽车数量增多,短驾龄驾驶人员增加,是造成小型汽车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从统计数据中可看出21——25岁年龄段的驾驶员为事故高发年龄段,该部分驾驶员缺少驾驶经验,导致各类事故的发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县私人汽车的社会保有量在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短驾龄人员的上路行车,加之当前一些驾校培训水平不高,对驾驶员的培训也只是注重驾驶技术的培训,根本没有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造成很多新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淡薄,为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带来了隐患,工作汇报《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分析及对策》。

三是周未车辆人员外出频繁,交通安全意识淡薄,造成事故在周未时多发。另某些乡镇的赶集日也是事故高发日期。

四是机动三轮、农用车辆、摩托车无证驾驶、无牌上路、违章载人的现象突出,很多农民驾驶员驾驶技术生疏,不了解交通法规和安全常识就驾车上路,行车中对交通情况观察不够,预见性差,遇有情况时又不能采取得力措施,是造成农用车辆发生事故,甚至于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的重要原因。

五是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快速发展的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主要是公路和城镇道路上及新建公路上安全设施不齐全,道路通行能力差,部分路段存在一定的安全缺陷,发生交通事故的隐患多。

三、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深化“五进”工作,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一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强大的宣传效应,在抚松电视台有线频道和无线频道黄金时段,插播“关爱生命、安全出行——全国道路交通事故典型案例警示录”;二是制作 “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为主题的宣传图板,由宣教人员在车站、广场、学校、厂企、村庄巡回展出;三是因地制宜,利用各个中小学校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积极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踊跃参加道路交通安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在抚松大街、香江路上增设醒目的安全标语,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出行车辆和过往群众感知交通安全。

(二)认真调查研究,加强协调配合力度。认真对全县发生的交通事故的路段进行分析排查,找出事故多发点、段及道路上的安全隐患,增设交通警示标志,规范标志标线。公安交警、公路、交通、工商等部门加强配合,共同制定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对策,对道路安全实施标本兼治,并抓好落实。

(三)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路面交通管理。积极推进公路巡警勤务制度改革,加大交通违章查纠力度。在积极推进公路巡警勤务制度改革的同时,继续落实路段承包责任制,实行跨区联勤制度和民警管段、管片责任制等警务机制改革,提高路面管控能力和民警管事率,建立科学、高效、文明的交通勤务机制。

(四)继续加大“三超”和“三无”车辆的治理、力度。近两年来,我县农用运输车、拖拉机、尤其是二轮摩托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对我县道路交通安全的威胁越来越大。加大对“三超”、“三无”车辆的治理力度,始终保持严管重罚的高压态势,是扭转“三超”、“三无”车辆交通事故率高发的一项有效措施。

(五)抓住事故发生的突出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一是要加强对农民、个体户和21——40岁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强化对这部分人的管理;二是合理调整勤务部署,加强对重点路段的管理,提高巡逻密度,减少事故的发生;三是合理安排管理时间,加强对重点日期、重点时段的管理,减少事故多发时段的交通事故。

(六)加大对马路市场和事故黑点的整治力度。交警、公路、交通、工商和有关乡镇密切配合,限期对马路市场和事故多发点段进行整治,消除事故隐患。

(七)继续加大对驾驶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探索驾驶员安全教育新路子,加强对新驾驶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对考核不合格的驾驶人员,不许发放驾驶证,绝不放一个不合格驾驶员上路。

篇2:年度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分析及对策

为了有效地进行事故预防和控制,从近3年的统计数据中总结其事故特点和规律,以此为基础分析和研究道路交通事故的.各种成因.进而提出有效措施来控制交通事故,使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低到最小或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实现真正的本质安全,有效改变交通事故预防、控制滞后的工作局面.

作 者:谢华为 郭文锋 XIE Hua-wei GUO Wen-feng  作者单位:谢华为,XIE Hua-wei(福建警察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郭文锋,GUO Wen-feng(南安市交警大队,福建,南安,362300)

篇3:年度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分析及对策

我国新一轮经济的快速发展, 带来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大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同时带来了道路交通事故的爆发性增加, 2009年, 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 351起, 直接财产损失9.1亿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 分别下降10.1%, 7.8%, 9.8%和10.7%。全国万车死亡率为3.6, 同比减少0.7。统计表明, 尽管由于各方面采取了大量有效的措施, 使得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有某种程度的改善, 但总体状况尤其是危险程度仍然十分严重, 因此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 道路交通事故的类型和诱发的因素

1.1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类型

我国道路根据事故发生后的形态可分为如下类型:

1) 碰撞型:为两辆行驶车辆或多辆行驶车辆之间发生碰撞及行驶车辆与道路中间隔离物、道旁防护栏、停放车辆等固定物相撞的事故现象;2) 刮擦型:为两辆行驶车辆或多辆行驶车辆之间发生刮擦的事故现象, 进一步可分为同向刮擦与对向刮擦;3) 翻坠型:为行驶车辆倾翻于行驶道路上、旁或坠入道路旁的田野、河沟、水塘中的事故现象;4) 火灾型:为行驶车辆行驶过程中起火燃烧的事故现象;5) 碾压型:为行驶车辆碾压人、动物及其他物质的事故现象;6) 其他型:为上述未列入的一些事故现象, 如前面高速行驶的车辆所装货物因捆绑不实下落中引起后随车辆受损形成的事故现象。

1.2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诱发因素

1.2.1 人的因素

在道路交通系统中, 人是四大要素中唯一的自主型变量, 因此, 人是交通事故的核心。人的因素主要包括驾驶员、车内乘客、行人及骑车人, 这些因素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所占比例各不相同, 机动车驾驶员为最主要的因素。

1) 驾驶员。驾驶员驾车在道路上正常行驶, 需要不断地认知道路情况, 确定措施并实施操作。情况—措施—操作这一过程, 实质就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首先由感觉器官 (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等) 经传入神经系统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经过思考判断, 做出决定, 然后经传出神经系统传递到效果器 (手脚等运动器官) , 从而使汽车产生运动。实际上, 驾驶员的情绪、身体条件、疲劳程度以及疾病、药物等与安全驾驶都有密切关系, 信息处理正确与否对行车安全有着很大的影响。驾驶员对信息的处理是在一定的时间下进行, 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 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对信息进行处理, 必然引起交通事故。

2) 行人和骑自行车者。引起交通事故的人的因素中, 除了驾驶员外, 行人、骑自行车者在交通事故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行人的心理特征:行人的交通特性是由行人的心理特征决定的, 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a.行人决定是否开始横穿道路的主要依据是自己与驶近的汽车间的距离。b.行人横穿道路时的平均速度与年龄和性别有关。c.行人结伴而行时, 在从众心理支配下, 往往互相以对方为依赖, 忽视交通安全导致事故。

1.2.2 车辆的因素

1) 车辆的主动安全性。车辆的主动安全性, 反映了车辆驾驶员在正常情况下, 汽车能够按照驾驶员的意图运行, 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能力。主动安全性通常取决于车辆的制动性、操纵稳定性、汽车的后备功率、关键总成部件的疲劳强度、汽车的照明效果、驾驶员工作区环境质量等因素。

2) 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车辆的被动安全性, 体现在发生事故的过程之后, 如何保证成员不受伤害或最大限度减少伤害程度的能力。被动安全性包括车辆的耐撞性能、抗翻滚性能、成员的约束系统和吸能结构、不同车辆碰撞相容性问题和碰撞后紧急撤离等。车辆主动安全性的提高, 有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 但无法避免。当事故发生时, 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带来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往往更为重要。

1.2.3 路的因素

影响交通安全的道路条件几乎包括了所有的道路要素。道路的几何要素或线形组合不合理, 都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道路的几何要素不相识包括平、纵、横及其相互的协调, 还包括视距保证。

1) 道路线形因素。道路线形与交通安全的关系包括曲线半径、曲线频率、转角、坡度与坡长、线形组合与安全的关系。曲线半径减小, 事故率上升;转角增加, 事故率增加;处于下坡阶段时, 坡度越大, 事故率越高;处于上坡时, 事故率基本无明显变化。2) 视距因素。视距包括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视距越小, 交通事故率越高。3) 其他道路因素。路面状态与交通安全有着密切关系。路面状态通常包括的因素有路面强度、稳定度、平整度、路面病害等。路面湿润、下雨、结冰状况下, 汽车的制动性能、操纵稳定性能、抗侧滑性能都会大大降低。

2 道路交通安全保障对策

为了提高道路的交通安全水平, 极大限度地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必须从影响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出发, 寻求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措施。由于交通事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有效地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 忽视或强调任何一个方面的作用, 都可能收效甚微。因此有必要从人、车、路、环境、事故紧急救援等多方面同时考虑。

道路安全保障体系见图1。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不容乐观的严竣形势, 分析了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类型, 探讨了人、车、路三种因素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交通安全保障对策, 以期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 尽可能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关键词:道路,交通事故,诱因,安全对策

参考文献

[1]刘运通.道路交通安全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2]赵恩棠, 刘希柏.道路交通安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3]孔令旗.高速公路运行车速与道路安全性关系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4.

篇4:年度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信访;复核;程序

一、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概述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一般是指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利用一定的专业技能,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分析与论证交通事故原因,并根据当事人的违法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法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对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加以认定的行为。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具有以下特征:

(1)从主体上来看,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职责行为,认定的权力来源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直接授权,具有一定的行政性。

(2)从内容上看,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实际上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因果关系的分析,是对造成交通事故原因的确认。认定过程包括对交通规则的适用和解释,各种检验技术、侦查技术的运用,以及对事故现场的测量和勘查,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

(3)从效力上看,交通事故认定的目的在于解决当事人间因交通事故这一民事侵权行为而产生的损害赔偿纠纷。交通事故认定书主要起一个事实认定、事故成因分析作用,是一个专业的技术性的分析结果,具有证据效力。交通事故认定书既不同于鉴定结论,也不同于证人证言,因由公安机关制作,故应为公文书证,具有较高的证明效力。

二、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性质

目前,理论界对交通事故认定的性质观点不一:有的认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是具体行政行为,具有行政可诉性;有的认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是作为处理事故的证据,不具有行政可诉性。同时,该观点又分为两类,即一类认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是作为处理事故的证据,且属于鉴定结论;另一类观点认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是作为处理事故的证据,但不是鉴定结论,是行政文书、是书证。

笔者认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兼有技术鉴定和行政行为的双重性质。但就整体而言,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具有的技术鉴定属性要强于行政行为属性,将之纳入证据范畴中的鉴定结论更为适宜。具体分析如下:

1.交通事故认定是一种行政行为,表面上符合具体行政行为的基本特征

根据一般理论,具体行政行为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主体必须是行政机关或者法律,行政法规授权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二是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单方意志实施的,它不以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同意为条件;三是具体行政行为是针对特定的人或事作出的,不具有普遍约束力;四是具体行政行为影响相对人的法律地位,产生行政法上的法律后果。据此,判断交通事故认定是否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首先,认定行为的权力来源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直接授权;其次,认定行为是公安机关依法必须履行的职责,其认定依据是调查的事实和法律法规,其作出认定行为不需要当事人的同意,虽然该职责行使仍依赖于当事人的选择,但是仅仅因为当事人可以选择通过行政机关解决,也可以选择不通过行政机关解决来否定行政机关作出事故单方性显然是不科学的;第三,认定是根据案件事实针对交通肇事当事人作出的,仅仅对案件当事人产生拘束力。第四,认定行为通过确定当事人在交通事故中的责任份额,直接影响当事人的权益,很显然,当事人的责任份额并非一个自然事实,而是行政主体通过法律规定程序作出的结论。这些特点完全符合了一般具体行政行为的构成特征。

2.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实质上为一种技术鉴定,它与一般行政行为有着区别

一是交通事故认定不直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的法律效果,而只是交通违法行政处罚的先决条件。对法院而言,交通事故认定书主要起一个事实认定、事故成因分析作用,是一个专业技术性的分析结果,这个认定书具有证据的效力,而不是进行赔偿的当然依据。当事人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或者调解中,双方当事人都可以将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自已主张的证据,也可以就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提出质疑。如果交通事故认定书存在错误,法院可以不采信这一证据,进而作出与交通事故认定不一致的民事判决。二是交通事故认定书不具有拘束力和公定力。行政行为的拘束力是指行政行为具有法律规定的或者行政机关决定的法律效果,行政机关和相对人有义务服从,并且必须积极履行。公定力是指行政行为一经成立,不论合法与否,即具有被推定为合法而要求所有行政机关、组织或个人予以尊重的一种法律效力。由于交通事故认定并不产生实际的法律效果,对相对人来说也就没有可以实现的内容和必须服从乃至履行的義务。在当事人其后有可能提起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的民事诉讼中,交通事故认定并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只是证据的一种形式,在因构成交通肇事罪而提起的刑事审判时亦事如此。四是交通事故认定书不具有执行力。交通事故认定书不具有可以实现的内容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当然也就根本不存在相对人履行或者不履行该义务,行政机关或者其他国家机关强制其履行该义务的问题。

综上所述,交通事故认定虽然是公安机关依其职权单方作出的对事故当事人交通肇事这一特定对象和特定事项作出的一种定性定论,但不是依照新道法规定确定事故当事人的具体的权利义务,即不是对事故当事人的人身权、财产权进行直接处理,不属于直接调整当事人人身权、财产权法律关系的具体行政行为,因此,交通事故认定只能是一种技术鉴定,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行为的主要区别是不直接确定相对人的权利义务,未产生实际的法律效果。新道交法将原来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改为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人民法院处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确定当事人民事责任的重要证据,体现了新道法在交通事故处理机制和理念上的变化,也使交通事故的处理更加淡化了行政色彩,更多体现出民事侵权责任的特点。

三、道路交通事故信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公安信访部门的依赖性过大

依据信访条例的规定,只有在司法程序进行完毕后,才可以启动信访程序。实践中,相当一部分信访人过分依懒公安机关和公安信访部门,在被告知到有权管辖的法律机关提出后,仍然不到有管辖权的法律机关提出,而是要求公安机关作出处理。有的甚至是在向有权管辖法律机关申请的同时,就到信访部门上访。

2.合理与不合理诉求相互交织

近年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信访工作重视、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通过经济补偿予以解决信访疑难问题的办法被普遍采用。这一方式使得大量的信访案件得到有效化解,但同时也使一部分上访群众把解决问题放在次要位置,把经济赔偿补偿作为主要目的——“借信访之名,图经济之实”。个别上访人甚至成为信访“专业户”,把上访当成谋生手段,在诉求已经解决,补偿已经到位的情况下,不断重访、闹访,提出不合理的经济要求,使得公安机关的信访成本逐年攀升,影响了信访工作的整体开展。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

1.理顺交通事故认定救济途径

(1)在公安机关处理阶段,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不服,应该在三天内提起复核申请。《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五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复核申请应当载明复核请求及其理由和主要证据。”因此,如果当事人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证明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责任认定错误,有权利申请复核要求上一级交管部门予以变更或者撤销。对于复核,以一次为限。

(2)如果对复核后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仍然不服,可以在法院诉讼过程中提出异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是否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可否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意见》(法工办复字[2005]1号)“……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案件的证据使用。因此,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认定书牵连的民事赔偿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据此,诉求人不能直接就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直接提起民事诉讼,但可以间接通过损害赔偿诉讼向法庭提出自己对事故认定书有异议,请法庭对其进行审查,由法庭对交通事故认定予以质证后决定是否采信这项证据。法院可以根据庭审查明的结果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不予采纳或拒绝采信,还并有权重新决定事故的赔偿责任比例。

(3)通过信访程序请求纠正《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依据信访条例的规定,只有在司法程序进行完毕后,才可以启动信访程序。作出交通事故认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本身并不主动承担重新认定,而是由上级机关责令重新认定后,予以救济。因此,当事人可依照信访程序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依法提出信访,请求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信访条例》规定,对案件进行复查,重新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

2.探索交通事故认定公正机制的构建

(1)设立交通事故公开认定及听证程序。公安交警部门通过对事故现场勘验、检查、对有关事项调查、检验、鉴定,在规定时限内径行做出交通事故认定书,这个过程主要由公安机关内部掌控。事故当事人鉴于专业知识的欠缺和事故发生后的情绪紧张等各种主客观因素,往往只是一个非常被动的参与者。事故认定结论实际上是交警部门自己关起门来做出的。笔者建议,交通事故的认定的程序应该公开,不应仅将事故认定作为内部程序封闭进行,让当事人参与进来,类似于法庭庭审的形式,双方可以直接对相关证据材料公开发表认证质证意见。《公安机关程序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因此,公开认定程序是有明确依据的。同时,对于重大财产、人身损害事故,应该设立事故认定听证程序,类同于公安机关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赋予相关当事人申请权,让事故认定公开、公正原则真正得到贯彻,切实维护好当事人的权益。

(2)设立交通事故重新认定程序。从立法本意来讲,《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交通事故认定重新认定程序的取消是要淡化事故认定的行政色彩,强化事故认定书的证据定位,肯定法院的最終裁判权。实际上,立法理念的进步并不能有效阻断事故认定的行政属性,这在司法实践中反而是助长了行政权的专断性。笔者建议,对于重特大事故,特别是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应该规定对事故认定不服申请重新认定的程序,以期给予当事人足够的程序救济,避免行政权的过分膨胀和专断。

(3)设立当事人证据材料获取程序。《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七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收到交通事故认定书后,可以查阅、复制、摘录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材料。公安机关应当加盖事故处理专用章。”上述规定正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的具体体现。据此,当事人如果对交通事故认定有疑义,可以利用这个规定去了获取事故认定的证据材料,了解和掌握事故认定的全部信息。

(4)设立重新鉴定的申请程序。交通事故认定实际是一种鉴定行为,而公安机关对于鉴定异议的处理亦有相关规定。《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七十三条第二款规定“违法嫌疑人或者受害人对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以提出重新鉴定的申请,经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进行重新鉴定,申请重新鉴定以一次为限。”由此可见,《道路交通安全法》未规定申请重新认定程序,并不能排除当事人按照该规定申请重新鉴定。这种申请有着明确的依据,不失为一条可以尝试的救济途径。

(5)设立责任认定的询问或质询环节。《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条均规定,当事人经法庭许可,可以向鉴定人发问。对于当事人有疑义的认定内容,可以申请作出交通事故认定的人员出庭,当庭询问事故处理的事实情节,对事故认定中的疑点提出质问,以查明案情。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五十九条,“鉴定人应当出庭接受当事人质询。鉴定人确因特殊原因无法出庭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书面答复当事人的质询。”因此,根据上述规定,在事故认定人无法出庭的情况下,至少应该出具书面的质询答复。

篇5:年度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分析及对策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42.62元 /年;56.01元/天

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732.96元/年;37.62元/天

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24.94元/年;20.62元/天

4、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5032.14元/年;13.79元/天

5、河南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4203元(2011年)

二、各行业职工平均工资

1、农、林、牧、渔业20732 元56.8元/天

2、采矿业52784 元144.5元/天

3、制造业30215 元

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41297 元

5、建筑业29054 元79.6元/天

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7817 元

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39420 元

8、批发和零售业27230 元

9、住宿和餐饮业24809 元

10、金融业55160 元

11、房地产业34485 元

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8682 元

1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39656 元

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8542 元

15、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25379 元

16、教育36275 元

1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35780 元

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新闻出版业 31719 元

篇6:道路交通现状及事故预防对策

社会在高速进步,科技在日新月异,经济在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为了出行方便,各类机动车快步走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城市小型汽车,农村低速汽车、三轮汽车和摩托车迅猛增长,交通运输业得到了空前繁荣,对经济发展起到

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在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又给我们公安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驾驶人、车辆在迅猛增加,人、车、路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机动车快速增长与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道路交通管理力量和管理水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呈极不协调发展导向,道路交通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交通流量日益增长而道路坡陡弯急、路面狭窄,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安全设施相对缺乏,群众文化素质偏低,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事故频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损失。如何正确分析当前交通现状,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交通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巧家县交通环境及事故处理概况

巧家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西南部,与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宁南、布拖、金阳及云南省东川区、昭阳区、会泽县、鲁甸县等8个县(区)界邻,地处川滇交界,地理位置特殊,属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国土面积3245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179个村委会、4个社区,总人口55.8万余人。辖区内山高坡陡,弯多路窄,天气恶劣,交通严重滞后,截至目前,全县2548公里通车里程中,属二级公路135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5.3%,四级以下公路2413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94.7%;全县共有机动车辆66049辆,其中摩托车59992辆,驾驶人67082人,摩托车驾驶人51760人。现有事故处理民警7人,有3人为新调入,轮岗3人,协警员6人,2012年巧家辖区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810起,造成59人死亡,629人受伤,其中死亡事故45起,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持续上升,对事故处理警力需求量大,但是事故民警人数没有大幅度的增加,造成警力严重不足,事故民警长期超负荷运转,精神高度紧张,长期面临着工作上的巨大压力,体力、精力跟不上,久而久之,事故岗位民警人心疲劳,造成民警想调出事故岗位,致使其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差,警民关系不和谐。一方面无法保证办案质量,另一方面也无法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巧家县道路交通的主要特点

(一)道路交通环境差,安全设施建设滞后。一是道路通行条件差。近年来,虽然实施“村村通”工程后,道路增长比较迅速,使交通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道路等级低、路况差、弯急、坡陡、路窄,受地形土质诸因素限制,道路都是依山而修,遇有暴雨天气,滚石塌方时常发生,由于维护不及时,部分路段损毁严重,影响通行。二是道路安全设施不完善。部分道路在设计过程中,交通安全设施未列入道路施工的规划、预算中去,导致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到位;有的路段交通标志标线不齐,模糊不清,起不到相应的交通诱导作用,如县城区道路。三是事故黑点路段得不到有效的治理。有些弯路、陡坡路段道路设计及施工不合理,存在转弯半径不足、视线不良、无避险设施等问题,导致事故易发,如金塘镇双河大桥岔路多次发生翻车死人事故,巧家县交警大队把该处作为事故黑点上报,但一直未得到有效整治。

(二)机动车驾驶人整体素质不高。一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受文化相对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农村群众及驾驶人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在农村因很多驾驶人文化程度不高,担心去考驾照过不了关,所以无证驾驶的情况较多,尤其是拖拉机、摩托车、低速载货汽车驾驶人,缺乏严格的学习培训,交通法规及安全知识知之甚少,导致遇到险情时应变能力差,极易发生交通事故。二是守法意识及安全意识不强。即使持有驾驶证的人,考试过关后交通法律法规就抛在脑后,守法观念差,开车只顾自己前行,丝毫不顾他人安全,逃避交警查纠,超速行驶、酒后驾驶、人货混装、超员超载等严重影响安全的违法行为较多。如2013年4月27日,何国云驾驶云06.16366号大中型拖拉机驾驶室搭乘两人、货厢载一人在乡村便道公路发生翻车事故,造成两人当场死亡,一人受伤的交通事故。

(三)车辆安全技术状况差。农用车、摩托车多,为方便省钱,群众进城或农村赶街时常是人货混装,超员超载,特别是二轮摩托车超员现象突出,虽行驶灵活方便,通行率较高,但稳定性及制动性能差,极易造成交通事故。长期在农村行驶的车辆,由于道路条件差,磨损大,车辆毛病多,距离车辆修理点较远,车辆出现问题一般都是自己就是修理工,敲敲打打,自己搞定,对一些关键的问题不容易发现或不可能发现,长期驾驶带病车自己都不知道,等到车辆不能动或出了事故才知道。

三、巧家县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及成因

巧家县是大山深处的一个典型山区农业县,道路等级差,路面质量差,线型复杂,坡多坡大,弯多弯急,危险路段占整个山区公路里程比率高,道路多半是依山伴崖,因而客观的道路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必然给行车增加了几分危险程度。山区因比较闭塞,经济不够发达,文化相对落后,对现代交通可能造成的危险认识

不足,事故发生的频率虽不大,但死亡事故的比例较高。山区的医疗条件设备差,缺少急救设备和必要的交通工具,导致救治措施不力,救护不及时,再加上山区本身现场施救难度大,通讯跟不上,报案救护不及时,这样往往造成损害后果扩大。人民群众对交通违章行为的认识不够,不仅不积极主动地与违章行为作斗争,往往还对交通民警纠正交通违章抵制和误解,因而往往造成严重超载、超速行车,不按规定载人,病车上路多,违章会车、超车现象普遍,为交通事故的产生营造了生长的土壤,交通安全隐患人为增多。

(一)交通事故的特点

一是受立体气候的影响突出。巧家县的立体气候十分突出,山上是冰雪阻道,沿江河谷可能是温暖如春,驾驶人在短时间内从一个交通环境驶入另一个交通环境,不能很快的适应。道路交通事故易发和气候条件是分不开的,山区道路交通事故从发生的时段上看,秋季和冬季雨雪等恶劣气象条件和多冰的山区道路及急弯陡坡路段极易发生事故,特别是外籍驾驶人或逢年过节返乡人员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更易引发事故。当然,从主观上讲,超速、超载、及措施不当、估计失误也是诱发交通事故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是道路交通事故后果严重。山区道路多倚山傍崖,所造成的事故大多是坠落、翻车事故,且多数伴有人员伤亡。山区盘山公路坡长弯急路陡,而我县大量物资必须通过这些道路运输,事故发生后往往造成车毁人亡,损失惨重的恶性交通事故。如2012年12月下旬在巧家县辖区仅翻车事故就发生4起,死亡5人,都是车毁人亡。

三是事故发生后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车辆在山区道路上发生翻车或坠车事故后,由于沟深坡陡,坠落的车辆难以起吊,救援抢救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必将延误伤者的快速救治,使交通事故伤亡程度扩大,导致交通事故后果加剧。发生事故后,往往因为事发地点离医院较远,受伤人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

四是摩托车肇事率高。巧家县由于气候条件、道路交通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摩托车特别是二轮摩托车的保有量在机动车中占百分之九十左右,二轮摩托车购买便宜,极大部分家庭都能够承受,容易学会驾驶,道路通行条件低,通行率高,所以二轮摩托车大量走入家庭,在城市作为代步工具,农村作为一个家庭的生产生活工具兼交通工具,一个家庭多人会驾驶,老少皆懂使用,由于部分家长的放纵,未成年人驾驶摩托车的现象十分突出。驾驶人的法律和安全意识淡薄,遇到交警检查能跑就跑,能躲就躲,不计后果,于是便出现了摩托车驾驶员无证驾车、无牌行驶等违法行为,摩托车机动灵活的优点在交警面前得到充分体现。按照有关规定,交警为保障摩托车驾驶人和乘坐人的安全,不得追赶冲卡车辆,为避免发生交通事故,这就造成交警工作相当被动。还有说情风干扰严重,一些无牌无证机动车被查扣后,当事人不惜挖空心思找关系,托熟人,千方百计逃避处罚,一定意义上纵容了这种违法行为的蔓延。有的将摩托车当“飞机”在驾驶,速度非常快,而且基本没有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后座不按规定核载乘坐,有时乘坐2人,甚至3-4人。二轮摩托车稳定性差,制动效能差,保护功能差,肇事率高,一但发生事故,都是伤亡事故,摩托车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和出行,另一方面也埋下了安全隐患的种子。2012年巧家县辖区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810起,死亡事故45起,造成59人死亡,其中摩托车事故377起,死亡事故17起,死亡18人。

(二)道路交通事故的成因

在特定的道路条件下,由于车辆正常运行状态的改变和驾驶人操作上的失误或驾驶行为的失调,产生了失控点而诱发交通事故,山区道路特定的条件,决定了事故易发的客观因素。

一是驾驶人的因素。驾驶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侥幸、冲动心理,对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估计不足,或对自己的违法行为心存不被发现的侥幸,以及对自己的车况不了解,认为凑合一下无所谓。恐慌心理,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刺激或者惊吓,如驾车通过险路、山路,事故多发路段及刚避免一次紧急危险时,情绪过于紧张与恐慌会导致感觉混乱、手忙脚乱、运动失调、操作失误。恃强和自我表现心理,有的低驾龄驾驶员在开好车或重要部门的车时觉得“高人一等”,争道抢行,横冲直撞;或是盲目自信,虚荣心强,喜欢表现,如车上有老乡、同学、年轻异性时,想露一手给他们看看,开“英雄车”、“逞能车”,以博得赞扬和夸奖。在交通事故中,人的过失是引发事故的重要因素,其中,驾驶人的失误引起的事故尤为明显,驾驶人判断力、个性、态度、素养对行车安全都有一定影响,年轻驾驶人由于敢于冒险,争强好胜,再加上驾龄较短,驾驶技术差,初生牛犊不怕虎,开车麻痹大意,侥幸心理占据上风,多危险的路敢闯,稍有不慎,容易发生事故。在近几年的春节期间,发生多起外出务工返乡人员驾驶车辆发生翻车事故,究其原因,都是因为驾驶人在新的交通环境下思想麻痹、估计不足或速度过快而造成。

二是车辆的因素。大多数有车家庭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受攀比心理影响,购买二手车辆的比例大,二手车辆大量涌入我县;受交通环境、气候条件制约,摩托车保有量占全县机动车的百分之九十左右。车辆状况不佳,很多车主不重视对车的保养,对车的状况不了解,不能及时发现故障,驾驶“危车”行驶在路上,车的安全性能大打折扣,当出现紧急情况时不能做出恰当的反应。还有一些车主为了美观时尚对车进行改造,擅自更改电路,添加多余设施,然而,从安全角度讲,任何进入市场销售的车型都经过严谨设计,擅自改装可能会令车辆的一部分使用性能短时间内得以改善,但整车的安全性能和长期行驶的可靠性却会大打折扣。由于车辆性能不能维持最佳状态,在操作时就无法做到得心应手,甚至导致技术状况越变越坏。

三是道路的因素。在道路上通行的人或车辆,称之为人流或车流,人流和车流称为交通流,车辆由于在坡陡弯急的山区道路上行驶中受下滑力作用影响速度下降,这就使车辆相会机会增多,进而导致交织点和冲突点增多。由于山区道路狭窄,坡陡弯急,视线不良,极大部分道路在会车、超车时都必须选择恰当的路段或停车让行,超车视距不足、驾驶人判断失误或操作不当,窄路、弯道会车时不注意降低车速,道路坑凹、塌陷、结冰、设计不合理等,均易引发交通事故。

四、事故预防对策

事故预防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新时期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大现实意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有针对性地提出并实施强有力的管理措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事故预防方案,形成事故预防长效机制。

道路交通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预防交通事故的各个环节必须形成完整的责任链条,在政府主导下,交通安全的责任主体应当是多元的。县政府要制定出台规章制度和保障必要的安全投入,每年要把道路交通安全作为整个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来,认真落实“四长”责任制,细化分解各部门的职责任务,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单位和工作时序进度。为全面深化平安畅通县区创建,着力夯实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基础,切实解决农村地区交通安全基础比较薄弱的问题,广泛深入的开展交通安全示范乡镇、示范企业、示范学校和示范公路创建活动,将交通安全责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单位。交通管理部门要认真研究不同季节、不同道路、不同时段的交通特点,并结合本辖区的道路交通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交通事故预案,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并认真加以实施,以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二)把握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几个重点

一是要突出预防事故的重点问题。对影响交通安全的突出问题和严重违法要实施重点打击策略,强化路面查控,严管重罚。群死群伤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主要发生在客运车辆上,这类事故影响大、危害大、损失大,因此要从源头上和路面管理上,始终把制止客车超载、超速和疲劳驾驶作为工作重点。二是要突出预防事故的重点时期。要始终把春运和五一、十一黄金周等重点时期的交通安全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并以此来带动日常的预防工作。三是要突出预防事故的重点部位。对易发道路交通事故的重点地区,要给予重点指导、重点帮助、重点监控、重点管理,促进这些地区形势的好转。要建立和落实交通事故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对交通安全形势、交通事故规律和特点进行定期分析,使预防事故对策更具针对性,能够切实解决问题。四是要突出预防事故的重点单位和人员。要建立多车单位特别是运输型企业等重点单位和客运车辆驾驶员、严重违法驾驶员、对交通事故负主要以上责任的驾驶员、初领驾驶证的驾驶员、摩托车驾驶员等重点人员的管理制度,落实帮、控、管、教等措施,强化他们在安全上的自律性和安全行车意识。

(三)强化源头管理控制,努力减少和消除不安全因素

一是严格驾驶人培训和考试,这是治本的长远目标。重拳整顿驾培市场,规范驾驶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建立和完善驾驶人考试监督制约机制,严格驾驶人报考程序,严格考试标准,严把发证、审验关。从驾驶人的驾驶心理分析和交通事故统计可知,新的驾驶人对山区道路驾驶不太适应,对突发事件缺乏应变能力而常常表现为惊慌失措,所以应加强对驾驶人的实用技术和心理的训练,使驾驶人懂得山区道路驾驶的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掌握山区道路驾驶技术和增强交通安全意识。二是严格车辆管理。对没有上国家公布目录的机动车,一律不准上牌,对报废和转籍车辆严格把关,坚决杜绝报废车辆继续行驶,对手续不全的车辆,排除盗抢、非法拼装嫌疑后办理牌证,解决农村机动车无牌无证问题。三是规范农村客运市场。把好市场准入关,加强客运安全监管。加强营运客车的安全检查和驾驶人教育,坚决取缔不符合安全技术条件的车辆及驾驶技术不高、职业道德素质差的驾驶人从事载客,坚决禁止农用运输车、拖拉机等非客运车辆载客。

(四)要加大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道路通行条件。

在道路设计、建设和改造上充分考虑交通运输的实际需求,逐步提高道路建设等标准,按照规范要求,加强公路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确保公路建设水平。规范设置道路和交通安全设施,新建、改建和扩建道路,将交通安全设施与道路建设同步设计,建立健全道路安全隐患动态排查机制,公安、交通部门进一步加强协调,定期对多发路段进行排查整改,逐步在道路急弯、高路基、沿河路段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和公路桥梁改造步伐,逐步消灭宽路窄桥、桥梁核载不达标的现象。改善山区道路的基础条件一是科学设计新修道路线形,平面线形设计必须从汽车行驶力学特性出发,保证汽车行驶时的安全、迅速、舒适,符合交通心理和视觉特性。平面线形应直接、连续、均衡,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五)强化路面巡逻管控

一是落实巡逻检查制度。在日长路查中要做到由静变动,静动结合,以动为主,采取不定时、不定位的巡逻检查。在财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增加路面安全设施,如加固弯道外侧护墙、急弯路面设中心线,陡坡险路事故易发区设“自查站”和增设警告标志等;二是在恶劣气候下,交警联勤联动,开展便民利民服务活动。越是在视线、路面不好的时候,越是驾驶人需要交警的时候,特别是遇有雨雪等恶劣天气,驾驶人驾车抛锚或发生意外,经常束手无策进退不得,这时交通管理部门和路政部门要主动出击,为驾驶人排忧解难,尽可能地为驾驶员提供必要的服务,如温馨提示、义务送水、安装防滑链、警车开道引路等,保证行车安全。长期以来,由于我县警力少和装备不足的问题,所以管理重点放在城市道路上,城市道路交通密度高、交通流量大、交通元素复杂,列为管理重点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县乡道路的交通安全形势在提醒我们不能忽视县乡道路的管理,巧家县发生的群死群死事故都是发生在县乡道或乡村道路上。

(六)积极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

交通安全宣传要以城镇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以公路为主线向四边辐射,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及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和新闻媒体及手机短信等向广大群众宣传交通法规知识,有效地提高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要着力加大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要让广大群众了解如何上路安全驾驶等交通安全常识,在群众对交通法的知晓程度上下功夫,切实提高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的针对性,通过多种途径让群众了解、掌握相关法规、法律。

(七)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

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加强交通安全管理社会化的进程,强化当地政府和村委会协管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新机制,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针对农村偏远地区无牌无证“五小”车辆较多的情况,交管部门要打破“单打一”格局,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建立基存交警警务室、乡镇村组交通安全联系点、当地公安派出所联合协助等有效方法来尽力维护农村支线道路的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积极开展交通秩序专项整治,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农村道路交通事故;与派出所、村委会协调,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深入农户家中,方便群众办理挂牌办证服务。同时不定期组织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合理配置警力,在地点、路段、时间上合理安排,加大路面巡查力度。

(八)加强隐患排查,落实整改措施。

要以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为契机,交警大中队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广泛开展道路隐患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危险路段及时分类汇总,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提出治理措施,针对辖区道路坡陡、弯多的特点,在下坡弯道、多弯狭窄路段、易积水路段等危险路段设置标志标牌。要主动协调安全监管、交通运输、规划建设等部门,对辖区道路危险路段、大雾路段、易漫水路桥、易积水和塌方路段,尽快采取治理措施。对暂时得不到治理的路段和桥梁,要求公路部门设置警告标志和告示牌,防止发生意外;对不具备安全通行条件的,要加强宣传提示。同时,要继续深化各项便民服务措施的落实,积极创造条件,实施开展“流动车管所”活动,巡回下乡上门为群众办理挂牌办证手续业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挂牌办证,提高农村低速载货汽车、拖拉机、摩托车及其驾驶人纳管率,消除无牌行驶、无证及酒后驾驶等容易引发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安全隐患,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稳定和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篇7:年度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分析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迅猛发展,公路交通网络日益健全,为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人均收入的提高,使人们“行有车”不再是梦想。但由于人们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机动车辆致人损害事故也日渐增多,人民法院受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大幅

上升,对该类案件的执行任务也随之加重。由于种种原因,相当数量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得不到及时执行,甚至无法执行,成为人民法院执行难的一个新特点,申请执行人在精神、肉体和经济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救济,对法院产生了诸多抱怨和诘难,引起了法院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基于这一现状,本文选择在江西省吉安市13个基层法院开展有关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情况的调查,通过分析实证材料,探寻此类案件执行难的原因,集思广益,总结执行经验,提出破解此类案件执行难的对策。以期化解此类案件引发的社会矛盾,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法律尊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调查范围和对象

(一)调查范围

1、地域范围

本次调查选择的地域范围为江西省吉安市下辖的13个。基层人民法院,包括2个城区法院、1个县级市法院、10个县级法院。吉安市位处江西省中部,国土面积为25271平方公里,辖区常住人口470余万。农业为该市传统产业,在gtp中占据主导地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2、时间范围

本次调查以2001年至2005年9月为时间段。这一时间段在国家经济发展“十五”计划和“四五”普法计划时期内,且跨越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与《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分别调整的时期,能够较客观、全面地反映一定经济发展时期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执行现状,发现其变化发展的规律。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上述时间段内吉安市13个基层法院立案执行的所有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为对象。本文所指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是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受理和审理,并依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或《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相关规定,对发生在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之间关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作出裁判的民事案件和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

二、调查方式

1、向13个基层法院执行局发出调查提纲,收集各基层法院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执行情况的实证材料,包括立案数、裁判方式(判决、裁定、调解)、已执案件数、未执案件数、未执标的数、执行期限、被执行人职业和居所(农村或城市)。

2、根据上述反馈情况,走访吉水、永丰、新干三个县法院的执行局长和部分执行员,了解其在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具体的执行方法。

3、召集峡江县法院的全体执行员座谈,提出问题,谋求解决办法。

三、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执行情况和特点

(一)受理

2001年元月至2005年9月期间,吉安市基层法院共受理并立案执行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663件。其中2001年78件,2002年104件,2003年130件,2004年182件,2005年1—9月份169件。

(二)执行

1、执结案件数与执结率。2001年,吉安市基层法院执结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65件,执结率为83.3;2002年执结91件,执结率为87.5;2003年执结88件,执结率为67.7;2004年执结117件,执结率为64.3;2005年1—9月执结104件,执结率为61.5。

2、执行根据的裁判方式。在已执结的465件案件中,有335件的执行根据是调解书,占72;执行根据为判决书的有130件,占结案数的28。在未执结的208件案件中,执行根据为调解书的有12件,占未结案件数的5.8;执行根据为判决书的有196件,占94.2。

(三)未执案件标的数

由于已结案件标的数过于庞大,本次调查仅统计了未执案件标的数。2001年吉安市基层法院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未执标的总计20.8万元,平均每案为1.6万元;2002年未执标的总计17.94万元,平均每案为1.38万元;2003年未执标的总计151.36万元,平均每案为1.72万元;2004年未执标的总计462.8万元,平均每案为3.96万元;2005年1—9月未执标的总计406万元,平均每案为3.9万元。

(四)执行期限

篇8:年度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分析及对策

1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

交通事故在我国已成为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社会公害,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最直接的危害是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大的危害性则是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会阻碍经济的发展,降低人民的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众所周知,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人、车、道路、环境、管理等几个方面耦合失调而发生的不幸事件。只有详细地分析交通事故的诱因,采取有效措施对交通事故的发生进行预测和控制。为此,笔者将从人、车、道路、交通环境等4个方面对年末道路交通事故高发的诱因进行分析。

1.1人的因素

人是道路交通系统中决定性的因素。参与交通的人,有机动车驾驶人、步行人、骑自行车的人、乘车人及其他非机动车驾驶员。人的交通行为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交通安全的状况。据六盘水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数据:2006年11月份,在全部交通事故中,因驾驶员违法操作发生的事故占全部交通事故总数的87.50%,造成的死亡人数是全部事故死亡人数的90.00%。

1)生理因素。

秋冬季节气候变化复杂,早、中、晚室内外温度和湿度相差较大,极易使人伤风感冒,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等。另外,由于冬季日照时间渐短、气温降低,导致易患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使生命活动处于不兴奋状态,这样容易导致交通参与者产生困倦之感,影响在交通中的注意力。如果驾驶人身体不适,常常犯困,势必会影响到正常、安全的驾驶,所以年末道路交通事故高发与驾驶人在这个时候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2)心理因素。

气候对人类心理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经临床观察,入秋后抑郁症的门诊量显著增加,这与气温不定、花木凋零、草枯叶落,使一些人心中产生凄凉、苦闷、垂暮之感有关。另外,秋天气候干燥,容易引起人们的烦躁心理,使人们感到焦虑、易怒、心不在焉、精神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等。这些心理和情绪给道路交通的参与者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安全威胁,易产生交通安全隐患。如,司机有可能因为心理不舒服,开车时不注意来往的车辆行人,甚至用超速驾驶来宣泄心理的烦躁;而行人也可能因为烦躁,难以控制自我,引发闯红灯或不注意避让过往车辆,这些都是产生交通事故的致命要害。另外,冬季昼短夜长,行人在下班或放学时看到天色渐暗都有匆忙赶着回家的着急心态,因此在傍晚交通高峰期时易发生因赶路而引起的交通事故。

1.2车的因素

在交通活动中,车是为人服务的,但是机动车的速度快、载质量大,如果其本身的安全性能不足或驾驶人操作不当,可能成为危及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

1)上路机动车数量增大。

降价调整是每年岁末车市的最大特征。为了更低廉的价格,为了在春节能用上车,私家车的数量在年末会明显增多。另外,年末开始进入全年客、货运输高峰期,公路客、货运量明显增多,国、省道交通压力进一步增大。上路机动车的数量增多,除了给交通造成拥挤外,还造成交通事故发生概率提高。

2)车辆安全性能降低。

由于冬季气温寒冷,机油的粘度越大,发动机阻力也越大,因此冬季对汽车的润滑要求较高。另外与制动系统相关的轮胎的保养也相当重要,因为橡胶、金属、塑料等材料在低温下容易变硬、变脆,与其它季节相比易于漏气、扎胎。再加上路面湿滑、坑坑洼洼,轮胎与地面的摩擦系数大大降低,车辆的操控系统也相应变沉,行驶中路感减弱,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使车辆发生侧滑或惯性追尾。

3)超限、超载。

有些生产经营单位为了能够在年末完成全年的生产任务,超能力、赶进度、突击生产现象增多,交通运输企业超载、超限、超负荷运行现象也容易出现反弹,国、省道交通压力进一步增大。而超载的直接后果是车辆综合技术状况恶化,导致转向沉重,制动效果降低甚至丧失,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重特大事故。

1.3道路的因素

道路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主要是其将影响到驾驶人获取道路信息的能力,不合理的道路设计将弱化驾驶员对信息的获取能力,进而增加了人为失误的可能性,进而使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功能将低。

1)道路条件差。

秋冬季节更替,雨雪雾天气增多,地面上存留的水、雪在低温下易大面积结冰,公路摩擦系数减小。这时候驾车出行时除系好安全带外,还要打开雾灯,尽量放慢车速,与前方车辆保持适当距离,否则,如遇车辆快速行驶、制动不良或是急拐弯等均易引发意外事故,在高速公路上易发生尾随相撞事故,在山区道路上易发生翻坠车事故。

2)新建、改建路投入使用。

12月许多新建、改建的道路都会竣工通车,投入使用,这些道路尚未经过大流量交通的考验,一些安全设施上的隐患还没有被发现,加之驾驶人员不熟悉路况,也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1.4交通环境的因素

环境因素涉及昼夜、阴晴、雨、雪、雾、风、温度和气压等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对汽车工况,特别是发动机工况产生很大的影响,还会恶化驾驶员的工作条件、影响其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降低路面的抗滑能力,从而影响到行车安全。

1)气候。

冬季在沿海地市大雾多发,对路面行车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为雾天的关系,当一起事故发生后,若不能及时挪开和排除障碍,后面驶入雾区的车辆因减速不及或未与前车保持足够安全距离,往往很难逃脱与前车追尾和被它车追尾的厄运。因此年末的追尾事故多发。

2)光线。

进入冬季,昼短夜长,夜间开车有很多不利因素,其中光线不足,目标不清晰,难以辨明就是一个很不利的因素。虽然有前大灯照明,但是会车时对面汽车的光线经常让人睁不开眼睛;另外后面车的车灯照在己车的后视镜上也会引起眩目。

3)视线。

众所周知,冬季时常出现的雪雾天气,会对行车时的视线造成障碍。另外,年末晴好天气较多,空气干燥,前车急速驶过时可能把路面上堆积的尘土卷起,影响到后车驾驶员的视线。进入冬季后,道路两旁的绿化枯死,不仅可能突然掉落,砸到车辆行人,还会让驾驶人的产生视觉疲劳。这些都可能成为年末道路交通事故频发的致因所在。

2 防治道路交通事故对策

2.1广泛宣传

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多渠道深化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交通安全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强化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

1)充分利用安全文明村、社区、安全学校、驾驶员协会等基层安全宣传组织的传带作用,采取巡回广播、张贴标语、上安全课、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预防交通事故的重要性,使广大群众和驾驶员熟知各种安全常识和应急措施,通过不间断的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从而时刻提醒交通参与者注意交通安全,使安全宣传工作更普遍、更深入。

2)加强与报刊社、电视台、电台、网络等新闻媒体的联系沟通,定期宣传交通法规知识和交通管理工作动态,普及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深入报道典型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例。通过不间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不断加强和提高广大群众交通法制观念和遵法守规的自觉性。

2.2严管源头

年末是客运的高峰时段,客运交通往往容易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和群死群伤的恶性交通事故。因此,各级交警部门要主动联系交通运输部门,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严把车辆检测关。车辆检测是车辆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对检测不合格的车辆必须全面整顿,直到所有技术参数均达到合格标准,方可通过检审。抓好对客运企业和客运车辆的清理整顿,不把不合格的车辆放出站,不让超载的车辆上路,不让有安全隐患的驾驶员上车。

公安、交通、运管、运输企业等相关部门要各尽其责,上路执法,严格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对客运车辆超员、农用车载客等违法行为严管重罚,并持之以恒;同时,还要严把“安检关”,严把客运车辆出站关。

2.3 深入整治

能否做好年末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路面执法是关键,因此,一定要按照“五整顿”、“三加强”的要求,把整顿路面行车秩序作为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平台。

结合事故统计分析,继续全面排查新的需要整治的事故多发、易发点段和急需改造的可能导致坠车造成群死群伤重特大交通事故的临水、临崖等凶险路段。拟定辖区事故多发点段和隐患点段,提出防范事故、消除隐患的书面建议,及时上报给当地政府解决处理。

按照“定时间、定路段、定责任、定奖惩”的原则,科学合理安排警力,分析调研找出特点规律,加强夜间巡逻力度、查处酒后驾车、疲劳驾车、违法停车等重点违法行为,找准预防工作的切入点,增强巡逻防控的针对性,克服事故预防工作的被动性、应付性、盲目性,把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工作真正做细、做实、做好。

3 结 论

交通事故的隐患来自人、车、路、环境等方面,所以,在交通安全这个复杂的大系统中,要确保系统的安全功能得以正常的发挥,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使系统的安全功能达到最优,确保道路交通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志强,王文锦,李亚强,等.论道路交通安全环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12(4):27-30.

[2]RuneElvik&TrulsVaa.Thehandbookofroadsafetymeasures[M].Norway:Elsevier,2004.

[3]秦殿发,王光德.道路与交通环境[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4]郭忠印,方守恩.道路安全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上一篇:光学精品课程电子教案下一篇:2015年甘肃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