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666doc

2024-06-29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666doc(共6篇)

篇1: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666doc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期末复习参考

四、问答题及应用题

1、什么是概念的操作化?为何要进行这项工作?任选一个概念对其操作化。(提示:必须逐步分解,起码达到三个层次15个具体指标。)参考答案:

概念的操作化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可测量的指标对概念所作的说明。将概念一步步从抽象层次下降到经验层次,分解为一些具体的、工作边学习等方面同质性高。分类抽样适用于异质性高的总结。如对某小区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态度的调查适用于分类抽样,因为小区居民家庭经济状况特征差异较大,应按经济收入高、收入低和中等收入的特征分类按比例抽样集合成抽样样本较为合理。5.文献信息的摘录工作应当如何进行? 答:摘录信息的步骤为:

浏览:将搜集的文献资料阅读—遍,有个初步认识,大致了解文献内容,初步判明其价值。筛选:在浏览基础上,根据课题需要,选出可用部分。

精读:对选出的可用文献认真、仔细阅读,着重理解、评价,进一步掌握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可测量的指标。

因为概念一般具有综合和抽象的特性,包含信息越多越难把握,因此应将其化解为含信息少的低层次的亚概念、子概念,就容易把握和度量。

举例:“生活方式”

1、锻炼身体(1)跑步;(2)爬山;(3)健身;(4)球类活动

2、兴趣爱好(1)旅游;(2)摄影;(3)书法;(4)美食;(5)钓鱼;(6)听音乐

3、休闲活动(1)睡懒觉;(2)逛街购物;(3)烹饪做菜;(4)打麻将;(5)朋友聚会;(6)上网游戏;(7)读书看报;(8)看电视 2.、联系社会实际设想若干种不同的调查总体状况,指出其适用的概率抽样方法,并说明理由。(要求三种类型以上。)

答:第一,简单随机抽样,适用于数量较小、成分较简单的总体。如深圳电大XX分校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因为电大学生情况较接近。

第二,分类抽样,适用于数量较小、成分较复杂的总体。如某小区居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因为同一小区中居民经济状况好、中等、差的差别较大。

第三,整群抽样或多阶段抽样,分别适用于数量较大、成分较简单或较复杂的总体。如对某小学学生视力状况的调查适用于整群抽样,对中国农村农民家庭收入情况的调查适用于多阶段抽样,因为全国农户家庭数量巨大,范围大,情况复杂。3.概率抽样有哪些类型?其特点和应用情况如何?

答:概率抽样的类型有:

简单随机抽样:从总体中直接抽取n个组成样本。是等概率抽样,任何个体抽取机会平等,避免了人为因素干扰,简单易行。适用于同质性较高的情况。

系统抽样:等间隔距离抽取样本的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大且同质性较高的总体。

分类抽样:将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特征分为若干子总体,从中抽取子样本的方法。有比例分类抽样和非比例分类抽样之分,适用于异质性较高的总体。

整群抽样:将总体按标准分为若干群体作为抽样单位,从中抽出部分群体作为样本的方法。这种方法省时、省力、经济,适用于同质性较高的场合。

多阶段抽样:抽取样本的过程分为两个或多个阶段。适用于范围大、单位多、情况复杂的调查对象。

4、什么是简单随机抽样和分类抽样?举例说明它们之间在适用性方面的最主要区别。

答:简单随机抽样是指在总体中直接随机抽取n个单位组成抽样样本。分类抽样应先将总体的所有单位依一种或几种特征分为若干个子总体,每个子总体即为一类,在每类中按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法抽取一个子样本,即分类样本,再集合为总体样本。

举例,简单随机抽样适用于同质性高的总体,如对电大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适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因为电大学生的年龄、经济地位、边

记录:将有价值的信息资料记录下来,供分析研究之用。

6、任选内容设计一份简单问卷。

答题要点:(1)结构:题目、说明信、指导语、主体(问答)、编码均要有(编码可用问题、答案的序号、符号代替)。(2)问答设计要用封闭式或混合式,15组以上。

电大学生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们:

为了提高电大的教学质量,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推动电大成人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我们将向部分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请您积极参与。某某电大教务处╳月╳日

填表说明:请将答案填入题后的括弧内或横线上,没有说明的题均为单项选择。

1、您的性别:男(),女();

2、您的婚姻状况:未婚(),已婚();

3、您的年龄______;

4、您的籍贯______;

5、您现在所在的工作单位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民企(),外企(),其他();

6、您的月收入:1000元以下(),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元以上();

7、每天上班时间:8小时以内(),8小时以上(),上白班(),三班倒();

8、您在电大就读的专业是__________,教育层次是专科(),本科();

9、您采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面授课为主(),网上学习为主(),两者兼顾();

10、完成形考作业的情况:独立完成(),在同学帮助下完成();

11、多数老师的教学对您收获:很大(),较大(),一般(),较小(),很小();

12、您希望电大教师上课应作的改进(可多选):加强备课(),结合考试(),讲解作业(),课堂互动(),增加案例分析(),其他方面__________________;

13、您报读电大的原因主要是:

14、您是如何处理工学矛盾的:

15、您认为电大的教育工作还应作哪些方面的改进:

7.个别访谈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什么?如何做到这一点?

答:对访谈者提问与被访者回答能否有效控制是访谈成功与否的关键,提问方法与行为方式是控制访谈的两个重要因素。(1)提问方法:

第一,从简单问题入手;第二,提问有序。结构式访谈按提纲顺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注意逻辑结构提问;第三,适时追问;第四,题目转换自然;第五,注意引导。忌生硬语言,可用动作和复述方式;第六,保持客观中立。无倾向性,不诱导;第七,特殊问题特殊处理; 料的真实性。

(4)社区建设。

适合采用非参与观察。隐蔽的方式进入社区,观察社区环境和各方面的建设情况。(5)服务态度。

适合采用完全参与观察。观察者以一个服务对象的身份深入到社会群体中,在不暴露身份的情况下观察对方的真实的服务态度和服务第八,语言表达方式恰当。

(2)行为方式: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被访者,实现对访谈的控制。礼貌、谦虚、诚恳、耐心,善于运用表情和情境的变化。

四、应用题

2、有人向某电视台反映某国家级考试考点考场纪律很差,电视台派记者小张去了解情况。小张以记者的身份进入考场,用录像机实地拍摄了考试时的种种景象,还分别与考点负责人、监考人员、考生进行了座谈,收集了大量的现实资料,并据此精心编制了电视节目。结果节目审查未获通过。请根据你的理解说明原因。(提示:结合小张采取的调查方法及其特点进行分析)

答:小张以公开的记者身份进入现场摄像、开座谈会,观察对象都知道他是记者,考生就不敢作弊了。因此,小张观察记录到的资料都是不真实的。所以,节目审查未获通过。

应该采取隐蔽的方式进入现场,以一个考生或考场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观察,才能观察到考试纪律很差的真实情况。

2、列出2种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指出哪种适用于参与观察,哪种适用于非参与观察,并简要说明理由。(提示:必须二者皆有)

答:调查了解电大学生到课上课的情况,适用于参与观察,可以和学生们一起到校,一起在教室上课,观察了解电大学生的到课率,调查学生上课的课堂纪律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因为只有参与到观察的群体中,和他们一起活动,才能收集到真实的资料。

调查某地赌博成风的情况,适用于非参与观察,赌博既不便于参与,也不便于公开调查,因为它属于违法行为,事涉隐秘。

四、问答题及应用题

2、从观察者扮演角色的角度,说明观察以下社会现象时最适于采用的类型及其理由:

(1)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状况。(2)考场纪律。(3)警民关系。(4)社区建设。(5)服务态度。

(提示:结合各种观察类型的特点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1)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状况。

适合采用不完全参与观察方式。观察者有时候参加农民工的生产、生活之中,和他们共同劳动生活,建立良好的关系,亲身体验他们的劳动和生活情况,有时候又作为旁观者来观察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2)考场纪律。

适合采用非参与观察。隐蔽的方式进入考场,考生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被观察,观察者才能收集到考风考纪的真实情况。(3)警民关系。

适合采用完全参与观察。观察者完全深入到居民的群体中,参与他们的正常活动进行观察,警民们不知道观察者的身份,保证观察资

质量。

三、简答题

2、观察误差是怎样产生的?如何看待观察误差? 答:观察误差来自观察主体和观察客体两个方面。在观察者方面,产生观察误差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观察者的社会价值取向。第二,观察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第三,观察者的能力、知识与经验。第四,观察者的心理素质。第五,观察手段。

在观察对象方面,产生观察误差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被观察者的反应。

第二,人为的假象。第三,事物本质的显现程度。

实际上,任何观察都存在误差,影响调查结果的真实性。针对误差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将误差减少到最低程度,使观察结果基本准确。

社会调查定性研究总体方案(第一次形考作业应用题参考答案)

(第三次形考作业应用题参考答案)

2、如果让你对某居民小区的文化生活进行调查,你将怎样搜集资料?

提示:应考虑综合运用所学到的各种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对如何调查要具体说明。答:调查工作可分作准备阶段、调查阶段、结束阶段等三个步骤进行。

准备阶段:l、将小区文化生活分解为联欢、歌咏、球类比赛、棋类比赛、图书文化室、各类讲座等假设;

2、确定调查方式,可综合采取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

3、根据调查目的设计问卷、访谈或观察内容、范围和提纲;

4、确定调查对象,随机或主观抽样;

5、调查工具方面的准备;

6、进行试调查。

调查阶段:采用问卷法,应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和回收问卷;采用访谈法,个别访谈应先接触被访者,掌握好提问方法和行为方式以有效控制访谈过程。集体访谈要注意引导和把握调查主题、控制会议过程,并作好记录;采用观察法,以参与和非参与的方式,观察小区的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采用文献法,查阅物业管理机构和业主委员会有关小区文化活动的内容、计划、总结等。结束阶段:感谢调查对象和小区有关部门的支持,整理记录,审核资料,补充调查。

2、如果让你对某城市居民小区的治安状况做一调查,你将如何进行?(提示:须注意社会调查研究的步骤,并结合调查对象、调查类型、(1)高昂的医疗费令居民普遍“生不起病、看不起病”(2)药品价格居高不下

调查方法等加以说明。)

答:调查工作可分作准备阶段、调查阶段、结束阶段等三个步骤进行。

准备阶段:l、将居民小区治安问题分解为治安管理制度、保安值班制度、业主门卡出入、外来人员车辆登记、摄像监控、各类安全教育等假设;

2、确定调查方式,可综合采取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

3、根据调查目的设计问卷、访谈或观察内容、范围和提纲;

4、确定调查对象,随机或主观抽样;

5、调查工具方面的准备;

6、进行试调查。

调查阶段:采用问卷法,应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和回收问卷;采用访谈法,个别访谈应先接触被访者,掌握好提问方法和行为方式以有效控制访谈过程。集体访谈要注意引导和把握调查主题、控制会议过程,并作好记录;采用观察法,以参与和非参与的方式,观察小区的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采用文献法,查阅物业管理机构和业主委员会有关小区安全管理的内容、计划、总结等。结束阶段:感谢调查对象和小区有关部门的支持,整理记录,审核资料,补充调查。

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报告(第四次形考作业应用题参考答案)

(写作提纲)

前言

社区居民对现实生活满意程度,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居民生活的满意的实质主要体现在社会安全感、经济收入、生活消费、物价指数、社会保障等等方面。为了有效地开展对这—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我们选择了家庭收入中等水平为主的百名社区居民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

一、调查目的(或调查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1、调查对象

2、调查时间、地点

3、调查内容、方式方法 主体

一、调查结果

(一)对当前社会治安的满意度

1、居民小区防偷、防盗的管理及措施

2、公安部门打击“两抢”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二)对生活和消费的满意度

1、购买商品房的情况(1)对商品房的销售价格看法

(2)对政府部门调控商品房措施的意见

2、医疗方面的情况

3、物价是广大居民关注的热点

(1)物价上涨指数超过居民平均收入的增长(2)居民对水、电、煤气的涨价十分敏感

4、交通出行问题(1)上班和出门乘车难(2)停车难

5、教育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

二、调查结果分析

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建立和谐社会关系

2、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3、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是影响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关键

三、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对策和措施

1、大力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力度

2、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物价的宏观调控和监管

3、提高城镇低保户的低保标准

4、通过税收杠杆作用有效控制社会收入的两极分化。(最后结语)

篇2: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666doc

曲堤镇教育党总支 2011年6月27日

根据济阳县教育体育局纪委通知精神,我镇立即成立了由刘玉民书记为组长的收费自查工作领导小组和以齐立学同志为副组长自查工作小组。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收费情况及财务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项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我们根据县局相关文件精神,先后经成立领导小组、召开班主任专题会议、公示补助信息、班内公选、学校审核拟定受助学生名单、校内公示、填写登记表、党总支初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审核批复、发放等环节,程序严格,操作规范,发放及时,把这项惠民政策落到了实处,师生、社会认可度很高。

二、我镇没有任何利用学校教育、教学场地、资源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种收费培训、补课的行为;也没有学校、教师举办或与社会办学机构合作举办向学生收费的各种培训班、补习班、提高班等有偿培训的行为。

三、我镇各学校没有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教辅材料并从中牟利的行为;没有教辅材料销售部门和其他商业服务机构以任何形式进入校园推销教辅材料和其他学习用品;没有教师用自己指定的教辅材料作为上课和课后作业的重要辅助材料,造成强行或变相强行征订等违规行为。我镇各学校严格执行上级文件精神,落实收费公示制度,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都必须提前向家长发放“明白纸”,注明收费项目、标准、和依据,做到每一项收费都公开、透明、有根有据。对于学生课外作业书费和上级布

置的教育图书、报刊等,我们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由学生签订意向书后自愿购买,除此之外学校未收取其他费用。

四、各学校没有违反自愿原则和非营利原则,强制收取服务性费用、代收费或从中牟利的行为;也没有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或班委会等形式强制学生接受有偿服务或强制收费行为。

五、各学校严格执行预算编制、开支范围和标准,财务收支行为规范,报销管理制度完善,基建项目、办公设备购置统一纳入编制预算,并按规定实行招投标,落实编制计划。

以上是我镇教育收费自查的基本情况,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努力维护好济阳教育的良好形象。

曲堤镇教育党总支

篇3:舞蹈社会学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关键词】 舞蹈社会学; 区域-群体;实践与过程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一、区域-群体的类型化界说

1.基于“民族舞”的反思

20世纪40年戴爱莲先生在重庆举办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上,把在少数民族地区收集整理的藏族、维吾尔族、彝族、苗族、羌族等数十个舞蹈作品搬上舞台,轰动了整个山城,在那个时代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也奠定了民族舞蹈在中国的地位,其后大型舞蹈史诗、各大舞蹈晚会中民族舞蹈的表演都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舞蹈学科内部来看,我国多民族共存的前提条件给舞蹈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每个民族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当然也就有各自独特的舞蹈艺术。我国有56个民族,其民族舞蹈也是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如蒙族舞蹈《奔腾》、傣族舞蹈《水》、朝鲜族舞蹈《残春》、藏族舞蹈《草原上的热巴》等,都被评为20世纪舞蹈经典。随着舞蹈学科成立自己的院校,还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舞蹈教材。

在民族舞蹈的教学和创作中,保持一个民族原有的舞蹈风格和动作韵律是基础,也是衡量教学成果、评判作品价值的基本标准。一个民族的舞蹈风格特征是指该民族舞蹈在形式和内容上较之其他民族所具有的个性风格特征,如朝鲜族舞蹈横向曲、圆,纵向拧、倾的姿态;傣族舞蹈“三道弯”的体态与膝部屈伸的动律。这些动作形式被提取出来就成为该民族舞蹈的典型风格动作,被称之为“元素化”的过程。这些元素构成民族舞蹈教学与作品的基本组织,再通过变形与变奏来强化风格,这种民族风格被称之为民族舞蹈的“根”。在舞蹈学科体系内,风格化的规定性是创作与教学的必要前提,但是需要看到的是,这种风格化提炼是为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舞蹈,是在原有舞蹈形态基础上抽象的结果,更是艺术家的主动选择与提炼,而在这之上的教学组合和舞台作品则是提炼后的二次升华。这一过程既具有特定的时空背景,也充满了艺术家个人的主体意识。这时的民族舞蹈,无论是舞台作品还是教材成果,已经与提炼之前的舞蹈实践有了属性上的差别:从社会空间来看,前者由于专业艺术家的介入,已經注入了精英文化的因素,被包含在社会主流文化的行列中;而后者更多地承载和体现了一个地区或族群的当下的文化特征。

在舞蹈实践中,当我们称其为“××族”舞蹈时也就给它赋予了一种排他性,言外之意即是“体现了这个民族的舞蹈风格”。从民族学的视野来看,今天所称的民族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历史存在,它不仅包含单纯的认知问题,还是复杂的权利问题;从舞蹈学科的建构来看,课堂与舞台的民族舞蹈已然与其原初的形态与属性不在一个层面上。认识这一现象并非要是对其进行价值判断,而是想以此提出一种舞蹈分类的向度——悬置民族属性,从社会存在的向度对其进行分类,具体地说是从区域-群体的界面来认识舞蹈属性、分析舞蹈现象。

民族与社会都是文化的集合体,是不同的分类体系,我国有56个民族,在56个民族分类之下还有很多亚族群或边缘族群,而在56个民族之上还有一个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对于这些边缘族群的研究若是带着固有的民族文化特点的概念,有些现象就会很难解释,对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来说,此时的“民族”内涵也远远超越了之前所指的意义。其实无论是56个民族的划分体系还是建构中华民族的目标,都是以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为目的,是在一定社会体系下的划分与建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民族学的研究中,今天还有很多边缘族群如白马人、僜人、摩梭人等存在民属争议。其实无论被称之为哪个民族,他们都是当下社会的一个具体存在,之所以其族属和称谓备受争议,除了由于文化本身具有的独特性以外,政治话语权利地位的诉求也是主要原因。因为“只有在一个群体和制度中,被授予一个名称、一个位置、一项功能,个体才有希望逃避存在的偶然性、有限性和最终的荒诞感。”[1]68然而若这一称谓仅限于民族这一种分类体系之下,很多现象将无法得到解释。同时,为了使自身符合这一分类的属性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主体实践者更是在尽其所能做出选择、改造或发明自己的文化属性的努力。

2.“区域-群体”的分析向度

区域—群体作为一种类型划分的界面,带来一种研究与分析的视角。区域是空间层面的界定,这里的空间既包含实际的地理空间,也包含隐性的社会空间。例如位于横断山脉、六江流域的藏彝走廊,它是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是对一个特定的实地空间的划分,同时这一带从历史上来看由于远离中央政权,各种地方政权交替割据,一直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也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空间。更应该注意到的是,藏彝走廊还是在面对“尚未解决的民族识别问题”和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意识下提出的,虽然是一个特定的区域,但又在整体格局之下,由此可以说,区域的空间层面更包含了一种对整体的认知与观照。群体即是一定区域中的实践主体,每个人在社会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各种身份的人的集合形成各种群体。同一群体由于处于特定的社会条件并受其熏陶训练,遭受相似的经历,共享类似的无意识图示和集体情感。如果说空间具有某种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性质,群体则更加强调人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舞蹈是人参与社会互动的实践方式,实践主体在不同划分单位的区域中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身份,也享有不同的舞蹈实践。《奔腾》是20世纪舞蹈经典,也是今天蒙族舞的代表性剧目,它由著名编导家马跃创作,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专业的学生表演。这部作品是公认的蒙族舞蹈经典剧目,但是在今天的蒙古人民的生活中是很难找到其原型的。这部作品的成功是编导在研读历史、有感于蒙古族音乐的基础上,其浪漫情感表达与迸发的结果,作品整体的精神面貌又与改革开放后社会欣欣向荣、各领域蓬勃发展的内在结构相吻合。从舞蹈的实践群体来看,编导与演员都是专业院团的舞蹈精英,他们并非真正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只是运用蒙古族的舞蹈的相关元素来体现其内心的想法。由此可以说,这部舞蹈经典作品其实是对蒙族舞蹈的建构与塑造,这种建构是在社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和舞蹈学科向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的舞蹈实践。我们从实践群体的层面进行分析,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nlc202309051640

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下民族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而在舞蹈研究中由于忽视民族历时性发展与动态变化的过程,使民族逐渐成为了一种本质化、固定化的存在。舞蹈社会学的研究试图悬置“民族”的概念,以“区域—群体”为切入点探讨舞蹈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社会文化特征。区域既指地理空间也包括社会空间,群体强调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由此,舞蹈社会学的研究中既包含了以国家为单位的民族舞蹈文化,也包含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享有的民族舞蹈文化,还包含以行政地域界定的区域舞蹈文化,是对长期以来以民族为单位认识舞蹈文化的有益补充。社会由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联合起来,不仅是组织关系的集合,更是文化意义的集合,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形成了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社会文化是多元的,既包含以行政地域概念界定的国家文化,也包含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享有的民族文化;既有认同与弘扬国家文化的主流文化,也有在认同的基础上发展自我民族或集团文化的亚文化,甚至还有与主流文化相左或具有完全不同价值评判的“反文化”,各种文化并行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从区域—群体的角度分析舞蹈,既注重了舞蹈主体,也考虑到主体存在的社会空间,能对舞蹈体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社会文化提供理论支撑,为解释舞蹈现象、分析舞蹈实践、探讨舞蹈发展提供新的界面,带来新的思考。

二、实践与过程的方法论视角

1.认知范式的转换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科学(science)是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的简称,指的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2]2“把科学作为认识世界的唯一维度,求真是其唯一目的哲学思潮称为科学主义。与其相对应的是人文主义,指的是以人的存在作为出发点,从人的信仰、道德、审美等维度来认识世界,解决科学主义不能解决的真、善、美等价值问题。”[3]44-51 19世纪的社会学家努力使社会知识科学化,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用量化的数据来研究社会。被称为“社会学之父”的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即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他认为社会和生物体一样是个有机体,应当把社会纳入自然科学的轨道进行科学的分析。他按照物理学的方法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实证社会学概念。斯宾塞(1820-1903)与孔德一样,借用生物学的概念把社会比拟为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有机系统,提出“社会有机体论”,主张用实证科学的精神来研究社会历史。在以实证为出发点的思想基础上,涂尔干(1858-1917)提出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會事实,他认为社会事实是对个人施以外在的强制作用的行为方式,社会事实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的,具有强制性、外在性、客观性和普遍性。涂尔干的研究真正实现了实证主义的理论主张,奠定了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地位。实证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和自然界是一致的,应该运用观察、测量等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重点寻找那些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外部的规律。这种理论范式延伸到艺术研究领域,则将艺术看作是一种可被观察的社会事实,对艺术进行客观、科学、理性的分析,注重探寻艺术的本质、规律、要素、特征等方面。实证主义(positivism),有时也被称为现代主义(modernism)、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逻辑经验主义(logical empiri-cism)、实用主义(operationalism)和客观主义(objectivism),19世纪到20世纪中期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倾向。

人文主义的形成并非晚于科学主义,但是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中它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才重新被关注,这与阐释人类学的提出与发展有很大关系。克利福德·格尔茨(1926-2006)是阐释人类学的代表,他的研究带来了对社会文化的重新认识,他提出文化是共享的情感观念与意义体系,人类学研究的重点是理解这一意义体系,只有通过“深描”才能达到“理解他人的理解”。格尔茨的理论来源之一是马克思·韦伯(1864-1920)的社会行为理论,韦伯提出社会现实从根本上讲是由人和他们有意义的社会行为构成的。韦伯否认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他认为自然科学探讨的是规律性、因果性的关系与法则,而人是有差异的,人的思想是自由的,并不遵循自然界的法则,不可能像自然科学家那样通过反复测验同一对象来验证结果,应当采用理解的方法,从内心理解去把握行为的意义。一般认为韦伯和齐美尔开启了解释主义范式,他们强调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关注社会行动者主体和主观性,反对在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中简单套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释主义也被称为实验主义(Experientialism)、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自然主义(naturalism)、人文主义(humanism)和后实证主义(post positivism)等。[3]44-51作为研究范式的两种取向,科学主义希望探究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追求研究对象的共性特征;人文主义则追求差异性、多样性,认为许多事物不是按照规律行事,主张探究对象在不同场景下的反应和人们应对不同场景的策略。人文主义延伸到艺术研究领域,则是强调艺术所蕴含的情感、观念和意义,关注不同场景下的多样化表现,更倾向于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和阐释艺术。

无论是客观主义的理性分析还是主观主义的理解和解释,也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客观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主观主义理解心智、情感、意义,但这些却也是在特有的客观条件下产生的。客观主义的危险,一是没有考虑这些客观规律的生成环境,二是忽略了实践主体的能动性;主观主义强调了行动者的能动性,但却无法解释个人能动创作过程本身得以产生的缘由及其所遵循的原则。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从相互对立转为相互渗透,社会学出现了一种“多元兼容”的态势。吉登斯(1938-)、哈贝马斯(1929-)、布迪厄(1930-2002)等一批社会科学理论家着力探讨迈向理论综合的道路,尝试社会科学研究的兼容理论取向,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吉登斯在《社会的建构——结构化理论大纲》中系统阐述了一种新的结构化理论,他反对后结构主义对客观主义的批评,也反对片面地用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原则去分析和观察社会。他超越二元对立,用结构二重性重新阐释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的关系,试图弥合一直以来宏观与微观、主观与客观之间的沟壑,其超越与弥合的关键即是提出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行动理论。哈贝马斯提出沟通行动理论,对社会过程中沟通行动、生活世界和系统三者的性质、控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综合理论。布迪厄建构的结构理论中将实践视为结构与行动之间辩证关系的产物,通过实践建立起主观与客观、结构与行动的关联。

nlc202309051640

2.关注实践与过程的舞蹈研究

我们能够看到在迈向理论综合的社会科学领域中,理论家们都不约而同地将关注点聚焦在了实践(包括行动或行为)上。布迪厄认为客观结构独立于行动者的意识和意志,它们能引导和制约行动者的实践或他们的表象;社会科学的对象,既不是个体,也不是群体(作为),而是历史性行动分别在身体中和在事物中的这两种实现方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习性”与“场域”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双向的模糊关系,理解、联系和协调这种关系的就是实践。吉登斯认为原有的结构是行动的基础,人按照自己在行动中不断产生的新要求来调整行为规则和社会制度,行动是结构的前提,也是结构的结果。哈贝马斯提出交往行动模式,行动者从他们自己所理解的生活世界的视野中来实践,同时涉及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事物。可以说实践是客观与主观的结合,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桥梁,是解释结构与能动的突破口,还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互渗透的认识路径。实践并非被客观所决定,也不是自由意志的产物。社会行动者作为个人和身体,建构起社会现实,但行动者并没有建构那些他们在其建构活动中所运用的范畴(结构),实践是社会行动者对这些范畴的主观反应和能动应用。舞蹈即是社会行动者以身体动态的方式实现的一种艺术实践。

作为舞蹈这种以人体为媒介的身体语言表述,其身体动作背后既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也体现出社会群体的集体观念,这些虽然具有一定的本质规律与共性特征,但同时它们还是人们应对不同场景的策略性表达与反应,又都充满了场景化的灵活性和主体创造的能动性,因而很难被归纳到某一规律与共性中。这两种现象都存在于今天的舞蹈中,舞蹈研究需要从这两个向度上进行探讨。今天的舞蹈不仅是模仿的还是即兴的,不仅是表现的还是诉求的,不仅是非理性的也带有理性的因素,但无论怎样,舞蹈是实践的。由此,从实践的艺术理论观出发,能够将这两种研究向度更好地统合在一起,也能够加深对舞蹈的认识与研究。

舞蹈的发生、发展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有密切的关系,已有的舞蹈研究中已經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如舞蹈生态学建立在文化生态学的基础上,把舞蹈置于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分析影响制约舞蹈的诸多因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环境与文化并非是单线性因果关系,并非所有文化特征都是适应环境的,人们怎样理解环境、如何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发展自我越来越受到关注。由此,可以说,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舞蹈实践是与环境互动的过程,舞蹈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路径聚焦在实践上,同时这种实践是人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之所以强调实践过程而非结果,首先在于加入了时空要素,不同时空中的互动是不同的实践;其次在于对实践的认识中关注到了主体能动性,实践充满了场景的灵活性和个性的创造性,由此实践只是过程,而并非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结果。

舞蹈社会学将舞蹈看作人参与社会互动的一种实践活动,既关注实践的主体性,也关注主体实践的范畴(结构),将舞蹈作为人与社会互动的艺术实践,分析与阐述特定时空环境中实践的具体过程。由此,可以说实践、互动、过程是舞蹈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路径。

参考文献:

[1](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陈强,张永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

[2](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李珩,译.张今,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章立明,曾益群,余翠娥.社会科学的新发展: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兼容与贯通[J].广西民族研究,2006(4).

项目来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舞蹈社会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M550639)。

篇4: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666doc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定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26-01

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论与特征

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的侧重点是单位个人组成的社会结构方面,同时也着重于社会的运行与变革研究,所以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社会科学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处处显现,并且对人们的行为和认识社会的价值判断和目标有着很大的影响,但社会生活又处处发生着变化,所以在社会科学理论和社会生活经验两个方面的划分是比较困难的,也很难断定社会科学理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就在于:自然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和表现往往比较直接,人们可以第一时间清楚并直观的了解到,而社会科学体现在社会行动和生活中的作用相对抽象,主要通过抽象的语言和意义表现在人们对待社会的价值态度和规则体系中,勉强可称之为“理论成果”。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人们会普遍低估了社会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和创造的影响的根本原因。如果将社会科学的实践性充分明确与划定,那么人们就会认识到社会科学重要的实践性,从而不会贬低社会科学存在的意义。

1.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一些关于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从而构成一种体系。其中如何选择方法以及其价值和标准规范问题是其核心问题。它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的种种现象以及它的运动规律,这些称为社会客体。社会客体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其主要内容就包含社会发展、社会的本质以及规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社会的机制及其动力等诸多方面。

2.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总体特征大概分为三个:一,以经典实证主义为前提,也就是认为只有系统的有经验的研究才能够获取到知识,在这一点上是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思路保持一致,并且认同社会的发展同样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二,以坚持归纳主义为原则,表明归纳经验是科学知识的基础的这种观点,从过往经验上来证实和通过该经验来预测是科学研究的任务。三,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是萹蓄坚持的原则,认为做科学研究就要遵守相对的研究逻辑,才可以得出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结论,所以及其强调系统逻辑性。除此之外,科学还有一定的规律可寻。虽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经过专家和社会学者经过长期的努力已经日臻完善,但是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完备还有一段距离,因此这还有待我们继续努力。

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别

1.定量研究的哲学基础。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是实证主义从古至今发展的三个阶段,而表现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产物就是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有着这样的前提假定:一、假设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在任何科学中都可适用,并将客观性和精确性作为对科学性的解释。二、假设把教育分为多个能具体观测的变量,一个个变量间有线性或者非线性关系的存在,然后在控制部分变量的情况下就可控制教育现象与活动。三、认为通过研究能够获取到含有普遍规律的客观知识是教育研究工作的目的,然后运用到具体操作中。

2.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由于存在着多种在看待问题的方法上都与实证主义背道而驰,站在实证主义对立面上的哲学流派,而这些哲学流派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还互相存在差别,定性研究就是在这种多种哲学观的影响下产生的。

相比于定量研究而言,定性研究更加讲究看问题的整体性,将对问题的偏见暂时抛开,尊重被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的互动与问题当事人的观点。通过对本体论的研究后更加强调人类的情感与意识,认为情感和意识是支配完成人类活动的基础。从认识论上来说,知识内在规律并不能完全限定知识的发展,更不能仅仅只有理论推导就得出的,应该在结合实践的情况下得出最完善的结论。在价值论上,只有遵循价值理性的推导,才能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联系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都是研究一个问题的方法,随着研究方法的发展,通过运用这两种方法研究,能够是问题研究得更加全面与透彻。从观察的角度打个比方,当在对研究中的一个具体问题不能够明确定论的情况下运用的观察或者半结构观察来发现问题,这就运用的是定性研究。如果是已经有很完善的理论指导下研究的问题,想通过假设来验证而用到观察法时,就运用的是定量研究。

用自然科学掌握的方法来解决由不同个体不同独特文化等多种因素汇集成的这种复杂的教育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就需要用到定量和定性研究法来解决问题,定量研究法的局限性是很明显的。由于定性研究是在对定量研究的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方法,所以运用定性研究方法,一是可以在整体上掌握教育问题,二是能够全面和正确的的研究教育现象,但是定性研究也有其局限性。所以在教育问题上,两种方法单独运用的话都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不同的研究方法间不能够总是处在对立位置,定量与定性研究应该做到互相支撑与补充。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整体轮廓,而定量研究又是定性研究的条件所在,所以我们应该在看待研究方法时,不能够只运用一种方法,应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研究问题,才能够使问题在对立统一方面做到完善的处理。

参考文献:

[1]简春安,社会工作研究方法,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4。

[2]李方,现代教育研究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5: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666doc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重老师,轻学生”观念的改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是从根本上区别于传统的以案定教与以定教的教学理念,也符合时代发展对于教学质量标准的变化。以学定教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文科课程,其包含的内容极为庞杂,包括政治、地理、历史等,对于初中学生人文科学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学好这一门课程是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师,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能否很好地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

一、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过去死板的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由于应试教育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尽管教师们已经认识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重要性,但这样的理念却并不能很好地付诸于实践,最后还是教师成为权威,更多的不是学生独特的思考,而是统一、刻板的答案,学生只顾埋头记下教师所述,缺乏自身独立的思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没有适当的教学方法去实现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二、针对实际教学问题制定的方法策略

(一)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实施的前提和导向,因而要贯彻以学定教的理念,就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探讨设定。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以实际的学情作为参考,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目标的设定,目标不一定要久远,但一定要切实。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的设定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程的安排,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来贯彻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学生进行具体的了解是贯彻以学定教理念的前提,也决定着教学方法的制定方向。以学定教的理念要求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有其自身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其与之前的阶段相比,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维的批判性明显提高,这在促进其学习的同时,也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片面的想法。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可以多掺杂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此外,每一位学生又有其独特性,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设定时要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情况进行内容的安排,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课后的辅导,对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安排课后的加强练习,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够充分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充分运用多种可利用的资源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不仅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学内容的设定要根据学生的真实需要进行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多方面资源的整合利用,使得学生能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学习主动性。

1.多学科的整合。历史与社会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整合与历史与社会有关的相关课程,如在学习与古代有关的历史时,势必会遇到一些古文,这时就需要语文相关知识支持,同时历史中强调人、时、地、事件又能很好地与语文中记叙文写作方法相联系,因而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适当利用语文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学科内容的结合能够让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串联,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灵活掌握,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2.乡土知识的整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对枯燥的书本知识产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设定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立足学生的生活环境,开展贴近生活的教学。历史不同于一般的数学、语文等课程,它是具体的,是真实的,只有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社会对自身的实际生活有很大影响时,他们才能更主动、更热情地去学习、思考、感悟。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就应时时注意乡土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让学生们在了解家乡历史、掌握一些乡土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真实与贴近生活。比如,在讲到《多民族大家庭》一章时,引导学生从自己所在的县、乡出发,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少数民族的情况,将书上的知识转为为自己的感受、体验,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3.多种教学手段的整合。如今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单纯书本内容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如课外阅读材料、报纸、影像资料、历史文物等。除此之外,多媒体的应用、户外教学的开展也适合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相关的图片、影像资料等,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四)活跃课堂氛围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而课堂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沉闷的课堂会使得知识也显得乏味。学生对沉闷的课堂很难产生好感,他们需要的是生动活泼、能够激起求知欲的课堂,因此活跃的课堂更加适合历史教学。因而教师应学会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通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思考。

教学是一个不断探讨、不断完善的过程,并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策略,重要的是教师将“以学定教”的观念牢记心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求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国裕.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J].山西教育(综合版),2006(01).

2.李希说.新课程历史与社会课学习效率的调查与分析[J]. 新课程(教师版) ,2007(01).

篇6: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666doc

【关键词】学前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情感沟通能力;培养方法

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一些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前教育工作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后期发展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前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当综合幼儿学前教育情况来看,幼儿教师并没有高度重视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少之又少,未给学生营造情感沟通、社会交往的空间,导致幼儿健康发展受到一定影响。所以,探究学前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方法,加强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一、培养学前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和支持素质教育推行的情况下,学前幼儿教育的有效开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尤其是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这对幼儿以后全面发展有很大帮助。一些心理学家对幼儿的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研究,表明学前幼儿阶段发展特点,与社会交往、情感沟通情况有很大关系。幼儿教师应当在学前教育中,注意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进行培养,即通过开展丰富的、多样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积极与幼儿交流,逐步培养幼儿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同时让幼儿对自身产生认同感、安全感、信赖感,这不仅利于以后教学工作顺畅、合理的开展,还能帮助幼儿塑造良好的品质,为推动幼儿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鼓励幼儿与幼儿之间沟通、交流,促使幼儿之间和谐相处,建立深厚的友谊,使幼儿之间在以后学习生活中相互帮助、相互协作,推动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在学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幼儿教师还应当采用相互的教学模式,提升幼儿的主体地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充分发挥主动性,主动参与学习、参与讨论、参与交往等,使自身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如此幼儿将更加自信的、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逐步提升自身整体水平。所以,学前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培养学前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建议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可以说学前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注意强化以下几方面。

(1)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在自我意识领域的发展包含着独立性的发展,即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是谁以及自己能够做什么。而有信心的幼儿,则会对面临的任何事情,都有信心迎接挑战,努力解决问题。那么,有信心的幼儿,在同成人、同伙伴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会积极表现自己,不畏惧,勇于表现自己。所以,为了更好的培养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巧妙的运用教学方法,鼓励和激励幼儿,使幼儿的自信心不断增长。例如,在幼儿教师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木屐搭建游戏,锻炼幼儿智力和交通能力。教师将幼儿分成几组,要求幼儿之间讨论搭建成什么,如房子、机器人等。在幼儿用木屐进行搭建房子、机器人等过程中,幼儿教师适时的鼓励幼儿、激励幼儿,可以激发幼儿的好胜心和自信心,使其更努力的搭建木屐,这对于培养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交流有很大帮助。

(2)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任社会角色,使其在未来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注意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而要想使幼儿的交往能力能够增强,需要在学前教学中采用游戏式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授幼儿知识。与此同时,还要组织幼儿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为幼儿创造更多交流、沟通的机会,使幼儿与成人沟通、交流,完成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交际活动。例如,某幼儿教师组织幼儿开展“棒棒糖换一根烟”的实践活动,在具体进行实践活动之前,幼儿教师讲述吸烟的危害,让幼儿形成吸烟有害健康的意识。在小范围内组织幼儿用一根棒棒糖换抽烟人士手中的一根烟,培养幼儿交往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公益活动。

三、结束语

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从学前教育开始就积极、正面的培养幼儿,有利于幼儿全面的发展,逐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能力之一,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交际能力等,对于提升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军锋.试论学前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5(6):260-260.

[2]余胜美.论幼儿的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2):27-29.

[3]周秀琴.城乡小班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现状与教育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0(8):43-46.

上一篇:会计专业的发展趋势下一篇:某某社区妇代会关于推进新型社区建设方面的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