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的防制

2024-06-14

炭疽病的防制(精选八篇)

炭疽病的防制 篇1

1 病原

炭疽杆菌, 革兰氏染色阳性, 菌体两端平直呈竹节状链接, 无边毛, 有荚膜。本菌在病畜体内和未剖开的尸体中不形成芽孢, 但暴露于充足氧气和适当温度下6 h形成芽胞。

炭疽杆菌繁殖菌体抵抗力不强, 但芽胞体有很强抵抗力。芽胞在土壤中能存活10年, 15℃干热60 min方可将其杀死。但芽胞对碘敏感, 临床上常用0.1%碘液、0.1%氯化汞、20%的漂白粉、0.5%过氧乙酸进行消毒。本菌对青霉素、碘胺类药物等敏感。

2 流行

2.1 易感动物

以绵羊、山羊、马、牛易感性最强。

2.2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患畜通过粪、尿、唾液及天然孔出血等方式排菌, 尤其是排出后在外界形成芽胞, 可成为长久疫源地。当动物采食污染的饲料、饲草和饮水等或吃了感染炭疽的动物尸体时经消化道感染发病。

2.3 流行特点

地方性流行, 干旱和多雨、洪水涝积、吸血昆虫多等都是促进炭疽爆发的因素, 此外, 从疫区输入病畜产品, 如骨粉、皮革、羊毛等也常引起本病爆发。

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5 d, 最长的可达14 d。

3.1 绵羊和山羊

多发生于使役或放牧过程中, 患畜突然战栗, 摇摆、磨牙, 昏迷, 倒地, 极度呼吸困难, 黏膜发绀, 天然孔流出带泡沫的暗色血液, 常于数分钟内死亡。

3.2 牛

最急性型:病程数分钟至数小时。牛突然昏迷, 倒卧, 呼吸困难, 可视黏膜发绀, 全身战栗, 心悸。濒死期天然孔出血。

急性型:病程1~2 d。体温42℃, 兴奋不安, 吼叫或乱撞, 以后转为沉郁, 反刍减少, 乳汁中带血。呼吸困难, 黏膜发绀有出血点。病初便秘后腹泻, 有时粪带血。尿暗红, 有时混血液。有的牛兴奋不安, 顶撞人畜或物体, 吼叫等。濒死期体温下降, 天然孔出血。孕牛多流产。

亚急性型:高热, 常在颈、咽、胸、腹下、肩胛、乳房等部皮肤和直肠、口腔粘膜等处发生炭疽庸。疽庸初期局部硬固热痛, 以后中央发生坏死或溃疡, 经数周痊愈;有的舌肿大呈暗红色, 有的发生咽炎, 呼吸困难。肠道炭疽病牛下痢, 重者粪带血。病程1周。

4 诊断

炭疽病畜严禁解剖, 凡急性死亡, 原因不明而又疑为炭疽的病畜, 必须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诊断。

对原因不明而突然死亡或死后天然孔出血, 临诊出现痈性肿胀、腹痛、高热、病情发展急剧的病畜, 应首先怀疑为炭疽。生前采取耳静脉血、水肿液或血便, 死后采取末梢血或将尸体耳朵双重结扎切下, 烧烙止血, 并用0.2%升汞或5%石炭酸纱布棉花包裹送检。将涂片用瑞氏染色, 镜检发现病原菌即可确诊。血清学环状沉淀反应也可确诊。

5 防制

5.1 疫情处理

发生疫情尽快上报, 迅速确诊, 划定疫区、疫点, 采取隔离封锁等措施, 炭疽病畜或疑似炭疽病畜时, 应立即采取不放血的方式扑杀销毁做无害化处理。炭疽病畜, 全部肉尸及被污染物挖坑深埋3 m以下;对现场进行消毒, 所有被炭疽病畜污染的栏圈、用具、场地等, 均应用20%漂白粉溶液、10%烧碱溶液煮沸30 min后用清水冲洗。

5.2 免疫

炭疽常发区每年对易感动物进行预防注射, 目前应用的疫苗是无毒炭疽芽胞苗 (山羊不宜使用) 和炭疽Ⅱ号芽胞苗。这两种苗14 d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1年。

5.3 注意卫生

鸡大肠杆菌病的防制措施 篇2

【关键词】鸡;大肠杆菌病;综合防制

大肠杆菌病是一种致病性大肠杆菌为原发性或继发性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危害幼鸡特别是肉鸡,其次为青年或成年蛋鸡,其表现有肝周炎、心包炎、气囊炎、脐炎、眼球炎、关节滑膜炎、大肠杆菌肉芽肿、肠炎、腹膜炎、输卵管炎和败血症等。近年来,我国集约化养鸡业不断发展,饲养密度在增加,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在日益增多,成活率不断下降,造成肉鸡增重减慢和胴体级别下降、蛋鸡产蛋率下降,给我国的养鸡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1.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末春初鸡舍通风不良时较为多发。各种年龄的鸡都能感染本病,幼鸡易感性较高, 20-45日龄幼鸡发病流行最盛。主要发生在集约化的养鸡厂,管理不善、环境卫生不良或恶劣的外界条件和各种应激因素如鸡群密集、空气浑浊、过冷过热、营养不良、饮水不洁等都能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本病以饮水污染传播为主,病鸡的排泄物、喷嚏的飞沫也是重要的传染源。种鸡感染大肠杆菌后,新产出的蛋在降温过程中菌体亦可进行人蛋中,使孵出的小鸡带菌,然后在鸡群中水平传播。大肠杆菌病常与沙门氏菌、传染性法氏囊病、霉形体病、马立克氏病、新城疫等并发或继发感染。尤以慢性呼吸道病继发本病最为常见。

2.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2.1雏鸡脐炎

一般是由大肠杆菌和其他细菌混合感染引起,主要发生在出壳初期,多数在出壳后2-3日内死亡。病雏虚弱,常挤拥在一起,水样腹泻,腹部膨大,一般在3~4日龄开始,表现脐部周围红色,并有炎性渗出物污染脐部周围绒毛,随后未闭合的脐孔呈蓝黑色,有刺激性恶臭味,死亡率达 10%以上。剖检可见病鸡腹部膨大,直肠内积水样粪便,脐孔为闭合呈蓝色或紫色,卵黄囊不吸收或吸收不良,内容物黄绿色、干酪状,粘稠或稀薄水样、脓样。肝呈黄土色,质脆,有斑状或点状出血。

2.2气囊炎、心包炎和肝周炎

病菌经消化道进入气囊,引起急性气囊炎,表现咳嗽和呼吸困难。呈地方性流行,死亡率达5%—20%,有时可达50%。剖检可见气囊壁增厚、混浊,囊腔内常含有白色的干酪样渗出物。心包腔中有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膜和心外膜增厚。腹腔积液,肝脏肿大,肝周炎,有胶样渗出物包围,肝被膜浑浊增厚,有纤维素附着。少数鸡肝脏肿大,心包发炎。

2.3眼球炎

鸡舍内空气浑浊,大肠杆菌密度过高,感染日龄较大的幼鸡引起全眼球炎,有时出现在其他症状出现的后期,多为一侧性,少数为两侧性。眼睑封闭,外观肿胀,里面蓄积脓液或干酪样物,眼球发炎。剖检可见患眼外观肿大,眼睑封闭,里面蓄积脓液或干酪样物质。剖开眼睑可见眼球发炎,角膜变成白色不透明,表面有黄色米粒大的坏死灶。

2.4大肠杆菌性肉芽肿

是常见的一种病型。病鸡内脏器上产生典型的肉芽肿,外表无可见的症状。剖检可在盲肠、直肠和回肠的浆膜上见到土黄色脓肿或肉芽肿结节,外观和结核结节相似,肠粘连不能分离。肝脏上也可见大灶性、不规则形、黄色坏死灶。

2.5关节炎和滑膜炎

病鸡跛行或卧地不起,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腱鞘或关节发生肿胀。其内积黄色粘稠液。滑膜肿胀、增厚。

2.6败血症

多见成年鸡,急性很快死亡,冠、髯呈暗紫色;慢性病例冠渐萎缩,暗紫无光泽;有的腹部膨大,触之有波动,俗称“水裆”;有的腹部胀大,触之坚硬,俗称“铁档”,有的肛门周围被黄白色粪便污染,并把肛门封死,逐渐消瘦而死亡。最特征的病变是肝脏呈绿色,胸肌充血。有时肝脏上有白色的大头针帽大小的小坏死灶,与鸡伤寒和鸡霍乱相似。

2.7腹膜炎和输卵管炎

主要发生在成年蛋鸡,以腹部胀大为特征,外表无可见症状。腹腔内充满淡黄色液体,也有的呈胶冻样黄白色纤维素,胸腹气囊混浊增厚,表面附着黄白色干酪样物;也有的输卵管内有卵形或不规则形的干酪样硬块,切面呈轮层状,人们常称其为“蛋子瘟”。有的产蛋鸡在腹腔中可见破裂的卵黄与炎性产物呈干酪状后,将肠管、气囊及各种脏器粘连在一起,且气味恶臭。急性败血症死亡的鸡常见卵泡出血,有的变成红褐色,肠系膜增厚,呈黑绿色。

3.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病变可怀疑为本病,但确诊必须依靠病原分离鉴定。鸭大肠杆菌性败血症与鸭疫巴氏杆菌病(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症状病变相似,应注意鉴别。

4.防制措施

鸡大肠杆菌病是鸡的一种常见的由条件性致病菌引起的传染病,必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4.1采用药敏试验确定该病防治的有效药物

采用纸片法,分辨采取目前常用的8种抗菌药:环丙杀星,达氟沙星,氧氟沙星,氨苄西林,氯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将分离纯菌株接种于普通肉汤中,经37℃培养 24h,将各株培养菌液用普通肉汤稀释至104,吸取0.1m1滴人营养琼脂平板涂布均匀,再放人药敏纸片,置37t培养 24h,观察测量抑菌圈的大小并记录结果。判定标准:抑菌圈直径小于1Omm为抗药,直径在1O.1~15mm为中度敏感,大于15.1mm为高度敏感。结果,丁胺卡那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噻呋对所分离出的25株大肠杆菌抑菌作用最强,高敏菌达 92%—100%;新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多粘菌素、阿莫西林、葸诺沙星、环丙沙星抑菌作用次之,敏感菌株在40%—68%;青霉素、四环素、麦迪霉素、强力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抑菌作用低,敏感菌株低于16%。

4.2综合防治

(1)注意鸡场卫生,加强雏鸡饲养管理。新鸡进舍前,应对鸡舍的一切用具、设备和鸡舍要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在饲养过程中要经常清理粪便和冲洗消毒,搞好鸡舍内外的卫生及通风换气,另外还应注意饮水污染,鸡群可以不定期的饮用“生态王”,维持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减少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侵入。

(2)鸡群中一旦发生大肠杆菌病,可用“抗菌王”按每千克体重1ml饮水3d,再用氯霉素粉按0.1%混料连喂3-4d,效果较好。如用于产蛋鸡群,为防止因氯霉素味苦影响采食量造成产蛋下降,可按每只鸡O.1g一次喂给,1次/d,连喂3d也可收到同样效果。但本病的治疗最好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无條件进行药敏试验的鸡场可选用速灭菌、百病杀等复方类药物,另外喹诺酮类药物(蒽诺沙星、环丙沙星、氟哌酸等)、新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等,对本病通常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用当地分离的菌株制备的大肠杆菌灭活苗对本病有较好的防制效果。

(4)重视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等传染病的预防,当鸡群出现呼吸道症状,死亡率较高,用药效果不理想时,要注意是否与病毒混合感染,尤其是新城疫。

5.公共卫生

羊炭疽病的防制 篇3

关键词:羊,炭疽病,防制

近年来,羊的饲养量逐年增加,呈现规模化养殖的趋势。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羊病频发,一些危害严重的传染病也时有发生,如羊炭疽病,这种呈现散发状态的疾病也有增加的趋势。羊炭疽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是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的传染病,其病原为炭疽杆菌。山羊、绵羊可互相传染,绵羊更易感染。

1 病原体

羊炭疽病的病原为炭疽杆菌,是一种粗而长的革兰氏阳性的大杆菌,不运动。隶属于芽孢杆菌科、芽孢杆菌属。炭疽杆菌可产生芽孢,芽孢具有极强的抵抗力,在干燥的环境中可以存活10年之久,煮沸15~25min才能杀死,临床上常用20%漂白粉、0.5%过氧乙酸等消毒剂消毒,可有效杀死环境中的炭疽杆菌[1]。

2 流行特点

羊炭疽病多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绵羊最易感染。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于吸血昆虫多、雨水多、洪水多的夏季。发病发生于大雨过后的原因可能是大雨将埋藏于土壤中的炭疽芽孢冲刷裸露于地表,其他健康羊或者易感羊接触到炭疽杆菌芽孢而感染[2]。发病羊和带菌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较多,主要经过消化道传染,也可经呼吸道或由吸血昆虫叮咬经皮肤传播。

因为炭疽芽孢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被炭疽芽孢污染的环境可成为持久性的疫源地,主要是由于病畜尸体处理不当,或其排泄物和分泌物未经彻底消毒,而污染了土壤、用具和牧场。皮肤损伤、吸入带有炭疽芽孢的灰尘也可感染炭疽杆菌。

3 临床症状

羊发生炭疽病一般为急性感染,潜伏期一般为1~3d,最长可达数天。表现为突然发病,倒地,昏迷,全身战栗,行走不稳、倒地,磨牙,全身痉挛,呼吸急促,体温升高到40~42℃(正常体温38~40℃),可视黏膜呈蓝紫色。天然孔如口、鼻、肛门部位流出黑红色血液,血液不易凝固,数分钟内死亡。病程较慢者,也只延续数小时,表现不安,颤栗,呼吸困难和天然孔出血等症状。

4 病理变化及诊断方法

怀疑发生羊炭疽病严禁解剖。死后的羊迅速腐败极度膨胀,天然孔出血,血液呈煤焦油状,凝固不良,可视黏膜发绀,尸僵不全。实验室条件下解剖观察可发现,皮下和浆膜下组织出血和胶样浸润,淋巴结肿大出血,脾脏肿胀,呈现败血脾表现,肿大,柔软,切面呈黑色,结构不清。肾肿大、淤血、出血、变性,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由于对炭疽病尸体严禁剖检,因此特别注意外观症状地综合判断,以免误剖造成污染环境。此外,严禁剥皮和食用。

实验室诊断可以采羊耳静脉血液,死羊从末梢血管采血涂片。必要时可做局部解剖,采集小块脾脏,然后将切口用0.2%升汞或5%石炭酸浸透的棉花或者纱布塞好。涂片后用瑞氏染色液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如果发现带有荚膜的单个、成对、短链状的粗大杆菌即可确诊。有条件的实验室可做菌体分离培养和炭疽环状沉淀实验。

本病注意与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黑疫等区别。这几种疾病均表现发病急、病程短,突然死亡。主要通过病原学检查加以鉴别。羊快疫的病原体是腐败梭菌,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动物体内外均能形成芽孢、不形成荚膜,使菌体呈梭形,菌体单个或两三个相连。羊肠毒血症的病原体是魏氏梭菌(产气荚膜梭菌D型)。羊黑疫又称“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由B型诺维氏梭菌引起的[3]。

5 防制

5.1 预防

主要通过免疫接种预防本病。在发生过炭疽病的地区,每年应进行1次炭疽2号芽胞苗注射免疫,皮下注射1ml,免疫期为1年。

5.2 治疗

发生本病后应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相关要求处理,如进行封锁,病羊隔离,封锁期间严禁车、羊及人出入。在最后1只病羊死亡或治愈后15d,再未发现新病羊时,经彻底消毒后,方可解除封锁。对污染的羊舍、垫草、粪便等要烧毁。对污染地面和用具要用10%的热碱液或20~30%的漂白粉彻底消毒,病死羊尸体不得解剖,应焚烧或在远离水源处深埋[4]。

对于有特殊价值的病羊,在发病初期,可注射抗炭疽血清,第一次注射50ml,注射后4h体温不退时,可再注射25~30ml。对亚急性病羊,可将青霉素100万IU,1d分为2次注射,连用3d。其他抗菌药物如链霉素、土霉素、磺胺类药物对炭疽病有较好的疗效。几种抗菌药物合用或抗菌药物与抗炭疽血清共同使用,效果更为显著。

病羊群除去病羊后,全群应用抗菌药物3d,拌料饲喂,有一定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薛玉华.羊炭疽病的诊断与防治[J].北方牧业,2005(11):22.

[2]吕明.羊炭疽的症状与防控措施[J].吉林畜牧兽医.2014(2):49.

[3]胡来根.羊梭菌性疾病的鉴别诊断[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5):160—162.

猪丹毒病的防制 篇4

1 病原

其病原为猪丹毒杆菌, 又称红斑丹毒丝菌, 为G+细长的小杆菌, 不形成芽孢和荚膜, 不能运动。在病料内的细菌常单在、成对或成丛状排列;在慢性病猪的心内膜, 多呈长丝状。病原体杆菌寄生在病猪的所有器官。扁桃体、肠道、胆汁、骨髓体以及病猪的唾液、分泌物、排泄物和传染的饮水及土壤等可以成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猪丹毒杆菌表面有一层蜡样物质, 因此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 在深埋的猪尸体内尚能存活7~9个多月, 土壤内能存活40 d左右, 严重地威胁着小型养猪场、农村散养户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但该病对热的抵抗力较弱, 煮沸即死。对一般消毒药、甲醛类、含氯消毒剂和碱类制剂较敏感。即使较低浓度也能有效。

2 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炎热多雨季节多发。病猪、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 损伤皮肤, 吸血昆虫传播。主要发生于猪, 各年龄猪均可感染, 但以3个月以上 (3~6月) 的架子猪发病率最高, 3个月以下和5年以上的猪很少发病。潜伏期短的1 d, 长的7 d。

3 临床症状

3.1 急性型

常见, 精神不振、体温42~43℃不退, 以突然爆发, 死亡高。不食、呕吐, 结膜充血, 粪便干硬, 附有粘液, 小猪后期下痢。耳、颈、背皮肤潮红、发紫。临死前腋下、股内、腹内有不规则鲜红色斑块, 指压退色后而融合一起。常于3~4 d死亡。

3.2 亚急性型 (疹块型)

病较轻, 1~2 d在身体不同部位, 尤其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 圆形、四边形, 有热感的疹块, 俗称“打火印”, 指压退色。疹块突出皮肤2~3 mm, 大小约1至数厘米, 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 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口渴、便秘、呕吐、体温高, 也有不少病猪在发病过程中, 症状恶化而转变为败血型而死。病程约1~2周。

3.3 慢性型

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 也有原发性, 常见关节炎, 关节肿大、变形、疼痛、跛行、僵直。溃疡性或椰菜样疣状赘生性心内膜炎。心律不齐、呼吸困难、贫血。病程数周至数月。

4 病理变化

4.1 急性型

猪丹毒肠黏膜发生炎性水肿, 胃底、幽门部严重, 小肠、十二指肠、回肠粘膜上有小出血点, 体表皮肤出现红斑, 淋巴结肿大、充血, 脾肿大呈樱桃红色或紫红色, 质松软, 包膜紧张, 边缘纯圆, 切面外翻, 脾小梁和滤胞的结构模糊。肾脏表面、切面可见针尖状出血点, 肿大。心包积水, 心肌炎症变化, 肝充血, 红棕色。肺充血肿大。

4.2 疹块型

以皮肤疹块为特殊变化。

4.3 慢性型

溃疡性心内膜炎, 增生, 二尖瓣上有灰白色菜花赘生物, 瓣膜变厚, 肺充血, 肾梗塞, 关节肿大, 变形。

5 诊断

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尸体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必要时进行化验室诊断, 常用方法:采血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动物试验、全血平板凝集试验等。

本病在做出诊断时应与猪瘟、猪链球菌病、最急性猪肺疫、急性猪副伤寒等病相鉴别。 (1) 猪瘟:多呈流行性发生, 发病急, 病死率极高, 药物治疗无效, 皮肤上有较多的出血点, 指压不退色。死后剖检脾有出血性梗死灶, 回盲口有钮扣状溃疡, 淋巴结出血呈大理石样花纹。 (2) 链球菌:败血性链球菌病与急性猪丹毒极相似, 往往需要实验室检查才能鉴别。 (3) 最急性猪肺疫:病猪咽喉部最急性肿胀, 呼吸困难, 口鼻流泡沫样分泌物, 但皮肤上无红斑形成。死后剖检见肺充血水肿, 脾脏不肿大, 取病料做革兰氏染色, 见G- (红色) 呈长椭圆形两端浓染的小杆菌。 (4) 急性猪副伤寒:多发生于2~4月龄小猪, 在阴雨潮湿的时候较多见, 先便秘后下痢, 胸腹部皮肤呈蓝紫色。死后剖检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肝有小点状坏死灶, 大肠壁的淋巴小结肿大或有溃疡, 脾脏肿大。

6 防制

6.1 加强饲养管理

农贸市场、屠宰厂、交通运输检疫工作, 对购入新猪隔离观察21 d, 对圈、用具定期消毒。发生疫情隔离治疗、消毒。未发病猪用青霉素注射, 每日2次, 3~4 d为止, 加强免疫。

6.2 预防免疫

常发地区, 每年春秋进行两次预防注射猪丹毒疫苗, 断奶后应及时按窝注射, 严防漏注, 保证猪群获得免疫力, 这是当前防止猪丹毒最有效措施。现有以下几种菌苗: (1) 猪丹毒弱毒菌苗。大小猪均一律皮下注射1 mL, 免疫期6个月。 (2) 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10 kg以上断奶仔猪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5 mL, 21 d后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6个月。 (3) 猪丹毒GC42系弱毒菌苗。皮下注射7亿个菌, 注射后天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5个月以上, 口服为14亿个菌, 拌入饲料中口服, 注意要用新鲜饲料, 服后9 d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可达9个月, 本菌苗稳定, 免疫原性好, 安全可靠, 为首选疫苗。

免疫程序: (1) 仔猪在45~60日龄第一次注苗, 常发区3月龄进行第二次注苗。 (2) 种猪每间隔6个月注苗1次, 通常于春秋两季定期免疫注射。 (3) 抗生素与菌苗同时应用时, 对菌苗的免疫效力有一定的影响, 在接种前7 d和接种后10 d内, 应避免使用抗生素。

6.3 治疗

6.3.1 血清:

皮下或静脉注射, 仔猪用5~10 mL, 3~10月龄猪30~50 mL, 成年猪50~70 m L, 每24 h注射1次, 直至猪体温恢复正常。

6.3.2 青霉素:

治疗药物中青霉素是治本病的特效药, 用量为1万~4万U/kg, 2~3次/d, 进行肌肉注射, 连用3~5 d, 病猪好转时还需注射2~3次, 以巩固疗效。极少数对青霉素不见效的, 可选用氧呱嗦、青霉素, 若与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合用, 疗效更好。

6.3.3 中药方剂:

猪无名高热病的防制 篇5

1流行特点

本病在猪群中突然发生和流行, 没有严格的季节性, 各个年龄段猪只均易感, 发病急, 怀孕猪早产流产、哺乳仔猪和断奶后2月龄仔猪死亡率高达80%~90%, 危害严重。以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为主。病程在一个自然猪场或猪群多流行15~25 d。单纯按猪附红体、链球菌、猪瘟等治疗不佳并拖延病情加速死亡。不同品种、年龄、性别、饲养方式的猪均可以发病。一般治疗效果不佳, 或虽有短暂的效果, 但易反复, 防治难度大。在临床实践中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可以, 但停药后很快出现反弹现象, 然后再使用药物效果不佳, 导致死亡率上升。

2临床症状

全群突然发病, 患猪似重感冒, 全身发红或苍白, 皮肤出现出血点, 或者紫色淤血斑。耳朵紫蓝、皮肤发红, 有的下腹部皮肤乳头周围呈现皮下弥散性针尖大小的紫斑点, 严重的乳头发紫 (先是倒数第一对乳点) 然后逐渐扩散,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体温升高到40.5~41.5℃, 患猪厌食或食欲废绝。精神抑郁, 四肢轻微瘫痪, 喜卧扎堆, 尿液发黄或浓茶样, 母猪尿呈酱油颜色, 多数病猪粪便干燥呈球状, 有些病猪出现腹泻极度消瘦等, 病死猪多呈败血症变化。

3病理解剖

病死猪剖检病变呈多样性。胸腔腹腔内有大量黄色积液和纤维性渗出物。呈现多发性浆液纤维胸膜炎和腹腔炎, 肺脏水肿呈斑驳状到褐色大理石样病变。肺间质增宽, 间质性肺炎病变明显。心脏呈心肌炎变化, 心肌有数量不等的出血点。肾脏肿大呈褐色或黄色质的较脆, 有淤血现象, 有的充血化脓。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化脓病变不等, 尤其腹股沟浅淋巴结、肺门及肝门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出血。病变严重的猪喉头气管亦有出血斑点。少数病死猪呈传染胸膜肺炎变化。个别猪有消化道病变等。

4实验室诊断

疫病发生后, 经各养殖场 (户) 采样送徐州生物工程高等学院检测, 已检出的阳性病原有:猪蓝耳病病毒、猪瘟病毒、圆环病毒、链球菌、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流感病毒、附红体。综合结论是:以蓝耳病病毒包涵体为主要病原, 继发猪瘟以及其他疾病形成混合感染。

5治疗

5.1新必妥 (猪用转移因子) 5~10mL+珠康 (猪用干扰素) 0.5~1.5 mL分点肌肉注射, 1 d 1次, 连用2~3 d, 已发病猪和疑似健康猪全部用药。

5.2板蓝根注射液 (2~5 mL) +黄芪多糖 (2~5 m L) 分点肌注, 1 d 1~2次, 连用3~5 d。

5.3有条件的猪场可在相关兽医专家指导下采取早期发病猪群康复猪只 (一般20 d以后) 的血清, 用于新发病猪只的紧急治疗, 每头猪注射3~5mL, 每天2次, 连用2 d, 实际生产中治疗效果很好。

5.4大群猪选用拌料用药, 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选用猪喘康、猪痢康+阿莫西林或头孢类等。

6体会小结

6.1对未发病猪群紧急接种蓝耳病疫苗, 能有效预防猪群发病, 剂量以疫苗说明书规定为准, 过21 d再接种1次, 注射时一猪一针, 不漏注。

6.2在炎热高温的天气或猪群转栏, 注射疫苗时, 应在饮水中添加多为电解质、VC等抗应激药物, 尽量降低因应激导致猪群抵抗力下降而发病。

6.3加强饲养管理, 饲喂营养全面易消化的饲料, 适当增加能量饲料比重, 降低饲料蛋白水平。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并投喂青绿多汁饲料。

6.4加强猪场环境消毒, 定期对猪场环境、圈舍及猪群进行消毒, 消毒时最好选择一些高质量的消毒剂, 建议使用对病毒灭活效果确切的络合碘消毒剂 (如金碘100) 进口消毒剂如 (杜邦生产的可强) 能有效预防猪群感染此病。

犬皮肤真菌病的防制 篇6

1 流行病学

病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空气、水及腐败有机物中。污染物、病人和患病宠物都是传染源,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 或接触被其污染的刷子、梳子、剪刀和铺垫物等媒介物而传染。幼小、年老、体弱及营养差的犬比成年、体强及营养好的犬易感染。流行和发病率受季节、气候、年龄、性成熟和营养状况等影响较大, 秋冬季节发病率高, 群养比散养发病率高。

2 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7~28天, 多为显性感染, 患病犬的面部、耳朵、四肢、趾爪和躯干等部位的皮肤局部出现病状。初期红肿, 损伤并有渗出液, 继而被毛脱落, 呈圆形迅速向四周扩展。皮肤病变除呈圆形外, 还有呈椭圆形、无规则或弥漫状, 或覆有断毛、渗出物等痂垢, 当细菌混合或继发感染时甚至有脓疱或脓汁。该病除局部病症外, 还有明显痒感, 细菌感染严重的可出现全身症状。急性感染病程为2~4周, 若不及时治疗则转为慢性, 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3 诊断

根据病史、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 但要确诊还需进行实验室检测。注意与螨病、疥螨和圆形皮脂溢病鉴别诊断。

(1) 伍氏灯检查。用伍氏灯在暗室里照射犬的皮毛、皮屑或皮损区, 可见到犬小孢子菌感染而出现的绿黄色荧光, 石膏样小孢子菌感染很少看到荧光, 须毛癣菌感染无荧光出现。

(2) 涂片镜检。从患病皮肤边缘采集被毛或皮屑, 放在载玻片上, 滴加几滴10%~20%氢氧化钾溶液, 在弱火焰上微热, 待其软化透明后覆以盖玻片, 用低倍或高倍镜观察。犬小孢子菌感染可见到许多呈棱状、厚壁、带刺和多分隔的大分生孢子。石膏样小孢子菌感染, 可看到多呈椭圆形, 壁薄, 带刺, 含有达6个分隔的大分生孢子。须毛癣菌感染, 可看到毛干外呈链状的分生孢子。亲动物型的须毛癣菌产生圆形小分生孢子, 他们沿菌丝排列成串状, 而大分生孢子呈棒状, 壁薄, 光滑。有的品系产生螺旋菌丝。

(3) 分离培养。先将病料用70%酒精或2%石炭酸浸泡2~3分钟, 以灭菌生理盐水洗涤后接种在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 在室温条件下培养。犬小孢子菌培养3~4天, 有白色到浅黄色菌落生长, 1~2周后有羊毛状菌丝形成, 表面浅黄色绒毛状, 中间有粉末状菌丝, 背面呈橘黄色。石膏样小孢子菌菌落生长快, 呈浅黄色到黄棕色, 表面平坦至颗粒状结构, 背面呈浅黄色到黄棕色。须毛癣菌亲动物型的菌落, 白色到淡黄色, 表面平坦呈粉末状, 背面一般呈棕色到黄棕色, 也可能为深红色。

(4) 动物接种。选择易感动物兔、猫、犬等。取病料或培养物接种经剃毛、洗净, 用细沙纸轻轻擦伤 (以不出血为宜) 局部皮肤, 使之感染。一般几天后就出现发痒、发炎、脱毛和结痂等病变。

4 治疗

(1) 外用药物疗法。选择刺激性小, 对角质浸透力和抑制真菌作用强的药物, 如皮康霜软膏、克霉唑软膏、硫软膏和癣净等。用前将患部及其周围剪毛, 洗去皮屑和结痂等污物后, 再涂软膏, 每日2次, 痊愈为止。也可用0.5%洗必泰每周洗2次。

(2) 内服药物疗法。内服灰黄霉素每天30~40mg/kg体重, 将药碾碎, 1次或分几次拌食饲喂, 连用4周以上, 妊娠犬忌用;酮康唑每天10~30mg/kg体重, 分3次口服, 连用2~8周。此药在酸性环境条件下较易吸收, 故用药期间不宜喝牛奶和饲喂碱性食物, 偶有过敏反应。

5 防制措施

猪圆环病毒病的防制 篇7

1 流行病学特性

血清学调查表明, PCV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德国和加拿大的猪群中PCV抗体阳性率分别高达95%和55%;英国和爱尔兰的猪群中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高达86%和92%, 但不显示PMWS症状的猪的比率较高, 可能存在隐性感染。郎洪武等对从我国7省市22个猪群采集各类猪血清样品559份, 采用ELISA检测PMWS抗体, 结果20日龄未断奶仔猪阳性率为0, 1~2月龄断奶仔猪阳性率为16.5%, 后备母猪阳性率为43.3%, 经产母猪阳性率为85.6%, 肥猪阳性率为51%, 559头猪总阳性率42.9%。

猪群发病率为3%~50%, 死亡率为8%~50%, 发病猪一般在发病后2~8d内死亡, 很少有康复的猪, 致死率为80%~100%。本病发展缓慢, 病程较长, 一般可持续12~18个月。

2 临床及病理特性

2.1 临床症状

表现为发热、精神及食欲不振、被毛粗乱、皮肤苍白、渐进性消瘦、生长发育受阻, 体重减轻, 还有以呼吸困难、咳嗽为特征的呼吸器官障碍, 体表浅淋巴结肿大, 部分病例可见皮肤的可视粘膜黄疸, 下痢、嗜睡、肾衰竭、皮炎等。PMWS主要表现为精神、食欲不振, 进行性呼吸困难、消瘦、贫血。皮肤苍白、肌肉无力, 黄疸、死亡。

2.2 病理学变化

主要表现为全身组织器官炎症性变化:出现肝炎, 肾炎, 多灶性间质性肺炎, 多灶性心肌炎, 胃溃疡等。

体况较差, 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 淋巴结异常肿大 (约大3~4倍) , 切面坚硬呈均匀的苍白色;肺脏肿胀, 坚硬似橡皮, 表面呈花斑状, 肝脏发暗, 萎缩;肾脏水肿、苍白;脾脏轻度肿大, 质地如肉。盲肠和结肠粘膜充血或淤血;胃无腺区形成溃疡。病变广泛分布于全身器官、组织。表现为淋巴组织、脾、扁桃体和胸腺常出现多样性肉芽肿炎症, 这种炎症与上皮巨嗜细胞和合胞体多核巨细胞中出现的包涵体有关。肺有轻度多灶性或高度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肝脏有以肝细胞的单细胞坏死为特征的肝炎;肾脏有轻度乃至重度的多灶性间质性肾炎;心脏有多灶性心肌炎。

3 防制措施

3.1 加强饲养管理, 减少环境应激因子 (温度变化、贼风和有害气体等) , 采用适当手段, 如免疫接种、抗生素治疗等方法控制并发感染, 保证猪群具有稳定的群体免疫力。

3.2 实施严格的内、外部生物安全措施。建立定期消毒制度。

3.3 降低饲养密度, 实行严格的全进全出制, 不将不同来源的猪混群, 也不要将不同猪龄的猪饲养在一个空间中。

3.4 严格控制外来人员、物品、车辆等入场, 避免从疫区引进猪, 不让其它动物接近猪场, 对老鼠、野鸟要进行有效控制。

3.5 对早期疑似感染猪进行检查、隔离、淘汰。

3.6 对猪群进行PRRSV弱毒疫苗和PPV疫苗接种对于预防猪圆环病毒感染有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从略)

猪高热病的防制措施 篇8

1预防措施

1.1高度重视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猪高热病的病原主要为多种病毒和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通过消毒减少环境中的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减轻外界病原对猪群的压力;消毒时应选择对病毒效果较好且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如复合醛类消毒剂,每天对猪舍内外环境进行严格消毒。

1.2做好各类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重点做好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苗、A型或A+B型巴氏杆菌病疫苗、猪伪狂犬病、链球菌Ⅱ型、猪萎缩性鼻炎等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

1.3饲料中添加抗菌素组合,可使用微囊化氟甲砜霉素与泰妙菌素或阿莫西林、强力霉素等兽药制剂联合用药进行预防。饲料应添加能吸附多种霉菌毒素的改性硅铝酸盐类吸附剂。

1.4加强猪舍通风,适当降低饲养密度;为猪群提供必需的营养,保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在猪场存在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时,猪群饲料中维生素的添加量必须相应增加;特别是夏季、秋季饲料中的维生素极易被氧化,加上炎热天气猪群对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增加,猪场应额外在各阶段饲料中添加富含维生素A、D、E、C等成分的多种维生素制剂,也可添加免疫增强剂,以提高猪群抵抗力和抗应激能力。

1.5蛔虫、鞭虫等内寄生虫能损害机体免疫系统,导致猪群抵抗力下降,在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2周后,选择对体内外寄生虫效果较好的复方驱虫剂进行驱虫。

1.6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并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或轮换饲养,保育舍最好采用“2段饲养”工艺,即仔猪在保育舍饲养3~4周(第一阶段)。再转至另外一栋经严格清洗消毒的保育舍继续饲养3周(第2阶段),对控制疫病有帮助。

1.7发病猪和怀疑已感染疾病的猪群不要接种任何疫苗,否则死亡率会更高。猪场应结合诊断情况,对未感染疫病的健康猪群紧急接种疫苗,先接种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A型或A+B型巴氏杆菌疫苗,再注射猪瘟乳兔脾淋苗,猪瘟疫苗剂量应加大1~2倍,由于可能存在未知病毒或原有病毒的变异毒株,可考虑在发病后第1d迅速采集发病猪的淋巴、脾脏、肺脏和肾脏等病料送专业机构制作自家组织苗进行预防接种,每种疫苗接种的间隔时间为3d,接种时应严格做到每注射1头猪更换1个针头。

1.8试使用头孢类、长效磺胺类、氟甲砜霉素复方强力霉素的其中种针剂配合黄芪多糖或复方柴胡注射液、复方黄芩等注射液进行注射治疗,同时在饮水中添加药物和维生素配合治疗。如头孢氨苄霉素20mg/kg.bw,(1g/50kg bw)或头孢噻呋钠40mg/kg.bw及强力霉素,20mg/kg.bw配合使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溶液(6~20mL)分开肌肉注射,3次/d,连用5d。

1.9怀疑有附红细胞体危害的猪场,有可能是附红细胞体与猪血液鞭毛虫(1种新的猪血液原虫病)的混合感染,可及时用“贝尼尔”5mg/kg、强力霉素20mg/kg,不同部位分开注射,1次/d,连用3d,同时饲料中添加阿苯哒唑及强力霉素。

1.10患病母猪可用鱼腥草注射液50mL、阿莫西林320~480万U,溶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耳静脉滴注,每头母猪注射1500~2000mL/d,同时饮水中添加可溶性多种维生素和抗菌素,以缓解高热对母猪的损害。坚持断奶母猪产后注射1次抗菌素和催产素,也可注射长效土霉素或长效强力霉素,对预防母猪阴道炎和子宫炎有一定的效果。

2临床应注意的问题

2.1尽量在饮水和饲料中添加药物控制猪病,减少肌肉注射,以免引起应激,使死亡率上升。从临床观察发现,治疗用药时从饮水和混饲同时给药比肌肉注射死亡率低。如确需肌肉注射时,应提前在饮水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和抗菌素,连用5~7d,减轻因注射产生应激而导致死亡。清洁猪栏时不要用凉水直接冲洗发病猪只,以免引起体温升高的患猪应激而加速死亡。

2.2及早使用药物进行控制,用药前期(3~5d)剂量必须适当增加(冲击量用药),避免低剂量治疗,临床上亚治疗水平剂量治疗往往没有效果。

2.3不要随意超量使用安乃近等治标性质且副作用较大的退热药物,否则,经常会因患猪体温下降过快产生应激而突然死亡。使用磺胺类药物和抗病毒药物时,应准确把握添加量,避免因大剂量用药导致猪群中毒而使死亡率更高。

2.4注射治疗时应严格做到每注射1头猪更换1个针头,不然会传染得更快。

上一篇:划水效果下一篇:知识审计架构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