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24-06-17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选11篇)

篇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wuyi

内容提要

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教育与创新是当今教育的本真。因此教育在今天已经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文化知识与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模仿与继承,不思考不创新的层面上,教育应该点燃学生的探索欲望,开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关键词

创新思维、课程改革、情境、创造、全面发展、想象 论文正文: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而创新素质的体现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强,那么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淡几点体会。

一、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文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组织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视学生思维的激励,尽可能展现思维的过程,允许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质疑,敢于向教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对现成结沦表示怀疑,特别要肯定他们敢碰、敢闯、敢冒尖的勇气。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实现“再创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

二、实施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

(1)创设民主、和谐的探究新知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看,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教师和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而我们已经进入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张扬个性注重人格的回归的人文教育时代,崭新时代的崭新教育,呼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现代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认识的升华,能力的提升,充满笑声,充满睿智,充满情趣的乐园。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表现的欲望,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关爱的互相信赖的“伙伴式”新型关系,要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因为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才可能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好朋友,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营造有利于学生亲自参与、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课堂心理环境,从根本上触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事实上,学生们都希望自己时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学生这种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可见,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训练思维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再创造”,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钥匙。实际上,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给学生搭建一个探索的舞台,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将思维聚集再探索的方法上。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将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地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和求异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之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

开放教育的核心是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教会学生从小敢问、能问、善问。鉴于此,课堂组织教学应以激发学生“问”的兴趣,教给学生“问”的方法,培养学生“问”的意识,开掘学生“问”的潜能。使“问”的主线不再在传统教师讲和教师问的轨迹上滑行。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对于数学开放题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思路开放、结论开放等等。像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都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具体体现,要让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奇的解题思路;在“变通”中学习巧、活的解题思路。从而发散学生的解题思维。并注意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不断鼓励他们求异的思维,以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3)让学生的直觉思维活起来。

直觉思维是一种从感性材料中直接捕捉,迅速领悟到问题的意义和解决途径的思维,具有快速、跳跃、直接等特点。它是创造力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感性而又带有启发性的题目,鼓励学生进行猜测——验证,从而激活学生的直觉思维。

(4)让想象张开腾飞的翅膀。

想象作为一种非逻辑的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创新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可以说创新思维是思维和想象有机整合的结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心理成分来说,创造的主体是思维,而使它腾飞的翅膀却是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新思维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的支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及时启发学生的想象。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通过改变学习方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为课堂教学是一种生命的动态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富有个性的、体现多样化的学习需要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提倡在实践操作中学数学、在探究中学数学、在合作交流中学数学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总之,面对着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教师应解放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认真领会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将先进的课程理念和真情实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而努力。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真正实现新课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黄爱华编著,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

2、《小学数学教育》杂志2006年1-2期,辽宁教育杂志社出版。

3、《小学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周日南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小学数学心育艺术》,薛剑刚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5、《给教师的建议》,【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篇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八字桥中心小学郑登锡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发展,贵在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关于习作教学的要求中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语文教师更应倾注满腔心血于作文教学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那么,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反之,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也就缺乏生气,变得机械沉闷。兴趣是知识的源头,若能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学生就会迸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习作中出现创新也就事半功倍了。所以,习作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让学生对习作感兴趣,乐于动起习作的笔。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呢?

(一)营造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时空。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环境。只有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客观条件。学生才能自由地思考、探究,大胆地假设,才有可能创新与超越。首先,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他们要用正确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使其作文具有积极的意义。然后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中体验生活,培养自己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阅历丰富、体验深刻,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作文时,文思便如江水出闸,一泻千里。其次,教师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善于发现各人独特的才能,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投入全身心的活动,这样,他们才会充满自信。再次,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积极的思维,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如《童年趣事》、《可笑的事》、《可怕的事》等出示一组让学生可选择,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师可指导学生选择:家庭联欢会、和妈妈下棋、帮爸爸戒烟、给爷爷过生日等,这些题目均可以写,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就会“百花齐放”,不会是众口一词了。

(二)重视积极鼓励,启发诱导,发展学生的写作创造力。哪怕是学习差一点的学生,也应该以鼓励为主,老师鼓励学生就等于在拨动学生创造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发现写得好的作文一定要在班上及时地表扬、讲评,持之以恒,这样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一旦有了作文的浓厚兴趣和爱心,就能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满腔热情地参加作文训练。从这个意义上说,兴趣和爱好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导之以兴,启之以趣,使学生的心理由“厌”变为“爱”。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兴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浓厚的兴趣,不达到“入迷”的地步,便不会产生灵感。通过作文教学的实践,我加深了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在写作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培养写作兴趣,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才能大大提高作文水平。

二、通过多彩的作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话:“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与城市孩子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相比,农村孩子毕竟生活单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生习作也不例外。因此,作文教学要坚持“开放性原则”,让学生走进社会,把社会生活请进课堂,或让学生直接体验生活,掌握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我的作文活动课中通过开展生活模拟、小品表演、学做小导游、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将课堂变成一个微型社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更加有利于我们再现生活的某种情景,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同时结合学校开展的兴趣活动,我保证每周拿出一节课,作为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专用时间。同时综合运用“两室一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一室一角”即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为学生的课外自由读写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又积极开展以“四会”、“三赛”、“四评”、“两欣赏”为主要内容的课外实践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创作素材。“四会”即:新闻发布会、主题演讲会、阅读交流会、主题辩论会;“三赛”即:背诵古诗赛、课本剧表演赛、作文竞赛;“四评”即:手抄报、古诗配画、读书笔记展评,日记展评;“两欣赏”即:佳作欣赏,《自编作文集》欣赏。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激活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另外,精心组织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活动。带领学生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陶冶情操,到社会活动中去探索、思考和创造。如带领学生到新落成的联村幼儿园参观,学生回来后写出了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参观记。指导学生开展环保小调查,并写出了颇有价值的建议书。

三、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培养其思维的独创性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新思维离不开想象,其实,小学生的作文也离不开想象。要让学生在文中体现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就要启开那道想象之门。为此,我们就应该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学生的想像力一旦增强,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它会给作文无限灵光与创意。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各种新教学手段的运用,如电教多媒体等,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这为作文教学的创新,为学生作文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新时期的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鼓励学生要有奇思妙想。运用各种形式的作文训练,发展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比如续写训练、想象作文、古诗文的改写等形式的练习,都是为

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一次释放。如《小珊迪》一课,补写“小珊迪被马车撞了回到家的情景”。又如“假如我有一对翅膀”、“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扬科生活在我们中间”、“小珊迪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对话”、“二十年后的我”、“三十年后的家乡”等等。

篇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创设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 引发创新思维

小组合作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组成学习小组可以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 使班级、小组、个人等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 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秧苗式”座位方式, 有利于促进学生交流合作, 在平等的关系中, 为学生提供了敢想、敢说、敢做、敢问的合作环境, 为创新树立了自信, 使自信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 而强烈的求知欲、真正乐学的环境是激发创新欲望、激活创新思维的良好开端。例如, 在教学“梯形面积时”, 教师先让学生对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进行计算。然后, 教师拿出一个自制的小梯子, 问学生:“你们谁能求出梯形的面积呢?”此时学生难免会束手无策, 只好用求知的眼睛注视着老师。这时,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这宽松的氛围中被激发了起来, 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积极状态, 创新思维必将被激活。

2. 小组质疑问难, 激活创新思维

“疑”是思维的开端, 问题是创新之源。当代青年科学家、哲学家卡尔·波谱说:“科学始于问题”,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 质疑的氛围一旦形成, 思路一旦打开, 他们势必就像鱼儿在寻找食物一样去追求知识, 他们不只是满足于课堂上去质疑、解疑, 还会根据自己的疑问, 把问题带到课外去解决。例如, 在教学圆柱体的初步认识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每人从自己桌上的众多的学具中找到一个圆柱体, 然后分组活动。观察这些圆柱体。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 经过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圆柱体的上、下两个面儿都是圆的, 圆柱体的上、下是一样粗的……我对他们的发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时有个学生提出问题:“圆柱体上、下的两个圆是不是一样大呢?”我紧紧抓住这个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证明一下。这时学生的热情高涨了起来, 他们热烈讨论, 群策群力, 想出了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小组把圆柱一头的圆画在纸上, 再把另一头掉过来比较;有的小组用纸条量圆柱两头的周长, 看是否一样粗;还有的小组量圆的直径是否一样长……在这样的学习探索中, 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 不断地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智慧的火花时时刻刻迸发着, 在老师的不断肯定和热情鼓励下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产生, 如火种点燃全新思维的火花, 使之愈演愈烈。

3. 小组合作探究“再创造”, 培养创新思维

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的正确办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的工作,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 才能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 小组合作探究就是这样一个有效的学习活动。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一课中, 正方形计算公式的推出是本课的重、难点。我利用课件演示, 先出示一个长方形, 求出面积之后, 逐一演示, 剪切, 直至成为长和宽都相等的特殊长方形。这时由小组合作讨论几个问题:1图中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是什么形状?2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组内合作讨论最后得出正方形面积 = 边长×边长的结论。可见学生以小组为形式进行探究, 获得知识, 从而也就培养了创新思维。

4. 小组合作中评价、激励创新思维

激烈的小组争论, 唇枪舌剑, 你来我往, 灵活的思维与富有逻辑的语言表述都是创新思维的开始。“你在这点行, 我在那点行, 相互支持行, 合作大家行”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了较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 并且互相评价, 激励同学去积极思考, 学生在知识方面达到相互补充, 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 善于合作, 集智取长, 协作创新, 从而激励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一课小结之后, 我再次提出:“关于面积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的问题又一次引起学生思考, 他们各抒己见, 有的小组提出想知道三角形的面积, 还有的提出想知道圆的面积……而对于这些想知道的内容, 教师把它交由合作小组, 利用课下时间去研究解答。这样将课堂上的合作再次延伸到课堂之外, 激起学生再探求知识的欲望, 培养了宽泛的创新思维。总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它涉及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但只要我们教师更新教育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 在教学中着眼于发展、创新, 着重于知识教学, 着力于学生的自我表现, 着手于开放训练、精心设计练习, 多给学生留些思考、讨论、创新的机会, 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一定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现创新需要具备创新思维,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每一位教师面临的新挑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注重学生思考, 让创新走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篇4: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有着特殊的优势。小学数学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基础上的。创新思维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突破常规和别具特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数学教学追求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数学教学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 积极实施开放性教学,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让教材内容活起来,宽起来,把静态的知识转化生动开放的练习,培养发散思维。开放性练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训练。

1.结果的开放。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如把一块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橡皮泥切成相等的两块,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这是一个可以广泛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改变橡皮泥切开的角度,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⑴沿着6厘米的棱的方向切开,表面积增加6×4×2=48平方厘米;⑵沿着5厘米的棱的方向切开,表面积增加6×5×2=60平方厘米;⑶沿着4厘米的棱的方向切开,表面积增加5×4×2=40平方厘米。学生针对以上三种情况的思考,激發起极大的探索兴趣。如果沿着对角线切开,又会增加两个呈斜面状的长方形的表面积。题目只强调把橡皮泥切开相等的两块,只要学生切开的方法符合要求即可。对学生思考到的第四种切开方法,小学知识还无法解决,只有在学习了中学数学知识之后,才能很顺利的解决,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

2.解题方法的开放。如把3/7,6/13,4/9,12/25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起来非常麻烦。为此,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同学抄写题目,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时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了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解题方法的多样性,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概括性。

3.解题思路的开放性。对同一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和思考。如一道工程题,学生可以从分数法的角度考虑,也可以用方程法来解决问题,还可以用比例法解题。开放性思维的训练,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

二 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必须需要一定的情感支撑,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情感和创新的情感,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独辟蹊径,以发现数学中最美丽的风景,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感。教师要创设出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形成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

三 加强数学活动的开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智慧在学生的手指尖上”,广泛地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知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使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材让学生在学具上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再推导面积与长和高的关系。教师完全可以改变这种学习方式,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在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中,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自由剪拼,拼成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面积公式。有的学生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颠倒相拼,组成一个长方形;有的从平行四边形的中间剪开,两部分颠倒相拼,构成一个长方形;有的分别从平行四边形一边的中点做底边的垂线,把剪下的小三角形分别贴在四边形的两侧,构成长方形。教师把学生各种拼接方式展示在黑板上,学生观察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中,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底乘以高,用字母表示为s=a×h。学生数学实践中,创新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发展。

四 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数学,培养思维的层次性

篇5: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数学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本文对此问题作如下的探讨。

一、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事物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划、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在展示数学知识非凡魅力的同时,创设新奇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有多重”时,我通过问题创设情景。我先出示课文中小朋友称体重的情景:师: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称体重)师:称体重要用到体重秤,生活中,同学们都见过哪些秤?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接下来,我又与学生们进行问题的交流。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见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如盘秤、天平、电子秤、磅秤等。最后,我介绍了本节课要用的盘秤和天平。师:斤、千克是什么单位?(重量单位)(我进一步解释: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也叫质量。)师:你们还听说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吨)我通过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创设情景,去启迪和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创新、大胆探索。

二、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应用题:“某厂6月份计划生产3930台机器,实际生产了4800台,平均每天多生产了多少台?”同学们的列式是4800÷30-3930÷30。我在肯定了这种解法的同时,又问:“动动脑筋,还有别的解法吗?”通过鼓励求异同,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也有的分小组互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位学生举手答出了另一种解法:可以先求6月份实际生产的机器比计划生产多多少台,然后再平均到6月份的30天中,列式

是:(4800-3930)÷30。太好了,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呀!我对这位同学进行了特别的表扬和鼓励。我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还为学生营造思考、提高的氛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我解决问题、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三、通过实践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让学生观察或动手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手脑并用,有利于学生从具体操作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规律及法则,可以化难为易,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要求学生人人准备好一个正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实物或纸盒。课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就追问:“为了不重复、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一对一对的数共6个面。在学生认识了相对面,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在一次“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尺量一量,有的干脆剪下相对的面比一比等等,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初步感知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利用可拆卸的教具进行验证,相对两个面的大小形状完全一样。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生动地感知、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而且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的思维和想象。

篇6: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重视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教学”元、角、分”时,设计教学情境:我问可爱的小同学们,我们上商店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这一下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认识钱还不行。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买东西时才会不出错钱。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只要一个个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

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另外,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两为主原则,合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成显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3、加强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探新知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就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编排原则,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拼组图形”的练习时,课前老师准备许多大小

各异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照着例题的图形拼图,然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拼组。教师要求学生任意选出老师课前准备的教具,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结果,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他们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人物等等。如拼出了不倒翁、小松树、小鸡、人物等。就连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拼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倡导解题方法多样化,在不同方法中求创新

学习过程是个体的认识活动。小学的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例如,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老师应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并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体会方法的灵活性,比较方法的优缺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也要让学生一题多解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我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例题时,我就没有用课本中的计算思路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体验中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找出题的多种计算方法。在教师”看谁最聪明,想的方法最多”这样富有激励、煽动的语言刺激下,学生兴趣盎然,探索情趣高涨。通过动手、动脑,一张张小嘴娓娓道出了各种不同的计算思路。有些与课本

中的计算思路虽然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实在难能可贵,这就是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表现出来的很了不起的求异和创新。我在每位同学表达了自己探索的计算方法后,都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了这种计算方法,从而满足和鼓励了学生探索、表达的强烈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篇7: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国家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源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工作。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源泉,而数学又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学科。由此可见,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应该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潜移默化中让创新在学生的心灵中萌芽。创新是教育之本,科技之源,民族之魂,那么教师应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呢?

1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就包含了民主、平等、和谐,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能更快地参与并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诱剂,它能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添加无限的动力。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呢?首先,要先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然后再积极地引导学生尝试着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的方法,这样就能逐渐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创新思维。比如,在推导等腰梯形面积公式时,有学生提出能否将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矩形来计算面积。在推导扇形的面积公式时,除了用圆心角来计算,有学生提出能否用弧长和半径来计算。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疑问,教师应加以鼓励,因为能提出相关问题,说明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所以无论是否正确,教师都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问。久而久之,将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结合在一起,便能逐步形成创新意识。然而,在启发学生创新学思维时,也要注意一些小细节。有专家指出,良好的情绪有利于思考与学习。所以,教师要以平和的态度面对学生,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不仅在学习方面对学生的缺点加以宽容和理解并及时指出,也要再生活方面多关心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才会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使自己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不可或缺的。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的时间远远多于学生思考的时间。如果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背公式定理,而不是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很可能就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改变死板、机械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所学章节的内容,不断更新出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满新鲜感,才不会感觉枯燥乏味。比如,我们可采用激发式、讨论式教学,通过启发、猜想、提问、解惑等环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带着兴趣置身于学习的乐园,还可以在与学生互动环节里做到经验共享。实践证明,这样开放、自主的课堂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发散思维

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想象力,特别是小学生,极富有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知识的进化更离不开想象力,它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多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能够帮助他们突破思想的枷锁,发挥出真正的创造力。曾经有学者做过调查,老师在课堂上画下一棵树,然后再让学生画出心目中的树,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只是依样画瓢,所画的树与黑板上的差别不大。而老师如果把黑板上画的树擦掉,让学生画大树时,结果就迥然不同了。所有学生画的树都是千姿百态,各有特色。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问题的关键是固有思维阻断了学生的想象力的发挥。而当我们把这个障碍拿开时,学生的思维才会被完全打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因材施教,更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他们突破传统的`束缚,发挥想象力,进一步培养出创新意识。

4增加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很重要的。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已有教具让学生加强动手能力,并且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多动脑、动手。在教学中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研究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讲解习题的时候,要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动手操作,最后由教师指出易错点。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并认识到问题的实质。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数学的奥妙以及做题的喜悦感。

篇8: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活用教材, 引导思维

认真分析教材是一名教师授课的前奏。教师在熟练掌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之后, 通过认真分析教材, 才能更好地把握每个学段、每本教材、每个单元及每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 立足于教材, 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熟知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 能把教材中要传授的知识点与生活更好地接轨, 而不是简单生硬地套用教材, 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深入浅出,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数学殿堂的无穷魅力[1]。

例如, 三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并掌握“几倍求和 (差) ”的题型, 但是“和倍”“差倍”问题学生比较难理解, 这个知识在此时还没有作为知识点进入教材,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又会经常碰到。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 将极大地挫败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用设未知数的办法解决此类问题是最好的办法, 而有关未知数的知识要到五年级上学期才学到。要让三年级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点, 任课教师就要调整自己的授课思路, 认真分析教材, 根据目标问题, 活用教材。教学时, 我们可以把“几倍求和 (差) ”问题与“和 (差) 倍”问题一并呈现, 例如:小丽有7个苹果, 小芳苹果的个数是小丽的5倍, 她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是一道“几倍求和”问题。跟它相关的:小芳和小丽共有苹果42个, 小芳的苹果个数是小丽的5倍, 问小丽和小芳各有多少个苹果?则是一道“和倍”问题。这两道题一并呈现, 根据小芳和小丽苹果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我们可画一条线段来表示小丽苹果的个数, 再画一条线段表示小芳苹果的个数, 但是表示小芳苹果个数的那条线段长应该是小丽那条线段长的5倍, 在刺激学生感官认知的情况下, 让学生明白苹果总数包括小丽的1份和小芳的5份, 共6份, 这样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进行比较分析就不难求出“和倍”问题里小丽的苹果个数为:42÷ (1+5) =7, 小芳苹果个数为:7×5=35。这样, 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 以题组的方式呈现, 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地应用和拓展, 引导学生思维, 将其与学生已有知识紧密联系, 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体系,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了教学效果。

2 联系实际, 促进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要特别注重数学理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数学的许多知识比较抽象, 单纯的讲解,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课堂上, 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来理解就容易多了。例如:一块长方形菜地, 长18米, 宽9米, 有一条边靠墙, 其它三面围上竹篱笆, 竹篱笆长多少米?如果单靠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和在黑板上画图, 学生会感到很抽象。我们可以在此之前布置学生观察自家居住的小区内一楼有院落的房子, 看看其院墙是怎么围起来的。在解答这道题之前让学生先汇报、交流并讨论一下自己看到的一楼围院墙的情况, 再比较分析居民家的院墙与菜地的篱笆墙的关系, 然后求篱笆墙的周长, 学生做起来就得心应手了。这样, 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 也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分层评价, 激发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 由于年龄小, 个体差异比较大, 有些学生悟性好, 有些学生能力弱, 这种差异有先天遗传的因素, 也有学前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因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例如五年级下学期要学到正方体和长方体, 如果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画出的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说出其有几条棱和几个面, 对于学过绘画、尤其是学过素描的学生, 他们的立体感比较好, 会感觉很容易;而对没有学过绘画、立体感又不强的学生就感觉比较困难, 因为这样的图形在他们眼前不会有立体感的呈现。所以, 对于这部分内容,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差异, 循序渐进地引导所有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内容。我们可设置不同的例题, 用实物教具展现, 对于立体感较弱的学生先从最简单的一个正方体开始, 再逐步过渡到复杂的立体图形, 学生的每一步推进, 教师都要对其适时适当地表扬和鼓励, 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同时, 对于立体感比较强的学生, 教师要给他们留下挑战学习的空间, 复杂图形的设置更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斗志, 不要让这些学生有“吃不饱”的情况出现。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发现不同层次学生的闪光点, 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 树立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所有学生的思维, 培养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4 师生平等, 和谐发展

三尺讲坛不只是教师独舞的舞台, 教师应该只是整个学习团体的领舞者, 整个学习过程最终美的呈现还得靠领舞者后面的所有舞蹈者--学生。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互动, 才能呈现最完美的教学效果。有关研究者表明, 在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学习,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进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2]。因此, 教师应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 加强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提升自己在学生中的人格魅力, 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教师创新教学的同时, 学生创新思维得到了积极地锻炼, 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总之, 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 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摘要:创新思维对学好数学至关重要。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文分别从认真分析和活用教材、理论联系实际、分层评价以及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方面分析,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参考文献

[1]金瑞.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 :79-80.[1]金瑞.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 :79-80.

篇9: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习兴趣;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极其重要的。自从我国教育实践新课标改革之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以学生为教育的根本,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只有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才能够真正促进社会的发展,科技才能够真正的发展,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进一步增强。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兴趣为学习的动力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兴趣是驱使自己做一件事的动力。但是当学生对于学习语文没有一点兴趣,那么对他们来说,听语文老师进行语文教学就如听天书。自从新课标改革措施的实行之后,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也是将难度逐渐的增加。比如说,现在小学语文课文的第一篇课文是宋代绍康节的《一去二三里 (山村咏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古诗的原文大意是面会原野的美丽风光,侧重在自然景色的描写和社会人文的描写。对于刚刚接受小学语文教学的小学生来说,这首诗朗朗上口而且简单易懂,并且引起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不适当,只是强制性的让学生背诵这首诗然后默写出来的话,最终学生一定会觉得苦不堪言,不愿意学习语文。因为这不是语文学习,而是变成了单纯的体力劳动。学生会对这样的学习产生抵触。

(二)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育方法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坐在课桌前默默地记着老师所讲的内容,然后学生在课下的时候死记硬背,语文课堂十分的枯燥乏味,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学习热情慢慢的褪去而转变成厌恶。而新课标改革措施的实行之后,小学语文老师使用设置悬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将学生划分小组进行竞赛以及借助电脑的多媒体技术等等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们的互动进行小学语文课本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们对于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课文内容记忆深刻。比如说,语文老师进行课文《小小竹排画中游》时,可以在进行讲解课文、识字写字等教学备案之前,提问学生们谁知道有关竹子的知识从而让学生们踊跃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语文老师应该及时的给予学生一个肯定的评论,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回答问题正确的喜悦以及内心的满满的成就感,并且激励其他学生们对于积极参加这种活动的渴望;当学生回答错误时,语文老师指出错误之处时也要勉励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正确的回答下一个问题的信心。小学语文老师在和学生们的互动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了竹子的相关信息,从而让语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小小竹排画中游》课文讲解时,学生能够更好的进入学习的状态。不管是用什么样的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做到让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激情,使课堂气氛变得十分热烈而不是一片沉默,让学生对于学习语文充满兴趣,并且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让玩和学巧妙别致的结合在一起,最终提高学生们的语文修养。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们敢于质疑,提出学生们自己的疑问或者迷惑不解的地方。有时语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辐射发散性质疑,让学生从各个立场或者各个方面考虑,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会进行发散性思考问题,进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考问题。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科技创新就需要创新型人才,而且学校对学生进行语文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充满想象力的空间,并且鼓舞学生大胆的想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让我们的“中国制造”通过创新型人才逐渐的变成为“中国创造”。

综上所述,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向老师进行课文质疑问难,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的时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必要措施,每一个教师都需要真正的进行深刻的思考,努力做好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建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势在必行[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4年12期

篇10: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

1.以生为本,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数学能力

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已经具有一定的差别。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数学能力,以人为本,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数学能力提升方法以及教学要求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2.以学定教,选择适合学生数学层次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堂数学课上要想都有一定的收获,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能力开展分层教学。教师课上授课的侧重点不同,其结果势必不同。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完成知识的过程,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知识的架构。如,在人教版“旋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能在同一堂课上都会有所收获。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促进不同能力的学生数学能力提升

1.多媒体课件辅助小学数学教学,采用多种策略提升学生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应该放在首位。教师要创建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较为抽象,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形式辅助课堂教学。如,在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数学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制作教学课件,对于学习能力低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而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加深训练难度,让每一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2.有效鼓励,强化竞争意识

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的鼓励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恰当的评价会能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之后,要恰当评价和鼓励,并及时将激情的话语传递出去。教师要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感知教师的关怀。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学的能力。教师应实现高效课堂,并运用多媒体课件精心选择课堂习题,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得到学法的指导。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1.通过学问卡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项教学内容的研讨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课前预习,教师对其所做的要求并不是很大。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形式研讨出每一单元每一课的重点教学内容,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示适合学生课前预习的思考题让学生重点感悟、探究。学生拿到由适合本班学生的数学问题形成的学问卡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将自己已经明白的教学内容写在学问卡上,将自己不太明白的学习内容也要标注在学问卡上。同时,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要将学问卡提交给教师,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如,在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的课堂教学之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制作学问卡供学生课前思考、探究、交流,并要求学生将尚未明白的数学内容标注在学问卡上以便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和学生进行互动。

2.合作互助,共同提升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交流能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合作环节。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数学题目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共同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小组的创建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能力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组建合作小组,再选择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辅助本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工作。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行动起来,能够自主探究,积极发言,不断提升自身数学能力。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提升学生数学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然后针对本班学生数学能力的不同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还可以根据学生能力利用合作小组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在思考中提升能力。

篇1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敖中学:唐道竺

提要: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是目前教坛关注的热点,我从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法已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几乎成了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痼疾①。那么,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呢?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工程。历史科目作为实现完成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同其它科目一样,其目的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那末,中学历史教师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里我仅凭多年教学的一点经验,就历史教学谈点粗浅的看法,抛砖引玉。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任重道远。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历史教师的自身水平亟待提高。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历史研究是学者们的工作,教育研究是 1

各地市、县教委教育局的专职,而中学历史教师只是一个对知识的消极传播者。而今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带着这种观念教学,这显然离教育的发展市场人才的需求相差甚远,这是极为危险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又如何去培养合格的中学生呢?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

例如,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从78年以来已修订过四次,原因之一就是其中存在着谬误,就拿目前最新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来讲,也有个别失真的例子,尤其是近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我们历史教师,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那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②

因此。我们每个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而努力,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级教师李晓风老师所说:“大部分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随着教学年岁的增长知识日益成旧,只剩下与中学教材相关的知识,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水平,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综历史学科的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能力。”③看来,一位中学历史教师具有的综合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心理学,教育学,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应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讲,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成在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而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

首先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要注意一大误区,那就是放弃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播去抓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因为历史学科也和其它学科一样,基础知识的传播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教育,那么其它的任何教法都无从谈起。就象我们的工程队修建高楼大厦一样,没有夯实牢固的基础就不可能建出高质量的楼房。因此,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播,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播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反思传统历史基础教育的弊病时,就“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即“把历史教学改革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上来。”④这种僵化的误解必将阻碍能力的培养。其实,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

其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我认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以下几点方法可供参考:

(1)角度创新

对历史教科书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绝对不能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应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去看待某一历史现象,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

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教科书上的评价是: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从另一角度评价华盛顿会议可得出: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

两种评价,结论切然不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讲是评价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

(2)理论创新

如果我们的学生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那么这样的学生就是具有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因此,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是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结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回海而皆准”。

例如讲“五种社会形态”学说这一理论时,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即五种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排列上的固定性,并以此为靶子,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效果非常明显。教师先启发学生对一个具体的、微观的国家进行个案分析,例如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又如美国,由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没有“童年”期,而是直接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如意大利,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详尽的分析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出了一个有创新性的观点;“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只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粗线条宏观上的勾勒,它的具体样式并不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所有国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学说基本上适用于西欧历史。在考虑到不同的国家具体情况下,“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对历史研究也有指导作用。

(3)知识创新

长期以来,人们把历史知识看成是已经固定不变的东西,没有研究的价值,其实历史知识在很大的程度上不过是人们对客观历史的一种主观认识而已,在研究时,根本不可能再现历

史的原貌,也只有尽量使二者趋于接近。随着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伴随历史研究的深入,新的史学材料就不断出现,对知识的更新已成为必然。这样通过知识的更新和重新排列组合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此达到当今教学的需要。

总而言之,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级水准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培养中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在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反馈性,克服片面性、表面性、模糊性、线粒性等弱点,努力为学生创设创新思维的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发展更新,培养智能型的全方位人才。

注:①《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再探讨》

②袁爱玲《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

③何成刚《我的教育观——李晓风老师的实践与探索》

上一篇:状语从句讲解1下一篇:学习心得管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