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几种常见鹅病的鉴别诊断

2024-05-14

农村几种常见鹅病的鉴别诊断(精选6篇)

篇1:农村几种常见鹅病的鉴别诊断

农村几种常见鹅病的鉴别诊断

多年来,由于鹅的生长速度快,疾病少,易管理,除了育雏期外,饲料以草为主.因此,养鹅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的农村致富项目.据调查,随着农村养鹅规模的`逐渐扩大,养鹅环境受到污染,鹅病时有流行.因此,防治鹅病成了保障养鹅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农村常见的鹅病主要有小鹅瘟、鹅鸭瘟、鹅禽流感、禽霍乱和球虫病等.

作 者:苏显锋 李金岭 石维 张守红 左晓强 作者单位:苏显锋,石维,张守红,左晓强(黑龙江省双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黑龙江双城,150100)

李金岭(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黑龙江双城,150111)

刊 名:养殖与饲料英文刊名:ANIMALS BREEDING AND FEED年,卷(期):“”(2)分类号:S8关键词:

篇2:几种常见牛腹泻病的鉴别诊断

1 细菌性腹泻疾病

1.1 犊牛大肠杆菌性下痢

病原主要为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 牛发病主要为2周龄以内, 特别是3日龄, 发病率较高, 发病牛体温不高, 排灰白色粥样下痢便, 经一段时间后呈现水样, 粪便中混有泡沫或者血凝块, 有酸臭味。解剖后可见真胃、小肠和直肠黏膜充血、出血等卡他性炎症性变化, 肝脏和肾脏有时出血。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可以初步诊断, 确诊需要病原学诊断, 每克小肠内容物检出106相应大肠杆菌, 或者每克大肠粪便检出108相应大肠杆菌, 可以怀疑本病。治疗可以进行药敏试验, 选择敏感性较高的药物。

1.2 犊牛沙门氏菌病

病原为多种血清型沙门氏菌, 主要发生于6月龄以内, 特别是4周龄感染后表现严重的腹泻、死亡率较高, 发病率较高, 病牛体温升高, 排恶臭的黄色下痢便、黏液、血液便, 时而表现肺炎症状, 急性病例数日死亡于败血症, 慢性病例有时出现关节肿胀或者神经症状。解剖可见可视黏膜出血, 脾脏充血肿大, 肝脏、肾脏坏死灶, 肺脏心叶肝变, 关节肿胀可见胶样液体。治疗一般可以选择丁胺卡钠霉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磺胺嘧啶等, 或者依据药敏试验。

1.3 副结核病

病原为牛副结核分枝杆菌, 主要发生于4~6月龄犊牛, 其他日龄牛发病症状轻微, 发病率较低。发病主要表现为顽固性的间歇性的腹泻、消瘦, 下颌水肿, 身体消瘦。解剖可见空肠、回肠和结肠前段的肠壁增厚3~30倍并形成皱褶, 这是特征性病变。可以根据顽固性腹泻和弯曲皱褶诊断, 确诊需要特殊培养基或者PCR鉴定。没有敏感性的药物, 药物只能采取缓解, 平时应注意预防。

1.4 牛空肠弯曲菌病

病原为空肠弯曲菌, 不同日龄牛都可以发病, 有明显的冬季发病特点, 又称为冬痢, 发病率较低。主要表现为体温正常, 排水样粪便, 粪便棕色带有血液, 恶臭, 奶牛产奶量急速下降, 治愈较快。解剖可见胃肠黏膜出现肿胀、充血、出血等急性卡他性胃肠炎。根据流行特点, 冬季大小牛都发病, 呈地方流行, 粪便呈棕色、血色可做出初步诊断, 确诊可以进行特殊培养基分离鉴定。

2 病毒性腹泻疾病

2.1 牛病毒性腹泻

又称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表现为整个消化道黏膜坏死、糜烂或者溃疡, 无季节性以6~18月龄更易感, 其他月龄也发, 发病率高, 病死率高。主要是水样腹泻, 内含黏液、纤维素絮状血液, 眼鼻黏液性分泌物、流涎增多, 呼出恶臭气体, 有的跛行, 妊娠母牛流产。解剖可见消化道黏膜充血、出血、糜烂或者溃疡。特征性病变为食道黏膜有大小和形状不等的直线排列的糜烂, 蹄部糜烂或者坏死。诊断主要是消化道黏膜坏死、糜烂、溃疡等症状, 确诊需要进行PCR诊断。无特效治疗方案, 主要依靠对症治疗。

2.2 牛轮状病毒病

病原为轮状病毒, 主要发生于1周以内的新生犊牛, 发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排黄白绿色粪便, 有时带有黏液和血液, 腹泻延长时脱水明显。剖检可见小肠黏膜条状或者弥漫性出血, 肠壁菲薄、半透明, 小肠绒毛萎缩, 肠道内容物灰黄色,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可以初步诊断, 确诊需要电子显微镜观察轮状病毒粒子, 或者人用试剂盒检测。治疗需要对症治疗。

2.3 牛冠状病毒病

病原即为冠状病毒, 犊牛和成年牛都发生, 主要为3月龄以内,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 发病率较低。表现为排水样粪便或者血样粪便, 奶牛产奶量下降, 个别伴有肺炎症状, 犊牛死亡率较高, 成年牛群发病但致病力较低, 对症治疗可痊愈。解剖可见小肠黏膜条状出血或者弥漫性出血, 肠壁菲薄半透明, 小肠绒毛萎缩, 肠道内容物灰黄色。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可以初步诊断, 确诊需要进行PCR诊断。治疗无特效药物, 一般采用对症治疗。

3 饲料环境因素

3.1 胃肠炎

病因为饲料品质不良、单一, 或者其他疾病伴发。主要表现为水样粪便、粥样稀便, 脱水明显, 体温升高, 病情和症状较重。解剖可见肠道内容物恶臭, 混有黏液、浓汁或者血液, 肠道黏膜坏死。诊断要结合饲料品种、质量等原因综合诊断。治疗采取消炎、补液、解毒和对症治疗, 一般预后良好。

3.2 饲料霉变

病因为采食了过多的霉变饲料。表现为瘤胃积食, 或者前胃弛缓, 间歇性腹泻, 并且混有血液以及黏液。剖检可见胃肠黏膜出血、充血、肿大, 肝脏充血。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结合饲料霉变的历史, 生前很难诊断, 确诊需要进行病料霉菌的分离培养。治疗需要综合治疗, 关键在于预防。

3.3 瘤胃酸中毒

主要原因是谷物性饲料供给过多, 表现为全身症状较重, 体温降低, 脱水明显, 循环障碍明显, 腹泻和腹胀, 自体中毒。剖检可见瘤胃和网胃中充满了酸臭的细软的内容物, 肝脏肿大质地脆弱, 心内膜、外膜出血。诊断根据过食碳水化合物的历史, 瘤胃PH值5.0以下可以确诊。治疗主要纠正酸中毒。

3.4 真胃溃疡

主要原因是饲料管理不当, 饲喂方法不适。临床表现为黏膜苍白, 腹痛, 脉搏较快而弱, 心音亢奋贫血。剖检可见幽门以及胃底黏膜皱襞上有糜烂、溃疡斑点, 胃内有血液或者血凝块。诊断比较困难, 确诊主要依靠剖检胃的病例变化。治疗采取抗酸止酵、消炎止血。

3.5 中毒

病因多为饲料中有钼、砷等有毒元素, 或者采食有机磷等农药引起的中毒。临床可见有水样腹泻、脱水, 皮肤发红, 贫血, 流涎、腹痛、呼吸困难、眼球震颤, 瞳孔变小。剖检可见胃肠内容物稀薄如水, 黏膜充血、出血, 肺脏瘀血水肿, 心内膜点状出血。诊断可根据吃食有毒饲料的历史, 确诊需要实验室检测。治疗采用促进排泄、使用特效解毒药物。

3.6 天气变化

主要病因是季节交替, 天气突然变化, 阴雨天或者寒流来袭, 造成身体机能下降, 采食冰冷的饲料或饮水, 同时继发其他细菌性或者病毒性腹泻更加加重病情, 也给诊断带来了困难。

篇3:猪痢疾与几种腹泻病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猪痢疾;血痢;密螺旋体;腹泻;鉴别;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1-0094-01

猪痢疾(Swine dysentery,SD)又叫猪血痢,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主要临诊症状为严重的黏液性出血性下痢,急性型以出血性下痢为主,亚急性和慢性以黏液性腹泻为主,其他畜禽对该病没有易感性。剖检病理特征为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及坏死性炎症。20世纪初美国最先发现猪痢疾,目前该病在全世界范围都有存在,我国的大部分省、市也有发现。猪痢疾若侵入猪群则根除难度较大,不但会对养猪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对行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为了对该病进行深入的探析,笔者就猪痢疾和其他几种常见腹泻病的鉴别诊断进行简单介绍。

1 猪痢疾

猪痢疾的病原是螺旋体科短螺旋体属的猪痢疾短螺旋体。该病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品种的猪都具有感染性,而断奶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架子猪最易感染,其中8周龄左右的猪发病率最高,约为85%。该病的流行较缓慢,持续周期较长,季节对该病的发病率没有显著影响。

主要症状是下痢,排黄褐色、灰色稀粪,并带有黏液及血液。若病情严重则粪便为血胨样,并混合大量的黏液血块。病猪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饮水量增加、行走摇摆、被毛粗乱且无光泽、消瘦,发病后期出现排粪失禁、肛门周围及尾根部常附着大量稀粪,无法站立,最终衰弱而亡。病猪的体温通常正常,仅有一小部分会达到40 ℃及以上。病变一般出现在大肠,小肠及小肠淋巴结不受侵害。肠道内存在多量的黏液及坏死组织,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汁。通常结肠袢顶部的病变比其他区域更为显著,一般能够发现大量的猪痢疾短螺旋体。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胃底黏膜充血,小肠及肝、脾等脏器无明显的病变,上述特征是区别于其他腹泻的主要指标。

2 猪传染性胃肠炎

导致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原是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季节对该病的影响显著,冬季多发。潜伏期较短(18~72h),是该病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仔猪表现为突发性的呕吐,随之出现频繁且剧烈水样的腹泻,粪便呈黄色、绿色或灰色,腥臭,一般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病猪饮水量极大,且会出现脱水现象,消瘦,日龄越小其死亡率越高。剖检特征为尸体脱水显著、体表被粪便污染,常见的病变区域为胃及小肠,胃内有大量未消化的乳凝块,胃底黏膜存在明显的充血,小肠内存在大量的黄绿色或灰白色液体,并混合泡沫及未消化的乳凝块。小肠壁变薄、缺乏弹性,从而使得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态,淋巴结严重肿胀、肠系膜血管充血并明显扩张。取空肠内容物于玻璃平皿内铺平,加适量生理盐水,采用低倍显微镜进行观察,发现空肠绒毛明显缩短。

上述情况可作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重要病理诊断标准。

3 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该病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疾病,发病受季节的影响明显,一般发生在冬季。

常见的症状为呕吐、排水样便及脱水等。发病初期,病猪排便为黄色黏稠状,随后逐渐呈水样腹泻,粪便内含有黄白色的乳凝块,病情严重者表现为脱水、四肢僵直,体温通常无异常,少数病猪体温可能偏高,通常不会超过40.5 ℃。病猪精神萎靡、厌食、瘦弱,临床症状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度较高。区别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是剖检症状只有小肠肠管臌胀及扩张,内有大量的黄色液体,肠壁薄、肠系膜充血及肠系膜淋巴结严重水肿等。

4 猪轮状病毒病

猪轮状病毒病的病原是轮状病毒。该病临床上以腹泻为诊断标准。通常成年猪为隐性感染,晚冬和早春是该病的高发期。该病传播速度快,猪群吃食后会出现呕吐和腹泻,病猪粪便一般为黄色、灰色或暗黑色水样及糊状物。仔猪发生该病的概率通常为70%左右,而病死率则不超过10%。

5 仔猪副伤寒

导致仔猪副伤寒的病原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及猪副伤寒沙门氏菌,主要的发病群体为2~4个月龄的仔猪。肠炎及持续性下痢是其主要的诊断标准,慢性坏死性肠炎及急性败血症是其主要病理变化,小部分表现为干酪性及卡他性肺炎。临床症状和猪传染性胃肠炎极为相似。

篇4:几种常见猪病的鉴别诊断及防治

1 几种猪病的鉴别诊断

1.1 猪瘟

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很高的疾病, 具有急性、热性的特点, 不受品种、性别和年龄限制均可感染, 且死亡率高。

1.2 猪丹毒

红斑丹毒丝菌是引发这种疾病的病毒之一, 急性呈败血症是主要症状, 有的还会出现亚急性的疹块。雨季是发病的高峰期, 秋冬季节开始减少, 一般猪长到3~6 个月时受猪丹毒侵袭最为频繁。不仅病猪可以传染猪丹毒, 即使是健康的种猪, 只要是带有猪丹毒病毒也可以随时传染给其他的猪。

1.3 仔猪副伤寒

沙门氏菌是引发仔猪副伤寒的罪魁祸首, 主要症状表现是败血症和腹泻症状。小猪是这种疾病的主要传染对象, 并且在雨季发病率很高, 如果气温不稳定, 时冷时热的情况下, 仔猪副伤寒的发病率也会提高, 但是仔猪副伤寒病毒的传播速度, 传播范围都比较小, 环境卫生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容易引起疾病的发生。

1.4 猪链球菌病

小猪是这类疾病的高危群体, 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是极高的, 哺乳期间的猪一旦患有这种病, 死亡率一般都会在半数以上, 成年的猪不是很容易染上猪链球菌病。虽然这类疾病不是季节性的, 但是春秋两季却是比其他季节感染病毒的几率要高一些, 而且猪链球菌病地区性发病特征比较明显。

1.5 猪弓形虫病

弓浆虫病是这类疾病的另一个名字, 因为龚地弓形虫是引发这种疾病的病原体, 它不仅感染猪, 人也会被感染, 猪、猫和羊最易感猪弓形虫病可以通过猪羊等的粪便传播, 也可以经过呼吸道传播。

2 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是防治猪病传染的几种措施。坚持自繁自养, 定期检疫和消毒是疾病防御不可或缺的步骤。

2.1 猪瘟

提高猪群的免疫能力是防治猪瘟最根本的措施, 避免带病的猪进入养殖场, 定期对猪群接种疫苗。确保养殖场内环境卫生, 通过消毒、通风等措施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如果发现病情, 养殖人员要及时给传染病毒的猪注射抗体, 从而降低其他猪的染病率, 此外, 高免血清是近于全能的药物, 一般在没有合适的治疗药物时会用到。

2.2 猪丹毒

猪丹毒弱毒菌苗、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是应对这种疾病的常用疫苗, 除此之外还有二联和三联苗。这是种传染率很高的病毒, 因此猪群中一旦出现病猪, 就应该尽快隔离。患病的猪在一天半之内治疗痊愈的几率比较高, 青霉素是对猪丹毒最有效地药物, 其次土霉素和金霉素的效果也很好。

2.3 仔猪副伤寒

合理用药是疾病防御的关键, 仔猪副伤寒菌苗是防治这种疾病的最常用药。除了用药外还有一些辅助治疗的方法, 比如把大蒜捣成泥状, 给猪服用3次/d, 或是在猪饲料中加入定量的金霉素, 3~5 周内可以减少发病率。值得注意的是, 病死的猪要尽快清理干净, 避免食用后引起中毒。

2.4 链球菌病

隔离病猪、尽快治疗、淘汰染病母猪, 是预防链球菌病的常见措施。另外还要严格处理被病毒污染了的工具, 彻底清除病原体。如果给小猪结扎脐带, 用具要处理干净, 避免传染病毒。还可以在饲料中掺加四环素, 坚持1.5 个月左右,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病毒的感染。抗生素是治疗脑膜炎、败血症等的特效药, 这类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如果患有淋巴结肿胀, 则要在肿胀成熟后将其切开, 把脓汁排出进行消毒。

2.5 弓形虫病

针对这种疾病, 主要是要通过灭鼠、灭猫来预防。饲养员也要注意尽量少接触猫狗, 以免被它们的粪便污染, 进而传播弓形虫病毒。螺旋霉素是治疗弓形虫病的首选药物, 治疗效果最佳。磺胺类药物也是治疗这种疾病的主要药物, 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如果加上抗菌增效剂来辅助治疗, 对提高弓形虫病的治疗会更好。

关键词:猪病,诊断,防治

参考文献

[1]姚术军.几种常见猪病的诊断及防治.农民致富之友[J].201, 3:205.

篇5:几种常见幼禽病的防治

1禽白痢

是由禽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幼禽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白色下痢为主要特征,发病率、死亡率较高,是严重影响雏禽成活率的原因之一,常造成雏禽大批死亡或生长缓慢。

1.1临床症状病雏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废绝,畏寒震颤,羽毛松乱,嗜睡、翅下垂;跗关节肿胀;多数病雏表现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在排便时发出短促的叫声,在肛门周围粘有白色或棕绿色的排泄物。

1.2剖检症状病死雏肝脏和脾脏肿大,外观呈土黄色,有斑状或条纹状出血,或灰白、淡黄色小坏死点;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充血;卵黄吸收缓慢或不吸收,有的卵黄呈干酪样或奶油状;肺组织有形态不一的结节,呈灰白色或暗红色;心肌、盲肠、肌胃有时有小的坏死结节。

1.3防治要点(1)抓好种禽检疫,每隔2~4周检疫1次,淘汰带菌禽,建立无白痢健康禽群。(2)每次孵化前后,都应对孵化器、蛋盘、出雏器、出雏盘等用具进行彻底消毒,及时清除死胚、破蛋等污物;孵化室内经常保持清洁卫生;对种蛋用14ml/m3甲醛,加入高锰酸钾7g,熏蒸20~30min进行消毒。(3)加强育雏期的饲养管理。进雏前对育雏舍墙壁、地面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再用甲醛熏蒸;进雏后要注意通风换气,避免拥挤,勤换垫料,及时清除粪便,定期消毒;育雏期坚持带禽消毒,并用0.01%高锰酸钾饮水1~2d。育雏室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要新鲜;饲喂全价料,保证饮水充足。若发现病雏,要迅速隔离消毒并治疗。(4)药物防治:氨基糖苷类、多肽类、四环素类及合成抗菌药磺胺类对本病都有防治和治疗作用。

2禽法氏囊病

本病是由传染性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自然感染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禽,3~6周龄最易感。本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黏膜感染。该病常与大肠杆菌、新城疫、支原体混合感染,从而增加死亡率。自1988年发现并确诊首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以来,该病的发生从来没有间断,给养禽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1临床症状潜伏期2~3d,禽群常突然发病,采食量下降,腹泻,排出米汤样稀白粪便或白色、黄色、绿色水样稀便;病禽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羽毛松乱,腹泻厌食,最后因过度脱水,极度衰竭而死。通常在感染后第3天出现死亡,5~7d达到高峰,以后很快平息,表现为尖峰死亡和迅速康复的曲线。

2.2剖检变化病禽脱水,肌肉发干、淤血,胸肌、大腿外侧有时可见点状、条状出血;法氏囊肿大2~3倍,有胶冻样物附着,充血或质地较硬,色苍白,剪开后可见黏膜出血、坏死,囊内有灰白色或血色分泌物,严重时法氏囊出血呈紫葡萄样,后期法氏囊萎缩;肝胀呈条纹状,土黄色;肾脏苍白、肿大,有尿酸盐沉积,严重时呈“花斑肾”;输尿管苍白、肿大、变粗;少数病例可见到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条纹状出血。

2.3防治措施(1)改善饲养管理环境:提高育雏舍温度3~5℃(特别是冬春季);彻底消毒和严格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消毒工作要贯穿孵化、育雏的全程;育雏期最好采取封闭育雏,以防通过饲料、用具、饲养人员将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传入禽舍。(2)对发病禽群进行紧急防治。在发病早期用高免蛋黄液进行全群注射,可迅速控制疫情;同时提高禽舍温度,降低病禽群饲料中的蛋白含量,提高维生素的含量,供给充足饮水,并在饮水中添加口服补液盐;如发现有继发性传染病,应及时有针对性地采用药物治疗,以减少损失。

3禽球虫病

禽球虫病是艾美耳属的多种球虫寄生在禽小肠或盲肠黏膜内繁殖而引起肠道组织损伤、出血导致患禽的一种常见原虫病,其中寄生在盲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的柔嫩艾美耳球虫的致病力强,主要侵害3~5周龄的雏禽,又称盲肠球虫;另一种是侵害小肠黏膜的毒害艾美白球虫,又称做小肠型球虫。本病是危害养禽生产的一种重要寄生虫病。

3.1临床症状病禽表现精神不振,羽毛蓬松,缩头呆立,食欲废绝,冠及可视黏膜苍白;排出带血的稀便,重者排血便。血便如果是鲜红色则有可能感染了小肠球虫,暗红色则可能感染了盲肠球虫。部分病禽表现运动失调。地面平养禽一般在10~30日龄为常发日龄,此病在饲养密度大、垫料卫生差、维生素缺乏、有其它疾病感染的场发生更严重。

3.2剖检变化患盲肠球虫的禽,剖检可见两侧盲肠明显肿胀,肠腔内充满大量血液,内含坏死脱落的黏膜,病程稍长的有暗红色干酪样物。患小肠球虫的病死禽,卵黄蒂前后的肠管高度膨胀,浆膜面有大量白色斑点和出血斑。肠壁增厚,肠黏膜高度肿胀,肠腔中充盈黏液及纤维素絮状物和环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常见艾美尔球虫属的致病性较严重的球虫的致害特征如下:(1)E.tenella:主要侵害盲肠,肉眼可见严重出血肿胀,内含凝固血块;(2)E.necatrix:主要侵害小肠中段,肉眼可见浆膜有出血点,肠壁增厚,有血便;(3)E.brunetti:主要侵害小肠后段,肉眼可见肠壁变厚、坏死,黏膜坏死,有血丝;(4)E.maxima:主要侵害小肠中段,可致肠壁变厚、坏死,黏膜坏死,有血丝肉;(5)E.acervulina:主要侵害小肠前段,肉眼可见水便,肠无弹性,有奶酪状出血。

3.3防治(1)搞好环境卫生,处理好粪便。地面饲养的雏禽,特别是肉禽要不断更换垫料,保持地面或垫草干燥。避免卵囊在禽舍发育。(2)人员进出要消毒、清洗。(3)定期清洗禽舍,更换垫料,保持通风干燥。(4)预防与治疗:预防球虫效果较好又较便宜的药物有地克珠利溶液、马杜拉霉素、克球粉、敌菌净等。治疗球虫效果较好的有氨丙啉、磺胺喹恶林钠等。

4小鹅瘟

小鹅瘟是初生雏鹅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全年均有发生,但多发生于冬末春初,主要侵害3~20日龄的雏鹅。.鹅群发病呈暴发流行,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死亡率。

4.1临诊症状病鹅精神萎顿、食欲废绝、下痢,有时有神经症状。根据病程的长短不同,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三种。(1)最急性型:最急性型多发生于3~10日龄的雏鹅,通常未见任何症状,发生败血症而突然死亡,或发病数小时后就倒地死亡,该病传播迅速,数日内即可传播全群。(2)急性型:多发生于15日龄左右的雏鹅,患病雏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松乱,缩头呆立,离群独处,不愿走动,行动缓慢;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沾污鼻孔周围,病鹅频频摇头;饮水量增加,逐渐出现稀泻,排灰白色或灰黄色水样稀粪,带有气泡或有纤维状碎片,肛门周围绒毛被沾污;喙端和蹼色变暗;个别患病雏鹅临死前出现颈部扭转或抽搐、瘫痪等神经症状。病程一般为2~3d,随患病雏鹅日龄增大而转为亚急性型。(3)亚急性型:通常发生于流行的末期或20日龄以上的雏鹅,其症状轻微,主要以行动迟缓,走动摇摆,稀泻,采食量减少,精神状态差为特征。病程一般4~7d。有极少数病鹅可以自愈,但雏鹅吃料不正常,生长发育受阻,成为“僵鹅”。

4.2剖检变化主要病变在消化道,尤其是小肠部分。死于最急性的病鹅,十二指肠黏膜充血,呈弥漫红色,外表附着大量粘液;病程2日以上、日龄在10日以上的病鹅,肝脏肿大,呈深紫红色或黄红色,胆囊极度胀满,充斥暗绿色胆汁;脾脏和胰腺充血,偶见有灰白色坏死点;气囊膜浑浊;心脏松弛,有些可见心包炎;肠道常发生特征性病变,在小肠的中、下段极度膨大,体积比正常的肠段增大2~3倍,质地坚实似香肠。剪开可见肠腔充塞有淡黄色、凝固的栓状物,将肠道完全梗塞;部分病鹅的肠腔中充斥粘稠内容物,肠黏膜充血发红,表现为急性卡他性肠炎。

4.3防治(1)严格检疫工作,防止病原传入。严禁从疫区购买种蛋、种鹅、雏鹅,最好是自孵自养;确需引进,应从非疫区购买,并进行严格检疫,经隔离饲养20~30d检验无病后,方可混群;严禁去疫区放牧。(2)做好孵化室和种蛋的消毒工作。本病主要通过孵化室传播,必须严格把好这个关口。孵化用的种蛋应来自经小鹅瘟免疫的鹅。孵化用的一切设备、用具,在每次使用前后都必须进行彻底消毒,消毒可采用福尔马林熏蒸法;收孵的种蛋消毒也可采用福尔马林熏蒸法消毒。如发现出壳后的雏鹅发病,应立即停止孵化,进行全面消毒。(3)在疫区,应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合理的小鹅瘟免疫程序。(4)鹅群一旦发病,应及早逐只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同时使用抗生素药物以防止继发其它疾病。对全群实施病健分群,隔离观察饲养;彻底清除鹅舍内的粪便和污物,饲槽、饮水器用0.1%高锰酸钾浸泡、洗刷、日晒。网具清洗日晒后,放入舍内熏蒸消毒。对无治愈希望的病雏,应集中淘汰,尸体应焚烧或深埋,不准到处乱丢。

5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和肝脏肿大、表面呈斑点状出血为特征。主要侵害6周龄以内雏鸭,尤以2~21日龄的雏鸭最为易感。不同日龄的雏鸭发病后,死亡率有所不同,有的高达95%,有的低于15%。耐过的鸭成为僵鸭,生长和发育受到阻碍。

5.1临床症状病鸭精神萎靡、缩颈弓背、站立不稳,离群,闭眼,嗜眠,部分有眼结膜炎。发病几小时后即出现神经症状,发生全身性抽搐,运动失调,角弓反张,两脚呈痉挛性运动。通常在出现神经症状后的几小时内死亡,少数病鸭死前排黄白色或绿色稀粪。

5.2病理变化剖检可见肝脏肿大,质脆,呈土黄色、褐黄色、黄白色,表面有大小不一的深紫色出血点,斑状条纹或坏死病灶;胆囊肿大,胆汁稀薄;脾脏、肾脏不同程度肿大、充血、出血,脑充血、水肿,其他器官无明显变化。

篇6:几种常见羊病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常见羊病,治疗方法,预防对策

养羊受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但羊病的危害是最严重的。羊病可分三类,即普通病、寄生虫病和传染病。针对常见的羊病进行研究,并采取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 常见羊病的发病原因

1.1 普通病的发病原因

羊病的普通疾病主要包括三类,即内科、外科和产科。羊群的普通病主要是由于羊群的日常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导致羊群营养不良或者代谢无规律。在普通病中,以内科疾病的发病较为频繁,比如,当羊患有胃肠疾病时,就会出现腹泻的症状,而且精神状态也会下降。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就会导致整个的羊群受到感染。

1.2 寄生虫病的发病原因

羊的身上会长有寄生虫,螨虫是羊皮肤上最为常见的,部分羊的内脏器官也会长蛔虫。一旦羊感染上这些疾病,就会导致食欲不振而引发营养不良,甚至会因此而造成器官损坏。羊群产生这种疾病的原因是由于羊圈潮湿而引发的,而且这些疾病不容易被发现,因此,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1.3 传染病的发病原因

传染病是危害最严重的,如果治疗不及时,疾病就会快速蔓延。传染类疾病的根源是所滋生的细菌以及各种病原体所造成的,突发性强,而且蔓延的速度快,疾病发生的范围也很大。传染类疾病的危害是其他两种类型的疾病所无法比拟的。为了避免传染类疾病在羊病中发作,就要做好预防措施,并注重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2 羊病的预防治疗措施

要降低羊病的发生几率,强化羊群的养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羊病预防工作工作非常重要。

2.1 高度重视羊群养殖环境的管理

要预防羊群不会生病,生长环境的管理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羊群养殖中,包括养殖环境的清洁度、羊群的日常饮食以及羊病的控制措施等等,对羊病的预防至关重要。所以,羊群的养殖户在进行羊群养殖的时候,要做好羊圈的日常管理工作。首先,羊圈要注意选择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位置。羊圈在投入使用之前,要做好消毒工作,且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定期清理,以确保羊群在清洁卫生多方环境中生长。其次,在羊群饮食的选择上,要确保所选择的青草类食物没有遭到污染,羊圈中的垃圾要清理干净,避免外面的垃圾进入到羊圈中,特别是肉类不可以混入到羊群的饮食中,以避免饮食污染而导致疾病。关于羊病的控制,要按照兽医的指导,针对羊病要科学用药,同时还要注意定期地给羊群打各种疾病疫苗。

2.2 羊圈的日常消毒要规范

羊圈的日常消毒是预防羊病的重要措施。在对羊群中患有疾病的羊进行扑杀后,要将所使用的各种工具以及物品做好消毒处理,包括扑杀的场地也要彻底消毒,以避免病菌传播给其他的羊。在消毒的过程中,可以选用常规的消毒药物对各种遭到污染的工具进行消毒,比如,聚维酮碘就是比较有效的消毒药物,戊二醛也具有良好的消毒效果。消毒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将消毒药均匀地喷洒在需要消毒的工具、场地以及各种物品上。通常平均每年都要定期对羊圈消毒2~3次,如果是在羊病的疫情高发期,则需要每天都对羊圈执行消毒。

如果对羊病进行常规消毒,则要根据消毒需要选择不同的药物或者消毒方式。比如,对羊圈进行常规消毒,可以使用生石灰、草木灰、百毒杀、漂白粉以及苯酚等等,具体操作中,生石灰通常都是配成10%石灰乳就可以使用了;草木灰的使用是取30%的草木灰加水煮沸,经过过滤后将上清液提出;漂白粉可以撒粉末,也可以配置成浓度5%溶液对需要消毒的场地进行消毒处理。苯酚是用水调和成为1%水溶液可以对羊圈进行消毒。百毒杀等一些消毒剂,在使用之前要认真阅读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中的操作进行消毒操作。如果要对羊的皮肤进行消毒,可以使用的药物包括碘酊、酒精以及新洁尔灭等等,药物的配置上,碘酊配置浓度为2%~4%的溶液、酒精要配置浓度为70%~75%的消毒溶液、新洁尔要配制浓度为0.01%~0.05%的消毒溶液,这些配制好的溶液可以对羊的皮肤进行消毒。对羊的身体创伤进行消毒,可以在兽医的指导下使用创伤消毒药,如高锰酸钾、龙胆紫以及过氧化氢等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成溶液后,都可用于消毒。高锰酸钾是常用的消毒溶液,将其配置浓度为0.1%~05%的溶液;龙胆紫的配置,则需要加一些结晶紫以及甲紫等等,配置成浓度为1%~3%的溶液。这些药物都可以对创伤进行冲洗,用于对伤口消毒,也可以用于治疗皮肤湿疹。

参考文献

[1]郭亚利,等.羊疾病发生的原因与预防及几种常发羊病的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01):119-120.

[2]卢广新.浅谈常见羊病的发病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6(03):114-115.

上一篇:《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第91号令,1991年)下一篇:西南地区高校高级职称教师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