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院内感染基础环节

2024-06-30

预防院内感染基础环节(通用6篇)

篇1:预防院内感染基础环节

探析消毒供应室与院内感染控制的几个环节

摘要:消毒供应室工作是医院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院内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是为全院提供消毒灭菌和无菌物品的集中场所。所提供物品的质量与医院内感染密切相关,某一工作环节稍有疏忽或监控不严,就可能导致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甚至

摘要:消毒供应室工作是医院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院内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是为全院提供消毒灭菌和无菌物品的集中场所。所提供物品的质量与医院内感染密切相关,某一工作环节稍有疏忽或监控不严,就可能导致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加强对供应室各环节质量管理,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所以在院内感染的防控中,供应室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虽然供应室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职责和质量标准制定详细,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执行程度有差异,目前国内中小医院都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我们结合工作体会将供应室在防止院内感染方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综述如下。

关键词:

供应室;院内感染 培训人员

供应室工作人员一般都是年龄偏大,身体欠佳的护理人员,供应室专业知识欠缺,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概念不清,有些人员未参加过培训,直接上岗,即便培训也是走过场。严重影响了供应室的工作质量。因此,必须从思想认识入手,转变观念,明确消毒供应室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全员预防院内感染的意识。应该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供应室工作质量的好坏与医院内感染、医疗事故、医院荣誉、患者生命密切相关。加大培训力度,根据各级各类人员具体情况,分别制定培训计划和目标。反复学习《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相关书籍。使所属人员掌握开展工作的依据。认真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标准。督促学习供应室工作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工作流程等相关知识。可采用自学、讲课、提问、检查指导、考核等方式促进学习。对不能准确回答问题,考核成绩不佳的人员要经常提问,给她们压力,甚至与评优、晋升挂钩,使其打消松懈念头。护士长应支持护理部及院内感染管理科等职能部门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要敢抓、敢管。对违反制度、职责、流程的人员不留情面,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

合理布局

当前,特别是基层医院供应室,建筑面积小,坐落位置、布局、流程不合理是普遍现象。由于供应室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领导重视不够。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不愿多投入。人员编制少,工作岗位不固定。无相对独立的区域,甚至无菌区与公共走廊仅一门之隔。无菌物品的储存环境根本达不到院内感染管理的要求,与中心供应室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及不相称。供应室应设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邻近临床科室。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建筑面积与工作量相适应。区域划分清楚,原则上要符合从污→洁→灭菌→储存的程序。人流物流分开,污染路线、清洁路线、无菌路线不交叉、不逆行,以免造成再污染。区域划分应有污物回收区、清洗消毒区、清洁包装区、灭菌区、无菌物品储存区、无菌物品发放区和生活区,区与区之间应该有实际屏障,过渡间两侧各设一门,内有洗手、更衣、换鞋设施。传递窗也要设双层,双门或双窗要分别开启,以防空气两区间流通,污染相邻环境。各岗人员要相对固定,确实兼顾其他区域工作时,跨区域时要洗手、更衣、换鞋,并要想办法尽量减少跨区次数。

及时回收

要求临床科室对使用的器械进行初步处理,拒收带有血渍等污染的医疗器械。因为这些器械如果不及时处理,潮湿环境放置会有大量的微生物生长繁殖,自然环境存放超过1h污物变干或结痂,两种情况都会影响清洗效果。实验证明,虽然这些器械按步骤清洗,但测清洗合格率仅为63.92%[3],达不到应有的清洗效果。由于临床护士工作忙,特别是班后使用的器械不能及时清洗,有的长达数小时或十数小时。给清洗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以至于影响灭菌质量。初步处理即对使用后器械立即用清水充分冲洗,污染严重带有血渍、脓渍、体液的器械用多酶液浸泡5~10分钟,明确有传染性疾病使用过的器械首先用1000~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然后再按上述步骤处理。

彻底清洗

污物清洗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污物清洗不重视,认为一切被污染的物品只要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处理,就能达到绝对安全水平。清洗时随意性发挥,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重视过程,不重视效果,只重视表面,忽视了隐蔽部位,致使污物清洗不彻底。据资料报道,手术器械经高压灭菌后部分医院的灭菌合格率仅在70%~95%之间。是造成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而某些医院的手术器械存在着很多的清洗质量问题。弯盘、刀柄、持针器等器械经清洗后其隐血试验阳性,说明清洗不彻底。对接触血液未严格清洗的物品灭菌后进行抽查残留血阳性率35.9%,HbsAg阳性率2.86%,而彻底清洗后的器械灭菌后检测HbsAg为阴性。表明残留血对器械消毒灭菌的影响较大。另外,手术器械上污染的血液、脓液、体液等非水溶性污物,经常与微生物混合存在,如果不彻底清洗干净,将会影响化学消毒灭菌剂和物理灭菌法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所以护士长、质检员要对清洗环节经常指导、监督,定期检查污染物品的清洗质量。必要时抽查污染物品清洗后隐血试验,以判断清洗效果,确保清洗质量。当前最好最彻底的清洗方法是用多酶液机器清洗加手工清洗,机械清洗不能替代手工清洗。其基本程序是,带有血渍、污渍的器械用完后立即用清水清洗后加入多酶用机器清洗,对带有结痂的器械可增加多酶浓度和延长浸泡时间,使其完全软化后再清洗。管腔类物品用超声清洗机清洗。机械清洗可彻底清除肉眼看不见的有机物。复杂能拆开的部件必须拆开进行清洗,轴节、咬齿、生锈和复杂结构处应认真用手工刷洗和反复冲洗。在清洗中注意环节质量,以保证器械彻底清洗的效果。5 规范包装

现在的包装材料很多。有棉布、聚酯含碳纤维布、皱纹纸、纸塑包装袋和金属盒等。虽然棉布各方面性能欠缺(阻菌能力、保质期等),但大部分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由于传统观念、经济、便捷的原因普遍采用。棉布包皮必须用120支纱以上纯棉平纹细布双层制作,其它布料不能替代。大小尺寸要适宜,宜大不宜小,一用一清洗,使用期限为50次。由于无法计算使用次数,可以用肉眼观察,手感触摸和滴水的方法来检验包布是否超过期限。颜色青白,有毛边,手感发软发薄要注意。如果不能确定可采用滴水法,即在包布上滴水,水珠不散或散去较慢可以继续使用,水珠很快散去,包布湿点范围迅速扩大就不能继续使用,要弃掉。因为这样的包布阻菌能力已达不到要求。包布有破损不能用胶带粘贴将就,这样既不能保证阻菌的效果,而且还影响蒸气穿透。包布中心小的单个破损可采用专业机器缝补,不能用手工缝补。单个边缘破损,未缝补的可以包装较小的物品,并措开破损处。包装不能过大过紧,下排气灭菌器的包蔿大小不能超过20×20×30cm,真空型灭菌器的大小不超过30×30×50cm,且包的重量小于7kg。

严格灭菌

消毒员持证上岗,应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蒸气输送管道必须全程外包保温材料,以保证蒸气的饱和度。未灭菌和已灭菌物品固定位置分别放置,要有标记。装载符合要求,包与包之间留有2.5㎝的空隙,以利于蒸气经过。下排气灭菌器装载量不能超过柜室容积的80%,真空型灭菌器不能超过柜室容积的90%和小于10%。消毒员应注意观察

(责任编辑:admin)

每次灭菌全过程,灭菌过程结束后要检查灭菌纪录是否合格。装载车拉出后,根据装载密度凉5~10分钟使热气散发后再卸车。灭菌后物品应避免不洁的手触及,可采用线手套连同物品一起灭菌后戴上卸车。一次一灭菌,既防止

每次灭菌全过程,灭菌过程结束后要检查灭菌纪录是否合格。装载车拉出后,根据装载密度凉5~10分钟使热气散发后再卸车。灭菌后物品应避免不洁的手触及,可采用线手套连同物品一起灭菌后戴上卸车。一次一灭菌,既防止烫手又保证洁净。小包装物品最好采用不锈钢网丝筐分类盛装一起灭菌,利于蒸气穿透,保证灭菌质量,灭菌后装卸,下送也不用手直接触及无菌包,避免二次污染。油脂类和粉剂必须用干热灭,而且盛装厚度不能超过0.635cm,凡士林纱条厚度不能超过1.3cm,护士长要经常检查消毒员的工作质量,发现问题立即提出、指导、改正。

做好储运

无菌物品在储存、运输、发放的过程中会有被污染的可能,所以储存环境要适宜,无菌室最好要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如果无空气净化装置也应该安装相当功率的空调和紫外线灯以保证室内温湿度和消毒效果。室内温度18~26℃,湿度40%~60%为宜。无空气净化每日要开窗通风,但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一小时为宜,可促进室内空气流动,减少微生物生长。无菌物品有效期从5月1日~9月30日为1周,10月1日~4月30日为2周,储存环境未达到要求的相应缩短时间。无菌室的环境质量与卫生管理密切相关。卫生洁具专用,台面、柜架面、地面每天清洁。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必须洗手、戴口罩、更衣、换鞋。最好设专人管理,其他人员禁止入内,进出时应随手关门。无菌物品储存柜距地面20cm,距墙5cm,距屋顶50cm,以利于通风。转运过程要求密封,车内不与外界相通。运送车每次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车内外及扶手,放置于洁净的环境内并保持干燥。下送和下收人员出发时间错开,避免在同一科室同时送物和回收造成交叉污染。下送人员的手不能接触其它物品,开门时用身体其它部位。手术室与消毒供应室无专用通道的,需要通过外界环境运送无菌物品时,可采用平车加简易车罩运送。简易车罩制作用双层平纹细布根据平车大小,做底垫和上罩两部分。底垫比平车面四周各大10㎝,上罩大小根据每锅最大灭菌量决定高度,长宽与平车面相同的长方体,一面开口。底垫边缘和上罩开口侧钉多个双层系带,使用时底垫平铺于车面上,上罩倒扣在平车无菌物品上后打结。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每次随物品一起灭菌,即可保证灭菌物品运送时不被污染,又节省人力,经济实惠,方便实用。

监测质量

质量监测是检查灭菌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储存环境是否符合要求。灭菌柜要做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真空型灭菌器还应该每日第一锅做B-D试验,确定合格后才能使用。化学监测每包执行,即外贴3m胶带,包内放置132试纸。物理监测每锅进行,即对温度、压力、时间、程序记录的观察。生物监测是最重要最有权威性的监测手段。其方法是取在有效期内对热耐受较强的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放置在标准包中心部位后,将此包放在灭菌柜排气孔上方,随物品一起灭菌后按无菌操作方法将菌片取出放置在专用培养管内送检。结果阴性为合格,阳性为不合格,不合格该灭菌器不能使用,立即查找原因,必要时与厂方联系帮助解决,直至试验阴性方可使用。生物试验每月一次,如果灭菌柜出现故障修理后立即监测。新购置的灭菌器也需监测,合格后使用。每月还应做无菌物品无菌试验,以检测灭菌效果和存储环境条件是否合格,同时每月做空气培养,物体表面和工作人员手细菌培养。值得注意的是各种试验必须按要求进行,否则结果不准确。物体表面必须取4个规格板的面积即100㎝2,不能随便涂抹两下。空培器皿必须充分暴露5分钟,差一分钟也不准确。哪一项检测不合格都要查找原因及时解决后复测。【参考文献】

[1] 张秀銮,何 萍,张 芳.消毒供应科在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2);1411~1412.[2] 曾惠军.供应室建筑布局、设施与供应项目[M].实用专科护士丛书供应室分册,2004:6~17.[3] 魏静蓉,李 斌,施建辉.手术器械清洁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6,16(4):412~414.

每次灭菌全过程,灭菌过程结束后要检查灭菌纪录是否合格。装载车拉出后,根据装载密度凉5~10分钟使热气散发后再卸车。灭菌后物品应避免不洁的手触及,可采用线手套连同物品一起灭菌后戴上卸车。一次一灭菌,既防止

每次灭菌全过程,灭菌过程结束后要检查灭菌纪录是否合格。装载车拉出后,根据装载密度凉5~10分钟使热气散发后再卸车。灭菌后物品应避免不洁的手触及,可采用线手套连同物品一起灭菌后戴上卸车。一次一灭菌,既防止烫手又保证洁净。小包装物品最好采用不锈钢网丝筐分类盛装一起灭菌,利于蒸气穿透,保证灭菌质量,灭菌后装卸,下送也不用手直接触及无菌包,避免二次污染。油脂类和粉剂必须用干热灭,而且盛装厚度不能超过0.635cm,凡士林纱条厚度不能超过1.3cm,护士长要经常检查消毒员的工作质量,发现问题立即提出、指导、改正。

做好储运

无菌物品在储存、运输、发放的过程中会有被污染的可能,所以储存环境要适宜,无菌室最好要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如果无空气净化装置也应该安装相当功率的空调和紫外线灯以保证室内温湿度和消毒效果。室内温度18~26℃,湿度40%~60%为宜。无空气净化每日要开窗通风,但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一小时为宜,可促进室内空气流动,减少微生物生长。无菌物品有效期从5月1日~9月30日为1周,10月1日~4月30日为2周,储存环境未达到要求的相应缩短时间。无菌室的环境质量与卫生管理密切相关。卫生洁具专用,台面、柜架面、地面每天清洁。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必须洗手、戴口罩、更衣、换鞋。最好设专人管理,其他人员禁止入内,进出时应随手关门。无菌物品储存柜距地面20cm,距墙5cm,距屋顶50cm,以利于通风。转运过程要求密封,车内不与外界相通。运送车每次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车内外及扶手,放置于洁净的环境内并保持干燥。下送和下收人员出发时间错开,避免在同一科室同时送物和回收造成交叉污染。下送人员的手不能接触其它物品,开门时用身体其它部位。手术室与消毒供应室无专用通道的,需要通过外界环境运送无菌物品时,可采用平车加简易车罩运送。简易车罩制作用双层平纹细布根据平车大小,做底垫和上罩两部分。底垫比平车面四周各大10㎝,上罩大小根据每锅最大灭菌量决定高度,长宽与平车面相同的长方体,一面开口。底垫边缘和上罩开口侧钉多个双层系带,使用时底垫平铺于车面上,上罩倒扣在平车无菌物品上后打结。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每次随物品一起灭菌,即可保证灭菌物品运送时不被污染,又节省人力,经济实惠,方便实用。

监测质量

质量监测是检查灭菌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储存环境是否符合要求。灭菌柜要做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真空型灭菌器还应该每日第一锅做B-D试验,确定合格后才能使用。化学监测每包执行,即外贴3m胶带,包内放置132试纸。物理监测每锅进行,即对温度、压力、时间、程序记录的观察。生物监测是最重要最有权威性的监测手段。其方法是取在有效期内对热耐受较强的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放置在标准包中心部位后,将此包放在灭菌柜排气孔上方,随物品一起灭菌后按无菌操作方法将菌片取出放置在专用培养管内送检。结果阴性为合格,阳性为不合格,不合格该灭菌器不能使用,立即查找原因,必要时与厂方联系帮助解决,直至试验阴性方可使用。生物试验每月一次,如果灭菌柜出现故障修理后立即监测。新购置的灭菌器也需监测,合格后使用。每月还应做无菌物品无菌试验,以检测灭菌效果和存储环境条件是否合格,同时每月做空气培养,物体表面和工作人员手细菌培养。值得注意的是各种试验必须按要求进行,否则结果不准确。物体表面必须取4个规格板的面积即100㎝2,不能随便涂抹两下。空培器皿必须充分暴露5分钟,差一分钟也不准确。哪一项检测不合格都要查找原因及时解决后复测。【参考文献】

[1] 张秀銮,何 萍,张 芳.消毒供应科在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2);1411~1412.[2] 曾惠军.供应室建筑布局、设施与供应项目[M].实用专科护士丛书供应室分册,2004:6~17.[3] 魏静蓉,李 斌,施建辉.手术器械清洁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6,16(4):412~414.

篇2:预防院内感染基础环节

摘要:目的:总结临床中预防医院感染采取的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提高对环境的要求,增强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加强对器械的消毒灭菌,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结果:我院感染控制科的不定期抽查和本科室每个月的感染控制结果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结论:医院感染是评价一个医院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而临床科室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场所,所以要不断总结完善各种预防感染的措施,查漏补缺。关键词:临床科室 预防 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问题是世界各地各级医院所面临的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已引起全球医院管理者和公共卫生工作者的关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保障病人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以及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我院对感染控制要求甚严,采用了医院感染委员会—感染管理科—科室的三级监控网络,并对科室进行不定期抽查,现将我科在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报道如下: 1.提高环境要求

1.1定时开窗通风。通风换气是最方便的调节室内温湿度的方法,新鲜的空气可增加病人的舒适感,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可保持室内温度在20-22℃,湿度在50%-60%。

1.2每日用1000g/L的含氯消毒水湿式清扫病区地面,擦拭病区走廊,出院后病人的床单位用臭氧消毒机消毒,床头柜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干净。保持病人床单位干净整洁,定期更换,如有血液或尿液等污染随时更换。对有传染疾病患者的体液,分泌物等用1000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倾倒。

1.3对治疗室、处置室及换药室配备赛得利空气消毒机,每日消毒两次,每次一小时。对有气管切开的患者病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两次,每次一小时,且每周用75%的酒精对紫外线灯管进行擦拭,每周用紫外线强度测定试纸监测紫外线灯管的输出强度,如强度低于70w/cm2及时更换。病区内隔50m距离放置一个快速手消毒剂,以备在不能及时洗手,进行手消毒的情况下使用。

1.4对病区内的垃圾进行有效分类,严格区分医用垃圾及生活垃圾,医用垃圾用双层黄色垃圾袋盛装,确保垃圾内的液体不洒漏,对不同区域的拖把进行标识,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禁止混用。2.增强医务人员的认识

2.1定期开展关于医院感染的讲座,对预防工作进行阶段性的小结,强调医院感染的严重性和重要性,加强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重视,提升工作责任心。科室选出感染监控员,负责各项监控工作以及对监控结果进行反馈,如果不达标,及时整改。

2.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无菌技术是在医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是防止医院感染最基本、最重要的操作,可以有效地减少感染源,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2.3医务人员的手污染是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传播途径,必须加强手卫生。接触病人前后、在做各项无菌操作操作前后、接触病人的体液或血液污染的物品、脱手套后都应洗手。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都应对手进行消毒,有效减少病人间的交叉感染。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进行双向保护,既防止病原体由病人传给医务人员,又防止医务人员传给病人。有效切断感染链,减少医院感染。

2.4合理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使正常菌群失调,导致耐药菌和一些条件致病菌的产生是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当掌握使用抗生素的指标和指针,定期对痰液进行细菌培养,找到敏感抗生素,及时更换,做到有的放矢。3.加强对器械的消毒灭菌

3.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3.2医院内所用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不得重复使用,如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械和一次性的呼吸机管道等必须做到一人一具,用后毁形。

3.3存放消毒灭菌物品时应按时间摆放,离过期时间越近的放在前面,先使用,每次使用时应检查物品是否过期,包布是否潮湿,指示胶带是否变色等,如有应对物品进行重新消毒灭菌。对盛装消毒液的容器、无菌持物钳、储物罐等应每周进行两次压力蒸汽灭菌。对气管切开有金属内导管的患者,要每日对金属内导管煮沸消毒三次。对输液卡和网兜每周两次集中用1000g/L的含氯制剂浸泡30min,然后用清水冲洗后晾干。止血带每日浸泡,做到一人一带,体温计用后即用75%的酒精浸泡消毒,然后用冷开水浸泡,擦干待用,防止交叉感染。4.加强监控力度

4.1对空气进行监测。每月一次空气监测,我科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前,人员走动少的时候采样,在室内面积≤30㎡,设一条对角线上取三点,室内面积≥30㎡,设东南西北中5点,各点均离墙1m,采样高度在地面垂直高度80-150cm,我院采用9cm直径普通培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min后送检培养。4.2科室每月一次对物体表面进行监测。选择消毒处理后4小时内采样,被采表面〈100c㎡,取全部表面,如表面≥100c㎡,取100c㎡。4.3科室每月随机对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监测。

4.4科室每月一次对使用中的消毒剂和无菌器械保存液进行监测。4.5医院感染控制科对临床科室的环境及手卫生等进行不定期抽检。5.完善传播疾病标识

我科要求各责任护士对分管的病人除了解其姓名,疾病,病程等基本信息外,也要注意检验的各项指标,如有传播疾病,应在床位一览卡和床头卡上贴上标识,我院采用血液传播疾病用红色标识,空气传播用黄色标识,绿脓感染用绿色标识,多重耐药菌用蓝色标识等,这使得医护人员在治疗,诊治的过程中既能提高警惕,采取很好的防护措施,又避免了床头挂上文字描述而使病人产生自卑,其他病人产生恐慌。

6.加强对易感人群的健康教育

病人在患病的情况下,机体抵抗力下降,身体机能减弱,极易发生感染,要交待病人多活动,加强营养,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去,同时应避免对伤口抓挠,如果包扎伤口的敷料脱落,应及时反应,避免伤口暴露在外,减少被感染的机会。7.小结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继续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如院前已经开始或已处于潜伏期的【1】感染,感染可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患者的住院天数,且不易控制,如何使临床科室预防医院感染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要预防医院感染,必须在感染源-感染途径-易感人群的感染链中寻求突破,从细节做起,达到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我科通过上述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3:预防院内感染基础环节

1 防止院内感染的具体方法

1.1 要求护士掌握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首先因为护士是患者最直接最频繁的接触者,患者病情的细小变化,可被其及时观察到,有利于尽早发现院内感染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其次,护理质量的高低,是影响院内感染发生的因素之一,通过确定是否合并院内感染及其发生部位,可以对护理工作起到一定的检查和监督的作用,从而促使护理工作不断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

1.2 病室环境要求 空气清新,有适宜的温湿度及采光系统,每日定时通风及紫外线照射。

1.3 采取隔离措施,做好普通预防和标准预防。护士应熟练掌握并善于应用各种隔离技术,做好宣教,使患者及家属理解隔离意义,主动与医务人员配合,以提高治疗效果,防止疾病传播。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安置,感染患者采取不同的隔离种类,实施相应的隔离措施。将病情复杂,传染性强,易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安置于单人病房,便于抢救与隔离;相同病种的患者同住一室;不同病种分室收容。物品专用,以防交叉感染[2]。对于易感人群,采取一般性的保护性隔离或无菌性隔离,视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隔离水平和措施,达到即保护易感者免遭外来感染,又要减少不必要的工作及患者的费用。

1.4 强调洗手的重要性。洗手是防止医院交叉感染的最重要最简便措施,单纯用肥皂及流水洗手15 s,即可明显减少双手的带菌率,若手上有明显的污迹,洗手时间需延长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为保证洗手效果,采用脚踏式水龙头开关,干燥肥皂,快速手消毒剂,洁净的纸巾,7步洗手法。洗时需仔细揉搓双手及腕部,要特别注意指尖、指缝和指关节。

1.5 掌握无菌技术,遵守操作规程。配药时,强调三查七对,还须注意抽取安瓿药液时应减少安瓿瓶口的倾斜度,以减少安瓿微粒对治疗的影响,由密封瓶内抽取药液时可利用瓶内压吸出药液,以减少空气污染。不得滥用静脉输液,并应注意滴速;对于静脉滴注引起的局部肿胀和淤血,机体能自行吸收,对某些药物外漏会使组织坏死者,须进行相应的处理。

1.6 做好基础护理,减少院内感染。

1.6.1 做好口腔、皮肤及黏膜的清洁护理。勤洗头,勤剪指甲,每次饭后及睡前清洁口腔及牙齿。

1.6.2 预防和控制尿路感染。尿路感染与是否插管、插管的方法和时间长短有关,多为大肠杆菌和克氏菌属等革兰氏阴性杆菌群,逆行引起上行感染。因此强调在导尿或安装接管操作前后均应洗手;保留尿管引流应维持无菌的、连续的、通畅的密闭引流系统,卧床患者应将保留尿管固定在适当位置,防止导尿管及接管处脱开,能下地活动的患者的尿收集袋应处于膀胱水平以下;收集尿标本时,用无菌方法消毒尿管末端,用无菌注射器和针头吸出尿液。一般应避免冲洗,若有血块梗阻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使用间断冲洗方法,另外要求导尿包内应备有消毒润滑剂。

1.6.3 预防与控制下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通过三个传播途径:咽部及胃肠道微生物的侵入,含细菌的气溶胶的吸入,其他部位的血源性播散。因此要求呼吸机及氧气瓶上的管道、湿化瓶、鼻导管经消毒后存放在无菌干燥容器中备用,使用时要每24 h更换一次,并倒入蒸馏水。

1.6.4 使用干缸持物钳,减少伤口感染。在医院内存放持物钳最理想状态是加盖和干燥的无菌容器,每24 h更换一次,钳缸高压灭菌消毒。

1.7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有无咳嗽、尿痛等症状,合并感染者应早诊断、早治疗。

1.8 合理使用抗生素,现用现配,保持血药均衡浓度,发挥最好疗效。

1.9 做好宣教及终末消毒,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办法,定期进行医务人员院感知识培训、手的细菌培养、消毒液质量检测,使消毒灭菌工作落到实处。

2 讨论

院内感染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但感染的范围和程度可以通过许多措施加以缩小和降低。关于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世界卫生组织于1986年提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为:清洁、消毒、灭菌、无菌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这些措施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并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护理人员掌握正确的医院感染知识,履行医院感染的管理规范,严格执行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技术[3],做好基础护理,可明显减少感染的发生,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的利益,值得推广和不断改进,护士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护理人员已成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主力军。

摘要:目的做好基础护理工作,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强基础护理操作。结果医院感染率由1996年的7%降到2008年的4%。结论卫生部制定了三级监控,强调预防为主。在医院,护士接触患者最频繁,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坚持护理操作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重点搞好基础护理,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措施之一。

关键词:基础护理,预防,控制,院内感染

参考文献

[1]汪华.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

[2]于德欣.感染性疾病科病房的消毒隔离.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3):301.

篇4:预防院内感染基础环节

【摘要】目的对基础护理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的400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对照组,记录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并找出感染的原因,针对找出的感染原因加强基础护理工作。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2月的400例患者为观察组,统计这400例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病率并与对照组的统计结果做比较,得出基础护理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中的作用。结果对照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1.25%,针对找出的感染原因加强基础护理工作后,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3.75%,与对照组相比,其发生率显著减少,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对性的基础护理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可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降低,使医疗护理质量提高,使就医环境让患者安全放心。

【关键词】基础护理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27-01

医院是患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场所,也是患者集中的场所,同时也是病原微生物集中的地方。既然是患者,身体抵抗力、免疫系统肯定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因此更容易在医院发生感染[1-2]。院内感染即为医院获得性感染,是医院成立以来一直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同时也是各级医疗机构面临和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院内感染发生率还是评价医院管理水平、护理质量的重要方面,因此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是非常有必要的[3-4]。为了对基础护理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中的作用进行探讨,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的400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感染原因并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2月的400例患者为观察组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的400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对照组,男243例,女157例;患者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44±5.4)岁;住院时间4—34天,平均(15±1.7)天。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2月的400例患者为观察组,男235例,女165例;患者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45±4.3)岁;住院时间3—40天,平均(15±2.3)天。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上无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统计并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的400例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及感染原因,针对找出的感染原因加强基础护理工作后统计我院2013年6月—2014年2月的400例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并与之比较,得出基础护理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中的作用。

1.3疗效判定

根据患者感染的原因主要有亲人探视制度不严、医院隔离不严格、消毒不完善、操作不当、医院感染意识淡漠等其他,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统计患者感染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A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400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有45例,发生率为11.25%,主要感染原因有亲人探视制度不严、医院隔离不严格、消毒不完善、操作不当、医院感染意识淡漠、其他等。具体数据见表1.

表1对照组患者感染发生的原因分析

原因例数比例(%)排序亲人探视制度不严1022.22医院隔离不严格1533.31消毒不完善715.63操作不当613.34医院感染意识淡漠511.15其他24.56对照组找出原因后,针对找出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护理工作后统计我院2013年6月—2014年2月的400例患者的感染人数及发生率,400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有15例,感染率为3.75%,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感染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现具体数据如下见表2.

表2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感染率的比较

组别例数感染人数感染率(%)对照组4004511.25观察组400153.75

3讨论

院内感染指患者在未住院时没有出现感染性疾病但入院后则患有感染疾病,院内感染不仅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疼痛和经济困难加重而且会对医院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整体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是非常重要的[5]。在医院,任何医生都应以患者为中心,对于特异的病因导致的病人在生理、心理等的异常变化,医生都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患者远离病痛的折磨,使患者能够在生理心理上快速的获得健康[6]。护理人员是与患者接触较为亲密,频繁和时间较长的医务人员,因此就护理人员而言,经我院的探讨分析认为一个好的护理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医院应对院内感染知识进行大量的宣传与教育,使医护人员和患者对院内感染引起重视。②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病房进行定期的消毒、紫外线照射及通风,还应严格执行患者亲人探视规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感染,时刻保持患者屋内的干净整洁。③护理人员及患者应认真洗手,按时漱口,保持自身的干净整洁,防治疾病的传播,做好自我保护。④护理人员应做好基础护理,对患者要有耐心,使患者的心理生理状态都处于最佳状态。⑤定期对患者进行检查,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出现感染,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⑥护理人员应时常对患者保持微笑,与患者坦诚相待,让患者感觉到温暖,使患者心情愉悦,能够加速患者的痊愈。护理人员作为基础护理的主力,应该对基础护理学有较深的认知,应热爱生命,坚守从事护理学的信念,能够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锻炼护理技术,成为一个拥有精湛技术的护理人员。

綜上所述,采用针对性的基础护理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可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降低,使医疗护理质量提高,使就医环境让患者安全放心。

参考文献

[1]吴美华.加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基础护理减少医院感染发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6(18):3905.

[2]同小利,荆丽蓝.做好基础护理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重要意义[J].内蒙古中医药,2011;11(17):117-118.

[3]黄超艳.浅谈做好基础护理控制院内感染[J].哈尔滨医药,2010;4(05):74-75.

[4]刘中华.浅谈基础护理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用,2010;8(07):188-189.

[5]卢晓丽.基础护理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8):1427-1428.

篇5:预防院内感染基础环节

【摘要】 目的 加强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率。方法 完善制度,制定流程指引,加强培训与监管。结果 科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大大提高,降低院内感染率。结论 感染管理科监控、护士长严管、医务人员自觉执行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是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新生儿室,院内感染,预防,体会

新生儿具有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抵抗力差、对外界适应能力弱等特点,早产儿、低体重儿常因使用暖箱、反复吸痰、使用呼吸机或侵入性操作、应用抗生素等大大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近年来,国内外新生儿病房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事件时有报道。因此,新生儿室院内感染的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不断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各环节管理,及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保障。

在预防新生儿室院内感染方面,我科主要从制度落实、流程指引、教育培训、监督检查等方面加大力度,规范了新生儿室的做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布局合理,设备配置齐全

2010年初,我院对新生儿室进行异地扩建改造。新建成的新生儿室区域独立,专用走廊,并设置了家属探视间,安装了电脑可视系统,家属可坐在探视间利用电脑观看其宝宝的一举一动,既满足了家属的需要,又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机会,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新生儿室还采用环保易消毒清洗材料,便于墙面、地面清洁消毒;安装了纱窗;安装了双制空调、空气消毒机、臭氧消毒机、电感应水龙头(洗手使用自动流注消毒皂液)、干手机等设施;每床、每箱、每枱放置了快速手消毒液;每台温箱配备了心电监护仪、输液泵、吸氧及吸痰等设备,为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制度全面,流程指引明确

2.1依据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规,进一步完善了《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隔离新生儿室感染预防制度》、《院感监测与报告制度》、《手卫生制度》、《新生儿出入室制度》、《新生儿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

2.2制定了新生儿室相关的工作流程指引:如新生儿沐浴、配奶、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及运送,温箱、光疗箱、呼吸机等仪器的使用、消毒操作指引,使大家的工作有章可循。规范做法,管理措施到位

3.1人员管理

医护人员是防止医院感染各个依赖因素最重要一环,责任重大;是清洁、消毒、隔离制度和各项措施执行者及监督者。新生儿室实施全封闭式管理,护士长具体负责,互相监督,感染管理科抽查。严格病区出入管理制度,入室前穿专用服装、鞋、帽子、口罩及严格洗手方可进入。重视手卫生管理,强调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消毒手;工作服、入室鞋每日清洗。病区人员相对固定,每年体检,新进人员工作前体检。患有传染病、急性呼吸道感染、皮肤病变等暂停在新生儿室工作。

3.2设备物品管理

3.2.1使用中的暖箱、光疗箱,每日用清水擦拭内外面,必要时用消毒液擦拭;温箱使用达到七天,常规更换;湿化水使用无菌蒸馏水,每天更换;保暖箱、光疗箱、婴儿床做好终末消毒,先用消毒液擦拭,再用臭氧消毒机进行消毒。

3.2.2布类做到“三专”,新生儿衣服、被单用后专袋收集,专机清洗,专柜存放。尿布采用一次性,质量严格把关,用后按医疗废物收集处理。

3.2.3在奶具清洗、灭菌、储存、配奶等环节中,应注意环节管理。奶具、垫嘴小毛巾应一人一用一灭菌,做到无菌保存和取用。

3.2.4空气消毒和通风,每天最少两次;地面、枱面、仪器表面、门把手、洗婴水池等每天清洁、消毒;听诊器、体温计等仪器物品尽量做到专人专用,终末消毒;院感科每月对新生儿室进行空气、物体表面、人员手等细菌检测。

3.2.5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道,使用中的呼吸机,其表面每天用消毒液擦拭,使用完毕,严格做好终末消毒。

3.2.6使用中的负压吸引器,其管道及储液瓶每天更换、浸泡消毒。

3.3医疗废物管理

3.3.1新生儿室的垃圾严格按规定分类放置,每部治疗车及垃圾存放点都设有有盖医疗垃圾、生活垃圾及锐器盒,方便医护人员操作。

3.3.2垃圾严格做到班班清理,垃圾运离科室前,做好垃圾交接工作。

3.4隔离新生儿室管理

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室必须穿专用隔离衣,戴帽、口罩、手套,物品专用,实行双消毒灭菌,废弃物密封收集送焚烧处理。新生儿离室后严格终末消毒。加强培训,提高整体水平

4.1医务人员具备良好职业道德,高度责任心、爱心、耐心和扎实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是新生儿感染预防关键,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联合每季度进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三基三严”、院感知识等培训和考核。

4.2科室根据医院的培训计划,结合科室的具体情况,拟定科室培训计划。

4.3科室核心小组按照科室计划定期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对新上岗、进修、实习人员实行院感知识岗前强化培训。加强质控,及时反馈整改

5.1医院感染管理科把新生儿感染预防作为重点工作,按照质量考核标准,每周小查每月大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责令改进;做好每次记录评分,纳入医院质量综合考核进行奖罚。

5.2护长、科室院感质控员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法,对各个环节进行质控,把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当事人,及时进行整改,并把检查结果列入医疗质量考评范围,与个人奖金挂购。还利用科室早上交班或科会、周记等形式,反馈给科室的其他职工,引起大家的重视,确保制度落到实处。效果评价

通过以上一系列举措,使我科日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我科新生儿院感率从2009年的2.8%下降至2010年的1.5%,新生儿室平均住院日从2009年的8天下降至2010年的6天,病人满意度从2009年的 90%上升至94%,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体会

7.1只有医务人员的法律和消毒隔离意识提高,工作中能自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的依从性提高,才能有效的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发生。

7.2管理者要注重环节管理,不要忽视每一个关键性的细节。

7.3院感的发生与住院时间长短有关,住院时间越长,院感发生率越高,降低平均住院日,可降低院感率。住院日的降低,相应降低了医疗费用,提高了病人家属的满意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科室的声誉。

【参考文献】

篇6:预防院内感染基础环节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五年中新生儿病房出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将规范医护人员接触环节前3年与规范医护人员接触环节后2年,分成两组,对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率及严重院内感染率进行分析。

1.2 方法

1.2.1 规范医护人员接触环节

根据新生儿病房特点,制订了新生儿《喂奶》、《沐浴》、《换尿布》及《洗手》等工作流程,尤其强调接触新生儿前后的洗手,增加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从,而规范医护人员接触每一患者的环节,避免接触环节引起院内感染。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8.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数据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年来出院患者数及发生院内感染情况

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五年中,新生儿病房共出院患者14792例,院内感染315例,院内感染诊断均按卫生部“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1],其中呼吸道感染154例,败血症88例,消化道感染13,皮肤感染18例,泌尿道感染5例,脑膜炎1例,其他33例,严重感染定义为发生败血症及脑膜炎者,见表1。

2.2 规范医护人员接触环节后2年与前3年出院患者数及发生院内感染情况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3年中,新生儿病房共出院患者8146例,院内感染191例;2008年1月到2009年12月2年中,新生儿病房出院患者6646例,院内感染124例,见表2。

2.3 规范医护人员接触环节后2年与前3年出院患者数及发生严重院内感染情况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3年中,新生儿病房共出院患者8146例,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院内感染59例;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2年中,新生儿病房出院患者6646例,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院内感染30例,见表3。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医疗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院内感染的问题亦日益加重。院内感染造成的并发症严重,病死率明显增加,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且医疗费用显著增加[2],目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及体现医院管理水平的指标,越来越引起医务工作者及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2007年召开的美国第34届感染控制年会(APIC)提出对院内感染“零宽容”的口号,这就要求改变院内感染控制策略,做到事先干预和目标性监测,以期达到院内感染“零”发生的目标。因此,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已成为医疗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生儿病房作为医院院内感染的重点部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尤为重要,必须作为新生儿病房医疗工作的重点内容进行管理。

院内感染贯穿于患者诊疗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导致院内感染的因素错综复杂。新生儿病房有其自身的特点,造成院内感染的因素有:(1)环境因素。良好的医疗环境、设施及合理布局是减少院内感染必备条件。(2)接触环节。新生儿病房为无陪病房,患者自入院起与医院环境、设备、饮食及医务人员接触,做好接触环节的消毒、隔离工作,减少接触传播是预防和控制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3)合理使用抗菌素。抗菌素使用呈现盲目性、随意性,预防性抗菌素起点高,联合使用广谱抗菌素等等,导致机体菌群失调,耐药菌株产生,尤其是条件致病菌产生的院内感染增加[3],因此合理使用抗菌素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部分。(4)自身原因。新生儿免疫系统不成熟,特异性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低,尤其是早产儿,易引起院内感染。

苏州市立医院新生儿科自2008年通过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根据新生儿病房特点,重点抓接触感染环节,尤其是医护人员接触环节,制订了新生儿《喂奶》、《沐浴》、《换尿布》及《洗手》等工作流程,尤其强调接触新生儿前后的洗手,增加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规范医护人员接触患者的环节,尽量避免医护人员在接触环节引起的院内感染[4]。使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率从2005~2007年3年的2.34%,下降到2008~2009年2年的1.87%;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严重院内感染发生率从2005~2007年3年的0.70%,下降到2008~2009年的0.45%。近2年院内感染发生率与前3年比较,经统计学检验P=0.0494<0.05,有统计学意义;近2年严重院内感染发生率与前3年比较,经统计学检验P=0.0338<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新生儿病房制订符合科室的工作流程,规范医护人员接触环节,对降低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规范医护人员接触环节与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率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新生儿病房出院患者,在规范医护人员接触环节前后发生院内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新生儿病房规范医护人员接触环节与院内感染发生的关系。结果 规范医护人员接触环节后的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2年,较未规范的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3年,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494);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院内感染发生率下降明显(P=0.0338)。结论 规范医护人员接触环节,对降低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及严重院内感染发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工作流程,接触环节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政司医院内感染监控协调小组.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1,7(2):122.

[2]Carey AJ,Saiman L,Polin RA,Hospital-acquired infactions in the NICU:Epidemiologe for the new millennium[J].Clin Perinatol,2008,35(1):223-249.

[3]孙科伟,连丽,张歌东.医院内感染的检测与分析[J].中国医学导报,2009,6(15):23-24.

上一篇:公司安全投诉举报制度下一篇:新员工消防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