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设计

2024-04-28

《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篇1:《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设计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一章 第一节 三.学时 1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解读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本课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学生需先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主要的人口增长模式;之后,学生需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了解不同增长模式的特点;最后学生需学会运用资料判断不同地区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及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的分布。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2.难点

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七.教学过程 【引入】“世界70亿人口日”

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70亿。10月31日,丹妮卡·卡马乔在媒体聚光灯的环绕下,于31日零点前2分钟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家医院降生。她将成为全球范围内几名被宣布成为象征性的世界第70亿人口的婴儿之一。【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历程

2、衡量人口增长速度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地区一年内的自然增长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出生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阅读教材p3,思考为什么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 ①工业化程度较高,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并接受系统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大,劳动力培训费用比较高,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出生率降低;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高,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低,人们逐渐消除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③妇女的受教育水平高,易于接受少生、优生和优育的新观念。相反,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3.影响人口增长因素 ①生物学规律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社会保障等。【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① 高—高—低”模式 模式

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出生率极高(﹥3%)死亡率极高(﹥3%)自然增长率极低(≈0)

人均寿命短,人口增长极为缓慢。社会发展阶段

狩猎文明。原始社会。原因

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分布

热带森林等极落后地区

模式

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出生率极高(﹥3%)死亡率高(﹥2%)

自然增长率较低(﹥1%)

人均寿命有所延长,人口增长缓慢 社会发展阶段

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原因

与以手工劳动为主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生产力水平低下 分布

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特点

出生率高(﹥2%),死亡率低(﹤2%),自然增长率高(﹥1%)。

人均寿命继续延长,人口快速增长。社会 发展 阶段

工业文明时期(工业化初期)。

发达国家:18世纪末19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发展中国家:20世纪50年代~现在 原因

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使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分布

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坦桑尼亚、肯尼亚等)讨论分析: 措施:大力实行计划生育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特点

出生率低(﹤2%),死亡率低(﹤2%),自然增长率低(﹤1%)。人均寿命进一步延长,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社会发展阶段

后工业文明(新技术革命)时期,目前主要是发达国家 原因

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变化 分布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芬兰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讨论分析: 影响: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人口增长慢 ⑴劳动力紧缺:

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低 ⑵老龄化现象严重:

①增加社会保障和青壮年人的生活负担;②老年人生活孤单, 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吸纳移民

2、我国的人口增长和人口政策

①我国正由高-低-高向低-低-低的现代模式转化。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篇2:《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设计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一章第一节

三.学时

个学时

四.程标准解读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本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学生需先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主要的人口增长模式;之后,学生需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了解不同增长模式的特点;最后学生需学会运用资料判断不同地区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及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的分布。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2难点

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六.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世界70亿人口日”

XX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70亿。10月31日,丹妮卡·卡马乔在媒体聚光灯的环绕下,于31日零点前2分钟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家医院降生。她将成为全球范围内几名被宣布成为象征性的世界第70亿人口的婴儿之一。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历程

2、衡量人口增长速度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地区一年内的自然增长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出生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阅读教材P3,思考为什么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

①工业化程度较高,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并接受系统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大,劳动力培训费用比较高,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出生率降低;

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高,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低,人们逐渐消除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③妇女的受教育水平高,易于接受少生、优生和优育的新观念。相反,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3影响人口增长因素

①生物学规律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社会保障等。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高—高—低”模式

模式

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出生率极高(﹥3%)

死亡率极高(﹥3%)

自然增长率极低(≈0)

人均寿命短,人口增长极为缓慢。

社会发展阶段

狩猎文明。原始社会。

原因

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

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

分布

热带森林等极落后地区

模式

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出生率极高(﹥3%)

死亡率高(﹥2%)

自然增长率较低(﹥1%)

人均寿命有所延长,人口增长缓慢

社会发展阶段

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原因

与以手工劳动为主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生产力水平低下

分布

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

特点

出生率高(﹥2%),死亡率低(﹤2%),自然增长率高(﹥1%)。

人均寿命继续延长,人口快速增长。

社会

发展

阶段

工业文明时期(工业化初期)。

发达国家:18世纪末19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发展中国家:20世纪0年代~现在 原因

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使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分布

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坦桑尼亚、肯尼亚等)

讨论分析:

发展中国家出生率较高、人口增长快,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响?应采取何种对策?

影响: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快速增长,极易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破坏资源、环境污染、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措施:大力实行计划生育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

特点

出生率低(﹤2%),死亡率低(﹤2%),自然增长率低(﹤1%)。

人均寿命进一步延长,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

社会发展阶段

后工业文明(新技术革命)时期,目前主要是发达国家

原因

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变化

分布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芬兰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

讨论分析:

发达国家为“三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缓慢;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响?应采取何种对策?

影响: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人口增长慢

⑴劳动力紧缺:

①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影响经济的发展;②兵源不足,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

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低

⑵老龄化现象严重:

①增加社会保障和青壮年人的生活负担;②老年人生活孤单,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吸纳移民

2、我国的人口增长和人口政策

①我国正由高-低-高向低-低-低的现代模式转化。

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篇3:详析“人口增长模式”

课程标准对“人口增长模式”部分的要求是“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 就考查内容上, 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增长模式以及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是考查的重点;就考查形式上, 此类试题以选择题为主要题型, 并以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曲线 (折线) 图等方式呈现相关信息;就考查能力上, 此类试题侧重考查人口增长、人口问题的影响因素, 对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就2013年的高考来看, “人口增长模式”类试题多以人口统计图表为背景, 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阅读图表的能力。

二、难点解读

1. 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

读上图, 可以看出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曲线呈“J”形, 总体上呈不断增长的总趋势, 且人口增速有快有慢。一般而言, 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有以下规律。

(1) 人类社会初期:人口增长十分缓慢。

(2) 产业革命后: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3) 二战后:人口迅速增长, 进入“人口爆炸”时代。

2.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同时, 也正是由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 才导致人口增长状况和人口问题存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生存条件的改善导致了死亡率的下降。因此,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然后是出生率下降, 最终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达到较低水平, 这标志着整个转变过程结束。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过程如下图、下表所示。

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不尽相同, 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具体可用以下方法判断:

(1) 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4%左右, 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2) 传统型:出生率在3%左右, 死亡率在1%以上, 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3) 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 自然增长率为1%及以下。

在坐标图中,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分布如下图所示。

3.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人口金字塔图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统计图, 因形似金字塔而得名。其一般表示方法是先将总人口按性别分成两栏, 再按一定的年龄段分组, 纵轴表示各年龄组, 横轴分别表示各年龄组中男性、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如下图) 。人口金字塔图能够反映过去人口的情况、目前人口的结构以及今后人口发展的趋势, 因此成为“人口”类试题的主要信息载体。

根据人口金字塔图所反映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 可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具体如下表所示。

4.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比较

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所处的人口增长阶段不同, 因而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采取的对策及今后人口变化的趋势不同, 具体对比分析如下表。

三、典例精析

例1 (2013年高考广东文综卷) 下表为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据表可知

A.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高于印度

B.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

C.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

D.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思路分析】本题难度小, 考生直接对表格内数据进行判读即可得出答案。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为143人/平方千米, 小于印度的389人/平方千米;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为3岁, 而美国的为5岁;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相差1.1%, 与美国相差0.6%;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率为0.6%, 低于其他三个国家。

【答案】D

例2 (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卷) 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 读图完成 (1) ~ (2) 题。

(1) 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 正确的是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2) 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A. (1) B. (2) C. (3) D. (4)

【思路分析】本组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模式及复杂人口统计图的判读。该组题中人口统计图的表示方法是:左面纵坐标表示人口出生率, 下面横坐标表示死亡率, 上面横坐标、右面纵坐标均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例如, 1950年世界人口出生率约为45‰, 死亡率约为25‰, 其自然增长率约为20‰。

第 (1) 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1950~201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 故人口死亡率小于人口出生率;1950~1970年,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人口死亡率从28‰下降到12‰左右, 是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大的时间段。

第 (2) 题,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经济发达的北美洲和欧洲, 其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所以 (3) 与 (4) 最有可能。而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又低于北美洲, 所以代表北美洲的应为 (3) 。

【答案】 (1) D (2) C

四、强化练习

读我国某省2003年与2030年 (预测) 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图, 完成1~2题。

1.2030年与2003年相比, 下列说法最不可能的是 ()

A.出生率下降

B.自然增长率下降

C.死亡率下降

D.人口总数上升

2.2030年, 该省可能面临的社会问题是 ()

A.就业压力大

B.养老负担重

C.老龄化的速度变慢

D.劳动力短缺

3. 甲图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乙图为2012年中国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统计图。有关图中内容的表述, 正确的是 ()

A.甲图中 (1) 时段人口增长的特点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乙图中A年龄段人口比重受甲图中 (1) 时段人口增长特点的影响大

C.甲图中 (3) 时段人口增长特点造成乙图中B年龄段男女性别比重失衡

D.2012年以后, 青少年人口比重将持续减少

读甲、乙、丙、丁四地的人口统计图, 回答4~5题。

4. 据图分析四地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丙、乙、丁

B.甲、乙、丁、丙

C.丁、丙、乙、甲

D.丁、乙、丙、甲

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低—高—低”型

B.乙地一定位于发展中国家

C.丙地人口数量最接近人口合理容量

D.丁地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快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对比两条曲线可知, 2030年0~4岁的婴幼儿数量明显小于2003年, 2030年的总人口数量比2003年大, 故人口出生率下降了;由于2030年老年人口比重增加, 故死亡率会上升。C项符合题意。

2.A对比两条曲线可知, 2030年青壮年所占比重增大, 故就业压力增大, 劳动力剩余;虽然老年人口略有增加, 但青壮年比重增加明显, 因此养老负担并不重;C选项无法判断。

3.B读图可知, 甲图中 (1) 时段人口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较高, 这个时期出生的人口到了2012年会在30~39岁年龄段, 即乙图中A年龄段人口比重大是受甲图中 (1) 时段人口增长快的影响。

4.A甲地人口金字塔图底部较宽, 新生人口较多, 自然增长率较高;乙地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丙地65岁及以上人口少于7%, 为年轻型,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丁地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结合选项可知, A项正确。

5.B甲地人口增长快, 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传统型;乙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接近40‰, 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低, 一定属于发展中国家;丙地0~14岁人口比重为20%, 65岁及以上人口占5%左右, 这些数据与人口合理容量没有相关性;丁地人口出现负增长, 属于城市化发展后期, 城市化水平高, 城市化发展速度慢。

篇4:“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主要途径。而人类活动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人口的发展与变化,因此,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是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通过人口增长模式的学习与探究,让学生正确理解人口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为准确理解环境与人口容量、人口迁移打下良好基础。教材首先以“历史上的人口增长”轨迹图和两个活动,介绍世界人口增长史上的速度变化和引起人口增长的原因,然后讲述三个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背景、基本特点、代表国家或地区以及导致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主导因素。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节教材选用的图表、活动较多,强调学生的读图、析图和处理数据信息技能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图表等资料。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人口数量的认识,学生由于熟悉而容易接受,对于其中的某些知识,学生凭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可以理解,如对人口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概念容易理解,人口增长原因也能联想到生产力发展、经济水平提高、医疗技术发展。但是,这些理解可能是不深入、不全面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将教学目标涉及内容转化为身边案例,通过案例探究、读图分析、思考联系,为学生创设一个思维活动、探究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以获取和深化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时期人口增长模式;通过比较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特征,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及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和思考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表1)

专家点评:该节课教学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构建起一条基于学生认识水平的人口发展主线。将人口变化的特点、规律与案例有机结合,符合高中生认知规律和实际学习水平,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也利于其在学习情景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同时,优化选择教学要素和教学手段,积极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情景,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终生发展有用地理的理念。整节课教师直接讲解内容很少,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提出要求学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扮演“引导者”角色,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学生通过读图以及思考和讨论问题,获得问题答案。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彰显,“过程与方法”目标得到体现和落实。(浙江省湖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地理教研员 周尚荣)▲

一、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主要途径。而人类活动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人口的发展与变化,因此,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是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通过人口增长模式的学习与探究,让学生正确理解人口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为准确理解环境与人口容量、人口迁移打下良好基础。教材首先以“历史上的人口增长”轨迹图和两个活动,介绍世界人口增长史上的速度变化和引起人口增长的原因,然后讲述三个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背景、基本特点、代表国家或地区以及导致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主导因素。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节教材选用的图表、活动较多,强调学生的读图、析图和处理数据信息技能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图表等资料。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人口数量的认识,学生由于熟悉而容易接受,对于其中的某些知识,学生凭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可以理解,如对人口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概念容易理解,人口增长原因也能联想到生产力发展、经济水平提高、医疗技术发展。但是,这些理解可能是不深入、不全面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将教学目标涉及内容转化为身边案例,通过案例探究、读图分析、思考联系,为学生创设一个思维活动、探究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以获取和深化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时期人口增长模式;通过比较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特征,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及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和思考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表1)

专家点评:该节课教学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构建起一条基于学生认识水平的人口发展主线。将人口变化的特点、规律与案例有机结合,符合高中生认知规律和实际学习水平,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也利于其在学习情景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同时,优化选择教学要素和教学手段,积极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情景,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终生发展有用地理的理念。整节课教师直接讲解内容很少,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提出要求学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扮演“引导者”角色,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学生通过读图以及思考和讨论问题,获得问题答案。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彰显,“过程与方法”目标得到体现和落实。(浙江省湖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地理教研员 周尚荣)▲

一、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主要途径。而人类活动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人口的发展与变化,因此,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是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通过人口增长模式的学习与探究,让学生正确理解人口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为准确理解环境与人口容量、人口迁移打下良好基础。教材首先以“历史上的人口增长”轨迹图和两个活动,介绍世界人口增长史上的速度变化和引起人口增长的原因,然后讲述三个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背景、基本特点、代表国家或地区以及导致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主导因素。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节教材选用的图表、活动较多,强调学生的读图、析图和处理数据信息技能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图表等资料。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人口数量的认识,学生由于熟悉而容易接受,对于其中的某些知识,学生凭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可以理解,如对人口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概念容易理解,人口增长原因也能联想到生产力发展、经济水平提高、医疗技术发展。但是,这些理解可能是不深入、不全面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将教学目标涉及内容转化为身边案例,通过案例探究、读图分析、思考联系,为学生创设一个思维活动、探究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以获取和深化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时期人口增长模式;通过比较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特征,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及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和思考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表1)

篇5:湘教版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完成四幅图的教学。第一幅图,是图1-1-2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本图首先要让学生读出人口增长的特点:一是人口不断增长,二是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接着引导学生将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分成三个阶段,分析每个阶段的特点及原因。第二幅图,是图1-1-4人口增长模式图。本图首先让学生读出三条线的不同含义,尤其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不同,另外,粗心的学生可能将总人口变化趋势错读成人口自然增长率,所以也要特别指出,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图中能否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接下来,引导学生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为每个阶段命名,并思考为什么此阶段出生率(或死亡率)发生变化,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最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进一步了解不同阶段的典型国家或地区。第三幅图,是图1-1-5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首先帮助学生了解图的阅读方法(横轴、纵轴)以及含义(年龄、性别结构),接下去引导学生观察从第二阶段到第四阶段塔基和塔顶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的变化,最终提问这样的变化会导致什么样的人口问题发生,并由此导入第四幅图的学习。第四幅图是图1-1-6 世界各国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图,通过本图了解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并进一步探究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解决措施。

按照以上思路,教学实施比较顺利,但在批阅作业时发现,依然有大部分学生将我国的人口增长阶段错答为第三阶段,一方面说明课堂组织教学需要加强,学生听课的质量需要提高,另一方面说明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两点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注意。

篇6:1.1《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第一章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教材分析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工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高-高-低”模式,工业革命后又演变成了“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本节课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这几种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它们的特点、影响因素和地区分布。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对人口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关于人口模式的划分和总结,学生并未深入了解过。本节课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总结出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成因和分布地区。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对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进行探究和解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直观图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的趋势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2、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掌握各个时期人口的增长模式。

3、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问题以及对策。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表来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增长的趋势、特点等。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2、使学生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重、难点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成因。

2、掌握我国的人口增长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来说明世界人口的现状。

一、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趋势

[自主]通过课本P2图1-1,引导学生总结世界人口的趋势变化。

[点拨]世界人口的增长呈“J”型曲线,不同时段的增速不同,但总体为波动型增长。

[自主]人口增长的快慢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有关,学生通过预习明确自然增长率的含义和计算方式。

2、自然增长率

[点拨]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3.影响因素

[自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点拨]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 ①自然因素:生物学规律、自然环境、自然灾害

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等。

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为生产力发展引起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决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二、人口增长模式

[合作探究]请同学按照事先划分好的小组,合作探究人类历史发展时期中产生的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分析其形成的时期、分布地、特点和成因。讨论时间约为3分钟,之后小组代表进行成果展示。

[点拨]

1、“高-高-低”模式

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前,分布在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基本特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人口增长缓慢。

原因:该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以采集、狩猎和手工劳动为主,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以及粮食的缺乏和战争的影响。

2、“高-低-高”模式

出现在工业文明时期,分布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基本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迅速。原因:产业革命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增,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

3、“低-低-低”模式

出现在新技术革命时期,分布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或地区。

基本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缓慢,不少国家 和地区出现了零增长和负增长。

原因:随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得到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自主]请学生将刚才的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填写在导学案表格上。

三、中国的人口增长

[探究]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8页“阅读”材料和导学案上的表格,分析和总结中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和原因。

[点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基本实现由“高-低-高”型向“低-低-低”型过渡。

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和计划生育因素。

[探究]引导学生阅读PPT上的两段材料,分析和归纳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点拨]中国的人口问题:①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带来一系列资源、环境、就业、教育和医疗问题。②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社会养老负担。

解决对策:①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②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③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教育。

[课堂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的模式经历了“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三个不同的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改变而产生的。希望同学们学完这节课后,可以更深刻的认识到人口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控制人口的重要性。

练习巩固

1、人口增长的快慢由下列哪个因素所决定 C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死亡率

C、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数量

2、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往往是不同的,下列不属于其形成原因的是 A A、人口数量的多少

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

C、社会、经济的差异

D、文化、环境的差异

3、影响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D ①经济因素②政治因素③医疗卫生条件④生育政策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①黑线代表人口死亡率,红线代表了人口出生率,则中间阴影部分代表什么? 自然增长率

②阶段人口出生率 高,人口死亡率 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低,这属于高-高-低 人口增长模式。

③)阶段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人口年龄结构呈现 老龄化 问题,我国的上海就属于这种类型。

篇7:《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设计

新课程下的课堂学生的参与性很强,兴趣高亢,但是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审视,新课程下的教学存在一些不良现象,诸如: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主义。所谓的让学生活动,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真正让学生参与进去,全面地参与进去,包括刚才提到的让学生有展示、交流的过程,互相评价的过程,这里调动了更多的学生参与,这是真正为了学生,而不是局限于表面。很多活动设计,知识也好,能力也好,应该落实到学生身上,而不是单纯地为活动而活动。那么,如何改变这种“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主义呢?

1.教材研究。把握教材的整体性、逻辑性,抓住重难点、疑难点。只有逐章、逐节、逐文逐句逐字的研读,才能钻吃透教材,明确教材的主题,对学生因材施教。

篇8: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因其生活气息浓厚而成为高考地理的高频考点。通过对近年来“人口增长”相关考题的回顾, 我们不难预测今后的命题仍然会围绕课标的两点要求进行扩展:一是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二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就“人口增长”相关考点进行考题解析、考点归纳、命题预测和强化训练, 对学生备考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考题解析

例1 (2014年高考江苏地理卷, 17~18题) 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 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图1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图2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1) 1980年我国执 行计划生 育政策后 ()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

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

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2) 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

A.全面放开二 孩, 人口增长 速度将持 续增加

B.生育政策不变, 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

C.放开单独二孩, 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放开单独二孩, 人口出生 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

【解析】本题以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 考查我国的人口政策。

第 (1) 题, 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为正值, 所以人口规模继续扩大。

第 (2) 题, 由图2可知, 全面放开二孩, 人口增长速度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有所增加, 但是随着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以及婚育观念的变化, 人口增长速度不一定持续增加;生育政策不变, 出生人口数量在未来30年总体减少, 但人口规模还与人口死亡率等有关, 故无法预知人口规模是上升还是下降;放开单独二孩, 少年儿童比例会增加, 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受早期生育惯性影响, 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不一定持续上升。

【答案】 (1) B

(2) C

例2 (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 7~8题) 图3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 该城市总人口约1300万。据此完成 (1) ~ (2) 题。

(1) 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 该城市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2) 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A.美国B.日本

C.俄罗斯D.德国

【解析】本题以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 考查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第 (1) 题, 由图3可知, 总人口增长速度减慢, 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增大, A、C项错误;总人口增长率为正值, 所以总人口增加, B项错误;人口净迁入量为国际净迁移率和国内净迁移率相加再乘以总人口, 图中显示国际净迁移率为正值且略有下降, 而国内净迁移率为负且下降幅度较大, 所以人口 净迁入量 减少, D项正确。

第 (2) 题, 读图3可知, 该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迁入量都比较大, 而国内迁移率为负值, 并且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国内迁移率大幅下降, 说明90年代该市国内迁出量较大;90年代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发展迅速, 东北部城市环境质量较差, 导致年轻人口出于经济、就业因素和老年人口出于环境因素的考虑, 由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地区, 故A项正确;而德国、日本和俄罗斯人口自然增 长率较低, 不符合题意, 故B、C、D项错误。

【答案】 (1) D (2) A

例3 (2014年高考广东文综卷第6题) 近年来, 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 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大量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家乡城市人口增多, 从而推进了家乡城镇化进程, 也促进了家乡经济发展, 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大量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说明外出务工人员减少了, 春运长途客运量将减少, 所以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答案】C

二、考点归纳

1.辨析易混概念

(1) 人口自然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常用 人口自然 增长率来 描述。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并不意味着人口数量也下降, 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 人口数量就一定增加。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时, 即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此后死亡率超过出生率, 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

(2) 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是指人口迁移, 常用人口净迁移率来描述。人口净迁移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 其中人口迁入率=迁入人口÷总人口, 人口迁出率=迁出人口÷总人口。

2.比较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 (如图4和表1)

3.比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所处的人口增长阶段不同, 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采取的对策及今后人口变化趋势也不同, 如表2所示。

4.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从微观 (个人) 角度看,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环境。从宏观 (环境) 角度看,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可从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四大方面进行分析。

(1) 自然环境因素 (如表3)

(2) 经济因素 (如表4)

(3) 社会文化因素 (如表5)

(4) 政治因素 (如表6)

5.描述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要从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两个方面的影响分析, 并且每个方面又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描述。

(1) 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用;推动迁入地的经济发展。不利影响: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2) 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缓解了人地矛盾, 改善了环境, 增加了收入;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不利影响:造成人才流失。

三、命题预测

以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 考查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以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三角坐标图和表格为信息载体, 考查不同时间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和人口问题;以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 考查人口问题、人口政策和现场学习新概念后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 综合考查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知识;以统计图和文字为信息载体, 考查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影响因素、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四、强化训练

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 的差值与 总人口之 比。图5为2006~2014年我国东部某省 (市) 人口增长率变动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时期该省 (市) 人口总数 ()

A.持续上升B.持续下降

C.先增后减D.先减后增

2.推断图示时期该省 (市) 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经济水平持续下降

C.城镇房价增长快

D.产业升级和转移

(改编) 图6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第3题。

3.关于江苏 省 人 口 年 龄 结 构 变 化 及 其 影响, 叙述正确的是 ()

A.0~14岁人口比例上升, 人口增长加速

B.15~64岁人口比例下降, 就业压力减小

C.65岁以上人 口比例上 升, 老龄化进 程加速

D.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 劳动力充足

(原创) 香港特区政府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近日公布的人口政策咨询文件显示, 香港人口不断老化, 预计到2041年, 香港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将达到216万, 占人口比例的近1/3。而香港的生 育率却不 断下跌。据 此完成第4题。

4.下列关于应对香港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吸引更多劳动人口

B.吸引更多内地和海外人才

C.鼓励非本地人到港产子

D.延长退休年龄, 善用长者资源

5.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的结构性变化所导致的积极经济后果。我国目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 这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图7显示了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及人口负债期 (含预测) 。图中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 (0~14岁) 及老年人口 (65岁及以上) 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 (15~64岁) 之比, 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1) 说明抚养比与就业比的关系。

(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2013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均呈快速上升趋势, 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3) 分析人口红利期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

2.D

3.C

4.C

5. (1) 整体上抚养比越高, 就业比越低;两者呈负相关。

(2) 新中国成立初期,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 死亡率迅速下降, 而出生率较高, 少儿抚养比迅速上升, 导致总抚养比快速上升。2013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快速上升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导致的。

(3) 特点:劳动人口的比重大, 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较小。有利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 且劳动力价格低廉;社会负担相对较轻, 社会保障支出少, 财富积累速度快。不利影响:可能带来就业压力。

篇9:《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学设计 人口增长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145-01

1 教材的处理及教学思路设计

(1)教材的处理:本节课为两课时,此节为第一课时。根据教学的需要,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把后部分知识中与人口增长有关的人口增长空间分布差异、中国的人口增长状况及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等知识调整到第一课时讲,第二课时为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判读训练,这样增强了知识完整性。(2)教学思路的设计。本节教学思路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关注新课标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注重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③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观念(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2 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②学会分析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③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地区分布的差异;④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不同地区资料的分析,思考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②借助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②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③引导学生进行开发性调查研究,充分利用相关资料分析、判断人口增长模式。

3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及有关自然增长率的计算;(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及代表国家。

4 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的特点;(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地区分布。

5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启发教学法、谈话法、讲授法相结合。

6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相关人口增长资料。

7 教学过程设计

(1)首先是导入新课的环节:教师出示幻灯片,内容为200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宣传图片。师问:2009.6.5日是什么日子?(世界环境日)。教师: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必修一我们主要学习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必修二人文地理环境,也就是人类活动与环境,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教师再次出示幻灯片:世界第60亿人口日、中国第13亿人口日图片。进而提出问题:世界乃至中国为何这么关注这一刻?(学生回答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太多)。学生通过观看幻灯片,思考并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兴趣,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过程的教学环节。如教师在讲授“历史上人口的增长”这一问题时,还是先用幻灯片出示“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然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说一说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接着师生共同归纳步骤与方法:先看图名,再看图例,然后看横纵坐标代表的变量及关系,最后看曲线的形状(陡缓)及表达的含义。最后教师让同学们读“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思考下列问题:①世界人口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呈现了什么样的增长趋势?什么时候增长最快?②这幅“历史上的人口增长示意图”反映了人口增长的哪些特点?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读图思考回答问题及学生读数据图表,自主学习完成问题。教师以组为单位进行提问来对学生进行读图技能的培养。因为本部分知识难度不是很大,所以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当中教师可做适当启发引导。

再如教师讲授“衡量人口增长快慢的重要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时,教师出示板书:计算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然后教师再出示本地区(海拉尔区)2007年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及总人口数,求算该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学生根据教师提供数据计算并掌握计算方法。学生通过案例进行分析,初步理解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并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理解人口增长要素对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教师再向同学们提出问题:通过读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总结出世界人口各地区(大洲)人口增长有何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读人口增长的柱状图,掌握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最后教师归纳总结:世界人口增长空间分布不均。教学环节中教师提问:当代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如何体现?(学生回答)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甚至零增长、负增长。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布置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来完成。这一教学环节是通过活动题的探究,尤其是通过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及归纳概括总结的能力。还有教师讲到: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问题时,学生可通过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①受到生物规律的制约;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多种因素的制约及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为有了教师讲授的人口增长的问题,那么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人口增长快慢带来的人口问题及对策并要求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出示三幅漫画,启发学生认识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通过漫画来揭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的产生。最后教师提出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社会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同时进行归纳:就业压力过大,劳动力过剩等问题。教师提问:面对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应采取何种对策应对?教师归纳:计划生育、鼓励移民。

本部分知识包含的范围较广,也很抽象,可利用学生熟悉的国家作为切入点,共同分析、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以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为例的教学设计,体现出教师落实新课标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通过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设计

“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口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人口和人种”中的两个内容。课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基本是:一运用资料(数据)说出人口分布的特点;二是;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现就本节课的准备和实施作一反思,以便今后教学更能有的放矢,举一反三。

1. 反思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一是要学生掌握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二是理解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能力目标,通过读图讨论,分析资料,图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准备教学活动前,我能充分利用课文原有的“人口增长曲线”图,“计算4个国家某年的人口出生率”表格,“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图片,活动“按每年增长人口8000万计算,完成下图”,还适当增加一些图片,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然后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能快乐地进入并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最终能保持整节课的良好学习氛围,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反思教学内容

教学中“世界的人口增长”应突出微观,用人口增长曲线示意图,形象理解人口增长的过程和趋势;用不同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来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不同;既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又能为后一部分分析不同国家制定人口政策作好铺垫。“人口问题”则应该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讨论,和通过观察一些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反映出来的问题的图片从而达到一种宏观上的认识,然后才能发散思维地对比思考,人口增长过慢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入“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这一总领整节课教学的总结。

3.反思课堂活动

义务教育最新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最主的其中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和讨论,认真和热情的回答问题,从而在快乐中获取知识,磨练能力,备课中我能认真思考如何使学生在一节课中保持获取知识和关注自然和社会的.强烈欲望来设计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因而在教学中我能始终保持老师的客体作用,让学生逐步对一个一个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最终解决问题。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基本能按这一思路进行教学,但在具体的过程中出现较多不足,首先是反复多举例子,加深理解人口负增长一般在经济较发达的国家,然后是在学生讨论人口问题的过程中应该要列举一些具体的思考问题,以免学生的讨论过于不着边际,还有就是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加于对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肯定和鼓励。

4.反思教学板书

篇1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教学设计

1、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

⑴、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了计划生育工作。

⑵、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

⑶、,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⑷、我国人口发展目标

①、,人口要控制在13.6亿以内(不包括港、澳、台)。

②、,人口要控制在14.5亿以内(不包括港、澳、台)。

③、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15亿左右),后缓慢下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⑴、对粮食需求增大,要求开垦土地,必然破坏植被。

⑵、需要森林、草原、燃料和矿物质等多种自然资源,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⑶、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⑷、淡水缺乏。

⑸、环境污染加剧。

3、我国人均占有资源情况

⑴、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耕地三分之一。

⑵、人均淡水不足世界人均淡水四分之一。

二、应会知识点

1、生态系统破坏因素:

⑴、自然因素:火山、地震、台风、流行病毒等

⑵、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

2、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⑴、影响因素

①、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开发,超过再生能力。

②、工农业、城市布局不合理。

③、环境污染严重,超过自净能力。

④、人口增长过快,生态负担加剧。

篇12:《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设计

【课题】: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课时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节聚焦】: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3、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知识结构】:

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协调人口与环境关系 【自由学习】:

1、我国人口的现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我国政府在1982年把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________________。

4、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我国政府采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

【合作探究】:

1、目前我国人口的现状怎样?发展前景如何?并且完成P118榜栏思考题。

2、资料收集与分析,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3、怎样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影响?结合我国采取的措施加以说明。【规律总结】:

1、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年

龄结构轻

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生育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人口基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我国人口与发展目标

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对水资源的压力

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环境污染加剧等

法律等形式控制人口增长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力度

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和海域的污染

加强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典题讨论】:

1、我国曾预测20世纪90年代前期人口生育正处于高峰期顶峰,做出这个预测的依据是()

A、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 B、出生率与死亡率比例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种群密度和性别比例

2、过早出现的漫天黄尘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成为今后沙尘暴的新动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 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漠化的大面积扩展的标志 ③要抑制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 ④植树、种草、加大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是防沙的最好途径 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A、①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3、如图是南京古泉生态农场物质循环利用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⑴建立南京古泉生态农场所依据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蘑菇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同属于这一成分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

⑶①可为沼气池中微生物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等营养。该生态系统比一般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更大的产出投入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如果生态系统遭到酸雨危害,首先是_______________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堂巩固】:

1、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少,造成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致 B、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而死亡

C、地球气温的逐渐升高而死亡 D、动物自身患病而死亡

2、粘虫在麦田里的大量繁殖,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引起该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可能是()

A、青蛙大量被捕捉,破坏了食物链 B、大量捕杀田鼠 C、大量捕杀黄鼬 D、大量清除杂草

3、(多选)下列哪些措施有利于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

A、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B、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C、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D、退耕还草,植树造林

4、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

⑴从生态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⑵“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_____________。

⑶近年来北京等地频繁出现“沙尘暴”和“泥雨”,其主要原因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的森林等植被被破坏。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⑷荒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课后检测】:(单选题每题6分,多选题每题10分,第9题20分,第10题24分)

1、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还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农业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林木生产 D、改善生态环境

2、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十五”计划要求我国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16.5%提高到18.2%。下列措施中,能快速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是()

①继续营造防护林体系 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④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已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B、我国人口发展的目标是:201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6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接近20亿)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C、由于人口基数过大,因此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增长规模很大

D、由于我国人口的生育水平迅速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来势很猛

4、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②对水资源的压力 ③对资源的压力 ④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⑤对环境污染加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5、在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我国政府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 ②在牧区开垦耕地,围湖造田 ③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⑤推进生态农业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6、我国黄土高源,过去有肥沃的草原和茂密的森林,现在却成了荒山秃岭,其主要原因是()

A、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 B、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C、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 D、掠夺式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7、(多选题)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措施的有()

A、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B、建立自然保护区

C、封山、封岛、禁止开发利用 D、全部集中起来,人工种植、看护

8、(多选题)毁林造田,大面积砍伐森林直接造成的严重后果()

A、水土流失加剧 B、土地沙漠化 C、降雨量减少 D、空气污染严重

9、下图是科学工作者对我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地和荒漠面积变化的调查结果。这对分析说明我国今春以来华北地区出现沙尘暴天气有很大帮助。面积(万公顷)

草地

森林

荒漠

1987 1996 1987 1996 1987 1996

时间(年)

⑴请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植被和沙尘暴形成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请根据生态平衡原理提出治理沙尘暴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图为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需要的时间:1830年10亿

经历了200多万年1930年20亿1960年30亿1975年40亿1988年50亿1999年60亿

⑴从图中可以看出1830年至1930年人口增长10亿需要的时间为_______年,而进入20世纪后,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的时间依次为______年、_____年、_____年、_____年。

⑵人口增长必然带来对___________需求的同步增长。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年龄结构轻。我国长期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到2005年全国人口控制在13.3亿以内,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不超过9%;到2010年,全国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21世纪中叶,全国人口总量峰期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2、⑴对土地资源的压力。⑵对水资源的压力。⑶对水资源的压力。⑷对森林资源的压力。⑸环境污染加剧等。

3、⑴通过法律等形式控制人口增长。

⑵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如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止沙漠等。

⑶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和海域的污染。

⑷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以及推进生态农业等。【典题讨论】:

1、A

2、D

3、⑴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多级利用 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⑵分解者 蚯蚓

⑶C源、N源、生长因子 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能量⑷植被【课堂巩固】:

1、A

2、A

3、ABD

4、⑴水 ⑵自动调节能力 植被 ⑶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⑷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动调节能力减弱 【课后练习】:

6、DABDCD

7、AB

8、ABC

9、⑴①森林和草地面积减少,使土壤蓄水能力降低;②植被破坏,使土壤 裸露和荒漠化,沙土随风而起;③森林面积减少,防风固沙能力下降。⑵①积极营造防护林,并妥善养护;②保护草原,控制载畜量,防止土 壤裸露;③退耕还林还草。

上一篇:让我敬佩一个人作文600字下一篇:竞岗述职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