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2024-06-27

历史课程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1篇)

篇1:历史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虽然我是一个文科生,但是高考之后历史知识就忘的差不多了。大学后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开始以为会跟高中历史一样枯燥无味,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时间、事件。但是后来发现,大学课堂展示方式多了,其中穿插着历史故事和视频,其实中国近现代史这门课挺有趣的。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不仅可以知前事,也可以鉴今,所以说,学习历史是很重要的。通过大一上学期的学习,我不仅更加深刻的了解了中国近现代的兴衰、中国被压迫被奴隶的时代一些事,还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国人民在外敌面前展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被他们的爱国情怀感染,也学到了落后就要挨打、一个政策要符合这个国家的国情等,还更加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其实是来之不易的。总之,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不管是知识上还是精神上都有很大的收获,当然,仅仅上学期的学习,我还不能很好的深入了解历史,我会更加努力的学好今后的课的。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除了动画片之外我喜欢的电视节目就是百家讲坛。那些名师大家凭借渊博的历史知识,深刻的历史见解,总是能够生动有趣地将历史的精华展现在我的面前。但当我上初高中时,我发现学校中历史的学习只是记忆一些历史知识来应对考试,毫无趣味可言,由于不想如此无味的学习,我成为了一名理科生。到了大学之后,我看到课程表上有近代史这门课,便顿感无趣,从小到大近代史学了这么多遍,竟还要重复。但当我真正坐到教室中后,赵教授的讲授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唤回了我对历史课堂的兴趣。大学的历史学习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更多的是切身的感受历史、全面的认识历史、深入的思考历史。通过描述历史中的细节小事、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播放有关于历史事件的视频来让我们理解历史。这学期的学习让我更加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懂得了近代中国的盲目自大导致了自己被西方列强的超越、懂得了政府的腐败有多么严重的后果;也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积极求索的精神、体会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优越性。我相信历史的智慧是无穷的,虽然短短一学期的学习不能使我透彻的了解历史,但我今后也一定会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探寻历史的真谛。

篇2:历史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澧源中学 陈照平

又一年的探索、学习,我对历史新课标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2.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3.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4.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 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0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三.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新的课改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3.探究性(创新)学习:在新的课改中特别强调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历史课程标准》

学习心 得 体 会

桑植县澧源中学 陈照平

篇3: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及体会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研究性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 用类似科学的方式, 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封闭教学、学书本知识、记书本内容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从学生的兴趣、特长出发, 让学生选定自己擅长或喜欢的课题, 以课题组为单位, 在教师的引导下, 带着问题去质疑、查询、探索, 从而得出结论。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学以致用, 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发现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应试教育真正转向素质教育。

二、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体会

甘肃省从去年开始实施新课程计划以来, 在高一年级开展了研究性学习, 我校研究性学习的第一阶段已经告一段落。现谈谈这一阶段研究性学习中的认识和体会。

(1) 研究性学习对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提出了全新的革命。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问题的提出以及相关史料的提供、得出的结论, 都由教师预先设计, 教师很大程度上代替学生的研究和思维。研究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这就要求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突破原有的教与学的封闭状态。为此, 我们教师不能再搞“一言堂”, 更不能越俎代庖, 替代学生的研究和思维, 只能扮演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研究性学习更为重视的是教师“导”的作用,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 研究性学习凸显了学生的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书唯上”“专家观点唯真理”, 教师是权威, 考试成绩至上, 学生接受知识, 背诵理解知识, 做题巩固知识。而研究性学习则与此完全不同, 它把研究过程、能力的培养看得比结论和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 至于学生经过探索研究所获得的最后成果, 其评价的标准不在于成果本身具有多大的价值, 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通过对研究过程的体验, 掌握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获取知识进而应用知识。

(3) 研究性学习凸显了更为丰富的学习方法和途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有:学生构思教学设计, 阅读相关书籍, 表演课本剧, 组织辩论会, 进行参观访问, 开展社会调查, 撰写小论文等。在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资源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并从中了解除教材以外的其他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

(4) 研究性学习使历史与现实生活更加贴近。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多来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例如我校学生选定研究的课题有:永昌民俗文化研究, 永昌历史名人研究, 探访永昌历史名胜古迹, 西路军浴血河西走廊研究, 骊靬文化初探以及参观调查本地的家族宗祠, 访问宗族中的长者, 就自己所在家族的历史写一篇小论文等。这都是当地学生熟悉的史实, 便于学生研究和查找资料, 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从而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意识到历史就在自己身边, 历史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5) 研究性学习还是新生事物, 然而, 作为一种新的尝试, 我发现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 在研习过程中, 学生选题不科学, 存在盲目性, 致使研究性学习无从下手; (2) 一些学生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学分, 顺利毕业, 敷衍了事; (3) 一些研究课题的结果是网络资料大荟萃, 缺乏学生自己的观点; (4) 应试教育的陈规陋习依然根深蒂固, 研究性学习呈现形式主义、短期行为等, 宏观上展开得多, 具体学科的讨论尚在起步阶段, 况且人文学科尤其是历史学科仍属薄弱环节, 研究力度亟待强化。

篇4:新课程高中历史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45-01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方法有误区。高中历史的学习不能像初中一样简单地死记硬背,即使学生熟悉课本内容,但对综合答题的解答就不尽人意。新课程的高中历史内容不是将中外历史简单罗列,而编成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内容,许多知识的专业性极强。高中历史课程需要学生对历史的政治、体制、经济、文化有整体的认识,要有较强的整体对比、归纳能力,对同一时期的中外历史进行纵横比较,找出异同点,学生对高中专题性教学内容的学习进行适应,才能很好地掌握课本的内容。

第二,教师不按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六方面的目标中,促进新课程实施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信息技术的进步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少的帮助,但不少教师努力将大量精心准备的历史课堂内容,借助多媒体工具进行讲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试图将全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过多讲述大量的信息和内容,容易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一旦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就会难以掌握课堂的内容。

第三,课堂教学过程缺乏整体性。新课程的历史教学内容是分成三大“主题”—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进程是一个整体运动的过程,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可能脱离历史的整体进程而孤立存在,比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节的讲授,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将内容孤立,单一的讲授,没有与之前必修1的当时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情况联系起来,即便教师对这节课进行了很深刻的分析和讲述,学生的考试情况并不理想,甚至导致学生在高考中对综合题的解答都是很片面的,没有得到很好的成绩。

面对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第一,明确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让学生明白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内容的差异,引导他们找适合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找到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不再简单地认为历史只是记得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历史地位,而是从整体上掌握历史课程的内容,以每个时期的政治体制为背景,从而产生相应的经济与文化,而经济与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着政治,推动着政治体制的改革,从而有不同朝代的更替和发展,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在新课程内容上,课本是分成了一个个主题进行陈述,但教师可以在讲授一个主题,比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节,先回顾必修1中这个时期中国正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当时的政治体制是什么?政治的基础是什么?教师要把知识点都串联起来,要学生将知识整体性的学习与掌握,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

第二,利用“中美教学结合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在“美式”教学中,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表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和老师都积极参与教学的讨论中,在新课标改革的目标也很强调让老师与学生转变以前所“扮演的角色”,但作为老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美式”教学模式带到高中教学中,也不能再如以前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我们需要更好地融合两者,鼓励更多的发言和讨论,尽量对内容进行讲授和分析,但老师在准备教学前,要充分认识将要讲授的课堂内容在高考中的“地位”,认真考虑那一节适合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那一节更适合老师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辅助工具讲述的方式进行,每一节课都帮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使得学生既能学得轻松有效,又能取得好成绩。让每个学生明白知识学习的方式的多元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实现新课程教学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在教学中做学生的“心理导师”。高中的学生学习压力大,面对多个科目的学习,感觉很困难。历史属于文科类科目,文科科目的特点都是记忆性的知识比较多,需要学生对内容进行大量的记忆。作为高中历史老师,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尽可能将过去的历史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方式给学生讲述,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认识观,价值观,如讲述“文化”主题时,多列举成功、有伟绩的历史人物给学生作为学习的榜样,学习伟人的奋斗精神,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比较轻松有效地学习历史课,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总之,新课程的历史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维能力,用客观辩证的角度看待历史。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尽心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课本内容,让他们从中获取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云东.关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J].神州,2012(32):169-169.

[2]杨红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2(4): 48-48.

篇5:学习历史的心得体会

学会一种思维——历史思维。人类历史长河漫漫,气象万千;历史资料,浩如烟海。如果不懂历史思维,不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极有可能迷失在资料与细节的汪洋之中。因此,学习历史,首先要学方法论,学会运用历史思维,掌握历史的辩证法。历史思维主要包括三点:一是长时段的视域。观察问题,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不能基于个别时段的历史现象轻率作出长时段的历史结论,要坚持将研究对象置于较长的历史时期冷静观察、深入分析。二是整体的视域。不能见孤木以为森林,不能用局部的考察代替整体的把握,更不能用个别案例的结论代替对全局的认识。三是发展的眼光。不能把研究对象静止化,要善于从纷繁变幻的社会现象中探索变化原因、发现变化规律、把握变化本质。掌握了历史思维,做事就会着眼长远,不斤斤计较于一时得失;就会善谋全局、总揽八方,不因枝节失大体;就会因时应变,善于引领潮流,不畏浮云遮望眼。

掌握一种本领——鉴古知今。人们记录历史,研究历史,绝非仅为发思古之幽情。司马迁说写史是“述往事,思来者”。洪亮吉认为“学古为入官之本,前事即后人之师”。学习历史,可了解治乱盛衰之源,通晓兴衰成败之道。以史为鉴,服务当前,以史经世。事实上,今天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并非凭空产生,而有其萌生、演变过程。从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发生、演变的历史中,从前人处理、应对的成败得失中,我们能学到不少东西。同志说:“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想有所作为,想把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回望历史,审慎判定所处的时代方位。只有深刻总结过去,才能成功开辟未来。

养成一种品格——砥砺气节。人类历史之河波澜壮阔、奔腾浩瀚,个人在其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一个真正懂得历史的人不会过分在意一己荣辱得失,而更关心这条长河的未来走向,如古人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抚今追昔,会感受到一股贯通古今、回荡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开阔胸怀,善于从历史因革损益中、从前人成败利钝中完善品格、砥砺气节,成为一个对历史负责的人。中国历史具有教化功能,主张通过真实的记载弘扬道德、培育正气、警醒后人。王阳明称:“史以明善恶,示训诫。”我们应从前人立身行事、所言所行、身世沉浮中辨善恶、明得失、定是非。

篇6:历史新课程学习心得总结

一、用分析对比法,讲述我国历史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教师要抓住教材中地图、插图、表格和原始资料多、直观感强的特点,向学生介绍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使他们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和传统美德。例如,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一千七百多年;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和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时间却早三百多年;《九章算术》中关于一次方程组解法的记载是世界最早的,比欧洲早一千三百多年;祖冲之的圆周率,是世界上较精确的记录,保持近千年的领先地位;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世界上保存完整的最早农书;沈括发明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八百多年;华佗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麻醉法的医生;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至今还受到世界各国医学工作者的重视······又如许多历史人物的政治、教育、哲学思想,也都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人物的先进思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用例举史实法,突出讲述民族英雄的爱国事迹;讲述历史上民族大统一、大融合,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饶的发展史,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从秦末农民起义到元朝统一全国,涌现出许多优秀历史人物。通过讲述民族统一战争,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英雄和革命人民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

三、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与爱国主义者相反,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卖国主义历史人物。教师要注意刻画他们的卖国嘴脸,使学生认识、理解到邓小平同志的教导:“损害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从反面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例如,出卖民族利益、臭名昭著的慈禧曾厚颜无耻地讨好帝国主义:“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再联系她在戊戌变法所说的:“宁可亡国,不可变法”的主张,显然会使学生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产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篇7: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2018年7月26日至27日,我参加了合肥市高中历史新课改培训,聆听了多位大咖学者对新课改的解读使人耳目一新。培训结束后颇有一些收益和感受

培训中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主任陈庆军老师指出核心素养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主题词,为了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没有学不好的学生,也没有教不好的老师”,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理解知识,落实能力培养。与此同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要不断创新,由机械操练转变为知识的理解与改变,注重概念深度解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刘芃为大家具体解读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强调要将时空观念变为灵活的思维方式。

听了他们精辟的分析后,面对新一轮的课改我们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在新课改中首先转变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把系统的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超多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的重点、难点、反复掂量估计,围绕它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往往会忽略学生潜力的培养,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更重要的使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潜力,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主角转换

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主角转换,教师已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教师的主角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每个老师都就应是一个教育家。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转变

新的教材理念要求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不可能单纯的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构成的,务必改变教学策略和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转成怎样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为期两天的培训我认识到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我们有了新的理念——核心素养、新的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新的呈现——通史与专题结合,努力提高自己,解放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老师。

几天的培训,我的脑海里充斥着新的教学理念及以人为本的教学态度。关注全体学生,放下架子把学生当作朋友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学资源共享成为本次培训的一大收获。通过培训对新课程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但对具体实施仍有一定的困惑,还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反思,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参加类似的活动。

篇8:历史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一、初中历史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 一) 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美国的教育专家施瓦布最早指出了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他指出: “儿童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 同时, 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 进而培养探究实际的积极态度。”这就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 与探究性学习相适应, 是教师所运用的一个基本教学方式。

历史教学中的探究性教学,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从具体的问题或者学习的任务出发, 通过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 掌握对各种历史知识和资料搜集整理的能力, 并能够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 进而对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解释。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相关技能, 提高其历史问题探究能力, 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二) 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实践是认识问题的基础。因此, 要想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就必须进行实践。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 主动摸索, 发现问题,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这就是学习实践的过程。

2. 建构主义理论也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依据, 它认为, 理论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所做的解释或者假设。而真正的解释源自于学习者在自身经验基础上经过总结得来的。学习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将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系建构的过程, 而不是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 教师应该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应该做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支持者和评价者。

3. 主体性教育理论也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按照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教育者通过组织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 引导启发受教育者, 努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并实现自我的合格人才。在主体性教育实践中, 课堂气氛的营造十分重要, 教师要积极营造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

二、初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 一) 初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所应遵循的原则

1. 遵循初中生心理特点的原则

初中生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 想象力丰富, 思维十分活跃, 情感世界十分丰富, 有着较为朴素的爱憎观。因此, 初中生就像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璞玉, 如果雕塑的好, 都可以成为一件了不起的艺术品。因此,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应遵循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课堂的设计以及课堂氛围上, 都能够对其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2. 遵循探究性学习过程结构的原则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也是一种科学探索, 而科学探索是有一定的过程的。因此, 历史探究性学习过程应当参考科学探究的结构过程, 依据本学科的课程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3. 立足于初中生学习认知能力

进行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要考虑到初中生的学习认知能力, 也就是主动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新课标明确指出, 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技巧, 具备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

4. 与初中历史探究学习的特点相结合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 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 具有主体性、实践性、体验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必须结合这些特征进行教学, 而不能偏离这些特征。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有着深刻的理解, 并能够在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 二) 实施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教学的途径

1. 探究性学习在常规课堂中的实施途径

在常规课堂上, 渗透教学方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渗透教学的关键在于, 教师在教学前精心设计所要探究的问题, 把探究的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营造活跃宽松的课堂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允许学生自由讨论, 开展辩论, 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 探究性学习在历史活动课中的实施途径

历史活动课是一种全新的课堂形式, 是适应新课改要求而开设的。在历史活动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应该遵循“以活动促发展”的理念,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主模仿历史场景或者历史事件, 扮演不同的角色等, 通过形式多样的模仿历史的活动, 提高自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水平, 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 培养热爱学习历史的兴趣。

3. 探究性学习在课下的实施途径

在课下, 初中历史的探究性学习, 主要依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通过主动阅读历史书籍、查阅相关资料、探究历史问题等, 使自身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素养得到提高。

三、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实践的思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 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也有需要思考的问题。例如, 如何避免历史探究学习的模式化, 如何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素养, 如何进一步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水平, 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 说明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勇于探索, 不断反思,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本着为学生成长成才高度负责的精神开展教学工作。

四、结语

目前, 我国的教育改革深入推进, 在新的形势下, 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如何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课题。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 已被人们所熟知, 并应用到了实际的教学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水平, 而且有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但在实践中,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做了探讨, 希望能够促进探究性学习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郝建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0, (05) .

[2]胡德顺.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 2010, (07) .

篇9:历史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学习;体会

G633.51

传统式的教学方式可以称为灌输性的教学方式,它是以教师为主心,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决定学习方法、评估学习成绩,学生只能被动的跟着教师转,该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率往往极其低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新课改精神提倡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式的方法自主的学习,教师也把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引进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探究式的教学虽然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可是部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 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和教学现实的差异

1.1基础教育重视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性、品格的完善、提高与升华

以学生为本,把学生身心的、个性、人格的完善,潜能的开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各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基于此点,初中历史教学与改革必须围绕实现以学生展为本,重构历史学科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筛选与学生未来工作与生活有价值的基础知识,构建一个新的历史知识体系。

1.2分析和综合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分析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各自然科学学科与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分科课程教学中;而综合能力的培养,曾企望通过课程的整合以形成综合课程,使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得以具体落实,但学科长期割裂的现实难以突破,因之,这一矛盾一直困扰着中小学教育。

1.3历史在初中教学中不受重视

历史在初中是一副课,长期应试教育和教育行为功利化倾向的影响,学生与家长不重视历史、片面强调分数、升学的价值,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机械训练,使学生成了机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精力去重视历史课的学习。所以说解决好初中历史课程目标与教学现实的矛盾,才能使历史教学有真正的出路。

2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性学习的提出,是与设置探究性课程相关连。探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探究性学习应该贯穿于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而不必拘泥于是否单独设置探究性课程和单独排课;从某种意义上说,贯穿于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式的探究性学习,更适合于当前学校教学的实际。

提出探究性学习的背景,就在于力求突破应试教育中所形成的“标准答案唯一性”的思想禁锢,以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创新的本质,是对原有事物及现有状态所进行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改变;而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在于其所应具备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围绕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培养。从这个角度考察,探究性学习的核心,一是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与假设能力,二是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三是怀疑与批判能力,四是具有价值的选择;从而达到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优化,假设与提问的能力提高,同时,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历史知识的结构,既包括纵向时间及因果关系的链式结构,又包括民族、国家、地区等横向空间和内容上的综合性,具有知识层面的多元化和无限的包容性特点,这就给予课程教学内容采撷与剪裁增加了难度。为了实施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必须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重构,使之既能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又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在新的历史知识体系构建中,笔者遵循了三条原则:一是注重历史内容的广度而不追求其专业深度,以形成多方位、多视角观察问题的思维能力;二是注重历史的时代特征而不追求面面俱到,有限的课时,不允许对每一个时空及交叉点上的全部历史过程进行全面阐述,而只能捕捉历史长河中每一个阶段的“亮点”,通过对典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学习,以掌握觀察、认识历史问题的理论、方法与思维方式,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注重历史资料和历史过程的剖析,尽量避免给出唯一的或武断的结论而让学生硬记死背,通过剖析,既增加兴趣,又培养了能力。

3.探究性学习应用于初中历史的体会

3.1只有创设情境,才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一切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上文中提到的历史特点,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提出或者精心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并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在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促使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合理把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只有明确质疑点,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方法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抓住历史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感到不甚理解的或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质疑,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发现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书本的知识,也能够帮助学生独立获取与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正确的认知方法和历史观念。

3.3提高学生的求索新知识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也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思考,大胆的探索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概括的能力。

4.结语

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如何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课题。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已被人们所熟知,并应用到了实际的教学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做了探讨,希望能够促进探究性学习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参考文献 :

[1]张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历史教学.2002(06)

[2]姚成业.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作用的发挥[J].教育评论.2007(04)

篇10: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程培训是推行新课改的重要一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通过收看视频,聆听了专家和有经验的一线课改区教师们的心得,使我感受很深,对课改中历史专题式教学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代的教师,也使我充分认识到一些以往没有认识到的东西,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1、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也不再只是变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者,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生方法。“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从而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2、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更新

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教,而新课程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同时,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不确定的、动态的课程。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都有赖于教师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也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变为一个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通过课堂教学,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自身发展的新途径。

对于学生而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法逐渐进入课堂,新课程改革下历史主要有三种新型的学习方法,一是材料学习法,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二是观察学习法,它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运用观察学习法的主要内容是对历史实物、历史图画、历史环境等的观察”。观察学习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深刻理解和认识历史的目的。三是实践学习法,是指“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情境模仿和解释现实问题是等途径来学习历史的方法。”历史课标解读对这种学习法的开展有明确的指示,我们可以以此作为指南,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活动。

3、教育理论、课改理念的培养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首先,在专业情意方面,教师要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变为实际的行动,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建立起专业自信,坚定自己适应新课程的信心。

其次,教师不仅要不断地更新学科知识,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在教育理论知识方面要有更深入的研究。从而使教师能够真正从一位“教书匠”转变为一名“研究者”。

再次,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教育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主动地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变革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4、教育资源、课程资源的整合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网络、科技成果。认识并开发这些资源,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篇11:历史学习方法心得体会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许多同学认为,记忆不是一项值得骄傲的能力。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艾宾浩斯是一个心理学家。他发现人们在记忆的时候,第一天记住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了一半,第七天差不多全忘了。规律不可以改变,但是可以利用。因此,在记忆的时候,应该及时复习,不要等到都忘了再去背,事倍功半,做的全是无用功。

科学的记忆离不开正确的方法指导。历史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学法指导中提到的学习方法值得同学们借鉴和学习,当然,再好的学习方法只有在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中取得成效才能称之为科学的方法。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仍然值得去实践: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正确的东西就比较容易记住。

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上一篇: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计划参考下一篇:第一组研究性学习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