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的激发

2024-05-25

兴趣的激发(精选十篇)

兴趣的激发 篇1

一、更新自己的语文教学理念, 同时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1.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其技能,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中获得情感体验,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历史,并利用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进行社会交往。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对于语文疲于应付,语文的美感与教育意义就会降低。因此我们应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促使其主动发展,使之成长、成熟。

2.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教学双方友好和谐的关系、轻松温馨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授课也容易被学生喜欢;反之,敌对隔膜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产生对知识难以接受甚至有意拒绝的逆反心理,即使教师口若悬河、声嘶力竭,也难达到希望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师生情感培养,塑造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教师激励、鞭策、鼓舞、指导,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自信、愉悦的情绪体验。

二、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法。

1. 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首先,精心设计导语,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活跃学生的情绪,创设愉悦氛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教师首先应该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选准导入语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文章的背景资料,社会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古典名著、优美诗文、格言警句、经典歌曲等前人的思想和智慧结晶,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对具体知识的记忆,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自我尝试的冲动。

其次,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能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2. 借助语言魅力,牢牢“粘住”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有这样的说法:“做教师的绝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够做教师。”所以教师合理使用体态语能使课堂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驾驭语文课的教师是凭借其特有的语言魅力来紧紧抓住每个学生的心灵,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引导学生学得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的。高尔基曾引用过一个谜语:“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很形象地说明了语言的这一特征。

3. 表扬鼓励,多点肯定。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点滴进步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也希望能够听到别人的表扬,这样会使他有信心继续进步,如果得到教师的及时肯定、表扬,学习兴趣会随之而高涨。在课堂上肯定学生的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学生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发现有点滴进步,我都会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空间,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积极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我要求学习小组围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展开讨论和交流。在小组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我有意识地组织小组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力;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团体成绩,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从而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活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用教材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教师要研究学生的现实水平,立足现实水平,挑战潜在水平。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所拥有的东西与体验并不比老师少,而且是他们感兴趣的。学生本来就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让他们自己来开发创造,比教师准备更能切合他们的实际,也容易使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地予以补救。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课前我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选出扮演角色的同学:一个扮演奥楚蔑洛夫、一个扮演巡警叶尔德林、一个扮演赫留金、一个扮演小狗、三个扮演人群中的人。我和学生一起创作出课本剧,指导学生分角色排练好,重点抓住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化。学生积极投入,情绪高涨,精彩的发言一浪高过一浪。课本剧的原型资料来自教材,教材本身就是智慧的结晶,不过有的表现为特殊天才的创造性,有的表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但它们同样都表现出了热爱人生、维护生存的无比热情,特别是在我们将其从一种语言形式改变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过程中,会大大缩短我们与作者心灵对话的距离,有利于掌握如何调节智慧杠杆的支点,既保持原作的精髓,又具有开放性的文化刺激。这时的学生,已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物性格,已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积极体验者。

总之,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才会自动加入到学习中来,才能体现出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意义并不是教师单纯地将书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用一定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的教学方法中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做,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有所获。

摘要: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持久兴趣, 使他们对语文乐学、善学、会学, 学而忘我, 乐此不疲。教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思想上更新自己的语文教学理念, 同时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给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空间, 培养创新精神;活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篇2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保证所有学生都喜欢读书。我们首先对全班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摸底,每位学生所读过的书籍都登记造册,然后根据读书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分为喜欢读书者,一般性者,不喜欢者三类。对于喜欢读书者,教师注意提高他们的读书层次。调查可知,农村学生能读到的书大都质量不高,教师根据所学语文课鼓励他们读一些中外名著。如学习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让他们读《水浒传》;学习了《在烈**和暴雨下》就读《骆驼祥子》;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就读《俊友》。

一般的学生,往往对读书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虽然没有浓厚的兴趣,但也不讨厌。这一部分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推荐适合他们心理特征的书去读。比如《一千零一夜》、《哈利?波特》、《海底两万里》、《福尔摩斯探案集》等。这些神密、惊险、幻想性的书籍,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推荐让他们读。

对于不喜欢读书的学生,难度要大一些。教师要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去引导、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最好的办法是利用课余时间,把这部分学生组织起来讲故事,先由老师做示范,要声情并茂,完了再让学生自己讲。讲得好的给予鼓励,讲不上的推荐书让他们去读,然后再讲。这样,学生的兴趣很容易激发起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学生先让他们从童话寓言读起,如《中国神话》、《上下五千年》、《希腊神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

以兴趣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篇3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灵感的催化剂。精心地创造条件,进行情感蓄势,让学生的情感尽量地越积越高,达到不吐不快的关键时刻,顺势抛出作文题目,肯定会争先恐后地写作。

2.来点恶作剧。这是捉弄人的游戏,学生最喜欢。准备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一些醋,一个瓶子里装些酱油。方法指导以后,让两个学生上台品尝,在喝的时候,让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和心理感受,课堂写作肯定出彩。

3.利用多媒体创造情境。多媒体是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音乐于一体的先进的课堂教学手段,它可以实现让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我们在课堂上运用它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兴趣。

二、以精美语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老师应与学生一起写作文。现在好多人反对下水作文,认为老师的作文还是与学生的距离较远,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而让学生产生共鸣。但还是有许多专家主张老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同写一篇作文,因为教师等于处在学生的现实境地、思想位置上,可从学生方面推测此作文训练的可行性如何,并作出相应的处理。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心理位置互换”,它的示范作用十分明显。我喜欢玩这样的文字游戏,从书上、网上看到一些好的文章,手底下发痒就顺手抒发一点自己的感情,课前或作文课上卖弄一下,很受学生的欢迎。比如我们写的《狼》、《红柳花》,给大家读一下:

对于一个在新疆土生土长的人来说,沙漠并不稀奇,而对于一个刚刚踏上这块陌生土地的人来说,那就大不一样了。

以前在文学作品中读到过,从我国的大西北到昔日的波斯,绵延几千公里的土地上看不见一棵树、一棵草,放眼望去,这里只有沙的山、沙的海洋、沙的馒头。这里是生命的禁区,这里是死亡的陷阱。白天这里温度高达40℃以上,强烈的日光把一望无际的沙子晒得都能把鸡蛋煎熟;晚上气温骤然下降,听说能冻死一条活生生的狗。那句“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传说,在外地人的眼里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因此,新疆这块神奇的土地,让我既敬之又畏之。初来乍到,望着一个连绵起伏的沙漠一个高过一个,不禁浮想联翩。如果爬上远处那一座最高的沙包头,风景一定美丽无限:那里将会有炊烟袅袅的村庄,有马鸣风萧萧的天籁;有粗壮遒劲、古朴风淳的榆树,有婀娜多姿、风姿绰约的柳树;有健跑如飞的黄羊,有狡猾机变的狐狸;有馥郁芳香的野花,有宁折不屈的白杨。然而,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头,眼前只是高低起伏的沙丘,沙漠里的热浪一层漫过一层,零星的野草在热浪里翻滚跳跃,游荡的马蛇蜍行色匆匆,不敢多做停留,犀利的猛禽,也不敢飞临深处,只有低洼处成片成片的不成才的红柳,头顶着火红的花朵,身披着铮亮的红衣盛装,还能让人兴奋一时。我跑下坡去,刚才从高处所见的红柳,乃不是零星的碎片,而是可以徜徉其中的红树林。红柳花开,一团团,一簇簇,清香扑鼻,置身其中,仿佛淹没于火一样的海洋中。我俯身一簇红柳,红柳花似钢花飞溅,一串串,一条条,开满枝条,煞是好看。拂过一支红柳放在鼻尖,我轻轻地亲吻,那清香如醍醐灌顶,通体馨香四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如诗如画的美景我想也只有在北京的香山才能看到,没想到竟在这沙漠深处、生命的禁区也会有这人间奇景,真是难得。

三、以材料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在这学期指导了十多篇作文,发现只要材料选好了,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我们前面刚上过的作文课《寓言新解》,一则“癞蛤蟆给天鹅的一封信”就引得学生激情满怀,题目一给出,群情激奋,学生奋笔疾书,一蹴而就,而且多数学生都争着读自己的作文。当然,写出的作品也像范文一样,引用诗词、俗语、方言等,出彩的地方,便引得学生哈哈大笑。

还有一些散文、仿古诗、现代诗、小说等等,对于学生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只有亲其师方能学其师,乃至超其师。当然,我们不能误认为教师的作文就是样板,如果理解成样板,以后写作文就会生搬硬套,那就与我们的初衷南辕北辙了。要鼓励学生的斗志,敢于与老师较量、比试,这对他们的写作能力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和提升。

兴趣: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篇4

一、作文选材贴近学生生活, 创造条件激活学生的

情感因素, 让学生喜欢作文、主动作文, 使学生有话可说, 扫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

学生所以怕作文,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的生活单一、枯燥, 较少有机会接触社会, 自认为没有可写的东西。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 生编硬套, 字词不够废话凑, 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 西方的天空, 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上的晚霞, 绝非别处, 只有在海上。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 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 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 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的景写得真实, 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 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 “细微之处见真情”?所以在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 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 学会为生活感动, 善于从身边选材, 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 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所以,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 用自己的眼, 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 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 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 写真人真事, 抒真情实感。题材可写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或误会与矛盾, 对存在于同学中的某些现象的分析与看法, 进而写自己与老师家人之间的关心、支持或误会, 再写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帮助或矛盾, 题材不断扩展, 笔触从学校家庭延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 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作文的源头问题。

二、调动学生作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程序化训练, 以期能真正学会写文章

学生解决了作文的“源头”问题, 不等于就能写好文章, 还要求老师辅之以有效的训练方法, 以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 实践证明要让学生练好作文, 既要授之以鱼, 又要授之以渔,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因此,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沉浮斗, 以提高分数, “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 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理科书”, 平时很少课外阅读, 缺乏写作材料, 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 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 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 书读得多, 知识才厚实, 才能博古通今, 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 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 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 没有读的“耕耘”, 就没有写的“收获”;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 融会贯通, 积累材料, 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学会迁移, 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 吾意所欲言, 无不随意所欲, 内容应笔而生, 如泉之涌, 滔滔不竭;模仿是人类学习, 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 有法可循, 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 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 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 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 往往古有是作, 而后人则仿而为之, 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 成为一代风范, 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 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 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 而“写”却较少, 没有实践, 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 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 即在作文时, 让学生构思后, 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 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 培养口头作文能力, 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 这样说说写写, 写写说说, 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 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 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 春秋时期, 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 叫管仲, 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 他的缺点是贪财。鲍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 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 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 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 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 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 在作文中, 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 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 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 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 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 难以“登堂入室”。

总之,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只有首先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 谙熟门径, 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就会成为“小儿科”。

摘要:作文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 是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 如果作文训练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 不但训练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反而可能会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恐惧感, 后果不堪设想。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5

乐学好学才能有好成绩,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在教学中逐渐获得了一些感触:

1.“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所以教师要成为学生喜欢的人,你所担任的课才能被他们所喜欢。

2.主动接受才是有效的接受式学习。

在设计以掌握知识和搜集信息为主要目标的设计时,首先应明确的问题是主动发现与间接接受知识的问题。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间接知识,但是间接知识也需要主动地学习接受,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知识接受知识,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是最有效的,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

3.激发学生兴趣是主动学习的钥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积极主动性。学生爱学乐学,效果当然会很好。记得有一次公开课,给六年级的学生上四年级的课程,因为是旧知识,料想学生会索然无味。做课老师是这样处理的:教师目光扫过每一个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从你们的眼睛里看到了不一样的神情,是不是对你们手里那本新书感到奇怪呢?”学生回答说是,老师说:“不要奇怪,因为在你们拿到这本书的瞬间,你们已经和老师一起完成了时空穿越,来到了2011年的3月19号!那时的你们在上——”“四年级——”孩子们面呈豁然惊喜之色。“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学习全新的知识——分数的意义?”洪亮的声音整齐的响起:“愿意——”整节课学生们兴趣盎然。

4.设疑(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问题的创设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或由课外归结到课内,也就是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培养的是学生的一种问题意识探究意识。而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基础,这就促使学生主动地搜集获取知识,获取的知识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对自己的信心越足,学习的兴趣也就越浓。

兴趣的激发 篇6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环境;主动阅读;阅读热情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07-02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但能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课外阅读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思维很活跃、理解能力非常强的学生,我们如果去了解一下就会发现,他们的课余时间具有比较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习惯。新课程标准关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给予的标准是100万字以上,这个标准对小学生而言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这个任务只靠教师去强制安排是很难实现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才能使其从心理上主动阅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可以去轻松地完成新课程标准给予的阅读总量。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生要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朗读

阅读来源于倾听,许多资料表明: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都是从倾听开始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他们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开始自己最初的阅读,开始构筑自己精神的天空。同时倾听也成为他们最初的精神享受和心灵慰藉。不需要家长和教师的逼迫,他们在非常放松的状态下,倾听故事成为他们最愉快的阅读享受。在现有条件下,很多家庭藏书有限。尤其是一些比较贫困的家庭,没有经济能力为孩子购买足够的书籍,再加上小学生还不具备自己选择和阅读书籍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听教师朗读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听教师阅读不仅解决了孩子识字不多不能阅读和家庭书籍有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充满乐趣和知识性的好的书籍,在他们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朗读下,能够使孩子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增加了他们读书的兴趣。当他们养成习惯的時候,他们就不会满足只是听教师的朗读,对于读书这样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他们会自主地去寻找书籍,开始自己阅读,这就培养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准备最好的书籍

最好的书籍指的是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里最适合的优秀读物。读书要有选择,好的书籍能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很多美好的东西。读书也要讲究内容。我们要把内容健康、知识丰富、趣味性强的书籍带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去,一个人在童年读了什么书籍对他的一生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就好像在垃圾堆长大的孩子和在花园里面对鲜花绿草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心态也一定不会一样。其实好书的意义就在于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心灵环境,让他们在良好的心灵环境下健康地成长。著名儿童作家梅子涵说:“有一个事实我们应当知道,在一些儿童文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走进书店的儿童图书区,扑面而来的一定是大量的绘本。绘本是最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对于培养阅读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不只是绘本,还有很多书籍都适合孩子,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的配合为孩子准备好最好的书籍。

三、在课外时间给孩子留下课外阅读的时间

课外阅读的时间是指完全自由的时间,即在这段时间内,孩子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由阅读。只有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阅读,把书作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把阅读当作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兴趣。有的家长认为,在学校的课堂时间就是最好的阅读时间,在学校已经阅读了,回来就没有必要再阅读了。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语文课的确是很好的阅读时间,但是在语文课上,学生更多的是按照教师的指导去阅读,只能在课程的规定下去阅读,所以对孩子的阅读兴趣具有很大的束缚性。所以笔者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要有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只有孩子在自己自由的时间里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才会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上阅读,才能真正拥有阅读的兴趣。

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孟母三迁和乱世造英雄说明了周围大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则说明了孩子所处的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如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呢?首先我们提倡组织学生去学校的图书室借阅图书,这样的话,孩子看到各种各样的图书,他们拥有充分的选择,可以在众多的书籍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书去阅读,就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同样也能够刺激他们的阅读欲望。其次,我们在家里也要给孩子准备一个好的阅读环境,首先要有他阅读的自由空间,也要给他一定的阅读时间。家长在家里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叫孩子在引导下自由安静地阅读。只有在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下阅读,才能使阅读的效率最大化,才能最大的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也才能最大幅度地提升孩子的语文学习能力。

总之,阅读对于语文学习非常重要,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的朗读,在课余时间给孩子良好的书籍、充分的阅读时间和良好的阅读环境,才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而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而有利的深远影响,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给予学生的一份重礼。

兴趣: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7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最成功的方面必定是他们最感兴趣,最热爱的东西,当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正向的心理动因,他的心理内质就会萌生学习驱动力,从而费尽心思获得自我心理预期达到的目的和效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诱导学生学数学的心理层面而发生思维推理的正迁移,并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在教学中对提高教学效率就显得特别重要。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展现教师个性,感化学生

上小学的孩子们,心理和情感发育不成熟,具有很大的向师性。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地与他们交朋友,让他们接受老师,才能真正地接受我们的教育!

1. 关心爱护每个学生。

每个班级都是由程度不等、个性相异的多个学生组成。但作为教师,一定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好学生固然让人喜爱,但学困生身上同样闪烁着光彩。我们要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来看待每个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多一点关心,多一份付出。例如,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主动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他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自信。课间多参与他们的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师爱的温暖、伟大,体会自身存在的价值,等等。

2. 严和爱有机地结合。

作为教师,我们有严的一面,也有爱的一面。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要毫不留情,不能有任何袒护。例如,有的孩子对待作业马虎不负责,有的孩子随意拿别人的东西等,这些看似很小的习惯,但如果不加以制止、指正,很有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我们在教育时既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要耐心地观察,监督,让孩子体会到我们是不会纵容他知错犯错的,在这点上,我们是严格的。当孩子需要帮助时,我们要像亲人一样,给予关心和爱护。凡事我们都得站到孩子的立场上想想,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当他们受了委屈,遭到了不公,让他们体会到我们就是他的依靠,我们就是他的希望,我们就是爱的使者。只有学生体会到我们在时刻关爱着他,我们的教育也算上了轨道。

二、创设教学情景,吸引学生

1. 以导引趣。

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导语必须要抓住学生的心理,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思维牢牢地吸引住,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听讲、去探究。在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是照本宣科地直接导入新课内容,使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实新课导入法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问题悬疑法或趣味导入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兴趣。

2. 以疑引趣。

心理学家一致认为,“疑”最容易引发人的探究反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巧妙设疑,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从而培养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就对车轮子是圆的不是方形和车轴装在轮子的圆心两个事实感到好奇,总想弄个明白,这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上课一开始,我就提出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再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和仔细观察(形状各异的车轮的转动)从而认识到轴装在圆心,而圆心到圆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即半径都相等,这样的圆心形轮子转动才能使车子平稳行走,而其他轮子则不稳定。这样设疑教学,既使学生认识和理解了抽象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以动引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成功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在玩中有所学,有所得。数学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但它也存在至高的美。只要我们精心设置,用心安排,我们的课堂就可以成为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乐园。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旺盛的注意力,仅靠起始阶段有趣的导语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灵活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如:开展数学竞赛,利用抢答、限时答、互问互答等多种形式的数学游戏,再辅以小小的物质奖励,都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联系实际生活,激励学生

在教数学知识时,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因为数学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处处体现得到,使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孩子们产生亲切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问,学生听、答”和大量练习等,学生兴趣不高,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动手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最有效的方法。有了学习兴趣,就能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兴趣、启迪人们的思维,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的内在联系,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转化为内在动力,才能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成果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所以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摘要:有了学习兴趣, 就能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动力、启迪人们的思维, 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更深刻, 记忆更牢固;有了学习兴趣, 就有了积极性, 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的内在联系, 开阔学生的思路,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篇8

一、命题方式应灵活

学生对作文没兴趣的主要原因就是觉得无话可写, 苦思冥想抠出的几百字也往往是言不由衷, 词不达意。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激发写作的欲望必须变固定命题为灵活命题。目前不少教师仍是要求全班学生都写一个题目。这干巴巴的命题难以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其实平时的作文是一种素质训练, 每个学生的起点不同达到的目标不同, 这样的固定命题是给学生勉为其难的。因此我们可从实效出发, 命题方式可灵活改变。

1、教师命“范围”, 学生命“题目”。教师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 指明作文的范围, 学生据此自选角度, 自命题目, 自立题意。

2、小组讨论, 班级命题, 按作文训练的计划,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然后集中各小组的意见, 教师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作文。

3、学生自由命题, 教师只提出作文

的要求, 学生可根据自已的生活积累, 自由命题自行作文, 就像有些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 写日记却洋洋洒洒数百言一样, 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 他们才有话可说了, 慢慢地就培养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二、作文形式应多样

在作文训练时, 大多数教师都要求学生当堂完成, 实际上许多学生不能当堂完成, 但迫于教师的压力只好敷衍了事。不是空话连篇就是随便照抄。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根据生活实际及新课标的要求, 作文的形式应多种多样。

1、课堂作文与课后作文相结合。

按新课标要求, 一学期当堂完成相应的几篇作文外, 还可让学生写几篇自由命题的课外作文。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构思作文他们的写作潜力得到进一步发掘。

2、把整体训练分解为局部练习。

可把每单元一篇作文的整体训练变为多种形式的单项练习, 比如在课堂上进行作文片断练习, 或开头、或结尾、或人物肖像描写, 或景物描写……。然后随堂全班交流, 教师略加点评。把整篇文章分解为几个环节进行练习互相取长补短, 渐渐地学生作文的水平便得以提高。

3、重视书面作文更要练好口头作文在现代生活交往中, 口头作文比书面作文显得更为重要。

训练时, 可通过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 朗诵会等多种形式。围绕主题任意表达, 既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也可提高他们组织语言, 丰富词汇的能力。

三、作文过程应善导

作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写好作文的过程。其间教师既不能放任自由听之任之, 也不能忽视主体, 越俎代庖。

1、作文指导关键在“导”, 教师要教会学生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方法, 系统讲解作文的基本知识, 具体讲明每次作文的要求, 指导好每次作文训练。对于作文开关、结尾的模式、段落层次的安排、句式词语的运用都不要作硬性的规定。

2、作文内容重感受。作文是生活的反映, 大多数中学生的生活比较单纯, 对生活的观察空洞, 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 深入社会观察生活, 积累素材, 如组织学生到社区、街道参观访问, 参加公益活动等。每次作文都要目的明确。学生经常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作文内容就有真情实感。

3、作文批改注真情每批改一次作文, 应是老师与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感情交流。学生作文往往是其心灵的自然流露, 教师的批改则是思想的启迪, 感情的疏导。在一次作文批改时, 我发现有位学生写自已家里生活艰难, 学习生活压力太大, 自己也总是心事重重、无精打采, 很是苦恼。我就在批语中写道: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如果你对生活充满热情, 你会收获许多。这位学生看了批语后从此显得乐观开朗, 作文也更加认真。看来教师的批语, 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也影响着他们对人生、对生活的态度。

四、作文激励多途径

不少学生把作文看成是完成任务, 为完成任务而作文, 也就无所谓兴趣作文了。要激发和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在作文讲评时应多激励。

1、办班刊、出校报。

班刊校报是学生自己的习作园地, 反映的是校园生活。每次讲评后挑选几篇登在班刊校报上, 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上了班刊、校报, 不仅自己高兴, 也影响着班上其他学生, 无形中对学生的作文产生了激励作用。

2、举办作文竞赛, 展示学生作文才能。

作文竞赛是激励学生作文的一种积极手段, 形式可以是课堂限时作文, 也可以是只规定体裁、范围的学生自由命题作文。赛前要宣传, 赛后要认真评选, 力争使所有参赛者都能有所得。

3、鼓励优秀学生再上新台阶。

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可留心搜集选择一些内容真实感人, 较有文采的习作, 指导习作者修改后向报刊杂志投稿。如能发表, 对学生的激励与鞭策将是非常大的。

漫议阅读兴趣的激发 篇9

一、创设愉悦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中生想象丰富, 好奇心强, 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我们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注意创设愉悦的情境, 营造生动活泼的氛围, 尽量选取鲜活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 开端激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有趣味, 不但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学习目标上来, 而且能引人入胜,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巧用成语, 活跃课堂气氛。

记得在执教文言文《狼》时, 我的导入采用了先让学生说出有关“狼”的成语的方法。学生纷纷发言, 经归纳整理有:狼心狗肺、引狼入室、狼狈为奸、鬼哭狼嚎、如狼似虎、声名狼藉、狼子野心、狼烟四起等。接着让学生根据这些成语说说“狼”的性格特点。学生轻松地总结出:凶暴、残忍、狠毒、贪婪、奸诈……我顺势板书课题《狼》, 提出学习目标。这样巧用成语导入课文, 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增强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 而且密切联系课文内容,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质疑标题,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我在执教科学小品《死海不死》时, 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我们都会为不会游泳的人不慎掉入深水中捏一把汗, 但世界上偏偏有这样一个神秘的湖泊, 人在湖里不仅不会被淹死, 而且能舒舒服服地躺在湖水上看书。大家想想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还有学习《变色龙》这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导入课文:“变色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课文是写这种动物的吗?”学生回答后我又问:“既然是写人为什么要用‘虫’来命名呢?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这样就极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巧设情境, 让学生乐学

适当地营造好的阅读情境, 可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如, 在教授朱自清的《春》时, 利用多媒体, 把有关春天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 情不自禁地赞叹:好美啊!然后, 指导学生有声有色地诵读文。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 求新激趣, 相机诱导

这里所说的新, 对学生而言包括新的内容、新的知识、新的能力。如, 教学《中国石拱桥》时, 抓住赵州桥两端大拱和小拱的关系, 再对照课文找出差异, 从而明确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按照顺序、用语准确三个要素, 并以此带动全文的学习。再如, 教授《安塞腰鼓》一课时, 先让学生搜寻相关的音影材料, 课堂上让学生在隆隆的鼓声和热血沸腾的画面中感受生命的力量。这就为课堂注入了时代的活水, 气氛就会活跃, 学生的精神就会振奋。

二、适当补充课外内容,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科书是我们课内教学的主要对象, 是课堂教学的根本, 但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展知识、开阔视野, 仅靠教材的30来篇“例子”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一定要适当地补充教材, 尤其是乡土教材来填补阅读教材内容的不足。

一、将丰富的课外知识适当地引进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根据平时教学的实际, 将课外与课本有关的知识引入到课内来, 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如, 教授科学小品这类课文, 明确科学小品的文体特点及意义: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许多新科技、新成就多是用科学小品的形式传播给人们的。基于此, 教师可搜集当今信息社会中的有关资料展示给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阅读这类科学小品的兴趣。

二、将有限的课堂空间迁移到无限的课外世界

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 篇10

一、满足幼儿的直接兴趣

1.倾听孩子的想法。

在组织活动中, 老师应该耐心倾听孩子们对某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 从中发现孩子在这件事中的兴趣点, 同时应随着孩子的这一兴趣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 有一次, 浩浩带来了一个溜溜球在玩, 好几个孩子都围上去看, 还说这个球怎么会上去的, 有的说是浩浩用手抓上去的, 有的说这个球上磁铁是被磁铁吸上去的,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 这时辰辰就趴在地上看这个球是怎么被浩浩“抓”上去的。 于是我就组织孩子们观察溜溜球, 讨论溜溜球的那个球是怎么溜上去又溜下来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 最后发现原来是那根绳子带动了球上下的滑动。 只要我们静静地倾听孩子们的谈话, 就能很快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 从中引导许多有意义的探究课题。

2.促使兴趣的形成。

在实践活动中, 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会表现出异常激动和专注的神色, 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活动往往注意力不集中。 因此在活动中, 教师应积极关注孩子们的表情, 观察孩子的心思和动机, 引领他们多动手, 在实践中寻找活动兴趣。 如开展体育活动时, 老师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纸飞机, 边制作边教导孩子们飞机飞行的原理; 若发现有孩子对玩纸飞机没有刚开始时那么有兴趣, 还把折纸撕了扔掉, 那么教师就应该寻求另一种方法, 比如可结合飞机特技表演设置穿越障碍, 或者让孩子们参与其中来个“自制纸飞机飞行比赛”的活动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并给予奖励, 这样就能使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提高兴趣。

3.捕捉 “生成”教育的契机。

在活动中, 教师可通过延伸幼儿兴趣而生成教育, 在追踪幼儿行为时, 教师对幼儿的一些不易理解的行为保持审慎态度, 注意对其先前和后继的行为进行追踪, 在这个过程中, 有时会意想不到地捕捉到“生成”教育的契机。 如课间活动时, 我发现有位名叫廷宇的顽皮小男生手里捧着“可恶的小虫子”回到活动室, 正想批评之际, 忽然发现许多孩子渴求的眼神, 随即我转变思想, 故意问道:“这些‘东西’是哪里来的? ”廷宇同学开心地回答说:“在草地里捉到的。 ”这时我想到在之前的自由活动时, 许多孩子也喜欢跑到草地角落捉一些小虫子玩耍, 只是都没有带到班级里。 这是第一次有孩子带进来, 本来想让小男孩扔掉的想法随即改变, 忙问在场的所有孩子:“孩子们, 你们知道廷宇同学手里拿着的小虫子叫什么名字呀? ”有许多孩子抢着回答“毛毛虫”, “螳螂”, “七星瓢虫”, “蛔虫”, 什么样的答案都有。 于是, 当天我就把这只七星瓢虫做成了标本, 在第二天的科学活动中, 把它拿出来, 并找了许多关于其他昆虫的图片资料给孩子们来个一次生成“教育”。 随后的课程中我还引导孩子们把有关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下去, 生成昆虫的种类名称、生活习性、收集昆虫标本、昆虫图片资料等活动。

4.拓展孩子的兴趣。

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应拓展孩子的兴趣。 为了培养幼儿思维的流畅性, 引导幼儿兴趣的拓展并使他们能够从中获益, 应采用适当的生成策略。 例如要如何拓展孩子们对手工活动的兴趣呢? 首先, 我们可以从欣赏手工作品开始。 孩子们往往对美丽的、 可爱好玩的特别感兴趣, 那我们就可以从这方面着手。 可以用一个鸡蛋做成一个“不倒翁”, 用牙膏盒做一辆“汽车”, 用废旧材料做“飞机”, 等等, 并一一把它们展示出来给孩子们看。 当他们发现这些玩具都是用各种废旧材料做的, 于是, 老师就抓住时机引导说:“纸杯、纸盒、纸盘不仅能做出好玩的玩具, 而且可以做出各种动物呢, 只要小朋友开动脑筋, 想一想, 做一做, 在你们的小手帮助下, 就会出现各种不一样的玩具。 ”老师有情趣地讲着, 孩子们认真地听着。 此时此刻, 老师自己也感受着一种自信和成功。 只要老师有趣引导孩子们乐意动手操作, 把孩子的兴趣激发起来, 就能把每一项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更能充分地挖掘孩子的内在潜能。

二、激发幼儿的间接兴趣

1.在教育活动中应注重趣味性、知识性相结合。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 特别是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 趣味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在幼儿教育中, 趣味性教学更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因为它决定着知识是否能让孩子更好地接受, 让孩子在玩耍中获得知识, 在快乐中得到成长。 如在幼儿学习双脚往上跳时, 我们设计了在果园里有很多高矮不一的果子, 孩子们就好像真的进入果园摘果子, 他们尝试纵跳, 用手够着高处的果子, 用力向上纵跳, 轻轻落地, 并摘到果子。这样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双脚往上跳。

2.在教育活动中应注重真实性、挑战性相结合。

在开展体育游戏时, 孩子们都喜欢表现自己。 我认为在设计活动时应注意选择富有挑战性的游戏。 活动难度与幼儿能力之间要恰当, 才能取得成功的挑战喜悦。 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应注重各年龄段的特点, 挑战难度要有层层递进性。 一旦幼儿失败次数多了, 他们就会失去信心。 当幼儿完成任务时, 可根据情况适当地提高难度, 使幼儿能够有机会迎接新挑战。 这样孩子们不仅会对活动产生新的激情, 使得活动能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 孩子在活动中还会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

3.利用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如果一项活动能让幼儿探究各种问题和现象, 让幼儿有机会解除一个又一个悬念, 那么幼儿便会觉得此项活动“其乐无穷”。

幼儿正处于积极探索周围事物的阶段, 对新鲜的、未知的或者略知的事物会产生极大探究兴趣, 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语言, 设计悬念, 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 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一篇:旋转不稳定型下一篇:彩信手机报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