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院内感染整改方案

2024-05-29

医院院内感染整改方案(共10篇)

篇1:医院院内感染整改方案

福贡县医院院内感染控制管理整改措施

在本次医院管理年活动督查中,对发现的问题我部门进行整改反馈,并感谢检查组对我们工作的指导。

具体整改内容:

一、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建设

按照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我院目前没有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不符合规范要求,感染管理科目前归属院办领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将加强科室职能,更好的为院内感染控制服务。

二、手术室内的内镜灭菌工作已由专人负责,新的灭菌及清洗消毒设备在按计划引进,消毒室、清洗间的划分也列入手术室建设的日程中来。

三、感染疾病科建设

正在建设中

四、科室内应用的小型灭菌器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已经做好了化学监测、确保了应用的安全。在化学监测的项目上,没有硬性指标要求小型灭菌器做B-D实验,为了安全工作,在全院小型灭菌器内按照上级检查部门的意见准备开展B-D实验,更为保障灭菌工作提供了依据。

五、在隔离手术室、隔离产房接疹的病人全部按照感染管理要求进行消毒及室内终末消毒,病人名单全为红笔标注,在今后的终末消毒记录上,逐步建立独立的感染病人消毒登记与记录,确保工作开展无遗漏。

六、我院在医疗废物管理上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医用废物,逐步作废自制利器盒,订购专用的利器盒,工作已经开展并落实到后勤部门进行订购。

对上级检查发现的问题我科进行积极整改,确保工作整改到位,并希望上级部门对我们的整改提出宝贵意见。

福贡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2013年4月2日

篇2:医院院内感染整改方案

在本次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医院管理年活动督查中,对发现的问题我部门进行整改反馈,并感谢检查组对我们工作的指导。具体整改内容:

一、感染管理科的建设

按照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我院目前以有3名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符合规范要求,感染管理科目前归属预防保健部领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科将加强科室职能,更好的为院内感染控制服务。

二、手术室内的内镜灭菌工作已由专人负责,新的灭菌及清洗消毒设备在按计划引进,消毒室、清洗间的划分也列入手术室建设的日程中来。

三、感染疾病科建设

由于科室内装修重新建设,我院目前感染科对来诊病人实行了病房隔离制度,肠道病区与呼吸道病区的划分在新的病区建设好之后投入使用。

四、科室内应用的小型灭菌器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已经做好了工艺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确保了应用的安全。在化学监测的项目上,没有硬性指标要求小型灭菌器做B-D实验,为了安全工作,在全院小型灭菌器内按照上级检查部门的意见开展B-D实验,更为保障灭菌工作提供了依据。

五、在隔离手术室、隔离产房接疹的病人全部按照感染管理要求进行消毒及室内终末消毒,病人名单全为红笔标注,在今后的终末消毒记

录上,逐步建立独立的感染病人消毒登记与记录,确保工作开展无遗漏。

六、我院在医疗废物管理上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医用废物,逐步作废自制利器盒,订购专用的利器盒,工作已经开展并落实到后勤部门进行订购。

七、我院的污水处理已经开展了大肠菌群含量测定及余氯测定,日常检修由污水站工作人员专人负责,并使记录更详细。

对上级检查发现的问题我科进行积极整改,确保工作整改到位,并希望上级部门对我们的整改提出宝贵意见。

篇3:医院控制院内感染管理体会

1 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及规章制度

我院根据卫生部88医字 (39) 号《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的暂行办法》的文件精神, 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业务副院长任组长, 组员由相关部门和重点科室主任或护士组成。设有控制医院感染办公室, 有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 科室设有监控员组成科室感染监控网络。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各级人员明确总体目标、职责, 如消毒隔离制度、奖惩制度, 使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行、有条不紊的进行。专职人员和组员利用每月检查作出效果评价。对存在的缺点提出整改措施, 反馈给科室主任或监控员, 作为不定期检查的重点进行再次检查。成绩突出科室给予奖励, 问题严重科室给予惩罚或重罚。这样提高了管理效果减少了感染病例的发生。

2 加强教育, 强化职工医院感染知识

2.1 采取多种学习方法。专职人员为了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和监测工作, 除参加培训班学习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外, 还借鉴其他医院的好方法指导工作, 推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不断前进。

2.2 医院感染的控制关键是医护人员, 需要人人参与, 自觉预防和控制。对此, 我院印发了《消毒隔离制度与措施》、《医院感染诊断与标准》、《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册子。每年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感染应达到的目标, 并在定期与不定期坚持中针对出现问题作宣传教育, 不断强化医院的风险意识, 使职工充分认识到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重点科室人员重点学习, 重点培训, 组织检查考核, 了解职工掌握医院感染知识的水平。

2.3 工勤人员在感染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 其工作范围遍及全院, 工作任务接触的是污染物, 而且流动性大, 文化层次低, 容易造成院内感染流行, 甚至暴发。针对这种情况, 我院在选择清洁工上, 做到相对稳定, 对其进行反复培训, 重点讲解污物处理方法、消毒剂浓度、配置方法、工作中注意事项, 经常检查指导, 并与经济挂钩, 保证其工作质量。

3 重点科室人员卫生要求

重点科室工作人员, 岗前和岗中要体格检查。根据需要做好必要的防护。进手术室、无菌物品室要按相关规定换专用衣、裤、帽、鞋。不得在室内吸烟, 无关人员禁止入内闲聊。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养成操作前后及时洗手习惯。每月检查医护人员的手细菌菌落总数, 卫生标准为≤5cfu/cm2[1]。

4 重点科室的控制与监测

4.1 执行保洁制度

(1) 重点科室要保持室内清洁、整齐、干燥;每天清扫房间后, 用含氯消毒液拖地, 拖把要分室使用, 用紫外线照射;每天晨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后再进行治疗, 被血渍、呕吐物、分泌物污染的地面或物体应随时清理、消毒, 避免污染环境造成交叉感染; (2) 每周彻底清扫, 清除柜顶、墙壁、天花板、机器等处存留下的污物和灰尘, 避免异物脱落。每周1次用酒精棉球擦紫外线灯管; (3) 室内空气、物体表面每月定期做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菌落总数超过标准 (空气≤200cfu/m3、物体表面≤5cfu/cm2) 者, 要及时分析原因, 提出改进措施[1]。

4.2 消毒灭菌与消毒方法

(1) 室内布局合理, 严格区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 手术室设隔离间, 区域间标志明确, 流程合理, 不得逆流。 (2) 使用无菌医疗用品, 实行一人一用, 有传染病的患者要专人专用, 有价值器械用后按消毒—清洗—灭菌处理;无价值的物品, 特别是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用后要消毒毁形, 进行无害化处理[2]。 (3) 呕吐物、血液、分泌物、便盆用5∶1 000含氯消毒液混合放置2h后再做处理。 (4) 常规使用镊子、钳筒和钳子每周送高压灭菌;酒精瓶、碘酒瓶、药盒每周用含氯消毒液浸泡。

4.3 消毒灭菌效果检测

(1) 消毒灭菌物品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规定标准执行。每周每包进行工艺检测和化学检测, 包括包内包外检测;生物检测每月进行1次。灭菌后物品如有潮湿、包装破损、字迹不清或掉落地面不得进无菌物品间, 需要重新处理[3], 保证灭菌物品合格率达100%。 (2) 紫外线效果检测, 实行日常检测和照射强度检测, 强度检测每半年1次, 达不到标准者立即更换。 (3) 使用的化学消毒液由制剂室统一配制, 现配现用, 经常用化学试纸测试, 保证剂量和浓度精确, 如达不到要求及时更换。

总之, 加强医院重点科室的感染管理, 对防止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起重要作用。近几年, 我院采用教育、检测、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 未发生因工作失误造成的感染事件。医务人员自觉按操作规程完成, 人员感染率在国家卫生部要求范围内。

关键词:院内感染,控制,管理

参考文献

[1]魏华.医院感染学应用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98-101.

[2]李桃兰, 陈立英.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当代护士, 2009, 4:99-100.

篇4:基层医院内科院内感染临床分析

資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08例内科院内感染中,男58例,女50例,平均年龄57.2岁,其中60岁以上62例。

方法:参照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采用的统一感染诊断标准,依照临床表现、常规检验、细菌学培养、影像学诊断以及临床治疗情况等,确立内科院内感染108例患者。

结 果

感染人数及感染部位(见表1):108例中有11例发生2个不同部位的感染,2例全身感染。

院内感染与危险因素关系,见表2。

院内感染与病原体关系:近几年来我院开展了细菌学培养,对其中42例进行细菌学培养。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6例(61.9%):绿脓杆菌、沙霉菌各8例、大肠杆菌5例、肺炎杆菌2例;革兰阳性16例(14.8%):表皮葡萄球菌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链球菌1例、真菌5例。

感染途径与易感病人情况:呼吸道传播59例(54.62%),接触性传播30例(37.7%),消化道传播18例(16.7%),黏膜皮肤创伤性传播1例(0.9%),易感病人60岁以上老人59例(54%),病弱者88例(81.6%),同期导尿病人42例,感染11例。

讨 论

院内感染是指病人在住院48~72小时或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院内感染是医疗质量客观标志之一。时刻关系到住院病人的生命安危和病人的医疗费用的支出。据有关文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0.3%。在医院各科对比中,内科院内感染发病率最高。

通过本组临床资料分析,基层医院各科慢性病、肿瘤病人增多,易于合并感染,各种创伤性治疗措施,广泛使用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病人免疫功能下降,为细菌入侵创造良好条件,并往往成为难治性感染。本组表明老年人因其抵抗力下降发生较多,特别是有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肝硬化等易发生。在内科所发生的院内感染病例中,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多,感染细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可能与老年人病情重,咳嗽反射差,支气管腺体增生,分泌物增多,黏膜纤毛功能减退,痰不易咳出有关。尤其是脑血管所致的昏迷病人,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

本组临床资料还表明,应用广谱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干扰正常菌群降低机体抵抗力,较易发生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本院病人与留置导尿有关,占10%左右,尿路感染比例较多。所以基层医院应量避免留置导尿,必需导尿时,应正确实施无菌技术操作。

治疗时防止静脉输液感染,输液时应严格洗手及消毒,放置营养输液管时应戴无菌手套,必须对危重病人进行严格的监测和必要的消毒,或有条件时采取单独隔离。要做到合理用药,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症,最好是依据细菌学培养选用敏感、毒性小的抗生素,注意克服药物不良反应。联合使用抗生素时,要有严格临床指征。谨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降低院内感染率。

篇5:医院院内感染整改方案

一、后勤方面由姚院长负责实施

1、改造各业务科室水龙头为脚踏式或感应式水龙头。

2、各病区治疗室的储物柜不符合要求,要配置无菌柜。

3、各办公室内(包括行政办公室)不能放置洗手盆架。

4、取掉各治疗室、换药室吊扇。

5、购置合格的医疗废弃物袋。

6、存放间房前的医疗垃圾标志要改成医疗废物,室内要设洗手设施。

7、供应室配置低温消毒设施。要换柜子桌子。改善无菌物品存放间通风。刷新供应室暖气片。旧立式消毒锅归放仓库。修缮房顶、墙壁发霉处。改善扩大包装区检查台,改善辅料间光线照明。

8、修缮手术室洗手池处墙壁。

9、改造医疗废物暂存处标识,增加防护用品,增添手卫生设施、运输车辆及清洗设施;增加病区内医疗废物储存点收集示意图和标识。

二、护理方面由刘妍负责

1.科室洗手设施不全,要用洗手液,不能用肥皂,要流水洗手。要设置一次性的擦手纸。

2.病区各办公室内、柜子、桌子、抽斗内不能放杂物和私人物品。

3.各病区的拖布要挂起晾干;医生办公柜不整齐;墙壁不符合要求;体温计甩降器不能放在污染区。

4.各个病区要设处置间。

5、依据省“优质护理服务十大指标标准,完善相关对应文书资料。继续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达到持续改进,全面落实全面,全程,连续专业的护理服务。

三、医务方面由李海泉负责

1、门诊妇科尽快按正规要求设置到位。

2、整改医嘱、处方上的药品名称书写,统一采用中文通用名,无中文名称者用英文国际非专利名(INN);同一药品名称不得中英文混写。禁止使用化学符号作为药品名称。

3、每个无自主能力病人的病人必须签订委托书。

4、每个病人必须签订医患沟通书。

5、基本药物管理整治方案、制度、药占比例必须以红头文件下发。

6、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以本院现有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

7、完善临床药师查房资料,培训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进行指导。

8、培训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知识。

9、拟定开展5项新业务、新技术课题。

10、组织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与分析。

11、落实进入和非进入路径费用比较,扩大纳入路径病种达20种。

12、与张景霞院长配合落实择期手术平均住院日减少3天。

13、加强微生物送检。

14、增添病历中医患沟通,患者委托书。

15、控制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达标。规范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控制一类切口预防用药。

16、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专项处方点评。

17、加强完善各项诊疗服务指标。

四、药剂方面由宋萍丽负责

1、学习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中DDD值计算方法。定期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统计、总结、分析、上报。

2、医疗废物存放间配专用车。

3、超声机、蒸馏水机太小,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配置烘干机、包装间放大镜。

五、人教方面由常德山负责

1、了解参加全省医疗责任保险情况汇报后按院长指示执行。提出第三方调解处理机制建议。加强医疗不良实践分析讲评。

2、完善人员配置指标。

3、根据医院需要招聘配置相应临床医疗、护理、临床药师等人员。

4、签订对科室的党风廉政责任目标书,做到年中有督导,年终有考核。

5、加强《廉政准则》的学习。

6、完善满意度调查表的相关资料。

六、财务方面由谢玉玲负责

1、按照《会计法》,《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相应的各岗位责任制度。

2、按照财务分析制度的规范定期进行财务分析,并分析相关指标增减因素。

3、完善并落实财务收支预算管理制度,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4、积极配合院长制定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严禁医务人员收入分配与药品收入挂钩。

七、重大问题:

一、供应室改造、手术室改造问题,院委会研究后一致认为上报民政局帮助解决

二、血液净化室检查验收,有待升为二级医疗机构后申请省验收。

篇6:肛肠科院内感染整改措施

1)加强培训,提高感染监控管理意识

进一步提高对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认识,科内组织院内感染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通过学习培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和意识水平,使其认识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的高低,不断提高自我规范的自觉性和严肃性。

2)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的防护及消毒

手是院内感染传播的主要媒介。为保证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正确的洗手,在所有洗手水池边都明确标明洗手的正确方法,以提醒医护人员洗手的规范方法,对所有新毕业的医护人员及实习生,进病房的第一天就必须学会和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卫生员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主要交叉感染源。医院及科室应经常对卫生员进行卫生常识课的宣讲,如消毒液的配制和使用,患者出入院所有物品的终末消毒,正确洗手方法,环境与污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等。感染监测护士每周对卫生员的工作进行检查。

3)严格探视及陪护人员的管理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感染知识教育,利用查房、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探视时召集家属宣传等多种形式,介绍有关疾病的预防方法,使患者及家属懂得感染的危害性及预防方法,主动配合医疗护理工作,减少感染机会。此外,加强病房管理,减少探视人次及陪护等。

4)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

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进行,如切口换药、导尿、抽血、静脉注射、输血等,严格掌握各种侵袭性操作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重视外科治疗原则,不能以抗生素替代无菌原则和治疗措施,减少有创检查治疗的频度,尽量减少各种插管的放置时间,以减少感染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抗生素应遵循有效地控制感染,不引起宿主体内菌群失调,防止药物副作用及避免耐药菌株产生为原则。当患者疑为细菌感染时,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选择抗生素,要严格规范抗生素的治疗原则,避免盲目用药,预防细菌二重感染。

5)及时准确地填报院内感染的相关数据。转变按经验办事的传统思维模式,坚持用数据说话的科学管理方法,以达到促进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发生的目的。

肛肠科质控小组

篇7:医院院内感染整改方案

我院新生儿科成立以来,重视院内感染的监控及预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工作的体会报告如下:

1.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1.1 新生儿自身特点:新生儿皮肤薄嫩、角质层发育差、皮下血管丰富、皮肤屏障功能弱,易破损,增加感染机会;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及极低体重儿,各系统发育不成熟、血浆IgG 水平低、黏膜分泌性IgA水平低、免疫力低,容易感染。据文献报道,极低体重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5%,国内报道病死率为63%~74%。体重<2 kg 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是体重≥4 kg 者的2.5 倍。

1.2 外界环境因素:建筑布局不合理,空间狭小,病人密度过高,通风不良;未建立合适的探视制度;探视人员或医护人员或病区护工患感染性疾病都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1.3 侵入性操作因素:因新生儿科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较多,因病情的需要,多需要进行气管插管、中心静脉臵管、留臵胃管、雾化吸入、反复穿刺等抢救措施,但操作过程中易造成气道、皮肤黏膜受损,胃液反流等现象,增加感染的发生率。美国研究者报道ICU 病房VAP的发生率在9%~28%,病死率高达20%~50%[2];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感染率为3.8%~4.2%;国内有文献报道气管插管的新生儿气管感染率为22.0%,而未插管者的感染率仅为1.7%。

篇8:中医院院内感染的防控策略

1 转变观念

1.1 加强感染管理意识, 提高认识

由于我国HAI建立之初所存在的缺陷, 医疗机构没有形成牢固的HAI控制理念, 学科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医务人员对HAI控制采取消极和敷衍的态度, 院内感染管理知识缺乏, 意识不强, 是医院医务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另外, 很多医务人员认为自己从事医疗工作多年, 并未发生大的感染或爆发感染, 存在侥幸心理, 思想麻痹, 这些都是缺乏感染管理意识, 对感染管理知识缺乏的现象。因此, 加强培养感染管理意识, 提高认识势在必行。

必须转变观念, 高度重视院内感染, 精确定位。一定要摒弃以往那种认为院内感染控制是件消耗的事, 不能给医院带来收益的思想。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管理组织机构和各项管理制度, 在人员配备上也不能像以往那样以退居二线的护理人员为主, 必须重视院感管理队伍的专业性建设, 院长亲自担任院感委员会主任, 职能部门、各临床科室主任、重点科室护士长组成院感委员会成员;临床感染控制小组成员由科室主任、护士长、住院医师、护理骨干组成。院感管理专职人员应掌握院感管理相关法规和规范要求, 结合本院具体情况, 制定出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工作流程、评价方法等, 更好地开展院感控制各项工作的, 使各项制度落到实处而不是停留于表面。

1.2 更新知识, 重视感染微生态学理论在HAI控制中重要作用

感染微生态学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 各种原因如滥用抗生素引起微生态失衡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由于疾病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均可以导致肠道微生态的失衡, 厌氧菌显著减少甚至消失, 而潜在致病菌过度生长繁殖, 肠道屏障功能损伤, 导致肠道细菌易位, 引起菌血症甚至脓毒血症等。这也是即使临床医护人员实施了洗手等措施, 而HAI仍然发生的原因之一。感染微生态学的理论核心是在抗生素控制感染 (即“杀菌”) 的同时, 还需要“促菌”, 即需要保护补充人体的厌氧菌, 尤其是有益菌, 提高肠道定植抗力, 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

1.3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学科发展人才是关键, 培养与造就学术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队伍是院感控制的关键。由于我国HAI控制工作在建立之初定位偏差, 从业者主要以护理人员为主, 同时由于医院重视程度不够、个人收入低、易得罪人、职称晋升困难的工作现状, 导致HAI控制“强人不来、来人不强”的尴尬局面。虽然通过多年不懈努力, 人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但离真正满足临床感染控制的需求还有较大距离。2006年北京地区调查显示, HAI控制人员中, 本科及大专学历者接近60%, 硕士和博士学位者为25%, 高级职称占33.8%, 临床医生占56%, 从事HAI专业工作时间60%在6年以内。2006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明确规定, HAI管理专业人员职责包括负责规章制度落实, HAI及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分析和反馈, 指导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医疗废物管理, 职业卫生安全防护, 暴发事件处置, 抗菌药物应用管理, 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审核等, 这就要求从业人员知识面广、工作能力强, 因此在队伍建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一点, 聘用各学科的技术骨干来充实自己的队伍, 引进流行病学、临床医学、临床微生物学、药学、管理学等多方面专家, 共同协作, 在HAI过程控制、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感染诊断与治疗、感染病原菌确定和耐药分析等方面携手合作, 减少感染发生与传播。

2 借鉴先进经验

由于HAI控制体系所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非常有限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HAI控制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预防措施缺乏科学依据和统一标准。在短时间内, 必须借鉴国际上先进经验与成果, 改进工作方法, 尽快提高HAI控制水平。近年来, 国际HAI控制主要成果在于制作和推广标准操作规程 (SOP) 与综合防控措施。国外多项循证医学研究证明, 多项方法联合使用, 即组合干预或一揽子综合防控措施对预防HAI发生、降低病死率等非常有效。我国卫生部在2007年成立医院感染管理标准委员会, 着手制订全国统一的HAI管理规范和标准, 已经完成内镜清洗消毒、口腔器械清洗消毒、医疗废物管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等多项SOP的制定。医疗机构应该结合自身实际, 落实这些SOP。目前, 有些医疗机构在院感控制管理中引入PDCA循环方法[2], 取得了良好成效。该方法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先生提出的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基本管理方法, 又称戴明循环, 即通过计划 (Plan) 、实施 (Do) 、检查 (Check) 、处理 (Action) 4个阶段的管理, 使工作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按照PDCA循环管理法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事后整改”转移到“事前防范”, 实行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等循环反复的科学工作程序。把感染管理各项工作进行有机地结合, 使感染管理水平呈阶梯式上升。

3 优化HAI监测方法

探索感染控制新方法, 促进我国感染控制工作不断发展。我国自1986年开始进行系统性HAI监测, 各医疗机构将HAI监测作为管理的常规工作和主要内容, 通过监测, 对发病率、常见类型、病原谱和易感因素等有所掌握, 为制订HAI预防措施提供了依据。但这种基于感染发生的综合监测, 需要大量人力资源投入, 容易出现漏报情况, 结果存在比较片面倾向, 掩盖重要HAI发病状况等问题。近年来, HAI监测已经逐步转变为过程监测和目标性监测。过程监测主要是对HAl控制过程中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测与督促, 提高医务人员的依从性, 预防HAI发生, 比如, 对“手卫生依从性”的监测, 对“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执行情况”监测等。目标监测可以根据各自医院的具体情况, 确定需要开展哪些项目和内容, 如ICU和高危新生儿HAI监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等, 与普遍性监测相比较, 目标性监测可对HAI的主要高危人群、高危因素和重点环节进行监测, 发现和剖析HAI控制中存在问题, 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综上所述, 在我国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是一项新兴的管理学科, 在过去和现在的医学教学中, 没有完整的、系统的教学内容, 各级医护人员对其管理理论、实践不够重视和理解, 执行力不高。如何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成效, 是一个现实问题。笔者所在医院在借鉴其他医院先进的管理模式的同时, 结合自身特点, 制定了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 取得了良好成效。各医院也应该取长补短, 结合自身实际, 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院感管理方法, 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摘要:分析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 认为转变观念, 借鉴先进经验, 改进控制方法, 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关键词:医院感染管理,防控,中医院

参考文献

[1]杨筑春, 王艳梅, 张淑芬.医院感染控制中护士是关键[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 :276-278.

篇9:医院院内感染整改方案

【关键词】基层医院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管理;控制

【中国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92-01

院内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增加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我院是一个县级基层医院,儿科为综合性病房,病种多样,易导致院内感染。因此要把院内感染的管理及控制工作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完善的管理监督体系

医院成立三级医院管理网络,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各级组织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室兼职监控医生、护士组成,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杜绝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护士长要把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科室中心工作之一,坚决把好医院感染这一关。医院感染管理科对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进行指导、监督、重点监控及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医院感染科实行每月一次监测:物体表面监测(医务人员的手、治疗室操作台、使用中及备用的暖箱、蓝光箱内以及湿化瓶内),空气监测(治疗室、抢救室、病房),对病房的无菌操作、消毒隔离、消毒液的效能、消毒效果与质量,医疗垃圾的处理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2不断完善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是控制医院感染行之有效的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的制定必须对执行者、检查者都是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可纠。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依照新的行政法规及顺应新的技术发展不断更新完善。

2.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医护人员衣帽穿戴要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接触病人前后要洗手。无菌物品放置专柜,注射、输液应采用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灭菌。并做好手的消毒。对置有留置针的患儿要经常观察局部有无红肿、渗液等症状。

2.2环境管理:病房环境卫生必须保持清洁,空气保持新鲜,每日开窗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向陪人宣教限制探视人员,探视时间不可过久,护理人员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督促卫生人员每天0.25%的消佳净溶液一床一巾擦拭床头柜、房间门把,每日湿拖病房一次,注意清洁区与污染区的拖把分开,拖把用后悬挂。出院后病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

2.3物品管理:无菌物品有明显标志,专柜专放。注射、治疗时,应铺无菌盘,配制的药液超过两小时不得使用。开启的无菌溶液必须在四小时内使用,各种溶酶不得超过24小时,并注明开启时间。最好采用小包装一次性使用溶酶。碘酒、酒精瓶应保持密闭,每周更换灭菌1-2次。治疗车摆放: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使用中的兰光箱、暖箱每日用清水从里到外一箱一巾擦拭,并更换水槽内的溶液,溶液为蒸馏水。使用后的箱用0.25%消佳净进行终末消毒,倒尽水槽内的水,晾干待备用。兰光箱每次使用均有登记入箱时间,出箱时间,累计时间 ,终末消毒者,使用超过1000小时更换灯管。使用氧气的患儿每日更换氧管及湿化瓶内溶液,用过的湿化瓶用0.5%消佳净浸泡消毒。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时应注意产品是否合格,如有破损、过期、污染、字迹模糊等均不可使用。

2.4医疗废物管理: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疗废物的收集存放,处理进行严格的管理,严格执行回收,专人专车专线的管理宗旨,并制定了医疗废物泄露应急预案。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收集,医疗垃圾装入黄色垃圾袋,生活垃圾装入黑色袋收集,输血完毕废弃血袋及时统一送回输血科集中处理,并且做到人人明确分类标准,按规定分类收集处理。

2.5人员管理:树立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遵守标准预防原则、观念,工作中特别强调:手卫生是预防、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护士长随时抽查“七步洗手法”执行情况。培训督促保洁人员遵守消毒隔离制度的基本内容,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洗手、预防针刺伤的方法,识别区域划分的标准。另外加强对实习生洗手的指导与督促,护士长和医院感染科人员不定时对科内人员进行督查。

3.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由科主任、监控医生牵头、定期组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讲座,教育科室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全科室医生认真学习医院下发的相关抗菌药物使用制度。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及时观察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对住院时间和使用高级抗菌药物的患者,应认真观察口腔和大便情况,及时发现真菌感染的先兆症状,给予对症处理。

4.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定期对科内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再教育,经常灌输医院感染的新知识和新观念,目的是不断增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意识。说明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每月组织全科医务人员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的知识,在不断强化教育下,我科全体医务人员都树立了较强的预防感染意识,工作中能主动地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配合医院感染专职人员进行各项监测,虚心接受和采纳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把关,共同把医院感染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易文华,张永成,张柔玲。医院感染经济损失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0):1140.

[2]石娜,徐卫,舒雪芹,等。手术部位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601-602.

[3]刘阳,郭代红,陈超,等。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经济学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400-1402.

[4]秦元梅。医院感染的控制及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3):306.

[5]缭素萍。医护人员标准预防能力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2):179-180.

[6]游建萍,黄庆,府伟灵,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26-428.

篇10:院内感染控制方案

一、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科室监控小组负责人应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及时组织经治医师、护士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和控制。

三、1、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于24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和医务科,并通报相关部门。

2、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于24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单位应同时报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

3、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为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于24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卫生行政部门,省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4、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四、医院出现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应采取下列控制措施:

1、证实流行暴发: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衰率,若罹衰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率水平,则证实有关流行或暴发。

2、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源学检查。

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

4、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对病人作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病人甚至暂存接收新病人。

5、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予以保证。

五、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院关于医院感染流行暴发的报告后,应及时做好以下工作:

1、组织当地疾病控制部门协助医院进行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调查与控制。

2、组织当地医院感染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指导医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制度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3、根据需要,组织有关专家协助对感染病人的诊治。

六、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

抗感染药物的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1、医院应建立健全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

2、参与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工作的抗感染药物专家或有抗感染药物应用经验的医师负责全院抗感染药物应用的指导、咨询工作。

3、检验科和药剂科须分别履行定期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和定期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感染药物信息的指责,为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

4、临床医师应提高用药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用药物,护士应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映,配合医师做好各种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

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

一、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二、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

三、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给药途径。

四、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五、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

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建议

1、已明确的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

2、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感染不能排除,可酌情选用抗感染药物。

3、正确掌握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感染药物的适应症和疗程。

4、应用抗感染药物前及时正确留取临床标本。

5、严格控制抗感染药物的皮肤、粘膜等局部用药。

6、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

抗感染药物的应用原则

一、目前抗菌药物对细菌感染性疾病有治疗作用,但对病毒无效。

二、不作退热用。

三、抗菌药物尽量不供皮肤粘膜等疾患局部应用。

四、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要严格控制

抗菌素的管理

通过药房核查处方,严禁大剂量使用,查对抗菌素联合用药是否合理,以及抗菌素的使用有否适应症,也可通过药师参与查房等手段。

院内感染控制重点措施

(一)协助组织药师和医技部门人员预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监督,指导医师和医技部门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等有关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二)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统筹协调相关科室、部门,开展感染调查与控制的工作,根据需要进行医师人力调配,组织对病人的治疗和善后处理。

(三)协助组织全院护理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监督指导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灭菌与隔离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等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根据需要进行护理人员调配。

(四)负责组织医院废弃物的收集运送及无害化处理工作,监督医院营养室的卫生管理工作,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要求对洗衣房的工作进行管理工作,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五)负责本源抗感染药物的应用管理,定期总结、分析和通报应用情况,及时为临床提供抗感染药物信息,督促临床人员严格执行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和应用原则。

(六)负责医院感染常规微生物学监测,开展医院感染病源、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特殊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定期总结分析,向有关部门反馈,并向全院公布。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承担相关检测工作。

(七)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八)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源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如实填写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领导(防疫站),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院内感染的鉴定和报告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监测资料应妥善保存,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反馈。

2、医院应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年监测病人数的10%漏报率低于2%。

3、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于24小时报告主管院长和医务科,并通报相关部门,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于24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传染病隔离制度

1、为防止传染病交叉感染,工作人员必须穿隔离服、戴帽子、口罩。

2、传染病人送传染科隔离治疗,病区分开,病种分开,包括对疑似病人隔离防治。

3、对辅助检查如理疗、放射、超声、检验病人可分开时间或指定地区确诊或到病室床头,避免传染机会、途径。

4、病人进入病房,应领取病人的衣服,病人衣帽不得与医务人员服装接触混杂。

5、传染病每室只收一种传染病人,患者不得随意离开病房,严格控制探视陪护。

6、对传染病人物品要严格管理,标本要严格管理或处理消毒。

7、清洁物与污染物要和消毒后的东西绝对分开,洗衣房应将传染病人的衣服分放标明。

消毒污染物处理

1、要做好预防性消毒,经常性消毒,终末消毒。

2、病人排泄物、分泌物,经消毒注入下水道,病人离开或死亡后,室内及床单一律更换进行消毒,其他物品同时进行去污消毒处理。

3、对传染病人的衣物及污染物用过器皿应严格消毒,特殊处理或焚烧。

4、对一次性物品用后彻底毁形、焚烧,其他物品应彻底消毒,确保消毒效果。

5、遵守操作常规无菌观念,化分有菌区和无菌区,消毒后物品不要和使用过物品混放。

6、消毒采取化学煮沸,压力整齐,烧灼干烤,紫外线化学制剂消毒灭菌。

上一篇:计算机导论考试试题下一篇:社区调解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