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牛病的治疗方法

2024-06-23

常见牛病的治疗方法(精选三篇)

常见牛病的治疗方法 篇1

1.1 发病症状

发病牛犊精神不振、食欲减退, 严重的甚至绝食。背部毛色发暗且粗糙, 腹部紧缩。肛门周围有粪便附着、结痂。半月龄以内的犊牛, 粪中带血, 呈柠檬色;1月龄以内犊牛, 粪便呈灰白色、水样、腥臭, 混有绿豆粒大或絮片状乳块, 有时粪便呈黄绿色;1月龄以上的犊牛, 粪便呈血汤样, 暗红色或暗绿色、黑褐色, 稀粪便内含有较硬的干粪。

1.2 治疗方法

为预防该病的发生, 犊牛初生后立即喂初乳, 第1次喂初乳前最好按1 kg体质量喂氯霉素0.01 g。犊牛的牛舍要温暖、干燥, 防止犊牛受寒感冒。犊牛接触的用具需要经常冲洗, 定期消毒。发病后以抗菌消炎为主, 氯霉素1 kg体质量10~30 mg, 每天2次肌肉注射。为防止脱水, 可饮用生理盐水500 m L, 每天4~6次。一般也常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溶液, 每次300~500 m L, 每天两三次静脉滴注。为恢复胃肠功能, 需服用助消化的药 (含糖胃蛋白酶6 g, 乳酶生6 g, 葡萄糖粉30 g, 制成舔剂, 每天分3次内服) 。

2 牛消化道线虫病

2.1 发病症状

本病是由寄生于牛消化道的线虫引起的, 如捻转血矛线虫、指形长刺线虫、细颈线虫、毛圆线虫等。患消化道线虫的病牛消瘦、食欲减退, 贫血, 黏膜苍白, 胃肠炎, 下痢, 被毛粗乱, 生长发育缓慢。

2.2 治疗方法

注意牛场环境卫生, 对病牛粪便要堆积发酵, 以杀死虫卵。每年进行2次普遍驱虫。可任选一种下述药物, 一次口服:左咪唑1 kg体质量5~6 kg;甲苯咪唑1 kg体质量10~15 mg;丙硫苯咪唑1 kg体质量10~20 mg;哈乐松1 kg体质量37~50 mg;噻嘧啶 (抗虫灵) 1 kg体质量25~30 mg。

3 牛流行热病

3.1 发病症状

牛流行热病又被称为三日热, 主要是由于流行热病毒进入牛体所引发的一种传染病。牛发病时精神不振, 温度迅速上升至40℃甚至更高, 而且机体表体温度不一致, 冷热不均, 身体发抖, 食欲减退甚至绝食, 毛色灰暗没有光泽, 牛反刍现象停止, 鼻镜干燥没有汗珠, 呼吸呈急促状且呼吸困难, 咳嗽, 眼镜红肿流泪, 利用听诊器呼吸声音大, 发病初期出现便秘现象, 排泄物发干且较少, 发病牛表现为懒惰, 倒下后不愿站起。

3.2 治疗方法

3.2.1 西药治疗。

采用25%~30%安乃近40 m L, 青霉素350万国际单位, 氯霉素200万国际单位, 地塞米松片20 m L, 350 m L维生素B1, 加上0.1%士的宁15 m L, 注射于牛的肌肉, 每天注射2次, 一般连续使用一两天。病情较严重且有脱水症状者, 用5%葡萄糖盐水1 000 m L, 复方氯化钠1 000 m L, 10%安那加20 m L, 5%氯化钙100 m L, 0.5%氯化可的松100 m L, 10%水杨酸钠150 m L, 一次静脉滴注。

3.2.2 中药治疗。

外感风寒者以退热解表止痛为治则, 药用荆芥、前胡、茯苓、羌活、板蓝根和川芎各50 g, 柴胡60 g, 桔梗40 g, 枳壳、防风、甘草各45 g, 薄荷叶65 g, 共研末, 以生姜100 g为引, 分2次温水灌服。若发热寒颤无汗, 肢节疼痛等表寒状明显, 而又口干、舌红, 里热症候也显著者, 可去川芎加入金银花、连翘、芦根;跛行严重者加木瓜、牛膝。若以外感风热且表里俱实者, 药用连翘、芒硝各55 g, 麻黄30 g, 薄荷、大黄各80 g, 川芎、当归、炒白芍、白术和炒山栀子各45 g, 石膏40 g, 黄芩、黄柏、防风、甘草各50 g, 桂枝、滑石各60 g, 共研末, 以生姜60 g为引, 分2次温水灌服;气血未伤者可去当归、川芎、白芍;粪便不秘结时, 可少用芒硝、大黄。

3.3 预防

在此病流行疫区, 对未发病的牛用下面任何一种方剂水煎灌服, 都有较好预防效果。一是贯众300 g、大青叶200 g, 板蓝根150 g;二是苦参、荆芥、野薄荷、紫苏叶和四季菊各150~200 g;三是鲜大青叶250 g, 柳叶白前200 g。

摘要:牛病是我国牛养殖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牛病防控与治疗是否及时将直接影响牛的健康, 从而影响牛肉、牛肉制品的市场占有率, 进而影响牛产业的经济收入。所以, 要做好牛病的防治工作。

初秋常见牛病的防治 篇2

牛采食大量的过量使用家畜粪尿、硝酸铵和除草剂的饲草以及白菜、青草、块根、玉米及其青贮、高粱等硝酸盐含量高的植物, 当饲料搭配不当, 碳水化合物饲料喂量不足时, 易使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而发病。各种青绿饲料贮存不当, 堆积腐烂, 变质后继续饲喂;饮用被人畜粪尿和垃圾所污染的井水, 或误食被硝酸钠、硝酸铵化肥污染的饲草及饮水, 都可导致亚硝酸盐中毒。

轻症病牛精神沉郁, 食欲、反刍停止, 呆立不动, 或步态不稳, 四肢无力, 流涎, 瘤胃膨胀, 磨牙, 呻吟, 腹痛。体温正常或降低, 呼吸浅表, 心跳加快, 肌肉震颤, 眼结膜、阴道粘膜发绀, 乳房皮肤苍白、孕牛流产。严重者突然死亡。剖检血液凝固不全, 呈酱油色, 遇空气后不久变为鲜红色, 胃肠道出血, 气管黏膜出血, 肺充血, 水肿, 心肌出血, 肝肿大, 肾充血出血。

对病牛应尽早确诊, 及时治疗。可用美蓝8~9毫克/公斤体重, 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配成2%~4%美蓝溶液, 一次静脉注射;或甲苯胺蓝按5毫克/公斤体重配成5%溶液一次静注;或40%~50%葡萄糖溶液500毫升, 5%维生素C40~100毫升, 静注。纠正休克, 兴奋呼吸、强心, 利尿解毒可用尼克刹米20毫升, 或樟脑油20毫升, 或苯甲酸钠咖啡因20~50毫升等, 皮下或肌肉注射。

二、牛流行热

俗称三日热或暂时热, 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牛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大部分病牛呈良性经过, 2~3天可恢复正常。夏秋季气温高, 蚊、蠓等吸血昆虫肆虐, 极易引发该病, 加之其流行面广、传播速度快, 呈群发性, 可明显降低泌乳量, 往往给养牛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本病潜伏期3~8天。病牛突然发病, 由开始时的1~2头, 很快波及全群, 病势凶猛, 体温40℃以上, 一般持续2~3天。在发热的同时, 病牛精神沉郁, 肌肉震颤, 被毛竖立, 食欲、反刍减少或停止, 皮温不稳定;眼结膜充血、水肿, 流泪, 怕光, 眼角流出黏液性分泌物;怀孕后期母牛常发生流产或死胎。该病病程为3~5天, 若能及时治疗, 一般预后良好, 病死率不高, 部分牛可因长期瘫痪被淘汰或因继发其他疾病而死亡。

平时必须加强饲养管理, 增强牛的体质, 防止牛过于疲劳;保持牛舍清洁卫生、宽敞透明, 通风及时;采取必要的遮阳措施, 如种树、设置遮阳棚等, 防止奶牛体温突然升高或中暑;定期用生石灰、草木灰进行圈舍消毒, 并做好消灭蚊、蠓等吸血昆虫工作。

高热时可用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40~50毫升, 或安痛定注射液50~60毫升, 一次肌肉注射, 每天2次。采用抗菌药物, 以预防继发感染。青霉素300万~320万国际单位, 链霉素200万~300万国际单位, 混合一次肌肉注射, 每天2次。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1500~2000毫升, 配合20%安钠咖注射液20毫升、维生素B1和维生素C各20毫升, 静脉注射, 每天2次。对呼吸困难者, 可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尼可刹米注射液10~20毫升。

三、焦虫病

牛焦虫病是一种寄生性血液原虫病, 是由吸血昆虫蜱 (俗称草爬子) 传播所致。不同品种的蜱传播不同的焦虫病, 如双芽焦虫、巴贝西焦虫等。这种病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夏秋季。感染以放牧的牛居多, 当然舍饲的牛在有硬蜱生存的情况下, 也有发生。

本病的潜伏期为7~20天, 表现突然发病, 体温升至41℃, 呈稽留热, 体表淋巴结 (颌下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等) 肿胀, 反刍停止, 食欲废绝, 呼吸和心跳加快, 有咳嗽并出现腹泻症状;可视黏膜黄染 (主要是眼结膜和口腔黏膜) , 有的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尿液暗红呈酱油状, 粪便中带有血丝, 患牛逐渐或迅速消瘦, 最后, 因衰竭而死亡。

不管是哪一种焦虫感染, 其治疗方案都是一样的。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是黄色素, 临床上以每公斤体重3~4毫克, 每头不超过2克, 用生理盐水配成1%溶液, 过滤后煮沸消毒30分钟, 降温至30℃左右静脉注射。实践证明, 治疗时配合应用一些抗菌类药物可防止出现合并或继发感染。对于一些其他临床症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补液、强心、止血等。

本病唯一传播媒介是蜱, 因此, 消灭和控制吸血昆虫的侵袭是防止感染的重要措施。例如使用0.05%的蝇毒磷或0.5%的敌百虫溶液对牛体施行喷洒来杀灭寄生的硬蜱。每年春秋两季要定期驱虫, 同时,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牛机体的抗病能力。

四、肢蹄病

牛的肢蹄是其身体的主要支柱, 可直接反映其健康状况。肢蹄患病, 造成医疗费用提高、产奶量降低、淘汰率增加, 给养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患病蹄部红肿、热痛, 站立姿势不正, 导致跛行等运动功能障碍。患牛常卧于地面, 严重者出现全身症状, 体温升高, 呼吸加快, 采食减少, 奶牛泌乳量下降。慢性病牛的全身症状轻微, 有的仅表现为食欲不振, 奶牛产奶量下降, 病牛不愿站立和运动, 常喜躺卧, 运动时出现跛行症状。

局部治疗主要包括蹄部外用药物疗法、蹄浴疗法、手术疗法和局部注射用药疗法。蹄部外用药物治疗时, 首先要对患病蹄部进行清洗和消毒, 切除指 (趾) 间坏死组织, 然后使用抗菌药物。如用硫酸铜和磺胺1∶4的混合物, 或含土霉素2.5%的甘油水溶液涂抹患病蹄部, 打上蹄绷带, 并将病牛转至干燥圈舍饲养, 每天2次, 连用5天, 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处于急性期的病牛采用普鲁卡因封闭疗法, 或采用镇痛及抗炎药物治疗, 如用阿司匹林、乙酰丙嗪等镇静止痛药物消肿止痛。为了减少炎性渗出, 缓解疼痛, 消除肿胀, 还可采用冷浴法。缓解期病牛可采取蹄部放血, 并采用热蹄浴疗法, 以改善组织微循环, 促进有毒代谢产物的排除。

采用人字形注射药物方法, 即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35毫升溶解青霉素240万~400万单位, 再抽取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6毫升, 作为一次注射量。避开血管, 在腕关节前上方或跗关节外侧上方, 最好在皮肤松软处注射药物。先用酒精和碘酊消毒注射部位, 左手提起皮肤呈皱褶状, 用8或9号针头刺入皮下, 回抽仅见气泡无血液时, 进行人字形皮下注射, 注射后用碘酊棉球按压针孔, 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 连续注射2~3次即可。对有外伤或蹄底、蹄叉糜烂的病灶, 要用5%~10%碘酊进行处理。

对急性或严重性蹄病可采用全身疗法进行治疗, 使用药物多为抗炎及镇痛药。如奶牛注射青霉素1万单位/公斤体重、双氢链霉素20毫克、红霉素10毫克, 混合肌注能有效治疗蹄病。此外使用抗组织胺药物也可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如口服苯海拉明0.5~1克, 每天1~2次。

常见牛病的治疗方法 篇3

关键词:黄疸,发热,牛病,治疗

兽医在日常的临床实践中, 发热黄疸型牛病是影响牛健康的常见疾病, 该病的临床特征主要有:持续发热、巩膜发黄、尿黄等等。但是发热黄疸型牛病又根据不同的症状分为不同的类型,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 要注意加以鉴别, 以便进行对症治疗, 保证治疗效果。

1 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择2014年第一季度 (1~3月) 发生的病牛共82例为研究对象, 且牛为常见牛种, 均以成年, 其中公牛48例, 母牛34例。临床症状包括:全身痉挛、尿黄、便灰、面、眼、全身发黄等, 且治疗前已确诊。

1.2 方法

根据病牛的临床症状、疾病流行特点、病理变化等对发热黄疸型牛病进行鉴别诊断, 在对发热黄疸型牛病确诊后, 分别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治疗:

(1) 对泰勒虫牛病要采用贝尼尔溶液肌注, 且用浓度为1.5%的马拉赛昂喷洒牛以杀灭硬蜱。

(2) 对巴贝斯虫牛病采用咪唑苯脲肌注。

(3) 对支原体感染的牛用土霉素、四环素进行治疗。

(4) 对螺旋体感染的牛采用土霉素及链霉素进行治疗。

(5) 对感染无浆体的牛采用金霉素治疗。

2 结果

在经过诊断并分类治疗后, 73例显效, 8例有效, 1例无效。有效率为98.78%。

3 讨论

在日常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中, 大多数兽医都将发热黄疸型牛病归类为牛类肝炎进行治疗。笔者通过长期实践, 发现传统的对于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治疗效果不佳, 因此, 通过该试验, 发现, 将发热黄疸型牛病进行分类、分型, 并对症治疗, 效果较好, 并且获得了98.78%的有效率。

在鉴别发热黄疸型牛病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通过牛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鉴别诊断, 譬如:在亚热带或热带地区, 牛容易感染并传播无浆体, 而圈养的牛容易感染并传播泰勒虫, 而牛犊容易感染巴贝斯虫等等; (2) 根据病牛的症状进行鉴别诊断, 譬如, 支原体感染的牛, 前期仅仅出现双眼流泪、食欲下降等症状, 在进展期主要以发热、呼吸、心率增快、黄疸等症状, 在后期则会出现血尿、生殖器官坏死等, 有一部分病例会转为慢性期, 症状为间歇性发热、尿黄、黄疸、体重减轻等, 一般急性期持续5~25d, 慢性期则为90~150d。无浆体感染一般都会有20~50d的潜伏期, 潜伏期过后会突然发病, 急性期的主要表现为黄疸、贫血、便秘、粘液便、血便等, 慢性期的主要症状是血象下降、淋巴肿大、胆囊扩展、身体出现瘀斑等。感染泰勒虫时, 首先会出现脉弱而快、精神不振、巩膜黄染、眼睑血斑等, 随着病情的进展出现淋巴结肿大、眼睑溢血、磨牙等症状。感染巴贝斯虫时, 首先出现巩膜黄染、喘息、脉快等, 在病情进展后出现黑尿等。

上一篇:阅读激发兴趣下一篇: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