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讲解习题

2024-06-26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讲解习题(通用10篇)

篇1: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讲解习题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讲解习题

数学练习题是学生巩固理解所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练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做基础。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设计好练习题是十分关键的一环。题目做得多,不如做得精,学习的真谛“在于多悟,而不在于多练”。要想充分发挥数学练习题的功能,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念下精心设计好练习题。练习题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练习题教学与新课程、新理念同步。教师作为一堂课的教学者,讲题自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讲题。如何讲题?怎样讲题?这自然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老教师普遍关心,最不好把握的问题。我认为,从战略上讲:教师的定位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及合作者。教师首先要关心备侄的、深思熟虑的、小心翼翼地去触击年轻的心灵。以前,我总认为:讲题就是把自己知道的、最好的、最多的、最精彩的、最与众不同的、最有体会的东西,用最直接、最明了、最简捷、最完整的方式交给学生。其实,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这并不一定好。后来我发现,其实我们常常应该逆向思考以下,想一想把什么不交给学生,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怎么以最小的知识代价,引起学生最多的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往往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提高的。从战术上讲:在解题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又是决定解题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讲解出学生的需求

得到练习题后,我们既不能原原本本的读教材,也不能只沿着自己 的思路在讲解,一个个条件分析,直至得出结果。这种讲解看似讲得 很流畅,毫无节外生枝,未丝毫浪费时间,但学生听得很乏味,往往 会出现会做的地方不想听,想听的地方没听到。习题的讲解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让学生看到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并让他们找到到达“那一村”的方法。所以,在讲解习题前,要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此后教师应对学生解题情况作相应的了解,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同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二,讲习题应该渗透数学思想,切忌舍本求末.比公式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方法,它是解题的指路明灯。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观点、方法。它是数学的“灵魂”。“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数学思想往往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他对产生一个好‘念头’,一种好‘思路’,一种好‘猜想’提供了方向”。数学思想是‘纲’,纲举目张.中学数学主要涉及的数学思想是:转化的思想;化简的思想;逻辑划分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讲题时,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有那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向学生展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展现应用过程的丰富背景。否则学生当遇到新问题时,尽管头脑中也知道要在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解决,但却仍然不知从何处入手。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我们总结出两条有效的经验:(1)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的侧重应有所不同,在低年级介绍较低层次,在高年级介绍较高层次;新授课阶段介绍较低层次,复习巩固阶段介绍较高层次。这就是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按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顺序进行。(2)在解题教学中,重点是展现知识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应用过程,使学生从中学到创造性数学活动的经验,并经过多次强化巩固下来。问题解决的过程大致如下:当遇到新问题时,首先要把条件和结论转化成与原有知识结构相吻合的形式(这是同化过程);再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把原数学认知结构中的概念、定理、法则等重新组合成新的法则,以便适应问题的解决(这主要是顺应);最后选择适当的数学方法实施解题手段,实际操作解决问题。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数学思想方法的特点,按由高层次到低层次的顺序进行。总之,在讲解习题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要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要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思想对解决问题的巨大指导作用,从根本上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讲题应突出思路分析,不要开门见山.仅从解题角度讲,给学生讲习题是教给学生如何去发现一道题目的解题方法,讲的关键是展示思路发现的过程,在这个发现过程中,解题人思绪万千,念头百出,有时灵机一动,毛塞顿开,有时山穷水尽,突然峰回路转,有时步入歧途,有时不能自拔……。我们做教师的应该把这些生动的思维过程充分的展现出来,不能只展示分析的“成品”,“优品”,还应该把分析的“废品”,“次品”展示出来,并且要好好的讲一讲怎样从“废品”到“次品”,进而到“成品”,“优品”。讲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题意分析和思路发现上.教师不应该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指挥员、讲解员、裁判员,而应该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三,讲习题应潜心设误布疑,避免平铺直叙.讲习题时,由于知识密度大,信息量多,应将讲、练、思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和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我的做法是:(1)进行开放式的习题课堂教学,给学生出错的机会;(2)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学生的错误想法;(3)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的错误显现出来;(4)做好经过探究学生进行自我否定的经验积累。教师要敢于放手而且必须大胆放手,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但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把学生学习数学时认识上的错误,理解上的偏差,技能上的缺陷,都表现出来。其实,学生中的智力潜能往往是巨大的,有些独特的思考方法还是教师未能想到的。因此,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的思维状况,摸清学生易犯的错误,正确导航,把握进程,时时点拨。讲习题时有意识设疑布陷,警示学生,这样往往比正面强调效果更好.四,讲习题应注意一题多解,启迪创新思维.一题多解教学,是数学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最成功的教学经验之一。解题思维活动中充满着新旧认识结构的矛盾,已知与未知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成法背景与新题情景的矛盾.若没有创新思维能力,解题只能永远停留在模仿层次上,教师永远不能对学生说:“这种解法是本题的最佳解法”,要鼓励他们大胆的展开思维的翅膀,养成一题多解的良好习惯,勇于思考,善于解题。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写道:“无论如何,你应当感谢所有新念头,哪怕是模糊的念头,甚至要感谢那些使模糊念头得以纠正的补充念头”.总之,学习兴趣是在思考中培养的;解题能力是在思考中提高的。中学数学主要涉及的数学思想是:转化的思想;化简的思想;逻辑划分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篇2: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讲解习题

临湘七中 谢建良

问题是数学教育的心脏。余元庆教授说过:“习题是中学数学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习题配备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当代最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强调指出:“中学数学教学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为什么这些名人名家都如此的重视习题的配备和讲解呢?这是因为数学习题确实存在着多种功能,学生在解题情景中可以从技能、思维、智力、非智力等方面塑造自己。但是,我们也应该严防课堂解题教学进入这样的误区:一部分中学数学教师沉湎于解题之中,忘记了“解答数学的习题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训练手段。”他们不是把解题看成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机会,而是要求死记硬背各种套路和模式,把学生训练成对习题作出“快速反应”的解题机器。这种危害性正如柯朗所说:“数学的教学,逐渐流于无意义的单纯的演算习题的训练,固然,这可以发展形式演算的能力,但却无助于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看来,的确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明智之举乃是扬长避短。

讲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讲题。如何讲题?怎样讲题?这自然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老教师普遍关心,最不好把握的问题。我认为,从战略上讲:教师的定位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及合作者。以前,我总认为:讲题就是把自己知道的、最好的、最多的、最精彩的、最与众不同的、最有体会的东西,用最直接、最明了、最简捷、最完整的方式教给学生。其实,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这并不一定好。后来我发现,其实我们常常应该逆向思考以下,想一想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以最小的知识代价,引起学生最多的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往往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提高的。从战术上讲,在解题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又是决定解题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讲题应突出思路分析,不要开门见山.仅从解题角度讲,给学生讲习题是教给学生如何去发现一道题目的解题方法,讲的关键是展示思路发现的过程,在这个发现过程中,解题人思绪万千,念头百出,有时灵机一动,毛塞顿开,有时山穷水尽,突然峰回路转,有时步入歧途,有时不能自拔„„。我们做教师的应该把这些生动的思维过程充分的展现出来,不能只展示分析的“成品”,“优品”,还应该把分析的“废品”,“次品”展示出来,并且要好好的讲一讲怎样从“废品”到“次品”,进而到“成品”,“优品”。讲题时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题意分析和思路发现上.当好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讲习题应潜心设误布疑,避免平铺直叙.讲习题时,由于知识密度大,信息量多,应将讲、练、思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和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我的做法是:(1)进行开放式的习题课堂教学,给学生出错的机会;(2)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学生的错误想法;(3)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的错误显现出来;(4)做好经过探究学生进行自我否定的经验积累。教师要敢于放手而且必须大胆放手,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但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把学生学习数学时认识上的错误,理解上的偏差,技能上的缺陷,都表现出来。其实,学生中的智力潜能往往是巨大的,有些独特的思考方法还是教师未能想到的。因此,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的思维状况,摸清学生易犯的错误,正确导航,把握进程,时时点拨。讲习题时有意识设疑布陷,警示学生,这样往往比正面强调效果更好.三,讲习题应该渗透数学思想,切忌舍本求末.比公式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方法,它是解题的指路明灯。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观点、方法。它是数学的“灵魂”。“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数学思想往往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他对产生一个好‘念头’,一种好‘思路’,一种好‘猜想’提供了方向”。数学思想是‘纲’,纲举目张.中学数学主要涉及的数学思想是:转化的思想;化简的思想;逻辑划分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讲题时,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有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向学生展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否则当学生遇到新问题时,尽管头脑中也知道要在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解决,但却仍然不知从何处入手。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我总结出两条有效的经验:(1)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的侧重应有所不同,在低年级介绍较低层次,在高年级介绍较高层次;新授课阶段介绍较低层次,复习巩固阶段介绍较高层次。这就是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按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顺序进行。(2)在解题教学中,重点是展现知识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应用过程,使学生从中学到创造性数学活动的经验,并经过多次强化巩固下来。问题解决的过程大致如下:当遇到新问题时,首先要把条件和结论转化成与原有知识结构相吻合的形式;再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把原数学认知结构中的概念、定理、法则等重新组合成新的法则,以便适应问题的解决;最后选择适当的数学方法实施解题手段,实际操作解决问题。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数学思想方法的特点,按由高层次到低层次的顺序进行。总之,在讲解习题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要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要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思想对解决问题的巨大指导作用,从根本上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讲习题应注意一题多解,启迪创新思维.一题多解教学,是数学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最成功的教学经验之一。解题思维活动中充满着新旧认识结构的矛盾,已知与未知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成法背景与新题情景的矛盾.若没有创新思维能力,解题只能永远停留在模仿层次上,教师永远不能对学生说:“这种解法是本题的最佳解法”,要鼓励他们大胆的展开思维的翅膀,养成一题多解的良好习惯,勇于思考,善于解题。

篇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讲解习题

(一)数学基础较差

学习数学就像建筑一栋高楼,要想成功建好这栋高楼,打好地基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学生在小学,初中等阶段所学过的数学公式定律等知识,就如同一栋高楼的地基,这些地基对于高中数学的意义十分重要.而现今高中生学习高中数学的普遍问题正是基础不够扎实,学过就忘,不能把在初中学过的数学公式,定律等内容应用到高中数学的学习里.以前的知识还未熟练掌握,新的知识不能完全接收,更不用说把二者结合应用.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学习高中数学的热情一点一点被打击,逐渐开始畏惧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高中生从小学,初中开始就认为数学很难,自己没有学习数学的天分,这就导致让高中生学好高中数学变得尤为困难.

(二)解题只求答案

与其他科目不同的是,数学作为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有着自己特有的解题步骤.解答一道数学题往往需要几个甚至多个步骤一点点推导出最后的结果.然而长期观察高中生解答数学题的习惯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做选择填空等客观题时不会在草稿纸上推导答案,而是直接作答,随便蒙一个选项或者想一个数字,甚至不经过运算就直接写答案,不会主动认真地去推导解题步骤,数学思维自然就不能在推导中被培养出来,这种不好的学习习惯是高中生学好数学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三)不主动思考

随着教育的发展,关于高中数学的参考书在书店里随处可见.这些参考书中往往包含了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中课后习题的答案,包括详细的解题步骤,不仅如此,学生所做的练习册,考试卷等资料也在最后附有详细的答案.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在遇到自己不会做的习题时直接抄袭参考书或者附带答案里的解题步骤,违背了这些参考书是为了提高学生高中数学成绩的初衷.另外,在批改作业时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班里有几名同学的解题步骤大致相同,甚至完全相同,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之间相互抄袭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以上所指出的问题,足以证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积极主动思考,只一味的照搬答案或抄袭其他同学的答案.

(四)数学思维单一

众所周知,数学属于逻辑思维的范畴,其中包括了抽象,概括,空间,形象等等.如果有了良好的数学思维,那么很多高中数学题的解答方法就不止一个,学好数学就变得十分简单.但是在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学生的脑海里还没有形成实质的数学思维,他们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大多是单一和狭隘的.比如,一道关于空间几何的高中数学题,推导的过程需要应用多个定律,解答的方法也不止一个,但学生可能只会应用其中几个定律和一种解答方法.这样就不能有效的建立抽象概括,空间形象等思维,也无法在之后的学习中取得进步.

二、如何解决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不良倾向

(一)夯实基础

解决高中数学习题的核心,是有牢固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假如一名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自己曾经学过的数学公式定律等基础知识,又怎么能把新学的知识很好的消化,就更不用说把这两部分结合在一起有新的领悟和提高了.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为针对数学基础不够牢固的学生,我们可以在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复习,在课下巩固,最后以考查的形式检验成果.比如,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抽出一小部分时间,把关于本堂课教授的内容中所需要的以前学过的数学定律、公式等复习一遍.在布置课后习题时,可适当增加几道基础题以巩固所复习的内容.同时,也可在班级里成立“一帮一”小组,让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帮助数学基础相对较薄弱的同学,这样学生就能够利用课下时间查缺补漏,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数学教师应经常鼓励有进步的学生,帮助他们建立信心,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逐渐消除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畏惧心理,这是高中数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部.

(二)注重解题过程

想要在高中数学这片“汪洋”里畅快的遨游,解题过程和解题分析是最强大的利器.简言之,就是解题后的总结与反思,做完题之后,让学生认真分析自己的解题过程及解题步骤,分析题目中所提供的信息,整理出最佳的解题方法.例如,在学生平时做高中数学的习题集或试卷的选择填空等客观题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空白处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把一道看起来很难的数学题分解成几个小数学题,反复斟酌在题目中所提供的前提和内容,列出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内容,找到题目的突破口,如果卡在某一步骤,可与其他同学讨论或求助老师帮助,以得出最终答案.对于高中数学来说,其各个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要求学生们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灵活运用各种解题方法,学生们一定要明白最佳的解题思路,也要明白不一定一次性就能将题解出来的方法,另外学生们在解完一题后,不要随手一扔就不管,应该要尽可能的多思考、多归纳、多总结,多尝试一些其他的解题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熟练运用各种解题方法,才能将高中数学的各个知识点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使自己的解题能力更胜一筹.长此以往,学生会越来越注重解题过程,数学成绩也会有所提高.

(三)督促学生自主思考

主动思考才能有所提高,对于抄袭课后答案,同学之间相互抄袭等问题,数学教师可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告知学生解答习题时可写到自己会的步骤为止.在之后讲解习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听讲,把之前做题时不会的步骤搞清楚.鼓励学生认真体会参考书中给出的解题思路,学会举一反三,而不是机械的照搬答案.除此之外,在必要时组织课堂讨论,让同学们共同解决一道数学题,每个人提出自己解答这道题的看法,学习其他同学新颖的解题思路,在相互讨论中得出答案,而不是一味抄袭.高中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也尤其善于表现自己.对此,数学教师可充分抓住这一心理,在教学中举行一些小型的数学竞赛.教师选取一些综合性、代表性比较高的题目,以学生个体之间或组建小组为单位开始竞赛,最后在小组之间进行比拼,胜出者给予适当奖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可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性和熟练性.这样以竞赛学习高中数学的方法不仅能体现师生都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还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两全其美.

(四)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思维

要想短时间建立起学好数学的抽象概括,空间形象等思维并不简单.高中生不能建立科学的数学思维,很可能是被脑海里原有的思维框架所束缚,因此,帮助学生暴露原有的思维模式,也是数学教师工作里的重要环节.数学老师可以找出几个代表性很强的题目,让学生先解答,然后说出自己在解答时的每个环节和思路,教师在这个时候不能打断,以免问题暴露不完全,解决不彻底,等到所有学生说完之后再指出他们所暴露出的错误思维.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印象,效果立竿见影.其次,不同的知识,在一名学生的不同阶段一定会有不同的内涵,尤其是高中数学这门学科.如果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成不变,照搬以前的教学内容,就会十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于知识的理解.数学教师应循序渐进逐渐的引导学生在知识与知识之间,概念与概念之间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帮助他们发现在学习高中数学时自己的思维局限点,引导他们学会建立适合自己的知识模块和体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于实践生活中,数学更是在生活里随处可见.所以,将高中数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才是学习的本质目的,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以高中数学知识为背景的实践活动,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与高中数学有关的内容,让他们在这些有趣的活动里不断拓宽并发散自己的数学思维.

三、结语

随着教学工作的推进我们发现,习题教学是提高学生高中数学最重要的方法.通过习题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数学能力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也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也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好了基础.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要求数学老师要在教学中开辟一块全新的领地,在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道路中扮演一位引路者,帮助他们打好基础,自主学习,学会创新,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梁智勇.关于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思考[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5(05).

篇4:习题讲解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习题;讲解

数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习题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课堂内外的衔接、巩固和提升的主阵地,习题讲解是重中之重,它的作用有:

(1)温故旧知,巩固双基:复习前面所学内容往往是数学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解题的根本,所以我们设计的题目一定要贴紧“双基”,以题目带知识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提升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联系过分广泛,跨度不能过大,否则会导致学生不能抓住重点,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不能深入,效果不好。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可见,数学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他是来源于多姿多彩的现实世界的。在函数、解三角形、数列、立体几何、圆锥曲线等章节我们可以通过应用题和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使用性,在实际问题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拓展延伸,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和联想性是发散思维的特性,针对这些特性进行训练,既有利于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之一。现在的高考也趋向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考查,比如在统计问题中,只要理由充分就算对,这无形中考查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不再是过去的数学永远只有有一个答案的固定思维。

习题讲解的前提是教师要布置有针对性的习题,对一节课、一章节或一学期的内容检测到位,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在讲授的过程中,要针对学生易错点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错了,是马虎还是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切忌为了教学进度而匆忙讲解,造成旧知识没有理解,又产生新问题,造成恶性循环。

习题产生的形式:

(1)课堂练习题:以基础题为主,围绕课堂重难点或仿照例题出类似的检测题,让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评讲可以在下节课上课开始化3到5分钟进行关键点的讲评,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达到了巩固课堂效果的作用,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明确自己的错误,提高课堂效率。

(2)课后习题:分为两部分课本和资料,主抓课本,因为高考中的试题大部分是来自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所以在高一和高二的教学过程中,熟悉课本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主抓的内容。在当堂训练中,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为所有同学必须完成的内容,以课堂所授知识点为主,略难与课堂检测题;选做题留给基础较好的学生,防止出现吃不饱的现象。这样既保证了课堂目标的完成,也让学生们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风气,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资料的处理,可挑选典型例题,借助日常化考试让学生完成,有足够的时间保证,防止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差事,让学生在练习中达到熟能生巧的水平。

这也符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与时俱进的认识双基”:我国数学教育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新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应發扬这种传统。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数学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该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双基”。例如算法的加入,把最基本的数据处理、统计知识等作为新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应删减繁琐的计算、认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

(3)章节训练:在章节末,我们不仅要通过知识网络让学生对一章节的内容形成系统认知,还要通过试卷的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检测结果,让学生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应用高一的纠错模式,让学生在总结中深化所有知识。在此,数学组集大家的智慧,分工合作,经验丰富的老师挑选试题,年轻教师整理文档,形成了试题集,(以导数为例)。

(4)学期检测:跨年级出题,主要以高三老师为主,一方面让高三老师引领高考新风向,也让学生清楚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找到下一个前进的压力和动力。

通过教师的精心选题,学生的辛苦付出,习题处理就剩最后一个环节---习题讲解。习题的讲解主要分为三步骤:

(1)习题的批阅:无论是课堂训练题,还是资料,章节检测等,批阅一定要及时。教师及时的批阅是对学生的一种监督,更是一种鼓励。对于正确要给与充分的肯定,完成特别出色的(如作业整洁度高、准确率高)的同学要大肆表扬,形成良好的风气;对于错误的要准确判定,并要求及时更正。可以说课后习题完成度是课堂的保证,也是提升学学生能力的最大保证。

(2)习题的讲解:通过习题课的教学及解题过程的训练,促进学生运算技能,逻辑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使学生明确教学基本要求,发现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发挥教与学,导与练,学与用的桥梁作用。教学中,对基本概念要澄清学生对概念的模糊认识,明确基本概念的要点;对基本方法要条理化,明确计算方法中应注意的问题;对基本理论要把握其内在特征,明确其应用范畴;对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进行概括,总结出其规律性。习题课内容选题上要注意:习题的选取要精,要注意服从习题课教学要求,配合讲课内容,消化所学理论。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把握深广度,注意各种层次习题的恰当搭配。要使习题课内容与课内外练习相互衔接,发挥理论教学与课外作业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习题课指导上要注意:解题过程的指导要到位,教师对每一个题的训练内容、训练目的、主要难点、常犯的错误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指导要有针对性,使学生每解一道题都能有所收获,使习题课效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习题的更正:因为我们学生层次差异大,实验班的可以通过类似习题再次检测,普通班级要求更正上交,教师必须认真批阅。在平时练习中反复出错的,要多次检测,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断改正,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李万良.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例题探究[J]. 新课程(下), 2012年06期.

篇5:浅谈如何备好一节初中数学习题课

摘要:数学习题课是新授课的延伸,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法则、定理等核心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数学习题课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堂好的习题课能够达到查漏补缺、开阔思路和提升学生能力的效果,上好习题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高效率培养人材具有决定性意义。本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从学生和教材两方面来阐述备课的要点和过程。

中心词:找缺漏

篇6: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讲解习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自从2001年新课程的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甚至部分教师将课堂讲解与填鸭式教学相提并论,望而却步。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还大量存在着一些低效的讲解,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最大效益降低,而且影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思维方式、方法,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了弯路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总得不到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讲解的实践研究是数学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成绩的一条途径。

课堂教学的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讲解及教师抓住时机,创设机会允许学生阐述、讲解。教师的有效讲解,对于建构学生的正确的知识体系,学生形成的正确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学生获得有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作为主导,学生是主体,有时学生的阐释比教师的讲解更易于为同伴所接受。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有教师的有效讲解,还要有学生的精彩表述。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表述的有机结合,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所应追求的最佳境界。而有效的讲解为学生节约了课堂活动时间、提高了活动和学习效率、展示了数学本质之美。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有效教学理念的界定

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教学科学运动。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2、有效讲解的界定

即教师用有限的单位时间,阐述概念的含义及习题的解答,这种讲解是有学习的效果的。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概念的意思,进而掌握数学知识,找到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规律,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发现数学的美,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愿望。有效讲解要在恰当时机(问题情境、问题时机、有效时间),要找准切入点(必要性、基础性、生成性),用恰当的方式表述(科学、简洁、易懂),要与学生有效互动(讲解与倾听、讲解与活动、讲解与练习),要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教扶放,引学探、知会练),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敏锐性、灵活性、延展性)。

教师在讲解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思维的清晰程度及对教师讲解的内容的参与度;要观察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是否在正面的积极的参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地调整讲解的时机与方法,以求得教学活动有效、甚至高效,即每个学生都达成这节课教学目标,学到了对自己有用的数学,形成了自己的习得。

3、有效讲解的可测性和量化指标

如何判断教师的讲解是否有效,就是在阐释某一概念或讲解习题之前,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是否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目标是否具体,避免含糊及指向不明确;是否清晰地把握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所要达到的程度;在教师的讲解之后,通过梯度练习测查学生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程度来反映教师的讲解的有效程度。

4.有效讲解能力的提高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反思意识,即教师通过日常的讲解行为的不断实践,时常地追问自己:今天的讲解学生知识掌握较好,能力有所提高自己是在什么时机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达成好的效果;今天的知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概念还不清楚,为什么有一部分孩子还没有形成能力?是涉及到今天的教学内容的学过的知识学生出现了回生而教师没有帮助其复习?是教师讲解的时机不对,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有意注意?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当?等等,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课堂中的讲解能力,使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收益最大化。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服务意识,即教师的教学指向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和习得,不断提升和充实、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得到提升,学习能力和态度得到具体发展和转变,是教师的工作指向。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开放意识,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寻找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点、寻找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点。没有开放意识,我们的教学就不能做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那么我们所谓有效讲解的效能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的理解和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就会受到制约。

三、课题研究实践:

从课题确立到现在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努力着、探索着,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按照以下步骤和方法进行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成效:

1.调查法。起始阶段。调查学生是否喜欢教师的讲解,是否喜欢同伴的讲解,希望老师在什么情况下对知识、习题进行讲解,老师的哪一种讲解最易于接受。

我们选定了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有关数学课堂讲解学生调查问卷(三年级)全班有16名学生

1、第二天要上新课,学习新的知识,今天需要进行预习吗? +jk dexxxzzq①需要; ②不需要。(选择需要的有16人)

2、数学课堂上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喜欢听老师讲解还是喜欢自己探索?

①喜欢听老师讲; ②喜欢自己探索。(选择喜欢听老师讲的有14人,喜欢自己探索的有2人)

3、学习下列哪些知识的时候希望老师讲解:

①概念;7人 ②计算;0人 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2人 ④周长、面积的计算;5人

⑤分数的认识;5人 ⑥统计和可能性;3人 ⑦解决问题。9人

4、解决问题的题目希望都由老师来讲解吗? ①希望;6人 ②不希望。10人

请说明理由:大多数孩子希望自己先解决,自己解决不了再由老师讲解。

5、课堂上做练习遇到不会做的题的时候,喜欢听老师讲还是同学讲? *①老师;13人 ②同学。3人

/、】==9986//*-

6、老师的哪一种讲解方式你比较喜欢?

①老师把一道题完整地讲一遍,不问同学的想法;1人 ②老师边讲边与同学交流,再问问同学们的想法。15人

7、把两张边长分别为6cm和3cm的正方形的纸片拼成下面的图形,求所拼成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这道题,你希望老师直接讲解还是自己先思考找到解决的方法和全班同学交流?

①老师直接讲解;1人 ②自己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15人 请说明选择的理由: 多数孩子认为自己先思考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并不希望老师在课堂上不顾学生的知识基础,从头讲到尾。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知识基础的程度,设计好提问的内容,把握好讲解的时机和方法。

2.行动研究法。采取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的步骤探索如何进行有效的讲解。教师通过教学预设,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明确、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的方法有哪些,去进行教学实践,对教学的效果通过询问、习题进行考察,及时进行教后感、教学随笔进行反思,小结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在研究的过程中成为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的提高过程。

5月25日,实验教师上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所讲内容为北师大版下册P68第7、8题。(以下是课堂实录及分析)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8第7、8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示 放好学习用品。

二、复习诊测

1、提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适时板书: S长=长×宽

S正=边长×边长

2、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什么? C长=(长+宽)×2 C正= 边长×4

(在两次提问之后,是否应该再让学生辨析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因为学生在这里最容易将周长和面积混为一谈。)

三、练习

1、(出示小黑板)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6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直行9分,被洒水的地面是多少平方米?

师:猜一猜被洒水的地面是什么图形?求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是求面积)要求学生利用公式求,全班学生试做。(此类题目的解答不能给学生限定解题的方式与方法,会阻碍和影响学生的解题思路。)

(巡视过程中)宽知道,长是多少米?师:9分钟行驶的长度。指名一名学生板演:60×8=480(㎡)480×9=4320(㎡)全班集体订正。(在这里有个别学生对60×8=480㎡的单位名称有质疑,说明学生对到底算的是周长和面积不是十分清楚,教师没有抓住这个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的机会,可惜!)第二步还没有讲,这时有学生举手,教师请其来回答,该生站起来后说的是第二种方法:

60×9=540()540×8=4320(㎡)

(在这个环节,学生同样对540后面的单位名称有质疑,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讨论、明晰。还反映出一个问题,该生没有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教师也没有进行引导把方法一讲完,而是被学生牵着匆匆处理完该习题。)

2、P68第8题。

教师指名学生读题,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形(不标准)。

①求的是所拼成图形的面积。

师:我们从问题出发,可以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可以做什么辅助线。学生的回答如下: 给缺的地方补一块。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同桌讨论一下,加一条变成2个正方形。(这里不应规定加辅助线以后变成什么图形,限制学生的思考。加一条辅助线变成2个长方形也是可以的。)生讨论。

师:用第二种方法来做一下,因为它利用已知条件最简单。(简单不简单要由学生对几种不同的解法比较之后的感受,而不是教师简单的一句话学生就可以理解的。)

②这个图形的周长是什么?指名学生指一指。

师:怎么去计算?把每条线的长度加起来,要求学生用此方法计算。(此处同样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将教师的想法强加于学生。)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

结果回答的学生用的都是(6+3+6)×2=30(米)

(教师自己在这里对此题的解法只局限于把每条线的长度加起来,知识的储备不够。在此,教师再也没有让学生汇报把每条线加起来的计算方法,应该进行反馈。)

(课后思考: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回答、教学效果的反馈来看,引发了笔者的思考:①课堂上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问什么?为什么提问?怎么问?②课堂的密度大小,怎么去界定?为了体现所谓的“密度”,教师的课堂是围绕自己还是围绕学生?课堂上教师把孩子当成在原有基础上能得到发展的人还是任何储备都没有的脑袋空空的傻孩子?课堂上让学生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③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而一节课为了体现这一种方法而不敢“越雷池一步”?④ 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提问出现了明显的分离,反映了两个问题:学生没有认真倾听的习惯;教师在讲解之前,没有以学定教,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⑤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区分面积和周长的区别,而不是仅仅只会运用公式去解答问题。⑥课堂上学生要不要提出问题,进行质疑?⑦课堂上学生需不需要经历猜测——验证——结论这个思维的过程?)

在课后,我们针对这节课做了课后诊测和分析。

练习课后诊测同类型题目与分析

1、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5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直行6分,被洒水的地面是多少平方米?

共有14名学生参与(全班16名学生,2名因病请假)。计算正确的有13人,1人计算错误。单位名称正确的有7人,出现错误的有7人,各占50%。老师将原因归结为学生粗心,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学生对长是长度单位应使用长度单位,面积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应该使用面积单位,对自己所计算的是长还是面积不清楚。

2、下面的图形是由两张边长分别为8cm和4cm的正方形纸片拼成的,求所拼成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此题全班14人,没有1个学生做对。只有一个学生算出了周长,计算结果还错误。1个学生算出了面积。究其原因,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将自己的想法硬强加于学生,学生根本没有弄懂。

课后,我根据对这两道题的分析,给学生重新上了一节课。在上课之前,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上课能够集中精神听讲,保证学习的效果,我把学生的做题情况及我的分析说给学生,孩子们听得很专注,迫切地想知道到底怎样解答。我先讲的是第二题。这道题,我结合孩子们的回答只给孩子们提示了两点:1.讲给他们这样的图形叫组合图形2.解决关于组合图形的问题要把不会的问题转化成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孩子们根据提示自己很快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方案。14名学生,12名学生完全正确地解答出我重新出的一道同类型的题。遗憾的是受第一次教师的影响,孩子们只有一种解题思路。后2种在教师的引导下才愿意思考和使用。

第一题为了帮助孩子孩子理解和正确地使用单位名称,我在黑板上画了图形,一边问他们一边在图上标示,孩子们正确地区分了自己所计算的是长度还是面积,没有1个学生出错。

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的讲解要有效果,需在学生思维卡壳时(如孩子们对第一题单位名称的理解,教师画图帮其来正确理解)当讲,在学生接触抽象的新知识时当讲,在学法指导(如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会计算的图形,转化时当添加辅助线,新旧知识之间有联系时进行迁移指导如计算周长时将其中的两条4cm的线段进行平移)时当讲。

四、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我们能根据在课题研究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和分析,并在校内交流。当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1.实验教师的教育理论有待提高。实验推广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却没有及时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使一些可贵的发现就从身边溜走了。

2.缺少丰富的活动充实研究。

3.(学校所在村子拆迁)学生数量较少,参与的面不够大。4.实验的案例数量偏少。

篇7: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讲解习题

思想品德教育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并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的事,数学课堂教学中定理、公式的推导论证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时也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本文用真实的教学案例,论证了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反复进行训练,初步培养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唤醒他们对数学的热爱,从而使他们真正的热爱生活。

【关键词】:初中数学 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教学

【正文】: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行为标准形成的最佳时期,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其意义不言而喻。数学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辨证的思维品质、化归的思想、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课堂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就以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意把握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初中数学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并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课堂教学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主要是: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数学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观点,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以上观点中。

篇8: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讲解习题

“任凭风吹雨打, 我自岿然不动”, 仍然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的“表现”。在科学教学中, 通常仍然按照“讲知识———讲例题———做练习”的模式进行教学, 完全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学生的情感被忽视, 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实际教学中, 忽视了得到知识的过程, 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忽视了学生好奇心强、问题意识浓的心理特点。

中考复习很难在教师讲、学生做的简单而痛苦的模式中乘风破浪。启发式教学恰恰能为教师轻松教、学生快乐学, 提供双赢的“踏板”。

二、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源起

“启发”一词, 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 已经思考相当长时间, 但还想不通, 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 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 此时可以去开导他。在欧洲,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用“问答法”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以探求真理。

二者的相同点是:提倡的教育方式相同, 都重视启发学生思维;反对灌输知识, 直接把既定的答案告诉学生, 都希望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己思考, 自己推理出答案。不论是苏格拉底的助产术, 还是孔子的启发式, 都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一系列对话, 启发学生。

三、启发式教学的优点

(一) 能够提高教师的素质

新课程十分注重情境的作用,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怎样有效地利用这些习题情境, 怎样自然地从情境过渡到知识点, 怎样处理疑问情境的创设和课堂时间有限的关系, 哪些知识的得到需要提问, 哪些知识可以直接讲解, 都需要教师去钻研, 教师经过钻研, 就能提高学科素养和教学水平。

(二) 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设置思路清晰的启发问题, 激发学生内心认知的不平衡状态, 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既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通过自觉主动的思考, 促进学生兴趣爱好的扩展, 并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发扬教学民主。

四、启发式教学在科学复习习题讲解中的实施

(一) 如何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学图形题

直角坐标系图像题能形象、直观地表示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变化的情况, 描述某些科学现象和科学规律。在这些题目的教学中, 一定要启发学生思考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什么量?启发学生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或规律, 弄清图像所表达的意义, 如, 图像拐点、起点、终点、每一阶段所表示的意思。

【例1】有一包白色粉末由Na2CO3和CaCl2组成。溶于水产生白色沉淀, 现向此悬浊液中逐滴加入7.3%的盐酸, 发现沉淀的质量 (Y轴) 与加入盐酸的质量 (X轴) 有如图1所示关系。求: (1) 沉淀物质量M; (2) 这包白色粉末中Na2CO3的质量。

启发设疑:1.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量?

学生答:横坐标代表加入稀盐酸的质量, 纵坐标代表沉淀的质量。

2.沉淀是什么物质?是怎样生成的?

学生答:沉淀是碳酸钙, 是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的。

3.刚开始加盐酸时, 沉淀为何不消失呢?沉淀不消失, 说明加进去的盐酸没有和沉淀的碳酸钙反应, 那刚加进去的盐酸和什么物质反应了呢?

学生答:因为刚开始加盐酸时盐酸没有和碳酸钙反应, 而是和多余的碳酸钠反应了。

4.与Na2CO3反应的盐酸是多少克?与CaCO3反应的盐酸是多少克?

学生答:与Na2CO3反应的盐酸是50克, 与CaCO3反应的盐酸是100克。

5.沉淀物CaCO3的质量可以根据化学反应中什么物质的质量来求?白色粉末中Na2CO3与哪些物质反应了?所以这包白色粉末中Na2CO3的质量可以根据哪些物质的质量来求解?

学生答:沉淀物CaCO3的质量可以根据化学反应中与CaCO3反应的盐酸溶质的质量来求, 白色粉末中Na2CO3与氯化钙和盐酸反应了, 所以这包白色粉末中Na2CO3的质量可以根两个化学反应中碳酸钙的质量和与多余的碳酸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来求解。

【例2】如图2甲所示, 用一拉力传感器 (能感应力大小的装置) 水平向右拉一水平面上的木块, A端的拉力均匀增加, 0-t1时间木块静止, 木块运动后改变拉力, 使木块t2后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计算机对数据拟合处理后, 得到如图2乙所示拉力随时间变化图线, 回答下列问题: (1) 当用F=5.3N的水平拉力拉静止的木块时, 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5.3牛;当用F=5.8N的水平拉力拉木块向右运动时, 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N。

(2) 如图2丙所示, 为研究滑动摩擦力F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压力FN大小的关系, 在重力为17N的木块上每次增加1牛重的砝码, 分别用水平拉力F使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实验测量数据见表格: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 你能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启发设疑:1.乙图告诉了我们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答:乙图告诉了我们拉力和时间的关系。

2.当拉力为多大时物体才开始运动?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拉力为多少牛?此时摩擦力为多少牛?

学生答:当拉力为5.5N时物体才开始运动, 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拉力为5.1牛, 摩擦力为5.1牛。

3.当拉力为5.3牛时, 拉静止的该物体, 该物体会运动吗?那么此时摩擦力为多大?

学生答:不会, 因为拉静止的物体时, 拉力要5.5牛才开始运动。所以此时是静摩擦, 与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为5.3牛。

4.当拉力为5.8牛时, 拉静止的该物体, 该物体会运动吗?做什么运动?那么此时摩擦力又为多大?

学生答:会的, 物体滑动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5.1牛, 所以做加速运动, 摩擦力为5.1牛。

学生要顺利解答此类题目, 必须启发学生拆解和发现题目中的信息, 从文字和图像中去找寻解题的关键点, 从而引起学生主动思考。

(二) 如何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学文字信息题

文字信息题往往包含有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等相关信息, 当学生看到复杂的实验过程时往往不知所措, 因此启发学生梳理出实验过程、实验现象, 思考实验过程与实验现象前因后果关系是当务之急。

【例3】 一个物体沿一个高2.5m, 长4m的斜面匀速滑下。受到斜面的摩擦力为50N。若将该物体从斜面底端沿斜面匀速上拉至顶端, 拉力所做的功为_________J, 物体的重力为_______N。

启发设疑。

1.题目中说“一个物体沿一个高2.5m, 长4m的斜面匀速滑下”。如果, 斜面是光滑的, 物体的速度会怎么变化?能量是怎样转化的?匀速下滑过程中, 重力势能没有转化为动能, 那么重力势能哪里去了呢?物体的重力势能和下滑过程中克服摩擦所做的功有什么关系?

学生答:如果斜面是光滑的, 物体会加速下滑,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现在物体匀速下滑, 重力势能用来克服摩擦做功, 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克服摩擦做的功。

2.本题用什么方法求重力合适?

学生答:因为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可用公式W =fL计算, 其值为200J, 所以G=W有/h=W/h, 得到G=80N。

3.拉力所做的功为什么功?有几种求法?在本题中, 用什么方法求合适?

学生答:拉力做的功为总功, W总=Fs或W总=W有+W额, 本题中用W总=W有+W额来解可能会较好, 因为W有可以求出, W额就是克服摩擦做的功。

从信息题的问题情境入手, 分解题目中的知识点, 分层设置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设置有效提问是关键。

(三) 如何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学统计表题型

图表及数据能很好地反映实验过程中使用的物质的质量, 但实验中几种物质有没有完全反应呢?什么物质有多余呢?多少克某物质和多少克另一种物质能恰好完全反应呢?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 启发学生通过数据及相关信息发现以上问题尤为重要。

【例4】 为测定某铜锌合金中的铜的质量分数,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用该合金与稀硫酸反应, 进行了三次实验。相关数据见下表 (实验误差忽略不计) ;

(1) 计算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2) 求第三次实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启发设疑:1.根据第一次和第二次或第三次实验数据进行计算, 要产生0.2克氢气, 需要合金多少克?

学生答:要产生0.2克氢气, 需要合金12.5克。

2.第一次和第三次实验数据相比较, 要产生0.2克氢气, 需要稀硫酸多少克?

学生答:要产生0.2克氢气, 需要稀硫酸100克。

3.要产生0.2克氢气, 需要多少克合金与稀硫酸恰好反应?

学生答:要产生0.2克氢气, 需要稀硫酸100克与12.5克合金恰好反应。

由此学生已经知道了硫酸和合金反应的质量关系, 求铜的质量分数时, 以12.5克来研究, 根据0.2克氢气的质量可以求出12.5克合金中锌的质量, 铜的质量分数就不言而喻了。

【例5】 某同学用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做“氧化铜+硫酸=硫酸铜+水”的实验, 其五次结果如下表:

根据实验结果填写下列空格。

1.哪几次反应氧化铜有剩余?哪几次反应硫酸有剩余?

2.表中x的值是多少?

3.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启发设疑:1.第一次和第二次实验数据相比较, 第一次实验中什么物质有多余, 什么物质反应完了?

学生答:第一次实验中氧化铜反应完了, 硫酸有剩余。

2.第三次和第一次实验数据相比, 第三次实验中什么物质有多余, 什么物质反应完了?并可得出2克氧化铜和几克硫酸溶液能恰好完全反应, 生成4克硫酸铜?

学生答:第三次实验中氧化铜有剩余, 硫酸反应完了。根据计算, 120g×4/9.6=50g, 并可得出2克氧化铜和50克硫酸溶液能恰好完全反应, 生成4克硫酸铜。

3.第四次和第一次实验数据相比较, 第四次实验中什么物质有多余, 什么物质反应完了?

学生答:第四次实验中硫酸反应完了, 氧化铜有剩余。

通过层层设疑, 启发学生注意审题的关键点, 分解解题的难点, 化整为零, 最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五、关注启发设疑的细节

(一) 启发设疑与学生实际能力相匹配

启发时, 问题有难有易, 学生也有层次, 因此, 基础知识的提问可让后进生回答, 灵活度较高的问题, 就需要有一定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的学生来回答。

(二) 设疑要有启发性

启发引导时, 忌点拨不到位, 让学生莫名其妙, 但点透了, 又没有思考价值。

(三) 注重学生回答后的处理

学生回答后, 要立足于问题本身, 与学生共同探讨:你为什么这样想?我的意见是这样的, 你看对不对?要给学生检验和反省自身回答的机会。

篇9: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讲解习题

一、当前数学练习题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枯燥乏味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的一般策略多为题海战术,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习题来提升自己的数学技能,而这些题目又多是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尽管学生终日埋身于书海之中,占据学生的大量时间,但是收效甚微。并且学生普遍对这些题目没有兴趣,因为这些题目确实枯燥乏味,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眼里就只是无穷无尽的题目,学生甚至不知做这些题目的意义何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更感觉盲目、迷茫,没有目标,只是机械地在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抵触的情绪,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自身发展有着十分恶劣的影响。

2.缺乏目的性

现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对练习题的设计缺乏策略,往往是选取市场上整本的材料让学生进行练习,对于题目缺乏选取,题目量大、缺乏代表性,很难真正地针对学生某些方面的技能进行训练。而市场上的题目带有强烈的商业色彩,往往直接由考试题目演变而来,这些练习册中的题目只是在考试中会常常出现的题目,甚至有些难题怪题,对于学生的训练缺乏目的性,不会真正地考虑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题的设计策略

1.设计成体系的练习题

练习题的设计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贯通,练习题本是为了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运用的,所以练习题的设计要紧跟教材内容,将知识梳理成很好的发展脉络,这些练习题的设计还要结合学生之前所学知识,多为学生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这样学生在做练习题时既可以巩固现学知识,又可以回忆起之前学习的内容,避免出现学习了新的内容就会忘记旧的知识这种情况。并且综合题能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好这些综合性的题目中有一题多解这种情况,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不受到局限,学生还可以举一反三,减少了学生的做题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单个题目如此,教师对每一套题目都应该有着合理的规划,题目的先后顺序、难易程度、题目的类型都对一套题目的整体效果有着极其关键的影响,有些知识点是要用来做选择题、填空题的,而有些知识点适合用来做应用题。

2.设计多元化的练习题

练习题的设计要注重层次性、目的性、思维层次和知识层次等多个方面,因为学生的层次是不同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但是试题要考虑到适合每一个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练习题的设计力求多元化。例如,一般的一套完整的试题会在开始有一些选择题或者填空题,这些题目较为简单,但其中往往夹杂着一两个较难的题目,之后的应用题是中等难度的,试卷最后会出现一两个困难的题目。

3.设计新颖的练习题

学生长期沉浸于题海中,无法脱身,再加上题目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学生从练习题中体会不到一丝的乐趣,久而久之,会对练习题产生厌恶情绪,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做题的乐趣,从而爱上学习,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注意题目的新颖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一些新鲜的内容。学生往往对于新鲜的事物感兴趣,所以,教师在设计题目时要注重题目的多样性,不断地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可以与时下一些新鲜的元素或者是新闻相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最新发现的类地行星的有关内容,向他们叙述一些数据,并带领他们进行相关内容的计算。

4.展现生活情境

教师在设计题目时要注重数学问题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数学的,让学生学会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例如,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教师也要为学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屋顶要设计成三角形,车轮为什么是圆的。此外,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学习一些在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是各个方面的,因为各个学科之间是相通的。例如,学生往往对天文学或者地理知识感到好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测一些天文现象或者特殊的地质现象,还可以进行一些测量和计算。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学习数学有很多方法,练习题只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形式。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反思,精心地研究数学习题,争取把对学生发展最有益的试题展现在学生面前,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最终让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常艳芳.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1(17).

篇10: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讲解习题

一、充分挖掘数学课本的文化内涵

目前我们的小学课本对于数学的文化价值给予了突出强调,表现出了生动性、趣味性、可读性的特点,课本结合所介绍的数学知识,介绍了很多数学的趣闻、数学发现,著名的数学家的故事等,这些内涵丰富的数学文化内容呈现给学生了一个美妙的数学世界,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也使学生对数学认识更加趋向全面化,提升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

比如,在“认识小数”“你知道吗?”的内容中,介绍了“小数就是十进分数。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一千七百年多年前就开始应用十进分数。”学生由此了解了数学的发展史,感受到我国古人对数学发展所做出的巨大成就,让学生由此生起民族的自豪感。

再如,在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后,教材编入了这样一道“想想做做”练习题:“2004年第28届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32块金牌;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2008年将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澳门回归祖国是1999年――他们所说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在学生去探究问题的答案的同时,记住了镌刻着伟大祖国光辉成就的史实,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

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挖数学课本的文化内涵,运用这些鲜活的实例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去领会数学所独有的文化价值,就会激发起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在数学知识的瑰丽殿堂中张开遨游的翅膀飞翔。

二、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文化修养

我们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因为,教师的文化修养是渗透数学文化的基础和保证,教师对课本内容的解读,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都凸显出教师的文化修养,关系着教学的效果,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理念,抱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比如,在执教《轴对称图形》的内容时,在最后我这样总结:“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了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世界,仰望蓝天,我们会看到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俯视大地,我们会看到荷花中飞舞的蜻蜓,当秋风萧瑟的季节,你看到山间小路上那一枚枚灿烂的枫叶,犹如从唐诗诗集《山行》中读到的一样美丽,感受着这样的美好。我们开心地绽开了笑容……同学们,回味这一切,处处都让我们捕捉到的是轴对称图形的足迹,有人说和谐才是美,对称才是美,你是否感受到这种对称美的力量……”学生随着我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那些栩栩如生的画面,引领他们在浩烟如海的数学世界尽情的徜徉。

三、注重凸显小学数学的文化属性

数学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抽象的,而且是枯燥乏味的,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对一些定理法则的死记硬背,这些印象也一直阻碍着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们的对数学学习初始的兴趣,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数学本身所蕴含的灵动的文化背景的忽视,对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道理的无视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凸显数学的人文价值,促进学生数学修养和数学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了五年级下册《圆》后,在下课前,我作了这样的结课设计:

师:圆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神奇而又美妙,圆是来美化我们这个世界的天使,现在让我们来欣赏――

(多媒体视频:伴随着曼妙的音乐,一幅幅圆的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公园里的摩天轮、餐厅的圆桌、奥运会五环标志、圆形的花朵、古老的马车上圆形的车轮……)

师:同学们,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圆形的用处太广泛了

生:圆的美真是不可胜数啊……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对圆的文化特性有了深刻的感受,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变得灵动起来。

四、开展数学活动中融入数学文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在数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拓宽学生数学知识的视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数学修养和数学能力的提升。数学活动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形式活泼,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使学生乐于参与,基本的活动方式主要有:数学游戏、数学操作实践、数学实践应用、数学故事讲述、数学智力活动等。这些活动要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开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发学生的智慧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五、结语

上一篇:检察机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下一篇:党支部下基层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