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法学习计划

2024-06-24

义务教育法学习计划(精选6篇)

篇1:义务教育法学习计划

各位家长,下午好!感谢你们在白忙之中安排时间,配合学校参加今天的家长会,现在我想占用大家一点时间和各位家长们一起学习最近全国人大新修订的、9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我们国家是一个法制的国家,有很多部健全的法律,我相信在座的各位能了解很多很多,但是,对我国的义务教育法肯定知之甚少。那么,就有必要让你们了解这部法律。

“所谓义务教育,是指儿童、少年有义务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同时亦指政府有义务免费为少年儿童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它所关联的对象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现阶段我国采取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即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毕业。

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法》,到新的修订案通过之日,已经整整走过了。

十届全国人大会第22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这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审 议通过的《义务教育法(修订案)》共分为:总则、学生、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经费保障、法律责任及附则等8章,63条,已于9月1日起施行。

新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与86年颁布的相比有九大突破,因时间关系,这里我们就最容易理解的几点学习一下:

1、“义务教育法最突出的立法理念和指导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保障权利。”-----义务教育法通过法律规定,进一步明确并依法保障我国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

育、全面发展的权利。新义务教育法突破了过去的“以县为主”的体制,是它的第二大亮点。新的“以县为主”是“管理以县为主”,而投入要实行“省级政府统筹落实”。县级政府必须把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若财力不足的由省级政府予以平衡。中央财政加大对省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这样就能把经费预算落到实处。义务教育经费由在预算中与其他经费混为一体向单独列项转变,各级财政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可以增加透明度,便于审核监督。2、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首次提出,“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过去我们讲的义务教育并不是真正的义务教育,人民群众还承担着很多责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从法律层面上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 免收学杂费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一个根本性的条款、一大亮点。义务教育不仅是学生有义务来就读,国家更有义务提供义务教育保障。从世界范围看,义务教育一个免费性,一个强制性,这是共性。从法律上看,免收学杂费以及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让作为公益事业的教育有了强制性的法律规范。

长期以来,经费短缺是制约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义务教育法明确了实施义务教育政府负首要责任,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级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经费有了稳定的来源,将有力保障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湖南采取:先免书费,再免杂费,后补生活费,分步实施,三年到位

3、“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义务教育法不仅指明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原则,而且制定了一系列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违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原则要依法追究责任的规定,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这也是新义务教育法的第三大亮点,强调义务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从法律上提出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良好的、平等的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涉及人才培养、社会公平的问题。我国不

同地区由于经济、历史、文化等原因,教育资源总量差异很大,从而导致地区之间教育质量的明显差异。法律在资源公平的配置上作出了许多规定。并从教学质量保证的角度来缩小不同地区的差异,这也体现了均衡发展的精神。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法律也规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例如:与城里孩子入学一视同仁、同样减免学杂费、就近入学等政策。

据了解,长沙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中小学生167689人中,农民工子女达35324人,占总数的21.1%。有资料显示,目前长沙市有较固定工作场所的进城务工农民约42万人,其中青壮年占86%,他们的子女大多在接受或准备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市内85%以上的公办中小学校接受了农民工子女就读,而农民工子女超过在校学生总数50%的学校每个区在5至8所左右。

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的总量急剧增加,使得城区教育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由于提供了“相对就近、免试入学、统筹安排、一视同仁”的制度保障,从至,长沙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共增加农民工子女7000余人,增幅达到40%。据预计,近期每年还将以5000人左右的速度增长。到,长沙市农民工子女将增至5万人。按500人一所学校的规模来测算,相当于要增加学校100所,新增生均公用经费总额缺口年均将达到500万元左右,财政一时难以弥补。

篇2:义务教育法学习计划

一、学习意义

《实施办法》的颁布施行,是我省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新修订的《实施办法》以现行的《义务教育法》为依据,根据国家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我省义务教育工作实践,对原实施办法作了重大修订。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好这部法规,对于全面落实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学习任务

1。全面了解《实施办法》出台的背景和过程。

2。把握《实施办法》的亮点和重点。

3。准确领会《实施办法》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

三、学习要求

1。将学习宣传贯彻我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

2。将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我市教育规划纲要结合起来。

范文网【】

3。将学习活动纳入“六五”普法学习规划内容之一。

4。将学习宣传活动和提高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水平结合起来。

5。将学习活动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改进“三风”,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结合起来。

四、组织领导

1。成立《实施办法》学习宣传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2。下设办公室:

主 任:

成 员:

《实施办法》学习宣传领导小组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同时将有效地组织和领导活动全过程,确保此次活动扎实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

五、学习安排

1。抓好宣传动员。

撰写学习宣传计划,召开《实施办法》宣传动员大会,以宣传《实施办法》为主要内容,开辟橱窗、出专栏、设网页、挂条幅、印《实施办法》等,营造人人学《实施办法》的浓厚学习宣传氛围。

2。抓实学习。

此次学习活动采取集中与分散学习,报告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全体教师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在融会贯通上下功夫,进一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3。抓严学习验收。

(1)教师撰写学习体会文章。

(2)更换橱窗组织教师学习优秀学习体会。

(3)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实施办法》学习测试。

篇3:义务教育法学习计划

为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 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 促进教育公平,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 (国发办[2011]54号) , 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 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 , 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保障营养改善计划顺利实施。对此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本文以重庆市为例, 总结提炼营养改善计划审计工作的重点, 以期为相关审计人员和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1 项目背景

2011年底重庆市在黔江、城口、丰都、武隆、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阳、彭水等12 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县 (自治县) 启动了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程, 结合已开展的“学生营养促进工程”一并实施。国家对12个试点区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按照每生每天3元 (全年按200天计算) 给予营养膳食补助。2012年重庆市也筹集资金按照国家营养改善计划相关要求将万州、开县进行市级试点。在以上14 个试点区县实施“计划”的同时, 其它区县也参照国家试点区县的标准结合前期的“蛋奶计划”、“爱心午餐”同步实施。重庆市将落实完成14个区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改善计划作为重庆市2013年22件民生实事之一, 并逐步在全市进行推广。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 改变了过去一日两餐的生活习惯, 优化了膳食结构, 促进了身体健康。

2 审计工作开展情况

营养改善计划投入大、覆盖面广、涉及环节多、安全风险高, 而且开展时间较短, 各种配套政策、管理措施、硬件条件、财政保障均处于摸索阶段。虽然教育部、国家营养办等单位也制定了一些实施细则、食堂管理等管理办法, 但各个区县实施中深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 国家对营养改善计划的供餐方式、供餐内容、原材料供应没有严格的规定, 需要各区县、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和实行。在实施过程中各个区县实施方式各异、监督管理有松有弛, 效果也各不相同。而且涉及资金量大, 受众复杂, 管理措施不到位、无现成模式供参考, 管理制度不同程度存在漏洞和弊端, 许多区县、学校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各种问题, 影响了计划的实施效果。

经市政府同意, 在市教委、市财政协助下, 重庆市审计局于2013年牵头组织了12个区县审计局对全市14个区县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行业调查。在摸清全市试点区县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总体情况的基础上, 抽查了65所中学、176所小学 (含54所村小) , 涉及初中在校生8.21万人、小学在校生9.85万人, 对各个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在审计调查中, 审计组调查了相关区县组织、管理、使用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的教育部门、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和学校, 每个区县抽查法人制学校不少于10%, 延伸调查各区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局等相关单位。

3 审计调查中应把握的重点

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审计中, 需要抓住资金流向的主线, 明确市、县、学校三级责任, 把握资金使用重点, 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审计评价才能真实、客观地反应实施情况。

3.1 试点区县执行营养改善计划的总体情况

(1) 工作进展情况。全面摸清应享受营养改善计划的农村学校和学生数量, 调查相关学校是否开餐, 学生是否真正吃上热菜热饭。实施营养改善计划需要地方政府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 但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而部分区县政府及部门实施动力不足。营养改善计划增大了学校的办学压力, 也使得部分学校存在抵触情绪。

(2) 政策保障情况。关注区县政府是否根据国家及重庆市相关规定出台适合本地区的营养改善计划政策, 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责任体系,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将因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增加的食堂聘用人员工资、燃料水电费用、食品配送费用等纳入当地财政安排, 将不得挤占学校公用经费和不能挤占国家膳食补助等内容纳入文件规定。由于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区域多为老、少、边、穷地区, 财力较为薄弱, 区县很难按照中央文件要求将食堂聘用人员工资、设备设施购置、供餐增加的运营成本等费用纳入当地财政预算, 导致该部分支出挤占国家膳食补助资金和学生伙食支出, 每天3元的国家膳食补助未按要求全额用于学生食品支出。

(3) 职能部门履职情况。一是营养改善计划规范化管理情况。关注相关单位是否按照制定的中小学食堂供餐规范、材料采购、食品配送、招标投标和经费管理办法等实施规范化操作, 精细化管理, 是否存在执行不力导致学生无法享受国家营养膳食补助的情况, 是否存在管理体制不适应营养改善计划实际需求的情况。二是食品安全责任落实情况。关注区县政府与学校和供餐单位之间、学校与食堂管理人员之间是否层层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三是关注是否建立有效的营养改善计划评估方案和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系统, 对学生营养改善状况进行调查和存档。

3.2 专项资金拨付、管理及使用情况

(1) 检查国家营养膳食补助专项资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食堂建设专项资金分配、拨付和管理情况。一是关注专项资金是否纳入国库管理, 实行分账核算, 集中支付;分配拨付是否符合相关政策、及时足额, 有无挤占挪用、截留、滞留情况。二是关注使用食堂建设专项资金的建设项目是否依据实际情况并遵照节俭、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分类建设。目前的监督手段较单一, 很难对专项资金全面监控, 截留、挪用、滞拨、套取现象仍时有发生, 专项资金的安全存在一定风险。

(2) 抽查学校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一是关注国家营养膳食补助资金是否纳入学校财务专账核算, 经费开支是否合规, 是否足额用于为学生提供食品, 是否存在直接发放给学生个人和家长、截留、挤占挪用及虚报冒领、虚列支出等情况。二是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分配、发放情况。检查发放方式、标准、受益人群是否合规, 重点检查是否存在用国家营养膳食补助资金抵减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的情况和学校将生活费补助用于给学生购买床上用品、教辅资料等物品借以牟利的情况。三是关注食堂建设专项资金涉及的建设项目进度情况。了解是否按照规划时间完工。

(3) 抽查学校食堂财务收支情况。一是关注是否存在人员工资、燃料水电、运输成本、教职工和学校会议接待用餐等非学生就餐成本挤占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的情况。二是对取消银行账户的农村学校食堂, 重点调查专项资金的存放方式是否合规, 是否以个人名义开设账户存放公款或大额现金留存学校。三是了解是否定期全面公开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经费账目。

3.3 抽查学校实施具体情况

(1) 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基本情况。一是摸清学校教师、学生、班级的基本情况。调查是否存在实际享受人数与上报差异大, 虚报学生人数的情况, 特别注意核实民办学校学生人数的真实性。二是了解营养改善计划人员配备、管理模式、供餐机制, 公示通报情况。分析学校执行的供餐模式是否切合学校实际, 能否确保学生吃到热饭热菜、喝到热汤热饮。三是了解学校营养改善计划的领导小组等对采购等情况的监督, 重点调查“包餐制”供餐学校是否存在公示菜谱与实际供餐不符。

(2) 食堂达标情况。调查学校食堂是否达到餐饮卫生服务许可的标准, 了解食堂的选址、布局、面积和食品处理区的地面、给排水、墙壁、门窗、清洗消毒设施等是否符合规定;餐具清洗消毒保洁设施是否卫生、满足需求;是否配备必要的食品储藏保鲜设施;食品贮存场所是否卫生安全。众多非寄宿制的学校建设的标准都较低, 仅能解决了供餐食堂的有无问题。

(3) 食堂日常运行相关情况。一是关注米、面、油等大宗食品和原辅料是否通过招投标采购, 是否建立健全食品出入库和库存盘点制度, 有无食品登记台账, 出入库记录是否齐全。二是关注索证索票情况。检查是否向供应商索取相应的许可证和相关的质量检疫证明复印件, 留存的购物凭证、清单或送货单是否有供货方的签字和公章。三是关注食品采购是否执行双人采购或由教职工陪买, 贮存是否分类、分架, 安全管理以及是否建立食品留样制度等。

(4) 学生或家长对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满意程度。了解是否建立由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等组成的膳食委员会, 学生或家长对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情况是否知晓。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具体环境, 其采取的食堂供餐方式有各自的特点。但调查发现, 不同类型的学生对营养午餐持不同态度。比较起来, 偏远贫困山区学生对营养改善计划的认同度就越高;留守儿童、大多数贫困家庭的学生较其他学生认同度高。

4 结语

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审计调查中, 由于该项工作涉及面广、资金琐碎、涉及学校数量多、各审计小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在组织实施中需要审计组创新组织方式, 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统筹、交流和协调, 做到上下联动、集思广益, 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确保各组在共同的信息来源下开展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 确保审计质量。

摘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是国家推进教育公平, 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的重要政策举措, 对该项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审计监督是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重要体现。结合对重庆市该项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实践, 总结提炼了在实施审计中需要把握的重点, 供相关审计人员和管理部门参考。

关键词:审计,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农村,义务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帆, 胡小琪, 张倩等.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食堂食物供应状况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5, (3) :74-77.

[2]杨国华, 杨麟婷, 俞群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研究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2) :79-83.

[3]孙静, 娄晓民.营养改善计划对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营养知信行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 2015, (4) :597-599.

[4]马恋, 邵忠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亟待立法[J].中国教育学刊, 2015, (1) :103-104.

篇4:义务教育法学习计划

摘要 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成效取决于实施过程的管理水平。陆续出现的一些食品和资金安全事故,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须加强安全管理措施;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舆情监测滞后、舆情管控乏力,表明舆情管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多数学校只重视营养餐的制作,忽视了利用营养餐加强营养教育和劳动教育,营养改善计划的教育管理亟待加强。

关键词 营养改善计划 安全管理 舆情管理 教育管理

2011年底开始启动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至今已有5年时间,这一计划主要取得了两方面的成果:一是通过营养干预,学生的饮食得到优化,体质明显增强,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二是通过当地采购,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成效取决于实施过程的管理水平,这一计划的运作主要涉及到安全管理、舆情管理和教育管理,管理手段包括行政手段、制度手段、经济手段和教育手段等。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安全管理

营养改善计划免费营养餐的制作不能只注重效益,还要确保营养餐的数量和质量安全,强化安全管理。数量安全涉及资金使用,质量安全涉及生命健康。安全管理的原则应该是坚持“防患未然”,管理部门需要事先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对参与生产的人和物进行有效控制,并能通过技术、组织和管理上的有关手段,来消除安全隐患。

1.营养改善计划安全管理的意义

营养改善计划要“把食品安全摆在首要位置”。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低、自我保护意识弱、身体抵抗力差,稍有不慎,容易造成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而且,营养餐安全事故通常是群體性的,涉及成百上千的家庭,一旦发生,影响深远,将对营养改善计划的声誉造成巨大损害。

资金安全也是营养改善计划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如果操作不当,容易滋生腐败,影响资金使用效益。营养餐资金如果没有足额用到食品的制作,必然会导致营养餐份量减少、营养不足,甚至出现假冒伪劣食品,对食品安全威胁很大。

2.营养改善计划安全管理的有关措施

(1)食品安全管理措施

目前,营养改善计划的供餐模式主要有食堂供餐、企业供餐和家庭托餐等。部分地区认为企业成品供餐更安全,又好管理,其实是对食品安全的误解。营养餐成品不仅要保证源包装的食品安全,还要保证食品运送、存储过程中的安全,破袋、超过保质期、霉变都是营养餐成品的安全隐患。而食堂供餐能保证食材新鲜,营养餐温热可口、营养充足,是保证食品安全最好的供餐模式。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保障管理暂行办法》是食品安全的制度保障,规定了食品采购、贮存、烹饪、留样等环节的管理措施。食品采购是从源头上对食品进行把关,大宗食品一般采取县里招标和配送的形式,新鲜食材由学校自行采购;食品贮存应当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有些食品需要冷藏保鲜,注意及时清理、销毁变质和过期的食品;食品烹饪时应烧熟煮透,严禁使用不合格的食品添加剂;食品留样的时间为冷藏48小时,以便万一发生中毒事件,能够及时查明原因;食品分发应及时,注意餐具和用餐环境的消毒,并防止学生分发食品和吞咽食品时被烫伤。学校要定期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体格检查,加强食品安全培训,强调学校老师陪餐制度,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学校应该采取应急处理办法。

(2)资金安全管理措施

从2014年11月起,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标准由3元/人,天提高到了4元/人/天,达到每生每年800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资金安排、拨付、使用、监督等作了详细规定:中央财政每年9月按教育部核定的学生人数向省级财政拨付资金,然后由省级财政在25个工作日内拨付到县级财政;补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纳入国库,分帐核算,集中支付;营养餐补助资金应足额用于购买食品,不得用于水电煤气费、劳务费、宣传费、管理费、运输费等,不得直接发放给学生,不准克扣、截留、挤占和挪用。各县要加强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核准营养餐受益学生人数;资金落实到学校,要求学校有专(兼)职财会人员,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并定期公布营养改善计划资金使用明细帐目,接受学校膳食委员会或有关社会机构的监督。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舆情管理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试点地区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注重舆情分析,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焦点问题、重大事件,要及时正面回应,公布真相,避免造成被动局面。教育部下发的《全国学生营养办关于切实解决好当前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五个突出问题的通知》,把“加强正面宣传,及时处置突发事件,解决好舆论引导问题”作为五个突出问题中的一个,再次强调了营养改善计划中舆情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营养改善计划的舆情状况

2012年4月到2013年5月,是各地营养餐舆情事件集中爆发的时期,镇雄县、织金县、洛宁县、石门县、大通县等地先后发生营养餐中毒事件,那坡县、凤凰县等地营养餐资金被克扣等,瞬间将营养改善计划推到全国舆情的顶端。以凤凰县营养餐严重缩水事件为例,据美亚舆情网监测统计,2012年11月24日至11月27日,该事件的网络信息总计3259条,其中新闻1665篇,微博631条,论坛560篇,博客35篇。2013年6月之后,全国性的恶劣舆情事件大幅减少,媒体关注较多的主要有2014年7月滕县营养餐问题招标事件。

2.营养改善计划的舆情焦点

全国多地爆发出来的营养餐食物中毒事件及营养餐资金被侵夺事件,使部分群众对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产生怀疑,营养改善计划的公共话题由政策的宏观面转向执行的微观面。营养改善计划的舆情焦点集中在:营养餐食品和资金安全中的漏洞;政府渎职和政策执行力危机;舆情当事人的安全保障;营养餐事件处理结果的暗箱操作;营养餐制度建设。

3.政府应对营养餐舆情事件的管理措施

(1)舆情监测

舆情监测是对公众的言论和观点进行监视和预测的行为。互联网时代,公众的议论和观点经常在网络上发布,因此,舆情监测的重点是要加强网络上的舆论监测。有些地方政府处理营养改善计划舆情事件时,没有做好舆情监测工作,导致信息不全面、发现不及时、分析不准确,为舆情管控留下隐患。2012年10月30日,凤凰县支教教师梁栩哗在新浪网上发布一条微博,指责营养餐严重缩水,侵犯了学生利益,微博迅速被转发5141次,评论1007条。舆情已经达到一定的强度,但当地政府毫不知情,没有任何应对措施。11月20日,梁老师再发微博,称“两天的营养餐都未送达,山区的孩子们饿肚子”。25日,全国各大媒体迅速跟进报道,网民言论纷纷,舆情达到危机程度。第二天,凤凰县教育局才出面表态,努力平息舆情。从舆情形成到政府表态,经过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政府错过了管控舆情的最佳时机,最后被媒体批评,政府形象严重受损。

(2)舆情管控

如何平息舆情或引导舆情走向是考察政府舆情管控能力的重要表现,从多起营养餐舆情事件的处理经过来看,许多地方政府对舆情的管控能力较弱,无力引导舆情走向,只能任由舆情非理性发展。

2012年3月29日,贵州省织金县发生营养餐中毒事件,政府最后得出结论,排除了人为责任事故,认为疑似中毒事件的原因为学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2014年10月11日,江西省石城县发生营养餐中毒事件,政府调查的结论与织金县如出一辙,是天气变化导致的身体不适及学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两起调查结论不仅没有平息舆情,反而让舆情再起波瀾,网民质疑心因性反应怎么会导致大面积的学生头晕、呕吐、腹泻甚至昏倒等症状。遗憾的是,织金县和石城县在公布调查结论后,都没有作进一步解释,对网民的质疑置若罔闻。

舆情管控的目的不是压制舆情,面对舆情危机,政府应以人为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明确权责,及时处理。对群众的疑问政府应选择易于接受的措辞,反复耐心地解答。舆情管控得当,政府才可以把“危”变为“机”,得到群众更多的支持和信任。

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教育管理

营养改善计划不仅仅是学校的一项日常工作,而且是学校唾手可得的教学资源,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做好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在学生营养餐的制作、食用、清理等环节对学生强化营养教育、劳动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等。

1.营养和养成教育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之后,农村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但与此不协调的是,根据有关调查发现,学生的营养知识并没有明显提高,挑食偏食、不吃早餐、爱喝碳酸饮料等行为依然普遍,这种情况恐怕和学校疏于进行营养教育密切相关。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营养知识和饮食行为养成,极有可能重返头晕、贫血、消瘦、体弱等亚健康状态,而且导致亚健康的原因可能并非贫困。

农村学校要加强学生的营养和养成教育,必须落实每两周1课时的健康教育课,此外还可以利用营养改善计划这一教学资源,采取“寓教于餐”的形式。比如老师带领学生到食堂去参观,现场讲解食物制作过程中营养搭配和营养流失的有关知识;学校食堂推出“自助餐”,让学生自己选择饭菜的数量和种类,学会营养均衡;在用餐时间,老师要强调用餐礼仪和用餐习惯,让学生互相检查是否有挑食偏食、吞咽过快等毛病;对个别有厌食症、食物不耐受症或盲目减肥的学生,学校要安排营养老师进行专门指导;学校还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避免学生在学校形成的良好饮食习惯到了家里又变了样。

2.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励志品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许多学校重“智”轻“劳”现象比较严重,造成学生歧视体力劳动,实际的劳动技能也非常低下。因为体验不到劳动的艰辛和幸福,一些学生不爱惜劳动成果,营养餐随意浪费现象非常普遍。

2015年7月,教育部强调用3—5年时间,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营养改善计划中的营养餐是一项很好的劳动教育资源,在制作、食用、清理等整个过程都可以进行劳动教育。在营养餐制作阶段,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到厨房参加简单的劳动,如挑水、劈柴、烧火、拣菜、洗菜、切菜、烹饪等,先观摩学习再亲自动手;在营养餐食用阶段,可以安排全班同学轮流值日,值日生负责把全班同学的饭菜和餐具从食堂端到教室,然后分发给大家,并监督同学不能浪费;在餐后清理阶段,要求值日生整理餐具、清理垃圾,帮助食堂做好清洁工作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学校适度开展勤工俭学,补充食品原料供应。”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可以建立蔬菜或家禽基地,学生在老师或农户的指导下种植蔬菜、养殖家禽,开展集体劳动、分组劳动竞赛或蔬菜、家禽认养活动等。劳动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考虑到中小学生没有劳动经验,而且活泼好动,在学生劳动的时候,老师应该精心组织、亲临指导,防止出现安全意外。

3.感恩教育

感恩是个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行为。有些享受了免费营养餐的学生对国家给予的帮助缺乏感恩意识,他们认为营养改善计划不是专门为自己一个人努力付出的,没必要特别去感激国家。事实上,由于缺少感恩教育,有许多学生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比较淡漠,缺乏正向感恩体验,平时对社会抱怨多,施恩和报恩行为少。

学校可以利用营养改善计划及“两免一补”政策,在食堂、教室、寝室等对学生现场演示教育;班主任可以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以讲故事、演讲、辩论、唱歌、小品等形式宣扬感恩品质。感恩教育的关键是要在学校创设人文关怀的氛围,避免单一说教,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内容生活化,必须让学生明白要感恩什么、为什么感恩和怎样感恩。

篇5:学习教育法计划 总结.

砚山中学

宣传、学习和贯彻新《义务教育法》实施计划

为了将宣传、学习和贯彻新《义务教育法》落到实处,在全校尽快形成学法、知法和用法的良好局面,根据市教育局文件《关于宣传、学习和贯彻新<义务教育法>实施意见》,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1.学校在校园醒目位置悬挂宣传新《义务教育法》的标语横幅。2.学校举行一次学习、遵守新《义务教育法》,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题升旗仪式。

3.学校一期宣传新《义务教育法》黑板报。

4.各班举行一次以宣传新《义务教育法》为主题的班会。5.利用家长学校、校刊、座谈会、晨检、小广播宣传教育法。6.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

二、人人学法,学以致用。

1.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认真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原文、相关报道和有关释义文章以及指导学习贯彻新法的文章。

2.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指导学生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其他学科在德育中渗透包括新法的内容。班级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谈学法体会。学校利用升旗仪式,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学法体会的国旗下演讲活动。

3.分学年组集中开展学法、知法、守法专题讨论活动,做到学校统一定议题、定时间、定地点,并做好讨论记录。4.学校在每周二的政治学习时间,进行交流个人的学习体会。5.学校统一组织教师参加关于新义务教育法的考试。6.学校要求干部并倡导教师积极撰写学习心得。

三、联系实际,贯彻落实。

1.修订和完善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规章制度,使其与新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和精神相一致。

2.认真调查本校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建立贫困家庭学生简明情况登记册,及时、全面地做好帮扶、资助工作。对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少年在我校就读的情况随时了解和掌握,并及时做好排忧解难工作。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彻底转变观念,坚持不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均衡班级的生源、师资等教育资源。加强师德建设,树立以爱生为核心内容的师德师风,教师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得胁迫或者诱骗学生辍学等,并使新法的有关要求通过校纪校规更加具体地得到贯彻和体现。

4.严格遵守收费公示制度,严格执行“一费制”,严格贯彻各级部门关于规范使用依法审定的教科书的规定,学校及个人不得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教辅用书,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针对以上规定,学校要专门制定严格的处理措施确保有效的贯彻执行。5.认真总结学校宣传、学习和贯彻新义务教育法工作,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开展一次关于家庭教育、依法教育的咨询活动,以积极的态度参加全局性的统一活动。

8.及时将宣传、学习和贯彻新义务教育法的情况作好书面总结。

学习《义务教育法》总结

砚山中学

学习《义务教育法》总结

我校接到教育局及总校关于学习《义务教育法》活动的安排意见并在总校召开动员会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了关于学习和宣传《义务教育法》的工作会议,并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制定了学校学习和宣传《义务教育法》的活动计划。活动中,学校认真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将本次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制定活动目标

为了使本次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我校制订了活动目标如下:

1、普及和宣传《义务教育法》法律知识,让每位师生提高和增强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

2、普及和宣传新义务教育法常识,增强法律意识,用法律保护自己。

二、具体活动情况汇报

(一)宣传发动

接到通知后,我校立即行动起来,利用有效的时间组织师生学习《义务教育法》的有关条款,明确新《义务教育法》实施的重大意义,在师生中进行普法宣传,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二)严格按照总校的安排进行活动的开展

1、对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结合我校实际,在学校内、教师中开展自查自纠活动,学校以及教师本人写出自查材料,并且学校对学校本身及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

2、结合存在的问题召开了会议,对学校本身及教师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摆,要求每位教师、班子成员结合学习情况写出心得体会或收获。

3、要求每位领导、每位教师分别针对学校及个人存在的不规范的行为制定整改措施,并要求要严格落实。

4、学校对办学行为再次检查,并作出书面总结。

(三)其他活动的开展

1、我们进行了学习《义务教育法》的征文活动和以学习《义务教育法》为主题的手抄报评比活动,并且要求各班出一期以学习《义务教育法》为主题的板报。通过以上方式、方法,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极大地增强了师生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

2、召开班主任会,要求各班利用班会进行一次法律、案件的品评与讨论。在学生中开展“知法、懂法光荣,违法犯罪可耻”的活动。(1)学习违反义务教育法的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懂得我们每个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要严格遵守《义务教育法》以及其他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法律。

(2)开展“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并遵守《义务教育法》?”、“有人侵犯到我们的合法权益我们给怎么办?”等主题讨论活动。通过学习和讨论,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并且能够运用法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知法、懂法、用法。通过《义务教育法》的学习和宣传,起到了宣传法律、预防犯罪的目的。

(四)总结提高

活动结束后,师生把参加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以及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怎样更好地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打算和做法形成了文字材料,上交学校,学校统一存档。

《义务教育法》的事实,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如何正确开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全面贯彻和落实《义务教育法》,将会保证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今后,我校将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为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奋斗!

新《义务教育法》学习材料

内容提纲:

一、对义务教育法的总体把握与认识

二、什么是义务教育

三、关于修订《义务教育法》的背景

四、关于修订《义务教育法》的基本思路

五、《义务教育法》的修订过程

六、《义务教育法》修订的重大意义

七、贯彻《义务教育法》需重点关注的若干问题

八、《义务教育法》的义务性规定

1、关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义务性规定

――投入体制与投入职责的规定

--管理体制与管理职责的规定

2、关于学校的义务性规定

3、关于教师的义务性规定

4、关于社会的义务性规定

5、关于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义务性规定

6、关于适龄儿童少年的义务性规定 ★对义务教育法的总体把握与认识

一、是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权利保障法

二、是规定政府、监护人、学校和社会等义务主体保障义务教育实施的义务法,特别是重点规定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义务

三、是一部体现了教育理念的法律,确立的基本原则是义务教育发展的规律性要求和必然趋势

四、是一部规范性、现实性比较强的法律

五、对现行教育政策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有选择地上升为法律的规定,新内容比较多

★什么是义务教育

一、根据法律的规定,义务教育是一项教育制度(第2条第1款)

二、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第2条第2款)

1、公益性

2、强制性

3、统一性

4、免费性

★关于修订《义务教育法》的背景

1.现行《义务教育法》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实施义务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2. 国家出台的新的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需要上升为法律规范。3.近年来义务教育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亟待通过法律途径予以解决。(1)义务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总量不足。

(2)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应试教育没有得到根本改观。(3)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尽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在一些地方和有些方面还有扩大的趋势。

(4)有些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现象严重,学生家长经济负担沉重。(5)义务教育学校时有事故发生。

(6)一些人利用义务教育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和发行向学生家长伸手、谋求不正当利益。解决以上问题,从根本上需要靠法治,靠修订《义务教育法》予以保障。

4. 法律的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关于修订《义务教育法》的基本思路

一是坚持全新的立法理念。在修订过程中,坚持了以下立法理念:

(1)始终把贯彻 和 落 实 科 学 发 展 观 作 为 修订 工 作的基 本指 导思想 和理 论依据。(2)把依法保障广大公民均衡共享平等的义务教育权利,作为立法的重要目标。

(3)把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4)把规范政府职责作为完善义务教育制度的主要方面。

二是着重制度创新。修订《义务教育法》吸收了近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成果,同时借鉴世界各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侧重于义务教育制度创新。比如,实行国务院与地方各级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级统筹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 规范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系列制度; 明确教育督导制度等。《义务教育法》在许多制度方面都做出了重大创新,可以预见,这些制度将对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是注重实效,把法律的可操作性放在突出位置。

★《义务教育法》的修订过程

●1986年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003年,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有近600名代表强烈要求修订《义务教育法》。2004年和2005年,每年又都有22件议案涉及到修订义务教育法,签名的代表分别是727名和740名。有近1/4的人大代表连续3年为一部法律的修订提出议案,这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2003年6月,十届人大常委会将修订《义务教育法》列入立法计划,《义务教育法》修订工作随即启动。

●2004年6月,教育部将《义务教育法》修订送审稿报请国务院审议。国务院法制办随即征求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财政部、人事部等37家中央单位,以及上海、黑龙江、深圳等47家地方政府的意见,并多次进行调研。

●2005年6月,国务院法制办在对送审稿进行三次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义务教育法》修订征求意见稿,还就征求意见稿向曾提出过议案、提案的740名全国人大代表、44名全国政协委员以及有关中央单位、地方政府、义务教育学校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

●2005年8月,侯自新、乔守玮等22位领衔提出修订《义务教育法》议案的人大代表应邀到京,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务院法制办、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共同商讨有关修订《义务教育法》的问题,开创了全国人大立法史上的一个先例。●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为义务教育立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006年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06年2月25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首次审议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

●2006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法》修订的重大意义

1.新《义务教育法》将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新《义务教育法》将大大强化义务教育的公共保障机制

3.新《义务教育法》将有利于义务教育公平公正均衡发展

4.新《义务教育法》为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明确依据 ★贯彻《义务教育法》需重点关注的若干问题

1.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2.切实落实政府责任,强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收费管理,治理教育乱收费

5.加强政府统筹,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义务教育法》的义务性规定

◆关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义务性规定 ――投入体制与投入职责的规定 --管理体制与管理职责的规定 ◇投入体制与投入职责的规定

一、1986年《义务教育法》关于经费投入规定的局限性

△ 1986年《义务教育法》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的规定,没有明确各级政府的分担职责。

△ 1992年实施细则规定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事业费和基建投资,仍是没有明确地方各级政府间的投入职责;而且将基建投入的责任进一步下移

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题得到广泛和高度关注

1、全国人大非常重视

2、教育部非常重视

3、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非常重视

4、国务院非常重视

三、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重要法律地位(第2条第1、4款)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四、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体制(第44条第1款)

1、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明确了中央政府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

2、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统筹落实

△ 省本级财政要负担义务教育经费

△ 制定本省各级政府分担经费的办法

△ 落实的责任主体为省级政府

3、关于“分项目、按比例”的分担原则

五、法律关于政府投入职责的具体规定

1、“四个标准”(第42条)

2、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第42条)

3、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第45条)

4、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第46条)

5、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第50条)▲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 科目名称 说明 初中教育 反映各部门举办的初中教育支出。政府各部门对社会中介组织等举办的初中教育的资助,如捐赠、补贴等,也在本科目中反映。

▲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第46条)

①规定国务院和省级政府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有利于防止义务教育经费被侵占挪用。

②规定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有利于增强地方财力,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支出。

③规定国务院和省级政府要支持和引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需要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和完善调控手段。

④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确保将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按照规定用于义务教育。有利于防止义务教育经费被侵占挪用。

◇管理体制与管理职责的规定

一、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1、国务院领导

2、省级政府“统筹规划实施”

△ 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

△ 依法制定完善有关规定

△ 制定义务教育实施规划

△ 保障实施的责任

3、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

二、关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管理职责规定

(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都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义务(第6条)

(1)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学校间均衡发展。

(2)保障农村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缩小城乡差距。

(3)保障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支援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

(4)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促进不同人群间的均衡发展。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的义务

(1)县级人民政府编制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应当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第45条第2款)

(2)师资的均衡配置和校长、教师的流动(第32条第2款)

(3)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第22条)

(二)组织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1、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保障入学的义务(第13条)(1)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按照法定年龄按时入学(第11、13条)(2)帮助解决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3)采取措施防止辍学

2、按照法律规定的入学原则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第12条)(1)入学的免试原则 1)为什么要免试入学

2)免试与就近入学

3)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免试问题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第27条规定:民办学校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招生权,可以自主确定招生范围、标准和方式。

《义务教育法》附则规定: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有关规定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未做规定的,适用本法。

(2)就近入学的原则

△ 保障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是政府的义务

△ 就近入学并不当然地是家长和适龄儿童少年的义务 适龄儿童少年是否可以选择公办学校

△ 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例外

在非户籍所在地居住入学

(三)设置学校和依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1、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和进行学校建设的义务

(1)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制定和调整学校设置规划,包括新建居民区学校(第15条)

(2)建设学校要符合办学标准、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第16条)(3)各级人民政府依法设置义务教育学校,包括寄宿制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接收具有严重不良行为适龄少年的专门的学校等。(第17-20条)

2、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第22条)(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第22条)(3)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第25条)国家规定的收费政策

1986年《义务教育法》规定,免收学费。

1992年实施细则规定可收杂费。1996年《义务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杂费标准由省政府审批确定。2004年《关于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意见》规定:“一费制”的收费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一费制”包括杂费、课本和作业本费。

200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规定,从2006年春季开始实行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地区,除向学生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以及向寄宿生收取住宿费外,不得再收取任何费用。

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得收学费杂费”,不收杂费的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4)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开除学生(第27条)

(5)学校不得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其他不适合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的人担任工作人员(第24条第3款)

3、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的义务(第23、24条)

△ 贯彻落实第23、24条的规定,需要学习了解10部委发布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 24条第2款关于校舍安全的规定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师合法权益

1、加强教师队伍的制度建设(第30条)(1)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已经规定(2)教师职务制度

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

2、依法保障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第31条)(1)工资

△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教师工资由各级人民政府保障(2)福利与社会保险(3)津贴补贴

(五)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育教学监督指导

1、关于素质教育的法律规定(第34条)

2、关于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法律规定(第35条)(1)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2)改革考试制度,改进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办法

(3)鼓励采用启发式等教育教学方式

(4)建立和完善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定价制度,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第38-41条)

(六)监督、表彰奖励与法律责任

1、关于监督的规定

(1)督导:主体、内容与报告(第8条)(2)社会监督(第9条第1款)

(3)审计监督与统计公告制度(第50条)

2、关于引咎辞职的规定(第9条第2款)

3、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第七章)

4、关于表彰奖励的规定(第10条)◇关于学校的义务性规定

一、关于教育教学的义务规定

1、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第35条第2款)

2、学校应当将德育放在首位,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第36条)

3、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第37条)

二、关于规范办学行为的义务性规定

◇关于教师的义务性规定

一、教师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第28条)

△ 教师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 为人师表

△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二、更为强调的教师义务(第29条)

1、平等对待学生(包括关注差异、因材施教)

2、尊重学生人格(包括不得体罚)

3、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关于社会的义务性规定

1、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第5条第4款)

2、任何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法的行为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检举或者控告(第9条)

3、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第14条)

4、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第28条)

5、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第37条)

◇父母及其他法定监护人的义务

△ 保证按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 保证被监护人依法完成义务教育

◇关于适龄儿童少年的义务性规定

第4条规定:“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篇6:学习《义务教育法》方案

实施方案

(2011-2012学年度)

通过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让教师完整、准确地理解义务教育法的重要意义和各项制度,牢固树立依法执教的观念,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必须认真学习、全面理解新《义务教育法》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以便更好地推动依法治教、依法兴教进程。现将有关学习的阶段要求布置如下:

第一阶段:集体学习,通晓新法。

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施行,对于保障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依法行政执教的高度,通过了解新法出台的背景和过程,把握新法的亮点和重点,对比新旧法的差异,加深认识新义务教育法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为了更好地学习全体员工要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第二阶段:加强互动,深入学法。

集体学习交流互动《义务教育法》的内容及深入学习重要意义。学习原文,做好学习笔记

学校将依法加强学校安全与各项管理,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通过学习义务教育法,进一步增强依法治校的意识和自觉性,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办学行为,兴正气,堵邪门,树典型,促进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上一篇: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法规题库)下一篇:劳动保障法案例分析题