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体会

2024-05-15

历史学习体会(通用8篇)

篇1:历史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使我体会到现代意义下的教学技术更多地强调围绕学生的“学”而设计,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建构,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从而,教学不再被看作纯客者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采取正确的引导,并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消除错误,获得理解性的掌握和全面的发展。新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是对整个数学教学活动所作的系统策划,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规律性,是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教师提出创意和决策的过程;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科学的计划性和有序的系统性,而不是一般的教学经验和案例;是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包括检测、反馈、修正及再实施的认识深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讲究科学性和创造性。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第一个教学问题设计应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不能缺乏更为丰富有效的延续教学问题设计,在教学中,学生的活动、研讨都变得要具体,不能无处着手进行积极有效的思维,否则仅仅关注任务操作,而不是问题的深入思考与解决方法的创新。问题在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已经融入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课程标准中也十分强调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教学问题不足、教学问题设计不到位的现状。

本节课中应该提出具体问题,考虑学生实际,由浅入深使学生思维集中,此处老师进一步提供如何研究的有效引导问题,使得学生的后续学习不至于出现困难。)

篇2:历史学习体会

●举世瞩目的十七大,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历史盛会。其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我们学习领会这次党代表大会的精神,首先要充分认识这次党代表大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新时期又一个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政治宣言书,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的根本问题,为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这次会议全面地部署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系统地阐述了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的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这次会议将是一次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生动实践,将以发扬党内民主、促进党内和谐为特点载入史册

举世瞩目的十七大,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胜利地召开了。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历史盛会。我们学习领会这次党代表大会的精神,首先要充分认识这次党代表大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为什么说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历史盛会呢?

这次党代表大会承担了五项重要任务:一是听取和审议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二是审议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三是审议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四是选举党的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五是选举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其中,体现这次党代表大会的主题和当代中国政治走向的,是胡锦涛同志代表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即我们常说的十七大报告。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地指出:“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个主题和贯穿这个主题的整个报告,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高瞻远瞩,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其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

第一,这次会议深刻地总结了十六大以来五年的辉煌成就和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以来的历史经验。

十六大以来这五年,是我国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也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五年。进一步联系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历史进程,我们的体会更多更深刻。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1.76万亿美元,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实际增长都在4倍以上,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2000万人。胡锦涛同志在总结这近三十年改革开放宝贵经验的时候,深刻地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对于我们今后的发展,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第二,这次会议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的根本问题,为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面向未来,我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着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出现的新课题新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就成了许多人关心的根本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以非常鲜明的语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而且,他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这里,他引人注目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新概念。与此同时,胡锦涛同志强调,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将一如既往地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可以这样说,党的十七大报告,是新时期又一个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政治宣言书。

第三,这次会议全面地部署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

我们注意到,胡锦涛同志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且包括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因此,十七大报告专门论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问题,论述了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并且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出发,具体部署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国防建设以及推进祖国统一、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各项工作。这对我们今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第四,这次会议系统地阐述了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的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最后集中论述了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关键问题。他强调,我们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报告还根据这一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对今后五年党的建设作了具体部署。这一切,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五,这次会议突出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的党内民主。

我们高兴地注意到,这次会议将是一次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生动实践,将以发扬党内民主、促进党内和谐为特点载入史册。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的党内民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一系列新的发展和推进。在这次党代表大会筹备过程中,无论在党代会议题征集和文件起草、讨论过程中,还是在党代表选举和中央委员会委员候选人推荐过程中,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在不断完善。

这次会议还将进一步展示中国共产党朝气蓬勃,后继有人。大会将选出充满活力、奋发有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层,继续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可以说,这次党代表大会,已经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上。这是

篇3:历史学习体会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与初中相比较, 在内容上有了成倍的扩展, 且无论是知识点还是涉及的领域都有了深刻而本质性的提升。所以, 初中时的死记硬背填鸭式的学习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高中的历史课堂。 下面, 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历史系统学习方法和注意点, 难免有疏漏之处, 敬请批评指正。

一、历史学的定义及其意义

许多同学并不明确究竟什么是历史学。 长久以来, 并未知晓历史定义的我们学习时也终究没有把握住其精华。 那么, 究竟什么是历史学呢? 我们可以简单地下个定义:“历史学是将已经过去的不能重新来过的客观历史研究过程作为研究对象, 是历史学家用独特的方式所构建的主观的逻辑表达体系。 ”细细拆分, 可以看出作为一门或一类社会科学, 历史的研究对象是“已过去的客观历史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前必须树立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求真精神。 最后就是作为一门社会学科, 需要兼容并包其他的社会学科。 而且, 历史内容的复杂多样性也决定了必须树立学科方法的聚合兼容精神。 如果我们在今后的历史学习中, 能够做到求真、理性、聚合兼容, 便可以抓住历史学习的主流思想和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基本研究方法, 就抓住了这条学习历史的纲。

二、历史学习的几个问题

在历史学习当中有几个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必须了解的, 这样才能做到料敌于先手, 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注意并化解困难。 在得出如下结论期间, 我进行了一个抽样调查 (见附表) 。在此, 我要感谢那些与我配合进行这项调查文七班的同学们。

1.时间观念, 不清不细。 纵向历史联系中, 最重要的便是时间, 时间是纵向历史联系的纽带。 但是在调查中我发现, 许多同学对时间把握较为混乱, 在学习当中不会记忆时间, 在做题当中也刻意忽视时间, 或者说时间转化不对不通。 同学在做题时出于畏难情绪可能会不经意就忽视时间这一重要的解题因素, 从而导致错题。 例如, 许多同学只能记住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却不能将其时间细化到12月份。 这样, 在选择题中如果问原因或者背景的话, 题设事件是1978年发生的, 但很多时间不细分或者是记忆力差的同学, 就会把这件事的原因想当然的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 因此选错选项。

2.整合能力差, 知识点分散。知识点的“碎、细、多”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 也是同学感到最困扰的。 小知识点掌握尚且不清晰, 全局整体运用在大体上更是无从谈起。 学习当中的笔记倒是记了一大堆, 就是不明确何为正确答案, 有时容易张冠李戴, 强行引用知识点, 最后导致答案错误。 例如, 在讲解地区区域组织时, 有各种各样的地区组织, 如欧盟、亚太经合、上海合作、北美自由贸易区, 常常材料中列明一种现象或是说明一项职能让同学区分, 同学基本上都是笼统地认为是区域经济组织, 可是往往都忽略了其个性, 从而导致考察反恐机构时许多人都不清楚上合组织的一个目的就是打击恐怖主义。

3.材料理解偏差, 主干提炼无效。 许多同学在阅读课本或是做题时, 不会阅读, 找不到有效的信息与主干知识点。 这既是同学阅读理解能力欠缺的表现, 也是归纳总结能力的欠缺。 时至现在, 还有很多同学都在套模式, 自己去死记硬背那些套话空话, 反而使课堂阅读得不到提升, 也僵化了历史学本身所需要的发散性思维, 极易答非所问, 答题失分。例如, 课本上的前言与章末总结, 还有围绕正文的课外知识, 许多同学并没有进行仔细阅读, 也没有就正文的内容进行思考, 这样就会使课本在学习中的作用大打折扣, 阅读能力也会进一步退化。

4.横向联系缺失, 综合能力较差。 现代历史学已经脱离了过去的帝王家谱的性质, 也脱离了只研究政治史的时代。随着史料的不断丰富, 同学所学习的范围更加广泛,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共同学习、共同思考。这虽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知识素质, 但也使历史学习的难度加强了。 在实际学习中, 许多同学反馈对经济史的学习感到头疼, 对文化思想史没有兴趣, 听课效率较低, 做题时思维僵化, 不能将国内外事件相互联系, 不能将政、经、文三领域进行联系, 导致知识点答不全而失分。例如, 在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中, 许多同学只能看到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侵略的动机, 却不知道这个知识点可以同日本国内的明治维新相结合, 还可以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全球扩张这个知识点相联系。 横向联系的缺失, 使很多同学在综合性较强的大题处失分。

三、针对问题的几点解决方法

1.构建内部结构, 完善知识框架。 在我们现阶段的历史学习中, 都是以专题史中套小专题史来编写的教材, 这非常便于我们通过阅读课本来构建知识体系, 将书本上几章几节的内容进行浓缩, 归集几个该领域的特定同语, 然后反向进行扩充, 从而建立内部知识体系与框架。 我们在将课本重点知识牢记的同时, 还要记忆许多零散在课本各处支撑重点知识点的辅助概念, 并将重点知识作为骨架, 辅助一些概念作为血肉, 强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才能构架一个良好完善的知识框架。 例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古代史的主线, 那么支撑这条历史理论的是从秦到清的各种历史名词与概念。诸如皇帝制、郡县制等等, 将其在进行拆分的话, 就会不断拓展, 以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 这样在学习中就有了条理, 有了思路。

2. 深化阅读层面, 学会阅读材料。 这里说的教材, 可以广义理解为我们所能接受的所有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 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 也是接受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 细分下看, 有效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 认读是要求读者明确材料的所包含的历史信息, 在认读的基础上进行解读。 在解读时, 要将材料与史实知识相对应相联系, 然后进行辨析与归纳。 因此, 我们通过解读可以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意义。 在阅读时, 我们要注意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 辩证地看待材料, 全面阅读, 切不可断章取义随意阐述解读。 我们还要找到理论支撑点才能事半功倍, 有效阅读。 例如, 课本的前言是对本章的概括与总结, 十有八九的前言都是本章框架。 认真阅读前言会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本节的主要内容, 从而使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思路更加清晰连贯。

3.学会运用理论, 透过现象看本质。 历史学习中, 必须坚持唯物史观,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这也是马克思史学的基本理论, 是基本方法。 我们在解答问题时应尝试应用理论, 应对实际问题。 例如, 历史前进三对动力和一个主体。 三对动力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一个主体则是指广大人民群众。 又如, 六对关系: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主次要分明。 在今后的学习中, 如果我们能够提升对这三对动力、一个主体、六对关系的运用, 那么对我们的历史学习将大有裨益。 而且, 在解题时, 将这些基本理论进行套用, 便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解题速度与理论认知能力, 树立一些理论意识。

4.重视解题技巧、归纳总结规律。 其实在学习了充分的理论知识之后, 就需要我们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去实践应用, 以起到巩固的作用。对于历史学习, 不建议大家使用题海战术, 而应逐专题的重点知识进行典型练习。 在做题时, 要有逻辑、有层次去划分挑选, 有意识地去总结排除答案, 逐一挑选反复论证。 在做题后, 要及时对照答案, 尤其是答案中的注解说明, 明确思路后再回头看题, 做一道便会运用了一种思路与分析方法, 将外在转化为内在。 特别提醒大家的是, 在历史考试当中, 一是问法多元, 诸如根源、原因、因素其实词语类似, 可是考查方向却不尽相同;二是情景材料设置一般都是我们没遇到过的, 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题目中进行材料积累, 有针对性的概括, 使试卷充实课本, 完善知识体系。

四、个人的几点建议

1. 建立对应错题本, 积累错题用于几轮复习。

2.自己学习整理, 精简笔记本。 将书本由厚变薄。

3. 扩大阅读量, 进行课外积累, 拓展知识面, 积累材料素材。

4.学习语文、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 兼收并蓄, 有机合作学习。

五、尾言

历史学家不会悲伤, 因为除了历史对人们生存意义的赋予, 他从中看不到任何意义。 我们能亲自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意义, 这意义有时能超越死亡, 我们理应对此感到自豪。

如果一个人很幸运, 他便能尽力收集文明产业, 他会对这文明会感激万分。 感激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遗产, 因为他知道:这是养育我们的母亲, 是我们永恒的生命。

让我们乘风破浪, 赢得高考辉煌!

参考文献

[1]葛剑雄, 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 (美) 威尔·杜兰特, 阿里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M].中国方正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5.

[3]李尚军.中国历史新课程.百度文库.

篇4:历史学习体会

常言道: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杯水;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特别是历史这门课,它不同于数学化学等自然学科,而是一门社会学科,它需要广博的知识积累、较强的语言表达,上课之前,要心领神会历史课标的要求,细细品味每一节课的教材,历史知识匮乏、积累的材料太少是上不好历史课的。所以,我就从各种杂志和互联网上学习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自费订阅《中学历史报》,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弥补自己所存在的不足,特别注重知识点的积累,常常翻阅历史课本和历史课外阅读刊物,甚至有时侯背诵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词解释等;要求学生记忆的东西自己首先记熟,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对于重点知识反复强调、反复练习,甚至有时候要求学生默写。教师深钻细研教材后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驾驭教材。

二、精心设计每节课导语,提起学生的听课兴趣

一部好的影片,往往都有精彩的开头,让观众产生急于看下去的愿望。同样,精心设计一节课的导语,是上好历史课的前提。教师一开始导入新课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这是一堂成功课的关键环节之一。设计妙趣横生、形式多样的导入语,能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因素。例如我讲人类的起源历史时,提到了《圣经》中亚当夏娃的故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然后提问学生:你认为人是从哪儿来的?回族同学认为人类的祖先是亚当,汉族同学认为人类的祖先是女娲,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兴奋点受到刺激,为导入新课奠定了基础。除了讲故事的导入法外,还可以用诗歌、音乐、电影、谜语等进行导入。

三、积极尝试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历史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光靠教材,照本宣科,就会显得枯燥乏味。而利用互联网、远程教育网等有效教学资源,下载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视频、录像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历史课就显得生动活泼了。例如我讲中国历史《火烧圆明园》时,从网上下载了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学生看了以后对八国联军的罪行深恶痛绝;讲抗日战争的胜利时,给学生播放了录像《东京审判》……我上历史课,总会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上多媒体课每学期不少于五次。

四、关心后进生,做好重点辅导工作

对于后进生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后进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学习的落后,我们要多关心、多辅导,寻找落后的原因,对症下药。

1、有些后进生由于反应慢、记忆力差,连简单的问题也说不上来,老师要不急躁、不讽刺挖苦,而是鼓励他反复记忆。提问的时候应故意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及时鼓励,肯定学生的进步。

2、有些后进生由于家庭困难,缺乏学习资料,课外知识得不到补充,造成了学习的落后。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会给他们寻找一些资料,免费发放给他们,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了;有课外资料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明显的进步了。

3、有些后进生由于学习历史的态度不端正,容易偷懒,不背不记,造成了学习落后。这样的学生,老师要采取严厉的措施,比如不让他们回家吃饭,直到写完作业、背完功课为止。对有些同学可进行个别家访,与家长联系,告诉家长他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让家长督促孩子在家学习。另外还要与学生多谈心沟通,取得学生的信任,告诉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历史的好方法;应常常深入到后进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困难,和他们拉近距离,慢慢的他们会对历史课产生好感,学习态度会有很大的转变。这些学生只要学习态度端正了,进步一定会很快,尤其是历史,稍微用心就能出成绩。

五、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能力

每次历史考试,学生失分较多的地方,就是后面的材料分析题与论述题。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不动脑筋,懒得去读材料、去分析材料;老师也图省事,上历史课只读课本,缺少师生互动,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造成学生面对材料分析题、论述题无处着手,有时答非所问,有时回答不够准确,有的同学甚至把历史名人的名字写成自己班上同学的名字,故意闹笑话。针对这种现状,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发言,展开联想,想到什么说什么,无所谓对错,学生说完后老师及时给予点拨,对的鼓励,错的纠正。

我还鼓励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具有质疑能力。例如讲到达尔文的《进化论》时,有个学生问我:“人类是猴子进化而来的,为什么现在的猴子不进化为人?”有个调皮的同学还故意问我:“世界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世界上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面对这样无奈的问题,我只好说:“世界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就像埃及的金字塔是怎么修建的,我们人类学家只好猜测,谁也给不出标准答案。感兴趣的同学好好学习,将来你去研究这些未解之谜,告诉我们真正的答案好吗?”这问题虽然没有得到解决,但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思考力和表达力。由于学生常常动脑、动口,以后对于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就能应付自如了,考试就能得高分。

六、开展演讲等专题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兴趣

历史学科教学不能满足于追求教材里的学问,而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每个事件背后都有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渊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寻找身边的历史”的活动,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用专题演讲的形式对身边的历史大事“追本溯源”,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例如讲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撰写历史小论文、举行历史辩论会等。在学习上要为他们排忧解难,做好辅优补差工作,使每位学生都不掉队。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尤其是那些历史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每天早上都在背历史。

篇5:历史学习体会

1、要会读

学习历史,我们需要阅读历史的教材,在阅读教材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到粗读,就是大略的阅读教材,做到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要细读,做到将教材的内容都了如指掌,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关键内容都要知道,最后就是精读,就是对教材进行分析理解,分析其的背景、作用、意义等。

2、找准学习重点

历史教材里的内容非常多,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抓住重点,那么什么事重点呢?那些产生重大历史意义与影响和转折的就是重点,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就是重点,所以我们复习遇到这些内容时要重点关注。

3、解题技巧

篇6:高中历史世界历史学习方法技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希腊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而疑是思维的开端,更是创造的基础。因此,同学们在历史学习中,只要真正的有所思、有所疑,就会不断生成新问题,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比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一目时,我们可以思考下列问题来活跃自己的历史思维:新航路指的是什么?是由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开辟出来的?哪些条件使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重大的影响?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便会对新航路的开辟史实有一个概要的了解。然后同学们可以接着提出下列质疑:当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新航路能开辟出来吗?新航路的开辟缩短了世界之间的距离,密切了东西方的联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有没有消极的影响?哥伦布和麦哲伦是伟大的航海家还是殖民者?我国早在新航路开辟前的半个多世纪,就有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史上的壮举,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认识?既然郑和下西洋较之哥伦布等的航海冒险活动有着 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这样三个特点,那么为什么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郑和下西洋反而没有新航路开辟的地位显要呢?这样的质疑可以增强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但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处理好思和疑的关系,疑而不思,势必疑而不解。只有三思而后疑,才能豁然开朗。

历史教材中历史信息的承载方式主要有文字、图表等。文字通过阅读可以让我们思接千载,而图表这种形象化的文字却能让我们视通万里。图表是文字的补充和拓展,它和文字一样都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学科的特色之一。图表虽是无言之文,但我们观察其细微之处和整体面貌,就可以获得有价值的连文字都无法表述得到的知识信息。如我们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一目时,书中有这样一幅图片《明治初期的小学课堂》,同学们可在下列方面进行观察──时间、地点、人物、服饰打扮、主题等,这样可从中获得如下历史信息:此幅图画再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对教育的重视和改革的情境——建立了新式学校,有统一的学制,老师服饰打扮西化,体现当时政府提倡学习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这些信息充分说明当时的日本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历史事件之间都有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和承前启后的关系。因此,寻找历史事物之间的纵横联系,把两个或多个相近的历史事件放在特定条件下加以联系比较,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如: 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了?从二者的不同结局中你会悟出哪些道理?;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打击下的欧美各国,为什么德国和美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为什么前者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成为战争的策源地,后者却以改革寻求出路?美国立国至今不过200多年,为什么发展飞速,短期内跃进到今天的霸主地位?这样的联系比较可以使我们从时空角度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神入历史,理解巧记

所谓神入,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已深入其中,达到物我交融的境地。把这种方法借用到我们的历史学习之中,可以使我们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就像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体验历史人物当时的心境,进而更深入的去感悟、理解和认知历史。例如:如果我是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为什么要发明电灯?我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我是怎样成功的?我除了给人类带来光明之外,我还能给世人带来什么?我为什么在别人说我是天才时要感慨地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等等。同学们在穿过时空隧道神入历史情境的体验中,可以更好的体味爱迪生的创新求索精神以及给人类带来光明时的幸福与快乐。并获得学习情趣,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

历史本身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所以,历史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由感知到积累并理解历史的过程。记忆历史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可我发现大多数同学们对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比较头疼,大多在死记硬背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老师认为,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很必要的,它可以让我们在灵活巧记中轻松达到学习的目标,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世界历史学习建议

同学们从我上述的介绍中,应该充分认识了世界历史学习的重要价值,也一定掌握了一些历史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这些定会有助于我们今后更好的学习历史。但历史学科作为中考的必考科目越来越引起同学们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不仅从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方位对同学们进行考察,而且试题选题也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试题命制不仅具有探究开放、综合创新等特点,而且题型更加灵活新颖多样,考试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局限于我们九年级学习的世界历史内容,还包括我们七、八年学习的中国历史范畴。这些变化无形当中增加了我们初三阶段历史学习的难度。而以往同学们在备考中,也出现一些如对历史知识积累不够,缺乏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缺乏关注,在审题、书写、语言表述、历史术语等学科基本应试能力方面的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在历史学习和备考中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吃透教材,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重点,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努力做到课本在手,知识牢记于心。切记不要考什么就记什么。

2.历史教材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中介,我们还应该通过课外读物、影视媒体、当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多方途径涉猎、选择和运用有效历史信息,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和与同学们的互助合作探究学习体验过程来丰富我们的历史阅历,拓宽我们的历史思维和眼界。

3.从历史、综合、人文、开放等视角审视历史,并尊重和欣赏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遗产。能理解、解释和处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历史现象和社会问题,从历史已有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历史智慧,并活学活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之中,以此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增强我们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学习着力点:关注教材中的导入框,特别需要理解其中的重要词语和观点。如人类早期文明、文明的矛盾与碰撞等;关注教材中的小字部分,特别要关注文中观点引发的认识和思考。如亚非地区大河流域产生的古代文明可以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认识;关注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结合点,如文明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以人为本的观点,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各国改革对教育的重视,战争的后果及残酷性,对一些有影响国家的重视,中俄友好年等;关注教材中的动脑筋、练一练和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加强中外史实的联系,认识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如我国的甲骨文字与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巴比伦的楔型文字的对比,我国的儒家、道家学说与世界三大宗教对比,中日改革对比,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对比等。

5.掌握一定的审题、解题等应试技巧。如何审题?概括的说就是细心阅读,深刻理解,开拓思路,反复推敲。重点放在审题型、审范围、审重点及审字词标点等。如何解题?我们可以采取分析法、筛选法、头尾判断法等。比如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要求:

第一步,认真阅读,正确理解。通过阅读史料,找到折射的教材内容,字斟句酌,正确理解。

第二步,注意关键词语,确定时间地点。根据史料总体和关键词语找出史料所反映的时间、地点。确定时间和地点是解题的先决条件。

第三步,归纳概括,精练准确。解答史料题,我们应该用简明的学科语言归纳和概括出一个基本观点出来。

四、学好世界历史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我们从小到大一定看过许多如拿破仑、珍珠港事件等关于世界历史题材的书籍和影视制品,然而,这些历史题材的作品是历史的本貌吗?真正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学好世界历史对我们中学生的成长究竟有哪些帮助?

1.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并加深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理解

如果我们把世界历史比喻成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各国家的历史就是汇入长河中的涓涓溪流。世界历史并不是各国分散而孤立历史的简单罗列,而是相互联系、浑然一体的历史集结。在世界范围内,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外界隔绝,而且人类文明越发达,国际交往就越密切。中国自古以来就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许多挥之不去的情结,比如汉代有张骞出使西域和甘英出使大秦,唐朝有玄奘天竺求取真经和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明朝有郑和七次下西洋等;而近现代的中国更是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因此,同学们学习世界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而且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从而使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东西方文明是在不断交流碰撞中才得以形成今天如此的辉煌和繁荣。

2.有助于我们吸纳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而增长我们的才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古至今,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求索中尽显无穷的智慧,创造出许多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些无价之宝不仅属于其所在的民族和国家,更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遗产。同学们如果能从中吸纳精华,为己所用,一定会增长我们的才智。比如日本在古代向中国学习,近代向西方学习。我国唐朝采取开放国策,而清朝却闭关自守。我们从日中两国发展的运势中可以得出如下历史结论:改革开放则国运昌盛,闭关自守则国运衰败。一个国家要想谋求发展和强盛,不能妄自尊大,故步自封,应善于学习和借鉴他国的文明成果为己所用。这些启迪是我们通过世界历史的学习就能汲取的历史智慧。

3.有助于我们感同身受无数爱国优良传统,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修养品行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无数名垂千古的爱国志士仿若片片浪花,使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流光溢彩。如19世纪法国科学家也是微生物之父——巴斯德就曾写下如此豪迈的爱国感言: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他自己的祖国,其爱国之情不知感召了多少世人!我国许多科学家在满目疮痍的新中国成立之初能够毅然回到祖国,报效国家,足见爱国精神的巨大魅力!如果我们在学习中深切体会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自然会提升我们的修养品行,并使我们受益终生。

五、学好世界历史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1世纪是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新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句妙语──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论语》中也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警句,其中的利器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就是指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在学习历史时拥有了它,就等于获取了打开历史宝藏之门的金钥匙,就一定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那么,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我们学好世界历史呢

1.提纲挈领、关键入手

《荀子·劝学》中有言: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成语提纲挈领也做了如下的解释:纲,指渔网的总绳;挈,指提起; 领,指衣领。含义是抓住网的总绳,提住衣的领子。我们从中可以悟出一个哲理,那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抓住要领,简明扼要,这样才能掌控全局。同学们现在使用的历史教材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基本素材和必备工具。书前面的目录就是全书的纲和领,我们通过仔细研读,认真领会其内涵,就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以及历史内容的学习要点。我们以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古代史学习板块为例,世界古代史讲述的是人类从蒙昧野蛮及彼此分散隔绝的状态逐渐建立种.种联系而步入文明并进而走向整体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对这段历史,教材共划分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若干课组成,目录上列得清清楚楚。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和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分别从时序性的角度介绍了原始、奴隶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单元下面的每一课从不同侧面来讲述所处历史时期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内容。如第一单元下设的3课中,分别从早期人类的形成和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社会概况,进入奴隶社会时期出现的大河流域文明以及西方的文明概况等角度来体现世界古代历史的发展演变历程和所处时代的典型特征。第三单元从目录上就可以看出,古代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将三个单元内容融会贯通起来,就是世界古代历史多元、共容文明的总体概貌。所以,熟悉目录就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和历史的学习要点。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时间、地域、人物、事件等构成了历史的关键要素。我们之所以探究它,真正意义在于从历史感悟中得出历史结论,并汲取历史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现实与未来生活。所以,从时间、地域、人物、事件和史论等关键点入手去了解历史史实,就能够帮助我们夯实历史基础知识。我们仍然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古代史版块为例,如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第8课中世界三大宗教一目的学习,同学们从三大宗教的时间、出现的地点、创始人、基本的教义主张、传播及对当时与未来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入手,可以对世界三大宗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概要的认识。在此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同学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宗教产生的根源以及宗教虽然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今天依然被众多信徒信奉并被社会所承认的原因,来深刻体会宗教作为一种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从而形成如下历史结论──对那些体现人类的慈爱以及对人类命运关怀的宗教我们应该尊重。而对那些危害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邪教,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和铲除。这样的历史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宗教。

2.织网串珠、梳理架构

篇7:学习历史的心得体会

学会一种思维——历史思维。人类历史长河漫漫,气象万千;历史资料,浩如烟海。如果不懂历史思维,不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极有可能迷失在资料与细节的汪洋之中。因此,学习历史,首先要学方法论,学会运用历史思维,掌握历史的辩证法。历史思维主要包括三点:一是长时段的视域。观察问题,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不能基于个别时段的历史现象轻率作出长时段的历史结论,要坚持将研究对象置于较长的历史时期冷静观察、深入分析。二是整体的视域。不能见孤木以为森林,不能用局部的考察代替整体的把握,更不能用个别案例的结论代替对全局的认识。三是发展的眼光。不能把研究对象静止化,要善于从纷繁变幻的社会现象中探索变化原因、发现变化规律、把握变化本质。掌握了历史思维,做事就会着眼长远,不斤斤计较于一时得失;就会善谋全局、总揽八方,不因枝节失大体;就会因时应变,善于引领潮流,不畏浮云遮望眼。

掌握一种本领——鉴古知今。人们记录历史,研究历史,绝非仅为发思古之幽情。司马迁说写史是“述往事,思来者”。洪亮吉认为“学古为入官之本,前事即后人之师”。学习历史,可了解治乱盛衰之源,通晓兴衰成败之道。以史为鉴,服务当前,以史经世。事实上,今天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并非凭空产生,而有其萌生、演变过程。从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发生、演变的历史中,从前人处理、应对的成败得失中,我们能学到不少东西。同志说:“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想有所作为,想把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回望历史,审慎判定所处的时代方位。只有深刻总结过去,才能成功开辟未来。

养成一种品格——砥砺气节。人类历史之河波澜壮阔、奔腾浩瀚,个人在其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一个真正懂得历史的人不会过分在意一己荣辱得失,而更关心这条长河的未来走向,如古人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抚今追昔,会感受到一股贯通古今、回荡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开阔胸怀,善于从历史因革损益中、从前人成败利钝中完善品格、砥砺气节,成为一个对历史负责的人。中国历史具有教化功能,主张通过真实的记载弘扬道德、培育正气、警醒后人。王阳明称:“史以明善恶,示训诫。”我们应从前人立身行事、所言所行、身世沉浮中辨善恶、明得失、定是非。

篇8:巧用历史故事, 高效学习历史

一、以历史故事导入新课, 营造学习氛围

一段引人入胜的导入, 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 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重视新课之前的导入。高中历史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老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 寻找适合的历史故事, 在一开始上课就通过生动的讲解或设置悬念, 能够在上课伊始就抓住学生的心, 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历史学习中去。

例如, 在引导学生分析大泽乡农民起义对于秦国统治的影响时, 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在一上课就结合语文学习的内容, 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陈涉起义的故事, 在图片和声情并茂的故事朗读感染下, 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老师在学生听完故事之后, 让学生回答通过听这个故事了解了哪些信息。学生知道了陈涉是哪里的人, 并且了解了陈涉带领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天气原因延误了行期而面临着被斩首的命运, 不起义就得死, 根本的原因是对于秦国统治的不满。还有一些喜欢钻研的学生没有停留在故事的表面, 而是进入了更深的思考, 开始探寻陈胜、吴广起义对于秦国统治的影响。由这个故事导入新课, 不但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学生们整节课都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 与老师配合得非常好, 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由此说明, 老师围绕着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 运用恰当的历史故事导入新课, 能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通过精心设置悬疑,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历史课程的学习。

二、以历史故事强化内容, 增强学生理解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很多经典的历史故事是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 老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历史故事, 可以有效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历史知识, 加深学生对于历史学习内容的理解,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甚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 在学习有关“北洋军阀割据下的中国”一部分内容时, 老师没有平铺直叙地开展教学活动, 而是通过网络平台搜索了一些相关人物的故事, 并将之穿插在教学中。在讲到北洋军阀的重要人物吴佩孚时,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吴佩孚的图片, 并且生动讲解道:“这是一个有着一嘴短短的红胡子, 高额长脸, 鼻梁高挺的直系军阀, 曾经让张作霖十二万大军在山海关以外败下阵来, 被称为中国的最强者, 也在1924年9月份第一次登上了美国著名杂志《时代》的封面, 成为很多人都知晓的中国人。他的一生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维护了民族权益。”通过介绍吴佩孚的传奇人生, 学生们增强了对于这个直系军阀的感性认识。然后, 老师再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 引导学生一边听故事一边积极思考:“吴佩孚让张作霖十二万大军大败的原因是什么?他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这样就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加深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 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军阀割据对于当时中国形势的影响。

由此看来, 老师组织历史教学时科学设置教学环节, 恰当运用历史故事, 把大量需要记忆、理解的历史知识运用历史故事串联起来, 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扩充课堂的容量,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以历史故事小结回顾, 巩固学生所学

在课堂教学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 老师还需要引领学生回顾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强调学习的重点内容, 巩固课堂所学的历史知识, 为整节课的学习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当然, 老师也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 让学生在回忆梳理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达到巩固、拓展的目的, 增强历史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 在学习“汉朝的经济发展”一部分内容时, 老师在完成了教学任务之后, 进行课堂回顾时可给学生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让学生了解张骞开辟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过程, 即第一次出使西域被俘虏, 最后克服重重困难回到了汉朝, 为开辟丝绸之路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第二次出使西域时, 为实现汉朝与西域建立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听完故事后, 学生受到了故事的感染, 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更多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神秘的丝绸之路相关内容的欲望。老师通过这个故事, 帮助学生巩固了这节课学习的知识,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课外学习行为,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要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以强化历史学习的效果。

由此发现, 运用经典的历史故事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课堂回顾, 能够促使学生完善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更加主动地开展课外历史学习, 拓展历史学习的空间。

上一篇:单位邀请函格式及下一篇:三年级拓展练习:拟人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