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院内总结

2024-05-27

医院感染院内总结(精选9篇)

篇1:医院感染院内总结

绛县妇幼保健院

院内感染管理自查自评报告

为了促进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按照县卫计局对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自查自评工作的要求,院领导高度重视,院长亲自组织,抓好落实。依据《山西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评分细则》于10月20日认真进行自评,自评得分79分。同时各科查找在院内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争取自查自改,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病原体、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将院感管理自查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院有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科室设有院内感染管理小组,科室有控感医生和控感护士。在以主管院长为首的院感组负责全院的控制工作,并对下级科室进行指导。平时每周至少2次的督导和每周一次的规范检查,对全院存在的问题并向医院领导小组汇报。临床各科室有专人负责本科室的监控工作,按时向院感组汇报有关情况。由于工作层层落实,保证了我院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认真开展自查自纠

通过各科室的自查,我院还存在以下问题:

1、员工院内感染知识与控制意识淡薄。

2、医院整体感染隔离房间和消毒清洗、手卫生硬件配备不全面。

3、部分医务人员对院内感染控制制度掌握不全面。

4、门诊科室的感染控制细节做得不够。

5、检验科的感染登记不全,病房的多重耐药菌登记缺少。

针对我院自查存在的问题,院内感染管理小组逐一进行分析,想办法,找措施,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⑴建立组织,明确职责,责任到人。

⑵健全完善制度约束人。

⑶临床主要科室已经向医院写出申请改造房间和购进设备提请,科室安装洗手液防置架子等。以更好的增加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

⑷加强院内感染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院感的思想认识。近日培训新版的《山西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评分细则》。

⑸开展室内室外卫生大清扫。由家政公司参加,共同改善医院环境。

⑹做好院内感染相关活动的登记工作。

⑹建立控感科,加强督查力度。

三、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已制定的院感管理制度有待更新。已更新的院内感染管理、各科室消毒隔离、院内感染报告、后勤污水污物处理等制度以上墙。用制度和规定来规范医院医护人员的日常行为。加强制度的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极为重要。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四、继续抓好临床各科室消毒隔离、感染监控工作

1、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院内感染的规定》等,医院加强了对各临床科室的消毒隔离、感染监控工作。每月检查一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发现传染病人,及时登记报告疫情。有毒有害和有传染性的污水污物必须经过消毒处理。除对查重复使用的物品严格按要求消毒外,增加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使用率,大大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可能性。

2、加强对临床科室护理人员的手表面、物表面、空气、消毒剂、紫外线的强度、高压灭菌包等的监测。

3、院领导小组每天到科室了解有无院内感染病例,有无漏报、错报等。各科对发现的院内感染病例,及时进行登记并上报控感科,并进行相应处理。

4、医院认真搞好环境卫生、室内卫生、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加强对病人的卫生宣传教育,为病人创造一个整洁、肃静、舒适、安全的医疗环境。

五、管好一次性用品,保证病员的医疗安全及防止社会污染

在本次自查中,我院购进的一次性用品无一样不合格产品。加强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贮存管理,按要求离地离墙存放。院内每季度对库房及各科室存放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检查一次,护理人员在使用前严格查对,以防将过期、失效等的一次性用品给病人使用。由于严格把关,无一例病人使用不合格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对使用过的一次性用品,各科一直坚持毁形、分类放置,由医疗废物处置中心集中处置。

六、加强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全院职工控制院内感染意识

结合本院实际,控感科上半年组织了《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的培训,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对增强大家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意识,提高我院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水平。由于我院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还存在有不足的地方,如院内感染发病病例的诊断、报告、统计等方面做得不够,有待今后不断完善和提高。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虚心学习,我们将把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做得更好。

2015年10月24日

篇2:医院感染院内总结

(一)感染管理的组织机构

1、医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是以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为目标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监督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实施感染控制和管理计划。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由业务副院长兼任,其他成员为有关学科的科主任组成。

2、医院内感染管理办公室:是医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直属医务部领导的专职机构。

3、临床科室院内感染管理小组:组长为各科室主任兼任,另外有一名监控医师和监控护士。

4、医院内感染管理监控员:一般由个科住院总医师和护士长担任,也可指定专人管理。

(二)各级感染管理组织职责

科室院内感染管理监控员职责

①、在医务部领导下,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做好本科室院内感染管理制度的落实。

②、负责医院内感染的日常检测,结合本科室实际采用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并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士、清洁工)进行有关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消毒、灭菌、隔离等教育工作、督促检查本科室工作人员,认真执行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隔离技术等规章制度的落实。

③、及时发现患者中发生的医院感染,协助并督促主管医师留取标本,使院内感染病例的病原送检率必须达100%(其他感染的病原送检率须达60%),填写病历首页并向感染管理办公室报告,使院内感染漏报率<20%,采取控制措施。

④、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积极向护理部提出关于消毒灭菌、控制院内感染的合理化建议,并进行有关方面的科研工作,使院内感染率<10%。

(三)医院感染管理的控制措施

1、消毒灭菌与隔离

①、医院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所有需要消毒和灭菌的物品都必须彻底清洗干净。污染医疗器材和物品,均应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②、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如压力蒸汽灭菌(如手术器械、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干热灭菌(油、粉、膏);不耐热、不耐湿物品可选用化学消毒法,如环氧乙烷灭菌(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内窥镜、人造移植物等)、2%的戊二醛浸泡灭菌等;消毒首选煮沸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才用化学方法。

③、化学消毒根据不同情况可分别选择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杀菌谱、使用方法、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用于盛放消毒剂的容器应视不同情况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

④、甲醛不能用于空气的消毒,甲醛熏箱可用于不耐热、不耐湿物品的消毒,不能用于灭菌,消毒方法不能采用自然挥发熏蒸法。

⑤、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其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器材,必须每周消毒;用毕进行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氧气湿化液应每日更换无菌水。

⑥、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应达到以下要求:

1>用流动水洗手,开关最好采用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

2>清洁剂应保持清洁、干燥。

3>擦手毛巾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消毒。

2、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用器具的管理

①、医院感染管理科(办公室)负责对本单位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用器具的采购、使用管理及回收处理进行监督,并对购入产品的质量进行监测。

②、医院所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用器具的生产厂家应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或生产许可证及卫生许可证。

③、医院采购部门每次购置必须进行质量验收,定货合同、发货地点及贷款汇寄帐号与生产企业相一致。并查验每一批号产品检验合格证、生产日期及失效期,随机进行产品生物及热原抽检。

④、医院采购部门专人负责建立登记帐册,记录每次定货与到货时间、产品名称、数量、规格、单价、产品批号、失效期、供需双方经办人姓名等。

⑤、严格保管,库房库存,阴凉干燥,通风良好,存放于地板架上,离地面20公分。不得将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至使用部门。

⑥、使用科室不得擅自购进、更换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应计划领取,使用前检查单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净等。

⑦、使用时若发生热原反应,物理性、化学性变化,感染或有关医疗事件,必须留下样本,按规定登记发生时间、种类、临床表现、处理结果;所涉及一次性无菌医用器具的生产单位、产品名称、生产日期、批号及供货单位、供货日期等,及时上报。

⑧、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血)器等无菌医用器具用后,实行无害化处理,严禁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3、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①建立健全全院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网络,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②根据本院用药特点制定相应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③定期组织抗菌药物应用的相关人员、管理人员进行有关有针对性的培训。

④医院应指定一名抗菌药物专家或有抗菌药物应用经验的医师,负责全院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与咨询。

⑤对各级医师、护士、医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的要求:

1>、上述人员应主动学习抗菌药物应用的知识,并接受相关的培训。

2>、医师应掌握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各种理论知识,用药前应送标本,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和药物经济学等,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用药物。

3>、护士应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抗菌谱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积极配合医师做好各种细菌培养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提醒医师在应用抗菌药物前,原则上都应送细菌培养标本。

4>、药房应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有关抗菌药物的信息。

5>、管理部门按照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核查与信息反馈;微生物室要定期公布临床标本分离的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实验结果,以供临床选药参考。

⑥医院应对抗菌药物应用率进行统计,应用率应逐年降低,力争低于50%。

篇3:医院控制院内感染管理体会

1 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及规章制度

我院根据卫生部88医字 (39) 号《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的暂行办法》的文件精神, 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业务副院长任组长, 组员由相关部门和重点科室主任或护士组成。设有控制医院感染办公室, 有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 科室设有监控员组成科室感染监控网络。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各级人员明确总体目标、职责, 如消毒隔离制度、奖惩制度, 使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行、有条不紊的进行。专职人员和组员利用每月检查作出效果评价。对存在的缺点提出整改措施, 反馈给科室主任或监控员, 作为不定期检查的重点进行再次检查。成绩突出科室给予奖励, 问题严重科室给予惩罚或重罚。这样提高了管理效果减少了感染病例的发生。

2 加强教育, 强化职工医院感染知识

2.1 采取多种学习方法。专职人员为了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和监测工作, 除参加培训班学习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外, 还借鉴其他医院的好方法指导工作, 推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不断前进。

2.2 医院感染的控制关键是医护人员, 需要人人参与, 自觉预防和控制。对此, 我院印发了《消毒隔离制度与措施》、《医院感染诊断与标准》、《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册子。每年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感染应达到的目标, 并在定期与不定期坚持中针对出现问题作宣传教育, 不断强化医院的风险意识, 使职工充分认识到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重点科室人员重点学习, 重点培训, 组织检查考核, 了解职工掌握医院感染知识的水平。

2.3 工勤人员在感染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 其工作范围遍及全院, 工作任务接触的是污染物, 而且流动性大, 文化层次低, 容易造成院内感染流行, 甚至暴发。针对这种情况, 我院在选择清洁工上, 做到相对稳定, 对其进行反复培训, 重点讲解污物处理方法、消毒剂浓度、配置方法、工作中注意事项, 经常检查指导, 并与经济挂钩, 保证其工作质量。

3 重点科室人员卫生要求

重点科室工作人员, 岗前和岗中要体格检查。根据需要做好必要的防护。进手术室、无菌物品室要按相关规定换专用衣、裤、帽、鞋。不得在室内吸烟, 无关人员禁止入内闲聊。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养成操作前后及时洗手习惯。每月检查医护人员的手细菌菌落总数, 卫生标准为≤5cfu/cm2[1]。

4 重点科室的控制与监测

4.1 执行保洁制度

(1) 重点科室要保持室内清洁、整齐、干燥;每天清扫房间后, 用含氯消毒液拖地, 拖把要分室使用, 用紫外线照射;每天晨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后再进行治疗, 被血渍、呕吐物、分泌物污染的地面或物体应随时清理、消毒, 避免污染环境造成交叉感染; (2) 每周彻底清扫, 清除柜顶、墙壁、天花板、机器等处存留下的污物和灰尘, 避免异物脱落。每周1次用酒精棉球擦紫外线灯管; (3) 室内空气、物体表面每月定期做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菌落总数超过标准 (空气≤200cfu/m3、物体表面≤5cfu/cm2) 者, 要及时分析原因, 提出改进措施[1]。

4.2 消毒灭菌与消毒方法

(1) 室内布局合理, 严格区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 手术室设隔离间, 区域间标志明确, 流程合理, 不得逆流。 (2) 使用无菌医疗用品, 实行一人一用, 有传染病的患者要专人专用, 有价值器械用后按消毒—清洗—灭菌处理;无价值的物品, 特别是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用后要消毒毁形, 进行无害化处理[2]。 (3) 呕吐物、血液、分泌物、便盆用5∶1 000含氯消毒液混合放置2h后再做处理。 (4) 常规使用镊子、钳筒和钳子每周送高压灭菌;酒精瓶、碘酒瓶、药盒每周用含氯消毒液浸泡。

4.3 消毒灭菌效果检测

(1) 消毒灭菌物品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规定标准执行。每周每包进行工艺检测和化学检测, 包括包内包外检测;生物检测每月进行1次。灭菌后物品如有潮湿、包装破损、字迹不清或掉落地面不得进无菌物品间, 需要重新处理[3], 保证灭菌物品合格率达100%。 (2) 紫外线效果检测, 实行日常检测和照射强度检测, 强度检测每半年1次, 达不到标准者立即更换。 (3) 使用的化学消毒液由制剂室统一配制, 现配现用, 经常用化学试纸测试, 保证剂量和浓度精确, 如达不到要求及时更换。

总之, 加强医院重点科室的感染管理, 对防止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起重要作用。近几年, 我院采用教育、检测、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 未发生因工作失误造成的感染事件。医务人员自觉按操作规程完成, 人员感染率在国家卫生部要求范围内。

关键词:院内感染,控制,管理

参考文献

[1]魏华.医院感染学应用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98-101.

[2]李桃兰, 陈立英.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当代护士, 2009, 4:99-100.

篇4:基层医院内科院内感染临床分析

資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08例内科院内感染中,男58例,女50例,平均年龄57.2岁,其中60岁以上62例。

方法:参照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采用的统一感染诊断标准,依照临床表现、常规检验、细菌学培养、影像学诊断以及临床治疗情况等,确立内科院内感染108例患者。

结 果

感染人数及感染部位(见表1):108例中有11例发生2个不同部位的感染,2例全身感染。

院内感染与危险因素关系,见表2。

院内感染与病原体关系:近几年来我院开展了细菌学培养,对其中42例进行细菌学培养。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6例(61.9%):绿脓杆菌、沙霉菌各8例、大肠杆菌5例、肺炎杆菌2例;革兰阳性16例(14.8%):表皮葡萄球菌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链球菌1例、真菌5例。

感染途径与易感病人情况:呼吸道传播59例(54.62%),接触性传播30例(37.7%),消化道传播18例(16.7%),黏膜皮肤创伤性传播1例(0.9%),易感病人60岁以上老人59例(54%),病弱者88例(81.6%),同期导尿病人42例,感染11例。

讨 论

院内感染是指病人在住院48~72小时或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院内感染是医疗质量客观标志之一。时刻关系到住院病人的生命安危和病人的医疗费用的支出。据有关文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0.3%。在医院各科对比中,内科院内感染发病率最高。

通过本组临床资料分析,基层医院各科慢性病、肿瘤病人增多,易于合并感染,各种创伤性治疗措施,广泛使用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病人免疫功能下降,为细菌入侵创造良好条件,并往往成为难治性感染。本组表明老年人因其抵抗力下降发生较多,特别是有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肝硬化等易发生。在内科所发生的院内感染病例中,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多,感染细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可能与老年人病情重,咳嗽反射差,支气管腺体增生,分泌物增多,黏膜纤毛功能减退,痰不易咳出有关。尤其是脑血管所致的昏迷病人,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

本组临床资料还表明,应用广谱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干扰正常菌群降低机体抵抗力,较易发生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本院病人与留置导尿有关,占10%左右,尿路感染比例较多。所以基层医院应量避免留置导尿,必需导尿时,应正确实施无菌技术操作。

治疗时防止静脉输液感染,输液时应严格洗手及消毒,放置营养输液管时应戴无菌手套,必须对危重病人进行严格的监测和必要的消毒,或有条件时采取单独隔离。要做到合理用药,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症,最好是依据细菌学培养选用敏感、毒性小的抗生素,注意克服药物不良反应。联合使用抗生素时,要有严格临床指征。谨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降低院内感染率。

篇5:医院感染院内总结

我院新生儿科成立以来,重视院内感染的监控及预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工作的体会报告如下:

1.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1.1 新生儿自身特点:新生儿皮肤薄嫩、角质层发育差、皮下血管丰富、皮肤屏障功能弱,易破损,增加感染机会;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及极低体重儿,各系统发育不成熟、血浆IgG 水平低、黏膜分泌性IgA水平低、免疫力低,容易感染。据文献报道,极低体重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5%,国内报道病死率为63%~74%。体重<2 kg 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是体重≥4 kg 者的2.5 倍。

1.2 外界环境因素:建筑布局不合理,空间狭小,病人密度过高,通风不良;未建立合适的探视制度;探视人员或医护人员或病区护工患感染性疾病都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1.3 侵入性操作因素:因新生儿科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较多,因病情的需要,多需要进行气管插管、中心静脉臵管、留臵胃管、雾化吸入、反复穿刺等抢救措施,但操作过程中易造成气道、皮肤黏膜受损,胃液反流等现象,增加感染的发生率。美国研究者报道ICU 病房VAP的发生率在9%~28%,病死率高达20%~50%[2];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感染率为3.8%~4.2%;国内有文献报道气管插管的新生儿气管感染率为22.0%,而未插管者的感染率仅为1.7%。

篇6:医院感染院内总结

一、存在问题:

(一)放疗科:

1、病区走廊有使用过的输液贴

2、一次性注射器毁形不及时

3、感染性医疗废物里有损伤性医疗废物

(二)外科:

1、无职业暴露登记表

2、无洗手示意图及干手设施(换药室)

3、治疗车上无利器盒

(三)内科:

1、乙肝病人无隔离标识

2、无职业暴露登记表

3、有药液提前抽吸备用现象

4、一护士有美甲及戴戒指现象

(四)骨伤科:

1、备用的湿化瓶内有积水

2、泡镊筒无打开时间3、20毫升注射器有重复使用的现象

(五)手术室:

1、器械柜顶上有灰尘

2、术间地面不洁,有线头

3、接送病人未使用交换车

(六)产房:

1、待用的湿化瓶无干燥保存(瓶内有水)

2、紫外线消毒记录不规范,没有累计时间

(七)血透室:

1、感染病区内有陪护,并有吃零食现象

2、床单未能及时更换,终末处理不到位

3、生活垃圾未使用黑色垃圾袋

(八)口腔科:

1、治疗结束后未及时踩脚阀冲洗管腔

2、操作台面杂乱,有空安瓿

3、医疗垃圾未使用黄色垃圾袋

(九)检验科:

1、安全防范意识淡漠,个人防护不佳

2、静脉采血未做到一人一带

3、环境整洁度有待提高,地面有棉球

(十)供应室:

1、打包操作时未按要求戴口罩、帽子

2、无菌包打的太松,不平整

3、无菌物品包摆放无序

(十一)内镜室:

1、手卫生依从性不高(操作前未洗手,直接戴手套)

2、生活垃圾里混有医用手套及口罩

(十二)急诊科:

1、备用氧气未挂标识

2、心电监护仪上灰尘

3、无感应水龙头

(十三)ICU:

1、胰岛素开启后未注明时间

2、酒精中效消毒剂每周更换2次不到位

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8月份全院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9.6%,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按就诊人次)为21.78%。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5%,门诊为37.4%。外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6.5%,门诊为42%.骨伤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6.5%,门诊为6.2%。肿瘤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6%,门诊为1.5%。

三、医院感染比例

8月份我院共出院病人442人,医院感染病例2例,发生率为0.45%,无漏报现象。

四、环境卫生学监测

各重点科室、重点部门每月监测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一次。对使用中的消毒剂(酒精、碘伏等)每周监测两次,含氯消毒剂每天监测。8月份我院检验科陆续采样115份,其检测结果均符合检测标准及要求。

五、传染病防治

传染科未独立设臵,传染病人的收治由内科负责,有发生院内感染和交叉感染的潜在隐患。

六、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㈩药敏率送检明显偏低,大多科室未达到30%,相当多的科室不重视,许多应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者未做检查,导致盲目用药,长时间用药,使耐药菌的发生率增加。同时因未有细菌培养结果,使得感染病人与普通病人混合安臵,使得院内感染发生的风险加大。

七、医院感染管理下一步工作计划及整改措施

1、医院感染管理科下一步应做好以下的工作:制定医院感染监控计划,制定和监控措施及医院感染在职培训工作,组织落实医院感染监控措施,定期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医院感染监测,完善每月一次的感控监测以及各科室感控检查的登记。

2、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科室、重点部门,如:门诊输液室、检验科、血透室、胃镜室、口腔科、产房、手术室的感染监控、质评、漏报追查工作。

3、进一步严格按照消毒、灭菌操作规范,对各种物品进行消毒、灭菌,并认真定期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工作,督查相关科室做好消毒液更换,紫外线灯管的更换,紫外线消毒等工作的登记、记录工作。

4、进一步按照医疗废物处臵规范,抓好医疗废物处臵工作。

5、进一步抓好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控、报告工作,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漏报率为零。严格掌握诊断标准,有效控制法定传染病报病率和误诊率。

6、进一步做好院感知识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尤其是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及手卫生知识,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降低院感的发生。

本次检查虽发现各个科室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大部分科室态度积极,也接受整改意见,下一步应继续加强院感的学习、管理、监督工作。总之,院感这项工作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跟进管理,只有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做到严格督查管理,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便捷、价廉的良好的医疗服务。

篇7:院内感染检查总结

现在医院感染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医院感染不但关系到医患双方的健康而且影响到医院的医疗质量,我院始终重视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在院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我院本月进行了全院大检查。现将医院本月院感检查中有关院感管理的部分检查工作总结如下:

一、仍有大部分科室对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方面学习及认识不足。着重表现在无菌手术的术前应用上。《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对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规定:“1.给药时机: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2.用药时间: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然而大部分科室术前不给药,导致术后使用时间偏长。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涉及的科室包括所有手术相关科室:外科、妇科、眼科、心内科介入病人、介入科等。

二、有相当多的科室对院内感染缺乏重视。表现在院内感染病例上报不及时、漏报。有些科室多年未有院感病例登记及上报,有确实未有院感发生者,多为不重视,未登记上报。

三、细菌培养+药敏率明显偏低,大多科室未达到30%。相当多的科室不重视,许多应做细菌培养+药敏者未做检查,导致盲目用药、长时间用药,使耐药菌的发生率增加。同时因未有细菌培养结果,使得感染病人与普通病人混合安置,使得院内感染发生的风险性加大。

篇8:中医院院内感染的防控策略

1 转变观念

1.1 加强感染管理意识, 提高认识

由于我国HAI建立之初所存在的缺陷, 医疗机构没有形成牢固的HAI控制理念, 学科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医务人员对HAI控制采取消极和敷衍的态度, 院内感染管理知识缺乏, 意识不强, 是医院医务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另外, 很多医务人员认为自己从事医疗工作多年, 并未发生大的感染或爆发感染, 存在侥幸心理, 思想麻痹, 这些都是缺乏感染管理意识, 对感染管理知识缺乏的现象。因此, 加强培养感染管理意识, 提高认识势在必行。

必须转变观念, 高度重视院内感染, 精确定位。一定要摒弃以往那种认为院内感染控制是件消耗的事, 不能给医院带来收益的思想。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管理组织机构和各项管理制度, 在人员配备上也不能像以往那样以退居二线的护理人员为主, 必须重视院感管理队伍的专业性建设, 院长亲自担任院感委员会主任, 职能部门、各临床科室主任、重点科室护士长组成院感委员会成员;临床感染控制小组成员由科室主任、护士长、住院医师、护理骨干组成。院感管理专职人员应掌握院感管理相关法规和规范要求, 结合本院具体情况, 制定出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工作流程、评价方法等, 更好地开展院感控制各项工作的, 使各项制度落到实处而不是停留于表面。

1.2 更新知识, 重视感染微生态学理论在HAI控制中重要作用

感染微生态学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 各种原因如滥用抗生素引起微生态失衡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由于疾病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均可以导致肠道微生态的失衡, 厌氧菌显著减少甚至消失, 而潜在致病菌过度生长繁殖, 肠道屏障功能损伤, 导致肠道细菌易位, 引起菌血症甚至脓毒血症等。这也是即使临床医护人员实施了洗手等措施, 而HAI仍然发生的原因之一。感染微生态学的理论核心是在抗生素控制感染 (即“杀菌”) 的同时, 还需要“促菌”, 即需要保护补充人体的厌氧菌, 尤其是有益菌, 提高肠道定植抗力, 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

1.3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学科发展人才是关键, 培养与造就学术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队伍是院感控制的关键。由于我国HAI控制工作在建立之初定位偏差, 从业者主要以护理人员为主, 同时由于医院重视程度不够、个人收入低、易得罪人、职称晋升困难的工作现状, 导致HAI控制“强人不来、来人不强”的尴尬局面。虽然通过多年不懈努力, 人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但离真正满足临床感染控制的需求还有较大距离。2006年北京地区调查显示, HAI控制人员中, 本科及大专学历者接近60%, 硕士和博士学位者为25%, 高级职称占33.8%, 临床医生占56%, 从事HAI专业工作时间60%在6年以内。2006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明确规定, HAI管理专业人员职责包括负责规章制度落实, HAI及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分析和反馈, 指导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医疗废物管理, 职业卫生安全防护, 暴发事件处置, 抗菌药物应用管理, 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审核等, 这就要求从业人员知识面广、工作能力强, 因此在队伍建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一点, 聘用各学科的技术骨干来充实自己的队伍, 引进流行病学、临床医学、临床微生物学、药学、管理学等多方面专家, 共同协作, 在HAI过程控制、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感染诊断与治疗、感染病原菌确定和耐药分析等方面携手合作, 减少感染发生与传播。

2 借鉴先进经验

由于HAI控制体系所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非常有限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HAI控制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预防措施缺乏科学依据和统一标准。在短时间内, 必须借鉴国际上先进经验与成果, 改进工作方法, 尽快提高HAI控制水平。近年来, 国际HAI控制主要成果在于制作和推广标准操作规程 (SOP) 与综合防控措施。国外多项循证医学研究证明, 多项方法联合使用, 即组合干预或一揽子综合防控措施对预防HAI发生、降低病死率等非常有效。我国卫生部在2007年成立医院感染管理标准委员会, 着手制订全国统一的HAI管理规范和标准, 已经完成内镜清洗消毒、口腔器械清洗消毒、医疗废物管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等多项SOP的制定。医疗机构应该结合自身实际, 落实这些SOP。目前, 有些医疗机构在院感控制管理中引入PDCA循环方法[2], 取得了良好成效。该方法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先生提出的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基本管理方法, 又称戴明循环, 即通过计划 (Plan) 、实施 (Do) 、检查 (Check) 、处理 (Action) 4个阶段的管理, 使工作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按照PDCA循环管理法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事后整改”转移到“事前防范”, 实行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等循环反复的科学工作程序。把感染管理各项工作进行有机地结合, 使感染管理水平呈阶梯式上升。

3 优化HAI监测方法

探索感染控制新方法, 促进我国感染控制工作不断发展。我国自1986年开始进行系统性HAI监测, 各医疗机构将HAI监测作为管理的常规工作和主要内容, 通过监测, 对发病率、常见类型、病原谱和易感因素等有所掌握, 为制订HAI预防措施提供了依据。但这种基于感染发生的综合监测, 需要大量人力资源投入, 容易出现漏报情况, 结果存在比较片面倾向, 掩盖重要HAI发病状况等问题。近年来, HAI监测已经逐步转变为过程监测和目标性监测。过程监测主要是对HAl控制过程中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测与督促, 提高医务人员的依从性, 预防HAI发生, 比如, 对“手卫生依从性”的监测, 对“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执行情况”监测等。目标监测可以根据各自医院的具体情况, 确定需要开展哪些项目和内容, 如ICU和高危新生儿HAI监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等, 与普遍性监测相比较, 目标性监测可对HAI的主要高危人群、高危因素和重点环节进行监测, 发现和剖析HAI控制中存在问题, 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综上所述, 在我国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是一项新兴的管理学科, 在过去和现在的医学教学中, 没有完整的、系统的教学内容, 各级医护人员对其管理理论、实践不够重视和理解, 执行力不高。如何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成效, 是一个现实问题。笔者所在医院在借鉴其他医院先进的管理模式的同时, 结合自身特点, 制定了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 取得了良好成效。各医院也应该取长补短, 结合自身实际, 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院感管理方法, 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摘要:分析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 认为转变观念, 借鉴先进经验, 改进控制方法, 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关键词:医院感染管理,防控,中医院

参考文献

[1]杨筑春, 王艳梅, 张淑芬.医院感染控制中护士是关键[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 :276-278.

篇9:医院感染院内总结

【关键词】基层医院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管理;控制

【中国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92-01

院内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增加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我院是一个县级基层医院,儿科为综合性病房,病种多样,易导致院内感染。因此要把院内感染的管理及控制工作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完善的管理监督体系

医院成立三级医院管理网络,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各级组织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室兼职监控医生、护士组成,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杜绝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护士长要把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科室中心工作之一,坚决把好医院感染这一关。医院感染管理科对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进行指导、监督、重点监控及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医院感染科实行每月一次监测:物体表面监测(医务人员的手、治疗室操作台、使用中及备用的暖箱、蓝光箱内以及湿化瓶内),空气监测(治疗室、抢救室、病房),对病房的无菌操作、消毒隔离、消毒液的效能、消毒效果与质量,医疗垃圾的处理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2不断完善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是控制医院感染行之有效的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的制定必须对执行者、检查者都是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可纠。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依照新的行政法规及顺应新的技术发展不断更新完善。

2.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医护人员衣帽穿戴要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接触病人前后要洗手。无菌物品放置专柜,注射、输液应采用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灭菌。并做好手的消毒。对置有留置针的患儿要经常观察局部有无红肿、渗液等症状。

2.2环境管理:病房环境卫生必须保持清洁,空气保持新鲜,每日开窗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向陪人宣教限制探视人员,探视时间不可过久,护理人员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督促卫生人员每天0.25%的消佳净溶液一床一巾擦拭床头柜、房间门把,每日湿拖病房一次,注意清洁区与污染区的拖把分开,拖把用后悬挂。出院后病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

2.3物品管理:无菌物品有明显标志,专柜专放。注射、治疗时,应铺无菌盘,配制的药液超过两小时不得使用。开启的无菌溶液必须在四小时内使用,各种溶酶不得超过24小时,并注明开启时间。最好采用小包装一次性使用溶酶。碘酒、酒精瓶应保持密闭,每周更换灭菌1-2次。治疗车摆放: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使用中的兰光箱、暖箱每日用清水从里到外一箱一巾擦拭,并更换水槽内的溶液,溶液为蒸馏水。使用后的箱用0.25%消佳净进行终末消毒,倒尽水槽内的水,晾干待备用。兰光箱每次使用均有登记入箱时间,出箱时间,累计时间 ,终末消毒者,使用超过1000小时更换灯管。使用氧气的患儿每日更换氧管及湿化瓶内溶液,用过的湿化瓶用0.5%消佳净浸泡消毒。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时应注意产品是否合格,如有破损、过期、污染、字迹模糊等均不可使用。

2.4医疗废物管理: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疗废物的收集存放,处理进行严格的管理,严格执行回收,专人专车专线的管理宗旨,并制定了医疗废物泄露应急预案。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收集,医疗垃圾装入黄色垃圾袋,生活垃圾装入黑色袋收集,输血完毕废弃血袋及时统一送回输血科集中处理,并且做到人人明确分类标准,按规定分类收集处理。

2.5人员管理:树立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遵守标准预防原则、观念,工作中特别强调:手卫生是预防、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护士长随时抽查“七步洗手法”执行情况。培训督促保洁人员遵守消毒隔离制度的基本内容,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洗手、预防针刺伤的方法,识别区域划分的标准。另外加强对实习生洗手的指导与督促,护士长和医院感染科人员不定时对科内人员进行督查。

3.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由科主任、监控医生牵头、定期组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讲座,教育科室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全科室医生认真学习医院下发的相关抗菌药物使用制度。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及时观察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对住院时间和使用高级抗菌药物的患者,应认真观察口腔和大便情况,及时发现真菌感染的先兆症状,给予对症处理。

4.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定期对科内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再教育,经常灌输医院感染的新知识和新观念,目的是不断增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意识。说明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每月组织全科医务人员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的知识,在不断强化教育下,我科全体医务人员都树立了较强的预防感染意识,工作中能主动地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配合医院感染专职人员进行各项监测,虚心接受和采纳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把关,共同把医院感染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易文华,张永成,张柔玲。医院感染经济损失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0):1140.

[2]石娜,徐卫,舒雪芹,等。手术部位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601-602.

[3]刘阳,郭代红,陈超,等。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经济学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400-1402.

[4]秦元梅。医院感染的控制及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3):306.

[5]缭素萍。医护人员标准预防能力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2):179-180.

[6]游建萍,黄庆,府伟灵,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26-428.

上一篇:前世今生经典杂文随笔下一篇:高中家长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