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激发兴趣

2024-06-23

阅读激发兴趣(精选十篇)

阅读激发兴趣 篇1

一、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现在的少年儿童而言, 要书是很简单的事, 故事、童话、寓言、小说、散文、诗歌等不仅市面上应有尽有, 就是学校图书室里也是门类齐全。而要他们读书却成了很难的事, 归根结底是缺乏读书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在这一点上要狠下一番功夫。首先, 要让学生萌发出读书的意识, 让他们知道读书是拓展自己知识面的最佳途径, 从而燃起他们的读书热情。其次, 要培养起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树立他们长期读书的目标, 并能深入地读, 细细地去品味。

其实, 最能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是学习、生活的环境和氛围。营造一种浓厚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能使课外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成为小学生个体的无意识行为, 使其自然进入课外阅读的实践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载体, 营造出一种浓厚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来,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自然而然的, 学生也便愿读、乐读了。

二、取法乎上, 以一当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据估计, 一个最勤奋的读者, 终其一生所能读的书也不会超过2000本。”市面上的书百花齐放、不计其数。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对图书的理解认同往往是通过知觉形象。所以对他们而言, 很难分辨出其中的“好”与“坏”。这就要求教师要慎重地推荐适合他们的读物。选取的读物首先应内容浅显, 最好情节生动、图文并茂。同时, 要具有教育性, 对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然后要注意体裁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故事、童话、寓言、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类兼顾。最后, 内容要丰富多彩, 知识涵盖面广泛, 富有趣味性。

取法乎上, 才能得乎其中; 以一当十, 才能事半功倍,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读书的作用。这也要求教师要养成课外博览群书的习惯, 经过反复比较选择后来向学生推荐最适合的读物。

三、传授方法, 以读促思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 天真烂漫, 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进而对其产生深厚的兴趣。特别是对音乐、美术有着相当高的热情。那么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 创设生动情景, 强化阅读效果。

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 可适当添加音乐背景、配乐朗诵, 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 或者安排一些合理的绘画, 来调动学生情感, 以便更能够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内涵, 促进学生更加深一层地去思考。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得好: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它告诉我们, 只重视读书, 不注重思考, 可能会导致我们迷惑, 只重视思考, 不重视读书就很危险。由此, 可见读书与思考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关系的重要性。所以,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起学生的读书兴趣与习惯, 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读书中感悟点东西, 学会以读促思。这样, 学生在读书中就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因势利导, 交流展示

由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主性和依赖性并存, 所以, 当真正激起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热情之后,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一步巩固“战果”。教师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 因势利导。特别是在文章内容上, 要求或引导学生做到课前拓展、读后延伸, 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与文章相关的知识, 以加深他们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

毋庸置疑,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发展, 所以, 两者应互相参照、紧密结合。教师应坚持“一篇带多篇”, 课内得法, 课外受益。把已经讲授的课文作为基础, 衔接介绍相关内容的课外读物, 使每一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取得丰硕的成果。

小学生好表现, 课外阅读后, 总想把感想、体会表现出来。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交流会, 范围不限、形式不拘, 可以互相交换、浏览积累的资料, 可以讲故事、谈体会、也可以演讲或表演,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看书的益处, 在快乐中交流, 从而保持良好的阅读态势。另外, 要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 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如让他们自发组成课外阅读兴趣小组, 将课外阅读的资料分类、整理, 制作成小专栏, 进行自我介绍及评价。让学生建立课外阅读资料袋, 随时放入自己自制的各种阅读资料或词语积累卡等, 定期让学生组织课外资料展示会, 激发起学生更深一层的读书的欲望, 最终达到使小学生也能“自能读书”的目的。

五、以读促写, 笔耕不辍

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鉴赏能力和积累运用能力, 这一切阅读能力是构成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这些能力是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只有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具有了丰富性和多彩性, 才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情绪、情感和兴趣, 才能激活小学生的思维。因此, 教师一定不要淡化了对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活动的训练。除了在第四个方面所讲到的“讲故事”“作演讲或表演”, 还有我们经常训练的“口语交际”外, “以读促写”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阅读实践活动。其实, “以读促写”是小学生阅读实践活动最原始的一种状态, 也是最基本的检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理解、积累与运用的有效的重要方式之一。

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 这种积累只储于与大脑中毕竟是表象的, 不会存留太久。为此, 教师应要求学生必须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 把阅读中学到的美词佳句摘抄下来, 以便今后运用。有了积累本, 就像有了词汇小仓库, 最起码写文章的时候不会为缺乏词语而发愁。

那么, 是不是学生把所读到的篇篇精美, 句句精彩, 字字珠玑的文章或佳句摘抄下来就万事大吉了呢? 当然不是。要想将这些好的词句灵活运用, 还是需要下一番工夫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更进一步地启发诱导, 让学生常常练笔, 在练习中运用、在运用中修改, 这样反反复复,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锤炼中去思索、去辨析, 而不是一味地照搬, 久而久之, 他们也就学会了辩证的吸收, 也就逐渐成长起来了。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生语文教学重要内容。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提高阅读功效, 在阅读中感悟人生, 促进成长, 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能力 篇2

372298352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新课标还对各年段学生的阅读量做了具体的规定。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可见阅读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付诸于儿童阅读行为的,尤其是要奠定起步阅读之“基”,夯实大量阅读之“路”,化解提高阅读能力之“难”。深入探索阅读本质,加强阅读训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了既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又真正把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在阅读上,要提出既要提倡“上不封顶”,又要落实“下要保底”。具体做法是: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课程标准的实施,关键在教师。如何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具体要求的数量,而且在阅读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教师是阅读的对话者之一。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仅局限在课堂,应该向更广阔的天地——课外延伸,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特别是随着科学信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网上社区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速度、高密集的信息和知识的广阔天空。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就必须转变概念,提高认识,认识到新课标的要求各年段所达到的阅读量,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数据,而是培养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因而,我们就必须凭借教材,将自主阅读引向课外,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激发兴趣,正确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使家里有一定数目的藏书,但有些孩子往往没有养成良好地看书习惯,也不爱读书。经常听家长说:家里虽然有很多书,但孩子不愿看。究其原因,这可能是由于家长从自身的喜好、自身的理解出发,想当然地为孩子选择课外读物,而孩子面对成人精心挑选的丰盛的“精神大餐”却常常兴味索然,读书的效果当然是可想而知。因此我提倡在家长的指导下,鼓励孩子自主的选择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由展开阅读活动。

刚接班,我发现孩子喜欢看整本书没二十个字的漫画书和一些内容不够健康的“口袋书”。如何把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向正道上来呢?我觉得兴趣很关键。我的具体做法是:

开学伊始,首先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向学生推荐了曹文轩的代表

作《青铜葵花》。城市7岁孤女葵花,来到了青铜这样一户农家:祖孙三代,都极“干净”。不仅外表,更在内心,圣洁高尚,清澈透明,犹如水晶,至美至纯———面对苦难,尤其坚韧。为应对社会的贫穷,战胜自然的灾难,继承文化的传统,维护家族的尊严,他们正直勤恳,相爱相亲,倾其所有,各尽所能,开拓生路,玉汝于成。网上有句话“读这本书不流泪是不可能的”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并请已经阅读过此书的吴仪同学介绍精彩内容。把她写得读后感写在黑板报上来激起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吴仪在日记里写到:其中,我最喜欢《青铜葵花》这本书,看了四遍。我看时还真应了网上的那句话“读这本书不流泪是不可能的”我第一次哭了4次,第二次哭了3次,第三次哭了2次!同班同学的现身说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学们纷纷到书店去购买或到图书室去借阅。在阅读

了一段时间后,利用每天课前两分钟和每周一节的校本课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这本书的精彩片段以及自己的感想,这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紧接着推荐曹文轩的其它作品,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很高,渐渐与“口袋书”告别。一个阶段的调整,家长反映,孩子对曹文轩的书产生了兴趣,纷纷购买了曹文轩的所有作品。接下来又推荐了秦文君、罗琳、黄蓓佳、冰心的作品。

三、因人而宜,因材施教

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所带来的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必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影响,导致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体会,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展,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探究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提倡吃五谷杂粮式的“杂读”,因为“杂读”吸取的营养最全面。学生是有一定的差异的,课堂中学生体会到阅读的方法,课下扩充阅读,这些阅读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对一些能力稍差的同学,适当放宽、降低要求,只要先有一定的量即可。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差异,提出适度而又有层次的阅读目标,即下限目标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任务,上限目标则是让有浓厚的阅读兴趣的、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让他们“吃饱吃好”。如学习文章《雅鲁藏布大峡谷》之后,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世界奇钟》、《悬崖上的树》,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领悟作者真实而具体,融情入景的艺术表现力。这样明确了多数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阅读目标。朱自清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一组以《背影》《儿女》等为代表的表现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的叙事散文,和另一组以《绿》《春》《荷塘月色》等写自然景物为主的抒情散文,都是写得最出色的,因此又向一部分学生特别推荐了朱自清的这两组散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背影》和《荷塘月色》两篇文章。这又满足了优生的求知欲望,激起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中的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各尽其力,各展其才。

四、引导同时,抓好落实。

为了扩大学生阅读量,把阅读落实到实处,也为了检阅学生阅读的情况,不使阅读流于形式,班级还利用校本课程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讨论会,好书介绍、读书心得交流等读书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许多孩子已经不满足学校的图书量,还广泛借阅各种书籍,孩子们把自己家的书也搬到了学校,相互交流。目前,我们班的读书活动蔚然成风,经过统计我们班的同学阅读量普遍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底线。在上级单位组织的各类读书活动和征文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五、注重体验,展示成果

1.开展各种阅读交流活动,促进能力的培养。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既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能切实提高学生口语

表达能力。

如:交流心得。学生根据计划安排,自选课外读物,定期交流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结合读书节,开展读书讨论会。举办课外读物讨论会,陶冶了情操,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举行知识竞赛: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知识竞赛。采用多种形式,说出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成语、典故、名句、格言等,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巩固课外阅读成果。

与口语检测相结合:在期末的口语检测中,让学生走出课文,自己选择课外阅读中的文章。这样学生兴趣盎然,不仅巩固了阅读成果,而且大大提高了朗读水平,效果很好。

2.搭建平台,尽情展示。

本学期我们年段为每个班开设了一个主页,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学生在充分阅读后,写出真情实感的读后感,然后粘贴到主页上,其他同学阅读后,和自己的作品进行对比,学生这样很感兴趣,纷纷投稿。再发表自己的建议。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扩展,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帮助学生从小学会阅读,学会有成效地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语文教学头等重要的任务。我们要努力做到,不仅要让阅读成为我们的孩子们最喜爱的事,同时也让我们孩子在阅读中得到健康的发展。正如王暨非在周记《阅读与乐趣》中写到:这一学期与以往相同,老师又给我们推荐了许多“文字大餐”,重点厨师分别为曹文轩、秦文君与罗琳。每类我都至少看了七八本左右,汲取了许多“营养”„„在这些精彩文学的熏陶下,我逐渐领悟到了文字的奥妙。它一步一步带领我走向文字深处。自己所写,也不逊色,结合了三者的风范。它们更是我骄傲的资本。在日常或是课堂的发言中,我滔滔不绝,流畅自如,不想博得喝彩都是不可能的。书,亦能提高情操和对美的鉴赏能力。

激发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 篇3

一、激發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被极大地激发起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创设阅读情境、开展阅读竞赛、电教媒体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教学《军神》这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先给学生出示了一首诗歌《赞军神》:“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并请课前指导好的一位学生当堂进行配乐朗诵,铿锵有力的诗歌、激情澎湃的背景乐曲激起了学生对刘伯承“军神”之名的好奇之心,虽然还并不怎么了解刘伯承将军的事迹,但是这样一种情境的创设已经将学生带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诗歌的感染之下,怀着敬佩之情,深刻体会刘伯承将军这次惊心动魄的手术,体会刘伯承将军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戎马一生的丰功伟绩。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前所未有,展现出了超常的智慧。

学生的兴趣往往维持不久,他们的学习兴趣容易被激发,但也难以维持稳定,这时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他们的兴趣逐步趋于稳定。比如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讲课要尽可能用儿童语言,做到生动、有趣、富于感染力、易于接受,或者结合课文教材向学生提出一些有争论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探讨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加强句段的训练

阅读教学还要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生只有理解了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式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也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但是现在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加强学生的语句训练就要将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使用中加深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应数量的词语造句,或者安排多种形式的小练笔训练,诸如选词写话、模仿句式写话等等。《桂林山水》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文,文中可以用来进行句式训练的点也非常多,我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如下小练笔:(1)小露珠真美丽啊,一颗颗__________,像__________,像__________,像__________。(2)公园的花真多啊,多得__________;公园的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公园的花真美啊,美得仿佛__________。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提高阅读的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课后的小练笔,比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学完后,我设计了《再遇小红马》的课后小练笔,让学生思考一下:假如小骆驼再遇到小红马,它们还会进行怎样的对话呢?小骆驼还会感到难为情吗?它会怎么说,怎么做?小红马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大胆进行想象。不少学生写出的小短文相当精彩。

当然句段的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固定的形式,但总的来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练习方法,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进行一些自主的词语和句段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懂得准确地遣词造句,提高写作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也很重要,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才能勤于提出问题,也才会善于提出问题,因此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要引导学生质疑,上课之前,教师就要充分研读教材,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习惯等,预先了解有哪些地方学生可能不太明白,明白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什么地方,才能在教学中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质疑,减少无效劳动。

一般来说,学生开始质疑时,基本上都是提“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我不太明白”等一些简单的问题,那么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比如从题目入手质疑。学生一拿到一篇文章,首先接触的就是文章的题目,抓住文章的题目进行质疑,往往能起到总揽全局的特殊作用。比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我让学生围绕题目来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就问:课文讲的是怎样一个故事呢?为什么题目要加上引号?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呢?最后有没有放掉这条鱼呢?这几个问题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这些问题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提出问题,就要解决这些问题,那么谁来解疑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比如在教学《卧薪尝胆》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越王勾践打了败仗,为什么非要向吴王求和?难道是他贪生怕死吗?”我首先肯定他这个问题提得好,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越王勾践到底是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如果他不求和,他的国家就会面临什么样的结果?他求和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结论:勾践求和是为了暂时保全自己的国家不被灭国,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暂时向吴国臣服,这样才能再图日后的东山再起。这一问题的解决为接下来理解勾践为什么要卧薪尝胆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同时学生的解疑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支柱,只有加强阅读,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定会得到逐步提高。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篇4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他们的情感、兴趣、思维等方面各不相同。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 有着独特的个性。因此, 一千个学生, 也应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 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 呵护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敢想, 敢说, 敢为, 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然而, 进行了多年教改, 进行了多年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后的今天, 老师在批改语文统考试卷时, 连阅读理解这种很讲个人感受的主观题依然大部分有标准答案, 要按答题点给分。课内文章阅读是如此, 课外文章的阅读亦如此。学生为了得分, 背答案、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的现象就不可避免, 这样, 孩子们对于阅读根本无兴趣可言。

曾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猫, 他对猫十分疼爱, 每当家里熬了鱼汤, 他都要把鱼汤用勺子喂给猫吃。可每次给猫喂鱼汤时, 猫都要挣扎着反抗一番。于是他得出猫不喜欢喝鱼汤的结论。可是有一天, 当他不小心把鱼汤碰倒洒了一地时, 猫却迅速跑过来舔食起来, 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猫是喜欢喝鱼汤的, 只是不喜欢被强迫地喂着喝。

这个故事似乎与教育没有什么关系, 但我们教育的过程中, 却常常犯着类似的错误。

我们教育孩子们时, 总是要求他们如何去做, 总把“鱼汤”强行灌输给他们, 还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自己努力、尽责。殊不知从求知欲很强的孩童时代开始, 孩子们就总要按照人生经验丰富, 一心“为他们好”, 已经为他们设计好人生的家长的意愿去学这个琴、那个数的, 然后是按照非常敬业的, 一心“为他们好”的老师的要求去做那永远做不完的题。而那些与将来考大学、找工作关系不密切的却是孩子本人喜欢的摆弄玩具、做游戏、看漫画、画漫画等, 但这些都被认为没出息而与孩子绝缘。然而结果适得其反, 这样的“为他们好”却让他们对本来感兴趣的、本来可以培养起兴趣的都产生厌恶和反感。由此得出结论:真正的“为他们好”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喝鱼汤”。

为了能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 我在教学中作了一点尝试——了解学生的兴趣, 立足于课本中的美文, 放手让孩子们当家作主, 把课堂变成他们展示才能的天地, 培养他们阅读兴趣的园地。

要吸引对阅读提不起兴趣的孩子, 说易不易, 说难也不算难。他们喜欢动漫, 我就在课件里用上flash, 如把《童趣》中的“夏蚊成雷”、“草丛神游”变成flash, 从充满乐趣的画面,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做过的特幼稚的趣事, 展开联想、想象, 领悟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又如学习《故宫博物院》时, 我用故宫的动画导游网页, 既展示整个故宫的布局, 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故宫, 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又由动画中的小宫女引领, 在“参观”各殿, 欣赏其建筑艺术的同时, 学习课文中的说明方法。

他们喜欢明星, 我就在写作指导课上, 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他们的偶像的特点, 用恰当的词句进行描述。因为是自己的偶像, 自己喜欢, 肖像一直在心中, 兴趣爱好、极具个性的语言动作也很明了。再阅读有相关描写的范文, 进行写作训练, 他们就觉得有话可说, 不仅不觉得难, 兴致还很高。而对偶像的成长经历、为人处事态度、学习工作态度了解不多的, 我就给他们读专访, 如周杰伦如何经过奋斗, 从一个穷小子成长为一个能演奏多种乐器的创作歌手的。然后利用孩子们喜欢上网的特点, 引导他们阅读材料, 真正了解他们偶像的奋斗史, 这样既写好了作文, 又学习了做人, 并且能培养学生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此外, 我还充分利用电教平台和互联网开展教学活动。语文课上除了有文化知识、文学常识、字词认知辨识、阅读理解方法、写作技巧, 还融进自然科学小知识, 如讲《山市》时, 既介绍蒲松龄、《聊斋志异》及课文阅读, 也不忘图文并茂地介绍“海市蜃楼”;讲《看云识天气》时, 我用一张张精美的图片, 让孩子们既认识平常看到的各种云的名称及天气状况, 又了解文中对各种各样的云如何用比喻句来描述。

这样的语文课成了学生的“寻趣园”, 能让孩子们在文章中寻找到乐趣, 慢慢地就唤醒了孩子们沉睡多时的阅读兴趣, 这样直观而精美的课件也让孩子们由好奇而激发了想参与其中, 自己动手做一做、上来讲一讲的冲动, 自然也就会自己深入地去研读、理解文章。

有专家指出孩子们喜欢做的事是:1.自己感兴趣;2.在合作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能建立友谊;3.有点难度, 努力后能解决;4.能让人有成就感、满足感。

孩子们兴趣来了, 有了参与的欲望, 课堂自然就活跃了, 课堂上的讨论、探究气氛越来越浓, 分组讨论时都涌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回答问题时, 不管对问题的认识、理解对不对, 都把手举得老高, 抢着回答, 机会轮不到自己头上的, 有的干脆坐在座位上就说。对于这些回答, 只要说得通的我都给予肯定, 想法新颖的还特别提出表扬, 而说法有误的, 也从中找出一两个比较接近的点先肯定了, 然后再指出存在的问题。对于能在课前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就可获取的信息, 我会适时地指导他们学会查找、筛选、整合资料, 让他们学会有智慧地参与, 能在课堂上自信地给出漂亮的回答, 从中得到足够的成就感、满足感。

接下来便顺理成章的有了孩子们的合作备课, 模仿老师讲课, 轮番上来展示的景象。在每个单元, 我都选择一篇较易把握, 较易理解的自读课, 提前把阅读的重点、难点化作一个个小题, 分小组分任务让孩子们去查找、讨论。我给学生推荐几个不错的网站, 教会学生了解作者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 了解写作背景、写作意图, 了解与文章相关的事件、文章中出现的名人典故、科技知识、人文习俗, 甚至是链接到与理解文章关系不太密切, 但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这样既可让学生能更易于理解、准确把握文章, 又能让阅读面不广的孩子补充课外知识, 提高文学文化素养。课堂则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一个个学生上来当小老师, 展示成果、展示才华。我还以“谈谈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的形式, 从最简单的分析文章对人物、景物的描写, 运用的修辞手法, 让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两个方面去感受、体会, 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语言, 逐渐引导学生从文章的主题目、结构、表达的思想情感、给读者的启示等方面去分析、理解文章。

这样的课让人印象深刻, 这样的阅读张扬个性。当然, 张扬个性地阅读并非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 必须有一定的“规范”, 况且现在的参考书各种版本的堆满书店, 互联网上的东西良莠不齐, 什么样的观点都有, 因此, 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然而总还是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哈姆雷特的反映, 彼此在某些细节上会有些差别, 而在基本性格上还是那个哈姆雷特。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乐趣”。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呢?我一直努力研究,粗略地谈一点自己观点。

一、要加强对学生的亲情阅读

亲情阅读,在这里指家庭父母子女之间、学校师生之间、班级同学之间的共同阅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课外书,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从小为孩子心灵播下阅读兴趣的种子。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课外书,为学生推荐好书美文,向学生介绍阅读方法和体会,能潜移默化地为孩子点燃课外阅读兴趣的火花„„

亲情阅读贵在坚持。一般来说,家长可每天向孩子推荐一篇美文,每天和孩子共同阅读一小时。教师可以利用早读或自习时间,每周至少与学生共同阅读两篇美文,每月给学生推荐一本好书,并适时组织他们对所阅读的读物进行讨论。学生之间可以组成阅读小组,互相交流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和文章,通过阅读欣赏培养阅读习惯。

介绍什么读物让学生阅读呢?通常来说,内容反映儿童生活、情节生动、语言流畅的读物比较受小学生喜欢,如《童年》《宝葫芦的秘密》等。深受小学生喜爱的还有反映战斗生活的读物,如《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等;讲述历史故事的读物,如《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探险旅行的读物,如《鲁滨孙漂流记》《气球上的星期五》等„„

低年级学生可以让他们多读一些情节比较简单、配有插图的童话和民间故事;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已得到较大发展,可以让他们多读一些情节比较曲折的战斗故事、历史传奇和知识含量比较丰富的科普类读物。

二、可以进行竞赛阅读

把竞赛引入阅读活动,有益于持续发展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如举行讲故事比赛,可促使学生浏览阅读更多书籍,从中挑选最有趣的故事并复述;如举行课外知识比拼,学生为了在比拼中获胜,就得在平时博览群书积累的丰富课外知识;如举行读书摘录展览,学生就会在课外阅读中对精彩片断进行收集„„

阅读竞赛可以采用个人和集体的形式进行。讲故事比赛可以采用自由报名的方式,或小组推荐的方式参与班级比赛;课外知识比拼既可以采用全员答卷方式,也可以小组抢答方式,优胜者给予奖励;读书摘录展览宜人人参与,并要求摘录的内容精彩而有艺术性,摘录的字迹清楚工整,事先反复阅读以增强语感。

三、可以进行欣赏阅读

学生阅读往往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开设课外阅读欣赏课,引导学生放慢阅读脚步,对优秀作品用心揣摩、细细品味,从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感悟其写作特点,极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欣赏课可以每周安排一至两节,也可以布置学生课外自由欣赏。欣赏课应以学生自读自议自悟、多读精思多写为主,教师点拨和小组

讨论交流为辅,不可越俎代庖。教师要参与欣赏活动,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后教师也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互相启发,教学相长,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就能充分得到提高。

四、可以进行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指让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进行探索式的选择阅读。主题阅读旨在回答或解决某个特定问题,整个阅读过程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主题阅读少了默写背诵记忆的负担,因而能更多地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主题阅读的主题选择可以指定具体问题,如“我知道的毛泽东”“美丽的北京”“恐龙是怎样一种动物”等等,让学生围绕主题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阅读。

学生进行阅读之后,在小组内或班级中进行阅读汇报,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这样必能激发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五、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披文而入情,读书重在激情。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教师首先在教学中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学习了《嫦娥奔月》后,让学生收集如《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许多中国古代有名的神话故事。这样有目的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课外阅

读的质量。

班级读书会也是小学生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重要形式,主要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课外时间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书,然后用一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教师对该读物自由讨论,也可以交流一些同学的读后感。也可让阅读成为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

此外,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以及利用影视作品,开展影视主题活动都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都可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

语文课题实验小结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激发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 篇6

关键词:阅读能力;兴趣;求知欲望;修养阅读;培养信心

阅读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智力活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比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在获取知识、增长见识、扩大视野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中学的语文教师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

但现在的语文教学,由于升学的压力,社会以及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要求,教师只是简单枯燥地印制大量的短文训练,机械地操练学生的应试技巧。结果把原本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文字游戏,很多学生提起阅读毫无兴趣,上语文课打瞌睡的现象比比皆是。

一、阅读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手段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在我看来,这句话同样适合于学生的阅读训练。兴趣是入门学习的向导,只有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来,学生才能真正喜欢阅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1.自由阅读,激发兴趣

我尝试利用自习课,将学生带到学校的图书馆,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书来读。凡是学生喜欢读的,愿意读的,只要内容健康,只要是历史和现实中主流社会认可的文章,都可以广泛阅读。这种不以考试为目的的阅读方式,学生们非常喜欢,在读书的时候很自觉的做了笔记,还会在课下的时候相互讨论彼此读的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所以这样的阅读,其实就是修养阅读、素养阅读、人文阅读,以身心愉悦为起点,以审美情趣为重点,以修养提高为终点。

2.设置情境,唤醒童心

对于课内的阅读,我重点在课堂上做功夫,课堂教学时我采用直观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教学沈复的《幼时记趣》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我预设同学们如果在没有玩具、同伴的情况下,你将通过什么方式让你的童年更生动。同学们非常积极地为自己设计童年,然后我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我请同學们将自己的设计同沈复的童年进行对比。一篇文言文在同学们的努力中完成的非常好。我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重温往日,进行合理想象,通过对比,对课文内容进行形象的整体感知,这样学生们学起来兴趣盎然,情绪高涨。

3.身临其境,进入角色

中学生虽然进入了高一阶段的学习,但仍具有小学时活泼好动,喜欢表演的特点。我经常找一些童话类适合表演的文章,让学生尽情展示。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我提前就告诉大家要表演课本剧,分成两个小组比赛,看哪一组表演的好。同学们非常积极地进行准备,同学们课下对课文进行细致的研究。上课的时候我请同学们表演自己拍的课本剧。随后我请同学对其中的人物进行分析,他们都分析很准确。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课文内容,对文章印象十分深刻。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能力,对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很有帮助。

二、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当然,为了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后,在阅读教学中,我还教给他们读书方法。好的阅读方法是成功阅读的前提,只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规律,才能让学生提高阅读效益,实现从“我会读”到“我读懂”的转变,这才是阅读的根本。

1.把握好阅读的速度

我们知道阅读速度对阅读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速度过快,会觉得没读懂,内容了解得不够全面,影响阅读的质量和效果,阅读速度过慢,会影响阅读量,完不成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任务。所以在上课时,我对学生的阅读速度有一定的要求,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进行宏观的调控。

2.掌握阅读的方法

阅读方法有很多,在课堂上我渐渐地将阅读方法渗透给学生,如指导学生默读,我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在逐步提高学生默读速度的同时,指导学生要在什么地方进行思考,思考些什么,怎么去思考,把读和思结合起来。

总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又能通过课外阅读增长见识、拓宽视野,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阅读,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因此,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传授学生阅读理解的技巧,让我们的学生打好阅读基础,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不久,“阅读难,难阅读”将会离我们远去,阅读将成为学生的一种真切的愿望,语文课终将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堂。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都梁中学)

漫议阅读兴趣的激发 篇7

一、创设愉悦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中生想象丰富, 好奇心强, 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我们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注意创设愉悦的情境, 营造生动活泼的氛围, 尽量选取鲜活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 开端激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有趣味, 不但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学习目标上来, 而且能引人入胜,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巧用成语, 活跃课堂气氛。

记得在执教文言文《狼》时, 我的导入采用了先让学生说出有关“狼”的成语的方法。学生纷纷发言, 经归纳整理有:狼心狗肺、引狼入室、狼狈为奸、鬼哭狼嚎、如狼似虎、声名狼藉、狼子野心、狼烟四起等。接着让学生根据这些成语说说“狼”的性格特点。学生轻松地总结出:凶暴、残忍、狠毒、贪婪、奸诈……我顺势板书课题《狼》, 提出学习目标。这样巧用成语导入课文, 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增强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 而且密切联系课文内容,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质疑标题,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我在执教科学小品《死海不死》时, 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我们都会为不会游泳的人不慎掉入深水中捏一把汗, 但世界上偏偏有这样一个神秘的湖泊, 人在湖里不仅不会被淹死, 而且能舒舒服服地躺在湖水上看书。大家想想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还有学习《变色龙》这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导入课文:“变色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课文是写这种动物的吗?”学生回答后我又问:“既然是写人为什么要用‘虫’来命名呢?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这样就极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巧设情境, 让学生乐学

适当地营造好的阅读情境, 可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如, 在教授朱自清的《春》时, 利用多媒体, 把有关春天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 情不自禁地赞叹:好美啊!然后, 指导学生有声有色地诵读文。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 求新激趣, 相机诱导

这里所说的新, 对学生而言包括新的内容、新的知识、新的能力。如, 教学《中国石拱桥》时, 抓住赵州桥两端大拱和小拱的关系, 再对照课文找出差异, 从而明确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按照顺序、用语准确三个要素, 并以此带动全文的学习。再如, 教授《安塞腰鼓》一课时, 先让学生搜寻相关的音影材料, 课堂上让学生在隆隆的鼓声和热血沸腾的画面中感受生命的力量。这就为课堂注入了时代的活水, 气氛就会活跃, 学生的精神就会振奋。

二、适当补充课外内容,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科书是我们课内教学的主要对象, 是课堂教学的根本, 但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展知识、开阔视野, 仅靠教材的30来篇“例子”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一定要适当地补充教材, 尤其是乡土教材来填补阅读教材内容的不足。

一、将丰富的课外知识适当地引进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根据平时教学的实际, 将课外与课本有关的知识引入到课内来, 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如, 教授科学小品这类课文, 明确科学小品的文体特点及意义: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许多新科技、新成就多是用科学小品的形式传播给人们的。基于此, 教师可搜集当今信息社会中的有关资料展示给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阅读这类科学小品的兴趣。

二、将有限的课堂空间迁移到无限的课外世界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建设班级阅读文化 篇8

1. 学会图画阅读。

图画阅读是人类共识的阅读, 是低年级学生最早接触到的阅读方式。教师选择怎样的图画书, 就意味着给学生选择了怎样的审美观。因此, 我校阅览室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购进了大量适合学生阅读的图画书,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阅览室借阅, 每每享受着视觉上的盛宴。学生在看图画书时, 翻阅的节奏往往不一样, 有的是快速翻阅, 有的是慢慢欣赏。为了让学生学会读书, 享受翻阅的过程, 教师应该在学生翻阅的过程中加以适当的指导, 启发学生在阅读中读懂故事、发现细节、感悟内涵。

2. 感受童谣之趣。

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从读图到读文字再到感受文字的乐趣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教师可以将学生喜欢的或贴近学生生活的读物推荐给学生, 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强烈欲望,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在众多题材的读物中, 童谣是学生最喜欢的读物, 童谣的内容有趣、简洁, 接近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 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于理解, 且文字活泼, 内容有趣, 能够极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教学中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应该扮演好“掌舵人”的角色, 扬起阅读的风帆, 指引学生去寻找正确的方向。在为学生推荐读物时, 应多推荐有关科学、爱国主义方面的书籍, 从而达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推荐好书好报, 让学生在阅读这些书报时感受到健康的、向上的、积极的东西, 让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自己选择阅读的书籍, 让学生在自我选择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学会正确阅读。例如, 学习了《酸的和甜的》一课后,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伊索寓言》或其他寓言故事。

三、开辟班级读书文化墙

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被激发, 就会有一种强烈的阅读冲动, 教师要想让这种冲动长久地维持下去, 就要随时随地让学生接触书籍、接触阅读。

1. 随时推荐优秀的经典书籍。

用图文结合的形式, 将图书中精美的画面和精彩的片段张贴在墙上, 引起学生的注意, 从视觉上起到宣传作用。

2. 开展阅读比赛活动。

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有趣的形式, 记录每一名学生的读书量及书目, 每学期评选出“阅读之星”、“最佳人气书籍”等奖项。这样, 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激励学生继续阅读, 又可以通过公布书目, 带动其他学生一起阅读, 丰富其他学生的阅读量。

四、建立班级图书角, 好书大家读

笔者班里一共有44名学生, 人均图书占有量只有1.3本, 其中还包括一部分过时的书籍、破损的书籍及不适合学生看的书籍。笔者为了缩小学生间的阅读差距, 实现资源共享, 在班里设置了一个班级图书角, 鼓励学生将家里的课外书带到班级来和其他学生分享。这样做, 不但能把学生手中的有益书籍凑在一起, 而且能让学生在课间有书可读, 起到了资源共享的作用。

五、坚持开展读书活动, 推广学校读书文化

习惯的养成是个长期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 并将习惯长久地坚持下去, 教师必须督促学生做到三个坚持:每天坚持读15分钟的课外书;每周坚持上一节班级读书课;每月坚持一次图书推荐活动。教师要求学生每天坚持15分钟的读书, 意在让学生通过大声朗读, 将读到的好词好句及时地摘抄下来, 为写好作文奠定基础。每周一节的班级读书课可以是集体同读一本书, 也可以作为阅读的自由时间。每月一次的图书推荐活动, 是学生较喜欢的活动之一, 它能把学生喜欢的优秀书籍推荐给其他学生, 并且同全班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乐趣。这些活动的开展,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学生走进阅读世界敞开了一扇大门, 能帮助学生感受世界的奇妙与乐趣, 能帮助学生找到志趣相投的同伴,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要知道, 小学生正处于爱表现的阶段, 只要教师善于诱导, 学生就能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活动中来。

总之, 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方法的引导和氛围的营造, 离不开班级这个大集体, 它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时间, 多给学生一些交流的机会, 多给学生一些引导和辅助。只有这样, 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阅读的种子在学生心中发芽、生长、开花, 并结出丰收的果实。

运用情感规律 激发阅读兴趣 篇9

一、设境激趣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 文情并茂, 情真感人。由于学生对课文所反映的特殊时代背景很陌生, 对课文设定的大悲大痛的情感基调没有生活体验。如何把学生带入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在教学前, 先放一段哀乐, 然后教师在低沉哀婉的乐声中介绍课文的背景。“1976年1月8日, 北京刮着刺骨的寒风, 它扫过大地, 卷过长空, 摇撼着树木, 掀动着江河, 抖动着电线, 发出一阵阵悲戚的呜咽声。一道电波传向世界, 向人民宣告了一个震天动地的不幸消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同志停止了心跳。”悲戚的哀乐声和沉痛的解说词, 创设出了特定的氛围, 学生有了感情的体验, 在读中感悟, 通过反复练读, 从读中品味作者感情, 悲其所悲, 哀其所哀,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二、以图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绝大部分课文配有主题鲜明的插图, 有的还配有教学挂图、教学投影片和录像, 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很好先导。如在教《翠鸟》一课时, 我先随手画了在河面上随风摇曳的青翠芦苇, 然后把一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纸翠鸟沾在苇秆上, 随之板书课题。这激起了学生极大的阅读欲望, 他们在昂扬的精神状态下去探求翠鸟的外形美、动态美。

《挑山工》一文是含蓄的借助“画”来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在板书课题后, 我借助课文“预习”导语:我们游览名山, 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 他们就是挑山工。这是作者在登泰山后, 一位挑山工给他留下的印象。随之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 一个穿着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 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 你想知道图中的挑山工是怎么登山的吗?色彩鲜明的图画激发了学生对挑山工的感情认识, 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设问激趣

在教学中, 我围绕“读”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这是引导学生读书的最常用的方法。这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不仅要抓住课文的重点, 还要求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学生能通过读书比较容易地找到答案。如《珍贵的教科书》一课, 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 课文围绕“教科书”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 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 (3) 还有什么地方比教科书更“珍贵”的?

这样使他们口诵心惟, 读有所悟, 读有所得, 真正尝到读的甜头, 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读书习惯。

四、乐中激趣

音乐有着无穷的魅力。把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 它很容易使学生入情入境。在小学教材中有很多带有抒情性的课文,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体裁, 适当的配以音乐, 也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在教《荷花》一课时, 把一副色彩艳丽的荷花图挂出来让学生欣赏, 与此同时, 打开录音机, 播放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欢快、优美的旋律, 使学生顿时进入情境, 情绪高涨, 唤起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他们急切地带着老师设计的问题边读边思。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很多的课文配有朗读磁带, 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也有利于诱发学生的阅读情趣, 使他们边听边读边悟, 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五、品赏激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依赖认识, 也反作用于认识。”我在教学中常常通过比读、品读、赏读等形式,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一般把这一过程放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让学生在悟中读, 通过实践体验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这是以前教师常常忽视了的环节。由于学生的朗读水平是有差异的, 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我不要求他们读整篇课文, 可一节, 也可读一节中的几句话或一句话, 采用“我来读读×节”或“我来读×节中第×句”。对于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 我让他们在读前不仅要先说说哪些地方用什么语气读, 哪些地方语速慢, 什么地方读快, 什么地方读重些, 什么地方声音放低一些, 而且还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读后让大家评议。在评价他们的朗读时, 尽量肯定优点, 少找缺点。久而久之, 学生不但能在读好一句话、几句话、几段话的基础上读好一篇文章, 而且能读出了味道, 读出了感情, 读出了方法, 读出了道理, 也使他们逐渐养成了想读、会读、爱读的好习惯。

激发兴趣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篇10

一、言传身教

引领学生读书, 最关键的是教师要爱读书。喜欢读书的教师不需要强制学生读书, 他的谈吐、气质、行为, 就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语言”, 是对学生最好的熏陶。

教室里, 有学生的读书角, 也有我的读书角。我的读书角紧邻学生的。学生读, 我也读。有时下课, 我还沉浸在书中, 自然有学生围拢上来, 好奇地问这问那。你会发现, 接下来的几天, 教室里会多出几本和老师一样的书来。我常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所得———精彩故事或生动语句, 及时地拿出来和学生们分享, 让他们一起沉浸在我的那份读书快乐中。在实践中我还发现, 教师也应该读读学生正在读的书。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便于有效指导学生阅读, 不至于“放野马”;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保持一颗童心, 增加与学生的共同语言, 缩短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我坚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故事引路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各种各样的故事对儿童来说有着无穷的魅力。选择情节生动有趣、惊险曲折的故事读给学生听, 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 从而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哈里·波特》的故事风靡全球, 而农村的孩子却只略知一二。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 讲到关键处戛然而止, “你们想知道以后的情形吗?请听下回分解!”第二天, 他们听得如醉如痴时, 我又无情地打住。如此这般, 老师做上一周的“说书人”, 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其实, 有些性急的孩子, 等不及老师一天一次的“故事会”, 早就想方设法找到了书, 悄悄传阅开了。就这样, 在老师的一次又一次引领下, 班级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读书热。读《小王子》《我是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孩子们乐颠颠地一次又一次地一头扎进老师的“圈套”中。

三、营造氛围

积极营造阅读的氛围, 也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我们的教室前面是读书角, 两边的墙面上, 张贴着读书评比栏。我常常用比赛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多读书, 比一比谁读的书多, 谁摘抄的精彩片段多……把这些通过墙上读书评比统计表显示出来, 让学生看得见, 掀起你追我赶的读书热。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告上, 记录下了同学们从书中体会到的喜怒哀乐。

我们每周的读书课, 教室里不是七嘴八舌, 就是“鸦雀无声”。我还组织学生利用好学校每天统一的读书时间“享受中午十二点”。学生在教室里看课外书, 写读书笔记, 那种静静的看书气氛, 让教室还真有点像图书室。这种环境对于那些没有多少阅读兴趣的同学来说, 是一种很好的熏陶。因此, 要想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必须让学生爱读书。“有乐好之意”“自进不已”。

上一篇:驱动框架下一篇:常见牛病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